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a
Logo of the podcast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天下文化)

Explorez tous les épisodes d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Plongez dans la liste complète des épisodes d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Chaque épisode est catalogué accompagné de descriptions détaillées, ce qui facilite la recherche et l'exploration de sujets spécifiques. Suivez tous les épisodes de votre podcast préféré et ne manquez aucun contenu pertinent.

Rows per page:

1–50 of 790

DateTitreDurée
17 Dec 2020EP01 | 千禧世代的投資00:11:50

各位好,我是丁學文,很高興在六個月後重出江湖,從10/27開始,在1號課堂和大家再次見面。每個禮拜,我會和你分享近期的全球財經趨勢,以及國際財經雜誌重要議題,包括對《經濟學人》雜誌的點評和相關報導。 本期《經濟學人》總評 本期最佳文章:千禧世代投資。 整體評價: B 一、封面故事 封面故事聚焦於科技巨頭傷害社交媒體的言論自由所引起的風暴,標題為〈Who controls the conversation〉( 誰控制了對話?);小標:〈Social media and free speech〉( 社交媒體與言論自由)。封面文章認為,社交媒體的言論自由太重要,所以不應該任由一小簇的科技高管來決定。 在Briefing專文〈Social media and free speech〉中,《經濟學人》提出質疑,認為在公眾和官方的壓力下,社交媒體巨頭正在刪除更多內容。 但他們的做法正確嗎?那應該是他們可以做的決定嗎? 緒論第三篇〈Microsoft and tech competition〉(微軟與科技競賽)一文指出,科技是不是正變得更競爭了?至少在雲計算領域,競爭是激烈的。 財經板塊第一篇〈After the reboot〉(重新啓動之後),從微軟的轉型雲端可以發現,促進競爭仍然是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 推薦兩篇文章,分別是緒論第四篇〈Millennials and markets〉(千禧世代和市場),及財經板塊第一篇〈Millennial finance〉( 千禧世代金融),兩篇文章談的主題,都是「年輕一代的投資者,正在讓金融產業變得越來越好」。 中國版塊 中國版塊第二篇〈A big splash〉(一個大水花);小標:〈In a world mired in recession, China manages a V-shaped recovery〉(對照著陷入衰退的世界,中國正在經歷一個V型復甦)。文章提到,中國在疫情時代,其實表現得比其他國家更好;隨著消費的再次上升,其反彈也開始看起來更加趨向均衡。多項活動及指標均顯示,中國在恢復正常狀態方面,遠遠領先全球大多數的國家。 二、外媒相關報導 中國三季度經濟數據近期密集公佈,西方主要媒體對數據的解讀一邊倒地趨於正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標題是〈中國經濟復甦獲得更大動能 〉(gains even more momentum)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形容說,中國經濟是「全球唯一主要經濟引擎( major growth Engine)」 《經濟學人》稱,「全世界都陷入衰退的泥淖,中國卻走出了V形反彈(manages V-shape recovery)」 英國廣播公司(BBC)結論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相同,認為中國復甦已成事實,復甦範圍持續擴大,復甦基礎進一步鞏固,並且還將進一步提速。 德國《商報》認為,沒有必要懷疑中國經濟數據的可信度。因為,德國企業的數據報告「完全可以印證中國的經濟表現」。 部分西方媒體曾經習慣用質疑的眼光打量中國,這次卻異口同聲點贊中國經濟,至少可以傳遞出三個信號。 首先,是中國經濟七至九月表現真的夠好。無論投資、消費、進出口等三駕馬車全部轉正,尤其是備受關注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三季度同比增長0.9%,是今年的首次正增長。用長遠眼光看,消費作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力,作用將越來越明顯。 其次,中國統籌防疫,同時推進經濟的做法正被廣泛認可。德國電視一台報導表示,儘管還有人難以理解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但是與許多歐洲國家正在面臨兵臨城下的第二波疫情不同,中國人早已不必擔心大規模封城造成的不便,也不用擔憂股市暴跌。《南德意志報》也發表了觀點類似的評論,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抗擊病毒就是抗擊衰退」。中國經驗顯示,「果斷執行,絕對比三心二意反反覆覆來的強」。 更重要的是,經濟一體化仍然是不可脫鉤的。 ▶ 路透社在一篇綜述中寫道:全世界的決策者都把希望壓在中國身上,他們希望中國能引領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復甦,並創造巨大需求。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解釋了這一說法:德國8月對中國出口額同比微降1.1%,而受到美國新冠疫情日益惡化的影響,當月德國對美出口同比大跌21.1%。 ▶ 德國新聞社引用德國工商總會的統計,中美對峙不可能一下子摧毀全球商業一體化,高達九成的德國企業生產的產品直接或間接流向了中國市場,全德國有80萬個就業崗位與中國需求息息相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7 Dec 2020EP02 | 為什麼必須是拜登?00:12:34

一、《經濟學人》總評 ● 本期最佳文章:綠色能源投資 ● 整體評價: B+ 封面故事 隨著美國大選的臨近,《經濟學人》也玩起了「話中有話」的封面設計,在陰霾密布的天空下,我們看見的是美國白宮屋頂那面隨風飄揚的殘破國旗。有趣的是,國旗尾端殘破痕跡組成的,其實是正在張口咆哮的川普。上面幾個大字:〈Why it has to be Joe Biden〉(為什麼必須是拜登)。《經濟學人》認為,川普褻瀆了美國價值,而拜登提供了一個修復和革新的未來。 另外在Briefing專文,《經濟學人》用了兩篇論文〈The Trump audit, part I and II〉,盤點了川普任期期間對美國與美國以外世界的意義: 正面意義--他在美國推動的減稅、放鬆管制和任命保守派的法官;讓位在最貧窮四分之一的工人階級工資增長了4.7%;中小企業的信心也到達了30年的峰值。此外,通過限制移民,他讓當初投票給他的人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 負面意義--美國價值的崩壞。在過去四年中,他一再褻瀆了價值觀、原則和做法,這些東西是使美國能夠成為美國人民避風港和全球燈塔的主要原因 推薦文章 這期《經濟學人》雜誌花了兩篇文章探討了綠色能源的投資世界,也就是我一再強調的E-mobility,讀了很過癮,分別是緒論第二篇〈Green innovation:Breaking through〉(綠色創新:突破性進展),以及商業板塊第一篇〈The return of green VC:Greenbacks for greenery〉(綠色創投的回歸:追求綠色能源的資金) 重點摘要: 1. 各國政府正在排隊設定著本世紀中葉需要達成的氣候目標。日本在10/26表示將消除所有日本的溫室氣體,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國和韓國相繼宣佈了其經濟將實現碳中和,其中VW宣佈在中國投資170億美元的MEB(純電動模塊化)平台工廠,規模超過Tesla。歐盟也在三月公佈了自己的「Net zero計劃」。 英國和法國甚至將這些目標放進了法律。 更不用說台灣的友達、鴻海前陣子的電動車大計劃。而下周拜登如果勝利,他可能會讓美國走上類似的道路。 2. 世界上的綠色創新企業喜歡高調宣揚自己的成功,一個擁有氣候維持技術的企業股價已開始飆升。 特斯拉的市值更達到了3850億美元,超過了排名其後三大汽車製造商的市值總和。 今年,中國的比亞迪市值也增長了兩倍之多。本月,清潔能源公司NextEra正式超越了ExxonMobile成為美國市值最大的能源公司。 在過去的四年,創業投資(VC)公司的交易增加了一倍以上。 3. 如今,全球各地投入的相關資金仍然不足以支持創新。 研發支出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創業投資、政府和各大能源公司。 他們對專注於氣候的科技和創新公司的年度合併投資總額超過了800億美元。 但相比之下,這只是單一科技公司Amazon研發支出的兩倍而已。 4. 比較特別的是,和20世紀中葉不一樣,這次的綠色投資熱潮,不只是政府在政策、基礎建設的投入,各類綠色創投、家族基金、企業家都競相投入。在特斯拉驚奇的成功推動下,按價值計算,約有一半的直投交易用於低碳出行,2004年,Elon Musk以65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14%的股份。 六年後,該公司上市,如今市值達3850億美元,超過任何其他的汽車製造商。 僅馬斯克所持股份價值就可能價值720億美元,僅次於通用汽車和福特的總和。 5. 根據Cleantech Group的統計,大企業參與了大約四分之一的交易,而2010年為16%。他們通過創業投資或直接提供資本進行投資。 包括ExxonMobil在內的石油巨頭已經建立了清潔投資基金。 Energy Impact Partners更試圖集合20家公用事業公司設立一家公司,例如美國的南方公司和英國的國家電網。電子商務帝國Amazon已經支持了五家初創企業,其中包括電動麵包車初創公司Rivian和電池回收公司Redwood Materials。 6. 軟件巨人微軟,消費品巨頭Unilever和傢具製造商IKEA也放寬了他們的錢包。富裕的個人也是如此,他們像創業投資基金一樣,傾向於代表更多的耐心資本。 家族辦公室也參與了大約8-10%的交易,而2010年為4%。微軟的Bill Gates招募了20位富豪,其中有美國(Jeff Bezos),中國(Jack Ma)和印度(Mukesh Ambani)成立了一個基金,準備支持40家初創企業,並將持續長達20年。 中國版塊 財經板塊第二篇〈Making inroads:The overseas activities of Chinese banks shift up a gear〉(取得進展:中資銀行的海外業務向高位轉移) 1. 今年6月的數據說明它的存款接受者,包括中國的一些政策性銀行,已經佔據了全球跨境貸款總流量的7%,這不但高於2015年的5%,而且它們已經成功貸款給了全球216個國家中的196個。 2. 今天中國的銀行群已經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所有跨境貸款的26%,其中大多數還是以美元計價。這不但比2016年的五分之一已經有所上升,而且自疫情發生以來還在一直上升。 財經板塊第四篇〈Caveat victor:If China’s economy is so strong, why isn’t its currency stronger?〉(警告勝利者:如果中國的經濟如此強勁,為什麼它的貨幣不是那麼堅挺?) 1. 過去半年讓大家看見了一個謎團。鑒於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人民幣是如何在不抵消外匯存底的情況下保持穩定的?一種可能解釋是在中國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 自4月份以來,他們的海外淨資產(扣除債務)已經飆升了1,250億美元。 二、外媒相關報導 這周最大的新聞:螞蟻集團IPO 1. 《經濟學人》10/9日刊登封面文章深度解析即將在上海、香港兩地IPO的螞蟻集團。螞蟻集團的發展為中國成為數字支付領域的全球領軍者做出了貢獻,但螞蟻的發展也存在各種挑戰,比如支付市場的競爭、複雜的監管環境和國際環境。 2. 十年間,螞蟻的發展反映了了數字金融的崛起與未來。其創造的 「310」信貸模式-即3分鐘申請、不到1秒審批和0人工干預,看似天方夜譚,但考慮其能夠支撐雙11巨量訂單處理的計算能力,也足見其技術實力。 法新社報道:螞蟻或代表未來經濟模式:北京大學外籍教授陶迅(傑弗里·托森)說:「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是革命性的。」他說:「我們將看到數字金融做到我們從未想過的事情,進入我們從未想過的行業。」 據路透社10月7日援引彭博社報道,由於擔心中國螞蟻集團和騰訊的數字支付平台威脅所謂美國「國家安全」,美國正在考慮針對它們出台限制措施。 美國CNBC報導稱,美國對螞蟻集團的制裁將只是很大的象徵意義」:they’ll be largely symbolic。 CNN也認為,美國對螞蟻集團的制裁只是個「空洞的威脅」。因為螞蟻在美業務很少,美國政府似乎沒有什麽實際行動可以損害這家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時報》社論指出〈The march of Ant is a Chinese success story :Fintech group’s increasing power raises policy issues for regulators〉(螞蟻的前進是一個中國的成功故事,這個金融科技集團越來越大的勢力激發了監管機構的政策議題。) 《華爾街日報》社論:〈螞蟻集團IPO:你需要瞭解的七個關鍵問題〉 1. 螞蟻集團可能通過首次公開募股融資超過340億美元,有望打破全球融資總額紀錄並獲得遠超3,000億美元的估值。這將使其躋身全球估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之列。 2. 螞蟻集團的貸款業務如何運作? 支付寶把中國約100家銀行與需要短期貸款的消費者和小企業連接起來。支付寶的信貸業務花唄(Huabei)和借唄(Jiebei)為數以百萬計的個人發放貸款。螞蟻集團的關聯公司浙江網商銀行(MYbank)向小企業提供貸款。 3. 人們如何利用螞蟻集團進行投資? 螞蟻集團與中國約170家資產管理公司合作為支付寶用戶提供投資方案,這些公司包括共同基金、保險公司、銀行和證券公司。支付寶提供了從公募基金到銀行定期存款在內的逾6,000種產品,餘額寶(Yu'e Bao)是其中的招牌產品,可讓人們把閒錢投資貨幣市場基金。螞蟻集團和Vanguard集團(The Vanguard Group)運營的機器人顧問幫助投資者挑選收費低的基金進行投資。與此同時,螞蟻集團的保險科技(InsureTech)業務銷售一系列的保險產品,涵蓋了從運輸延誤到意外事故等各類保險產品。 4. 螞蟻集團實現盈利了嗎? 是的。今年上半年,螞蟻集團的營業利潤率為34%,這意味著該公司每獲得1美元的收入,就能取得34美分的息稅前利潤。 5. 這些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螞蟻集團在人們使用支付寶進行交易時從商家收取費用,並從在其平台上發放貸款或銷售投資產品的銀行和其他金融公司賺取費用。儘管移動支付在螞蟻集團業務中佔很大一部分,而且還在不斷增長,但其數字金融平台的收入增長更快。 6. 雖然螞蟻集團在中國是巨頭,但在全球的業務仍相當有限。支付寶在海外主要作為中國遊客在國外的一種支付選擇。螞蟻集團雖然入股了一些擁有數字錢包的海外支付公司,但該公司絕大部分收入仍然來自中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7 Dec 2020EP03 | 當每一票都有效00:12:41

一、《經濟學人》總評 ● 本期最佳文章:如何修復全球公債市場。 ● 整體評價: A+ 很多人喜歡問我,為什麼《經濟學人》可以一枝獨秀,在紙媒殞落的今天仍然牢牢佔據菁英份子的眼球?那我建議你可以去看看這一期的《經濟學人》。無論內容、筆調以及尖銳度我都喜歡。 在美國大選剛剛結束的這個時刻,《經濟學人》從美國政局的未來、國債市場的隱疾、5G科技的發展以及美元的走勢,都給了我們擲地有聲的見解。更難能可貴的它對中國的雙循環、華為與小米的消長,甚至螞蟻集團為什麼被暫緩IPO,都提出了直指核心的見解。 我覺得所有期刊都難免有著每一期的褒貶不一,但這期的《經濟學人》真的是近年來難得讓我願意廢寢忘食一口氣讀完的一本,我真心推薦大家花點時間好好領略。 封面故事 ●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焦點,已經開始鋪陳選後的美國發展以及那些千瘡百孔。大標題是〈When every vote counts〉(當每一票都有效)。除了緒論第一篇,《經濟學人》還在美國板塊共七篇文章,方方面面分析美國大選留下來的各種政治後遺症。 ● 《經濟學人》對雙方票數竟然如此接近感到不可思議,並認為這意味著民粹主義將在美國繼續存在。 ● 共和黨意識形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轉變,與2016年的溫和票數相比,川普沒有兌現政策以及新冠肺炎的糟糕處理,才在2020年的大投票中讓數百萬張的溫和選票離他而去。但共和黨並沒有在眾議院被掃地而出,而且似乎可以繼續控制著參議院,因為川普而陷入困境的共和黨並沒有一敗塗地。這所有一切對美國和這個世界都意味深遠! 二、外媒對於美國大選相關評論 ● 《倫敦金融時報》:〈Joe Biden’s greatest tests still lie ahead〉(拜登的挑戰仍然在前面);小標:〈No postwar US president has taken over a more beleaguered nation〉(從來沒有一個美國總統接手過這麼陷於困局的一個國家)。 ● 英國《衛報》網站11月4日發表題為《一個危險分裂的國家》的社論稱,無論誰贏得今年的總統選舉,美國仍將是一個嚴重分裂的國家。 ● 日本生命資產管理公司(Nissay):若大選結果遲遲無法確定,美元、美債將走強。Nissay固定收益部門總經理Eiichiro Miura表示,如果投資人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能知曉大選結果,預料將買入美元和美國公債。 ● PGIM債券基金公司主管席勒指出,民主黨若全勝,對美債是一大利空,可能將10年期美債殖利率從目前的0.7%左右,推升到1%。 ● 路透社紐約時間11月3日報導,投資者和分析師稱,無論誰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美元的長期走勢都不大可能改善。 許多投資人也開始押注歐洲景氣循環類股與亞洲股市。投資人認為,若拜登勝選,將是新興市場的利多。 三、本期《經濟學人》精采文章導讀 這期的第二個重點議題,談的則是全球藉由紓困名義廣撒鈔票的國債發行的可能惡果,《經濟學人》花了兩篇文章解析,分別是緒論第三篇〈How to fix the market for Treasury bonds〉(如何修復公債市場),以及財經板塊第一篇〈The bonds that bind〉(被困住的債券)。 ● 文章說明,全球廣印鈔票的惡果可能帶給債券市場的風險,事實上,自4月初以來,全球已紓困了將近3.3兆美元的資金來支援整個刺激計劃,這使得債券的流通量整整增加了19%。過去一周,投資者開始重新評估大選過後,緊縮紓困刺激方案的可能性之後,債券的收益率開始出現了波動。 ● 不管2021年是否還能夠通過大規模的刺激方案,預算赤字已經確定將占GDP的8%以上。人口老化將繼續增加醫療保健的支出。由於美聯儲(聯準會)無法進一步的降息,在未來的經濟低迷時期,全球可能需要更大的赤字來刺激經濟。 ● 一個超大型的債券市場將放大全球市場的壓力和其所遺留後果的負面影響。美聯儲(聯準會)副主席Randal Quarles最近警告說,發行量「龐大」,意味著市場一旦下滑,崩壞的速將更加不可收拾。這可能會破壞政府的借貸能力,並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引起一連串震動。 ● 文章裡特別提到其中兩個脆弱點,一是「Primary dealers」(主要交易商),以及「Repo」(附買回交易),文章有點艱澀,但金融界的人士讀完一定會深表贊同。 另一篇精采文章,是梧桐樹專欄的〈Why dollar assets are still riding high after America’s election〉(為什麼在美國大選後美元資產仍舊在上漲)。 ● 《經濟學人》很有意思,它用這樣的開場形容美元:『在全球都不被大家喜歡; 如果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早就被拋棄了; 經歷了六個月的艱難,現在拒絕安靜地離開。但奇怪的是,即使它正被美國紊亂的選舉結果帶來麻煩,但它仍然屹立不搖。』 ● 不過《經濟學人》仍然努力闡述為什麼看跌美元的原因,這是它的結論:無論美國政治的結構如何,財政刺激措施都不會退場,民粹主義也不可能退縮,債券收益率又非常低。在這種情況下,認為政治人物會放棄由赤字供資的支出或減稅是不明智的。在過去的五年,美元的上漲是因為美國的短期利率高於西歐和日本。 這個世界少數所有人都會同意的事情就是這個優勢早已經消失了。 我始終相信無論誰當美國總統,中美對峙難以緩解,而華為確實步履蹣跚,《經濟學人》用了兩篇文章從全球以及中國的角度解析了這個問題,分別是緒論最後一篇〈Alternative 5G technology〉(另類選擇 5G),以及商業板塊第二篇〈Mi time〉(小米時間)。 ● 今年是5G的大年,文章認為Openran(開放式虛擬化無線存取網路)是不想依靠華為或Nokia和Ericsson替代方案。借由類似網絡虛擬化的相關技術,它將改變了整個遊戲規則。是的,整個科技產業不是只有半導體與電動車,5G帶來的場景應用將會改變全球科技產業的下一世代獨角獸所在。 ● 事實上,Openran正在獲得全面的動能。上個月,樂天Rakuten Mobile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基於Openran的5G網絡,這幫助日本運營商將投資減少了40%。它還可以在數分鐘內將新的服務組合在一起,這與一般網絡截然不同。 ● 9月份,在歐洲和拉丁美洲擁有2.6億移動用戶的Telefónica已經正式與Rakuten合作,並宣佈到2025年前還將積極在其網絡中更廣泛地部署Openran。但政府的態度仍然最重要。 ● 另外,研究公司Canalys的新數據表明,小米正在利用華為的麻煩彎道超車。第三季度,小米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為4700萬部,同比增長了45%。 華為出售了更多手機,它銷售了5200萬部手機,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已經下降了23%,而且下一季度幾乎可以肯定會更加疲軟。 和中國有關的有四篇,其中中國板塊聚焦在雙循環,這篇是我看過的外媒中,把雙循環描述的最接地氣的一篇,它不是一味的歌功頌德,它直言不諱的點出了中國本身的困境。大標題:〈 Circling back〉(循環回來)。 ● 整個文章是以一家叫做德利的玻璃企業作為引子,說明中國企業的現況,但我最喜歡倒數第二段,如果你想瞭解中國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可以參考。文章節錄及引述如下: 『樂觀是一種很難改變的特質,因此,一些看多中國的人認為,強調內循環可能會引起新一輪的改革,用意在使中國的市場更加有效地運轉。以半導體產業為例。中國金融雜誌《財新》上個月報導,科技巨頭華為正急於在2022年之前建立一條「非美國製造」的供應鏈。但一開始,它能夠製造出來的晶片和全球最先進的競爭者肯定差距甚大。最好的情況是,中國意識到了要趕上這些領域還需花費很長的時間,所以它們會透過繼續推進改革來提高生產率。華泰證券的分析師認為,這可能包括採取更多措施來放鬆戶籍制度,因為戶籍制度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中國最大、生產力最高的城市移動。』 螞蟻集團暫停IPO,多麼的不可思議,各種分析解讀很多,但我認為看看這篇就夠了。財經板塊第三篇,大標題:〈Ant agonistes〉(螞蟻的競爭者們)。 ● 11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銀行監管機構發佈了有關在線小額貸款的新規則草案,該草案看起來,似乎和螞蟻金服的業務相牴觸。根據Bloomberg(彭博商周)報導,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的官員已經敦促商業銀行遵守新規定,實際上,螞蟻的許多相關交易並不符合法規。 ● 一家亞洲主權財富基金的策略師表示,螞蟻金服更像是金融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鑒於螞蟻的過往記錄,它可能很快就會適應這個新規則,但其信貸業務卻可能會面臨更慢的增長和更低的盈利能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7 Dec 2020EP04 | 新冠疫苗:突然而至的希望00:14:07

一、《經濟學人》總評 ● 本期最佳文章:資產管理業 ● 整體評價: A 這一期的內容非常精彩,但為什麼評分不如上一期?原因很簡單,這期的中國相關文章我覺得寫的不好看,有些偏頗,也沒有營養。 整個雜誌內容還是緊緊抓住了全球最關心的輿論主軸,隨著輝瑞與德國BioNTech的疫苗可能問世,全球政經情勢又有了新的變化。《經濟學人》在封面故事中,分析了這個新聞衍生出來的各種假設情況,也提醒我們不要得意忘形,仍有許多的不確定橫亙眼前。 這期內容中最讓我愛不釋手的兩個議題,一個是價值投資的時不我予,《經濟學人》對台灣投資界追捧的巴菲特投資哲學打了個問號,很有見地。另外它還花了八篇文章,在特別報導裡帶我們深入解讀資產管理在2030年前的可能變化。 最後,憑良心說,這一期的中國相關文章寫得不太好。這期總共有五篇,中國板塊的三篇分別談了香港問題、中國人的心靈空虛以及茶館專欄的第100期,可讀可不讀,沒有什麼養分。 另外商業板塊則有一篇闡述中國民營企業家現在遇到的困難。我覺得,現在因為法制的要求越來越多,過去在野蠻成長時期很多可以做的事情現在都大受限制,互聯網企業也不再像以前那麼高調了,但《經濟學人》以負面角度的陰謀論說明這個現象,我覺得就有些過了。 封面故事 封面標題:〈Suddently,hope〉( 突然而至的希望)。另外在科技板塊第一篇〈Fast tests for covid-19〉中寫到,便宜、快速的SARS-COVID-2測試即將出現,他們會是一個現在需要的權宜之計嗎? 1954年把麻疹病毒分離出來到正式獲得疫苗許可,總共花了九年的時間;小兒麻痹疫苗從早期試驗到1955年疫苗在美國獲得許可,更是等了20年之久。然後,令人驚奇的是,這次針對新冠病毒研發的有效疫苗,竟然只花了一年時間。兩家製藥公司輝瑞公司和BioNTech公司,本週公佈最後試驗階段的早期數據,報告顯示,接種疫苗可將病癥減少90%以上。突然,在一個黑暗的冬天,有了希望。 儘管是好消息,但有關疫苗的特性和普遍接種的速度來看,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截至目前為止,相關病例和研究數據都不夠多,另一個問題,是疫苗供不應求。更糟糕的是,輝瑞的針頭需要保存在-70°C甚至更低的溫度下,這遠遠超出了化學家的想像。 二、關於疫苗研發,其他外媒如何報導 《紐約時報》:〈Are These Markets Really Efficient?〉(市場是真正的有效率反應嗎?) 《倫敦金融時報(FT)》社論:〈Markets have found reasons to be cheerful〉(市場已經發現了高興的理由)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CNBC)》:〈This changes everything: What the vaccine news could mean for markets in 2021〉(這個變化改變了一切:疫苗對2021年市場的意義) 《華爾街日報》:〈Pfizer’s Vaccine Is a Pick-Me-Up for Value Stocks〉(輝瑞的疫苗是一個價值型股票的救贖) 路透社(Loutes)》:這支疫苗現在分配運送的最大障礙,在它需要超級低溫的運送和儲存。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未經傳統較長時間的充分試驗就廣泛使用,接種者出現副作用的風險就更大。 三、本期《經濟學人》精采文章導讀 本期最精彩的部分,對於價值投資無比崇拜的巴菲特聖徒,一定要好好細讀《經濟學人》的論點。緒論第四篇的標題:〈Beyond Buffett〉(超越巴菲特);小標:〈Does value investing still work?〉(價值投資仍然可行嗎?)。Briefing專文的標題則是:〈Value investing struggles〉(價值投資的苦苦掙扎)。 一個世紀以來,掌控金融世界的主要意識形態一直是價值投資,但和間接金融一樣,他們對企業持有的是一種保守的態度—重視他們的資產、現金流量和過往記錄,而非未來的發展計劃或藍圖。 現在的麻煩在於,價值投資導致意料之外的糟糕結果。 如果您十年前購買了價值1美元的價值型股票,今天它們的價格為2.50美元,而整個股票市場平均為3.45美元,不包括價值型股票的整個市場價格為4.65美元。 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更是已經跟不上市場。 與此同時,全球經濟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而價值型投資是完全沒辦法抓住機會的。首先是無形資產的增長,無形資產現在佔美國商業投資的三分之一以上。第二個變化,是外部的影響力日益增加,而這些成本是企業必須面對卻又不想支付的一環。 我認為,現在的投資世界早就已經不同以往,過去的成功越來越不能保證未來的發展。特斯拉如今的估值是Toyota兩倍之多。投資世界更看重的是企業的未來發展,而不是過往的沈澱。 價值投資不是一無是處,但作為新時代的投資人,你必須具備三個新能力,以判斷它的真實價值:1.看懂產業趨勢的變化;2.有能力調研你想投資企業的發展方向;3.明白無形資產的評價,這包括瞭解團隊與研發投入。 第42頁後的特別報導,我建議無論你是金融從業人員(尤其理財專員),或是關心這個產業發展的人,都應該花時間仔細閱讀。 八篇文章,從資產管理行業的發跡,為什麼一躍而起?到這個行業現在面臨的問題以及商業模式的瑕疵,《經濟學人》都分析的恰到好處。最後它還以私有市場以及股權投資與共同基金的交叉發展做為預測,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第七篇有關上海金融市場的開放思維值得一讀,最後一篇的結論,雖然《經濟學人》自我嘲諷的認為它只是猜測,但我已經感覺八九不離十。 我個人當然最喜歡第五篇以及第六篇文章,這兩篇文章可以讓你真正明白全球股權投資的最新變化,這和你在台灣看見新創孵化以及創業投資截然不同。它的變化,根源於全球資本市場的欲罷不能,以及共同基金的不長進,更重要的是投資人的與日俱進,需要更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出現。另外第七篇寫大陸尤其上海的金融開放,我覺得寫得還算接地氣,想看明白中國的金融戰略是什麼的話,可以看看。 無論如何,我覺得未來十年台灣年輕一代絕對是有機會,你不要錯過,但記得打開窗戶,窗外有藍天! 其中第八篇-尾聲,標題:〈Doctor’s prescriptions〉(醫生的處方);小標:〈How will asset management look in 2030?〉(資產管理業在2030年的模樣?),文章提及至2030年之前,對於資產管理的四個預測。 第一個預測是最謹慎的。 到2030年,這個行業的分類將全數完成,會區分成少數的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和更多的利基型資產管理小公司。 第二個預測是,資產管理的競爭將圍繞特定的投資人,所以會需要客製化的產品。 第三個預測是,ESG將不會成為主動資產管理的救星。 第四個預測是,儘管公司治理越來越重要,但大型被動基金還是不會選擇使用投票權來影響企業的。 此外,還有其他幾個重要的預測: 消費貸款Private Debt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美國將逐漸失去其在創投的領先地位、 矽谷的大型創投公司仍然有其魅力,這要歸功於他們創造億萬富翁的記錄, 但是更多後起之秀將出現在其他地方。 最後,分享我最喜歡的一個段落作為結尾,這段文字位於第一篇文章的最後一段: 『今天,企業更多的價值在創意,而不是固定資產。大型企業越來越能自己創造收益,啓動小型企業的資金需求則越來越少。其結果就是更多的錢在追逐更少的機會。投資者的回應就是,努力去降低基金管理公司成本,並轉向私人市場投入更多的資金,以期獲得比公開市場更高的回報。這種反應正在重塑整個資產管理產業。』 這份特別報導,聚焦在資產管理行業的前景,並質疑它們對經濟、企業的管理、資本配置以及反對資金信任的投資人的意義。它也將驗證,中國這個正待開發的市場,到底能不能成為新的資產管理產業的增長源。 四、除了疫苗之外,另一個重要新聞是RCEP的簽署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美中貿易、科技持續對抗之際,包括中國與亞洲14國在內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在11月15日簽署。這一協定因所涵蓋的人口之多,貿易及經濟總量之大,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但是,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美國並不在其中。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亞太國家,將打造世界最大經濟圈,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勝利。 《路透社(Loutes)》則注意到,這一協定簽署之時,正值美國大選最緊張的時候,但也讓外界質疑華盛頓與亞太國家的互動關係。這很可能更強化中國在整個亞洲的地位。 《日本共同社評論》:由於中國不是美國曾經主導的另一個大規模自貿協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一部分,中國在使RCEP得以落實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RCEP標榜降低關稅、強化具有共同原產地規則的供應鏈,並編訂新的電子商務規則。標普全球信評公司亞太區首席經濟學者羅契表示,「雖然RCEP不夠深入,至少與TPP相比是如此,但它範圍廣,涵蓋許多經濟體和商品,這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時代十分罕見」。 RCEP國家大部份彼此已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唯一沒有自貿協定的是中國與日本、日本與韓國,中日、日韓這兩組國家在RECP之下,將首次互降關稅、互相開放市場,東北亞與東南亞經濟將因此整合,此發展對台灣有較大影響。 有人說台灣是「信息技術產品協議」(ITA)的會員國,但半導體等相關產品原本就是零關稅,對台廠影響不大。然而RCEP不僅涉及關稅,也關涉開放服務業、金融保險投資與電子商務等產品降稅或合作,這方面台灣將苦無機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7 Dec 2020EP05 | 美國需要的中國戰略00:14:07

一週財經聚焦 1.拜登對華政策的科技為先建議。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在資訊科技(IT)領域佔據著主導的地位。但不能否認,中國也擁有豐富的數位資源,更不要說它那14億的龐大人口,這意味著中國將擁有更大的數據量來開發它需要的AI模型,中國人現在的在線生活更是美國人無法想像得到的。 《經濟學人》建議,中美競爭戰線可以拉回科技主戰場,並以全人類福祉優先考慮,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破題。 2.中國接二連三的債券違約連環爆。 中國的債券市場違約頻傳,三雷連環爆!汽車大廠華晨正式破產重組,山西價值10億的永誠煤業宣布違約,以及紫光控股近期違約13億。一個月之內,三家曾經AAA高信用債券相繼違約,AAA信仰不斷受到強烈衝擊。 《經濟學人》總評 ● 本期最佳文章:政府債務減免 ● 整體評價: B 這期的《經濟學人》內容做到了提醒,卻沒有具體洞見,不過仍然可以作為瞭解全球趨勢發展的一扇窗戶。 這期有兩個封面故事,全球版本聚焦於拜登就任後的對華政策,有一些具體的建議,但知易行難。英國版本的封面故事又罵了英國保守黨一頓,《經濟學人》倒是不失烏鴉本性。 封面設計上,可以看見象徵美國、歐盟、日本、韓國、英國、澳洲與加拿大的七隻右手緊緊圍繞的握在了一起。中間勘入了一段英文〈The China strategy America needs〉(美國需要的中國戰略),封面大標題:〈The second cold war〉(第二次冷戰)。 《經濟學人》用了三篇文章,分別說明這個議題的重點。封面文章認為,川普的最大貢獻就是讓大家體認了中國專制政體的威脅,拜登政府必須承擔的就是制定好應對的措施。川普的個性喜歡讓美國獨自進行這場鬥爭,他把這些老盟友視為跟班,而不是合作夥伴。在拜登制定他的中國戰略時,《經濟學人》建議,他應該選擇另一個路徑。 美國需要與有志一同的國家建立共識,要建立這樣一個新的聯盟障礙很大,但能夠帶來更大的好處。或許這就是拜登擊敗川普的最主要原因。 但無論哪種方式,我覺得要達成共識非常艱難。一方面,美國需要承認它已經失去了昔日的主導地位,為了保護美國的政府體制,它必須願意就其隱私、稅收和某些產業政策細節,對其盟友做出讓步。 當然,美國的盟國也必須做出讓步,他們將被迫去信任這個在川普領導時曾經藐視的國家。一些歐洲人更需要改變自己的夢想--他們必須放棄成為與中、美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 能夠達成共識,肯定可以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可預測,從而使得我們的世界更安全。當超級強權們被紛紛推向衝突臨界點之際,這或許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發展方向吧,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期《經濟學人》重點內容 推薦專題:對於日益增加的國家債務,全球政府如何應對 本期《經濟學人》用了緒論第四篇〈A better way not to pay〉(一個不付款的更好方式),及財經板塊第一篇〈Roll up, roll up and write down〉(增加增加,然後減少)兩篇文章,分析全球政府對於日益增加的國家債務,做了那些減免安排。我已多次提醒,無止盡的印鈔票和發行公債,對全球債券市場的影響不容小覷,而這兩篇文章特別提醒,貧窮國家債券違約的狀況更是我們該注意的重點。 11月13日,尚比亞成為了繼阿根廷、貝裡斯、厄瓜多爾、黎巴嫩和蘇利南之後,全球第六個債券違約的政府,還有一些其他國家也可能會跟隨其後。 儘管金融市場已經收復了它們在三月份的損失,但許多國家的債務仍然超出了他們可以承受的範圍。共計有38個政府的信用等級顯示存在「嚴重」違約風險,甚至還有比違約更嚴重的風險,數量已經是2009年的兩倍。這個非常可怕。 慶幸的是,大多數富裕國家的政府正在透過一個政府貸款機構--巴黎俱樂部,共同提供債務減免。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敦促著中國加入,在11月21日至22日舉行的峰會上,中國總算承諾與20國集團(G20)的其他大經濟體一樣,簽署一個「共同框架」,只要這些國家能夠證明其債務無法承擔,中國願意減輕他們的債務。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年代,當商品價格暴跌或自然災害襲來時,即使債券利息減少,還是會激發了人們對債券的新興趣。而當GDP增長超過臨界值,其他工具又可能會增加額外收益,大家又會放棄債券,去追求股票或房地產。 另一個值得探索的想法是「bendy債券」,它可以使借款人在緊要關頭延長期限(並延期支付利息),以換取在債券延長的期限到期時,獲得額外的利息。公司債券市場已經存在類似的債券,這或許可以使政府公債更容易被投資者接受。 我非常希望,自己對於公債市場的擔心是杞人憂天,因為無止境的紓困肯定不行的。公債市場的未來會不會崩潰?人類從來沒有遇見過,能夠有志一同從貧窮國家的債券違約著手,總是一個好的開始,借鏡公司債市場也絕對是正確的,希望一切OK,一切水過無痕。 中國相關文章 本期和中國相關的文章共有六篇,分別是〈To a different tune〉,談的是拜登對中國的外交政策;第二篇〈Second-chance saloon〉,談的是一批站在拜登後面的民主黨精英,將不再對中國慈眉善目。另外財經板塊第二篇〈Who gains from RCEP, Asia’s new trade pact?〉(這個亞洲最大的關稅同盟,誰會獲利?),《經濟學人》認為在這個協定中,中國不是最大的獲利者,日本、韓國才是。這和我的想法一致,如果日、韓得利,那自以為影響不大的台灣,真的要未雨綢繆了。 另外,我想推薦兩篇文章,分別是商業板塊第一篇〈Scaling back〉(縮減中),談的是台商現在在中國的節節敗退。我看完這篇文章感受特別沈重,曾幾何時,逐水草而居的台商如今的進退失據真的是一夜滄桑史,我只想說:台灣加油。 文章以這句話做了總結:「很可能,台商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讀了讓人心裡一陣酸楚,但我不服氣。商場如戰場,危局入市才是正確的,拒絕瞭解中國絕對不是正確的方向。 就像文章中對台灣的提醒:「given Taiwan’s global reputation for warm customer service. But unlike manufacturing, where Taiwan enjoyed a first-mover advantage」。這段文字很好,我不想翻譯,大家自己邊看英文邊思考會更有感,但台灣人要有自信。人,不可以妄自菲薄,更不應該提前放棄! 其他財經焦點與外媒報導 紫光債務違約 最近,我看見少數台灣的分析師冷眼看待最近紫光集團的債務違約,甚至認為他們活該,誰叫他們幾年前在台灣這麼招搖?但很多事情真的不能只看表面,我覺得台灣越來越少人願意研究中國政府細微的一舉一動,心裡只是巴不得中國崩潰論能夠趕緊發生,這很不好,古諺不是提醒我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嗎? ●《經濟學人》財經板塊第六篇〈No guarantees〉(不保證):中國的債券市場有一些令人意外的違約,而這些違約跟我們過去熟知的舊經驗法則不太一樣。 ●CNBC:〈A surprise spate of bond defaults by state-owned Chinese firms is spooking investors〉(中國國有企業出乎意料的一系列債券違約,令投資者感到震驚) ●路透社:〈China bond market regulator tightens debt issuance rules, bans self-financing〉(中國債券市場監管機構收緊了債券發行規則,禁止自籌資金) ●華爾街日報:〈In China, Not All Triple-A-Rated Bonds Are Created Equal ,Bonds with top grades make up 57 f all onshore Chinese corporate debt outstanding〉(在中國,並非所有AAA級債券都真的一樣,頂級債券竟然占中國發行在外的公司債務總額57%) 事實上,自2015年以來,一小撮穩定經營的國營企業是被允許違約,這是中國政府對市場施加紀律計劃的一部分。適當的讓其違約,可以更好的讓定價風險成為可能,這是外國投資者過去認為中國政府絕對不會做的事。但奇怪的是,過去三年,中國的債券違約率持續上升,反而讓外國投資者向中國債券市場投入了創紀錄的資金。 規模大小曾經很重要。大型的國有企業對政府很有價值,因為它們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但這次僅華晨汽車公司就有4萬多名員工,但仍然破產了,好像一切規則都變了。 資產管理公司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的Edmund Goh就說,光看母公司、規模,就能決定是否可購買債券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在中國投資債券,人們必須仔細了解更多的基本面。 文章最後,引述了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朱寧的話,他認為,監管機構可能會對評級機構進行更高度的監管,使他們進行更明確的評級。 看來中國的金融大旗越舉越高了,債券市場的改革已經進入和外國債券投資人短兵相接的關鍵時刻。如果你是金融相關從業人員,請你務必要感覺到怦然心動,精彩的金融大戰即將展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7 Dec 2020EP06 | 疫情之下的商業世界,贏家與輸家00:13:31

一週財經聚焦 1.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於11月24日至27日對日韓進行了正式的訪問。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11/26 Bloomberg:〈China Reaches Out to Long-Time U.S. Allies South Korea, Japan〉(中國嘗試和美國的長期盟友日本、韓國建立關係) ●11/26 CNBC:〈Beijing doesn't want the U.S. to form an 'anti-China coalition' in the post-Trump era, consultancy says〉(北京不希望美國在後川普時代組成反中國聯盟) ●南華早報:〈Ca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follow RCEP with their own free-trade deal?〉(中國能不能繼RCEP後和南韓、日本達成貿易協議?) 分析解讀: 多年來中日韓遲遲無法達成三邊協定,這次如果能夠透過RCEP間接完成,絕對是三國貿易關係的重大突破。 RCEP的最大改變就是日韓與中日間新的自由貿易關係。在日韓間,韓國廢除日本產品關稅,比率將由現行19%大幅增至92%,而日本更將廢除韓進口貨品的94%品項關稅。在中日間,中國移除了日本產品關稅,由目前8%大幅增加至86%。 韓與日是臺灣競爭對手,尤其在科技產業,中與日則是臺灣的主要市場,分別是臺灣第一與第四大的出口市場。日韓達成自由貿易,將增加韓國在石化、紡織、汽車、機械與鋼鐵出口日本競爭力;日中產品零關稅亦將增加日本產品對中國的出口。 RCEP對台灣主要衝擊,就在它是個包含中日韓的區域協定,但詭異的是,如果此次簽的是中日韓FTA,台灣應該十分緊張,為何RCEP明明包含了這三個國家,臺灣卻如此淡定?事實上,RCEP對台灣衝擊,遠比中日韓FTA還大,因它還會增加三國分別或聯手搶奪我在東協市場的可能。中日韓透過RCEP強化彼此供應鏈關係,也會衝擊美國想要打造的那個雙供應鏈模式。 2.葉倫(Janet Yellen)被提名為下一任美國財政部長。 現年74歲的葉倫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在Brown大學取得學士學位以及在耶魯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她公職生涯是從Fed開始,在1994-1997年擔任Fed理事,因而結識其丈夫-Fed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將得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 之後,葉倫於1997-1999年進入白宮,擔任柯林頓政府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她在柏南克婉拒連任後扶正,於2014-2018年執掌Fed。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經濟學人》:〈Janet Yellen will lead Joe Biden’s Treasury. What does she stand for?〉(葉倫將領導拜登的財政部。 她代表什麼?)。報導中用《哈利波特》中的厄裡斯魔鏡(the mirror of erised ),形容葉倫符合各路人馬的期待。現在的美國急需要一個能夠打破兩黨僵局的人,看來非葉倫莫屬。 ●華爾街日報:熟識葉倫的人認為,除了強悍與精明外,她還擅長建立共識,是能與兩黨議員協調許多議題,並且達成共識的適當人選。 ●德國商業銀行 (Commerzbank) 策略師表示,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這應該是一個正面的任命,因為她將奉行傳統政策。而就財政計畫來說,她可能會配合聯準會想法,並盡力推動相關計畫。 ●Bloomberg:引述可靠消息人士指出,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已選定聯準會(Fed)前主席葉倫出任新政府的財政部長。論資歷,論能力,葉倫可能是最有資格擔任此一職務的人選。 ●CNBC:葉倫擔任Fed主席期間,美國經濟穩定成長,標普500指數累計上漲近60%,且就業市場持續獲得改善,而這份成績單,也讓華爾街對她出任財長的消息,感到樂觀。 分析解讀: 葉倫接下來必須迅速與國會敲定新一輪緊急擴張公共支出計畫。最近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快速升溫,但勞工失業給付即將於年底斷炊,企業倒債案件也可能快速增加,政府必須再度啟動新的紓困計畫,以防止經濟陷入二次衰退。 葉倫真正的難題,則是落實拜登所承諾的「綠色投資」計畫,以及為挹注公共投資及縮小貧富差距所主張的增稅政策。另外美國財長,至少還須負責匯率政策與美中貿易談判兩項重任。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特別在紐約時報撰文讚揚,推崇她「不曾忘記經濟是要為人民謀福」。葉倫不僅會是美國史上首位女性財長,也將創下同一人囊括三種經濟政策最高官銜的紀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主席、Fed主席,以及即將出任財長。 無論如何,我覺得這個世界應該可以慢慢重回該有的運作軌道,不過美國真的要面對的難題,是中國現在已經不是四年前的中國,中國對美國的態度也不可能因為民主黨上臺,就一夕之間回到從前。 《經濟學人》總評 ● 本期最佳文章:疫情之下的商業世界,贏家與輸家 ● 整體評價: B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再次點評了民主政治,我給它的評價還是B,因為這已經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實,也是過去幾年民粹主義猖獗的原因。《經濟學人》認為,民主仍然有自我修復的基因,我卻認為菁英的傲慢沒有改變,民主修復就很困難。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回到了對於民主制度的反思。在象徵腥風血雨的橘紅背景前面,我們看見的是美國的自由女神,右手依舊高舉那個象徵自由的火炬,但捧著《獨立宣言》的左手,則被改成了一個滿目瘡痍的盾牌。上面一排白色字體:〈How resilient is democracy〉(民主制度的復原能力如何?),文章認為雖然民主制度已經褪色,但民主制度蘊含著復原的種子。 另外,Briefing專文:〈Democracy in India〉,強調一個對權力饑渴的總理,正讓印度面臨回到一黨專政的威脅。另外在Lexington 專欄:〈The end of the embarrassment〉,如果認為共和黨會被川普束縛,這個想法是錯的。 今天的民主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正當性危機。捍衛民主的理論仍時不時會出現,但批評民主的書籍,絕對更容易攻佔全球暢銷書的排行榜。哈佛大學教授Micheal Sandel曾說:「人生,總有些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但今天,錢買不到的東西愈來愈少了」。 被有心人士操弄的民主,讓我們生活在了一個什麼都可以用錢買賣的時代,無論教育、醫療、休閒、環保到司法,似乎沒有不能用錢解決的事。金錢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每個層面,政商裙帶就像一隻揮之不去的臭蒼蠅,滋生出來的不公平和腐化,更讓民主的醜陋無所遁形,並造就了民粹主義在全球各地此起彼落。 文章認為,儘管川普竭盡所能想要推翻美國大選的結果,但美國的民主制度似乎從來不曾在投票過後崩潰。川普仍然在搞破壞,那些縱容他的共和黨領導人也好不到哪裡去。鑒於每五名共和黨選民中就有四名認為這次選票被偷走了,選舉公正性的信任基礎早就被動搖了。 美國並不孤單,蘇聯解體導致了自由民主國家的數量和質量的蓬勃發展,但是現在這種趨勢已經被逆轉。真正的威脅不是來自軍事政變,而是來自那些擁有權力的執政菁英。假以時日,不道德的政府領導人很可能會開始破壞民主體制。 本週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探討了全球民主政治衰退的背後原因,並認為也許仍有機會自我修復。 本期《經濟學人》重點內容 推薦專題:緒論第二篇〈Winners and losers〉(贏家和輸家) 本期雜誌,我推薦的文章是疫情中全球商業世界的贏家與輸家,我覺得內容不錯,值得我們搭配疫情的可能發展,好好做番思考。 大企業將從疫情打擊中受益嗎?這個問題很複雜,未來也充滿了不確定。 隨著疫苗問世的可能性越來越近,企業老闆和投資者開始將一部分目光從和疫情的長期鬥爭移了開來,開始關注起自己企業的長期競爭格局。誰會贏?誰會輸? 就像病毒侵襲一樣,衰退通常會先打擊最弱的一員,資產負債表不佳或利潤率較弱者最容易率先屈服,部分充滿未來希望的初創企業陷入了癱瘓,那些擁有資源的老牌企業,反而以逸待勞等待著機會的出現。 然而,Covid-19造成的衰退比想像的更嚴重,也更加複雜。 預計今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以上,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嚴重衰退,而且還有再次衰退的可能。政府紓困以及中央銀行的刺激政策,甚至銀行和房東的寬容,才減緩了創造性的破壞進程以及大量違約的數量。社會隔離讓某些產業陷入限制的閒置與資源的浪費,但也同時促進了其他行業的興起,並讓人們發現一些從事舊事務的新方法,。 那麼,什麼才是評估贏家和輸家的好方法? 在許多產業,既有者將保持著領先地位,因為事實證明,他們的發展較不受網路發展的影響。還有一些既有者贏得勝利,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新的數位創新技術。還有某些產業,疫情加快了技術變革,新進者正在愉快收割領地。 整體經濟前景如何?如果看一下美國的股票市場,最大型企業的股票今年表現的都不錯,但在59個行業中,只有33個企業擁有兩個百分點的利潤。在許多板塊中,激烈的競爭仍在進行著。 而在電子商務領域,Amazon的銷售量激增,但它也面臨著Walmart線上運營的數位新貴Shopify帶來的競爭。Covid-19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也正迫使許多行業加快推動創新以謀求生存。消費者和反托拉斯者肯定希望,這些新興經濟領域的激烈競爭即使在疫情過後能夠繼續存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7 Dec 2020EP07 | 過去一週,美元急挫而歐元走高。繼螞蟻集團IPO叫停後,今年香港最大的一樁IPO「京東健康」,將於香港上市。00:13:38

一週財經聚焦 1.過去一週,美元急挫至逾兩年半以來的最低水平,而歐元走高。原因主要是因為美國財政刺激計劃取得進展,以及對新冠疫苗的樂觀情緒,令投資者對風險性資產保持積極。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The Dollar Is Weak. Investors Bet It Will Slide Even More〉(美元趨弱,投資人認為它還會下跌);〈Forecasts assume Covid-19 recedes, encouraging investors to step back from the relative safety of U.S. assets〉(一般預估疫情走緩,激勵著投資人拋售適合避險的美國資產) ●CNBC:〈U.S. dollar hovers around two-and-a-half year low; Analysts see further weakness in 2021〉( 美元跌至兩年半的新低,分析師認為2021年還將繼續走低);〈A series of successful vaccine trials has driven a windfall for equity markets and other riskier asset classes over the past month, causing the greenback to slide against most G10 currencies.〉(過去一個月一連串的疫苗好消息,驅動著風險性股票的大漲,也造成了美元對G10 匯率的下跌) ●倫敦金融時報:〈Vaccine arrival expected to trigger dollar slump in 2021〉(疫苗問世,讓美元啓動了2021年的下挫);〈Analysts predict currency could fall 20% if widely available coronavirus jab leads to economic rebound〉(分析師預測疫苗問世帶來的經濟復甦,會讓美元再跌兩成) ●Bloomberg:〈在美元弱勢的新時代下,台灣、中國大陸、南韓、越南和印度的股、匯市,有可能成為下一波最大的贏家。因為這些國家有著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它們都是以資訊通(ICT)見長的國家。〉 分析解讀 根據經驗發現,美元過去出現長期跌勢時,新興市場都會有國家趁勢崛起;例如台灣、南韓、香港和新加坡在1980年代崛起,並列為「亞洲四小龍」,當時正逢1985年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後美元走貶。美元在2000年代出現另一波跌勢,於是乎催生了所謂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大陸。 Bloomberg認為,下一批站上全球舞台的國家,有可能會是專注在IT製造產業的亞洲經濟體,包括台灣、南韓、大陸、越南和印度。而亞太國家間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也是在為這個結果鋪路。 2.繼螞蟻集團IPO叫停後,今年香港最大的一樁IPO「京東健康」,宣佈將於12月8日在香港上市。新冠疫情雖然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卻也推動了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在產業加速數位智慧化轉型的浪潮下,醫療健康迎來了發展的戰略機遇。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香港IPO市場持續火爆,京東健康接力上市〉 儘管出現政治動蕩,螞蟻集團IPO擱淺,但今年香港的新股發行市場依然火爆。京東健康週三啓動的IPO,將推動香港IPO和二次上市的籌資規模升至10年來的最高水平。 ●CNBC:〈JD.com's digital health-care unit raises $3.5 billion in Hong Kong IPO 〉(京東健康在香港IPO成功募集了35億美元) ●《經濟學人》則以四篇文章分析這個議題,分別是— 1.緒論第三篇,大標:〈Alive and kicking〉(如何積極的活著):;小標:〈The digital surge in health care,How will the pandemic change health care?〉(醫療保健領域的數位化浪潮,疫情將如何改變醫療保健?) 2.商業板塊第一篇,大標:〈The dawn of digital medicine〉 (數位醫學的曙光);小標:〈The pandemic is ushering in the next trillion-dollar industry〉(疫情將激發下一個兆元的產業) 3.英國板塊第一篇:〈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Unleashed〉 4.科技板塊第一篇:〈The shapes of things to come〉 分析解讀: 長期以來,臃腫、官僚和變化不定的醫療保健,對改變始終抗拒。然而,這場數十年來最大的新冠疫情引發了一場變革,這個行業的新陳代謝開始猛增。他們藉由新科技改善了醫療的效果,有望開創一個新時代,這將能夠降低成本,增加窮人的獲救機會,並有效的改善醫療環境。 但當疫情緩解,如果想要醫療改革能夠持續,政府就必須阻止那些阻礙創新的公關遊說。 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創新。在貧窮國家,醫療保健支出只佔了GDP的5%,富裕國家是9%,而美國則有17%。 這個行業擁有了超過2億名的員工,他們每年創造了超過3000億美元的利潤,但除了規避風險,它還拒絕變革,例如歐洲的國家衛生計劃,或者是美國和一些新興經濟體的保險機構。因為複雜的規則,才能使某些企業獲取既得利益。 但這場疫情表明瞭改變是可能的,部分原因就是它使人們放棄了謹慎排斥的態度。而遠程醫療和監視可以降低成本,並增加問診量。美國衛生保健機構Mayo梅奧診所,遠程就診比例從疫情前的4%,上升到了高峰時的85%。政府應該利用這股趨勢對政策修正,並進行數據的有效管理。 到2021年底,這個提高醫療質量和降低成本的難得機會很可能會消失。疲憊的醫療工作者可能會選擇休息,而不是繼續推動變革。當今的一些醫療科技新創企業可能表現不如人意,並引發強烈的反彈。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可能會試圖壟斷數據,醫療產業強大的遊說者將試圖踢走競爭的對手。 醫療保健產業不是一個需要從錯誤中學習的領域,然而,這場疫情告訴我們,這個產業已經太習慣於謹慎保守和排斥創新了。這個問題,希望能獲得解決。 《經濟學人》總評 ● 本期最佳文章: 1. 〈Covid-19 has ravaged economies all over the world—but not Taiwan’s〉(Covid-19破壞了世界各地的經濟,但不包括台灣) 2. How Ping An, an insurer, became a fintech super-app(保險公司平安集團,如何成善用金融科技) ● 整體評價:B+ 回到這一期《經濟學人》,這期雜誌無論是封面故事針對燃煤的退場分析,或是我們剛剛提及的數位醫療科技革命,都算是2020年底大盤點概念上的深度議題。所以,我給它的評價是 B+。 我推薦的內容是亞洲板塊第一篇,對台灣在疫情期間的表現充分肯定的難得文章,身為台灣人,還是有一點小驕傲的。 另外,如果大家有空,或是你從事財經工作,我也推薦你花點時間閱讀這篇,這是財經板塊第一篇,有關中國平安集團的分析,文章對於一家金融機構怎麼善用科技力量脫穎而出,解析還挺到位的,也可以讓你瞭解台灣的Fintech 為什麼雷聲大雨點小。 封面故事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從20世紀60年代問世,隨著大家對氣候變化的擔心,已經越來越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在某些地區,燃煤電廠的停產動作早就超乎了預期,英國早就關閉了全國燃煤發電的三分之一;今年6月,西班牙關閉了從ACoruña到Córdoba的七座燃煤電站;在印度,即使燃煤發電佔到了全國電力的四分之三,燃煤發電也在減少。這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里程碑,其實一路走來極其不易。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帶我們回顧了燃煤的發展與未來。在一個展示玻璃罩裡面,是一塊猶然冒著煙的媒礦石,有趣的是底座上標示的18TH C - 21st C (十八世紀到21世紀)。上面一排黑色字體:〈Making coal history〉(讓煤燃料成為歷史)。 燃煤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自2009年以來,在美國和歐洲,這兩個燃煤消耗量最大的地方,具體數字已經下降了34%。國際能源組織(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也認為,全球的燃煤消耗量,永遠不會回到疫情爆發前的峰值了。 然而,燃煤仍然被廣泛使用,佔了從汽車到電網等相關能源的27%。與天然氣和石油不同,它是一種濃縮碳,因此它佔據了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9%。如果要使全球排放量下降得夠多夠快,眼前的重要工作,應該是讓西方國家的下降速度加倍,亞洲也得想辦法跟上腳步。 科技會有所幫助,對於全球至少三分之二的人口來說,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是現在最便宜的電力來源。燃煤面臨了更乾淨能源的競爭和更多的政府監管,銀行和投資者正在逐漸轉身走開,這進一步增加了燃煤的資金成本。 無論如何,越早將它掃入博物館和歷史中,對人類越好。 《經濟學人》其他重點內容 推薦文章:亞洲板塊第一篇,大標:〈Tiger balm〉(萬金油,英文是「無所不能、各種通吃」的意思);小標:〈Covid-19 has ravaged economies all over the world—but not Taiwan’s,It has fended off the epidemic and is welcoming back firms that had decamped to China〉(新冠肺病毀壞了全球的經濟,但不包括台灣,台灣不但擊退了疫情,還迎回了從大陸回歸的企業) 3年前曾經有個著名的學者宣稱台灣經濟「瀕臨死亡」,他的用詞雖然極端,但卻被廣泛接受。當時台灣面對一連串的棘手問題,許多好的企業移往中國、工資停滯不前、經濟成長衰退、人口快速老化,過去經濟快速成長展現的輝煌時期似乎越來越遠。 但在2020年,台灣似乎回到過去那段時光,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雖然台灣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預料僅成長2%,但在數十個經濟體都預料衰退的疫情期間十分罕見,這將讓台灣經濟成長速度,數十年來首度超過中國。不過,問題在於台灣的驚人成長,象徵的是一段新開始,抑或是曇花一現? 《經濟學人》表示,有兩項指標顯示台灣今年在疫情期間相對成功之處。第一,台灣是唯一在沒有全面關閉學校、辦公室和商場的情況下,就成功控制了疫情的國家。第二,台灣製造業可以滿足全球需求,從半導體到大型電腦伺服器,電子產品佔了台灣出口的三分之一。 無論如何,一年的驚人增長,並不能使台灣更接近這一目標。很多人擔心中國的長期經濟規劃,早已經把台灣甩在後面;但無論如何,這一年的出色表現至少給了台灣許多人新的信心。 文章專訪了一位在桃園華亞科技園的小餐館老闆。他說,在來自高科技公司的客戶中,情緒變化幾乎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的疫情控制改變了人們對經濟的態度,人們變得更加樂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7 Dec 2020EP08 | 通貨膨脹可能再度發生?美國準總統拜登提名戴琪(Katherine Tai)為美國貿易代表,美中貿易談判會有什麼影響? 00:11:31

