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Feb 2021 生理時鐘的醫學 (NEJM 2021; 384:550-561) 00:23:08 生理時鐘是大約24小時的「日夜節律」週期(circadian rhythm),而「控制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也是2017年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獲獎主題。這期的我們將詳細解說《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最新一篇對「生理時鐘的醫學」(Circadian Mechanisms in Medicine)的回顧文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9 Mar 2021 無法擺脫貧窮的關鍵 - 貧窮與憂鬱的惡性循環 (Science. 2020 Dec 11;370(6522):eaay0214.) 00:29:03 「貧窮的本質」-窮人的思維、脫貧的關鍵是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主題。本篇發表在Science的經濟學回顧文獻,探討貧窮與憂鬱焦慮的惡性循環,並且用大量隨機分派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佐證。
有別於一般從醫學、心理學探討憂鬱、焦慮症的觀點,這篇回顧文獻是從經濟學的觀點論述。無法擺脫貧窮的關鍵 - 貧窮與憂鬱焦慮的惡性循環,是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貧窮本質」更深入的探討。除了探討貧窮與憂鬱焦慮的因果關聯實證,本文還詳細地闡述其中可能的機制。
論文原文:Pover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ausal evidence and mechanisms. Science. 2020 Dec 11;370(6522):eaay0214.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6 Mar 2021 疫情對自殺率、譫妄與全球心理健康的影響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1 Feb;5(2):229-238.) 00:26:26 在疫情的不同時期,自殺率為什麼會截然不同?為什麼COVID-19患者的譫妄症,可能會帶來更長遠的失智症?這集的podcast將統整十餘篇發表在 Nature, JAMA, Lancet Psychiatry,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等頂尖期刊的論文,探討COVID-19疫情對確診患者、精神科患者、醫護人員、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分別有哪些影響。
論文原文:Increase in suicide following an initial declin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Japan. Nat Hum Behav. 2021 Feb;5(2):229-238. 等十餘篇論文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0 Mar 2021 治療安非他命成癮的臨床試驗 (NEJM 2021; 384:140-153) 00:25:33 06 Apr 2021 「痕量胺」與抗精神病藥研發的歷史 (JAMA. 2021;325:175-176 & NEJM 2020; 382:1497-1506.) 00:13:07 23 Mar 2021 從臨床試驗分析生技新創的商業布局 (NEJM.2021;384:717-726) 00:29:09 13 Apr 2021 用手機分析人類行為(Nature. 2020 Jan;577(7790):314-317.) 00:21:59 20 Apr 2021 焦慮症(Lancet. 2021 Mar 6;397(10277):914-927.) 00:23:07 27 Apr 2021 超長工時與值班對醫師身心健康的本土實證研究 00:28:28 這次的「勞動節特輯」是介紹醫師過勞的一系列實證研究。 實習醫師是研究壓力最好的實驗模型。因為實習醫師有相近的年齡、教育程度、生活環境。而且他們在同一時間首次接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工作壓力的性質也非常相近。 台灣實習醫師每個月大約要值10班,因此每週工時大約86.7小時,超過勞基法上限的兩倍;而值班隔天通常還要繼續上班,因此連續工時往往長達33.5小時。 林煜軒醫師從擔任實習醫師以來,就以同學、學弟妹為研究對象,探討值班、實習壓力對身心的影響,至今在國際期刊發表12篇本土實證研究。研究成果包括實習醫師的生理訊號分析、手機幻覺症候群等心理狀態評估、法規政策改變的影響力,以及自動記錄工時app「行醫記錄器」的開發。以下網頁收錄所有的論文,以及發表在報章雜誌的社論與政策建言: https://reurl.cc/NXMy3n 關於研究中採用的「心率變異性」的基本介紹: https://reurl.cc/jqEvx1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4 May 2021 從打疫苗後的神經學症狀,認識「轉化症」與民眾的疾病衛教 (JAMA Neurology. Published online April 9, 2021.) 00:12:43 11 May 2021 迷幻蘑菇與抗憂鬱藥的距離(NEJM. 2021; 384:1402-1411) 00:39:08 18 May 2021 第一季回顧 00:21:26 會談地圖podcast已經邁向第12集了!我們規劃每12集作為一季,之後會休息2週的時間。這集是回顧這一季11集的內容,聽眾朋友們只要分享你最喜歡的一集,還有簡單介紹,就可以參加抽書活動! 歡迎聽眾朋友們留言或私訊推薦可以介紹給大家的重要論文,也歡迎多多回饋我們《會談地圖podcast》做得不錯的地方,以及未來可以改進的方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2 Jun 2021 COVID-19如何傷害大腦、造成譫妄、失智與行為改變(Nature. 2020 Dec;588(7836):22-24.) 00:21:36 09 Jun 2021 思覺失調症會增加感染COVID-19的死亡風險(JAMA Psychiatry. 2021;78(4):380-386.) 00:29:14 16 Jun 2021 COVID-19確診者有譫妄、認知功能障礙,照顧者可以怎麼做?(JAMA. 2021;325(17):1779-1780.) 00:29:38 23 Jun 2021 疫情間如何覺察與調適心理健康(JAMA. 2020 Dec 22; 324(24): 2555–2557.) 00:24:40 30 Jun 2021 不願意打疫苗的心理特質與社會背景 (BMJ 2021;373:n1138) 00:15:58 07 Jul 2021 如何鼓勵對疫苗有疑慮的朋友接種疫苗(NEJM. 2021;384(25):e100.) 00:21:00 21 Jul 2021 為什麼治療慢性疼痛不只是止痛—談「中樞敏感化」與纖維肌痛症的治療(JAMA Intern Med. 2021;181(1):104-112.) 00:30:43 14 Jul 2021 孕婦藥物濫用的政策探討與疫情期間的藥酒癮問題(NEJM. 2021;384:2364-2367.) 00:18:06 28 Jul 2021 從腦波即時解讀無法發音的腦幹中風患者想表達的語言 (NEJM. 2021; 385:217-227) 00:35:38 04 Aug 2021 觀賞激烈的運動競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NEJM. 2008; 358:475-483.) 00:23:21 11 Aug 2021 體罰對孩子影響的七個實證結論(Lancet 2021; 398: 355–64.) 00:22:58 《刺胳針》(The Lancet) 最新一期的回顧研究,系統性整理68篇設計嚴謹的研究,沒有任何一項研究證實體罰對於孩子的正向行為有任何益處,而且大多數的研究都會有各種負面影響。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體罰是必須要禁止的。 以下為研究中最重要的七個結論 : 1. 體罰無法改善問題行為,而且問題行為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多。 2. 體罰和任何正向的表現無關。(「不打不成器」是與事實相反的論述,體罰也不會讓孩子的人際、學業更進步) 3. 對孩子體罰的家庭,也可能有較高的兒虐風險。 4. 嚴謹的統計分析證實體罰和問題行為的因果關係 : 體罰會導致孩子的問題行為增加,而非問題行為的本身造成體罰。 5. 半實驗性質的研究證實體罰在各國不同的文化中,都會造成更多如攻擊等問題行為。 6. 不論家長和小孩的特質、以及文化背景為何,體罰會帶來所有負面影響的結論都是一致的。 7. 體罰越嚴重,孩子的問題行為也會越多。即「劑量反應效應」(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 在這篇敘述性回顧也指出,可以改用增加孩子理解能力的方式取代體罰;避免強制孩子遵守某些規範,以減少體罰的可能性。 📖論文原文 :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child outcomes: a narrative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8 Aug 2021 第二季回顧 00:30:13 06 Oct 2021 憂鬱症好了,什麼時候可以停藥? (NEJM 2021;385:1257-67) 00:36:52 13 Oct 2021 全世界與台灣多少人有網路成癮?(Neurosci Biobehav Rev. 2020 Nov;118:612-622.) 00:38:02 20 Oct 2021 催產素可以改善自閉症患者的社交功能嗎?(NEJM 2021; 385:1462-1473) 00:28:22 27 Oct 2021 癌症相關的認知功能障礙(JAMA. 2021 Oct 15.) 00:16:35 03 Nov 2021 抗憂鬱藥mirtazapine對失智症的激動行為沒有療效(Lancet. 2021;398(10310):1487-1497.) 00:41:04 11 Nov 2021 醫師-神經科學家的職涯建議(JAMA Neurol. 2021 Oct 25.) 00:27:27 17 Nov 2021 延遲出現的缺氧後大腦白質病變(NEJM. 2021; 384:2438-2445.) 