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z tous les épisodes de 艺术有读
Date | Titre | Durée | |
---|---|---|---|
21 Feb 2021 | 9000万美金的波提切利,到底值不值? | 01:16:53 | |
第五十六期 主播 嘉宾 文字编辑 剪辑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2:10 苏富比雷声大雨点小 波提切利作品《手持圆形圣像的年轻男子》上拍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豪华者洛伦佐(Lorenzo the Magnificent) 洛伦佐的弟弟朱利亚诺·德·美第奇(Giuliano de’Medici) 洛伦佐长子皮耶罗·德·美第奇(Piero the Unfortunate) 萨佛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 波吉亚家族(Borgia) 《波吉亚家族》同名美剧 伊莎贝拉·迪埃斯特(Isabella d'Este) 彼得罗·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 ) 谢尔登·索洛(Sheldon Solow) 延伸阅读 Special Guest: 祺IV.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0 Sep 2020 | 《黑齿》杂志:将艺术写作变成理解当代文化与政治的方式 | 00:37:27 | |
第四十七期 《黑齿》杂志:将艺术写作变成理解当代文化与政治的方式 时长:37分27秒 主播 嘉宾 文字编辑 剪辑 《黑齿》杂志 《黑齿》是一份中英双语的在线杂志,致力于出版艺术批评的写作与讨论,并强调作者独立自省的发声。“黑齿”的名字在不同层面上给予我们灵感。它是古国名,最早记录在《山海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黑齿也提示了不同地区之间流传甚广的古老医学技术。染黑牙齿的习俗有龋齿预防的考量,并有宗教性的净化之意。这则提示让我们得以反观身体和美的标准。 黑齿的晦涩多义是这份杂志用以探索文化空间的灵感来源。《黒齿》并非追本溯源,或寻找失落传统;它关注另类的认识视角,重新将艺术放在理解政治与社会,精神与科技,美与怪的位置上。我们邀请并委任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写作者、策展人、学者、艺术家们从局部着手,以鲜明的观点和灵活的分析视角,显露当代文化中隐藏在局部的“黑齿”。 🔗 http://www.heichimagazine.org/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42 《黑齿》的缘起 4Columns 狩猎 Salt Projects Commonplace Home Cooking Marianna Simnett 《一封给 Home Cooking 的情书》 《e-flux journal》 铁木尔·斯琴(Timur Si-qin)《鬼舞:美洲的真谛》 斯琴的长期项目“新和平”是针对气候变化而提议的一种新的世俗信仰。斯琴从宗教进化、市场心理学和客体转向本体论等不同学科中汲取灵感,将精神性理解为具有深度行为和政治干预能力的文化软件。因此,“新和平”是一项重新协商我们与非人类之间概念和精神关系的必要协议。 “新和平”是艺术作品、品牌、教派和自我传播的模因机器。 Alan Longino《嗜寒图像:冷纪元的艺术》 于吉《吕卡贝托斯舌头》 Chip Chapin《不透明性I & II》 Special Guests: 富源, 陈玺安, and 顾虔凡.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4 Nov 2020 | 秋日阅读:拖更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 | 00:47:20 | |
第五十期 秋日阅读:拖更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 时长:47分20秒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 app 创始人 嘉宾 文字编辑 剪辑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2:10 《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 Ξ 16:06 《灰色的狂欢节》 Ξ 22:48 斯蒂芬·茨威格 Ξ 23:51 塞巴斯提安·哈夫纳 Ξ 25:20 乔治·奥威尔 Ξ 25:58 《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Ξ 30:13 《通过威根码头之路》 Ξ 36:38 《什么是民粹主义?》 赵阿萌推荐 《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 艺术究竟怎么了?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三位重量级文人的艺海八日谈,融汇批评家、学者和诗人的多重视角,穿越历史、文学与思想的迷津,用意想不到的思维风暴,为你洞开你想知道的艺术的八个秘密。 《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一场资本与形式的狂欢,却似乎也褪不去精神贫血的灰色底调,本书围绕着这一外在环境与内在表达之间的双重变奏,系统梳理了这十年的艺术创作和事件,介绍了参与其中的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并附高清作品图片近两百张,构建了一幅全面、深入的现世艺术景象。 《什么是民粹主义?》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玛丽娜·勒庞等民粹主义者的崛起。他们宣扬自己代表真正的普罗大众,借助“平民政治”和“沉默的大多数”等口号,对精英包揽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它真的是对民主的纠错和补充吗? 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在米勒看来,危险和误解都源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民粹主义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 胡湖推荐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宇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1907年生于柏林,逝于1999年,被公认为20世纪德国历史最重要的时代见证者之一。1938年移居英国担任记者,1954年以英国《观察家报》海外特派员的身份重返德国后,自1961年起先后为德国《世界报》《明星周刊》撰写政论专栏。哈夫纳著有一系列以历史为主题的畅销书,其中包括《解读希特勒》《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回忆录,1914—1933》等。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回忆录,1914—1933》 本书是德国著名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青年时代的回忆录。全书始于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结束于1933年底,即哈夫纳在“候补文官营区”通过“世界观教育”之际,而那一年正是第三帝国元年。在本书中,哈夫纳着力展现了两个实力悬殊对手之间的决斗:一方是强而有力且肆无忌惮的国家,另一方则是一个既渺小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青年。作为一个成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普通德国青年,作者生动描述了那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亲历的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生于1903年,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一九八四》耗尽了奥威尔的全部精力,在1949年该书出版后不久,1950年一月,奥威尔去世于伦敦大学医院。 《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奥威尔并非生而为先知。透过《一九八四》的深邃棱镜,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穿透一切人性迷雾的末日预言家。但那并非以血肉之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奥威尔。终其一生,他也曾是一个热忱的信徒,一个勇敢的战士,一个受伤、恐惧、落魄的普通人。《一九八四》是他的终点而非起点。 《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由《巴黎伦敦落魄记》、《通往威根码头之路》与《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三册组成。 这三部纪实作品就是奥威尔在人生和思想的重要关口留下的三个足印。从中,我们不难读出《一九八四》中某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与情感碎片,虽然经过了重重转换。它们共同构成了解读这位先知思想历程的一把钥匙。
Special Guest: 赵阿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8 Aug 2019 | BOOM(上):超级画廊故事,从 dealer 到 mega dealer | 01:08:29 | |
主播 · Sammi: 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 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陆晓凡:前艺术市场资深记者,现任职于某奢侈品牌 编辑:刘婉莹 朱嘉瑶 杨威 剪辑: 杜斯瑀 关于作者 Michael Shnayerson 早期艺术品交易商 皮埃尔·马蒂斯 Pierre Matisse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erre_Matisse 延伸阅读: 1.《艺术品经纪人的崛起(和部分的陨落),艺术史的背后推手》(Rogue’s Gallery: The Rise (and Occasional Fall) of Art Dealers, the Hidden Players in the History of Art),作者菲利普·胡克(Phillip Hook)是《苏富比的早餐》的作者和苏富比拍卖行资深董事。本书追溯了艺术品交易商这一职业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发展历程,探索了艺术品交易商的在塑造时代品味、影响艺术家创作和推动艺术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都囊括其中,包括传奇画商约瑟夫·杜维恩(Joseph Duveen)、现代拍卖行的革新者彼得·威尔逊(Peter Wilson)以及里奥·卡斯特里(Leo Castelli)等等。
里奥·卡斯特里 Leo Castelli 里奥·卡斯特里(1907年—1999年)1924年毕业于米兰大学法律专业,曾在保险和银行业工作。1933年和伊莲娜·夏皮拉(Ileana Schapira)结婚,随后在岳父的支持下迁往巴黎,并在1939年他的建筑师朋友创办画廊,代理达利和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二战爆发后,画廊被迫关闭,举家迁往纽约。在纽约,他结识了MoMA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H. Barr Jr.) 和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并受到他们的指点。1957年2月10日,他和妻子伊莲娜在纽约创立画廊,为抽象表现主义后涌现的一批艺术家积极举办展览。1958年,这对伉俪为贾斯培·琼斯(Jasper Jones) 和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先后举办个展,在往后几年间发掘了了众多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观念艺术等流派的重要艺术家。1971年,卡斯特里在纽约苏荷区开设旗下第二家画廊空间。卡斯特里开创了一种画廊与艺术家合作的全新模式被后人称之为“卡斯特里模型”。这个模型中,画廊着重建立与艺术家之间的双向的信任和忠诚。画廊每个月为艺术家提供津贴、提供创作和租赁工作室所需的资金,着重推广艺术家,确保他们有稳定的展览和宣传计划。卡斯特里也是最早一批跨区域和欧洲画廊合作代理艺术家的美国画廊主,为艺术家提供全球化的展示机会。 延伸阅读:
https://www.artsy.net/article/artsy-editorial-leo-castelli-changed-art-market-forever 伊莲娜‧松阿本德 Ileana Sonnabend 伊莲娜·松阿本德(1914年—2007年)是罗马尼亚裔美国艺术品交易商,也是里奥·卡斯特里的第一任妻子。1959年,伊莲娜与卡斯特里离婚后,和研究米开朗基罗的学者麦克·松阿本德(Michael Sonnabend) 结婚。两年后,二人在巴黎创办Ileana Sonnabend画廊,为美国艺术家打开欧洲市场的大门。1968年,他们回到纽约,并于1971年在纽约苏荷区创立松阿本德画廊(Sonnabend Gallery),发掘了杰夫·昆斯(Jeff Koons)和维托·阿肯锡(Vito Acconci),也引进了克里斯托·耶拉瑟夫(Christo Javacheff), 乔治·巴塞利茨(Georg Baselitz)和雅尼斯·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等欧洲艺术家。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Ileana_Sonnabend 四大超级画廊的画廊主 拉里·高古轩Larry Gagosian (Gagosian Gallery) 拉里·高古轩(1945年—)1969年毕业于UCLA英语文学系。1980年在美国洛杉矶创办画廊,推广巴斯奎特 (Jean-Michel Basquiat), 艾瑞克·费舍尔(Eric Fischl)和大卫·萨利(David Salle)等人的作品。五年后,画廊扩张至纽约切尔西。在职业发展初期,高古轩曾受到卡斯特里的教诲。1989年至1996年,他和卡斯特里共同经营一家位于苏荷区的画廊,代理埃斯沃兹·凯利 (Ellsworth Kelly), 罗伊·里奇特斯坦(Roy Lichtenstein), 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等艺术家的作品。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rry_Gagosian 延伸阅读:
https://gagosian.com/exhibitions/1996/leo-castelli-an-exhibition-in-honor-of-his-gallery-and-artists/ 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art-of-larry-gagosians-empire-1461677075 https://www.vanityfair.com/style/2019/03/duel-of-the-mega-dealers
https://news.artron.net/20181020/n1027795.html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880341/ 6.高古轩今年创立了艺术咨询公司: https://www.theartnewspaper.com/news/larry-gagosian-launches-new-york-advisory-firm 艾恩·格里姆彻 Arne Glimcher (Pace Gallery) 艾恩·格里姆彻(1938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德卢斯,毕业于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和波士顿大学。1960年,22岁的格里姆彻在波士顿创立了佩斯画廊。1963年,他将画廊搬到了纽约市。1980年,他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将贾斯培·琼斯的作品Three Flags卖给美国惠特尼美术馆,使之成为当时最贵的“在世艺术家”。格里姆彻同时也是一名电影从业者,曾指导电影《曼波王 》(The Mambo Kings,1992)和《正当防卫》(Just Cause,1995)。画廊目前由他的儿子马克·格里姆彻(Marc Glimcher)担任总裁和CEO。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ne_Glimcher 延伸阅读:
https://www.pacegallery.com/news/3096/pace-to-open-new-flagship-chelsea-gallery-in-september-2019
https://news.artnet.com/market/pace-gallery-pacex-1624546 大卫·卓纳David Zwirner (David Zwirner Gallery) 大卫·卓纳(1964年—)出生于德国科隆的艺术世家,父亲是知名艺术品交易商鲁道夫·卓纳(Rudolph Zwirner)。高中毕业后,他前往美国,就读于纽约大学,渴望成为一名爵士鼓手。毕业后他曾在德国汉堡的A&R唱片公司短暂工作,很快兴趣便转向艺术收藏,开始建立以摄影作品为主的收藏,购入贝恩德和希拉·贝歇尔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汉娜·达波文(Hanne Darboven)和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等先锋艺术家的作品。大卫在1991年回到纽约,在布鲁克·亚历山大(Brooke Alexander)的画廊学习。1993年,大卫在纽约苏荷区创立了自己的画廊,首展呈现了弗朗兹·韦斯特(Franz West)的个展。2000年至2009年,卓纳和伊万·沃斯(Ivan Wirth)在纽约上东区共同经营过一个进行艺术品私洽的空间。目前,大卫的儿子卢卡斯·卓纳(Lucas Zwirner)在画廊担任数字部门负责人以及David Zwirner Books的编辑总监。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Zwirner 延伸阅读: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3/12/02/dealers-hand https://news.artnet.com/market/david-zwirner-gallery-paris-1598059 伊万·沃斯和曼努艾拉·沃斯Ivan Wirth & Manuela Wirth (Hauser&Wirth Gallery) 伊万·沃斯 (1970年—)出生于瑞士圣加仑市,父亲是一名建筑师,母亲是一名教师。早在16岁时,伊万就创办了自己的商业画廊,90年代初成为了艺术品交易商。1992年,伊万与曼努艾拉·豪斯(Manuela Wirth)母亲和她的母亲瑞士零售业巨头乌苏拉·豪斯(Ursula Hauser)创立了Hauser&Wirth画廊。 参见: 乌苏拉·豪斯 Ursula Hauser 乌苏拉·豪瑟(1939年—)生于二战前夕,22岁时与Albert Hauser(阿尔伯特·豪瑟)结婚。青年丧偶后(丈夫在1973年病逝,年仅37岁),开始主理家族家电企业并将其经营为瑞士的零售巨头。在过去的四十余年,她收藏了许多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 海蒂·布赫(Heidi Bucher), 索尼亚·戈麦斯(Sonia Gomes)等等。 画廊网站:https://www.hauserwirth.com/ 延伸阅读:
https://news.artnet.com/art-world/hauser-wirth-open-new-art-center-off-coast-spain-1573300
https://www.thesun.co.uk/tvandshowbiz/8291824/victoria-david-beckhams-31-5million-london-home/ 花絮 作者的妻子 Gayfyrd Steinberg Gayfyrd Steinberg为商业大亨Saul Steinberg(1939年—2012年)的遗孀,夫妻二人为资深藏家,曾于1990-1996年期间连续进入ARTnews世界收藏家前200榜单中,收藏方向主要为西方古典大师绘画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青铜艺术。受90年代早期的经济环境影响,Steinberg夫妇在2000年无奈将其位于纽约曼哈顿750 Park Avenue的豪宅以3700万美金的高价卖给了黑石集团(The Blackstone)的 Stephn A. Schwarzma,是当时历史上最贵的一笔房产交易。这套豪宅曾属于洛克菲勒家族,占地17000平方英尺, 拥有34个房间的豪宅。同年,61幅从他们的朋友、艺术品经纪人理查德·费根(Richard Feigen)手中购得的古典大师珍品再通过理查德转手,估价超过5000万美金也一并出售。三周后,293件家具和装饰物通过苏富比拍卖行售出,共计1250万美金。 参见:ARTnews Top 200收藏家排名 http://www.artnews.com/top200/saul-and-gayfryd-steinberg/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陆晓凡.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5 Mar 2020 | 冬日阅读:闭门不出的一个月,我们在读什么? | 00:45:37 | |
第三十七期 冬日阅读:闭门不出的一个月,我们在读什么? 时长:45分37秒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赵阿萌:艺术行业资深从业者,初学者电台主播 · 张宇凌:艺术史学家,专栏作家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12 《论自由》 Ξ 05:00《古诗源》 Ξ 10:23 《低俗电影:米拉麦克斯、圣丹斯和独立电影的兴起》 Ξ 21:00 《1984》 Ξ 25:00《失明漫游记》 Ξ 29:10 《上学记》 Ξ 31:40 《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 Ξ 35:40《五十奥义书》 Ξ 37:20《奥登诗选1927-1947 》 Ξ 40:05《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年代论》 胡湖推荐 《论自由》 作者:[英] 约翰·穆勒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孟凡礼 出版年: 2011-9 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一直是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享誉至高的作品,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一部划时代的思想巨著,它深化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论述,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之大成,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本书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就应该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个性自由(行动自由),而这一原则的实施,有赖于对政府及社会权力的界定和限制,这也正是本书最早的中译者严复先生将其译为“群己权界”的渊源所在,这种思考对每一个迈向现代社会的国家来说,仍然至关重要。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397522/ 《上学记》 作者:何兆武/文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6-8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59140/ 《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 作者:周振鹤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9-6 《体国经野之道》除了剖析政区变迁史的基本规律外,不仅对政区形态进行了分析,强调政治过程在行政区划变迁中的作用,而且还注意到了行政区划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体国经野之道》大致可以看成是一本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导论。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新的角度来分析政区的沿革过程,既从政区的层级、幅员和边界等要素的变化来分析政治因素的主导作用,又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背景中去透视政区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了中国行政区划发展演变的一个动态趋势。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950530/ 张宇凌推荐 《古诗源》 作者:沈德潜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06-4 《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所编的一部唐以前的历代诗歌选集。这部书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共七百馀首,分十四卷。这是一部带资料性的选本,收录作品较为广泛,唐以前的一些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辞》外),大多数都已选录在内,而且还从一些古书中辑录了不少民歌谣谚,内容比较丰富,可作为阅读研究古代诗歌的参考。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81144/ 《五十奥义书》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译者:徐梵澄 出版年:1984 《奥义书》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韦陀》学的最后部分,内容充实,开后代诸派学说之先河,渐益深化探讨人生与宇宙的根源和关系。书中深奥的哲理,证验的思维,奇特的想象力,超凡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藏,无尽的启迪。至今,《奥义书》中反映的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还有那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印度的伦理道德规范,仍吸引着世界众多的读者,甚为西方哲学家所推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凡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必再分国内、国外,东方、西方,都应借鉴、吸收,为我所用。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76920/ 《奥登诗选:1927-1947》 作者:[英] W.H.奥登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马鸣谦/蔡海燕 出版年: 2014-4 自1927年初出茅庐到1973年魂归诗国,近半个世纪里,奥登不断给英语诗歌注入新的气象。他的作品从政治写到宗教,从城市写到乡村,华美词章俯拾皆是,街谈巷议亦可入诗。 本书是奥登自愿保留的诗歌全集的上卷,文本获得过他本人的首肯。此书连同尚未出版的诗选下卷包括了此前各版奥登诗集的全部内容,并且涵盖诗人后期的所有短诗集,可以说,奥登诗歌的精华已尽数裒辑于此。纵览书中篇什,令人不禁赞叹奥登诗艺之精巧,情怀之广博,而古老的西方文学传统,更是在他笔下,一次又一次重现往日的荣光。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50008/ 赵阿萌推荐 《低俗电影:米拉麦克斯、圣丹斯和独立电影的兴起》 作者:[美] 彼得·毕斯肯德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杨向荣 出版年:2006-7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独立电影制作人及其背后两个助力引擎——米拉麦克斯公司和圣丹斯电影节——兴起的编年史。彼得·毕斯肯德勾勒出那些让独立电影运动从边缘走向奥斯卡领奖台的人物的群像.这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圣丹斯电影节创始人罗伯特·雷德福以及与其兄弟鲍勃一起让米拉麦克斯变成独立电影大本营的哈维·韦恩斯坦。作者深刻犀利的叙述建立在大量生动的轶事趣闻之上,形成了紧凑而扣人心弦的行文风格。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30429/ 《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年代论》 作者:[日]大塚英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周以量 出版年: 2015-11 “御宅族”是日本当代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出现与当代的网络、娱乐等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御宅族”的影响波及世界,在我们关注世界上“御宅族”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对产生这种文化的大本营—日本—有所了解,大塚英志的这部书以“御宅族”为中心,通过对一系列相关文化现象的考察,为我们提供了认知日本当代社会文化发生、发展的动因。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70551/ Sammi推荐 《1984》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 Signet Classics 出版年: 1985-03-15 《1984》描写了未来社会即1984年大洋国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大洋国,权力高度集中在“党”英社的手中,到处张贴着党的领袖老大哥的画像,几乎到处都安有电屏幕,思想警察神出鬼没,人们主要指党员,无时无刻不在被监视、被监听,连自由地思想都是一种罪。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的工作,他对所处的社会和老大哥渐渐地产生了怀疑,在与另一名党员朱莉雅秘密恋爱后,逐渐成为思想犯,被思想警察逮捕……全书文笔犀利冷峻,以惊人的敏锐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了未来极权主义社会的面貌,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213272/?dt_dapp=1 英文版: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24314/ 《失明漫游记》 作者:[葡]若泽·萨拉马戈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范维信 出版年:2014-2 西方国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且呈火速蔓延之势。政府在惊恐中将失明的男男女女关进了废弃的“疯人院”,以期在隔离中令患者自行“消失”。失明者在恐慌与无助中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一伙盲人强盗入院后以武力垄断了食品的分配权,更惨无人道地强迫女盲人前去“服淫役”。足智多谋的少妇,逆来顺受的丈夫,炽如烈火的妓女,心狠手毒的恶棍,演绎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人性中的恶与善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28302/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小报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张宇凌 and 赵阿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9 Oct 2020 | 贫穷藏家的尖货收藏指南 | 01:03:29 | |
第四十八期 贫穷藏家的尖货收藏指南 时长:63分29秒 主播 嘉宾 文字编辑 剪辑 《贫穷藏家的尖货收藏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 《贫穷藏家的尖货收藏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是一本当代艺术收藏指南,出版于2015年。作者 Erling Kagge 是一位艺术品藏家、探险家、出版商和律师,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建立起了一个成功的收藏。全书由24个小建议串联而成,从如何起步、如何培养自己的品味,到如何有针对性地寻找艺术品、如何估价。 🔗 https://news.artnet.com/market/poor-collector-guide-buying-art-309721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3:45 “天下一叔”公众号 00:20 创办于2015年,天下一叔是一个“讲述(揭露)艺术市场内部的自媒体写作公众号”。过往文章文章可以通过天下一叔公众号下方目录“叔的心血”查看。 01:39 艺术市场的划分借用了市场学的划分标准,分为一级和二级市场。艺术品第一次进入市场的渠道为一级市场,由画廊主导,代理并出售艺术家作品。二次市场则是艺术品再流通的场所,形式多样,如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 03:01 贫穷艺术是一个活跃于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意大利的艺术运动。“贫穷”指代的是这一流派艺术家所探索、使用的材料。这些艺术家不采用传统的艺术媒介,而是使用泥土、破布、树枝等常常被丢弃的日常材料进行创作。在战后面临经济挑战的意大利,这些作品试图打破当时艺术界所推崇的价值系统。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 抽象表现主义是兴起于40至50年代的艺术流派,其代表艺术家包括 Jackson Pollock, Williem de Kooning,Mark Rothko 等,多活跃于美国纽约,因此也被称为纽约画派。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结合了抽象的艺术形式和表现主义的情感传达,画面往往色彩强烈,通过自由奔放的笔触和油彩进行对潜意识和自我的视觉表达。 德国战后艺术(Post World War II German Art) 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东德的艺术形态趋近于在苏联流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在西德则有不同的国际艺术流派盛行,包括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与观念艺术(Conceptualism)。活跃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包括 Gerhard Richter,Sigmar Polke,Hans Haacke,Joseph Beuys 等。 09:00 《一个并不富裕的藏家的独白》于1970年出版,作者 Eugene M. Schwartz 是一位广告行业的文案作者,也是一位并不富裕的艺术藏家。这本不足40页的小册子收录了 Schwartz 同年在纽约文化中心的讲座内容,讲述了他与妻子收藏艺术品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是一本“当代艺术收藏入门”书。本书的全文译文已发表于天下一叔公众号。 16:47 芭芭拉·克鲁格是一位美国观念艺术家。她的作品多涉及女权主义议题,通过挪用在大众媒体中流通的图像,叠加上诸如“Thinking of You”,“You are a captive audience”,“I shop therefore I am” 的文字,批判社会现象。克鲁格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版画、T恤衫、海报、广告牌等等。 17:06 在市场学中,流动性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 18:09 沃夫冈·提尔门斯是一位当代德国摄影师。自90年代起,他的作品捕捉了青年文化与LGTBQ文化的私密一面,涉猎静物、人像、风景等各类题材,用不同的拍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议题的密切关注。他是第一位获得英国特纳奖(Turner Prize)的摄影师和非英国籍艺术家。 29:09 天使投资(Angel Investing)是一种自发的投资方式,指具有一定净财富的人士,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风险的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直接投资。这些进行投资的人士被称为“投资天使”。 41:31 《智能社会:进退两难》(The Social Dilemma)是一部由网飞(Netflix)在2020年推出的纪录片,由科技界从业人士亲自讲述社交媒体对使用者的可怖影响,揭露了这一创造是如何改写当代文明的。 52:26 彼得·多伊格是一位当代苏格兰画家,是当代最富盛名的具象画家之一。他的作品涉及风景和人像,通过抽象的形式与独特的构图,糅合了对艺术史传统的致敬与个人经历,使其同时具有普遍性与个体性。 塞西莉·布朗(Cecily Brown) 塞西莉·布朗是一位当代英国画家。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她的作品以强烈的色彩与表现性的笔触描绘了身体与情欲的能量,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摇摆。 01:00:38 讨价还价。 Special Guests: 一叔 and 二叔.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3 Apr 2019 | 钱暴后的暗处,单向度的艺术市场 | 00:57:29 | |
关键信息 1、《钱暴》,作者乔治娜·亚当。作者以个人经验,透过迷人的细节,讲述一小群人与机构如何导引出最新的发展:拍卖公司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几近割喉的「艺术商业」公司;中间商与超级掮客的涌现及其做案手法;网路销售艺术品的新疆界;艺术藏家背景的根本性改变;名牌艺术家的现象与艺术博览会的激增等等。其动人紧凑的资讯编写,很适合藏家与所有想要了解存在于现今艺术市场前所未有的进化的人。 https://www.douban.com/search?source=suggest&q=%E3%80%8A%E9%92%B1%E6%9A%B4%E3%80%8B 2、《钱暴后的暗处》,作者乔治娜·亚当。本书揭开21世纪艺术市场大爆发后产生的各种过度行为和奢侈现象,具体描绘了艺术家面对金钱诱惑的贪婪心态和艺术品商品化的过程,以及艺术在全球富豪资本家的暗盘交易中的地位。作者以实际案例解读艺术市场大爆发后繁荣喧嚣的黑暗面,有如说故事般的情节,将艺术市场的种种争议和阴谋,栩栩如生呈现在读者面前。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85278/ 3、乔治娜·亚当(Georgina Adam),投入艺术市场和艺术论述书写超过三十年。2000-2008年间担任《艺术新闻》(The Art Newspaper)艺术市场版编辑,目前仍为此版的特约。曾为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撰写每週专栏,于2016年结束这份长达八年的工作。2014年出版《钱暴:21世纪艺术市场大爆发》一书。除了在艺术市场的专业领域外,她同时对新兴文化中心深感兴趣。亚当亦于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讲学,并参与多场以艺术市场为主题之研讨论坛:她也是「话说画廊」(Talking Galleries)的董事会成员,并为女性艺术经纪人协会(Association of Women Art Dealers)赞助者、国际艺评人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 Critics)与国际艺术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rt Market Studies Association)之成员。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ina_Adam 4、《KAWS溢价15倍,破亿独霸香港春拍,Instagram回应"想不到"!》 5、达·芬奇《救世主》的俄富豪卖家和苏富比结下了什么梁子? 6、《这个关于假画的大展:有诺德勒世纪大案中的“罗斯科",还有伪作的伪作……》 7、《美国艺术家基金会遭遇诉讼困扰》,基金会陆续解散:波洛克基金会1996年解散,安迪沃霍尔基金会2011年解散,里奇根斯坦基金会2011年解散,劳森伯格基金会2011年解散,凯斯哈林、巴斯奎特基金会2012年解散。 http://collection.sina.com.cn/hwdt/20120827/075481571.shtml 8、第五届「收藏家当代艺术藏品展」于2019年3月27日至4月22日假香港艺术中心包氏画廊举行。展览将以具代表性的收藏品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文献为基础,进一步认识中国不同地区的当代艺术创作,一窥中国当代社会、当代艺术、收藏与艺术的创作情况与生态景象。是次展出将透过管艺、陆寻及郑好三位中国收藏家之藏品,以及知名策展人及学者费大为与高名潞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文献纪录,呈现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之多元面貌与历史。 http://timable.com/zh-hk/event/1767466 延伸阅读 1、《交易的艺术——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当代艺术品交易》,作者诺亚·霍洛维茨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18731/ 2、前泽友作,日本企业家和艺术收藏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8D%E6%B3%BD%E5%8F%8B%E4%BD%9C 3、甘兹夫妇是指维克多·甘兹(Victor Ganz)(1913-1987)及其妻子萨利·甘兹(Sally Ganz)(1912-1997),二人在一生中携手致力于艺术品收藏。 《环球艺术市场扫描——刷新世界收藏记录的甘兹夫妇》https://news.artron.net/20050716/n15417.html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以及艺术家夏凡为我们制作的片头片尾音乐。 Special Guest: 房方.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2 Sep 2019 |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美与恶魔对我而言是同一件事 | 01:07:41 | |
《只是孩子》(just kids) 这是爱的夏天,也是躁动的夏天,一次在布鲁克林的偶遇,将两个年轻人引向了艺术、奉献和启蒙的道路。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看看那些照片 Mapplethorpe: Look at thePictures (2016) 这是一部关于摄影师 Robert Mapplethorpe的2016年美国纪录片,由 Randy Barbato和Fenton Bailey执导,由 Katharina Otto-Bernstein为电影制片公司制作。于2016年1月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随后于2月在柏林电影节举行国际首映,4月在HBO举行全球电视首播。这部电影于2016年4月在美国和英国发行。为英国摄影杂志撰稿的Izy Radwanska Zhang表示,“除了讲述一个令人抓狂的故事外,Bailey和Barbato成功地捕捉了所有受Mapplethorpe影响的人所感受到的压倒性的崇拜感和情感瘫痪。” 帕蒂·史密斯 Patti Smith 出生于1946年12月30日,美国作家、表演家、视觉艺术家。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 Robert Mapplethorpe Robert Mapplethorpe于1946年出生于皇后区的Floral Park。1963年,Mapplethorpe就读于布鲁克林附近的普拉特学院,在那里他学习绘画,绘画和雕塑。受Joseph Cornell和Marcel Duchamp等艺术家的影响,他还在混合媒体拼贴画中试验了各种材料,包括从书籍和杂志剪下的图像。1969年,他和帕蒂·史密斯搬进了切尔西酒店。Mapplethorpe于1970年从艺术家兼电影制作人Sandy Daley那里获得了宝丽来相机,并开始制作他自己的照片,并将其融入拼贴画中,并表示他觉得“这更加诚实”。1973年,纽约市的Light Gallery举办了他的第一个个人画廊展览“Polaroids”。两年后,他获得了萨姆·瓦格斯塔夫送给他的哈苏中画幅相机,并开始拍摄他的朋友和熟人圈子 - 艺术家,音乐家,社交名流,电影明星和SM题材。他还从事商业项目,创作专辑封面艺术,包括帕蒂·史密斯和电视的封面以及Interview Magazine的一系列肖像和派对图片。 萨姆·瓦格斯塔夫 Sam Wagstaff 萨姆·瓦格斯塔夫(1921-1987),毕业于耶鲁大学,1941年加入美国海军,参加过D-day,1950年代进入广告业但发现广告并非所爱,又回到纽约大学学习艺术。1961至1968年间,他在哈特福特伟兹沃尔斯博物馆担任策展人,并在1964年策划过一个名为“黑白+灰”的展览,被认为是最早聚焦极简主义的展览。之后他又在底特律美术馆担任策展人,因一件大地艺术作品的展示和美术馆产生冲突,于1971年离开底特律回到纽约。在此期间,他也是极简主义、波普艺术、概念艺术、大地艺术的重要藏家。 Sam Wagstaff, 1979,图片来源:http://www.mapplethorpe.org 黑白+灰 Black White + Gray (2007) “黑白+灰”是记录萨姆·瓦格斯塔夫和罗伯特·梅普尔索普这对同性爱侣,以萨姆为主线,重点刻画了萨姆遇到罗伯特前后的转变。 参见: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194085/ Sam传记《Wagstaff: Before and After Mapplethorpe 》作者Philip Gefter的演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sv7G_qm-0 近期重要展览: 2012年10月21日至2013年3月24日,洛杉矶县美术馆展出Mapplethorpe代表作XYZ文档。 X文档:https://collections.lacma.org/node/222918 Y文档:https://collections.lacma.org/node/222933 Z文档:https://collections.lacma.org/node/222934 2016年3月15至7月31日,洛杉矶盖蒂博物馆(Getty Museum)和洛杉矶县美术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联合举办了Robert Mapplethorpe: The Perfect Medium大展,纪念梅普尔索普的70岁诞辰。 盖蒂馆藏链接:http://www.getty.edu/art/collection/artists/2928/robert-mapplethorpe-american-1946-1989/ 2019年,纽约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举办Implicit Tensions: Mapplethorpe大展,展期从2019年1月25日持续到2020年1月5日。 切尔西旅馆(Hotel Chelsea) 切尔西旅馆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纽约市酒店,建于1883年至1885年间,是一座地标性建筑,主要因其居民多年来的知名度而闻名。这个拥有250个房间的酒店位于曼哈顿切尔西附近的西23街222号,位于第七大道和第八大道之间。该建筑自1966年被指定为“纽约市地标”,自1977年被列入“国家历史遗迹名录”。 安迪·沃霍尔纪录片《雀西女郎》Chelsea Girls 延伸阅读: 寿含章公众号:《让美国上流社会怀念的女孩》 The Moden Art Notes Podcast No.233:On Robert Mapplethorpe Here's the Thing:Patti Smith Never Wanted to Be Famous Special Guest: 寿含章.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3 Feb 2020 | 白南准:预言了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气候危机的影像艺术之父 | 00:59:33 | |
第三十六期 白南准:预言了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气候危机的影像艺术之父 时长:59分34秒 主播 嘉宾 · 益康糯米(张一帆):文化土豆主播 · 聂小依: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博士,自由撰稿人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白南准(Nam June Paik) 1932年出生在韩国首尔,1949年因朝鲜战争随家人逃往香港,1950年代前往东京大学学习音乐史、艺术史和哲学。1956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音乐史一年,之后在弗莱堡国际音乐学院学习两年。在这一时期结识美国前卫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和激浪派的创始人之一乔治·麦西纳斯(George Maciunas)。1961年加入Fluxus(激浪派)。1963 年在德国乌波塔帕纳斯画廊进行了他的首个个展,名为《对音乐的说明-电子电视》(Exposition of Music - Electronic Television),其中他首次将黑白电视机作为艺术素材,开启了影像艺术之先河。在麦西纳斯的邀请下白南准于1964年赶赴纽约。本打算短居的白南准最后永远地留在了纽约。在到达之后,白南准就开始参与激浪派的表演,并在此期间遇到了他重要的合作者大提琴手夏洛特·摩尔曼(Charlotte Moorman)。1996年他罹患脑血栓,以后身体每况愈下,但仍坚持创作,甚至在九一一事件后仍不断推出作品。生前最后一件作品是《中国回忆》(Chinese Memory)。2006年在美国迈阿密去世。2009年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取得了白南准的部分档案,包括他的录音、器材和影像来源,以及艺术家早期关于艺术、历史和科技的写作和未来的影像装置作品计划。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5%8D%97%E5%87%86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4:00 白南准生平介绍 Ξ 10:21 行为艺术、影像艺术与观念艺术 Ξ 13:35 白南准与激浪派 Ξ 16:08 白南准的改造钢琴 Ξ 25:39 白南准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 Ξ 27:42 《电视佛》(TV Buddha ) Ξ 37:48 白南准与现代科技 Ξ 40:10 信息高速公路 Ξ 43:44 全球连线live stream Ξ 50:25 嘉宾张一帆的评价 Ξ 56:36 嘉宾聂小依的评价 11:00 小野洋子行为作品《切片》(Cut Piece) 小野洋子(Yoko Ono)的《切片》(Cut Piece)是她最早期的作品之一,1964年在日本京都首次演出。艺术家肃静地跪坐在舞台中央,面前放着一把剪刀。观众可以上前剪掉她身上的一块布,也可以带走剪下的布料。一开始人们也只是剪下袖子上的一小块布,或是裙角的褶布,渐渐地有人剪掉了她的衬衣和内衣绑带。艺术家全程保持沉默,不做抵抗,直至全身赤裸。当观众在没有责任束缚时,对观看对象潜在存在着想要去伤害的冲动。这件作品直指女性于社会中面临暴力的被动性与脆弱。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小野洋子在不同场合多次重新表演了这件作品。在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后,她在巴黎的Theatre Le Ranalagh歌剧院又表演了一次《切片》,呼吁和平,反对在2001年911事件后弥漫全球的政治氛围。她邀请观众将剪下来的衣服碎片送给心爱的人作为和解的象征。 观看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J3dPwa2tI 11:30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作品《韵律0》 观看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jKz3JzoD4 12:55 约瑟夫·科苏斯1965年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 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1945年至今)是美国观念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先驱。1965年,他将一把椅子、椅子的照片以及词典中“椅子”词条的说明文字复印出来,以并置的手法将三者进行展示。由此证明实体、影像和文字都能传递出椅子的意义,所以概念可以独立于实体之外。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6%8A%8A%E5%92%8C%E4%B8%89%E6%8A%8A%E6%A4%85%E5%AD%90 13:40 激浪派(Fluxus) 激浪派是1960年代至1970年代间由一群艺术家、作曲家、设计师和诗人组成的激进的国际跨学科团体。由艺术家乔治·麦西纳斯(George Maciunas)在1960年发起。根源是实验音乐,“Fluxus”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流动的、无常的、摇摆的,最早用于同名文化类杂志。麦西纳斯说,他希望“促进艺术的新思想的传播,传播现世艺术家的艺术,并且反对现有艺术体系”。第一次激浪派活动于1961年在纽约的AG画廊举行,随后1962年在德国威斯巴登博物馆(Wiesbaden Museum)举行了为期四周的“激浪国际最新音乐节”(The Fluxu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Very New Museum),这些出格之举引发了巨大争议,也让激浪派在欧洲甚至全球蔓延开来。激浪派的主要活动中心在纽约、德国和日本。 参见:https://www.tate.org.uk/art/art-terms/f/fluxus 16:10 白南准的第一个个展:《对音乐的说明——电子电视》(Exposition of Music – Electronic Television) 1963年3月,白南准在德国乌波塔帕那斯画廊(由建筑师Rolf Jährling私人寓所改造)举行了为期十天的个展。展厅门口迎接观众的是一个悬挂着的刚屠宰下来的牛头。4台改造过的钢琴、一些机械声音装置散落在展厅,12台经过艺术改造的黑白电视机首次被运用在艺术作品中,标志着影像艺术的开端。 参见:http://www.medienkunstnetz.de/works/exposition-of-music/ 17:00 白南准的改造钢琴 图为1963年的个展中其中一架改造钢琴,是四架钢琴中仅存的一个。这是白南准于1958年在科隆买下的二手钢琴,曾在多个演出作品中使用过它。 参见:http://www.medienkunstnetz.de/works/exposition-of-music/images/14/?desc=full 22:50 邱志杰《后感性》展览 《后感性》系列展览是邱志杰自1998年开始策划的反对观念艺术的群展。首次展览为1999年邱志杰和吴美纯策划的《异形与妄想》展览。 24:05 白南准1963行为作品《禅乃为行走》(Zen for Walking) 白南准曾在多个行为作品中运用了乐器。1963年,在他的首次个展中,他拖着一把小提琴在展厅中行走,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参见:https://njpac-en.ggcf.kr/archives/artwork/n167 27:42 白南准1974年作品《电视佛》(TV Buddha ) 《电视佛》是白南准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一个静坐沉思的佛陀前方放置了一个摄像头,而面前的一个电视屏幕上实时播放着他的形象。在这个吊诡的封闭循环中,佛陀面对自己的投影形象,陷入了永恒的状态,无法超越自己的肉身。作品揭示了中西方、历史与现代之间的二元对立。也讨论了科技带来的问题,如我们在充斥屏幕的社会中是如何观看自己的。通过这件作品,白南准又制作了这个系列的其他作品,比如在《电视罗丹》(1982)中,罗丹著名的雕塑《思想者》面对着索尼的摄影机。 参见:https://publicdelivery.org/nam-june-paik-tv-buddha/ 30:12 侯世达《我是个怪圈》 侯世达是心智建模及跨学科领域一线学者,《我是个怪圈》是其1979年著作《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的续作,继续探讨了什么是人类的“自我”。作者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他也进一步用GEB中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系统来描述心智。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35756/ 31:00 控制论(Cybernetic) 控制论(Cybernetics)是探索调节系统的跨学科研究,它用于研究控制系统的结构,局限和发展。美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在1948年将控制论定义为“对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与通信的科学研究。”换句话说,这是关于人,动物和机器如何相互控制和通信的科学研究。控制论可被应用于研究包含信令回路的系统。信令回路在这里指,当一个系统的运作改变了它所在的环境,而这些改变又反过来反馈于系统上,并导致系统本身的变化。这种循环最初被称为“循环影响”关系。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E%A7%E5%88%B6%E8%AE%BA 35:20 Tate出品的视频《白南准曾五次预测未来》(5 Times Artist Nam June Paik Predicted the Future) 1.互联网。互联网将会成为当今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 2.影像艺术。艺术家可使用电视和影像作为创作媒介,使影像艺术成为可能。 3.气候变化危机。1980年,写了一篇论文叫做《如何淘汰石油》(How to Make Oil Obsolete)的文章中,白南准提到能量来源的其他可能性,表明他曾对生态福祉方面的思考。 4.全球化传媒。大众传媒将可以有效连接世界。 5.手机。未来将会出现一种多媒体通信系统,包含1001个使生活便捷的软件。 观看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UJB5aFvdo 40:33 白南准1993年作品《电子高速公路:美国大陆,阿拉斯加,夏威夷》(Electronic Superhighway) 参见:https://publicdelivery.org/nam-june-paik-electronic-superhighway/ 47:50 白南准1984年作品《早安奥威尔先生》(Good Morning Mr. Orwell) 1984年,白南准利用卫星面向1000-2500万观众进行了一次全球电视转播,实时播放主流电视节目和先锋艺术表演。许多蜚声国际的艺术家也参与了这件作品,如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音乐家劳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 舞蹈家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以及作家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直播现场设置在纽约和巴黎,同时将画面传送到法国、德国、韩国和美国。通过呈现一个乌托邦的世界,白南准对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其作品对《1984》中所描述的反乌托邦情节进行了反驳。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od_Morning,_Mr._Orwell