一週財經聚焦 1.通貨膨脹可能再度發生?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大標:〈The Great Demographic Reversal’ Review: The Perils of Aging〉(《人口大逆轉》:老齡化的危險);小標:〈As workers become fewer in number and global wages rise, we may see less inequality but more inflation and higher interest rates.〉(隨著工人人數的減少和全球工資的上漲,我們可能會看到不平等現象的減少,但通貨膨脹率和利率會上升。) ●華盛頓郵報:〈Inflation could make a comeback. If it does, Joe Biden will pay the price.〉(通貨膨脹可能會捲土重來。 如果這樣,拜登將為此付出代價。) ●紐約時報:大標:〈Should We Fear Post-Pandemic Inflation?〉(我們應該害怕疫情過後的通貨膨脹嗎?);小標:〈It’s not the biggest thing to be worrying about right now, and in fact it could wind up being a sign of success.〉(通貨膨脹現在不是最該擔心的事情,實際上它可能是一個成功的標誌。) ●彭博商業週刊:〈Five Reasons to Worry About Faster U.S. Inflation〉(擔心美國通貨膨脹加快的五個原因),文章提到,這五個原因分別是: 1.四月以後的物價上漲 2.疫苗問世 3.疫情過後的需求爆發 4.FED允許通貨膨脹存在 5.各國政府加大紓困力度 ●經濟學人封面故事,大標:〈Will it return?〉(通貨膨脹將回歸嗎?);小標:〈Low inflation underpins today’s economic policies. Governments should prepare in case it doesn’t last〉(低通膨定調了今天的經濟政策,但萬一這個情況不再,政府應該未雨綢繆) ●11月18日倫敦金融時報Martin Wolf專欄:大標:〈Why inflation could be on the way back?〉(為什麼通貨膨脹正在回歸?);小標:〈The global economy may be shifting as it did four decades ago.〉(全球經濟也許正在轉向,可能回到四十年前) 分析解讀 隨著2020年的即將離去,「通貨膨脹會不會回歸」突然成了經濟學界最重要的爭論。根據統計,各國的紓困規模已經達到20兆美元之多,如果物價真的飆升,政府會面臨放緩紓困的壓力;如果通貨膨脹成真,勞工和消費者將會從薪資袋和家庭帳單上感受影響,退休人員的儲蓄更會遭受侵蝕。 倫敦經濟學院現年83歲的學者Charles Goodhart,和曾任職Morgan Stanley的Manoj Pradhan,在今年八月出版的《人口大逆轉》(The Great Demographic Reversal)一書中認為,四十年前的通貨膨脹噩夢即將來襲,這不但在西方世界一下子捲起了千層雪,更讓疫情過後的2021年,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 這期《經濟學人》報導正是聚焦於通貨膨脹,它的封面設計充滿著黑色幽默和驚悚--100美元鈔票上的美國政治家Benjamin Franklin,滿臉無奈的正和啃食著鈔票的一隻毛毛蟲四目相對,上面一排黑色字體:〈Will inflation return〉(通貨膨脹將回歸嗎?)。文章內容強調,低通膨定調了今天的經濟政策以及金融市場,但政府應該未雨綢繆,做好情況逆轉的準備。 文章認為,通膨的假設確實已大家認為理所當然。這正是各國央行敢於將利率降至零,並購買大量政府債券的真正原因。它還闡述了為使經濟免受疫情摧殘,政府為什麼敢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支出和借貸,以及為什麼富裕國家的公共債務都高達了GDP的125%,還是引不起人們的警覺。 然而,越來越多的不同意見認為,這個世界可能會從疫情反彈中迎來一個通貨膨脹的新時代。他們的論點目前說服力仍然不夠,但也不盡然完全空洞且無根據。即使全球債務的庫存如此大,即使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不停膨脹,但眼前通貨膨脹的嚴重性目前看來仍不大,但政府還是應該立即採取行動,確保自己有抵禦通膨危機的能力。 同樣的,Charles Goodhart和Manoj Pradhan的觀點可能也可能是正確的。他們認為,在未來的新世界中,人們儲蓄意願的下降速度會快於投資意願的下降速度,現在的儲蓄過剩很快會變成儲蓄短缺,然後促使實際利率將飆升;但儲蓄意願和投資意願之間的差距其實很小。 取而代之的,是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和資本財相對價格的持續下跌,在高收入經濟體中,企業的留存利潤很可能將繼續超過投資,中國企業也可能跟隨其後。如果是這樣的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需求可能保持疲軟,實際利率也可能保持低位,而所有這些經濟體中民營部門的巨額債務將進一步加劇這種情況。 2,美國準總統拜登(Joe Biden)12月10日提名戴琪(Katherine Tai)為美國貿易代表。 目前任職於眾議院的戴琪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貿易律師,精通中國問題。中美貿易的後續發展正引起全球的關注。最可笑的是,大陸網路上傳出了她是戴笠的孫女的傳言,可見這個事情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9日率先報導這則新聞。報導指出,拜登提名戴琪,意味著美國政府將透過與盟國密切合作,回應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競爭壓力,著手迅速處理未決的貿易議題。 ●《南華早報》:10日報導,要是拜登對戴琪的任命獲得參議院通過,或許她會採合縱連橫的政策,加強與其他國家合作,但可能不會改變川普政府時期對北京強硬的立場。而部分中國專家認為,拜登選擇對處理美中貿易爭議有豐富經驗的戴琪出任貿易代表,可能會使北京在與華府的關係上,面對更複雜的挑戰。 ●CNBC:〈Biden picks longtime China critic Katherine Tai as top U.S. trade official〉(拜登選擇長期擔任中國對手的凱瑟琳·戴(Katherine Tai)為美國最高貿易官員)。 儘管戴可能會贊成與盟國加強合作,但她作為美國貿易代表的領導地位,並不一定預示著對華強硬立場的改變。 拜登曾表示,他將不會立即取消對中國的關稅,因為他的政府正在審查川普政府與北京達成的協議。 ●法國《費加羅報》:12月10日報導,戴琦將負責修復因貿易戰受損的中美貿易關係。報導指出,如果拜登正式宣佈任命戴琦,那麼她必須獲得參議院的批准。她將接替現任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 ●彭博新聞社:12月10日報導,川普政府留下一大堆待辦事務給即將上任的美國貿易代表。首先要處理的工作,可能包括執行(也許還需重新談判)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規劃推動世界貿易組織改革,以及解決美國與歐盟的各種貿易爭端。 分析解讀 拜登多次表示,上任後第一天就要廢除川普的多條行政命令,在他看來國際秩序已經「四分五裂」,而且「已沒有時間可以浪費」。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赫夫鮑爾(Gary Hufbauer)認為,即便如此,中美貿易戰還是會持續,時間將遠遠超過拜登任職的四年。 「拜登執政後,外交政策會發生許多轉變,比如增進與北約和世衛的關係,但與中國對抗將保持不變。」經濟學人智庫(EIU)研究分析師伊莫金·佩吉-賈勒特(Imogen Page-Jarrett)認為,兩個大國會愈視對方為戰略競爭對手,對中國施壓也能獲得美國跨黨派支持。 貿易戰將不會是一場「始於川普,終於川普」的戰爭,這源於中美戰略競爭的深厚背景。中美貿易戰已演變成「第二次冷戰」的一部分,戰況可能會有起伏,但中美關係基本上已無可能回到布希和歐巴馬時代。 拜登對中策略,研判會有以下幾種可能: 1,更換武器:關稅不是唯一選項 拜登可能不會繼續在關稅問題上發揮,而是轉為利用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集體談判以及國內稅收政策來支持美國企業。這種情況下,川普時代幾乎被邊緣化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可能將重新發揮作用。 2,更換目標:縮小逆差到戰略對抗 可能會減少針對盟友的關稅,集中壓力對付中國。馬志昂認為,拜登很可能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外交摩擦,比如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爭端,與澳洲的新貿易戰,以及與日本、韓國和台灣的長期緊張關係。 3,更換策略:從全面施壓到重點突破 美國有可能在經濟、外交、科技、人權等所有領域全面對華施壓。 無論如何,貿易戰可能會更換武器,更換目標,更換策略,中美關係長期惡化在所難免,貿易戰將以不同形式持續下去,也成必然之勢。 《經濟學人》總評&其他重點內容 ●推薦文章:一個瘋狂的IPO募資年。 本期內容用了兩篇文章討論這個議題。第一篇是緒論第三篇,大標:〈Will the IPO bonanza last?〉(IPO繁榮能不能持續?);小標:〈From Airbnb to Tesla, 2020 will be a bumper year for capital-raising〉(從阿里巴巴到特斯拉,2020年是資本募集的豐收年)。第二篇是商業板塊第一篇,大標:〈A year of raising furiously〉(一個瘋狂的募資年);小標:〈Companies have issued more debt and equity in 2020 than ever before. What now?〉(企業在2020年發行了有史以來最多的債券與股票,現在怎麼辦?) 過去十多年,許多金融界人士一直擔心著上市公司的衰落。曾經,大企業透過股票回購,來縮減原本的資本基礎,包括了數百家高科技獨角獸在內的快速發展企業,競相選擇繼續留在私人市場,不想為了進行IPO掛牌的程序而煩惱。結果就是產生了風險更大的資產負債表,以及排除了一般投資者的投資機會。 但今年,大規模資金的募集扭轉了這整個趨勢。 過去幾天,特斯拉宣佈將再出售價值50億美元的新股,食品配送公司DoorDash在IPO中成功籌集了34億美元。在香港,數位醫療京東健康募集了35億美元,上市首日更上漲了50%。最大的獨角獸公司之一Airbnb,上市估值已經超過400億美元。 在2020年,非金融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成功籌集了大約8000億美元的股本,這已經創下了歷史的新高。 投資者欣喜若狂,但他們也面臨著若干的風險。一是股票價格已經太高,另一則是目前尚不清楚整體企業債務是否會下降,因為封鎖所造成的損害其實仍在增加。最後的風險,則來自於一大批現金過多的企業,他們會不會又開始瘋狂投資、虛擲資金? 各國政府應歡迎股權投資的繁榮。他們應該改革相關稅法,幾乎所有政府都通過減免利息成本來促進發債,但如果能好好利用資本市場和股權投資,或許帶來的收益,能償還政府本身的巨額債務。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2 Dec 2020EP09 | 台灣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經濟學人》公佈了今年的「年度國家」,台灣以亮眼的防疫成績和經濟表現進入候選名單。 00:13:27

一週財經聚焦: 1.美國政府12月16日將瑞士和越南列為匯率操縱國,印度、泰國和台灣也被列入觀察名單,懷疑它們故意讓本國貨幣貶值。這是國際貿易戰的死灰復燃嗎?還是川普下台前的最後一炮?看來這是拜登上任後最需要解決的複雜問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彭博商業週刊:〈U.S. Tags Switzerland Currency Manipulator, Keeps China on Watch〉(美國把瑞士列入貨幣操縱國,並保持對中國的持續關注);小標:〈Treasury releases semiannual foreign-exchange report,Taiwan, Thailand and India added to watch list of 10〉(財政部的半年匯率報告,台灣、泰國和印度加入十個觀察名單中) ●倫敦金融時報:〈US declares Switzerland and Vietnam currency manipulators〉(美國宣佈瑞士及越南為匯率操縱國);小標:〈Treasury move in final days of Trump administration will present dilemma for new president〉(財政部這個做法讓新總統陷入麻煩) ●華爾街日報:〈Climbing Asian Currency Reserves Will Revive Manipulation Debates〉(持續上漲的亞洲貨幣重新點燃外匯操縱的爭論);小標:〈Upward pressure on the Chinese, Taiwanese and South Korean currencies leaves them at greater risk of becoming the targets of the incoming Biden administration〉(人民幣、新台幣以及南韓貨幣的上漲壓力,讓它們有可能成為拜登政府針對的目標) 分析解讀 「貨幣操縱」的議題,可以從以下三個面項來解讀: 貿易原因: 由於疫情期間貿易盈餘激增,今年以來新台幣、人民幣和韓元兌美元均上漲了約6%。這些亞洲貨幣的持續反彈,讓它們升至該國出口商和政府一個不大舒服的位置,並增加了與美國財政部再次緊張的可能性。 疫情紓困: 今年全球主要央行為了因應疫情而拚命印鈔,印得有多用力呢?目前美國、歐洲、日本三大央行的資產規模相對GDP的比重,幾乎是2007年的3-6倍。 資金原因: 為了抵銷疫情衝擊而憑空冒出來的鈔票,一窩蜂湧進公債市場,使得公債殖利率被壓低。作為資產價格定錨基準的公債殖利率降低了,大量的資金於是找不到投資標的。以退休金、社會保險金為例,相較於過去利率4%的年代,目前利率不到1%,如果要維持同樣的理賠水準,那勢必得提高風險偏好,例如不能只買那些利率低到不忍直視的債券,現在起得提高購買股票的比重,或是錢進新興市場。 前幾天美國表示,台灣是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不過對於台灣央行而言,卻有不得不操縱的「苦衷」,因為台灣只是「小小池塘」,「大鯨魚」跳進來就會水花四濺,這個時候以維持匯率穩定為職責的中央銀行,勢必得進場調節。 話說回來,「大鯨魚」又是誰養出來的呢?不正是這些大舉印鈔的國際央行嗎?所以央行總裁楊金龍才會說:「你的寬鬆,就是我們的挑戰。」 為維持金融穩定,央行必須採取應對措施,例如買匯阻升、延緩新台幣匯率升值速度,而這些因應措施稍有不慎,就會被美國指控「匯率操縱」,恐招致貿易報復。 被美國指控匯率操縱,和攸關出口競爭力的新台幣匯率,哪一邊比較重要?楊金龍雖未明說,但態度很明顯,維持金融穩定是央行最重要的職責,不能因美國匯率報告施壓,就全然棄守匯率穩定。 換個角度想,新台幣匯率升值並非全是壞處,央行副總裁嚴宗大說,在這個時刻,可鼓勵廠商進行產業升級。另外,美國在意的對美貿易順差大幅擴張,或許可以從增加海外投資與對美採購等方向著手,減緩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告別驚濤駭浪、劇烈波動的2020年,迎來的2021年恐怕也難以安穩平順,央行如何解開這一道「吃力不討好」的匯率習題,攸關台灣明年會不會被列入匯率操縱國,甚至是傳統產業的興衰存亡,分寸拿捏的重要性不在話下。 只是不管央行怎麼做,注定是順了姑意、逆了嫂意,楊金龍也說,央行本於職責,在匯率有失序變動之虞時,必須進場調節維持秩序,至於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以後再說吧! 2.《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公佈了今年的「年度國家」(country of the year),台灣以亮眼的防疫成績和經濟表現進入候選名單。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彭博商業週刊:〈The Best and Worst Places to Be in the Coronavirus Era〉(疫情復甦排名,新冠期間表現最好與最差);小標:〈台灣排名第三,僅次於紐西蘭、日本;後面是南韓、芬蘭。〉 如果把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政治緊張考慮進去,台灣的第三名表現更引人注目。儘管沒有本地傳播的病例,但已經過了200多天,儘管邊界仍然封閉,台灣的生活基本上已經恢復正常。不過唯一的缺點,是到目前為止台灣尚未達成疫苗協議。 ●南華早報:〈Why US-China tensions and demand for hi-tech products spells good news for Taiwan’s economy, despite coronavirus〉(儘管疫情緊張,為什麼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和對高科技產品的需求,對台灣經濟來說仍然是個好消息?) 台灣政府預測,在今年的強勁增長之後,2021年經濟將可以再增長3.83%;增長將受到對高科技出口的需求,和從中國回歸台商的支持。 ●路透社:〈Taiwan says economy to rebound; 2021 rate increase depends on situation〉(台灣說經濟已經反彈,2021的反彈將視情況而定) 分析解讀 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基配」是3%~4%,已成為銀行業新共識。我認為全球科技產業的復甦程度,將決定台灣2021年經濟表現,或許台灣GDP增長的空間沒有想象中那麼樂觀,因為影響台灣2021年經濟表現的主要動能,來自全球經濟需求的復甦與反彈。 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到底是3%還4%,有三大決定要素: 1. 全球復甦的時間點,以及是否能持續復甦。 2. 復甦可能的力度以及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3. 5G、資通訊、ICT等產業,是「一次性需求」?還是能持續性發展? 2021年經濟肯定比2020年好,但中美貿易可能持續緊張,全球供應鏈仍在重整,包括RCEP成立,亦對台灣產業有分散佈局的壓力,全球經濟的復甦需耗時數年,許多經濟體的產能並沒有跟進回升,疫苗對經濟表現的加持效果與經濟復甦效益,可能要等到2021下半年才能有效展現。 2021年台灣經濟發展將維繫於六大趨勢: 1.必須從V型復甦轉向全面的復甦,出口和內需最好同時復甦; 2.科技業仍是主要動力; 3.傳統製造業、服務業不要拖後腿; 4.觀察資產通膨會不會升溫; 5.貿易戰壓力能夠緩和; 6.科技戰風險能否季序台灣。 部份台灣人憂心,在美國總統川普貿易政策下產生的動能,會隨著拜登入主白宮而消失,隨著川普未能連任,中美貿易戰看似壓力趨緩,實際上科技戰的風險仍在,台灣半導體廠商陷在中美對峙的技術管制效應之內,仍然有苦難言。 確實,中美貿易戰導致的影響,可能會在2021年稍微緩和;但台灣科技業仍將面臨壓力,需要佈局多元的供應鏈,以規避中美科技緊張的風險。 現階段,台灣、中國大陸和越南三個國家,是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2020年仍能保持正成長的三個亞洲經濟體。有兩大因素帶給台灣經濟有力成長,一是政府對防疫的超前部署,另一則是科技產業的強勁表現。 這其中歸功於台灣具備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估計半導體行業、資通訊業可望繼續成為2021年台灣經濟的主要推動力。需注意的是,2020年3C產品在全球熱銷,但多屬於一次性購買交易,2021年3C產品消費需求將逐漸消失。 其實台灣的經濟處方很簡單,即使很難也必須努力。台灣必須讓自己在其他產業也能夠自給自足,就像在半導體的表現一樣。這種高價值的壁壘,將幫助台灣免受中國壓力,也更適合台灣有限的資源和人口持續減少的現狀。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本週的封面設計,我們看見一名在火星上的太空人身影,藉由畫面,帶出了這期耶誕雙週刊想表達的19個面向。 在緒論第一篇,《經濟學人》回顧了被Covid-19折騰的這一年。在這變動的一年,新冠病毒是創新的一個引擎,它證明了科學的價值,及其建立事實的正確方式,它還重塑了人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處於封鎖狀態的人們,會開始自問「什麼是最重要的事」,在這個苦難灰燼中浴火重生,會讓我們產生新的體悟,那就是生活不應被動等待,而應積極追求。 或許在若干年後,回首前塵,你會發現2020年很可能是最好的一年,很多我們原本消極被動的、不願面對的事物,因為疫情的影響而加快了腳步,積極推動轉型和改革。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大家都得抓緊機會。 其他重點內容 ●推薦文章:〈America and Europe clamp down on big tech〉(美國與歐洲企圖鉗制科技巨頭) ;小標:〈Trustbusters say they are going after the tech giants. Markets don’t take them seriously〉(反托拉斯法執行者緊盯科技巨頭,市場卻不是太認真對待) 文章中提到,不過五年前,反托拉斯現象看起來還是平靜無波。在美國,不可一世的反托拉斯法行動者尚未注意到大型科技巨頭的崛起;在歐盟,雖然這個現象引發了某些重視,但具體作為也不是太多。 如今,監管行為終於開始湧現。12月15日,歐盟公佈了兩項數位服務的法律草案,這形成一個全面的監管機構,負責抵制矽谷;在美國,聯邦政府剛剛針對Google和Facebook發起了反托拉斯立案。這些動作,標誌著這個世代關於競爭政策的巨大轉變,或許投資者應該開始擔心,大型科技巨頭即將受到的嚴重威脅。 但相反的,投資人的反應出奇的冷淡。矽谷五大科技巨頭的市值在2020年又增長了46%,現在已經高達7.2兆美元。反托拉斯法的不受重視,反應的是跨大西洋協作的缺乏,和這麼兩個截然不同策略的重大缺陷。 在美國,由於國會陷入了僵局,一些政治人物認為,美國本土的科技巨頭是能夠與中國持續競爭的優勢之一,因此想要順利通過相關法律,機會不大,所以不要期待近期內可以的塵埃落定。 如果美國的戰略被認為過於狹隘且沒有前瞻性,那歐盟的則是過於空泛而且太過超前,加上美國和歐洲又相互制衡,所以想落實反拖拉斯法,真得困難重重。 文章認為,想在跨大西洋兩岸取得共識還很遙遠。反托拉斯應該擔心的是那些市場份額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豐滿,而新進入者壁壘卻越來越高的產品領域,線上搜索和在線(網路)廣告就非常符合這個描述。但另外一些科技領域卻看起來越來越充滿爭議,包括串流媒體、電子商務和雲端計算,而且它們面臨的競爭還是來自其他那些大型的科技巨頭。是它們,而不是跨大西洋兩邊的反托拉斯運動者,可能正在改變全球的產業環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1 Dec 2020EP10 | 英國與歐盟宣佈達成了貿易協議,為英國脫歐後的未來雙邊貿易關係定了調;蘋果傳出要推出電動車「Apple Car」00:12:47

一週財經聚焦 1.英國與歐盟在廿四日耶誕夜宣佈達成了歷史性的貿易協議,為英國脫歐後的未來雙邊貿易關係定了調,也解除了英國明年硬脫歐的危機,歹戲拖棚四年半的英國脫歐大戲總算暫時告一段落。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BC:〈Britain and European Union Strike Last-Minute Post-Brexit Trade Deal〉(英國和歐盟在最後一分鐘敲定了脫歐協議);小標:〈Independent economists were almost united in agreeing that any form of Brexit will damage the U.K. economically〉(各個經濟學家幾乎一致,認為任何形式的脫歐都會在經濟上傷害英國。) ●倫敦金融時報:〈Businesses welcome zero-tariff Brexit deal but warn of hard months ahead〉( 企業們歡迎零關稅的脫歐協議,但也警告了未來數月的艱難);小標:〈UK executives caution that future relationship for the services sector has yet to be defined〉(英國的企業高管警告說有關服務業的未來發展仍然不明) ●華爾街日報:〈What Does the Brexit Deal Mean for Financial Services?〉(英國脫歐協議對金融服務業意味著什麼?) 關於這個協議會如何影響英國和歐盟的金融產業?華爾街日報提出需要瞭解的5個重點: 1.Does the deal include financial services? 目前尚不清楚這將如何影響金融服務。 2.How will the deal affect the finance industry? 英國金融公司希望歐盟批准更多同等決定權,以允許他們進入單一市場。 3.How has Brexit impacted U.K. financial services so far? 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後,銀行和基金管理人已將1.2兆英鎊的資產從英國轉移到了歐盟,並且同期有超過7,500個工作崗位離開了英國。 4.What are people saying? 英國和歐盟當局之間長期的監管對話和監督合作的基礎上,並盡快就所有適當的等效性確定達成協議來實現。 5.What happens next? 兩種可能的發展道路:試圖與歐盟規則保持完全一致,以與歐盟開展更多業務;或者走出一條更加獨立的道路,並通過改變法規以贏得競爭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更多業務。 分析解讀 經過約9個月艱困談判,歐盟與英國終在平安夜敲定脫歐貿易協議,從明年1月1日生效,除化解「硬脫歐」危機、保障雙方未來龐大貿易額,英國政府更高調表示「拿回對我們的錢、邊界、法律、貿易及捕魚水域的控制權」。 對英國而言,脫歐最重要是彰顯收回主權,另一方面,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範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則高舉取得「公平、面面兼顧而且正確」的協議,強調保護歐洲利益。 退出的英國要到主權,被分手的歐盟則說保障了利益,但在雙方領導人漂亮的話語背後,後脫歐時代各自也面臨嚴峻挑戰。 其實站在台灣看脫歐,不妨把它看成美國v.s加拿大或是兩岸目前的狀態。 比較重要的還是對於倫敦金融中心的影響。要知道世界上有一大群很棒的商業中心,例如矽谷主導著科技;想瞭解電子產品,你可以前往深圳;最奢華的聚落是Paris;外包的首都則在印度的Bangalore。但如果要說影響力最大的集群所在之一,那就是倫敦。它擁有著全球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在泰晤士河一平方英里範圍內,一家跨國公司可以在20分鐘內出售掉50億美元的股票;而一家歐洲初創公司,更可以輕易從亞洲養老金手上籌集到它需要的種子輪資金。 這些影響力加總在一起,它們還會改變全球金融體系的運作方式。 倫敦的實力不可小覷。它擁有全球37%的貨幣交易和18%的跨境貸款;它是衍生商品、資產管理、保險和投資銀行的樞紐。它與歐洲的關係一向親密,它四分之一的收入是從歐洲大陸獲得的,但歐洲卻有四分之一的金融服務收入是靠倫敦獲得,而其大部分是最複雜的金融服務。 這座充滿金錢的大都會,每年創造高達1200億英鎊(約合1520億美元)的產出,幾乎與德國的汽車產業規模一樣。 大家最擔心的昰以下幾的重點:首先是法律框架的被撕毀,並間接影響金融中心需要的政治穩定。第二個是留下的27個歐盟成員國,會通過一項利用監管法,規迫使金融機構遷往其他歐元區的產業政策。隨著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和巴黎的爭奪業務,這場鬥爭將變得醜陋,我們可以預見,歐盟各個會員國將展開劇烈交戰。 2.2020年最大驚奇--電動車,除了讓臺灣科技產業趨之若鶩,蘋果也傳出要推出電動車「Apple Car」。這似乎拉住了特斯拉股價創新高的漲勢。 外媒報導,美國科技巨擘蘋果公司打算2024年前推出電動自駕車,蘋果的核心技術投資,或許能應用在潛在的汽車業務上。這5個項目是處理器、電池、攝影機、感測器、顯示器。 VW集團執行長Herbert Diess 倒是沒有太意外,「我先前就說過市值最高的公司勢必會再回到汽車業,可能是特斯拉,蘋果,或者福斯。」電動車世界越來越精彩了,我們來看看華爾街怎麼看?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倫敦金融時報:〈Cook turned back on Musk offer to sell Tesla to Apple〉(庫克曾經拒絕馬斯克提出的,向蘋果出售特斯拉的報價);小標:〈Electric vehicle group’s chief says head of iPhone maker ‘refused to take meeting’ during ‘darkest days’〉(電動汽車集團負責人表示,iPhone的負責人拒絕在最黑暗的時候啟動) ●彭博商業週刊:〈蘋果與特斯拉一決勝負的戰場:工廠車間〉 ●CNBC:〈Researcher says Tesla stock is too expensive and in bubble territory following Apple car report〉(研究員在蘋果汽車出現後,認為特斯拉股票價格已經過高,且處於泡沫階段) 分析解讀 近來電動車市場熱鬧非凡,特斯拉(Tesla)股價今年來翻了六、七倍,市值躋身美國前十大上市公司之列,在歲末年終之際又終於納入S&P 500指數。在特斯拉帶動下,只要跟電動車沾上邊的相關類股,幾乎都雞犬升天。 而故事的高潮,大概非蘋果公司(Apple)傳出準備推出自駕電動車莫屬。目前各界對蘋果多半寄予厚望,Bloomberg專欄作者Tim Culpan則認為,對電動車市場此刻的龍頭特斯拉而言,最大挑戰者恐怕也就是蘋果,且戰場在於雙方的可靠度及交貨能力。 若拋開市場上所有的爭議與觀點,不可辯駁的一個事實是,數位化已是未來汽車不可逆的方向。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早已不是電池和石油的燃料之爭,而是汽車的數位化與智慧化。未來汽車不僅要考慮能源驅動的問題,更要著重於科技密度和用戶體驗,一如智慧型手機當年顛覆傳統手機那般。 蘋果與鴻海對一件事情的想法似乎同調,他們都認為,在新時代裡,汽車的品牌與生產能夠、而且有可能分開。不過,特斯拉執行長Musk卻完全不同意此點,他認為跟手機或智慧手錶相比,汽車複雜得多。你不能只是去找鴻海之類的供應商,然後要他們為我造一輛車。 但Musk低估了蘋果與整個供應鏈之間既複雜、又密切的關係。蘋果執行長Cook不會只對鴻海發出一道傳真訂單,並期待鴻海團隊集結多種零件,就能將iPhone送出工廠。 Cook已經證明他有一點強過Musk,就是能準時交出品質高而且一致的產品。之前特斯拉的供貨問題並不在於沒有訂單,而是製造不順。 2007年,史蒂夫.賈伯斯曾引用計算機圖形用戶介面的先驅—艾倫.凱的一句話:「真正認真對待軟體的人,就應該自己做硬體。 」在Google沒有公佈自家造車計劃的情況下,蘋果會終結特斯拉的神話嗎?大家拭目以待。 但無論如何,在自動駕駛領域中,頂尖高手的正面對決可能就要來臨了。這對於所有人而言,是一大好事。 《經濟學人》總評 重點內容 ●緒論第三篇:〈Getting girlhood right〉(把對待女孩子的問題處理好);小標:〈Covid-19 threatens girls’ gigantic global gains,Countries must work harder to safeguard progress〉(疫情威脅著女性巨大的全球化利益,各國必須努力捍衛這個進步。) 疫情爆發前,全球女性在就學率、識字率等都有了大幅進步,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適齡女性就學率已經達到90%。然而受到疫情衝擊,各國經濟陷入危機,中低收家庭因為經濟無法負擔,導致少女必須放棄學習權利,提早開始工作甚至結婚,讓童婚、童工問題又浮上檯面。 花旗集團國際規劃公司的研究估計,如果新興經濟體能確保該國100%的女性完成中學教育,那麼到2030年,該國GDP可以擁有10%的增幅。 2014年伊波拉病毒肆虐迫使西非地區的學校關閉時,大量女孩輟學,最後只能早婚或者淪為童工,因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警告,新冠疫情也會造成類似的悲劇,且規模更大。研究預測,在未來10年,可能有至少1300萬名女孩會被迫童婚,因此中低收入國家急須為女性建構保護網。 其他推薦文章 ●財經板塊第二篇:〈Froth or fundamentals?〉(是泡沫還是基本面?);小標:〈What explains investors’ enthusiasm for risky assets?There may be more sense to recent market movements than you think〉(怎麼解釋投資者對風險資產的熱情?市場最近走勢所訴說的意義可能比你想的要深。) 即使在平常,金融市場也免不了會有著戲劇性的一些元素,但2020年的金融市場戲劇化張力誇張到了極致。 3月份的股票拋售狂潮簡直是無與倫比,股票在短短一個月就下挫了30%。全球最重要的投資資產--十年期美國公債的殖利率,從1月起至3月中旬就下降了一半,在幾天之後又下降了一半,不久之後卻又開始急速拉升。即期的每桶美國石油的合約價格甚至變成了負數。 先來看看泡沫的明確證據。 即使企業的利潤暴跌,S&P 500指數的投資者,在2020年的收益仍然有14.3%,這是過去20年基本收益的兩倍。在美國,2020年11月份的平均本益比已經是33倍,在美國的股票歷史上,只有在192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曾經出現過30倍以上的本益比兩次。 令人擔心的是散戶投資人在股市的比例,也從2019年的15%上升到了20%。還好,《經濟學人》最後還是引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的ECY指數,要我們不用太過擔心這波的股市狂熱。 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資金的成本太低了。從年初開始,各國央行把基準利率降為零,接著各個政府又推出了各種的財政紓困政策,一下子讓全球處處錢淹腳目。 但從企業的基本面來看,受到追捧的新經濟IPO確實讓人心驚膽顫,它們當中很多,別說盈利了,連銷售額都還沒有。當然,欲罷不能的IPO蜜月期,確實讓許多投資人認為在股市賺錢很容易,但我還是想建議投資人,你要睜大眼睛,看清火爆景象下蘊藏的風險。 戲劇之所以好看,就是它的結局常常不是你猜得到的,在戲劇張力這麼強的2020年,投資人記得綁緊安全帶,不要讓自己從椅子上摔了下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5 Jan 2021EP11 | 2020年底,中國與歐盟共同宣布了中歐投資協定;全球媒體如何定調2021年投資展望?00:13:36

一週財經聚焦 2021年投資展望,全球媒體如何定調?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What investors think will be the best performing investment in 2021〉(投資者認為的2021年最佳投資方向) ●倫敦金融時報:〈Investment 2021: prospects and pitfalls in a post-pandemic world〉(投資2021年:疫情過後的前景和陷阱),文章中找了五個專家,挑選出令人鼓舞的趨勢和令人擔憂的原因。 ●華爾街日報〈From Stocks to Bitcoin, Investors Bet the ‘Everything Rally’ Will Continue〉(從股票到比特幣,投資者似乎押注一切都會上漲);小標:〈A historic nine-month advance is raising expectations that coronavirus vaccines and stimulus programs will keep〉(歷時9個月的歷史性上揚,讓人們對冠狀病毒疫苗和紓困刺激將繼續充滿希望。) ●彭博商業週刊:〈It’s a Good Time to Be an Elite Banker〉(現在是到金融機構上班的好時機);小標:〈For the dominant players in global finance, 2021’s pandemic fixes will probably yield yet more bounty〉(對於主導金融領域的機構來說,2021年的疫情修復,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回報。) 分析解讀 2021年是觀察全球經濟能不能重新開放的重要一年,以下八點,是我從全球媒體報導中整理出來的2021年投資趨勢,儘管2021年的波動性可能會低於2020年,但波動絕對也不會少,請大家拭目以待。 COVID-19的影響肯定將持續到2021年。人們和企業之間的各種互動將以前所未見的速度不斷發展,這種演變將發生在科技、商業和醫療保健各領域。 由於生化科技帶來更多的創新醫療。能夠提供新解決方案的科技醫療新創公司,將成為大型製藥公司的收購目標,醫療產業的併購(M&A)的速度不會放緩。 各種協助社會轉型的科技將迎來春天。社會將比以往更需要遠程溝通、工作、購物和教育。諸如人工智慧、機器人、區塊鏈乃至5G的變革,對企業和政府而言都至關重要。 電子商務將有更大的增長,COVID-19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模式,進一步加快了從傳統實體到線上購物的過程。 小型股票的表現將優於大型股票。大型股票的本益比太高了,投資者需要尋找更有增長性的投資機會。 因為美元繼續走弱,資金流出美國的情況會加劇,跨國企業的股票可能因為能夠對應美元走低的避險特性,而得到青睞。 因為利率幾近於零,股利分紅的股票會佔優勢。據CNBC報導,美國有639家公司在第二季度宣布削減或暫停分紅,這是自2009年以來的最高數字。隨著經濟復甦,投資者將期待股利支付,以替代收益率較低的固定收益工具。另外有固定收益保障的優先股也會得到資金支持。 2021年各國會開始端出大量的基礎設施支出法案,相關的材料,工業,能源,公用事業和電信服務會得到追捧。 聽完相對樂觀的看法,我們來看看保守的看法。譬如倫敦金融時報邀請的五個專家,就蠻符合英國人的一貫保守特性,他們認為全球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一樣,其實是「傷疤還沒有完全復原」的情況,雖然大家都急切希望復甦的來到,但去年的市場可能已經提早反映了2021的好消息,所以,2021年很可能只是一個平庸無奇的投資環境。 Bloomberg的論點我倒覺得蠻有意思的。它認為廉價的資金將不在乎經濟增長是否能恢復,讓2020年的贏家,繼續駕馭2021年的貨幣擴張浪潮。2021年,政府很可能繼續釋放紓困支持,中央銀行也可能繼續放鬆貨幣政策。隨著疫苗的推出,經濟上的樂觀情緒正在喚醒野蠻精神。併購正在急速反彈,緊隨其後的是融資和資本市場活動。這些現象,對於管理大量流動性資金的大型金融機構,卻是極為有利。 自Lehman(雷曼兄弟)危機以來,金融交易一直集中在少數的大型機構手中,今年的巨大的動蕩和飆升的資產價值,將使華爾街獲得空前的收入。McKinsey&Co(麥肯錫顧問公司)的數據顯示,在前九個月中,排名前十位的美國金融機構交易收入增長了三分之一,JPMorgan Chase&Co.(摩根史坦利)是華爾街最大的野獸,其第四季度的收入增長了20%。Blackrock(貝萊德投資管理公司)的資產,已經在去年第三季達到了歷史高峰。散戶拼命減少存款投入風險性投資,大戶則是想方設法,要求金融機構設計結構性產品,保護他們的存款。 這並不是說金融機構沒有麻煩,即使借款增長強勁,但利率下降還將低了貸款的收益。第三季度美國四大銀行的淨利息收入降至了五年來的新低。 McKinsey估計,到2024年,全球銀行的收入可能會達到最低水平,比疫情前低14%。另一個擔憂是,隨著一些政府紓困措施的縮水,違約和貸款拖欠會開始出現。 另外,數位化轉變以及對加密貨幣的迷戀,將增加競爭並需要大量的投資。即便金融機構仍有值得投資的標的,但是大者恆大的趨勢會更明顯,規模不足的金融機構將壓力巨大,看看義大利和西班牙銀行之間的慘烈合併就知道了。但佔據主導地位的大型金融機構,將可以在疫情修復後獲得更多的好處。 2020年12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歐盟領導人、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共同宣佈了中歐投資協定。這是繼RCEP簽約之後,第二個全球區域協議。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IKKEI Asia日經亞洲:〈Europe's disappointing investment deal with China〉(歐洲與中國的這個令人失望的投資協議);小標:〈Why rush a deal that is so inherently complex?〉(為什麼要匆忙決定一個這麼複雜的協議?) ●CNN〈Europe strikes major investment,deal with China despite US concerns〉(雖然美國有意見,歐洲還是決定和中國達成投資協議) ●華爾街日報〈EU, China Agree on Terms of Investment Pact Despite U.S. Wariness〉(不顧美國,歐洲與中國達成了投資協議);小標:〈Deal opens up Chinese markets for financial services, telecommunications, electric vehicles and health for EU companies〉(中國對歐洲開放了金融、電信、電動車以及醫療的市場) 分析解讀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30日晚間與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舉行視頻會晤,共同宣佈完成『中歐投資協定』,這個協議歷時七年共35輪談判。 雖然後面還有許多關卡待克服,例如它仍需等待歐洲議會的批准才可生效,但無論如何,就中歐投資協定來看,雙方就開放市場、公平競爭與可持續發展等三大談判主軸,還是提出了一些實質承諾。 我認為,這反應了歐洲越來越想走自己的路。因為川普上任後對歐洲充滿了刁難,而歐洲這幾年的表現也並不太好。 相較於2009年,中歐雙方的貿易總額有71%來自英、法、德三個國家,2019年這三國已經降到了30%,這代表整個歐洲和中國的商業關係已經截然不同。事實上,雖然東協已經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合作夥伴,但中歐之間仍有高達六千五百億歐元的貿易量,而且中國已經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 不同於RCEP較關注自由貿易的保護,這次『中歐投資協定』比較著重投資的開放及公開的批准,這代表歐盟希望擺脫過去被美國制衡的情況。 我認為,不管疫情在2021年會如何變化,各國的合縱連橫已然展開。這份協定也將是中國第一份履行國有企業行為義務和全面補貼規則的協議。 不過,在很多細節都不清晰之下,為什麼歐盟要急著把這個協議搞定?我想一方面RCEP的落地催速了它的進程,另外,相比於中國,歐盟沒有什麼太大的讓步,加上這幾年歐洲經濟表現不好,這代表歐盟最壞也就是這樣,沒有什麼好損失的。但免費的午餐並不好吃,一是必須關注美國的反應;還有就是最好能夠好好保護好自己開放的市場。 站在中國的角度,隨著疫情過後的復甦以及內循環的初步達標,外循環的擴張,將是2021年最重要的一個工作。 總而言之,2021年,包括美、歐、中都各有新的盤算策略,台灣似乎也應該有。經貿策略的制訂、國與國間的合縱連橫,務實永遠是最佳的選擇。RCEP已簽、中歐投資協定成局,對決定緊抓美、日的台灣而言,踏入深水區的步步驚心現在才要開始。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在全球版本的封面設計上,我們在中國紅的背景,前看見的是一隻騰空而飛的中國龍,但龍頭卻被電子商務頁面常見的購物車所取代了。上面兩排白色文字,大字寫的是「The future of e-commerce」(電子商務的未來);下面括號裡面寫的是「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國特色)。 在2021年的第一期,經濟學人用了四篇文章,解讀電子商務的全球發展。2020年因為疫情的爆發和封鎖,電子商務有了爆炸性的發展,不過,其中的「中國元素」也越來越明顯。 文章內容認為,西方企業一直自認是產業發展的先驅,但實際上,電子商務的未來早已被中國給緊緊抓牢了。與西方國家相比,它的市場更大,更具創造力,各個科技企業成功的將電子商務、社交媒體和消費人群融合了在一起,築構了一個擁有8.5億數位化消費者的線上購物大平台。雖然,如今的中國科技巨頭也開始成為反壟斷者關注的目標,但沒有人會反對阿里巴巴確實給全世界電子商務帶來了衝擊。 現在,美國是否該向中國學習電子商務?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其他推薦文章 ●緒論第二篇,大標:〈How to get infrastructure right〉(怎麼把基礎建設做好);小標:〈Every country wants to build more bridges, roads and renewable-power grids. It won’t be easy〉(每個國家都想蓋更多的橋梁、公路以及再生能源發電廠,但那將不容易。) ●財經板塊第一篇,大標:〈In the works〉(大力建設中);小標:〈Governments and investors hope to stoke a global infrastructure boom, but they are terrible at making projects happen. Can that change?〉(各國政府和投資者希望引然全球的基礎設施熱潮,但是它們運作項目的方式很可怕。這情況可以改變嗎?) 疫情過後,全球大多數的國家都啓動了短期刺激紓困計劃。但更多的人開始對基礎設施產生了狂熱。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拜登,希望在公路、電網和鐵路上再投資2兆美元。歐盟則剛剛批准了一個1.8兆歐元(合2.2兆美元)的預算,其中大部分就是用於數位化和新能源的投資。 基礎設施狂熱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低利率意味著融資更加的便宜。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基礎設施的投資回報率在這個時候將很有吸引力。 但實際上,基礎設施的過往記錄就像孟買的高速公路一樣混亂。它們的成本常常會超支,三分之二的外國賄賂案件都跟基礎設施有關。中國的支出比任何國家都多,但其中一半以上的投資根本就像丟到水裡。印度曾經在2000年大力發展基礎建設,但最終卻陷入了債務的泥沼。 這些痛苦的經驗,至少暗示了兩個普世的教訓。首先,政府應該以系統性的方式創建一個列表,並選擇回報率最高的項目進行,並且由獨立於那些建設和營運的第三方機構來執行。第二個教訓是,好好利用民營部門的資源。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2 Jan 2021EP12 |世界銀行公布調查報告:全球的總體增長有可能達到4%;而全球最大避險基金Bridgewater 創始人認為,中國極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00:13:48