00:38:11 24 Nov 2021 新版《會談地圖》和上一版有哪些不一樣? 00:18:54 《會談地圖》最新版上市了!這次的改版總共更新的一萬多字,這次新增了更多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二代抗精神病藥長效針劑比較等最新的治療方式、covid-19以及更多會伴隨精神科症狀的內外科疾病。在內容上也把許多重要的知識的實證更新為最新的參考文獻。 這集podcast我們也向讀者們介紹幾個朋友們經常詢問的問題: 《會談地圖》的全書架構還有內容是如何編排的?怎麼樣會比較好找到相關的知識? 《會談地圖》可以怎麼搭配podcsst、粉絲專頁的資源? 精神醫學的知識日新月異,哪些新的內容會收錄到《會談地圖》中呢? 哪些部分是讀者很少注意,但是作者推薦大家一定要讀的部份? 📖 第二版《會談地圖》新書資訊: https://hochi.meepshoper.com/product/061a6fa6-b0d8-42ec-8e91-a1273d362d7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1 Dec 2021 大麻和K他命應該要如何分級?從台灣查緝資料庫量化成癮性與濫用性的客觀指標(J Psychiatr Res. 2020 Jan;120:131-136.) 00:34:59 19 Jan 2022 你的工時,比你感覺到的工時多了10% ( J Med Internet Res 2021;23(12):e26763 ) 00:31:49 你的工時,比你感覺到的工時多了大約10%! 對過去不太愉快的事情,現在想起來會覺得沒這麼糟,而稍縱即逝的快樂,我們會記得那是一段美好時光。當回憶過去一段時間的工時,是不是也會被「回憶性偏差」(recall bias)的效應影響呢? 我們最新發表在《醫學網路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JMIR), IF=5.43)的研究邀請了每週平均工時大約是66.94小時的內外婦兒科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用標準的勞檢規格連續兩次詢問上一週、上上週、過去一個月在醫院的工時(也就是不包含在家的工作時數),並且用我們自行開發的app比對GPS自動記錄到工時。 研究中的醫師app記錄到的平均工時是66.94小時,但是由勞檢仔細詢問的平均工時是60.24小時,低估對自己工時的回憶性偏差在上一週、或上上週的工時估計,同樣是低估11.5%-12.0%。我們進一步分析工時越長的醫師,對過去一週的工時低估的程度會越多;對於更久以前的工時,則是記憶會更模糊(對上上週的工時,能回憶的天數更少)。 這項實驗證明了我們也會用「回憶性偏差」的心理機制,美化過去的工作時數,對超長工時的過去,我們記得的是工時沒這麼長,或者更容易去忘記自己經歷了多長的工時。 勞檢真的可以準確的檢查工時嗎?這項研究也提出了重要的證據與思考:單純透過詢問的勞檢,可能得到的是低估的工時數據。而本研究中詢問工時較長、需要輪班的醫師,關於過去一個月的工時,平均詢問一位醫師的時間是9.7分鐘,利用app記錄工時,不僅可以排除「回憶性偏差」的低估效應,還可以大幅改善勞檢的效率。 *本研究特別感謝所有的醫師受訪者,以及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的協助! 📖 論文原文:Wang HH, Lin YH. Assessing Physicians’ Recall Bias of Work Hours With a Mobile App: Interview and App-Recorded Data Comparison. J Med Internet Res 2021;23(12):e26763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6 Jan 2022 從圍棋世界冠軍的戰績,證明「一代不如一代」是錯誤的推論(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22 Jan 13.) 00:43:19 我們以圍棋這項頂尖智力競技,作為人類認知功能隨年齡消長的模型分析,「一代不如一代」是錯誤的推論,這項研究成果剛獲《精神醫學與臨床神經科學》(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IF=5.118)期刊接受。 圍棋是最困難的智力競技,規則長達百年而不變,而且有明確的勝負,很適合詮釋為人類認知功能在專業領域的表現,也可以公平地比較每個世代認知功能與專業表現的年齡軌跡。 我們分析從1980年以來的職業圍棋對局資料庫,其中62位曾獲世界冠軍棋士以及與他們曾經對局過的2,269位職業棋士,共94,189盤對局勝負的分析,觀察每個世代的圍棋世界冠軍在職涯歷程中棋力隨年齡的改變。 我們發現所有世代的職業棋士,代表認知功能的「全歷史等級分」隨著年齡大致呈倒U型的軌跡。每個世代中,較年輕的世代達到最巔峰的棋力,都超過上一個世代;而且達到巔峰棋力的年齡也比上一個世代更年輕。例如最年輕的Z世代棋士達到巔峰棋力的年齡約在20歲左右,而先前的X世代或Y世代棋士則是大約在25-30歲時方達到巔峰棋力,而最資深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則大約是在30歲之後才達到巔峰棋力。最年輕的Z世代棋士達到巔峰棋力的全歷史等級分超過3500,而Y世代的巔峰棋力則在3500左右,最資深的X世代與戰後嬰兒潮的巔峰棋力則低於3400。總結來說,在圍棋領域菁英的認知功能,是一代超越上一代,而且越年輕的世代達到認知功能巔峰的時間也比上一個世代更早、更年輕。 另一項高難度的智力競技,西洋棋世界冠軍的棋力年齡軌跡,與本研究中圍棋世界冠軍的結論也非常相似,由這兩個重要的人類認知功能模型可以推論「一代不如一代」是沒有任何實證根據的說法。 📖論文原文:Lin YH. Life cycle patterns of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from Go world champions.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in pres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8 Feb 2022 第三季回顧 00:41:10 會談地圖podcast第三季迎來了第12集!如果想要瀏覽最近12集的podcast的內容,就不要錯過我們的每季回顧!Podcast的頻道比較不容易有文字目錄幫大家一次瀏覽,讓聽眾決定可以優先收聽哪一集。我們在每季結尾都會錄製的回顧,就是希望能夠當作這一季的聲音目錄,也能夠幫每一集都有收聽的朋友做總複習。 很感謝大家的支持,也歡迎大家收聽《會談地圖podcast》,3/14將抽出兩本書回饋一路支持的聽眾朋友們。詳細參加辦法請至《探索大腦會談地圖》臉書粉絲專頁本篇貼文留言並分享 ! 📚 抽書活動的兩本書籍 : 1. 不醉才上道 https://reurl.cc/RjQn9n 2. 為什麼我們愛的這麼累 https://reurl.cc/Ope7m9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1 Mar 2022 疫情的慢性壓力如何讓人老化?(Nature. 2022 Jan;601(7893):S5-S7.) 00:20:38 30 Apr 2022 電痙攣治療(NEJM 2022; 386:667-672) 00:28:27 「電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簡稱ECT)是許多電影、小說在描述早期精神醫療中,最深植人心的特色治療。然而,非常多反精神醫學(anti-psychiatry)、對精神醫療的污名化也與ECT非常有關。近期《新英格蘭期刊》(NEJM)一篇回顧文獻介紹精神醫學歷史最悠久的這種治療方式,相信也能讓大家更了解ECT。 我們也將NEJM這篇對ECT深入淺出的介紹,以《會談地圖》的問答形式整理,預計也會加入未來新版的《會談地圖》。 📖 ECT的起始治療通常要做多久? 大約6-12次的治療,每週2-3次 也可能用癲癇的秒數計算,每次治療所誘發的癲癇大約是20-60秒,而癲癇的定義可以採用腦波或是動作的癲癇。 📖 ECT的起始治療後,還需要維持治療嗎? 1. ECT的起始治療憂鬱症結束後,如果沒有維持治療,通常會有非常高的復發率(約84%) 2. 維持治療的方式: (1) 繼續使用ECT:逐漸減少每週或每個月做一次 (2) 不要用單一抗憂鬱藥治療,可以考慮抗憂鬱藥加上其他藥物或合併認知行為治療:合併藥物 抗憂鬱藥+鋰鹽:長達24週的隨機分派追蹤試驗顯示只使用安慰劑復發率84%,單一抗憂鬱藥復發率60%,若採用抗憂鬱藥+鋰鹽復發率39% 抗憂鬱藥+認知行為治療 3. ECT維持治療比較多憂鬱症的研究,在思覺失調症或是躁症的ECT維持治療也建議採用類似的原則。 📖 ECT安全嗎? 死亡率:十萬分之2.1 最常見的安全問題:急性心肺功能問題:約1%。如果有心臟病史,可以考慮在ECT之前除了照會麻醉科醫師以外,可以考慮照會心臟科醫師。 📖 ECT造成的認知功能障礙有哪些? 1. 失憶:包含前行性(anterograde)與逆行性(retrograde)失憶 2. 注意力 3. 執行功能 4. 處理速度(processing speed) 📖 ECT造成的失憶有什麼特色? 1. 前行性失憶:短期記憶無法形成長期記憶,通常2-4週內消失 2. 逆行性失憶:如同有一段的記憶被洗掉。通常較長達數週到數月,也有文獻報告長達年以上。 3. 逆行性失憶的特徵—自傳式記憶力喪失(autographical memory):例如「我在台大精神科當住院醫師很有成就感」的記憶其中包含「我在台大精神科工作」的「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很有成就感」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而「自傳式記憶力」喪失,則是記得「我曾在台大精神科工作」的「語意記憶」但是忘記「很有成就感」的「情節記憶」。(記憶的種類詳見P.201) 4. 但上述失憶的問題,都會恢復。 📖 哪些人在做ECT之後比較會有認知功能的問題? 很難由個案的危險因子預測認知功能副作用,而認知功能障礙的副作用和治療的方式:雙側電極、治療次數較多、電量較高比較有關係。 📖 ECT會有失智的風險嗎? 目前沒有證據 指出ECT會增加失智症風險。丹麥大型追蹤將近5年的研究指出不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本集抽書 : 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 https://reurl.cc/e6490K 第四季將在每月一號上線新一集的podcast,而在每月最後一天將抽出該集抽書活動得獎者! 📈 論文原文: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N Engl J Med 2022; 386:667-672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0 Jun 2022 神經內科醫師需要的精神醫學訓練(JAMA Neurol. 