与美国大提琴家夏洛特·摩尔曼(Charlotte Moorman)的合作 白南准在1964年搬到纽约后,经由小野洋子介绍,他结识了他最重要的合作者之一——夏洛特·摩尔曼(Charlotte Moorman)。摩尔曼是一位毕业于传统的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手,白南准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与摩尔曼合作了许多有名的作品,将音乐、科技、雕塑合为一体,拓宽艺术的边界,也试图打开人类机械化、机器人类化等议题的对话。在《为了活体雕塑的电视胸罩》(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1969)中,摩尔曼演奏着大提琴,的上半身唯一的穿着是白南准用小电视做成的胸罩。白南准解释道:胸罩是人类最贴身的衣物,我想通过把电视当成内衣启发人们去探寻使科技更人性化的方式。在《电视大提琴》(TV Cello, 1971)中,摩尔曼用琴弓拉奏着一把由三台电视机和一些琴弦制成的大提琴。 参见:http://www.medienkunstnetz.de/works/tv-bra/ 摩尔曼其他作品:https://www.nga.gov/collection/art-object-page.139471.html Nam June Paik Exhibition Book (2019) Edited by Sook-Kyung Lee & Rudolf Frieling 176 pages 24.6 x 18.9 cm ISBN 9781849766357 The Worlds Of Nam June Paik (2003) 276 pages 7.75 × 10.5 inches ISBN 9780892072910
· 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 London) 2019年10月17日 – 2020年2月9日 · 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2020年3月14日 – 2020年8月23日 · 美国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 2020年11月 – 2021年1月 · 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2021年3月 – 2021年7月 · 新加坡国立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2021年9月 – 2022年1月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张一帆微博:@益康糯米 嘉宾聂小依微博:@小依_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益康糯米 and 聂小依.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9 Mar 2020 | 浮华与金戈:你所见的只是那巨浪间的震颤 | 00:59:14 | |
第三十八期 浮华与金戈:你所见的只是那巨浪间的震颤 时长:59分15秒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祺IV,西方艺术史博士,畅销书《八卦艺术史》作者。 文字编辑 · 胡湖 剪辑 · siyu 《珠宝传奇I:浮华与金戈(中世纪上)》是祺IV新书系列的第一本,聚焦于中世纪艺术的局部,传奇珠宝反射出艺术史璀璨与血腥的一面。整体背景放在欧洲中世纪后期,英法百年战争与英国玫瑰之战这段时间。书里有泣血的王冠,也有骄傲的项链,有哀怨的徽章,也会有霸道的钻石。说是讲珠宝,不如说是在讲珠宝背后的人和事,每一件传世珠宝都像是这些人物的灵魂延伸。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920133/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3:55 波西米亚王冠 Ξ 07:25 BBC电视电影《空王冠》 Ξ 15:20 勃艮第公爵与金羊毛骑士团 Ξ 22:35 私章与骑士团勋章 Ξ 30:08 路易十一与天使贝壳章 Ξ 42:50 征服者的黄钻 Ξ 50:02 伊卡洛斯的项链 波西米亚王冠 是已知英国现存最古老的王冠,又称帕拉丁王冠、布兰琪公主的王冠(Crown of Princess Blanche),诞生自14世纪中期的布拉格,被誉为哥特金匠最杰出的成就。这顶王冠由黄金打造,上嵌103颗珍珠、66枚红宝石、48枚蓝宝石、36颗钻石,外加6枚祖母绿,直径和高度均为18cm,重约一千克。原本是英国金雀花王朝末代国王理查二世第一任皇后的王冠,是这位来自布拉格宫廷的“波西米亚的安妮”所带来的嫁妆。红玫瑰战争后,这顶王冠落入亨利四世之手,亨利又将它送给自己的女儿布兰琪,17岁的布兰琪早逝后,无人再敢将它纳入怀中。自1782年起,这顶王冠一直保存在慕尼黑王宫之中。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own_of_Princess_Blanche BBC电视电影《空王冠》之《理查二世》剧照 篡位的亨利四世从理查二世手中接过这顶波西米亚王冠,这位兰开斯特王朝的开创者,自戴上王冠的一刻,人生再无太平之日。“戴上王冠者,此生永无安宁”。(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莎士比亚《亨利四世》 参见: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753589/ 1435年英格兰-勃艮第同盟与法兰西的领土 英法百年战争是1337年至1453年期间,发生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兰王国和瓦卢瓦王朝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兰西王国统治权的战争。这是中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战争,骑士精神由此兴起,战争结束后衰落。战争的结果是英格兰丢失了欧洲大陆的领土,英法两个国家都发展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BE%E5%B9%B4%E6%88%98%E4%BA%89 红、白玫瑰与都铎玫瑰 玫瑰战争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纹章为红玫瑰)和约克家族(纹章为白玫瑰)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两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最终亨利·都铎结束了玫瑰战争,开启了都铎王朝。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AB%E7%91%B0%E6%88%98%E4%BA%89 勃艮第公国1465-1477年间的领土变迁 勃艮第公国是一个曾存在于公元918-1482年间的欧洲国家,领土曾囊括今法国东部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以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区域,以法兰西附庸国的形式存在,后来被法兰西王国兼并。1363年,约翰二世将第四子勇敢的菲利普(菲利普二世)封至勃艮第公国,自此勃艮第公国由瓦卢瓦勃艮第王朝统治。在瓦卢瓦勃艮第王朝统治时期,勃艮第公国通过联姻、赎买等手段逐步扩大领地,并借英法百年战争之机迅速提高自身影响力,成为一支事实上独立于法国的政治力量。好人菲利普(菲利普三世,1419-1467)时代,勃艮第公国已成为西欧的艺术中心,国家的富裕程度高于英法两国。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B%83%E8%89%AE%E7%AC%AC%E5%85%AC%E5%9C%8B 《查理·瓦卢瓦》又被称为“大胆查理(Charles the Bold)”,是好人菲利普之子。 私章是中世纪英国流行的一种特殊的饰品,与仅限族内子弟佩戴的族徽和仅限嫡系儿女佩戴的家徽不同,私章的佩戴门槛异常低——只要你想表忠心,你就可以戴。在私章最盛的14世纪,全英国几乎人手一个。私章作为身份识别的工具,从贵族之间的结党营私走向平头百姓的拉帮结伙,最终在都铎王朝亨利七世时期被禁止。 理查二世私章 金角白鹿章: 14世纪佚名《威尔顿双联画》封面与封底,封底是一只被王冠锁喉的白鹿。 《威尔顿双联画》内页,金角白鹿随处可见。 亨利四世私章 金莲天鹅 爱德华四世私章 辉煌白玫瑰章 理查三世私章白野猪章以及追随者的金铜野猪章 佚名《佩戴圣米迦尔骑士团勋章与项链的路易十一》 路易十一(1423-1483),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他在当王储时曾经参与反对自己父亲查理七世的叛乱。1461年在知悉其父将死时,他赶在弟弟查理之前抵达兰斯继位,在位期间以高压手段巩固王权,集中封建领地。诸侯们对他的野心做出激烈反应,成立了一个以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又称鲁莽者查理)为首的所谓“公益同盟”,以联合抵制路易十一的兼并行动。1474年,大胆查理在南锡战役中死于受路易十一支持的瑞士军队之手,勃艮第公国被法兰西兼并。1475年路易十一利用贿赂手段使大胆查理的同盟者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退兵。1479年被大胆查理的女婿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连(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击败,勃艮第公国的领地尼德兰落入哈布斯堡王朝之手。1481年,路易十一把安茹、曼恩、普罗旺斯并入王室领地。经过多年努力,路易十一大体上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同时大大削弱了贵族)。由于他喜爱玩弄阴谋手段胜于直接的军事行动,同时代人叫他“蜘蛛国王”。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zh-hk/%E8%B7%AF%E6%98%93%E5%8D%81%E4%B8%80 圣米歇尔山(Mont-Saint-Michel) 天主教中文称“圣弥额尔山”,或“圣米迦尔”,是法国诺曼底附近,距海岸约1公里的岩石小岛,这里潮落成山,潮涨成岛,山顶建有著名的哥特风格的隐修院。路易十一在这里成立“圣米迦尔骑士团”,在《启示录》中,大天使长米迦尔率领天使与巨龙争战,并将其击败,摔在地上。路易十一的圣天使骑士团勋章即取材于这一传说,悬挂这枚勋章的是纯金打造的双节扭丝链,结与结之间由贝壳相连。 “你所见的只是那巨浪间的震颤”(Tremor of the immense ocean)——路易十一的箴言与信条(祺IV译) BBC《空王冠》之《亨利六世Part2》剧照 Andrew Scott扮演的路易十一佩戴的就是“天使贝壳章”。 参见: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964200/ 《昂布瓦斯的查理二世像》 达芬奇的追随者安德里亚·索拉里(Andrea Solari)1507年创作的《昂布瓦斯的查理二世像》,画面居中的也是天使贝壳章。 小荷尔拜因《大使》局部中的圣米迦尔骑士团勋章 汉斯·梅姆林《汤玛索·坡提纳里与妻子玛利亚·抹大拉娜·巴隆切里的肖像》c.1470 通过给“大胆查理”提供贷款而发家致富的汤玛索,在发迹后重金为妻子定制了画中这条项链,随后又邀请画家将自己和妻子连同这条项链画到定制的油画中。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小报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祺IV微博:@祺IV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祺IV.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4 Oct 2021 | 西方艺术市场还需要中国当代艺术吗? | 00:54:27 | |
Art Is Poison “艺术有读”是由两位艺术从业人员主持的艺术读书播客节目。双周更新。 第六十五期 西方艺术市场还需要中国当代艺术吗? 时长:54分钟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画廊主 嘉宾 · 李苏桥:收藏家,艺术品经纪人 文字编辑 Danying,sammi 剪辑 sammi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5:30 英国Hayward 美术馆十年的展览变化 Ξ 08:40 西方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失败 Ξ 09:46 艺术基金的操作方法 Ξ 17:00 私人美术馆热为何会在中国发生 Ξ 22:00 中国当代艺术不再是政治正确的选择 Ξ 26:39 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发展 Ξ 28:55 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文化自信与“少数族裔“的艺术 Ξ 32:16 拍卖夜场明星的消失不一定是坏事 Ξ35:50 Banksy 的拍卖纪录背后的逻辑 Ξ 40:10 艺术家“前缀”= 歧视 Ξ 41:13 中国画廊在西方博览会的窘境 🔗 Hi Art 专栏|李苏桥:中国藏家和艺术家共同缺席,伦敦弗里兹难忘今宵 https://mp.weixin.qq.com/s/wclzcwZP16Jk7jNRDYXjgg 最后一段写到: “两个市场两个圈子两个系统再不相交;如果不是有中国购买力的一度涌出,话语权一直在西方的这盘当代艺术大菜,在少数族裔和女性等政治正确的选择上现在已经不需要中国元素,中国当代艺术令人尊重和有质量地融入所谓西方的主流,越来越难;即便是那些被西方超级画廊签约的明星中国艺术家,他们作品的销售单中,中国买家还是主力,西方买家的比例也很令人生疑;中国购买力对西方话语权的迷信,是中国当代艺术缺席的根本原因,显现出来的市场反应就是,“班克斯们”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喧哗就如隔壁的难忘今宵,不知道到底谁家欢喜谁家更愁。用一出话剧的台词作为结束语,“只有一只眼含泪时,另一只眼才能含笑”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9 Apr 2019 | 格哈德·里希特:被八卦的画家的前半生 | 00:52:55 | |
1、《无主之作》,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2、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官网 3、约瑟夫·博伊斯(德语:Joseph Beuys,1921年5月12日-1986年1月23日)是著名的德国艺术家,其作品包括各种雕塑、行为艺术,信奉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观点。代表作如《如何向死兔子讲解图画》《油脂椅》等。 4、堕落艺术(德语:Entartete Kunst,英语:Degenerate Art)又译作颓废艺术,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纳粹德国在官方宣传中创造的美学概念,是当时被定为具有厌世主义倾向的艺术的总称。从内容上看,堕落艺术涵盖了大部分的现代艺术,也包括了几位特定的作者。 5、杜尚《下楼梯的女人》 里希特 1966年的 ema(nude on a staircase) 6、电影中的 mother and child, 后来改名为 aunt marianne, (1965),婴儿就是李希特本人。 电影中的 family at the seaside,是他第一任妻子的家庭照片。 8、纽约客关于这部电影的特写故事 相关阅读与电影 1、里希特传记 Gerhard Richter:A Life In painting by Dietmar Elger 2、格哈德·里希特的绘画 Gerhard Richter Painting (2011) 关于里希特的采访与书籍 1、Gerhard Richter: Panorma,里面收录了嘉宾赵阿萌提到的前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SIr Nicholas Serota 和里希特的采访。 2、《格哈德·里希特:时代的图像》 3、《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2007,朱其编译。 延伸阅读 1、《中国》(Chung Kuo, Cina)是意大利左派导演安东尼奥尼于1972年在中国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片长217分钟。 2、塔可夫斯基执导的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 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导演杨德昌 4、2008年5月-7月 里希特中国美术馆个展视频 收听渠道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以及艺术家夏凡为我们制作的片头片尾音乐。 Special Guest: 赵阿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7 Apr 2018 | 香港巴塞尔残酷物语——我爱Art Basel,但… | 01:01:13 | |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关键信息 1、《我愛Art Basel:論盡藝術與資本》,作者梁宝山。 2、香港巴塞尔(Art Basel HK)艺术展,主要展示和销售当代艺术,于1970年在瑞士创办,2013年登陆香港,现在每年分别于巴塞尔、迈阿密和香港三地举行。 3、香港艺术发展局(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成立于1995年,是香港专责策划、推广及支持艺术发展的法定机构,每年艺发局都会拨款资助香港艺术团体、艺术节目及出版艺术刊物。 4、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是香港著名的当代艺术中心,透过展览、出版刊物及教育项目等活动,促进在地与国际间的对话,希冀打造一个对当代艺术、社会现象提出批判性论述及理解的平台。主页链接:http://www.para-site.org.hk/ 5、西九文化区(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面积达40公顷,规划于西九龙填海区临海地段兴建一系列世界级的文化设施,是集文化、艺术、潮流、消费及大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娱乐场所,核心设施为剧院综合大楼、演艺场馆、博物馆群及广场等。 6、《不在地图上的领地:香港艺术圈的文化和商贸(Uncharted Territory: Culture and Commerce in Hong Kong’s Art World)》,作者任天晋(Magnus Renfrew)是前香港国际艺术展的创办人和首两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总监 延伸阅读 1、M+博物馆(英文:M Plus)是香港一所兴建中的视觉文化博物馆,位于九龙西九文化区,预计于2018年竣工及于2019年启用。M+将会从香港的角度出发,重点展出20世纪至21世纪的艺术、设计与建筑和影像,为世界上最具规模的视觉艺术博物馆之一。 2、H Queen's位于香港中环,为一意念创新,高24层的垂直画廊建筑,国际艺术画廊巨头David Zwirner 画廊、佩斯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白石画廊,和高级餐饮集团Le Comptoir 等已经相继入驻。主页链接:http://www.hqueens.com.hk/html/eng/index.shtml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梁宝山.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9 Jan 2018 | 如果艺术是种表演,谁是当代最顶尖的演员? | 00:41:24 | |
如果艺术是种表演,谁是当代最顶尖的演员? 主播及嘉宾: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关键信息: 1、《经济学人》当代艺术版块首席作家萨拉·桑顿,个人主页:http://sarah-thornton.com/ 延伸阅读: Special Guest: 益康糯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6 Dec 2020 | 书之极:世界上最美的书不止一本 | 01:09:54 | |
第五十二期 主播 嘉宾 文字编辑 剪辑 《书之极》 王骥的这本谈手制书的书,本身就具有手制书艺术的“多向性”。首先,它读起来像一本手制书爱与研究者的收藏自传,用文学性的语言记录了作者与手制书的邂逅与渊源。把手制书艺术与社会变迁,艺术史脉络以及创作者性格之关系括展开来谈,注释了艺术家手制书做为艺术活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同时,此书具有艺术家手制书教科书的作用。作者从他与手制书接触的体验出发,对手制书的某些概念做了独道的回答与阐释。比如他提到的“一本艺术家手作书就是一个展览”的概念,“所有的艺术家手作书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永远未完成的作品”等概念,抓住了书的“移动性”特征。 ——节选自徐冰序言 王骥 艺术家手作书 收听导航丨Index 王骥正式收藏的第一本艺术家手作书 阿纳尔多·波莫多罗(Arnaldo Pomodoro) 《友谊之光:祝贺阿纳尔多·波莫多罗的第一个90岁生日》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阿波利奈尔》(Apollinaire) 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热带雨林的信札》(Lettres d'hivernage) 常玉《陶潜诗集》 赵无极《亨利·米修诗选》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安迪·沃霍尔索引》(Andy Warhol's Index) 比尔·汉德尔(Bill Haendel)《梦想盒子》(Box of Dream) 安琪拉·欧其宾迪 (Angela Occhipinti)《版(板)》(Tabula) 安琪拉·欧其宾迪(Angela Occhipinti)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索菲走到了蘑菇中》(Mit Sophie in die Pilze gegangen) 君特·格拉斯 萧勤《夜光杯(Il Bicchiere Di Giada)》 萧勤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8 Oct 2019 | 九街女人(上):五个改变现代艺术却被埋没的女性艺术家 | 00:52:29 | |
第三十期 九街女人(上):五个改变现代艺术却被埋没的女性艺术家 时长:52分30秒 主播 嘉宾 · 龙荻:艺术家,写作者 聂小依: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博士,自由撰稿人 剪辑:sammi Ninth Street Women 讲述的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美国现代艺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五位女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她们分别是Lee Krasner,Elaine de Kooning, Grace Haritgan,Joan Mitchell, Helen Frankenthaler 。从翻译书封上对五位艺术家的概括介绍,“Lee Krasner 更出名的角色可能是Jackson Pollack 的老婆, Elaine de kooning 是一位非常有魅力,一直致力于建立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与大众的桥梁,是抽表最好的代言人。Grace Hartigan 是一位来自新泽西的家庭主妇和母亲,放弃一起来到纽约追逐艺术,并成为她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Joan Mitchell,成长于芝加哥富豪家庭,是位强悍柔弱兼具的艺术家。Helen Frankenthaler,纽约贵族家的小姐,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艺术家之路,并在23岁的时候就成功的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Lee Krasner ( 李·克拉斯纳 ) 李·克拉斯纳(1908年——1984年) 1908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克拉斯纳起先就读于华盛顿欧文高中,该校是当时纽约唯一一所为女性开设艺术课程的学校。随后进入库伯联盟学院的女子艺术学院和国家设计学院学习。1930年代,她开始深入学习现代艺术的构图、技法和理论。1935年至1943年期间,她作为一名全职艺术家参与联邦艺术计划(Federal Art Project)。同期,她进入汉斯·霍夫曼(Hans Hoffman)的画室学习,受到毕加索和马蒂斯等欧洲大师的影响,开始创作一些新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1940年代,她加入抽象表现主义的浪潮并与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相识、结婚。1945年和波洛克搬至纽约东汉普顿。克拉斯纳一直被丈夫的光芒所掩盖,在波洛克去世后的头25年间,克拉斯纳仍致力于推广丈夫的作品,自己的作品并未获得太多关注。直到1981年在纽约的展览“Krasner/Pollock: A Working Relationship”和1983年在德州的休斯顿美术馆和纽约MoMA的回顾展成功举办后,她才逐渐获得艺术界的肯定。 Elaine De Kooning (伊莱恩·德·库宁) 伊莱恩·德·库宁(1918年——1989年)出生于纽约,高中毕业后,她在亨特(Hunter)学院短暂地学习过,并在那里她结识了一群画抽象和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画家。1937年,她进入了达芬奇艺术学校和美国艺术家学校学习。在上学期间,伊莱恩积极组织和参与左翼学生活动,并曾作为画室模特挣取生活费。1943年,她与艺术家威廉·德·库宁(Willemde Kooning)结婚,开始一段开放式婚姻。伊莱恩也曾是美国艺术杂志 ArtNews 的特约记者,曾撰写过大量关于抽象表现主义的文章,并与杂志编辑Tom Hess 一起,将Art News 变成美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最重要的刊物。 重点信息: 9分26秒 龙荻提到约翰·格雷厄姆(John Granham) 约翰·格雷厄姆(1886年——1961年)是一位美国艺术家。生于俄罗斯,1920年移民到美国。 他和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被认为如Arshile Gorky, Willem deKooning, Jackson Pollock, Lee Krasner等抽象表现主义时期的领军人物的精神导师。他于1937年出版的、探讨现代主义和先锋艺术的书籍 System and Dialectic of Art 也对这一艺术流派产生巨大影响。 9分27秒 龙荻提到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 汉斯·霍夫曼(1883—1966)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这位从德国来到美国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美国前卫艺术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抽象表现主义的两个分支——行动绘画和色域绘画——都与他的艺术相关联。在某种意义上,他可以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之父”。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Hofmann 10分07秒 龙荻提到库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 库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全名为库伯高等科学艺术联盟学院(The 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Science and Art)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曼哈顿地区的著名私立大学,由企业家、发明家彼得·库伯(Peter Cooper)创立于1859年,为实现其“教育不应受制于种族、宗教、性别、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理念。该学校曾因向全部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而知名,但学校已于2013年决定向学生收费,以维持收支平衡。学院下设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和艺术学院。下文将提到的美国女权运动史上的领军人物之一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也毕业于该校。 11分26秒 龙荻提到公共事业振兴署(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公共事业振兴署(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1935年-1943年)是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时期建立的一个政府机构,以助解决当时大规模的失业问题,是新政时期(以及美国历史上)兴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的政府机构中规模最大的一个。1935年至1943年,公共事业振兴署先后为大约八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机会,耗资约110亿美元。在美国的每一个社区,几乎都有公共事业振兴署资助建起的公园、桥梁和学校。到1940年为止,公共事业振兴署新建大约4383座学校建筑,改进了另外3万多座;新建130家医院,改进了另外1670家医院。在艺术方面,WPA推出了联邦艺术计划(Federal Art Project)以资助失业的写作者、艺术家、音乐人和剧院工作人员,重新聘用他们在邮局、学校和其他公共建筑中进行装饰、做雕塑或者画壁画。李·克拉斯纳曾作为壁画家Max Spivak的助手在壁画组工作。 16分00秒 聂小依提到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2013年),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1919年生于伊朗,幼年度过了一战后有如毒气弹下的生活。十五岁因眼疾辍学,改以自修方式遍读文学,后来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她曾两次结婚并离异,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曾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推出,作为极易引起争议的鸿篇巨制,成为其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最充分理由。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第十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金色笔记》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03080/ 23分59秒 聂小依提到埃德温·登比(Edwin Denby) 埃德温·登比(1903年——1983年)是美国重要的舞蹈评论家。1903年出生于中国天津,当时他的父亲作为美国领事驻留在中国。他的少年时代几乎都随着家庭辗转于不同的城市,后来全家回到美国,他也于16岁时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随后他转入维也纳大学,也在维也纳当地的赫勒鲁.拉森堡学院(Hellerau-Laxenburg School)学习现代舞,后来加入了德国达姆施塔特的舞团。在1930年代搬到纽约前,他一直笔耕不辍地作诗,曾作为诗人出版了四本诗集。但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一名舞蹈评论家,他的写作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几代人。1983年,他在家中自杀。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win_Denby_(poet) 25分25秒 Sammi提到汤姆·赫斯 (Tom Hess) 汤姆·赫斯(1920年——1978年)是美国知名艺术评论家,曾在Art News杂志担任编辑多年。赫斯在研究抽象表现主义领域的重要人物,曾短暂地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担任二十世纪艺术部门负责人,后因心脏病去世。 28分45秒 聂小依提到 Lorenza Böttner Lorenza Böttner是一个艺术家,1982年时她正在卡塞尔美术和设计学院学习,当年的Documenta她并没有被邀请,但她径直地在卡塞尔的街道上摊开了帆布,每天在人们的眼前用嘴叼着画笔或者用脚踩满颜料画画。她并不试图画得像人们用手画的那么“好”,事实上,她时而像在画布上跳舞,时而像在亲吻画布。她坦然且坚持地呈现自己特别的身体,特别的着装,特别的绘画方式,带着骄傲。这种骄傲和坦然,是Lorenza以自己的身躯和实践作为抵抗的场所,以自己被反复更改的形象和持续地在场行动反抗“残疾”这一对立于“正常”身体的概念,反抗绘画与手的直接联系,反抗残疾与性之间的断裂,反抗被塑造为天然的性别。 31分45秒 龙荻提到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e Mystique) 《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是一本女权主义经典著作。1957年,弗里丹受到朋友的邀请做一份调研,调研的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家庭主妇并不幸福。这驱使她着手开始创作《女性的奥秘》,通过大量的采访、分析和研究挑战了二战后人们的病态观念——认为女性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幸福的母亲和家庭主妇”。该书自1963年出版后,为女性带来了许多正向改变,也标志着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开端。弗里丹随后根据女性读者的反馈又写了一本书,名为《它改变了我的生活》(It Changed My Life)。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680190/ 32分50秒 龙荻提到的 Peggy Guggenheim 和 Betty Parsons Peggy Guggenheim 贝蒂·帕森斯(Betty Parsons) 贝蒂·帕森斯(1900 年——1982年)是一名美国艺术家、艺术品经销商和藏家,同时也是抽象表现主义流派最早的推广者之一。 41分37秒 Sammi提到李·克拉斯纳在伦敦巴比肯中心的个展 长期以来,李·克拉斯纳一直被她的丈夫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光芒所掩盖,克拉斯纳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了一名令人敬畏的艺术家。今年5月,伦敦巴比肯中心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李·克拉斯纳(Lee Krasner)举办了大型回顾展“鲜活的颜色”,呈现了包括早期自画像和其大型画作的近100件作品。 参见:https://www.barbican.org.uk/whats-on/2019/event/lee-krasner-living-colour 44分50秒 聂小依提到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1909年——1994年)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也是该时期整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40年代是格林伯格最活跃的时期。从1940年到1942年,他是《党派评论》(Partisan Review)编辑。在1942年至1949年间,他定期为《国家》(Nation)杂志撰写艺评。曾发表文章《前卫与刻奇》、《走向更新的拉奥孔》和著作《艺术与文化》(Art andCulture)。1964年,他曾在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策划展览《后绘画性抽象》,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ement_Greenberg 46分12秒 聂小依提到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和加缪是其代表人物。其最突出的命题是:世界没有终极的目标;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隐隐约约而有敌意的世界中;世界让人痛苦;人们选择而且无法避免选择他们的品格、目标和观点;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即是选择了“不选择”;世界和我们的处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惧的瞬间。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8%E5%9C%A8%E4%B8%BB%E4%B9%89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本期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龙荻微博: @龙荻 D 嘉宾聂小依微博:@鸥马_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聂小依 and 龙荻.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8 Mar 2018 | 毕加索与现代艺术市场——制造现代主义 | 00:54:07 | |
主播及嘉宾: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相关书籍 1、《制造现代主义:毕加索与二十世纪艺术市场的创建》,作者迈克尔·C. 菲茨杰拉德曾先后在佳士得、毕加索博物馆工作, 本书讲述了毕加索艺术市场的产生和形成,并说明它是如何带动起整个20世纪现代艺术市场的兴起。相关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836698/ 2、《毕加索的成败》,约翰·伯格著。从毕加索的出生背景、时代氛围、画作分析,时间横跨西班牙的孩提时代到他的最后岁月。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78883/ 3、《论毕加索》,格特鲁德·斯泰因著。书中记述了包括毕加索的部分生平、作者与毕加索的交往经历、对毕加索作品的分析及感受等在内的诸多内容。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10887/ 4、《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戈弗雷·巴克著。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01588/ 5、《爱因斯坦·毕加索》。关于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平行传记,其重点集中在他们还是年轻人时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和毕加索那幅将艺术带入20世纪的作品《亚威农少女》。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突破时,才二十出头,默默无闻但精力充沛,一无所有却注定麻烦不断: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36229/ 6、《马蒂斯与毕加索:画坛双擘的对抗与友谊》,杰克·弗莱姆著。本书以20世纪两位伟大的艺术家马蒂斯与毕加索各自的人生故事和艺术创作为主线,讲述了二人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趣经历,探索了他们对艺术、女性和死亡截然不同但又彼此联系的观点。 7、佳士得香港佩吉及大卫·洛克菲勒夫妇珍藏精选拍品预展。部分重要作品将在4月6日-7日巡展至北京;10日-11日至上海。相关链接:http://www.cnarts.net/cweb/news/read.asp?id=400589 8、朵拉·马尔(Dora Maar),毕加索在1930至40年代的一位黑发缪斯。她是毕加索众多知名作品的灵感来源。相关链接: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st/txt_ab/316grCt 9、《格尔尼卡(Guernica)》,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面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相关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0%BC%E5%B0%94%E5%B0%BC%E5%8D%A1/3145850?fr=aladdin 延伸阅读 1、1904年,由安德烈·勒维尔(André Level)与几个趣味相投的年轻人共同创立的“熊皮”(Peau de l’Ours)基金,用于投资收藏,藏品作者包括马蒂斯、毕加索、高更、杜飞、梵高、雷东、凡·东根等。1914年通过德鲁奥拍卖行(Drouot)售出,这是早期艺术基金的一个典范案例。德鲁奥主页:http://www.drouot.com/ 2、罗森伯格兄弟,哥哥(Léonce Rosenberg)代理毕加索,创立“效力现代主义”画廊,主推现代主义。弟弟保罗(Paul Rosenberg)后接手,运作毕加索的作品推广。相关链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ul_Rosenberg_(art_dealer 3、“艺术世界”形成的三角关系:艺术家、学术界(如美术馆等公共机构)、经销商。相关链接:http://fashion.sina.com.cn/zl/art/2014-09-05/11582035.shtml; http://www.mei-shu.com/art/20180126/11365.html 4、恩斯特·贝耶勒(Ernst Beyeler),20世纪重要的艺术经纪人之一、也是欧洲当代艺术品的早期收藏家与交易商。以其名字命名的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主页:https://www.fondationbeyeler.ch/ 5、世界名画全集之毕加索篇,何政广 著。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03198/ 6、《画商詹伯尔日记》,詹伯尔著。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777758/ 7、《遇见毕加索》,让·考克多(Jean Cocteau)著。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69767/ 让·考克多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同时又是电影导演、编剧、舞台剧作家、画家、雕塑家、演员。他的电影开创了一种神秘的、象征色彩浓厚的、诗意的表达风格。 8、 catalogue raisonné(作品目录),是艺术家所有已知作品的综合性注释图录,一份作品名录通常要花费许多年来完成。 9、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于3月16日至31日呈现毕加索与乔治·康多的创新肖像画作。相关链接:http://mp.weixin.qq.com/s/KTN7uJDLOsCBT08IqdcB5w 10、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正在展出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Museo Nacional del Prado)馆藏展——“委拉斯开兹与绘画的荣耀”。相关链接:https://artexhibition.jp/prado2018/outline-en/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赵阿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9 Sep 2018 | 神探霍克尼:真实世界的观看之道 | 01:12:04 | |
关键信息
https://www.zaobao.com.sg/zlifestyle/culture/story20170703-775934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11692/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56068/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84419/
https://v.qq.com/x/page/m01524gultr.html
https://blog.csdn.net/qq_36982160/article/details/80651031 上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755453/ 下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856700/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59829/ 11.《忠于生活》,由大卫·霍克尼亲自推荐:“劳伦斯是我的老朋友,他的这本书完整地记录了我在艺术上的探索,值得一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62927/ 延伸阅读 相关书籍 图画史: 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26880/ 我的观看之道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63037/ 热爱生活——大卫·霍克尼作品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45144/ 霍克尼论摄影: 和保罗.乔伊斯的谈话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91054/ 相关电影和纪录片 伟大艺术.S02E01.大卫·霍克尼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628895/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ZmKMEdetY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主播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益康糯米 and 赵阿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3 Jun 2020 | Olivia Laing:将艺术家写出光环的作家 | 00:57:58 | |