一週財經聚焦 一、World Bank世界銀行1月5日公佈了今年的《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全球經濟增長》報告,內容認為,儘管疫情復甦充滿壓抑,但全球的總體增長有可能達到4%。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Covid pandemic could bring 'a lost decade' of economic growth, World Bank says 〉(世界銀行表示,這個疫情可能會帶來一個經濟增長失去的十年) ●華爾街日報:〈Covid-19 Aftermath Could Spell a ‘Lost Decade’ for Global Economy, World Bank Says〉(世界銀行認為,疫情過後迎來的是一個經濟增長失去的十年) ●Bloomberg彭博商業週刊:〈Global Economic Outlook Dims on Virus’s Surge Ahead of Vaccines〉(在疫苗有效之前,疫情升溫會讓全球經濟黯淡) Report cites ‘exceptional’ uncertainty about near-term outlook 報告點出了短期看得見的意外與不確定 分析解讀 世界銀行的這份《展望報告》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GDP總量在2020年縮減了2.6%之後,預計在2021年將可以增長5%,其中中國更將增長7.9%。 世界銀行估計,2021年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增速度會放慢至0.9%,但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嚴重程度並不均衡。譬如,中國和越南有效控制了病毒擴散,據估計2020年的GDP分別增長2%和2.8%。生產和出口的恢復支撐了經濟活動,刺激措施更進一步帶動公共投資。 不過,世界銀行也表示,該地區其他經濟體遭受了嚴重的生產損失。下滑幅度最大的經濟體是那些延長封鎖期限,而且國內出現疫情大規模暴發的國家,例如菲律賓;或國內政策不確定的國家,例如馬來西亞、泰國、東帝汶;以及那些嚴重依賴旅行和旅遊業的國家,如斐濟、泰國、帕勞、瓦努阿圖。 與過去的嚴重危機一樣,疫情預計將對全球活動造成長期不利影響。由於許多發達經濟體投資不足、就業不足和勞動力下降,未來十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更慢。 另外,雖新冠疫苗問世與施打,短期內無疑對疲軟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但各國政府空前的紓困案,雖然幫助抵禦了經濟蕭條,但像美國政府因紓困案所負擔的債務,恐阻礙未來幾年內的經濟成長,而專家們也擔心通貨膨脹,可能引發另一場經濟衰退。 世界銀行並指出,去年全球債務水準首次創紀錄地飆升至GDP的99%,而美國則飆升至130%。然而,像美國等先進經濟體的國家,在2020年年初又再次提升了紓困案的規模,反觀尚比亞和厄瓜多爾等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所受到的經濟打擊更大,因為它的財務能力更不足。這些國家(新興、發展中經濟體)收入急遽縮水,使國內債務負擔更加沈重,恐引發人道主義的危機,像是債務龐大的委內瑞拉,多年來持續面臨糧食和能源短缺的危機。 我認為,決策者需要繼續維持復甦勢頭,逐步從收入支持轉向促進增長的政策。未來需要的是全面性的政策,來因應「第四波債務潮」。某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已使用資產收購,來應對疫情帶來的金融市場壓力,這在許多情況下尚屬首次。 在面對市場失靈時,這些計劃在危機初期階段確實有助於穩定金融市場,但長期來說,也有可能削弱中央銀行的運營獨立性,冒著貨幣疲軟從而失去通脹預期錨定的風險,並增加了對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全球必須避免引發1980年代的拉丁美洲債務危機,或是19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 二、全球最大避險基金Bridgewater 創始人Ray Dalio 1月9日發表言論,認為中國極有可能成為紐約和倫敦的最大對手,並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他大力押注,全球經濟即將發生劃時代的大轉變。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倫敦金融時報:〈Ray Dalio:China will vie to become world financial centre, says Ray Dalio〉(中國早晚將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 ●CNBC:〈Billionaire hedge fund manager Ray Dalio shares his China strategy〉(這個避險基金的億萬富豪分享他的中國策略) Ray Dalio表示,中國的利率具有吸引力,其資本市場的發展更有助於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許多投資者已從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撤資。 分析師表示,人民幣升值既歸因於美元疲軟,也歸因於中國從疫情中的復甦。 ●南華早報:〈World’s largest hedge fund is doing far better in China than elsewhere, as Dalio’s Bridgewater returns 22 per cent to investors〉(這個全球最大的對衝基金,在中國的績效要比其他地方好得多,因為Dalio的Bridgewater的投資報酬率高達了22%) 在2020年9月份,Ray Dalio為其第二隻中國基金募集了約9億元人民幣,使其資產翻了一倍。 而這個公司,目前全球管理資產規模約為1,500億美元,影響力不容小覷。 分析解讀 雖然2020年全球經濟四面楚歌,中國市場卻逆勢吸引了1兆人民幣的投資流入,Bridgewater創辦人Dalio認為,2020年是全球經濟重心發生劃時代轉移的一年。他向倫敦金融時報指出,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並預料中國終會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Dalio表示:「綜觀歷史,最大貿易國往往會演化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以及全球儲備貨幣的發行國。當你看到這地位由一個帝國轉至另一帝國,由荷蘭人轉移至英國人再轉移到美國人,現在正再次發生另外一個轉移。」 中國2020年有效控制疫情,經濟得以復甦,加上吸引外資流入,國際貨幣組織(IMF)預估,中國經濟全年增長1.9%,會是全球唯一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不過後來證明這個預估錯誤)。滬深300指數在2020年上漲27%,大贏美股標指的14%;中國國債收益率亦遠遠高於發達國家的國債。 Dalio與不少資產管理從業人員都預期,國際投資者未來會持續增加在中國的投資,他稱自己1984年就開始投資中國,一直都看好中國市場,但自己也一直受到質疑,情況直到現在終於改變。 縱使中國市場不無風險,不過Dalio直言:「沒有東西是完美的,但投資需要分散。(中國)資本市場不只在增長,更是很好的投資地點,而世界對中國投資不足。」 我認為,疫情確實只是一次壓力測試,我們必須知道,這會影響未來的三大變局: 第一,在當前的零利率時代,很多國家大量舉債,不停地印鈔發行貨幣,由此改變了金錢的價值,改變了儲備貨幣的地位; 第二,美國人口的財富差距越來越大,不僅帶來了非常大的價值鴻溝,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分歧; 第三,中國的崛起對現有的大國造成了挑戰,而且在多方面展開競爭。 另外,我們必須瞭解,中國採取的是國家資本主義,因此國家將掌控這些金融事務。中國監管機構的舉動足以顯示,其對金融市場已經開始關切且不容出錯。此外,長期看多中國市場的Dalio警告,隨著美國累計鉅額債務並大量印鈔,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恐受到威脅。在此情況下,缺席中國資產將會是非常危冒險的行為。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另外一個資產管理公司GMO的聯合創始人Jeremy Grantham,在本週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美國股市已經走得太偏離了。他預估泡沫最晚在春季末或初夏會破裂,他建議,開始尋求相對低廉的新興市場股票作為避險。 《經濟學人》也在最新一期提及Grantham先生的文章值得一讀。但一個想法仍將持續,目前這種股票價格主要原因是因為低利率,這是一個全球的情況。所以就算美股價格泡沫太大,但憑什麼判斷股票價格不會在全球其他地方繼續熔漲呢?也許華爾街會在2022年的年度展望中,回顧美國股市泡沫破裂的原因。但也可能,全球策略師會在股市更高的價格繼續歡呼。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的封面設計,放上的是1月6日川普支持者衝入美國國會大廈後,一個坐在議長座位上自拍的暴民照片。上面兩排白色字體,大字寫的是「Trump’s legacy」(川普留給後人的東西),小字寫的則是「 The shame and the opportunity」(羞恥與機會)。 另外,在美國板塊第一篇〈The Republican Party: after the insurrection〉,描述的是國會裡面發生的恐怖景象,以及川普如何改變了共和黨,怎麼緊緊抓牢對共和黨的控制。而美國板塊第二篇〈Georgia’srun-offelections〉,則帶我們一窺民主黨在喬治亞州參議員選舉的勝利,這個結果令人意外。 封面故事的報導,主要訴說國會大廈的暴力事件,以及共和黨的喬治亞選戰失利,將如何改變美國的政治體系。 毫無疑問,川普是這場對美國民主核心發動致命攻擊的始作俑者,他的謊言激起了人們的不滿,他對憲法的漠視讓焦點集中在國會,他的煽動言論點燃了一切。川普在美國歷史上留下的註記,將是這副暴民席捲國會大廈的照片。 在國會大廈的暴力事件被誤認是權力的展示,但實際上,它試圖掩蓋的是兩個難以避免的失敗,一是國會正要認證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二是民主黨人正為喬治亞這個不太可能的勝利歡慶,這將使他們可以獲得參議院的控制權。 暴民的不滿將在共和黨成為在野黨之後迴盪不去,這當然也會影響1月20日即將擔任總統的拜登未來的執政。 其他推薦文章 ●維基百科20歲 本期雜誌用了三篇文章說明,分別是緒論第四篇:〈Happy Birthday, Wikipedia〉(生日快樂,維基百科),小標:〈Lessons from the success of a different sort of tech titan〉(另一個技術巨頭的成功經驗);國際板塊:〈The other tech giant〉(另一家科技巨頭),小標:〈On its 20th anniversary, Wikipedia’s reputation has never been higher〉(維基百科成立20週年,其聲譽從未像現在這樣高),以及〈A rich-world Wikipeak〉(一個富裕世界的維基),小標:〈The online encyclopedia is still growing rapidly in Asia and Africa〉(在線百科全書在亞洲和非洲仍在快速增長)。 維基百科對一個事情態度明確:那就是維基百科絕對不是可靠消息的來源,但幾乎多數人都同意,它卻是目前全球最受歡迎的百科全書。它是全球訪問量排名第13的網頁,它提供了超過5500萬種用300種語言撰寫的各類文章。對各種虛假新聞、過濾造假和市場支配力的擔憂,早已讓公眾不再相信早期互聯網曾經許諾的烏托邦世界,但這個由業餘愛好者編寫,並向所有人免費開放的維基百科卻是個例外。它是一個可以成就的夢想。 或者至少我們可以說它大部分想法成真了。不能否認,這個世界確實也因為它的存在而更加豐富。 這個成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獨特的結構,藉由捐助運作,所以維基百科從來沒有任何利潤。它也沒有接受過任何創業投資基金的支持而走向商業發展。因為不需要取悅廣告商,它可以以讀者和貢獻者的好處為優先。 其他科技巨頭應該好好研究它的成功。依靠人工智慧算法是員工人數很少而取得巨大規模的原因之一,但維基百科完全依賴人工處理。 這也有助於提升啓蒙價值觀,因為啓蒙價值觀已經在民粹主義和專制資本主義的手中受了傷。現在網路上充斥著假新聞和小道消息,對信息豐沛的富裕、自由國家而言,維基百科是一個極其方便的知識來源,但對一個較貧窮且不自由的地方來說,它可能會是一場寧靜革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5 Jan 2021EP13 |拜登即將上任,對全球金融有什麼影響?近期特斯拉股票持續飆漲,電動車市一片大好,這會是泡沫嗎?00:16:08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總統當選人Joe Biden 即將上任。拜登就職典禮的主題已確定為「團結的美國」(America United)。我們今天將聚焦於拜登上台對全球金融的影響以及美國可能採取的全球戰略。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Joe Biden's financial team could create a giant stock bubble〉(拜登的金融團隊可能會造成巨大的股票泡沫) ●倫敦金融時報:〈How Joe Biden’s stimulus plan shook up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拜登的刺激計劃如何撼動全球金融市場);小標:〈Democratic party’s Senate wins boost everything from small-caps to copper while Treasuries sink〉(民主黨參議院的勝利推動了從小型股到銅的所有交易,而美國國債卻在下跌) ●Bloomberg:〈The Right Way for the U.S. to Engage the World Again〉(美國再次參與世界的正確方法);小標:〈To revive relationships abroad,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will have to act nimbly and creatively.〉(為了恢復與國外的關係,拜登政府必須採取靈活和創新的行動。) 分析解讀 川普各方面的「非常態」政策、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對美國的經濟與生活帶來了極負面的影響,人們因此對拜登政府會採取什麼樣的經濟政策,越來越有興趣。 至少從表面看,民生政策無疑是「拜登經濟學」的核心。在財政政策方面,拜登經濟學主張建立2000億美元的清潔能源和基礎設施基金;在稅收政策方面,拜登經濟學主張把個稅最高邊際稅率從37%增至39.6%;在貿易政策方面,拜登曾經表示,在尚未以有意義的方式推行貿易協定前,美國不會有新的關稅條款。 近代資本主義崛起之後,西方最重要的一項制度,無疑就是經濟與政治的「分離」。就政治與經濟而言,資本主義的本質在於資本對於政治的主導,也就是經濟可以影響政治,但政治對經濟的影響則極其有限。 簡單地說,美國仍然是一種「做大餅」而非「分大餅」的經濟體系,雖然民主黨一向傾向分大餅,拜登的經濟政策從表面來看就是「分大餅」,但念茲在茲的還是如何促進美國經濟增長。即使是那些表面上的「分大餅」政策,也會因為共和黨人的抵制而寸步難行。不過,美國仍然是美國,美國經濟不會因為總統的更替而發生巨變。 倒是紐約時報有篇評論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縱有萬般不是,至少有件事判斷正確:利率政策。若即將上台的拜登政府能從過去四年「川普經濟學」得到什麼教訓,那就是,熱絡的經濟及龐大的赤字並不會造成通膨失控。事實上,川普主政時凸顯出,美國經濟可以超越技術官僚昔日認定的極限。具體而言,就是失業率可降得比公認水準低、政府預算赤字可升得更高,同時卻不會引發通膨螺旋式上升。 無論是財政部長葉倫或是FED 主席鮑爾的看法是什麼,「徹底重新思考」已經開始,飛利浦曲線已經失效。 更重要的是,不管美國政治上發生怎樣的危機,全球最優質的資本、技術和高端人才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美國。不僅如此,世界各國優質的生產要素都一直流向美國,所以美國肯定會更加有恃無恐的繼續印鈔票。 不過, 「藍色浪潮」(民主黨執政)的襲擊雖然晚於預期,但仍然有足夠的力量迫使全球金融市場重新排序。首先,拜登上任前率先推出了1.9兆美元紓困計劃,其影響將是深遠的:科技股已經在掙扎,而基礎設施項目(如銅)的商品價格,以及John Deere和Caterpillar等機械製造商的股價卻逆勢上漲了。自疫情讓市場動蕩以來,全球原油價格首次達到每桶55美元以上,而且,較低評級的美國州和地方債務,在聯邦政府提供額外支持的承諾下也得以反彈。 但也許最重要的影響是政府債券市場,而政府債券市場是全球其他資產價格的基礎,所以分析師現在預計,大量發行額外的債務,並導致通貨膨脹率上升,這給聯準會施加壓力,要求其結束債券購買計劃,甚至有可能提早加息。自今年年初以來,十年期和三十年期政府債券價格下跌,使收益率升至近十個月來的最高水平。 同時,美國股票排行榜也發生了變化。自1月5日以來,包括Apple、MSFT和Salesforce在內的的科技股,已經落後於大盤,中小型股羅素3000指數上的科技股跌幅居前;而基礎材料部門的收益增長了4%,金融部門的收益增長了近5%,能源公司的收益增長了約14%。 現在的問題是,當貨幣政策仍處於超寬鬆狀態時,民主黨人將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增加多少燃料? 在和中國的對峙方面,從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美國帶領的軍事圍堵就差不多告一個段落了,而現代的圍堵,則是把資通信產業納入圖像。美國與許多國家簽署了瓦聖納協定(Wassenaar Arrangement),你就知道在資通訊與國防相關領域,美國是可能築一道「科技之牆」的。 如果在資通訊方面美國與中國決裂,各自串連盟友結盟,後果大概是:美國、西歐、日本、韓國、澳洲等形成(例如6G)「美規」,而中國、非洲、中亞、巴基斯坦等形成「中規」。中規與美規二軌之間,除了技術面區隔之外,究竟還會產生什麼操作面的障礙,目前還不清楚。所以簡單地說,將來的科技圍牆,最小範圍是瓦聖納協定的國防產業加上資通訊產業的產製環節;最大範圍則是雙方在諸多應用面環節也各自築牆。 六十年前的NATO圍牆,是在地緣上的阻隔,而將來的圍牆,很可能在虛擬空間(cyberspace)。它所產生的經濟效果,目前尚未明朗。 二、電動車製造商Tesla的股價1/12 反彈,Ellon Musk再次成為世界首富,達到1,838億美元,超越了Amazon的創辦人Jeff Bezos。但Tesla的股價怎麼解讀?它是不是太貴了? 分析解讀 ●CNBC:〈Researcher says Tesla stock is too expensive and in bubble territory following Apple car report〉(分析師認為Tesla股票價格過高,且在Apple宣布跨入電動車領域後,泡沫越來越明顯) ●華爾街日報:〈Believe in Tesla?〉(特斯拉的天價估值合理嗎?);小標:〈Then Why Aren’t GM, Ford and Toyota Crashing?〉(如果特斯拉的股價合理,為什麼Ford汽車,VW和Toyota汽車不崩盤?) 過去一年,特斯拉的市值上升了七倍。若要證明該公司的天價估值是合理的,那麼同期其他汽車製造商的股價應該下跌。但事實並非如此,去年歐美日韓的其他所有主要汽車製造商總市值也在增長。 ●紐約時報:〈Tesla Might Finally Have Some Competition. From Ford.〉(特斯拉最終可能會面臨競爭。從福特開始) 傳統汽車製造商一直在努力銷售電動車,隨著福特、福斯和其他公司相繼推出新電動車款,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 聖誕節前幾周,Ford汽車開始銷售備受期待的電動車Mustang Mach-E,Tesla主宰電動車的情況,最終很可能會在今年改變。Ford的估值現在約為380億美元,與Tesla的8000億美元市值相去甚遠。將於3月發售的Mustang Mach-E和Volkswagen ID.4,充滿電時,它們可以行駛約250英里,售價分別為43,000美元和40,000美元。新創汽車製造商還仍然在推出新車。由Amazon和Ford支持的Rivian,計劃開始銷售豪華的SUV休旅車和豪華皮卡。 電動汽車目前僅佔全球汽車銷售量的3%,但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將迅速增長。分析師認為,到了2040年,電動汽車在全球的銷售量可能會超過汽油車。 現在Musk的Tesla,無論是對於過去一年進入股市的投資者,還是基金經理人等機構投資者來說,都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品牌。但奇怪的是,如果Tesla取得了成功,照理來說其他汽車產業的股價應該會下跌,因為人們購買一輛Tesla,便意味著選擇不買Ford或BMW。但過去一年裡,歐美日韓的其他所有主要車市的總市值卻在增長,只是特斯拉的市值上升了七倍,與其他業者的總市值相當。 此外,沒有跡象顯示特斯拉從傳統電力公用事業公司手中,奪走大量市場份額;電力股走勢也不錯,即便不像汽車股的表現那麼令人興奮。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猜測是資金行情,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購買特斯拉股票的兩種不同類型投資者,兩者沒有交集,二是缺乏套利空間。 第一個因素,Tesla的支持者分為兩類,分別是個人投資者和成長型投資者。過去一年裡,拿到美國政府紓困計畫的個人投資者湧入股市,很多人買入正在上漲的股票,而傳統的現金流投資者對於飆漲的特斯拉股票,其實是相對謹慎的,而這些人卻因為追漲而不得不買。 成長型投資者也傾向買入有前途的公司的股票,而Tesla的前景大好,因為各國政府都在推動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產業,將這些行業作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說,與季度現金流細節相比,市場空間和潛力更大。 另外一種投資者是關注細節的基金經理人,和其他密切關注數字的投資者,他們會對未來幾年的汽車銷售量進行評估,對未來10年向電動汽車轉變的速度進行預測。他們對於特斯拉抱持較保守的態度,他們會做空,但做空之後一旦被斷頭,他們只好追漲,這對該股起到了助漲、而不是助跌的作用,拉大了該公司股價與其他汽車公司股價的差距。 我的觀點是,Tesla和電動車產業正處於一個瘋狂的泡沫之中。如果我錯了,那麼其他汽車製造商,以及至少部分公用事業公司的股票應該會下跌。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在全球版本的封面設計上,我們看見的是一艘發射升空的太空船,上面兩排白色字體,大字寫著「The roaring 20s」(這個咆哮的2020年代,小字寫的則是「Towards a new era of innovation」(邁向一個創新的新時代)。這期雜誌用了共五篇文章,探討「全球的研發和科技爆發即將來臨」。 在全球版本中,經濟學人探討了準備咆哮的2020年代,可能爆發的創新前景。誠然,1970年代的整體生產力確實放慢了,但有三個理由讓我們相信這個「大停滯」可能即將結束。首先是基於合成生物學、人工智慧和能源科技的一系列最新發展;除此之外,我們還看見這個世界對於科技領域的投資熱潮正在興起。另外,由於疫情以及氣候變化等逆境而催生的新科技,也在被迅速地採用。 其他推薦文章 ●財經板塊第一篇:〈Relapse and recovery〉(惡化與復甦);小標:〈What i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latest round of lockdowns? The rich world has become better at mitigating their economic cost〉(最新一輪的封鎖對經濟的影響是什麼?富裕國家在減少其經濟代價方面做得還可以) 隨著新冠病毒確診病例的再度飆升,富裕國家正在施行新一輪的全面封鎖。法國率先在11月份進入了封鎖狀態,義大利接著在聖誕節期間實行了封鎖政策,英國也在1月6日進入了全國封鎖,而日本的部分地區,已宣佈進入緊急的狀態。 最新的封鎖政策將再次打擊經濟,但也許不致那麼糟糕。Goldman Sachs的分析師就認為,以英國的情況來看,自第一次封鎖執行以來, Covid-19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其實已大大降低。匯豐銀行也在1月8日發佈了研究報告,德國的工業產值仍然延續著11月份以來的復甦,並沒有受到重新封鎖的打擊。 狀況改善來自三個主要原因:大眾的恐懼減少、更實際的政府政策,以及企業的應對調整。 先談談恐懼。在去年3、4月,我們對新冠病毒一無所知,然後許多人的對應方式是鎖在家中不敢外出。然而,在瞭解了他們可以如何避免被感染,或疲於被隔離封鎖之後,現在大家已經知道可以怎麼出門,或是做好什麼防備措施。 第二個因素,就是政府政策的調整對應也做得不錯,官員們已經清楚了什麼樣的封鎖措施,可以用最低的經濟成本帶來最大的好處。 第三個原因,與企業的適應力有關。企業已經大筆進行了投資,以提高自身的持續生產力,從去年三月到十月,英國總共進口了價值47億英鎊(60億美元)的筆記型電腦,這數字比2019年的同期增長了20%。疫情已經將創新方向轉向了視頻會議、遠程辦公以及遠程交互的各種新科技運用。 所以Goldman Sachs的分析師認為,整個疫情狀況與經濟復甦,情況比預期來得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6 Jan 2021EP14│聯準會前主席葉倫可望接任美國財政部長;全球財經界最紅的四個字母,也是這波全球資金浪潮的怪現象:SPAC,你知道是什麼嗎?00:15:22

一週財經聚焦 一、1/23,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以26票全票通過任命聯儲局前主席Janet Yellen為財長的確認程序,有關提名將會送交參議院全體表決,若果葉倫的提名得到通過,葉倫將成為美國首位擔任財長的女性。我想和大家談談她就任後的貿易、美元與虛擬貨幣議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Janet Yellen's nomination as first female Treasury secretary clears key Senate hurdle Janet Yellen〉(成功被提名為財政部長,這樣一個首位女性財政部長,清除了參議院的主要障礙) ●日經:〈Yellen vows 'full array of tools' to curb China's abusive practices〉(Yellen 宣示將使用所有武器,遏制中國的濫用權利) 拜登的財政部門把北京視為最重要的策略競爭對手 ●華爾街日報:〈Yellen to Make Clear U.S. Doesn’t Seek Weak Dollar〉(Yellen 明確宣示不會刻意追求弱勢美元) 在參議院聽證會上,準財政部長表示將讓市場決定美元走勢) 分析解讀 美國聯邦參議院財政委員會1月22日一致通過葉倫出任財政部長的人事案,意味她週一(25日)將可輕鬆獲得參院全院同意,成為美國首位女性財長。 在上周參議院人事聽證會期間,葉倫表示,拜登政府將全面檢視前總統川普對中國大陸貿易政策,包括中國執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程度。各界也認為,拜登政府會繼續保持對中國加徵關稅。 現年74歲的葉倫,需要推行的計畫包括調高最低工資、大幅擴大加給薪的事假和病假等內容,而這些社會安全項目已引起共和黨反對。 以下是我認為葉倫即將面對的其他關鍵問題: 第一,赤字財政 葉倫將呼應拜登,以舉債成本便宜為由,強調目前正是增加公共開支以振興經濟的良機。但葉倫勢必受到質疑,債務即將超過GDP的100%,安全限度到底在哪裡。根據講稿,她將承認自己瞭解「美國的債務負擔」。 第二,匯率政策和匯率報告 在美國的匯率政策上,葉倫多年來態度不一,有時候甚至直接支持弱勢美元。現在她可能面臨一些壓力,要她恢復支持強勢美元;但她過去也曾強調美元走強。 第三,美中貿易關係 財政部不直接負責貿易談判,但通常會參與其中,而且財政部長過去一直是領銜與中國對話的經濟官員。目前尚不清楚拜登政府是否計劃恢復某種形式的定期對話,以及葉倫在此框架中的角色。 第四,監管和稅收 財政部長通常在金融監管和稅收政策方面舉足輕重,預計拜登政府將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並且已承諾將撤回川普的許多減稅措施。 此外,葉倫還將擔任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的負責人,這是一個旨在監控金融風險的跨部門機構。她可能被問到加強監管權的問題,以及氣候變化是否會成為監管新領域。 我特別注意三個重點,分別是美元、貿易政策和虛擬貨幣。 美國準財長葉倫已明白表示,弱勢美元並非世界末日,且美國必須努力對抗中國大陸勢力。這顯然表示前總統川普卸任後,並未人去政息,葉倫仍將延續川普的某些政策路線。 葉倫在參議院的證詞中,刻意避開了「強勢美元」的措辭,不想被冠以「弱勢美元」來強化貿易競爭力的帽子,但她也暗示,如果市場力量導致美元貶值,她也不反對。你看,技術官僚的措辭已經出現。 針對中國大陸,葉倫的證詞更是直白,「我們必須對付中國的濫用、不公且非法的行為。中國藉由傾銷產品,設置貿易障礙,以及對企業提供非法補貼,來侵害美國企業;中國一直在竊取智慧財產,並從事一些使中國取得不公平科技優勢的行為,包括強制技術轉移等。且我們對這些行為,包括中國的廉價勞工及環保標準等,正準備使用全方位的工具來因應」。這意味對亞洲投資人而言,美國的關鍵政策與前朝政府相比,可能不會有太大改變。 對於虛擬貨幣,葉倫曾經在19 日參議院財政委員會(Senate Finance Committee)舉行的遠距聽證會表示,因應恐怖份子洗錢的問題時,方法必須隨科技的演變與時俱進,虛擬貨幣是尤其需要關注的問題。 葉倫說,就她所知,許多虛擬貨幣多少都會用來非法轉帳,當局應設法阻撓,確保違法者無法透過這些管道洗錢。 果不其然,葉倫此言一出,比特幣馬上走弱。我個人認為,比特幣的暴漲,反應的是全球資金浮濫下,比特幣奇貨可居的一個資產荒現象,即便很多國家包括中國都在研擬虛擬貨幣,但比特幣要成功需要政府的支持,否則很有可能曇花一現。 二、當今全球財經界最紅的四個字母,也是這波全球資金浪潮的第一怪現象:S PAC。 根據Dealogic 數據,2020 年美國 SPAC 募資金額高達 820 億美元,較 2019 年大增了 6 倍以上。全球大型銀行爭相追逐 SPAC 熱潮,Credit Suisse Group (瑞士信貸集團)和Citigroup (花旗集團)為 2020 年前兩大 SPAC 承銷商,其次是Goldman Sachs Group (高盛集團)。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When SPACs Attack! A New Force Is Invading Wall Street.〉(SPAC新勢力入侵華爾街) 被稱為SPAC的「空白支票」公司正在追求美國最熱門的初創公司。 這是不是表明市場榮景難以持續? ●CNBC:〈Goldman says the SPAC boom will continue and found a way to spot ones that may outperform〉(高盛說SPAC榮景將可以持續,而且將走出一條讓人眼睛一亮的路徑) ●倫敦金融時報:〈Singapore steps up bid to become Asia Spacs hub〉(新加坡政府決定,押注自己成為亞洲SPAC金融中心) 新加坡交易所SGX, 希望「空頭支票」公司可以抓住亞洲科技初創公司的大量融資機會 分析解讀 現在全球財經界最熱門的四個字母「SPAC」,已經成為全球私人企業最喜歡的融資來源。Richard Branson 的企業「維珍銀河控股有限公司」(Virgin Galactic Holdings Inc.)最早在2019年通過SPAC上市,而體育賭博公司DraftKings Inc.去年也循同樣方式上市。現在有近300個SPAC正在尋求上市,它們擁有大約900億美元的現金,瘋狂地推出越來越多產品,甚至有ETF。目前為止,每天平均推出了五個新的SPAC產品。 什麼是SPAC?SPAC又稱空白支票公司(blank check companies),簡單來說,是一個沒有營運資金的空殼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2年內收購另一間未上市企業。 SPAC的創辦人在上市前會有一個未公開發行的收購目標,而為彌補投資前的資訊不明,SPAC發行股票時,通常以投資單位為購買基礎,類似購買共同基金,1 單位為 10 美元,同時也給予定量權證,開放投資人在一定時間內以固定價格收購更多股票。且因為是空殼公司,所以在SPAC收購企業前,股票不太會有劇烈改變。如果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收購手續,股東可以連本帶息收回投資的金額。 如果成功收購未上市公司,則無需經過上市程序,就能直接成為那史達克掛牌上市公司,省去了寫上市報告書、來回簡報、審查的過程。難怪SPAC一時之間蔚為風潮,投資人趨之若鶩。 2020年,由於新創企業透過 SPAC上市熱度大增,帶來高額獲利空間,所以SPAC承銷開始在華爾街大受歡迎。 SPAC上市數量成長快速,2016 年所有 SPAC 只募得32億美元,但在2019 年,融資總數卻達到136億美元,3年內成長4倍以上。此外,美國2020年1月至8月初,就有超過50家企業透過SPAC方式上市,目前已取得215億美元。 解讀這現象很容易,傳統的IPO邏輯,就是你做好了我就給你錢,而SPAC是我先給你錢你再去做好。從這個邏輯的顛覆,就可以知道現在的錢有多麼的不值錢。 當然,傳統的金融專家仍認為傳統 IPO是金融市場的核心,也建議資金充足、品牌著名的大型企業,透過傳統 IPO 模式上市上櫃;但 SPAC卻能更有效的服務需要迅速上市的公司,使能敏捷應對市場熱潮的新創公司或企業,在掌握初步技術或市場優勢時就能迅速上市,獲得即時的資金挹注,提升商業規模。 SPAC的優勢,在於能降低企業上市的申請門檻、更迅速募集營運資金,更能使1年以上的上市準備時間縮短至數個月,解決了過往 IPO 上市手續緩慢、準備門檻高等挑戰。 雖說SPAC正處熱潮風口,但從過去6年的投資數據來看,可看出 SPAC 也並非完美無缺。統計指出,從美國2015年至2020年10月的313家SPAC中,只有93間企業完成收購,成功率不到30%。此外,這93間SPAC的平均損失為-9.6%,中位數回報率(median return)是-29.1%,而若只看成功取得收益的SPAC,平均市場後回報率(average aftermarket return)僅 31.3%,也比傳統 IPO的47.1%來得少,且數量只有29間。 總之,美國銀行(BofA)13日發布報告指出,未來十年想實現全電動車轉型目標,至少需要2.5兆美元,而電動車企業透過SPAC借殼上市(融資),將成為重要募資管道,未來幾年預估將出現更多案例。 美銀指出,截至目前為止,電動車製造商透過這種借殼上市方式,共募集到超過60億美元。儘管此數字與2.5兆美元仍有一大段距離,但從近日掀起SPAC熱潮來看,市場上仍有不少資金等著參與這場「電動車革命」。 SPAC並未推出商品或服務、也沒有長期商業計畫,成立目的在於募集資金以併購其他企業。這類公司去年因疫情爆發更加興盛、成為私人企業借殼上市熱門管道。 2020年可說是SPAC爆紅的一年。去年藉由SPAC上市募集資金的電動車企業,包括尼可拉 (Nikola)、菲斯克汽車(Fisker)、洛茲敦汽車公司(Lordstown Motors)、Canoo與XL Fleet等。 英國政府近日發表野心勃勃的「綠色革命」計畫,自2030年起禁止汽柴油新車銷售。針對公共或私人充電站,政府的投資金額高達17億美元,同時砸下7.74億美元補助消費者購買環保汽車。 最有趣的是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他們看中的商機,是越來越多的外國資金投入亞洲成長快速的科技新創企業,所以新加坡正在加速規劃,希望成為亞洲地區SPAC中心。 綜合以上,我想給台灣的建議的是,台灣好不容易因為防疫以及科技半導體的獨步全球引人注目,在我們沾沾自喜於護國神山群之際,不管是我們的電動車或是5G半導體有多麼的強,不趕緊補強最弱的資本運作,一切將不過是水中月,看得見吃不著。 《經濟學人》總評 本期推薦文章 本期推薦的主題報導,談的是半導體,請見以下兩篇文章。 ●緒論第二篇:〈The struggle over chips enters a new phase〉(有關晶片的爭奪進入一個新階段);小標:〈The age of their manufacture in China could be beginning〉(中國晶片製造的年代可能正要開始) ●商業板塊第一篇:〈A new architecture〉(一個新架構);小標:〈The global chip industry is becoming at once more diverse and more concentrated. The effects will be anything but nanoscopic〉(全球晶片產業正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並且集中。後續影響不容小覷) 當微晶片在1958年發明時,它的第一個應用市場就是核導彈的內部。如今,全球每年生產了一兆多個各式的晶片,每個人平均擁有128個。越來越多的設備和機器都需要半導體晶片,電動汽車更是包含了超過3,000多個的晶片運用。新型態的電腦運算正蓬勃發展,這包括了人工智慧和大數據處理。 隨著更多的工業生產需要連接,以及互聯網的發展,晶片的需求還將進一步飆升。 如今的全球年銷售額已經達到了4500億美元,從來沒有一個產業像半導體一樣,可以同時擁有這種硬式科學、龐大的資本和精密複雜。它的影響廣度也是有史以來最巨大的,供應鏈一旦失靈,經濟活動有可能會立刻停頓下來,也沒有其他產業像它一樣,正處於爆發期。 過去幾年,由於中美對峙,中國缺乏滿足自身需求的製造能力,中國正在加快速度,想建立自己的半導體,但結果會如何發展,目前尚不可知。 不久的將來,經濟瓶頸將會發生在一些韓國和台灣的半導體晶片生產線上,變局將從產業變化開始。需求的激增和各種新穎的電腦運算,帶來了晶片設計的黃金年代。專門為遊戲和人工智慧開發晶片的Nvidia,現在已經是美國最有價值的晶片公司,它的市值超過了3200億美元。 尋求定製晶片以提高運作性能(減少熱量,提高速度或電池壽命)的追求,更是吸引了各種局外人進入了晶片設計的戰局。Apple在11月推出了使用自己晶片的Mac電腦(iPhone早已使用自己的晶片),而Amazon正在為自己的數據中心開發新的晶片。整個晶片設計熱潮還刺激了併購交易,例如Nvidia就出價400億美元,競購晶片設計公司ARM。在不久的未來,一個稱為RISC-V的開放源代碼設計晶的片法,或許將帶來更多的創新。 到底我們應該多擔心?我們很難忽視這些風險。如果美國退出了尖端的晶片製造業,而中國決定繼續投入資源,白宮很可能會進一步收緊禁運來阻礙中國的後續發展。晶片產業進入一個能夠互相威脅中斷的零和戰局,美國和中國都有能力使對方的經濟陷入短路。 在捍衛西方利益的同時,Joe Biden需要在相對敏感的領域(包括晶片),建立一個與中國的可預測貿易框架,以使其能夠參與到全球的供應鏈體系。川普一系列混亂的控制措施,就是為了阻礙中國在半導體和金融領域的發展,但這反而激勵了中國更積極地發展自己的自給自足政策。 最初的晶片被用於了核子導彈,但現在應該更明智的選擇,避免讓它成為21世紀冷戰的爆發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2 Feb 2021EP15│全球半導體短缺,美、日、德等國都傳出向台灣求援;美國股市近期爆發的「GameStop」之亂,這場「史詩級軋空戰」怎麼回事?00:17:58

一週財經聚焦 一、全球半導體短缺,Bloomberg 以「全球正危險地依賴台灣半導體(The World Is Dangerously Dependent on Taiwan for Semiconductors)」為題,報導全球車用晶片短缺下,包括德國福斯、美國福特及日本Toyota等大廠,都因為沒有晶片被迫停工,美、日、德等國都傳出向台灣求援,看來供應鏈重整效應已經開始發酵,我們要怎麼解讀台灣半導體未來的喜與憂?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Taiwan ministry says TSMC will prioritize auto chips if possible〉(臺灣經濟部部表示,台積電將盡可能優先供貨汽車晶片) 這篇報導引述了經濟部長王美花的說法:台積電將盡量擴增產能,以應付汽車產業的需求。 由於川普採取了壓制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政策,全球汽車廠商因為半導體產能緊張,陷入了停工危機。 ●華爾街日報:〈Chips Are in Hot Demand—and That’s a Problem〉(晶片需求激增,那是一個大問題) 智慧型手機以及電動車的需求增加,壓縮了半導體的產能 ●倫敦金融時報:〈Global chip shortage puts car supply chain under the microscope〉(全球晶片短缺,讓汽車供應鏈陷入危機) 關鍵零組件短缺風險,正威脅汽車產業。 分析解讀 現在疫情還沒有完全消退,當前的經濟狀況,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 消費者角度:日子過得好爽,不工作就有錢拿,政府發的紓困支票剛好拿去炒股票。 政府角度:忘記赤字大印鈔,享受大政府時代。 企業家角度:企業家是最辛苦的,只能在不確定中匍匐前進。 拜登上臺後,馬上簽署了「Buy American」的行政命令,呼籲大家愛用美國貨,引發市場關注。但基本上這原本就應該是《聯邦法》的一部份,到底輿論為何有所擔憂。幾十年來,「買美國貨」其實一直都是美國政府採購法的部份,自 1933 年開始,相關法律就要求美國聯邦政府在購買產品時,必須傾向於美國本土製造的產品。 美國前總統 Calvin Coolidge也曾說:「 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所以,全球所有的經濟活動,尤其在美國,都是經濟決定政治。 由於過去汽車生產商大多採取「即時」(just-in-time)的生產模式,也就是預估銷售數量,盡量減少庫存,且沒有囤積元件的習慣。在去年春天疫情爆發,實施經濟封鎖後,晶片供應商擔心庫存積壓,取消了原計畫在2020年上半年給代工廠的訂單。但報告顯示,全球汽車業的恢復速度比預期快得多,尤其是需要安裝更多晶片的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 與此同時,汽車業的復甦伴隨著「宅經濟」需求的增加,新的Playstation 5和iPhone 12等商品銷售表現樂觀,最終導致了晶片的供不應求。Just in time 證明對付不了Just in case。 晶片的短缺對各國汽車產業的影響並非一模一樣。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產業經濟學家Stephen Foreman表示:「就對GDP的打擊而言,德國和日本對汽車業的依賴比較重,因此顯得尤為脆弱。然而,美國汽車市場所面臨的衝擊沒有想像中的大,因為美國汽車市場及其供應鏈業務僅佔美國經濟約2%。」 相比之下,韓國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韓國擁有兩家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三星和SK海力士,他們都在加緊生產。 1986年,日本與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發生劇烈貿易摩擦,簽訂了《日美半導體協議》(當年的狀況類似現在的美中貿易戰)。當時日本壟斷世界半導體市場,無法忍受的美國利用該協議,片面抬高日本半導體的價格,提高了美國企業的佔有率。美國當時開始致力於半導體的「水準分工」,一反當時半導體產業主流多從設計到製造全由一家企業完成的「垂直整合模式」,而是讓美國廠商專注於上游設計開發,把需要鉅額投資,但附加價值小的生產甩給亞洲企業。 台灣當時就是「在適當的時機做了適當的事」,明確的切入產業,因此有了今天的台積電和聯電。現在,全球當前能生産尖端半導體的,是台積電、三星電子和英特爾三家企業。但現在英特爾也面臨衰退危機。 不過,要知道IC上下游產業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三大部分,上下游產業緊密整合,是台灣重要的優勢來源。依據相關統計,去年聯發科在設計排名全球第4,日月光和矽品分居封測第1、3,台積電、聯電亦是分居晶圓代工第1、3位。全球晶圓代工產業,台灣市占率高達65%,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另外,環球晶在矽晶圓市場居第3位,記憶體有南亞科、旺宏與華邦等大廠,顯示台灣IC產業特別是晶圓製造在全球有著關鍵性的地位。 美國憑藉自己設計的水平分工,推動無工廠的經營,誕生了Qualcomm及NVIDIA等實力企業,但將生産甩給亞洲,結果是分工深化。台積電擁有了出乎意料的實力,如今美國也感到不安,在美中對立下,台積電存在感更加提升,美國現在又開始表示由於安全保障的理由,拼命拉台積電到美國投資,的確相當諷刺。 儘管美國仍在晶片設計上具有主導地位,荷蘭 ASML 則壟斷最好的半導體設備,日本則是關鍵化學、設備主要供應商;但在先進製程上,台積電越來越鞏固自己的領先地位,並幫助台灣建立以台積電為中心的全面上下游產業鏈系統。如日月光是全球頂尖的封裝測試廠,聯發科則成為全球最大智慧型手機晶片製造商。 但要注意的是,美國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 Michael McCaul 發聲明稿表示,他正與參眾兩院國會議員合作,優先考慮讓《為半導體生產建立有效激勵措施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剩餘條款盡快簽署,成為法律。而去年12月,歐盟17個成員國簽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未來將投入1450億歐元,在兩到三年內用於「數位轉型」,進行半導體研究投資。中國大陸去年10月發表的五年計畫(至2025年),將資助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的科技業1.4兆美元。 現在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庫存處於低水位,在雲端、人工智慧(AI)、遊戲、物聯網(IoT)及全球經濟數位化等長期有利趨勢推動下,未來對晶片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調查機構TrendForce集邦估計,2021年全球晶圓代工佔有率,64%會在台灣,其中台積電佔多數。也就是說,台積電一人佔據了全球過半的晶圓代工規模。 不過去年台灣IC出口1225億美元,占出口35.5%,成長率22%,但檢視其出口市場,大陸和香港占61%,成長率近27%,是帶動IC成長的主力。集中度過高是IC產業的風險之一,其次,去年台灣IC進口623億美元,用於內需和封裝測試後再出口,來源包括大陸、南韓、日本等亞洲國家占76%,美、歐占10%;IC進口和出口比值高達50%以上,顯示台灣是亞洲IC產業分工體系的一環,而非獨立於外。 而前年美中貿易戰進入白熱化,川普政府對大陸祭出出口管制貿易措施,凡是使用到美國技術的產品禁止輸往管制黑名單,這暴露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罩門所在,仍有相當程度倚賴外來技術和設備,而在IC設計重要工具軟體,台灣仍是仰賴自外引入。 另外,前年日韓貿易摩擦,日本對南韓就氟化聚醯亞胺、光阻劑、高純度氟化氫三項IC製程關鍵特用化學品採取抵制,造成南韓半導體產業受重傷。凡此種種,說明了在半導體產業生態體系的構建,台灣仍有許多待努力的重要節點,我們必須注意日本或美國會不會在關鍵零組件上掐我們的脖子。 在美國壓力之下,台積電已不得不前往亞歷桑納州投資設廠。這可能只是開端,未來美國會否繼續採取相關手段影響我國產業,政府必須注意。半導體產業未來將面對更激烈的競爭,台灣產業存在生態體系強化、研發投入誘因不足、政府科技投入縮減、人才欠缺、下游應用市場狹小等眾多問題。 最重要的是就像AutoForecast Solutions首席執行官Joseph McCabe最近表示:一旦擺脫了Covid-19。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我們將看到的真正顛覆性,就是電動化和區域化發展追求的自主權發展,而稀土可能是下一個戰略發展的重點。台灣絕對要做好準備,趕緊利用現在極大化自己的產業戰略優勢,做好下一個護國神山群的準備,不要過度得意昏了頭。 二、美國股市近期爆發的「GameStop」之亂,散戶狂買遊戲零售連鎖店GameStop(GME)股票,連全球首富Tesla執行長馬斯克都放話參一腳,讓這支股票拼命狂飆。究竟這場「史詩級軋空戰」怎麼回事?這真的是散戶對抗金融機構的聖戰?還是這波金融市場危機隱隱出現的信號?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ew York Times:〈Everything’s a Joke Until It’s Not〉(每件事都是笑話,直到產生了變化) 社群越來越強勢,為什麼他們可以帶給這個世界意外。 ●華爾街日報:〈The Real Force Driving the GameStop Revolution〉(推動Gamestop革命的真正力量) 過去一週,散戶投資人團結一起讓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走勢,但這是過去數十年累積醞釀的一個爆發 ●經濟學人:財經板塊第四篇〈Retail punters 1, short-sellers 0〉(散戶投資人和做空機構 對賭) 分析解讀 這個世界,什麼事情都有正反兩面,但物極必反永遠不會缺席。 疫情發生以來,這個世界最不可思議的,就是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脫鈎。各國狂印的鈔票好像永遠不用成本,更可怕的是,這波的新股民大部分都是三十歲以下的數位化千禧世代。欲罷不能的股市狂歡加上免費下單的各類數位化app,讓2020年的金融市場成了教訓華爾街精英的試煉場。 是的,川普已經下臺,但它留給這個世界的民粹卻陰魂不散,或許民粹對民主體制的破壞已經到了一個段落,但金融市場的民粹反撲很可能才剛剛要開始。 本週,美國金融市場最大的一樁荒誕的、疑似幻覺的戲劇性事件突然從天而降。1月27日,GameStop再跳空漲停超過100%,盤中漲幅一度高達156%,至收盤公司股價收報347.51美元,漲幅為134.84%。而1月13日至27日間的10個交易日,GameStop的區間累計漲幅為令人難以置信的16.42倍。 本來身為被做空的對象,正在苦苦掙扎的電玩遊戲零售商GameStop,突然成了華爾街精英與網路暴民之間進行的一場對賭的最新對象。最簡單的解釋是,Reddit網站上的一群散戶集合了個人的力量,推高了GameStop的股價,來「軋空」大型的對沖基金,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有趣又正義,還可以順便賺錢的好事。 整個傳奇故事,催生了關於交易、市場、華爾街、對沖基金、監管、有效市場理論…等等的各種說詞。有人說對沖基金不好,有人說是散戶不好;有人說市場決定資產價格,有人說不是。有人說我們需要嚴格的監管,以防止針對銀行的暴民行動後續發生。 其實他們都錯了,這個事情與對沖基金、自由市場、定價理論或任何其它東西都無關,而是在全世界各機構和國家正在發生的一條新戰線:精英與民粹主義者之戰。 GameStop告訴我們的,不是關於賣空者的利益或邪惡,而是「散戶投資者」終於找到了打敗金融大鱷的方法。這並不是說華爾街不喜歡散戶投資者,而是華爾街長久以來習慣把散戶當作愚蠢好擺弄的提款機。他們認為散戶永遠影響不了市場,但這次他們踢到鐵板了。 整個GameStop的故事,與金融或政治無關;這是貧民與富人、劣勢者與得勢精英之間的戰爭,也是民粹主義者與精英、個人與機構、人民與強權之間戰爭的完美縮影。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更多的美國散戶相信美國的金融系統其實是被機構所操縱的。這些機構裡面的「專業人士」有更多的管道獲得市場消息,能賺取更多利益。在資訊不對稱之下,散戶就是被機構割制的韭菜。 2020年打爆空頭的Musk橫空出世,讓散戶看到了對抗金融機構的可能。而Musk在這件事情上竟然也發言支持,讓態勢越演越烈。互聯網上一堆人找到了一個對付金融大鱷的絕佳方法,一旦他們團結起來,執行了策略,就可以取得成功。 幾十年來,華爾街利用各種規則、系統和體制,糊弄著散戶的錢財,這次散戶們以其人之道,還治了其人之身。但這個事情不會只停留在GameStop,從今以後,它可能可以在美國乃至全球的每一個金融市場重演。因為數位化抹平了資訊的不對稱,社交媒體成了革命者串連的最好繩索,正如《1984》書中說的那樣,一旦動物們發現作爲統治者的那隻豬,心裡並沒有真正的平等時,這些被壓榨許久的動物就會蠢蠢欲動鬧革命。 回到金融市場角度,幾個月來,投資者對潛在的股市泡沫一直感到擔憂,他們的擔憂反映在科技股的高估值,以及電動汽車製造商Tesla股價飆升的不可思議。債券基金Pimco的分析師Mohamed El-Erian 在Bloomberg上警告說,「GameStop狂潮,是可能發生大規模金融動蕩和市場失靈的一個序幕。」這個說法很令人擔心。 焦躁的金融機構現在開始不但必須隨時關注這批散戶大軍,還必須隨時注意通貨膨脹的恐慌,以及企業獲利的步履蹣跚等傳統股價風險。 在報復性消費支出的幫助下,Apple在2020年的獲利表現良好,但高昂的供應鏈成本削弱了Tesla的利潤,Facebook還發出警告,今年的廣告收益將面臨下挫…..美國股市這些巨頭利潤的減少,早晚會帶給投資者一些前所未有的痛楚。 過去在台灣,我們看見主力炒高股價坑殺散戶,接著看見機構投資人與外資橫行台股,GameStop狂潮中,到底誰坑誰還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GameStop股價遲早會回歸「應有」水準,然後讓跟風買進的股民再次被套牢。這種投機狂潮,正是零利率導致資金過度寬鬆的不祥之兆,個股偏離基本面的股價泡沫遲早會破滅。 美銀分析師Michael Harnett表示,史上的牛市和泡沫都是被3R所終結。所謂「3R」,包括利率(rates)、監管(regulation) 和重新分配(redistribution)。近日GameStop散戶扳倒對沖基金的軋空風暴,就是一場追求財富平等的升級大戰,如何終結不平等,必須從拉升窮人薪資和提高富人稅著手,如果像美國這樣只針對年輕投資人進行監管,肯定會引發市場不滿,那阿拉伯之春就很可能變成金融市場之冬了。 《經濟學人》總評 本期推薦文章 ● 財經板塊第一篇:〈The great escape〉(大逃亡);小標:〈Can China’s long property boom hold?〉(中國的房地產繁榮能否繼續維持?) 看中國房地產,最普遍聽到的一個觀點是,所有這些加總在一起就是一顆定時炸彈。 而且某些事實非常令人震驚,一項被廣泛引用的調查發現,中國有五分之一的房屋目前是空置的,每年房地產投資已經等於中國GDP的十分之一,這已經高於日本在三十年前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前的驚人水準。而購屋者和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務都在飆升, 中國最大的開發商恆大(Evergrande)就借了1200億美元,(債務)光過去十年就已經增長了56倍之多。 但公平的說,這種擔憂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對衝基金經理人Jim Chanos早在2009年時就曾經表示,「中國是打了類固醇的杜拜」,他預測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將急劇崩潰。 但自那時以來,房產價格還是繼續漲,房地產還是一片繁榮。 這個難以想像的長期繁榮表明,中國市場的泡沫比想像更為複雜。 對於它沒有崩潰的解釋就是,中國透過一連串監管規則,成功規避了厄運的預言。有些規則已經存在了很久,例如,在中國購買房地產,自備款必須為房屋價格的30%以上,而且必須具備當地的戶口。 這四年來,因為政府壓制的房地產,所以中國房地產看起來似乎走平,沒有飆漲的跡象。 許多的規則不僅是為健康的市場而制定,他們甚至已經制定了市場, 那就是價格穩定。 從這方面分析,平靜無波的市場不再像一個成功的故事,而是一個高壓鍋。 因此,在一個最新的干預措施中,政府試圖引導年輕人移往較小的城市,特別是在都會區之外的衛星城鎮,他們正設法將蒸汽從大城市中排出。 那麼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問題就是,中國的房地產產業到底還有多大的增長空間。 西南財經大學在2017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現在的空置率大約為22%,這表明瞭市場已經飽和;中國的人口統計資料也表明,房產需求正在減弱;購買房屋最多的勞動人口人群已經在減少;從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步伐,也早已開始放緩。 總而言之,中國最大的房地產研究機構中國指數研究院就有一個預測,他認為在未來五年,中國房屋銷售將以每年約4%的速度持續下降,並從2020年的每年銷售約1500萬棟房子,下降至2025年的1300萬棟。 這對中國絕對是一個挑戰。這個長期以來的中國增長支柱將變成一個向下拉力,同時,對於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房地產市場來說,它會是一個逐漸下降,而不是一下子崩潰的過程。 如果您願意仔細聆聽,定時炸彈的滴答聲,目前已經慢慢響起。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9 Feb 2021EP16│美國2020年貿易赤字創新高,未來的經濟/財稅政策會怎麼走?Jeff Bezos 將卸任亞馬遜執行長,未來的戰場,將從電商延伸到外太空00:11:07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政府2/6 公佈的報告指出,去年因為COVID-19疫情重創,美國2020年貿易赤字達到6787億美元(約新台幣19兆元),創下了2008年以來新高。面對赤字未減,卻仍然游刃有餘的中國,拜登會怎麼出手?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U.S. Trade Balance With China Improves, but Sources of Tension Linger〉(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平衡有所改善,但緊張根源仍在) 去年對中國的商品出口增長了17.1%,符合拜登的希望改善雙方經濟關係, ●富比世:〈U.S. Deficit A Record $905 Billion In 2020, But, Miraculously, Trade Off Only 9%〉(美國赤字在2020年達到創紀錄的9新高,但奇怪只沖銷了9%) ●路透社:〈U.S. trade deficit jumps to 12-year high in 2020〉(美國貿易赤字在2020年創了十二年新高) 分析解讀 美國國務卿Antony Blinken 5日終於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通上了話,除了新疆、西藏、香港等議題,也關切了台海穩定。但最主要還是希望中國大陸重回國際社會,進而改善中美惡化的關係。 同時間,美國政府也公佈了去年的財務表現,因為COVID-19疫情重創了全球經濟,美國2020年貿易赤字達到6787億美元(約新台幣19兆元),創下了2008年以來新高。根據美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去年絕大部分時間因疫情籠罩,造成公司行號歇業與全球航運中斷,並導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高貿易赤字。 儘管商業活動開始恢復,但出口和服務業仍持續受挫。同時,美國放寬防疫禁令造成進口彈升,數據顯示,由於出口降幅大於進口降幅,2020年美國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逆差總額激增,較2019年逆差總額再增加1020億美元。研究機構Oxford Economics經濟學家James Watson也表示:「依然疲軟的全球需求和旅遊限制,將在短期內抑制貿易,總出口顯然低於進口。」 事實上,中美的貿易關係緊張,將不只是發生在川普的執政期間;但在他的任期內,對中國產品課徵關稅,封殺中國企業取得美國先進技術,迫使供應鏈撤出中國.....這些舉措,擴大了彼此鬥爭的範圍。川普曾經大剌剌表示貿易戰爭美國必定會贏,現在,隨著他的卸任,事實證明他錯了。 美中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中國出口展現韌性,而且美國企業仍然留在中國,美國消費者則繼續承擔著關稅的苦果。根據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報告,關稅導致美國消費者2018年的年收入,約損失168億美元。 中國對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導致中國減少進口美國產品,這是美國貿易赤字未明顯下降的原因之一。美國對中國持續的貿易赤字,也說明了美國企業對中國生產能力的依賴程度,尤其疫情爆發後,更凸顯中國的生產力之高:它是唯一有能力大規模產出,應付包括家用電腦、醫療商品等需求不斷斷飆升產品的國家。 經過四年的貿易戰,出口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的事實,證明了中國的生產能力具有韌性,甚至在川普就任總統後,中國的總出貨量每年都在成長。2019年,東協十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落實,大陸與東南亞的貿易關係將更鞏固。 另外,川普也沒有成功讓美國企業「回流」。根據中國美國商會去年3月調查結果,受訪的25家美國大型企業中,其中只有16%的企業表示,有意將部分或全部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方。僅管疫情和貿易戰凸顯出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外資仍繼續在流入中國,其中美國也不例外,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從2016年的129億美元,至2019年略增至133億美元。 看來川普唯一有效壓制中國的策略,就是科技封殺。僅管目前看來貿易戰的結果不如預期,但仍為新任總統拜登留下了貿易戰的實驗結果—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殺,確實達到了封鎖的效果。因此我判斷,未來美國的科技封殺不會減緩。 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殺,已對中國經濟成長計畫構成了威脅,也危及了中國華為、中芯等科技公司的生存能力。如果美國繼續加強科技封鎖,毫無疑問,中國的高端產業鏈發展的現代化將受到影響。但同時間,美國的封殺也讓中國警覺了自身科技實力的不足,並促使中國追求科技產業自給自足的能力。 即將上任的拜登,在最近的採訪中針對中美貿易戰,表示他會先審查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是否達成。至於關稅,他的顧問曾在競選過程中暗示,拜登對中國的關稅將採取漸進式的做法,會優先考慮國內問題,例如投資研發和美國製造業,從實力上與北京公開競爭。 我覺得,不管疫情什麼時候結束,現在都是加強自己產業實力的窗口期,往後全球無論在科技產業的競爭,或是產業自主權的競爭,都會越演越烈,誰能擁有更高的護城河,誰就能在下一回合中勝出。 二、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在本週開出亮眼財報後,執行長Jeff Bezos 2月3日 發出公開信,宣佈第三季將卸任執行長的職務,該職位將由亞馬遜網絡服務(AWS)首席執行長Andy Jassy接任。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Bezos leaves behind a company that's created value but has also triggered a national reckoningBezos〉(Bezos走向了一家創造價值公司的幕後,但仍然引發了全國的關注) ●倫敦金融時報:〈The Amazon machine: Jeff Bezos’s revolution — and complicated legacy〉(亞馬遜機器:Bezos的革命以及複雜的遺產) 當科技企業引起政治審查之際,這一世代中最重要的企業家走下了台階 ●紐約時報:〈Amazon Without Jeff Bezos〉(沒有Bezos的亞馬遜) 亞馬遜重構了整個產業。 這家市值1.7兆美元的企業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分析解讀 Bezos雖離開了創辦了27年的亞馬遜第一線領導職位。事實上,他仍在董事會中,但似乎會將主要心力投入個人創辦的太空運輸公司Blue Origin等事業。 亞馬遜去年公佈的第四季財報顯示,這是該公司首次單季營收突破千億美元門檻,同時創下歷史新高,達1255.6 億美元,每股獲利達14.09 美元,創造高於市場預估一倍表現,AWS業務貢獻則是年增28%,高達 127 億美元。 Bezos表示,他會把重心擺在個人出資的Blue Origin、耗資 2.5 億美元收購的《華盛頓郵報》,以及他所關注的慈善事業。 將接任亞馬遜CEO的Andy Jassy,則是親手打造了AWS,並讓該事業成為規模500 億美元的部門,這表示這個接班人其實是蠻厲害的。 有趣的是,Bezos的身價在今年初被Tesla執行長Musk超越,失去了全球首富的寶座。Bezos想促成的太空事業,最大的競爭對手,也是Musk所創辦的太空運輸公司SpaceX。該公司目前拿下多起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運輸任務,SpaceX的星鏈計畫,也讓Musk對太空事業的雄心一覽無遺。 至於Blue Origin,這是由Bezos在2000年所創辦,比Musk創辦SpaceX還早2年。Bezos曾經提到,他的目的是降低太空旅行成本以及提高安全性,目前該公司在研究次軌道太空飛行,並曾在2012年成功測試一款與阿波羅、東方一號都不一樣的載人太空船。 Blue Origin也陸續推出火箭運輸業務,並在2019年提出願景規劃,希望能在2024年再次將人送上月球。Bezos也曾在2017年表示,他將每年賣出價值約10億美元的亞馬遜股票,來資助他的太空業務。 Musk則是把眼光擺在火星,他曾多次表示,太空業務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殖民火星。 雙方語言衝突不斷,Musk與Bezos在2013年的甘迺迪太空中心39號發射台爭取使用權利,最終由SpaceX奪下,這讓Bezos就此與Musk結下了樑子。Musk去年7月在亞馬遜收購自動駕駛公司Zoox的新聞連結附上評論,聲稱Bezos是一隻「抄襲貓」(copycat),Musk也多次以這個梗嘲笑Blue Origin,加上Zoox才在前一年被Tesla提告且敗訴,這讓雙方一路從太空業務戰到自駕車領域。 至於雙方最近的衝突,則是Musk希望星鏈計畫所需的衛星軌道可以更低,這樣就能提供更快的網路服務給客戶。但Bezos公開反對,認為這會影響他在2019年推出Kuiper計畫,這同樣是發射低軌道衛星到太空,為偏遠地區提供網路服務。 在Bezos專心投入這些事業後,2個全球首富的戰爭將一路從地球打到太空。既生瑜何生亮,兩人的競爭在美國科技業的未來幾年,都將是最精彩的一齣戲。不過我倒認為,美國人一向都是最會利用資本市場玩手段的行銷高手,這些噴來噴去的戲碼會不會只是吸引眼球、塑造自己企業未來話題的行銷手法,或許只有Bezos和Musk這兩個聰明又富可敵國的人最心知肚明。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大標題:〈The real revolution on Wall Street〉(這個發生在華爾街的真正革命);小標:〈High tech meets high finance. It is a promising, but volatile, combination〉(當高端科技遇見高端金融,它是一個讓人充滿想像,但難以捉摸的結合體) 在過去的兩個星期,全球投資人隨著GameStop的跌宕起伏,一起進入了奇幻之旅。 一個經營陷入困境的遊戲實體商,股價竟然可從2020年的幾美元,一路飆升到了今年1月28日的480美元,然後又在2月2日跌回了81美元。但在狂躁背後,有關金融市場深刻的結構變化,正為我們點明了一些新現象:越來越快的世界節奏,藉由科技的幫助,讓股票交易形成了一種無縫銜接的發展趨勢。 我們在排隊等咖啡的同時,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在App上買賣股票。隨著交易成本的暴跌以及股票供給數量的激增,雖然參加者越來越多,但交易的速度卻越來越快、越來越便宜。而Covid-19更讓人們多出了許多時間,並積極拿著紓困資金進場,創下了股票市場的價格新高;散戶投資人的比例也一舉從2019年的不到十分之一,攀升到了現在的四分之一。 《經濟學人》在春節前夕的封面設計很直白,我相信大家一看就知道,騎在象徵華爾街金牛背上的那個人,那個用紅絲巾遮臉的振臂者,正是最近鬧的華爾街雞犬不寧的散戶投資人。上面一排斗大黑字:「The real revolution on Wall Street」(這個發生在華爾街的真正革命)。 《經濟學人》在全球版本的文章,著眼於近期金融市場動蕩的背後真正力量。白銀價格和GameStop之類的股票價格回升,讓大家將注意力集中在散戶投資人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爭戰。一些悲觀人士警告說,價格與現實的失去聯繫,預警著市場的可能崩潰。但我覺得,這掩蓋了真實的狀況,《經濟學人》認為,資訊科技的發達使交易更自由,並開始改變資訊流以及催化新的商業模式,從而改變市場的運作方式。其實長遠來看,其實對資本市場是有正面利益的。 我贊同《經濟學人》的觀點,資本如流水,總會找到新的生命出口。數位化發展具有廣闊的前景,更多的人能夠以更簡易的方式進入市場,並對持有股票的公司執行話語權,這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絕對正面的意義。 財務世界的進程本就充滿混亂,大家還是要保持樂觀。創新會引發危機,我們早在2007-09年的結構性放貸熱潮中就領教過了,社交媒體的錯誤訊息和擴散能力才是讓人擔憂的部分。政府監管必須配合科技發展與時俱進,保護好投資人,是它們大量印鈔之際責無旁貸的最重要工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6 Feb 2021EP17 l 2021年全球財經趨勢分析:通膨、利率和縮減購債,將會是市場關注焦點。IPO爆發式增長、全球股市先漲後跌、全球破產違約潮導致債券投資人損失慘重...等八項預估,投資人不可不知。00:12:00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聯準會在2021年的首次決策會議中,重申貨幣政策將持續按兵不動,但隨著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近來的升破1%,凸顯通貨膨脹正在增加。通膨、利率和縮減購債等議題,注定會是2021年的市場關注焦點。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Rising Inflation Will Force the Fed's Hand〉(通貨膨脹率上升,將迫使聯準會採取行動) 聯準會創造了歷史上最大的金融泡沫,但油價的上漲,將必需從根本上重新思考貨幣政策。 ●倫敦金融時報:〈No, inflation isn’t back ,At least not yet.〉(不,通貨膨脹沒有回來,起碼還沒有) ●CNBC:〈This metric suggests there's an economic boom ahead — and possibly inflation〉(該指標表明,未來會有經濟繁榮—但也可能夾帶通貨膨脹) 分析解讀 2020年即將離去,疫情尚未遠離,通貨膨脹陰影卻已隱隱成型。根據統計,各國的紓困達到了20兆美元的規模,如果物價飆升,政府肯定會面臨無止境紓困的壓力;如果通貨膨脹成真,工人和消費者會從薪資和家庭帳單上首先感到壓力,退休族的年金更會首當其衝。 倫敦經濟學院現年83歲的學者Charles Goodhart在去年八月出版的《人口大逆轉》(The Great Demographic Reversal)一書,書中認為40年前的通貨膨脹噩夢即將重現,這在西方世界捲起了千層雪,更讓疫情過後的2021年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 各國政府對於經濟的復甦,是不是過度自滿了?理所當然的低通膨定調以及今天的經濟政策,會不會凸顯了政府未雨綢繆的工作根本沒有準備好? 我認為,低通膨的假設確實已被大家認為理所當然。這正是各國中央銀行敢於將利率降至零,並購買大量政府債券的真正原因。它還說明為使經濟免受疫情的摧殘,政府為什麼敢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支出和借貸狂潮,以及為什麼富裕國家的公共債務即使到了GDP的125%,還是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 然而,越來越多的不同聲音指出,這個世界可能會從疫情反彈中,迎來一個通貨膨脹的新時代。他們的說法目前仍然很難說服大家,但他們的論點也不盡然空洞且毫無根據。全球債務庫存已經如此之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還在不停膨脹,即使通貨膨脹還不至於迫在眉梢,政府也不該忽略這個風險,唯有立即採取行動,確保自己有足夠的抵禦能力,方為上策。 我記得在1975年,《泰晤士報》的記者Adam Fergusson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字就叫《When Money Dies當金錢死去》,內容詳述了惡性通貨膨脹的歷史。過去幾十年的低通膨伴隨的高增長確實讓我們忘懷了通貨膨脹的可怕,但如果要說2020年的疫情給了我們什麼教訓,那就是許多我們已不再擔心的問題,隨時會以突如其來的陌生方式迎面而來。我們當然可以對這些危言聳聽的通貨膨脹觀點嗤之以鼻,但僅憑現況去推斷未來,確實充滿風險。 那個讓我們長時間習以為常的低位世界隨時可能消失,大變化更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嚴肅面對生活中的理所當然一夕翻盤,很可能不是危言聳聽。 二、回顧2020年,新冠肺炎蔓延至全球,商業活動停滯,衝擊到所有產業鏈。為了振興經濟,各國政府競相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大量舉債提供紓困,造成政府、企業財務負擔沈重。若疫情獲得控制,疫苗接種成功,APEC(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有4.2%的正成長。真的這麼好嗎?我們又該如何展望2021年的全球金融市場?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倫敦金融時報:〈Global tech, emerging markets and pandemic uncertainties: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in 2021. Investment bosses at some of the world’s biggest asset managers look ahead〉(全球科技、新興市場和疫情的不確定:2021年的機遇與風險。一些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老闆們開始放眼未來。) ●CNBC:〈A new global arms race in digital finance is heating up〉(一個新的全球數位金融軍備競賽正在升溫) 超過80%的中央銀行都在探索自己的加密貨幣。美國正在與包括中國和歐盟在內的其他世界大國競爭,目的是領導數位金融和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 ●華爾街日報:〈Covid-19 Complacency Poses Potential Risk to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IMF Warns〉(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Covid-19的自滿情緒,會給全球金融穩定帶來潛在風險) 投資者對經濟復甦與政府支持的期待,促升了資產價格,並引發了人們對風險過高的擔憂。 分析解讀 即將結束的2020年,是人類歷史上極為特別的一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5年來,第一次出現的全球貧困人口上升、全球化逆轉、食品短缺、飢餓人口上升。 面對百年一遇的危機,各國政府進行了大量公醫療、財政、貨幣等的危機應對之策。金融市場在2020年也創造了很多歷史記錄。那麼,現在應該如何看待2021年的全球金融市場?我個人預測可能有以下幾個現象發生: 1.首次公開上市(IPO)將爆發式增長,推動全球股市先漲後跌 2021年最大的金融事件,將會是大量的IPO上市。疫情引發了聯準會的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導致市場流動性極為充分。實際上,2020年秋天開始,美國企業的上市數量就已經開始大規模增加。這有三個比較特別的原因: 第一,民主黨入主白宮後將開始加稅。包括對於資本利得稅、個人所得稅都有大幅上升。因此許多獨角獸企業都將在2021年和時間賽跑,盡快實現掛牌,避免稅收增加、收入減少。 第二個原因是政府支持。美股上市公司流通股數量由於各個上市公司的不斷大規模回購、併購,導致在過去十年流通股數量每年下降2%-5%。美國IPO的總數,在過去二十年下降了兩千多家。比較明顯的就是微軟(MSFT.US)、谷歌(GOOG.US)、蘋果(AAPL.US)、臉書(FB.US)等,每年回購幾千億美元的股票,併購數十家企業。 第三個原因,是大量獨角獸企業的期權將會很快到期,所以很多企業創辦人或是員工,都急著趕快IPO。但是,伴隨著這些獨角獸企業高估值上市,以及股份解除鎖定期後的大量股東套現,我推測,美股在2021年下半年進入疲軟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加上加稅的財政政策,2021年下半年美股大跌,全球進入熊市的機率也相對較高。 2.全球破產違約潮,導致債券投資人損失慘重 疫情爆發後,全球都推出了緊急救助措施,這導致了全球各國的槓桿率大幅增長。2020年可能是發達國家過去100年債務上升最快的一年,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借款速度。 但是,不管是大量僵屍企業的借款,還是很多國家的主權債務,2021年可能都面臨嚴重的違約風險。可以預計會有大量中小企業,在嚴重的負現金流情況下,選擇破產停業。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可以預期的是,如果大量違約發生,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人的損失將會極為嚴重。包括投資企業債券、銀行貸款組合、高收益債券、新興市場國家主權債券…..等商品的投資人都要特別小心,因為可能面臨一些本金大幅減少、債務重組、延期支付等問題。 3.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並存 我認為2021年可能會出現的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物價變化,也就是消費品通貨膨脹率有限,甚至通貨緊縮,但是工農業原料價格出現通貨膨脹的跡象。加上全球的流動性釋放,2021年中期可能會有週期性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4.金融科技企業全面壓制傳統金融機構 2020年雖然美股整體是牛市,納斯達克指數上漲速度創歷史新高,但是傳統金融機構將面臨數位化跟不上的尷尬壓力。大多數金融科技企業還在業務剛剛開始的初期,2020年的疫情爆發,對於金融科技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功效。 例如以前很多美國人習慣用支票、去銀行櫃台排隊辦理業務、直接去保險公司的購買保單。疫情導致很多人被迫把金融業務轉移到網路或APP上進行,實現移動支付等等。 我相信,2021年會有大量實質的金融、保險、投資、資產管理等業務,由傳統金融機構轉向金融科技企業。 5.各國競相推出數位貨幣 儘管從比特幣到乙太坊等數千種數位貨幣,在市場上已經很多,但數位貨幣目前還沒有被各國央行和金融監管部門完全認可。不過我認為,2021年將會是數位貨幣首度被各國政府正式認可和接納的年份,各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支付方式,都有可能在2021年正式推出。 但是裡面的很多概念和運行機構,仍然需要時間來驗證。對於數位貨幣的安全性,也需要繼續投入資源和開發。包括托管機構、交易所、清算機構,各種投資數位貨幣的產品,都會在2021年有非常大的突破。 6.美元匯率可能小幅貶值 目前全球機構投資人對於美元匯率的貶值都有共識,但這個世界的通則是,一旦形成共識,就很難真正發生,這叫「利多出盡」,特別是對於擁有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美元來看。 經過2020年的全球經濟衰退,各國都面臨千瘡百孔的經濟復甦需求。如果美元匯率出現大幅度貶值,歐元區、日本、全球新興國家經濟體,也會遇到匯率造成的雙重打擊。目前的各個中央銀行之間有頻繁的協商機制,2021年拜登的政策基調是全球合作,在這個前提下,其實很難看到美元出現大幅度貶值。 7.全球大型科技上市公司會被拆分,也就是反壟斷實現的可能性非常大 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科技公司的壟斷。雖然最近幾個月美國的五大科技公司股價有回調,但是谷歌、臉書、蘋果、微軟、亞馬遜(AMZN.US),這些公司的市場地位還是不斷上升。 觀察美國的歷史,可以發現有一點:美國社會不喜歡壟斷企業。美國歷史上已經成功拆分了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等等。壟斷對於經濟的創新和發展,確實有負面影響。美國大選期間,很多科技公司的社交平台成為主要的媒體工具,也觸發民眾的強烈反感。 值得一提的是,反壟斷問題不只局限於美國,在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都可能在2021年進行反壟斷行為,促進市場的公平競爭。 8.中美金融和經貿關係可能趨於緩和 拜登入主白宮後,為國際合作開起序章;也有中國金融市場加快開放的趨勢,2020年下半年以來,華爾街很多龍頭資產管理公司和投資銀行,開始進入中國。 目前的中國金融市場體量巨大,完全可以嘗試更大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開放力度。包括 Vanguard資產管理公司把亞太區總部從香港搬到上海,計劃深耕中國市場,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件。中國的資本市場改革,將是2021年的精彩篇章。 總而言之,我對於2021年的整體投資機會相對樂觀,特別是對於新科技、醫療、e-mobility等領域充滿信心。但疫情對於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仍然不容低估,2021年應該是一個各國合作,實現經濟逐步轉型和復甦的年份,就像黑石集團創辦人Schwartzman說的,每一次經濟危機或者衰退,都是尋找最佳投資機會的時候。經過2020年的疫情衝擊,2021年經濟重啓並實現創新發展,將會給投資人帶來前所未有的好機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3 Feb 2021EP18 l 英特爾宣佈Pat Gelsinger接任CEO,對台灣護國神山群有什麼影響?全球半導體又將何去何從?比特幣、特斯拉、GameStop紛創新高,「數位散戶」正靜悄悄的進行一場金融革命。00:13:34