2022;79(2):113-114.) 00:23:02 31 May 2022 為什麼對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也可以改善憂鬱症 ( JAMA Psychiatry. 2022;79(1):33-41. ) 00:30:04 《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JAMA Psychiatry)今天刊登了一篇我們的評論,分析「對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不一定要透過改善失眠,CBT-I 本身的許多元素,就有預防憂鬱症的效果。而且 CBT-I 本身預防憂鬱的效果,佔了80%左右的效應。 這篇評論分析一篇發表在JAMA PSychiatry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將291位60歲以上有失眠困擾但是沒有憂鬱症的長輩,分成接受2個月CBT-I 實驗組,以及給予標準睡眠衛教的對照組,並且追蹤他們的睡眠與憂鬱症狀3年。結果發現CBT-I組在接下來3年發生憂鬱症的比率顯著比對照組低。 #為什麼治療失眠可以預防憂鬱症呢 ? 失眠本身就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因此治療失眠,憂鬱症的風險就降低了,這是非常直覺的想法。但有沒有可能CBT-I中改變認知、放鬆練習等技巧,就可以直接預防憂鬱症?此外,如果透過治療失眠來降低憂鬱症的風險,如果不是採用CBT-I,而是用安眠藥物來治療失眠,理論上應該也能預防憂鬱症。 這個複雜的因果關係推論,可以採用「中介效應分析」(mediation analysis)計算:CBT-I 對憂鬱症防治的效果,有多少比例是透過改善失眠,進而預防憂鬱症的「中介效應」(mediation effect);也可以算出多少比例的效應是不需要透過改善失眠,就預防憂鬱症的「直接效應」(direct effect)。如果「中介效應」的比例越高,則代表改善失眠是較重要的關鍵,任何可以改善失眠的藥物或者是藥物合併心理治療,都可能達到預防憂鬱症的效果;如果是「直接效應」的比例較高,則代表預防憂鬱的效果,是來自於「認知行為治療」本身的特性,如果採用藥物或其他的治療方式,可能就不會有同樣的效果。 #中介效應分析預防憂鬱的因果推論 從原始論文的圖表數據以及附錄資料中,我們推算出CBT-I對憂鬱症防治的效果中,中介效應的比例(proportion mediated)大約是23.9%。原研究團隊也採用我們所提供中介效應的分析方式,從原始數據估算,在短評的回應中也提到他們算中介效應的比例是20%,與我們的估計非常相近! 這代表CBT-I能預防憂鬱,大約有20%是透過改善失眠而預防憂鬱的;而有另外80%的抗憂鬱效果,則可能是 CBT-I 中改變認知、放鬆練習等技巧直接預防了憂鬱症,而不是透過改變睡眠而預防憂鬱症的。 認知行為治療(CBT-I)是許多治療失眠的國際共識指引中,建議採用的第一線治療方式。我們的分析與刊登在JAMA Psychiatry的重要研究,更進一步證實 CBT-I 預防憂鬱的效果,而且在 CBT-I 中獲得獨有的技巧,本身就有抗憂鬱的功能。 *本文特別感謝共同作者:中介因子分析與因果推論統計的林聖軒 副教授/醫師,以及專精認知行為治療的I-Ming Chen 醫師,共同合作從不同領域的觀點分析與評論。也感謝原論文Michael R. Irwin教授的研究團隊,採用我們建議的統計方式,並且給予友善的回覆。 參考文獻: 1. 論文原文: Irwin MR, Carrillo C, Sadeghi N, Bjurstrom MF, Breen EC, Olmstead R. Prevention of incident and recurrent major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with insomni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 2022;79(1):33-41. https://jamanetwork.com/....../jam....../fullarticle/2786738 2. 我們的短評: Lin YH, Lin SH, Chen IM. The direct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on depression prevention and the mediation effect via insomnia remission.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6, 2022.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2.0149 https://jamanetwork.com/....../jam....../fullarticle/2790340 3. 團隊回應: Irwin MR, Olmstead R. The direct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on depression prevention and the mediation effect via insomnia remission—Reply.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6, 2022.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2.0152 https://jamanetwork.com/....../article-abstract/2790339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1 Jul 2022 為什麼強烈的正向情緒會誘發猝睡症患者的猝倒 ( NEJM 2022; 386:1950-1952 ) 00:34:13 31 Aug 2022 心理壓力為什麼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JAMA. 2022;327(11):1091-1092.) 00:27:00 05 Oct 2022 為什麼看螢幕時間越長,自閉症風險越高?(JAMA Pediatr. 2022;176(8):824-825.) 00:24:26 31 Oct 2022 網路霸凌、私密照外流、網路成癮與青少年的自殺風險 ( J Affect Disord. 2022 Nov 15;317-46-51. ) 00:25:55 青少年的憂鬱與自殺是近十年全球劇增的問題,而網路行為問題可能是這個世代青少年的重要原因。哪種網路行為問題,和青少年的自傷風險有關呢? 我們最新發表在《情緒疾患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IF=6.533)的研究指出:性私密影像散佈(sexting)是與自傷風險最有關的網路問題行為。而網路霸凌(包含受害者與加害者)、網路遊戲成癮也是重要的問題行為。 研究對象是台灣青少年具代表性的大型網路行為調查:依據台灣10-18歲青少年的人口比例抽樣,包含全台灣北中南東離島各區域、各年級共8446名的青少年,調查他們的上網習慣。並且比較性私密影像散佈、網路遊戲成癮、網路霸凌與傳統霸凌(包含受害者與加害者)與自傷風險的關聯性。從單變項分析來看,網路霸凌受害者,是增加最多自傷風險分數的(6.45, 95% CI:5.38-7.52)其次依序是網路霸凌的加害者、性私密影像散佈、網路遊戲成癮。然而,我們發現網路霸凌和傳統的霸凌幾乎是高度重疊的,也就是經歷網路霸凌的青少年,在網路以外的世界,也都有經歷霸凌的經驗。而各種網路問題行為,也都有交互重疊的現象。因此,哪種網路問題行為可能會伴隨最高的自傷風險,必須採用多變項分析控制各種重疊的因素後再次檢視:性私密影像散佈(sexting)是伴隨最高自傷風險的(OR=5.16, 95%CI [3.26, 8.07])、其次則是網路遊戲成癮(OR=3.11, 95%CI [1.50, 6.15])。而且有越多種網路問題行為的青少年,自傷風險也越高。 先前有許多報導網路霸凌與自殺的相關議題,而這項研究更全面指出各種網路問題行為的全貌:有自傷風險的網路霸凌受害者,必須也要注意有沒有性私密影像散佈的問題,因為在這項大型的代表性樣本中,1.3%的青少年有性私密影像散佈的經驗,而是伴隨最高自傷風險的。而網路遊戲成癮與自傷風險的關聯性也值得注意,在這項相關性研究中,網路遊戲成癮與自傷風險可能互為因果關係。對於網路遊戲成癮的青少年,可能有憂鬱症或高度的自傷風險,而網路遊戲是舒壓調解情緒的方法,冒然限制網路遊戲而沒有處理自傷風險問題,是實務上常見而且危險的處理方式。 這項研究也希望重新讓學術界重視各種網路問題行為的交錯複雜的關係。網路行為的研究最多的一項是網路成癮,但如果回到近年青少年憂鬱、自殺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探討,性私密影像散佈(sexting)需要更多的研究、在實務上也更值得重視。 論文原文: Yu Tung Lan, Yuan-Chien Pan, Yu-Hsuan Lin*. Association between adolescents' problematic online behaviors and self-harm risk. J Affect Disord. 2022 Aug 24;S0165-0327(22)00930-2.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0 Nov 2022 從網路搜尋量看台灣人民打疫苗的意願(Front. Public Health 10:844543) 00:29:49 你是在什麼時候決定要打疫苗呢?或是你也正在擔心哪些親朋好友還沒有打疫苗? 在網路上搜尋「疫苗」關鍵字的搜尋量,是可以反映、持續追蹤民眾打疫苗意願的重要指標。我們最新發表在《公共衛生前沿》(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IF=6.461)的研究利用Google趨勢研究台灣在去年3月底開始施打疫苗,以及緊接著五月份本土疫情的爆發,這段時間「疫苗」搜尋關鍵字的變化,發現民眾施打疫苗意願會隨著疫情的進展而持續變化。而台灣去年「疫苗」搜尋量以及相關關鍵字,剛好對應到健康行為改變理論中的不同階段—懵懂期 (Precontemplation)、沈思期(Contemplation)、決定期/行動期(Decision/Action)。 我們把台灣去年與疫苗、疫情三個重要的時間點,分成三個階段來觀察: 第一階段是開始施打疫苗的3/22到4/20,從醫護人員開放到一般大眾時,這時Google「疫苗」搜尋量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對應到全國施打疫苗意願非常低落的情形,實際上也不到5萬人接種疫苗。 