04 May 2018 #13 被现代日本「冷落」的明治维新 01:04:49
2018年是明治维新运动150周年,主播杨一前往关东旅游,却发现东京并无任何大张旗鼓的纪念活动。明治维新这一中国教科书上的改革样板,在日本似乎正受到不一样的对待。其中究竟存在哪些因缘?中国民众对于明治维新又存在哪些经典误读?学者沙青青做客本期《忽左忽右》,与两位主播一起交流被冷落的明治维新。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02:15]东京很难看到对明治维新150周年的纪念 ●[05:10]司马辽太郎作品过度美化了明治时代 ●[05:40]日本人的「少年情结」 ●[07:00]《坂上之云》的第一集名为《少年の国》 ●[08:20]「倒幕」并不一定通向「维新」 ●[09:30]樱田门之变中的倒幕派其实思想保守 ●[10:50]孝明天皇也是「攘夷派」 ●[12:15]德川幕府对藩主的控制在19世纪初出现松动 ●[13:30]日本知识界对明治维新性质的反思 ●[14:10]萨英战争改变了萨摩藩的「攘夷」态度 ●[15:25]德川幕府对黑船事件的回应无意中拔高了天皇地位 ●[17:30]「江户无血开城」与胜海舟 ●[18:15]新选组与远东第一共和国「虾夷共和国」的诞生 ●[19:20]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形象颇为正面 ●[20:45]无论幕府还是倒幕派,上台后都会维新 ●[22:10]《清俗纪闻》记录了日本人对清朝的观察 ●[23:05]江户时代阳明学、朱子学大盛 ●[24:00]《脱亚论》是明治维新思潮的集大成之作 ●[26:40]《明治维新亲历记》中的吐槽 ●[29:30]维新派的内战远比倒幕战争残酷 ●[29:50]西南战争的日军伤亡远多于甲午战争 ●[31:30]幕末与明治成为日本文艺作品最爱的题材之一 ●[33:25]西乡隆盛的形象影响过晚清许多中国人 ●[39:35]亚细亚主义在日本的产生 ●[43:10]明治时代对昭和时代负有一定责任 ●[47:15]「元老制度」成为明治政府的遗产 ●[49:05]幕府鼎盛时期直接控制的土地仅有日本四分之一 ●[50:00]幕府将军后人开了家「德川将军咖啡」 ●[53:05]沙青青推荐「明治维新之旅」路线 ●[54:45]「幕末奇男子」坂本龙马 ●[55:50]清末与明治时代政治暗杀的区别 ●[57:55]战后日本左翼知识界兴起批判明治维新 ●[59:05]将明治与昭和切割有利于日本重建民族自豪感 ●[61:55]安倍晋三是山口人,对明治维新怀有感情 【音乐】 "Attack"(Hans Zimmer·Pearl Harbor: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2001·Hollywood Records) "我神州"(滝廉太郎·滝廉太郎全曲集)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3 Feb 2018 #4 「昭和维新」背后的浪漫与黑暗 00:46:30
82年前的2月26日,一场罕见的大雪后,东京爆发了突如其来的兵变,史称「二·二六事件」。这场兵变 的起因既复杂又单纯,结局却滑向所有参与者、旁观者均始料未及的方向。本期「忽左忽右」,沙青青为大家带来他即将上市的新书《暴走军国》,分享这场看似浸透理想主义的兵变是如何改变了日本,改变了东亚。
【主持】程衍樑、杨一 【嘉宾】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05:40]什么是“二·二 六 ”? ●[12:00]“二·二 六 事件”前的相泽事件 ●[16:40]皇道派背后的思想家北一辉 ●[20:30]20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暗杀行动层出不穷 ●[24:00]昭和天皇为何不愿“亲政”? ●[29:52]“二·二 六 ”是明治维新以来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34:35]“二·二 六 ”与军国主义的关系 ●[37:15]青年军官脱离实际,底层士兵并不理解“昭和维新” ●[38:30]“二·二 六 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45:10]沙青青朗读日本小说《鹭与雪》结尾段落
【延伸阅读】 电影《二二六》,导演:五社英雄,1989年; 小说《鹭与雪》,作者:北村薰; 《昭和维新之歌》,词曲:三上卓,1930年; 《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作者:北一辉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16 Feb 2018 #3 书店终归是一门生意 00:41:26
去年年末,中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关于独立书店持续凋零的热议。本期《忽左忽右》,由几位足迹遍布全球的书店爱好者,从罗德岛的小镇,到独立书店林立的纽约,从伦敦的查令十字街,到东京神田的内山书屋,分享关于淘书与独立书店经营成败的个人体验。
【主持】程衍樑、杨一
【嘉宾】
肖一之,布朗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豆瓣ID:Artful Dodger)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01:00]肖一之在北京读书期间的淘书经验
●[03:20]沙青青在上海的淘书经验
●[06:40]书店是一门好生意吗?
●[08:05]书店“懂书”的重要
●[12:50]肖一之在美国读书期间的淘书经验
●[14:15]肖一之在美国求学期间的生活节奏
●[20:40]肖一之眼中的美国书店
●[23:35]书店的多元经营是书店的出路吗?
●[26:40]美国书店如何融入社区
●[29:20]东京的书店怎么逛?
●[33:00]肖一之的伦敦书店印象
●[33:55]肖一之为何对头版书情有独钟
●[35:40]英国是否有手抄本?
●[38:30]台北二手书店印象
【音乐】
"No Surprises"(Radiohead·OK Computer·1998·Parlophone and Capitol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2 Feb 2018 #1 美国媒体如何续命 00:51:25
无论东方西方,传统媒体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刚刚过去的一年,美国媒体业并购重组的提议四起,传统媒体业通过资本运作寻回元气。这样的续命之道能否奏效?对于中国媒体又有何启示? 【主持】程衍樑、杨一 【嘉宾】 韩巍,资深媒体从业者(@韩巍在新闻别动队)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02:20]为什么在2017年底会有媒体行业的并购出现 ●[05:30]TMT在美国的兼并重组有怎样的沿革 ●[07:30]美国电信行业与媒体融合的商业动力 ●[12:50]中美媒体商业化操作的差异 ●[12:10]媒体与资本关系紧密是否影响独立性 ●[21:50]媒体的市场化是否必然走向低俗 ●[25:00]媒体市场化是否是媒体的出路 ●[25:35]美国媒体商业化模式为何未给报业带来太多影响 ●[31:55]家庭娱乐习惯在延缓传统电子媒体的衰落 ●[34:50]纸媒的颓势是否不可挽回 ●[36:10]中国媒体如何找寻出路 ●[43:30]媒体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已经过去? ●[48:10]媒体转型有“中国模式”吗? 【推荐书目】 《抢滩传媒的傻子们》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25055/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235606/ 《被诅咒的巨头》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720279/ 【音乐】 "World News Tonight open"(Hans Zimmer·ABC NEWS·2012·Remote Control Productions) "World News Tonight close"(Hans Zimmer·ABC NEWS·2012·Remote Control Productions)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28 Jan 2018 2月3日起 忽左忽右 00:03:06 09 Feb 2018 #2 19世纪人如何回应科学与末日 00:42:26
Elon Musk的猎鹰重型火箭升空,让世界重温了一把阿波罗计划带来的兴奋感。本期我们来回顾一下,一个世纪前的维多利亚时代(即晚清时代),中西方知识分子和民众是如何回应现代科学乃至太空发现对生活造成的冲击感,这些回应又如何以文学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主持】程衍樑、杨一
【嘉宾】
肖一之,布朗大学比较文学博士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
●[01:00]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
●[03:06]晚清科幻小说作家如何了解最新科技发展
●[04:18]早期有关“彗星撞地球”的小说
●[08:30]晚清科幻小说研究怎样开展
●[10:00]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欧洲人带来的冲击
●[11:25]研究的时间跨度
●[12:05]一战前智识阶级的状态
●[12:55]晚清科幻小说研究的发展历程
●[14:00]蒸汽朋克与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迷人之处
●[19:50]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幻作家与同时代其他科幻作家的区别
●[24:20]维多利亚时代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影响
●[25:10]中国是否有蒸汽朋克小说
●[33:00]为什么英国的历史写作会出现彻底毁灭的意向
●[39:40]美国的蒸汽朋克小说
【音乐】
"The Chase"(Howard Shore·Hugo Original Score·2011·Howe Records)
"Starman"(David Bowie·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1972·Trident Studio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12 Apr 2018 #10 隐形巨匠:费兰特和她的匿名写作(下) 00:52:55
从1992年开始,“埃莱娜·费兰特”这个名字便游荡在意大利文学中,2014年后,随着“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相继问世,费兰特一跃成为全球文坛瞩目的作家,然而却无人知道这个名字背后的真实身份。26年来的匿名写作,为费兰特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本期《忽左忽右》,我们邀请到“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译本的图书编辑索马里,为大家带来关于费兰特和意大利女性写作的话题交流。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索马里,九久读书人编辑(新浪微博:@索马里索马里)
●[06:35]美国女性文学传统和意大利女性文学的比较 ●[08:00]意大利文学受天主教影响很深 ●[09:10]法拉奇和费兰特笔下人物代表了两个年代的意大利女性 ●[28:30]一本好的作品是制造混乱和痛苦的 ●[32:00]索马里谈虚构和非虚构之中的那条线 ●[35:20]回忆也是一种文学加工 ●[36:45]小说家可以轻易地越界 ●[38:00]20世纪以来的西方作家不断寻找新的写作方式 ●[38:55]索马里经历过的一次非虚构写作危机 ●[41:50]“认识作者有助于理解作品”是读者的自负 ●[45:00]村上春树举例解答读者的质疑 ●[47:15]“不爱自己母亲的女人是迷失的女人” ●[49:40]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结局就像奥德修斯回到家乡一样
【音乐】 "Medley: Tarantella Napoletana, Quadriglia Abruzzese, Eh, Cumpari!"(We Three·Bravo Italia!·1995·Mifflin Hills Music) "Sotto Le Stelle Del Jazz"(Paolo Conte·Arena di Verona·2005·Atlantic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19 Mar 2018 #7 移民运动中的“歧视链” 01:10:48
特朗普上台以来,移民问题就不断刷新着国内新闻首页,中国的读者们似乎认为,移民问题直到近年才开始显现,事实上,移民与反移民的纠葛要久远许多,甚至贯穿了美国建国以来的历史。本期《忽左忽右》,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司法研究博士候选人游天龙为大家带来有关美国移民问题的许多掌故。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游天龙,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司法研究博士候选人、《选·美》联合创始人(新浪微博:@Tianlong_Battlefield) ●[04:20]川普上台,游天龙所在的院系经费遭遇削减 ●[05:55]民调显示美国过去30年来民众对于移民的态度越来越负面 ●[08:40]小布什时代已经开始考虑「建墙」 ●[10:00]冷战以后美国迎来移民流入高峰 ●[11:15]模特和运动员也可以拿EB1A签证! ●[13:50]捷共领袖杜布切克的父亲移民美国,却盛赞苏联 ●[15:00]移民与反移民是美国历史的两条主线 ●[16:40]盎格鲁-撒克逊移民在早期美国移民中地位最高 ●[18:00]天主教国家移民在美国受到鄙夷 ●[20:50]《乡巴佬的挽歌》与爱尔兰移民后代的现状 ●[26:30]20世纪初,白人移民细分非常详细 ●[29:50]近五百年来华人移民浪潮的变迁 ●[32:00]20世纪的几次华人赴美移民潮 ●[34:10]大批华人开始从美国回迁中国 ●[35:50]华人移民的早期族群构成 ●[39:40]美国亚裔族群的参政热情参差不齐 ●[43:55]在移民观念上,华人和犹太人其实很像 ●[46:55]美国依然为移民提供了相对多的机会 ●[51:35]印度裔与华裔在美国商界的地位差异 ●[53:30]同样教育水平的伊朗移民在北欧和美国的不同遭遇 ●[57:00]对于移民,法制不完善的地区机会往往更多 【音乐】 "Only in America"(Brooks & Dunn·Steers & Stripes·2001·Arista Nashville) "The Hands That Built America"(U2·Gangs of New York: Music from the Miramax Motion Picture·2002·Interscope) 【logo设计】杨文骥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7 Apr 2018 #12 为什么在星巴克喝不到好咖啡(下) 00:47:09
星巴克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咖啡饮品销售商,但在咖啡爱好者眼里,星巴克的咖啡水准却饱受诟病。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所谓的「品咖啡」是故弄玄虚吗?以及,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到底有多大?本期节目里,资深咖啡发烧友、《第一财经周刊》主笔许冰清为我们厘清关于咖啡消费的种种误读。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许冰清,《第一财经周刊》主笔(新浪微博:@约小亚holic) ●[10:30]绿山咖啡的k cup占据了全美50%的咖啡市场份额 ●[12:30]星巴克在美国面临的困境 ●[12:50]甜甜圈品牌成为星巴克的竞争对手 ●[13:20]COSTA使用半自动咖啡机导致饮品质量不稳定 ●[15:50]西雅图的咖啡店多如牛毛 ●[16:40]硅谷诞生新的希望取代星巴克的品牌 ●[20:30]“不靠谱的顾客”如何诞生 ●[21:35]精品咖啡的拓客方法单一 ●[22:30]传统茶叶市场或对咖啡市场形成冲击 ●[23:45]「小罐茶」和「蓝瓶咖啡」的品牌定位异同 ●[25:10]中式茶一直在尝试塑造品牌,但效果不大 ●[26:00]近来流行的新式茶饮难以成为未来市场主流 ●[27:20]很多人分不清TWG和Twinings是两个茶饮品牌 ●[27:55]港台商人带起了普洱茶的流行 ●[29:25]饮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到底占据什么位置? ●[32:20]阎连科批评中国流行“苦咖啡文学” ●[34:00]精品咖啡馆其实不适合坐在里面写作 ●[36:20]在上海街头“撞店”的小技巧 ●[37:50]「一点点」等奶茶品牌的流行和中国人对糖精的偏好 ●[38:40]台湾奶茶味道偏淡,并且会默认顾客少糖 ●[40:10]咖啡店重要的是不要迷失方向 【音乐】 "Born Under a Bad Sign"(Richard Hawley·Coles Corner·2005·Mute Records) "You Have Loved Enough"(Leonard Cohen·Ten New Songs·2001·Columbi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8 Mar 2018 #8 练习传统武术前,不妨接触下现代搏击 01:05:15
传统武术是否真的一无是处?他们内部如何看待传统武术的实战性?本期《忽左忽右》,兼习太极、形意、八卦多门拳种的杨华及其师妹东来,为大家带来他们对于传统武术在今日的意义。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杨华、东来
●[03:00]记者因《一代宗师》而接触武术 ●[07:20]杨露蝉对于推广太极功不可没 ●[08:30]晚清善扑营教练出自杨氏太极 ●[14:25]虹口公园一度是上海拳术的胜地 ●[16:10]大众对于传统武术存在太多误解 ●[17:10]打架是不可能气定神闲的 ●[21:00]中国武术中的80%其实是兵器格斗 ●[21:45]形意拳脱胎于军阵,八卦掌起于江湖 ●[23:40]太极拳往细节处下功夫,近于艺术 ●[30:30]古代的师徒考验有其合理意义 ●[37:10]传统武术很适合业余爱好者修习 ●[37:40]传统武术的错误练习方式容易伤及习武者 ●[41:20]60年代普查的一千个拳种如今仅余一百 ●[44:25]沧州老武师感慨孩子们都不愿意下苦功练了 ●[47:30]霍元甲的迷踪义已经失传 ●[49:10]杨华认为太极应该向咏春学习如何适应当代社会 ●[51:10]“拳来脚往”是大众对武术的误解 ●[52:55]“你们能看到的大师,往往真不了” ●[58:45]普通人接触传统武术前可以先学习搏击 【音乐】 "醉拳"(成龙·醉拳II 电影原声带·1994·滚石唱片) "Main Theme II - Dreaming of the 64 Hands"(Shigeru Umebayashi·The Grandmaster (Original Score)·2014·Lakeshore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界面音频、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收听。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4 Apr 2018 #9 隐形巨匠:费兰特和她的匿名写作(上) 00:47:33
从1992年开始,“埃莱娜·费兰特”这个名字便游荡在意大利文学中,2014年后,随着“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相继问世,费兰特一跃成为全球文坛瞩目的作家,然而却无人知道这个名字背后的真实身份。26年来的匿名写作,为费兰特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本期《忽左忽右》,我们邀请到“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译本的图书编辑索马里,为大家带来关于费兰特和意大利女性写作的话题交流。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索马里,九久读书人编辑(新浪微博:@索马里索马里) ●[01:35]《伯德小姐》导演表示电影灵感来自“那不勒斯四部曲” ●[05:10]图书编辑一开始并不看好外国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市场 ●[06:55]欧洲每个家庭、每个年龄层都可能阅读费兰特 ●[07:10]文坛隐者埃莱娜·费兰特其人其事 ●[16:45]来自女性的视角在文学领域中长期缺席 ●[19:00]顾彬曾批评中国作家的直男癌倾向 ●[20:20]“那不勒斯四部曲”拥趸中存在大量男性作家 ●[20:30]弗兰岑很想成为美国的托尔斯泰 ●[21:15]“阶层决定了你对语言的坦诚程度” ●[24:10]读者对中译本的反馈令索马里刷新认知 ●[24:30]中国的文学出版界一半的书是出给同行看的 ●[26:15]内地女性媒体人表达对这部小说的不屑 ●[34:30]费兰特写的是女性小说,也是南意大利的史诗 ●[38:20]丘吉尔的青年回忆录笔法迥异于世界大战回忆录 ●[41:50]费兰特式的写作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生长出来 ●[43:10]意大利语非常粗俗,与费兰特的写作相得益彰 ●[43:50]从小说中了解意大利的战后贫民史 ●[45:50]《纽约书评》非常乐意拔高这类写作题材 【延伸阅读】 “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译本已出三卷《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埃莱娜·费兰特 《青春》约翰·库切 《自由》乔纳森·弗兰岑 《哈德良回忆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我的早年生活》温斯顿·丘吉尔 《战后欧洲史》托尼·朱特