一週財經聚焦 一、2月15日,英特爾宣佈Pat Gelsinger接任CEO。 美國半導體巨頭Intel近年來面臨晶片製程落後,PC處理器市場AMD來勢洶洶,顯卡市場被NVIDIA拋在腦後,甚至7奈米製程研發也被延宕。英特爾會有什麼新動作?對台灣護國神山群有什麼影響?全球半導體又會何去何從?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商業板塊第二篇:《Can Pat Gelsinger turn Intel around?》(Pat Gelsinger能不能反轉Intel);小標:《The giant chipmaker’s new boss has his work cut out》(這個晶片巨擘新老闆必須先做減法) ●Bloomberg彭博商業週刊:《Intel Tumbles After New CEO Recommits to Chip Manufacturing 》(英特爾在宣佈重回晶片製造後股價大跌) Gelsinger表示,2023年大部分的晶片將在Intel工廠生產;CFO認為,筆記型電腦的強勁需求將在2021年上半年出現。 ●FT倫敦經金融時報:《The risks from a dash to chip nationalism》(從衝擊到晶片民族主義的風險);小標:《The global shortage has deepened anxieties about national security》(全球短缺,加劇了人們對國家安全的憂慮) 分析解讀 很少企業能夠像今天的台積電一樣享盡光環,它不僅成為地緣政治強權爭取的對象,也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但對台積電而言,是好是壞、是利是弊,恐怕現在尚無人可說得準。 2月15日,英特爾新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正式上任,外界對於這位曾在Intel效力30年、第一代的CTO紛紛寄予厚望。實際上,Pat Gelsinger能否帶領英特爾重振雄風,也攸關了美國能否守住在半導體領域的創新霸主地位。 我說了好幾次,當我們因為半導體產業短缺而沾沾自喜時,一定要知道,疫情過後,全世界即將迎來的區域化發展以及半導體自主權爭奪戰,正方興未艾。在眼前晶片嚴重短缺之際,英特爾很可能藉機重新形塑自家的潛力,向美國政府強調,該公司扮演著制衡亞洲晶圓代工業者的重要角色,以捍衛國安與美國創新領導地位。我相信,英特爾會尋求擴大製造規模與製造品項,向同業提供晶片產能,甚至尋求解決製程問題。 首先,英特爾可以要求台積電擴大在美製造,因為繼續增加委交給台積電、聯電或三星等亞洲晶圓代工業者的生產,勢必會引發美國商務部、國安機構與貿易組織的關切。如果有人提議,美國政府應該為半導體業者擴張提供補貼,以做為強化美國晶片產能的方式之一,並創造高薪就業機會,那麼美國商務部等機構可能會快速讓英特爾與同業的擴張計畫通關。 在這種狀況下,台積電或三星可能會被迫選擇併購,或在美國建立晶圓廠,藉此平衡在亞洲的產能。 第二,英特爾重振一旦被定位為「對東亞晶片霸權崛起,進行地緣政治的制衡」,則英特爾的先進製程就會得到支持,並想方設法取得成功。這樣一來,可以為那些尋求降低對台積電曝險的公司,擴大在美國本土的晶片生產。即便現在英特爾在很多方面仍不如台積電,但很可能因為美國政府的補貼而成長。 另外,蘋果、亞馬遜、Google、AMD、高通和輝達,都可能為支持提升美國的先進生產能力提供金援,藉此降低對台積電的依賴。一旦這些美國科技大廠達成共識、抱團取暖,對台灣怎麼會沒有影響? 還有,川普在任內把供應鏈武器化,破壞各國間依據商業原則運作的基本信任。但另一方面,各國還有一個更恐怖的發現是:對半導體,他們竟是如此的缺乏。 幾乎所有國家都會被美國一指就掐死,看看中國固然手機生產威風八面、半導體設計看似先進、晶圓代工也已發展十多年,但沒有核心技術與生產能力,還是被美國一掐就死。即使是歐洲、日本這些美國的盟邦,回頭盤點自己手上擁有的半導體技術與製造能力,大概都會打寒顫。 即使是坐擁大部份核心技術、擁有眾多半導體生產能力的美國,也發現最先進的生產能力不在手上,所以歐盟啟動半導體計劃,日本有意找聯電或台積電去投資設廠,中國更是大手筆投資要強化半導體自主能力,避免再被美國「卡脖子」。 未來,不只Apple這種大公司想要自製晶片,包括亞馬遜、Google等也都有類似計畫。無論如何,迄今美國仍在晶片設計上具有主導地位;荷蘭 ASML 則壟斷最好的半導體設備;日本則是關鍵化學、設備主要供應商。台積電必須想辦法鞏固自己的領先地位。 半導體的民族主義以及自主權爭奪戰已經不可避免,美國共和黨籍聯邦眾議院議員 Michael McCaul正與參眾兩院國會議員合作,優先考慮讓《為半導體生產建立有效激勵措施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剩餘條款盡快通過。去年12月,歐盟17個成員國也簽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準備花費1450億歐元,用於半導體研究投資。而中國大陸去年10月發表的五年計畫(至2025年),將提撥1.4兆美元預算,資助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的科技業。 此外,台灣IC去年出口1225億美元,佔出口35.5%,成長率22%。但檢視其出口市場,大陸和香港佔61%,成長率近27%,是帶動IC成長的主力,集中度過高是IC產業的風險之一。 其次,去年台灣IC進口623億美元,用於內需和封裝測試後再出口,來源包括大陸、南韓、日本等亞洲國家佔76%,美、歐佔10%。IC進口和出口比值高達50%以上,顯示台灣是亞洲IC產業分工體系的一環,而非全球獨強。 另外,2018年日韓貿易摩擦,日本對南韓就氟化聚醯亞胺、光阻劑、高純度氟化氫三項IC製程關鍵特用化學品出口,取消優惠待遇,造成南韓半導體產業重大困擾。凡此種種,說明了在半導體產業生態體系的構建,台灣仍有許多待努力的重要節點。 在美國壓力之下,台積電已不得不前往亞歷桑納州投資設廠。這可能只是開端,半導體產業未來只會面對更激烈的競爭。 台灣產業本身也存在生態體系強化、研發投入誘因不足、政府科技投入縮減、人才欠缺、下游應用市場過於狹小等問題。鑒於半導體是科技發展和武器的關鍵,美、日、歐、大陸等無不以各種租稅、財政補助等優惠措施,積極促進本土產業發展,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勢將面對艱困挑戰。台積電和半導體產業成為護國神山固是可喜,但懷璧其罪,也可能帶來危機。 二、2月19日,比特幣寫下5萬4182美元新高價位,貨幣總市值正式突破了1兆美元。 如果說美國的GameStop是 2021 年最狂妄的一隻股票,那比特幣就是春節期間最大的驚奇。我們看見一大群小散戶一夕暴富,熱血沸騰的金融大戲,變成只談股價無關價值的多空大激戰。這是金融市場靜悄悄的一場革命,年輕散戶對建制派下了戰帖,對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發出怒吼,「數位散戶」的力量,勢必將形塑投資市場的新生態,讓傳統金融走向另外一個新境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Yes, bitcoin could be the new GameStop》(是的,比特幣可能是新的Gamestop) ●WSJ華爾街日報:《The GameStop Short Squeeze Shows an Ugly Side of the Investing World》( GameStop的賣空,展示了投資世界的醜陋一面);小標:《Short sellers are thick-skinned, but the nasty comments, insults and threats leveled at them feel like political fights, not investing differences.》(看空者通常很強悍,但批評他們的評論、侮辱和威脅,聽起來更像是政治鬥爭,而不是投資看法的差異表述。)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Palantir becomes an unlikely darling of the GameStop crowd》(Palantir成為下一個Gamestop) 分析解讀 春節期間,比特幣仍是全球漲幅最大的資產,就如過去一年一樣。截至2021年2月17日,一枚比特幣的價值,首度漲破51000美元。 也就在2020年3月,即全球疫情暴發之初,比特幣曾經大跌,一枚比特幣的價格最低跌至近3800美元。近11個月過去了,如今比特幣的上漲幅度超過了1200%。更可怕的昰,目前華爾街主流機構似乎認為這個「剛性泡沫」還可以更大。 我個人會把比特幣現象拿來和去年的特斯拉相比擬。為什麼?他們一樣代表新的商業模式,代表充滿想象空間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它們佔據了那塊想象空間的龍頭角色。但比特幣還有另外一層的意義,就像特斯拉對傳統車廠的警示,比特幣可以當做傳統金融業的啓發。 曾經,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k確實是近年來金融產業許多人在談的話題,但本來大多數金融科技企業正開始啟動,但疫情對於金融科技的發展,一下子起了推波助瀾的功效。 以美國為例,以前很多美國人習慣用支票、去銀行櫃台辦理業務、去保險公司的現場購買保單。但疫情爆發之後,很多人被迫把金融業務轉移到網上進行、實現移動支付等等。相信2021年,還會有大量實質性的金融、保險、投資、資產管理等業務,由傳統金融機構轉向科技化、數位化。 我們先看看2020年美國股市最大的意外事件--GameStop,它的成因包括免費券商平台興起、年輕人大量進入市場。這一年,免手續費券商羅賓漢崛起,羅賓漢以劫富濟貧的英雄命名,迎合當今社會貧富不均的氛圍。打著「奪回華爾街超收的手續費」口號(傳統券商交易一次需 30 美元),並且將金融交易遊戲化,加入許多量化操作模式,入門金額低、不收手續費,吸引大量年輕人加入,使用槓桿交易,才讓散戶大軍成功翻到了避險基金公司。 有人說他們成不了氣候,因為資金有限,我卻不這麼認為。隨著嬰兒潮世代(約40歲-60歲) 年歲已高陸續離世,把財富用遺囑的方式轉移給子女,在十年之內,下一代的財富可望增加兩倍。根據經濟學人估計,到2042年,預計千禧世代將繼承大約22兆美元的財富。 更多的金融企業並沒有做好準備,他們仍然對嬰兒世代的巨額財富虎視眈眈,假如這些資產管理公司希望繼續存在,他們應該盡快轉變思維,而不是繼續嘲笑著千禧世代,否則終有一天,他們會被千禧世代拋棄。 從特斯拉股價一路暴衝到GameStop的炒作過程,就是一種「劫富濟貧」,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改朝換代。更多的年輕人加入了市場,帶動了更頻繁的交易、更多的槓桿,造就無國界的投資,還有理財書籍的暢銷等。台灣也一樣,年輕人大舉投入量化、高頻率交易,熱門股的當沖比率也高達五成到七成,每家券商開始想方設法拉攏年輕人開戶。 所有這些,都可視為散戶的反撲,也反應出金融市場制度的不合理、定價的荒謬。重要的是,大型金融機構不再能呼風喚雨,天之驕子也有掉進臭水溝的一天。而在此之前,早有許多傳統投資圈認為「荒謬」的事件存在,其一是各國央行大量QE(量化寬鬆),將利率降至零,任由資金氾濫成災;其二,或許是比特幣之類的虛擬貨幣。 當然,我無法鐵口直斷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經過GameStop、特斯拉、比特幣到Palantir,年輕的散戶大軍已經越來越有自信以及戰略;但這些事情也都告訴我們,這個世界錢太多了! 加上社群媒體可以輕易召喚狂熱的群眾,各類槓桿交易越來越方便,他們甚至不為了賺錢,只為了出一口氣,或者支持某一種理念。這次的軋空大戲像是靜悄悄的革命,對建制派下戰帖,對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發出怒吼,「數位散戶」的力量將形塑投資市場的新生態,傳統金融市場一定要提高警覺。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充滿了巧思,整個畫面一眼望去好像是美國國旗,但你仔細看,上面既有風力渦輪發電機,還有著一排排紅色的太陽能發電板、輸電塔以及水力發電機組。上面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America’s better future 」(美國的更好未來);小字則是「No carbon and no blackout s」(不再碳排放,也不再斷電)。 《經濟學人》這次共用了六篇文章,嘗試從美國能源市場的改革計劃,帶我們看清楚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迫在眉睫。 確實,美國能源系統的改革規劃,在未來幾個月會提交國會,拜登也表示,他希望在2035年前能夠停止化石燃料的發電以及排放,甚至在2050年之前成功實現碳中和。而美國現在不僅是全球第二大的排放國,還是全球與氣候有關的政策、科技以及未來領導力的可能依據。華盛頓即將展開的規劃議程,將為美國的未來十年,乃至更遠的將來樹立方向。 這場冬季風暴不僅導致了德州的停電,還揭示了美國能源基礎設施的嚴重缺陷。時間比想象還緊迫,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比想像的大,所以我們必須盡快想辦法應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2 Mar 2021EP19 l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表示,美國將放棄川普政府針對美國部分科技公司的稅賦優惠。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衝破了 1.5% 關卡,創下1 年多的新高,美股因此大跌。00:14:10

一週財經聚焦 一、2月26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財政部長會議上告知G20,美國將放棄川普政府針對美國部分科技公司可選擇稅賦豁免的爭議主張,為全球達成一致的科技徵稅排除了最大的障礙。 Biden政府再一次對全球盟友伸出了橄欖枝,科技巨頭在全球政府有志一同的抵禦之下,日子將越來越不好過。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Economist經濟學人全球版本封面故事:〈The dust-up〉(這個大混戰);小標:〈A new phase in the global tech contest is under way〉(一個全球科技競賽的新階段正在展開) ●CNBC:〈U.S. drops 'safe harbor' demand, raising hopes for global tax deal〉(美國取消了安全港的需求,增加了對全球達成稅收協議的希望) 德國財政部長Olaf Scholz將美國的舉動描述為一項重大的突破,這可能為達成更廣泛的協議鋪路;法國財政大臣Bruno Le Maire也對此表示了贊賞。 ●FT倫敦金融時報:〈US removes stumbling block to global deal on digital tax〉(美國移除了全球數位稅交易的絆腳石);小標:〈Biden administration drops insistence on ‘safe harbour’ for companies, opening door to agreement〉(拜登政府放棄了對公司的「安全港」堅持,為為達成協議敞開了大門) 分析解讀 我們似乎早就習慣科技產業被少數巨頭壟斷,例如搜尋找Google、社交用FB或IG、看片子當然是Netflix,我們不但打心裡認為它理所當然,甚至覺得它會就這樣一直下去,直到永遠。 但正如經濟學人這期內容表述的,它已經越來越難以持續。在長時間的思想固化之後,這個產業正進入一個充滿變數的階段,科技巨頭的好日子注定已經到了盡頭。 首先,2月26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目前告知二十國集團(G20),華盛頓將放棄川普政府曾經允許的部分科技公司可選擇豁免的爭議主張,為全球達成一致的數位稅規定排除了最大的障礙。如果進展順利,或許今夏就可以達成協議。簡單來說,就是美國政府不再允許美國企業可選擇不在境外納稅,也就是所謂的「安全港(safe harbor)」法則。 全球約140個國家就租稅改革進行了談判,但這場談判去年受阻了,主因為當時的川普政府堅持要求安全港機制。租稅專家和財政官員早已提出警告,美國如此提議,會讓Amazon、Google、FB等美國大公司可以選擇自外於任何國際間已取得的協議。德國財政部長Olaf Scholz與法國財政部長Bruno Le Maire也同表支持。 不過,Bloomberg也指出,要就數位稅達成全球協議,依然任重道遠。安全港問題雖已排除,美國和歐洲在新規定適用範圍仍有紛歧。此外,還有不同司法管轄區利潤分配的問題,以及如何確保並落實稅收確定性等問題,仍懸而未決。 但不止於此,2月25日,印度電子與資訊科技部(Ministr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公佈了2021年的資訊科技規定草案,對社群媒體、數位媒體及數位內容、影音串流平台公佈了新的規定,包括要求這些受規範業者必須設立投訴機制,同時公佈負責處理投訴業務者的姓名和詳細聯絡方式。 確實,科技巨頭正處在一個處處碰壁的十字路口。在美國,數位市場正在轉向多家競逐的寡頭壟斷,業界排名第二或第三的科技企業,本來根本無力和各領域龍頭進行競爭,但隨著大型科技業者鯨吞蠶食客戶和數據的無所不用其極,情況出現了變化。我們一方面看見Apple和Facebook在搶佔IPhone用戶隱私時的惹人非議,還看見亞洲的本土科技企業如何想方設法的想把它們逐出家門。大陸早就這樣,東南亞的Grab、Gojek,甚至印度的Ola也接連崛起,對數位市場虎視眈眈。 乍看之下,這個世界好像什麼都沒改變。2020年科技企業仍然利潤豐厚,而投資者更是笑顏逐開;但如果您仔細觀察,變化正在發生。 首先,隨著核心產品的成熟、新科技的出現,以及美國、歐洲和中國的監管新威脅,大型科技企業正不得不走向多元化的跨界發展。自2015年以來,美國Big 5科技巨頭的營收內容彼此重疊的比例,已從22%增加到了38%。第二個趨勢是外來者帶來的新動能,現年98歲的Disney,在18個月內輕而易舉的獲得了1.16億串流媒體新客戶,而現年58歲的Walmart,去年的網上銷售更是達到了380億美元。 監管機構正嘗試把潘朵拉的盒子打開,金融市場的繁榮,意味著資本的氾濫,網路活動的激增更不停刺激著消費者的需求。對於政府、市場或消費者而言,都是利多於弊,對於科技創業也是極好的信號;但對科技企業來說,一個難以迴避的激烈競爭已經橫亙在眼前,而且難以迴避。 二、2月26日,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衝破了 1.5% 關卡,創下1 年多的新高,美股因此歷經了血腥的一天,科技股遭集體拋售,費城半導體指數甚至暴跌了近 6%,亞股也難逃殺機,台股更是崩跌了近 500 點。 公債殖利率上升、股市就一定會下跌?通貨膨脹真的是狼嗎?還是市場反應過度了?我們要怎麼在未來的金融市場繫好安全帶?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Rising interest rates may continue to test the stock market in the week ahead〉(利率上升可能會在未來一周繼續考驗股市) ●FT倫敦金融時報:〈Treasury yields fall after savage bond sell-off abates〉(大規模拋售債券現象減少後,美國國債收益率終於開始下降);小標:〈Nasdaq Composite bounces back from steepest fall since October〉(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從十月份以來的最大跌幅中反彈) ●華爾街日報:〈Stocks Cap Losing Week as Bond Yields Jump〉(債券殖利率飆升,股票下挫了一周) 小標:〈Nasdaq bounces back, but still ends week down 4.9%, amid worries about monetary-policy response to growth.〉(納斯達克有了反彈,但因為擔心貨幣政策的後續,納斯達克一整週仍下跌了4.9%。)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疫苗接種看來效果不錯,這不但照亮了全球經濟的前景,市場也大多做好了債券殖利率會走高的心理準備,但沒料到情況會變化如此之快,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2/25竟飆破1.6%,遠高於2/19的1.34%。專家歸納出以下三大原因:通貨膨脹升溫、聯準會(Fed)行動消極,及投資人被迫出脫部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債殖利率持續看升。華爾街認為Fed主席鮑爾會放手讓美債殖利率走高,因為他說過債券殖利率走揚,正好反映出經濟的轉強。原本預料10年期美債殖利率在今年年底前才會觸抵1.6%,但2/25 就達到此水位,通膨預料將走升,且Fed無所作為,美債殖利率可能持續攀高。 說到債券殖利率飆高,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是通膨預期升高所致。從債市走勢反映出的消費者物價指數預測來看,通膨率可能會有好一段時間高過Fed設訂的2%目標。部分投資人預期今年通膨率起碼達3%,只不過不確定這樣的物價壓力是否會持續下去。 事實上,今年下半年物價被推高還有一項原因,就是美國家庭被迫居家防疫,減少餐飲及休閒旅遊支出下,儲蓄越來越多,一旦疫情趨緩,預料會出現一波報復性消費,這多半會促使央行升息,升高通膨隱憂。 我的解讀是,這是一個金融市場終於面對現實,接受低利率和低通脹不可能永久存在。全球的債券投資人都歷經了一個驚嚇震蕩,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可能是世界上最基本的市場價格)急劇上升,市場普遍預期美國的通貨膨脹率極可能很快會突破2.2%。 事實上,我認為這是一個市場應該期待的好消息。市場的動向與其說是相反,倒不如說是一種恐懼或悲觀:他們擔心美國經濟會因為蕭條而回落,並外溢到全球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因為拜登政府計劃實施的巨額財政刺激計劃,以及美國聯準會FED決定的順應民心,讓貨幣政策保持寬鬆。市場上的名義利率和實質利率上升,明顯是對經濟迅速復甦和產能滿載的一個健康反應。 美元沒有升值(通常代表更大的恐懼避險),這也表示樂觀情緒期待著通貨膨脹重新出現。 事實上,升高的通脹預期並不會引起宏觀經濟擔憂。未來十年,即使通脹確實每年都達到了2.2%,仍然無法彌補過去十年物價上漲始終低於美國聯準會 2%通貨膨脹目標的缺口。 但即使是這麼一個市場,需要的通貨膨脹重現,以及隨之而來的貨幣緊縮週期,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金融市場長久以來習慣了所謂的低利率,以至於可能對高利率、高通貨膨脹的重新來臨感到不可預測,鑒於有目前的資產持有和投資結構設計都是以低利率為假設基礎的,即使很小的變化,都可能導致資產價格重新定價。 當市場高於2%的通貨膨脹連續出現,我們還不知道債券投資者會如何反應?上下波動我看是難以避免,甚至可能帶來巨大的損失。決策者的任務,就是確保虧損不會帶來系統性的金融崩潰。 然而與貨幣政策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監管問題。除了投資者損失之外,重新定價,在過往常常會伴隨著金融市場的下滑。 去年三月疫情剛剛爆發時,資產價格也曾經暫時崩潰,甚至美國國債市場也短暫地運轉失靈,最後在美國聯準會的出手救援後才恢復了正常交易。貨幣政策開始緊縮,就算它是實體經濟復甦的一個反應,也會讓大家有不舒服的感覺。 重點很清楚。美國經濟的通貨膨脹如果重現,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事情,但在過程中需要保持著警惕--投資人必須清楚自己的風險敞口;監管機構必須做好準備,應對任何意外;事先確保大型金融機構資本準備充足,並明確清楚,市場一旦失能,情況最嚴重的地方在哪裡? 只要它沒有變成惡性通貨膨脹,只要新興市場的外匯存底足夠,股市變得上上下下會越來越正常,讀懂資金市場的追逐腳印以及股票市場的趨勢轉換,會是這段時間不賠錢的最重要規則。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在亞太版本的封面設計上,明顯是一副東南亞被中國紅染紅的亞太區域地圖,上面書寫的則是「The battle for China’s backyard」(在中國後院的戰鬥)。經濟學人用了緒論第二篇第10頁,及第16頁的Briefing專文〈The growing rivalry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will hinge on South-East Asia〉(日益激烈的中美對峙將轉移到東南亞)告訴我們,日益激烈的中美對峙,將轉移到東南亞。 另外在亞洲板塊第一篇第45頁「Chinese bullying」,訴說的則是,東南亞各國正學會如何與強勢的中國周旋。 曾經,在長達45年的彼此對峙中,美國和蘇聯在全球範圍內不停的進行著各種的代理人鬥爭。 整個冷戰在歐洲最為激烈,蘇聯一直擔心著自己的衛星會被破壞,而美國總擔心它的盟友會變節。 令人感到高興的是,中美之間的競爭截然不同。一方面,兩者的武裝力量迄今為止並沒有任何劍拔弩張的情況,儘管雙方在台灣和北韓的緊張關係持續長達數十年。即便如此,這兩個大國之間仍然有一個懸而未決的主戰場:東南亞。 東南亞地區已經將美國和中國視為兩股極端的力量,這兩股力量,想要將東南亞國家拉向兩個完全相反的方向。例如最近在緬甸,對軍事政變發起憤怒抗議示威的人們就認為,中國暗中支持軍隊,並公開要求美國應該進一步干預。2016年,菲律賓總統Rodrigo Duterte曾經大聲宣佈要與與美國分手,並表示將效忠中國。 這場拉鋸,因為兩個原因而越來越激烈。首先,東南亞對中國有著重要的戰略價值,東南亞就在中國的邊界,靠著彼此之間的貿易路線,石油和其他原物料可以順利輸入中國,完成後再依原路輸出。 但東南亞還不僅只是通往其他地方的中轉站,東南亞的競爭將加劇的第二個原因是,它本身也越來越變得重要。它是一個擁有7億人口的區域,這比歐盟、拉丁美洲或中東的人口還要多。 如果把它看成一個國家,它將成為全世界第四大的經濟體,僅次於中國、美國和印度,而且它還在快速的增長中。 在這兩個對手中,目前中國佔據了上風。它是東南亞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投資在該區域的金額早就超過了美國。至少柬埔寨已經是中國的忠實夥伴,而且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公開表態,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 但隨著中國在東南亞(南中國海)的動作越來越大,這也讓東南亞國家越來越擔心。中國的投資雖然龐大,但也存在著許多弊端,中國企業經常被指控常有腐敗,或破壞生態環境的不良行為;許多投資項目只雇用中國的工人,而不是當地人,大大降低了當地勞工的工作權和經濟利益。 其次,中國習慣用貿易阻礙和減少投資,來懲罰惹惱自己的國家,這讓東南亞國家深感不安。東南亞國家的領導人一方面擔心遭到經濟報復而不敢公開批評中國,但他們也會擔心,過度妥協會影響自己國家。 迄今為止,中國爭取東南亞同盟的努力還遠未成功。東南亞國家不會放棄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但他們也想要美國能夠賦予的:那就是和平、穩定,以及國際秩序。 想防範東南亞滑入中國希望的軌道,經濟學人呼籲美國,應保持東南亞既有的選擇餘地,並盡快建立一個對中國影響力的抗衡點。另一個機制,是增加區域內更多的整合。事實上,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貿易和投資總量,早就超過了與中國的業務往來總額,因為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越來越發達。另一個,是加強與其他亞洲國家(如日本和韓國甚或是台灣)的聯繫,整個東盟自然就會向其靠近。 最重要的是,美國絕對不要陷入試圖迫使東南亞國家選邊站的陷阱,那是東南亞最堅決抵制的一件事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9 Mar 2021EP20 l 曾經是美國股市最大驚奇的Tesla,股價最近連續下跌,該怎麼從股價及產業面觀察?台灣的電動車產業(鴻海MIH)未來的發展又會如何?拜登推出1.9兆元紓困法案,大撒錢是不是正確的做法?疫情過後福利制度又該如何改革?00:13:40

一週財經聚焦

一、曾經是美國股市最大驚奇的Tesla,股價最近一段時間連續下跌。
當天股價繼續不但下跌4%,今年至今,Tesla股價已經跌了15%,更是自從去年12月4日以來,收盤價首次跌破了600美元大關。我們怎麼從股價以及產業面,看待Tesla的股價扭轉?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WSJ華爾街日報:〈If Tesla Bubble Bursts, Catastrophe Won’t Follow〉(即使特斯拉泡沫破裂,也不會有災難性的後果;小標:〈Not all bubbles are equal. Britain’s bicycle-stock bubble of the 1890s holds lessons for today’s electric-vehicle mania.〉(並非所有泡沫都一樣,1890年代英國的自行車泡沫,為當今的電動汽車狂熱提供了教訓。)
●FT倫敦金融時報:〈This is the electric vehicle bubble. And this is the crash.〉(這是電動車泡沫);小標:〈Don’t say we didn’t warn you.〉(別說我沒有警告你)
●Bloomberg彭博商業週刊:〈Tesla’s Absurdity Amplifies the Tech Bubble Echoes〉(特斯拉驚奇放大了科技泡沫的影響);小標:〈The 800% rally in shares of Elon Musk’s electric-car maker surpasses the excess seen in the first internet frenzy.〉(Elon Musk的電動汽車製造商的股票上漲800%,超過了第一個互聯網狂潮中所看到的盈餘。)

分析解讀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Tesla的市場影響力有目共睹,2020年與Toyota的市值追逐賽更是一大驚奇。然而最近一段時間,Tesla市值大跌,蒸發了高達2750億,整體股價也跌破了600美元。面對著Tesla的市值大跌,大家都想問著到底是怎麼回事?大跌的Tesla還有希望嗎?電動車的全球競賽會怎麼展開?我們舉國期待的鴻海MIH,又將面臨一個什麼樣的電動車格局?

關於電動車市場未來趨勢,我有以下兩點觀察:

1.Tesla市值蒸發2750億?

從1月26日到3月5日,特斯拉一路磕磕絆絆,跌多漲少, 28個交易日裡有19天都在下跌。蒸發的2750億美元相當於三分之一市值,比整個Toyota的市值還要高。

Tesla是電動車板塊的龍頭,漲則全線帶飛,跌則無一幸免。在美股上市的中國三大造車新勢力同樣表現不佳,蔚來、小鵬與理想三家車企的股價,距離年初的高點接近腰斬。市場往往以累計跌幅超過20%作為進入熊市的標準,那麼,現在可以說Tesla已經妥妥地跌入了「熊市」。

2.Tesla 的產業發展情況?

首先我們要明白,Tesla當前出現大規模下跌的原因是什麼?

從表面上來看,我們看到Tesla出現大規模的下跌,是因為受到美國FED利率政策的影響,以及Tesla購買比特幣所導致的問題。但是實際上我們要考慮的是,Tesla股價去年那麼瘋狂的增長,其實就有問題。畢竟無論是從銷售量還是從市佔率來看,都不足以支撐那麼高的股價。所以這麼高的股價,實際上是有著嚴重的泡沫存在的。

其次,我們要考慮的是,Tesla畢竟是一個全新的產品,從整個市場的角度來說,銷量最好的市場是中國,在美國市場,大家對於Tesla並不是特別鍾愛,因為美國本身就是一個汽油價格較為便宜的市場。

而在歐洲,包含英國、挪威、冰島和瑞士在內的18個主要歐洲市場(不計13個中歐與東歐國家),1月Tesla新車掛牌數為1,619輛,只佔電動車比例3.5%,已經不如去年同期的1,977輛。對電動汽車這個新產品來說,中國市場的接受程度無疑最高。

但僅在中國一個區域立足的話,無疑將會面對比較激烈的競爭,畢竟中國的市場上有著大量的競爭對手,無論是傳統的造車巨頭,比如說比亞迪,北汽等等,還是所謂的新能源造車新勢力,比如說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等,這些汽車競爭者都會對特斯拉帶來較大的競爭壓力。

第三,根據《CNN》報導,Tesla在美國電動車市場市佔率,在2月下跌至69%,遠低去年同月81%,Tesla在美國市場中流失的市佔率,幾近100%為福特Mach-E所吃下。然而摩根士丹利分析顯示,美國燃油汽車銷量下降了5.4%,可2月份電動車銷量仍較去年同期成長34%,反映了美國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需求成長。

Tesla恐面臨的市佔危機,前有BMW、保時捷、奧迪、捷豹等車廠,挑戰其價格較為奢華的Model S和 Model X,後有雪弗蘭、現代、Kia、福斯、裕隆和福特,對其價格較低的 Model 3和 Model Y虎視眈眈。AutoTrader分析師Michelle Krebs表示,我們已經觀察一陣子,Tesla已經不再是電動車的唯一選擇,Tesla的銷售或許會隨著市場需求而攀升,但同樣的,其市佔率也會不斷的被瓜分。

我覺得,特斯拉近期的大跌,美國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鮑威爾的演說內容也有影響。鮑威爾表示,美國隨著新冠疫情後經濟重啟,正面臨物價上漲和通膨的壓力,金融市場擔心聯準會將上調利率來抑制通膨,同時債權殖利率也開始攀升。

鮑爾的演說引起美股的震盪,因科技股在過去的定價是基於未來的現金流來增長,但隨著通膨機率上升,這些未來現金流將有所下降。

另外全球晶片在過去幾個月中,陷入產量不足危機,全球車廠不得降低產能或中斷生產,Tesla 也難以避免。

最後,Tesla的成本和開支一直是一個難題。Tesla正在大規模擴張業務,自行生產鋰電池也要投資金錢;除了這些,Tesla還需要處理召回的故障車輛,所以特斯拉的基本面也是有些問題的。

那麼,我們怎麼看待鴻海的MIH?我絕對樂觀其成。電動車已經是大勢所趨,有企業願意當仁不讓,協助台灣企業往電動車方向推進,這絕對是好事。但我也要提醒,MIH的挑戰還是不小。

首先,在電動車賽道中,所有競爭者可說是兵分三路,Tesla已經在「有一定基礎的新勢力」領域雄踞一方,無論是軟體、硬體、車架、電池…都是它已經擁有的差異化優勢。而了解Elon Musk的人都知道,他的成本控制力超強,而鴻海最擅長的也是成本控制,因此鴻海想在電動車領域超越,甚至打敗特斯拉,看起來很難。

此外,MIH跟傳統車廠的合作也有問題。車架和底盤是傳統車廠的核心技術,傳統車廠願不願意將核心技術外流,移交給MIH?值得觀察。

最後,MIH可以奮力一搏的可能就剩下科技方面的異業合作,例如Apple car,google、百度之類,或是市面上已有的小型電動車廠。我們知道電動汽車的認證是很花時間的,可惜這些企業對時間又沒有什麼耐心。

到底MIH能不能成功?我們期待它能成功,但目前看來,仍是未知數。

二、3月6日下午在沒有共和黨支持下,拜登政府的1.9兆元新冠疫情紓困法案通過了,內容包括發給絕大多數民眾1,400美元補助。
大撒錢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做法?疫情過後的福利制度又應該怎麼改革才是正確之道?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T倫敦金融時報:〈Stimulus could change the Biden presidency〉(刺激政策可能改變拜登任期表現);小標:〈The Democrat has to avoid the midterm rout of his predecessors〉(民主黨必須避免和歐巴馬一樣的中期潰敗)
●Economist經濟學人,緒論最後一篇第12頁:〈Bouncing back〉(恢復回來);小標:〈How to make a social safety net for the post-covid world〉(如何為疫情過後的世界建立起一個社會安全網)
●CNN:〈Biden faces the $1.9 trillion question: Is it too much?〉(拜登面臨著1.9兆美元的質疑:是不是太多了?)

分析解讀

老一輩常常耳提面命:「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但人就是這樣,沒有真的禍從天降,就不會從覺得痛。

最近遇見一位英國的年輕朋友,他一直從事著藝術的營銷工作,但疫情讓他的世界一下子崩塌了,還好英國政府的失業津貼,讓他安然度過了2020年,這個經驗使得他更支持福利國家的概念。

Covid-19就像突如其來的戰爭或金融風暴,揭示了社會的優勢和劣勢,並改變了人們對如何應對危機的想法。政府和公民之間的社會契約,正面臨一個重新締結的關鍵時刻。Covid19爆發造成的衝擊,讓整個社會面臨了停滯。過去一年,全球宣佈了超過13.8兆美元(全球GDP的13.5%)的緊急紓困,這是十年前金融危機期間紓困金額的四倍多,水漫金山,正在重塑人們和政府之間方方面面的面向。

在歷經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摧殘之後,富裕國家的人們和政府重塑了彼此之間的關係。但今天的疫情,看來已經把舊的社會福利支出徹底撕碎。3/6拜登的1.9兆美元紓困刺激法案,經過漫長辯論,驚險在參議院通過,其中包括了大多數美國成年人可以獲得的1400美元支票。

即使英國公共債務已經達到了194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但3月3日的政府預算報告中,再度將支付暫時失業工人的工資計劃延長到今年9月。

這些大膽的動作帶來了不少危險。

政府確實可能會將公共財政擠壓擴大到臨界點,並且扭曲整個激勵措施,最後迎來一個僵化的社會。但它們也有機會制定出一個我們負擔得起的新社會福利政策,有效幫助人們,在一個被科技崩解的經濟體中找到發展機會。

過去一年,讓我們看見了一個社會支出的瘋狂實驗。過去的2020年,全球至少啓動了1600個新的社會紓困計劃。富裕國家以破紀錄的金額,提供了全球GDP平均的5.8%,來協助人們生活無虞。政府債務不停堆積,但到目前為止,借著低利率,讓整個服務的成本保持低廉。

去年,超過三分之二的歐洲人說他們支持「全民基本收入(UBI)政策」,這是一個對所有成年人的無條件定期支出的政策。

在民粹和一些經濟學家的鼓吹中,政客們更加傾向用更多的社會福利支出來刺激經濟,或者實施諸如UBI大撒錢計劃。其實他們需要更加審慎的長期觀點,安全網必須負擔得起。政府應該緊縮預算,而不應該是只會撒錢取悅人民。

激勵措施的扭曲,導致了失業率的上升,也會讓人民越來越懶、要求越來越多。大西洋兩岸都缺乏一個永久的安全網,可以對零工和Soho族提供完善的社會安全保障。

我認為,我們要重新認識政府在風險來臨時的重要角色。疫情揭示了政府在災難來臨時,確實能給我們的庇護,但福利政策應該與經濟發展掛鈎,它除了在艱難時刻有避震器的作用(給予社會支持,減輕打擊),還應該避免讓人們流於怠惰,並達到提升人力資源的目標。

疫情肯定會加速整個經濟結構的變化,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的Anton Hemerijck已經警告我們:「光靠撒錢不足以應付未來的衝擊,好的福利制度必須投資於兒童保育、工作技能、健康醫療以及人民的身上。否則我們根本無力抵禦即將迎面而來的各項災難,如氣候變化、科技創新和人口老化。」如果不做好適當的防護,未來的日子會很辛苦。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在亞太版本的封面設計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日的日本封底,襯著前方的福島核災殘破照片,前面一排黑色字體:「The lessons of Fukushima」(福島核災的教訓)。本期雜誌共用了三篇報導來講述這個專題,分別是緒論第一篇:〈The lessons of Fukushima〉(福島核災的教訓);小標:〈Nuclear power must be well run, not ditched〉(核能必須好好運轉,而不是放棄)、Briefing專文:疫情改變了這個社會制度,哪些改變會持續?,以及財經板塊第六篇:疫情導致了現金移轉體系的核爆,這能夠為全球的基本收入引領出一條道路嗎?

在亞洲版本的封面故事中,經濟學人嘗試回頭檢驗了十年前的福島核災教訓。它始於一場可怕的海嘯,但讓許多人記憶猶新的,是隨之而來的核災難,整個世界看來都嚇呆了。

在上海和舊金山,人們四處尋找碘片和碘鹽來預防核污染進入甲狀腺。接著,關於應對氣候變化,「應該恢復核能發電」一類的言論被束之高閣。在德國,梅克爾長期以來就與商業界站在一起,反對關閉核電廠,但在反核的風潮下,最後她也不得不下令逐步淘汰反應爐。在中國,全球最大的核電站建設計劃被迫擱置。

大家的這種反應可以理解,但經濟學人認為,這些論點是錯誤的。儘管存在很多缺點,但核能可以提供足夠的發電,而且還不會產生碳排放。

到底該不該重啟核電?這是21世紀最大的懸疑,但氣候變化橫亙眼前,我們應該怎麼應對?或許,時間會告訴我們一切。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6 Mar 2021EP21 l 中美兩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日前宣佈,將共同成立「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由於樂觀情緒增加,美國原油期貨持續上漲趨勢。00:14:27

一週財經聚焦

一、中美兩國半導體行業協會3月11日宣佈,將共同成立「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希望雙方開始交流有關出口管制、供應鏈安全、加密等技術和貿易限制等方面的政策。
半導體的局勢又有變化?對台灣護國神山群影響幾何?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Reuters路透社:〈China semiconductor trade association establishes work group with U.S. counterpart〉(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與美國同業建立了工作小組)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華早報:〈US and China semiconductor working group unlikely to ease trade tensions in short term but seen as a good start, say analysts〉(分析師認為,中美半導體工作小組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緩解貿易緊張的局勢,但可以被視為一個良好的開端。)
●WSJ華爾街日報:〈Top U.S., China Officials to Meet Next Week in Alaska on Range of Issues〉(美中高級官員將於下周在阿拉斯加舉行會議,討論一系列問題)

分析解讀

3月11日,中、美兩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經過多輪討論磋商,宣佈成立「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將為中美兩國半導體產業建立一個即時溝通的資訊共用機制。計畫每年舉辦兩次會議,分享兩國在技術和貿易限制政策方面的最新進展。

今年的工作組會議將在線上舉行,今後視疫情緩解情況,將召開面對面會議。根據磋商結果,雙方協會將各自委派10家半導體會員公司,參加工作組進行對話。

事實上,最近半導體市場重大消息不斷,先是市場傳出中芯國際獲得美國成熟製程設備輸出許可,並簽下ASML 12億美元設備採購合約;3月3日,大陸國開行公佈,國家半導體基金二期共募集了人民幣2,000億元,並開始投資。看起來中美有志一同,都想擺脫對台晶圓代工依賴。

除了拜登要求100天內完成半導體等四大產品供應鏈風險審查外,3月1日,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I)建議政府,不要過度依賴台灣晶圓代工,避免美國失去攸關商業與軍事的半導體優勢。就在同一天,中國霸大陸工信部發言人田玉龍表示,政府將以國家層級全力支持半導體產業,給予半導體企業自獲利年度開始減免企業所得稅,打好材料、製程及設備基礎實力。

我很愛台灣,我希望台灣的護國神山長長遠遠,能夠幫台灣建立良好的競爭優勢。但商場如戰場,當我們自鳴得意於全球對台灣半導體的追捧之際,後續的「捧殺」,不是不可能的。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全球半導體總銷售金額4,390億美元,美企銷售佔比47.38%;記憶體IC部分,韓國市佔至少六成;晶圓代工部分,台灣65.2%、三星16.4%。由此可見,半導體產業的寡斷情況存在於各個環節。

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採購國,採購金額佔了34.56%,其中60%是為了美國企業在大陸委外代工的產品出口之需。美國雖掌握全球半導體元件及品牌與銷售話語權,但礙於成本因素,晶圓製造仍需依賴台韓。

隨著川普下台之後,美國會不會出現「半導體民族主義」?我們必須持續觀察。

情況已經變化,繼去年11月高通證實商務部已放行華為可採購4G數據晶片之後(5G手機晶片仍未獲批),中芯國際也開始獲得部分設備廠商成熟製程設備採購合約。看來,美國應該不會再限制大陸半導體產業成熟製程發展。

除了保護美國及盟邦晶片技術持續領先優勢外,美國也不希望過渡依賴台灣。因此讓美國再次偉大、強化美國製造,拜登與川普英雄所見略同,但卻更明確指出,半導體製造必須回到美國的必要性與迫切性。減少對台晶圓代工依賴,已成美智庫對政府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建議,台美半導體產業發展恐將從完全的互補合作關係,走向既合作又競爭。

美國經濟評論者艾迪森(Craig Addison),曾以「矽盾」(Silicon Shield) 形容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及重要性,認為這一產業會是美國無法坐視中國奪下台灣,甚至將協助台灣抵禦中國大陸壓力的重要理由。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表示,從台積電的角色,可以看到台灣在美中衝突中的兩難處境。譬如台積電被川普要求去美國設廠,恐失去中國訂單,或被中國制裁,但台灣更不可能拒絶美國。他說台積電處境就好比「拳擊沙包」,兩方都有理由對台灣施予打擊。

我相信未來的軍備競賽,不再只是坦克或飛機的「宏觀軍備競賽」,而是微觀的「奈米電子」軍備競賽。台灣的護國神山群很難再持續長久以來的左右逢源,而是必須在地緣政治夾擊下,進行另外一種權衡取捨的新戰略。這需要台灣半導體產業合作,形成自己的不可或缺,更需要政府適時的政策支持,在現在這個既有近憂(缺水缺電)又有遠慮(地緣政治夾擊)的關鍵時刻,我們確實必須先拋開得意忘形,好好靜下心,想清楚未來十年台灣護國神山群的保育工作。

二、布蘭特原油價格雖然稍微下跌,但仍然徘徊在每桶70美元附近,由於樂觀情緒增加,美國原油期貨持續上漲趨勢。
原因除了美國總統拜登的1.9兆美元紓困方案過關,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上修原油的需求預期,更因為汽油庫存的驟降推高了油價。
怎麼解讀?我們應該用什麼角度分析?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T倫敦金融時報:〈Oil sector revival has producers eyeing boom times〉(石油產業的復甦,使生產商相信繁榮將再來);小標:〈Rebound shows that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has not weaned the world off fossil fuels〉(反彈表明,疫情尚未使世界擺脫化石燃料的依賴)
●WSJ華爾街日報:〈Fiscal Stimulus, Vaccine Rollouts Brighten OPEC’s Oil Demand Forecasts〉(財政刺激、疫苗的推出,使OPEC的石油需求看來光明);小標:〈Cartel increases its forecasts for global oil demand global economic growth in latest monthly report〉(石油組織在最新月度報告中,提高了對全球石油需求的預測)
●CNBC:〈Oil posts first negative week in three despite improving demand outlook〉(儘管需求前景改善,但油價還是連續三個星期上漲後回調了)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2021開年以來,包括嚴寒氣候、疫情緩解激勵消費動能,原油庫存大幅回落等各項因素,帶動原油價格表現亮眼,布蘭特油期和紐約輕油,價格分別上漲了22.2%、23.5%。

原油庫存減少無疑是價格上升的主要原因,但越來越多人對2021全年原油價格走勢不僅維持樂觀,還進一步調高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預測至65~70美元/桶,但沒想到70元來得這麼快。

隨著秋冬防疫專案接盡尾聲,加上疫苗廣泛在各個市場推出,居民出行得以恢復,經濟活動也將重啟。而邊境關閉等防疫措施也將逐漸取消,預料將能帶動先前受到壓抑的休閒及商務旅行的需求。

但烏鴉也來了,隨著國際油價勁揚,各國開始擔心能源成本升高是否會拖累全球經濟復甦,並引發通膨疑慮。由於石油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持續減產,加上全球需求回升,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已急漲逾30%,加上沙烏地阿拉伯原油出口設施遭到飛彈襲擊,更使布蘭特油價一度衝破每桶70美元,是去年元月以來首見。

雖然這周國際油價小幅拉回,但油價上漲對通膨及全球復甦將造成多大衝擊,將視漲勢能否持續而定。第一個關鍵是,帶動油價上漲的原因,而非價格本身。油價上漲的原因若是需求強勁,通常表示經濟成長熱絡且強韌;但如果是因為產油國抑制供給量,便可能壓抑經濟的復甦。

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者估算,油價必須升破每桶85美元的長期平均水準,才會對全球經濟造成負擔。因此目前的情況還算安全,但距離危機也不遠了。

另外,這一波油價急漲之前,各界已在激辯全球通膨的未來走勢。

由於公債殖利率不斷上升,投資人正在考驗各國央行的決心。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則堅持,今年不會有通膨威脅。這方面我抱持折衷看法:超低通膨時代已經結束,但確實不表示惡性通膨正蓄勢待發。

我比較擔心的是各國央行現在都聚焦於核心通膨率(排除能源及食品)。若國際油價持續且大幅上漲,將會帶動運輸及電力成本上升,導致核心通膨升高,並壓迫央行縮小對經濟的支持力道。

至於新興市場,凡是通膨低於目標、物價預期穩定、本身貨幣與原料價格掛鉤、或實質利率較高者,將不會因為油價上漲就緊縮貨幣政策。但某些國家有可能須升息(例如巴西與奈及利亞),或延後降息步調(例如印度、墨西哥、土耳其)。

而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挪威與奈及利亞等原油出口國,將因為油價上漲,而使政府或石油業者的收入增加,有助於各國修補預算赤字,改善經常帳收支並增加公共支出,以推動景氣復甦。新興經濟體之中有不少都是石油出口國,因此油價上漲對新興經濟體較有利。但石油消費國就慘了,這可能使通膨上升,並傷害經濟復甦。

在我有記憶以來,石油危機的惡夢就揮之不去,我希望這波石油價格的飆漲,就真的只是供需方面的變化所致,真的不要又搞出什麼不該出現的通貨膨脹黑天鵝。

我為什麼這麼說?事實上,油價自今年以來已經大漲了3成,原物料價格當然會跟著水漲船高,民眾其實已感受到了「通膨巨獸」要來的壓力。原油供給不足的狀態確實存在,根據EIA原油庫存報告指出,現在每日有140萬桶的缺口,加上基本金屬、採礦等原物料成本不斷墊高,「通膨預期的時代真的來臨了」。

現在,美國、台灣2月CPI(物價)年增率分別為1.7%、1.37%,還沒有突破2%通膨標準。可是油價重返100美元,卻是近來美國華爾街討論的熱門話題。油價到現在還沒有飆破每桶100美元,是因為還在「吃庫存」,所以油價飆漲的壓力還沒那麼明顯。

主計長朱澤民上周於立法院質詢時表示,台灣不會發生通膨,因為物價呈「緩慢上漲」。不過,攤開主計總處最新統計數據,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1.37%,已經創13個月以來最大增幅。

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從供給面來說,生產成本的上升,會致使廠商的獲利減少,這將促使部分生產效率低、競爭力不強的廠商退出市場,導致供給的減少。就需求面而言,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消費石化產品,由於廠商生產成本的上升,一定有部分成本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將致使物價上揚,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另外,在汽車油料方面,油價上漲後導致消費者產生排擠效果,會抑制消費者其他的支出。

最不好的發展,就是這一波的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導致了國內供給及需求的同時減少,可能會重演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所導致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現象。

我希望這種情況不要發生,因為疫情肆虐,大家的心裏都很脆弱,日子難過怕只是雪上加霜。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的封面設計讓人啼笑皆非。在淡藍色的封底前,我們看見的是一隻粉紅色的小豬撲滿,好笑的是,經濟學人讓它戴上了拜登標誌性的雷朋墨鏡,旁邊還搭配了四個黑色的小小人影。上面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Biden’s big gamble」(拜登的大賭注);小字寫的則是「What a $1.9 trillion stimulus means for the world economy」( 一個1.9兆美元的刺激方案,對全球經濟的意義。), 本期雜誌共用了四篇文章,探討這個議題。
如果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濟管制措施相比,那今天各國的隔離封鎖,會顯得微不足道。當時的美國對所有的食物都進行著定量配給,並關閉了冰箱到自行車的生產,1943年甚至只售出了139輛汽車。但隨著兩年後戰爭結束,由消費者主導的繁榮,啓動了戰時積累的個人儲蓄,七年後的汽車製造商生產了超過800萬輛的汽車。

如今,各國政府正在嘗試慢慢放鬆封鎖措施,因此大家心中最大的疑問是:富裕世界可不可能重演戰後復甦的劇本,紓困沈澱的大量儲蓄,真會帶給我們一個美麗新未來?