第二階段是4/20到5/12期間,全國注意到華航機師群聚感染的新聞與突然增加的本土案例,網路上「疫苗」搜尋量增加了17.3 %,與「疫苗」相關的關鍵字,絕大多數是「疫苗的副作用」,這反映民眾開始思考是不是要打疫苗,但是又擔心副作用的矛盾心理,這正好對應到行為改變理論中的「沈思期」(Contemplation)—就如同許多想要戒菸的朋友,開始意識到抽菸對健康的壞處,但又考慮戒菸帶來的麻煩,乾脆先找些戒菸會變胖⋯⋯之類的藉口,說不定還「先抽根菸來壓壓驚」,但開始思考戒菸總是好事。 第三階段是5/12之後,萬華茶藝館的群聚感染事件之後,有更多的本土確診案例,同時在網路「疫苗」搜尋量顯著增加58.4 %,「疫苗」相關的關鍵字,也由「疫苗副作用」轉變成「預約疫苗」、「哪裡可以打疫苗」,而實際疫苗接種數也大幅增加,這是「決定期/行動期「(Decision/Action)—像是決定減肥的朋友,已經開始加入健身房的會員、上網訂購跑步機一樣。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在疫苗充裕的情形,仍選擇不打疫苗的「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是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隨著影響全世界的新冠疫情,也有非常多研究「疫苗猶豫者」的各種心理特質與社會文化因素。然而,我們的這項研究指出:「疫苗猶豫」可能不是像人格或宗教信仰,不太會改變的穩定狀態,而是像投票行為一樣,可能會改變的狀態。實際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則評論也指出:民眾會不會打疫苗的原因,大多是在打疫苗保護力的好處、副作用的壞處、以及打疫苗的方便性等許多考量中搖擺不定。就像選舉投票行為一樣,有些人沒去投票,不是因為沒有支持的候選人,而是因為下大雨或是買不到返鄉車票。當然也有很多風雨無阻的「鐵票」,但是我們的研究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評論都認為,在COVID-19的疫情中,或許我們應該更瞭解這些意願搖擺的「中間選民」。而從我們研究中,我們明確看到影響台灣人打疫苗意願的一項重要因素,是本土感染的疫情。「疫苗」在Google搜尋量與與本土感染確診數呈高度相關(r=0.71, P<.001)。 隨著疫情的變化,傳統「疫苗猶豫」的定義,也面臨更多複雜的因素。例如:打過兩劑疫苗,而不想打第三劑疫苗的,算是疫苗猶豫者嗎?對於今年的omicron疫情,打疫苗的意願,本土感染的人數,是不是對於打疫苗的意願,有著和去年一樣的影響力?這值得更多的研究投入,但可以確定的是用傳統問卷調查疫苗意願的方法,可能不太跟得上瞬息萬變的疫情。而我們的研究證實:打疫苗的意願會反映在Google搜尋量、以及相關的關鍵字上;而且網路搜尋量與實際施打趨勢一致。利用網路搜尋量,或許是瞭解民眾施打疫苗意願的一項新方法。 論文原文:Lan Y-T, Wu S-I and Lin Y-H (2022) Utilizing Internet Search Volume to Monitor Stages of Change in Vaccine Hesitancy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s. Front. Public Health 10:844543.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1 Jan 2023 年輕人的憂鬱症 ( Lancet . 2022 Aug 20;400(10352):617-631. ) 00:32:39 近十年的盛行率研究指出,即使在COVID-19疫情之前,年輕族群(10-24歲)的憂鬱症,包含未達憂鬱症診斷準則的情緒問題,是十年前的1.5到2倍之間。特別是女性的憂鬱症增加更為明顯。 年輕族群的憂鬱症盛行率的增加,也與全世界對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資源使用率(例如校園輔導案例)增加的趨勢一致。而COVID-19疫情可能讓年輕族群更早面臨失業、經濟財務的不安全感、社交孤立等增加憂鬱症的風險。 這十年間遽增的數位科技雖然可能帶來增加自信心、得到同儕支持的好處,但同時可能有網路霸凌、影響睡眠、增加與同儕比較等與憂鬱症的風險。 我們也會將這集podcast的重點內容補充到新版的《會談地圖》 ,也歡迎聽眾朋友們補充您認為值得分享的內容: #年輕族群的憂鬱症會有什麼不良的影響? 身體健康: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中樞神經疾病,如癲癇、偏頭痛,也會有比較高的憂鬱、焦慮症,而憂鬱也經常讓這些疾病患者的治療遵從性較差、不願意就醫、以及較多會使疾病惡化的危險行為,例如酗酒、藥物濫用。 社會功能:取得學位較困難、婚姻、人際關係較差、失業、需要社福協助的可能性較高。 #兒童青少年的「侵擾性情緒失調症」是什麼?為什麼歸類為「憂鬱症」?和雙相情緒障礙症有什麼差別?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只在過去一年內,言語或行為上有嚴重或反覆出現的暴怒,平均頻率一個星期三次以上,非暴怒時,幾乎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有持續性的易怒,且10歲以前就出現上述症狀。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是兒童青少年的「憂鬱症」,如果是在6歲以下或18歲以上初診不適用此診斷。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兒童青少年的憂鬱症,主要症狀也經常如侵擾性情緒失調症的主要症狀「易怒」(irritability)而非低落情緒。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的診斷是希望有別於雙相情緒障礙症。雙相情緒障礙症會有陣發性的易怒,而「侵擾性情緒失調症」則是持續的易怒。 論文原文 : 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 Lancet. 2022 Aug 20;400(10352):617-631.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4 Feb 2023 待在家裡的程度是疫情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25 (2023) 119–126. ) 00:24:52 14 Jan 2024 第四季回顧 00:24:32 會談地圖podcast第四季迎來了第12集!如果想要瀏覽最近12集的podcast的內容,就不要錯過我們的每季回顧!我們在每季結尾都會錄製的回顧,就是希望能夠當作這一季的聲音目錄,也能夠幫每一集都有收聽的朋友做總複習。 也在此和大家預告,接下來《會談地圖podcast》 會恢復更新,並且規劃全新的內容企劃,將持續帶來更多精采的內容,我們下一季見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0 Jan 2024 【學術生活】評估學術影響力的簡易指標H-index 00:29:57 本集重點: 1.學術影響力可以被量化? 2.H-index是結合質與量的評估方式。包含引用的次數(質)、有沒有發表足夠的論文(量) 。 3.以台灣為例,H-index至少需要達到多少算是好的標準? 4.H-index以外,可以用什麼方式評估學術成就? 5.台灣跟國際看待H-index的差異 H-index和期刊發表不是單一且全面的標準,但可以快速評估非熟悉領域的專業影響力,是學術界把學者專業簡易量化的方法之一,使用Google Scholar就可以查詢。 H-index 的計算方法是將被引用的文章按照引用次數排序,引用次數高的排在最前面,引用次數少的排在最後,一個人在其所有學術文章中有N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N次,他的H指數就是N。透過期刊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可以反映這篇論文對之後研究的影響程度。一般而言,引用次數愈高者,表示有愈多人參考引用這篇文章,其影響也就愈深遠。除了觀察引用次數的高低、計算引用次數的平均值之外,還可以利用 H-index 得知某一作者、機構整體論文發表的質與量,會反映學術資歷,也可以作為研究員是否能獲獎和經費補助的參考。 一位發表量極大但文章被引用次數普遍較低的學者,和一位發表量較少但文章被引用次數普遍較高的學者,他們的h-index值有可能是一樣的。所以可以額外注意被引用次數較多的論文,還有發表時是否擔任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可以看出作者的實際貢獻,是否跟著大團隊做需要合作的項目,還有發表後被引用的年代,例如發表時間很短卻頻繁被引用。 台灣比較在意發表在哪些頂尖期刊,較少提到自己的H-index,國外看的是你的未來發展,較重視H-index,以及你論文被引用的次數。點數的運用方式會決定學者投稿的策略選擇,期刊的行銷策略也會影響到論文的被引用次數。H-index除了可以評估學者,還可以評估期刊、學校或組織機構,甚至是社群流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7 Feb 2024 【聽眾問答】服用褪黑激素對睡眠障礙有用嗎? 00:30:05 本集重點: 1.亞洲文化對睡眠品質的影響 2.別再聞雞起舞,早起上課對青少年學生的成績沒有正面幫助 3.褪黑激素在國外被當成保健品,購買便利,不是睡眠品質較好的關鍵 4.為何不建議自行購買褪黑激素服用? 5.比起增加褪黑激素,我們可以如何打造好眠環境 — 今天你睡得好嗎?台灣一年服用超過十億顆安眠藥,睡眠障礙已是國人不可忽視的困擾。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亞洲人的入睡時間比較晚,睡眠品質比較差,周末的補眠時間也比較短,可能與亞洲的超時工作文化和生活習慣有關係。 研究證實亞洲教育提倡早起上課,將上學時間拉長對青少年學生的成績沒有正面影響。比起早睡早起,強迫學生提早到校上課,實際測量更接近睡眠時間平均少一小時,在睡眠不足的狀態上課。學生下午課程的成績表現較好,早起上課對學生的成績是有害的。 然而,褪黑激素在國外被當成保健品,在超商就可自行購入,是國外睡眠品質較好的關鍵嗎?褪黑激素長期使用的安全性與療效不明確,美國食藥署一向認定為膳食補充劑,並未核准任何睡眠障礙的適應症。《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報導指出:美國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兒童因為服用褪黑激素造成副作用,甚至致死的案例。 為何不建議自行購買褪黑激素?產品標示不實,劑量標示常與實際有出入,甚至達到四倍誤差,另外還有成分不純粹的問題,未標示含有足以對大腦產生作用的血清素含量。除此之外,激素就是一種賀爾蒙,長期服用賀爾蒙,對健康產生的影響仍是一個問號。 