第四十三期 Olivia Laing:将艺术家写出光环的作家 时长:57分53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聂小依: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博士,自由撰稿人 · 周婉京:青年学者、作家,下月即将出版最新小说《了不起的郝大小》 文字编辑 · 玥展 剪辑&排版 · siyu 《Funny Weather: Art in an Emergency》是备受赞誉的作家和评论家Olivia Laing的最新文集。她以当代的艺术家及作家为切入点,探索孤独、科技、女性、酒精、性别及身体等母题。她相信艺术具有抵抗与修复的力量,以此应对当下混乱的时代。 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 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是一名备受赞誉的作家、评论家,曾任英国《观察家》图书版副主编,她撰写的文章多见于《观察家》《新政客》《卫报》等主流媒体之上。她还是2018年温德姆·坎贝尔文学奖得主、2011年麦克道尔奖得主,曾获得英国艺术委员会、作者基金会,以及2014年艾克尔斯基金会作家驻英大使馆的奖励。她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孤独的城市》、《回声泉之旅》、《沿河行》和《克鲁多》等,曾入围2018年金匠奖、2013年柯达传记作品奖短名单、传播奖以及戈登·伯恩奖短名单,也曾被《独立报》《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选为年度好书,并且入围翁达杰文学奖、多尔曼年度最佳旅游书奖短名单。她的下一本书Everybody: a book about freedom将于2021年春季出版。 《孤独的城市》(The Lonely City) 本书作者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这座玻璃牢笼般的城市中时,一种密感的缺失状态促使她不断地追问孤独的本质。她从数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为切入点,以用一种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的生平与自己的反思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深入地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从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全貌。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05 作者及本书简介 Ξ 07:20 本书初印象讨论 Ξ 09:13 作者的生平 Ξ 11:20 文字风格与写作习惯 Ξ 18:27 作者对沃纳洛维奇的青睐 Ξ 27:08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谈论别人的事情? Ξ 33:40 未来的孤独 Ξ 34:40 如何对抗孤独 Ξ 37:30 后网络时期的新式孤独 Ξ 44:10 嘉宾对作者写作方法论的评价 Ξ 46:16 作者如何制造艺术家光环 Ξ 50:15 关于传记书写 Ξ 52:30 “紧急状态下的艺术” 05:35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及《蟑螂》(The Cockroach)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文坛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8年出生于英格兰的奥尔德肖特,毕业于布莱顿的萨塞克斯大学,后在东英吉利大学获硕士学位。他擅长以细腻、犀利而又疏冷的文笔勾绘现代人内在的种种不安和恐惧,积极探讨暴力、死亡、爱欲和善恶的问题。作品多为短篇小说,内容大都离奇古怪、荒诞不经,有“黑色喜剧”之称。用麦克尤恩的话来说,中篇小说《蟑螂》追寻着“古老的政治讽刺小说传统”。主人公吉姆·萨姆斯在他先前的生活中受人忽视,被人厌恶。但突然有一天醒来后,他发现自己“异化”成了一只巨大的蟑螂,同时也成为了英国最有权势的人。作为英国首相,吉姆·萨姆斯的使命就是实现人民的意志:完成脱欧的进程。无论是党外的反对派,党内的异见者,还是议会民主的原则,都不能阻碍新首相完成他的使命。 08:05 萨莉·鲁尼(Sally Rooney) 萨莉·鲁尼出生于1991年2月20日,爱尔兰作家,2017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聊天记录》(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因此书获得2017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该书也被美国《巴黎评论》评为年度最佳小说。次年《普通人》(Normal People)出版,入围布克奖、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等,获得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爱尔兰年度图书奖、英国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科斯塔图书奖。 12:37 哈尔·福斯特(Hal Foster) 哈尔·福斯特是美国艺术评论家、艺术历史学家。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城市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的角色和作用。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l_Foster_(art_critic) 12:42 《闹剧之后何事将至》(What Comes After Farce? Art and Criticism at a Time of Debacle) 哈尔·福斯特的新书文章分为“恐怖与犯罪”,“暴政与展示”和“媒体与小说”三个部分,涵盖并讨论了从布什时代的刻奇到巨型博物馆建筑再到像Paul Chan和Claire Fontaine这样的作品涉及政治话题的艺术家。在它们之间,一个又一个问题反复响起,其中在天灾面前显得更加锋利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应对?”福斯特(Foster)追踪艺术家如何回应政治局势,同时探索艺术评论应如何回应艺术品,并通过对艺术品的回应来回应整个当下。 14:53 《十月》杂志(October) 《十月》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同行评审(peer-reviewed)学术期刊,专门研究当代艺术、批评和理论。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October_(journal) 17:05 shunt 英文单词,英文释义为 “to move a train or carriage onto a different track in or near a station using a special railway engine designed for this purpose ”,中文释义为 “使转轨”或“使分流”。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2 May 2018 | 像洛克菲勒一样生活——美国第一家族的慈善与收藏 | 00:50:13 | |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张一帆:播客《文化土豆》主播 (www.culturepotato.com/) 关键信息 2、《洛克菲勒回忆录》,作者大卫・洛克非勒,他违背了祖父“家族不出自传”的遗训,写出了历史上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洛克菲勒家族的自传。它还是一部关于20世纪的美国,以及美国如何对世界秩序产生影响的历史。 3、电影《逃离德黑兰》根据伊朗人质事件真实故事改编。1979年,大卫・洛克菲勒与已退出内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等人说服时任总统卡特(Jimmy Carter),通过国务院允许伊朗流亡国王巴列维(Mohammad RezaPahlavi)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激起伊朗新上台的改革派的强烈抗议,最终触发持续一年多的“伊朗人质危机”。 4、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由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于1963年成立,至今奖助了近六千个艺术机构和艺术专才──多位已成为自身界别中的领袖和先锋,旨在资助其於亚洲各国及美国进行之研究,考察及创作, 藉以支持及促进各地之文化交流。主页链接:http://www.asianculturalcouncil.org/ 5、马蒂斯《侧卧的宫娥与玉兰花》 6、克劳德·莫奈《拉瓦古的塞纳河》 延伸阅读 1、纪录片历史频道:美国商业大亨传奇 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 2、PBS:洛克菲勒家族传奇 PBS: The Rockefellers 3、电影《金钱世界》中涉及到的盖蒂家族( Getty family),以石油财富和对艺术品的热衷而闻名。电影中也有呈现关于家族艺术收藏的段落。 4、《血色将至》,根据小说《石油》改编,讲述了一名银矿工意外赢得石油地盘后的一系列成功与事件。相关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945780/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益康糯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0 Jul 2019 | 夏日阅读:不聊艺术时,我们在看什么? | 00:56:29 | |
夏日阅读:不聊艺术时,我们在看什么? 主播 嘉宾 编辑: sammi 剪辑: 刘苑 关键信息 赵阿萌推荐书目: 1.《黑泽明的罗生门》 这本书是杰出的东亚史学者保罗·安德利尔对黑泽明的电影世界一次充满冒险和洞见的发现。作者追溯了黑泽明生命中标志性的记忆或创伤——被1923年大地震和两次世界大战接连毁灭的故乡东京,还有兄长的决然离世,抽丝剥茧地还原了黑泽明独特的美学自觉背后深刻的历史羁绊和个人选择。
作者: 佐藤忠男
本书是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后的日本的杰出研究。书中大量引用日文材料,并有数十幅精心挑选的档案照片。它是关于长达六年之久的美国对日占领最完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而这一占领对日本社会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描述了占领期间日本的转变。作者对该时期日本流行文化——歌曲、杂志、广告甚至笑话——的分析极为精彩。作者被称为“美国关于太平洋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了西方与东方、胜利者与战败者之间丰富而激烈的相互作用,涉及的层面从操纵裕仁天皇的命运到各阶层的男男女女的希望与恐惧。这本书已经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基准性的研究成果。
作者伊恩•布鲁玛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发掘日本真实而复杂的面貌,探索日本模式蕴含的黑暗力量,提供借镜历史、思索未来的独到视角。从1853年马修•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的现代国家,日本不过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本睿智、优美而精简的书中,伊恩•布鲁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一直到美国接管及东京奥运。布鲁玛深刻地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并以独到和客观的视角解释日本如何经历这些戏剧性的巨变及伴随的战争与变革,最后从一个小小封闭的传统岛国一跃成为牵动东亚乃至世界的现代国家。
“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成长于西方科技文明创造出的崭新辉煌的时代。彼时,人类进入了太空,登上了月球,成功制造出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催生出主流科幻小说对人类创造力的无比自信,克拉克、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撑起了西方科幻的黄金时代。可是,迪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的主人公迷惘于亦真亦假的世界上,挣扎于文明的陷落中,充满了对生命的依恋和对人性的追求。《高堡奇人》是菲利普•迪克代表作之一,架空历史最杰出的经典,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小说以《易经》牵引情节,讲述了一种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分割霸占,集权政治与东方哲学相互碰撞,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与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米尔顿·迈耶,德裔美国犹太人,身份复杂的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二战时他曾是一名拒服兵役者。“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这个问题吸引他在战后旅居德国,并与当地的德国家庭共同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由此了解纳粹统治下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故事,也催生了这本极具影响的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访者。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是十分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征服了伟大的和平庸的德国人的心灵,也压垮了他们。迈耶精辟地写道:德国对纳粹主义的积极性很明显就是“小人物变疯了”。本书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关乎德国人,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胡湖推荐书目: 1.《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 “三观”作为一个网络口头词汇,日益被等同为人对社会事件的价值判断和条件反射,而三观中排在第一位的“世界观”逐渐从词义中淡出,以至于我们自己都忘了竖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本书作者理查德·德威特(Richard DeWitt)是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Fairfield University)教授,他认为“世界观”是一张拼图,由核心观点和外围观点拼合而成,两千多年来,从完美契合经验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构筑经典物理的牛顿世界观,再到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被一次次打破。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当代,但我们头脑中装配的观念,很可能是过时甚至完全错误的。《世界观》属于那种十年磨一剑的杰作,阅读这本书就像经历一次思维的按摩,感受一场迟到的脱胎换骨。
牛顿传记中最好的一本,将牛顿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牛顿不仅是一个自创微积分破解宇宙运动规则的物理奇才,也是一个终生沉溺于炼金术的魔法信徒,最难以置信的是,亲手创立万有引力公式的牛顿,居然并不理解引力的成因,再天才的人也难以跳出时代的局限。书中包含的大量牛顿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果对花边内容感兴趣,推荐阅读相关书籍《机械宇宙》,包含更多牛顿同时代科学家的八卦。
从相对论的扭曲时空到平行宇宙,再到量子论以及更前沿的弦理论,理论物理越来越抽象和艰深。PBS出品的这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科普巨作,用例浅显易懂,画面形象直观,弥补了书籍缺乏画面感的不足,推荐观看。
这是本期播客没有提及的一本书,作者是资深科学和历史播客主播胡先笙,根据原本的播客节目扩写而成,保持了文字的口语化与胡先笙特有的幽默感,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全书由六大篇章所组成:蝴蝶效应与混沌、科言幻语聊《三体》、宇宙规则:决定论or随机论?、黑洞与平行宇宙、牛顿时空观和引力观的兴衰、真正了解引力波。
用最日常的例子,告诉你易经和算卦不是一回事。熊逸讲诸子百家的其他书也值得一读。 sammi推荐书目: 1.《郭鹤年自传》 郭鹤年是香港以及马来西亚企业家,出生于柔佛新山,以经营白糖业起家,有「亚洲糖王」之称。书中讲述他创立以亚洲为基地的郭氏集团故事,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家族历史,当中亦包括郭鹤年童年的成长回忆,以及与其父母及兄弟于乱世中的生活。此外,书中亦有详述其管理企业和做生意的独特见解──从1949年开始,如何带领郭氏集团发展成为当今多元经营的跨国企业。读者从书中了解华人移民东南亚,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生活,在第二次大战时期日军铁蹄下经历的岁月,也可了解中国和亚洲经济腾飞的历程。香格里拉饭店,北京国贸等最著名的房地产项目都出自郭鹤年的企业。
万君超编著的《近世艺林掌故》共辑录文章二十余篇,共分为三辑:上几《古画看今》,中辑《艺林掌故》,下辑《旧文校释》。中心主题是近人或今人对古代书画的鉴赏和收藏,以及鲜为人知的掌故轶事。里面有很多sammi 享受的阅读“八卦”,像是吴湖帆之死,政府购买古董之谜等等。
由居住在荷兰的韩国平面设计师,研究者Ted Hyunhak Yoon编纂的这本书,由大量的图像资料组成,作者走访了全世界的独裁者雕塑,并对他们的手势、姿态等进行图像归类和分析。作者还邀请了几位研究者就各国的独裁者雕塑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撰文,让读者了解不同国家惊人相似的统治历史。 本书目前在中国国内没有发售渠道,只能在亚马逊海外店和出版社官方网站购买https://www.onomatopee.net/exhibition/decoding-dictatorial-statues/。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赵阿萌微博:@赵阿萌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以及艺术家夏凡为我们制作的片头片尾音乐。 Special Guest: 赵阿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6 Jun 2021 | 没有买卖,也有上海:2008-2016上海艺术机构实践 | 01:06:16 | |
《不建立,未建立:2008-2016年上海艺术机构实践》 巢佳幸 编著 《不建立,未建立:2008-2016年上海艺术机构实践》(Under Construction: A History of Shanghai Art Institutions, 2008-2016)着眼北京奥运会后的2008—2016年,这一“倒塌与重建”的阀限阶段,尽力展现这期间上海艺术生态“正在建设中”的综合场景。以“不建立,未建立”(Under Construction)作为视角,研究这八年间我所能体察的一切机构与泛机构实践:其中以22个“主动不建立”“始终未建立”机构特征的艺术机构,模仿机构的个人实践,集体实践,准双年展与未建立商业机构特征时期的商业画廊等为观察对象,并建立在这些“机构”第一实践者的今日历史口述之上。冀希为认知2010年后的上海艺术生态提供可辨的审美框架,以及机构生死年表等。书本也纳入10篇关于2008—2016年上海艺术文化生态大背景的写作,它们是剧场幕布式的,提供一个并不全面的比较视角,但我们难免在这种大认知中被建构。在“大流行”扰乱全球笃信的价值观与运行秩序,后冷战正滑向新冷战之际,此出版物选择在这个特殊时段与业界会面增加了一层明确的反思意义。而我自身,从独立策展人-机构实践者-独立研究者,曾深刻卷入了这一阶段上海本地艺术生产,与这个时间线上的个中要素关系是动态的。我不仅作为历史的观察者、研究者,这本出版物也有着明显的策展实践者的方法痕迹。 ——巢佳幸 播客中提到的一些艺术机构: 视界艺术中心 V ART CENTER 上午艺术空间 am art space SNAP 东大名创库 DDMWAREHOUSE 星美术馆START MUSEUM 上海电子艺术节Shanghai eARTS Festival MoCA亭台 CAC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Chronus Art Center 比翼艺术中心 BizArt Art Center 购书渠道: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3 Apr 2020 | 白瓷之路:一位“瓷痴”的东西方寻根之旅 | 00:54:34 | |
第三十九期 白瓷之路:一位“瓷痴”的东西方寻根之旅 时长:54分34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高炜:居住在瑞典的中国瓷器专家,古董商 · 糖三水:喜马拉雅佛像专家,自媒体《三水仓》的创办人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 世界级陶瓷艺术家与畅销作家埃德蒙·德瓦尔从中国开始,深入探访“发明和再造”了瓷器的三座世界性的瓷都:中国景德镇、德国德累斯顿、英国普利茅斯,以贯穿中西的视角,结合了旅游札记、回忆录与历史讲述,追溯瓷器从中国传入欧洲发展演变的辉煌历程,描画出一部数百年中西文明交流史的迷人面貌。 埃德蒙·德瓦尔(Edmund de Waal) 埃德蒙·德瓦尔,英国当代陶瓷艺术家、作家。1964年出生于英国诺丁汉市。少年时期的德瓦尔后曾跟随杰佛瑞·怀廷(Geoffrey Whiting)学习陶艺。17岁至19岁期间,他推迟了入学剑桥大学的时间,开始了两年的学徒生涯。1983年,德瓦尔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主修英国文学。1990年,他获得了大和日英基金会的奖学金,在谢菲尔德大学学习了一年日语,随后前往日本的Mejiro瓷器工作室进修。1993年,他回到伦敦定居,开始制作青釉瓷器,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并于1995年举办了第一次个展。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他的瓷器创作实践深受现代主义和包豪斯运动的影响。他坚信中西方可以在制作瓷器的材料方面找到共同点,中国宋代的精神和包豪斯的现代主义精神可以通过瓷器碰撞出火花。2000年起,他的侧重点转向创作与空间可产生关联的容器和装置。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许多著名博物馆和画廊展出,包括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菲茨威廉博物馆、纽约高古轩画廊和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等。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2:20《白瓷之路》介绍 Ξ 08:02 嘉宾对本书的印象 Ξ 10:30 中国景德镇 Ξ 24:00 凡尔赛—德累斯顿 Ξ 33:25 英国普利茅斯 Ξ 38:00 埃德蒙·德瓦尔的白色情节 Ξ 39:10 纳粹时期的德国制瓷业 Ξ 44:20 嘉宾糖三水解读本书的叙述隐线 Ξ 46:25 本书中英版本对比 Ξ 49:00 埃德蒙·德瓦尔语言中的韵律感 01:20 《琥珀眼睛的兔子》 《琥珀眼睛的兔子》(The Hare with Amber Eyes)是埃德蒙·德瓦尔第一本陶艺专业以外的作品,荣获 2010 年科斯塔传记文学奖、英国国家图书奖、翁达杰文学奖以及其他众多文学奖项,并入围南岸天空艺术奖(文学类),登上《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总榜第一名。德瓦尔的祖母伊丽莎白曾是埃弗吕西家族的一员。埃弗吕西家族(Ephurssi)是19 世纪显赫的犹太家族,家族成员遍布欧洲各大首都,与世界首富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有联姻,富可敌国。1938年,在雅利安化时期,纳粹势力扩张,家族的财富在一夕之间化为乌有,只有264只根付被女佣藏在床垫里,才得以逃过搜查。埃德蒙·德瓦尔讲述了犹太人所经历的发迹辉煌、漂泊逃亡和毁灭性的创痛,细致地描述了对失落的家族与失落的时代的追寻。这并不仅仅是一部收藏史、家族史,还从犹太人的角度以及一批没有生命的日本工艺品的角度,梳理了欧洲近两百年的历史。 13:10 白兰士敦的著作《明初官窑考》 白兰士敦((A. D. Brankson,1910-41) 是英国艺术史学家。他于1909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当时他的父亲曾作为工程师在上海工作。在1933年至1934年间,白兰士敦曾作为土木工程师在中国工作。1935至1936年,他曾参与筹备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呈现的《中国艺术国际大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接下来的18个月,他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北京和景德镇研究中国瓷器,期间潜心习读了《景德镇陶录》《陶说》《浮梁县志》等中外历史文献。回到伦敦后,在他大英博物馆东方古董部做助理管理员。1940年6月,他回到中国工作,次年于香港病逝。他的重要著作《明初官窑考》(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出版于1938年,他从考古学和技术的角度对景德镇的工艺进行了考证。书中包含了他亲自拍摄的景德镇窑工制作瓷器的图片,记录了许多已失传的传统技法,为后世对瓷器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14:20 福开森 (1866-1945) 美国教育家,文物专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中华民国初期总统府政治顾问。福开森在华57年,对中国社会颇具影响,对中西文化交流卓有贡献。福开森对中国文化兴趣浓烈,能说一口极流利的南京话,能书写漂亮的汉字毛笔字,特别热衷鉴别与收藏中国古董字画。后居北京,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且著书立说,专论中国艺术品和古代文物。一生收藏许多中国文物珍品。部分收藏品陈列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34年,捐赠家中数十年全部收藏品给金陵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合并,陈列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端方旧藏柉禁器组 福开森经手的最有名的一件器物就是端方收藏,经他手卖给大都会博物馆的一组青铜柉禁器组。 24:20 特里亚农瓷宫 大特里亚农宫位于凡尔赛宫的西北部,为路易十四和他的情妇蒙特斯庞侯爵夫人的住所,以及国王邀请宾客进便餐的地点。外观采用青色和白色瓷砖砌成,因此又被称为“瓷宫”,之后因为严重破损换成粉红色大理石构造。 32:35 梅森瓷和贝特格 梅森瓷以梅森城市的名字命名。梅森是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西北方向约30公里处。德国“Meissen梅森”是全欧洲最早成立的陶瓷厂,也是全世界最佳的瓷器制造商之一。当时,奥古斯特大帝并不满足把瓷器当艺术品收藏。他找来一名叫贝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的化学家,让其仿制中国瓷器。经过无数次试验,贝特格终于解开了中国瓷器的秘密。在1708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他成功烧制出一种白而透明的瓷。1710年“Meissen梅森”国立瓷器制造厂成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整个欧洲瓷器制造业都受“Meissen梅森”瓷器风格的影响。 34:05 威廉-库克沃西(William Cookworthy) 生于1705年,英国化学家、贵格会成员,英国陶瓷的发明人。1768年发明了英国的第一只自产的瓷酒杯,一只苹果酒杯(Cider cup)。 35:20 韦奇伍德瓷器(Wedgewood ) 和库克沃西同代,十八世纪创立的英国瓷器品牌,至今畅销全世界,韦奇伍德瓷建立了工业化的陶瓷生产方式。1793年英国使团出使中国,韦奇伍德瓷器也是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之一。 39:15 阿拉克瓷器(Allach) 在德国党卫军统治下的1935-1945年代生产的瓷器。主要生产地都在达豪集中营,瓷器底部均印有SS党卫军的符号。由三位党卫军成员发起,希望制造能够配得上纳粹党的瓷器,并为党卫军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赏识并拨款建立“阿拉克瓷器制造厂,简称PMA。阿拉克制造的主要是观赏瓷,包括许多白色的动物形象和士兵形象的瓷器摆件。海因里希-希姆还赠送阿拉克瓷给希特勒,颇受赏识。很快这种瓷器在大众市场中也广为流传,并在各地开设商店,包括被当时德国占领的新城市,华沙、波兹南,伦贝格等。在阿拉克瓷的首个产品目录中曾写道“白瓷是德国精神的化身。”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糖三水微博:@糖三水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30 Sep 2018 | 博物馆步入网红展陷阱? | 00:49:57 | |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杨紫:策展人,作者,现任职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第12期艺术有读,聊聊最近国际各大媒体很热门的讨论话题:网红展,两位主持人和嘉宾杨紫来聊聊什么是网红展?是社交媒体制造了网红展吗?网红展为何风靡大众?博物馆正在如何应对? 关键信息 1、How “Instagram traps” are changing art museums by Vox 《Instagram 陷阱正在改变艺术博物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_r-dP22Ps 2、为了让圆点布满物体与空间,甚至能呈现宇宙的概念,草间弥生於1965年开始运用镜子创作。她将涂满圆点的阳具雕塑、圆点贴纸或不断变换颜色的七彩灯光,设置在摆满镜子的房间之中,创造“无限”的视觉体验。 《寻找新意: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要如何打破网红标签?》 3、冰淇淋博物馆(Museum of Ice Cream)由热爱冰淇淋与各式甜点的 Maryellis Bunn与其男友Manish Vora 共同创办。策展人很好地掌握了现代人爱拍照打卡上传到各大社群网络的特性,以及大部分民众对甜点与冰淇淋的喜爱,成功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前来一探究竟。 https://www.museumoficecream.com/ 4、“29 Rooms”沉浸式视觉展于2015年首次出现在纽约。29个风格各异的,艺术设计独到的房间,伴着明亮的颜色、镜面的延伸、灯光的反射,五种感官的交互体验,一跃成为继洛杉矶“冰淇淋博物馆”和旧金山“Color Factory”外的又一网红展览。 5、teamLab 艺术团队。2001年开始活动,通过团队创作去探索艺术、科学、技术、设计、以及自然界的交汇点,跨学界的“超级技术专家(ultratechnologists)”团队。成员包括艺术家、程序员、工程师、CG动画师、数学家、建筑师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6、阿根廷“错觉”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大型个展“虚·构”今年6月1日在昊美术馆(上海)开幕。 http://www.howartmuseum.org/portal/article/index/id/397 7、上海K11 购物艺术中心与2014年3月8日举办“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 http://www.k11.com/corp/zh-hans/press/monet-masterpieces-to-be-exhibited-in-china-zn/ 8、由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创作的《雨屋》 http://www.yuzmshanghai.org/rainroom-cn/?lang=zh-hans 9、2012年,视觉艺术家 James Turrell 将他的 Skyspace 带到了中国。他选择了位于北京东城区一个由清代寺院智珠寺改造的场地,并为其作品 Gather Sky 落日时分观赏 重新建造了一个四方的白墙小屋。订票链接: https://detail.youzan.com/show/goods?alias=3ep97jwpgpu10 10、2017年7月,今日美术馆再度呈现“今日美术馆·未来馆”,并携手小米手机扩充未来馆概念,推出集黑科技、艺术为一体的全新展览,升级观展互动体验。 http://www.todayartmuseum.com/cnexhdetails.aspx?type=upcomingexh&id=714 11、Slow Art: The Experience of Looking, Sacred Images to James Turrell by Arden Reed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92178/ 12、Omar Kholeif: Goodbye, World! Looking at Art in the Digital Age 13、嘉宾杨紫提到的汪晖为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通常被认为是“新左派”。详细信息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1%AA%E6%99%96/76721?fr=aladdin 延伸阅读 1、《从网红女孩到艺术家,阿马利娅·乌尔曼亮相金杜艺术中心》 http://www.hiart.cn/news/detail/752ipwt.html 2、纽约时报记者Amanda Hess 探访并描述自己去那些具有网红特质的“博物馆”,“工厂”以及“宫殿“,整个体验另人失望。 3、华盛顿邮报报道:This new museum doesn’t want Instagram or crowds. Does that make it elitist? 4、华尔街日报文章 How instagram became the art world’s obesession https://www.wsj.com/articles/how-instagram-became-the-art-worlds-obsession-1532443518 5、Vox 视频中纽约大学研究学者的研究报告。里面提到观众去博物馆参观拍照,如果是带着要发社交媒体的目的,那么他的体验享受值会比没有这个目的拍照减少很多,也就是说发社交媒体的压力会使观感和体验变差很多。 但研究中也显示,博物馆允许拍照是会提升观众的观感体验。 https://academic.oup.com/jcr/article/44/6/1220/4627834 6、我们是否应该拒绝网红展? 7、处于风口浪尖的美术馆“网红展”,是低龄化的产物,还是艺术大众化的必经之路? 8、网红大展能给博物馆带来真正未来吗?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杨紫.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3 Oct 2018 | 涂鸦≠街头≠嘻哈≠潮流≠Banksy | 01:01:35 | |
关键信息 1、2018年10月6日,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代表作《女孩与气球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以竞价约104万英镑被拍下的那一刻,竟在现场瞬间被隐藏在画框内的碎纸机自毁成条状。事件发生后,班克斯在其官网和Instagram上表示本次事件是在8年前就计划好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以往的多次实验都能将整幅画作完全粉碎成条状,可在拍卖现场,画作只被切碎了一半。风波过后,班克斯将作品改名为《垃圾桶中的爱》(Love is in the Bin)。 2、《涂鸦鬼飞踢》来自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研究所硕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环境心理学研究所博士毕恒达,作者透过有趣的方式介绍了涂鸦的类别、起源与发展,搭配缤纷多样的涂鸦照片,带领读者认识千奇百怪的涂鸦,介绍街头涂鸦文化的发展与特色,深入了解涂鸦客表达意见、衝撞主流文化的心理,说明涂鸦艺术的独特风格及广泛影响,并有台湾涂鸦高手的现身说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436712/ 3、《街头艺术浪潮》的作者许雯捷从「原点」一词,探讨被归类为次文化的涂鸦,如何想像城市,如何对今日过度商业化的艺术世界产生衝击,并指出涂鸦艺术本质上的流动性、朝生暮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776 4、来自纽约布朗克斯的涂鸦艺术家 COPE2 是美国涂鸦文化的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从 80 年代开始,他凭藉其throw-up 式的狂野涂鸦风格,与其他成员组成了涂鸦团队 Kings Destroy,把他们的思想,语言以涂鸦的方式喷洒到纽约的各地铁,街头等地方,并且令他声名大噪。COPE2的涂鸦中总是会出现其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涂鸦签名CO,即其名字的前两个字母。 http://www.flightclub.cn/fashion/view/5548 5、涂鸦的黄金年代——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席卷美国纽约,城市基础设施陷入混乱,暴力事件频发。遭受歧视的黑人和拉丁裔开始在简陋的贫民窟里用偷来的油漆在墙上乱画,后来纽约的将近7000多节车厢也被涂鸦覆盖。由于当时的政府尝试通过立法阻止涂鸦的蔓延,禁止携带使用过的喷漆罐,为了躲避抓捕,如今我们熟知的贴纸和海报涂鸦也是由此产生。 https://i-d.vice.com/en_us/article/3kbnmv/documenting-the-70s-golden-age-of-nyc-graffiti-culture 6、1982年,一位白人地下电影工作者Charlie Ahearn,自筹了资金拍摄了《狂野风格》(Wild style)一片,这部影片中用了Quinones、 Braithwaite,以及一些街头艺术家,来呈现出布隆克斯区(NY, Bronx)的街头文化,以及表现市中心居民将之视为反叛的艺术。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7765/discussion/1183853/ 7、反涂鸦小组-- 于1976年,纽约市政府宣布组成的以10位便衣警察为一组的涂鸦巡视小组。他们在各条地铁线路上巡视,证鉴科也受命对涂鸦的签名进行分析,建立“漆族”档案资料。在两年内被纽约警察局盯上的上千名涂鸦者中,大约27%被以“破坏公共秩序”与“行为不端罪”起诉并罚款。1977年,交通署配备了代号“Buff”的清洗车,利用高压将混合着化学稀释剂的水流来清除列车车厢与街头上的涂鸦。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606436/ 8、Taki183,一位居住在华盛顿高地上的送货小子,通过随处涂写自己绰号“Taki183”的举动,不仅使自己登上了1971年的《纽约时报》,也使涂鸦(Graffiti),这个来自希腊文“书写”与意大利文“刮痕”的俚语成了一个艺术名词。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606436/ 9、推动涂鸦成为艺术的两位重要艺术家: 尚—米契·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非学院出身。运用非洲图象,色彩鲜明,涉及美国社会有色人种的话题,可说是有色人种问在美国社会的典型例子。 哈斯·哈林(Keith Haring)1980年代期间纽约派中最主要的领导人物。他对于1980年带流行的观念艺术与极限主艺术具有很明显的反感,而对于街头到处可见的涂鸦和老普普的一些艺术家作品有浓厚的兴趣。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Michel_Basquiat 10、涂鸦艺术家SEEN是涂鸦届的传奇人物,被称为“涂鸦教父”的他热衷于在夜晚涂鸦火车车厢。SEEN不局限于简单地写上自己的名字SEEN,他将其写的更长。在涂鸦结束后,像其他涂鸦艺术家一样,他都会将成果拍照存档。 http://www.jnnc.com/2016/0704/471433.shtml 延伸阅读 1、涂鸦最初来源于美国费城一位名为玉米面包(Cornbread)的人,他的本命是达里尔麦克雷。Cornbread起初是在墙上写下他喜欢的女生的名字,久而久之,他开始尝试在城市所有角落写上自己的外号。 https://fashion.sina.com.cn/l/ds/2016-05-26/0957/doc-ifxsktkr5924822.shtml 2、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曾在美国纽约街头乔装打扮成路边画家,以60美金的价格贩卖自己的画作。然而第二天,他就在网上宣布自己前一天卖出的画作全部是真迹,60美金的作品立刻飙升至25万美金。 https://post.smzdm.com/p/616847/ 3、张大力,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现生活于北京。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大力就以街头涂鸦的作品“对话”而闻名,他也是最早关注民生并以此为题材进行涂鸦创作的艺术家之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5%A4%A7%E5%8A%9B/12026108 4、法国街头艺术家JR是一个游走于艺术创作与行动主义的摄影家。对他而言,街头是一个巨大的艺术画廊,而城市则是他展览的大舞台。从巴黎到洛杉矶,途径蒙费梅伊-克利希地区以及耶路撒冷,JR在许多街头艺术被禁止的地区和国家都张贴了他的巨幅照片。2018年,其执导的《脸庞,村庄》获得卢米埃尔奖最佳纪录片。 https://baike.baidu.com/item/JR/12005820 推荐纪录片 1、Robbo vs Banksy- Graffiti Wa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OiB3xEkzM 2、拯救班克斯 Saving Banksy (2016) 3、画廊外的天赋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2010) 本片曾获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同时也是班克斯的首部个人纪录片,他还以自己的方式在英国的合法涂鸦区搭建了地下影院将其公映。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319017/ 4、Vigilante Vigilante: The Battle for Expression是一部记录了反涂鸦人士反抗城市涂鸦的行为的影片。在不遗余力地销毁别人的涂鸦的同时,他们却也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他人绘制的财产。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750415/ Special Guest: 灵丹.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2 Jul 2018 | 第一次跑题,为什么做艺术播客? | 00:43:49 | |
主播 关键信息 国内艺术播客: 1、艺术有读 2、IPN 3、路书 国外艺术播客: 4、Artelligence podcast 5、In other Words 6、Dialogues 7、Collect Wisely 8、The Art Newspaper Podcast 9、Arts and Ideas (BBC Radio 3) 10、Artsy podcast 11.奈良美智的广播节目 延伸阅读 国内文化类播客: 1、翻转电台Flip Radio 2、文化土豆 3、加州101电台 4.灭茶苦茶 5.流行通信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5 Nov 2018 | 约翰·伯格的脑洞:理解一张照片 | 00:57:18 | |
关键信息 1、约翰·伯格(John Berger),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创作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撰稿,迅速成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之一。 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书,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The Man Booker Prize)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From A to X:A Story in Letters)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2017年1月2日,约翰·伯格在巴黎南郊安东尼寓所去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Berger 关键信息 1、约翰·伯格(John Berger),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创作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撰稿,迅速成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之一。 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书,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The Man Booker Prize)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From A to X:A Story in Letters)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2017年1月2日,约翰·伯格在巴黎南郊安东尼寓所去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Berger 2、《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是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由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Geoff Dyer)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Uses of Photography)《外观》(The Look of Things)《故事》(Photocopies: Stories)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如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最高水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76353/ 3、杰夫·戴尔(Geoff Dyer),英国著名作家,英国当代最优秀作家之一。1958年生于英国乔丁汉,毕业于牛津大学英语文学专业。他的作品题材异常广泛,对音乐、文学、电影、旅行、摄影、文化等都有独到、深刻的评述;文字优雅、敏锐、风趣、灵动,擅以调侃之言以及精巧细节构架深邃主题。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ff_Dyer 4、《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是1972年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纪录片,由约翰·伯格和制作人迈克·迪布(Mike Dibb)共同参与创作。这套纪录片被视作是对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的《文明》(Civilization)系列纪录片的回应,批判了《文明》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和艺术传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ys_of_Seeing 5、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是英国艺术史学家,博物馆馆长和广播员。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经营两个重要的艺术画廊后,他开始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制作了一系列关于艺术的节目,最终在1969年开创了名为《文明》的系列纪录片。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nneth_Clark 6、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8世纪英国著名的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英国画家,谈话中提到的作品名为《安德鲁斯夫妇》(Mr. and Mrs. Robert Andrew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Gainsborough 7、克里斯·基利普(Chris Killip),是英国最有影响的摄影家之一。基利普的成名作是《此地》(In Flagrante,又译《现场》),出版于1988年,被认为是关于玛格丽特·撒切尔时代(1979-1990)英国最重要的摄影集之一,也是英国当代纪实摄影的代表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_Killip 8、切·格瓦拉(Che Guevara),出生于阿根廷。他是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社会主义古巴、古巴革命武装力量和古巴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及领导人,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家、军事理论家、政治家、医生、作家、游击队领袖。1959年起任古巴政府高级领导人,1965年离开古巴后到第三世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1967年在玻利维亚被捕,继而被杀。切·格瓦拉死后,他的肖像已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下图为格瓦拉1967年遭玻利维亚军队杀害后尸体的照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切·格瓦拉 9、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桑塔格以犀利视角与雄浑笔力见称于世,屡屡发声介入文化时局争议,为当代深受瞩目的女性评论者,主要著作有《论摄影》(On Photography)、《旁观他人之痛》(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等。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san_Sontag 10、《霍克尼论摄影》(Hockney on Photography)是一本作者保罗‧乔伊斯与霍克尼的访谈录,主要介绍霍克尼的组合照片(拼贴照片)。这本书回顾了霍克尼如何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以及当初的摄影试验是如何演变成一种引人瞩目的崭新艺术形式的,描绘了他是如何创造出他独特的组合照片(或称拼贴照片),并讲述了他如何受立体派绘画的影响,受东方卷轴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透视法的影响,以及受现代摄影中纪实细节表现法和快速冲印工艺技术的影响的。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91054/ 延伸阅读 1、《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The Seasons in Quincy: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是一部纪录影片。四部短片象征四季的更迭,而山村的风景、动物、生活则是年复一年的循环,体现约翰口中「无穷延伸的此时此刻」。他的思想及人生观与古老的农舍、青翠的绿地、放牧的牛群相呼相应,说着这个世界周遭人物景物的故事。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85416/ 2、《另一种讲述的方式》(Ways of Telling),此书由约翰·伯格和瑞士著名摄影家让·摩尔(Jean Mohr)共同撰写。图文并茂,理论分析与奇闻轶事、新闻纪实兼顾。书中探索了摄影师与被拍摄之物、图片与观众、被拍摄的瞬间与回忆之间的张力。伯格和摩尔,以批评家的道德热忱和摄影家的实践技术,制作了这部著作,由此拓展了由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和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开创的批评前沿。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79491/ 3、《旁观他人之痛》(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是苏珊‧桑塔格2003年的最新论著,也是继《论摄影》(On Photography)之后,另一部深入探讨影像与当代文化关系的力作。桑塔格在书中追溯了现代战争与摄影的演进,近代反战运动的发展,以及影像与新闻,艺术和文化之间的复杂与暧昧。那些源源充斥于现代生活中的战灾影像,究竟是「记录了」战争的原貌,还是「建构了」灾难的神话?究竟是激起了我们对暴力的厌恶痛绝,还是磨平了我的同情心?旁观他人的苦痛究竟是为了谨记教训,还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邪淫趣味?观看这些凶劫的影像究竟是要令我们坚硬一点以面对内心的软弱?还是令我们更麻木?或令我们接受生命中不可挽回的创伤?而面对这类由照片所带来的远方灾痛的知识,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桑塔格这本书不仅让我们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与意义,更直指战争的本质,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责任等重大议题。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58431/ 4、《毕加索的成败》(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是迄今为止关于毕加索的最重要的著作。作者约翰·伯格以批评家的身份,从毕加索出生背景、时代氛围、画作分析,时间横跨西班牙的孩提时代到他的最后岁月。穿透笼罩在这位艺术家周遭的光环,试图去再现艺术家的真实处境:毕加索的成功使他与世隔离,并且使他的创作题材匮乏;当友人们努力使他快乐时,他却独自面对年华老去、创作力衰退的孤绝困境。在他生命的终点,伯格说,毕加索成为第一个用油彩咒骂的画家。 5、《看》(About Looking),这部批评文集由约翰·伯格撰写,分为三部分: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桑塔格遥相唱和;最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心理与艺术各个层面,颇得瓦尔特・本雅明的遗风。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27959/ 相关书籍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 《观看之道》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霍克尼论摄影》 《毕加索的成败》 《看》 相关影像 《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 《观看之道》 Special Guest: 胡昊.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1 Jun 2019 | 除了买书,你还能在艺术书展收获什么? | 00:55:05 | |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赵梦莎:艺术书展 abC(art book in China)联合发起人 abC官网:http://artbookinchina.com/zh/ 编辑:符诗瑶 杨威 剪辑:刘苑 本期艺术有读我们邀请到艺术书展 abC(art book in China)联合发起人赵梦莎,从世界各地的艺术书展聊到将于6.6-9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的abC 艺术书展,希望大家都能到现场畅游书海。我们还将从在微博@艺术有读 转发这期节目的观众中抽取3位幸运听众赠送共6张VIP预展门票,欢迎大家多多参与。 艺术书展 abC 艺术书展 http://artbookinchina.com/en/bjabf19exhibitors/ UNFOLD 2019 上海 M50 http://www.shanghaiartbookfair.com/ 第一届纽约艺术书展由纽约的艺术书店Printed Matter 于2006年组织举办,参展方来自全球各地。 https://printedmatterartbookfairs.org/ 洛杉矶艺术书展,同样由Printed Matter 举办 https://printedmatterartbookfairs.org/ 比利时根特艺术书展 莫斯科艺术书展 伦敦泰特美术馆 offprint 艺术书展 东京艺术书展 关键信息 1、埃德·拉斯查 (Ed Ruscha),1937年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之一,观念艺术的先锋人物。最早开始创作艺术书的艺术家之一。 2、豆荚 𝗣𝗢𝗗 豆荚 POD 于2018年成立,目前由三个女孩组成,嘉佳和豆豆十一岁,玥玥十岁,她们同时还是抓马宝贝少年剧场的成员。豆荚将以每年一本zine的形式,展现和讨论少年们的生活和观点。 POD第一期的主题为《Violence》,每个女孩用画面展现了自己了解或遭遇过的暴力,思考并理解暴力为何产生,以及遇到极端暴力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3、上海书展,是上海市一项以读书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自2005年由上海联合书业会展有限公司举办,每年定期于8月份举办一届。 4、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简称“图博会”或“BIBF”)由多个政府机关合力主办,并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是中国“十一五”、“十二五”的重要会展项目。参展单位有国内的五百多家出版社外,也有来自海外,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数十个国家的机构,每届并设一主宾国,邀请其他国家介绍他们的文化。除了是刊物展览会外,图博会实是兼具书籍贸易、文化活动、业界沟通、文化交流等多功能的国际出版盛会。 5、美国艺术媒体 artnews 在2015年对于纽约艺术书展的报道中,提到从2006年创始,参展商数量从40家,参观人数六千人次到2015年为超过370家参展商,三万五千人参观。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赵梦莎微博:@赵梦莎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以及艺术家夏凡为我们制作的片头片尾音乐。 Special Guest: 赵梦莎.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4 Nov 2021 | 和 Georgina Adam 聊“升升不息”的私人美术馆 | 00:32:59 | |