【音乐】 "Un Largo Adios"(Gato Barbieri·Last Tango In Paris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1972·United Artists Records) "Lascia Ch'io Pianga"(Christophe Rousset·Farinelli: Il Castrato·1994·Auvidis Travelling)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18 Apr 2018 #11 为什么在星巴克喝不到好咖啡(上) 00:46:15
星巴克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咖啡饮品销售商,但在咖啡爱好者眼里,星巴克的咖啡水准却饱受诟病。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所谓的「品咖啡」是故弄玄虚吗?以及,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到底有多大?本期节目里,资深咖啡发烧友、《第一财经周刊》主笔许冰清为我们厘清关于咖啡消费的种种误读。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许冰清,《第一财经周刊》主笔(新浪微博:@约小亚holic) ●[02:15]杨一在上海星巴克烘焙工坊偶遇安德鲁·索尔金 ●[10:15]带酒的吧台是烘焙工坊最受欢迎的吧台 ●[11:10]咖啡原教旨主义真的存在吗? ●[14:30]星巴克咖啡的口味局限性 ●[16:30]许冰清讲述云南咖啡种植园之行 ●[18:50]过于粗放的种植方法影响了国产咖啡豆品质 ●[22:35]雀巢带起了云南的咖啡种植产业 ●[26:00]大众对于精品咖啡的经典误解 ●[28:30]杨一在马来西亚遇到了一杯喜欢的咖啡 ●[30:15]特调咖啡的可玩性让它在精品咖啡界很受欢迎 ●[30:50]夏天喝一杯氮气咖啡很舒服 ●[35:50]星巴克对中国消费者的咖啡教育功不可没 ●[38:00]80年代三线城市小群体中也曾流行煮咖啡文化 ●[39:05]雀巢咖啡早期一度成为礼品标配 ●[40:25]张朝阳在广告片里喝咖啡杯 ●[41:25]上海的咖啡文化易于咖啡消费习惯的建立 ●[42:00]台湾人带来了上海最早的精品咖啡 ●[43:30]日系精品咖啡注重深烘 ●[44:50]咖啡的流行往往受益于加班文化 【音乐】 "One More Cup of Coffee"(Bob Dylan·Desire·1976·Columbia Records) "走过咖啡屋"(千百惠·走过咖啡屋·1989)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2 Mar 2018 #5 你开得起玩笑吗?关于冒犯式喜剧的一切 01:13:35
《吐槽大会》在内地的持续热播,让脱口秀中的古怪形式 roast 开始为中国大众所知,素来不苟言笑的中国人,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冒犯式调侃吗?本期《忽左忽右》的嘉宾邓拓普,长期研究美国流行文化,同时也是单口喜剧艺术的发烧友,从美国南部的乡村俱乐部,到纽约的电视喜剧现场,再到国内新兴的吐槽产业,他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中美两国表演者在“吐槽”一事上的风格异同,与电视人出身的杨一探讨 Insult Comedy(冒犯式喜剧)是如何在两块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上发芽。 【主持】程衍樑、杨一 【嘉宾】 邓拓普,美国流行文化研究者 ●[03:45]Stand Up Comedy与脱口秀节目的区别 ●[05:10]李诞一夜就火了! ●[07:40]李诞不是单口喜剧演员,而是编剧 ●[12:20]中国相声与美国单口喜剧的不同 ●[15:50]Woody Allen是个好的单口喜剧表演者吗? ●[20:20]政治调侃并非单口喜剧的“初心” ●[25:00]踩过“红线”的单口喜剧演员 ●[33:20]中美颁奖典礼“气场”的不同 ●[35:00]Roast形式的缘起 ●[40:00]为什么《吐槽大会》现在火了/中国电视脱口秀的发展 ●[61:20]中国人是不是对笑话天然亲近? ●[63:50]人的喜剧能力可以后天训练吗? 【延伸资料】 ●专场 喜剧中心詹姆斯·弗兰科吐槽大会 Comedy Central Roast of James Franco (2013) 喜剧中心唐纳德·特朗普吐槽大会 Comedy Central Roast of Donald Trump (2011) 喜剧中心查理·辛吐槽大会 Comedy Central Roast of Charlie Sheen (2011) 乔治·卡林:这对你不好 George Carlin... It's Bad for Ya! (2008) 路易·C·K:臭不要脸 Louis C.K.: Shameless (2007) 戴夫·查贝尔:天旋地转的时代 The Age of Spin: Dave Chappelle Live at the Hollywood Palladium (2017) Dave Chappelle: The Bird Revelation (2017) Dave Chappelle: Killin' Them Softly (2000) The Dean Martin Show - Celebrity Roast: Ronald Reagan (1973) The Dean Martin Celebrity Roast: Frank Sinatra (1977) 迪恩·马丁名流吐槽大会:詹姆斯·斯图尔特 Dean Martin Celebrity Roast: Jimmy Stewart (1978) 吐槽大会 第二季 (2017) 宋飞正传 第一季 Seinfeld Season 1 (1990) ●书籍 How To Talk Dirty And Influence People, Lenny Bruce (1965) Born Standing Up, Steve Martin (2007) Bossypants, Tina Fey (2011) The Comedy Bible by Judy Carter Pryor Convictions: And Other Life Sentences by Richard Pryor ●长文 《“今夜”星光灿烂》,作者:老杜(@老杜找乐儿) 【音乐】 "浅草キッド"(北野武·Golden Best Beat Takeshi Single A-Side Collection·2015·株式会社JVC建伍胜利娱乐)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09 Mar 2018 #6 美苏冷战与间谍小说的全盛时代 01:39:07
间谍文学一度被视为上不得台面的商业文学。然而在20世纪,伴随着冷战的发生,涌现出了一批间谍小说大师,他们作品的深度与思想性丝毫不弱于严肃文学,他们的读者里有商界领袖、学术精英甚至大国情报头目。本期《忽左忽右》,正在进行类型小说创作的《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为大家带来有关间谍文学的一切。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豆瓣ID:PomBom)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04:00]英国为何能在在间谍小说领域占据崇高地位 ●[05:00]吉卜林笔下的文学形象启发了“剑桥五杰” ●[06:50]为什么冷战题材的间谍小说人物更具深度 ●[07:40]勒卡雷与格雷厄姆·格林的有趣对比 ●[10:40]肯·福莱特间谍文学里的工党价值观 ●[12:50]007系列原著在英国上流社会遭遇冷眼 ●[13:50]间谍小说家的苦恼:受欢迎还是被认可? ●[15:00]英国情报机构充斥着大量左派人士 ●[16:10]《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其实是一本职场小说 ●[17:30]情报人员的日常工作并不神秘 ●[18:45]詹姆斯·邦德在勒卡雷小说里成了干脏活的蓝领 ●[22:10]冷战时代的记者作家常充当编制外的情报人员 ●[26:30]美国国家档案馆与《信息自由法》 ●[27:15]文化名流与情报机构互相利用、各取所需 ●[30:30]苏联情报头子爱读勒卡雷小说 ●[31:25]每个作家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间谍梦 ●[32:40]西方文艺作品对于对手的社会描述往往很浅薄 ●[34:05]张爱玲、钱钟书都爱看《柏林谍影》 ●[35:10]间谍电影的一个问题在于男主太帅 ●[36:05]英美情报机构青睐历史学者与摩门教徒 ●[40:10]人类学“脑后有反骨”,不被情报机构喜欢 ●[41:00]历史研究与情报工作方法论上契合 ●[41:40]学界特工揪出学界“鼹鼠”的经典案例 ●[49:00]每一座“谍都”都值得诞生一部经典小说 ●[52:10]沙青青谈自己的情报纪实作品 ●[58:43]局势复杂的地区永远都会有情报掮客 ●[60:10]同一阵营的不同情报机构也会互相抢条线 ●[61:16]韩国电影倾向于夸大自身情报机关的作用 ●[62:40]英国人在面对CIA的存在时从容很多 ●[69:25]满铁调查部曾容纳许多左翼日本人 ●[73:50]郑诗亮谈《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76:45]苏联七八十年代的间谍文学很优秀 ●[79:06]许多类型文学作家最好的作品都是冷战题材 ●[80:39]福赛斯的技术流小说堪称操作指南 ●[83:13]类型文学发达得益于大众商业社会 ●[84:33]金·费尔比准确预言了今天的俄国领袖 ●[86:36]间谍出身与军人出身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87:26]情报人员跳槽前往商业公司很普遍 ●[87:59]后冷战时代的出色间谍将在码农中诞生 ●[88:15]剿灭拉登行动背后的“码农立志传” ●[90:23]未来间谍文艺还有很大的延伸空间 【延伸资料】 《三十九级台阶》约翰·巴肯 《密探》约瑟夫·康拉德 《柏林谍影》约翰·勒卡雷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约翰·勒卡雷 《寒鸦行动》肯·福莱特 《007全集》伊恩·弗莱明 《代号D机关》柳广司 《伯恩的身份》罗伯特·陆德伦 《澳新内幕》约翰·根室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尤·谢苗诺夫 《伟大的经典》F.R.利维斯
《古典传统》吉尔伯特·海厄特 《满铁调查》 《豺狼的日子》弗·福赛斯 【音乐】 "James Bond Theme"(John Barry & Orchestra·Dr. No·1962·United Artists Records and Liberty Records) "National Anthem Of The USSR"(The Red Army Choir·The Best Of The Red Army Choir - The Definitive Collection·2002·Silva Screen) "Piano Prelude"(Sol Kaplan·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Original Soundtrack)·1965·Intrada) "La Mer (El Mar)"(Julio Iglesias·En El Olympia·1976·RCA)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8 Jun 2018 #19 法国电影并不只受“新浪潮”影响 00:43:21
两个月前,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科斯塔·加夫拉斯在中国交流时提到,中国大众对于法国当代电影不熟悉,往往将新浪潮与法国电影划等号。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之一、法兰西艺术文化骑士勋章获得者王方副教授做客本期《忽左忽右》,畅谈了她眼中的法国电影,其对全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中国遭遇的误读。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王方,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之一、法兰西艺术文化骑士勋章获得者(新浪微博:@_fonfon)
●[02:30]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选片工作通常提前半年开始
●[02:50]BBC纪录片节目的王牌制作人Nick Freezer来上海
●[05:45]纪录片产业其实高度分散化,独立个体非常活跃
●[07:00]电影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差异
●[07:35]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的选片原则
●[08:20]王方在戛纳偶遇雷蒙·德帕东的作品
●[11:50]电影可以有类型片,纪录片不应该按类型区分
●[13:20]波兰电影人到了法国才获得全球知名度
●[14:00]法国对文化艺术始终有种包容性
●[15:20]赵珩曾在法国国家电视二台主持节目
●[16:00]法国知识界对贾樟柯的评价极高
●[16:20]繁荣的艺术院线为艺术电影提供了土壤
●[17:45]法国电影不只是“新浪潮”
●[18:55]法国电影的制片人就像导演的保姆
●[21:50]新中国电影制片体系的流变
●[24:15]法国对于本国电影的政策保护与经济扶持
●[30:20]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迷氛围爆棚
●[33:15]中国人更早熟悉的法国影人反而是阿兰德龙
●[35:20]电影占据了法国通识教育的很重要一块
●[36:10]中国电影中的美式与法式风格
●[37:20]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末挽救了整个电影工业
●[38:25]美国东部仍然有深厚的独立电影传统
●[39:30]缺乏政策支持的美国独立电影人更加艰难
【延伸作品】
《精神病院的12天》雷蒙·德帕东
《脸庞·村庄》阿涅斯·瓦尔达/让·热内
《蓝白红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
《小裁缝(Petit tailleur)》路易·加瑞尔
《独行杀手》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阿伦·雷乃
《天堂陌影》吉姆·贾木许
【音乐】
"Il Vento, Il Grido"(Ennio Morricone·Le Professionnel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1981·Général Music France)
"Le Monde Est A Toi"(Les Petits Chanteurs De Saint-Marc·Nos Rêves·2007·Evolution Music Group)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10 Jun 2018 #17 国内音乐剧产业在等待它的安德鲁·韦伯 01:03:02
音乐剧正在中国的城市娱乐中蓬勃兴起,“法扎”爆发,《猫》被引进,然而在看似美好的趋势背后,行业依然存在无数隐患。本期《忽左忽右》,聚橙网副总裁、音乐剧资深从业者潘志鹏带来了他对音乐剧的体认和思考,“没有出现韦伯,就论证不出伦敦西区能火。”对中国音乐剧产业而言,仍需等待一个水到渠成、巨星诞生的时刻。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潘志鹏,聚橙网副总裁、音乐剧资深从业者 ●[03:40]音乐剧工业由四个环节构成 ●[04:30]抱着「一生悬命」经营态度的四季剧团 ●[05:25]备受日本女性欢迎的宝冢歌剧团 ●[09:50]「会员制」让日本剧场良性经营 ●[11:00]为什么中国没有连续全年驻场公演 ●[13:40]美国音乐剧在1980年代遭遇了极大挑战 ●[14:15]《猫》在当年是充满实验气质的作品 ●[15:15]十大音乐剧还没有进完中国市场 ●[16:45]《汉密尔顿》让美国青少年重回剧场 ●[20:00]看懂《魔法坏女巫》的梗,需要了解《绿野仙踪》 ●[24:25]法语版《莫扎特》在中国取得了爆发式增长 ●[25:30]百老汇的音乐版权商正逐渐重视中国观众 ●[31:10]国外大剧的引进费用水涨船高 ●[32:10]通过道具舞美本地化参与到全球音乐剧工业中 ●[34:50]影视剧与舞台剧演员的排练模式完全不同 ●[38:40]台湾的舞台剧品牌早已建立声名 ●[39:55]金士杰和凯文史派西都是剧场出身 ●[43:45]《南海十三郎》将传统戏曲与舞台剧出色结合 ●[44:50]新派戏曲同样也在借鉴音乐剧 ●[46:10]引入民族文化元素是原创音乐剧必然的方向 ●[47:50]青春版《牡丹亭》多年停留于大学校园 ●[54:00]专业音乐剧人才依赖于市场的兴起 ●[55:20]只有牛逼的巨星横空出世,才能证明市场 ●[57:15]《醉乡民谣》中的绝佳寓言 【音乐】 "Hang Me, Oh Hang Me"(Oscar Isaac·Inside Llewyn Davis·2013·Warner Music Group) "Memory"(Susan Boyle·Standing Ovation: The Greatest Songs from the Stage·2012·Syco Music, Columbi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7 May 2018 #15「一群德奥左派主张的君主复辟运动」 00:46:53
20世纪是王朝覆灭的世纪,欧洲大陆的帝国竞相崩溃,而他们的王室也随之失去尊荣。但仍有不少政治活动家,至今仍认为君主制是解决宪政民主国家难题的良药,他们甚至付诸实践、组织党派。本期《忽左忽右》,译者陆大鹏 为大家带来有关欧洲贵族与君主复辟运动的现状。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陆大鹏,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外文译者。代表译作“地中海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新浪微博:@陆大鹏Hans)
●[02:05]学者写作《王公之泪》只因祖先曾是对印度犯下罪行的殖民者
●[04:10]英国的爵位系统比法德等欧陆国家的爵位系统简单很多
●[04:40]「从男爵」一般不算做贵族,但是世袭身份
●[05:10]历史学家蒙蒂菲奥里的先祖是英国著名犹太金融家
●[05:55]英国比较早实行了「长子继承制」
●[06:45]德国的贵族头衔泛滥,「伯爵侯爵何其多也」
●[07:30]邓莲如1990年获封「骑士桥及香港岛女男爵」
●[08:00]英国的许多爵位已和封地脱钩,仅成为进入上议院的工具
●[09:15]陆大鹏前不久参观了维也纳的奥匈帝国遗迹
●[10:20]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别墅装修十分朴素,卧床仅容一人睡
●[11:40]路德维希二世倾尽财力修筑新天鹅堡
●[12:30]弗朗茨皇帝的勤政很像雍正,是「国家第一公务员」
●[14:05]近代欧洲涌现了一大批勤奋自律的帝王
●[14:45]路易十四式的穷奢极欲在19世纪的欧洲宫廷已经落伍
●[15:30]陆大鹏为德皇威廉二世鸣不平
●[17:40]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的权力远没有后人以为的那么大
●[19:25]最喜欢接近新闻媒体的皇帝,「德国的川普」
●[20:00]德皇与沙皇在芬兰私自缔约,双方均遭到手下官员批评
●[20:35]威廉二世非常接地气,说柏林方言,亲近资产阶级、犹太金融家
●[21:45]与传统普鲁士容克贵族的矛盾让威廉二世失去政治支持
●[23:20]1918年的威廉二世做出了最坏的选择
●[25:50]戈林曾拜访威廉二世,被评价「餐桌礼仪非常糟糕」
●[26:30]德国保皇党从利用纳粹走向反抗纳粹
●[28:10]德皇的孙子写历史博士论文被指抄袭
●[28:50]英国历史学家卷入德国历史翻案丑闻
●[30:00]君主复辟运动在今天的欧洲国家依然存在
●[30:25]霍亨索伦家族后裔结婚,诸多欧洲王室、前王室纷纷出席
●[31:15]德国的王室、贵族头衔被纳入姓氏,传承至今
●[32:05]奥地利共和国政府完全禁止使用贵族头衔
●[32:25]奥托·冯·哈布斯堡大公的身份证上去掉了「冯」
●[33:15]霍亨索伦家族的现任族长是银行家
●[33:45]巴伐利亚君主形象在一战后保存完好
●[38:15]陆大鹏与韦尔夫家族复辟运动组织者建立了联系
●[40:15]哈布斯堡家族一战后并没有宣布退位
●[42:20]奥托·哈布斯堡曾希望二战后重建统一的中欧帝国
【音乐】
"Promenade I"(Wie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ra)·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2016·Deutsche Grammophon)
"Panzerlied"(Andreas Waldetoft·Hearts Of Iron IV Soundtrack·Hearts Of Iron IV Soundtrack·Paradox Interactive)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3 Jun 2018 #16 没了王侯将相的故事,资产阶级社会对大众缺乏魅力 00:48:04