與其開源增加褪黑激素,不如思考如何節流,減少服用褪黑激素的需求,也就是打造沒有光源刺激的睡眠環境。照光會讓褪黑激素退散,睡前滑手機、開燈都會有影響。所以睡前看紙本書跟3C電子產品,有光照的3C產品會對褪黑激素造成較大的影響。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2 Mar 2024 【國際期刊解讀】僵直症(catatonia)( NEJM 2022; 386:1950-1952 ) 00:23:00 僵直症(catatonia)長久以來被很多醫師誤認為是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的一種罕見類型,因為僵直症常有奇異的動作行為異常,而這造成僵直症的患者沒有得到最適當的治療。 近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一篇回顧文獻,深入淺出地介紹「僵直症」。這篇回顧文獻首先談到,僵直症常常沒有被診斷出來的原因有:(1)僵直症的嚴重程度從只有數小時的輕微行為異常,到最嚴重可能致命的都有。(2)僵直症的臨床表現可能表現為昏迷、嚴重躁動等各種情況變化不定,或者患者可能從平緩的對話,轉變為持續數小時的沉默不語。(3)僵直症患者不與周圍環境或其他人互動,這使得醫療人員難以問出病史和完成心理狀態檢查。 這篇發表在NEJM的回顧文獻,也從三種醫療的情境來介紹僵直症(catatonia)的診斷與處置 —— (1)在急診(emergency department)如何及時診斷並且讓患者初步穩定下來並且安排後續處置 (2)在一般醫療單位(medical settings)如何鑑別並且處理可能會造成僵直症的潛在的疾病 (3)精神醫療單位(psychiatric setting)最可能與僵直症有關的精神疾病,而且需要注意精神科常用的多巴胺拮抗劑治療,可能會讓某些僵直症更嚴重等重要的事項。 📖 論文原文:Catatonia. N Engl J Med 2023; 389:1797-1802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3 Feb 2024 【研究室論文】用手機偵測睡眠與晝夜節律 00:36:34 要檢測一個人的生理時鐘或日常作息的規律性,需要依賴穿戴式裝置,像是醫療上常用的活動腕錶(actigraphy),但我們最新發表在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JMIR) (2023年IF=5.8)的研究提出另一種方式,是用在手機留下的數位足跡,和actigraphy所記錄的睡眠時間可以高度相似,即使在經常有睡眠中斷的患者也同樣準確。 無論是醫療用的 actigraphy 或是商用的Apple Watch或各種手環,記錄到的是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而每天我們和手機互動(human-smartphone interactions)的數位足跡,記錄到的是心智活動(mental activity),而在這項研究中也證實數位足跡的作息紊亂(disrupted circadian rhythmicity)和憂鬱程度的關聯性,比起用活動腕錶的記錄更好。 這項研究希望能夠為穿戴式裝置的產業帶出新的方向:原本需要穿戴式裝置才能記錄到的生醫訊號,用更自然留下的數位足跡就可以取代。原本需要軟體與硬體同時研發的模式,或許可以更聚焦在軟體的開發。 📖 論文全文:Lin C, Chen IM, Chuang HH, Wang ZW, Lin HH, Lin YH. Examining Human-Smartphone Interaction as a Proxy for Circadian Rhythm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Cross-Sectional Study. J Med Internet Res. 2023 Dec 15:25:e48044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6 Mar 2024 【學術生活】 會談地圖怎麼在科學嚴謹性和吸引人的標題取得平衡 00:25:22 09 Apr 2024 【研究室論文】中國近年的軍事活動造成台灣人網路搜尋移民與憂鬱增加 00:30:06 中國近三年對台灣軍機與軍艦的軍事威脅,對台灣人民造成心理壓力的研究,刊登在《亞洲精神醫學期刊》(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從2020年至2023年,中國對台灣軍機與軍艦侵擾的軍事活動頻繁,尤其是在2022年6月之後更大幅增加。在中國對台灣有軍事活動威脅的當週,台灣人在網路上搜尋「移民」的搜尋量就會跟著增加;而且在一週後搜尋「憂鬱」也會增加,顯示中國對台軍事活動,對台灣人群體心理健康的有顯著影響。 這項研究發表在《亞洲精神醫學期刊》(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IF=9.5)中「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與移民的心理健康」特刊的論文,探討台灣面臨中國武力威脅時的心理健康影響以及心理反應。 #不只是戰爭倖存者_台灣長期受威脅也可能造成心理壓力 戰爭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從戰火中倖存者的創傷壓力症候群、憂鬱症。全世界有非常多地方,雖然還沒有爆發戰爭,但可能經常飽受軍事威脅,這些地區人民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及面對軍事威脅壓力的心理反應,台灣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研究的案例。 但是要量化軍事活動的威脅,以及長時間觀察心理狀態的變化,都是非常困難的科學研究議題。這項研究台灣在軍事威脅下的心理反應研究,巧妙地結合幾項公開的資料分析。 台灣是全球矚目被預測可能會爆發軍事衝突的熱門區域,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在台灣周邊不斷增加軍機、軍艦的各種軍事活動:2016年底中國軍機開始頻繁在台灣周圍海域飛行,甚至在2019年越過台灣海峽中線。到了2023年進入台灣海峽的中國軍艦數量開始增加。為了讓台灣民眾了解這些動態,台灣國防部自2020年起每天公布中國軍機和軍艦的運作數量。研究團隊進一步比對同時期Google趨勢資料庫,分析台灣人對「移民」、「憂鬱」及「自殺」的網絡搜尋行為,探索這些數據與軍事活動之間的潛在聯繫。這種方法提供了客觀數據反映民眾對軍事威脅的心理反應。 #網路搜尋量客觀的反應台灣人民的心理壓力 面對軍事威脅或政治重大變革,民眾在第一時間的反應,通常會想到移民。從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9年美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以及1996年台灣首次總統民選前中國在台灣周邊海域飛彈試射後,都引發了台灣的移民潮。同樣的現象也可以在全球其他地區觀察到。利用Google趨勢搜尋「移民」一詞的數據,可以看到在某些國家的政治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如2016年美國政黨輪替和英國決定脫離歐盟,英、美兩國的人民對在網路上,「移民」的搜尋量都暴增。 當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時,台灣人在網路上的搜尋模式顯示了軍事威脅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影響。在中國加強對台軍事活動的那週,「移民」這個關鍵字的搜尋量就會上升。而在接下來的一週,「憂鬱」的搜尋量也隨之增加。這種現象與心理學家Charles S. Carver所提出的心理壓力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理論相吻合。人們搜尋「移民」的資訊,希望通過改變壓力源來解決問題,這是一種對心理健康較好的「問題導向應對策略」。但是,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也可能引發一些「無效應對策略」(noneffective coping strategies),這通常表現為純粹的情緒宣洩,比如在軍事行動後一週內搜尋「憂鬱」的增加。所幸這項研究中並沒有發現與軍事行動相關的「自殺」想法的增加。 從近三年來,台灣人在網路上「移民」、「憂鬱」的搜尋量,對應中國對台灣日益增加的軍事活動。國際社會不僅需要關注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也不應忽視軍事威脅對台灣民眾心理健康的影響。 論文原文:Yen CF, Lin YH, Hsiao RC, Chen YY, Chen YL. Associations of China’s Military Activities in the Peripheries of Taiwan With Suicide Death and Internet Searches for Depression, Suicide, and Emigration Among Individuals in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vailable online 26 December 2023, 103889 (In Pres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3 Apr 2024 【聽眾問答】很少用手機,手機紀錄的行為也準確嗎? 00:23:29 07 May 2024 【國際期刊解讀】老年人難治型憂鬱症(NEJM 2024;390630-9.) 00:26:18 老年人難治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有哪些臨床處理的重點?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近期一篇回顧,特別以一位個案為實例,從第一線非精神科照顧者的角度,來介紹相關的治療與實證。幾項重點如下: 1. 什麼樣的程度可以說是「老年人難治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對兩種不同類型的抗憂鬱藥物,治療8週仍沒有改善 2. 實證對輕到中度「老年人難治型憂鬱症」的藥物治療原則? - 低劑量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強烈的證據支持使用aripiprazole(起始每日劑量2.5mg,目標5-15mg),quetiapine是另一個如果病患願意在鎮靜的情況之下的選擇,但實證等級較低。 - 某些SSRI以及SNRI以外的抗憂鬱劑作為加強(augmentation),下列可以根據患者的症狀選擇: Bupropion:疲憊、體重增加、性功能受影響 Mirtazapine:失眠、焦慮、體重降低,但要注意跌倒風險會增加 3. 