第六十五期 和 Georgina Adam 聊“升升不息”的私人美术馆 时长:33分钟 主播 sammi:Tabula Rasa 画廊主 嘉宾 Georgina Adam,作家,记者,FT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艺术新闻特约编辑。从1980年代开始进行艺术市场报道,著有《The Rise and Rise of the Private Art Museum》(2021),《钱暴Dark Side of The Boom》(2019),《Big Bucks: The Explosion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2014) 文字编辑 Danying,sammi
剪辑 sammi 2021年出版的这本新书 the rise and rise of the private art museum,是英国Lund Humphries 出版社和苏富比艺术学院合作的系列丛书hot topics in the art world 中的第一本。这个系列丛书都在介绍当今艺术世界中讨论最火热的一些话题, 每本书的篇幅较短,写作和发行的周期也相对紧凑,除了这本私人美术馆的书,正在出版的还有关于归还文物,艺术博览会的神话等话题。 2019年4月,艺术有读曾经聊过 Georgina Adam 上一本关于艺术市场的书《钱暴》 慈善资本主义 (philanthrocapitalism)
2006年6月26日,全球第二富豪沃伦·巴菲特先生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将其估值高达310亿美元的资产交给当时唯一一个比他富有的男人——比尔·盖茨的妻子梅琳达。这项捐赠并不是让受赠者本人受益,而是将用于受赠者建立的慈善基金会中。到2009年,比尔&达梅林·盖茨基金会几乎每年都提供30亿美元的捐赠,这在慈善史上是空前的。巴菲特和盖茨是正在快速壮大的新慈善家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相信,他们不仅仅是在做一些符合传统的事情,而是在改进慈善,使慈善能够解决今天日益变迁的世界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他们在努力运用赚取利润的方法来从事慈善活动。他们被称为慈善资本家。
2006年2月,美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提出了“慈善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在“慈善资本主义的诞生”一文中,慈善资本主义是指新一代慈善家对于自己作为社会投资家的一种认同,即慈善家将资本投入慈善事业,自行监管以求获得最高的社会投资回报率。也有研究者将其称为“现代慈善”。 X美术馆 (X Museum) 由青年收藏家、策展人黄勖夫先生 (Michael Xufu Huang)与企业家、收藏家谢其润女士 (Theresa Tse) 于2020年5月创立。参见 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Louis Vuitton Foundation) 501c条款列出了26种享受联邦所得税减免的非营利组织,其中第三段则列明了宗教、教育、慈善、科学、文学、艺术、公共安全测试、促进业余体育竞争和防止虐待儿童或动物等七个类型的组织。在该条款的作用下,这些组织可以接受免税捐赠,同时承担着公益使命。他们完全免征联邦所得税和各州企业税(与机构的公益使命不直接相关的那些营利活动除外),不需要付增值税(在美国通常叫“营业税”),也不需要付各种现存的对商业演出的征税。除了这些税收上的豁免,还有诸如邮费的减少(全部通信享受非营利的邮资比率),对博物馆免收艺术品的某些保险费,在向国外收购艺术品时,不需要支付海关税等支持。
在美国,从20世纪初以来的近乎全部的博物馆、乐团和歌剧院以及近年来的多数芭蕾舞团和文化节,几乎所有创作型剧院(百老汇除外),从此都成为了非营利性的机构。此外,许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画廊和和实验电影机构也逐渐发展为非营利性质,而在欧洲它们通常都是商业性的。
Jupiter Artland是苏格兰爱丁堡市郊的一座当代雕塑公园和美术馆。由慈善艺术收藏家罗伯特(Robert)和尼基·威尔逊(Nicky Wilson)于2009年创立,如今已发展成为苏格兰最重要的艺术组织之一,屡获殊荣。2016年,木星艺术乐园获得了ArtFund年度博物馆的提名。
MONA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私人博物馆,坐落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Tasmania) 的城市荷巴特(Hobart),于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展品皆为亿万富翁David Walsh的私人藏品。 私人美术馆的报告:PAMR (private art museum report), 可在这里下载。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9 Dec 2021 | NFT艺术夭折了吗,还是刚刚开始? | 01:11:43 | |
嘉宾: 郭成 数字化合物联合创始人,《加密艺术年鉴》主编,VulcanDAO顾问。曾就职于武汉美术馆、《艺术与财富》杂志、运营公众号优看、参与艺术项目屏幕间等,工作侧重于加密艺术研究、策展和评论。 Twitter:@axgoka 微信公号:数字化合物 黄韵奇 现居香港。主业从事另类投资,区块链及加密货币投资与调研、追踪二级市场动态并提供行业建模分析与金融咨询。副业当代艺术观察与写作,主要研究数字新媒体及加密艺术方向。供稿于雅昌、艺术新闻等媒体,曾参与赛博北京艺术节、亚洲当代艺术展、濑户内海等大地艺术节的商业模式研究、香港艺术家生存考察等。 Instagram:claire_yqhuang 微博:Boiling_Rain 相关信息: 佩斯画廊做的NFT平台,Pace Verso。 苏富比拍卖行的NFT平台 Sotheby's Metaverse。 加密艺术家Pak 的作品在2021年12月初拍卖以九千一百八十万美金的价格成交,破任何在世艺术家的拍卖纪录。 加密艺术家刘嘉颖的作品《十万块广告牌》 Justin Sun(孙宇晨)和永乐拍卖老板赵旭的直播对话。 村上隆和RTFKT合作的NFT头像创作 张洹的NFT项目和洹宇宙 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Currency NFT项目 中国境内合规的唯一艺术(NFT平台) artnet 发布的NFT30 报告 Messari 发布的区块链市场报告 The block 发布的2022年数字资产报告 Arttactic 发布的NFT报告 艺术有读的联系方式:yishuyoudu@gmail.com 微博:艺术有读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5 Mar 2022 | 和 btr 聊阔论厅(Quarantine)时代下的创作 | 00:45:41 | |
第六十八期: 和btr 聊阔论厅(Quarantine)时代下的创作 时长:45分钟 主播 sammi:Tabula Rasa 画廊主 嘉宾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创作者和当代艺术评论人。出版有《上海:城市生活笔记》(2003)、《迷走-神经》(2013)、《迷你》(2016)、《意思意思》(2017)等。译有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2009)、萨奇《残酷极简思维》(2013)、保罗-奥斯特《冬日笔记》(2016)等等。 关于城市生活、文学,电影及当代艺术的评论以及写作散见于《小说界》、歌德学院在线杂志、《Artforum中文网》、《艺术界》等。2014年创办微信公号“意思意思”。 btr 的新书《上海胶囊》:展览可以成为小说,在现实空间创设虚构的情境;小说亦可以成为纸上的展览,将虚构成分织入真实的生活。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1 Apr 2022 | 和豆瓣大V艺术家的抢救式聊天 | 01:22:56 | |
第六十九期 和豆瓣大V艺术家的抢救式聊天 时长:1小时23分钟 主播 · 胡湖:姐夫拍卖创始人 嘉宾 蔡承良(Tiger Cai) 学过艺术史。学过摄影。拍过实验电影。做过动画。没学过画画但现在正在画画。如今进军NFT界成为金融大鳄。中年肥宅。 豆瓣用户名:空想特摄兔男郎 收听导航: 02:20 每条广播享受先审后播待遇 08:30 我承认基本功不好,但不接受这些批评 13:14 《银河系中已知的最后一次星际留言》 17:00 苏联美学、末世情结、人类的自我毁灭倾向 22:40 巨大甜甜圈崇拜 25:00 从艺术家角度看NFT 44:20 中心化倾向可能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 49:30 所有的乌托邦电影都是反乌托邦电影 53:24 元宇宙的社会内核与阴暗面 01:00:00 聊聊现在网络上的糟心事 01:18:30 QAnon、阴谋论与左派叙事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小报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7 May 2020 | 如何成为艺术家?艺评人 Jerry Saltz 的实用成功指南 | 00:26:24 | |
2020年3月由纽约艺术评论人Jerry Saltz 撰写的 《如何成为艺术家?》(How to be an aritst)因为疫情原因取消了所有的宣传活动,但依然在一个月内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名。 这本半个小时就可以轻松翻完的小书,到底有没有价值呢? 这期播客邀请文化土豆播客主播 益康糯米,聊聊读后感。 相关链接: Jerry Saltz 给《纽约》杂志撰写的《三十三条如何成为艺术家的条件》,是这本新书的原型和契机, 无法读到英文书的朋友可以上网看这篇文章了解,属于这本新书的“精华”版。 Special Guest: 益康糯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1 May 2022 | 封城之下,上海艺术商业的取样聊天 | 00:54:31 | |
上海封城的第50+天,我们连线三位身在上海,经营着和艺术商业相关的老板们,聊聊他们各自公司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判断。 第七十期: 封城之下,上海艺术商业的取样聊天 时长:54分31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画廊主 嘉宾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 周安迪:梯书店老板 · 嘟嘟:Fiu Gallery 画廊主 文字编辑 Even
剪辑 Even 「相关信息」 ArtJeff 姐夫拍 「姐夫拍」创建于2014年,是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艺术品交易模式,利用微信重新梳理艺术圈的信息流和关系链,将当代艺术行业的藏家、经纪人、画廊及拍卖行从业者、艺术媒体人等聚集在微信群中,在传统拍卖模式基础上做出合适微信用户行为和需求的微创新,每天以无底价形式竞拍价位适中的当代艺术精品。 Fiu Gallery (飞呦画廊) Fiu Gallery 飞哟画廊成立于2018年,是中国上海最具有影响力的年轻画廊之一。因大胆、亮眼、创新、交互性极高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以探索艺术赋能未来商业,创造艺术价值变现为宗旨,将故事化、场景化、游戏化与突破想象力的策划理念相融合。Fiu Gallery 不断颠覆传统模式,用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艺术专业度探索多元的艺术生活方式,并实现商业与艺术高度的结合。 一个复合型艺术策划公司,多元交互的年轻艺术空间,分享艺术生活方式的创意品牌。“可爱、年轻、活泼、快乐、陡峭、荒谬”。 Fiu Gallery 画廊虚拟合伙人 2022年4月18日,Fiu Gallery飞哟画廊正式官宣虚拟人ALMA 成为画廊合伙人。截至2022/4/18,ALMA成为全球首位虚拟画廊合伙人。 Who is ALMA?:突发|Fiu Gallery 官宣全球首位画廊虚拟合伙人 Text & Image 梯书店 Text & Image 梯书店是一家位于上海市天平路42号的独立书店,由梯工作室运营。在梯书店,你可以找到精选的中外文化艺术杂志、独立刊物以及社科、人文、艺术、设计、建筑等主题的书籍。梯书店为读者提供具有思辨性和良好设计的出版物。 梯书店是一家小型精选书店,主要销售中外文人文社科艺术书籍。营业时间:每日11:00-21:00书店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路42号 虚拟试验出版物 Transmit 梯书店旗下的虚拟试验出版物 Transmit 的试刊号是一个文件夹的压缩包,源头是对数字/模拟(digital/analog)的二分法的着迷。第一期的主题是隔离生活。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小报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1 Jul 2022 | 卡塞尔文献展日报 I | 00:31:39 | |
和文化土豆播客联合制作的卡塞尔文献展专辑第一集。 这是一次非常即兴不带稿, 不剪辑的聊天。 聊聊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的首日观展体验和争议。 #documenta15 #卡塞尔文献展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2 Jul 2022 | 卡塞尔文献展日报II | 00:29:59 | |
早十点转到晚十点的过度努力看展日,总结心得是“别太认真”。 与文化土豆播客联合录制。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3 Jul 2022 | 卡塞尔文献展日报 III | 00:28:24 | |
卡塞尔文献展日报的最后一期。 对话中谈到的彭博社评论文章 artreview 对于卡塞尔文献展的评论文章 本期节目与文化土豆播客联合录制。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1 Aug 2022 | 爱丁堡艺穗节的最强攻略 | 00:36:03 | |
全世界最大的表演艺术节 - 爱丁堡艺穗节(Edinburgh Fringe) 在2022年迎来75周年大庆!! 这期播客其实是在疫情发生之前的2020年初录制, 本想在2020年的爱丁堡艺穗节前夕发出,结果疫情导致一拖就是两年。 2022年,艺穗节全面恢复疫情之前的完整节目单, 在8月5号到8月29日里, 会有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三千多个不同的表演节目,共四万多场次。这么疯狂的节目单,要怎么选看什么, 怎么安排怎么买票,怎么订到实惠的住宿, 希望这期节目可以帮到你! Edinburgh Fringe 官方网站: https://www.edfringe.com/ #Edinburghfringe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6 Sep 2022 | 首尔与国际艺术之都的距离 | 00:58:12 | |
与独立策展人巢佳幸和画廊主,艺术顾问吕婧在韩国首尔的第一届Frieze 首尔博览会的观后展。 首尔真的可以替代香港,成为亚洲艺术交易的中心吗? 相关内容: 企业收藏:百味堂,钢铁公司POSC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2 Dec 2022 | 艺术市场大萧条会抵达美国吗? | 00:48:09 | |
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术展今年正好是第20个年头, 经过了2020年的全部取消,到2021年的缩减规模举办,再到今年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而同期还有十多个卫星博览会在迈阿密举办。 如此大规模的艺术盛事却很少有中文艺术媒体报道, 除了常规型的翻译文章, 无论是艺术媒体还是藏家,画廊,好像都对这个美国这个年度艺术交易市场失去了兴趣。 在仅有的报道中, 充斥了很多“更强劲, 更持续,更理性”等标准的正向市场语言,但真正参与其中的人是怎么样的感觉呢? 疫情三年, 中国当代艺术好像从红火亮相全世界,到2022年的鲜有露出。我们的当代艺术在迅速和世界脱钩吗? 这次对话是我和常住上海的藏家,Blank 画廊的画廊主吉吉,还有常住纽约的艺术顾问zoe, 两周前在纽约某酒店大堂吧的一次聊天。作为12月参与和参观迈阿密艺术展会为数不多的几位中国人, 我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对美国的当代艺术市场分享了很多很个人化,也很真实的看法。 因为录制环境原因, 噪音较多,还请听众多多包涵。 收听导航丨Index Ξ12:25 迈阿密的作品都卖回了中国? Ξ14:25 艺术作品同质化严重 Ξ16:25 中国艺术家在迈阿密的能见度其实很高 Ξ23:25 艺术家的迭代速度令人窒息 Ξ27:25 “操作”艺术家是正常市场行为 Ξ29:05 吉吉的收藏方向 Ξ37:05 专业藏家主导市场 Ξ38:25 吉吉为什么选择在东京开第二家画廊 Ξ43:25 艺术家需要指引 Ξ46:25 国外艺术家比中国艺术家好?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吉吉小红书:JIJI吉吉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artbaselmiami #艺术市场 #美国艺术市场 #巴塞尔艺术展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2 Feb 2023 | 52件珍宝一件不漏!上博英国国家珍藏展听我带你逛(上) | 01:30:59 | |
本期节目分上下集,可以作为上博英国国家珍藏展的音频导览节目,大家可以下载后到现场同步观展收听,也可以云逛展收听。展览作品的高清和局部图片可在嘉宾祺四公众号(祺四ART)获取,请在后台回复作品编号或关键词,如“01”或者“书房中”,请勿回复“01 书房中”。 感谢小🍠各位看展达人们推荐本期节目! (点击标题浏览详细作品信息) 时长:1小时30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祺四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西方艺术史学者,著有《八卦艺术史》、《珠宝传奇·中世纪》等畅销书。 个人公众号:祺四ART 关注“祺四ART”公众号,后台回复作品编号或关键词,获取本期节目作品高清大图及局部细节图。 收听导航: Ξ 00:09:44 Part 1 波提切利和15世纪意大利绘画 Ξ 00:37:20 Part 2 拉斐尔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 Ξ 00:54:30 Part 3 戈塞特和北方文艺复兴 Ξ 01:08:00 Part 4 卡拉瓦乔及意大利和西班牙绘画 相关信息: 英国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是一座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北侧的美术馆。成立于1824年,收藏了13世纪中叶至1900年的 2300 多幅画作。与欧洲大陆的同类型博物馆不同,国家美术馆不是通过将现有的皇家或王室艺术收藏品国有化而形成的。它是在 1824 年英国政府从约翰·朱利叶斯·安格斯坦的继承人购买了38幅画作时成立的。在最初的购买之后,画廊主要由其早期董事,尤其是洛克·伊斯雷特爵士以私人捐款建立,这些捐款现在占收藏的三分之二。藏品比许多欧洲国家画廊要小,但范围很广。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其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馆藏文物近10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万余件。 展览官方介绍及购票链接: 上博新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幕啦 作品信息 (作品标题中的粗体为祺四ART公众号高清图片提取关键词,也可直接输入作品编号) Part 1 波提切利和15世纪意大利绘画 01 安托内罗·达·梅西那《书房中的圣哲罗姆》 02 乔瓦尼·贝利尼 《圣母子》 03 皮耶罗·德尔·波拉尤奥洛《阿波罗与达芙妮》 04 多梅尼科·吉兰达约工作室《女孩肖像》 05 乔瓦尼·安东尼·波塔费奥的追随者《纳西索斯》(水仙花) 06 桑德罗·波提切利 《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 Part 2 拉斐尔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 07 拉斐尔 《圣母子像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 08 提香《女子肖像(达尔马提亚女人)》 09 乔瓦尼·巴蒂斯塔·莫罗尼《女子肖像(红衣女士)》 10 雅各布·丁托列托《文森佐·莫罗西尼的肖像》 11 柯勒乔 《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爱的教育)》 12 达米亚诺·马扎《加尼米德被强掳》 Part 3 戈塞特和北方文艺复兴 13 昆廷·马西斯《宝座上的圣母子和四位天使》 14 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夫《人行桥风景》 15 扬·戈塞特《年轻公主》 16 约阿希姆·布克莱尔《四元素·火》 17 约阿希姆·布克莱尔《四元素·水》 Part 4 卡拉瓦乔及意大利和西班牙绘画 18 卡拉瓦乔《被蜥蜴咬伤的男孩》 19 圭多·雷尼 《抹大拉的玛利亚》 20 桑索费莱托《祈祷的圣母》 21 尼古拉·普桑《酒神的养育》 22 克劳德《圣乌苏拉登船的海港》 23 萨尔瓦多·罗萨《墨丘利与不诚实的樵夫》 24 迭戈·委拉斯贵兹《费尔南多主教肖像》 (敬请期待本期播客下集)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姐夫 嘉宾微博:@祺四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4 Feb 2023 | 52件珍宝一件不漏!上博英国国家珍藏展听我带你逛(下) | 01:09:02 | |
本期节目分上下集,可以作为上博英国国家珍藏展的音频导览节目,大家可以下载后到现场同步观展收听,也可以云逛展收听。展览作品的高清和局部图片可在嘉宾祺四公众号(祺四ART)获取,请在后台回复作品编号或关键词,如“01”或者“书房中”,请勿回复“01 书房中”。 感谢小🍠各位看展达人们推荐本期节目! 第七十八期 (点击标题浏览详细图文信息) 时长:1小时09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祺四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西方艺术史学者,著有《八卦艺术史》、《珠宝传奇·中世纪》等畅销书,新书《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公众号:祺四ART 关注“祺四ART”公众号,后台回复作品编号或关键词,获取本期节目作品高清大图及局部细节图。 收听导航: Ξ 01:00 Part 5 伦勃朗和17世纪欧洲北方绘画 Ξ 16:00 Part 6 卡纳莱托和18世纪欧洲绘画 Ξ 30:00 Part 7 梵高和印象派绘画 Ξ 45:00 Part 8 透纳和英国绘画 嘉宾祺四介绍“壮游”的文章: 展览官方介绍及购票链接: 上博新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幕啦 作品信息 Part 5 伦勃朗和17世纪欧洲北方绘画 25 安东尼·凡·代克《约翰·斯托亚特勋爵与其兄弟伯纳德·斯图亚特勋爵》 26 阿尔伯特·寇普《草地上的骑士、牧民、两个男孩和七头牛》 27 小威廉·凡·德·维尔德《狂风中的荷兰船和其他小船》 28 梅因德尔·霍贝玛《有农舍的树林》 29 扬·斯汀《旅馆内部(碎鸡蛋)》 30 彼得·德·霍赫《庭院里的音乐会》 31 伦勃朗《63岁的自画像》 Part 6 卡纳莱托和18世纪欧洲绘画 32 卡纳莱托《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区入口》 33 卡纳莱托《威尼斯:城堡区圣伯多禄圣殿》 34 彼得罗·朗吉《正在接待骑士的女子》 35 克劳德-约瑟夫·韦尔内《有渔民的河流》 36 庞贝奥·吉罗拉莫·巴托尼《班克斯费的约翰·斯科特肖像》(壮游) 37 让-巴蒂斯塔·格勒兹《女子肖像》(美人) 38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多娜·伊莎贝尔·德·波赛尔》 Part 7 梵高和印象派绘画 39 保罗·塞尚《画室中的火炉》 40 保罗·高更《窗前果盆和啤酒杯》 41 让-巴蒂斯塔-卡米耶·柯罗《倾斜的树干》 42 约翰·辛格·萨金特《酒杯》 43 爱德华·马奈《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 44 皮埃尔-奥古斯都·雷诺阿《浴者》 45 克劳德·莫奈《鸢尾花》 46 文森特·梵高《长草地与蝴蝶》 Part 8 透纳和英国绘画 47 托马斯·庚斯博罗《拉尔夫·朔姆贝格医生》 48 亨利·雷班爵士《弓箭手》 49 大卫·威尔基《跪在祈祷台上的女子》 50 约翰·康斯特布尔《史特拉福磨坊》 51 托马斯·劳伦斯爵士《查尔斯·威廉·兰姆顿肖像(红衣男孩)》 52 威廉·透纳《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姐夫 嘉宾微博:@祺四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5 Feb 2023 | 那个画乞丐漫画的烟囱,人设崩了 | 00:51:58 | |
2023年2月21日,北京保利拍卖会新绘画夜场,《我很快乐,你不用说》经过多轮竞拍,98万元落槌,加佣金112.7万元成交,使得艺术家烟囱成为80后艺术家里新的“百万级”艺术家。本期播客邀请艺术家烟囱和画廊主房方,聊聊他们相爱相杀的故事。 (点击阅读详细图文) 时长:52分钟 主播&剪辑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烟囱 艺术家;房方 星空间画廊主 烟囱作品: 收听导航: Ξ 01:05 短剧《谈话之一》 Ξ 03:46 《我很快乐,你不用说》破百万 Ξ 19:30 烟囱把房方骂哭了 Ξ 23:38 烟囱的漫画是现实主义非常棒的延续 Ξ 32:10 乞丐漫画的精神 Ξ 33:55 房方盼着烟囱卖不掉 Ξ 35:48 我三十五了吗?真他妈的... Ξ 40:08 房方的兜售方式相当的尴尬 Ξ 44:24 艺术里特别棒的东西就是伤害和批判 Ξ 46:26 “我接下来有个漫画就是害藏家的” 烟囱本人解读《我很快乐,你不用说》: 我很快乐,你不用说。这是梅艳芳的歌《我很快乐》里的一句歌词。这句歌词契合了我在艺术市场的心境。这是一张关于“艺术圈”的画。在这张画的中心身着红色上衣的黄发性感女士是画廊的销售,她手里拿着手机算着画作的价格和给客人的折扣。女士的左边是最需要拉拢的大藏家,他们往空中挥舞的钞票可以征服一切。女士的右边坐在沙发上拿着红酒杯品尝不知是红酒还是血液的男子是美术馆大佬,脚边的艺术家抚摸着他的脚为了讨他欢心好让自己的作品进入美术馆。美术馆大佬的右边是画廊老板,最冷酷凶残的吸血鬼,他举着着鞭子日夜不停的鞭笞艺术家,压榨艺术家不断的产出新的艺术品供他赚更多的钱。画廊销售、美术馆大佬、画廊老板的中间,两个犹犹豫豫点着自己手里钞票的人,是艺术这场赌局的刚入行者。他们不像大藏家那么有钱,跟在销售、美术馆、画廊背后,想了解点消息跟着买,又怕被忽悠买错人压错宝。在艺术市场核心的外围,是满身血痕、脚戴锁链、内裤粘着屎的底层艺术家们。他们极尽所能的快速、高效的生产艺术品,有的人体力不支累倒了,有的人已变成累累白骨,但是剩下的人仍然吹着口哨快乐的不停画着,天空飘起又飞落的钞票是他们痛并快乐的源泉。 作品信息详见烟囱公众号:我很快乐,你不用说 乞丐漫画: 烟囱:“乞丐出版”是我在2013年创办的一个出版社。为什么叫“乞丐出版”这个名字,我最先想到的是创作者和赞助人的姿态,一方面创作者往往很清高,对金钱和赞助人很鄙视,另一方面赞助人觉得他花钱了,就喜欢对创作者指手画脚。这两种姿态都是不正常的。那么创作者是否可以低姿态点,创作上没钱的话就向乞丐一样跪下向赞助人伸手要钱好了,赞助人也是否能像对待普通乞丐一样,扔几个钱就走,从不会去追寻这个乞丐是否是好人,用这钱干了什么,是否发奋图强,回报了你的期待。我想这是正常的关系,创作者是无用的乞丐,赞助人是只是赞助一种生存方式而已。 详见:乞丐漫画第三部来啦!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姐夫 嘉宾微博:@烟囱yancong、@星空间_房方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1 Mar 2023 | 在英国,砥砺前行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 00:56:24 | |
第八十期 在英国, 砥砺前行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时长:56分钟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画廊主 嘉宾 姜节泓,策展人,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创建人。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院教授、研究总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主编。 何伊宁,写作者、策展人。她目前正在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研读博士,其研究围绕2008年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去殖民性所展开,考察艺术家个人经验、全球地缘政治互动与解殖艺术话语之间的联系。 个人网站:www.heyining.com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56 World of Art 这个系列丛书的介绍及姜教授这本书的侧重点 Ξ 03:25 与其他已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著作的区别 Ξ 06:40 何伊宁对于策展性写作方式以及关注到的艺术家实践的感想 Ξ 08:55 对于西方目标读者的考量与策展可译性 Ξ 11:25 写作章节架构与艺术家作品的选择顺序 Ξ 15:25 疫情前后策划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的反思与变化 Ξ 20:05 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的生态、学术研究与展览 Ξ 27:40 在西方做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受限因素与阻力 Ξ 32:10 国际政治对立环境中,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褪热的趋势及影响 Ξ 37:00 创立伯明翰城市大学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的初衷 Ξ 41:23 CCVA年会主题与内容 Ξ 47:43 Peer Review - 学术期刊中业内盲评的机制与条件 Ξ 50:35 在西方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跨学科研究的例子 2021年出版的由姜节泓老师执笔的这本新书,The Art of Contemporary China, 是英国 Thames & Hudson 出版社系列丛书 World of Art 中的最新一本。这个经典系列丛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60年代。这个系列可以被看作为艺术普及的丛书,深入浅出的将全球范围内艺术相关的话题当做故事来讲述,和学术论著会有所区别。 其他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书籍 第一本系统性介绍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教材,巫鸿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剧变时期所有媒体的中国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叙述。这本按时间顺序组织、图文并茂、易于浏览的著作,既考虑到了中国特定的历史经验,也考虑到了全球舞台上的中国当代艺术。 参见。 2014 年出版的 Paul Gladston 的《中国当代艺术》揭示了当前的艺术场景,将中国最近的艺术产出放在围绕它的更广泛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条件的背景中。Gladston 对塑造中国艺术发展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批判性的描述,介绍了这些思想和实践是如何将其与中国内外的权力、国家结构结合起来的。他主要关注中国大陆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包括绘画、电影、录像、摄影和表演,同时也讨论了在台湾、香港、澳门和离散到全世界的华裔群体创作的艺术。 英国重要的资助机构 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AHRC)英国国家人文艺术研究理事会 艺术人文类最重要的国家公立赞助奖金 Leverhulme Trust 利华休姆赞助基金会 艺术人文类最重要的私人赞助奖金 伯明翰城市大学中国视觉艺术中心 Centre for Chinese Visual Arts(CCVA) Centre for Chinese Visual Arts(CCVA)设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旨在建立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和视觉文化领域的原创知识,为博士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提供学术支持和专家指导。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0 Mar 2023 | 90后女性艺术家崛起,是一种市场现象吗? | 01:03:52 | |
本期话题是关于这两年市场上出现的天价90后女性艺术家这个现象,在拍卖会上很多出生于1990之后的女性艺术家的单件作品价格,最近两年纷纷突破50万甚至100万美元的大关,最高甚至突破了300万美元一件。不仅是西方,在中国也出现了非常类似的现象。除拍卖之外,90后艺术家也在一些标志性的群展中以集体面貌出现,个别艺术家已举办过美术馆级别的个展。强调90后和女性并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因为目前确实出现了这种现象,而且这个现象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市场现象,今天这期节目就邀请李苏桥和郑姝两位市场专家,从艺术市场的角度来进行讨论。 (点击标题浏览详细图文信息)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李苏桥:收藏家,艺术品经纪人 · 郑姝:南京四禧美术馆创始人及艺术总监,同时任职于伦敦某蓝筹艺术家工作室,曾任职于伦敦苏富比拍卖行。 剪辑&文字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 Ξ 02:22 龙美术馆举办 Rachel Jones 个展 Ξ 08:50 天价、群展等90后艺术家崛起的现象 Ξ 14:50 西方确实存在着这种政治正确的选项 Ξ 15:40 年龄和性别更多的是一种市场标签 Ξ 20:16 向京和陈可 Ξ 32:30 抽象将是下一个高峰 Ξ 35:40 Anna Weyant ,太适合包装了 Ξ 38:12 Lauren Quin ,二级市场已经下滑 Ξ 39:30 Jadé Fadojutimi ,年纪轻轻就被泰特收藏 Ξ 43:30 Flora Yukhnovich ,我不是特别确定 Ξ 53:00 为什么90后的创作主流还是绘画? 相关链接: 南京四禧美术馆开幕:如何不花太多钱做一间美术馆?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9 Mar 2023 | 西方长大的90后华人艺术家,她们的命运是什么? | 00:46:30 | |
本期是上一期的延续,继续讨论这两年艺术市场上出现的天价90后女性艺术家,主要聚焦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女性艺术家,以及生活在国内的具备国际市场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同时也聊到了国外画廊体制和国内的不同,国内画廊应该怎么办?今天这期节目的嘉宾依然是李苏桥和郑姝两位市场专家,主要从市场角度讨论。 艺术有读082: 西方长大的90后艺术家,她们的命运是什么? (点击标题浏览详细图文信息) 时长:46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李苏桥:收藏家,艺术品经纪人 · 郑姝:南京四禧美术馆创始人及艺术总监,同时任职于伦敦某蓝筹艺术家工作室,曾任职于伦敦苏富比拍卖行。 剪辑&文字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 Ξ 03:30 签约大画廊的价值 Ξ 06:40 为什么是伦敦? Ξ 08:30 西方画廊对亚洲藏家心态的拿捏 Ξ 09:48 你们为什么会那么在乎皮诺买了谁? Ξ 15:48 从西方人的角度,中国还是太陌生了 Ξ 18:05 池社做得蛮不错的 Ξ 19:25 张月薇/王茜瑶/李黑地/陈惠琳/张子飘/孙一钿... Ξ 25:54 没有国际生存能力的艺术家,几乎没有未来 Ξ 27:00 西方画廊为中国艺术家做的工作极为有限 Ξ 31:48 海外华人艺术家也不太想选择中国的机构 Ξ 34:43 中国画廊都认为自己是大画廊,缺少级别的阶梯 Ξ 37:00 中国画廊最应该做的是把好苗子输送出去 相关链接: LINSEED | 李黑地:雀在破晓 Tits at Dawn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0 Apr 2023 | 世界必须浪漫化,《绘画三故事》的故事之外 | 01:08:47 | |
“世界必须浪漫化·····这项工程还完全不为人知。当我给卑贱物一种崇高的意义,给寻常物一副神秘的模样,给已知物以未知的庄重,给有限物一种无限的表象,我就将它们浪漫化了。”——诺瓦利斯 新一期播客聊的是东门杨老师的新书《绘画三故事》,主要聊的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们。书里收录的巴尔扎克、缪塞、戈蒂耶的三篇小说非常精彩易读,建议先看完小说再收听节目。直接收听也可以,节目无剧透。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东门杨:毕业于巴黎第七大学,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DawanArt联合创始人。著作有《香料》《The Old Prince》《绘画三故事》,以及译作《成人之年》。 · 程小牧:毕业于巴黎第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让热内·一种现代巴洛克(Jean Genet,un Baroque moderne)》;译有《内在经验》(乔治·巴塔耶)、《阳台》(让·热内)、《贾科梅蒂的画室:热内论艺术》等。 剪辑&文字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6:36 天才诗人诺瓦利斯:世界必须浪漫化 Ξ 09:36 以赛亚·柏林谈浪漫主义 Ξ 15:31 巴尔扎克和浪漫主义 Ξ 16:38 缪塞,普希金最欣赏的法国诗人 Ξ 21:00 浪漫主义者最早对理性提出批判和反思 Ξ 23:30 沙龙展,法国人的一个创举 Ξ 27:50 连续创业者巴尔扎克 Ξ 34:10 媒体人戈蒂耶 Ξ 36:37 文学影响绘画,绘画影响小说 Ξ 40:48 提香、鲁本斯、德拉克洛瓦 Ξ 42:47 艺术史上的素描和色彩之争 Ξ 55:31 三篇小说,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 Ξ 01:03:42 寡妇与浪荡子 相关资料: 《绘画三故事》源自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缪塞、戈蒂耶的三篇以绘画为主题的小说。《不为人知的杰作》、《提香之子》和《金羊毛》几乎是虚构文学介入艺术批评和写作的最早范例。文学语言以它的想象和维度去呈现艺术的创造,视觉图像又从背后对文学叙事施加前所未有的影响。通过对三者的深入阅读,可以发现浪漫主义文学与艺术创作相互交织推动的线索。如将三个故事置入艺术史的背景中去,也能察觉到它们对艺术潮流变革的敏锐触角和预言绘画未来趋势的神奇之处。附录部分三篇小说被完整译出,虽不是鸿篇巨制,但足可以从中窥见文学写作的现代性尝试,更重要的是它们映衬着绘画现代性探索的诸多努力。 豆瓣条目: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126443/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创作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阿尔弗雷德·德·缪塞(Alfred de Musset,1810-1857),法国贵族、剧作家、诗人、小说作家。主要作品有“四夜组诗”,长诗《罗拉》,诗剧《酒杯与嘴唇》等。 泰奥菲尔·戈蒂耶(Pierre Jules 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法国十九世纪重要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文艺批评家。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主要作品有诗集《珐琅与玉雕》,小说《莫班小姐》等。戈蒂耶还撰写游记、戏剧、随笔 、回忆录及大量评论。 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作家、哲学家。著有诗歌《夜之赞歌》,《圣歌》,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等,小说中以蓝花作为浪漫主义憧憬的象征,蓝花代表了心灵渴望的一切的无限之物、爱,以及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追求等。 延伸阅读:世界必须浪漫化 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和建筑师,以传记《艺苑名人传》留名后世,为艺术史作品的出版先驱。 罗热·德·皮勒(Roger de Piles,1635-1709),法国画家,雕刻家,艺术评论家和外交家。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诗人,象征派诗歌之先驱,现代派之奠基者,散文诗的鼻祖。代表作包括诗集《恶之花》及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另著有艺术评论《一八四五年的沙龙》、《一八四六年的沙龙》、《现代生活的画家》等。 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剪断织布机上的布匹,勉励夫君专心向学,绝不可半途而废。《红楼梦》中对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一句,就用了乐羊子妻的典故,喻宝钗常劝宝玉用功读书,求取功名。 亨利·缪尔热《波西米亚人》 亨利·缪尔热(Henry Murger,1822-1861),生于巴黎,出身贫寒,小说家和诗人。《波西米亚人》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全方位讲述了一群挣扎在巴黎边缘社会的穷苦艺术家,刻画了他们的酸甜苦辣、悲喜人生。后来,这部作品也多次被人改编为歌剧、电影等,其中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于1896年改编而成的歌剧《波西米亚人》,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经典。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信公众号:ArtJeff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3 May 2023 | 许炯: 爱情这么美好的东西,怎能不表达呢? | 01:04:45 | |
许炯从小学习书法,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后来一直从事当代艺术的创作。他的作品里有非常多抽象的山水,以及像涂鸦一样的书写和线条。许炯最新的个展“在每一个宇宙遇见你”正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穹究堂举办。在展览开幕当天的现场,我请许炯聊了聊他眼中的书法、山水,以及他的创作与生活。 第八十四期 (点击标题浏览详细图文信息) 时长:65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许炯: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活及创作于北京。 剪辑&文字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4:00 书法,写和描摹不是一回事 Ξ 08:08 假的传统,真的传统 Ξ 11:42 我在北朝,神魂颠倒 Ξ 21:36 民间书法是很好的养分 Ξ 27:15 比田井南谷与白南准 Ξ 30:40 我在日本没有看到山水 Ξ 46:42 爱情这么美好的东西,怎能不表达呢? Ξ 55:58 莫高窟去了11次,每次都不想走 相关链接: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信公众号:ArtJeff 嘉宾许炯Instagram:jiongjiongjiongjiong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8 May 2023 | 倪军:天津人在纽约 | 01:10:54 | |
绘画是对绘画的怀旧,读书是对读书的怀旧,和天津人聊往事是对天津的怀旧。 倪军,一个有故事的艺术家。出生和成长于天津,在北京经历正统艺术学院的绘画训练后,远赴美国二十余载。在美国做过播音员、演员,在纽约街头画画。回国后当过电视主持人,爱买书、读书,爱看电影、写评论。翻译过诗集,并以艺术家身份写过不少谈论其他艺术家的文章。今天请倪军老师来到艺术有读,聊聊他在美国的街头生涯,以及他最近在偏锋画廊最新个展背后的故事。 第八十五期 倪军:天津人在纽约 时长:70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倪军:艺术家。1963年生于天津,1991年获得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梅森·罗格斯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并定居纽约多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剪辑:胡湖、默默 文字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4:36 天津的画家前辈们 Ξ 06:42 天津的洋味比上海含蓄 Ξ 12:58 拿起笔,进入画画的世界 Ξ 23:30 John,咱们系里有没有人体骨骼? Ξ 28:29 在纽约街头画画,你必须是个Tough guy Ξ 32:52 本色客串《北京人在纽约》 Ξ 41:59 买书让我有安全感 Ξ 44:38 了不起的电影《火之战》 Ξ 47:54 不顺拐,一个天津人的“诡诈” Ξ 55:18 画家写画家:沙耆一辈子过得挺不错 Ξ 01:01:07 隔离酒店的帽子与空床 相关链接: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需科学上网)。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信公众号:ArtJeff 嘉宾倪军公众号:倪军艺术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7 May 2023 | “龙与士”特展:布衣、名臣、忠烈与皇帝的书法与绘画(上) | 00:56:17 | |
“龙与士——明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特展”,是继“南张北齐”、“四王吴恽与四僧”之后,上海龙美术馆在十周年之际推出的第三个书画特展。展览由刘益谦总策划,谢晓冬策展,精选83件(组)明代书法、绘画作品进行展示,包括近60位创作者,他们的生活年代跨元末和清初。展品囊括了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及同时代名家的书法、绘画及信札等珍贵文物,约20组系首次公开亮相,其中尤以多件长达十米的手卷而成洋洋大观,为我们了解明代历史、文化、世族阶层,提供了切入口。 本节目分(上)、(下)两期,建议感兴趣的听众先听完(上)期再去参观展览,(下)期可以在观展时边看边听,展览时间为3月25日至6月18日。 第八十六期 (点击标题浏览详细图文信息) 时长:56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谢晓冬:在艺app、云杪文化创始人;“龙与士”展览策展人。 · 舒畅:古代书法爱好者 剪辑:胡湖、默默 图文编辑:胡湖 LONG重磅 | 明代书画大展“龙与士”揭幕,约20组作品首次公开亮相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35 展览回顾, “南张北齐”和“四王吴恽与四僧” Ξ 07:37 80多件明代书画馆藏怎么挑出来的 Ξ 14:15 “龙与士”展览题目的背后 Ξ 20:04 小冰河期的晚明,雪景画特别多 Ξ 26:25 在朝的士与在野的士 Ξ 30:31 沈周认为自己首先是个诗人 Ξ 34:13 宣德以后皇帝弱了,文化艺术开始生长 Ξ 36:35 浙派、吴门与松江画派 Ξ 39:04 夏昶《湘江春意图》,明代画竹第一人 Ξ 44:30 姚绶《行草书卷》:这就叫沉着痛快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需科学上网)。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信公众号:ArtJeff 嘉宾微博:@谢晓冬 @艺圃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7 May 2023 | “龙与士”特展:布衣、名臣、忠烈与皇帝的书法与绘画(下) | 00:59:37 | |
“龙与士——明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特展”,是继“南张北齐”、“四王吴恽与四僧”之后,上海龙美术馆在十周年之际推出的第三个书画特展。展览由刘益谦总策划,谢晓冬策展,精选83件(组)明代书法、绘画作品进行展示,包括近60位创作者,他们的生活年代跨元末和清初。展品囊括了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及同时代名家的书法、绘画及信札等珍贵文物,约20组系首次公开亮相,其中尤以多件长达十米的手卷而成洋洋大观,为我们了解明代历史、文化、世族阶层,提供了切入口。 本节目分(上)、(下)两期,建议感兴趣的听众先听完(上)期再去参观展览,(下)期可以在观展时边看边听,展览时间为3月25日至6月18日。 第八十七期 (点击标题浏览详细图文信息) 时长:59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谢晓冬:在艺app、云杪文化创始人;“龙与士”展览策展人。 · 舒畅:古代书法爱好者 剪辑:胡湖、默默 图文编辑:胡湖 LONG重磅 | 明代书画大展“龙与士”揭幕,约20组作品首次公开亮相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46 吴伟《柳荫炊钓图》,垂钓天地之间 Ξ 06:26 吕纪《红梅斑鸠图》,馆长助理拍到的第一件封面 Ξ 09:13 周臣《观潮图》,配得上是唐伯虎的老师 Ξ 14:06 沈周《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一生情一辈子 Ξ 25:37 古人的壮游与知识生产 Ξ 26:43 《吴门名士手柬》,集齐吴门群英 Ξ 30:09 王守仁《复罗整庵太宰书》,大哲对大哲的问难 Ξ 33:03 张弼、李东阳等《守南安送行诗卷》,一个谪官的行为艺术 Ξ 39:45 熊廷弼《七恸歌》,触目惊心的书法 Ξ 43:55 乔一琦,大时代的悲剧人物 Ξ 45:38 松江画派,董其昌书画合璧 Ξ 52:49 皇帝书法,隆庆帝与朱元璋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需科学上网)。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信公众号:ArtJeff 嘉宾微博:@谢晓冬 @艺圃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1 Jun 2023 | 祺四划重点!“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东一大展听我带你逛 | 02:02:34 | |
东一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带来的并不都是杰作,48件原作里有文艺复兴的巨星和优等生,也有抄作业混饭吃的差等生。这是一个更完整的文艺复兴切片,让我们得以看到天才光辉的掩盖之下,那些籍籍无名的平庸角色。对比之下,方知文艺复兴的群星何以能一直闪耀。 第八十八期 (点击链接浏览完整图文信息) 收听艺术有读第59期,从节目的06:48到47:30,了解波提切利的一生。 时长:2小时2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祺四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西方艺术史学者,著有《八卦艺术史》、《珠宝传奇·中世纪》等畅销书,新书《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公众号:祺四ART 关注“祺四ART”公众号,后台回复作品关键词,获取本期节目相关作品高清大图。 剪辑&图文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01:02 几件没来上海的波提切利 Ξ 00:10:45 导览正式开始 Ξ 00:11:33 平替画家们也要吃饭 Ξ 00:13:13 波提切利与《七美德》 Ξ 00:17:32 波提切利《青年女子肖像》 Ξ 00:19:58 美第奇三杰:老科西莫、壮丽的洛伦佐、科西莫大公爵 Ξ 00:39:26 科西莫·罗塞利《三博士朝圣》 Ξ 00:56:15 波拉约洛《青年女子肖像》,本次展览第三重要的作品 Ξ 01:03:04 这张工作室的粗糙作品就不应该来 Ξ 01:06:02 洛伦佐·迪·克雷蒂《维纳斯》 Ξ 01:08:15 重磅:桑德罗·波提切利《女神帕拉斯·雅典娜与半人马》 Ξ 01:24:44 重磅:《三博士朝圣》与波提切利自画像 Ξ 01:39:44 波提切利《圣母、圣子与施洗者圣约翰》 Ξ 01:41:45 波提切利工作室的两件布面作品 Ξ 01:44:09 波提切利未完成的《三博士朝圣》 Ξ 01:46:52 小利皮自画像?一张生动的湿壁画 Ξ 01:50:20 佩鲁吉诺《圣玛丽亚·抹大拉》 Ξ 01:53:40 两张不值得打卡的复制画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姐夫 嘉宾微博:@祺四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8 Jun 2023 | 市场火爆还是回稳?瑞士巴塞尔展会的观察 | 00:44:10 | |
艺术有读089- 市场火爆还是回稳?瑞士巴塞尔展会的观察 时长:44分10秒 主播:sammi: Tabula Rasa 画廊主 嘉宾:蒋璐阳: 贝氏艺讯(The Baer Faxt)总裁。 贝氏艺讯(The Baer Faxt)是由纽约资深艺术顾问Josh Baer亲自撰写和出版的艺术界重要资讯简报。 郑姝:四禧美术馆艺术总监和创始人之一,某蓝筹艺术家工作室亚洲客户负责人, 资深艺术顾问。 第五十三届瑞士巴塞尔展会是疫情后完全恢复正常的第一次展会,从各种媒体报道里都提到,亚洲藏家的比例明显增加,第一天VIP 甚至有30%(来自Baer Faxt 的newsletter),英文版艺术新闻也提到美国藏家的减少和亚洲藏家的能见度变高。不少媒体也谨慎报道了VIP日的销售情况非常保守和缓慢。当然现在的全球经济形势和5月纽约的拍卖成绩不尽人意都是这次巴塞尔展会的大前提。那么这次我们来听听两位市场参与者的亲身展会观察和反馈, 销售热度,画廊带来作品的变化和特点, 和疫情之前相比市场的变化?亚洲/中国客人在巴塞尔关注什么类型的作品?