本期《忽左忽右》,陆大鹏继续上期话题谈论了自己在德国、奥地利与当地保皇党的交往,并分享了自己接触过的历史学者轶事,其中有看起来就像“美国女总统”的安妮·阿普尔鲍姆,也有浑身透着推销员范儿的尤金·罗根,还有满身刺青的丹·琼斯,以及谙熟中国文化的蓝诗玲。非常有趣的事,欧陆的历史学者与英美历史学者在大众传播领域拥有全然不同的地位和环境。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陆大鹏,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外文译者。代表译作“地中海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新浪微博:@陆大鹏Hans) ●[03:40]斐迪南大公的儿子们在二战中被纳粹逮捕 ●[04:15]《音乐之声》与奥地利的保皇运动 ●[06:15]60年代以后哈布斯堡家族成员陆续回归奥地利 ●[05:40]支持君主制度的「黑黄联盟」至今仍活跃在政坛 ●[08:50]奥地利今天的君主主义者们居然是左派 ●[09:55]哈布斯堡在历史上就是多民族多价值观治理结构 ●[11:40]帝国时代的多民族共处与今天的多元社会 ●[12:45]奥匈帝国唯一正式的官方语言其实是拉丁语 ●[13:05]民族主义在中欧大爆发是1918年以后的事 ●[14:30]建立民族国家并不一定能解决民族问题 ●[15:10]如何看待哈布斯堡,与如何看待「新清史」史观 ●[15:45]冯克利欣赏奥地利人身上的「天下情怀」 ●[18:25]奥地利和俄罗斯都开始重新评价末代皇室 ●[18:45]电影《玛蒂尔达》在俄罗斯的风波 ●[21:20]现存的古老王室也在与时俱进 ●[22:20]《罗曼诺夫皇朝》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家史 ●[23:20]资产阶级社会和现代社会是没有魅力的 ●[24:30]安德鲁·罗伯茨曾参与英国王室修史 ●[24:50]陆大鹏检讨自己的“英雄史观” ●[26:20]《古拉格》作者非常霸气,举手投足如总统 ●[27:50]蒙蒂菲奥里的研究资料许多来自英国宫廷 ●[29:30]当过战地记者、亲历苏东剧变的历史学家们 ●[30:00]《鸦片战争》作者蓝诗玲的研究领域其实是毛主义 ●[31:10]初见尤金·罗根以为见到了推销员 ●[32:50]罗杰·克劳利被驻欧美军聘请为土耳其问题专家 ●[34:50]《金雀花王朝》的作者满身刺青 ●[38:50]受过教育的市民阶层是历史读物的重要读者群体 ●[39:15]丹·琼斯在历史频道为美剧主持播客 ●[40:00]英美学者更善于介入传播,德奥学术界相对封闭 ●[42:05]中国的严肃通俗历史写作正在兴起 【音乐】 "L'estro Armonico, No. 8 In A Minor, Op. 3, RV 522"(Antonio Vivaldi·Mussorgsky: L'estro armonico) "If You Were the Only Girl in the World"(Alfie Boe·Downton Abbey: Original Music from the Television Series·2011·Decc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11 Sep 2018 28 顶级风险投资公司的日常生活 00:37:09
投资人时而被视为拯救企业的金手指,时而被痛斥为「门口的野蛮人」,他们是否真如影视作品里表现的那样呼风唤雨?他们的利润是否和传说中一样惊人?在某顶级VC担任高管的Lily做客《忽左忽右》,为大家揭开投资人的神秘面纱。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嘉宾】 Lily,VC高管 ●[02:20]《欢乐颂》中的金融精英形象代表了大众的幻想 ●[03:30]Lily吐槽亲戚们分不清风投、股票投资和P2P ●[03:50]大众被《门口的野蛮人》之类的书籍洗脑 ●[04:10]在风投工作的人大部分仍是普通上班族 ●[06:00]顶级风投往往拥有最聪明的头脑 ●[07:15]高收入将藤校毕业生吸引到了华尔街 ●[08:45]Nerd不适合风投,具备侵略性的性格才行 ●[09:30]VC行业也面临严重的泡沫化 ●[10:40]“2000元人民币以上的出差住宿标准” ●[11:40]风投从业者往往在财务自由后仍勤奋工作 ●[13:10]金融学背景并非加入一家风投的必备条件 ●[14:15]GGV管理合伙人曾是战斗机工程师 ●[18:10]风投大佬们越来越难以理解互联网产品逻辑 ●[21:30]“我们为什么会错过「拼多多」?” ●[24:50]投资人眼里的中美初创项目异同 ●[26:55]惊人的投资回报率 ●[28:10]2018年的上市潮是怎么回事? ●[32:30]为什么微信公众号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音乐】 "Wake Up"(Arcade Fire·Funeral·2005·Rough Trade Records) "Dust My Broom (I Believe My Time Ain't Long)"(Elmore James·1951·Trumpet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11 Jul 2018 21 在巨鹿路675号上班的作家们 00:50:17
开埠170余年,上海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地,碰撞出了独特的文学传统。同样也伴随了大众舆论的刻板印象:小资、西化、都市写作。事实果真如此吗?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李伟长做客《忽左忽右》,聊了聊他眼里的“海派文化”和上海作家群体。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李伟长,上海作家协会创联室副主任、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新浪微博:@李伟长) ●[03:30]巨鹿路675号一直是上海文学版图的重要地标 ●[04:00]逆势创刊的杂志——《思南文学选刊》 ●[08:05]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尺是什么? ●[11:20]来办公室坐班的作家们 ●[14:10]文学和艺术对于伟大的城市不可获缺 ●[17:00]咖啡、旗袍只是上海的一部分 ●[17:30]海派文化其实是海纳百川的 ●[21:15]上海文坛和本地媒体的关系密切 ●[22:00]大量作家译者成了上海文坛特色 ●[24:45]「外国文学」的概念极为辽阔 ●[25:15]出版业繁荣令英文国家忽视的作家在中国热卖 ●[27:30]村上春树风格在中国遭遇的误解 ●[27:55]雷蒙德·钱德勒对村上的影响 ●[31:00]类型小说只是后人的分类 ●[34:00]好的小说最终讨论的命题总能与哲学合流 ●[34:30]“三言两拍”中的传统人物塑造 ●[37:15]卖油郎的心理活动与“被限制的视角” ●[38:20]七零后作家正在糅合中西的经验 ●[39:25]用一句话解释《繁花》好在哪 ●[40:40]王安忆在纽约路边电话亭偶遇传奇记者陆铿 ●[41:10]改开后第一代作家们的资源得天独厚 ●[43:05]新的作家可以关注更加个人化的经验 ●[43:40]符号化的集体记忆正在消逝 ●[44:50]美国人眼里的黄金时代也不见了 【音乐】 "In My Life"( Johnny Cash·American IV: The Man Comes Around·2002·American Recordings and Universal Music Group) "未央歌"(黄舒骏·马不停蹄的忧伤·1988·歌林股份有限公司音乐出版部)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5 Jul 2018 23 「非虚构」:二流文学的模仿品? 00:40:50
几年来,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经历了过山车式的由热炒到冷却的过程。作为一种并不新鲜的文本形态,它是如何被捆绑到「新新闻主义」和「特稿」等狭义概念上的?它自身又有哪些语言表达上的优势与缺陷?界面《正午》主笔郭玉洁作客本期《忽左忽右》,与大家分享她眼里的当代非虚构写作。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郭玉洁,界面《正午》主笔(新浪微博:@郭玉洁)
●[03:30]非虚构写作是怎么火起来的
●[07:00]进入媒体的七零后一代文学青年
●[08:55]“新新闻写作”本质上是二流文学的模仿品
●[09:30]郭玉洁回忆赴台攻读写作课程
●[11:30]现实主义写作在台湾已经式微
●[12:10]朱天心的访谈在Facebook上遭到批评
●[14:20]写作真的很难教
●[15:30]每个月要读28本书的吴明义
●[17:05]西方作家描述中国的作品也很套路化
●[18:00]何伟的写作技巧高于记者出身的其他纽约客作家
●[20:50]现在的特稿平台过于关注恶性犯罪了
●[24:20]Non-fiction的历史远比特稿悠久
●[25:30]年轻特稿记者不愿关注更加公共性的话题
●[27:25]郭玉洁回应外界对「正午」的批评
●[29:40]旅行写作在当代的意义
●[32:00]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恋爱
●[33:45]米德-弗里曼之争与斯文赫定的游记
●[36:00]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容易遭遇他人挑战
●[37:30]年轻作者是更怕麻烦了?还是更爱搞事了?
【音乐】
"Penelope"(Paul Mauriat·Penelope·1971·Philips Records)
"My True Story"(Aaron Neville·My True Story·2013·Blue Note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1 Aug 2018 24 IP热、伦理和写作自由 00:44:44
非虚构影视化曾被业界寄语无限期望,但界面《正午》主笔郭玉洁过去几年始终对这一想法抱有困惑,本期《忽左忽右》,继续请她与大家分享自己眼里的当代非虚构写作。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郭玉洁,界面《正午》主笔(新浪微博:@郭玉洁) ●[02:15]记者遇到弱势的写作对象应当保持谨慎 ●[04:05]经验丰富的编辑对于好的报道功不可没 ●[04:30]代际之间创作条件的不平等 ●[05:35]文字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 ●[07:15]记者的职业优势 ●[07:40]财务自由与文学创作 ●[10:10]张悦然感叹羡慕七零后的生活 ●[10:40]《正午》至今最受欢迎的一篇文章 ●[13:30]纽约的张北海与周龙章 ●[16:40]郭玉洁希望《正午》重回媒体属性 ●[18:25]写作稍微成熟在这个时代即可脱颖而出 ●[21:30]老外记者的英文作品不太顾及你 ●[24:50]早期的非虚构名作真的不成熟 ●[27:00]IP热背后的新闻伦理 ●[29:45]写作不是一门好生意 ●[32:20]传记写作、通俗历史写作才刚刚起航 ●[35:20]与非虚构关联最深的两个学科 ●[36:40]《正午》的下一本 Mook 要出了 【音乐】 "Hungry Heart"(Bruce Springsteen·The River·1980·Columbia Records) 《一个短篇》(腰乐队·相见恨晚·2014·局部娱乐)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4 Jul 2018 20 美剧、报纸和戈达尔 00:42:27
两个月前,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科斯塔·加夫拉斯在中国交流时提到,中国大众对于法国当代电影不熟悉,往往将新浪潮与法国电影划等号。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之一、法兰西艺术文化骑士勋章获得者王方副教授做客本期《忽左忽右》,畅谈了她眼中的法国电影,其对全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中国遭遇的误读。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王方,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之一、法兰西艺术文化骑士勋章获得者(新浪微博:@_fonfon) ●[02:05]《暴雨将至》的导演常年待在纽约,拍摄资金却来自英国 ●[03:25]贾木许经常前往欧洲寻求拍摄机会 ●[04:00]资源丰厚的纽约是美国独立电影的中心 ●[06:00]全世界仍在接受法国电影的影响 ●[06:20]独立电影不等于艺术电影 ●[08:00]出身学院派的中国第五、六代导演始终存在法国情结 ●[10:10]贾樟柯个人的成长与中国电影发展是同步的 ●[11:20]国外观众对与部分中国导演的评价远远高于国内 ●[14:40]关于纪录片形式的表达真实性 ●[17:05]中国版《纪实72小时》发布了 ●[19:10]受访者的表演性人格会影响到纪录片质量吗? ●[20:00]戏剧性通常只在一瞬间发生 ●[23:30]「我心中最伟大的导演是不断在思考电影是什么,那就是戈达尔」 ●[25:10]美剧对于美国电影的冲击 ●[27:50]互联网的冲击感对于欧洲和中美是完全不一样的 ●[32:10]电影与文学的纠葛 ●[35:00]戈达尔与巴赞的魅力所在 ●[38:20]谢晋之于中国电影的意义 【音乐】 "Tous les garçons et les filles"(Françoise Hardy·Tous les garçons et les filles·1962·Disques Vogue) "La Chanson de Prévert"(Serge Gainsbourg·L'Étonnant Serge Gainsbourg·1961·Philips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5 Aug 2018 26 两种被综合格斗认可的中国武术 00:41:22
我们的朋友汪乐在上海经营着一家泰拳馆,去年他接受 UFC 官方邀请,随队赴美参与了为期半年的格斗训练。作为一位痴迷泰拳的运动狂和产业经营者,他如何看待泰拳在中国及全世界的流行,对于在大都市里开拳馆这门生意,他又有何种观察与体会。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汪乐,泰拳馆经营者、格斗解说员(新浪微博:@汪乐bighappy) ●[02:30]威力巨大的卡波耶拉就是巴西的传统武术 ●[05:15]中国传统武术的实用部分值得被拆解出来 ●[06:20]东欧选手在UFC中使用散打技术 ●[08:25]中国跤在综合格斗中非常有用 ●[09:25]老北京的小孩常练中国跤 ●[10:20]摔跤运动难以教学商业化 ●[12:45]20岁后入门,依旧可以成为职业MMA选手 ●[14:35]韧带拉不开,不影响学习格斗技 ●[17:25]有偶像包袱的学员比较难教 ●[20:00]“穷文富武”究竟是怎么回事 ●[22:10]华人在美国的刻板印象 ●[24:30]综合格斗中的多数流派都源于亚洲 ●[25:10]汪乐和坤比七的泰国返乡之旅 ●[30:15]地摊文学对各类搏击运动的妖魔化 ●[31:20]大型格斗赛事在中国推行的困难 ●[32:50]专业假冒日本选手的格斗“演员” ●[35:20]搏击就是最好的HIIT(高强度间歇性训练) 【音乐】 《张三的歌》(李寿全·8又二分之一·1986·飞碟唱片) "大空と大地の中で"(松山千春·君のために作った歌·1977·Pony Canyon 波麗佳音)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5 Sep 2018 30 我们其实活在朋友圈制造的幻觉里 00:48:31
作家黄昱宁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八部半》,这位曾经翻译过伊恩·麦克尤恩、被李敬泽誉为“年轻的阿特伍德”的著名译者,如何在自己的虚构作品中描摹这个时代的城市人群面临的种种问题?在她看来,从翻译走向创作又有哪些心得? 【主持】 程衍樑、杨一 【嘉宾】 黄昱宁,作家 ●[02:50]喜欢写作的人内心都有虚构情结 ●[04:45]写小说需要力气,不能太迟 ●[07:30]《八部半》里的第一个故事 ●[08:20]作家最重要的能力是他对虚构的欲望 ●[09:20]县城青年、电信诈骗与都市故事 ●[12:10]《登堂入室》里的偷窥欲 ●[13:45]中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4% ●[14:05]北上广普通白领的生活方式已属特例 ●[16:10]没有微信和朋友圈的时代,作家如何写作? ●[17:10]黄昱宁经常和发廊小妹、社区门卫聊天 ●[20:40]《水》的主题就是城市中的孤独 ●[26:10]爱好音乐确实会对写作产生影响 ●[28:55]翻译的经验让黄昱宁乐于雕琢语句 ●[32:15]“我还是比较善良,不会冷酷到底” ●[36:30]大城市以外仍有许多的小众读者 ●[37:55]大家对于所谓几线城市有固定的偏见 ●[40:45]外省青年来大城市是文学世界古老的话题 ●[43:40]成熟的读者会分清作家与主角 【延伸阅读】 《八部半》,黄昱宁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音乐】 "Didn't I (Blow Your Mind This Time)"(The Delfonics·The Delfonics·1970·Philly Groove Records)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Roy Orbison·The Fastest Guitar Alive·1967·MGM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20 Jul 2018 22 年轻作者为啥不再接受习作? 00:44:21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文学,以及新一代的写作者,文学批评者们的观察又是如何?本期《忽左忽右》,我们继续对话上海作协创联部副主任李伟长,聊聊他眼里的上海作家群与新时代写作。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李伟长,上海作家协会创联室副主任、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新浪微博:@李伟长) ●[03:20]赛博文体如何与传统叙述兼容? ●[04:20]西方人还理解不了中国的网络文学生态 ●[08:30]“网络文学的本质是一种游戏文本” ●[10:30]网络文学正在对严肃文学提供增量读者 ●[11:20]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在介入文学 ●[12:10]硬核的知识在网络时代开始下沉 ●[13:25]B站上看弹幕就是过去的广场电影啊 ●[15:30]没有伪球迷,世界杯的影响力不会超过欧冠 ●[19:45]精通多种艺术的写作者思维会更丰富 ●[24:50]写作者应该接受习作和废稿 ●[26:30]优秀小说家的分水岭与第二本书定律 ●[28:30]七零后作家曾经被八零后压得死死的 ●[31:20]上海拥有非常好的“接受阶层” ●[37:20]奈保尔曾经光顾思南读书会 ●[38:00]《科恰里特山下》与新一代作家处理军旅题材 【音乐】 "One Tin Soldier"(陈秋霞/许冠杰·Because Of You·1977·环球唱片) "When All the Lights Go Out"(The Fratellis·"Mistress Mabel" from the album "Here We Stand"·2008·Island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17 Aug 2018 25 UFC、减肥热与泰拳手养成 00:43:58
我们的朋友汪乐在上海经营着一家泰拳馆,去年他接受 UFC 官方邀请,随队赴美参与了为期半年的格斗训练。作为一位痴迷泰拳的运动狂和产业经营者,他如何看待泰拳在中国及全世界的流行,对于在大都市里开拳馆这门生意,他又有何种观察与体会?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汪乐,泰拳馆经营者、格斗解说员(新浪微博:@汪乐bighappy) ●[03:00]汪乐随队参与 UFC 官方格斗学院进修经过 ●[05:55]中国观众容易混淆 MMA 与 UFC ●[07:25]巴西柔术的兴起与发扬光大 ●[09:10]亚洲的顶级格斗赛事:K-one ●[10:20]泰拳的风靡得益于 K-one 联赛 ●[10:50]播求是如何成为泰拳领域的超级巨星的? ●[12:40]泰拳是站立条件下规则最开放的一项格斗技 ●[16:50]泰拳手的养成非常辛苦 ●[18:55]在 UFC 官方格斗学院里见识策略大师 ●[22:30]综合格斗不适合初学者 ●[23:15]上过擂台才知道拳击非常吃经验 ●[25:50]都市白领们为了减肥学习泰拳 ●[28:35]普吉岛的泰拳旅游产业很发达 ●[30:10]汪乐在泰国乡村探寻传奇拳馆 ●[31:45]中国女性在身材管理上具备自觉 ●[33:25]最近几年上海的泰拳馆迅速增加 ●[35:15]摔跤在美国备受欢迎 ●[38:00]泰拳和拳击,谁是「至高至拳」? 【音乐】 "Gonna Fly Now (Theme from Rocky)"(Bill Conti·Rocky: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core·1976·United Artists Records) "Born to Run"(Bruce Springsteen·Born to Run·1975·Columbi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2 Oct 2018 31 作家黄昱宁:我平时是挺八卦的 00:49:12
作家黄昱宁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八部半》,这位曾经翻译过伊恩·麦克尤恩、被李敬泽誉为“年轻的阿特伍德”的著名译者,如何在自己的虚构作品中描摹这个时代的城市人群面临的种种问题?在她看来,从翻译走向创作又有哪些心得? 【主持】 程衍樑、杨一 【嘉宾】 黄昱宁,作家 ●[03:40]通过叙述让读者感到可信,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07:10]从编辑到作者的经验 ●[08:20]翻译多了大师作品,自己写作会经常泄气 ●[09:35]麦克尤恩自己都对自己的早年作品产生挫败感 ●[11:55]用长篇小说的手法写短篇 ●[13:45]黄昱宁不太喜欢完全靠灵气撑满全篇的作品 ●[15:30]后现代的本质就是一种怀疑 ●[17:45]中西读者的文本环境截然不同 ●[19:10]文学依然是非常小众的爱好 ●[20:30]伊恩·麦克尤恩的书在中国已经是卖得非常好的 ●[22:20]汤姆·麦卡锡的书只印四千册 ●[26:00]《冰血暴》式的故事在中国就过不了审 ●[33:45]有足够长的时间,八卦就会变成文化 ●[37:15]写作癖好就是被逼出来的 ●[44:20]适当的翻译腔在文学里是需要 【延伸阅读】 《八部半》,黄昱宁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Last Rites)》,伊恩·麦克尤恩 (Ian McEwan) 著,潘帕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音乐】 "Bemidji, MN (Fargo Series Main Theme)"(Jeff Russo·Fargo An Original MGM / FXP Television Series·2014·Sony Music Masterworks) "Song to Woody"(Bob Dylan·Bob Dylan·1962·Columbia/Capitol)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28 Oct 2018 34 穿行中东腹地 00:51:05