重度「老年人難治型憂鬱症」還可以考慮哪些有實證的方法治療? - 經顱磁刺激(TMS):系統性回顧顯示6.7%到54.3%得到緩解 - 電痙攣治療(ECT):一項沒有對照組的觀察性研究,證實63%中度、75%重度患者得到緩解 - Esketamine鼻噴劑:目前隨機對照研究沒有證據能改善症狀 論文原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NEJM 2024;390:630-9.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1 May 2024 【學術生活】從國際期刊決策團隊看「世代交替與年齡斷層」 00:24:17 04 Jun 2024 【研究室論文】作息穩定度與肥胖與體脂肪的關聯性 00:29:42 18 Jun 2024 【聽眾問答】心理健康的篩檢量表要如何選擇 00:34:33 02 Jul 2024 【國際期刊解讀】為什麼放鬆練習反而會讓失眠更嚴重(JAMA Psychiatry. 2024;81(4)_357–365.) 00:32:41 30 Jul 2024 【研究室論文】中風復健的關鍵指標:晝夜節律與活動量的穩定度 00:26:58 中風後的復健過程該注意什麼呢?這一集中,我們將深入探討中風患者在復健過程中的晝夜節律變化及其對健康指標的影響。我們最新發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JMIR) (IF=5.8)的研究發現,穩定的活動量和良好的睡眠品質是促進復健的重要因素。 📈 研究重點 : 1.中風患者與非腦部損傷患者在睡眠與晝夜節律有哪些差異 2.中風患者的晝夜分明程度較低,睡眠品質較差,夜間躁動更多,可以有量化的數據指標。 3.晝夜節律可能和中風後的復健有關嗎 我們不僅僅是探討理論,還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幫助中風患者及其家屬更好地應對復健過程中的挑戰。 #Podcast #中風復健 #晝夜節律 #活動量 #健康指標 #復健指南 #健康生活 #醫學研究 📖 論文原文:Liang HW, Wu CH, Lin C, Chang HC, Lin YH* , Chen SY, Hsu WC. Rest-Activity Rhythm Differences in Acute Rehabili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Stroke Patients and Non-Brain Disease Controls. J Med Internet Res . 2024 Jul 4:26:e49530.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6 Jul 2024 【學術生活】閒談今年新公布的論文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00:35:35 13 Aug 2024 【國際期刊解讀】如何處理失眠?(N Engl J Med 2024;391:247-258) 00:36:48 認知行為治療無論在安全性、治療效果,以及療效的持續性,都是比藥物治療還要好的選擇,因此近年來的失眠治療指引,幾乎都建議認知行為治療 (CBT-I),應該作為失眠的第一線治療。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近期一篇失眠處理的回顧,也再次強調這項論點,並且指出在大型統合分析中:認知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對失眠指標改善的效果量(effect size)。 以低、中、高的效果量以0.2、0.5、0.8界定,CBT-I 治療失眠總體症狀的效果量可以達到最高的0.98,對入睡時間、維持睡眠都達到中等以上的效果量,只有在睡眠總時間的效果量較有限。 各種藥物治療的效果量均不如CBT-I,再考量長期服用的安全性不明,因此CBT-I被認為是應該優先於藥物的第一線治療。 關於 CBT-I 的細節,可以參考先前我們對今年CBT-I有效元素最新統合分析的整理,而這篇NEJM回顧文獻中所提到兩種在台灣也有核准治療失眠的新藥,也會補充在未來新版的《會談地圖》。 #食慾素雙重受體拮抗劑 (dual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為什麼能治療失眠? 食慾素(orexin)是在猝睡症研究中,患者所缺乏的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 在外側下視丘的orexin,會刺激腦幹和下視丘中促進清醒的神經核;並且抑制腹外側和內側視前區促進睡眠的神經核。 因此食慾素雙重受體拮抗劑如lemborexant會抑制清醒、促進睡眠,在臨床試驗中也證實幫助入睡、維持睡眠的療效。 因為上述藥理性質,對於猝睡症是這類藥品的禁忌症。 Lemborexant 在台灣雖然取得藥證核准上市,而且不屬於管制藥品,但是健保不給付需要醫師評估後自費開立。 #褪黑激素以及受體致效劑有哪些 ?可以治療哪種失眠? 台灣食藥署核可含褪黑激素(melatonin)的長效錠,以及作用在褪黑激素受體MT1及MT2及的致效劑ramelteon 是應證都是對入睡困難型失眠有效。對於睡眠中斷,過早清醒幾乎沒有效果。 目前台灣均沒有健保給付,需要醫師評估後自費開立。 📅 演講資訊 :
TSfN 2024 Meeting 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討會 日期 :2024/08/23 14:35-15:50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博雅教學館102教室演講主題 :How human-smartphone interaction can reveal the circadian rhythms📚 好書推薦 :
《安眠藥要不要?醫師講解睡眠及安眠鎮定藥物》◎作者:林子堯醫師 粉專:醫院也瘋狂 粉專:醫院也瘋狂 📖 參考論文 :Management of Insomnia. N Engl J Med 2024;391:247-258 如果對我們研究室開發的App有興趣的人,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群組與我們聯繫:https://lin.ee/B2W6Qfk #Podcast #失眠治療 #CBTI #藥物治療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睡眠研究 #褪黑激素 #食慾素 #認知行為治療 #國際期刊 #醫學研究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8 Aug 2024 【聽眾問答】心理治療也會有副作用嗎? 00:32:11 🎧本集主題:【聽眾問答】心理治療也會有副作用嗎? 在這一集的節目中,針對聽眾們熱烈提出的各種疑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心理治療真的會有副作用或反效果嗎? 如何正確地解讀文獻,並應用在臨床工作上? 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治療管道有哪些? 正念練習中的身體掃描對失眠有幫助嗎? 若不建議躺著做放鬆練習,那坐著進行會比較好嗎? 運動可以改善失眠嗎?什麼時間運動比較好呢? 運動對改善憂鬱症狀的研究參與者是否有選擇性偏差? 此外,也再次感謝許多聽眾慨然與我們分享音質改善的方法、推薦相關的軟體,這集也請大家持續不吝給予我們音質上的回饋喔! #心理治療 #副作用 #臨床應用 #精神健康 #CBT #放鬆練習 #文獻解讀 #聽眾問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0 Sep 2024 【學術生活】台灣學者的時間貧窮、以及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階級翻轉 00:38:40 這集的學術生活我們將與大家分享關於學者日益嚴重的「時間貧窮」現象,並從有「圍棋界奧林匹克」美稱的「應氏盃」歷年的競逐遞嬗情況、菁英家庭的教養策略與學術學閥現象的連結等面向進行討論,說明人工智慧對翻轉階級可能帶來的利基。 隨著學術界對研究、生產力和行政工作的高要求增加,學者們面臨著時間管理困難,無法充分投入研究、教學和生活平衡,進而影響其身心健康與學術創造力。 而AI的出現,或許就有機會打破過去既有的學術人際網絡,讓新進而無雄厚背景與資源的學術工作者們,有機會更開放地進行學習、資訊整合與交流。 近年國際圍棋發展在競爭資源的現象也可見一斑,過去頂尖的棋手經常集中於中國、韓國等「圍棋強權」國家,然而透過AI,更多國家的棋士可以藉由與AI對弈、演算法分析等方式,縮小與傳統圍棋大國棋士之間的鴻溝,顯然有助於促進更公平的競爭。我們也很欣喜地看見,這週剛結束的應式盃由日本棋士一力遼九段奪得世界冠軍,在睽違多年後讓日本重回國際圍棋龍頭之位。 這說明了在大量向AI學習,提升人類認知,形成更強大智識的新世代也正在形成中。 而AI帶來的平等性利基或許也能在時間貧窮、階級翻轉的議題上看到曙光,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藍佩嘉在《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中,即精闢地探討了家庭社會階級與教養策略的關聯,這樣的情況其實與學術界過去某些現象十分類似,也形成階級鞏固的現象。 而AI此時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新學習工具,將有機會挑戰階級固化的現狀並帶來翻轉。 你對於學者的時間貧窮現象有共鳴或是不同的觀察嗎?而AI是否能夠在你所關注的議題或領域中帶來明顯的助益或挑戰呢?歡迎與我們一起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4 Sep 2024 【研究室論文】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分析數位足跡量化工作效率 00:38:05 🎙本集主題:【研究室論文】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分析數位足跡量化工作效率 我們將在這集與大家分享研究室的重點研究領域「工時」,以及我們是如何將「數位足跡」藉由人工智慧領域中的深度學習與機器學建立出「個人化」的數位行為模型,進而精準判斷出實際的工時。 工時的研究緣於對台灣醫界超長工時、對工作時間產生回憶性偏誤等現象,逐步發展出對工時與作息、工時與工作效率的研究,並開發出可實際應用的手機程式。而2023年,我們的研究團隊也首次採用了人工智慧作為研究方法,藉由針對各個使用者的數位足跡進行分析與建模,我們得以回答以下幾個核心問題,並於2024年將研究成果發表於《醫學網路研究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1. 如何用數位足跡紀錄工時? 2.工作地點的休息狀態? 