留言互动: 主播sammi 微博:sammi嫄 嘉宾郑姝ins:shu.secret 嘉宾蒋璐阳小红书账户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6 Oct 2023 | 祺四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的八卦串烧 | 01:16:15 | |
10月28日下午14:00,祺四将在上海举办讲座,感兴趣的读者/听众不要错过与作者当面交流的机会。名额有限,扫码报名,参加即可获赠《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一本。 第九十期 (点击链接,参看完整图文信息) 时长:86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祺四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西方艺术史学者,著有《八卦艺术史》、《珠宝传奇·中世纪》等畅销书,新书《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今年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公众号:祺四ART 小红书:祺四云游美术馆 《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是一本写给大家的西方艺术通史,从古希腊到印象派,从菲狄亚斯到莫奈,历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纵览西方艺术上下两千年。两千年的历史,12个艺术时代,15个历史事件,35位历史人物,80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与成就,218件艺术珍品,星罗棋布的艺术门派,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全在作者祺四的生花妙笔之下轻松解读。这是一本艺术百科,也是一本人文通史,将历史如何塑造艺术、艺术又如何映照历史,刻画并呈现出来。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01:48 八卦!大众爱看的就是八卦! Ξ 00:05:35 浓缩两千年,概观式(Survey)的艺术史写作 Ξ 00:10:32 荷马、维吉尔、奥维德,西方艺术的素材库 Ξ 00:21:22 拜占庭、罗马、哥特,中世纪的三种风格 Ξ 00:23:07 扬·凡·艾克:廷臣,画家,间谍 Ξ 00:25:31 两个“茶男”:布鲁内莱斯基和吉尔贝蒂 Ξ 00:30:38 《老人与孩子》,15世纪最具人性的肖像 Ξ 00:32:23 全盛文艺复兴巨人们背后的巨人 Ξ 00:40:21 诗人米开朗琪罗和诗人拉斐尔 Ξ 00:46:34 切利尼:仇家满天下的自大狂 Ξ 00:48:42 小镇青年开创巴洛克天顶画 Ξ 00:50:16 脆弱的大师维米尔 Ξ 00:53:40 末世也能上云霄的勒布伦 Ξ 00:56:37 三姓家奴大卫 Ξ 01:06:06 学院派杰罗姆的迷弟:雷德利·斯科特 Ξ 01:08:45 玛丽·卡萨特,大小姐的斗争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9 Nov 2023 | 张晖:我的绘画更多是为了满足我自己 | 00:47:18 | |
“张晖个展 2022—2023”正于北京798星空间举办,展期2023.10.21-11.26。展览集中呈现了张晖近两年的新作,尤其是在人像与花卉题材上的进展与更新。 (点击标题浏览更多图文信息)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张晖:艺术家。1968年⽣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本科,2005年毕业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和设计学院硕⼠。 · 房方:星空间画廊主。 剪辑/图文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6:41 用自己的感受表达最简单的题材 Ξ 15:18 特别挑剔,很多东西不想画 Ξ 17:06 不画想象,只画存在 Ξ 20:26 自然的形态是编造不出来的 Ξ 22:27 像看非虚构影片一样的快感 Ξ 26:31 大方的性感 Ξ 33:48 绘画、宇宙感与信仰 Ξ 40:40 不断的寻找自我满足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需科学上网)。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信公众号:ArtJeff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本期播客头图源自IYstudio艺术视频出品的高瑀纪录片《逃避的艺术》的截图)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3 Feb 2024 | 醉酒艺术家高瑀:人生本是一场乌有,再多拿些酒来 | 01:12:48 | |
质疑高瑀,理解高瑀,向往成为高瑀…… 第九十二期 (点击标题浏览更多图文信息)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高瑀:艺术家。1981年生于贵州,200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重庆。 · 房方:星空间画廊主 剪辑/图文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01:38 从一条得罪人的朋友圈聊起 Ξ 00:08:06 高瑀早期作品中的避世线索 Ξ 00:12:39 “那时对现实还是认识不深啊” Ξ 00:16:12 “不现实”是高瑀的一个转折点 Ξ 00:24:55 你创造不了任何东西,你其实是一厨子 Ξ 00:28:50 人不能被梦想牵着鼻子走 Ξ 00:31:16 《逃避统治的艺术》 Ξ 00:38:45 为什么画苏东坡和李白 Ξ 00:44:00 川剧与坝坝宴,让绘画进入到空间 Ξ 00:47:46 纪录片《逃避的艺术》 Ξ 00:49:58 读《醉酒艺术家》,各过各的瘾 Ξ 00:59:10 金刚经与夜航船 Ξ 01:03:20 UCCA报告厅,一个漫长的Call back Ξ 01:07:55 逃避之后是什么? 《醉酒艺术家》/高瑀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83页/2022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175662/ 高瑀,醉酒艺术家。在乡野峰林间睁眼看世界,看云一混便是一天。长江边埋头学手艺,涂鸦几笔一晃就是二十年。倘有浮名,大半儿都换了浊酒,清酒,白酒,洋酒,乱七八糟劳什子的酒。根器顽劣如斯,注定是做不来终南山上老神仙,吸风饮露,更学不了那庙堂之高大法师,覆雨翻云了。唯有滚向红尘,每日里涂抹颜色一两分,游戏文字三五行。妄以一杯一盏为印,一笔一画为证。如此而已。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需科学上网)。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小🍠:ArtJeff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3 Feb 2024 | 马克·罗斯科: 现代绘画中的造神还是真正的大师? | 00:51:10 | |
#markrothko #马克·罗斯科 第九十三期 (点击标题浏览更多图文信息) 时长:51:14分钟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画廊主 嘉宾 · 张宇凌:艺术史学家,专栏作家,著有《竹不如肉》 · 张一帆:《文化土豆》《父能量》播客主 剪辑/图文编辑:sammi 收听导航丨Index 1:00 巴黎LV 基金会正在展出罗斯科的大型回顾展 5:00 对罗斯科作品的直观感受 14:30 作品激起最原始的人类情感 16:00 罗斯科自己对于观看的最佳条件 20:00 90年代和后印象派艺术家皮尔·波纳尔的对比展 24:00 大师展的意义 28:00 罗斯科的绘画好学吗? 33:15 神话艺术家是自古以来的操作,很难避免。寻找价值,加以宣扬。 36:00 铸造神话必不可少的市场推动力 38:00 罗斯科遗产大战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是一位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以其大尺寸的色彩场绘画而闻名,这些画作通常由纯色的矩形构成。是罗斯科的作品以对色彩和其对观众情感的影响的深入探讨而著称。 罗斯科出生在俄罗斯的Dvinsk(今拉脱维亚的Daugavpils),1913年与家人移民到美国,在波特兰定居。他在不同的艺术学校学习,包括在纽约的艺术学生联盟,受到墨西哥壁画运动和欧洲现代主义的影响。 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罗斯科与超现实主义和神话象征主义相关联。然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他发展出了自己标志性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以大型画布上的浮动、悬浮的色彩矩形为特征。罗斯科称这些矩形为“多形体”,它们通常被排列成叠加或重叠的构图,创造出深度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罗斯科的绘画以其情感和灵性特质而闻名。他相信色彩有着唤起深层次、普遍情感的力量,并努力为观众创造一种亲密而沉浸式的体验。他的画布巨大,形式简单,旨在包围观众,引发冥想式的反应。 不幸的是,罗斯科一生都在与抑郁症作斗争,于1970年,年仅66岁时自杀。尽管他个人经历了困境,但他的作品对抽象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仍备受推崇和追捧。休斯顿的罗斯科教堂(Rothko Chapel)专门致力于展示他的作品,其中的空间设计旨在增强观众对他艺术的沉思体验。” 以上文字由Chat GPT 提供。 相关书籍: The artist’s reality: Philosophies of Art by Mark Rothko (《艺术家的的真实:马克·罗斯科的艺术哲学》) 罗斯科还在他的一生中撰写了许多论文和评论,为当代艺术界的争论增添了他思考深刻、聪明而有主见的声音。尽管这位艺术家从未出版过一本关于他多样而复杂观点的书,但他的继承人表示他偶尔向朋友和同事提及过这样一本手稿的存在。这个非凡的手稿名为《艺术家的真实》,自艺术家逝世三十多年以来一直存放在纽约市的一个仓库中。这本书可能是在1940-1941年左右写成的,讨论了罗斯科对现代艺术界、艺术史、神话、美、在社会中成为艺术家的挑战、"美国艺术"的真实本质等问题的看法。《艺术家的真实》还附有艺术家的儿子克里斯托弗·罗斯科的导言,他描述了手稿的发现以及将手稿出版的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过程。 The Legacy of Mark Rothko 在马克·罗斯科于1970年自杀身亡时,这位深陷困扰的抽象表现主义先锋艺术家正处于名声和财务成功的巅峰;然而,在葬礼不久之后,他的三位信任的朋友作为执行人,以令人怀疑的不利于遗产的条件,将他的800幅画作全部转让给强大的国际知名画廊 马尔伯画廊(Marlborough Galleries)(由弗兰克·劳埃德经营),价格仅为其真实价值的一小部分。罗斯科的女儿对执行人和Marlborough提起的诉讼震动了艺术界,揭示了国际艺术贸易中的腐败丑闻:从罗斯科在世时遭受的欺骗,到他去世后牵涉到的阴谋和掩盖、欺诈交易和背叛、失踪的画作和操纵的市场、虚假销售和洗钱利润、伪造和欺诈。 《蓝胡子》(Bluebeard) 这本小说是冯内古特晚年重要的杰作,狂放的幽默与辛辣的嘲讽在这部虚构的自传中交相激荡。小说主人公拉宝·卡拉贝奇亚是位七十一岁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在整部小说中,卡拉贝奇亚反思自己作为艺术家的经历,以及与其他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成员的互动。卡拉贝奇亚作为艺术家的挣扎与成功,他与其他艺术家的关系,以及他对艺术本质的反思,都有助于小说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探讨,以及它对那些参与艺术世界的人生活的影响。通过卡拉贝奇亚这个角色,冯内古特提供了关于创作过程、艺术表达的挑战以及20世纪中叶艺术世界的复杂性的深入见解。 《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市场,包括罗斯科在内的市场运作都在这本书中稍有提到。 相关电影: The Rothko Conspiracy (1983) 由bbc 和lionheart 联合制作,基于1978年的那本书The lagacy of Mark Rothko 拍摄,讲述抢夺罗斯科遗产的大战。 Rothko (2024) 由Sam Taylor-Johnson执导的罗斯科电影即将在2024年上映。 Russell Crowe 将饰演罗斯科。 相关展览: 巴黎LV 基金会正在展出罗斯科的大型回顾展, 被各大媒体称为是近10年来最值得看的展览。 高昂的保险费用也让这个展览止步于巴黎,不会进行巡回展。 展览将持续到2024年4月2日。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4 Feb 2024 | 上博达芬奇VS浦美卡拉瓦乔,哪个更值得看?(达芬奇篇) | 00:57:54 | |
“上博这次挺离谱”“对话达·芬奇”是劝退还是值得一看? 第九十四期 (点击标题了解更多图文信息) 时长:57:55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祺四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西方艺术史学者,著有《八卦艺术史》、《珠宝传奇·中世纪》等畅销书,新书《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公众号:祺四ART 剪辑/图文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 Ξ 04:00 “对话达·芬奇”,对比多过对话 Ξ 05:55 达·芬奇,一个无可救药的拖延症患者 Ξ 20:25 假如牛顿早生两百年 Ξ 25:39 一头乱发的女子? Ξ 30:39 以这幅画开头和结尾的电影 Ξ 32:52 达·芬奇与弗朗西斯一世 Ξ 37:41 大西洋手稿 Ξ 42:28 达·芬奇时代看不到中国的文人画 Ξ 45:39 界画《闸口盘车图》与中国绘画的写实传统 Ξ 52:55 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互相diss Ξ 56:19 去年一场真正东西方绘画对话的展览 相关信息: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旧中汇大楼;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现馆舍开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其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馆藏文物近10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万余件。 帕尔马国家美术馆(Galleria nazionale di Parma),位于意大利北部帕尔马皮洛塔宫内的一家美术馆。帕尔马国家美术馆收藏有安杰利科修士、加纳莱托、安东尼奥·达·科雷焦、圭尔齐诺、达芬奇、弗兰西斯科·帕尔米贾尼诺、丁托列托等名家的作品。 盎博罗削图书馆(Biblioteca Ambrosiana),始建于1603年,是意大利米兰一座历史悠久的图书馆,盎博罗削画廊亦设于此。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也是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图书馆收藏有大约100万册书籍及46000份手稿,如5世纪的羊皮纸泥金装饰手抄本《盎博罗削伊利亚特》。美术馆收藏有数千幅画作和30000幅版画和素描,拉斐尔《雅典学院》手稿、乔瓦尼雕像作品《柏拉图》、卡拉瓦乔《水果篮》等。盎博罗削收藏的达·芬奇包括著名的《大西洋手稿》及油画原作《音乐家肖像》,以及最接近《最后的晚餐》真迹的油画摹本。 展览官方介绍及购票链接: 相关书籍: 《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是一本写给大家的西方艺术通史,从古希腊到印象派,从菲狄亚斯到莫奈,历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纵览西方艺术上下两千年。两千年的历史,12个艺术时代,15个历史事件,35位历史人物,80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与成就,218件艺术珍品,星罗棋布的艺术门派,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全在作者祺四的生花妙笔之下轻松解读。这是一本艺术百科,也是一本人文通史,将历史如何塑造艺术、艺术又如何映照历史,刻画并呈现出来。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 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本书的起点不是达·芬奇的艺术杰作而是他令人震惊的7200页笔记,像好莱坞电影般的演绎着另类而有趣的一生。他的人生提醒我们:无论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孩子,都应不止于吸收知识,更要去质疑,要充满想象力,敢于不同凡“想”,就像任何时代的异类天才和创新者一样。 (敬请期待下期“卡拉瓦乔篇”)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姐夫 小🍠:ArtJeff 嘉宾微博:@祺四 小🍠:祺四云游美术馆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5 Feb 2024 | 上博达芬奇VS浦美卡拉瓦乔,哪个更值得看?(卡拉瓦乔篇) | 00:45:45 | |
月光下的暴虐、清歌中的神谕、暗藏祸心的蜂蜜、烛光幻影外妻女惨死的血腥🕯️🗡️ 这些沿途的风景才是这次卡拉瓦乔大展最值得一看的东西。 第九十五期 (点击标题浏览更多图文信息) 时长:45:46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祺四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西方艺术史学者,著有《八卦艺术史》、《珠宝传奇·中世纪》等畅销书,新书《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公众号:祺四ART 剪辑/图文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 Ξ 05:30 阿尔皮诺骑士最美作品《逮捕耶稣》 Ξ 10:05 科尔托纳两幅萨切蒂肖像,兄弟情深 Ξ 14:49 贝尼尼兄弟俩一同展出,颇具深意 Ξ 16:29 拉维妮娅·丰塔纳,独立接单养全家的女画家 Ξ 19:01 多梅尼基诺《女先知》,当年的爆款 Ξ 24:16 祺四最爱,圭尔奇诺《参孙为父母献上蜂巢》 Ξ 30:02 毁三观,《罗得和他的女儿们》 Ξ 34:50 费德里科·巴洛西《埃涅阿斯逃离特洛伊》 Ξ 42:37 卡拉瓦乔的special friend 相关信息: 浦东美术馆(MAP),位于上海小陆家嘴滨江核心区,于2017年9月26日启动建设,2021年7月正式向公众开放。浦东美术馆由陆家嘴集团投资、建设和运营,由让·努维尔(AJN)事务所设计,以国际艺术展示交流为主、兼顾国内艺术展示,突出展览、美育、文创、国际交流四大功能,致力于建设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场馆新地标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博尔盖塞美术馆(Museo e Galleria Borghese)是意大利的一座美术馆,位于罗马的博尔盖塞别墅。美术馆主要收藏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绘画。美术馆的建筑在历史上曾是博尔盖塞家族的住所,于1613年开始施工,1620年完工。1903年之后,这里成为意大利的国立美术馆,以收藏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卡拉瓦乔作品以及大量贝尼尼雕塑闻名。 展览官方介绍及购票链接: 12月12日,MAP重磅新展“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正式开幕! 相关书籍: 《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是一本写给大家的西方艺术通史,从古希腊到印象派,从菲狄亚斯到莫奈,历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纵览西方艺术上下两千年。两千年的历史,12个艺术时代,15个历史事件,35位历史人物,80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与成就,218件艺术珍品,星罗棋布的艺术门派,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全在作者祺四的生花妙笔之下轻松解读。这是一本艺术百科,也是一本人文通史,将历史如何塑造艺术、艺术又如何映照历史,刻画并呈现出来。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姐夫 小🍠:ArtJeff 嘉宾微博:@祺四 小🍠:祺四云游美术馆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0 Mar 2024 | 跟艺术家龙荻找点能量:“信心是运势之源” | 00:28:02 | |
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电影 书籍: 许宏《城的中国史》 村上春树 Novelist as a vocation Mary Beard : Emperor of Rome Louis Menand Free World: Art and Thought in the Cold War Podcast 播客 Critics at large by New Yorker Huberman Lab 电影: 《红毯先生》 《坠落的审判》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0 Apr 2024 | “正义市场”坦白局:三位中年艺术从业者的疑与惑 | 00:51:52 | |
第九十七期: “正义市场”坦白局:三位中年艺术从业者的疑与惑 时长:51分钟 主播:胡湖 art jeff 创始人,Sammi, Tabula Rasa 画廊主 嘉宾:巢佳幸, 策展人,写作者。 2024年3月-5月, 策展人巢佳幸在北京的Tabula Rasa 画廊策划了一场名为“正义市场” 的展览, 艺术有读作为‘参展艺术家’参与并在现场录制了一场即兴播客。 本来是要聊展览,到最后变成了三位超过15年艺术从业经验的从业者的苦恼大会。 展览详情:https://gallerytabularasa.co.uk/Righteous-Market-2024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5 Jul 2024 | 上海四展联动(上):为什么一定要去看浦美的蒙娜丽莎? | 01:03:28 | |
浦美这件仅次于原作的《蒙娜丽莎》,展厅却空无一人? 第九十八期 (点击标题浏览更多图文信息) 时长:63:29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祺四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西方艺术史学者,著有《八卦艺术史》、《珠宝传奇·中世纪》等畅销书,新书《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嘉宾祺四 小🍠:祺四云游美术馆;公众号:祺四ART 主播胡湖 小🍠:ArtJeff 剪辑/图文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 Ξ 01:25 尚绿之境,梵克雅宝的龙型祖母绿吊坠 Ξ 10:15 浦美这件蒙娜丽莎的重要性,仅次于原作 Ξ 20:34 蒙娜丽莎展厅,居然空无一人 Ξ 25:56 三楼的西班牙往事:“光辉的时代” Ξ 26:32 “隔代遗传”的格列柯 Ξ 31:13 《画家一家》,炫富的最高境界 Ξ 39:32 西班牙王后与小妈文学 Ξ 46:11 委拉斯凯兹,不可错过的小丑 Ξ 47:49 阴阳怪气的戈雅 Ξ 53:00 你绝对猜不到桌上最贵的是什么 相关信息: 浦东美术馆(MAP),位于上海小陆家嘴滨江核心区,于2017年9月26日启动建设,2021年7月正式向公众开放。浦东美术馆由陆家嘴集团投资、建设和运营,由让·努维尔(AJN)事务所设计,以国际艺术展示交流为主、兼顾国内艺术展示,突出展览、美育、文创、国际交流四大功能,致力于建设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场馆新地标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普拉多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l Prado),位于西班牙马德里,是该国最大的美术馆,收藏有从14世纪到19世纪来自全欧洲的绘画、雕塑和各类工艺品,是当地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普拉多继承了皇室珍藏,在19世纪末期就被誉为“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然而由于西班牙在20世纪的政治动荡,其收藏增长缓慢,逐渐被不少博物馆在总量上超越。但普拉多拥有的杰作数量却是后来者无法企及的,除了涵盖欧洲所有流派和所有名家之外,还几乎囊括了戈雅的全部精品。此外还有众多西班牙本土画家的代表作在这里集中展示。 展览官方介绍及购票链接: 浦东美术馆新展“光辉时代:普拉多博物馆中的西班牙往事”已震撼登陆!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姐夫 嘉宾微博:@祺四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7 Jul 2024 | 上海四展联动(下):东一“最后的贵族”,过于低调了 | 00:45:31 | |
不宣传“最后的贵族”,东一美术馆你糊涂啊! 第九十九期 上海四展联动(下):东一“最后的贵族”,过于低调了 时长:45:32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祺四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西方艺术史学者,著有《八卦艺术史》、《珠宝传奇·中世纪》等畅销书,新书《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嘉宾祺四 小🍠:祺四云游美术馆;公众号:祺四ART 主播胡湖 小🍠:ArtJeff 剪辑/图文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 Ξ 00:55 现场全是人?而且有很多小孩? Ξ 07:58 玛丽苏女画家画玛丽苏女诗人 Ξ 11:58 沙发上阅读的土耳其女子,与东方主义 Ξ 16:42 拿球拍的女孩和玩纸牌的男孩 Ξ 18:42 让祺四激动的一幅“随想画” Ξ 27:45 提香《花神》就这么不值得一说吗? Ξ 30:29 如何穿出18世纪的松弛感 Ξ 32:53 圣哲罗姆,怎么又是你 Ξ 34:48 雅典娜输了,但古希腊的神从不内耗 Ξ 42:01 西斯廷天顶画的修复与清洗 相关信息: 乌菲齐美术馆(The Uffizi Gallery),亦译作乌非兹美术馆,是世界著名绘画艺术博物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乌菲齐宫内。乌菲齐宫曾作过政务厅,政务厅的意大利文为uffizi,因此名为乌菲齐美术馆。以收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其他各画派代表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波提切利、丁托列托、伦勃朗、鲁本斯、凡·代克等作品而驰名,并藏有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作品。而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乌菲兹美术馆无疑是这座“鲜花之城”中的最为瑰丽的奇葩(“佛罗伦萨”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鲜花之城”)。 东一美术馆(Bund One Art Museum,简称BOAM),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2019年10月联合发起成立。坐落于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首的中山东一路1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之内。该建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建于1916年,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原名为“亚细亚大楼”,建筑外观仍保留了它的百年风貌,外立面有古希腊爱奥尼立柱,楼内呈回字型结构。登高俯瞰,黄浦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 展览官方介绍及购票链接: 东一新闻 | “最后的贵族——乌菲齐馆藏18世纪欧洲大师绘画”开幕,80件馆藏真迹再现美第奇家族伟大的艺术遗产 东一新闻 | “提香·花神——乌菲齐美术馆威尼斯画派珍藏展”盛大开幕 六大展区呈现威尼斯画派的时代魅力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姐夫 嘉宾微博:@祺四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7 Jul 2024 | 人体(上):刘焕章与中国雕塑的现代主义之路 | 00:43:14 | |
推荐上下两期一起收听。展览将于7月21日结束,建议不要错过现场看展的机会。(展览免费) 第一百期 (点击标题浏览更多图文信息) 时长:43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向京:艺术家 · 房方:星空间画廊主 剪辑/图文编辑:胡湖 关于展览: 刘焕章与向京,作为新中国不同代际的雕塑家,各自承载着中国艺术史演进历程中的独特使命与价值。刘焕章延续了滑田友对中国雕塑现代性转型的探索,他的作品巧妙融合了现代雕塑语言与中国文化元素,确立了属于他自己的雕塑民族化的现代主义之路。向京,成长于中国艺术家主动融入全球的时代,她被当代艺术的观念与方法吸引,勇敢挑战传统,抗拒平庸与腐朽,在艺术中追问人性。 展览持续至7月21日结束。 收听导航丨Index 上期: Ξ 01:17 刘焕章生平 Ξ 05:02 刘焕章的作者意识与个人奋斗 Ξ 08:25 中国艰难的现代主义探索之路 Ξ 11:40 宣扬母爱曾经是被批判的 Ξ 14:46 雕塑的工作室尺度 Ξ 17:25 刘焕章对雕塑元问题的理解和探索 Ξ 20:32 旗帜鲜明的反对现实主义 Ξ 21:45 刘焕章的个人主义自觉 Ξ 24:48 向京为什么对刘焕章感兴趣 Ξ 32:18 中国的现代主义之路仅仅是西学东渐? Ξ 34:18 老先生不爱文艺复兴,爱金石和古典诗词 Ξ 41:14 刘焕章在当下的讨论价值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 微博:@阿特姐夫 🍠:ArtJeff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7 Jul 2024 | 人体(下):向京说“我要主观,我要强烈主观” | 00:41:37 | |
推荐上下两期一起收听。展览将于7月21日结束,建议不要错过现场看展的机会。(展览免费) 第一百零一期 (点击标题浏览更多图文信息) 时长:41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向京:艺术家 · 房方:星空间画廊主 剪辑/图文编辑:胡湖 下期: Ξ 00:22 绘画死了,雕塑死了 Ξ 02:20 中国雕塑,现实主义下的蛋 Ξ 03:02 凭什么艺术的当代性是由介质决定的 Ξ 05:08 我的作品一定要把“观看”放在里面 Ξ 06:10 刘焕章作品的经典性 Ξ 07:21 纯身体体验性的观看 Ξ 12:37 展览的文本性,阅读感 Ξ 16:12 为什么都是女人体 Ξ 21:51 刘焕章和向京都几乎不用模特 Ξ 28:10《S》,颅内高潮的产物? Ξ 30:52 作品溢出文本之外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Ξ 31:33 把自己真的放在作品面前 Ξ 34:08 身体重新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来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 微博:@阿特姐夫 🍠:ArtJeff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3 Aug 2024 | “最差的一届威尼斯双年展”真的这么糟糕吗? | 01:02:50 | |
102- “最差的一届威尼斯双年展” 真的这么糟糕吗? 时长:62min 主播:sammi , 益康糯米 嘉宾:赵阿萌,张宇凌 剪辑:赵阿萌,sammi 收听导览: • 07:57 - 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背景,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展览的影响。 •13:02 - 赵阿萌谈论战后双年展的恢复和自我反思,提到 68 年运动对展览形式的影响。 •15:20 -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探讨其政治性和策展意图。 •25:17 - 全球南方国家艺术家及现代主义的理解。 •27:22 - 对现代性和全球南方概念的不同批判。 •42:29 - 威尼斯双年展与艺术市场的关系。 •44:51 - 威尼斯双年展的预算限制及其对艺术家支持的影响,比较与Documenta的区别。 •46:12 - 嘉宾讨论艺术家售卖作品的必要性,分享个人对艺术市场的看法。 •47:32 - 嘉宾们对德国馆作品的分享。 •55:33 - 埃及馆的剧场作品与蓬皮杜展出的漫画展的关系。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7 Aug 2024 | Francis Alÿs: 你还曾记得儿时的游戏? | 00:47:05 | |
第一百零三期 Francis Alÿs 弗朗西斯·艾利斯:你还曾记得儿时的游戏? 时长:47分钟 主播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主 嘉宾 徐小丹Penny:独立策展人 黄梓耘 Cindy:《歧路批评》编辑 剪辑:sammi 图文编辑:Yirou Wang 请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艺术有读”。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展览手册可以在Barbican艺术中心官网下载。Francis Alÿs的全部影像作品均为开源,可以艺术家的官方油管观看。 收听导览 Index 00:31 伦敦Barbican艺术中心正在展出Francis Alÿs: Ricochets,关于孩童游戏的展览。 01:51 艺术家简介 04:16 Alÿs作品中的隐喻性和诗意如何作为对政治状态的回应 09:07 孩童游戏系列的巡展 12:50 嘉宾讨论为什么Alÿs的作品如此动人 15:53 天真童趣的表象下,成人世界的阴影越发浓重 18:24 为什么我们逐渐失去了创造性和游戏的能力 24:59 孩童游戏的主题与充满大人色彩的布展之间的反差感 30:37 作品中的留白如何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以及对当下现实环境的思考 33:31 导览小册子的设计 35:12 批判:选择了更容易被讨论的苦难,回避更有争议性,更尖锐的的矛盾 44:16 全球游牧型艺术家的创作策略和挑战 相关作品: Cuentos patrióticos (1997) 在墨西哥城中心的佐开罗广场(Zócalo)上,由艺术家带领着一大群羊围绕着一面大旗绕圈。 Paradox of Praxis I (1997) 艺术家推动一块巨大的冰块穿越墨西哥城,直到它完全融化。 The Green Line (2004) 艺术家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边界线上行走,沿途撒下绿色的油漆,重现了1948年停战协议中的分界线。 Children’s Game #10: Papalote (2011) 拍摄于大夏,阿富汗。在塔利班统治下,放风筝是被禁止的。 Children’s Game #39: Parol(2023) 拍摄于哈尔科夫,乌克兰。穿着军装、拿着木枪的男孩拦下过路车辆,检查身份并核对暗号,防止俄罗斯间谍入侵。 Children’s Game #18: Knucklebones (2017) 拍摄于加德满都,尼泊尔。把石头抛弃来,做出特定动作后再接住的游戏。 Children’s Game #23: Step on a Crack (2020) 拍摄于中国香港。戴口罩的小女孩在人行道的方块和空隙中跳跃。 展览 导览手册(可在官网下载)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app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也可以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微博:@sammi嫄 @阿特姐夫 🍠:ArtJeff, sammionecircle 嘉宾🍠: Penny徐小丹 嘉宾Cindy Ins:cindaymorning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8 Oct 2024 | 双城较量|伦敦与巴黎的艺术市场迷思 | 00:43:57 | |
主持人:Sammi, Tabula Rasa 三米画廊主 嘉宾:郑姝,艺术顾问,南京四囍美术馆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 巴黎风头正劲,但是艺术市场份额想要赶超伦敦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根据Art Market Report by Art Basel 2024,伦敦艺术市场交易量占全球总额的17%,巴黎为8%。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7 Dec 2024 | “猫咪需要人陪”,还是人更需要猫咪陪? | 01:48:12 | |
和烟囱聊聊他最新的个展“猫咪需要人陪”,展览在北京798星空间画廊举办,展期为2024年12月7日至2025年1月19日。 第一百零五期 (点击标题打开艺术有读公众号,浏览更多图文信息)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烟囱 艺术家 · 房方 星空间画廊主 · 东门杨 毕业于巴黎第七大学,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DawanArt联合创始人。著作有《香料》《The Old Prince》《绘画三故事》,以及译作《成人之年》。
剪辑&文字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 Ξ 00:53 烟囱给自己每条小红书都点了赞 Ξ 07:47 一个画廊主就是要认准一个艺术家 Ξ 13:24 烟囱的自信没有得到外界足够的回应 Ξ 17:27 看了柘植义春才开始理解烟囱的漫画 Ξ 24:38 “我画的都是自画像” Ξ 29:36 烟囱说很多作品建立在对他人的伤害上 Ξ 38:13 亲密关系中的纠结与伤害 Ξ 43:49 小穗和糯米,本次展览的两个主角 Ξ 46:52 东门为这次展览翻译了很多和猫有关的诗 Ξ 51:56 小穗,烟囱的毕生所爱 Ξ 57:45 糯米和越画越大的“糯米”系列 Ξ 01:05:32 巴黎驻留与绘画造型上的探索 Ξ 01:14:54 烟囱看毕加索马蒂斯看得嗨爆了 Ξ 01:20:10 这次个展我的人平静了(不是瓶颈了 Ξ 01:23:53 烟囱画老去的自己,也面对自己正在老去 Ξ 01:32:13 这次个展是一种更加深刻的“治愈” Ξ 01:37:53 聊绘画的“嗨点” 相关资料: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31 Dec 2024 | 鲜花解锁艺术史——祺四新书《画中繁花:花语艺术史》 | 01:28:50 | |
这是一部另类的西方艺术史,也是一本罕见的花语词典。以俗世之花、爱之花、哀之花、致命之花四大主题,讲述了170幅世界名画中的40种花卉的花语故事及其在名画中的来路和寓意,如月桂、杜鹃花、茶花、郁金香、绣球花、勿忘我、夹竹桃等。 作者祺四为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博士,遍访植物学家和世界各地博物馆,以俏皮的语言、新颖的视角,将植物和艺术融于一卷,将人与自然、历史与文明、文化与情感联结在一起。 读完此书,不仅能掌握世界名画中的花卉寓意,更借植物科普读懂世界名画,读懂西方艺术。 第一百零六期 (点击标题打开艺术有读公众号,浏览更多图文信息) 时长:88分钟 主播 · 胡湖:ArtJeff 创始人 嘉宾 · 祺四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西方艺术史学者,著有《八卦艺术史》、《珠宝传奇·中世纪》等畅销书,新书《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画中繁花:花语艺术史》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公众号:祺四ART 小红书:祺四云游美术馆 剪辑&图文编辑:胡湖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09:42 《花语艺术史》是祺四写得最开心的一本书 Ξ 00:13:11 为什么维多利亚时代盛行花语 Ξ 00:21:38 胡湖没看过《哈利波特》 Ξ 00:26:56 茶花:《选择》背后的选择 Ξ 00:39:19 紫丁香:年华老去却爱你如初 Ξ 00:43:39 《坚定的约翰》,胡湖书中的最爱 Ξ 00:50:42 我心与勿忘我同在 Ξ 00:53:56 睡莲的花语是纯真又危险 Ξ 00:57:18 三朵花串起赛姬与丘比特的故事 Ξ 01:04:50 米莱《盲女》,双彩虹下的哀愁 Ξ 01:09:56 杜鹃:女子成年之美,小心 Ξ 01:17:02 祺四没看过《再见爱人》 Ξ 01:23:48 罗塞蒂《幻象中的小火焰》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公众号:ArtJeff 🍠:ArtJeff 嘉宾微博:@祺四 🍠:祺四云游美术馆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9 Jan 2025 | 绝望或希望 |中国艺术生态的多维解读 | 00:47:13 | |
主持人:Sammi, Tabula Rasa 三米画廊主 嘉宾:叶滢,《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主编,“未来志异”播客主播。 收听导航丨Index 00:01:09 《艺术新闻》的年终总结 00:01:49 《艺术新闻》封面故事:重新审视东西方艺术交流的新视角 00:09:11 海外华人艺术家:在欧陆、美国、英国的不同艺术生态 00:14:50 国际社会看待「中国」的视角变化 00:17:34 如何定义「中国」? 00:20:26 对海外艺术家回流现象的新解读 00:25:39 2024年最难忘的艺术现场一:泰国双年展 00:29:33 2024年最难忘的艺术现场二:张培力 00:31:10 2024年最难忘的艺术现场三:潘岱静 00:33:57 超越悲观:体察艺术能量的延续与活力 00:36:14 从本地优先出发:如何选择衡量艺术发展的参照系 00:40:45 中国本土对当代艺术系统性支持的缺乏 00:41:47 对于艺术世界未来的预测和想象 整个2024年的艺术世界都被一种负面的, 丧的情绪所裹挟, 那是一种很无法名状的感觉。每次要和朋友聊年终总结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反应是“不要吧, 这么差,还总结什么。赶紧过去最好。” 但我总是想一探究竟,想用活生生的事例去说服自己。 在听过了,阅读了不少中英文艺术媒体的年终总结后,我总有一种全球化的尽头是否已经到来的感觉。英文世界是否还在乎东亚,中国的艺术世界在做什么?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他们的关注吗? 中文媒体中好像对于西方艺术事件的报道也兴趣寥寥。 后疫情时代, “本地优先(localism)”的概念更加剧发生: 保护本地文化和传统, 强调地方性的认同和本土文化价值的概念。 这变成了一种趋势。带着这么多的疑问, 当我读到《艺术新闻》的两篇年终总结的时候,我觉得它为我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一种可能性,一篇是《艺术机构在中国的2024》从各个机构做的展览中总结出了一些变化,趋势和努力。另外一篇是《在28位华人艺术家的42场个展中回首2024:女性艺术家的爆发之年,寻求发展空间的四方涌动》。所以这次很高兴的邀请到了艺术新闻的主编,未来志异博客的主播,叶滢。来跟我聊聊她所观察到的2024艺术世界。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艺术新闻》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平台的重要一员,超媒体旗下艺术平台同时还拥有《ArtReview》媒体群、《LEAP》等专业艺术媒体。 “未来志异”是《艺术新闻》主编叶滢发起的一档联结全球不同地方的创作者和策展人的谈话节目。在这里,展开全球新一代华人当代艺术创作的拼图,听到本年度艺术世界不可忽视的新声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7 Apr 2025 | 《艺术在香港》在变迁中寻找韧性与希望 | 00:37:16 | |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刚刚结束,这两天艺术世界可能还在疲惫的看展周期中慢慢恢复。上周大量关于香港艺术世界的报道,想必大家已经读过了,不是过于简略快速,就是显得有些老生常谈。今天要聊的这本书《Art in Hong Kong: Portrait of a City in Flux》,我给它起了个中文标题叫《艺术在香港:一座变迁之城的肖像》。这本小书可以在三四个小时的飞机上轻松读完,作者是《南华早报》的艺术版编辑 Enid Tsui,她长期报道香港的文化景观,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视角,这是我在上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所没有感受到的。 关于作者: Enid Tsui 是《南华早报》的艺术版编辑,负责报道和分析香港及亚洲的艺术动态。她曾担任《金融时报》的香港特派员及亚洲公司与市场编辑,并曾在香港电台第三台担任主持人,同时也曾是《CFO China》杂志的总编辑。 这期节目我们聊到了 什么是“艺术在香港”的历史 国际拍卖行入驻香港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座不断变迁的城市,为什么在人才流失和不明朗的审查制度之下,仍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生命力? 作者又如何看待香港艺术生态的未来发展?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30 May 2020 | 中(当)国(代)作(艺)为(术)问(的)题 | 00:48:24 | |
第四十二期 中(当)国(代)作(艺)为(术)问(的)题 时长:48分25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钱梦妮:中间美术馆展览与研究部助理策展人、《中国作为问题》系列丛书编辑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中国作为问题》 本书中间美术馆2020年的第一本出版物。收录了自2018年开始的“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演讲中洪子诚、汪晖、孙歌三位学者的讲座讲稿,另有2017年“沙龙沙龙”展展期内进行的“新春座谈会”、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女士为“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所作的策展文章与诗人小引的一篇日记。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55 中间美术馆概况及研究方向 Ξ 04:02 中国作为问题的题目来源 Ξ 06:25 关于展览《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 Ξ 14:30 关于八五新潮重要大展的纪念与讨论的缺失 Ξ 15:58 洪子诚《自我批评》的研究方法 Ξ 17:50 厐壔的案例分析 Ξ 25:00 书中内容与当下疫情的关联性和思考 Ξ 28:15 寻找亚洲的方法和框架 Ξ 33:00 当代艺术所面临的问题 Ξ 37:37 研究型美术馆的坚持和困惑 卢迎华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者,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 刘鼎 艺术家、策展人,现居北京。 展览《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 该展览是“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系列研究的第三部分展览。该系列研究由艺术家刘鼎与批评家卢迎华共同发起,通过持续进行的展览和写作来辨析与反思中国有关“当代艺术”的历史叙述与建构。在“沙龙沙龙”展中,主要以林彪事件发生后的1972年为起点,截止至1982年中央批转《第五次全国“两案”审理工作座谈会纪要》之间的十年作为研究与讨论的时间段和一个历史想象的空间。 无名画会 一个地下的画家团体,主要活动于1960年代初到70年代。60年代初,赵文量在北京结识了杨雨澍、石振宇、张达安等艺术家一起画画,这可以说是无名画会的开始。到70年代中期,一批较为年轻的艺术家加入到无名画会中来。在较长的时间内,他们经常聚集于北京的八一湖公园、紫竹园公园、郊外的香山,更远至北戴河作画。他们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用了与当时主流的革命现实主义绘画不同的艺术语言,倡导“为艺术而艺术”。 现代艺术大展 89现代艺术大展是由栗宪庭和高名潞共同策划的展览,是首次得到国家认可的前卫艺术家群展,在中国美术展览馆举办,为时两周。参展艺术家来自全国各地,总数超过200人。展览的标志是“不准掉头”的交通标志,表达了艺术家对改革政策持续进行不被阻断的美好愿望。 洪子诚 洪子诚,1939年生。广东揭阳人。1961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1至199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讲授中国当代文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文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诗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中国当代新诗史》等著作。 江丰 江丰(1910年—1982年)原名周熙,笔名高岗、固林,江烽,介福。祖籍上海。擅长版画、美术理论、美术教育。1931年参加上海左翼美术活动,筹建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继而参加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所。1938年赴延安,负责编辑《前线画报》,后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部主任。1949年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1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冤案得以平反,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出版有《江丰美术论集》。 厐壔 厐壔(曾用名庞涛),1934年生于上海,自幼随父母厐薰琹、丘堤习画,先后在杭州国立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专业艺术教育,后分别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油画系教授直至退休。代表作品有《冬》、《桂林行》、《青铜的启示》等,出版有《林岗·庞涛油画选》等,著有《绘画材料研究》。 2018年9月在中间美术馆举办“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 ”。 艺术家资料参见:https://pangtao.artron.net/about 展览参见:https://www.douban.com/event/30837467/ 决澜社 “决澜社”画会组织酝酿于1930年,1932年正式成立面世,至1935年,共举办四次“决澜社”画展,其基本成员十名,而参加过“决澜社”活动及画展的盟友众多。“决澜社”的基本成员为:庞熏琹、倪贻德、王济远、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张弦、阳太阳、杨秋人、丘堤(其中王济远于第二回展后退出,丘堤于1933年日本回国后加入)。“决澜社”第一回展时,发表了由倪贻德撰写,经庞薰琹、王济远同意的“决澜社”宣言,表明了他们对当下的艺坛状况的看法及自己的使命的确认。 《寻找亚洲》 该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 胡金铨 胡金铨(1932年6月3日—1997年1月14日),中国香港导演、编剧、监制。1958年,进邵氏公司当演员、编剧和助理导演。1962年,与李翰祥合导《梁山伯与祝英台》。1964年,独立执导《大地儿女》,此后执导了《大醉侠》、《龙门客栈》等新派武侠片。1975年,执导的武侠电影《侠女》获得了第2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技术奖。1992年,拍摄电影《画皮之阴阳法王》。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小报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钱梦妮.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6 Jun 2018 | 偏爱本真性?从日常天才到素人艺术家 | 00:55:29 | |