沙特记者卡舒吉在土耳其的遇害震惊世界,也让过去一直以来人设经营成功的萨勒曼王储陷入公关危机,长期关注中东世界的《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刘怡做客「忽左忽右」,为我们梳理命案背后的阴谋,并带来他对神秘沙特的第一手游历资料。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嘉宾】 刘怡,《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02:40]第一次海湾战争让刘怡迷上中东 ●[03:10]卡舒吉命案背后的逻辑 ●[06:15]尚未取消肉刑的国度 ●[06:50]双面王储萨勒曼 ●[08:05]硅谷大佬们与沙特资本 ●[08:40]王储选错了动手时机 ●[10:50]悲催的库尔德人 ●[12:40]沙特对于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很陌生 ●[20:50]圣城麦加很商业化也很包容 ●[32:30]桑托斯对于全球城市贫民窟的考察 ●[35:15]中国的外出旅行者缺乏问题意识 ●[36:35]对于社科院美国所的告诫 ●[38:00]驻中东记者的日常 ●[39:55]中国年轻一代看待异文化的视角非常物质主义 ●[44:20]刘怡很喜欢看罗伯特·卡普兰上世纪的游记 【延伸阅读】 《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中东史》,小阿瑟·戈尔德施密特、劳伦斯·戴维森 著,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Eastward to Tartary: Travels in the Balkans,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Caucasus", Robert D. Kaplan, Vintage; Reprint edition "The Ends of the Earth: From Togo to Turkmenistan, from Iran to Cambodia, a Journey to the Frontiers of Anarchy", Robert D. Kaplan, Vintage; 1 edition 【音乐】 "Scheherazade, Symphonic Suite, Op. 35: 01 The Sea And Sinbads Ship"(Nikolai Rimsky-Korsakov·1888) "Marco Polo"(Loreena McKennitt·The Book of Secrets·1997·Warner Bros.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18 Nov 2018 36 作家、喷子和猫之间的故事 00:49:10
不少人说陶立夏的翻译总带有本人的写作风格,她认为这完全是胡扯,在本期《忽左忽右》中,陶立夏带来了她对于写作、翻译以及文学的诸多私人看法,并且和索马里一道分享了出版图书时种种意想不到的遭遇,用她的话说,这个看似文艺的圈子其实并非总是岁月静好。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嘉宾】 陶立夏,作家(新浪微博:@陶立夏) 索马里,九久读书人编辑(新浪微博:@索马里索马里) ●[02:20]《给青年作家的信》的由来 ●[06:15]陶立夏在上海错过科伦·麦凯恩本尊 ●[07:25]写作者的弱项就是谈钱 ●[08:40]经纪人与作家工作室 ●[11:20]《夜航西飞》中译本意外卖得很好 ●[15:30]陶立夏第一次遭遇版税纠葛 ●[17:40]曾几何时,畅销书的销量门槛很高 ●[21:00]索马里被陶立夏搞得神经兮兮 ●[25:35]当作家遭遇attention seeker的谩骂 ●[31:35]电子化的普及使写作不再浪费纸 ●[34:50]养猫彻底改变了陶立夏 ●[40:40]“你看吧这个经常装逼的人终于沦落了” ●[42:30]翻译和写作的风格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音乐】 "Words Of Love"(Jessica Lea Mayfield·Sweetheart '09 (Our Favorite Artists Sing Their Favorite Love Songs)·2009·Starbucks Entertainment) "Morning Has Broken"(Jheena Lodwick·Best Audiophile Voices III·2004·PREMIUM RECORDS PTE. LTD)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7 Nov 2018 35 中餐毋需“餐酒搭配” 00:47:43
标签化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吃喝这件最家常的事也成为了区分阶级的有效载体,过去追捧米其林的,最近又开始鼓吹路边传说小店,总之鄙视链不断进化着。@企鹅吃喝指南 创始人王志伟来到「忽左忽右」,和我们聊了聊他对吃喝标签化的看法,以及他最钟爱的美酒。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嘉宾】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王志伟,《企鹅吃喝指南》创始人 ●[06:25]王志伟用葡萄酒的品鉴体系来套威士忌 ●[07:30]中国白酒的宣传总是不说人话 ●[12:00]以文化传教的心态来做酒死路一条 ●[12:40]自然酒迷思 ●[15:50]中餐属于复合型调味,无需餐酒搭配 ●[17:00]香槟适合绝大多数中餐桌 ●[24:50]葡萄酒的「终极解决方案」 ●[32:00]日本人很熟悉绍兴酒 ●[32:35]宁夏的葡萄酒生产者图谱 ●[35:00]台湾的威士忌开始崭露头角 ●[36:10]宁夏贺兰山做葡萄酒的先天不足 ●[44:50]LVMH在云南做出了天价酒 【音乐】 "リバイバル"(五輪真弓·リバイバル·1981·Sony Music) "茜雲の帰り道(Reprise)"(The Screen Tones·孤独のグルメ Season 4 O.S.T·2015·地底レコード Chitei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13 Oct 2018 32 我所亲历的「代表亚洲提问」事件 00:52:07
2010年,一句“代表亚洲”让某位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的记者陷入舆论中心,如今这位记者早已消失,而当时同在现场的第一财经制片人尹凡眼里,他当时的举动多多少少遭到了场外曲解。作为从一流会计事务所投身媒体的尹凡,经历过无数政经大场面,他眼里的过去十年是怎么一回事? 【主持】 程衍樑、杨一 【嘉宾】 尹凡,第一财经市场直播部主任、主持人 ●[03:10]很多国家没有广播学院 ●[06:15]财经报道是有门槛的 ●[08:20]作为新人亲历安达信覆灭 ●[09:25]曾经世界第一的会计事务所什么样 ●[14:00]尹凡眼中安达信时代的张勇 ●[15:40]从会计事务所到电视媒体 ●[20:30]CNBC是第一财经电视学习的对象 ●[22:00]十年来G20峰会的变化 ●[23:55]现场回顾某著名央视记者的著名事件 ●[28:20]专业的新闻发布活动应该怎么办 ●[33:45]英国人惯于“螺蛳壳里做道场” ●[37:55]尹凡谈他专访时任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 ●[43:00]美剧《Newsroom》与英剧《The Press》 ●[44:15]中国电视的好日子快结束了 ●[45:20]精心生产的内容还是有市场 ●[46:40]杨一介绍美国电视业的情况 【音乐】 "The Best"(Tina Turner·Foreign Affair·1989·Capitol Records) "That's How I Got to Memphis"(Tom T. Hall·Ballad of Forty Dollars and His Other Great Songs·1969·Mercury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1 Oct 2018 33 一个人去喝酒 01:01:46
标签化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吃喝这件最家常的事也成为了区分阶级的有效载体,过去追捧米其林的,最近又开始鼓吹路边传说小店,总之鄙视链不断进化着。@企鹅吃喝指南 创始人王志伟来到「忽左忽右」,和我们聊了聊他对吃喝标签化的看法,以及他最钟爱的美酒。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嘉宾】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王志伟,《企鹅吃喝指南》创始人 ●[03:40]吃是一件特别没有门槛的事情 ●[04:50]通过食物给自己贴标签成为了炫耀社会身份的方式 ●[07:25]美食的最高境界叫雅俗共赏 ●[09:30]王志伟接触葡萄酒起源于外企工作时期 ●[11:25]威士忌的好坏基本与它的陈年成正比 ●[12:30]葡萄酒的多样性极其可怕 ●[14:30]装瓶、氧化与封闭期 ●[16:00]沙青青偏爱威士忌源于质量可控性高 ●[17:45]一晚喝光三十万人民币是什么样的体验 ●[19:00]葡萄酒市场的新世界与旧世界 ●[20:55]Natural Wine真的值得追求吗? ●[24:05]饮品里也存在鄙视链 ●[26:50]谁有能力去证明其他人的鉴赏体系是错的? ●[29:00]过去捧米其林的人最近又开始捧路边摊 ●[30:40]民国时代的上海就已经玩起了high ball ●[39:25]上海酒圈与北京酒圈的不同 ●[42:05]老牌的南十字星与星座系酒吧 ●[44:15]咖啡爱好者群与酒类爱好者群很不一样 ●[48:00]中国70%以上的香槟是在夜店卖掉的 ●[52:30]你会一个人饮酒吗? ●[57:50]村上春树与威士忌 【音乐】 "Pickpockets - Theme From Sparrow"(Xavier Jamaux & Fred Avril·Sparrow·2008·Naïve Records) "Red Red Wine"(UB40·Labour of Love·1983·DEP International/Virgin)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0 Jan 2019 43 房东、老鼠和他们的大望路浮世绘 00:42:21
一款名为《老鼠什么都知道》的连更漫画在社交网络上火了起来,这个漫画结构简单,常以出人意料的都市寓言击中读者心中的柔软面,有人说它是「大望路浮世绘」,有人认为它具有明确的北京属性,当然也有人对它开始接广告表达不满。作者海带做客本期节目,与我们聊了聊他对自己漫画的态度。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嘉宾】 海带,《老鼠什么都知道》作者(新浪微博:@累得熬海带) 张之琪,界面文化记者(新浪微博:@Zzzzzhiqi) ●[03:20]海带希望在漫画中建立一个封闭式的世界观。 ●[04:45]从《孤独之心俱乐部》到《老鼠什么都知道》 ●[09:30]技术性限制对于漫画表达的影响 ●[12:00]海带拒绝对两只老鼠作出更细节的介绍 ●[13:15]《花生漫画》和Chris Ware对海带的漫画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16:30]关于“朝阳公园的幽灵” ●[18:40]海带画漫画之前的职业经历 ●[21:15]第一次接广告后海带居然产生了负罪感 ●[23:20]公众号的形态对于漫画极为不友好 ●[25:15]夕照寺的超现实主义 ●[27:45]《老鼠什么都知道》体现了一种很具体的北京的经验 ●[28:55]手机屏幕提供的视觉叙事容量很低 ●[29:10]海带平时其实不怎么看漫画 ●[29:50]《在切瑟尔的海滩上》可能是我们时代最好的一部小说 ●[31:00]海带放弃了持续多年的产品梦想 ●[34:55]房东身上寄托了海带个人的许多具体特质 ●[36:30]读者最喜欢的漫画部分仍然是那些甜蜜的内容 ●[37:05]古龙小说也许很适合手机阅读 【音乐】 "1995"(Molly Nilsson·Zenith·2015·Dark Skies Association) "Same Mistakes"(The Echo-Friendly·Girls Soundtrack Volume 1: Music From The HBO® Original Series (Deluxe) [Explicit]·2011·Fueled By Ramen)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1 Dec 2018 39 滞销作家也得有60%的售出率! 00:46:38
过去一年来,「多抓鱼」无疑是备受文艺青年瞩目的小程序,这款专注于二手书交易的应用在短时期内收获了众多铁粉,其中包括不少老书虫甚至作家,它的用户体验为何能够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准,看似冷僻文艺的经历究竟有何商业魅力?多抓鱼创始人@猫助 做客「忽左忽右」,为大家带来她的故事。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猫助,多抓鱼创始人(豆瓣ID:@猫助) 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豆瓣ID:PomBom) ●[02:30]多抓鱼的仓储从一台宜家书柜起家 ●[03:30]郑诗亮表示很想接受旧书处理与翻新培训 ●[08:05]投简历来的员工真的很少 ●[09:20]“我不是追求权威感的创业者。” ●[14:40]19世纪的威廉·莫里斯与中产阶级品味下沉 ●[15:10]二手书的流转会促进盗版退出市场 ●[16:55]多抓鱼的卖家比买家年纪平均大五岁 ●[19:50]现在的盗版书有时候比正版更精致 ●[21:30]非理性消费与凑单心理 ●[23:25]二手物品最关键的是知情权 ●[28:30]低于60%售出率的书会让多抓鱼亏本 ●[30:55]一天到晚只读权谋宫斗修仙也挺没劲 ●[35:30]上海地区的买卖家分布比较特殊 ●[39:20]中国的创业经常在追求零和博弈 ●[43:30]「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音乐】 "Tempest"(Bob Dylan·Tempest·2012·Columbia Records) "Wednesday Morning, 3 A.M."(Simon & Garfunkel·Wednesday Morning, 3 A.M.·1964·Columbi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6 Dec 2018 40 我一个学建筑的PMP,怎么就看起了风水? 00:52:02
《忽左忽右》献上一期「奇妙物语」作为2018年的结束,以娱众人。毕业于同济建筑系的职业风水师梅十二向两位主播分享了「风水师」这个奇特的行业。他们如何行走都市,如何赚钱养家,如何看待自己的手艺。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梅十二,职业风水师 ●[05:10]梅十二先讲一段鬼故事 ●[06:05]从同济建筑系毕业,去当风水师 ●[07:45]上海有名的斗风水案例 ●[08:55]斗风水没有好下场 ●[11:55]建筑行业总归会聊到点神神叨叨 ●[13:40]什么叫“太岁头上动土”? ●[17:10]风水师行业的风险 ●[20:45]电视台摄影师开新项目前常去静安寺拜拜 ●[22:00]现代都市的风水先生长啥样 ●[24:50]几个风水故事 【音乐】 "クリスマス・イブ CHRISTMAS EVE"(山下達郎·MELODIES·1983·MOON RECORDS) "No One To Cry to"(The Satellites·1963·Diamond Music Company)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14 Jan 2019 42 明年再提「大师课」估计就会吐了 00:43:59
知识付费在17、18年大放光彩,但业内有人觉得,好日子快到头了。创办了@新亚文化 的谭瑞岗,本身是社科院近史所的博士生在读,他出品了一系列现象级知识付费产品,将汪荣祖、王子今、邓小南等一线学术大家带入知识付费。作为一个生意人兼学术圈内人,他如何看待学问与知识付费?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谭瑞岗,新亚文化创始人 ●[04:25]百家讲坛是一次学术圈中游学者走进大众的早期尝试 ●[06:05]汪荣祖属于极少数可以在美国大学讲授美国史的华裔教授 ●[07:50]朱姓教授和他的风云往事 ●[12:25]内容生产者经常要受制于平台方的认知能力 ●[15:20]知识付费产品卖得最好的还是鸡汤 ●[18:25]老谭非常反感两个词:「爆款」和「创业」 ●[20:30]嘉宾如何进入知识付费浪潮的? ●[21:40]在今天,任何一个模式总能被疯狂复制直到搞烂 ●[22:50]简单地用「贩卖焦虑」概括,对很多知识付费用户并不公平 ●[26:45]「死亡哲学」与临终关怀 ●[28:40]业界觉得知识付费的风口已经过去了 ●[30:55]高深学术与大众交流间的悖论 ●[32:25]从业余爱好者到专业研究者的思维改变 ●[37:00]选择读博这件事颠覆了程衍樑对老谭过去的印象 ●[38:40]收入提高、丁克增多与人的追求更加自如 【音乐】 "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e Oak Tree"(Dawn featuring Tony Orlando·Tie a Yellow Ribbon·1973·Bell Records) 《大时代过客》(郑少秋·郑少秋世纪之选·2001·Crown)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4 Dec 2018 37 博物馆的「帝国」底色难洗 00:50:26
博物学兴起于殖民时代,发展到今天成为了左翼色彩明显的学科,对于从事该专业的研究者,当今世界仍有许多博物馆值得一聊,其中有些根本不应称为博物馆,有得则保留帝国时代的遗风,在今日访客眼里别具风情。「博物志」的发起人婉莹做客本期「忽左忽右」,一起来聊聊博物馆这回事。
【主持】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婉莹,播客《博物志》、”Harry Potter and the Untitled Podcast”发起人(新浪微博:@博物志播客) ●[04:14]大量播客最初半年非常热情,之后更新越来越少
●[07:10]北美大学的博物馆学更偏实操,欧洲的更偏理论
●[08:45]国内大学的博物馆学多与文博考古专业在一起
●[12:30]博物馆的定义一直在变化发展
●[13:15]新旧博物馆学的异同
●[15:20]流失文物的回归,接收方应有基本的条件
●[17:30]博物学的兴起与大航海时代密不可分
●[18:30]文物保护与文物归属的平衡尚无定论
●[21:45]对侵略中抢走的文物,学业观点认为有“原罪”
●[27:00]藏品进入博物馆后,即抹去“市价”
●[29:30]婉莹的年度博物馆——旅顺博物馆
●[40:30]日式博物馆与欧美博物馆的布局相同
●[42:45]东京国立博物馆仍有“帝国博物馆”之风
●[45:00]大英博物馆的“帝国底色”至今没有“洗”掉
【音乐】 "青い滑走路"(石原裕次郎·石原裕次郎60 Disc-2·2016·Teichiku Records) "La Paloma"(Julio Iglesias·Momentos·1982·Sony Music Latin/Columbi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3 Jan 2019 41 被驱逐的先知 00:46:34 13 Dec 2018 38 当二手书遇上经济学模型 00:48:09
过去一年来,「多抓鱼」无疑是备受文艺青年瞩目的小程序,这款专注于二手书交易的应用在短时期内收获了众多铁粉,其中包括不少老书虫甚至作家,它的用户体验为何能够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准,看似冷僻文艺的经历究竟有何商业魅力?多抓鱼创始人@猫助 做客「忽左忽右」,为大家带来她的故事。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猫助,多抓鱼创始人(豆瓣ID:@猫助)
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豆瓣ID:PomBom)
●[02:20]「多抓鱼」名称的诞生
●[06:30]猫助做过多年的综艺文案
●[11:40]中国传媒大学的碟摊藏龙卧虎
●[15:15]家庭环境塑造子女世界观
●[18:40]最小可执行产品(MVP)与杀熟
●[20:40]许多作家成为多抓鱼的重度用户
●[22:00]孔夫子网与多抓鱼的异同
●[23:30]猫助就缺一个首席经济学家
●[26:00]畅销作家与滞销作家
●[28:45]二手闲置商业正在崛起
●[37:00]满足挑剔的用户真不容易
【音乐】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I. Allemande"(James Ehnes·The Six Sonatas &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2000·Analekta-Fleur De Lys Records)
"Transatlanticism"(Death Cab for Cutie·Transatlanticism·2003·Barsuk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5 Apr 2019 48 亲历战争余烬 00:36:48