在2007-09年金融危機發生後的十年內,美國的經濟政策制定者一直被批評過於謹慎,今天,他們決定放手一搏。

Joe Biden的1.9兆美元刺激法案,將讓自去年12月份以來的紓困支出總額提高到了近3兆美元規模(危機前GDP的14%),這將讓疫情爆發以來的紓困總額,一舉達到了六兆美元。按照目前美國聯準會FED和財政部的規劃,它們今年還將向銀行系統注入約2.5兆美元的資金,而利率仍將被保持在零。

拜登的刺激措施是一場大賭局。如果能獲得回報,美國會避免走入日本和歐洲所面臨的通貨緊縮。如此一來,其他各國的央行一定會紛紛仿效,全球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會因此成為應對衰退的正常反應。

然而,最大的風險在於,美國會不會留下不斷增加的債務、一個通貨膨脹的問題,和中央銀行的信譽考驗。

不管怎麼樣,全球紓困真的丟進了數兆美元,我們無法質疑美國大量紓困的對與錯,但市場也無法預測美國這次試驗的最終結果。拜登的刺激措施確實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賭局。水漲確實就會船高,無止境的印鈔,確實可以讓我們像打嗎啡一樣享受著紓困帶來的不勞而獲。但理智告訴我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單靠資金挹注造成的繁榮景象到底可不可以持續,時間很快就會告訴我們答案。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3 Mar 2021EP22 l 美國聯準會可能會提前升息,預料各國將會跟進;德國福斯宣佈了一系列電動車戰略,電動車市場將發生革命性的大變化00:15:19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聯準會(FED)發佈公告,補充槓桿率(SLR)減免措施將按照此前的規定,在3月31日結束。同時間,俄羅斯宣佈決定加息,把基準利率從4.25%提高到了4.50%。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The Fed will not extend a pandemic-crisis rule that had allowed
banks to relax capital levels」(美國聯準會將不會擴大那個允許銀行放寬資本儲備的大疫情危機規則)
●FT倫敦金融時報:「Russia lifts
interest rates for first time in more than 2 years」(俄羅斯兩年多來第一次調高利率);小標:「Central bank seeks to cool inflation
as economy rebounds from Covid crisis」(隨著經濟從Covid危機中開始反彈,中央銀行嘗試降溫通脹)
●Bloomberg彭博商業週刊:「Russia
Surprises With Rate Hike, Signals More to Come」(俄羅斯令人意外的升息,更多的信號隨之而至)

分析解讀









3月19日晚上,對於看多全球金融市場的投資人來說,有兩個壞消息。

第一個壞消息是,3月18日美股開盤前,美國聯準會發佈公告稱,補充槓桿率(SLR)減免措施將按照此前的規定,在3月31日結束,也就是說延期的希望落空了。

「補充槓桿率(SLR)」是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重要指標之一,去年疫情爆發之後,聯準會為了支撐金融市場(尤其是債市),臨時放鬆了金融機構在計算「補充槓桿率」的規定,也就是美債和準備金可以不計入。這個利多「到期不再延續」,意味著聯準會對市場的看法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寬鬆的力度減弱了。受這個消息的影響,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馬上出現了反彈,一度衝破了1.75%。

此外,美國金融股也出現了普遍下跌,比如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富國銀行,跌幅都在1.7%到3.2%左右,至於象徵避險的美元指數也一度向上突破了92點。事實上,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創下疫情在美國爆發之後的新高,或者說完全收復了疫情帶來的「失地」。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美國聯準會加息可能會提前到來。

3月18日,聯準會的3月議息會議剛剛開過,傳遞出的似乎都是「鴿派」的聲音。一般認為,聯準會在2023年中期之前不會加息,但情況真的這麼樂觀嗎?

我認為,很有可能拖不到2023年。原因很簡單,美國的疫苗施打進展非常快,7月4日之前真的有可能放鬆小範圍群聚。一旦疫情被控制住,經濟就可能復甦,通脹也會比較強勁。到那時,會有出人意料的緊急踩剎車行動。與其到時候人仰馬翻,不如從現在開始慢慢讓貨幣退潮,至少不能再猛漲了。美國聯準會的決定非常耐人尋味,意味著態度已經發生了微妙變化。

第二個壞消息是,3月17日,巴西央行率先升息3碼,標誌著新興市場央行新一輪加息浪潮的開啟;3月18日,土耳其央行一口氣升息8碼,結果惹怒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使得央行總裁阿巴爾(Naci Agbal)馬上遭解職;接著,3月19日,俄羅斯央行也宣佈升息1碼,將基準利率調升至4.5%。

這三個國家的經濟總量,都在全球前20名。這意味著,全球主要經濟體裡,已經有三個國家開啓了加息週期。

如果按照2020年全球房價漲幅最大的國家排行,你會驚訝地發現,中國其實漲得不多。而土耳其、俄羅斯這兩個正在加息的國家,恰恰是房價漲幅最大的,巴西漲幅也很大。通脹升高,加息是必然的。

越來越多的國家加息,告訴我們,2021年就算不是大通貨膨脹之年,也必定是貨幣退潮之年。

當貨幣開始退潮的時候,資產價格將成為秋後的螞蟻。這也是我為什麼在1月就不斷提醒大家通貨膨脹的原因。

再次提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跟金融風暴、經濟危機不同。疫情全面爆發,經濟是突然被冰凍的,或者說是猝死。當疫情控制住以後,經濟就會出現V型反彈,就像前兩天大家看到的1到2月的經濟指標一樣。這種反彈來得快去得也快,到那時,金融市場會有劇烈的波動,強勢美元會回歸,比特幣、黃金等價格大漲大跌,美股泡沫也可能破裂。

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海嘯後,Fed為了避免銀行過度槓桿,提出補充槓桿比率(supplementary leverage ratio, SLR),衡量銀行資本(即向投資人募集、營利所得的資金)相對於放貸等資產的比率。根據規定,美國大型銀行持有的資本,至少須保持在所有風險資產(包括放貸、投資及房地產)的3%以上。這能有效阻止銀行在資本水位並未提升之際、承做過多放貸業務。

去(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襲向美國、導致金融市場流動性驟縮,Fed為寬鬆救市、於同年4月宣佈銀行的槓桿限制會暫時鬆綁一年,將公債、準備金排除在SLR規定的資產類別之外,藉以讓銀行擴張信貸業務,向手上現金吃緊的消費者、企業注入活水。

然而,SLR規定僅是暫且放寬,即將於今年3月底到期。若鬆綁不展延,部分華爾街銀行未來幾月或許會瀕臨資本要求臨界點,被迫減碼公債,或不再接受客戶存款。

在各國擁抱利率上升的新時代下,新興市場開始聽到警鐘響起。在巴西升息後,奈及利亞和南非可能很快就會跟進。此外,俄羅斯已比預期更早停止了寬鬆政策,印尼可能也會這樣做。

這些政策轉變的背景是:在美國祭出更大刺激措施下,對世界經濟前景的樂觀氣氛再現。這不只推高了大宗商品價格和全球債券殖利率,同時隨著資金流向其他地方,對開發中國家的貨幣造成壓力。

對於還掙扎於經濟復甦的經濟體而言,或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債務負擔激增的經濟體來說,政策轉變造成的痛苦可能最大。此外,消費物價的上漲(包括食品成本)將引發利率上升,可能對貧窮的國家造成最大的傷害。

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1.9兆美元新一輪紓困計劃剛剛開始實施,歐洲、澳大利亞等地則紛紛加大購債力度。

在新興市場這一波接連加息背後,是全球糧價暴漲,導致各地通膨的飆升。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全球食品價格在2020年總體上漲了20%,進入今年後,多數主要農產品價格也開始上升。隨著糧食價格的上漲,包括蔬菜、食用油、糖、乳製品和肉類在內的幾乎所有的食品價格都在上漲。不禁讓人猜測,下一個升息的新興市場會是那個國家,更重要的是,歐、美、大陸這幾個大型經濟體,最終是否能擋住這個趨勢。

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首席經濟學家Carmen
Reinhart表示,糧食價格和通膨的題材在不平等問題上影響很大,這種衝擊會產生非常不平等的影響。她提到,土耳其和奈及利亞就有這種風險。她說,未來可能會看到新興市場一連串升息,試圖對應貨幣下滑的影響,並限制通膨上升,這個世界注定會非常非常不一樣。

二、德國時間3月16日,Volkswagen福斯汽車在2020法說會上宣佈了一系列電動車戰略,當日股價一度上漲超9%。福斯宣稱推出的標準電池能夠降低成本,據稱福斯已經做好了磷酸鐵鋰、高猛、鎳鈷錳以及固態電池的技術路線佈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T倫敦金融時報:「Volkswagen is the new Tesla ,Upside down markets return.」(福斯汽車是新的特斯拉,市場隨時可能反轉。)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Volkswagen
Aims to Use Its Size to Head Off Tesla」(福斯汽車嘗試以規模經濟超越特斯拉;小標:「The German carmaker outlined ambitious goals to build battery
factories as it ties its fate to electric cars. 」(這個德國汽車廠商用電池優勢,規劃出它押注電動車的藍圖)
●CNBC:「Volkswagen CEO says he
wants to 'get close and then overtake' Tesla」(福斯汽車執行長 Herbert Diess說,他希望先拉近,再超越特斯拉)

分析解讀

特斯拉禍不單行,才剛剛看見過去一周由福斯汽車帶頭對特斯拉展開的反擊,我心想終於傳統車廠終於開始反擊了。接著在台灣,3月18日我就看見台灣電動機車市場龍頭光陽的高調對打GGR。接著3月19日,聽聞中國政府正在限制軍方、敏感行業國企和重要機關的工作人員使用Tesla 的汽車,理由是擔心這家美國電動車,可能導致國家安全信息的洩露。

今年的電動車產業真是精彩,德國時間3月15日開始,福斯汽車股價開啓強力反彈,並在當地時間3月18日創下了2008年11月24日以來的收盤價最高紀錄, 收在327.2歐元。這是福斯汽車股價在德國證券交易所連續第四個交易日上漲,也是有史以來股價表現最好的一周,因為投資者對其在電動汽車市場上超越特斯拉的計劃表示期待。

而事實上,福斯汽車在過去一周內連續發佈了多則新消息,都是有關新能源汽車方面的佈局和舉措,並有意將電能打造成福斯汽車新的核心競爭力,成為平台戰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1月,福斯汽車CEO Herbert Diess就曾在Twitter上對Ellon Musk喊話,宣稱要爭奪Tesla的部分市場份額。在過去一周的完整交易日內,在福斯汽車股價大幅反彈的同時,Tesla
股價則是累計下跌了6%,市值縮水超390億元。

難道代表傳統的「大象」真的要開始起舞了?

事情起源於3月15日,福斯汽車集團舉辦的首次「電池日」活動。外界紛紛表示這是對Tesla的模仿。沒想到的是,福斯在活動中提出的目標更是宏大,讓大家意識到這次福斯來勢洶洶。

從2023年開始,福斯計劃推出統一的稜柱電池Unified
Cell,它將陸續被安裝在集團旗下所有汽車品牌的電動車上,目標是到2030年,將有80%的車型都使用Unified Cell提供動力。

福斯還表示,要把電池的生產成本降低到每千瓦時100美元以下。要知道,過去10年電池的價格已經急速下降,從2010年的每千瓦時1100美元,降至2019年的每千瓦時156美元,而根據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 2020年12月的統計,當下用於電動汽車的電池成本,已降至平均每千瓦時110美元。再加上福斯的歐洲6家電池廠、240GW的產能目標,以及一大批充電樁建設計劃,福斯擺明這回是玩真的。

在傳統車廠中,福斯是有這個實力的。UBS本月發佈了一份報告,就明確指出在電動汽車技術方面,福斯汽車僅次於Tesla。雖然在電池技術和軟體方面Tesla佔優勢,但福斯對汽車平台技術積累頗深。而且,雖然Tesla的市值是福斯的5倍多,但單論汽車銷量,福斯足足是Tesla的20倍多,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豐田,這表示其手中的現金流十分充裕。光是那計劃中的歐洲6個電池廠,就預計要投資超過290億美元。

不過福斯選擇在這個時候公開挑戰Tesla,最大的籌碼還是手中固態電池技術的進步。固態電池與目前主流的傳統鋰離子電池最大的不同,在於電解質。固態電池的優點是熱失控風險低、能量密度高、經濟性好。幫助福斯解決這一問題的,是一家叫做QuantumScape的固態電池製造商。除了福斯,QuantumScape最有名的投資人就是比爾蓋茲了。

2020年的時候,QuantumScape在固態電池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他們生產的電池,可以在15分鐘內充至80%的電量,而且可以在800個充電週期後,依然保持了80%的容量。目前每升電池的能量密度,是商用鋰離子電池的2倍。

QuantumScape用陶瓷分離器,取代傳統電池中使用的液體電解質,作為正負離子流動的介質。鋰離子電池發明者、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Stan Whittingham表示,「製造一個固態電池最困難的部分,是需要同時滿足高能量密度、快速充電、長循環壽命和寬溫度範圍工作等多個要求。數據顯示,QuantumScape的固態電池完全滿足所有這些要求,如果該公司能夠將這項技術投入大規模生產,它就有可能改變整個行業。」

福斯的高調入局,很可能意味著汽車市場即將迎來新的洗牌期。近期Tesla的股價異動,表明這個目前電動汽車行業的龍頭老大,位置還談不上「穩如泰山」。如今傳統汽車企業正式下場,並有了殺手鐧和時間表,Tesla還接的住嗎?

在過去一周內,除公佈了激進的電池目標外,福斯汽車隨後又公佈了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它表示,預計2021年將交付超過45萬輛純電動汽車,這是2020年總產量的兩倍多;到2025年,每年銷售目標是300萬輛電動汽車。

如果福斯汽車能實現上述目標,到2025年,福斯汽車在電動汽車銷售方面將有可能趕超Tesla,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除福斯汽車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傳統汽車巨頭們在資本市場上同樣也在崛起,包括通用汽車、福特汽車、BMW等。

這些傳統的巨頭車企曾一度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正盛時,落後於電動車新勢力,而如今,他們可能正在透過全力轉型來實現「大象轉身」。整個電動車市場將發生革命性的大變化,我想,三分天下的格局即將來到。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的封面故事,看似對中國充滿敵意。在橘紅色的封底前,我們看見一隻巨大的,戴著共產黨袖徽的左手手掌,它用力壓著一群象徵香港雨傘運動的人群,卻讓一個鞠躬哈腰的人影安好的站立在手掌之上。上面一排白色字體:「The brutal reality of dealing with China」(和中國打交道的這個殘酷現實)。

本週經濟學人用了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闡述這個議題。封面故事是「給自由世界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問題:隨著中國的崛起,它應該如何確保繁榮、降低戰爭的風險,以及保護自由價值?」

香港藐視了那些尋求一個簡單答案的人。即使中國打壓了那裡的民主,香港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見的金融繁榮。相同模式的政治壓迫和商業打壓,在中國也不遑多讓。2020年,中國在新疆打壓人權、發動了網絡攻擊,並開始威脅鄰國,而且還加劇了習近平周圍的人格崇拜。但是也就在同一年,中國大陸仍然吸引了全球1630億美元的新跨國投資,中國甚至正在向已投資9000億美元的外國人,開放著中國的資本市場,借以標誌著全球金融的重大轉變。

某些人建議西方世界應該設法切割中國,以試圖孤立它,來迫使它進行改變。如果這個方式可以成功,那麼這樣的代價或許值得付出。但有很多理由可以相信,西方不能依賴懲罰中國,來讓共產黨失去權力,我們得研究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0 Mar 2021EP23 l 蘇伊士運河擱淺事件,比你想像的嚴重,這會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Intel的CEO Pat Gelsinger宣佈將自造晶片,並提供晶圓代工及封測服務00:16:18

一週財經聚焦

一、3月23日,長榮海運巨型貨櫃輪「長賜輪Ever Given」意外擱淺蘇伊士運河,初估蘇伊士運河的受阻將讓全球貨貿每小時損失約4億美元(約新台幣114億)。
在通貨膨脹蠢蠢欲動的今天發生這個事情,如果這個不是雪上加霜,什麼是雪上加霜?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Maritime historian sees 'ominous'
signs that the Suez Canal blockage may take time to fix〉(海事歷史學家認為蘇伊士運河堵塞,需要一些時間來解決,是個不祥的跡象)
●WSJ華爾街日報:〈Hopes Fade for
Quickly Freeing Ship From Suez Canal〉(希望迅速將船從蘇伊士運河中解救出來,但似乎越來越不可能);小標:〈Rescue teams have made progress, but authorities
were wary of offering a timeline for unsticking the Ever Given〉(救援隊雖然取得了進展,但有關當局對提供一個明確解決的時間表,表示謹慎)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 Very Big
Problem.”Giant Ship in the Suez Remains Stuck.〉(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蘇伊士的巨型戰艦目前為止仍陷於困境。)

分析解讀

屋漏偏逢連夜雨,台灣在疫情期間、好的壞的消息不斷,台積電護國神山話題還沒有燒完,長榮貨運又因為蘇伊士運河堵塞,讓全世界認識了另外一家台灣企業。現在,通貨膨脹的陰影未散,誰料得到這麼一艘近400米長的巨輪會橫擺在蘇伊士運河上,而且問題持續將近一週。這條最繁忙運河之一的「歐亞大動脈」,出現了不可思議的「大塞船」。

眾所周知,蘇伊士運河全長約163公里,連接著地中海和紅海,提供了亞洲和歐洲之間最短的海上通道,全球貿易大約12%都需透過它來完成。

如何「解救」這艘巨輪,讓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傷透了腦筋。迄今為止,這次中斷已阻礙了超過327艘船過境,其中包括30多艘集裝箱船。

數據分析稱,運河封鎖會造成每小時約4億美元的損失,一天下來就損失百億,而船東和保險公司或將面臨總計超過1億美元的索賠。現在很多人關心的是怎麼善了?誰最倒霉?誰會倒閉?我覺得都是行外話。長賜輪真正的所有者,也就是法律意義上的船東並不是長榮公司,而是日本正榮汽船株式會社。所以,事件發生後,日本船東的出鏡率和受關注度比長榮高得多。

航運業是高度國際化的產業,發展很成熟,有一套複雜的經營模式。長賜輪是個國際分工合作的典型,也就是租船模式—A機構出資造船,由B機構負責資產管理,租給C機構實際投入航運運營。A就是日本正榮、B是貝仕船舶管理(母公司是德國貝仕集團,全資家族企業,全球多國開設了分公司)、C是臺灣長榮海運。

而長賜輪的船籍國是巴拿馬,船籍國就是船舶的「戶口」所在國,登記在哪國就懸掛哪一國的國旗,向哪一國繳納相關稅收。巴拿馬對掛本國旗的船舶管理寬鬆、稅收低廉,各國船東都很樂意去蹭個戶口,因此這類國家被稱為「方便旗」國家—這有個業內冷笑話,連內陸國也可以成為方便旗國家,比如蒙古和瑞士。

最後出場的是印度,長賜輪25名船員全部為印度籍。所以這個百年產業受損情況肯定耗時費日,最後還會船過水無痕。

但更令人擔憂的是,蝴蝶效應已經顯現。如果不盡快「釋放」這艘船,將影響物價,甚至有評估指出,「塞船效應」會波及商店中看到的任何東西的價格。

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以下三項:

第一,「塞船」導致油價顯著上漲

隨著部分地區疫情趨緩,全球貿易有所回暖,多數企業在尋求補充庫存。在這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長賜號卻擱淺了。

運河突然被切斷,首當其衝的,是對油價的影響。在全球需要通過海路運輸的石油中,大約有30%都要經過蘇伊士運河。光是去年,歐洲每天需要從蘇伊士以東的國家進口55萬桶石油,其中52萬桶通過運河。

這次堵船,阻塞了一條重要的原油運輸路線,使得石油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攀升,基準油價在週三飆升了約6%。人們擔心石油在運河上停滯越久,越可能會擠壓原油和精煉產品的供應,從而給全球供應鏈帶來壓力。

第二,衛生紙、咖啡等面臨短缺

除了油價,還有物價。除了影響能源運輸,堵船還將會及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電子產品、生活用品、食品等物資。

船隻被堵在航道上,歐洲的商品因收不到到來自亞洲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而延誤製程,而空的集裝箱也無法返回亞洲再次裝運。運河封鎖,會造成每小時約4億美元的損失。其中,裝滿即溶咖啡的集裝箱被卡在路上,預計很快就會影響咖啡供應。傢具方面也受到波及,有很多客戶開始反應,自己訂購傢具的交付日期已經被推遲。

第三,國際航運商會秘書長蓋伊·普拉滕表示,不僅長賜號上的貨品會嚴重延誤,其他被堵住的數百艘船上的物品,也會延遲交貨,這對全球供應鏈的損害將是巨大的。考慮到包括醫療設備和個人防護設備在內的重要貨物,正在透過這些船隻運輸,我們呼籲埃及當局盡一切可能,盡快重新開放運河。」

那麼,該怎麼「解救」這艘巨輪?

目前,長賜號的船東—日本正榮汽船株式會社,已為這次事件道歉,並表示,將由荷蘭和日本打撈公司組成的專業救援隊,與地方當局合作,努力幫助船隻復位。據估計,船東和保險公司可能將面臨總計超過1億美元的索賠。

眼下最要緊的,是趕緊讓船「脫困」。然而,僅靠拖船和挖泥機的組合,還不夠解決問題。研究小組還必須找到一種減輕船隻巨大重量的方法。他們可能要卸下部分船上的貨物,還需要排乾燃油和壓艙水,然後再次嘗試使用拖船推動該船。

同時,由於船上還有多個集裝箱,用起重機將這些集裝箱卸下的操作將是極具挑戰性的,該過程還可能造成損壞甚至使船體失去平衡。

根據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的數據,2020年間,有近1萬9千艘船舶通過運河,平均每天有51.5艘。想要將大宗貨物從亞洲運往歐洲,除了海運幾乎沒有其他選擇。運河堵塞之後,一些船舶只能在非洲各地選擇替代路線,不過,航程大約會增加兩周時間,運費也會大幅增加。

2017年,一艘日本集裝箱船也曾因機械故障擱淺堵住了運河。 埃及當局部署了拖船,並在數小時內使船隻重新漂浮了起來。美國海事歷史學家表示,此次堵船事件非常少見,而且這是有史以來在蘇伊士運河上擱淺的最大船隻。

儘管蘇伊士運河最初是為處理較小的船舶而設計的,但在近50年來,蘇伊士運河已經在規模和寬度上增加了一倍。最近的一次是六年前,埃及政府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加深了主航道,並為船隻提供了一條與之平行的35公里航道,耗資超過80億美元。

不過,這些努力似乎還不夠。由於這一次的長賜號巨輪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之一,長度堪比帝國大廈的高度,蘇伊士運河處理大型船隻的能力已經遭到質疑。

天災人禍,看來仍然沒有放過這個世界。

二、3月 24 日凌晨, Intel的CEO Pat
Gelsinger宣佈了多項計劃。
其中包括未來把更多的自有晶片製造業務外包給代工廠,以及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 200 億美元,建設兩座全新的晶片廠。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ikkei Asia日經亞洲:〈Intel challenges Taiwan's
TSMC in chip foundry business〉(英特爾在晶圓代工方面挑戰台灣的台積電);小標:〈US tech titan earmarks $20bn for
plants in Arizona to woo Apple and Qualcomm〉(美國科技巨頭斥資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建立工廠,以吸引蘋果和高通的訂單)
●WSJ華爾街日報:〈TSMC Still Has the
Edge Over Intel in Brewing Foundry Fight〉(台積電在這場日益激烈的晶圓代工戰役中,仍保有優勢);小標:〈Intel is moving in, but the incumbent
will be tough to dislodge〉(英特爾決定進軍,但既有玩家很難被打敗)
●Market Watch:〈Intel must
execute its new strategy perfectly to win back investors〉(英特爾必須完美執行其新戰略,能贏回投資者) ;小標:〈Stock market investors, burned before, will be holding CEO Pat
Gelsinger to his word.〉(之前受傷的股票市場投資人,緊盯Pat Gelsinger許下的承諾。)

分析解讀

如果你細聆聽Gelsinger的演講,你會發現,英特爾正對現有的IDM模式進行重大的變革,未來將致力於推進IDM 2.0模式。

根據Gelsinger的說法,英特爾的IDM 模式2.0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

第一,建立全球化內部工廠網絡

保證可內部生產大部分的產品,這與Intel的營收及產品供貨能力息息相關。對此,Gelsinger強調,英特爾希望繼續在內部完成大部分產品的生產。

第二,將擴大對第三方製造能力的使用

Gelsinger表示,為優化英特爾的成本、性能、進度、供應等方面的進度,該公司將增強與現有第三方代工廠夥伴之間的合作,包括台積電,繼續維持合作關係。

第三,將為歐美客戶提供晶圓代工及封測服務

為此,英特爾組建了全新的獨立業務部門—英特爾代工服務事業部(IFS,Intel Foundry Services)。該部門由英特爾首席供應鏈官Randhir
Thakur領導,擔任IFS總裁兼高級副總裁,他直接向英特爾CEO
Gelsinger彙報。

Gelsinger透露,IFS結合了先進的制程和封裝技術,且支持x86內核、ARM和RISC-V生態系統IP的生產,能為客戶交付世界級的IP組合。

看得出來,為了更高效地部署IDM模式2.0,擴大英特爾的晶片產品的供應能力。英特爾將計劃投資2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Octillo園區新建兩座晶圓廠。此外,英特爾計劃在今年內宣佈,在美國、歐洲以及世界其它地區的下一階段產能都要擴張。

同時,為實現IDM 模式2.0願景,英特爾與其生態合作夥伴IBM共同宣佈了一項重要的研究合作計劃,專注創建下一代邏輯晶片封裝技術,該項目旨在加速半導體製造的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Gelsinger在演講發佈後,台積電(TSMC)和三星(Samsung)股價下跌,但因預期英特爾將增加支出,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包括尼康公司(Nikon
Corp.)、Lasertec公司(Lasertec
Corp.)、東京電子(Tokyo Electron)等,股價都是上漲。

就像我曾經說的,美國已開始為重振半導體產業而採取行動。在拜登政權倡導生產回歸政策的背景下,大型廠商英特爾將投入鉅額資金,在美國建造新工廠,並同時涉足量產其他產品的代工業務。半導體是支撐數位化社會的核心產品,但最尖端的開發製造經驗,容易流向在生產上更勝一籌的台灣和韓國,這就是他們擔心的原因。

但大家也知道英特爾在7納米開發方面進展遲緩,目前英特爾的競爭對手確實走在前面。對比今年前三家企業的設備投資額,台積電(TSMC)為280億美元,三星電子基本相同。英特爾200億美元的投資,是明顯不夠的。

事實上早在1990年代,英特爾曾在個人電腦CPU領域成績亮眼,但進入2000年代後失去勢頭,最後只專注在IDM。英特爾採用從開發到生產全部自主完成的垂直整合型業務模式,但堅持拒絕為其他企業代工,只專注於自主產品的經營戰略。

當時,美國高通等廠商已開始崛起採用,他們採用「無廠」經營模式,因為英特爾拒絕為其代工,無廠企業只好選擇台積電和三星,台積電更是將半導體生產作為主業。代工企業生產的半導體很廣泛,包括家電、智慧型手機和汽車等。客戶和強有力供應商從全球自然而然湧來,技術與經驗的蓄積取得大幅進展。

良性循環在較高技術實力上的確是幫了台積電一把,台積電也因為專注代工,而與荷蘭大型半導體設備企業ASML建立了深厚的人脈。因此,美國政府對英特爾的競爭力下降,充滿危機感,我們看見美國商務部官員也參加了英特爾23日的記者會,並對此計劃表示了讚許。

為迎合拜登政權的意向,英特爾此次宣佈正式啓動代工。這是此前Intel不願意做的事,但如果無廠企業希望在美國尋找代工廠商,業務的收益性將提高。未來,半導體還會用於戰鬥機和人造衛星,在軍事上也不可或缺。在川普時期,國防部就不斷與英特爾推進新建工廠的磋商。在1月拜登政權上台的同時,全球半導體短缺變得嚴重,美國政府相關人士即表示「危機感迅速提高」。

英特爾的加入讓晶圓代工市場肯定變得更加擁擠,但英特爾仍有以下幾項優勢:

第一,英特爾的晶片設計部門,仍會盡量讓代工部門為其代工;代工部門做不了的,才會尋求如台積電、三星等第三方製作。換言之,英特爾的代工部門最大的客戶其實是自己的設計部門,先天就含著金湯匙。

第二,英特爾的代工廠多位於美國及歐洲,其代工客戶如微軟、IBM、思科(Cisco)及愛立信(Ericsson)等,也多位於兩地,距離客戶更近,聯繫溝通上,會比位於亞洲地區的台積電、三星更俱優勢。

第三,在美國擴增產能及進行晶圓代工,非常符合美國政府的國家利益,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也已表示,晶圓製造為美國國家戰略重要一環,因此英特爾的代工部門可望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如財政、物力及人力等。

當然,英特爾也有其劣勢。

首先,過往代工部門以服務內部客戶為主,要轉變為服務外部客戶並不容易,英特爾並不習慣外部服務的模式。

其次,代工成本上,美國高於亞洲地區,這不利英特爾在價格上取得競爭優勢,這也是當年晶片代工業主要流向亞洲地區的主要原因。

第三,其潛在客戶多為英特爾的直接競爭者,如超微、英偉達(NVIDIA)、高通(Qualcomm)等,又外部客戶多半使用基於安謀(ARM)的晶片架構,英特爾的代工部門過往習於替自家的X86架構代工,恐不見得能夠得到很好的接納。

最後,英特爾的制程才剛突破7奈米,落後於已能夠量產5奈米的台積電和三星,難以爭取蘋果、高通等需要使用最先進制程的客戶,這也會反向制約英特爾繼續研制先進制程的能力。

綜觀英特爾此次的業務重整,仍然著重於保住核心的晶片設計業務,期望能使用更優異的第三方制程,使其產品保持競爭優勢,在剝離代工部門後,有助於英特爾整體降低成本。代工部門則放任自行生長,以其7奈米制程爭取訂單,尋覓更多商機;且在美國政府政策扶持的情況下,自生自滅的風險也是相當低的。

總體來說,市場對於英特爾的業務重整,短期內還是認可的,但是長期狀況,顯然還是得看英特爾的自身表現而定。無論是設計部門還是代工部門,仍然有各自要面對的市場競爭環境。

而英特爾業務重整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阿斯麥爾(ASML),以及其他的晶片設備廠商,他們肯定訂單滿手。

對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尤其是台積電來說,此次英特爾的業務重整是喜憂摻半。喜的一面是,台積電可望在短期內拿到來自英特爾,需要高階制程的新產品訂單,憂的一面則是,市場上潛在的強大競爭對手又多了一個,儘管英特爾或許可能成為像是格芯或中芯國際那樣,第二層級的對手。

台積電擁有多年來投入的技術優勢,其先進制程擁有強力的護城河,也有長期以來從代工業務贏取的客戶關係。然而其最大的威脅在於:外部環境方面,中美科技戰競爭加劇,如何保持訂單最大化,內部環境則在於,如何應對台灣政府不時想插手介入其業務,以及台灣目前面臨較嚴重的缺水、缺電危機。

更重要的是,這次美國、歐盟、日本相繼興起的半導體產業民族主義,看來勢不可擋,其中最難拿捏的地緣政治變化,更不是單靠台積電可以抗衡的。

我常常說,台灣企業擅長戰術但不擅長戰略。要比戰術,台灣企業肯定可以戰無不克,但說到戰略,我覺得就很難保證一定可以獨善其身了。天佑台灣!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在深黑的封底前,是英國殿堂級搖滾樂團Pink Floyd在1973年發行的經典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月亮的黑暗面》專輯封面,只是《經濟學人》把原來的三菱鏡換成了科學實驗室的三角錐型瓶。

這首歌曲的主題,是以天文現象暗示光明與黑暗。《經濟學人》想向我們傳達,當人們在受到
黑暗力量打擊之際,也要相信正面的人生觀。上面還有兩排白色字體,大字寫的是「Bright side of
the moonshot」(探月計畫的光明面),小字則是「Science
after the pandemic」(科學與疫情)。

這期《經濟學人》共用了三篇文章,帶我們一窺了人們過去數十年的累積,如何在一夕之間凝聚成一股力量。大量的數據、實驗和見解,對這個病毒乃至醫學的未來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這真是一個令人鼓舞的事情。在世界各地,科學家們都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一邊,共同聯合起來對付這個病毒。基於安全的考慮,實驗室空間專門用於處理病毒測試的艱鉅工作。

所有這一切,都是遺傳學以系統和變革的方式,應用於醫學的領域的成果展現。它不僅應用在瞭解疾病的病理學,而且還被用於追蹤疾病的傳播、治癒和預防。這種方法足以支撐所謂的「Natural Security自然安全」,也就是社會在面對因疾病、糧食、生物戰,或環境破壞所導致的風險時,可以具備更有韌性的抵御能力。

只要某些慢性病真的能夠被治癒,我相信藥品公司很快就會跟著調整。許多人過去總習慣把注意力集中在困擾富裕世界的慢性病上,如心臟病、癌症、代謝紊亂、神經退化性疾病等。如果藥物開發能夠改弦易轍,變成指導細胞去做什麼,那麼藥廠的商業模式將會被顛覆,醫療科學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未來。

我個人感覺,科技本身無法阻止流行病的蔓延,但阻斷疾病蔓延,卻需要系統和機構更廣泛而明智地使用科技。沒有好的系統,再好的科技也只能提供中等水平的治療結果,就像許多Covid-19測試和跟蹤計劃的徒勞無功顯示的那樣。這次疫情最大的貢獻就是告訴了我們:醫療科學確實擁有改善世界的能力和熱情。現在的我們急切需要這兩者,而且缺一不可。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6 Apr 2021EP24 l 拜登宣佈將推出高達2.2兆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雷軍宣佈,小米將進軍電動車產業。一時之間,「跨界造車」幾乎成了世界上所有科技產業轉型的必修課,電動車產業真的這麼迷人?00:14:01

一週財經聚焦

一、3月31日,拜登在匹茲堡的一場演講上宣佈將推出一項總額達2.2兆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籃子計劃。
這對美國的經濟發展有用嗎?拜登心裡想的是什麼?我們又該怎麼從金融市場的角度看這個事情呢?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A closer look at Biden's infrastructure and tax proposals」(近距離看清楚拜登的基礎建設計劃和加稅)
●倫敦金融時報FT:「Biden unveils $2tn
infrastructure plan and big corporate tax rise」(拜登宣佈了兩兆美元的基礎建設計劃);小標:「President announces first stage of
sweeping effort to reshape pandemic-hit US economy」(他宣佈了第一階段,目標就是為了重塑美國的疫後經濟)
●華爾街日報WSJ:「Memo to Biden:
Stimulus Is Easy. Investment Is Hard.」(刺激很容易,投資很難);小標:「The president’s infrastructure plan
could boost long-term growth—if targeted effectively」(如果有效率的執行,這個計劃可以推動長期增長)

分析解讀

美國賓州匹茲堡市曾以鋼鐵廠聞名世界,為美國工業的崛起提供了動力。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產業升級,匹茲堡也逐步轉型成為以科技、醫療保健、金融為主的都市。

做為美國經濟發展的見證者,匹茲堡備受美國總統拜登的偏愛。3月31日,在匹茲堡的一場演講上,拜登宣佈將推出一項總額高達2.2兆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籃子計劃。分析認為,拜登選擇匹茲堡公佈這項計劃,在經濟和政治上引起了重要的共鳴。

多位經濟學家認為,拜登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將幫助美國經濟盡快從新冠疫情之中復甦。自拜登上台以來,其提出的財政計劃便帶有民主黨「寬財政」的特徵。如果該計劃最終能推出,將對美國經濟產生拉動效應。不過,這份「天價」的投資將增加美國政府的債務。對此,拜登承諾美國長期經濟計劃,不會進一步增加政府債務。

此外,為了支付該計劃的費用,拜登提出了《美國製造稅收計劃》。但是經濟學家們認為,他提出的增稅計劃無法彌補同期支出,而且面臨著共和黨和商界團體的反對。

拜登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籃子計劃為期8年,是拜登「Build
Back Better」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重建美國老化的基礎設施、推動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及創造就業機會。據拜登介紹,這一計劃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美國就業計劃和美國家庭計劃。美國家庭計劃將於幾周之後公佈。具體來看,根據拜登的計劃:
美國未來8年將投資6210億美元用於改善交通基礎設施,修復和更新高速公路、橋梁、港口、機場、軌道等公共交通基礎設施。
其中1740億美元將專門用於發展電動汽車市場,在全國建立50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
5800億美元用於振興製造業、研發創新與勞動技能培訓。
4000億美元用於改善老弱病殘者護理服務。
1000億美元用於數位基礎設施建設。
3000多億美元投入住房改善、學校設施更新、電網基礎設施改造、清潔飲用水和廢水處理設施改善等領域。

在2月推出1.9兆美元的新冠病毒刺激計劃之後,拜登在短期內再度推出基礎設施計劃,原因主要有兩個:
首先,美國正飽受老舊基礎設施之苦,而且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美國政府需要對新技術進行投資。
其次,對於總統來說,在選舉結束不久後推出大型支出計劃,國會通過的可能性較高。標普美國首席經濟學家Beth
Ann Bovino預計,2.2兆美元的基礎設施計劃,在10年內可能為整個美國經濟增加多達5.7兆美元的收入。

但為了支付該計劃的費用,拜登提出《美國製造稅收計劃》。他提議將企業稅稅率從21%提高到28%,並把對跨國公司徵稅的最低稅率提高到21%。據報導,美國稅法也將更新,使公司不能與外國企業合併,或將總部轉移到避稅天堂來避稅。

除此之外,拜登還將增加美國國稅局的執法力度。拜登表示,他提出的稅收改革能在15年內籌集1兆美元。他同時強調,年收入低於40萬美元的人不會被加稅。

儘管拜登的計劃雄心勃勃,但是這一籃子計劃接下來能否獲得國會通過,仍是一個問號。美國國會正準備就拜登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展開一場持久戰,民主黨、共和黨以及國會內部,都在就2.2兆美元的投資成本,以及未來幾年如何分配這筆資金展開爭論。眾議院院長佩洛西表示,她希望最早在7月4日通過拜登的大型基礎設施計劃,儘管共和黨人目前幾乎一致反對該計劃,尤其加稅這部分。

華爾街一直對可能的增稅持謹慎態度,並希望華盛頓的僵局能緩和拜登的計劃。JP Morgan發言人於3月31日表示,該行首席執行官Jamie
Dimon認為,美國公司的企業稅率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競爭力,而現在正是如此。

一旦稅收計劃未被國會通過,那麼聯準會是否會成為買單的人?對此,聯準會理事會成員Christopher Waller表示,聯準會不會調整利率或債券購買政策,為聯邦政府不斷上升的赤字而融資。

如果拜登的整套計劃成為法律,它們將標誌著未來將用一個雄心勃勃的聯邦支出,來解決長期存在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認真來說,這個計畫還是有兩個它不得不投資的方向。
第一,疫情退潮後美國經濟將更強、更公平;
第二,對企業股東顯然不是好消息,因為企業將更難用現金提高股利及買回庫藏股。不過這對於美國社會長期認為資本主義的不公平,還是有好處的。

拜登的作法雖可能被市場人士嗆聲,但卻包含了三項長期性經濟政策轉型的要件,尤其是有利於緩和各界對通膨升高的憂慮。這三個要件包括:
第一,基礎建設計畫對生產力與經濟成長更有利;
第二,降低經濟對寬鬆貨幣政策的過度依賴,以緩和金融市場風險以及資源錯置的流弊;
第三,這些措施確實能夠從總體與個體層面,降低金融動盪的威脅。

儘管拜登的計劃絕對有利於美國經濟,但也可能會令美股和美債承受壓力,如果共和黨打死不讓,美國政府可能會讓債券市場來填補財政缺口,比如將基準收益率由2%提高至3%。那10年期美國國債觸及2%或更高的影響,將對股市產生負面影響。更高的債券收益率,加上投資級公司債券的額外息差,對股票一旦構成競爭壓力,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出現一次股票市場的大回調。

而且這種打嗎啡式的快速反彈並非沒有風險。儘管拜登的最新計劃很可能提高生產率,但這種迅猛的擴張,有可能會加劇通貨膨脹,導致過高的槓桿,從而為這種上漲的終止埋下隱憂。

二、3月30日晚間,在小米為期兩天的新品發佈會上,雷軍激動的宣佈要進軍電動車產業。他說,這是他人生當最後一次創業項目。
一時之間,「跨界造車」幾乎成了世界上所有科技產業轉型的必修課。電動車產業真的這麼迷人?裡面又有多少的坑應該避免?投資市場又為什麼這麼著迷呢?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Phonemaker Xiaomi Plans to Plow $10 Billion into Electric Cars」(小米準備投資100億美元進入電動車)
●華爾街日報WSJ:「Will Xiaomi Be the
Apple of Electric Vehicles?」(小米能夠成為另一個蘋果電動車嗎?)
●倫敦金融時報FT:「This is the electric
vehicle bubble. And this is the crash. Don’t say we didn’t warn you.」(這是一個電動車泡沫,而且即將崩裂。別說我沒有警告你。)

分析解讀

雖然因為疫情肆虐,各地車展如東京車展、科隆車展,甚至米蘭車展全部停擺,但汽車產業卻是片刻不停歇,電動車帶來的跨界造車熱欲罷不能。

先看中國,3月30日,雷軍宣佈小米要造車,小米股價立刻飈升了12%;日前百度董事長李彥宏也披露了百度與吉利汽車的合作進展;另外,美國蘋果公司已經與現代、日產等車企討論合作生產電動汽車;更不要說我們台灣的鴻海MIH了。

這不禁令人想起本世紀初,中國加入WTO之後,各地一度興起的「造車熱」。當時業內流傳過的一句調侃:「幹不了別的就去造汽車」。

不過,與當年汽車市場銷量連年增長的背景不同,如今全球汽車市場和經濟,正一起進入了新一輪電動車轉型升級的爬坡期。隨著電動化、智慧化科技變革為汽車產業帶來新機遇,連一些科技企業都試圖以自己引以為傲的「互聯網基因」,進入,或者準備進入電動車製造業。那麼,電動車的市場空間真的這麼迷人?這些跨界造車的新玩家要怎麼後發制人?它們應該怎麼避免誤入歧途?

製造汽車不是一件簡單的工程。汽車產業一向被視為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行業,現在由於電動化、智慧化科技革命的興起,其技術含量和資金密集有增無減。曾有人比較說,花幾十億元資金搞家電、做IT,也許還算得上是個「大手筆」,但要說造車就顯得有些「小兒科」了。

汽車作為大宗商品,佔家庭支出的份額較大,消費者往往更依賴品牌效應。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跨界造車的新玩家們如果想從傳統車企手中搶得客戶,首先得下功夫吸引消費者,並建立品牌信任。

除了正在積極轉型的傳統車企,特斯拉、蔚來等造車新勢力已佔據了一定的市場地位,而此時包括蘋果在內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又加入戰局,市場空間肯定越來越小。這些跨界造車的科技公司能否贏得客戶信賴,存活下來,還是未知數,不過烏鴉已經出現。

大陸的新華社28日已經刊登了一篇題為「這些毛病,得治!——聚焦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隱憂」的評論,指出特斯拉(Tesla)對車輛無故加速,和理想ONE對安全氣囊未彈出等事件,敷衍卸責。日本豐田(Toyota)董事長豐田章男也表示:「電動車是炒作出來的熱潮,效果被過度誇大,甚至會拖垮整個產業。」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無論是蘋果、小米等科技公司,還是傳統車企,幾乎只要發布與跨界造車相關的消息,都能引發資本市場的熱捧。如今電動車已經是資本市場的風口,企業一旦曝光電動車計劃,就會帶來股價上揚。我們公司投資部門最近買了一本上市公司四季報,發現一半以上的台灣上市公司都說要轉型做電動車。

確實,電動車領域意味著人工智慧、5G等新興科技的想像空間,不過,會不會太多人都想進入這個市場?

美國研究機構CB Insights與Dow Jones
Market Data資料顯示,2020年市場投資電動車企業的金額,已經高達了280億美元以上。儘管華爾街已挹注數百億美元扶植電動車與其相關企業,但想實現電動車轉型目標,恐怕仍需更多資金。

在電動車龍頭Tesla崛起帶動下,全球汽車業朝著電動車發展已成既定事實。但未來是否能成功,目前還沒有人知道。

越來越多國家在未來10年或20年將淘汰內燃機汽車,令車商體會到發展電動車的迫切性。根據瑞銀集團(UBS)預估,全球車商來自於電動車的營收將大幅成長,從目前的1,820億美元升至2030年的1.16兆美元。相較之下,這些車商來自內燃機汽車的營收則將減少,從1.77兆美元降至1.07兆美元,至於他們在軟體的營收將成長至近2兆美元。預估20 年後電動車產值,將是智慧手機產值的 2.3 倍,電動車銷量在 2035 到
2040 年間有機會超越燃油車。

而多國政府推動環保政策,因此帶動電動車日益普及,也讓市場興起投資電動車與其相關企業的風潮。難怪過去投資熱潮主要集中於特斯拉與少數幾家電池公司,但現在只要是電動車相關企業就會受到投資人的青睞。近日電動車企業甚至紛紛透過特殊目的併購公司(SPAC,或稱空白支票公司)上市,這些募資的熱潮僅是開端而已,未來勢必出現更多的案例。

不能否認,特斯拉的出現延展了人們對於汽車的想像,突破既有的造車框架和思維,讓許多科技迷認為,特斯拉就是一台「裝了輪子的iPhone」。結合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特斯拉不但開起來更安全省力,車上軟體還能遠端不定期更新,車子買愈久,性能反而愈來愈好。

汽車生產的方式,也將因為電動車的興起,出現了轉變,不再只由一家企業包辦所有工作,跨企業合作將成為趨勢。傳統車廠轉型往往需要耗費大量資源、金錢與時間,為了加快電動車的研發速度,車廠將從過去的單打獨鬥,變成互相結盟。這對汽車產業來說,是個需要面對的挑戰。

除此之外,任何企業想要把握汽車產業這「百年一遇」的轉型商機,思維上必須從生產製造端轉向消費者端。台灣如果只做電動車的硬體,最後還是會變成代工廠,必須朝車用軟體開發走,產業才能往上提升。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表示,人們買電動車,主要動機除了環保,更看重的是電動車帶來的體驗。這是汽車產業一開始最容易忽略的關鍵。

對於台灣來說,我還是覺得台灣有機會,我也看見一些機構建議了台灣往四個方向發展:
第一,協助非傳統車廠「打群架」開發車款;
第二,有機會供給全球車廠系統及關鍵零組件。由於台灣廠商具備供應車用高功率模組實力,包括晶片、模組、功率轉換控制器等層級,都已經在累積技術與佈局;
第三,軟硬整合衍生的人機介面商機,面板廠商有機會受益;
第四,發展新型態應用服務系統。

但臺灣也缺乏如同特斯拉、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mpany)等大型車廠,沒有穩定的造車廠牌搶攻國際市場。另外,臺灣也缺乏鋰電池、自駕技術。我更相信Mind- set才是關鍵,也就是我一直說的MaaS 3.0。

所謂人生有夢最美,看來電動車就是現在這個世界很多人最大的夢,可是築夢仍須踏實,睜大眼睛,尋找、把握每個機會,仍然是最重要的功課。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淺顯易懂,在湛藍的汪洋大海上,我們看見一個漂流其上的瓶子,瓶中置放的,正是曾經在蘇伊士運河上造成堵塞的長賜號。下面兩排白色字體,大字寫的是「Message in a bottleneck」(大堵塞蘊含的信息);小字則是「Don’t give up
on globalisation」(不要對全球化絕望。

這期的主題,經濟學人著眼於對全球化的挑戰與質疑。過去一周的大部分時間裡,蘇伊士運河都被一艘重達20萬噸的巨型障礙物所阻塞。長賜號Ever Given不僅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之一,它還是對那些強烈譴責全球化錯置這的一個打臉象徵。

隨著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各地政府紛紛從一心一意追求效率,轉變成為更重視疫情復甦和自我建設的新方向。Joe
Biden下令要對美國的供應鏈進行100天的安全審查。由於新疆維吾爾族的人權問題爭論越吵越兇,中國發起了對H&M的數位抵制,歐盟和印度甚至限制了疫苗的出口。

這是貿易一個危險時刻,正如全球化當初催生開放一樣,保護主義和政府補貼,正從一個國家蔓延到另一個國家。全球化是歷經幾十年來工作才累積形成的,千萬不要讓它擱淺。這是本期經濟學人對世人的呼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3 Apr 2021EP25│美國計畫推出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全球企業稅」是什麼?KPMG對發展中的電動汽車市場發表了一份全球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揭示了什麼?台灣有發展電動車優勢嗎?00:13:39

一週財經聚焦

一、4月5日,美國財政部長Yellen在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上發表演講,表示目前正與G20成員國研議,推出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
什麼是全球企業稅?美國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對全球又有什麼影響?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T倫敦金融時報 :〈US offers new plan in global corporate tax talks〉(美國在全球企業稅談判中提供新想法);小標:〈Exclusive: Biden proposal calls for big multinationals to pay
national levies based on local sales〉(獨家:拜登的提案,呼籲大型跨國企業必須根據銷售情況,繳納給母國企業稅)
●BBC
:〈Yellen: 'Global race to the bottom' in corporate tax〉(葉倫:企業稅的全球競爭不能繼續)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華早報:〈Global corporate tax plan gains momentum as nations seek
post-pandemic windfall, but will poor countries lose out?〉(各國開始尋求疫情過後的財政收入,但貧窮國家會不會被拋在後面?)

分析解讀

4月7日,二十國集團(G20)舉行了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的線上會議。會議承諾於2021年年中,就全球最低企業稅等稅收議程,達成「全球性和基於共識的解決方案」。

此前兩天,美國財政部長Yellen已經公開發表演說,呼籲各國應當實施統一的「全球最低企業稅」,並在隨後獲得了歐盟與IMF國際貨幣組織的支持。

一時之間,「全球最低企業稅」成為了全球的焦點。一方面是全球在後疫情時代,各國都更注重公共產品的建設和保障,需要大量財政的支援;二方面,美國開啟大規模基礎設施計劃,希望提高稅率。而設置「全球最低企業稅」,更有助於防止企業資金外流到國外的「避稅天堂」避稅。

那麼,何為「全球最低企業稅」?

OECD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在去年年底發布報告,如果各國合作,使跨國公司的利潤更公平地在相關國家之間分配,同時設置一項「全球最低企業稅」,則可為各國創造數百至上千億美元的收入,而產生的經濟損失則是微乎其微。

據估計,過去40年全球平均企業稅率,已經從40%下降到了20%多。跨國集團也樂得在這些國家設立子公司來轉移利潤,形成了一批「避稅天堂」國家,因此美國才會如此呼籲。

Yellen表示,各國應當實施統一的「全球最低企業稅」,以緩解為吸引投資而競相削減企業稅的壓力,從而確保各國政府都有充足的財政能力用於公共項目的投資,以應對危機和投資必要的公共產品,並保障所有公民都公平地分攤政府的財政負擔。

眾所周知,Yellen的觀點背後,是拜登政府的現實需求。為了應對危機,華盛頓已經批准超過四兆多美元的復甦援助,拜登稱其為「不是那種小修小補的計劃,而是美國這一代人僅有一次的投資」。這些雄心勃勃的計劃,涉及巨額資金,資金從哪兒來當然引起了巨大爭議。

為支持大規模的經濟刺激和基建計劃,拜登提出對大企業的稅收將從21%增至28%,並表示,增稅將會在未來15年內抵銷建設計劃的成本。

此外,Yellen在本週還公佈更多企業稅增稅的計劃細節,包括與主要經濟體談判,將全球最低企業稅率設定為21%,並針對美國最大型企業的「賬面」收入,設定15%的最低稅率。

為何拜登政府決定提高稅率?因為2017年川普政府曾經減稅,把美國企業稅從35%大幅降低,但當時企業可以透過各種方式減稅,或是把盈餘轉到海外低稅率的國家。減稅的結果,也讓現任的拜登政府面臨了不小的經濟壓力。

美國想推動「全球最低企業稅」,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可以從3個方面觀察:
第一,穩住美國國內的跨國企業,降低企業搬離美國本土的動機!
第二,美國也出現反對聲音,說美國對企業的加稅,最終將損害美國跨國公司的競爭力。
對此,Yellen表示:「所謂競爭力,不只是讓總部設在美國的跨國企業,能在全球併購方面和其他企業抗衡,也要確保各國政府擁有穩定的稅務體制,能收到充足稅金、投資必要的公眾利益和回應危機。
最後,美國推動全球最低稅率,也是希望恢復美國在全球的經濟領導地位。
對此,Yellen在演講中才會說:美國優先,從來不代表「美國自己一個人優先」。在現在的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光靠自己,就提供人民強大又可持續的經濟;久而久之,缺乏全球參與和領導者,會讓我們的制度和經濟變得脆弱。

最後一個問題:Yellen(或者說美國)的全球最低稅率制,能否實現?或者說其他國家會否同意?