主播 嘉宾 关键信息: 2、《偏爱原始性: 西方艺术和文论文汇的趣味史》,作者贡布里希,本书研究视觉艺术趣味变化史上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古老而单纯的作品,例如“原始的”作品,在道德上和审美上要优于后来变得柔弱、颓废的作品。贡布里希将这种观念追溯到古典时代,既把它与西塞罗关于放纵感官会导致厌恶的观察联系起来,又把它与艺术发展像生命体一样会生长、会成熟、会腐败以致死亡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比喻联系起来。一代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更偏爱早期风格所具有的力量、高贵和真诚,而厌恶精致的风格,因为它以腐败和俗气诉诸人们的感官。 3、《天真的人类学家》,作者奈吉尔·巴利,以人类学家的视角记录了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本书透过幽默笔调展示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研究结果。 4、《原生艺术的故事》,作者洪米贞生于中国台湾,曾客居巴黎多年。本书是在大量阅读、观展与走访艺术家本人之后写成的关于“原生艺术”的专著,梳理了原生艺术的生发及演变,从杜布菲闻名的原生艺术收藏当中找到三种主要类型: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通灵者的绘画、具有高独创性与边缘倾向的民间自学者创作。 5、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法国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二战后巴黎派主要画家之一。其创作广泛使用各种材料和手段,以摆脱观察习惯和文化条件、破除正统的表现规则和油画技艺为特征。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自己的风格,称为原生艺术(粗、生、涩艺术)、涂抹派或塔希主义。他提出Art Brut(原生艺术)一词,并在连续出版物《原生艺术笔记》中介绍推广,他在精神病医院、监狱等地方与这些自学成才的艺术家相遇。瑞士洛桑的“原生艺术馆”(Collection de l'art brut)集中展示了他收藏的作品。 6、素人艺术博览会(Outsider Art Fair ),由桑迪·史密斯(Sandy Smith)于1993年创立,至今已在纽约、巴黎等地成功举办多届,旨在展示新发现的或没有经过职业训练的艺术家。 7、万物博物馆(The Museum of Everything),2009年由英国人詹姆斯·布莱特(James Brett)创办,这一世界巡展的“流动”博物馆收集了大量非专业的艺术作品。首次展览在伦敦一栋居民旧仓库中持续一年,展出了约800件素描、油画、雕塑和装置作品,在开展以来登上英国各大艺术出版物的头条。随后,万物博物馆逐渐在世界范围推广了其对素人艺术的理念。尽管布莱特收集的素人艺术作品大多来自身体残疾或患有精神疾病的艺术家,但他并不认为艺术作品存在等级之分。他在对万物博物馆的描述中说:“万物博物馆并不是孤立艺术作品的展览场所,而是一本汇集生活语言的活字典,是一份社会行为调查表,也是人类信仰的百科全书。” 8、策展人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Massimilliano Gioni)将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定为“百科宫殿”(The Encyclopedic Palace),意在展现一种如百科宫殿般的、当代艺术与历史传统的融合,透过混合了两个极端的艺术表现,打破艺术的高低之别,进而消除当代艺术中所谓的边界。中国已故艺术家郭凤怡入选该届主题展名单。郭凤怡(1942 - 2010)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传奇女性,她的创作主题、思想和结构均来自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传统医学、上古传说、易经、河图洛书、自然与风水等。 9、亨利·达格尔(Henry Darger),生前为医院守门人,靠模仿杂志上的插图、招贴画和商品广告完成画作。房东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他留下的三百多幅美丽诡异的水彩画,这些画有很多长达3米,纸的两面都画着了不同的场景和情节,是为其未完成的长达15145页的小说手稿——《薇薇安少女们的故事中所知的不真实中的真实——由儿童奴隶们发起的反叛之Glandeco-Angelinnian战争风暴》所创作的插图。 10、阿尔弗莱德·巴尔(Alfred H.Barr)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第一任馆长,对于该馆早期展览理念的形成,艺术收藏的方向以及公共教育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巴尔担任馆长期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涉及艺术各个门类的展览,其中包括素人艺术,从而使MoMA成为美国的素人艺术发展最重要的推动机构之一。 11、民艺运动(Mingei movement),是柳宗悦、滨田庄司、河井宽次郎等日本大师于上世纪20年代联合发起的艺术运动。“民艺”是“民众工艺”一词的省略形式,旨在发掘和收集在日本产生的众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并复兴工艺让传承得以延续,从而推动新的工艺美学思想。其中囊括了佛学中的平等观、对社会制度的反思、哲学思想的东方回归,这一运动对日本现代设计的影响持续至今。 延伸阅读: 2、康定斯基,俄国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认为绘画最重要的是表现内心,他的绘画具有一种音乐气质,被称作“抒情抽象”。康定斯基1908年在慕尼黑经常听通神学家鲁道夫・斯泰纳的通神学讲座,这对康定斯基的艺术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把通神学的主张作为自己进行艺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通神学(Theosophy)是一种倾向于神秘主义的宗教哲学,认为万物同根,皆出于心或灵,人的灵魂深处存在一种灵性实在,人可以通过直觉、冥想、聆听启示或进入超常知觉状态而与这个实在直接相通,从而了解了神的智慧。 3、美国民间艺术博物馆(American Folk Art Museum),建成于1961年,它是纽约市首家且唯一一家致力于民间艺术(Folk Art)作品收藏、展出和保护的博物馆,现已成为美国当代艺术品收藏领域的领军力量。 4、天津杨柳青镇,以木版年画而知名。年画的集体创作习俗始兴于明代崇祯年间(约公元1628年前后),至清代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约公元1723年—公元1820年)为鼎盛期,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呈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景象, 5、摩西奶奶(1860-1961),本名Anna Mary Robertson,从晚年开始作画并成为美国著名和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常被当作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代表。她共作画一千多幅,作品主要描绘的是农场景色以及她的生活。 6、洪通,台湾台南县人,又名洪朱豆,台湾知名素人画家,50岁时开始拜师学画,于1972年崭露头角,1976年举办个展成为全台焦点人物。其画作元素多元,神秘的文字画与用色丰富的画风至今仍为人称道,因作品的特殊风格,洪通又被称为“灵异画家”。画作元素多以人物、花鸟、树木、船舶、飞机为主题,创作风格充满童趣的风味,宗教阵头、庙宇建筑、布袋戏、歌仔戏等日常生活表现及民间谚语、签诗更是他绘画拼凑结构组成的来源。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相关展讯: Almost Art Project(中文:绘素计划,以下简称AAP)是中国首个专为素人艺术家(自学,未受过任何专业艺术教育)提供展示平台的素人艺术节,每年一次在北京举办。2018年6月29日,AAP 将迎来第四届大展,在这次长达一个多月的展期中,AAP 将展出来自42位素人艺术家的超过300件作品,其中包括26位首次参展的新艺术家。展期内也会有相关的工作坊以及讲座活动对公共开放。 展览地点及时间: Tabula Rasa Gallery 2018年6月29日 - 8月10日 10:30am - 6pm 白盒子艺术之家 2018年6月29日 - 7月1日10am - 6pm 微信公号:almostart 微博官方账号:almostartproject Special Guest: 张宇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3 Sep 2021 | 无剪辑|最主观的 Art Basel 展会报告 | 01:19:54 | |
平时节目干货多,剪辑紧凑。 这次和播客文化土豆串台,来个全程无剪的瑞士巴塞尔展会闲聊天,艺术圈VS 文化圈, 对话经常不在一个频道。 主播正在站展会,本期无shownotes。 ps。 此次录音无准备,极其不严谨,请专业听众轻拍。 也欢迎留言反馈你的art basel 观感。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Special Guest: 益康糯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4 May 2019 | 明亮的泥土:颜料盒里的艺术史 | 00:59:38 | |
关键信息 1.《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39923/
4.铅白是一种从铅提取的合成无机色料,有毒性。是一种完全不透明的永久型色料,呈暖白色,具有快干、与其他颜料容易混合等特点,因为其着色度低,所以与其他色料混合后只稍许降低色彩的浓度。锌白,覆盖力不强,时间长容易开裂。钛白,铅白的代替色。 5.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是蓝色系之一,在中国常简称为克莱因蓝。因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首次混合而成申到专利而得名。伊夫·克莱因早期的事业中广泛地运用克莱因蓝,直到1958年,克莱因开始一系列以克莱因蓝为主要单色题材的艺术品。他让模特儿赤裸身体,染上国际奇连蓝颜料,滚动在空白的帆布中。 6.印度黄颜料是在15世纪从波斯传入印度的,并且在1780年开始有在欧洲使用的记录。这种颜料散发着一种恶臭,但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据传在印度孟加拉邦的一个小城,人们用特殊的方法养着一小群牛,大部分是母牛,这些牛仅被喂以芒果叶和水,因此尿出来的尿呈亮橙黄色。这样的尿被收集起来,加热产生沉淀,干燥后被制成小砣的色素;然后运往欧洲,再经纯化加工成为品牌颜料。但这一广为人知的说法并没有实际证据能证实。 7.湿壁画(fresco buon),原意是“新鲜”,是一种十分耐久的壁饰绘画,泛指在铺上灰泥的墙壁及天花板上绘画的画作,14-16世纪时所形成于意大利。通常是先在墙壁上抹上几层灰泥,有时多达四层。在倒数第二层(意大利文:arricciato,意为粗抹)上勾出要画的图形(即初步轮廓,意大利文:sinopia,义为草底)。然后刷最后一层石灰浆(意大利文:intonaco,意为刷灰)。研磨好的干粉颜料掺入清水,制成水性颜料,趁石灰浆未干前,再将颜料涂在刚抹在墙壁表面的湿灰泥,刷灰面积够一天的工作(意大利文:giornata,意为一日量),再等待灰泥干燥凝固之后,便永久保存于墙壁表面。其缺点是干得很快,绘图者动作必须很快。为了避免与灰泥层的石灰发生化学反应,某些色彩必须干涂(secco)上去;许多画面的细节也都采用这种处理办法。干壁画(fresco secco)并不像湿壁画那样与灰泥层牢固地凝为一体,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剥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F%95%E5%A3%81%E7%95%AB 8.蛋彩画(又称坦培拉,英文:Tempera或Egg Tempera),是15世纪的欧洲绘画方式,盛行于文艺复兴初期,主要是将鸡蛋混入绘画颜料当中来绘画,有很多种混合方式。蛋彩画颜料干的时间非常快,因此绘画技巧是一次只上一点点、薄薄的一层,并尽量使用十字型笔触(cross-hatching)。在蛋彩画没干时,颜色非常浅、干了之后、就会变得深色而带有光泽,色彩层次丰富、透明。蛋彩画往往被运用在薄薄的半透明和全透明的图案中,因为当蛋彩颜料干了之后,就会造成矇眬而柔和的效果,正因为它不能像油画一样反复涂上厚厚的油彩,蛋彩画很少能像油画画出非常深的深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B%8B%E5%BD%A9%E7%95%AB 9.点彩画派(又称点描派;英文:Pointillism)是一种用很粗的彩点堆砌,创造整体形象的油画绘画方法,创始人是秀拉和希涅克,此名称是来源于1880年代的艺术批评家们对他们绘画的讽刺,现在则成为一个正式名称。点彩画派又称新印象主义,也叫分色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了创始人外,还包括毕沙罗等人。点彩画派的画家反对在画板上调色的绘画方法,他们只用四原色来作画,用色点堆砌,如同电视机显像的原理一样,利用人类视网膜分辨率低的特性,使人感觉出一个整体形象。 10.油画颜料以油作为媒介,干燥时间长,颜色间的融合柔顺。丙烯,以水作为媒介,能快速干燥。采用聚丙烯酸乳液为粘合剂,主要组分是聚合物和水,聚合物含量为45%、水和其它物质为55%,微小的固体颗粒直径为0.1um-0.2um,不溶于水,但能分散悬浮在水中。 11.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德语:Albrecht Dürer,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德国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及艺术理论家。他在二十多岁时高水准的木刻版画就已经使他称誉欧洲,一般也认为他是北方文艺复兴中最好的艺术家。丢勒借由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认识,将罗马神话带进欧洲北方的艺术,这也使他成为北方文艺复兴中最重要的画家之一,而他也有许多的理论,其中包括了数学定理、透视及头身比例等。 12.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约1267年-1337年1月8日)意大利画家与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西方绘画之父"。在英文称呼就如同中文一样,只称他为Giotto,乔托。艺术史家认为乔托应为他的真名,而非Ambrogio(Ambrogiotto)或Angelo(Angiolotto)的缩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6%AC%E6%89%98%C2%B7%E8%BF%AA%C2%B7%E9%82%A6%E5%A4%9A%E7%B4%8D 13.阿佩莱斯(Apelles),约活动于前4世纪前后。古希腊画师之一,后移居以弗所,先后在科林斯、雅典以及佩拉的马其顿宫廷从事创作(效力于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大帝)。他是最著名且最受赞美的希腊画师,主要以肖像画闻名。最著名的绘画作品为《跃出海面的阿佛洛狄忒》。迄今所知,他的其他作品包括《携有霹雳的亚历山大》及一幅自画像(为史载最早)。他还著有关绘画的专著,但其作品均已失传。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4%BD%A9%E8%8E%B1%E6%96%AF 14.提香(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约1488/ 1490年– 1576年8月27日),英语系国家常称呼为提香(Titian),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提香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瓦尼·贝利尼的画室学画,与画家乔尔乔内是同学。在提香所处的时代,他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画家之一,兼工肖像画、风景画及神话、宗教主题的历史画。他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更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F%90%E9%BD%8A%E5%AE%89%E8%AB%BE%C2%B7%E7%B6%AD%E4%BC%BD%E7%95%A5
16.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巴洛克绘画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主要人物,被称为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A6%E5%8B%83%E6%9C%97 17.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是一位17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他毕生工作生活于荷兰的代尔夫特(Delft),有时也被称为代尔夫特的维米尔(Vermeer van Delft)。维米尔与伦勃朗经常一同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有透明的用色、严谨的构图、以及对光影的巧妙运用。维米尔善于精细地描绘一个限定的空间,优美地表现出物体本身的光影效果及人物的真实感与质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9%AC%C2%B7%E5%BC%97%E7%BE%8E%E5%B0%94 18.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简称J·M·W·特纳(J. M. W. Turner)或威廉·特纳(William Turner),又译透纳,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水彩画家和版画家,他的作品对后期的印象派绘画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在18世纪历史画为主流的画坛上,其作品并不受重视,但在现代则公认他是非常伟大的风景画家。 19.特纳的《尤利西斯嘲弄波吕斐摩斯》(1829)首次面世时受到某些人的嘲笑,一位评论家称其“着色疯狂”。 20.欧仁·德拉克拉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C%A7%E4%BB%81%C2%B7%E5%BE%B7%E6%8B%89%E5%85%8B%E7%BD%97%E7%93%A6 21.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一位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及版画家。马蒂斯与毕加索、马歇尔·杜尚一起为20世纪初的造型艺术带来巨大变革。他也是野兽派的领袖。野兽派主张印象主义的理论,促成了20世纪第一次的艺术运动。使用大胆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就是马蒂斯的风格。风趣的结构、鲜明的色彩及轻松的主题就是令他成名的特点,也使得其成为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8%E5%88%A9%C2%B7%E9%A9%AC%E8%92%82%E6%96%AF 22.马克·罗斯科 (Mark Rothko,1903年9月25日-1970年2月25日),生于沙俄时代的拉脱维亚,1910 移民美国。年青时以兼职赚取费用求学,当过演员、场记、画家、侍者。1929年成为一所犹太教会的兼职教师,也是表现主义时的创始成员。后因患病、沮丧、忧郁、酗酒及服用过量镇定剂和抗忧郁药物,导致于1970年切断静脉自杀身亡。尽管他本人排斥被打上流派分类的标签,但他的作品和画风依然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典范之作。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85%8B%C2%B7%E7%BD%97%E6%96%AF%E7%A7%91 23.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进莫斯科大学后,就读法律和经济学。1896年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写生,素描和解剖学),在俄国革命之后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为前卫艺术与官方的现实主义艺术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国,从1922年在包豪斯开始任教,1928年加入德国国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此后定居法国,在1939年加入法国国籍,1941年法国被纳粹占领,康定斯基没有选择前往美国定居,他在1944年逝于巴黎近郊的塞纳的内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3%A6%E8%A5%BF%E9%87%8C%C2%B7%E5%BA%B7%E5%AE%9A%E6%96%AF%E5%9F%BA 24.约翰·伊登(Johannes Itten,1888年11月11日-1967年3月25日),瑞士表现主义画家、设计师、教师、作家和理论家;与德裔美籍画家利奥尼·费宁格和德国雕塑家格哈德·马可斯,在德国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的领导下,为魏玛包豪斯的核心成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84%E7%BF%B0%C2%B7%E4%BC%8A%E7%99%BB 25.恩斯特·汉斯·约瑟夫·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年3月30日-2001年11月3日),英国艺术史学家与艺术理论家。其代表作包括《艺术的故事》、《艺术与幻觉》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1%A9%E6%96%AF%E7%89%B9%C2%B7%E8%B4%A1%E5%B8%83%E9%87%8C%E5%B8%8C 26.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瑞士-法国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雕塑家、画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他和巴克敏斯特·富勒、密斯·凡·德罗并称为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勒·柯布西耶致力于让居住在拥挤都市的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在都市计划有相关的影响,也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创始成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B%92%C2%B7%E6%9F%AF%E5%B8%83%E8%A5%BF%E8%80%B6 延伸阅读 1.四原色,黑白红黄。Vox 视频 The surprising pattern behind color names around the worl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qZR3pqMjg 2.歌德的《颜色论》,1810年出版发行。 3.《颜色的故事》,作者维多利亚·芬利从小痴迷色彩,自童年时代就立志探究每一种颜色的起源与变迁。她在阅读大量有关色彩的书籍之后,不辞劳苦走访世界各地,寻取色彩的第一手资料,足迹遍及南美、澳大利亚、阿富汗、伊朗、印度等地,她甚至到过中国的敦煌和法门寺。沿途的发现常常让她大吃一惊:洋红原本出自南美洲仙人掌上的一种寄生虫——胭脂虫的鲜血,而昂贵的紫色则来自海蜗牛的眼泪!她在讲述每一种色彩的来龙去脉的同时,又穿插进旅途中的逸闻趣事,使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一次轻松迷人、多姿多彩的色彩旅行。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223917/ 4.《色彩构成》,作者约瑟夫·亚伯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及教育家之一。原籍德国,早年任教于包豪斯艺术学院,后因躲避纳粹的迫害于1933年移民美国,在黑山学院任教16年,1950年加入耶鲁大学,担任设计学院主席。他于1968年被选入国立艺术和文学学院,且是耶鲁大学的艺术名誉教授,,直到1976年逝世为止。 亚伯斯说:“我没教过艺术,我教的是哲学;我没教过绘画,我教的是观看。”他要学生打开视野,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追求最简介、最清澈的形式,让生活更真实,更精粹,影响了全世界的现代艺术的教育观念。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565990/ 5.《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作者于非闇,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颜色、颜料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是中国第一流的工笔重彩画家,在中国传统颜色、颜料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极高的追求与丰富的经验。本书对传世文献做了通盘梳理,又阐述了作者本人目验晋唐宋元名迹后加以实践所得的种种新知。作者在书中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自己研漂、使用颜料的多项秘技,比如清代基本失传的槐花水调合石绿的方法,用竹筒澄漂朱砂、石青的方法,使用铁朱、蛤粉的技法,临摹宋元画作的敷色与绢本衬背技法等。如果不是于非闇当年留下这部详尽阐释中国传统颜色的作品,那么许多古代颜色、颜料的技法,也就永远湮没。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7369/?from=tag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503584/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1319853/ Special Guest: 周翊.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7 Mar 2021 | 从梁启超到胡适,名人手迹的文化与收藏价值 | 01:25:32 | |
第五十八期 主播、 嘉宾 剪辑 & 文字编辑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00 《胡适留学日记》原稿上拍 《胡适留学日记》 亚东图书馆 云杪文化为胡适及陈独秀手稿举办特展及研讨会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 顾文彬所著《过云楼书画记》 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 胡适与《红楼梦考证》 《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 梁实秋致韩菁清情书上拍 比尔盖茨购买达芬奇手稿 张铁林藏书法家赵之谦的《论学丛札》 Special Guests: 舒畅 and 谢晓冬.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5 Feb 2018 | 大时代下的古董商——传奇古董商的传记 | 00:53:18 | |
主播及嘉宾: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相关书籍 1、《东亚艺术与美国文化》,孔华润著,段勇译 。本书以一个宏观的视角,叙述了西方学者、商人、政治家等发现、研究、争夺、转移中国及日本文物资源的经过,美国现今东亚文物收藏机构的建立,东亚文物在特殊政治、历史环境中所扮演的外交功能,以及东西方学界在文物发掘、考察、保护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合作与分歧。 2、《卢芹斋传》,罗拉著,卞婉钰译。卢芹斋在古董行的地位可谓是呼风唤雨、一言九鼎,被誉为古董教父。此传记以很公允的态度、鲜活的文字,还原了卢芹斋风云跌宕的一生。 3、《一声千两:收藏家坂本五郎自传》,吴罗娟译,讲述了坂本五郎从对古董一窍不通,到发展为日本当今最具影响的古董商号“不言堂”的创始人,以及他一生的收藏拍卖经历。 4、《张宗宪的收藏江湖》,由李昶伟执笔,作为“嘉德文库”的重要出版项目,讲述了收藏大家张宗宪先生的传奇故事。 5、《中国艺术品经眼录:埃斯卡纳齐的回忆》,作者是朱塞佩·埃斯卡纳齐 。讲述了西方最活跃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商朱塞佩·埃斯卡纳齐的收藏人生。 6、《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作者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7任馆长托马斯·霍文,在担任馆长的10年间,霍文使大都会博物馆从睡梦中惊醒,将其转变成美国最有活力的文化机构。 7、《福开森与中国艺术》,聂婷著。福开森于晚清从美国来华传基督教,反而受中华文化洗礼。他在中国居留数十年的事迹,无不与其时的政界、学界、艺术鉴赏和收藏界有关。他又是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艺术的学人之一。这部福开森传是作者长期在中美各地搜集大量资料而写成的。 延伸阅读: 1、日本山中商社灵魂人物、古玩业巨子山中定次郎。在上世纪初叶,正是由于山中商社的推波助澜,山中定次郎的强力运作和大肆掠夺,海量的中国珍贵文物像潮水一样流失海外,开始了背井离乡之旅。 2、1935年,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举行。 4、弗利尔和塞克勒线上博物馆 5、阿瑟·姆·赛克勒。 6、《谁在收藏中国:美国猎获亚洲艺术珍宝百年记》,谢林·布里萨克著。 上期反馈: 上期曾提到萨拉·桑顿不再报道艺术市场的十个理由,这里附上完整原文地址及简短翻译: 1、那些作品售价很高的艺术家受到了过度的曝光。 原文链接: 下期预告: 制造现代主义——毕加索与现代艺术市场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赵阿萌微博:@赵阿萌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赵阿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8 Dec 2020 | 新书《三心二意》:对话艺术家龙荻 | 00:36:02 | |
第五十三期 主播 嘉宾 剪辑 《三心二意》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89145/ 龙荻 龙荻的微信公号:树上喝可乐,不定期分享一些“流水账”文章。 The Happy Reader 杂志 🔗 https://mp.weixin.qq.com/s/onoQQKs0HZLepJDXZiqq5Q 《神奇女侠的隐秘历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Wonder Woman) Special Guest: 龙荻.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3 Dec 2019 | 朱新建:快活是一种感觉,能把这种感觉说出来就又是一种快活 | 00:48:53 | |
Art Is Poison 第三十二期 朱新建:快活是一种感觉,能把这种感觉说出来就又是一种快活 时长:48分53秒 主播 嘉宾 · 房方:星空间画廊创办人 · 孟宪晖:《艺术新闻》记者 朱新建(1953-2014) 生于南京,1968年起于苏南句容县插队落户,1972年转入南京湖山煤矿做工。1977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后留校任教。1988年辞去公职,旅居巴黎,自由职业画家,1993年归国。2014年逝于北京。早年作连环画,后以传统水墨绘画,被视为“新文人画”代表。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人生的跟帖》、《决定快活》、《打回原形》等。 《打回原形》 画家朱新建的散文集,收录了朱新建生前所著全部文章、对话整理稿、高校演讲稿、网帖等,是朱新建生前所留下的所有文字内容合集。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一千遍工作室担任特约策划、特约编辑及装帧设计,王朔、姜文、陈丹青、陈村、苏童、叶兆言联袂推荐,2015年2月面世。 朱新建的大量文字始于99读书人论坛“小众菜园”的跟帖,版主陈村称之为“一个弄文字的人弄出来的文字也没他好看”。 豆瓣: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14606/ 文人画 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宫廷绘画(院画)和民间绘画。文人画多认为起于北宋苏轼所提倡的“墨戏”、“士人画”,北宋末期米芾、米友仁父子的横点山水画被视作文人画山水最早的典型。明代董其昌提出“文人画”一词,推唐代王维为始祖。文人画家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在题材上多为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一类,他们强调气韵和笔情墨趣,多为抒发“性灵”之作,标举“士气”、“逸品”,注重意境的缔造。 朱新建认为文人画是一种超绘画,本属于业余画种,技术含量低,但精神饱满,有生趣,指向内心。文人画的价值在于把绘画本体破坏掉了,但因为文人的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更高,内心世界更丰富,从宋代开始文人画反而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朱新建对文人画的推崇与继承,更多提及的是宋徽宗、法常、徐渭、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等艺术家。强调笔墨的天趣与对生命体验的表达。 新文人画 最早由陈绶祥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边平山等艺术家组织举办新文人画展,此后每年一届,成为影响全国的文化现象,并因题材趋于通俗而引起很多争议。朱新建认为新文人画只是一个名字,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传统绘画保留了一块自然保护区,让文化领域的物种不至于太单一。 1985年11月中国美协湖北分会在武汉举办“中国画探新作品展”,这是中国“八五美术新潮”中比较重要的一次展览。朱新建画小脚裸体女人的作品《欧阳永叔词意》在展览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蒙混过关得以展出,被叶浅予先生激烈地批评是纯粹的封建糟粕,并在美术圈里引起较大争议,也让朱新建的名字开始广为人知。
书籍: 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 豆瓣: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14189/ 齐白石《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 豆瓣: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46805/ 视频: 朱新建谈扬州八怪: https://v.qq.com/x/page/r01508qbj68.html 朱新建逝世一周年纪念视频: https://cargocollective.com/zhuxinjian/filter/%25E8%25A7%2586%25E9%25A2%2591/9342311 文章: 王朔《记朱新建》 豆瓣: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5234600/ 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1985年7月发表在《江苏画刊》,宣布"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 豆瓣:https://www.douban.com/note/31031781/ 朱新建文字选摘: “技术”在这个世界里只是一种面值很小的货币,我希望自己的画是反技术、反文化的。我所希望的只是内心更加的真诚、朴素、生动。祖先创造的那个美妙的精神世界就像今天地球上热带雨林一样已经大大地萎缩了。我们仍在继续孜孜不倦地用潮流、创新、现代、科学等等各种大功率的“电锯”扫荡她所剩无几的残余。个人太渺小了,无力对抗这样的大扫荡,某个某几个人或者可以作几只苍蝇,或者在身上可以带一些花粉、孢子什么的,或者可以坚持,勉强飞过今天这样的“瓶颈”,为明天肥沃的土地保留一些活体的物种。假如这样,躺在明天实验室的尸体解剖台上,他们应该骄傲。 艺术审美这种败家子的玩意儿,生产出的很多“废料”,从物质上说,它是没有用的东西,但这个没有用的东西可能恰恰会有很大的用处,就是说它让你取得另外一种快乐,不耗能的,不消耗物质的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深度很深,深到什么程度?这个人宁愿不当皇帝也要去玩这个、弄艺术。像李煜,已经是阶下囚了,还每天填词,填得跟真事儿似的,而且填得非常好。这些东西是很迷人的。 女人难画,是在不好直接画一团肉。肉不是不好吃,吃饱了再看就很惹气。而画是要人一看再看的。挂在墙上,天天面对,天天想吃,惹气,均折寿。也不好画成一团雾。画雾是最低能最忽悠的,比“拆白党”还缺德。“拆白党”先要拿块肉出来,哪怕是从咸肉庄赊来的,画女成雾还要人叫好,拿人当寿头洋盘屈西哉。画女人,也就是肉团中找她蒙娜丽莎的地方。也许腿弯,也许腋下,也许团身向下三十六度,让看的人找找游戏般的“几处不同”。找到一处,会心一笑,但不要说人听,人在看另一处。 我总觉得是前一辈子要积累很多的德,这辈子才有缘分读懂一点艺术,尝到其中的甘苦。这种甘苦,开玩笑讲,跟吸毒一样,那种快感只有吸的人自己知道。我没有吸过海洛因,不知道是不是能跟它比,但我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无法跟从艺术中得到的快感相比拟。吸海洛因给身体带来太大的危害,可能吸两年就死掉了;玩艺术有个好处:玩两年非但不会死,身体还好一点儿,这么快活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福分去享受的。而大多数人由于教育的问题,由于从事各种工作的原因等等,不太容易深入到艺术里面,所以一个艺术家在这个游戏中间,真正尝到深层次的快乐,那就是对他付出劳动的最大报偿。 就目前而言,画家群体中缺少的是对艺术的真诚。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书看得再多,也没用。技巧把握得再好,也没用。前几十年前“文革”结束之前,艺术太多地受政治的干扰。“文革”结束以后,艺术相对摆脱了政治的干扰之后,又过多地受到商品经济的干扰,过多地考虑利益,看重一些与艺术不太相关的东西。名利很容易看到,像一张画卖了多少钱,给你一个什么头衔等。而艺术本身的东西非得到哪个时候才会有,却要慢慢体悟,这很困难。因为它不是可见的,不是有形的。何苦去干这种吃力而又不讨好的事情呢?实际上大家都不太愿意去做,起码很多年纪比较轻的人,不太愿意去做这种事情。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艺术真正有意思的就是这点,缺的就是这种东西——就像卡夫卡在他的笔记里说的,你问他为什么要写作?他说了一句很躲闪的话,他说“迫于内心的压力”,就是自己憋着特别想写,就写了。我觉得,目前不单单是绘画,其他的艺术门类,迫于自己内心的压力这东西不是没有,只是相对小或是相对浅。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孟宪晖 and 房方.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8 Oct 2020 | Artemisia Gentileschi:巴洛克大姐大复仇记 | 00:54:54 | |
第四十九期 Artemisia Gentileschi:巴洛克大姐大复仇记 时长:54分49秒 主播 嘉宾 · 张一帆:播客“文化土豆”主播 文字编辑 · Sammi、Sixing、Jingyi 剪辑 · Sixing 阿尔泰米西娅・简提列斯基 Artemisia Gentileschi Artemisia Gentileschi 是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女画家。她的大型回顾展正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展出,展览将展出到明年的1月24日。 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展览,从两年前宣布要做开始,就受到了很多关注,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伦敦国家美术馆196年历史上第一次给女艺术家做的大型展览。 她1593年出生, 父亲Orazio Gentileschi 是一名画家,同时也是当时非常著名的画家卡拉瓦乔的好朋友。Artemisia 从小和他父亲学画, 她的绘画当然也深受卡拉瓦乔那种戏剧性和强明暗对比法的影响,她的一生经历传奇, 16岁的时候被父亲的朋友,也是一位画家 Tassi 强奸,Artemisia 的父亲将这位 Tassi 告上法庭,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Artmesia 在法庭上遭受酷刑,同时强调“这都是真的,这都是真的。”最终这位强奸犯被判有罪,被逐放出罗马(但事实是判刑并没有被执行)。Artemsia 之后结婚并搬家到了佛罗伦萨,生育了五个孩子,但只有一个女儿最终成人,和丈夫关系一直不好,并且后半生都和丈夫分开,自己一个人带女儿生活,并曾多年拥有一位情人。 Artemisia 现在最被大众熟知的作品几乎都和她前半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比如宗教主题中的一些和女性遭遇相关的《朱迪思割下荷罗孚尼的头颅》、《苏珊娜和老人》、《卢克丽霞》等。1616年, 她在佛罗伦萨成名, 受雇于美第奇家族,支持家中生计。同时,她也是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接收的第一位女成员。她之后也曾返回到罗马生活,也曾在威尼斯居住过三年,最后在那不勒斯定居至去世。在她四十多岁的时候,也被当时英国皇室的查尔斯一世雇佣到伦敦绘画了一两年的时间,所以和伦敦也有很深的渊源。 伦敦国家美术馆为本次展览出版了图录,其中包含了多篇文章,从画家个人经历、绘画技法、私人信件以及女权主义批判等多个角度深入了 Artemisia 的人生与创作。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temisia_Gentileschi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55 Artemisia 生平简介 Ξ 04:01 艺术史中对 Artemisia 的书写 Ξ 07:28 审判与酷刑 Ξ 13:28 Artemisia 的创作题材 Ξ 20:39 朱迪思割下荷罗孚尼的头颅 Ξ 27:55 “这是真的”:Artemisia 创作中的真实性 Ξ 30:30 自画像与画家的“商业”推广 Ξ 42:56 Artemisia 创作年代的社会变革 06:21 12:04 反宗教改革是在1545至1648年间天主教会面对宗教改革的冲击,巩固罗马教会在欧洲的地位而实行的革新运动,也被成为天主教改革。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unter-Reformation 13:48 历史绘画是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流派,描绘的主题包括历史、宗教、神话、传说等等。它们通常是由统治者委托创作的,多为尺幅宏大的油画或壁画。在19世纪学院艺术的统治地位遭到动摇前,历史绘画被认为是等级最高的艺术形式。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painting 14:23 《狼厅》是英国小说家 Hilary Mentel的一部历史小说,获2009年布克奖,描述了英国都铎王朝期间,国王亨利八世与其宠臣托马斯·克伦威尔、安·博林之间的恩怨情仇。本书及其续作《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于2015年改编为电视剧。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260193/ 20:39 24:21 卡拉瓦乔(Caravaggio) 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的油画作品光影对照强烈,具有浓烈的戏剧色彩。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avaggio 26:30 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在欧洲拥有强大势力的名门望族,在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极力赞助,创建美术学院与美术馆,并委托制作大量艺术品,其中包括多件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use_of_Medici 28:43 30:13 1561年,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在美第奇家族克西莫一世的资助下创建,由乔尔乔·瓦萨里出任第一任校长。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均在这里就读,后者知名的大卫像也收藏于此。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cademia_di_Belle_Arti_di_Firenze 31:21 荷兰画家,巴洛克画派代表人物,一生间留下了大量自画像作品,包括素描、速写、版画和油画,反映出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mbrandt 32:20 《作为琵琶演奏者的自画像》 39:26 查尔斯一世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于1625-1649年间在位,此间宗教冲突不断。他在世的最后几年两度与国会爆发英国内战,最终被判叛国罪处死。他曾委任 Artemisia 与其父亲绘制格林威治皇后宫的天顶。 🔗 https://www.rct.uk/collection/408464/an-allegory-of-peace-and-the-arts 43:30 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成为国王,于1698年签署了这部权利法案。法案中限制王权,加强了对国民权利的保障,是英国宪法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美国宪法的前身。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ll_of_Rights_1689 48:42 53:42 又译乌菲兹美术馆,位于佛罗伦萨乌菲齐宫内。这里本是美第奇家族的办公厅,几百年间家族成员将收藏的艺术品存放于此,后改建为对公众开放的美术馆。 🔗 https://www.virtualuffizi.com/ 延伸阅读 Mary Garrard 《Artemisia Gentileschi and Feminism in Early Modern Europe》 《詹森艺术史》(Janson's History of Art)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363162/ 《加德纳艺术通史》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363162/ Special Guests: 张宇凌 and 益康糯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3 May 2020 | 吴大澂:一个晚清官员的收支与收藏 | 01:30:23 | |
第四十期 吴大澂:一个晚清官员的收支与收藏 时长:1小时30分23秒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孟宪晖:《艺术新闻》记者 · 舒畅:古代书法爱好者 文字编辑 · 胡湖 剪辑 · siyu 《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 本书是“吴大澂与中国文人文化的现代命运”这一整体研究计划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以吴大澂及其周围的官僚群体为中心,探讨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收藏活动的社会机制。晚清官员收藏活动得以展开,涉及多种社会因素,包括藏品买卖的信息传递、交通运输和支付方式,以及晚清官员的收入和支出、官场各种礼金往来的规俗等。作者利用大量未曾刊布的稿本、信札等材料,细致还原了整个收藏过程,并以此为切入点,与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若干理论进行对话,其背后所蕴含的思考方向,更是值得研究者引起重视。 白谦慎 白谦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1990年获硕士学位后转至耶鲁大学攻读中国艺术史,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5-1997任教于西密执安大学艺术系。1997年至2015年6月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获终身教职。2015年7月后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现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 吴大澂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吴大澂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著有《愙斋诗文集》、《说文古籀补》、《字说》、《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权衡度量实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吉林勘界记》、《十六金符斋印存》等十余种。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54 吴大澂其人 Ξ 10:23 清中期开始的金石收藏风气 Ξ 14 :43 苏州四大家族“彭宋潘韩” Ξ 19:08 晚清官员的幕僚群体 Ξ 22:05 吴大澂带湘军出征,甲午战争战败 Ξ 33:07 太平天国对苏州杭州的影响 Ξ 34:20 吴大澂的“代购” Ξ 35:30 愙斋集古图与全形拓 Ξ 44:30 官员书信邮递系统 Ξ 49:18 左宗棠与大盂鼎 Ξ 54:12 海关与官员的收入 Ξ 59:20 吴大澂的古玉收藏 Ξ 01:04:30 收藏品的运输问题 Ξ 01:12:24《攀古楼彝器款识》拓片目录 Ξ 01:19:00 藏品后来的命运 Ξ 01:23:33 吴湖帆与苏博梅景传家展览 白谦慎着《吴大澂和他的拓工》 https://douban.com/book/subject/24744473/ 白谦慎著《甲午战争后的吴大澂》,收录于《吴湖帆的手与眼》 https://douban.com/book/subject/26681847/ 李军着《访古与传古——吴大澂的金石生活考论》 https://douban.com/book/subject/25963502/ 陈郁著《吴大澂琐论》 https://douban.com/book/subject/20300534/ 白谦慎:“晚清收藏活动中的社会网络——以吴大澂及其友人为中心”(视频) 上:https://www.bilibili.com/s/video/BV1s7411m7ds 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8742234/ 白谦慎:为什么晚清官员会写那么多书法(视频) https://video.artron.net/20130613/n462700.html https://video.artron.net/c250.html 吴大澂书札中的朋友圈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06377 2017年12月苏州博物馆"梅景传家——清代苏州的吴氏收藏"展 https://www.szmuseum.com/mjcj/kz.html 从愙斋到梅景书屋,吴氏祖孙收藏将聚汇苏州博物馆 http://www.tanchinese.com/exhibitions/34685/ 《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展览图录) https://douban.com/book/subject/30136106/ 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内附展览现场图集)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072579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姐夫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舒畅微博:@艺圃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5 Mar 2019 | 创作者谈:科幻正义与艺术的时间轴 | 01:01:22 | |