我们的老朋友刘怡再次做客《忽左忽右》,不久前,他刚刚见证了一段重要的历史现场。刘怡带来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令人感慨的见闻,一起来听听吧。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刘怡,《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02:20]唯二见证巴古兹之围的中国媒体人 ●[05:50]库尔德人的打法毫无指挥艺术可言 ●[07:20]战后城市拉卡与阿勒颇的明显不同 ●[08:35]邂逅昔日的传奇酒店 ●[10:00]刘怡在收容场所里产生了恍惚感 ●[12:00]一个倒霉的约丹公务员 ●[14:10]代尔祖尔省因何重要? ●[15:00]白天互殴、晚上交易 ●[18:55]幼发拉底河上的商人 ●[20:10]库尔德人很懂得自我包装 ●[28:45]阿勒颇的老先生和他邻居的故事 ●[31:25]霍姆斯的饭店老板 ●[34:00]米高梅真他妈的是一家伟大的公司
【音乐】
"s'Rothe-Zäuerli"( Alexandre Desplat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Original Soundtrack·2014·ABKCO Records)
“One Night Of Love (Film 'One Night Of Love')”(Geoff Love & His Orchestra·In The Mood For Waltzing·1990·EMI Compacts For Pleasure)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9 Jan 2019 44 我看到短视频里还有大量空白 00:48:30
原第一财经日报的副总编辑韩国强,这两年开始了连续创业,从sola短视频到如今正在筹备的新项目,韩国强对于短视频、媒体转型有哪些思考?2018年冬日的一天,在上海东平路一个临街的院落里,《忽左忽右》和他聊了聊。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韩国强,原《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 ●[02:30]从写诗的时代说起 ●[05:00]杂志成建制的倒闭逼出了媒体人创业潮 ●[07:10]短视频里的东瀛风与欧美风 ●[08:45]有许多手法仍然等待中国短视频去介入 ●[13:10]亲子频道没有“亲子” ●[23:40]韩国强认为传统电视出身的人做不了短视频 ●[24:25]VICE的风靡影响了时尚圈 ●[27:35]始祖鸟否决了请王石代言的想法 ●[29:20]问题之ABCD ●[32:35]短视频行业也正在变化 ●[33:15]栏目都是有寿命的 ●[37:40]从“这本杂志我做到退休没问题”到“为繁荣辩护” ●[40:30]一旦走过边界,就是一溃千里 【音乐】 "DEJA VU"(菊池桃子·卒業記念 〜菊池桃子 ピアノ・オーケストラ作品集〜·1987·VAP, Inc.) "Lambada"(Kaoma·Worldbeat·1989·Columbi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1 Feb 2019 45 把《繁花》卖到海外 00:51:14
九久读书人的前副总编辑彭伦,做了一家只有一个人的图书品牌:群岛图书。除了常规的外文书籍引进外,彭伦还帮助十多位中国作家进行海外版权输出,最近一个成交的例子是金宇澄作品《繁花》的英译本与法译本,春节前,彭伦和我们聊了聊出版行业的那些事。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董子琪,界面文化记者(新浪微博:@BeulahDong) 【嘉宾】 彭伦,群岛图书创始人(新浪微博:@彭伦空间) ●[02:00]在单向街文学奖仪式上巧遇彭伦 ●[05:30]几易其手才问世的中文版菲利普·罗斯全集 ●[09:55]九久读书人与「短经典」系列 ●[12:15]《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来自两位爱尔兰作家的推荐 ●[14:05]出版业的封面装帧问题 ●[17:00]法兰克福书展与出版社 ●[22:45]中国的出版社习惯于购买版权,而非版权输出 ●[24:50]余华可能是在海外最畅销的内地文学作家 ●[27:05]《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问世八卦 ●[29:50]将《繁花》推向海外的契机也很偶然 ●[30:30]出版业的操作模式相对非常传统 ●[31:55]彭伦谈寻找海外出版商的流程 ●[36:40]王家卫的电影项目客观上帮助了《繁花》小说的海外版 ●[37:45]“我们不会去假想海外的读者群体” ●[40:30]许多世界级作家是通过出版公司打造的 ●[42:40]美国全年出版的外国图书只占出版量的3% ●[45:10]拉美文学在世界上的崛起,其实也是个出版行为 【音乐】 《春望》(张艾嘉·童年·1981·滚石唱片) "It's Only a Paper Moon"(Count Basie·Basie & Zoot·1975·Pablo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8 Mar 2019 46 许多书能成功都是靠口口相传 00:41:38
九久读书人的前副总编辑彭伦,做了一家只有一个人的图书品牌:群岛图书。除了常规的外文书籍引进外,彭伦还帮助十多位中国作家进行海外版权输出,最近一个成交的例子是金宇澄作品《繁花》的英译本与法译本,春节前,彭伦和我们聊了聊出版行业的那些事。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董子琪,界面文化记者(新浪微博:@BeulahDong)
【嘉宾】
彭伦,群岛图书创始人(新浪微博:@彭伦空间)
●[03:10]彭伦推荐韩国出版社申请作协的项目
●[03:40]各类文学基金会对本国文学的国际化功不可没
●[07:50]一位受伤的文学编辑
●[08:55]王家卫的电影项目客观上帮助了《繁花》英译本走出去
●[10:35]国外译者稿费是什么价格?
●[12:30]版权交易行业,难在建立信任
●[14:05]《龙纹身的女孩》中译本没有做好很可惜
●[16:00]“群岛故事”和它聚焦的作家们
●[19:15]董子琪谈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短经典”作品
●[23:15]短篇小说被认为“没分量”是个普遍问题
●[24:15]美国的出版机构重视培养新作家
●[25:00]”Cat Person”与高额版权费(作者:Kristen Roupenian)
●[26:30]豆瓣作者与作品出版
●[27:30]美国的出版社已经不接受自发来稿了
●[30:30]中文严肃文学人口仍源源不断
●[31:20]所谓的“头部作品”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34:30]不同情境下的读书体验非常不同
●[37:15]很多书能成功都是靠口口相传
【音乐】
"Aloha Heja He"( Achim Reichel ·Grosse Freiheit·1994· Wea )
《是否》(张艾嘉·童年·1981·滚石唱片)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6 Mar 2019 47 从零开始做VC 01:01:52
我们的朋友任宁是一档泛科技播客「迟早更新」的主播,同时也是一位年轻的风险投资人,他的基金风格有点另类,于是我们请任宁来到我们播客,分享了一下自己作为基金管理者的经验与乐趣。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任宁,风险投资人、「迟早更新」主播(新浪微博:@renning) ●[04:25]Free Solo与风险偏好 ●[09:00]任宁在旧金山被前辈点醒 ●[10:00]设计是人类debug这个世界的方式 ●[11:20]Startup服务大品牌有点像自娱自乐 ●[14:40]无意间将「设计冲刺」引入中国 ●[18:30]“我们也不如来做一个基金。” ●[22:15]开始创业的不同方法论 ●[26:00]很多海外的初创项目会挑战你的常识 ●[30:10]一亿左右规模的基金大概等于一个月薪五六千的人 ●[32:30]VC为什么要做媒体实验室 ●[36:10]“设计换股权”的逻辑漏洞 ●[40:40]收智商税某种程度上也是优化资源配置 ●[48:05]外行看什么都不觉得稀奇,内行才懂门道 ●[49:25]2019年也许是vc的一个分水岭 ●[52:25]To G与系统性风险 ●[54:00]马克库班与运气这回事 ●[56:10]创始人的股权真的非常重要! 【音乐】 "テーマ・オブ・半沢直樹 ~Main Title~"(服部隆之·TBS系 日曜劇場「半沢直樹」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2013·SMD itaku (music)) "Life Is Long"(David Byrne / Brian Eno·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2010·Todo Mundo)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FM独家播出,也可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29 Apr 2019 50 让鸡尾酒再次伟大 00:45:19
鸡尾酒正成为一种重要的流行文化,与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今天我们在中国最好的酒吧里喝到的多数酒款与20年前流行的酒单截然不同,一场诞生于90年代末的鸡尾酒革命彻底颠覆了20世纪的鸡尾酒,这个行业发生了什么?slow bar的老板老郭做客《忽左忽右》,畅谈cocktail revolution的前世今生。 ●[03:05]老郭认为2014年是国内鸡尾酒行业的代际节点 ●[05:30]从衡山路酒吧街到隐藏式酒吧 ●[07:35]紫罗兰利口酒的百年沉浮 ●[09:20]鸡尾酒革命很难进入传统酒店 ●[10:40]第一家隐藏式酒吧是2000年开出来的 ●[12:05]短视频网红将过时的鸡尾酒审美带给观众 ●[15:35]洋酒普及靠柯南 ●[16:25]美国人把2000年前称为鸡尾酒的黑暗时代 ●[18:30]鸡尾酒是一种美国饮料 ●[21:40]今天喝到的鸡尾酒大多是近20年被重新挖掘出来的 ●[23:30]为什么老郭说长岛冰茶和大都会不好喝 ●[26:10]鸡尾酒培训行业的弊端 ●[32:40]禁酒令下的鸡尾酒品质疑云 ●[38:25]未来的鸡尾酒 【音乐】 "Shadow (Michel's Runway Edit) "(Chromatics·Twin Peaks: Music from the Limited Event Series·2017·Rhino Entertainment) "再見!我的愛"(千葉美加·鶴舞〜MIKA STEP INTO ASIA III〜·1995·株式会社堀制作)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2 Aug 2019 55 一个产品经理眼中的内容浪潮 00:49:31
在许多人眼里,王俊煜无疑是命运的宠儿,高考状元、科技新贵、备受业内推崇的产品男,多重身份在他身上交织,他创办的「豌豆荚」、「轻芒杂志」「光涧实验室」至今仍在影响着中文互联网。卖掉公司并二次创业后,王俊煜有了哪些思考?敬请收听本期「忽左忽右」。
现在您可以在微信搜索小程序「忽左忽右」直接收听本节目。「忽左忽右」播客小程序由「轻芒小程序+」搭建,如果您也想在微信中发布自己的音频节目,现在就通过轻芒小程序+ 最新发布的音频功能,让用户在微信中就能有完整的音频播放体验。在公众号「创作者与轻芒」回复「播客内测」,即可参与内测。
【主持】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微博:@杨一1)
【嘉宾】
王俊煜,豌豆荚联合创始人、轻芒联合创始人
●[04:00]王俊煜被宿华询问为何没更早做出
●[06:40]2014年前后涌现出了一批传统媒体转型
●[13:40]内容品牌意味着忠诚度
●[15:45]头条对三四线传统媒体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21:10]App 的生命周期走到了最后阶段
●[27:00]社交网络对音频传播不友好
●[27:40]王俊煜听播客的时候经常想要记笔记
●[30:00]融资来的钱理论上是要还的
●[44:30]非影视类的内容产业利润比较低
●[48:05]上一个时代的产品经理都去哪了?比如王俊煜
【音乐】
"Your Old One"(Faces on Film·Elite Lines·2014·Nice Music Group)
"Sitting Here in Silence (On My Own)"(Oasis·Don't Believe the Truth·2005·Big Brother Recordings Ltd.)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6 Apr 2019 49 搭顺风车拜访军阀 00:37:20
我们的老朋友刘怡再次做客《忽左忽右》,不久前,他刚刚见证了一段重要的历史现场。刘怡带来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令人感慨的见闻,一起来听听吧。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刘怡,《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02:15]一位大二辍学的叙利亚连长请求刘怡讲述亚洲的历史 ●[03:40]拉卡的律师六年没有翻过报纸了 ●[07:20]“小孩害羞是文明的标志” ●[09:50]战后三种阶段的三个样板 ●[12:25]跑掉了的一代人 ●[13:10]大阿里巴巴和小阿里巴巴 ●[13:40]有故事的顺风车司机 ●[16:45]“你知不知道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是谁?” ●[18:00]刺客假扮记者成风 ●[19:40]全世界有几十万记者报道过美国总统选举,谁知道阿富汗总统是怎么选出来的? ●[20:25]老司机讲述颠沛流离生涯 ●[22:20]文明社会改变了一个人的价值观 ●[26:10]今天的军阀曾是昨日的国家精英 ●[30:45]辩不过就干掉他 ●[31:40]大人物往往不会反思,更不忏悔 ●[32:55]在代尔祖尔的迷人星空下 【音乐】 "Partita No 2 in d, BWV 1004 IV. Giga (IV. Giga)"(James Ehnes·6 Sonatas &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2007·Alliance Records Label) "Memorie"(Argine·Luctamina In Rebus·2001·Ark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07 Aug 2019 56 在新中国打棒球 00:47:18
与一般人想象不同,棒球运动曾在新中国一度兴盛,作为军教运动与统战工具获得过高层支持,然而遗憾的是,这项运动最终并未真正普及。2014年,沙青青在一份官方期刊上发表论文《在新中国打棒球》。这项运动与中国的情缘究竟如何?请听这期「忽左忽右」。
【主持】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微博:@杨一1)
【嘉宾】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03:00]《棒球英豪》带中国少年认识了“甲子园”
●[04:30]草根球队金足农的热血逆袭
●[05:45]棒球是19世纪的田园牧歌式运动
●[06:20]美式亲情的象征与最早职业化的运动
●[08:10]名正言顺的体育托拉斯
●[09:40]广播电视的兴起严重影响了职业化联赛经营模式
●[11:20]最早玩棒球的中国人是詹天佑
●[12:40]圣约翰与复旦之战
●[13:30]日本棒球在文化气质上与美式棒球截然不同
●[16:45]棒球在中国曾经一时兴盛
●[18:10]刘伯承在129师中推广棒球运动
●[24:30]国际大环境与棒球外交兴衰
●[31:00]一代棒球巨星王贞治
●[33:00]MLB在中国试图用电竞普及棒球文化
●[34:45]中产家庭的“爬藤教育”助长棒球兴起
●[40:55]棒球在台湾是如何确立地位的
【参考资料】
《在新中国打棒球:一项体育运动的境遇变迁及其多重角色》
作者:沙青青,原载于《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2期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KY5L1zQkawCctjDOwkGjg 密码:726c
【音乐】
" 夕暮れ "(The Blue Hearts·Dug Out·1993·East West Japan)
"君をとばした午後"(夢工場·ひとりぼっちのデュエット·1986·Canyon Record)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1 Jul 2019 番外:何瑫还和我们聊了聊孙宇晨 00:36:28 30 Jun 2019 52 记录沸腾火热的当代生活 00:42:26
严肃媒体如何与公众号争夺阵地?文字如何在时尚杂志里提高自身分量?特稿在2019年还有多大的群众基础?《智族GQ》杂志的副主编何瑫也许可以提供一个不错的视角。 【主持】 程衍樑(@GrenadierGuard2) 杨一(@杨一1) 【嘉宾】 何瑫,《智族GQ》杂志副主编(@何瑫) ●[02:40]“非虚构”与“特稿”之辨 ●[09:00]记者的成长路径正在被不断折叠 ●[11:30]蔡崇达带着何瑫入行 ●[12:10]曾经要成为特稿记者需要多年历练 ●[15:20]对于特稿,“写作是末技” ●[22:15]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 ●[24:45]GQ改变了时尚媒体里文字的地位 ●[31:40]中国没有真正的名利场写作 ●[32:20]记录沸腾火热的当代生活 ●[37:40]城市生活与选题的沙漏型结构 【音乐】 "Jam"(The Yellow Monkey·Four Seasons·1996·Triad/Nippon Columbia) "星光背后"(吕珊·星光背后·2005·环星音乐)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Ample Podcast出品】
23 Jul 2019 54 王俊煜:迟早大家不会再装App 00:56:16
【推广】
「新闻实验室教你读外媒」第四期专属优惠链接:
http://newslab.info/lr
在许多人眼里,王俊煜无疑是命运的宠儿,高考状元、科技新贵、备受业内推崇的产品男,多重身份在他身上交织,他创办的「豌豆荚」、「轻芒杂志」「光涧实验室」至今仍在影响着中文互联网。卖掉公司并二次创业后,王俊煜有了哪些思考?敬请收听本期「忽左忽右」。
【主持】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微博:@杨一1)
【嘉宾】
王俊煜,豌豆荚联合创始人、轻芒联合创始人
●[02:25]豌豆荚创办者的新事业
●[06:15]在非典期间参加高考
●[08:55]重度媒体爱好者王俊煜
●[15:00]Web2.0时代的互联网产品特性
●[19:00]从谷歌的设计师到创新工场
●[26:20]豌豆荚概念的形成
●[31:30]为什么豌豆荚不会在谷歌内部做出来
●[39:00]王俊煜点评豌豆荚、91手机助手和360
●[39:40]“迟早大家是不会装App的”
●[42:30]高估值对豌豆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44:35]创业公司只要一轮轮开始融资,其实节奏就已经无法自我控制了
●[47:40]豌豆荚与Line合作流产始末
【音乐】
"Nocturnal Me"(Echo & the Bunnymen·Ocean Rain·1984·Korova)
"Gotta Serve Somebody"(Bob Dylan·Slow Train Coming·1979·Columbi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播客一下
18 Jul 2019 53 广告狂人的黄金时代已去? 01:06:11
科技新贵、自媒体、短视频、MCN…数年之间,中国市场的变革让传统4A巨头们显得严重跟不上时代,创意让位给了大数据,昂贵有质感的TVC被「接地气」的草根KOL们逼到角落。广告狂人们的时代真的要落幕了吗?作为全球最大的广告集团,WPP及其旗下的奥美、群邑、智威汤逊正是经典4A们的代表,本期《忽左忽右》,我们请来了前WPP集团中国区CEO、如今已经转型成投资人的李倩玲女士,为我们带来她曾经作为广告帝国管理者的困境与思考。 由李倩玲Bessie主持的播客《贝望录》已于7月10日上线,可通过喜马拉雅FM、苹果播客及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 【主持】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微博:@杨一1) 【嘉宾】 李倩玲,Withinlink碚曦投资协作体创始人
●[03:30]在1990年加入智威汤逊 ●[05:20]WPP在八十年代通过一系列并购崛起成广告巨头 ●[08:00]李倩玲总结WPP的“三个十年” ●[11:40]“传立”的诞生故事 ●[19:10]中国大陆广告行业在世纪初的特点 ●[25:50]代理商在今天还有价值吗? ●[30:25]身为4A帝国的前掌门,如何看待广告代理行业的颓势? ●[36:10]“可是我没有办法说服他们。” ●[37:50]李倩玲与苏铭天(Martin Sorrell)的协议 ●[42:15]跳出大集团亲手创业才知许多事“不一样” ●[45:30]从戛纳广告节到戛纳创意节
【音乐】
"The NeverEnding Story"(Limahl·Don't Suppose·1984·EMI)
"My Special Angel"(Bobby Helms·My Special Angel·1957)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Ample Podcast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3 Oct 2019 60 右翼思潮在东亚的全盛时代 00:53:03
【主持】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豆瓣ID:PomBom)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04:10]二背后的幽灵
●[05:30]法西斯主义曾一度在世界流行
●[07:30]北一辉到底算右翼还是左翼?