非工作地點的工作時間?而工作與休息並非總是能截然以二元方式區分,而是如0與1之間仍存在著許多數一樣的狀態,那麼在這之間的狀態可以如何測量預估? 3. 什麼樣的因素會影響工作效率? 除了上述三個問題,我們也會討論人工智慧在認知及心理行為研究領域中帶來的突破與可能的挑戰。 您對工作與休息狀態如何透過人工智慧進行分析感到好奇嗎?是否也十分關注工時過長、勞動權益等議題呢?歡迎聆聽這集的內容並與我們交流你的想法! 📖論文原文:Chen H, Lin C, Chang H, Chang J, Chuang H, Lin Y Developing Methods for Assessing Mental Activity Using Human-Smartphone Interaction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ctivity Levels and Phase Patterns in General Mental Activities, Working Mental Activities,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J Med Internet Res 2024;26:e56144 URL: https://www.jmir.org/2024/1/e56144 DOI: 10.2196/56144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8 Oct 2024 【國際期刊解讀】數位生物指標是什麼? 00:37:25 在2019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的重要文獻回顧中,對行動裝置在健康評估及數位治療領域的重要性進行了詳細的探討,這篇著重於行動裝置如何利用數位生物指標(Digital Biomarkers )與數位治療(Digital Therapeutics )來進行健康監控和疾病管理的文獻,可以幫助我們清楚掌握行動裝置應用於健康監測與評估時,幾個關鍵的基本概念。 這篇文獻介紹了兩種行動裝置蒐集使用者數據的方式:被動數據(Passive data)和主動數據(Active data)。被動數據通常是自動收集的,無需使用者主動輸入,例如智慧型手機和活動腕錶都能自動監測使用者的活動數據。相比之下,主動數據則需要使用者填寫問卷或輸入資訊。對於開發健康相關的應用程式,文章建議應優先使用被動數據,因其能持續獲取即時資訊且不影響使用者體驗。 數位生物指標在健康篩檢和治療追蹤中扮演關鍵角色,尤其針對憂鬱症、中風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管理。例如,結合行動裝置的應用程式,透過生態瞬時評估(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EMA)來進行即時的心理健康評估,可以有效提升診斷和追蹤效果。 同時,數位治療(Digital Therapeutics)將認知行為治療數位化,用於失眠、ADHD、藥物濫用等問題,透過智慧裝置的提醒和行為干預,幫助患者改善認知與行為。不同品牌和系統的裝置在數位治療中的差異,也為數位健康應用開發帶來挑戰,特別是在治療結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上。 最後,數位健康應用的發展同時面臨著數據收集及隱私保護的倫理挑戰。因此,如何在提供高效治療的同時,維持使用者隱私,將是所有想開發相關應用程式,以及這個領域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 你對數位科技與健康監測、治療的議題有興趣或甚至也投入其中嗎?歡迎在本則貼文底下「留言」與我們交流你的看法,就有機會抽中節目中提到的這本《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關於「數據科學」的特刊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5 Nov 2024 【學術生活】國科會計畫撰寫技巧 00:37:45 每年被學術界戲稱為「年底作文大賽」的國科會計畫,不曉得各位學術界的夥伴們是不是也已準備好大展身手呢?打開電腦埋頭苦寫之前,不妨先聽聽這集「學術生活」,或許這集「 國科會計畫撰寫技巧」能夠幫助你擦亮你的研究計畫招牌,受到評審的青睞與肯定! 在這集節目中,我彙整了過去各種失敗與成功的經驗,從以下四大要點出發,分享給每年在各種研究計畫申請苦海中泅泳的學術界夥伴們,關於設計研究計畫架構、以高效方式呈現出研究能量的重要建議。 1. 「好萊塢」模式撰寫研究計畫: 從「未竟的需求」出發,讓你的研究計畫像一部好萊塢電影,層層鋪陳且富有意義。 2. 報導式的「小標題法」: 將你的研究假設作為標題,善用粗體、底線、斜線等方式呈現重點。 3. 根據評分標準撰寫研究計畫: 根據公開評分標準凸顯研究重點,展示預知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 4. 善用AI工具: 根據研究計畫反覆出現的關鍵字或核心論述,利用AI工具編撰更精準、有吸引力的標題。 5. 電梯談話(Elevator Speech)的呈現模式:在有限的篇幅內,提綱挈領地介紹你的研究計畫,以感性方式讓評審委員為你的理性研究留下深刻印象。 本集節目推薦好書:《離開學術界》 我很喜歡這本書帶來的啟發:在學術生涯中累積的技能,有哪些是離開了學術界仍然能繼續發揮效益的呢?邀請你,在計畫寫累了、教學研究有空檔的時候,一起來讀這本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3 Oct 2024 【聽眾問答】如何在忙碌中仍能經營社群分享學術新知 00:33:20 如何在高壓與緊繃的教學研究與執業生活中,仍能從事多樣化的節目內容製作? 這集就從住院醫師時期的晨會開始養成的「筆記」習慣,如何成為一套研究基礎的知識系統,以及我們如何受到國際知名期刊如《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和《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啟發,來跟大家聊聊「會談地圖」Podcast的誕生與理念,並綜合回覆在社群上各個讀者的留言提問。 至於同樣想透過社群媒體分享自己學術專業的初心者或年輕後進,我也提出了一些經驗談,關鍵在於從「今天學到了什麼」來著手,而非「我的節目內容要做什麼」。 隨著像ChatGPT這類AI工具的出現,使得各種文獻的搜尋與理解變得更容易,因此我們更需要進一步思考,有哪些研究是真的會影響臨床決策、對於既有的理論發現帶來挑戰,這也是當代的醫學研究者時時讓自己保有掌握醫學發展趨勢的關鍵。 除此之外,在本集節目中,也會討論肥胖介入治療與家庭支持的重要性、關於體罰七個負面影響的研究回顧樣本多樣性,還有美國精神科與台灣精神科診療生態的比較。 本集推薦讀物是今年甫出版的《我失敗的美式生活:鱸魚的三十年日常觀察與非典型剖析》,這是一本關於美國與台灣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探討,國外的月亮是否真的比較圓?透過這本饒富趣味而具啟發性的書寫內容,或許能帶給你更不同的視角與思維,推薦給大家! 最後,邀請各位聽友在Apple Podcast平台上給予我們五星好評,並透過留言的方式與我們交流互動,就有機會成為下期「聽眾回覆」的討論主題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4 Jan 2025 【國際期刊解讀】理解、陪伴、走過「喪親之痛」 00:46:30 20 Nov 2024 【研究室論文】網路成癮研究十年回顧 00:44:08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Podcast:網路成癮研究十年回顧 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首次將「網路遊戲成癮」(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列為待研究的疾病。此後,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亦將「遊戲成癮」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之中。 我們的團隊是全球網路成癮與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先驅,從博士班期間,林煜軒醫師即投入這個領域展開耕耘,並已於多個國際頂尖期刊發表多篇具權威性的研究。 網路成癮研究的里程碑之一是我們的團隊於2020年發表的綜合分析研究,該篇論文已被引用超過100次。我們的研究涵蓋了網路成癮與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並開發了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SPAI),該量表已被引用超過500次,翻譯成多國語言供相關醫學研究領域使用。 此外,我們也開發出第一款能夠「量化」手機使用行為的應用程式——Know Addiction APP。在這個手機與人類生活融為一體的這個時代,「上網時間多久?」這個過去難以回答的問題,便得以透過 Know Addiction APP自動監測、以量化方式呈現出來。透過此程式,我們能記錄使用者的行為數據,並以此評估成癮情況,為精神科醫師診斷手機成癮診斷提供客觀的依據。 在臨床上,儘管因手機遊戲成癮求助的個案其實遠少於網路成癮,手機遊戲成癮的現象仍有助於深入探索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及心理狀態,因為由手機所呈現出的行為模式同樣能夠解釋人類行為,具有「生物轉譯」的意義。就像果蠅對基因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圍棋之於人工智慧研究一般,共同的特性就是Feature很複雜但Label很簡單。 此外,我們的研究還深入探討了網路行為與自我傷害的關聯,例如網路霸凌、性私密影像散佈等,這些行為與青少年的自我傷害風險密切相關。我們也觀察了手機成癮對睡眠的影響,特別是大學生的網路成癮與其作息模式,以及性別和家庭教養風格的調節作用。 對於也想投入這個領域的年輕後進的建議是:手機成癮是人機互動研究的理想起點,值得投入。特別是隨著性私密影像散步散佈與網路霸凌等不健康的網路行為日益增加,這些行為背後的成因、相關的研究便更具有重要意義與影響力。 #手機成癮 #網路遊戲成癮 #手機使用行為 #量化 #BiomarkersLab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3 Dec 2024 【國際期刊解讀】輕鬆在家參與臨床試驗: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 00:39:16 在這集Podcast中,我們將為各位朋友導讀刊登在《Science》上一篇關於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 DCT)的最新研究,探討 DCT 如何突破傳統臨床試驗的侷限,為醫學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 傳統臨床試驗通常是在大型醫學中心進行,強調嚴謹的實驗設計與控制環境。