主播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aaajiao,艺术家,1984年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柏林。主要个展:《屏幕一代》,K11上海,2013;《代号——aaajiao》,Leo Xu Projects,2015;《不确定》,杨画廊,2015;《电子遗留物》,OCAT西安馆,2016、《用户、爱、高频交易》,Leo Xu Projects ,2017;《暴食》,千高原,2018等。上海昊美术馆将于2019年4月举办HOW NOW·aaajiao个展。 陈楸帆,科幻作家,1981年生于广东汕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中文及艺术双学位,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上海。已出版中篇作品《深瞳》(星云V,2006年),长篇小说《荒潮》(2013年),中短篇小说集《薄码》(2012年)、《未来病史》(2015年)、《人生算法》(2019年)等。陈楸帆还将担任2019年12月举办的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执行策展人。 相关作品 《未来病史》 《荒潮》 《人生算法》 《不确定》 杨画廊 2015.12.12 - 2016.02.09 《用户、爱、高频交易》 2017.05.27 - 2017.07.02 Leo Xu Projects I hate people but I love you / 我憎恨人但我爱你 关键信息 《海伯利安》 《红色海洋》 《梦之海》 《流浪地球》 Special Guests: aaajiao and 陈楸帆.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3 Mar 2019 | 建国后,街上的招牌为什么那么丑? | 01:02:45 | |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高萌萌,艺术史学博士 相关作品 1、《香港北魏真书》 “香港北魏真书”设计研究计划,总结长达六年的北魏书法研究和字体设计创作历程。本书收录了南北朝魏碑、清代书法家赵之谦到四十至七十年代盛行香港的北魏招牌书法源流和艺术价值,访寻香港北魏书法家区建公、苏世杰墨宝故事,还有于不同年代遍布香港城市街道和日常生活的北魏体应用实例,首次专访独步香江的货车北魏体设计者杨佳。字体设计师陈浚人,以设计思维分析北魏历史文化和创作精神,利用电子向量曲线和字体设计原理演绎当代香港北魏真书,设计案例多达二十多项。还有与多位设计创作人包括麦震东、谭智恒、柯炽坚和许瀚文的对谈系列,探究字体在城市和设计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2、《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 本书作者周博在过去近五年的时间中,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采访了北京、上海等地许多老设计师和青年设计师,并拜访了多位收藏家,以“图史”的形式,突出有代表性的字体设计师及其设计作品,以及影响字体设计发展的重要事件,清晰梳理出汉字字体设计在近现代中国的演变路径与设计精神之传承,并体现出设计师对字体的情怀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得以彰显;与此同时,也使许多渐渐被遗忘的文字设计作品得以重现,为字体设计从业者与爱好者呈现出500余幅珍贵文字设计作品。 3、《字体摩登 : 字体书与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再发现(1919-1955)》 周博划定了1919-1955年这个历史单元,认为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字体的设计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成熟的阶段,其间跨越了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发展最好的“黄金十年”(1927-1937)、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政权初步建立五年,时代的变迁也给文字设计的内容和形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4、《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作者白谦慎从清代以来的碑学观念切入,通过对“所有出土文字遗迹都是书法”这一逻辑的廓清,探讨了书法经典化过程中文化、心理、体制等多重原因。该书花费大量笔墨,展现古代与今天“素人之书”的不同命运,指出当代书法界所标榜的“民间书法”概念名实不符,实际上只是提倡者的一种修辞策略,“平民性”的诉求看似开放,却有相当的局限。 关键信息 1、为什么香港北魏真书被大量商家使用?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国传统阶级文化,士农工商,读书人的喜好会影响到下面阶层。晚清到民国时期,知识阶级对魏碑的推崇,而后来香港也受此影响。 2、《东方杂志》 创办于清末(1904年3月)时,终于1948年12月,共四十四卷819号(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大、刊期最长的一份大型综合性期刊。它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将研究国际问题、寻求民族出路作为刊物的侧重点,同时努力“介绍新知与传播文化”,举凡重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靡不论及备载,是一份全纪录式刊物,堪称半个世纪旧中国的缩影。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方方面面,可以说包罗了世间万象,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赵之谦(1829-1884),中国清代书画家、篆刻家。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㧑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4、区建公(1887年-1971年12月31日),名建邦,字维屏,号建公,又号听香楼主,广东新会人,一生致力文教工作,精书法,兼善各体,尤以北魏书体独步书坛。1930年在香港设立建公书法学院,专心宏扬书艺,扶掖后进,对清贫学生,免费施教,前后四十一年,从未间断。当时,香港的商号和机构之牌匾和碑记,多出于其手。他又编印书法示范十余种,习字帖百余款,为当年中小学广泛采用,有助于香港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升。 5、二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6、榜书,在榜、匾额上写的比较大的字。 7、唐驼(1871-1938),原名成烈,字孜权,号曲人,江苏武进人,近代中国知名书法家,善于题匾,书法风格时称“唐体”。曾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曾被称为题额写匾四大圣手[1]。又钻研印刷技术。发明有磨墨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9%A7%9D 8、《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晚清第一教科书。最初出版于1901年,全书四卷,分为八册,共收入3291个汉字,配有762幅插图。其后十余年间,此书流布极广,传世版本甚夥。但是,历经百年沧桑之后,最初的版本如今已极难觅得,当前坊间常见的影印本,多系据1904年第三十次印刷者影印,所据版本最早的也是1901年冬第四次印刷者。澄衷蒙学堂首任校长刘树屏主编,范字书写者为著名书法家唐驼。 9、宋松声编著的《彩色美术字》一书中纪录了1930年代,“商业建筑的招牌字体改用具有设计感和现代装饰风格的美术字。” 此书封面印有“匾额集”三字。 10、中华书局招牌 11、六必居招牌 12、1932年初邵洵美将出卖房产所得的5万美金巨款,向德国订购了全套影写版印刷设备,创办了上海时代印刷厂。1933年创办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新月》、《论语》、《时代画报》、《万象》等刊物,“新诗库丛书”、“自传丛书”等,影响很大。1934年创办了《时代漫画》,并请鲁少飞担任主编,1937年7月因抗战终刊,共39期。该杂志主要刊登传统的讽刺漫画、都会写生和连环漫画等。其内版式、字体、广告设计亦可供今天参考借鉴。 13、钱君匋设计的《文艺月报》创刊号,其刊头字体的设计也让人印象深刻。这几个字乍一看并不起眼,似乎是宋黑的变体,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文艺月报的每一笔都刚直尖锐,所描述的显然是匕首的形状,而每一个字都是由诸多匕首组成。 14、鲁迅喜欢给自己的著作设计封面,这些字体设计,有的明显反映了受日本图案文字的影响,这与他日本留学经历不无关系,比如《奔流》(1928年)、《萌芽月刊》(1930年)、《文艺研究》(1930年)等。真正有鲁迅特色的是那些鲁迅用自己的书法所做的文字设计和装帧。譬如《热风》(1925年)、《不三不四集》(1936年)、《引玉集》(1934年)、《木刻纪程》(1934年)等。 15、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回国后,他把更多的精力转向文学,其文艺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新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闻一多也设计过一些书刊封面,作品虽不多,却大都精彩绝伦。闻一多设计了多本书籍的封面,例如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落叶》、《猛虎集》,梁实秋的《浪漫的与古典的》,以及闻一多自己的诗集《红烛》。 16、馆阁体,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以乌黑、方正、光沼、等大为特点。区体赵面,骨架是唐代的楷书,面比较柔软,是赵孟頫的赵体书。 17、聚珍仿宋字体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甚至东亚汉字文化圈历史上重要且知名的一款字体,为丁辅之、丁善之兄弟所创制。后被中华书局收购。 18、立体阴阳花色字体,实际上就是后来所谓“美术字”中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性的文字。“美术字”,在民国时期又有“图案文字”、“图案字”、“装饰文字”、“广告字”、“艺术字”之称,这些称谓大多来自日本,而且,其写法与日本图案文字渊源颇深。 19、宋体字,是宋以来民间刻书的字体。是从楷体演变过来,但由于其折角硬朗,比楷书好刻很多,是生产力提高的一种字体,并且很多时候是由不识字的匠人刻制,因此也被称为匠体字。 20、报宋是中国大陆报纸正文普遍采用的宋体。第一代报宋于1964年设计完成,1997年、2004年北大方正又相继推出了第二代“新报宋”,第三代“兰亭宋”与“博雅宋”。 21、申报创刊号 22、天安门旁边的字,1949年时为钟灵写的大宋体:宋体字楷化,手写感很强。 Special Guests: 周博 and 高萌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8 Aug 2019 | BOOM(下):权力的游戏,画商换代与超级艺术家崛起 | 01:10:00 | |
第二十七期 BOOM(下):权力的游戏,画商换代与超级艺术家崛起 主播 · Sammi: 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 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陆晓凡:前艺术市场资深记者,现任职于某奢侈品牌 Boom:Mad money,Mega Dealers and the Rise of Contemporary Art, 这是一本于今年5月21日出版的新书。当代艺术市场的飞速崛起少不了艺术品交易商—时代的品味塑造者—在幕后的参与。他们对艺术充满热情,在背后资助和发掘新生代的艺术家,有时甚至要忍受艺术家小有成就后被对手挖走。作者从艺术品交易商这一角色切入,通过深入采访和鲜为人知的轶事探索当代艺术市场的崛起,带我们走入一段光怪陆离的历史。 关于作者 本期提到的画廊主们: 玛丽安·古德曼(Marian Goodman,1928- ) Goodman是 Boom 中屡次提及的当今第五大画廊主。上世纪60年代,因离婚后要抚养两个孩子,Goodman开始销售一些廉价的艺术图书和版画,随后于1963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艺术史,成为当时班级里唯一的女性。1965年 Goodman与人合伙成立 Multiples 出版机构,出版美国艺术家的版画、书籍和复制品,1968-1975年间将合作扩展至欧洲艺术家。在参加art basel和卡塞尔文献展期间,Goodman对欧洲艺术家有了更多了解。1977年,Goodman正式在纽约东57街成立画廊,后于1981年迁址至西57街,从此一直坚守至今,从未延伸到SoHo区或切尔西区。与其他大画廊的大力扩张不同,Goodman只在除纽约之外的巴黎和伦敦各开设了一家空间,目前代理49位艺术家,包括格哈德·里希特、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杨福东等。 Goodman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向美国引进欧洲当代艺术家而闻名,她总是将艺术家而不是自己推向聚光灯下,其处处为艺术家着想的作风,以及推动艺术家作品成为美术馆收藏的持续努力,收获了艺术圈广泛的赞誉与尊重。 官方网站:https://www.mariangoodman.com/ 官方微信公众号:MarianGoodmanGallery 延伸阅读: https://www.douban.com/note/714338030/ https://news.artnet.com/art-world/marian-goodman-40th-anniversary-1182434 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cle/overview/94cdwwrn/latestupload 玛丽·布恩(Mary Boone,1952- ) Boone 生于宾州一个埃及移民家庭 ,1973年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念完本科后,继续到纽约亨特学院学习艺术史,毕业后进入 Bykert Gallery 工作 。1977年,年仅25岁的 Boone 成立了自己的画廊。Boone 签下的头两个艺术家 Julian Schnabel 和 David Salle 都迅速窜红,1982年Boone 登上New York 杂志封面,被称为艺术界的新女王,同年她开始代理巴斯奎特,并于1984年正式举办巴斯奎特个展。80年代的 Boone 年轻、大胆、充满野心,大肆推动新表现主义艺术,她首创了画廊的 waiting list 制度,将尚未创作出来的作品提前销售给藏家,让艺术家提高产量。Boone 被视为80年代 Dealer 最成功的代表,但90年代初艺术市场陷入衰退后,Boone 也因过分参与市场炒作导致泡沫而受到指责。通过销售个人收藏,Boone 艰难的渡过了90年代的消退期,但画廊的重要艺术家纷纷离开。近年来,Boone 深陷多宗诉讼案 ,多以赔偿或认罪收场,今年更是被判两年半的监禁,画廊面临被迫关闭的可能。 官方网站:https://maryboonegallery.com/ 延伸阅读: http://art.ifeng.com/2018/0917/3444203.shtml https://mp.weixin.qq.com/s/qKX-gPQpgsNRKHXs8sMxCA 丽莎·斯佩尔曼(Lisa Spellman) 1984年 , 斯佩尔曼在纽约公园大道南303号创办了303画廊,画廊名称同时也受到了“现代摄影之父” Alfred Stieglitz 创办于安德鲁画廊的大楼303号房间的 Intimate Gallery 的启发。1987年,303画廊搬迁到纽约东村,1988年给克里斯托弗·伍尔举办了首个个展。1989年,从东村搬到 SOHO区,1996年又成为最早搬迁到切尔西区的画廊,在切尔西区经历多次搬迁后,Spellman买下了西21街555号,2016年新空间投入使用。今年举办了名为“303画廊:35年”的群展,并出版了同名书籍。 官方网站:https://www.303gallery.com 官方微信公众号:303gallery 延伸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Mxs1lVFu-Nbd7VF83k41nQ 玛丽安·博斯基(Marianne Boesky) Boesky的父亲是臭名昭著的股票套利之王伊凡·博斯基(Ivan Boesky,《华尔街》电影主角Gordon Gekko的原型),她的画廊于1996年在纽约SOHO开幕,并声称画廊的启动资金与她父亲无关,以回应外界的质疑。Boesky 在90年代末开始代理村上隆和奈良美智,是较早在美国代理日本艺术家的画廊。2006年 Boesky 怀孕,村上隆因准备2007年在洛杉矶MoCA的大型回顾展需要大量资金,Boesky无法独立负担,随后村上隆离开Boesky签约高古轩,奈良美智也在几年后离开,2011年签约佩斯画廊。2012年Boesky被诊断出乳腺癌。和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的合作让画廊走出了低谷,2016年 Stella的惠特尼回顾展顺利举办,Boesky也战胜了癌症。目前Boesky拥有3个画廊空间,两个位于纽约,另一个位于科罗拉多州的雪城Aspen。 画廊官网:https://www.marianneboeskygallery.com/ 安东尼·德奥菲(Anthony d'Offay,1940- ) d'Offay 生于英国谢菲尔德,父亲是法国人,他在25岁时就开了画廊,之后的15年间主要经营20世纪早期的英国艺术家作品。进入1970年,他开始经营当代艺术。1977年,d'Offay与曾担任泰特美术馆策展人的 Anne Seymour 结婚,1980年两人开始一起经营画廊,范围扩展至国际当代艺术,展出博伊斯、沃霍尔等艺术家作品。d’Offay在1970年代末期,曾想把伦敦做成和纽约竞争的艺术中心,展出伟大的欧洲艺术家,但这一愿景未能实现。达明赫斯特在读大学期间曾去Anthony d’Offay画廊打工,试图搞清楚艺术市场是怎么回事。后来自立门户的Matthew marks 也曾在d’Offay 画廊画廊工作。2001年,d’Offay关闭画廊宣布退休。 2008年,d’Offay以2650万英镑将实际价值超过1亿英镑的作品以「Artist Rooms」之名打包售出,由泰特艺术馆与苏格兰国家画廊共同拥有,包括40多位现代及当代艺术家。Artist Rooms计划在全英国各地的美术馆里挑出一间房间,每次只展出收藏中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截止2015年已在英国77家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举办143次展览,d’Offay的捐赠也在持续增加,超过1600件。前泰特馆长 Nicolas Serota 称 Artist Rooms 收藏是 “英国收获的最重要的当代艺术礼赠”。2018年1月,受Metoo#运动波及,d'Offay被三位前员工指控性骚扰,泰特随即宣布中断和d’Offay的合作,2019年4月泰特恢复与 d’Offay 的接触。但目前案件仍在调查中。 延伸阅读: 威廉·阿奎维拉(William Acquavella,1937-) 比尔·阿奎维拉(BOOM书中及画廊官网均使用 Bill Acquavella)属于在世资格最老的「艺二代」之一,他的父亲Nicholas Acquavella于1921年在纽约57大道创办了画廊,并在1967年买下了画廊目前使用的五层大楼。在画廊早期,Nicholas主要经营文艺复兴时期的老大师作品,1960年Bill加入画廊,Bill将经营范围扩展到印象派及现代艺术,1980年代又扩展至当代艺术,90年代末,Bill的女儿Eleanor及两个儿子 Nick和Alexander 先后加入画廊。 Bill也是最早拥有私人飞机的Dealer之一,以参与大宗二级市场交易闻名,除了BOOM上期播客提到的接手皮埃尔·马蒂斯(pierre matisse)和仕丹莱收藏(Estella Collection)外,他还曾在1999年给坎贝尔罐头的继承人的收藏开出1亿美金,但后来被苏富比以1.1亿元拿下。2006年,赌场大亨 Steve Wynn 试图将毕加索名作《梦》(Le Rêve)以1.39亿美金卖给对冲基金巨头Steve Cohen,中间人就是 Bill Acquavella,不幸的是Steve Wynn在交易前不小心用胳膊碰到画作,导致画布裂开一个小口,交易因此取消,但7年后 ,Steven Cohen又以1.55亿美元的价格重新从Steve Wynn手中购入修复后的画作。 1992年,周英华将卢西安·弗洛伊德介绍给Bill,此前20年弗洛伊德都被Anthony d'Offay代理,但弗洛伊德喜欢画商从他画室拿走画时直接付现金买断,随着弗洛伊德的价格一再上涨,对d'Offay的资金压力也越来越高,而此时弗洛伊德还欠下460万美金的赌债。得知弗洛伊德有更换画商的打算,Bill非常意外,他毫不犹豫同意了弗洛伊德的条件,不久之后以270万美金现金及一部分画作作为代价替弗洛伊德偿还了赌债,两人的友谊从此开始,每周要通上三四次电话,经常一起乘坐Bill的私人飞机旅行。 画廊官网:https://www.acquavellagalleries.com/ 《疯狂经济学》(The $12 Million Stuffed Shark) 这本书是加拿大经济学家唐·汤普森(Don Thompson)在2010年出版的一本研究艺术市场的专著,简体中文版在2013年出版,是较早介绍西方画廊和拍卖行的书,作者虽非艺术市场专业人士,但从经济学者的视角出发,敏锐的捕捉到艺术圈外人对艺术市场的诸多好奇之处,并竭尽所能给出了解答。虽然出版已经9年,很多观点和信息仍未过时。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880341/ 1031延税法(1031 Exchanges) 1031延税法得名于美国税务法第1031条第一款第一项,该法条规定:“如果交换的财产是用于企业生产性使用或者投资,并且这样的财产是用于交换类似的资产,那么交换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得失不予承认。”简而言之,销售某物获得的收入只要在规定时间内用于购买同类财产,则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资本增值可以延迟交税,并可以反复推迟直到死亡,最终完全避免。美国的房产经常使用1031延税法,艺术品交易也符合1031延税法的财产范围,但股票、债券等被排除在外。 延伸阅读:https://zhuanlan.zhihu.com/p/32733683 Special Guest: 陆晓凡.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6 Mar 2021 | NFT加密艺术误伤了艺术圈吗? | 01:30:41 | |
第五十七期 NFT加密艺术误伤了艺术圈吗? 时长:一小时三十分 主播 Sammi:Tabula Rasa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胡湖:姐夫拍创始人 嘉宾 · 郭成:艺术媒体人、策展人、加密艺术研究者 采访嘉宾 qinwen:web3基金会中国社区负责人,波卡网络理事会成员 文字编辑 Wanying 剪辑 Sixing 收听导航 | Index 01:42 Beeple作品拍卖引发巨大争议 02:55 什么是NFT 09:25 这个话题国内讨论度不高 11:40 NFT是昙花一现吗 14:20嘉宾如何接触到NFT 18:50 科技新贵是否收藏艺术品 28:50 Beeple作品拍卖是否是市场操纵 20:30 CyptoPunks项目的出现 29:10 NFT买的是什么是彩色的比特币 31:20 NFT作品的金融属性 33:35 是否影响传统艺术的叙事 44:50 NFT的交易频率 50:34艺术家需要扮演画廊的角色 52:35 科技资产阶级的美学趣味 01:03:02 加密艺术在国内的落地项目 01:04:20 Top Bider项目的发布 01:07:40 与琴文qinwen 的采访,关于波卡和web3基金会 佳士得拍卖Beeple作品 近日,佳士得拍卖行宣布拍卖Beeple ,这是佳士得首次上拍数位化 NFT 艺术品,作品汇集了艺术家自2007年5月开始,14年来每日创作的作品。目前该作品出价已超过300万美元。 Art Basel 发起论坛 Blockchain and the Art World 在Art Basel于2018年发起的一场论坛中,艺术新闻记者Tim Schneider与艺术家Simon Denny,Verisart创始人及CEO Robert Norton,TRANSFER创始人Kelani Nichole共同讨论了区块链的的实用性、创造性及未来潜力。主要话题包括:1)艺术品行业是很慢接受科技的传统行业,为什么会开始接触区块链;2)区块链技术可能对拍卖行/二级市场有益,如何和艺术家直接相关?3)什么样的艺术家在参与其中 4)买家是否真心喜爱艺术 观看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ukeuoeGVg NFT收藏项目CryptoPunks CryptoPunks始发于2017年6月是以太坊区块链上的第一个非同质化代币(NFT)之一。 该项目是由美国的二人工作室Larva Labs开发。这个加密艺术收藏项目意味着ERC-721标准向前发展所迈出的重要一步。CryptoPunks 是由10,000个数字字符组成的集合,这些字符将根据其类型(比如异形、猿形、僵尸形),以及头饰、胡须、连帽衫等构成不同程度的稀有性属性。CryptoPunks只发行了10000枚代币,最初的均是免费的,任何拥有以太坊钱包的人都可以索取。而之后几年间CryptoPunks价格飞速飙升,据CryptoSlam数据显示,NFT收藏品项目CryptoPunks历史总交易额已突破1亿美元。 Special Guests: 琴文 and 郭成.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8 Jun 2019 | 当代艺术的虚虚实实,两位艺术记者的新书 | 01:14:48 | |
总时长:1小时14分48秒 第一部分(胡湖主播): 3分11秒-39分0秒 第二部分(Sammi主播): 39分01秒-1小时14分15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周婉京:青年学者,作家 ·孙琳琳:《新周刊》艺术栏主笔 编辑:朱嘉瑶 杨威 剪辑:刘苑 本期《艺术有读》采用了特别的内容结构,两位主播分别在不同地点采访了两位艺术记者关于她们各自新出书籍的话题。由胡湖主播的前半部分中他和嘉宾孙琳琳就其记录中国当代艺术发生现场的非虚构创作《艺术永不眠》聊了几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和批评家的故事;由Sammi主播的后半部分中她和嘉宾周婉京就其新小说《隐君者女》聊了虚构类文学创作在艺术圈语境下的特点和对严肃艺术批评的看法。 关键信息 第一部分: 1.《艺术永不眠》 这本书通过24个艺术故事及24份囊括艺术圈精粹的趣味清单,提供了一份帮助“理解”当代艺术的导图,告诉你当代艺术是如何构思、创作、收藏、拍卖,以及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从2006年至今,艺术圈十余年来的起起落落尽在这不眠的24小时中。 故事发生的11个地点,都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地带,从机会更多的北京、市场更规范的上海,到安逸的成都、更具成长性的武汉;书中亮相的徐冰、张晓刚、方力钧、隋建国、刘小东、邱振中、吕澎等,从艺术家、批评家,到策展人、馆长、收藏家,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焦点人物,其中有亲历者、贡献者、受益者,也有失落者、退隐者、离去者。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06298/
19生于中国重庆市,同年9月随父母移居云南省昆明市。1982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84调入昆明市电影公司任美术师,从事绘制电影海报的工作。1993 留职停薪,成为自由职业画家。1996-1999在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2工作室任教(聘任)。2001调入云南大学艺术学院任教,现为云南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云南油画学会副主席。
出生于辽宁锦州,先锋派画家。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其创作的油画《三峡新移民》,在北京保利2006秋季拍卖会以2200万元成交,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曾在贾樟柯的电影《世界》中客串,也是贾樟柯2006年纪录电影《东》中的主人公。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在四川美术学院任教。
生于云南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2019年3月,克里斯蒂安·西尔万指控叶永青抄袭,和以往单件作品引发的抄袭不同,叶永青被指控30年来持续不断抄袭西尔万的作品。
该纪念馆是为纪念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普通中学女生胡慧姗而建的一座永久性私人纪念馆,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聚落汶川地震博物馆旁的一片小树林中,占地面积52平方米,建筑面积19平方米,由建筑师刘家琨设计捐建。在建筑师的自述中,认为“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是这座建筑诉求的社会意义。 https://www.wikiwand.com/zh-cn/胡慧姗纪念馆
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黄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便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当代艺术活动,他于1985至1987年期间参与编辑了《美术思潮》,1992年参与策划“广州·首届九十年代当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1994-1996年参与改版《画廊》,1997年开始担任何香凝美术馆馆聘研究员、策划人,2002年参与策划“重新解读:首届广州三年展”,2005年开始担任OCAT当代艺术中心的主任。 第二部分: 1.《隐君者女》 有别于一般描写爱情的青春文学作品,周婉京的《隐君者女》聚焦在当代中国80后、90后一代年轻人的焦虑与困境,通过北京与香港的双城记讲述了一个年轻女记者从流浪到归家的心灵之旅。书中的主角吴瑾瑜是一个普通的大院子弟,母亲在她儿时离开她去了美国,她的童年在怀念母亲与埋怨父亲中度过。她与父亲关系的疏离,致使她喜欢向陌生人吐露心声,她反复周旋在多个男人之间,寻找爱情,寻找母亲,也寻找真正的她自己。这些男人,有艺术家,有音乐人,有出版商,有咖啡厅老板,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围绕着吴瑾瑜勾勒出一张北京文艺圈地图,诉说着几代人悄悄藏起的隐秘情事。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38214/
女性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追求性别平权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的观念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权运动不是要让女性对抗男性,而是去结束性别歧视,性剥削和压迫。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女性主義
October 是由MIT出版的一本学术季度期刊,主要刊登当代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以其先锋性和学术性闻名。
本书多方面含括后现代人文论述的不同领域与面向,范围广被文化体制、意识型态、资讯传播、社会评论、文学与艺术批评等,理论与实践两不偏废,在光怪陆离的后工业社会破冰挺进。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31636/
由Hard Case Crime于2016年发行的这本犯罪小说从一场发生于90年代末的艺术藏家杀妻案出发,展现了整个当代艺术圈为金钱而狂的时代即将到来之际纽约艺术心脏SoHo区的多面相。作者理查德·韦恩 (Richard Vine) 是一位国际知名当代艺术评论家,现任艺术杂志《美国艺术》(Art in America) 主编,作为艺术圈内部人士,他的经验和日常所见所闻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难以取代的原材料。他用惊心动魄的故事携读者们走进纽约的艺术世界,踏入人心深处最黑暗的地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2621424/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以及艺术家夏凡为我们制作的片头片尾音乐。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9 Jun 2020 | 谈郭凤怡的创作:气功绘画?灵性创作?自学艺术? | 01:15:42 | |
第四十四期 主播 嘉宾 文字编辑 剪辑&排版 郭凤怡 郭凤怡起初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而开始练习气功,但之后伴随着对生命哲学的不断体悟,许多视觉幻像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必须用纸笔加以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均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人体穴位图、传说预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帝葬和占卜等,这些内容都是被当下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所忽视的。通过这些作品,郭凤怡聚焦于传统与当代思想之间的关联,将深藏和根植于中国的文化记忆加以保存。视觉和知识的关系通过郭凤怡在纸上流动的万根墨线传达出来,给予了今天的世界以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使绘画行为本身成为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的日常事件。 郭凤怡第一次接触并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是在2002年的“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活动期间。在这一项目中,她特意与杰出的美国女艺术家Judy Chicago合作,在长征途中的一站——云南丽江站,以诸如“泸沽湖”、“丽江”、“摩梭”、“昆明”及“假如女性统治世界”为名进行了一系列创作。 也是郭凤仪 (This Too is Guo Fengyi) 策展人:林昱 🔗 本期节目对谈全文记录及谈及作品图片,请查看微信公号的内容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20 郭凤仪生平介绍 邱志杰 长征空间 长征计划 《民间的力量》2003-2004 2013 Carnegie International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百科全书宫殿" 大雁塔地宫 鹤翔庄 小周天 “出血”(平面设计用语) 《偏爱原始性》,作者贡布里希 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 安德烈·马松(André Masson) 自动绘画(Automatism) 原始主义(Primitivism) 素人艺术(Outsider Art)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Special Guests: 宋轶, 张宇凌, and 林昱.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30 Sep 2019 | 艺术创世记:从起源到今天,艺术如何塑造人类世界? | 00:52:21 | |
第二十九期 艺术创世记:从源头到现在,艺术如何塑造世界? 时长:52分22秒 主播 嘉宾 · 盛夏博士:艺术翻译,独立撰稿人 关于作者 奈杰尔·斯皮维(Nigel Spivey)是英国剑桥大学古典学与考古学学者。著有《青铜上的歌》(Songs on Bronze)、《古代奥运会》(The Ancient Olympics)等书,曾担任BBC/PBS纪录片《艺术创世记》(How Art Made the World)的主持人。 《艺术创世记》纪录片 由英国BBC电视台和美国PBS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2005年首播,共5集。 “图像主宰着我们的生活,它们指导我们的行为,去思考,甚至如何去感觉,它们塑造并限定我们的生活。但是这些充斥于生活中的图像、指示标志以及所谓的艺术元素,怎么会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问题的答案在我们的时代是找不到的,它存在于数千年的远古时期,因为当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令世界有了意义的图像的时候,他们也创造出了帮助塑造我们自身的可视化遗产。在这个系列节目中我们将游遍全球,去发现世界上最令人惊奇的宝藏。我们将会利用科学知识揭开,是什么驱使数千年的人类去创造这些令人惊讶的图像的,而且你将再也不会以惯常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因为本节目将会使我们了解人类是如何创造了艺术,以及艺术是如何又反过来又改变了我们人类的。” 豆瓣页面: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58642/ PBS官网:https://www.pbs.org/howartmadetheworld/ 《艺术创世记》(How Art Made the World) 书籍 人类如何创造艺术?艺术如何塑造人类?人类创造力、好奇心的源头在哪里?…… 本书是纪录片《艺术创世记》的同名书籍,2005年纪录片播出半年后出版,历经十多年热度不减,中文版于今年正式推出。书籍与纪录片相比增补了一些章节,又经译者的精心翻译和校订,内容更加完整。 豆瓣页面: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444046/ 阿尔塔米拉洞岩画 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Cueva de Altamira),是现代人发现的第一个绘有史前人类壁画的洞穴,壁画包括野牛、猛犸等多种动物,是距今至少120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原始绘画艺术遗迹。此后更多的岩洞壁画被发现,现在一般认为史前人类在岩洞举办某种仪式,并伴有音乐,壁画是仪式留下来的遗迹。 参见维基:https://es.wikipedia.org/wiki/Cueva_de_Altamira 维伦道夫的维纳斯(Venus of Willendorf) 维伦道夫的维纳斯是一座11.1厘米高的雕塑,出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威伦道夫村。约作于公元前1.5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之间,旧石器时代。该作品是举世闻名的女性神雕塑,被人们称为“原始的维纳斯”,又叫“母神雕像”。女神的面部、手脚等细节表现较为粗糙,头部仅刻有卷曲的头发,而手臂细小。女神的乳房、臀部等女性特征形象较为夸张突出,一般认为该作品具有类似巫术般的祈求生殖的目的。作品强调体积感和重量感,具有单纯化和抽象化的倾向,在雕塑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见维基:https://en.wikipedia.org/wiki/Venus_of_Willendorf 峰值位移 作者用“银鸥测试”解释了“峰值位移”发生的原理。银鸥喙上有两条红杠,小银鸥需要啄母亲的喙取食。于是,银鸥的脑海中将建立一个峰值,即“两条红杠”等于“美味”。如果给小银鸥一根画了两条红杠的木棒,它也可能会啄这个木棒,这个现象被称为“峰值位移”。这也解释了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维伦道夫的维纳斯在对裸体女性的描绘上如此露骨和夸张。当时的人们认为体态丰满的女人代表了生育力,进而认为女性特征夸张的维纳斯是“美的象征”。 卢克索拉莫斯墓穴壁画 在埃及卢克索附近古纳的拉莫斯(Ramose)贵族地下陵墓,发现了被意外中断的壁画遗迹,壁画表面留有尚未清除的红线组成的方格,给人物造型提供了精确的比例尺。整个人物有19个格子高,足部2.5格长,瞳孔离中心线1格远,其他埃及壁画的人物全部符合这个比例。 里亚切青铜武士像 (Riace Warriors) 1972年8月16日,一位罗马化学家斯·马里奥蒂尼在意大利南部度假时,潜泳到爱奥尼亚海岸的礁石中发现了《里亚切青铜武士像》,被授予9500万里拉的文物奖。这两尊青铜武士像经科学鉴定,断定是属于公元前506年的希腊青铜铸像真本,现为意大利国宝。 参见维基: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ace_bronzes 马其顿古都的亚历山大头像 马其顿古都佩拉附近叶尼沙出土的亚历山大头像,约公元前300-公元前270年,是最早的政治肖像之一。 第一门的奥古斯都像 第一门的奥古斯都像(意大利语:Augusto di Prima Porta)是一尊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白色大理石雕像,高2.04米,完成于1世纪,1863年4月20日于罗马附近郊区第一门(Prima Porta)的莉薇娅别墅发现。奥古斯都的妻子莉薇娅在他去世后退隐到这座别墅。雕像现在收藏于梵蒂冈博物馆。奥古斯都表情严峻沉着,身材魁梧,全身披挂,盔甲行的浮雕描绘的是大地母神,象征着对天下的统治,右手指向前方,左手握着权杖,右脚边,有一个骑着海豚的爱神丘比特的形象,表现奥古斯都是一位仁爱之君。 参见维基:https://it.wikipedia.org/wiki/Augusto_di_Prima_Porta 图拉真柱(Trajan's Column) 图拉真柱(Trajan's Column),或译作图拉真凯旋柱,图拉真纪功柱,位于意大利罗马奎里纳莱山边的图拉真广场,为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所立,以纪念图拉真胜利征服达西亚。该柱由大马士革建筑师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洛斯建造,于113年落成,以柱身精美浮雕而闻名。图拉真柱净高30米,包括基座总高38米。柱身由20个直径4米、重达40吨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垒成,外表由总长度190米浮雕绕柱23周;柱体之内,有185级螺旋楼梯直通柱顶。根据古币的描绘,早期图拉真柱的柱冠为一只巨鸟,很可能是鹰,后来被图拉真塑像代替,漫长的中世纪夺去了图拉真塑像。1588年,教皇西斯都五世下令以圣彼得雕像立于柱顶至今。 参见维基: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jan%27s_Column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盛夏.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6 Jan 2020 | The Lonely City:艺术可以拯救孤独的人吗? | 00:59:49 | |
第三十三期 The Lonely City:艺术可以拯救孤独的人吗? 时长:59分44秒 主播 嘉宾 · Una:艺术行业从业者 · 萧涵秋:艺术家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本书作者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这座玻璃牢笼般的城市中时,一种密感的缺失状态促使她不断地追问孤独的本质。她从数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为切入点,以用一种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的生平与自己的反思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深入地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从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全貌。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27 书籍介绍与导读 07:12 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 爱德华·霍普(1882年7月22日-1967年5月15日),美国绘画大师,以描绘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风景闻名。爱德华1882年出生在纽约州奈亚镇,自1920年代起,他曾前往欧洲三次,主要研究欧洲新兴的画风,此后作品趋于写实画派。作品藏于惠特尼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等机构。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Hopper 13:45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安迪·沃霍尔(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美国艺术家、电影导演,是美国二十世纪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之一。沃霍尔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匹兹堡出生,在他成为商业插画家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沃霍尔曾经从事画家、前卫电影制作人、档案家、作家等工作。他亦发明了广为流传的“成名十五分钟”理论。1968年,安迪·沃霍尔遭瓦莱丽·索拉纳斯枪击,重伤但捡回一命。1987年2月22日,安迪·沃霍尔因胆囊切割手术之后药物过敏在纽约的医院去世,享年58岁。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dy_Warhol 25:22 大卫·沃纳洛维奇(David Wojnarowicz) 大卫·沃纳洛维奇(1954年9月14日-1992年7月22日)是美国画家、摄影师、作家、电影导演、表演艺术家,也是纽约艾滋危机最激进与愤怒的记录者之一。出生于新泽西的红岸市,2岁时父母离异,之后和哥哥姐姐们生活在寄养家庭,饱受虐待。毕业于曼哈顿音乐艺术高中后,他自学成才,成为1980年代纽约东村(EastVillage)艺术街区最活跃和多产的前卫艺术家之一。曾经受邀参加1985年的惠特尼双年展。他的创作跨越多种媒介和领域,绘制过大量涂鸦与街头艺术作品,使用超8毫米胶卷(Super-8films)拍摄了《海洛因》等电影,也曾出版多部关注政治与社会议题的书籍,如自传文学作品《身近刀锋:破碎的回忆录》(Close tothe Knives: A Memoir of Disintegration)等,着重关注“个体如何才能在一个敌对的社会中生存”的议题。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Wojnarowicz 36:25 亨利·达尔格(Henry Darger) 亨利·约瑟夫·达尔格(1892年4月12日-1973年4月13日),美国作家和艺术家。1982年生于芝加哥,曾在芝加哥的一家医院担任门卫,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出名是因为人们在他死后发现了15145页的幻想作品手稿:《薇薇安女孩的故事》(又称作《不真实的国度》)、《儿童奴隶叛乱带来的兰迪科-安吉利尼亚战争风暴》,以及数百幅作为故事的插图绘画和水彩画。他作品的视觉主题包括爱德华时代的田园诗般的室内设计,儿童和奇异生物居住的宁静花园以及年幼儿童遭受酷刑和屠杀的恐怖场景。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综合媒介和拼贴元素。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Darger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Una and 萧涵秋.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31 Jul 2018 | 地下漫画,艺术家,与绘画的遗产 | 01:05:44 | |
主播 嘉宾 关键信息 1.北京晚报《刺儿梅》讽刺漫画 2.张光宇的漫画 3.1941年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 4.有关绿校的回忆 5.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 6.我在伊朗长大 7.《皮皮鲁和鲁西西奇遇记》 8.《54boy》 9.《One Day in My Life》 10.《小穗的夏天》 11.《漫画的葬礼》 12.《special comix 特别漫画》 13.VICE中国《漫无边界合集:哪怕什么都留不下来,也要向着大海奔跑》 14.《叙事癖》 15.德国女艺术家Anke Feuchtenberger (方安珂),1963年生于东柏林,1988年毕业于柏林白湖艺术大学版画及雕塑专业,柏林墙倒塌后开始以漫画和插画形式活跃于艺术领域,作品带有表现主义的诗性特质。现任教于汉堡,作品受画廊代理。2002年开始,方安珂的作品开始在中国网络上流传,启发和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独立漫画项目——“特别漫画”并延续至今。 16.温凌和素然品牌合作的Monkey Boy 17.烟囱拼贴作品和马拉丁合作的童装及雨伞 北京七棵树创意园星空间画廊展览现场,展览持续到9月2日 Special Guests: 房方, 温凌, and 烟囱.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8 May 2021 | 一本写中世纪的“武侠小说”,真正的冰与火之歌 | 01:05:57 | |
第六十期 主播 嘉宾 剪辑、文字编辑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07:10 “大青衣”玛格丽特·金雀花 《璀璨的哀愁》(珠宝传奇Ⅰ:中世纪下) 玛格丽特·金雀花(白玫瑰公主) 大胆查理 勃艮第的玛丽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爱德华四世(白玫瑰王) “大蜘蛛”路易十一及“大善人“菲利普的更多故事详见艺术有读第38期: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NTY4NDUyOQ==&mid=2247484504&idx=1&sn=1aa4baa50fc97347f16fbd4e4f4ab82f&chksm=fb686906cc1fe0109e09a4b2cb170909616d88befdda5f1e9955a590ffe8c625a9c62ee39db6&scene=21&token=155529886&lang=zh_CN#wechat_redirect 延伸阅读 👇 德剧《马克西米利安:权力和爱情的游戏》 Special Guest: 祺IV. Links: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5 Nov 2018 | 前卫艺术的兴起,欲望机器的启动时刻 | 00:50:06 | |