●[08:55]里外不是人的「战国策派」
●[13:30]德国浪漫派种下的恶果
●[15:35]纳粹销毁《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一书
●[22:30]「战国策派」的核心分子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25:20]善于发明历史的雷海宗
●[30:20]地缘政治非常适合跳大神
●[35:00]三岛由纪夫砍出刀痕的门板至今仍在展出
●[39:45]太宰治把鲁迅写进国策小说
●[43:30]汤因比、金庸和标准右派画像
●[45:00]雷海宗本质是了不起的历史哲学家
【音乐】
"H.O.P.E."(Molly Nilsson·Zenith·2015·Dark Skies Association)
"Special Death"(Mirah·Advisory Committee·2002·K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5 Dec 2019 67 从《爱尔兰人》聊起美国黑手党 00:36:07
马丁·斯科塞斯推出了新片《爱尔兰人》,我们也看完了原著作品。如同侦探小说般抽丝剥茧的故事,配上荡气回肠的血色主题,程衍樑与这本书的译者王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刘怡,一起聊聊书、电影和美国历史。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刘怡,《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王凯,《爱尔兰人》中文版译者
[03:00]罗伯特·德尼罗与马丁·斯科塞斯去拜访原著作者勃兰特
[06:15]原著大量篇幅描述弗兰克·希兰的战争经历
[07:45]二战的南欧战场残暴行为非常多
[09:20]《大西洋帝国》与禁酒令一代
[10:35]意大利和爱尔兰人移民都极有家族观念
[13:00]马斯卡尼《乡村骑士》与黑手党文化
[13:15]墨索里尼20年代的铁腕打黑
[18:20]肯尼迪上台与猪湾事件背后的阴谋论
[22:55]意义重大的1932年大选
[25:40]霍法与黑手党从联盟到反目
[27:40]弗兰克·希兰的故事屡遭质疑
[29:50]改变美国选民格局的1964年大选
[32:10]刘怡讲述一段中国货车江湖轶事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4 Aug 2019 57 单口喜剧往事:杨浦一哥败走深圳 00:46:17
【主持】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微博:@杨一1)
【嘉宾】
StormXu徐风暴,通用汽车前工程师,「喜剧联合国」创始人(微博:@StormXu徐风暴)
●[02:45]Storm改名徐风暴事件始末
●[05:30]“脱口秀”一词在中国电视出现得很早
●[07:50]2014年程衍樑在一则CNN报道中首次得知StormXu
●[09:30]周立波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单口喜剧
●[12:20]中式喜剧的南北之别
●[16:15]Storm矢志做单口喜剧界的大咕咕咕鸡
●[16:45]方言笑话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17:15]现场录制被一阵电钻声打断了
●[23:05]巩汉林老师成功地让全国人民接受了错误的上海形象
●[25:05]杨浦喜剧一哥败走深圳往事
●[31:40]小剧场、大剧场和电视
●[34:50]辛辣的观众和高笑点
●[35:40]很多中文笑话说起来其实没有读起来有意思
●[42:45]杨浦喜剧一哥再次败走《相声有新人》
【推荐播客】
伐要去管它|Storm带你解读生活
https://www.ximalaya.com/yule/11776250/
【音乐】
"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5. Chaconne "(Nathan Milstein·Bach: 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1998·Deutsche Grammophon)
"给我一个吻"(张露·给我一个吻·1954·百代唱片)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04 Sep 2019 59 到越南去:富士康小道与工厂大迁徙 00:48:59
【主持】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刘怡,《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02:40]程衍樑推荐《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度23期
●[03:20]刘怡笑侃一段东欧往事
●[06:40]「富士康小道」的诞生
●[09:25]越南的产业转移优势
●[13:00]雁型理论与东亚经济五十年
●[16:30]许多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并未真正融入全球思维
●[17:40]海外客户倒逼下的产业转移
●[19:55]一个台湾企业家的故事
●[26:25]不能被写进杂志报道里的吐槽
●[32:10]越南的营商环境究竟如何
●[37:00]10年与40年
●[42:55]刘怡对奈飞新纪录片不感冒
●[44:50]日本企业家当年也爱装神弄鬼
●[46:55]不能被吸纳进全球化的冗余人口不构成优势
【音乐】
" Towel "(THE WLDLFE·I'm Not Worried Anymore·2018·The WLDLFE)
"Yêu Lại Từ Đầu"(Khắc Việt·Start over our love·2010·Khac Viet Production LL)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25 Sep 2019 我问忽左忽右 Vol.1 00:23:45
一个全新的不定期更新专栏,每集将邀请听众向《忽左忽右》提问。
【主持】
陈智伟,美团点评大数据产品经理(微博:@祈雨青年)
【嘉宾】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微博:@杨一1)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21 Aug 2019 58 单口喜剧往事:我被《纽约时报》坑了 00:50:15
【主持】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微博:@杨一1)
【嘉宾】
StormXu徐风暴,通用汽车前工程师,「喜剧联合国」创始人(微博:@StormXu徐风暴)
●[03:30]Storm说说关于出国巡演的心里话
●[06:15]“他们是真的喜欢你的笑话,还是把你当成中国元素”
●[07:50]平权运动发生在各个领域
●[10:00]美国的亚裔表演者本身就在拿身份说事
●[13:30]在中国,地域笑话被认为很低级
●[14:15]英文里最烂的笑话是飞机笑话
●[16:00]每个玩笑背后都有一个受伤的人
●[21:50]Storm被外媒记者断章取义往事
●[28:00]给单口喜剧演员排名这件事
●[33:25]VR与现场表演的未来
●[38:00]Storm为什么也开始做播客
●[41:40]创作与表演的能力不比兼容
【推荐播客】
伐要去管它|Storm带你解读生活
https://www.ximalaya.com/yule/11776250/
【音乐】
" Blinded By The Night "(Molly Nilsson·Twenty Twenty·2018·Lighthouse Studios)
"南方个南方"(顶楼的马戏团·谈钞票伤感情谈感情又伤钞票又伤感情· 2013 )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2 Nov 2019 63 《原宿牛仔》与东京潮男文化的兴起 00:53:11
日本拥有超过50种不同的男性时尚刊物,这个数量冠绝全球,东京的时尚达人也历来为人称道。谁能想到这个国家在六十年前还是一个时尚荒漠。美国人David Marx写了一本名叫《原宿牛仔》的书,他试图厘清此间的转变,这期我们就来聊聊这本书,聊聊东京的City Boy们。
[04:20]沙老师称常春藤风格服饰在日本风行犹如“礼失求诸野”
[05:05]东京可以吃到全世界最好的意大利菜
[08:30]石津谦介那一代日本人误读了美式时尚
[11:00]Van影响了无数后代的日本男装品牌
[13:55]东西方日渐消弭的传统礼服都在日本得到保留
[15:45]“二重回”与学兰制服
[19:10]“我们是银座的男孩,可不是池袋或者新宿的土包子”
[22:10]Popeye、Men‘s club等杂志在日本时尚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26:40]试问谁不想成为Popeye口中的City Boy呢
[28:05]中国的时尚杂志或时装企业没能为消费者提供时尚教育
[34:00]硅谷随性的穿搭风格严重影响了中国互联网从业者
[39:25]日本本土服饰品牌在外资大牌进入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45:00]女装折射出来的女权主义潮流变迁
[47:35]穿T恤的马云和穿西装的早稻田社畜
[50:05]推动日本男性时尚成长的力量来自各行各业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公号:播客一下
23 Oct 2019 【新播客推荐】杯弓舌瘾 Vol.1 势不可挡的日本威士忌 00:26:52
为你推荐JustPod旗下新播客《杯弓舌瘾》。这是一档专注于酒类生活方式的中文播客,由钱睿荪和戴鸿靖共同主持。钱睿荪也是《忽左忽右》第50集 “让鸡尾酒再次伟大” 的嘉宾。如果您对《杯弓舌瘾》 感兴趣,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杯弓舌瘾》,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主持】
钱老板(:@酒壶和点唱机)
Ian(:@佛门太闲)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播客一下
19 Oct 2019 Just MINI第2集:B面生活 00:22:53
工作是我们定义一个人的最常用标签,不过这个标签如今越来越失效,在MINI的车主当中尤其如此。如果把工作视为生活的A面,他们的B面生活会更有趣。
主持:肖文杰
制作:杨一、王若弛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Just MINI”,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MINI与JustPod联合出品,了解更多有关MINI Clubman的信息,请关注MINI中国的微信公众号“绝对MINI”。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28 Oct 2019 61 作家、斯大林和罗马的遗产 01:01:06
程衍樑在南京与「忽左忽右」的老朋友、好久不见的译者陆大鹏进行了一次秋天下午的漫谈。
【主持】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陆大鹏,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外文译者。代表译作“地中海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微博:@陆大鹏Hans)
[02:25]莎士比亚去世400周年时上海大剧院邀请陆大鹏讲解《金雀花王朝》
[06:00]英国的史学传统来自文学,德国的史学传统来自社会科学
[09:50]专业人士不为大众写作,那比你低劣的作者就掌握了舆论阵地
[11:40]欧洲三大骑士团里,医院骑士团的故事更易受国人喜欢
[14:50]陆大鹏见劳伦斯弗里德曼轶事
[18:10]匈牙利人不太愿意直面自己作为帮凶的历史
[23:00]斯大林母亲是全唯一不怕斯大林的人
[30:15]蒙蒂菲奥里凭借和谢瓦尔德纳泽的关系拿到资料
[39:40]奥古斯都的名气远逊于凯撒、安东尼的原因
[43:30]罗马帝统的流变和沙俄/帝俄之辨
[54:10]迪斯雷利向维多利亚女王劝进称帝的故事
【音乐】
"Saigon Reunion"(喜多郎·Heaven & Earth·1993·Geffen Records)
"One Tin Soldier"(陳秋霞&許冠傑·難忘許冠傑Sam Hui 30年·2003·環球音樂)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公号:播客一下
05 Dec 2019 66 与上海最负盛名的咖啡店主夫妇聊会天 00:48:29
对于咖啡爱好者来说,位于上海湖南路的「鲁马滋」是一个不会被错过的名字,中山惠一与嘉敏女士共同经营着这家小小的咖啡店,他们如何存活下来?当咖啡也成为了「风口」,一切会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影响?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中山惠一,鲁马滋咖啡RUMORS店主
嘉敏,鲁马滋咖啡RUMORS店主
沙青青(豆瓣ID:BBpanda)
【中山惠一中文配音】赵梦然
[03:30]在各种亲友的劝阻声中开了「鲁马滋」
[17:45]如何应对完全不了解精品咖啡的客人
[18:55]名气大过天的蓝山咖啡究竟特点如何?
[24:00]喝完咖啡感到不舒服来自于烘焙技术问题
[27:20]每天重复烘焙,不会厌倦吗?
[30:30]精品咖啡店主如何看待现在的「咖啡风口」
[34:25]Blue Bottle创始人在日本接受咖啡启发
[37:00]咖啡爱好者去东京发现小店的魅力
[40:00]星巴克的臻选在一部分咖啡爱好者眼里很尴尬
[41:50]百年老店在国内多是伪老店
[44:30]租一个好的店面完全是碰运气
[46:15]小白消费者该如何走进精品咖啡店?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28 Nov 2019 65 味精污名化、中餐综合症与米其林主厨的边界 01:07:09
60年代以来,北美的传统中餐馆被认为惯于大量使用味精,成为饮食界的反面典型,可这一切竟是建立在未经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的?米其林三星餐厅的魔力究竟几何,能深刻改变川菜大师对烹饪的理解?大董开在纽约的分店为何反响平平,墨尔本的粤菜完全可以超过上海?这期节目里,来自媒体的林子人和餐饮达人Ian一起聊了聊我们关心的中餐议题。
【主持】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林子人,界面新闻记者
戴鸿靖,小圃酿造创始人
[05:00]经常有人声称自己可以从餐厅菜食里吃出味精的味道
[06:05]中国的味精消耗量在逐渐走低
[10:40]葡萄酒品酒第一课:酸甜苦咸鲜
[11:50]味精在北美销声匿迹始于六十年代
[12:20]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与味精丑闻的发作
[17:40]中餐馆背了味精的锅
[22:00]高级日料在全世界广为流行
[28:25]美国老人自认是味精恐慌的始作俑者
[30:00]This American Life介入追查发现罗生门
[31:15]葡萄酒圈对二氧化硫的恐慌如出一辙
[34:25]代餐与有机食品同时流行的年代
[43:20]全球最顶级的主厨和餐厅在做啥
[57:00]法国干洗店(French Laundry)和玉芝兰的故事
[62:30]“正宗”是一个狭隘的话题
【参考播客】
“668: The Long Fuse”, This American Life, 2019年2月15日, WBEZ Chicago
【音乐】
"Night Walker"(松任谷由實·REINCARNATION·1983·EXPRESS)
"Blackbird"(Sarah McLachlan·I Am Sam·2002·V2 Benelux)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21 Nov 2019 64 到宁夏去:葡萄酒的东方大冒险 01:13:06
程衍樑与钱老板在10月初来到宁夏,遇见了在此酿酒的老朋友Ian戴鸿靖和小怪,为什么宁夏会成为葡萄酒界的宠儿?在中国酿出一瓶优质葡萄酒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地大物博的中国还有风土更适合酿葡萄酒的地方吗?听听老戴带来的料吧。
【主持】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戴鸿靖,小圃酿造创始人
钱老板,《杯弓舌瘾》主播
[04:10]夏末秋初是收葡萄最忙碌的季节
[06:20]葡萄酒是一个天生适合分享的饮料
[07:20]宁夏作为葡萄酒产区的地理优势
[14:30]酩悦轩尼诗和保乐力加等大厂入局
[15:25]冬天给葡萄“埋藤”是一个非主流行为
[20:25]赤霞珠葡萄酒在中国的错位
[35:20]旧世界葡萄酒文化的核心叫「风土」
[44:25]种葡萄的农民是不愿意承担风险的
[52:05]香格里拉和宁夏对比起来宛如「变形记」
[55:45][55:45]钱老板追问国产葡萄酒在新世界中的位置
[61:15]宁夏的头部酒庄产能也不算大
[63:10]「联合酿造」项目和一群制造业神人
[66:20]对比美国、秘鲁,中国葡萄酒大约还需一代人
【音乐】
"待ち春の森"(黒石ひとみ·美しの里〜四季·2008·Eyes Project)
"宁夏川"(苏阳·贤良·2006·十三月唱片)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05 Nov 2019 62 焦元溥:为什么我不再写乐评 00:49:43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焦元溥, 知名乐评人 。
[05:20]殷承宗兄弟的鼓浪屿往事
[08:30]豆瓣对《游艺黑白》评分颇高
[09:00]书评人睁眼说瞎话让作者气愤
[12:10]古典音乐在台湾的现状
[16:30]焦元溥五六岁时被勃拉姆斯《悲剧序曲》打动
[19:40]错过巴赫的古典乐迷
[22:15]读《史记》和听古典乐的顺序问题
[23:40]焦元溥回忆少年时代
[32:35]妹妹与哥哥的不同成长路径
[38:30]不再撰写乐评,因为意识到这事不公平
[45:30]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作曲家们吗?
【延伸阅读】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焦元溥,理想国(imaginist),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乐之本事:古典乐聆赏入门》,焦元溥,理想国(imaginist),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焦享乐:古典音乐入门指南》,焦元溥,看理想(Vistopia)
《焦享乐:一听就懂的古典音乐史》焦元溥,看理想(Vistopia)
【音乐】
"Overture"(Dario Marianelli·Anna Karenina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2012·Decca Records)
"Prelude and Fugue no.2 in c minor, BWV 847"(Rosalyn Tureck·J.S.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1·2003·BBC Legen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公号:播客一下
19 Oct 2019 Just MINI第1集:设计师的自觉 00:20:13
如果要给MINI这个品牌提炼关键词,“设计”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答案。MINI的车注重设计感,同时,它的车主中也有不少从事与设计相关的工作。不过,可别给他们套上“感性”“随意”“注重灵感”这些刻板印象。
主持:肖文杰
制作:杨一、王若弛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Just MINI”,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MINI与JustPod联合出品,了解更多有关MINI Clubman的信息,请关注MINI中国的微信公众号“绝对MINI”。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03 Feb 2020 73 工部局与远东第一大城市排污战 00:59:32
看过《上海滩》的一代人,对工部局这词不会陌生,作为一个自治组织,它在上海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期节目我们从给排水工程的角度来谈一谈,这座被列强盘踞的城市和作为公共租界管理者的工部局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公共卫生系统的。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沈辛成,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纽约无人是客》作者 [04:55] 工部局给上海的城市史研究留下了大量资料 [05:18] 工部局与上海公共租界的关系 [10:10] 上海最早的拆迁工程 [13:10] 1850年代英国人的公共卫生治理很混乱 [16:55] 香港岛一度需要上海杨树浦水厂提供自来水供给 [18:40] 租界外面的本地老百姓取水手段 [20:55] 填埋洋泾浜趣闻 [26:15] 真相就是工程师也要恰烂饭 [28:35] 19世纪末上海禁止安装抽水马桶 [33:45] 消防问题才是推广机械供水最重要的因素 [39:45] 格致中学与一场火灾 [41:20] 工部局权力很大同时又很脆弱 [49:05] 上海弄堂的马桶传统和公共体系的成本问题 [56:50] 城区不积水的功劳在排涝口的大功率引擎 【音乐】 (Why Did I Tell You I Was Going To) Shanghai(Doris Day,Greatest Hits) 欢喜侬(顶楼的马戏团,谈钞票伤感情 谈感情又伤钞票又伤感情) 【logo设计】杨文骥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号:播客一下
27 Jan 2020 【播客推荐】去现场Vol.11 打往武汉的拜年电话 00:31:11
武汉是一座拥有千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特殊时期中的武汉市民,不是一张群像,而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是我关心的。在农历己亥猪年的最后一天,我给几位身在武汉的朋友打去了拜年电话。这个年三十,他们是怎么过的呢?