對此,很多人都有不同看法。不能否認,Yellen在全球享有盛譽,因為她是一位周到且成熟的全球市場參與者,所以她的呼籲,很多國家還是會買帳。不過,低稅率國家是否會買單,未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例如: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資深員工Gary Hufbauer就表示,中國不會理會美國所謂的全球最低稅率提議,俄羅斯和許多國家也不會。還有,愛爾蘭利用低稅率創造優勢,吸引了Apple等企業,所以愛爾蘭估計也不會參加。

更重要的是,未來各國還要經過立法,尚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台商需要注意三個發展:
第一,要密切注意跨國追稅的趨勢;
第二,改變心態,過去在低稅率區域設立公司的做法,會逐漸行不通;
第三,化被動為主動,儘早規畫調整跨國配置。

華爾街股市也會受到影響,華爾街正嚴加提防兩大威脅:一是美國刺激措施所帶動的經濟成長,可能引發40年來最大的「通膨恐慌」,二是華府正在醞釀中的「加稅風暴」。

分析師就警告,通貨膨脹和加稅可能傷害企業獲利,並衝擊美股。目前投資人對拜登政府加稅方案的反應還不大,是因為還在觀望國會是否通過,但投資人有所反應只是時間問題。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也表示,全球版最低稅負制若在今年中拍板,各國可能明後年開始立法,台灣也可能在明年開始實施受控的外國公司法案。在這樣的制度下,台資企業必須要有避免雙重課稅的爭議解決機制,否則雙重課稅風險將大大增加。台灣還是得密切注意球球稅制變化。

二、4月9日,KPMG對發展中的電動汽車市場發表了一份全球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全面向電動車轉型,對汽車製造商來說是生死攸關的挑戰。
這份報告的內容是什麼?台灣到底有沒有參與電動車的優勢?又有什麼劣勢?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WSJ華爾街日報:〈Ford, GM and Volkswagen Shares Are Hot. Thank Electric-Vehicle
Mania.〉(福特、通用和福斯汽車的股票很熱門。感謝電動車熱潮);小標:〈Big Auto is finally persuading
investors it is serious in its quest to overtake Tesla〉(大型汽車企業終於說服投資者,它對超越特斯拉是認真的)
●Bloomberg彭博商業週刊:〈Electric-Vehicle Shift Becomes Life-or-Death Risk for Automakers〉(電動車轉型是傳統車廠的殊死戰)
●CNBC
:〈Auto industry urges Biden to back 'comprehensive' EV plan〉(汽車產業敦促拜登,支援全面性的電動汽車發展計劃)

分析解讀

隨著各國陸續宣佈推動新能源車,開始禁售燃油車,許多國際傳統車廠也紛紛投入電動車研發。但是電動車的佈局,不只是生產製造電動車,就好還有相關的充電等基礎設施也得一併上場,連Volkswagen都公開宣佈,未來將會捨棄燃油動力,主攻電動車,甚至放話2025前幹掉特斯拉,目標是成電動車霸主。

在新一波智慧電動車時代衝擊下,KPMG直言,若是傳統車廠沒有努力調整完成,未來10年會有汽車大廠倒閉甚至破產。這樣的轉變對汽車製造商而言,是一場攸關生死的挑戰,雖然這場轉變不會像按下電燈開關那樣,在一瞬間突然發生,但是未來20年,全球汽車市場上的驅動系統,其中包括電池動力、氫動力、油電混合動力和燃油動力汽車,將是百花齊放的局面。

KPMG這項名為《明智投入十億美元的賭注》(Place Your Billion-Dollar Bets
Wisely)的研究報告指出,汽車製造廠目前在電動汽車產業的投資,考慮到通膨等因素,這筆費用已經超過美國國家太空總署在上世紀送太空人上月球的費用。預計在2030年,電動汽車將拿下全球汽車市場24%至37%的市佔率。

這些傳統汽車製造商的命運,將取決於管理階層們如何在燃油車的衰落,以及新能源汽車興起之間尋找平衡。如果2030年電動汽車的市佔達到30%,那麼整個汽車行業將會有4000萬台燃油車產能過剩,相當於200家工廠將無事可做。

而新的市場主導地位將會建立起來,至於舊秩序可能會被打亂,電動汽車的轉變,將導致汽車產業發生「巨大的結構性變化」,只是成功並沒有簡單的規則可言。但若向電動汽車領域投入的規模太大、時間太早,可能會讓傳統汽車製造商失去原本維持利潤來源的燃油車市場。但是這項研究也指出,在電動汽車領域的行動落後,可能意味著那些長時間依賴燃油車的製造商,會走上窮途末路。

KPMG汽車業務全球主管Gary Silberg指出,把握時機的風險很大,因為如果在5年時間裡做錯了,就很可能會導致破產。他同時預測,未來會有1至2家世界頂級汽車製造商,可能無法應對這一轉變,並在未來十年內不復存在,甚至可能有更多的業者會發生嚴重的破產情況。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許多的汽車製造商瞄準了價格在5萬美元,約新台幣142萬元以上的電動汽車市場,但這一市場很小。通用汽車剛剛推出一款標價在10萬美元,約新台幣284.5萬元以上的電動悍馬SUV,與起價8萬美元,約新台幣227.6萬元的悍馬皮卡互補。太多電動汽車的廠商在追逐很小一部分消費者,未來幾年,將是這個產業大的大洗牌的關鍵時刻。

臺灣發展電動車,還是處在困境之中,得面臨美、中強調本土製造、電池與自動駕駛技術薄弱、市場不大等不利因素。

電動車潛藏巨大的商機,不少臺廠已打入特斯拉(Tesla Inc.)的供應鏈,而由鴻海成立的MIH電動車聯盟,則是主打建立電動車生態系,力求創造出電動車產業的安卓(Android)系統,並向產業界廣發英雄帖,邀請電動車零組件製造商加入,截至2021年3月中旬,已有逾千家廠商參與。

鴻海積極進軍電動車產業,MIH聯盟在日前提到,預計在2022年量產電動大巴,而到2023年時,首款C級距電動車也將量產上市。即使無法得知是MIH聯盟自身具有造車能力,還是與造車廠合作,但可以推測,MIH聯盟想突破臺灣較無造車能力的劣勢。

臺灣缺乏如同特斯拉、福特等汽車大廠,沒有穩定的品牌搶攻國際市場;另外,臺灣也缺乏鋰電池、自駕技術。但反觀中國,具有蔚來、小鵬、理想等具有造車能力的車廠,也有完整的紅色供應鏈,同時也是鋰電池的供應大國,MIH平臺如何面對中國企業的紅色競爭,避免重演當年裕隆的結局,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談到MIH聯盟目前的困局,首先得在美中貿易戰興起後,在本土關稅主義下求生存。美國與中國強調本土製造、本土供應商,如果不是像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已在國際供應鏈裡佔有一席之地,目前處在二線位置的廠商,在發展上會相當辛苦。對於成立不久的MIH平臺而言,除非掌握到關鍵零組件的製造,否則未來在發展上得面臨一定的阻礙。

鴻海想發展電動車,不能循過去的低成本代工模式,紅色供應鏈已經有製造能力,同時中國也有造車廠,這也會壓縮到MIH平臺的市場。而蘋果公司(Apple Inc.)與特斯拉也已有穩定合作的供應鏈,MIH平臺要想打入其中,也有一定的難度。

臺廠並未深入著墨在電池技術,臺灣也沒有電池原料。自駕功能需要高階製程的晶片,臺灣雖然有台積電,但台積電的先進製程產能已被國際大廠給包下。如果MIH平臺沒有先進製程的晶圓製造能力,又無法調動到台積電產能的話,會非常吃虧。至於積體電路(IC)設計領域,MIH平臺裡雖然有電源管理晶片與螢幕顯示晶片的業者,但現在最缺的,還是晶圓製造。

未來的電動車市場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大廠之間開始拚成本,福斯(Volkswagen Group)、福特與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一宣佈進軍電動車領域,就被市場看好,股價跟著漲,主因是傳統車廠有完整的供應鏈、生產技術,只要解決自駕系統,成本是它們的優勢。特斯拉則是掌握自駕、AI技術,這也是它們可以佔有一席之地的關鍵。

臺灣的電動車市場不大,且技術地位又不如台積電有領先優勢,無法像台積電投入大筆的資本支出做研發,加上政策補助力道不如中國,以及美、中兩國優先確保本土廠商等局勢下,我個人感覺,「MIH平臺跟其他大廠競爭,會很辛苦。」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饒富趣味,在一座大型遊樂場的旋轉飛天椅上,我們看見象徵各個不同職場的勞動者,有醫生、工人、快遞員,也有遠端工作者。特別的是,他們個個面帶笑容、端坐其上。封面上面兩排白色字體,大字寫的是「Riding high」(意氣風發);小字則是「
A special report on the future of work」(一個針對職場未來的特別報導)。

本週的封面故事,聚焦於經濟學人關於職場世界的特別報導。這是經濟學人一年一度,以一個國家、一個產業,或一個重要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後的主題設計之一。

在過去四十年,最深入人心的場景就是資本擁有者的美好,和勞動者的悲苦歲月。富裕國家的工作者飽受貿易的競爭、不斷進化的科技變革、工資的不平等,以及經濟衰退後緩慢的復甦之苦。投資者和企業,則在不斷擴展的全球市場、越來越開放的金融市場,和低廉的企業稅負間賺的滿盆滿鉢。甚至在Covid-19爆發之前,破碎的勞動力市場景象也是被誤解的。如今,美國的情況正在顯示,隨著病毒的消退,就業機會可以多快回來。


隨著勞動力市場的復甦,政治和科技兩個領域正在發生更深層的轉變。

首先是政治環境。對勞動者來說,這個政治環境是過去幾十年來最友好的時刻,一個明顯的跡象,就是最低工資的飆升。勞動力市場的第二大轉變是科技。由於數位化程度的提高,對工作的長期期待在今年變得更好了。遠程工作正在緩解繁榮城市中昂貴的居住瓶頸,有報告指出,在家工作者(遠端工作者)他們的幸福感和生產力更高。

科技的突飛猛進,使人們的職場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資本對勞動力的駕馭地位正在發生逆轉,或許,改變來的比您想像的還要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 Apr 2021EP26 l 台灣幸運的未列入匯率的操縱國,但隨著新台幣走勢創新高,美元持續走弱,該怎麼看待美國的基本面?花旗集團宣佈,將退出包含台灣在內的13個消費金融業務市場。原因是什麼?台灣該如何解讀?00:15:50

一週財經聚焦

一、4月16日,台股再度大漲站穩了一萬七大關,台灣也幸運的沒有被列入匯率的操縱國。
隨著新台幣兌美元匯價創 1 個月的新高,國際美元卻持續走弱,我們要怎麼看待美國的基本面?美元還會走強嗎?為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Gold heads for best week in 4 months
on subdued dollar, yields〉(隨著美元下跌,金價達到四個月來的新高)
●Reuters路透社:〈U.S. dollar net
shorts fall to lowest since June 2018〉(美元跌至2018年6月以來最低)
●FT倫敦金融時報:〈What a stronger
dollar means for the world〉(強勢美元對全世界的意義);小標:〈The currency’s turnround should boost
US imports but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emerging markets〉(美元貨幣回升,應會增加美國的進口量,但會對新興市場產生負面的影響)

分析解讀

美國公債殖利率與美元近來連袂大跌。由於買盤重回美債,帶動價格上漲,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週四急落至1.531%,大跌逾10個基本點,創逾六個月以來單日最大跌點。美元指數近期仍在近一個月低檔整理,本週來跌幅約0.6%,很可能寫下周線連二貶的低潮。

投資人今年稍早拋售美債,是因為看好疫苗接種計畫與政府紓困方案可望刺激經濟復甦,並催高通膨,接下來就會迫使聯準會(Fed)升息。但投資人現在開始懷疑,這些預期是否會真的發生。

美元走貶主因,是Fed官員一再重申超寬鬆貨幣政策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舊金山聯準銀行總裁Mary Daly甚至指出,美國經濟距離明顯邁向Fed的2%通膨率與充份就業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呼應主席鮑爾「短時間內都不會升息」的說法。

無論如何,對市場而言,如何看待未來一段時間的外匯市場,美元是絕對一個關鍵。我們是否要拋售美元資產?

從市場的角度而言,美元不應該、也不會太弱。伴隨著美債收益率的不斷上升,美元指數從今年初開始逐步走強。而如果美元不斷走強,新興市場也會在某個時點上面臨較大的壓力。

在這樣的十字路口,我們應該如何判斷美元?我想分兩個層面--經濟面與政治面來看。

經濟面

如何判斷基本面?

從一個較為直觀的感受來說,支撐美元的最重要因素,是美國公債殖利率的上揚。其背後的因素就是美國經濟的復甦,以及拜登政府即將推出的一系列刺激計劃。從這個角度而言,支撐美元走強的因素,是經濟基本面的走強。

然而,美國大規模的刺激計劃,將必然帶來大規模的財政赤字,這會加劇了未來美國政府融資的壓力。兩者的角力,讓市場觀點相對的雜亂,但認真說起來,只要美國經濟前景能夠好轉,那麼美元至少沒有太明顯的貶值風險。

如果以上的這些分析可以成立,我們可以判斷,美元的走強並非偶然事件,美元繼續走強的機率也很高。

「跛腳鴨」走勢合理麼?

另外,外匯的走強是一個相對概念。就美元指數而言,如果市場預測其將出現崩塌式的下跌,那麼其對應籃子中最重要的兩個貨幣—歐元和英鎊,將需要大幅度走強。但現在希望歐元大幅度走強,簡直就是緣木求魚,很難。

資本流入助推新興市場

表面看來,新興市場貨幣的升值似乎有可能,其背後有兩個因素,第一是貿易流,因為歐美經濟的「停擺」,導致大量的需求轉向新興市場;第二個因素,則是因為經濟基本面好轉,新興市場收益率現在較高。

但新興市場的經濟狀況並非一致,其間有貿易順差擴大的經濟體,也同樣存在經常項目惡化的經濟體。總體而言,貿易是否帶來外匯淨流入,仍然存在較大的疑問。而且理論上,外資在進入新興市場時,通常會通過衍生品市場進行對衝,所以影響不可能太大。

事實上,正因為外資在去年大規模進入新興市場,投資者更需要擔心未來可能出現的反向操作,以及可能帶來的踩踏效應。

避險偏好和美元的關係

另一個讓市場困擾的因素是避險偏好。

因為迄今為止,美國仍然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主導者,在實際的市場表現中,我們卻往往看到這樣的場景:即便美元會伴隨風險出現而走弱,但卻經常因為危機出現的避險需求,而突然大幅走強,最後美元的總體波動依舊不會太大。但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美元的走勢仍然是上升的。

總而言之,短期內利差攀升支持美元反彈,未來3個月我還是看漲美元。不過,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預期之後隨各地疫苗接種速度加快,美國經濟復甦也帶動其它地區復甦,美國與其他國家利差應不會擴大,資金可能再度流向美國以外地區,尋求報酬收益機會。所以中期可能美元會走軟,但長期肯定還是走強。

為什麼美元長期仍然是走強?這就牽涉到政治面。

政治面

總體來看,現今的「美元體系」主要靠以下三個機制來運行:

商品機制

中國、日本、德國等以貿易為主的國家,向美國出口、賺取美元以後,再將其中相當大部分收益借給美國,所以美元是世界清算貨幣、結算貨幣和主要的資本市場交易貨幣。如果不借錢給它,美國需要自己滿足基礎貨幣發行的話,它就會印鈔,反而會讓美元貶值,這表示我們本身擁有的美元外匯存底會縮水,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另一方面,美元貶值意味著我們本國貨幣會升值,對出口非常不利。所以,作為貿易國家的悲劇就在於,我們需要被動地維持美元匯率的穩定,儘量不讓美元貶值。這就是我們必須購買美國國債、公司債的原因。

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機制

1971年,尼克森關閉「黃金視窗」、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確保自身的儲備貨幣地位。為此,美國迅速找到了「石油」這項工具,與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建立了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機制。這意味著,其他國家若要進口石油,必須用美元支付,因而就必須儲備美元。

美國對外債務的本幣計價機制

美國80%以上的對外債務,都是可以自己印刷美元去計價的。在理論上和實務上來講,針對自己的對外負債,美國可以通過印刷美元解決。事實上,美國在2008年危機之後,已經搞了四次量化寬鬆(QE),釋放出大量流動性。

無論經濟面或政治面,在我看來,「美國衰落」有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就當美國對外發債的時候,如果大部分國家不用美元,而是改用歐元、英鎊、日元或者人民幣,那就意味這個國家真的是衰落了。

如果這件事情沒發生,請不要輕言「美國衰落」,美元會貶值。

二、4月16日,花旗集團宣佈,將退出包含台灣在內的13個消費金融業務市場,改而聚焦在更有利可圖的亞洲富豪業務上,計劃在香港、新加坡增聘2300名員工。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站在台灣的角度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Citigroup to exit 13
global consumer banking markets, including India, China〉(花旗集團將退出包括印度與中國在內的13個全球消費金融市場)
●FT倫敦金融時報:〈Citigroup to exit
most of its Asian consumer businesses〉(花旗集團退出大部分亞洲消費業務);小標:〈Jane Fraser moves to cut costs in
retail network soon after taking over as chief executive〉(Jane Fraser接任CEO後,不久就著手削減零售網絡的成本)
●WSJ華爾街日報:〈Citigroup Refocuses
Asia Strategy as It Pulls Back From Consumer Banking〉(花旗集團調整了亞洲戰略的步伐,退出了消費金融業務);小標:〈The New York-based bank is planning to
hire 2,300 people and expand assets under management to $450 billion in Asia〉(這家總部位於紐約的銀行,計劃增增聘2300名員工,並將管理的資產擴大到4500億美元)

分析解讀

花旗銀行宣佈,要退出亞洲、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等13個市場零售銀行事業,台灣赫然在列。最對熟悉台灣金融市場發展的人來說確實難以想像,也有著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複雜心情。

這很有趣,花旗銀行新任CEO Jane Fraser在剛宣佈上任時,倫敦金融時報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花旗集團現在不是美國大型銀行中最強的,這是最有趣的一件事。下一任CEO(也就是Jane Fraser)的最重要任務,是讓花旗銀行變得更加乏味。花旗銀行的歷史,正是讓它如此迷人,但新任CEO任務又如此艱钜的主要原因。

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花旗一直是美國企業全球化的一個金融標誌,也是美國國務院的一個私營部門。它仍然是一家出色的全球企業金融和投資銀行,是全球現金管理和外匯交易的領導者。

在美國國內,它在1960年代和70年代,曾經是信用卡業務的創新者,即使今天它仍然是美國主要的發卡機構。但2008年的危機表明,這種「金融超級市場」的結構,不能提供穩定的作用,反而提供了金融恐慌擴大的最可能管道。

而改善資產負債表,最好的方式就是「減法」,想以投資銀行為首,零售銀行為主體的銀行也是可以很好地運作,JPMorgan
Chase和Bank of America是最好的例子。但要注意的是,這些銀行的零售業務全是在美國國內的,相比之下,花旗則令人費解,因為它的三個零售部門彼此之間,或對全球機構運營幾乎沒有益處。外國零售業務被認為有風險,尤其墨西哥,而花旗在美國國內零售部門,相對之下規模又較小。

這種結構的最終結果是什麼?就是2019年有形股東回報率為12%,分別落後於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的17%和15%。

擁有劍橋經濟和哈佛企管雙碩士的Jane Fraser,從進入Goldman Sachs高盛集團開啟她的事業,一路高昇成為McKinsey &
Company麥肯錫顧問公司合夥人。她在2004年加入花旗集團,歷經投資、併購及拉丁美洲等部門多項磨練,現在正式接棒成為花旗集團執行長。

大部分與她共事過的人所說,她做決定很迅速,是位能夠一邊著手眼前的事、一邊思考長期策略的領導者。對於如何讓花旗再次強大,這個女性的CEO曾說過「我相信透過簡化,反而能解鎖企業未被發掘的價值。」

花旗最主要獲利來源之一是企業金融,在全球96個國家,為政府和企業提供金融流通服務,並為企業提供貸款,再透過售出債權等方式獲利。相較之下,消費金融則需耗費較多設點成本,藉由開立更多分行,才能接觸更多客戶。因此儘管Fraser尚未公佈簡化計畫的內容,各界專家都認為花旗應更聚焦在企業金融,花旗放棄部分在亞洲的消費金融事業,理所當然。

倫敦金融時報分析,Fraser接棒後得面臨兩個挑戰,一是像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一樣,將銀行龐大的規模,轉換成較高的股東回報。

另一個挑戰,則是花旗業務結構性的問題。雖然花旗的業務遍佈全球,但多半是以信用卡為主,而信用卡的獲利越來越低。

其實外商銀行過去十年,在亞洲經營都很辛苦,尤其在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國大陸和印度,
中國大陸的挑戰來自國有銀行的競爭,而印度對外商銀行有更嚴格的資本要求,重重的挑戰已讓許多外資銀行陷入困頓。

不過,仍有一些大型的外商機構看好亞洲市場成長潛力,並願意繼續押注,瞄準財富管理等領域。滙豐銀行(HSBC)正打算進一步深耕大陸市場,也已選定南亞作為拓展重點,尤其是財管業務。DBS則正在接管印度的Lakshmi Vilas Bank,這項交易是由印度央行負責協調,也是印度央行首度尋求外商銀行紓困經營困難的當地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等日本銀行,則已表達拓展印度市場的興趣。

許多人對花旗銀行都有一些建議,例如麥肯錫的分析師Joydeep Sengupta說,或許數位銀行是能夠扭轉印度市場結構的機會,一些業者可能願意賭一把,但這會場豪賭。

另外很多人知道,花旗開始向加密貨幣比特幣(Bitcoin)靠攏,更於3月發表一份比特幣的研究報告,力挺比特幣有機會成為國際貿易間的首選貨幣,不過這份報告之後卻出現數據上的瑕疵。這也顯示花旗在跨出新步伐的同時,必須要更加謹慎,才能獲得更長遠的益處。

從以上的分析來說,花旗銀行退出亞洲消費金融市場是情有可原的。

對台灣來說,很多人已經在猜它目前估值500億,但首先、花旗台灣的財富管理業務,會不會保留部分高端理財不賣,目前還不得而知;其次,台灣市場可否單獨出售,目前也不清楚。我想各金控最關心的,還是花旗台灣的財富管理業務賣不賣?最新財報顯示,財富管理才是花旗在台灣最賺錢的個人金融業務。但截至目前為止,這些細節仍猶未可知。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經濟學人有三個封面故事,亞太版本談的是緬甸,歐洲版本談的是大英帝國未來的命運,而我選擇的是北美版本的封面故事。

在封面設計上,我們在黑色的封底前,看見一個西裝筆挺的企業家被修圖成了一個大聲公,上面諷刺的寫上了「The
political CEO」(充滿政治味道的CEO)。

經濟學人早在2014年就曾直言,美國的自由主義者擔心精英分子早晚會操控美國的經濟,普羅大眾更認為,美國政府與聯準會關心的是華爾街,而不是一般人民;很多待過中國大陸的人,喜歡批評中國就是一個為權貴分子搭建的紙牌屋。

事實上,沒有人會喜歡「裙帶關係」,但沒有人會否認「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在台灣,甚至是號稱民主燈塔的美國,也無法擺脫「裙帶關係」的糾纏。政商關係、裙帶關係的合流共生其來有自,它只是隨著時代的演進,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出現在你我的身邊。

《經濟學人》在這次的三篇文章中報導的是一個政商關係糾纏的時代。今天,政治與商業的糾纏在美國變得越來越難以劃清界線。企業家有時會為了追求表面的面子與尊嚴拋頭露面,例如在喬治亞州和其他州的選舉改革法案頒布時,我們看見的那些CEO大聲抗議。我們更常看見那些政商不明的CEO批評時政,JPMorgan Chase的CEO Jamie Dimon就在許多重大的問題,諸如軍事採購、刑事司法議題上,不時發表他的看法。

《經濟學人》認為,這所有一切都反映了在公關遊說圈裡,這些企業人士是如何積極的在想方設法,擴大自身企業的經營利益。當然,裡面更包括了為各種既得利益者提供的籠絡服務,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的企業獲得對大的利益。

《經濟學人》相信,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運營,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但身為古典自由主義的一份子,《經濟學人》更認為權力過度集中在政商關係是危險的。商人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交陪、應酬、打球與遊說,他們離政府圈子越近,對經濟和政治的威脅就會越大。政官關係自古以來就有,但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不利的。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7 Apr 2021EP27│美國貨幣政策會議,貨幣寬鬆仍是主要共識,這對新興市場帶來什麼影響?疫情爆發兩年以來全球唯一大型車展--上海車展正式開幕,未來科技與電動車吸引了眾人目光。未來的趨勢是什麼?00:15:36

一週財經聚焦

一、4月27日開始的美國貨幣政策會議,通貨膨脹鴿派理論高漲,大多數人的共識是保持貨幣寬鬆。加上地緣政治風險的蓄積,包括俄羅斯與烏克蘭邊境緊張、土耳其和巴西國內政策變數,以及印度疫情的越趨嚴重,都為新興市場發展帶來了挑戰。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A K-Shaped Recovery, This Time on a Global Scale〉(全球來看,新興市場面臨一個K型復甦);小標:〈Emerging markets are at risk of falling far behind their advanced
counterparts. That’s the whole world’s problem, officials warned.〉(相關官員警告:新興市場在一個落後先進國家發展的風險上,這是一個全球問題。)
●Economist經濟學人:〈The wave v the
tantrum?〉(波浪還是凶浪?) ;小標:〈對疫情傳染的憂慮,掩蓋了對通貨膨脹上升的擔憂〉
●WSJ華爾街日報 :〈Investors Sour on
Emerging Markets as U.S. Prospects Brighten〉(由於美國前景一片光明,投資者對新興市場感到擔憂) ;小標:〈Capital flows out of emerging-market
stocks and bonds as U.S. real yields climb and dollar strengthens〉(隨著美國實際收益率的攀升和美元的走強,資本從新興市場股票和債券中流出)

分析解讀

受疫情影響,去年全球央行都保持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今年以來,隨著疫情影響減弱,經濟恢復成為主要看點,通脹擔憂等也隨之出現。

一季度,巴西、土耳其、俄羅斯先後加息,成為疫情以來首先進入加息週期的經濟體。然而,由於疫情並未得到全面遏制,經濟活動仍未恢復到疫情前水準,多數富裕國家央行仍然宣佈會繼續保持寬鬆的貨幣環境,全球央行在貨幣政策抉擇上,其實走到了十字路口。

3月以來,對於聯準會是否會收緊政策的預期較為高漲,在最新一次會議紀要,聯準會明確將維持利率不變,要保持寬鬆,利率方面將保持在0~0.25%的水準不變。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上調2021年全球GDP增長預測0.5個百分點至6.0%,並對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前景更樂觀。同時,IMF呼籲,發達國家不要過快撤出寬鬆,因為那樣會對其他復甦較慢的新興市場帶來壓力。

但與上述發達國家央行有所不同,由於對通貨膨脹升溫的擔憂,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因為擔心貨幣外流,普遍選擇開始加息。

巴西央率先宣佈,接著是俄羅斯。此外,印度、馬來西亞、泰國等新興市場指標均顯示,市場對於貨幣政策收緊預期正在增強。

除新興經濟體外,部分發達經濟體似乎也會升息,原因不外乎3月美債收益率快速上行後,吸引了部分資金從新興市場撤出,。

我感覺,新興市場現在真的是進退兩難,儘管它們常常被認為充滿經濟活力,但新興市場總想努力擺脫它們過去給人的負面印象。不過幾個月前,很多投資者擔心今年有可能會是2013年的重演,當時的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造成了新興市場的拋售潮,這被稱為「Taper
Tantrum 緊縮恐慌」。

而現在擔心的是另一個問題。投資者擔心今年會重現去年嚴峻形勢的情勢,因為另一波更具威脅性的Covid-19疫情,開始席捲著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區域。

為了摸清楚這些擔憂的真實情況,分析人員試著研究從通貨膨脹到病毒感染率的方方面面,結論是,整個市場的經濟情況可能不如預期。他們一直在尋找今年的「Fragile
Five脆弱五國」繼任人選(過去是巴西,印度,印尼,南非和土耳其),這是八年前受到緊縮恐慌打擊時,表現最糟糕的五個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James Lord,這個最早喊出這個名稱的人,最近卻選擇了「完全看漲」某些新興市場的資產,他公開告訴他的客戶「大力買進新興市場債券」。
要怎麼解釋他這次面對疫情災難的意外鎮定?

畢竟,這個疫情災難目前為止仍然難以迴避。印度的第二波疫情令人恐懼,整個醫療保健系統幾乎崩潰。但印度並非唯一糟糕的國家,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和土耳其的確診病例,如果以每100萬人中的新感染人數來計算,在過去兩周仍然仍高於印度。


JPMorgan Chase上周也下調了對印度和巴西的經濟增長預期。此前它也下調了對菲律賓和中歐大部分地區的經濟預期,現在它預計新興市場(不包括中國)的GDP增長今年為5.9%,這幾乎和發達經濟體的速度差不多(它們預計的增長是5.7%),而新興市場的GDP增長更被預計只會比2019年增長1%。

即使Covid-19疫情很可能重演,緊縮恐慌卻沒有再發生。儘管全球最大最繁榮的經濟體美國,其就業、住房、製造業和零售銷售數據都很強勁,但十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卻沒有飆升,甚至回落到了1.6%以下。抗通貨膨脹債券的「實質」收益率,現在只有-0.7%,與2月底的收益率大致相同。如果美國債券市場在未來幾個月中保持著同樣的表現,那麼外國投資者將很難拒絕新興市場的貨幣和債券所提供的高收益回報。

緊縮恐慌的消退,原因之一是疫情並沒有消退。隨著疫情開始打亂新興市場的經濟復甦,它們的央行肯定會減少任何可能加劇通貨膨脹壓力的擔憂。Morgan Stanley就認為,巴西、俄羅斯和墨西哥等國的中央銀行,不太可能像現在市場預期的那樣大幅提高利率。復甦的延遲對新興經濟體極為不利,但對它們政府卻不一定不利。Load表示,當增長緩慢,且央行呈現鴿派言論時,債券通常會表現良好。

儘管如此,他承認這種觀點有兩個潛在危險。一個是美國公債殖利率比預期更快的開始攀升,另一個風險是,大型新興經濟體的復甦遲緩,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因為會讓投資者開始感到恐懼,並影響政府的信譽。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通貨膨脹的威脅,當地債券的價格也會下跌(殖利率會上升)。在富裕的經濟體中,最糟糕的時期會讓更多人們因為避險需求跑回美國,這將嚴重影響新興市場。

展望後市,新興市場債有雖有風險須留意,但同時仍有機會。首先,新興市場疫苗施打進度較慢,但疫情反覆雖難免,隨著已開發市場陸續施打完畢,下半年新興市場有望跟進;其次,近期升溫的通膨預期讓新興國家面臨升息壓力,但較高的利率也有望使新興債收益提高,相對投資吸引力增加;最後,雖然國際美元短期內走升,可能影響新興市場資產,但因美國持續推出大規模刺激政策,美國經濟看起來仍然不錯,如何佈局部分新興市場債、強化收益,仍有潛在成長空間。

另外,過去幾個月來,大宗商品和石油價格不斷飆升,對於主要的新興市場而言,也有正面效應。

我認為,後續應持續觀察的關鍵則有以下2點,一是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以及各國政策與企業獲利、盈餘。

2,4月19日,兩年以來全球唯一的大型車展--第 19 屆上海車展正式開幕,未來科技與電動車吸引了大家的眼光。我們可以從中看見什麼未來的趨勢?廝殺?或是更多未來的變化?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Economist經濟學人:〈The future of carmaking〉(汽車製造的未來)
●CNBC:〈Automakers show off
flying cars in Shanghai — but Warren Buffett-backed BYD stays clear〉(上海汽車展讓未來車高飛,但巴菲特支持的比亞迪不見蹤影)
●WSJ華爾街日報:〈Tesla Faces New
China Test After Woman’s Auto-Show Protest Goes Viral〉(特斯拉在一個女士大鬧之後,面臨新的中國挑戰)

分析解讀

疫情即使第二波來勢洶洶,但各路的汽車迷仍然聚集在4月21日開始的上海車展,這是疫情爆發以來第一個大型的全球車展。從凱迪拉克(Cadillac)到起亞(Kia)的數十家的傳統車廠都展示了他們最新的電動車款,然而按照流量判斷,最受歡迎的展位屬於一小批沒有汽車製造經驗的中國企業,包括電信巨頭華為、世界最大的無人機製造企業大疆,以及房地產開發商恆大。

十九屆上海車展以「擁抱變化」為主題,本屆共有一千家參展商,在今年車展上亮相或首發的車型當中,有近四成皆為純電動汽車,遠遠超過以往的規模。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而科技變革是主要推動力。

福特汽車此前發布Mustang Mach-E(野馬電動汽車)時說,全球任何一家車企,尤其是在智慧電動化領域,不管是新企業、老企業,沒有人不想切入電動車。

在經歷了第一階段的發展後,汽車行業也逐漸改變過去堆砌智能配置的做法,隨著電子電氣架構、軟體技術的升級和迭代,使得駕駛座硬體設備和駕駛領域能夠更加深度地融合,為智慧網路、車聯網,以及場景應用帶來更多想像空間。

不僅是新勢力品牌推出的車型越來越有競爭力,傳統汽車品牌也開始逐漸著重開發新能源。相比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在供應鏈管理、整車生產製造方面具備更豐富的經驗。

為了推動電動化戰略,德系三強「BBA」(Benz、BMW、奧迪)在本屆車展上均展示了各自的最新電動車,福斯汽車則是所有車廠當中最積極的。

大陸國內傳統車企也來勢洶洶。北汽、廣汽、上汽、吉利等也都拿出了自己的新車款。值得一提的是,佈局高端電動車的上汽集團,其高端品牌「智己汽車」首款車已正式亮相,在21日預售時,只花了1分42秒,就將首輪200輛預售售完。

越來越多的玩家加入,也讓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對此,特斯拉在車展表示,電動車和智慧汽車市場蛋糕其實很大,那麼多的企業進來,這對消費者也是正向的引導。

事實上,全球汽車業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並孕育著新一輪的爆發機會。

首先,隨著5G、人工智慧、大數據、新能源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滲透,全球汽車行業正經歷巨變,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

2021上海車展全方位反映出行業三大產業變化趨勢,包括:
汽車成為嶄新的「移動」智慧終端機;
造車新貴強勢取代老牌傳統廠商;
電動化轉型顛覆傳統供應鏈體系。

除此之外,隨著現有汽車製造商、供應商和科技廠商,加快參與智慧汽車網聯、自動駕駛、共用出行和電動化等關鍵領域,下一代汽車技術將繼續成熟,並具備規模化商業生產可能性。以下四個核心發展要素值得關注:
汽車軟體是決定汽車智慧化發展速度的關鍵;
即時資訊通訊、網路聯接的安全性、可靠性,是未來汽車市場發展的基礎條件;
跨行業合作是未來汽車市場實現共贏的關鍵;
行業統一規範是未來汽車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保障。

當然也有負面的消息,儘管每一家車企都在談新能源、都在説純電動車,可實際上各個車企之間的差距已經被拉開了。

以全球車企集團來看,日系車企在新能源產品上的速度,已經全面落後德系車企;歐洲其他品牌車企比日系更好,但是電動產品卻並不全球化;美國車企和韓國車企雖然準備充分,可是真正量產,卻還要多等兩年。

從上海車展可以看出一個事實--放眼全球,只有中國車企一枝獨秀,隨便找出一家自主車企,其新能源系統都能獨步全球。

如果實在要做一個排序,拋開全民電動化的中國車企,福斯集團顯然是遙遙領先的。焦慮而不敢下決策,甚至徒勞抵抗,這是車企領導人未來可能失敗的主要原因。豐田汽車的豐田章男就是其中一的代表。

當你真正篤定電動車的未來,那麼其餘的就要交給運氣了。因為接下來的技術路線會有很多選擇,每一次選擇都可能引發投資失效,然後又重新再選擇。但是和燃油車時代不同,新能源時代的試錯機會越來越少,做錯決策或甚至不敢決策,就會讓企業直接關門。

當然,不要忘記了,還需要有足夠多的錢,因為你必須懂資本運作的方式。

正如Tesla所顯示的,一些企業正藉由與傳統汽車製造商結合,來迅速進入市場。華為正在與北京北汽集團合作推出最新的高端電動汽車,百度最近與擁有Volvo品牌的吉利汽車(Geely)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它們希望可以藉此大量生產智慧型電動汽車。

一些新進者選擇了自己製造電動車,例如恆大正在建造自己的電動車工廠。智慧型手機的供應商小米(Xiaomi),在上個月小米粉絲會上承諾,將在未來十年內大筆投資電動車最少100億美元。

還有一些傳統車廠開始反擊,如Benz、BMW、奧迪。

決定自己造電動車的新進者認為,他們不必與合作夥伴分享收益,就可以收回新工廠建造的初期支出。他們認為老牌汽車製造商的經營動機,與新進者完全不一致。吉利的電動汽車品eekr在上海國際汽車展覽會上,離百度展位不遠,就是顯凸顯他們的「雙贏合作」。

隨著這兩個路線的演進,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許多的電動車企業早晚會陷入掙扎。即使上海車展很可能在未來幾年都會如期舉行,但現在推出電動車的新進者,將不會一再參展,廠商更新的速度將會很快。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在亞太版本的封面設計上,我們看見的是一間烏煙瘴氣的印度病房,病房中有幾個新冠肺病患者,和全副武裝醫療人員。上面幾個黑色字體:「India’s covid catastrophe」(印度的新冠肺病災難)。

在亞太版本的封面故事裡,經濟學人用三篇文章,介紹印度令人震驚的第二波Covid-19疫情。

4月21日,單日確診病例第一次超過20萬人;一個禮拜之後,這個數字已經高達31萬人,這已經是疫情期間的單日最高數目。

死亡人數也同時在開始飆升,人們普遍懷疑,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是巨大的一個低估。在火葬場外的人行道上,可以看見臨時搭建的停屍木樁。

印度總理Narendra Modi由於自滿和大意,使得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他沒有把重點放在公共衛生上,而是將精力投入在黨派政治中。莫迪和他的副手在為期一周的競選活動中,舉行了無數次大型集會,卻沒有戴口罩,或頒布任何形式的社會隔措施。

儘管印度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型疫苗生產國,但它卻無法生產足夠的疫苗,現在更是受到了美國對重要疫苗出口管制的威脅,更是雪上加霜。

印度政府應該對大型的宗教聚會採取嚴格的管制,也應該想方設法幫助疫苗生產商提高疫苗的產量。除非印度能有效控制第二波疫情,否則全球都會深受其害。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4 May 2021EP28│台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高達8.16%,創了逾十年來單季新高,但印度疫情的失控仍讓人憂心;拜登發表演說,未來將實施 「大政府」並提高稅率,對全球會產生什麼影響?00:15:34

一週財經聚焦

一、台灣於4月30日發布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數字大幅上修1.96個百分點至8.16%,創了逾十年來單季新高,這是繼美國之後第二隻春燕。
不過印度疫情的失控仍然讓大家憂心忡忡,印度本來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不再,將會如何影響全球的經濟發展?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Consumer-fueled economy pushes GDP to 6.4% first-quarter gain〉(美國第一季GDP,在消費推動下增長6.4%)
●華爾街日報WSJ:〈Europe’s Economy Falls Further Behind U.S. and China. ‘It’s Getting Desperate.’〉(歐盟經濟落後於美國與中國,令人失望)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India’s Double-Digit Growth Forecast in Peril〉(印度的雙位數經濟增長預測陷入危機)

分析解讀

疫情雖然還沒有散去,但各國今年第一季的經濟增長看來似乎不錯。5月1日,台灣宣佈第1季GDP,在內外需求強勁推動下,達到了8.16%。不僅超過市場預期,而且也創下近十年半的最高增長幅度。佔比最高的當然是電子零組件,在今年一季度的出口同比增長28.37%,而機械和化學產業,增速也超過20%。

另外,美國商務部當日公佈的首次預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也增長6.4%。

不過也有烏雲朵朵,本來表現最差的是歐盟。歐盟統計局4月30日公佈了歐元區今年一季度GDP初值,環比下降0.6%,為連續第二個季度萎縮。在主要經濟體中,除了法國一季度GDP環比上升0.4%以外,其餘表現都不如人意,其中德國降幅達到1.7%,高於市場預期。

但我相信,最近這段時間國際上最駭人聽聞的,肯定是印度的疫情失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四月初才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印度經濟增速預期提高至12.5%。如今,正在惡化的新一波新冠疫情,給這一樂觀前景蒙上了陰影。

印度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近期連創新高,印度衛生部4月2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連續4天單日新增病例超過30萬例。

印度第二波疫情對全世界最直接衝擊,就是疫苗供應的中斷。度曾希望自己成為全球的藥房,但隨著病例確診數量的激增,政府開始限制疫苗的出口。而主要原因,正是由於自滿和大意,尤其是印度總理莫迪的近期作為,讓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今年1月份,他吹噓著說:「我們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還幫助世界共同抵禦了這場疫情。」沒過多久,他就被失控的疫情重重打臉。

疫情暴露了印度社會階層之間的巨大鴻溝,下層民眾生存條件極度惡劣,病患家屬求醫無門,無法享有基本的公共醫療服務,甚至連逝者的喪葬都成為問題;權貴精英們卻深居豪宅、防護嚴密,甚至包機出逃海外。

印度政府的治理無序也暴露無遺。不僅黑市售賣氧氣瓶、醫院內部兜售病床等亂象頻出,地方政府之間也爆發氧氣爭奪戰。西方媒體放棄了過去對印度的追捧,紛紛用「災難」
、「末日」來形容印度慘狀,批評莫迪政府抗疫不力。

分析人士認為,疫情已成為印度經濟復甦最大的挑戰,其負面衝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抑制經濟活動。

印度央行22日公佈的貨幣政策會議紀要顯示,多名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認為,疫情將為經濟復甦帶來更大不確定性。他們表示,經濟復甦的可持續性取決於疫情防控,而當前疫情及各類封鎖措施,必然影響經濟活動。

印度計量經濟學研究所認為,無論印度是否強化封鎖措施,疫情都會衝擊對經濟復甦,服務業所受衝擊尤其明顯。

二是加劇復甦失衡。

不少專家認為,印度經濟正呈現「K」型復甦,即大公司快速壯大、中小微企業持續萎縮,分化日益明顯,而新一波疫情正加劇這種不平衡。

印度中小企業員工總數達1.1億,是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就業部門,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30%和出口的40%。第二波疫情正帶來新的封鎖,時間越長,中小微企業損失就越大。所以一但失衡,將影響印度經濟長期前景。

三是擠壓政策空間。

印度先前動用大量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應對第一波疫情衝擊,因此當前政策空間已捉襟見肘。

今年以來,印度政府為刺激經濟而發行的債務,規模將近1620億美元,央行已將基準利率維持在歷史低位,只能依靠非常規政策工具維持借貸成本穩定。如果需要更多資金應對第二波疫情,印度可能被迫發行更多債務,為國債收益率的穩定性帶來壓力。考慮到疫情惡化,印度部分機構已下調本年度GDP增長預期。

另外,經濟復甦正帶動石油需求回溫,而印度是全球僅次於美國、中國的第三大石油消費國,但印度近日疫情急遽升溫,使全球石油貿易商、生產商都開始感到恐慌。加上英國、加拿大等國已禁止往返印度的航班,這將打擊蓄勢待發的國際航空燃料需求。

印度疫情爆發,也使計劃逐漸收回減產政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面臨新的隱憂。

據Bloomberg報導,本月印度股市在亞洲地區表現最差,目前投資者正在從印度等新興市場撤資,尤其是印度,已出現了一年多來最大的資金外流。印度幣盧比持續貶值,成為近一個月亞洲最弱勢的貨幣。

二、4月29日拜登造訪亞特蘭大,舉行了一個汽車集會,並發表了他百日內的主要功績。
我們要怎麼從他的演說來看美國未來的戰略?對全球的影響又是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Joe Biden Is Electrifying America Like F.D.R.〉(拜登正被拿來和羅斯福相比擬)
●BBC:〈Biden 100 days: What we all got wrong about him〉(拜登的100天:我們看錯了他什麼)
●CNN:〈Biden promises to lift 'left-behind and forgotten' Americans with his ambitious economic agenda〉(拜登承諾,透過雄心勃勃的經濟議程,來提振「被超越和被遺忘的美國人」)

分析解讀

4月28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美國國會發表了上任以來的首次聯席演說。他除了宣揚新政府執政百日的政績、如何解決新冠肺炎帶來的疫情危機和經濟受到的挑戰,同時也宣示了美國要重返大政府時代。

事實上,拜登上任百日期間,S&P 500指數大漲了8.6%,締造1961年約翰‧甘迺迪上任以來,美國新任總統執政百日的最佳股市表現。

拜登整場演說,總共43次提及就業。他指出,新政府上臺後,美國總共增加約130萬個就業機會,增幅是歷任總統上臺百日之最。拜登還說,全球正面臨氣候危機,「而我在想氣候變遷的問題時,我總會聯想到就業。」

拜登在演說總結時表示,「我上臺時國家還在失火,除了疫情肆虐重創經濟,國會還爆發暴動。如今才花大約100天,我可以向國人報告,美國又動起來了,美國現在已經將危險化為可能,危機化為轉機,挫折轉為助力。」

為了維持這股動能,同時將失業率壓低至疫情前的歷史低點,拜登強調,「這有賴大政府的作為」,呼籲國會應盡快通過以基建為主,總額2.3兆美元的「美國就業計畫」,以及新規畫1.8兆美元的「美國家庭計畫」。

拜登等於是宣告,將採取與近幾十年來歷任總統完全不同的策略。過去兩黨的總統都會藉由類似的場合,宣示奉行小而美的政府,而拜登則是主張在改善人民生活上,政府可以扮演強而有力的角色(大政府主張)。

為了推動相關經濟方案,拜登主張向企業與富人加稅,以籌措財源。包括年收入100萬美元以上的富豪,資本利得稅率將調高1倍至39.6%,以及企業稅率將從21%調高至28%。

拜登也強調,加稅僅限定高所得的族群,他說:「我沒有要懲罰特定人士的意思,但前提就是不會增加中產階級的稅賦負擔。」

拜登高喊大政府,是有民意靠山的。根據路透社與益普索研究機構所做的調查,55%的美國人認可拜登上任後的表現,《華盛頓郵報》與美國廣播公司的調查也顯示,拜登的施政滿意度達52%。

但拜登的加稅計劃曝光後,一度引發美股、比特幣等劇烈動蕩。華爾街交易員認為,如果美國投資者為了避免被徵稅,可能對市場帶來一定的賣壓。

在對美國富人加稅前夕,拜登計劃向美國國稅局提供一筆高達800億美元的鉅款,重拳打擊逃漏稅,以強化其對富人和企業納稅的審核能力。這一做法,將為美國政府增加7000億美元稅收收入。

政府徵稅、富人逃稅,歷來都是一場「貓抓老鼠」的大逃殺,在全球富人數量最多的美國,徵稅與逃稅的鬥爭尤為激烈。據美國政府的報告顯示,在聯邦層面上,每年因故意逃稅和無意失誤造成的稅收損失,約為4580億美元。很顯然,美國富人逃稅的手段已經遠遠超過美國政府徵稅的力度,這是拜登政府最不願意看到的狀況,因為稅收將是13萬億基建計劃最重要的資金來源。

若加上現有的投資收入3.8%附加稅,美國富人未來將面對的聯邦政府資本利得稅,總體稅率可能高達43.4%。這意味著,拜登有意對富有人群徵收約2倍於當前水準的資本利得稅,目前聯邦政府的資本利得稅稅率僅為20%。

資本利得稅徵收在資產出售時繳納,適用於資產從購買至出售時的增值部分。長期以來,美國的金融資產收益稅稅率普遍低於工資和薪金收入的稅率,拜登的稅收政策或將改變這一局面。拜登此前曾表示,將致力於使富人的資本利得稅與所得稅稅率相當,他說:「許多富人的稅率甚至低於中產階級工人繳納的稅率,這不公平。」

不過市場上也出現擔憂的聲音,經濟學人就提醒,不要因為加稅而打擊投資的意願,否則對全球經濟會造長負面影響。

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對個人所得稅,都是重復徵繳資本利得稅。這意味著,對居住在高稅率州、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人而言,其資本利得稅稅率或將超過50%。比如,對紐約州居民而言,州和聯邦政府的總資本利得稅率,有可能高達52.22%;對於加州人來說,可能高達56.7%。

這樣的稅制之下,不徵收資本利得稅的州對美國富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根據美國《財富》雜誌的最新統計,許多居住在加州的商業領袖都有意逃離,前往稅收更加友好的「避風港」遷徙。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目前美國最富有的3個人—馬斯克(特斯拉)、貝佐斯(亞馬遜)和比爾蓋茨(微軟),他們三人現在都居住在不徵收資本利得稅的德克薩斯州和華盛頓州。

高盛預計,美國國會最終通過的提案,可能沒有拜登計劃的加稅力度這麼大,國會將允許把公司稅率提高至25%,而不是拜登提議的28%;個人所得稅方面,高盛預計,國會將允許長期資本利得和合格股息,將被提高約28%,而不是拜登提議的39.6%。

拜登的加稅政策一直都是美股頭頂上的烏雲,每次加稅的消息出來後,美股盤中都會遭遇一波殺跌,而當前市場普遍認為,拜登的加稅計劃比預期的更激進。實際上,美國個人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大多是在富人手中,所以很多投資人擔心,再加稅政策實施前,富人們是否會開始出脫持股。

State Street銀行認為,如果這是對市場更不友好的政策的開端,現在開始股市會更動蕩。相比上調公司稅,市場更擔心上調資本利得稅,因為後者會對富人的投資方式產生較大的直接影響,將令市場出現更大降溫。

面對拜登即將推出的富人稅計劃,瑟瑟發抖還有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市場。若持有比特幣超過一年以上的美國投資者選擇出售,同樣需要繳納資本利得稅,而在加稅計劃出爐後,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美國富人,納稅將會激增。

富人對加稅的憂慮,開始在市場上蔓延,風險資產普遍遭受重創,在拜登加稅計劃曝光的第2天,比特幣日內跌幅超過8%,當日一度跌破50000美元/枚,為3月8日以來首次下跌。

同一時間,高齡90歲的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股東會在台灣時間5月2日淩晨0點30分登場。巴菲特提出四點提醒,值得大家關注:
1.對於投資標的,巴菲特建議投資ETF。
2.如何選股?投資不只是選擇一個新興行業而已,例如電動車現象,選對行業不代表你會賺錢。
3.如何看投機潮?包括SPAC、Gamestop、比特幣…投機狂潮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4.比特幣呢?蒙格:「它令人作嘔!」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本周《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在台灣引發了強烈討論。但它其實不是單純以封面故事提醒或威嚇我們,而是用四篇文章,從美國、中國和台灣角度提供不同的分析和建議,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完所有的文章再下定論,而不是光看部分媒體斷章取義的報導就深覺不安。

在黑色封底前,看見的是一個以台灣為焦點的雷達掃瞄顯示畫面,左上角閃光點點、虎視眈眈,象徵的是中國,右下角慢慢逼近星光點點,明顯是美國;台灣海峽上還有一個類似戰鬥機的圖形閃爍不定。上面一排白色字體:「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全球最危險的地方)。

封面故事著眼於中美之間在台灣問題上日趨緊張的關係,美國正開始擔心,他們無法再阻止中國使用武力拿下台灣。美軍印太司令部戴維森上將(Admiral Phil Davidson)今年3月對美國國會表示,他擔心中國最快可能在2027年攻擊台灣。除了台灣陷入血腥、兩個核子大國的衝突也會升級。

其中一個原因是經濟因素。台積電是全世界高端晶片佔有率高達84%的重要半導體企業,如果台積電陷入停產,有可能會讓全球電子業付出不可估計的代價。

中國的武力進軍,也將是對美國軍事力量及其外交和政治決心的考驗。如果得逞,中國將在一夕之間成為亞洲的主導力量。目前沒有一方(包括台灣本身)需要被迫攤牌,然而,隨著緊張局勢的加劇,中美兩國正在讓自己往對抗方向發展。

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比這裡更危險,台灣,現在迫切需要的是有能力者展示政治才能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1 May 2021EP29│美國首次進行數位美元測試,數位貨幣未來會如何影響全球金融產業?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召開股東會,卻遭到投資人大加撻伐。難道價值投資的時代已經遠去?00:15:24

一週財經聚焦:

一、5月3日,一項由美國非營利機構宣佈啟動的「數位美元計畫」,這是美國首次進行的數位美元測試。
事實上,隨著加密貨幣的一飛沖天,已經有數十個國家啟動數位貨幣行動。我們怎麼看待數位貨幣對全球金融產業的影響?這在中美對峙中的含義又是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Wall Street banks brace for digital dollars as the next big disruptive force〉(華爾街積極擁抱數位貨幣,並將它視為下一個顛覆的破壞力)
●華爾街日報WSJ:〈China's digital yuan could be used by athletes and visitors at the Beijing Olympics〉(中國的電子貨幣,有可能在北京冬奧提供給運動員及遊客使用)
●經濟學人Economist:〈Get ready for Fedcoin and the e-euro〉(請準備迎接聯準會幣以及數位歐元)

分析解讀

最近,各國央行紛紛加快了數位貨幣的動作,執金融市場牛耳的聯準會Fed卻是逆向而為。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4月28日表示,中國快速推進數位人民幣計劃,不會促使聯準會急於推出自己的數位貨幣。他並補說,中國的方法在美國行不通。

我深深感覺,中美雙方的對峙已經從地緣政治、科技,慢慢轉向了金融體系以及資本市場的第三回合爭戰。

確實,當我們看見隨著比特幣報價飆升、越來越普及,各國推動數位法定貨幣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英格蘭銀行(BoE)宣佈,將與央行攜手,創立的數位貨幣,改善支付系統。

另一方面,央行數位貨幣(CBDC)發展進度最快的中國,則考慮在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舉行時,向國際運動員及遊客開放數位人民幣。人民銀行官員甚至說,比特幣是一種「投資替代方案」,與先前全力打擊加密貨幣的作法大相逕庭。

但美國FED 主席鮑爾卻沒有隨雞起舞。他強調,聯準會的主要目標並非加速推出數位元貨幣,而是避免在執行美元數位化過程中,發生任何災難性失誤。

事實上,比特幣自2009年問世以來,其區塊鏈技術即對全球金融科技產業產生巨大的衝擊,同時因為比特幣的限量特性(全球最多只有2100萬枚),也讓比特幣成為投資人的新寵,其價格一路狂飆。

從2010年,有人用1萬枚比特幣才換2個比薩,甚至讓當年5月22日成為全球「比特幣披薩日」,一直到2017年底,比特幣價格突破1萬美元。今年比特幣的價格更是三級跳,年初還在3萬美元附近,4月份卻一口氣衝上63,346.79美元的歷史高點,真的讓人所料未及。

比特幣風潮帶動其他加密貨幣(或稱虛擬貨幣,cryptocurrencies)的價格連袂高漲,市值第二大的乙太幣也大幅飆漲,今年漲幅超過2倍,攀抵2,250美元的新高。另外一個因為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相挺的狗狗幣(Dogecoin),今年更強升70倍,市值衝540億美元,身價比福特汽車還高。整體加密貨幣的市值,目前已超過2兆美元。

雖然由比特幣衍生出來的區塊鏈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多數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對於加密貨幣的交易與推廣,仍多持保留態度,有些國家甚至禁止加密貨幣成為支付工具。但為何加密貨幣的價格會持續上揚呢?