然而,這樣的設置導致了試驗參與門檻的提高,排除許多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治療的普通人,進而使得其在慢性病患者、行動受限者或其他弱勢群體等方面常會有代表性不足的議題。 DCT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透過結合數位科技與遠距醫療,DCT能讓更多人參與試驗,無需受限於地理位置或醫療機構的資源,開創了人人都能參與的臨床研究新模式。 DCT的優勢在於能有效降低時間與成本。傳統上,一項藥物從研發到上市平均需耗時十年,花費如同建造一座台北101大樓的成本,而成功率卻不到10%。DCT在簡化流程的同時,可減少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與經費投入。此外,DCT也能提高試驗參與率與數據豐富度,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這種模式因封城與移動限制而大受歡迎。 然而,DCT仍面臨若干挑戰,包括: 資料安全與設備串接問題:裝置間資料連結的不穩定可能導致數據遺失(Missing Data)。 電子知情同意的倫理爭議:如何在電子形式中確保知情同意的完整性,仍有討論空間。 社會關懷與數位落差:需要特別注意弱勢族群的數位使用能力與心理適應。 DCT並非完全取代傳統臨床試驗,而是提供一種混合模式(Hybrid Model)的可能性。研究設計需考量受試者的需求與挑戰,並清楚溝通研究目的與退場機制。我們實驗室開發的APP: 「作息足跡」(Rhythm) 正是這樣的例子,透過簡便的使用介面與高效能的數據蒐集,以最方便、即時、連續性的方式記錄使用者的睡眠、作息,並提供專業的分析報告,是一個促進更多人參與DCT的典型成功案例。 我們相信,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接受度的提升,DCT將成為醫療研究的重要趨勢。未來,DCT的實踐應朝向UDECIDE模式,強調民眾素養、數位平等與社會包容。我們也誠摯邀請學術界、醫療界與產業界的朋友,與我們一同合作,參與試用我們實驗室推出的 APP: 「作息足跡」(Rhythm) ,以此探索數位醫療與DCT的更多可能性! 📖論文原文:Girardin Jean-Louis, Azizi A. Seixas ,The value of 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s: Inclusion, accessibility, and innovation.Science385,eadq4994(2024).DOI:10.1126/science.adq4994 #DCT #臨床試驗 #Scienc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7 Dec 2024 【學術生活】讓受邀講者對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秘訣 00:37:20 追蹤我們的朋友們,或多或少可能都有一些籌辦學術活動、邀請講者的經驗。 你是否曾為了辦理講座而在盡力邀請景仰的學者或前輩時,感到擔心或迷惘,不確定該如何讓受邀前來的外賓對你以及你所屬的單位留下好印象?我們該如何在邀請過程中展現誠意,讓講者感受到被尊重以及呈現單位的用心? 在正式的活動當天,又可以透過什麼方式,輕鬆打造出一套高品質的接待與交流體驗?而在演講活動結束後,可以如何感謝與跟進,為未來的合作打下基礎呢? 無論你是活動籌辦新手,還是希望提升活動質感的資深策劃者,希望能夠藉由這集的經驗分享,為你提供實用的建議與啟發,幫助你解答這些疑問。讓講者不再只是你所負責的活動的「參與者」,活動結束便不再有交集,而是藉此創造彼此愉快、深刻的印象,也為未來可能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集節目是2024年最後一個單元,很開心能夠在這一年裡持續地向各位聽友們分享我們的研究、國際醫學研究的趨勢以及學術生活中的各種經驗,今年我們也致力於節目品質的改善,邀請各位給予我們節目五星評論,並透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觀點,都有機會在聽眾問答的單元中得到回覆喔! 在此祝福各位聽友們在接下來新的一年裡一切平安如意,我們明年會談地圖再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1 Dec 2024 【聽眾問答】如何讓你的研究計畫受到青睞&留言綜合回覆 00:32:45 如何讓你的研究計畫受到青睞&留言綜合回覆 在先前「國科會計畫撰寫技巧」的節目播出後,有朋友留言詢問:「國科會計畫應該用中文還是英文撰寫比較好?」我將在這集節目中,從審查委員的閱讀習慣、審查機制及語言表達的精準度等角度,剖析這個問題,並提出具體的建議。同時,針對「多年期計畫如何說服審查委員」的問題,我也會分享如何以既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展現研究能力與亮點,獲得審查委員的青睞。 在本集的討論中,我們也會透過先前朋友們在粉專上的留言來談談,對於最新的醫學研究或重大發現為常見的醫學知識體系帶來的衝擊或挑戰,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 此外,有朋友提出了CBTI在第一線臨床治療的現象與挑戰,我也會在這集節目中討論認知行為治療CBTI的精簡應用,使我們即使是在短短的門診時間中,也可以透過將CBTI的技巧融入在會談中,有效率地幫助患者改善失眠問題。而我們的研究室所開發出全自動紀錄睡眠作息的APP”Rhythm”正是一款結合CBTI概念的應用程式,歡迎大家透過留言處的連結,了解這款APP的服務並加入使用的行列喔! 這集會談地圖是2025年的第一集,未來,我們依然會持續透過Podcast,和大家一起探索更多關於醫學研究發展的可能性以及學術生活的多種面向。邀請大家在Apple podcast給予我們五星評價,並透過留言與我們分享您對於節目內容的觀點及建議。 祝各位朋友新年快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1 Feb 2025 【國際期刊導讀】醫師的過勞、憂鬱與生活品質(NEJM 2024-391-1519-27) 00:38:18 本集國際期刊將為各位導讀的內容是《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刊登的一篇關於醫師過勞(burnout)、憂鬱(depression)與生活品質(wellbeing)的綜述文章。 這篇研究探討了關於醫師過勞概念的發展脈絡,還分析了burnout與憂鬱症的關聯性及區別概念,並且指出在醫師群體中,特別是住院醫師,容易因工時過長而面臨的高倦怠風險,而性別因素又帶來什麼程度的影響。這篇研究也提出了改善醫師身心健康的介入措施與整個醫療體系必須進行系統性改革之必要。 本集重點: -Burnout的定義與評估挑戰:如何測量過勞?評估方式又有哪些爭議? -Burnout與憂鬱:我們如何區分兩者?成因有什麼不同? -住院醫師是高風險族群:工時超過 90 小時的住院醫師,其憂鬱症狀可能比 40 小時工時者高出近三倍。 -性別差異的影響:女性醫師因工作與家庭衝突、職場性別不平等,面臨更高 Burnout 風險。 -系統性的改革策略:有哪些具體可行的做法? 論文原文:論文原文:Guille C, Sen S. Burnout, Depression, and Diminished Well-Being among Physicians. N Engl J Med . 2024;391(16):1519-1527. doi:10.1056/NEJMra2302878 你也希望能夠好好記錄自己的工作時間,了解並觀察自己工時的週期狀態嗎? 歡迎下載我們在節目中介紹的行醫記錄器最新版本「工時紀錄器」,一起為自己的工作時數、勞動權益把關! APP詳細介紹與下載資訊: https://www.yuhsuanlinlab.app/?page_id=7021&lang=zh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5 Feb 2025 【研究室論文】台灣精神科診所採用心率變異分析與各種自費項目的調查與分析 00:29:06 文化共鳴與醫療實踐—台灣精神科診所的心率變異分析檢測 本集節目將介紹我們的研究團隊最新發表在《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的研究:Cultural resonance and medical practic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test in Taiwanese psychiatry clinics.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針對台灣精神科診所採用心率變異分析與各種自費項目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特別是 HRV檢測的普及現象與其文化背景因素,說明HRV檢測在台灣精神醫學基層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此現象反映出的社會文化影響因子,與台灣精神科醫師人力的供給議題。 *節目重點: -約20% 的精神科診所提供HRV檢測,主要用於佐證自律神經失調,與國際上常見的生物回饋治療有所不同。 -心理治療與rTMS(重複經顱磁刺激) 也是常見的自費項目,反映台灣市場的需求。 -台灣文化背景如何影響HRV的使用?城鄉地區在精神醫療資源上是否存在差異? -精神科醫師人力供給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讓我們透過這集節目,共同探索醫療與文化的對話,以及思考未來台灣精神醫療的發展方向。 論文原文:Yu-Hsuan Lin, Tien-Yu Chen,Cultural resonance and medical practic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test in Taiwanese psychiatry clinics,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Volume 184, 2024, 111860, ISSN 0022-3999, https://doi.org/10.1016/j.jpsychores.2024.111860. #精神醫學 #自律神經失調 #心率變異分析 #HRV #重複經顱磁刺激 #rTMS #精神科診所 #心理健康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