PS:本期为各位听众推荐由JustPod出品的另一个播客节目「去现场」 。
【主持】
杨一(微博:@杨一1)
【嘉宾】
胡昀,武汉市民
Tony,武汉市民
乱码LM,武汉市民
【logo设计】五颜六色的大亮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去现场》,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06 Jan 2020 70 艺术品交易的冬日漫谈 00:48:33
除了在新闻上看到某件作品在拍卖行又拍出了天价之外,艺术品交易对大众来说可能是一个有些神秘的领域。本期节目邀请到了从业多年的艺术品顾问π来聊了聊艺术品交易这个行业,他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和立身之道,给出了个人对于近年来西方近现代艺术品市场的洞察,在他看来不管是出于真的喜爱还是出于投资目的,购买艺术品都是个人的选择。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π,艺术品顾问
[05:15]程衍樑询问入门级艺术品投资标的被推荐莫奈
[07:30]印象派被美国新钱捧起来
[08:02]莫奈的《睡莲》系列多次流拍
[11:05]艺术品交易顾问的绝活究竟是啥
[12:30]拍卖行卖出的价格比不上私下交易
[15:10]卖画很多时候靠的是运气
[20:30]毕加索的画作流通极多
[22:30]西方近现代艺术是不错的投资品吗?
[23:25]时运不济的马蒂斯作品
[27:10]加州的夕阳和销售策略
[35:45]最近几年安迪沃荷的行情也不好
[40:20]刘益谦劝佳士得把《向日葵》再引入市场拍卖
[43:32] 葡萄酒拍卖的藏家多数会把酒喝掉
[46:30] 艺术品收藏领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音乐】
“Rock 'n' Roll Suicide”(Black Box Recorder·The Worst Of Black Box Recorder)
“Cuando Me Ennamoro”(Andrea Bocelli·Under the Desert Sky)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号:播客一下
13 Jan 2020 71 另一个1968?盘点风起云涌的2019年 00:55:19
刚过去的2019年是风起云涌的一年,几个大洲的年轻人和社会群体都从沉默中爆发出来,本期《忽左忽右》邀请到了澎湃新闻思想市场的编辑 伍勤为大家盘点过去一年的全球运动。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嘉宾:伍勤,澎湃新闻思想市场编辑 [03:35]从社会视角切入的全球观察 [04:50]俯瞰2019年中东各运动的特征 [09:58]苏丹的运动是最有组织性的 [16:47]伍勤很想去贝鲁特生活一段时间 [19:40]埃及给阿尔及利亚和苏丹留下的教训 [21:20]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3:00]另一个1968来临了吗? [24:25]拉美一系列事件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28:48]智利发生了什么 [33:30]玻利维亚与易被绑架的诸众运动 [41:25]意识形态失效后,我们是否要回到19世纪 [46:45]罗贾瓦和超越民族国家实验 【音乐】 Orphans(Coldplay,Everyday Life) Podrugi (Girl Friends), Op. 41a (reconstructed by M. Fitz-Gerald):Internationale: The girls leave for war (reconstructed by M. Fitz-Gerald)(Pol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Mark Fitz-Gerald,SHOSTAKOVICH, D.: Girl Friends / Rule, Britannia / Salute to Spain (Polish Radio Symphony, Fitz-Gerald))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0 Feb 2020 74 辩护与回忆:傅高义与「学术企业家」现象 00:50:00
《日本还是第一吗》终于出了中译本,傅高义在这本诞生于千年之交的作品里,为自己在1979年的旧作《日本第一》提出了总结性的辩护,顺便漫谈回忆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甚至谈到了自己作为政府官员服务于情报分析部门的业务工作。我们来听听这本书的译者沙青青是怎么看这本书的吧。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沙青青,《日本还是第一吗》译者(豆瓣ID:BBpanda) [02:20] 美国驻日大使格鲁与他的日记 [06:45]《日本还是第一吗》引进中国始末 [11:25]卡特在去参加七国峰会的飞机上读傅高义 [13:55]赖肖尔认为日本人要少读《日本第一》 [17:40]90年代中期的第三世界国家以为日本完了 [22:20]傅高义对比基辛格 [25:05]成为情报官员的经历 [30:15]傅高义乐于炫耀自己的广泛人脉 [33:00]基辛格与多勃雷宁在1975年的谈话 [45:20]傅高义的长袖善舞,有学术企业家的风范 [46:20]《朴正熙时代》也将迎来中译本 【音乐】 Hot Blooded(Foreigner,The Very Best...And Beyond) Traveller(Chris Stapleton,Traveller)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杨一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号:播客一下
30 Dec 2019 69 “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和他掀起的巨浪 01:00:34
加拿大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在最近三年爆红,一跃成为麦克卢汉以后最有影响力的加拿大思想家,但反对他的人也对他不留情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主要观点和被抨击的缘由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临床心理学家可以成为全球网红并引发不同立场群体的互撕?和彼得森著作《人生十二法则》译者、心理咨询师史秀雄和界面文化记者、长期关注社会文化议题的林子人做客本期节目,一来聊聊这位毁誉参半的龙虾教授吧。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史秀雄,《人生十二法则》译者、心理咨询师、播客主播
林子人,界面文化记者
[03:35]“龙虾教授”这个诨号的起源与争议
[04:34]用有机体形容社会结构的传统其实非常悠久
[06:06]多伦多大学被围攻视频的背后
[10:03]冷战对乔丹·彼得森个人观念的影响
[13:58]自诩古典自由主义者的保守派
[16:18]林子人和史秀雄都对彼得森的第11条法则保留意见
[20:03]约瑟夫·坎贝尔与《英雄之旅》
[21:05]彼得森在更大的社会议题里必须树立一个强大的对手
[24:37]Sam Harris与彼得森的播客对谈
[26:15]彼得森与齐泽克的“世界论战”基本失败
[32:33]为什么人们要去关心某些议题
[36:07]互联网使得人们都急于表达
[40:15]种族主义的产生也存在生物学观点
[46:14]现代人没有太多机会去发泄自己的攻击性
[47:58]《MAN立》播客被喷成“男德班”
[49:56]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停更的故事
[59:18]把《人生十二法则》当成自助书看待也不错
【音乐】
“Do We Really Care”(王菲·最菲)
“I Love How You Love Me”(Camera Obscura·If Looks Could Kill)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号:播客一下
20 Jan 2020 72 关于春节的怪力乱神 00:56:24
庚子年到了,我们邀请来了之前来过的朋友、第四十期嘉宾梅十二继续分享他的奇闻逸事。从一个风水师的角度,如何看待春节以及春节背后的玄谈文化。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梅十二,职业风水师 [03:20]风水师梅十二谈他的客户们 [05:50]风险管理和土木工程 [09:05]春联的背后是符咒文化 [10:05]香港电影里的“地摊符” [14:55]灶王爷是一家之中最重要的神祇 [15:30]《封神榜》、申公豹和《列仙传》 [23:20]梅十二讲了一段鬼故事 [29:50]邵雍和他的《皇极经世书》 [33:30]梅十二拆解调风水的原理 [40:05]你正在担心犯太岁吗? [46:55]做建筑相关的人要没碰见过幺蛾子的事不现实 [50:40]传统里的正月怎么过 【音乐】 Main Theme (Extended)(Kyle Dixon & Michael Stein / Michael Stein,Stranger Things Soundtracks) 喜相逢(梁朝伟 / 王菲,天下无双 电影原声大碟)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23 Dec 2019 68 阴谋与恩怨:冷战大背景下的肯尼迪案 00:55:35
看完《爱尔兰人》意犹未尽,我们来讨论剧中涉及的一个严肃问题:黑帮是否卷入了肯尼迪遇刺事件?身为历史学者的沙青青如何看待1979年推翻沃伦报告的众议院报告?为什么关于刺杀元凶的四种说法被否认而另外两种猜测则不排除其可能?超过4万本关于肯尼迪的书中为何至今缺乏一本足够权威的传记。来听听这期节目吧。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 @GrenadierGuard2 )
【嘉宾】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 ID : BBpanda )
[07:40] 爱尔兰天主教移民如何征服传统老东海岸白男
[08:45] 肯尼迪家族两代人的黑帮渊源
[14:45] 疑窦丛生的沃伦报告
[20:28] 众议院在 1979 年公布的调查结果
[23:17] 四种被排除的说法与两种不完全排除的说法
[26:28] 奥斯瓦尔德与苏联的藕断丝连
[34:14] 小岛秀夫的游戏让赫鲁晓夫与肯尼迪成为盟友
[35:09] 指望通过某份解密档案完成历史研究属于美好想象
[40:10] 肯尼迪事件影响了远东的历史进程
[43:14 ] 林登 · 约翰逊与《纸牌屋》
[44:34] 《宋案重审》同样精彩绝伦
[48:12] 越南与肯尼迪的恩恩怨怨
[53:11] 在阴谋论和历史推论之间游走
【音乐】
“Then He Kissed Me”(The Crystals·Wall of Sound: The Very Best of Phil Spector 1961-1966)
“Concerto #2 For Horn & Orchestra K.417:1 Allegro Maestoso”(John Williams·JFK)
【 logo 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 FM 收听。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 @ 忽左忽右 leftright
微博: @ 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30 Mar 2020 80 我做讣闻记者的日子 00:54:18
【主持】 格桑小巫,电视台主持人 祝羽捷,作家 【嘉宾】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02:55]从四川大学新闻学院的一篇本科论文说起 [04:30]在高仓健去世的早晨 [07:50]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巨星集体走向生命终点 [09:15]英国王室为女王准备的讣告 [13:30]奥利弗·萨克斯的告别专栏 [17:50]外国名人的中文讣告长啥样 [20:50]贝多芬在中国的起起落落 [26:10]全世界存在大量的讣闻爱好者 [29:00]舍身饲虎与死亡哲学 [35:50]祝羽捷喜欢在英国逛墓园 [38:45]老人为睡棺材而死 [39:50]传统社会的生死观 [50:10]周锡瑞《叶》与一个家庭的故事 【音乐】 Coffee & TV(Blur,The Best Of Blur) Let's Do It (Let's Fall In Love)(Conal Fowkes,Midnight In Paris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06 Apr 2020 81 祝羽捷:我被读者钉在「做过时尚杂志」的耻辱柱上 01:31:29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祝羽捷,作家 [03:40]祝羽捷的奇妙文化交流之旅 [06:50]身为时尚杂志出身的女作家时长因身份被冒犯到 [09:30]外界曾经对时尚杂志行业充满了想象与消费 [13:30]花70万预算做一期文学专题报道 [16:30]鼎盛时代的《时尚芭莎》什么样 [20:20]苏芒现实中的品味要好过展示在镁光灯下的时候 [23:15]“泼墨门”与被主编保护的杂志女孩们 [36:45]九十年代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胡同里跑广告的苏芒 [37:55]祝羽捷回应一些流传很广的八卦 [39:50]一流的团队都充满废寝忘食的能量 [52:20]艺术圈和时尚圈是不太一样的名利场 [58:05]那时明星们的衣着品味还很土 [1:03:50]龙争虎斗的“芭莎慈善夜” [1:05:30]《时尚芭莎》一度处于这个名利场的正中央 [1:15:10]演艺圈名利场的京沪对比 [1:17:20]在大剧院偶遇某央视(前)高调男主播 [1:20:10]自媒体和社交网络兴起对时尚杂志的冲击 [1:25:20]盘点影响过中国时尚杂志的大咖们 【音乐】 City of Blinding Lights(U2,The Devil Wears Prada) Free Stuff(Edward Sharpe and the Magnetic Zeros,PersonA )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20 Apr 2020 83 失宠与劣化?再谈美国媒体的续命问题 01:21:21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04:30]NBC上线Peacock,美国流媒体格局重回战国时代。 [05:30]FOX失宠,One America News Network上位 [10:20]VOA被白宫狂喷「吃X饭,砸X锅」 [13:45]播客被禁的背后,如何区别信息与观点 [16:40]美国左翼与右翼的舆论阵地截然不同 [21:20]沙老师认为美国电视新闻从业者「劣化」现象明显 [25:20]电视圈大换血导致经典节目青黄不接 [29:30]目前美国最大的假新闻受害者是比尔盖茨 [30:55]CNN采访莫斯科在非洲的网军培训基地 [33:40]莫斯科始终是美国政府精英心中第一大患 [37:55]冷战胜利后美国舆论反制阵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40:10]《最响亮的声音》与传统福克斯审美 [43:25]RT的前世今生 [50:20]全球的通讯社原本就以信息可靠程度分三六九等 [51:20]反看国内媒体及舆论场的问题 [58:55]一位打算退订NYT的朋友 [1:00:40]播客在NYT重振旗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1:06:15]《华盛顿邮报》选择拥抱科技巨头 [1:07:40]美国电视媒体的转型表现不如纸媒 [1:12:15]学会适应假新闻时代的新生活 【音乐】 Viva La Vida(2Cellos,2CELLOS) Television Man(Talking Heads,Brick)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3 Apr 2020 82 英格兰造反事业与东西方乡亲们的异同 00:52:27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陆大鹏,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外文译者。代表译作“地中海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微博:@陆大鹏Hans) [03:35]基思·罗威在1990年的抗税暴乱中 [04:40]人头税是英国历史上的敏感话题 [06:10]黑死病和百年战争间接促成了1381年起义 [12:35]瓦特·泰勒起义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21:40]小国王的童年阴影和暴君养成 [27:10]陆大鹏推荐《空王冠》剧中的理查二世 [30:10]英德贵族阶层的分道扬镳 [36:00]农民起义的东西方差异 [38:55]假如斯巴达克斯能够成功? [41:40]英国王室的血缘延续性接近一千年 [45:10]《中国人口史》与《中国救荒史》 [47:30]哥伦布大交换与农民起义发生率 [50:05]陆大鹏的个人创作计划 【音乐】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Santana / Yo-Yo Ma / India.Arie,Guitar Heaven: The Greatest Guitar Classics Of All Time (Deluxe Version)) Chalkboard James(Alison's Halo,Eyedazzler 1992-1996)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7 Feb 2020 75 拿破仑、睡狮论和师编制的诞生 00:50:09
在中文世界,关于拿战的讨论仅限于游戏论坛或个别军事历史发烧友之间,吴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陆续翻译了《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皇帝的刺刀》《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等涉及拿破仑时代的作品。关于这位举世闻名的大人物对今日世界的影响,吴畋有哪些看法呢?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吴畋,军事历史作者、译者(新浪微博:@ 古斯塔夫_real) [03:58] 《鏖战欧罗巴》作者英国人利芬本身就是俄国境内波罗的海贵族的后代 [05:00] 许多拿破仑研究的国际大神是理工科学者出身 [09:45] 江户时代大诗人赖山阳1818年的汉诗中就已提到拿破仑 [10:30] 俄国使团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曾前往大清拉拢中国 [11:55] 拿破仑法俄结盟合击印度的构想与现实 [16:05] 拿破仑与克伦威尔与路易十四之比较 [20:20] 吴畋梳理五次反法同盟 [25:25] 欧洲的气候危机与后拿破仑神话的崛起 [37:25] 拿破仑研究在中国的影响 [39:30] 半真半假的睡狮论和张冠李戴的拿破仑名言 [44:00] 海内外拿战爱好者圈子一览 【音乐】 War And Peace(Jan A.P. Kaczmarek,Guerra E Pace (War & Peace)) La Marseilaise(Various Artists,World Military Marches Vol.1) 【logo设计】杨文骥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号:播客一下
04 Mar 2020 【重要通知】忽左忽右独立RSS Feed上线 不要错过我们每一集精彩 00:01:25
《忽左忽右》全新RSS Feed
https://justpodmedia.com/rss/left-right.xml
神秘的27、29集回来了! 如果您一直使用苹果播客、PocketCasts或其他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现在请您重新搜索《忽左忽右》,重新订阅我们的节目 。同时现在你也可以在上搜到我们的节目。 我们还在网易云音乐和上建立了官方歌单,您只需要在这两个APP里搜索「忽左忽右BGM」就可以找到。 如果你喜欢《忽左忽右》,我们非常欢迎你把我们的节目分享给你的好友,并教会他们如何听播客,带他们一起进入播客的世界。我们也欢迎你在苹果播客为《忽左忽右》留下五星好评。 【logo设计】杨文骥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号:播客一下
02 Mar 2020 77 从笛福到奥利弗萨克斯:疾病的写作和想象 00:59:58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肖一之,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3:30] 肖一之和小李的春节阅读分享 ��[6:15] 毕淑敏小说里的惊人预见 ��[8:30] 笛福和《瘟疫年纪事》 ��[13:00] 收尸人是欧洲文学想象里的一个经典形象 ��[19:40] 对17、18世纪的欧洲人来说天堂和地狱都是重要的考虑 ��[20:15] 迟子建小说里的东北鼠疫和巫术 ��[22:50] 《乌盆案》与18世纪前的英国法庭 ��[28:15] 加缪在作品献词里藏了笛福的梗 ��[29:30] 马原关于麻风村的写作与隐喻 ��[34:50] “东亚病夫”与另类的疾病写作传统 ��[43:30] 剑桥学者们穿越回黑死病的年代 ��[45:30] 作为一种流派的疾病写作 ��[49:55] 从史铁生到奥利弗·萨克斯 ��[57:50] 智利车厘子和Costco的末日套餐 【音乐】 The Ecstacy Once Told(Dolly Rocker Movement,Our Days Mind the Tyme) Nancy Jane(Craig Ruhnke,True Love)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号:播客一下