一般認為全球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與財政刺激政策,讓各種資產價格大幅上揚,投資人擔心通膨壓力持續增溫,使既有貨幣貶值。比特幣的限量特性,讓它比黃金更能抵抗通膨,持續吸引投資人加碼投資。

此外,某些大型企業開始投資以及使用加密貨幣,也讓它價格水漲船高。同時,有些美國金融機構開始成立投資交易平臺,協助客戶踏入數位資產投資領域,也讓加密貨幣越來越盛行。這股浪潮除了凸顯資金的浮濫,卻也讓大政府思維越來越強烈的各國政府改弦易轍,認真思考政府數位貨幣的可行性,當然劍指的,我覺得就是美國主導多年的美元體系。

拜登總統也在四月底說,美中競爭是21世紀的大事,但他保證,在他任內不會讓中國超越美國。5月1日,他提出2.3兆元的基建計畫,目的是藉投資提高美國競爭力,要贏得美中之間的競賽。但形勢顯示,美國在重要的「數位貨幣」領域發展落後中國。

Bloomberg和華爾街日報連日發文評論,指美國必須立即覺醒,否則時不我予、再難追趕。可見,數位貨幣很有可能影響中美之間的金融市場消長,尤其是美國的長期主導地位。

至今為止,美元一直沒有受到挑戰,但專家認為,美元已經開始受到「數位人民幣」的威脅。這種數位貨幣(digital currency),不是紙幣或硬幣,而是一種電腦代碼,情況就像近年流行的比特幣(bitcoin),但比特幣價格經常大幅波動,「數位人民幣」是由人民銀行發行和監管,所以更穩定安全。

中國去年底起,已在五個城市試用數位人民幣。例如,去年10月央行在深圳發行1000萬元數位人民幣,12月又在蘇州發行2000萬元,今年農曆新年發行150萬元作為紅包,2月底又在成都發行600萬元。根據被抽中獲得數位人民幣的民眾說,他們拿到了大約200元(人民幣)的數位貨幣,只要用手機下載一個APP和有關的二維碼,就可以用它購物,支付方式與微信和支付寶相似。

不少人對數位人民幣提出陰謀論,認為數位貨幣將成為政府監控人民的新工具,例如監控資金流向、資金外移和洗錢等…..但我覺得這些說法是多慮了。

2022年北京冬奧,數位人民幣可能成為中國金融科技崛起的象徵。另外,數位人民幣也逐漸國際化。人民銀行已開始與香港金管局商議,要推動數位人民幣跨境結算。今年2月,中國與模裡西斯協議,由中國設計一種數位貨幣,供當地所有遊客使用,統一支付所有和旅遊相關的支出。

美中新一代科技競爭,被視為誰可主導世界的決定性因素,作為金融科技重要一環的數位貨幣,也成為競爭焦點。經濟學人不久前一篇文章指出,數位貨幣是未來貨幣,還引述人民銀行前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謙的話說,數位貨幣將是下一輪的國際戰爭。

對被中國視為戰爭焦點的數位貨幣,美國卻毫無準備。FB本計畫去年推出數位貨幣「Libra」,當時川普政府和國會都採取排斥態度,不但不鼓勵,國會還因此要調查臉書,數位貨幣是否侵犯消費者隱私,是否對美元造成威脅。

美國在數位貨幣落後給中國,情況與5G落後十分相似。美國當時沉醉於4G領先,沒有意識到5G時代必然到來,等到川普政府向中國發動科技戰,才好像突然驚醒,但因為落後了數年,只能以封殺華為作手段,力阻華為通訊設備進入美國,還要求盟國聯手禁用華為5G設備。數位貨幣落後情況也一樣,等到中國已開始試用時,美國才如夢驚醒。

美國數位貨幣要追上中國,仍然有很大機會。我認為,情況像武俠小說說的,屠龍刀雖已橫行,但非等到倚天劍出鞘,才有人與之競爭。

美中數位貨幣之爭不僅是科技而已,兩國數位貨幣也反映當今美元和人民幣的世界地位,並不是說誰先發展數位貨幣,就會贏得舉世認同和接受。美元的雄厚實力背景,只要美國大力發展數位美元,其地位必然超過數位人民幣,不是後者能輕易超越,未來就看美國朝野態度和權衡取捨。

二、5月2日,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股東會遭遇逆風,投資人毫不留情大加撻伐,除了投資績效持續落後大盤,其秘而不宣的管理風格以及接班問題也浮上檯面。
難道價值投資的時代真的已經遠去?巴菲特的昨是今非又是為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WSJ:〈Warren Buffett Faces Impatient Investors as Berkshire Hathaway Returns Decline〉(巴菲特面臨了失去耐心的投資人對下跌績效的不滿)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Warren Buffett vs. Robinhood〉(巴菲特和羅賓漢的對峙)
●經濟學人Economist:〈Time’s up〉(時間到了);小標:〈The Oracle of Omaha should look to the future and step aside at Berkshire Hathaway〉(就算是先知,也應該放眼未來,在Berkshire Hathaway 應該退居二線)

分析解讀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5月2日才剛剛完成年度股東大會,卻傳出了股東之一、也是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不滿,BlackRock開嗆Berkshire,「對氣候風險管理資訊的披露情況,不適應ESG對業績越來越重要的世界」。(ESG,即強調企業的「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精神)

Blackrock的立場,凸顯了資產管理者與企業之間的日益緊張的關係。這些資產經理人不斷呼籲,企業必須強調ESG問題,而企業高管則不以為意。且並非只有Blackrock對Berkshire缺乏披露ESG表示不滿,很多機構投資者也有同樣的想法。這與巴菲特在粉絲中受到的狂熱崇拜形成了鮮明對比,機構投資人還開嗆Berkshire的董事會不夠獨立。

不過,Berkshire的高管們對機構投資者投票所展現的立場根本不予理會。巴菲特在股東會上還說,「絕大多數用自己的錢購買Berkshire股票的人,都在投票中反對這些提案。」並說,因為一些外部組織的要求,而讓Berkshire這個龐大帝國填寫一份調查問卷,這樣做「非常蠢」。

不過,經濟學人在最新一期雜誌內容,用了兩篇文章直接嗆聲巴菲特應該下臺,讓我非常訝異。看來時代確實已經大不相同,價值投資越來越時不我與了。

首先,什麼是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是一種投資策略,這個策略主要是Benjamin Graham在他的著作《智慧型股票投資人》跟《證券分析》時所提出,這個議題一炮而紅,Graham也因此被稱為價值投資之父。Graham將自己的投資哲學傳授給了他的學生巴菲特,很多人也接著傳承價值投資,並且在股票市場中獲得了不錯的報酬率,並開創了近代投資世界的巴菲特傳奇。

上述兩本必讀經典著作中,Graham解釋了每間公司都有潛在的內在價值,但公司的股價卻常和內在價值有很大的差異。依據這個理論,Graham認為,只要投資價格(股票價值)低於內在價值的穩健公司就值得買。

不過隨著疫情肆虐,整個金融市場盛況也有點欲罷不能,似乎,巴菲特的時代也慢慢過去了。

和以往在巴菲特的老家奧馬哈開會的慣例不同,這次大會在洛杉磯的一家酒店裡召開。90歲的巴菲特和97歲的芒格終於再次同台。雖然演講部分不到一個小時,但兩人一起回答投資人問題直到北京時間5點多,在臺上足足坐了三個多小時,確實令人佩服。

但要說到具體的內容,能讓人興奮的地方就不多了,重點整理如下:
1.今年企業業績回升,是因為整體經濟形勢恢復的關係;
2.在股市低點,賣出了很小的一部分的航空類股,但短期也不會增加持股;
3.去年賣出蘋果股票,看來是個錯誤。但蘋果佔自己投資的比例已經很多(5.3%),也不會再增加持有;
4.相信未來是新能源的時代,但不會放棄自己已經投資的傳統能源,因為想要馬上用新能源替代所有傳統能源,這不現實。

簡單說,巴菲特的特點就是「聚焦」,只盯著自己懂的少數個股,看好了就長期持有。對於如今的熱門行業,巴菲特的建議是,「不要只盯著行業,還是要看企業的表現。」他說的其實是電動車。

他甚至給出了一張表,當年名字以M開頭的汽車公司,一張PPT都列不完,因為100年前有2000家汽車公司,可是到了2009年就只剩了3家。

問題是,現在隨著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等技術的發展,汽車領域的新公司成百上千地出現。只看產業固然不對,但不看新產業,只盯著那幾家傳統的公司,必然會錯失機會。

巴菲特最著名的觀點就是「人生就像滾雪球,要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雪道。」他自己也是這個觀點的實踐者。作為投資企業,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資是美國的保險、能源、零售…等,這些伴隨著美國經濟發展而來的相關支柱型的企業。難怪巴菲特在今年發表的致股東信裡說,「永遠不要做空美國,因為美國就是那條又濕又長的雪道。」

但是,科技產業的快速崛起確實正在打破巴菲特們所熟悉的投資原則。

第一,對科技產業而言,被新科技所推動的新興產業的機會無疑要大得多,投資的回報也更高。
同樣是投資汽車企業,兩年前投資了特斯拉,現在就會有10倍報酬率;但如果是投資福特,股價只漲了1/10。所以,像過去一樣只看公司,甚至只看傳統類型公司,想要賺錢就不容易了。
而且你要看懂科技企業,核心根本不是財報,而是懂產業、懂技術、懂企業間的競合關係。難怪只看個股的巴菲特,一再錯過優秀的科技企業。

第二,即使在科技產業,一個長而濕的賽道也是由很多更濕更陡的路段組成,甚至哪怕一個路段,也會有幾個不同的發展週期。
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複利原則」,在企業發展中,其實是一個又一個的台階,而不是一條平滑的指數曲線。這時長期固守的策略就會失效,投資者也要與時俱進、終身學習,要學會在新科技的浪潮中抓住新機會。
有點兒反諷意味的是,巴菲特對比了1990年和2020年的全球20強,指出90年的全球20強在30年後都已跌出榜單,藉以說明市場的變化和機會的不斷湧現。但他卻沒有意識到,這是科技潮流越來越猛、越來越密,甚至相互疊加的體現,更沒有想到如何去適應這種變化,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繼續談企業的穩定回報。

第三,科技產業需要更好的金融資本支持,但因為錢太多,現在的金融資本更需要創新故事。
我們這些年一直在呼籲,科技企業在成功之前需要跨越量產和市場接受的生死關,需要巨額的資金。而資本市場往往更愛錦上添花,在企業成功後才會接納他們,造成過去大量科技企業的夭折。這個問題在製造業空心化的美國尤其嚴重。
而現在的更看重企業的未來,尤其在QE之後資金充沛,如果你有很好的未來願景,當然容易吸納資本。例如前陣子出現的SPAC,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初期的資金問題。而巴菲特只把SPAC當成賭博,完全沒有理解到SPAC在支持科技企業提前上市,以獲取更大的資本的意義。

第四,像中國這樣堅決擁抱科技的市場,成了更長更濕的雪道,未來50年再要取得巴菲特式的回報,你可能該選擇投資中國,而不是美國,當然還有次要選擇的東南亞和印度。
雖然在問答環節有人問起中國的挑戰,芒格很堅決地認為,中國走市場化道路是無比正確的選擇,但Hathaway公司在中國的佈局卻乏善可陳,不得不說,他們太過固守自己舊有的成功原則。

我簡單做個總結:巴菲特的策略屬於那個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而今天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果我們今天要學習這樣的投資方法,無疑是緣木求魚。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是一期帶我們深入探討全球金融產業前沿變化的雜誌。在封面設計上,乍看之下會以為是一枚黃澄澄的比特幣,但仔細端詳,經濟學人把中間原本的「B」改成了代表政府的「G」,以及左右兩個央行與電子流通的圖騰。貨幣上下還勘入了兩排字體,上面寫著:「GOVERNMENT ISSUE DIGITAL CURRE NCY」(政府發行數位貨幣),下方寫的是「IN TECH WE TRUST」(以我們信任的科技)。上面還有兩排補充文字:「Govcoins」 (政府貨幣)、「The digital currencies that will transform finance」(將改變金融產業的數位貨幣)。

這期的封面故事以及七篇特別報導,主要聚焦於這場很可能會顛覆金融產業的科技變革。

「政府貨幣Govcoins」是一種新的貨幣化身,它們將讓金融的運作改善,但也會將權力從個人轉移到了政府的手中,並改變整個地緣政治,以及資本分配的方式。

你可以藉由支付寶或Venmo之類的應用程式app,直接在中央銀行擁有一個賬戶,而不再需要去實體銀行開戶;你也不再需要使用支票或信用卡在線上付款,而可以使用中央銀行更便宜的支付路徑;你的資金也將改由政府進行保證,而不再是那些三不五時發生弊案的金融機構。

美國、歐盟、英國和其他地區的50多個貨幣當局,正在探索數位貨幣的推動,中國也正在試驗進行中,巴哈馬甚至已經發佈了自己的數位貨幣。

政府和金融產業必需要為貨幣如何運作的轉變做好準備,這一轉變與當年全球向金屬硬幣或金融卡跨越一樣重要,除了表面帶來的更廣泛機遇,也蘊含著看不見的潛在危機。

一個沒有銀行的世界早晚會來臨,它不是夢境,但最後很可能會帶給眾多傳統金融機構一場它們最不想看見的噩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8 May 2021EP30│美國4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創2008年9月以來最高年增率,但股市反應激烈,投資人交錯恐慌;美國參議院公佈了半導體製造五年扶植計畫,半導體競賽來勢洶洶。00:15:01

一週財經聚焦

一、5月13日,美國勞工部公佈4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4.2%,漲幅高於3月的2.6%,創2008年9 月以來最高年增率。
但股市反應激烈,投資人陷入恐慌,我們得怎麼解讀後續發展?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orbes富比士:〈Is Inflation A Long-Term Threat, Or Just A Temporary Pop?〉(通貨膨脹是一個長期的威脅,還是只是一個暫時的響聲?)
●FT倫敦金融時報:〈Inflation wild card unsettles markets〉(通貨膨脹戲弄著不穩定的市場);小標:〈Investors will have to make a call on whether shift in consumer prices is transitory or a regime change〉(投資人必須明白,消費者物價變化是暫時的,還是趨勢變化)
●WSJ華爾街日報:〈Everything Screams Inflation〉(所有的事情都圍繞著通貨膨脹尖叫) ;小標:〈Investors are woefully unprepared for what may be a once-in-a-generation shift in the market〉(投資人悲傷的發現,自己對這個一生難得一見的市場變化毫無準備)

分析解讀

5月13日,美國勞工部公佈的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了4.2%,漲幅高於3月的2.6%,更創下了2008年9 月以來最高年增率。經季節調整,4月CPI月增0.8%,漲幅還是高於3月的0.6%。

如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與能源,所謂的核心物價較去年同期更是上漲了3%,已經創下1995年以來的最大漲幅。

COVID-19疫情雖然趨緩,但聯邦政府的撒鈔紓困以,及民眾儲蓄增加下的刺激消費,都讓通膨壓力廣泛且沉重。這會不會影響潛在的投資回報,以及投資者應該採取的保護措施是什麼呢?

事實上,金融危機以來,過去十年股票和債券價格的上漲,都是因為長期為了緩解通貨膨脹壓力導致的全球QE(量化寬鬆)。在全球經濟突然關閉將近一年之後,經濟活動又開始加速增長,合理的結果,當然就是通貨膨脹預期的激增。

現在但是令投資者困惑的是,現階段通貨膨脹的前景到底如何解讀?

現在擔心通貨膨脹衝擊的投資者,正面臨兩難境地,從以下三項經濟及就業市場的轉變,可以觀察:

1.被視為抵禦這種風險的傳統避險工具的一些資產,例如抗通膨債券(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 簡稱 TIPS),和大宗商品,已經開始明顯的上升。

實際上,一定時期內通貨膨脹一直很熱,歷史確實為那些太晚購買昂貴的通貨膨脹保護措施的人提供了警告。過去的通貨膨脹警報,是在2000年代初互聯網泡沫破滅後,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恢復期,事實證明,兩次都是虛假的曙光。

在經歷了短暫的疫情衰退之後,人口老齡化和根深蒂固的通貨緊縮趨勢,以及與科技創新相關的成本下降,這些因素短期之內是不會減緩的。因此,許多投資者和FED預計,今年的通膨還是「暫時性的」。

但是,對抗通貨緊縮的力量,卻是過去一年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最大的依據。這樣的雙重壓力之下,當然,物價上漲的壓力就蠢蠢欲動。

但截至目前為止,聯準會多位官員仍然表示,今年通膨雖然會升溫,但不會太強,預料只是短暫現象,供應鏈問題解決後就會緩和。

不過美股確實賣壓沉重,道瓊指數一度重挫681點,創3個多月來最糟表現。科技股一蹶不振,台積電美國存託憑證(ADR)甚至跌逾4%。

反映市場利率預期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最新通膨數據公佈後竄升,從昨天的1.62%升至1.69%,創3月以來最大單日升幅。

素有美股「恐慌指數」之稱的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BOE)波動率指數(VIX),盤中一度衝破28,有別於前兩個月多保持在20以下的格局。意味美股短線波動,恐隨通貨膨脹憂慮升溫而加劇。

過去40多年來,財金政策都以打擊通貨膨脹為優先要務,對投資人與消費者友善的政策不再流行,不只美國,全球許多國家皆然。但很明顯,投資人對這個轉變並未做好準備,可能是因為很難指出此種歷史性轉捩點的確定位置。

「狼來了」是否會真的出現,沒人知道。而疫情過後的支出激增,加上供給能力受限所引發的短期通膨壓力,可能是大轉變的起點。

無論是之前葉倫主政,還是現在鮑爾擔綱,Fed都重視充分就業這項這第個指標。Fed尤其聚焦於邊際勞工的福祉,包括少數種族,因此有意使景氣的熱度處於正常水準,這就是Fed不容易快速升息的主要原因。

川普大幅降低企業稅率,因此早在肺炎疫情爆發之前預算赤字已經暴增;拜登上任後更願意大筆花錢,而民調顯示他新提出的兩項支出計畫(美國就業計畫和美國家庭計畫)也得到多數民眾支持,雖然他也主張提高企業及富人的稅負。

但我們也無法否認,通貨膨脹的壓力,最可怕不在於它會不會發生,而是它的預期性。尤其現階段,運行超過40年的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現在「全球化」已經過了頂峰,所以希望藉著全球化,讓全世界的產品在全球不同國家能有大致相同的售價,這種情形已不在存在。區域化的競爭,會讓物價上漲的壓力變大。

2.人口老齡化

全球化的好處之一,就是當本國勞動力擴張減速時,可以用外勞來取代;而美國過去十年來人口增加率,也是1930年代以來最低。當勞工面臨的競爭壓力下降,且較不擔心企業外移時,他們就能要求較高的工資。

3.勞工權力大增

拜登政府強力支持工會,且組織工會也可能比以往容易。近年來朝向「零工經濟」發展的趨勢,能夠增強勞工市場的競爭及壓低勞工所得,但現在這種潮流已經受到國家的壓力,且多個歐洲國家也打擊企業規避雇用法規的作法。美國勞工部長最近建議,許多美國「零工經濟」領域的勞工應被劃歸為雇用人員,讓他們得享更多權益,不過,這樣企業的成本也就更高了。

上述的三項轉變都在慢慢進行之中,且除了入口結構因素之外,每一項轉變都有很強的政治後座力。如果我們的確處於轉捩點上,此時如果犯錯,代價將非常之高。

投資人在殖利率僅1.6%時買進10年期美國公債,一旦通膨升高,將會損失慘重。即使通膨率達到2%目標一段時間,投資人也將損失購買力;如果年通膨率升到3%,即1990年代的平均水準,則公債投資人將非常痛苦;如果通膨率升到1980年代時平均5%的水準,對公債投資人而言將是「大屠殺」。

現在就認定定通膨將一路衝高,仍言之過早。但如果在建立投資組合時完全不考慮通貨膨脹,那你的風險會更大。

二、5月14日,一個由美國兩黨參議員組成的小組公佈了一項520億美元的提案,將在5年內大幅提高美國半導體晶片生產和研究水準。
看來半導體的競賽已經擋不住,台灣半導體護國神山的挑戰很快就會來到。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Biden's infrastructure plan will bolster the U.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Commerce Secretary says〉(拜登的基礎建設計劃,將著重推動半導體產業)
●CNBC:〈The global chip shortage is starting to have major real-world consequences〉(全球晶片短缺將,對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Reuters路透社:〈Intel seeks $10 bln in subsidies for European chip plant〉(英特爾向歐洲尋求100億美元的補貼)

分析解讀

5月14日,幾位美國參議員公佈了美國半導體製造五年扶植計畫,規模高達520億美元。據瞭解,起草這個方案的參議員包括民主黨籍的亞利桑那州參議員凱利、維吉尼亞州參議員華納,以及共和黨籍阿肯色州參議員柯頓等人。

這幾位參議員認為,面對中國大陸半導體製造業的崛起,以及晶片短缺衝擊汽車業與其他產業,美國必須商討出折中做法應對。

這項提案,預期會納入參院本周將討論的「Endless Frontier Act 無盡邊疆」法案之內,該法案準備撥款逾1,100億美元,用於支援美國的基礎與半導體先進技術研發,以期更能與大陸競爭。

其實這個情況情有可原,大力扶植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業的人士強調,美國在1990年時,在全球半導體與微電子製造的占比還有37%,現在只剩下12%的晶片在美國製造。

另外,美國遊說團體「半導體聯盟」積極爭取政府補助國產晶片。美國半導體聯盟是由蘋果Apple、Microsoft、Intel及TSMC等60多家廠商組成,成員除半導體廠外,還包含上下游業者,主要向美國爭取補助,鼓勵在美國境內從事晶片製造業務。

但台灣疫情的突然爆發,也讓許多國家憂心忡忡。韓聯社引述南華早報的報導指出,若未能阻止疫情向南擴散,台灣經濟可能面臨最糟局面。

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Tony Phoo指出,若確診者持續增加、疫情向南擴散,半導體業等製造業工廠勢必受影響關閉,影響產能,可能造成全球半導體供給不足問題更加惡化。

無巧不巧,美國半導體龍頭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5月14日剛好分享了英特爾年度企業責任報告,並強調該公司往2030年目標實現進展。基辛格認為,由於有四股「超級力量」推動,數位科技正以更快的速度改變世界,這四股超級力量分別是雲端、由5G推動的連網性、人工智慧(Al),以及智慧邊緣。

Gelsinger談到,上述四項之所以被稱為超級力量,是因為彼此能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讓影響力得以加乘,它們正在重塑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每個層面。

但同時間,歐盟打造半導體聯盟雖然想要拉英特爾助陣,不過對方獅子大開口要求巨額補貼,引起德國媒體正反兩極的評價。

英特爾(Intel)執行長Pat Gelsinger最近訪問柏林和布魯賽爾,表達有意加入歐洲半導體聯盟,並在德國建晶圓廠的意願。不過強調,為了與台灣和韓國競爭,前提是德國政府必須提供8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300億元)的補貼。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認為,英特爾的要求情有可原。目前全球只有台積電、三星、英特爾有能力生產先進晶片,前兩家享受母國的規模經濟優勢,對投資歐洲興趣缺缺,只剩下英特爾有意願,儘管技術離前兩者有一段距離。給一家企業這麼多補貼是很大的冒險,但如果英特爾不來投資,歐盟除了繼續依賴亞洲之外沒有其它選擇,毫無翻身機會。

不過,另一家德國重要財經媒體「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則不看好英特爾的雄心。「經濟週刊」指出,英特爾技術不如台積電和三星,不可能拿到蘋果(Apple)等大廠的訂單,季辛格想自製晶片又寄望代工業務追上競爭者,根本不切實際。

Gelsinger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督促德國政府針對補貼盡快做出決定,他說:「現在是歷史關鍵的一刻,我們還能扭轉下滑趨勢,減少對亞洲廠商的依賴,如果再拖5年就太晚了。」

歐盟為減少對進口產品的依賴,5日將公佈新的工業政策,準備全面強化半導體、雲端、電池芯、氫能源等未來產業的生態系。

到底歐盟會不會跟英特爾合作,我的觀察如何?

在此引述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佈《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報告強調,半導體的未來將面臨三大挑戰:屬地主義/民族主義、供應鏈短缺問題,及人才管理危機。

民族主義者之下的貿易環境,對半導體公司構成了挑戰。53%的受訪者(較去年上升16%)表示,屬地主義是半導體產業中最大的威脅,包含跨國租稅協定、邊界貿易協議、關稅、法規及國家安全等議題。中國及美國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將增加貿易成本壓力、增加供應鏈管理的複雜度,及影響半導體生態系。

台積電是世界半導體產業龍頭,去年營收六成來自北美,近兩成來自中國。如何在兩個地緣政治強權之間獲得平衡,其實是不容易。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早就預言,台積電會是地緣政治必爭之地,美國要它,歐盟邀它設廠,大陸也想將台積電納入囊中。

台積電去年宣佈在亞利桑納州投資35億元,興建五奈米先進晶圓廠;近日再宣佈將投資29億美元,在大陸南京廠擴建28奈米晶圓產能;這本是台積電在美中地緣政治求取平衡的策略,但這也反應出台積電面對兩大強權,已有點捉襟見肘。

拜登繼邀請19家半導體業者舉行供應鏈高峰會,又稱將提撥500億元,建立美國半導體供應鏈。既想圍堵中國半導體業,也想加強美國半導體供應鏈建置。

2020年確實可能會是台灣護國神山的頂峰,能不能再造巔峰,就得像《經濟學人》文章說的:
「截至目前為止,中美雙方都沒有直接幹預台積電的決策,或許是因為兩方都認為現行手段最為適合,可以幫助他們達成各自的科技目標。然而,如果晶片製造的重要程度繼續攀升,中、美就可能會出手,不讓它(台積電)單獨生存下去。」

看來這確實需要有智慧的政治家來權衡取捨,幫台灣找到戰略了。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經濟學人》共用了十篇文章,對Covid-19的疫情狀況做了一個重新的模型估算,他們成功揭露了這場疫情的真實狀況,並對全球提出了緊急的呼籲。

在黑漆漆的封底前面,我們看見的是一隻橫空出世的疫苗針筒,左上緣一段白色文字:「Ten million reasons to vaccinate the world」(一千萬個用疫苗治癒這個世界的理由);右下方則是:「Our new model of the true deaths toll from Covid-19」(我們針對Covid-19的真實死亡人數新模型)。

《經濟學人》在整本雜誌裡方方面面揭露了一些截然不同的實際狀況,並語重心長的呼籲,除非疫苗的供應能夠很快的送達貧窮的國家,否則《經濟學人》認為,印度正在經歷的場景很快會擴散到其他地區。

模型顯示 「Excess Death超額死亡」人數是官方公佈的三倍,而更重要的一個發現是Covid-19對相對貧窮族群的打擊超過想像。也許最終能夠阻止疫情慘況的就是疫苗接種,然而短期內,疫苗會催化貧窮與富裕國家之間的差距。不久之後,富裕國家的Covid-19死亡人數會隨著疫苗接種而慢慢下降,但貧窮國家的大多數人卻有可能因為疫苗接種的困難,而必須暴露在疫情的威脅。

不過《經濟學人》認為,疫苗的擴產在2022年前就可以跟上腳步,還公開表示拜登的開放專利訴求是錯誤的,因為這些呼籲虛偽而緩不濟急。貧窮國家不是因為價格而被市場遺忘,真正的原因,是全球疫苗必須通過COVAX,這個由捐助者資助的全球分銷計劃進行分配。

我認為,《經濟學人》提供的模型估算不是危言聳聽,它告訴我們Covid-19隱藏版的數據背後真相。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東南亞,這個屬於6億5000萬人的家園,迄今為止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出現大量的疫情死亡人數。

不止台灣,Covid-19仍在全球各地肆虐,但疫苗確實創造了拯救數百萬人生命的一個機會。《經濟學人》呼籲這個世界不要白白浪費它,我願意舉雙手呼應。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5 May 2021EP31│隨著美國經濟的開始復甦,就業數據卻不如人意,這和通貨膨脹間有沒有關聯?市場上的ESG標準過多,已經出現魚目混珠的情況。投資人應該怎麼對待這個現象?00:14:57

一週財經聚焦

一、5月19日,全美超過15個城市的麥當勞舉行了罷工,要求麥當勞為員工提高最低時薪至15元。
隨著美國經濟的開始復甦,就業數據卻不如人意,這和通貨膨脹間有沒有關聯?要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McDonald's is hiking pay -- but only for some workers〉(麥當勞正在調升薪資,但只針對某些員工)
●WSJ華爾街日報:〈U.S. Employers Added 266,000 Jobs in April as Hiring Slowed〉(由於四月份的聘任放慢,美國就業市場只增加26萬6000個就業機會)
●CNBC:〈Fed's Evans says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need to pick up before policy changes〉(芝加哥聯準會主席Evans 表示,就業與通貨膨脹必須在政策變化前轉好)

分析解讀

在過去幾周,麥當勞就對外表示,隨著疫情的趨緩,它們面臨到了越來越嚴重的「用工荒」。為此,麥當勞已決定在其直接經營的一小部分餐廳平均加薪10%,也得到其他勞團的支持。來自「國際碼頭與倉儲工人聯合會北加州分會」的Chris Christensen表示,碼頭工人將與速食行業站在一起,一起反抗來自億萬富翁與大企業對勞工的壓迫。

事實上,隨著美國經濟從疫情中復甦,企業確實正苦於人力不足,四月份非農業就業報告顯示缺工、員工難尋是現在企業共通的抱怨。

美國大公司如如Amazon、McDonald、Cosco等,都為了招募更多人手提高工資。Amazon 五月13 日宣佈在美、加地區招募 7.5 萬人,平均工資超過每小時 17 美元,並提供新進員工 1000 美元的聘用獎金,完成疫苗接種者,還能額外領到 100 美元。

事實上,美國從零售業、速食業到叫車公司,都祭出更高工資或更好的福利向勞工招手,過去入門職缺少有的推薦和簽約獎金,現在愈來愈常見。

不只一般企業,連「零工經濟」也是如此,Uber、Lyft兩大叫車公司也將發獎金給推薦新司機的員工。

企業提高工資或加發獎金,意外替拜登政府想把基本工資提高到每小時 15 美元的政策助一臂之力。

但明明企業積極加薪求才,美國卻仍有上千萬人失業,讓有關就業市場景氣的辯論更白熱化。4 月非農就業僅增加 26.6 萬人,跌破眾人眼鏡,同時職缺數激增,企業調查顯示雇主愈來愈難找到足夠的人手。

為何就業市場明明需求孔急,但失業人口還是這麼多?經濟學家指出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
1.育兒問題,導致一些家長無法回到就業市場。
2.晶片供應短缺,導致車廠被迫裁員。這也是導致勞動力市場怪異現象的部分原因。

在其他地方,勞工短缺也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 在5月17日敞開大門的英國餐飲業老闆正在尋找需要的服務生;在澳大利亞,職位空缺的情況比疫情爆發前高出了40%;歐洲擺脫封鎖的步伐一直比較慢,但從瑞士到德國的空缺職位,也比以往來的多。

不止這樣,為了刺激就業,目前美國已有至少16個州決定提前退出聯邦紓困方案的失業救濟措施,這個決定將影響近200萬人的生計。這些州長表示,勞動力短缺是促使他們決定退出聯邦資金計畫的主要原因,他們認為失業救濟金過高,變相鼓勵人們不用急於找工作,讓企業難以填補職缺。部分經濟學家也認為,就是因為優渥的失業金,才讓許多失業者不願回到就業岡位。

民主黨在實現完全執政後,於今年早些時候通過名為《2021年美國援助計畫法案》(American Rescue Plan Act of 2021),也就是規模高達1.9兆美元的新一輪新冠紓困振興方案,其中最受到關注的措施,包括向美國人直接發放1400美元現金,以及將《新冠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CARES Act)之每週加發300美元的聯邦失業給付措施,延長至9月6日勞動節。

隨著勞力需求激增、人民上班意願不足、可用工人短缺,美國大小企業都在努力填補空缺,但小企業抱怨目前處境痛苦不堪,因為他們的待遇水準很難比得上大企業,政府提供受疫情重創小企業的「薪資保護貸款計畫」(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PPP)將在5月底截止,有些業主擔心若申請不到貸款將陷入困境,雪上加霜。

據華爾街日報委託中小企業主與高管聯盟Vistage Worldwide,對611家小型企業進行調查顯示,75%小型企業計畫明年增加員工人數,但逾三分之二小企業表示,很難找到合格工人。由此看來,美國的「缺工」狀況十分嚴重。小企業主表示,政府增加失業救濟金、申請工作者缺乏適合技能,是公司職缺難以補足的兩大原因。

對於這個情形,我的想法是,就業復甦放緩、通脹壓力驟增,兩大議題正在讓美國政府新一輪刺激計劃前面臨考驗。

但我附和經濟學人提醒的,為了使勞動力市場更好地運轉,政府應該要好好考慮三個P:payments, passports and patience.(支付,護照和耐心)。 

首先是payments(支付),最佳的解決方案不是削減福利,而是重新設計福利,以鼓勵勞工積極的工作。

其次是passports(護照),與移民或移工有關的問題該怎麼處理。暫時性的邊界控制措施可以阻止病毒的傳播,但這種控制措施,不應持續超過疫情期間。這就是為什麼在許多國家中,依賴外國人的行業(例如服務業)正面臨著嚴重的勞工短缺原因。政客們必須清楚,封閉的邊界將帶來痛苦的成本改變或產業改變。

最後一個就是patience(耐心)。許多人因為害怕感染Covid-19而迴避工作。隨著疫苗的施打率提高,這些擔憂將逐漸消失。一些產業在勞動力市場中也出現了工作崗位的萎縮與繁榮局面,面對如此大規模的變革,人們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新的職業發展方向。  

現在就業市場和通貨膨脹是美國的兩大問題,而上周提到的CPI破4,對於正在從疫情中復甦的美國經濟而言,無疑不是好消息,不少人想起了上世紀70年代的大通膨時期。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Gregory Daco在報告中指出,早期數據顯示,5月份的就業報告也可能疲弱。如果工人們不接受工作,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無論是繼續擔心疾病、缺乏兒童保育、失業救濟金條件太好,或是供應鏈的管理難以解決,問題是怎麼讓人們回來?這是一個不同於為經濟注入紓困刺激的問題。

讓我們回顧一下上世紀70年代的大通膨,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時由於布雷頓森林體系(註1)剛剛終結,加上石油危機,美國通脹率持續走高,並在1980年達到13.5%的峰值。

當時美國除了依賴進口石油,經濟與全球的關聯度並不高。大多數消費者購買的商品都是在美國製造的,美國工人的工資在工會的支持下不斷上漲,石油危機和工資上升的共同作用,造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通脹潮。

在卡特總統任期內,美國每月平均增加21.5萬個工作崗位,失業率卻在上升,最終導致其連任失敗。

如今的供應鏈約束正在加劇供需矛盾,而政府財政支持則不斷注入流動性,因此通貨膨脹預期不斷上行。

不過真正的通貨膨脹螺旋,發生在工資漲幅開始跟上物價水準的時候。當今環境與70年代的最大的差別,在於勞動力絕對缺乏定價權,這一點從政府最低工資談判的艱難程度可見一斑。因此,我對美國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同時通脹持續惡化的可能性不大。

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本月初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指出,美國經濟即將迎來一輪繁榮,但如果刺激計劃安排不當,之前的努力可能會被浪費。

當然,市場難免擔心通膨升高可能引發美國聯準會收緊貨幣刺激政策,連帶使股市重挫。瑞銀UBS就認為,通膨擔憂不太可能令股市漲勢結束,建議透過金融和能源等行業為在通膨佈局,因為歷史上這些類股,往往受益於通膨上升或收益率走高 。

重要的是,主要央行已表明無意因為物價短暫上升而收緊貨幣政策。美聯準會官員重申了這一訊息,美聯準會理事Lael Brainard 表示,決策者應該保持耐心,等待後疫情時代數據失真逐漸恢復正常。

類股走勢反映出對通膨與收益率上升的擔憂,「再通膨」受益股和價值股普遍跑贏科技股和成長股。例如美國能源股跑贏大盤0.6個百分點,金融股跑贏1.7個百分點,科技股雲集的納斯達克指數則下挫2.3%。

二、5月20日,CFA( 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協會亞太區在香港表示,各國監管機構將ESG披露標準,由上市公司推廣至投資產品及基金經理。
市場上的ESG標準過於繁多,已經出現魚目混珠的情況。投資人應該怎麼對待這個現象?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Economist經濟學人:〈Sustainable finance is rife with greenwash. Time for more disclosure〉(可持續綠色金融已經泛濫成災。是時候進行更多的披露了)
●WSJ華爾街日報:〈Who Really Pays for ESG Investing?〉(誰會真的為ESG投資買單?)
●FT倫敦金融時報:〈CFA offers certification in sustainable investing〉(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對永續投資提出要求驗證)

分析解讀

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的投資越來越多,但市場上基金「漂綠」(Greenwashing)情況也很多。CFA協會就投資產品的ESG披露準則發表意見,以提高附有 ESG 相關特性投資產品之透明度及比較性,並宣布初稿將於今年11月發表。

徵詢稿對投資產品策略的8項因素,作出披露規定及建議,包括投資目標、投資基準、ESG資訊來源及類型、ESG 剔除項目、有關財務分析及估值的 ESG 資訊、投資組合層面的 ESG 標準及特性以及盡責管理,以達到產品透明化的目的。

香港擬在2025年全面落實,而歐盟發展較為成熟,於今年3月全面落實「永續金融披露規範」(SFDR),將投資基金分為「深綠基金」、「淺綠基金」,及「灰色基金」三大類別。

同時間,新加坡交易所、DBS集團、淡馬錫和渣打集團,聯合推出全球碳交易平臺及項目市集Climate Impact X(CIX),以提供高品質的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s,簡稱碳信用),預料在今年底前推出。

CIX的交易平臺主要通過標準化合約,將具規模及高質量的碳信用銷售給跨國公司和機構投資者等市場參與,以爭奪綠色投資的市場。

回頭來看,台灣金管會主委黃天牧5月3日也表示,在推動CSR與ESG上,台灣是與世界同步併行的,同時也會防止企業只作表面,即嚴禁「漂藍」、「漂綠」,所以也將陸續推出相關的認證與評鑑機制,供投資人更清楚的分辨。

而綠能也成為台灣金融業的投資顯學,過去幾個月,至少五家金融業喊進,包括永豐銀、星展銀、兆豐銀、國票金以及滙豐銀,綠色債券、太陽能光電都是必搶之地,星展銀更指出,看好離岸風電發展下,台灣未來將有機會成為主要專案融資中心。

事實上,全球ESG投資在2019年下半年熱度開始攀升,2020年進入了ESG的投資大爆發,總計ESG相關投資年增長50%。從數據來看,ESG概念基金規模2015年僅4,000億美元,到2019年底足足增長了一倍至8,000億美元,2020年底總投資金額更達1.2兆美元。由此可知,綠色投資現在的確是眾人追尋的目標。以國泰金控與臺北大學在去年底合作的台灣SRI(社會責任投資)調查中也顯示,台灣相關投資金額佔總資產規模已達31.7%。

在這樣的全球ESG與SRI投資趨勢下,台灣投資人該如何參與相關的投資?

由於台灣主管機關積極推動公司治理3.0,將有越來越多台灣上市櫃企業致力於永續經營,帶動ESG相關的ETF或基金發展潛力。現階段,國內投資人仍然能夠透過近300檔國際級ESG基金與ETF標的進行佈局,或透過專業的ESG評等公司所評等出表現優秀的公司作為投資標的。

聯合國於2015年啟動「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17項全球政府與企業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目標後,ESG開始受到關注,再加上如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從美系大廠Apple、 Facebook、Nike,到台灣的台積電、台達電積極參與下,ESG投資需求也成為投資市場的新顯學。

2020年的Covid-19無預警的發生,使得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一度被禁止外出,大自然的反撲,也讓投資人對節能減碳、社會關懷、產業鏈維繫等重要議題關注提升,綠色投資也迎來榮景。

ESG投資期望創造更穩定報酬外,更重要的積極使命是透過ESG投資,讓已將ESG設定目標的公司做的更好,也讓還未加入ESG的公司加快參與腳步,否則將被投資人拒於門外。

分析台灣ESG基金/ETF結構,其中約65%是大型股,而海外ESG基金/ETF則約60%配置股票、20%則配置在債券。因此,基本上股債配置已將投資風險降低,若再加上ESG認證,相信對於退休族與穩健型的投資人來說,將是投資佈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版圖。

可是伴隨而來的「漂綠(Greenwashing)」也不是陌生字眼。漂綠,指的是「以友善環境為名義,遮蓋掩護其產品、政策、或行動,掛羊頭賣狗肉」。

當投資人重視企業是否破壞環境時,公司就會藉「漂綠」,來宣傳和誇大其推動改善環境的績效。像是有些原物料業、食品業會高舉拯救雨林大旗,卻只是印印DM、辦辦宣傳會,或用非主流產品當做形象急先鋒。放到投資上,這就成了基金經理人為「漂綠基金」加冕的一道綠色光環。

這的確需要譴責,因為這是道德不良的典範。

隨著ESG基金的總資產管理規模(AUM) ,在2020年上半年首度突破一兆美元里程碑,放任冒名、搶熱度的漂綠基金遊走市場,恐將帶來大衝擊,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都考慮要更新永續基金的命名規定,希望基金名稱必須和其主要投資政策有相關性,來遏止基金漂綠行為。

面對無所不在的綠色投資宣傳、ESG友善呼籲,投資人最想問的是,我們該如何避開漂綠基金,找到真正永續投資的良心企業?

永續投資簡單說,就是將ESG(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要素納入投資策略考量。但是,同樣是「永續」「ESG」名號的基金,因投資決策不同,挑選到的ESG企業涉入程度也不一樣。面對眾多的ESG基金,我們可以有以下幾個評斷方法:
1.排除罪惡股。早期有不少基金表面上運用ESG篩選策略,卻僅僅是排除「罪惡股」(如軍火、菸草等),永續深度很有限。
2.遵循第三方廠商ESG評級。多數機構法人以 MSCI、Sustainalytics 等協力廠商評級機構的評分資訊,作為ESG投資決策依據,投資人可以參考。
3.自行調查研究。投資人擁有自行調查研究的能力,更能減少對第三方資訊的依賴,不僅具備前瞻性,也才能真正看懂ESG。 

漂綠,就本質來說,是一種行銷上的欺騙行為,想避免這種不良行為,可以以由上至下的法規來解決,像是歐盟在2020年6月通過「永續分類標準」,要求所有金融商品必須揭露其永續性資料;亞洲地區包含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的監管機構也正積極對永續金融實施新規範,以提高ESG治理與公開性。

其次則是落實從下而上的投資人教育,從一片漂綠中洞悉真相,最基礎的方法即是學會問對問題、用心做功課,才能自主撥開漂綠基金的煙霧彈,做到用投資獲利、為社會與環境盡心。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雜誌的重點,放在美國的種族問題上。封面上我們看到,在五顏六色的人影憧憧背景前,是去年被員警壓制致死的George Floyd。上面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Race in America」(美國的種族問題);下面一排小字:「A SPECIAL REPORT」( 一個特別報導)。

在George Floyd被員警壓制致死一年後,這期經濟學人用了七篇文章,告訴我們美國種族議題在過去一年發生的變化。

此外,經濟學人還在美國版塊第一篇指出,其實拜登的「家庭計畫」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要脫貧,經濟學人認為,確實不應該只解決某一個種族問題,而是應該讓整個美國脫貧,切斷種族與貧窮之間的連結

Floyd 的去世引發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民權抗議活動,警察Chauvin也不同以往,被了判謀殺罪成立,美國及美國以外的機構,也開始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有些事情確實需要改變。

但到底是什麼需要改變呢?經濟學人指出,當三個狀況同時發生時,大部分的種族差距就會出現,這三個狀況是:長期以來的經濟趨勢、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遺留作用,以及當今對種族的既有歧視。前兩個通常是造成非裔美國人對現狀不滿的主要原因,但第三個狀況更引人關注。

這是一種倒退。種族歧視在美國仍然是一個詛咒,儘管它不像民權運動時期那麼離譜,也沒有30年前那麼普遍,但由於它的根深蒂固,因此想要根除它,不是現在任何一個政府有能力做到的。

貧窮與種族歧視在各個機構中遺留下來的結構性問題是不一樣的。以拜登政府新的兒童稅收減免政策為例,該政策似乎可以將兒童貧困率降低40%,但由於非裔美國人貧困人口高的不成比例,因此這種種族中立的政策,可以讓貧窮的黑人兒童數量減少高達一半。所以經濟學人認為,這個方法不但受到歡迎而且有效,脫貧的方式也是正確的。


註1:布雷頓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s)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該協定對各國就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的措施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1 Jun 2021EP3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後疫情時代,大家要懂得放輕鬆。經過Covid-19、氣候變化與綠色轉型,全球石化業正面臨轉型之路。00:16:03

一週財經聚焦

一、5月28日,紐約時報刊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的文章,呼籲大家要懂得放輕鬆。
為什麼?事實上,隨著疫情跨入第二年,曾經最慘的美國靠著撒錢一馬當先,但煙花瀰漫中也讓大家越發看不懂疫情過後的世界趨勢,我們應該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The economy is finally booming, but millions of Americans can't feel it -- yet〉(美國經濟終於起飛,但數以百萬人仍然感覺不深)
●CNBC〈U.S. Economy’s Strong Start Signals a Stellar Year〉(美國經濟的強勁開局,預示著輝煌的一年)
●WSJ華爾街日報〈How to Tip Post-Covid-19〉(Covid-19過後的小提示)

分析解讀

近來美國經濟的起承轉合,引起很多人的焦慮。媒體報導充斥著斗大的標題,像是「原物料價格飛漲!」、「企業缺工!」、「通膨復熾宛如1970年代夢魘重現!」。大致而言,克魯曼認為,最近美國經歷的情形有如經濟「車輪一時的打滑」,是一個常見的現象,應該並無大礙,只要駕駛做好調整,就可以讓一切恢復正常,無須過度驚慌。

不過,克魯曼在紐約時報文章中指出,當前美國經濟確實出現一些值得討論的狀況,引起不少的辯論,例如:
1,職業婦女離開工作崗位,有多少是因為學校停課,迫使媽媽們把工作放在一旁,回家照顧子女?
2,政府發放加碼版失業津貼,果真使勞工不願重回職場接低薪工作?
3,明年展望會是如何?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經濟會不會過熱,迫使聯準會(Fed)急踩煞車,以防止物價上漲演變成更長期的通膨麻煩?

克魯曼承認,以上三項疑慮確實都有可能,只是此刻許多反應都是過度,大多反映「經濟力圖在幾秒內從0加速到60英里」,當下難免晃盪,但克魯曼仍認為,美國的經濟基本面仍然良好。

今年初,美國仍深陷新冠肺炎疫情深淵,每天病故人數不斷創新高,單日死亡人數動輒超過3,500人。所幸疫苗施打計畫告捷,染疫死亡病例已陡降逾85%,且仍在下降中。

隨著恐懼消退,美國經濟強勁反彈,復甦速度之快可能打破歷年紀錄。然而,在經濟突然加速行駛的過程中,怎麼可能不留下一些輪胎打滑的痕跡?

因此,原本預料景氣長期沉淪的鋸木廠業者驚見需求暴增,措手不及,導致木材價格飛漲;租車公司去年脫售一大部分的車,如今卻又連忙大量買車,也促使二手車價格飆升。

那「缺工」報導又是怎麼回事?克魯曼指出,其中一些情況反映,在高失業時期過後總是會發生,例如習慣應徵者上門排隊求職的企業主,驚覺「買方市場」結束而抓狂。

2015年初的小企業調查顯示,雇主抱怨勞工嚴重短缺,但奇怪的是,從2010年展開的聘僱熱潮又延續了五年。所以,很難為抱怨招募不到人手的雇主掬一把同情淚,他們得認真思考求職者的提問:「你給多少薪水?」

這意味社會大眾要求供應商快馬加鞭提高產量,並期待雇主迅速招募到大量新員工。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但多數問題將在數個月內自動化解。

他的結論是,放輕鬆點。的確有些壞消息,但多半是「異常好消息的短暫副作用」:新冠病毒節節敗退,經濟將凱旋回歸。

確實,市場震盪總是讓人不舒服,特別是在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時候。顯然易見的,目前並非歷史上的承平時期,對於無論是個人、商業及工業活動來說,我們相信,現在將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折時刻。

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他們知道自己投資時,是著眼於企業的增長潛力及未來價值,這顯示出放眼未來的重要性。跟2020年年初相比,目前的投資機會已經有很大的轉變,值得投資者開始思考下一步的投資機遇。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貝萊德就認為,受到疫情衝擊,全球將會從日常中生活中的各個面向重新審視,未來有五大領域將會有十分重大的變化,值得投資者留意:

1. 低接觸時代來臨
科技產業在疫情爆發前已經有十分強勁的表現,並且可望繼續成為贏家。疫情激化了處於起步階段的數位化趨勢,如遠距辦公、線上教育、線上遊戲以及影音串流服務等。非實體接觸的科技也會跟著受益,如無人快遞、遙距醫療及電競等。
此外,隨著遠距辦公對於數據傳輸的速度及頻寬有著迫切需求, 5G也將得到推動。

2. 區域化發展之爭
由於各國開始希望照顧國內民眾與經濟,全球化退位在所難免,從某個程度上來說,開始轉向區域化或本土化。中美貿易戰已經引發了市場對於供應鏈過度集中風險的關注,疫情更是進一步將此一問題放在聚光燈之下。
在此趨勢下,供應鏈是必須要分散,以加強應變能力,許多國家可能興起所謂的「科技民族主義」。
另外一個可能是城鄉發展趨勢逆轉。這一波疫情影響,許多人發現遠距辦公其實成效也不差,都會區辦公室可能因此出現退租潮,郊區可能因此受惠,。

3. 企業加強資本支出與投資
受到疫情影響,市場也會開始重新思考何謂「穩健」的資產負債表。事實上,一些受到疫情衝擊較大的企業,不但開始削減股息,也在尋求融資,以確保有足夠的流動性。而有些企業為了適應新科技時代帶來的新工作機會或商業機會,所以資本支出越來越大,甚至為了不錯過下一個機會,很多的資本投資也會越來越強。

4. 可持續發展(ESG)投資加速
新冠肺病重新定義了可持續發展,即環境、社會按公司治理(ESG)相關的投資發展趨勢。社會大眾將會記住企業在疫情期間的所作所為,同時那些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並獲得員工、客戶和社區認同的企業將會受惠。

5. 休閒活動緩慢復甦
疫情籠罩下,休閒娛樂活動在全球各地顯然還會持續低迷一段時間。不過歷史經驗顯示,西班牙流感在1918年一戰結束時爆發,直到1920年才平息下來,但人們並未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下,反而是迎來了所謂「咆哮的20年代」。

所以雖然休閒活動會暫時減緩,但長期觀察,還是會慢慢恢復的。

從生活的角度來說,也會有以下幾的改變:

改變1:必定迎來一段時間的揮霍潮
當重大事件發生時,消費機會受限、民眾心態趨近保守,造成存款比例迅速增加,例如1870年代英國爆發天花疫情,家戶存款比例就增加了一倍。既然存款激增,當危機解除後,人們一方面感覺自己好像比較有錢了可以消費,一方面又擔心威脅再次來臨的不安全感,就會有一股揮霍潮。
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全美民眾存款總額在三月達到6兆美元,是疫情前的4倍之多,平均存款佔總收入將近21%,也是近年來的高峰,因此在餐飲娛樂和旅遊陸續解封後,將可預期到相當大的消費潛力。

改變2:比較敢於改變和挑戰
歷史學家觀察,人類在重大事件後,因為經歷過生死存亡的危機,因此更有勇氣追尋更好的發展、面對改變帶來的挑戰。例如14世紀黑死病的爆發,讓歐洲人更勇於航海探險;1919年剛從西班牙流感復甦後的美國,也出現大量新創企業。
美國餐飲業最近出現大量缺工潮,部分原因是原本的餐飲從業人員,被資遣後決定勇敢轉換跑道,提升自己的不可取代性。

改變3:更積極以機器取代人工
這次重大危機出現,伴隨而來的是人力短缺,因而刺激企業尋找更多能取代人力的生產方式。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2003年SARS和2013年伊波拉病毒爆發後,在當地受到影響的企業,後續投資、增加自動化生產的比例及速度,都有明顯上升。

改變4:左傾社會主義崛起
左傾社會主義也就是我常說的「大政府」。危機發生時,受重創的通常是最弱勢族群,因此危機解除後,往往會引發追求平權和正義的風潮。
2008年的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直到2015年美國黑人的失業率才降至10%以下,但從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白人失業率卻從未超過10%。重大危機通常會讓原本就存在的資源不均、貧富差距問題更被凸顯。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報告,政治和社會的動盪,往往會在疫情結束後兩年來到高峰。紐約時報也撰文提醒大眾,開心迎接後疫情時代的同時,別忘了關心那些真正受到重創的人。

二,5月26日,對美國石油巨頭ExxonMobil氣候策略多所批評的對沖基金Engine No.1.,搶下了至少兩席董事席次。
石化巨頭面對了鋪天蓋地的壓力,氣候變化與綠色轉型經過Covid-19的催化,正在掀起前所未有的轉型之路。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T倫敦金融時報〈Hedge fund that beat ExxonMobil says it will have to cut oil output〉(擊敗埃克森美孚的對沖基金表示,將要求公司削減石油產量)
●Forbes富比士〈Dear ExxonMobil: I See A Bad Moon Rising (For You)〉(親愛的埃克森美孚:我看到一個糟糕的月亮升起)
●Reuters路透社〈Oil prices gain 1%, boosted by U.S. economic data〉(受美國經濟數據提振,油價上漲了1%)

分析解讀

今年的5月,對全球石化業來說都非常艱難,除了Exxonmobil,無獨有偶,另一石油巨頭荷蘭Royal Dutch Shell也遭法院裁定了2030年前須減碳45%。此外,國際能源總署(IEA)日前才向全球示警,須立即停止開發新的油氣田,方可阻止氣候災難。美國另一石油巨頭Chevron,61%股東也支持要求公司減碳的請願;歐洲大型石油公司已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擴大現有的高回報油田上,而不再勘探新的油田。

確實,疫情仍在加劇,石化產業理所當然被視為是造成全球環境浩劫的幫凶。對我來說非常難以想像,王永慶的台塑時代護國神山怎麼這麼快就成為了眾矢之的?