关键信息 1、《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2526/ 2、界面文化:《专访汪民安:对艺术而言,创造性和杰作有时诞生于混乱》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584332.html 3、王式廓(1911—1973) , 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早年学习美术,1930年入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开始学习西画,并关心革命。“九一八”事变后,担任爱美中学南下请愿团二大队队长,赴南京参加全国学生的联合示威游行,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央美院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 https://wangshikuo.artron.net/ 4、王式廓,《血衣》,布面油画,100cmx150cm,1972——1973,中国美术馆藏。 “……王式廓1969年形成油画《血衣》草图,1973年4月应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之约,为创作油画《血衣》赴河南写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王式廓画了74幅油画和素描,……遗憾的是,5月22日王式廓脑溢血突发,手握画笔倒在了他正在写生的农民兄弟面前,翌日与世长辞,享年62岁。” http://www.cafa.com.cn/c/?t=815665 5、罗中立,1947年生,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作品《父亲》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https://luozhongli.artron.net/about 6、罗中立,《父亲》,布面油画,222cmx155cm,1980 画家罗中立的名作,古铜色的老脸,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那缺了牙的嘴,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刻画出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农民父亲形象,给人一种更直观的心灵震撼。 https://luozhongli.artron.net/works_detail_BRT000000001726 7、'85新潮,由当时美研所的一些批评家命名的,这些批评家以美研所主办的《中国美术报》为阵地,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间,不断介绍欧美现代艺术,并在头版头条上介绍年轻一代的前卫艺术。严格地说,85新潮并非一个艺术流派,主要是一场艺术运动。这个运动实际上也是1980年代精英文化运动的社会大潮的一个支流。 http://www.artda.cn/view.php?tid=1330&cid=42 8、张培力,1957年生于杭州,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1984年毕业于该校油画系。他毕业之时,正处于中国大陆文艺思潮汹涌澎湃,审美观巨变的风口浪尖。张培力是中国最早从事录像创作的艺术家,是'85新潮美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http://www.boersligallery.com/zh/artists/%E5%BC%A0%E5%9F%B9%E5%8A%9B/ 9、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出生在法国首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就读,开始致力于哲学研究。他的哲学思想其中一个主要特色是对欲望的研究,并由此出发到对一切中心化和总体化攻击。1995年11月4日,德勒兹在巴黎17区寓所跳楼自杀,终年70岁。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90%89%E5%B0%94%C2%B7%E5%BE%B7%E5%8B%92%E5%85%B9 10、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著名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B0%BC%E9%87%87 11、袁运生,《泼水节——生命的礼赞》(局部),壁画,1979 “……这是根据泼水节的语言故事绘制的一副巨作。它长达27米并占据了机场的三面墙壁。 ……画中出现的三个裸体少女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结果就是这三个裸体少女被人用木板滑稽地遮挡住了。”(《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118-120页) 12、《张彩贴红 1915—1976美术张贴与现代中国》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20405/ 13、“高大全,红光亮”,指文革时期,尤其是1969年以前的红卫兵绘画,表现主旋律和时代精神的政治要求,在绘画造型语言上表现出来的特征。但是它的隐性影响,一直延续到文革以后,出现了形式语言的探索才真正结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2%E5%85%89%E4%BA%AE 14、王广义,中国艺术家,作为一个起于1980年代的中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而被广泛熟知。他创作的名为《大批判》的系列作品尤其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尽管王广义的作品一直被错误地和中国政治波普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他的艺术中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和超验性有着其相关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B9%BF%E4%B9%89 15、高名潞,艺术批评家及著名策展人,曾投入中国85美术运动,担任这一前卫艺术运动的介绍、批评和策划工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o_Minglu 16、无名画会,活跃在1960年至1980年代初的第一个在野艺术团体,是在未受到西方现代文化和艺术思潮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当年“无名画会”的一批艺术家们,执着追求“纯艺术”的观念,20年来一直与主流的社会时尚艺术思潮不合时宜。直至今日,人们对“无名画会”的历史和活动的认识仍显得非常陌生。 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cle/overview/b46dyzn/about_by2/G/681hswm 17、星星画会,1970年代末出现在北京的一个民间的美术团体,以追求自由与自我表现、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实验作品、具有特别历史意义的活动而闻名。其举办的两届“星星美展”,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开辟了中国当代美术之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9F%E6%98%9F%E7%94%BB%E4%BC%9A 18、89现代艺术大展,1989年2月5日,农历大年三十,《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开始了为期15天的混乱、“狂飙”与展示。 http://www.artda.cn/www/42/2009-02/1332.html 19、肖鲁,1952年出生于中国杭州,专注于装置艺术和录像艺术的中国艺术家,其代表作为《对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Xiao_Lu 20、肖鲁,《对话》,装置/行为,1989 “……肖鲁面对电话亭的最后一枪,……不仅宣告了自己的终结,还宣告了展览的终结,宣告了’85新潮艺术运动的终结。最终,它宣告了沸腾的80年代的终结。”(《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267页) 21、《论家用电器》,是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的一部文化理论的随笔集。本文将家用电器作为传记的对象,探讨了洗衣机、电冰箱、手机、电视机等电器在家庭生活中所展现的空间权力结构。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077095/ 22、栗宪庭,1949年出生于吉林,是一位中国艺术批评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时期的重要评论家,对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97%E5%AE%AA%E5%BA%AD 23、《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2017年在美国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举办的艺术展,是北美迄今规模最大的关于1989年至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 https://www.guggenheim.org/exhibition/art-and-china-after-1989-theater-of-the-world 24、黄永砯,195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9年至今生活创作于法国巴黎。他多样化的实践涉及文化差异,身份,移民,殖民主义、历史以及体制批判等各种议题。黄永砅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手法是讽刺、幽默、政治和精神性的结合。 http://www.rockbundartmuseum.org/cn/artist/overview/68dcww 25、《世界剧场》(Theater of the World),由观念艺术家黄永砅在1993年所作的。它包含一张简单的桌子,上面盖着一个状似龟壳的透明穹顶。桌面上有成百上千的昆虫和爬行动物——壁虎、蝗虫、蟋蟀、蜈蚣、蟑螂——在一盏吊灯的照射下四处乱撞。以一种古怪的方式完美捕捉了展览的主题:中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永远在演化,形成一种新秩序。同时作品也概括了艺术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也就是从1989年到2008年间——所感受到的压制。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70921/guggenheim-art-and-china-after-1989/ 26、《犬勿近》,是孙原和彭禹于2003年创作的作品。这是一段7分钟长的视频,呈现了八台跑步机上的八只美国比特犬。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70921/guggenheim-art-and-china-after-1989/ 编辑推荐 1、《'85美术运动》,高名潞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368586/ 2、《中国89年现代艺术大展(七宗罪)》,温普林 1989年2月5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现代艺术展,大展的标志为“不许掉头”。然而展览的主题却是对于85新潮美术运动的一次成果展示。一些行为艺术悄然登场,两声枪响震惊世界。二十年过去了,这些真正没有掉头的行动作为本次大展的重要标志进入了历史,成为今日批评家与艺术家共同分享的骄傲。本片记录了当年现场的七个行为艺术——史称“七宗罪”。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4739536/ 3、《关于展览的展览 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巫鸿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21715/ 4、《【Media纪录】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创作与历史》 https://mp.weixin.qq.com/s/6Tmnjy86eoCtes0gKAoVBQ 延伸阅读 1、纪录片《福柯》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34712/ 2、关于89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三次“对话” http://review.artintern.net/html.php?id=4869&page=0 Special Guest: 刘苑.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27 Aug 2018 | 越后妻有与濑户内,艺术节的正面和背面 | 01:01:34 | |
关键信息 1、越后妻有是包括日本新泻线南部的十日丁市和津南町在内的760平方公里的土地,比东京23区还广阔,距离东京大约2小时的车程,是日本少有的大雪地带。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界从2000年第一届开始,每三年办一届,今年2018已是第七届。 2、越后妻有创办人和濑户内艺术总监北川富朗,1946年生于新泻县上越市,东京艺术大学毕业,是日本最出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策展人,北川一直致力于艺术与草根社会,希望透过结合艺术,观光与在地智慧的力量,振兴凋敝的偏乡社区。 3、越后妻有作品:松代《农舞台》,是一座连接农耕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综合文化设施。其中的梯田《人生拱桥》是卡巴科夫 夫妇的作品,透过特殊的摄影角度,丛二楼观景台可以看到一些被收录的文字投印,在散落梯田的农人剪影中。 4、越后妻有作品:《赤仓学堂》,是由泰国艺术家Navin 完成。因为随着日本籍太太在村庄居住,艺术家从一开始的百般无聊到最后被互帮互助的淳朴农民的生活故事而感动,便把老农民小时候的旧照片集合起来画成一幅集体群像,并放置在老农民们曾经上过但早已废弃的“赤仓学堂”操场的樱花树下以表纪念。 5、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是以濑户内海岛屿群为舞台所举办的当代艺术国际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次,首次举办为 2010年,已成功举办三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一般分为三个会期,春、夏、秋。多为3月份开展,一直持续到11月份。其中的直岛已是日本旅游的标志性景点,每届约有一百多万的访客,是越后妻有的两倍,其中原因和背后的支持者与总监制,福武总一郎息息相关。福武总一郎早在九零年代就有意地帮这群岛屿规划成“一岛一美术馆”并也一直持续地朝着这个理想迈进。 6、安藤忠雄设计的濑户内直岛地中美术馆,于2004年开馆,以一种极不寻常的方式来展示藏品。博物馆只有三大永久藏品,分别来自19世界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Claude Monet)、美国当代雕塑家沃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和美国装置艺术家詹姆斯.特勒尔(James Turrell)。看似毫不相干,却反映了同一个主题:光线在空间与自然中的变化。 7、濑户内-丰岛,同属濑户内海中艺术岛屿之一, 面向濑户内海,位于丰岛半山腰的丰岛美术馆由建筑师西泽立卫和内藤礼联合设计,美术馆外四周都是梯田,营造出大自然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美丽环境。 8、濑户内-大岛,艺术家田岛征三2013年将大岛青松园内麻风病患者入住过的建筑修建为“青空水族馆”。以《蓝天水族馆》为题,在陆地上展示了表现海底世界的“空间诗”。是包括了不停流下大颗泪珠的人鱼、遇难船只以及存在多样水下生物的空间等的环游式艺术装置。 9、《乡土再造之力——大地艺术节的10种创想》,国际知名策展大师、大地艺术祭发起人暨艺术总监北川富朗,巨细靡遗地叙述这个「以艺术开创地方」的宏大计画,如何从提出构思、促成艺术家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到吸引160万人感受大地艺术之里。 10、《艺术唤醒乡土——从直岛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 11、阿布拉莫维奇《梦之屋》,邀请观众进入这个由农舍改造的房间,穿上艺术家设计的睡衣,并且睡在这个像极了棺材的床里,并且隔天早上可以将自己的梦记录下来,艺术家会把它集结成册成为一本“梦之书”,想要这本梦之书的人也可以在官网上购买。 12、嘉宾Cindy为穷游网撰写的《如何体验2018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是一篇非常深入的介绍文章,也是很实用的参观指南。强烈推荐!! 延伸阅读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官网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官网 《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梁建章、黄文政著) 2013年NHK纪录片《最后安居于何处 老人漂流社会》 《大同》(中国市长) 《乌镇》(第3集介绍乌镇戏剧节) Special Guest: Cindy.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3 Jan 2023 | 周令钊:建构了几代中国人公共图像记忆的设计师 | 01:02:34 | |
中国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中国艺术设计大师,中国壁画运动开拓者之一,中国文联第十届造型艺术成就奖获得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共党员,周令钊先生于2023年1月3日15时06分安然离世,享年104岁。再次重新发一期艺术有读两年前的节目,回顾周老的经典设计。 第四十六期 周令钊:建构了几代中国人公共图像记忆的设计师 时长:62分27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周博: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设计学院史论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设计史、艺术史以及视觉研究。 文字编辑: · Sammi、yuezhan 剪辑&排版 · 小雪、siyu 《新中国美术家 周令钊》 周令钊先生1919年生于湖南平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美术家、设计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新中国设计学科和壁画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全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分三个章节“投身抗战,迎接黎明”“光辉岁月,为国造型”“勤奋耕耘,永不止息”,对周令钊先生穿越百年的艺术人生在艺术和设计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概要性的呈现。正文收录三百余图片,涵盖各时期重要作品,及中央档案馆、政协文史馆等多家单位提供的大量难得一见的手稿、草图,除了呈现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及多项重大设计的历史背景,也从侧面展现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附录部分有反映周先生创作思想的文章和珍贵的档案文献。本书的内容对研究中国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30206/ 周令钊 周令钊,1919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三市镇。1948年应徐悲鸿先生聘请任教北平国立艺专,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民族画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水粉协会会长、全国邮票设计评审委员等。代表作有:新中国的第一张海报《复活》,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五·一游行队伍的美术设计;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设计,为国徽、团徽设计;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设计《韶山》湘绣画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历史油画《五四运动》。民族宫建筑艺术设计等。参加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总体设计并获多项荣誉。 参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周令钊/4240254?fr=aladdin 周令钊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2013年 周令钊先生,教书育人、艺海躬耕、以艺为民,80年艺术生涯硕果累累。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第一幅毛主席像;参加国徽、团旗、队旗设计;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画屏《韶山》;新中国人民币设计;中国国家博物馆油画《五四运动》和巨幅壁画《世界人民大团结》留下其艺术历程的辉煌,以及为国家美术事业和文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 时值周令钊先生从艺80年之际,中国美术馆倾力举办“周令钊艺术展”,旨在感念为中国美术事业默默奉献的老一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并弘扬他们投身艺术的执著和无所他求的精神。周令钊先生1919年生于湖南平江,青年时期在武汉政治部第三厅美术科做抗战美术宣传工作;1948年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北平国立艺专,长期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直至退休,至今笔耕不辍。此展将展出油画、水彩、水墨、艺术设计等作品200余件,为周令钊先生艺术作品首次在中国美术馆集中呈现。 http://www.namoc.org/Videos/spzy/zlhd/2011/201304/t20130423_244318.htm 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 《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是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下,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展览也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政协文史馆及周令钊先生亲属的鼎力协助。经过展览筹备组的精心筹备,展览以4大板块,共300多件作品和大量文献资料,力求全面呈现周令钊先生一心为祖国、为人民进行艺术创作、从事艺术教育的成就。其中政协会徽的设计稿、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小组的设计方案以及人民币的草稿等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和手稿,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638 《世界人民大团结》 创作于1959年,该壁画目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永久展出。作品是在九十块一米见方的金丝楠木的大型壁画,用传统中国工笔重彩的风格并参考了敦煌壁画的样式,反映并创立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和艺术样式。是一种“民族的,装饰的,大众化的风格”。 是那个时代非常少见的大型壁画作品。 该作品的草稿一部分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有一部分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亲历中国100年——周令钊传》 该书是国内首部关于周令钊先生公开出版发行的传记作品。作者以纪实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周令钊先生或跌宕起伏、或惊心动魄、或纵横捭阖的百年人生历程,首次系统地披露了他亲历的近现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背景,展开了中国百年风云激荡、可歌可泣、天翻地覆的壮丽画卷,既是周令钊追求真理、砥砺奋进的人生大传,也是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社会进步的真实写照。 该书共20余万字,配发周令钊的艺术设计作品、绘画、手稿、历史照片等380余幅,将发生在周令钊及其同时代人身上的近百个精彩故事,用清晰的历史演进轨迹作为叙事的主线串连起来。 参考: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2330474/ 《周令钊(套装三册)》 参考:https://item.jd.com/12572871.html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7 Jul 2021 | What Artists Wear: 当代艺术家的穿衣之道 | 00:46:09 | |
第六十二期 主播 嘉宾 文字编辑 剪辑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45 看这本书的直观感受 关于作者 Charlie Porter Charlie Porter是一名英国时尚记者,在彼得伯勒长大,他的第一篇作品发表在《彼得伯勒晚报》上。他后来在伦敦国王学院攻读哲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于1995年在《Vogue》实习,在那里他参加了Alexander McQueen等人的秀。由于负担不起中央圣马丁学院的时尚新闻硕士课程,波特在90年代中期开始了他在《每日快报》的新闻生涯。 他第一个与时尚有关的职位是在2000年担任《卫报》的副时尚编辑。之后,Porter成为《GQ》的副主编和阿姆斯特丹杂志《Fantastic Man》的副主编。到2012年,波特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并致力于经营自己的时尚博客。现在为《泰晤士报》的特邀编辑和《Esquire》的艺术编辑,并以笔名为《The Face》撰写时尚报道。他被描述为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时尚记者之一。 🔗 https://www.theguardian.com/fashion/2021/may/16/the-art-of-getting-dressed-charlie-porter Joseph Beuys David Hockney Barbara Hepworth 被赋予爵士头衔后,艺术家的穿着也随之变得贵气庄重,试图融入新身份和社会地位 Alberto Giacometti Andy Warhol 与他经典的 Levi's 牛仔裤 Pablo Picasso 与海魂衫 Louise Bourgeois 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服装与布料元素的出现 Louise Bourgeois 晚年唯一选择的品牌 Helmut Lang Georgia O'Keeffe 身着西装;本书封面图正是艺术家的 Emsley 西装 Yves Klein 表演的时候穿着一尘不染的西装 Jean-Michel Basquiat Gilbert & George Jeff Koons Lee Krasner 的鞋 Francis Bacon 凌乱的工作室与穿着光鲜整洁的反差 Sarah Lucas Dandyism 这个词的起源并不确定。古怪,被定义为将衣着和外表等特征推向极端,在1770年代开始被普遍应用于人类行为。在美国革命的前几年,"Yankee Doodle "的第一节和副歌嘲笑了美国公民殖民者所谓的贫穷和粗野的举止,暗示需要有一匹好马和金边衣服("mac[c]aroni")才能使一个花花公子与周围的人区别开来。而普通美国公民-殖民者的经济能力非常微薄,拥有一匹小马和几根用于个人装饰的羽毛就可以使他们中的一个人有资格成为 "花花公子",与之相比,和/或在其更不成熟的欧亚同胞的心目中。稍晚一些的苏格兰边境民谣,大约在1780年,也出现了这个词,但可能没有其最近的含义的所有背景方面。花花公子 "的最初完整形式可能是jack-a-dandy。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它是一个流行词。在那个时代的俚语中,"花花公子 "与 "纨绔子弟 "的区别在于,花花公子的穿着比纨绔子弟更高雅、更朴素。 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Vestoj 杂志 Opening Up the Wardrobe: A Methods Book Special Guests: 李乐人 and 益康糯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5 Apr 2021 | 嘴皮子上的艺术: 社会学家评MFA教育有没有用 | 01:12:38 | |
第五十九期 主播 嘉宾 剪辑 文字编辑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00 推荐这本书的初衷 Talking Art: The Culture of Practice & The Practice of Culture in MFA Education 著名社会学、民族学学者加里·艾伦·芬(Gary Allen Fine)读艺术类硕士课程构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审视批评课(critique)和其他课程形式,他揭示了艺术类硕士课程如何将艺术创作的目标从追求美转向过度理论化的现象。 目录: 加里·艾伦·芬(Gary Allen Fine) 195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社会学家、写作者、西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许多民族志相关书籍,例如Rumor and Gossip: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Hearsay,Kitchens: The Culture of Restaurant Work,Players and Pawns: How Chess Builds Community and Culture等。 《画出来的箴言》 该书批判了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某些虚伪可笑的现象:艺术被功利化,被用来欺蒙大众;富人们追求现代艺术只是赶时髦;艺术只是“图解文本”、臆造理论;艺术家被评论家的“一字箴言”牵着鼻子走……现代艺术领域被沃尔夫形容为一个自我陶醉、脱离大众的“文化村”。沃尔夫的观点和评判是毫不客气的,他不愿遵守艺术界的陈规陋习,不用奉承和逢迎、委曲求全,敢于对权威发难,毕加索、沃霍尔、罗森伯格等人在他的文字中“原形毕露”,读来有趣而深刻,令人莞尔而又引人思索。 汤姆·沃尔夫(Tom Wolfe) 汤姆·沃尔夫(Tom Wolfe,1931- )美国当代著名的记者、评论家、作家。先后就读于华盛顿大学和耶鲁大学。早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开创了新新闻写作模式,被称为“新新闻主义之父”。他的文风泼辣大胆,擅长捕捉当代人的心态,讽刺性地描写美国社会。主要作品有《康提》、《水泵房》、《新新闻主义》、《画出来的箴言》、《真材实料》、《从包豪斯到我们的豪斯》和《虚荣的篝火》等。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哥伦比亚新闻奖、国家人文勋章、芝加哥论坛报文学终身成就奖、美国全国图书基金会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在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推荐阅读 👇 Creativity Class: Art school and Culture Work in Postsocialist China Everyday Genius: Self-Taught Art and the Culture of Authenticity School for Cool: The Academic Jazz Program and the Paradox of Institutionalized Creativity Bound by Creativity: How Contemporary Art is Created and Judged Special Guests: 方军 and 霖公子.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03 Jun 2018 | 没有小众,只有分众——艺术出版ABC | 00:55:37 | |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马步匀:理想国出版社影像馆主编 关键信息 1、《霍克尼论摄影》,这本书是作者保罗.乔伊斯与霍克尼的访谈录,主要介绍霍克尼的“拼贴照片”,即对每个局部拍摄,然后拼贴成一个整体画面,将原来一个画面的二维平面演变成三维的立体表现。他还在书中清楚地描绘了他投身摄影的历程,阐述了摄影对他的油画、版画以及舞台布景设计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91054/ 2、《隐秘的知识》作者大卫·霍克尼,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理论,不仅指出西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不是凭借“裸眼”而是借助光学仪器(如镜子和透镜)画成的,而且讲述了光学镜头的观看方式如何逐渐主宰绘画作品面貌的过程,这一理论在科学和艺术史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11692/ 3、美国艺术家书出版机构 Printed Matter,Inc. 是全世界艺术家书收藏量最大的公共机构之一,参与和见证了替代性空间的运动、纽约下城区的反文化景象,以及行动主义艺术。2005年,Printed Matter,Inc. 开始在纽约和洛杉矶两地组织一年一度的艺术书展,成为全世界书本艺术家和独立出版机构展示与交流的盛会。 主页链接:https://www.printedmatter.org 4、《冯火》月刊,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月刊,逢每月21日上市,32开,骑马钉装订,形同《故事会》,但总共只有12页上下,内容主要以绘本和文字为主,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化单向表达。其主创人员均为艺术家。无厘头的生活剪影、天马行空的创作演绎、充满手工质感的装帧设计,汇聚成了《冯火》独一无二的趣味性,彰显了“不希望被归类”的自由。 5、Taschen 是一家1980年由 Benedikt Taschen 在德国科隆创办的艺术书籍出版社,出版题材主要集中于艺术摄影、绘画、设计、时尚、广告史、电影和建筑等领域。其出版物种类繁多,既有详尽记载作品的巨大画册,也有袖珍的“Icon”系列。此外,Taschen 出版社还将那些“非主流艺术”如拜物景象、奇异艺术等带入了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6、泰晤士&赫德逊出版社(Thames & Hudson),名字分别取了代表伦敦和纽约的河流之名,创始人最初的目标是出版价钱公道的艺术类书籍,且书里的文字和图片能够彼此结合,成为“没有墙的博物馆”。泰晤士&赫德逊出版社迅速地参与到了当时重建英国文化的大图景中去,而且成为了英国最后一代的家庭作坊式出版社。 7、《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马克·德登(Mark Durden)著,英国艺术出版社 Phaidon 出品。本书概述了1960年至今摄影作为艺术的发展状况,从摄影在波普和观念艺术中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到数码时代它自身所经历的惊人转变,探讨了摄影如何经由那些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手,变为一种备受推崇且应用广泛的创作载体与媒介。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73294/ 延伸阅读 1、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也是“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决定性瞬间”理论指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这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布列松的照片不依赖于专门的设备和技术,力图最大限度减少主观性,从而把客观存在的瞬间展现给人们。1947年,布列松与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等人成立了马格南图片社。 2、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彩色摄影的实验,曾经尝试用彩色反转片和彩色负片拍摄。1976年,他在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举办个展“William Eggleston的指引(William Eggleston’s Guide)”,这是纽约现代艺术馆第一次做彩色摄影个展,被看作是摄影史上的分水岭,象征着彩色摄影已经得到了艺术最高权威机构的承认,也确立了 Eggleston 在现代彩色摄影领域的先锋地位。 3、拉里·克拉克(Larry Clark),美国摄影师,1971年他以一本题为《塔尔萨》的摄影集而一举成名。这是一本反映了60年代美国中部地区青少年的吸毒生活的纪实摄影画册,以其犀利、饱满、有力且富于动感的影像,真切地传达出青少年肉体与精神两方面的痛苦与郁闷。克拉克的这种忠于个人感受,排除既定价值观对观察与记录的干扰的纪实方法在此以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并成为80年代以后盛行的“隐私纪实”风格的先声。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赵梦莎 and 马步匀.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3 Nov 2019 | 九街女人(下):为什么她们不愿被标签化为女性艺术家? | 00:57:24 | |
第三十一期 九街女人(下): 为什么她们不愿被标签化为女性艺术家? 时长:57分24秒 主播 嘉宾 · 龙荻:艺术家,写作者 聂小依: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博士,自由撰稿人 文字编辑、剪辑 siyu 本书讲述的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美国现代艺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五位女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她们分别是Lee Krasner,Elaine de Kooning, Grace Haritgan,Joan Mitchell, Helen Frankenthaler 。从翻译书封上对五位艺术家的概括介绍,“Lee Krasner 更出名的角色可能是Jackson Pollack 的老婆, Elaine de kooning 是一位非常有魅力,一直致力于建立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与大众的桥梁,是抽表最好的代言人。Grace Hartigan 是一位来自新泽西的家庭主妇和母亲,放弃一起来到纽约追逐艺术,并成为她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Joan Mitchell,成长于芝加哥富豪家庭,是位强悍柔弱兼具的艺术家。Helen Frankenthaler,纽约贵族家的小姐,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艺术家之路,并在23岁的时候就成功的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Grace Hartigan(格蕾丝·哈蒂根) 格蕾丝·哈蒂根(1922年--2008年)1922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19岁时,她与罗伯特·雅琴(Robert Jachens)结婚,并在丈夫的鼓励下开始尝试绘画。罗伯特入伍期间,哈蒂根开始向一位名叫艾萨克·兰·缪斯(Isaac Lane Muse)的当地艺术家学习绘画,并通过她接触到了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基蒙·尼古拉德斯(Kimon Nicolaïdes)等人的作品,并深受其影响。1945年,哈蒂根移居纽约,并迅速成为纽约艺术界的一员,师从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并结交了包括海伦·弗兰肯塔勒(Helen Frankenthaler),拉里·里弗斯(Larry Rivers),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等人在内的许多其他画家,艺术家,诗人和作家。在1950年代后期,哈蒂根开始在艺术界收获大量关注和曝光。1960年,哈蒂根嫁给了她的第四任丈夫,收藏家兼医生温斯顿·普莱斯(Winston Price),移居巴尔的摩,尽管她的作品逐渐淡出公众视线,但她仍继续绘画,并于1965年开始任教于马里兰艺术学院。 Joan Mitchell ( 琼·米切尔 ) 琼·米切尔(1925年-1992年)1925年2月12日出生芝加哥市,她的母亲玛丽恩·斯托贝尔(Marion Strobel)是一位诗人,曾经担任文学期刊《Poetry》的副编辑,她的父亲詹姆斯·米切尔(James Mitchell)是一位杰出的皮肤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业余画家,但米切尔的父亲对她是女孩的事实十分失望,因此父亲对女儿的外观和表现一直要求苛刻。她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士(1947)和硕士学位(1950)。1940年代末,米切尔搬到纽约,接触到了威廉·德库宁( Willem de Kooning)、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等抽象表现主义先驱的作品和思想。1951年,米切尔参与了利奥·卡斯底里(Leo Castelli)策划的里程碑式展览“第九大道展”(9th Street Art Exhibition),并于第二年在New Gallery 举办个展。1955年起,米切尔开始往返于纽约与巴黎两地,并于1959年定居巴黎。1992年10月30日在法国巴黎病逝,享年67岁。 Helen Frankenthaler(海伦·弗兰肯瑟勒) 海伦·弗兰肯瑟勒(1928年-2011年)192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父亲是纽约州最高法院的法官,由于家境优渥,加上属于犹太裔知识分子家庭,弗兰肯瑟勒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曾就读于当时的一所先进私人学府多尔顿学校(Dalton School),并在那里接受了墨西哥画家鲁菲诺·塔马约(Rufino Tamayo)最早的的艺术指导。1949年,受到保罗·菲利(Paul Feeley)指导的弗兰肯瑟勒从本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毕业,之后又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先驱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的指导下进行了短暂的学习。弗兰肯塔勒(Frankenthaler)的专业展览生涯始于1950年,她的第一次个展在1951年举办于纽约的蒂博尔·纳吉画廊(Tibor de Nagy Gallery),同年,她还参加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第九大道展”(9th Street Art Exhibition)。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意识到了她的独创性,她的作品很快受到了国际关注。早在1959年,她就开始定期参加大型国际展览,并于1960年在纽约的犹太博物馆举办了第一次博物馆回顾展。 *重点信息 6分30秒 Sammi提到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 弗兰克·奥哈拉(1926-1966年),美国作家,诗人和艺术评论家。曾在哈佛大学和密执安大学攻读英文,1951年定居纽约,其诗采用口语及开放的结构,即兴、反理性,在幽默机智中又有荒诞感、梦幻感,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开创了反文雅反高贵的诗风,影响很大。奥哈拉曾在现代艺术博物馆担任策展人,这使得他在纽约艺术界有着特别的地位。奥哈拉被认为是 New York School(一个从爵士乐,超现实主义,抽象派,行动绘画和先锋派艺术运动获得灵感的非正式的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群体)的领军人物。代表诗作包括:《死亡》、《脾脏》、《我的心》、《拥有一个可乐和你》等。 30分25秒 Sammi提到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 罗伯特·马瑟韦尔(1915-1991年),美国纽约派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以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以及有关现代艺术的论著而著名。马瑟韦尔先是在斯坦福大学学习美术,然后又转向哲学专业,并获得了哲学学士学位,接着又进入哈佛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为他以后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奠定了哲学基础。马瑟韦尔在1940年代初结识了当时在纽约的欧洲画家,尤其是超现实主义者恩斯特等。最使他有兴趣的是超现实主义方面的超意识现象,他认为这是艺术中的直觉、非理性,偶发概念的创造。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系列画《西班牙共和国挽歌》,以有机形状和深色为特点。 32分35秒 Sammi提到色面派(Color Field School) 色面派又称色域绘画,是一种抽象绘画风格,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纽约出现。它受到欧洲现代主义的启发,与抽象表现主义息息相关,而其许多著名的早期拥护者都属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画家。以大面积的、平坦的,固定的色域为主要特征,较少强调手势,笔触和动作,而有利于形式和过程的整体一致性。在色彩领域绘画中,“色彩从客观环境中解放出来,成为本身的主题”。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末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特别是纽约,华盛顿特区和其他地区盛行。 34分45秒 Sammi提到巴尼·罗塞特(Barney Rosset) 巴尼·罗塞特(1922-2012年)生于芝加哥,父亲是位犹太银行家,母亲信奉爱尔兰天主教。1951年,29岁的罗塞特以3000美元接手格罗夫出版社(GrovePress),正式涉足出版业。罗塞特喜欢标新立异,经常推动出版“淫秽作品”“禁书”,《北回归线》《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等文学经典可谓其中的代表。为此,他不惜多次打官司,甚至当庭辩论,如《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申诉的理由为“集中而生动的性描写本身并不构成淫秽”。有论者认为,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国司法体系放宽了对文学作品中性描写的容忍度,罗塞特对此颇为自豪,称其“为美国的清教徒主义打开了一个缺口”。罗塞特并非只知制造争议话题的出版人,他于1957年创办了文学期刊《常春藤评论》(Evergreen Review),热衷于把许多饱受争议却才华横溢的作者推向前台,如创刊号上刊登了法国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萨缪尔·贝克特的作品,第二期则推出了艾伦·金斯堡的著名长诗《嚎叫》。此外,在罗塞特的主持下,格罗夫出版社接连出版了《等待戈多》《在路上》等经典。2008年,罗塞特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杰出贡献奖”。 40分17秒 Sammi提到Five Spot café 五点咖啡馆是一家爵士乐俱乐部,位于纽约市鲍里区库珀广场5号(1956-1962),位于东村和西村之间。1962年,它搬到了圣马克广场2号,直到1967年关闭。它友好的、非商业的、低调的氛围、实惠的饮料和食物、尖端的贝博普和进步的爵士乐吸引了许多前卫的艺术家和作家。这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是当地和州外音乐家的圣地,他们挤满了这个小场所,聆听这个时代许多最具创造力的作曲家和表演者的演奏。 40分25秒 Sammi提到比莉·荷莉戴(Billie Holiday) 比莉·荷莉戴(1915-1959年),传奇爵士乐女歌手,她的歌声散发一种自然的妩媚,以及令人感官兴奋的原动特质,有时候甚至可以凌驾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事实上,她的嗓音正是器乐追求吹唱性演绎的最终目标--旋律感性、诠释不拘泥。 比莉·荷莉戴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她的母亲Sadie生下她时才13岁,她的父亲也才15岁。她在平民窟里挣扎长大,十岁被强暴后就沦为雏妓,直到十五岁在纽约一家Club里表演被制作人发现,从此正式开始自己的音乐事业。录制了爵士专辑后,开始有了名气的她因为肤色的原因一直受着不平等的待遇,以致她酗酒、吸毒,坐过监狱。在经过了1939—1949这十年间的鼎盛时期,1950年,比莉开始走下坡路。1959年孤独离开人世。 56分40秒 聂小依提到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 朱迪·芝加哥1939年出生于美国,是美国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中早期重要的参与者,也是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家之一,是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必须提及的人物,身兼艺术家、作家、女性主义学者、教育家、知识分子数职。她在为自己寻求艺术定位及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为女性艺术介入艺术史做出了瞩目的贡献。她所创建的“女性主义艺术课程”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展演活动,成为女性主义艺术家创作参考的范本。代表作品有《女人之屋》、《晚宴》、《生育计划》、《大屠杀计划》等。创立支持女性主义艺术的非营利组织“穿越花朵”(Through the Flower)并任艺术总监。 展览讯息:2019年11月16日 – 2020年4月19日 BALTIC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 在朱迪·芝加哥80岁生日之际,BALTIC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英国首场关于女性主义先锋艺术家、作家和教育家朱迪·芝加哥的大型展览。该展览涵盖了芝加哥50年的艺术生涯,从她20世纪70年代在沙漠中的早期行为,到她最近的系列作品《终结:对死亡与灭绝的沉思》(2013-2016),这部作品之前从未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展出。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龙荻微博:@龙荻 D 嘉宾聂小依微博:@鸥马_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聂小依 and 龙荻.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 |||
15 Jan 2021 | 箭厂空间:三四五年书与一二事 | 00:54:00 | |
点击访问完整图文版shownotes 第五十四期 箭厂空间:三四五年书与一二事 时长:53分56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创始人 嘉宾 · 王卫:箭厂空间联合创始人,艺术家 · 何颖宜(Rania Ho):箭厂空间联合创始人,艺术家 文字编辑 · Wanying 剪辑 · Sixing 箭厂空间 箭厂空间是2008年在北京成立的一家独立运营的另类艺术空间。它坐落在北京市区中心的一条小胡同里,改造自一家原有的临街店面并定期组织特定现场装置和艺术项目,目的之一是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使过往的路人从街面上观看。箭厂空间是独特环境下的产物,其艺术项目也持续对周遭各种条件作出积极回应。2019年,箭厂空间在运营11年另6个月后被迫关闭,期间共举办了59场展览活动,持续推动不同形式的艺术展示、合作与实验。 🔗 公众号:箭厂空间ArrowFactory 🔗 http://www.arrowfactory.org.cn/ 王卫 箭厂空间联合创始人,艺术家。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学士学位。 何颖宜(Rania Ho) 箭厂空间联合创始人,艺术家。1999年毕业于纽约大学互动艺术系,获硕士学位。 箭厂空间的告别书 在持续运营了11年又6个月后,箭厂空间-北京城中心的这间橱窗式艺术空间将于2019年9月底关闭。经历了近两年首都各项严厉的城市整治措施,该项目能够坚持至今已是一个不小的奇迹。我们最初选择这个街区部分是因为它的日常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在彼此身上留下了各自的痕迹。我们始终知道箭厂存在的脆弱性,包括曾经面临的因街区日益中产化而节节攀升的租金,以及当下令人倍感沮丧的“胡同治理改造”政策实施,都会使现有的展览模式难以为继。箭厂空间始终高度依赖于其即时环境,呈现的艺术项目持续对我们周边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做出有意义的回应,此一初衷即便此刻面临空间的关闭也没有任何改变。 我们在此谨对过去十余年来参与该项目的所有艺术家致以由衷的敬意,向所有箭厂空间的私人捐助者和机构赞助方表达深深的谢意,还有感谢那些慷慨的设计师、译者、出版商朋友和充满爱心的家人以及其他所有热心帮助过我们的人们。箭厂空间为所有已完成的艺术项目感到骄傲与自豪,我们和参与的艺术家们共同捕捉到了独特的时间与地点的情感,在一个宇宙的小角落开辟了这个可以进行实验的空间,没有大家积极的参与和无私的奉献,我们不可能独自做到这一点。遗憾的是有些正在讨论中的项目还未及实现,我们下一步的去向也尚不清晰,但是我们的创作冲动依然存在,当再一次找到新的可能性时,我们会及时与大家分享。 再次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箭厂空间团队:何颖宜,王卫,姚嘉善 2019年9月26日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55 箭厂空间的介绍 Ξ 02:25 推出出版物的初衷 Ξ 15:40 出版物不同尺寸的设计构思 Ξ 22:34 如何做到展览项目不间断 Ξ 25:50 箭厂的项目节奏 Ξ 27:41 为什么箭厂是“反机构化的” Ξ 31:08 箭厂对艺术生态的作用 Ξ 32:44 空间被收回的原因及“胡同整治计划” Ξ 35:10 五金的衍生由来 Ξ 40:20 五金即将推出出版物 Ξ 41:25 箭厂的经费来源 Ξ 44:35 规模扩张及换址的可能性 Ξ 48:29 箭厂空间对自身艺术创作的影响 《箭厂空间五年书》(2015-2019) 《箭厂空间五年书》记录了箭厂空间2015至2019最后五年中发生的21个艺术项目,并与13位曾经与箭厂合作过的艺术家展开10场对谈,附录的常规问答环节也由三位空间创办人介绍了项目的缘由、目标及方法。同时带着“如何与箭厂一起工作?”这样一个问题,听取艺术家们如何做空间,如何回应本地艺术的生态系变动,特别是如何围绕着箭厂空间的变化而灵机应变的工作。 🔗 http://www.arrowfactory.org.cn/?page=5YearsBook 《箭厂空间四年书》(2011-2015) 《箭厂空间四年书》全面记录了从2011年3月到2015年5月间在这个15平方米的店面空间内外所发生的22个艺术项目作为空间的第二本出版物,本书也同时呈现了国内外6位曾经或正在运营艺术空间的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他(她)们的文章与对话都围绕着一个基本的问题所展开:什么是一个“好机构”?通过文中观点与其他内容,《箭厂空间四年书》提供了塑造中国当下文化氛围多样性的一份见证。 🔗http://www.arrowfactory.org.cn/?page=4Years_book 《箭厂空间三年书》(2008-2010) 《箭厂空间三年书》由箭厂空间和 Sternberg Press 联合出版,是对箭厂空间2008至2010三年实践的首次全面总结,通过此书,读者能够一览国内外艺术家在箭厂空间中创作的特定现场作品。并记录下在中国宏观的文化氛围中,箭厂空间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书的末尾还登载了箭厂空间与非当代艺术爱好者的邻居们的对话,展现出大众对当代艺术的观感。 🔗http://www.arrowfactory.org.cn/?page=3Years%20book 周婉京系列文章《北京独立空间调查》 2018年,艺术评论人周婉京写过一系列关注度非常高的关于独立艺术空间的文章: 🔗 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一):http://www.hiart.cn/observation/detail/8c8iwBp.html 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二):http://www.hiart.cn/observation/detail/3b8iwyr.html 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三):http://www.hiart.cn/observation/detail/e4fjxxu.html 疏解整治促提升 自2017年起,北京在全市开始“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工作,并分类制定了10大专项任务,包括拆违专项、开墙打洞专项、疏解区域性市场专项等。 🔗 https://news.china.com/focus/bjshujie/news/13000836/20201030/38906720.html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