23 Mar 2020 79 生存主义者里的中东经验与美国经验 00:56:06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yrh,编剧 【嘉宾】 刘怡,《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04:50]喀布尔的中国饭店成为刘怡的定点旅馆 [05:15]如何搭建一个安全屋 [08:25]防弹衣对于普通民众的功能微乎其微 [10:10]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的故事 [11:50]freelancer撰稿人取代大媒体成为战地常客 [13:25]冷兵器有时候比热兵器好用 [15:35]围观一麻袋一麻袋的rpg火箭弹交易 [17:05]硅谷巨富们的末日准备 [21:20]有一技之长会在混乱阶段极其吃香 [22:50]《波斯尼亚生存日记》与单身汉联盟 [26:40]统治资源不足时须寻求民间组织力量 [34:40]传统箴言提倡“小乱避城,大乱避乡” [35:50]校友会是当代罕见的有群体庇护能力的自组织 [38:50]刘怡和雷洋曾在人大同时选修同一门课 [42:50]老叶介绍潮汕宗族内部的紧密联系 [45:20]邵友濂在1901年的远见 [47:15]目前生存主义教程多来自北美,没有得到在地化 【音乐】 Good And Ready(Anthony D'Amato,The Shipwreck From The Shore) Loving Strangers(Jocelyn Pook / Russian Red,Habitación En Roma)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24 Feb 2020 76 中国古代真实的战争艺术 00:57:56
清华大学的历史学博士李硕在2018年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南北战争三百年》。有评论称,这本书填补了中国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凭借极其有限的史料,力图真实还原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的作战模式与战术演变,同时也对影响战争的地理、天气、财政、政治等因素做了详尽的分析。听听作者的看法吧。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李硕,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03:50] 李硕做博士论文时搜集战争资料的困难 [05:45] 关于军事历史的记载,欧洲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独树一帜 [10:10] 中古古代通俗小说的早衰问题 [14:50] 战国变法对中国战场资料流传的影响 [15:10] 古代的战争经验与技巧如何传递? [18:10] 李硕看重战乱时代的流寇现象 [21:20] 如何看待文学作品里动辄数十万的动员能力 [26:20] 河桥之战与中古大规模会战的指挥上限 [30:00] 马镫发明与“冲击-骑射”论 [37:20] 中国没有西方历史上的轻重骑兵编制划分 [39:20] 只有10副马铠的曹操与有300副马铠的袁绍 [42:30] 吕布买马的故事 [44:00] 农业开发和生态改变对中原地区战马饲养的长期影响 [47:35] 外族雇佣兵长期活跃在中国中古时代 [51:45] 游牧政权崇尚骑射而不发展冲击骑兵的深层因素 [54:40] 西晋灭亡后的汉化与西罗马崩溃后的蛮族化 【音乐】 赤穂浪士のテーマ(1963)(芥川也寸志 / 日本フィルハーモニー交響楽団,蜘蛛の糸 芥川也寸志の芸術1 管弦楽作品集) 花(谷村新司,オリオン13) 【logo设计】杨文骥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号:播客一下
09 Mar 2020 番外:来自StormXu的突然拜访和即兴聊天 00:59:14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StormXu徐风暴,通用汽车前工程师,「喜剧联合国」创始人(新浪微博:@StormXu徐风暴) [03:35] 夜店发文重新营业结果被删帖 [05:00] 最近被广泛热议的两件事 [08:30] 发微博暴露检察官隐私会是无意之举吗 [11:05] 中国的观众非常吃“体坛霍元甲”的人设 [12:50] 顶级运动员通常会表现出超高的纪律感 [18:50] 单口喜剧表演和大巴车里的东方斯卡拉 [27:20] 中文的fake news成灾导致讨论无意义 [30:25] 关于政治正确的双标问题 [39:30] AO3事件的扩大化 [43:45] 饭圈文化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46:50] 古老的工具被年轻人熟练使用起来 [54:05] 《极地恶灵》和废土世界的黑暗心灵 【音乐】 Kinderspiele(Esther Ofarim,Esther) Rockin' All Over The World(Status Quo,Rockin' All Over The World)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号:播客一下
16 Mar 2020 78 刘怡:应对物资短缺的一点思路 00:46:54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yrh,编剧
【嘉宾】
刘怡,《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03:40]刘怡下个月出发去伊德里卜
[08:40]目前的伊朗和叙利亚卫生安全之比较
[10:30]西伯利亚大铁路、皮毛贸易转移与伍连德医生
[16:00]京东在线开处方药惊呆刘怡
[20:20]养殖政策影响养殖场选址和卫生环境
[23:30]MERS和贝都因人的骆驼营地
[27:10]韩国旅行团对耶路撒冷真的热爱
[29:20]前同事在四川的一次趣事
[31:30]对民众精神战场的资源争夺
[36:20]刘怡对短缺时代的一点个人实操建议
[41:40]两种应对突发危机的思路
【音乐】
I Don't Want To Set The World On Fire(The Ink Spots,Fallout 3 (Featured Selections from the Soundtrack) )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Paralyzed Veterans of America,Americana Traditional Favorites)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号:播客一下
01 Jun 2020 89 作为先知的中本聪:这个时代名为密码朋克 01:01:32
89 作为先知的中本聪:这个时代名为「密码朋克」 【本期话题成员】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Lambda,密码朋克爱好者,比特币玩家,码农
【时间轴】
[03:10]Lambda入局比特币挖矿的故事
[06:45]密码朋克邮件组的诞生
[10:05]中本聪信徒们的宗教化
[13:30]央行放水与比特币创史区块的隐喻
[19:40]以太坊及各种「币」
[23:15]北美硬核码农对中本聪思想的坚持
[26:10]国际币圈的几个段子
[32:00]N号房间事件与门罗币
[36:50]比特币世界潜在的危机
[38:10]矿工与比特币开发团队的算力之争
[43:10]超级大国对比特币的威胁会成真吗?
[49:40]赛博朋克传统与「邪恶的科技巨头」
[54:25]沙青青和Lambda各自推荐几部作品
【音乐】
Maria My Own(Los Índios Tabajaras,Maria Elena - The Best Of)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和小宇宙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25 May 2020 88 互联网冒险家的非洲淘金记 01:04:34
【本期话题成员】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古诺亚,在尼日利亚的中国创业者 Roger,前华为雇员、目前与古诺亚共同创业 【时间轴】 [04:10]「非洲的犹太人」与广州风波 [07:45]拉各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拥堵的城市 [10:20]运输工会在尼日利亚的地位举足轻重 [16:15]Roger与一位「教父」的谈判 [20:45]去非洲做传统资源型创业的环境凶险 [26:50]拉各斯的交通广播里谈论中尼比较 [29:45]小费问题和对非洲的妖魔化 [32:55]国内对非洲问题研究依然不够 [36:45]「瑙莱坞」与功夫片情缘 [49:30]南非与尼日利亚对比 [55:05]马云在非洲的影响力大过马斯克 【音乐】 Africa(Marcus Warner,Liberation)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622 (adagio)(John Barry,Out of Africa (Re-recording))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1 May 2020 86 邓丽君的东渡日本往事 00:54:52
今年5月8日是著名歌手邓丽君女士离开人们25周年的日子,我们用这期节目,来回顾这位伟大歌手不太为内地听众所知的一面,即她在高手如云的日本歌坛发展的故事。 【本期话题成员】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顾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节目主持人 【时间轴】 [03:25]在东京郊外的青梅小镇邂逅邓丽君 [06:55]邓丽君赴日的时代背景 [08:30]从宝丽多唱片到金牛宫唱片 [17:20]「护照风波」和「避风头」 [23:25]邓丽君与昭和时代其他歌姬的区别 [27:50]偶像产业与传统曲风 [30:30]日本的音乐审美问题 [37:35]民歌运动和邓丽君 [38:50]老上海音乐和今天的关系 [42:10]华人歌手赴日潮的衰落 [44:30]香港文化辐射全亚洲的时代 [51:10]邓丽君与改开 【音乐】 空港(邓丽君,空港) 真夏の果实(邓丽君,思君集)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04 May 2020 85 19世纪欧洲军队的鄙视链 00:55:47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嘉宾】 嘉宾:吴畋,《制胜的科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译者
[04:40]卷入命案的学者奥列格·索格洛夫
[12:50]「排队枪毙」背后的社会原因
[14:30]三十年战争与明清战争之比较
[17:50]英国人吹起了古斯塔夫神话
[21:10]俄国军队对于欧洲形势的介入
[25:40]俄土战争:独眼龙打瞎子
[31:05]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军弱点的暴露
[35:15]1860s:改革巨人们纷涌而至
[38:20]吴畋评价日俄战争中的俄军表现
[44:00]俄国的一战是从1914开始到1945结束
[44:50]恩格斯对俄国的偏见
[50:30]法国元帅福煦发出的灵魂拷问
【音乐】 如歌的行板(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Oregon Symphony / James DePriest,Tchaikovsky Overture 1812)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8 May 2020 87 青瓦台与忠武路:历史转折中的韩国影视剧 01:30:48
【本期话题成员】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权小星,东方卫视驻韩记者(新浪微博:@首尔星河湾_koreatong)
梵一如(新浪微博:@梵叔·番薯·梵一如)
【时间轴】
[02:40] 韩剧的脱胎换骨让主播深受震撼
[07:25] 奉俊昊被邀请到青瓦台吃炸酱面
[14:45] 初代引进韩剧与韩剧的狗血化转型
[18:05] 全斗焕时代下意识地放宽了文化政策
[21:30] 金大中时代是韩国影视的振荡期
[26:10] 韩国电影的反日传统与李舜臣情结
[37:15] 「386一代」和他们的社会意识
[39:40] 权小星回忆与奉俊昊的聚餐
[42:45] 左翼情绪弥漫在韩国电影圈
[52:50] 《浪漫的体质》背后是JTBC对三大台的挑战
[55:50] 韩流对土耳其和拉美地区的强大输出能力
[1:01:15] 韩国和日本的文化输出战略差异
[1:07:30] 韩国影视辐射能力和黄金时代的香港对比
[1:10:30] 中国自媒体过度夸大「财阀」在韩国的影响力
【音乐】
人间课堂Extracurricular OST Theme Opening
흔들리는 꽃들 속에서 네 샴푸향이 느껴진거야(张凡俊,멜로가 체질 OST Part 3)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27 Apr 2020 84 从《东京大饭店》到Fine Dining现状与将来 01:00:33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钱老板(微信公众号:@酒壶和点唱机)
戴鸿靖(微信公众号:@佛门太闲)
【嘉宾】
喜北,美食评论人(微信公众号:@觅食)
[03:20]《东京大饭店》展示了一个极具真实感的高端餐饮行业
[06:15]国内媒体也曾效仿过NYT、FT等,将饮食元素纳入报道
[07:40]喜北受著名美食评论家Peter Wells吸引进入食评写作
[11:45]何谓Fine Dining餐厅?
[12:40]玉芝兰与邓记代表了两种精致中餐的发展方向
[18:20]拥有多元饮食文化的纽约在食评人眼里很难称得上美食之都
[20:20]唐阁餐厅的摘星与降星
[21:30]喜北如何看待新荣记成为北京米其林榜单的大赢家
[25:30]饱受诟病的米其林榜单和它的意义
[33:25]必比登榜单带来的广泛质疑
[35:45]和老板签对赌协议的新加坡厨师
[36:55]背靠资本的高端餐厅容易存活
[39:10]退出米其林评选的大厨们
[40:20]「50 BEST」是一个更行业内的榜单吗?
[42:50]近期变故让大量餐厅出现空位
[43:50]不同的Fine Dining餐厅如何思考外卖这件事
[47:15]依赖游客的欧洲高级餐厅正在遭受严重打击
[49:10]米其林对中餐具备鞭策作用毋庸置疑
[53:35]唐鲁孙、逯耀东式的中式饮食写作能否在专业食评里兼容
[56:20]喜北推荐几本和食评有关的书籍
【音乐】
モダン・タイム(I Re'in For Re'in,プラスティック・ジェネレイション)
世事何曾是绝对(卢冠廷,经典珍存版)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庆斌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29 May 2020 鼓腹而游002|关于时间旅行:从《环形物语》出发 00:46:08
【本期话题成员】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Nelly(新浪微博:@林奶粒) 小李 【音乐】 urban jzzzhop(ContrastAudio) 【logo设计】杨文骥 【音乐编辑】Sway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7 Jul 2020 鼓腹而游007 |从饭局杂谈到饮食写作 00:55:12
【本期话题成员】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Nelly(新浪微博:@林奶粒) 筱狸 【音乐】 urban jzzzhop(ContrastAudio) The Banquet,Mader 【参考书目】 《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上海三联书店 《烹饪、菜肴与阶级》杰克·古迪 《简·奥斯丁的谋略》崔时英 格致出版社 《知堂谈吃》 周作人 中华书局 《雅舍谈吃》 梁实秋 江苏人民出版社 《食事》 汪曾祺 江苏人民出版社 《儒林外史》吴敬梓 人民文学出版社 《老饕漫笔》赵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logo设计】杨文骥 【音乐编辑】Sway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2 Jul 2020 95 从预测到实现:个体家庭变革和中国人的婚恋观 01:11:46
【本期话题成员】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时间轴】 亲密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学的重要议题 从许烺光、阎云翔到21世纪的城市家庭研究 离婚率上涨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选择权 作为个体风险堡垒机制的婚姻关系 女性运动中的长远利益派与现实利益派 性别群体内部差异往往超越两性之间的差异 女性主义和身份政治 沈奕斐当年对个体家庭的预测已成现实 独生子女政策推动了父权制瓦解 中国家庭女性地位的上升来自老人的权力让渡 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与启蒙同时发生 传统价值观回归背后是新生代社会资源的丧失 单位集体主义对家庭的解构史 9万元在上海付买房首付背后折射的代际不平等 【音乐】 Lean on Me(Tyler Shaw,Lean on Me) Chapel of Love(The Dixie Cups,The Rock 'N' Roll Era, 1964)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4 Sep 2020 鼓腹而游008|停更一个月后的大回馈(附独立通告) 00:58:53
【本期话题成员】 筱狸(微博@BeulahDong) Nelly(微博@林奶粒)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时间轴】 三位主播回忆2020年上海书展 筱狸采访戴锦华前的急中生智 什么样的采访对象最受记者欢迎 细说自己被采访对象针对的经历 Nelly被怼史:从彼得·沃森到贾雷德·戴蒙德 社会统一性是如何迫使我们压抑自己多面身份的 采访冯克利时的意外事件 史杰鹏是个非常愣头青、非常真诚的小说家 筱狸回忆顾前家里的聚会 唐诺、中篇小说和文学奖 【音乐】 Contrast Audio - Urban Jazz Hop 【后期制作】滑轮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鼓腹而游》。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03 Aug 2020 99 后苏联时代的亚洲腹地旅行记 01:02:50
【本期话题成员】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刘子超,旅行作家,《失落的卫星》作者。
【时间轴】
[02:10]北岛对刘子超的内向感到吃惊
[05:40]降落伞式的报道和霍尔果斯的好奇
[08:15]在乌兹别克误入援交俱乐部
[12:20]中亚人对俄罗斯的爱恨情仇
[15:30]一位下南洋的福建妇女
[18:30]中亚是近代几大帝国的辐射极限
[21:15]玄奘的佛塔和乾隆记功碑
[25:50]梦回费尔干纳的莫卧儿开国之君巴布尔
[27:20]初入谢苗诺夫泡温泉的山谷
[28:45]苏联解体对学者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现场
[30:50]中亚五国的居民对彼此毫无兴趣
[32:40]中亚人在后苏联时代的困境
[38:40]在杜尚别寻觅大军火贩子维克多布特
[40:50]纳扎尔巴耶夫和阿拜的作家梦
[56:00]刘子超对游记文学的畅想
【音乐】
Mohini (Enchantment)(Yo-Yo Ma,NHKスペシャル「新シルクロード2007」激動の大地を行く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Oi DIlo Dil(风潮唱片,国外代理馆-世界音乐图书馆-塔吉克音乐)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分发】恒一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1 Aug 2020 100 追忆海军史学者章骞 00:52:25
【本期话题成员】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时间轴】 03:52 《无畏之海》与《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 05:33 为正午故事写稿结识章骞 07:47 古典军事发烧友与第一代互联网军迷 12:41 被滥用的马汉与被忽视的科贝特 17:05 林立果与初代「精日分子」 28:30 章骞杜撰的同人文骗倒了复旦博士 33:56 军史研究在历史领域的尴尬之处 37:46 沙青青对徐国琦的访谈 42:05 高安路3号原主人徐洪慈的故事 48:35 沙青青朗读章骞赠言 【音乐】 片头曲:Last Rose of Summer (Thomas Moore)-Renée Fleming /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 Jeffrey Tate 片尾曲:Midway End Titles-Thomas Wander / Harald Kloser 您可以通过网易云音乐、Spotify搜索「忽左忽右BGM」,获得节目完整歌单。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17 Aug 2020 101 与柏林分道扬镳 01:23:39
【本期话题成员】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马嘉鸿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 杨阳 埃塞克斯大学历史学博士(豆瓣:@kevinyangmx) 【时间轴】 04:56 早期的国际共运在中国的学科发展历史 07:12 对19世纪末时代精神的把握塑造了不同的左翼群体 08:53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其由来 13:18 议会政治在德、俄两国之间的不同 22:48 德国的理论教父们在俄国逐渐失去尊重 25:14 英剧《鹰之死》对苏共二大分裂的描绘 34:10 杨阳认为《火星报》的分裂本质是气质的分裂 40:36 孟什维克与博什维克的直接分歧 45:52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员? 49:44 罗莎·卢森堡在耶拿大会上被怼 01:13:09 无处安放的罗莎·卢森堡的幽灵 01:17:44 德社党与联共(布)的命运有太多可对比之处 【音乐】 片头曲:Apo Kampous Kai Lagkadia - Maria Dimitriadi / Afroditi Manou 片尾曲:Einheitsfront - Die Bandbreite / Elias Davidsson 您可以通过网易云音乐、Spotify搜索「忽左忽右BGM」,获得节目完整歌单。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