在疫情期間,對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支出被大幅削減,而且目前仍處於低位。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金仍將花費在傳統業務上,但由於未來需求不確定性加大、資本成本上升,且碳價持續上漲,可能會面臨更高的預期回報率,所以壓力會越來越大。

綠色能源投資當然將增加,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應該開始建設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場,因為這其實不容易。如果沒有相關經驗,開展可再生能源項目可能很難。

圍繞新領域的競爭也很激烈,而且這是一個低利潤的業務,設備安裝重於資源勘探。英國石油BP是歐洲最新一家轉向綠色能源的傳統石油公司,該公司就為投資進入海上風電,支付了相當高的代價。

對美國能源巨頭來說,最具前景的投資領域,是那些他們擁有可轉讓科技的領域。煉油廠除了加工石油,也加工生物燃料;液化燃料可以是天然氣,也可以是氫氣;捕獲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於提高石油採收率。對美國能源產業來說,他們的科技比歐洲強。

令人振奮的是,由於石油投資減少,加上沙烏地阿拉伯決心維持油價平衡,大宗商品價格和現金流在短期內應可保持穩定。但即使有高油價的支撐,對於石化產業來說,環境看起來還是很艱難。

此外,對這些石化公司來說還有一個好消息,殼牌和法國同行道達爾(Total),早期轉型中所面臨的一些未知因素已經散去。例如,減碳現在幾乎成為各界的一個政治優先事項,電動汽車產量正在擴大。越來越多的審視和披露讓,讓大型石油公司越愈加不可能只開「空頭支票」而沒有行動。

事實上,台灣的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日前也在公開宣示,將加速台化的產銷轉型計畫--「騰籠換鳥」,擴大高價值及差別化的產品銷售並分散市場,掌握因疫情催生的新生活常態商機,進行超前部署。

台塑集團面對此一符應發展清淨能源的國際新潮流,其實也並沒有坐視,其中我們看到,台塑出面與日商大金合資成立了台塑大金精密化學,投入電子級氫氟酸的生產;以及由台塑石化出面,與日本出光興業合資,成立台塑出光特用化學,投入氫化石油樹脂的生產。甚至最近台塑與鴻海MIH的頻送秋波,都可見端倪。

但遺憾的是,台塑與中油這兩大台灣石化企業卻像難兄難弟般,被評定為「2020空汙類環境金害獎」的得主。

除此之外,傳統石化產業所面臨的「外患」,毋寧是來自於對企業的營運可能產生實質傷害的國際變數。例如剛剛提到的國際能源總署(IEA),就在5月18日發表的最新報告中,呼籲各國應立刻停止新石油、天然氣的投資案,並在2035年停止銷售傳統汽車,否則將難以落實巴黎氣候協定的零碳排期程。

另外則是,歐盟為了遏止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自2005年就已推出的「碳排放交易體系」(ETS)機制;而近期歐盟更明確表示,從2023年起,歐盟將對產製過程中碳排放量超標的進口貨品,開徵「碳關稅」,首當其衝包括航空業、石化業、鋼鐵與礦業的生產業者,在未來幾個月將面對極大的衝擊。

當然,面對這種無所逃避的新挑戰,既是對既有企業永續經營的最大考驗,但同時也蘊含了新的營運契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這其實要看個別國家的企圖心。

從哥倫比亞到尼日再到沙烏地阿拉伯等的國家石油公司,也開始轉向再生能源投資,但像沙特Aramco或俄羅斯石油公司這樣的公司,就不太容易受到法律或股東壓力的影響。許多國有的石油公司合計佔據了全球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它們甚至私下在嘲笑那些被逼著轉型的西方石油企業,竟然選擇讓自己走向下坡。

最終,只有在政府主導的轉型計劃幫助下,化石燃料的消費才會下降,例如減少化石燃料補貼、使用碳定價或碳的邊境稅,並幫助消費者轉向再生能源。

它還需要富裕國家和新興的經濟體之間建立更好的合作關係,新興經濟體往往更加依賴著國有的化石燃料公司,只有當新興經濟體願意改變,這些國有石油公司最終才有可能往環保方向轉型。

好消息是,我們看見全球的金融業和資產管理業,正在推銷一種旨在考慮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的永續性投資方式。目前為止,流入ESG相關基金的資金,約已經佔了投入資金總數的四分之一,遠高於2018年時的十分之一。

而與其靠歐盟或能源總署的幫忙,投資者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是綠色投資,但他們需要在企業披露方面進行更大的努力。經濟學人估計,不屬於政府控制的上市企業,僅佔全球碳排放量的14-32%,因此綠色投資只是答案的一部分。這些企業中約有5%,佔據了全球碳總排放量的80%以上,他們主要是一些石油生產商、公用事業、水泥企業和採礦公司。所以,要達到綠色能源轉型目標,還需要政府加大力度。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在全球版本的封面設計中,經濟學人將巴勒斯坦以及以色列的國旗,透過拆解,成了九個拼圖色塊,象徵著這兩個國家破碎而紊亂的地緣政治關係。上方用了兩排黑色字體補充說明,大字寫的是「Two states or one」(兩個國家或是一個國家?);小字則是「The hopeless peace progress」(這個沒有希望的和平進展)。

本期的報導中,經濟學人用了兩篇文章,著眼於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糟糕關係。三十年前,美國人開始介入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對話,但這塊聖地仍然因為兩方無法共處,而陷於對峙之中。

五月份的戰鬥,使得242名巴勒斯坦人和10名的以色列人不幸喪生,但除了為下一輪戰鬥掃理出了新戰線,沒有任何的意義。1993年《奧斯陸協定》所設立的和平進程,是為了建立兩個無法取得共識的國家,借著土地交換、安全保證以及一個共用耶路撒冷,並讓巴勒斯坦人有一定權力重返耶路撒冷。不過看來,兩方已越來越難取得共識。

如今,以色列已成為了一個繁榮的民主國家,以及全球猶太人的庇護所。對巴勒斯坦人來說,他們可本來以爲可以獲得自治,但現在看來似乎是空頭支票。有的時候,和平看來已經非常接近,但又常常在相互指責中憑空消失了。

如今,兩國方案不再是一個通向和平的道路,而是這條路徑的一個阻礙。每個人都假裝和平仍在繼續推進中,實際上早已不是。

那是一個不斷爭執的方程式,幾乎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被一個空虛的承諾推延,那個所謂的永久性協議,其實永遠不會達成。那只是一個想以拖待變,最後變成一個單一國家的方程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8 Jun 2021EP33|OECD上修2021年的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5.8%,全球的經濟發展怎麼觀察?國際油價創下近兩年新高,升高通膨疑慮00:14:27

一週財經聚焦

一、6月1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表示,疫苗的推出加上美國數兆美元的刺激方案,全球經濟前景正在好轉,決定上修2021年的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5.8%。
美國的一馬當先令人驚喜,但全球的經濟發展怎麼觀察?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OECD raises growth forecasts on vaccine rollouts, U.S. stimulus〉(由於疫苗接種以及美國刺激方案,OECD提高全球經濟預測)
●WSJ華盛頓郵報:〈While the U.S. Worries About Inflation, Growth Elsewhere Faces Lasting Damage〉(當美國對通貨膨脹的擔憂未退,其他地區的增長仍然面對持續的傷害)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O.E.C.D. Raises Global Growth Forecast Sharply, Citing Vaccines〉(國際經合組織大幅提高全球增長的預測,但變數取決於疫苗效果)

分析解讀

6月1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再度上修了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到5.8%,看好在全球政府大手筆的激勵措施帶動,以及受惠於新冠疫苖的快速普及,今年美國更是迎來近40年最強勁的擴張。但這不代表其經濟前景萬裡無雲,全球仍未全面擺脫新冠疫情,加上美國通膨仍有升高的影響,還是可能為美國成長前景帶來風險。

OECD公佈了2021年美國的GDP預估將成長6.9%,創下1984年來最強勁的增長。在川普去年底簽署9000億美元的新冠紓困案後,贏得完全執政的民主黨政府,緊接著在今年3月通過新一輪規模達1.9兆美元的援助方案,也為美國經濟注入新的成長動能。該援助方案向大多數美國人直接發放1,400美元的支票、延長每週加發300美元失業給付的措施,並向州和地方政府撥款3,500億美元。

但OECD也警告,全球復甦將非常不均衡,甚至到了2022年底,許多經合組織國家的生活水準恐仍將遠低於疫前水準。

OECD首席經濟學家Laurence Boone在聲明中表示,新興國家和低收入國家未能取得足夠疫苗,這令人感到不安。缺乏疲苖讓這些國家的經濟根基面臨威脅,這些國家支持經濟活動的政策能力不如已開發經濟體,一旦受到疫情反撲,就可能加劇「赤貧」的情況,且一旦引發金融市場的擔憂,這些國家面臨「主權資金問題」的風險,也會隨之升高。

以英國為例,英國雖然已有6成人口接種過1劑新冠疫苖,並在5月中旬放寬防疫限制,但短短不到半個月時間,因為印度變種病毒迅速在英國傳播,專家警告,英國現在正處於爆發第三波疫情的早期階段,呼籲政府應延後在6月再進行全面解封計畫。

確實,在美國和韓國等一些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恢復到大流行前的水準,但OECD認為,歐洲大部分地區還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彌補這一差距,阿根廷、墨西哥和南非還需要兩到五年時間。到 2022 年底,全球實際產出仍將比沒有危機時少3兆美元。

原本巴西官方統計局表示,該國經濟在第一季度可以恢復到疫情前的規模,當時GDP比上一季度增長了1.2%,但目前巴西的政局極度不穩;另外,OECD預估印度經濟將在第一季開始復甦,但不料4、5月之際,變種病毒在印度開始肆虐。

隨著疫苖擴大接種和經濟持續解封,近來美國通膨急升,引發聯準會可能提前縮減量化寬鬆(QE)規模,和提前升息的臆測。即使集至目前為止,聯準會主要決策官員仍一再重申美國經濟尚未完全從疫情中復甦,尤其是就業市場,而當前升高的通膨壓力只是「暫時」(transitory)現象,還不到調整政策的時候。但誰知道呢?

儘管如此,越來越多經濟學家和重量級產業人士,呼籲美國央行應該留意逐漸升高的通膨威脅。美國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揚4.2%,遠超出3月的年增2.6%,並創下2008年9月來最大年漲幅。排除波動性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美國4月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年漲3.1%,超出市場預期的年漲2.9%和聯準會設定之2%通膨目標,並創下近30年新高。

另有經濟學家提出警告表示,全球製造業重鎮印度、日本、南韓、台灣、越南等亞洲國家,近來疫情急速升高,若這些國家為了防疫而關閉工廠,或一旦供應鏈出現任何閃失,勢必使全球供應短缺的問題雪上加霜。

另外,全球最大的工業集團Honeywell執行長Darius Adamczyk,呼籲華盛頓當局應留意通膨風險,並要求美國政府不要採取更多措施,來提振這個通膨升高、勞動力短缺和原物料供應吃緊的熾熱經濟。由此可知,許多大企業主已注意到這個問題,並開始擔心。

許多人擔心,若一旦強行通過民主黨原本的振興政策,對新興國家增長預期變化的幅度太大了。在避開了新冠疫情暴發之初的一些影響後,這些國家目前形勢嚴峻。印度在遭受第二波疫情衝擊後,預測機構大幅下調了對該國的預期。這些機構現在認為,印度2025年GDP將比此前估計的低9%。

在報告中,OECD還擔心,經濟產出損失中的很大一部分可能是由於生產商品和服務的產能「永久性」下降,即所謂的「傷疤」,而不是需求不足。

然而,OECD也指出,貧窮國家最薄弱的地方,除了獲得疫苗的機會更有限之外,這些國家不太容易在不影響匯市的情況下,部署新的財政措施。

此外,其他在供應方面損失巨大的,是那些依賴旅遊業的國家。所以即使疫情趨緩,全球各國復甦的狀況也是不一致的。

無論如何,如今的財政激進主義相當於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一些曾經被認為源於生產限制的問題,可能是支出疲軟造成的。即使在目前正加速增長的美國,增速也仍然遠低於2008年前的趨勢水準。

這意味著,過早放棄擴張性政策,才是可能給經濟留下傷疤的真正風險。隨著發達國家從疫情中恢復,令人鼓舞的支出飆升正造成一些瓶頸。從長遠角度看,對世界經濟構成更大威脅的仍然是需求短缺,而不是供應不足。

二、6月2日,OPEC減產加上全球石油需求的增加,激勵國際油價走高,本週二布蘭特油價攻破每桶70美元,創下近兩年新高。
該怎麼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角度,解析這波油價急漲的意義?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WSJ華爾街日報:〈Oil Price Hits Two-Year High as OPEC Sees More Demand〉(當OPEC看見增長的需求,油價到達兩年新高)
●FT倫敦金融時報:〈Oil prices rally as Opec+ producers agree slow supply increase〉(由於OPEC 同意緩慢增加石油產量,油價開始反彈)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Inflation Is Real Enough to Take Seriously〉(通貨膨脹陰影足以讓我們心生警惕)

分析解讀

6月2日,國際油價大漲,其中與原油期貨走勢相關性最高的Brent原油,盤中漲至71.34美元桶,創近兩年新高。

事實上,新冠疫情暴發後,國際油價一度跌至匪夷所思的負值,為此OPEC成員及聯盟中的非OPEC國家開始持續減產,進而推動油價的逐步回歸。如今,伴隨著全球庫存回歸到正常的水準,供需關係的「拐點」終於來到。

我認為,在全球新冠疫情整體上獲得有效控制後,國際原油的供大於求的局面已經消失,甚至不排除後續出現供小於求的可能,對此,資本市場已經出現下半年供給可能出現缺口的預判。若後續油價出現超預期式上漲,並考慮到其中、下游行業數量眾多,也可能會對全球市場帶來新一輪的「輸入性通脹」風險。

國際油價的價格運行機制,較其他大宗商品更為複雜,但是最為核心的仍然是供需關係。如2020年疫情初期,油價跌至負值期間,全球油罐面臨「爆庫」風險時,OPEC+曾通過創紀錄的「產量削減計劃」進行應對。2021年5月,OPEC+減產聯盟中,OPEC國家的執行比例高達124%,這主要得益於沙烏地阿拉伯自願額外減產100萬桶/天,聯盟中的非OPEC國家減產執行比例也達到了90%。伴隨著前期大規模減產的持續,國際油價才逐步反彈。

先看供給端,由於之前影響油價運行的重要變數是美國頁岩油,由於自身資本開支相對保守,生產商尚未出現大規模增產動作,整體產量供給彈性較低,所以OPEC+對國際原油市場的話語權和掌控力,也強於頁岩油放量階段。所以當該組織同意,繼5、6月份原油日產量上調,將7月份原油日產量再增加84.1萬桶的消息發佈後,Brent原油價格就突破70美元,也反映出了市場未來對需求端好轉的預期,即便OPEC+轉為增產,但是其供應也不一定能夠滿足需求端的增長。

在需求端方面,為市場各方賦予信心的基礎是,以全球最大消費國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疫情獲得有效控制,以及歐美等國疫苗的大範圍接種,將逐步帶動終端需求的好轉。儘管印度疫情對當地需求帶來巨大衝擊,但是按照國際能源總署(IEA)的預計,美國、中國和歐洲的石油需求將「強勁」復甦,石油供應過剩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IEA還預計,全球石油需求可能會在一年內恢復至新冠疫情暴發前的水準。

油價的上漲相對確定,關鍵是持續性和高度的問題,現在仍無法預測。

不過,考慮銅、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創出歷史新高,以及國際油價曾經達到過147.5美元/桶的高度,當前70美元/桶的仍有潛在上漲空間,難免引發市場有關「超級週期」的遐想。(超級週期: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以數年為單位長期上漲,之後再下跌)

回顧歷史,上一輪的原油的超級週期為2000年至2008年。其間,Brent原油從不足30元美元,一路飆升超過140美元。對於這輪上漲行情的支撐因素,或者是上漲的必要條件,我將其原因歸類為「強需求、弱供給、弱美元,三者缺一不可」。圍繞這三個條件來看,現階段及中長期支撐,無法與十年前上漲行情相比。

首先是需求,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恢復尚需時日。雖然油品需求有所回升,但是部分原油需求的修復較為艱難,短期內難以達成。長期來看,受碳中和政策的鉗制(也就是綠色能源轉型政策),以交通為首的原油需求將逐步被新能源替代,油品需求上動能不足。

其次是供給,在頁岩油回歸節奏過慢的現狀下,後頁岩油革命時代,OPEC首次不用面臨「囚徒困境」;目前,OPEC擁有著史無前例的儲備產能,總計愈700萬桶/天,遠勝當前供需缺口。在這一大背景下,OPEC將會執行「增產保額」的政策,即OPEC會以逐步釋放產能的方式抑制油價的大幅上漲,進而達到延緩頁岩油回歸的目的。

再次是美元,長期而言,在「大基建」等刺激計劃下,美國經濟有望好轉,進而帶動美元指數的緩慢上行。

基於上述基礎條件的判斷,這一輪油價上漲,主要是暫時的供需錯配所致,短期內,隨著疫情轉好以及出行旺季的到來,油價或許有階段性突破的可能。但是放到中長期,隨著OPEC逐步釋放產能、頁岩油的逐漸回歸,以及潛在的伊朗產能的釋放,原油市場將重回平衡狀態。

此外,原油涉及產業鏈眾多,下游細分子行業數百個,覆蓋行業範圍遠遠大於鐵礦石,所以國際油價潛在的上漲風險同樣需要引起警惕。落實到企業經營層面,則需要相關產業鏈企業提前防範和準備。歷史數據也顯示,在高油價期間,部分石化產業盈利能力,將受到明顯的衝擊。

就目前市場環境來看,國際油價已經累積了較為可觀的漲幅,只是部分中下游化工品因自身供需關係問題,尚未出現過於明顯上漲。以聚酯行業為例,若後期國際油價進一步抬升,將對中下游產品成本端構成有力支撐,後期若疊加需求端補庫存等推動,下游化工品將出現新一輪上漲。如此一來,成本壓力會逐級傳導,所以要密切關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終端消費品價格跟隨調整,進而引發新一輪的輸入性通膨。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設計非常形象,它讓我們看見的是一前一後兩輛分別象徵美國與中國的巨型怪獸卡車(Monster Truck),碾壓過兩部象徵歐盟的小汽車。上面一排白色文字說明:「The new geopolitics of big business」(大企業的地緣新政治)。

本週的經濟學人共用了六篇文章,從美國、中國、歐洲以及全球的最低稅賦,到中國的資本市場改革,甚至美國的電動車趨勢,做了完整而全面的分析。

這期全球版本封面故事聚焦於大企業。不過20 年前,美國還在網絡泡沫的破裂中苦苦掙扎,而中國仍在為毛澤東時代的過去而找尋方向,而剛剛建立了統一貨幣和單一市場的歐洲則似乎正準備迎來特別的發展未來。

但今天的美國和中國越來越並駕齊驅,並在全球最有價值的100 家企業中佔據了76 家。 而居於其中的歐洲企業總數,已經從2000年的41個下降到了今天的15個,顯示歐洲發展不如預期。在過去25年中,19家市值超過 1000 億美元的新創企業中,9家在美國,8家在中國,而歐洲一個都沒有。

就這些相對落後的區域而言,大企業並不比小企業好。日本企業的地位在1980年代飆升,但最終一個接一個的崩潰。大企業可能是成功的標誌,但也可能是怠惰的標誌。即便如此,合適的大型企業仍然可以是一個健康的企業生態系統的標誌,有效率的企業可以憑藉競爭脫穎而出。這是一個提高長期生活水準的秘訣。嶄新的商業地緣政治凸顯了兩個巨大的問題:它為什麼會出現?然後它能持續嗎?

總而言之,未來的大企業面臨了各種地緣新政治,所有大企業都必須提高警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5 Jun 2021EP34|美國參議院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ICA),將投入2500億美元用於高科技研發。我們該如何看待全球產業的地緣新政治?通貨膨脹真的像美國官員認為的無關痛癢?還是灰犀牛其實已經慢慢成型?00:17:24

一週財經聚焦
 
一、6月8日,美國參議院高票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ICA),將投入2500億美元加速美國的人工智慧、半導體晶片和量子運算等新興技術產業的發展,除了希望維持美國科技技術強國的地位,更希望能與中國的科技相抗衡。
我們要怎麼看待這個全球產業的地緣新政治?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Senate passes $250 billion bipartisan tech and manufacturing bill aimed at countering China〉(參議院通過旨在對抗中國的2500億美元的兩黨科技和製造業法案)
●Reuters路透社:〈U.S. Senate advances sweeping tech bill taking aim at China〉(美國參議院推動針對中國的全面科技法案)
●Economist經濟學人:〈Doves become hawks〉(鴿派變鷹派);小標:〈A big shift among China-watchers〉(中國觀察家間的一個大轉變)
 
分析解讀


仔細去看《美國創新與競爭法》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它建立在一項名為《EFA無盡邊疆法》(Endless Frontier Act)的提案之上,是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的重大法案之一,更是延續了4月21日國會山莊裡一項名為SCA《Strategic Competition Act 戰略競爭法》的法案。這是共和、民主兩黨難得有共識通過的法案,希望能讓美國在激烈的技術競爭中,仍能領導產業超越創新、超越生產,並在競爭中超越世界。
 
贊同《美國創新與競爭法》的議員多半認為,如果不能擴大美國的半導體生產或改變稀土供應鏈,將可能使美國在未來幾年處於戰略劣勢。因此將根據法案,不僅將協助晶片製造商與各州各地方政府協調建廠所需的土地資金,更將提供520億美元,推動美國半導體的研發製造。
 
《美國創新與競爭法》也將提供1900億美元,支持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學術機構的研究發展,同時也向美國各地區撥款100億美元,建立新的技術中心,並鼓勵科技公司在矽谷和東西兩岸以外的地方設立據點,創造更多高科技產業的就業機會。
 
雖然有人認為,這項法案在一定程度上被當作就業計劃來推銷,但圍繞著法案表決的辯論,卻有不少帶有冷戰色彩的語言,並且發出警告:如果不採取行動,美國將會危險地依賴其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
 
紐約州民主黨參議員、參議院多數黨領袖Chuck Schumer,最近在參議院全體會議上就警告:世界各地的威權主義政府嗅到了進攻機會。他們認為,像美國這樣的爭吵不休的民主政府,在投資國家優先事項上,不可能像自上而下、中央集權和威權政府那樣團結。由此可見,美國現階段的憂慮感是前所未有的。
 
我也注意到,這項法案裡避免使用「產業政策」這個詞,因為他們知道,該詞會重新引發一場30年之久的辯論:「是否由政府來挑選贏家和輸家,或是否要支持某些行業而非其他行業。」
 
這場辯論可追溯到雷根(Reagan)政府時期。當時,美國半導體和汽車行業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日本,當時聯邦政府開始了一些小規模的計劃,包括為重振半導體行業制定的,名為「Sematech」的計劃。
 
「這項法案意味著我們將對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生物醫學研究,或存儲技術進行投資,然後由私營部門將知識轉化、創造就業,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做研究的主導領域,有工業增長潛力的領域。它們將帶來巨大的就業增長。」Chuck Schumer說到。
 
這次與20世紀80年代那場辯論的差異是,當年日本既是工業競爭對手,也是軍事盟友,而現在,中國是正在崛起的地緣政治對手,這就改變了對峙的性質。在20世紀80年代,沒有人會擔心日本會將自己最大的企業作為監控工具或潛在的戰爭武器來使用,但對中國來說,所有的擔心都有可能。
 
這項法案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其資助的項目與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非常類似。中國政府六年前宣佈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將巨額政府開支投入到尋求不依賴外部供應商的技術行業。
 
對於這項法案,川普當時是大力反對的。這項立法可能會加快全球第一大(美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之間的脫鉤。北京擔心,中國將在未來幾年裡,在最先進的晶片和尖端軟體上依賴外國技術;華盛頓也有類似的擔憂,擔心中國在5G技術上的主導地位,將賦予北京切斷美國電信技術的能力。
 
事實上,拜登在政策上鮮少沿襲前任總統川普,而對中貿易是少數意見一致的領域。他保留川普對北京制訂的關稅、擴大中國企業黑名單後,為維持美國競爭優勢,現在還要國會通過研發投資計畫。
 
美國創新及競爭法已獲參院通過,我認為觀察重點在下列幾項:
 
一、 關乎哪些領域?
拜登和川普都主張把製造業工作從海外帶回美國,尤其是半導體與醫療器材等具戰略性的產業,但北京似已贏得這場製造戰。隨著6年前展開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北京甚至還想主掌明日的科技。因此,美國現在改弦易轍,追求的是一個範圍較局限的目標:捍衛美國產業與科技公司的領導地位。
民主與共和兩黨都擔心北京在5G方面的進展,可能危及國安,對貿易機密與個資帶來威脅,或是讓惡意行為者得以破壞網路。
 
二、黑名單
川普以國安為由,禁止電訊商購買被認為有風險企業的零件。川普的命令特別針對中國科技巨擘華為,而上週,拜登不僅擴大了禁止與美國做生意的企業名單,並修訂川普原本的行政命令,將涉及監控技術的公司納入其中。
 
三、關稅
在川普任內,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數以千億美元的懲罰性關稅,拜登並未解除這些關稅,其貿易代表戴琪甚至不諱言,這些做法都是為了施壓北京。
 
四、和中國的類似之處
中國補貼企業並大幅挹注投資,美國今天通過的創新及競爭法作法如出一轍,是以提振國內就業為目標。未來5年間,美國政府將投資520億美元,鼓勵半導體製造與科技研發,另15億美元則作為開發5G技術之用。「利用國家資本主義」這一點,美中皆然。
 
五、未來會如何發展?
在川普任內,美中關係日益惡化,但經濟仍密切連結。在疫情與貿易戰雙重因素之下,兩國商務往來已受影響,下一個問題,將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要如何開始真正脫鉤。
 
我覺得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川普一直希望一個美中商業世界的脫離,所以川普就任期間,經常在做著抨擊中國的事情,只有偶爾會稱贊一下習近平。 這種口是心非的兩手做法已經是他執政的一個特徵。 但由他的貿易代表Robert Lighthizer和國務卿Mike Pompeo為代表的對華鷹派更已經把鴿派的影響力壓制了下去。
 
回想尼克森(Richard Nixon)於1972年2月對北京進行著歷史性的訪問時,他曾經向毛澤東保證,中美兩國都沒有制定全球的霸權計劃,這意味著儘管彼此之間存在分歧,他們仍可以共同努力去找到共同點。
 
尼克森之行不僅標誌著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發生了轉變,而且標誌著美國解析中國的重心也發生了變化。 中國觀察家抱著一種鴿派的假設,那就是中國對美國沒有威脅,並希望彼此的約定意味著它會變得越來越像美國。 經過半個世紀,這種平衡已經轉而向著鷹派看法轉移,就像在冷戰時那樣,它變成一種意識形態的競爭。現在的中美關係是自尼克森進入中國以來五十年間最彼此尖銳對峙的一刻。
 
 一位曾對幾個美國總統提供中國意見的前政府官員這樣說道:今天,想成為對中國態度的鷹派不需要勇氣,但不想成為對中國鷹派的一員反而需要勇氣。許多人在華盛頓看見了一個期待新冷戰的氣氛,像川普一樣,拜登現在的官員談論的是與中國的「戰略競爭」,而不再是合作。
 
在美國及其全球的民主盟友之間,針對中國的鷹派情緒也越來越高漲,對中國強硬將越來越受到歡迎。美國看待中國的看法已經截然不同,再也沒有人認為中國是一個貧窮而需要幫助的可憐國家,越來越多的人一口咬定中國就是一個有錢而且窮凶惡極的壞人。但讓溫和派甚至一些鷹派擔心的是,如果中國認定了拜登政府其實和川普一樣會處處壓制中國,那它將如何因應?尼克森對華開放的戰略意義在於當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蘇維埃聯盟。 但現在的美國和中國只剩下彼此了。
 
二、6月9日,中國公佈了5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1.3%,是近8個月高點;受原物料價格高漲影響,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年增了9%,更創下了逾12年半高點。通貨膨脹真的像美國官員認為的無關痛癢?還是其實灰犀牛已經慢慢成型?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T:〈China’s producer prices rise at fastest pace in 13 years〉(中國生產者價格以13年來最快速度上漲);小標:〈Soaring commodity prices drive PPI up 9% in May, stoking global inflation concerns〉(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推動 5 月份 PPI 上漲 9%,引發全球通脹擔憂)
●CNBC:〈Chinese factories worried about profits face a record gap between rising production costs and〉(selling prices擔心利潤不佳的中國工廠面臨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之間的創紀錄差距)
●WSJ:〈China’s Surging Manufacturing Prices Put Pressure on Beijing to Do Something About Them〉(中國不斷上漲的製造業價格讓北京不得不採取一些行動)
 
分析解讀


中國國家統計局在官網公佈,5月份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9%,超出市場預期的8.5%,創2008年10月以來最大升幅。月增1.6%,升幅也比4月擴大0.7個百分點,大宗商品加價帶動工業品價格繼續上升。
 
中國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國際原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升,國內需求穩定恢復,工業品價格繼續上升。
 
生產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簡稱PPI)是一個用來衡量製造商出廠價格的平均變化的指數,它是統計部門收集和整理的若干個物價指數中的一個。如果生產物價指數比預期數值高時,表明有通貨膨脹的風險。如果生產物價指數比預期數值低時,則表明有通貨緊縮的風險。
 
通貨膨脹指某個經濟體中商品和服務的成本上漲。這轉而意味著該經濟體每一單位貨幣值得的商品或服務減少,通貨膨脹亦可視為貨幣貶值,也有人說「錢不值錢」。而我對通貨膨脹的定義就是:當你感覺東西不趕緊買會越來越貴的時候就是Inflation;而當你感覺價格會下跌幹嘛急著買,那就是deflation,所以預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無獨有偶,六月10日,美國勞工部今(10)報告稱,由於美國通膨壓力持續增加,5月份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達5%,創近 13 年以來最快增幅。
 
所以也在六月10日,我們看見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發表了警告,世界正在經歷 40 年來經濟最大的方向轉變,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將出現毀滅性通膨上升,將波及地球每個角落,對人們生活造成嚴重破壞。德銀擔心通脹捲土重來的時間點在 2023 年,不斷上漲的價格會觸動每個人,尤其對社會最弱勢的群體帶來毀滅性影響。報告指出,低/穩定通膨和歷史低利率是過去三年宏觀政策的黏合劑,這種情況未來一兩年內會開始瓦解,政策制定者將面臨自 1980 年代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年代。
 
接著,WSJ華爾街日報也來湊熱鬧,報導認為中國大陸南部繁忙的港口,爆發一波碼頭工人感染潮,已耽擱全球海運作業;染疫風暴也籠罩台灣和馬來西亞的半導體供應鏈,加劇全球汽車和科技產業遭遇的晶片缺貨情況。若是問題遲遲無法化解,不僅大陸、美國等地的通膨氣焰將愈發熾熱,也可能打擊全球經濟成長。
 
前國際貨幣基金學院(IMF Institute)院長Leslie Lipschitz最近撰文,從以下幾個層面,詳細剖析各種可能的通膨情境對經濟有何意義:
 
良性的通膨展望
 
第一個問題是,通膨會升到什麼地步?未來幾年通膨年增率是會升到4%左右,然後就降下來?或者,有理由擔心聯準會(Fed)可能控制不了工資上漲螺旋,類似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期的情況,導致通膨率竄升到二位數?
 
如果是第一種結果,沒什麼理由驚慌。通膨率溫和、短暫地攀升,可能促進相對價格和工資的調整,反映供應稀缺性和需求的結構性轉變。
 
再者,通膨也是解決政府債務過多問題的一種方法——形同對債權人徵稅。債務的名目利率通常是固定的,通膨率升高有助於壓低實質利率,償債壓力將隨之減輕。
 
這顯然是Fed所預見的通膨情況,背後依據的看法是:工資溫和調漲令人樂觀其成,而工資和通膨預期仍會受數十年來始終低迷不振的低通膨抑制,李普希茲認為,這是良性的通膨展望,看似言之成理。
 
惡性的通膨展望
 
但最近的數據令人吃驚。主要經濟指標顯示,物價顯然急遽上揚。在截至2021年4月的12個月期間,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勁升4.2%,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躍升6.2%。
 
供應瓶頸普遍見於林林總總的投入品:金屬、木材、食品、半導體和包裝材料。船運成本也飆升,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一年來飆漲逾450%,漲到十年多來最高價位。
 
儘管就業人數仍遠低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水準,已有證據顯示許多部門遭遇勞工短缺問題。某些投入品供應受限的情況很可能揮之不去。
 
此外,如果這世界真的開始朝「綠能」轉型,稀土金屬以及像鋰、鎳、石墨等礦物短缺情況勢必惡化,導致價格大幅上漲。
 
面對近來供應吃緊和價格暴漲,通膨預期仍舊會不動如山嗎?假如通膨預期失控,造成價格-工資螺旋,Fed有能力控制住那種局面嗎?
 
1970年代的歷史教訓
 
回顧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投入價格震撼和後續引發通膨的情況,有助於瞭解通膨走高可能引發什麼糟糕的後果。
 
在1973-1974與1979-1980期間,美國蒙受重大的貿易條件損失,與那段時期的石油價格震撼有關。這種貿易條件損失有如在海外被課稅。貿易條件損失推升消費者物價,相對物價變化對政府財政形成問題,也向受薪階級和企業主管傳達矛盾的訊息。但當時的工會力量很大,才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今天大企業的議價權更強,應該不至於造成物價與工資循環上漲的惡性通貨膨脹。
 
防止令人憂心的情境發生
 
現在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目前美國私部門的財務槓桿率非常高,這是在多年來低利率鼓勵和Fed默許下的結果。2020年美國非金融企業的債務逼近GDP的85%,遠遠超越1970年代高峰時的53%,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的72%。
因此,利率若是大幅調升,可能在各行各業之間掀起一波企業債務違約潮,重創銀行和其他債權人。
 
美國股市目前本益比已高,對利率和獲利展望十分敏感。假如獲利展望惡化,預期收益折合成現值的折讓率又擴大,美股將承受雙重打擊,不動產市場也會遭殃。
 
而且政府用來抗景氣循環的政策彈藥也將用罄。貨幣政策將不得不轉向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膨。財政政策則可能更捉襟見肘,礙於政府債務佔GDP比率升到歷來非戰時最高紀錄、並隨實質利率走高而擴增,甚至風險溢價升高終會降低全球對美國公債的需求。
 
另外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會不會成為通貨膨脹輸出的最大來源?
 
Bloomberg今日則引述未具名消息人士報導,有鑑於夏季用電需求高漲、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北京當局考慮設限燃料煤(thermal coal)價格。當局內部討論方案之一,是設限採礦商的煤炭售價。山西省重要產煤地榆林市已開始測試售價限制的規定。另一方法是對秦皇島港的標竿售價設定每噸900~930元人民幣上限,這能對全國市場造成影響。不過消息透露,是否真要管制價格還無定論。
 
CNBC 今日報導,長江商學院金融教授Gan Jie表示,她的團隊上週調查超過2,000家中國工業企業查,結果發現與3月底、4月調查時相比,業者較悲觀,因成本大幅上升,預料趨勢恐延續至今年底。調查並顯示,營益率低於15%的業者佔比上升至七成。
Gan表示,企業毛利遭到壓縮,數家業者甚至拒絕接單,因為生產愈多,虧損愈大,淨利已轉負。
 
很容易看明白為什麼人們會擔心。 6 月 9 日中國的5 月份出廠價格正以年均 9% 的速度上漲,已經是過去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如果再加上運輸成本的飆升和人民幣的走強,可能會整個推高從手機到床墊等所有中國製造商品的價格。 美國 在4 月份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成本已經比一年前增加了 2.1%,這已經是自 2012 年以來的最快增長速度。
 
然而,中國出口通貨膨脹的風險可能被誇大了。中國生產者價格的上漲只有一部分反映了中國境內的因素。 其強勁的經濟復蘇是由住宅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帶動的,這才推高了鋼鐵的價格。 為了實現綠色轉型的目標,中國政府已經控制了煤炭和鋼鐵的生產能力。 官員們還誓言要打擊中國國內商品期貨的「過度投機」,並公開暗示因為期貨價格具備助漲價格的潛在風險。
 
相反的,大多數價格壓力反映的其實是新冠病毒籠罩的世界特殊性。 全球對消費品的需求——你可以在家中上網購買的東西——都在飆升。 中國的出口量比疫情爆發前的趨勢高出了大約 20%,工廠一直在努力跟上訂單。 全球大宗商品供應的中斷,例如限制智利和秘魯銅礦開採的封鎖措施,同步推高了價格。
 
相較於傳遞這個疫情衝擊,中國企業其實吸收了其中的大部分影響力。 與 2019 年底相比,在 Covid-19 襲擊全世界之前,中國的出廠價格就上漲了近 6%。 但衡量中國製成品消費者物價指數僅上漲了 0.6%。 企業不得不以更薄的利潤想方設法度日。 這是朱先生想與客戶分擔痛苦的主要原因。
 
而且,中美兩國的政策環境也大不相同。 美國聯准會FED大幅放鬆了貨幣政策,而中國人民銀行則相對保守了許多,甚至開始謹慎地收縮了貨幣政策。 這可能有助於解釋兩國通貨膨脹軌跡的差異。 在美國,美國聯准會FED首選的「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標(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在 4 月份同比上漲 了3.1%,這是1992 年以來的最大漲幅。在中國,核心物價指數在今年五月份僅同比上漲了0.9% 。
 
從長遠來看,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將轉化為通貨膨脹的力量。 在2000 年代初期,中國的低工資才讓全球各地的消費品變得更加便宜。所以他們認為勞動力供應的減少和工資的上漲應該會產生相反的通貨膨脹助漲效果。 但這其實不是一個明確的判斷邏輯。 低端製造業已經轉移到了像越南和孟加拉國等更便宜的區域,而中國本身自動化的快速增長也有幫忙抑制了成本價格的上漲。
 
不過,現在最急迫的問題還是中國的投入要素價格通貨膨脹到底只是暫時的還是有可能更加持久?經濟學人認為答案其實在中國以外。 隨著疫苗的推出越來越受到了歡迎,加上美國和歐洲慢慢恢復了更接近正常的生活,人們可能會在旅遊和外出就餐等服務上花費的更多,而不會繼續靠著在網上購買商品過生活,這將緩解大宗商品的上漲壓力,然後慢慢緩解掉中國工廠面臨的壓力。
 
所以問題很可能爆發在中國以外,美國Wells Fargo經濟學家也表示,「現在每個人都在試圖提高價格,危機之前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但特殊情況是,現在消費者對更高通膨的容忍度比其他時候要高,原因是有很多額外儲蓄,但如果消費者和企業繼續預期更高通膨,那麼真正的通膨可能會到來。
 
因為接下來勞工可能會要求加薪,企業會提高價格,造成通膨長期超過美聯儲 2% 的年度目標,並可能迫使央行提前加息,但富國銀行認為這個故事還需至少一年醞釀。
 
但目前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供應鏈難題,或許美國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首席經濟學家Robin Brooks的話最適合作為總結:
越來越多國家都苦惱於供應中斷、運輸問題、交貨延遲的問題,這早晚將導致各公司不得不提高價格以補償。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經濟學人在這期的封面上讓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向下傾斜的綠色玻璃瓶,瓶里塞著的是一堆亂七八糟糾纏在一起的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機組。封面上方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Bunged up 堵住了。小字則是:How the green boom could get stuck 綠色繁榮是如何陷入困境的?
 
緒論第一篇第11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2 Jun 2021EP35|美國眾議院提出了遏止高科技業者壟斷的5項新法案,這些Big Tech將何去何從?隨著疫情趨緩,疫後的上班方式會有什麼變化?00:19:58

一週財經聚焦

一、6月11日,美國眾議院提出了5項新法案,旨在避免大型科技業者形成壟斷,妨礙市場競爭。這被視為是美國國會史上針對科技業者所祭出的最大行動,Google、Apple、FACEBOOK與Amazon等Big Tech,又將何去何從?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House Democrats are prepping 5 antitrust bills to take on Big Tech〉(眾議院針對大型科技公司,正推動五項反壟斷法案)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New York Senate Passes Antitrust Bill Targeting Tech Giants〉(眾議院通過反壟斷法,瞄準科技巨頭)
●CNBC:〈Lina Khan, progressive tech critic, sworn in as FTC chair〉(激進的科技批評者Lina Khan,宣誓擔任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主席)

分析解讀

這個世界匪夷所思的事情越來越多,Millions已經是大錢,現在的科技巨頭動輒就是幾個Billions的估值,已經夠嚇人了,而現在更是出現了超過Trillions的「Big 5」。這種富可敵國的現象,當然讓所有人越來越芒刺在背。加上疫情催化下的大政府與社會主義傾向,終於讓大家把矛頭指向這些科技巨頭。

事實上,這幾年無論美國政府或者歐盟,都透露了對科技巨頭獨霸一方的憂慮,政府正計畫進行調查,或推出相應的制衡措施。科技巨頭的各項服務緊緊圍繞著你我的生活,這雖然成為人們疫情下的重要支柱,但抬頭看見它們越飛越高、直入太空的估值,當然讓外界對他們的不信任感就變得越重。

你想想,Apple、Microsoft、Amazon、Google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Tesla和NVIDIA,這七大美國科技巨頭,在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及廣泛經濟危機之下,總市值竟然增加了3.4兆美元。這是什麼概念?

在疫情爆發的2020年,全球諸多產業受到大大小小衝擊,但對於產品與服務遍佈全球的美國大型科技公司而言,並未停滯不前,甚至度過了豐收的一年。截至五月,Apple以公司市值逾 2.2兆美元,超越MSFT(1.9 兆美元)、Amazon(1.76 兆美元)、Alphabet(1.6 兆美元)等全球任何一家公司。

但中國的科技巨頭,更早就因為反壟斷的風吹草動紛紛下跌。五月份,阿里巴巴和騰訊等10家領先 IT 和高科技公司的總市值,較2月份的高峰下跌超過8000億美元(2.2兆台幣),平均跌幅接近 30%。代表各國政府確實開始居高思危,警覺到科技巨頭確實可能帶來前所未見的風險。

回到美國眾議院的這五項反壟斷法案,雖然相關法案仍須由眾議院表決通過,並且獲得參議院批准,才能由美國總統正式簽署公告為正式法令,因此仍未有正式效力;而不少支持大型科技業者的團體也開始表示反對,認為相關法案若批准執行,不僅將造成業者提供的服務受限,同時也可能使美國科技失去競爭優勢。

但6月15日,知名反壟斷學者Lina Khan宣誓就任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主席,代表強硬立場的改革派已經掌握了話語權,再也不可能回頭了。

現年32歲的Lina Khan是哥倫比亞法學院教授,她同時也是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的成員,曾協助撰寫一份大規模的反壟斷報告,指控Google、Apple、FACEBOOK與Amazon等四大科技巨頭濫用市場主導地位。

回到眾議院提出五項措施中,包含大型科技業者若擁有大規模平臺時,將不能同時擁有平臺經營或控制權。而相關法案中對於大型科技業者的定義,分別為市值達6000億美元以上,同時每月擁有50萬名以上活躍用戶與關鍵交易對象的業者,因此幾乎可將眾議院提出法案,認定為針對Google、蘋果、Facebook、亞馬遜等科技業者所設。

不過,雖然微軟目前市值規模也逼近2兆美元,同時也擁有Windows作業系統營造的龐大市場生態,卻未被眾議院特別盯上,原因可能是微軟與各個OEM業者一同擴大市場生態,有「利他」的角色。

市場看法認為,若眾議院提出法案獲得支持,並且批准成為正式法令,勢必將改變大型科技業者發展模式,但同時也會改變使用者過往習慣的服務方式。例如亞馬遜將無法再提供Prime會員服務;而Google也將無法透過平臺優勢,讓使用者快速尋找附近較受歡迎的餐廳店家;Apple也可能無法在作業系統內提供預裝更新服務等。

無獨有偶,6月12日日本政府也宣佈了對Apple和Google進行反壟斷的調查。而就在前不久,歐盟和英國也對四大科技巨頭發起了多輪調查和處罰。

一時間,全球最顯赫的科技四巨頭,竟然陷入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五項法案如下,我簡單介紹如下:
1. 美國選擇與創新線上法案 (American Choice and Innovation Online Act):
避免科技平臺讓自家產品和服務,享有「沒有競爭對手」的優勢。
2. 終止平臺壟斷法案 (Ending Platform Monopolies Act):
反對任何一家科技巨頭在某個領域造成壟斷。
3. 平臺競爭和機會法案 (Platform Competition and Opportunity Act):
避免具獨佔優勢的平臺收購其他構成「競爭威脅」的對手公司。國會議員先前曾對臉書積極併購競爭對手提出質疑。
4. 啟用服務交換法 (Augmenting Compatibility and Competition by Enabling Service Switching Act of 2021,ACCESS):
允許使用者建立資料可攜權和相容性。例如讓使用者更容易把自己的數據帶到其他平臺,或讓商家把客戶評論導入其他平臺。
5. 併購申報費用現代化法案 (Merger Filing Fee Modernization Act of 2021):
提高企業向政府申請審議併購交易的費用,為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 執行反壟斷法募集更多資金。

認真說起來,疫情還是催生這些動作的始作俑者。但隨著科技行業走出疫情陰霾,重新步入繁榮,人們也發現,這些科技巨頭似乎並沒有與全社會共用財富。事實上,科技行業的再度繁榮,反而令知識經濟與美國其他行業進一步拉大差距,尤其是原本就數位化程度不高,甚至在疫情前瀕臨破產的零售企業。

回顧過去一年的情況,不難看出這種差異。在科技行業全面享受繁榮的同時,其他行業卻普遍受挫:
- 低收入就業人數較疫情前減少20%。
- 接近三分之一的低收入勞動者,支付房租和貸款。
- 約有2600萬成年人經常面臨溫飽問題。

跟據以往的經驗,各國政府要拉近貧富差距,做法不外乎透過某種方式加稅,或是針對富人增加稅收。

還有一種做法,是影響整個行業的變化。由於民粹主義者對亞馬遜、Facebook和Google等科技公司的崛起感到不滿,催生了所謂的「反科技浪潮」,為今年的反壟斷訴訟奠定了基礎。其中一項可能的措施是對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進行分拆,這無疑是赤裸裸地剝奪科技巨頭的巨額財富,所以必然遭到科技公司的奮起反抗。

隨著新年的到來,似乎是時候思考該如何解決美國社會的這種深層的割裂了。

儘管兩黨對於如何解決科技巨頭帶來的市場壟斷持不同的立場,但雙方都認為,這些企業在市場上擁有過多權力,需要採取進一步的限制措施。而拜登當選後,在企業所得稅、美中貿易戰,以及工作簽證的政策,又會對美國科技業造成什麼影響?

美國耶魯大學競爭經濟學教授菲奧娜.莫頓(Fiona S. Morton)就表示:「 I think the good times for Silicon Valley are over. We are headed toward some more oversight and regulation. 」 (我認為矽谷的美好時光已不在,未來將面臨更多監督以及政策的挑戰。)

她進一步指出,未來一年,矽谷科技巨擘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反托拉斯調查,而民眾日益提高的社交媒體資安意識,也將對矽谷科技業的發展和創新,增加不確定的因素。

而近期美中貿易戰的延燒,則讓矽谷科技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大門愈來愈窄,也造成資金和人才流通的阻礙。另外,稅制的調整、失業率的遏止、移民工作簽證和疫情的控制,這些變數也是選後的焦點,並和矽谷有著密切關係。以下我從幾個主要政策面,分析這些變數對矽谷科技業趨勢的影響。

1.反壟斷調查,好壞見仁見智。
反托拉斯的精神,其實是鼓勵創造極大化的價值之後,再藉由打破這個價值產生創新的循環;從長遠角度來看,有破壞才有建設。
我在創投圈的朋友則認為,反壟斷調查會迫使大型科技公司調整現有的併購策略,這將危及許多新創公司和創投公司的「退場機制」──被上市櫃公司合併或收購而快速獲利的模式。從較長遠的角度來看,將對資本的流動性造成災難性的影響,而這正是過去半世紀以來維持矽谷奇蹟的重要動能之一。
此外,拜登當選後很可能將企業所得稅提高至 28%,不但將衝擊矽谷的主要科技股,且造成企業支出的額外負擔,這將影響資本市場的募資能力,對於矽谷的創新是不利的。

2.美中貿易戰,衝擊矽穀新創圈。
為期超過兩年的美中貿易戰,已讓矽谷許多科技大廠包括蘋果、微軟、亞馬遜、惠普等將生產線遷出中國,雖能取得較優惠的關稅,但面臨籌備資金、尋找合適的供應商、面臨新物流程式的挑戰等問題,短期內勢必將提高企業成本。
由於於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審查趨嚴,對中國創投(VC)的投資諸多設限,使得中國對美國新創公司的投資金額在這兩年大幅下滑。

3.H-1B工作簽證,新規影響矽谷新創圈
多年來,矽谷的科技公司一直高度依賴 H-1B 非移民工作簽證,從世界各地引進優秀的技術人才,而簽證規定愈趨嚴格,將影響全球優秀人才的挹注。
總的來說,在接下來一年中,矽谷大型科技公司將面臨更嚴峻的反壟斷調查,而新創公司則需面對人才資金鏈的短缺。不變的是,針對新提出的新政策,矽穀科技公司仍會透過遊說等方式,以期減少與國際客戶貿易間的障礙。

我對這個問題有甚麼想法呢?

我覺得,科技公司確實有一定的問題,如果你也是大型科技公司的追隨者,為了避免大跌,應該特別關注體現當今繁榮的股價、公司管理和自負的老闆。金融風險的一個領域,是蓬勃發展的高收益債券市場,其承銷標準有所下降。

還有一個原因,是任何帶有科技氣息的東西常常能歷久不衰。由 covid-19 引起的衰退,對全球經濟是沈重的打擊,但疫情的一個副作用是推升了金融市場的估值,放大已經前所未有的牛市。

各種各樣的罪過,從可疑的會計到專橫的管理行為,在繁榮之後往往會被發現。正如巴菲特的名言,「只有當潮水退去,你才能看到誰在裸泳。」

另一個要特別關注科技公司的原因,是創投的充足資金,急需回報的投資者一直在向估值高但前景遠未得到證實的企業投入資金。儘管累計虧損 130 億美元,但中國滴滴出行還能以超過1000億美元的估值成功在美國上市,更別說前陣子「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或稱 SPACs)的熱潮。

此外,由於增加了投票權,許多新創企業的老闆都擁有獨大的控股權,這些企業家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和與之相匹配的財富,抱有彌賽亞式的信心。控制力、財富和自信的令人興奮的毒藥,可以讓老闆們拋開所有批評,將規則視為他人的事情。

以上種種,都是科技企業潛在的危機。

二,6月14日,隨著美國紐約新冠疫苗接種率上升以及疫情趨緩,Morgan Stanley的CEO James Gorman要求紐約市員工9月開始回辦公室上班。疫情過後的上班情況會怎麼改變?對企業主、員工都有什麼影響?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Harvard Business Review哈佛商業評論:〈Figure Out the Right Hybrid Work Strategy for Your Company〉(找出對你的企業最好的混合形態工作方式)
●Economist經濟學人:〈How to pick the best days to work from home〉(如何選擇居家辦公的日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osses still aren’t sure remote workers have “Hustle”〉(老闆們仍然不確定,遠程工作者是否更有效率)

分析解讀

摩根斯坦利的CEO James Gorman在會議上說,鑒於紐約市約70%成年人已接種新冠疫苗,感染率降至較低水準,「如果你能夠去紐約市的餐館(就餐),你就能來辦公室」。

事實上,隨著華爾街重返辦公室的步伐加快,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高階主管早已制定計畫,要求在美國和英國的員工,六月就得回辦公室上班,加快金融業回歸疫情期前正常工作狀態的步伐。同業或其他產業的公司可能跟進。

此外,摩根大通執行長Jamie Dimon也計畫讓員工從7月初開始,輪流回辦公室工作。

在新冠疫情爆發以前,很少有老闆們想過讓員工在家工作是可行的,然而隨著防疫的「不得不」,已經實行在家工作超過一年的企業,紛紛計劃在疫情結束後給予員工更彈性的工作型態,增加一週可以在家工作的天數。

然而,並不是所有老闆都這樣想,許多老闆仍然認為,在家工作的員工忠誠度不如每天坐在辦公室的員工們。這些評論仍反應出許多老闆的真實心聲,而且也點出,在同事回到辦公室後,選擇繼續在家工作的員工,是否必須承受更多來自老闆和同儕的壓力?

即使像臉書和推特這樣的科技巨頭,提供了員工全職在家工作的選擇,這樣的企業跟產業模式畢竟是少數,也因此,「混合模式」是目前歐美許多公司正在嘗試的新轉型,讓員工可以選擇一週內有幾天在家上班,另外幾天進辦公室工作。

資訊顧問公司Gartner 進行的研究顯示,有75%全職在家工作者跟70%採用「混合模式」的工作者表示,他們團隊可以不斷調整工作模式,達到高效率,在家工作也讓他們更願意接受新想法跟挑戰;而每天進公司的工作者,只有64%認為他們可以做到隨時調整(工作模式)。

新進員工跟認為自己屬於「外向型人格」的員工,顯然比較喜歡進辦公室的日子,認為可以「學習更多」,或有更多跟同事互動的機會。

不喜歡讓員工在家工作的老闆,可能將面對沒想像過的難題。

安永會計事務所 (Ernst & Young) 對16000名員工進行調查,發現高達9成的員工表示,希望在疫情結束後仍能自由選擇上班的時間跟地點。超過一半的員工表示,如果這種彈性被取消,他們就會考慮辭職。

同是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 (PwC) 訪問了1500名員工,發現將近25%的員工考慮搬家到離辦公室較遠的地方,12%的人甚至早就搬了。

萬一可以彈性在家工作,誰有權選擇上班的時間跟地點?該怎麼選擇呢?

《哈佛商業評論》過去一年來,每個月調查超過3萬名美國員工,結果顯示,其中3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再也不想回辦公室上班,這些員工通常有小孩,住在郊區,覺得長時間通勤痛苦又浪費時間。而天秤另一端則有21%的員工表示,只想趕快回辦公室,這樣想的通常是年輕的單身員工,或小孩全都離家的空巢期高齡者。

基於這樣的調查結果,讓員工自己做決定好像最適合。然而,讓員工自己選擇的後果,暗藏了兩大隱憂。

首先,「混合式上班」第一個隱憂是,當一部份員工在家,另一部份員工在公司時,管理團隊將變得非常困難。

舉例來說,在家工作的員工可以看到坐在辦公室的員工之間的眼神交換、竊竊私語等,但是無法掌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沒有參與感。

此外,開完會後若有馬上要進行的工作,主管可能會傾向讓在辦公室的員工處理,畢竟可以直接看到結果,溝通也更方便,長期下來主管可能會更依賴來辦公室上班的員工,降低對在家上班的員工的信賴。而在辦公室的員工可能也會心生不滿,認為在家工作的員工比較輕鬆。

第二個隱憂,則是團隊的分化。

如果讓員工自由選擇在家工作的時間,可能來辦公室的都是單身男性員工,有小孩的女性員工則大多選擇待在家中,最後既造成刻板印象的擴大,也影響在家工作的女性員工升遷加薪的機會,因為公司長官總是感覺「看不到這些人」。

因此《哈佛商業評論》提出以下建議:
1,由經理安排大家在家工作的時間 (可保留和員工商量的彈性)。
2,盡量減少新進員工第一年在家工作的時間,以更快熟悉公司環境,增加跟同事互動的機會。
3,公司也應確保需要密集合作的團隊,每週至少有兩天進辦公室。

然而彈性進辦公室的政策,對許多企業來說仍是新的挑戰,需要由高層設想完善的規劃,搭配階段性的試驗跟修正,才有可能讓在家工作變成一種健康普及的職場文化,既不會為公司帶來損失,也不會讓在家工作者失去職場競爭力,或者背負過大的長官與同儕壓力。

這次疫情才開始嘗試讓員工在家工作的台灣企業,也可以把危機當成轉機,思考並調整未來彈性工作的機會與可能性。

但要將一般工作模式轉換成WFH,並非各行各業都適合,例如醫護、製造、交通運輸等領域,許多人受限於職業特性,要享受遠距工作帶來的自由與靈活性幾乎不可能,因此每天仍得冒著感染風險上班。

隨著近年來高速網路普及化與各式遠距溝通工具的創新,工作的時間、位置都變得越來越有彈性,然而實際選擇進行遠距辦公的上班族仍是相對少數。根據美國新聞網Axios與法國市調公司Ipsos,去年3月對1355位美國民眾做的調查,以社經地位區分,歐美疫情爆發後維持正常工作的比例,從17%到29%都有,但低社經族群僅有3%,在疫情期間能在家工作,反觀中高階社經地位族群,卻有48%的人能在家工作,顯示社經地位差異影響了疫情期間的工作型態。

另外,根據美國民調機構Pew Center去年10月的調查,在美國九大行業別的分類中,能夠WFH比例最高的是銀行、金融、不動產、會計,以及資訊科技產業;WFH比例最低的類別則是醫護、社工、服務業、製造業、零售、交通運輸等。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也發表了一份研究後疫情時代工作趨勢的報告,將工作以「接觸人群程度」為原則重新分類,以美國、中國、法國、英國、德國、印度、日本、西班牙等八個國家的勞工市場為研究對象,這8個國家擁有全球近半的人口數,佔了全球GDP的62%,探討了疫情帶來的轉變與未來趨勢。

1.愈需要接觸人群的職業 疫情結束後轉變愈大
包括第一線服務人員,如商店、銀行、郵局人員等,需要密切接觸陌生人的職位,迫於疫情和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就算疫情結束,未來轉成線上工作的能性非常高;旅館與餐廳的人力需求將減少,因為企業未來跨國出差會減少,外送與網購的機會越來越多。
以電腦為主的辦公室工作,例如醫院、法院、工廠的行政人員等,將大量轉為遠距工作;建築、營造、農業以及畜牧業等領域則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為此類工作地點幾乎都在開放的戶外,也很少有近距離與他人接觸的機會。

2.在家工作跟線上會議,將持續
一旦遠距工作模式被保留,將改變全球企業的地緣分佈,許多企業會把辦公室從大城市搬到租金較便宜的小城市或郊區。
然而,有些工作內容即使可以遠距完成,效果卻沒有面對面完成來得好,例如談判、商業決定、面對面會議、以及新員工訓練等等。
對航空公司來說,最大的營利來源原本是商業旅行,或許再也回不去從前的盛況,各大航空公司、機場跟旅館的營利將大受打擊。
疫情中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則是各種電商。電商的成長速度是疫情開始前的2到5倍。

3.企業加速使用AI跟自動化
麥肯錫於2020年7月份對800位高級管理人員進行的全球調查中,3分之2表示,他們正在增加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投資。許多公司在倉庫、電話服務中心和工廠都部署了機器人,以降低工作場所的員工密度,並應對大量需求。
麥肯錫的研究報告也發現,愈是需要跟人群密切接觸的產業,為了減少接觸以順利防疫,愈會加速自動化系統跟人工智慧的應用。

4.產業消長,低薪職位成長有限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預估,疫情結束後,餐廳服務生、商店店員、辦公室行政人員遭受的衝擊會最大,失業率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9 Jun 2021EP36|歐盟6/15發行了價值 200 億歐元的債券,為歐盟復甦提供關鍵資金。歐元有可能藉著疫情提升全球地位?紐約和洛杉磯可能宣佈重新開放學校,被疫情耽誤一年多的教育體系情況如何?我們又從中看見了什麼?00:15:20

一週財經聚焦

一,6月15日,歐盟開始發售支持其復甦基金的第一批債券,這是為成員國經濟從新冠疫情中復甦提供資金的關鍵一步。歐盟糾糾纏纏了那麼多年,耽擱多年的歐元有沒有可能藉著疫情提升全球地位?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Joe Biden wooed many on his tour of Europe. It'll take much more to fix the damage wrought by Trump〉(拜登的歐洲之行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並修復了川普造成的傷害)
●The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G-7 takes stronger stand against China, at U.S. urging〉(七國集團在美國敦促下,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
●Economist經濟學人:〈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ro〉(歐洲的國際角色);小標:〈Europe’s currency aspirations are getting a boost〉(歐元願望正在得到提振)

分析解讀

六月份最吸引眼球的肯定就是6/13 閉幕的倫敦G7峰會,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峰會閉幕後受訪直言,一位新美國總統「並不意味著世界不再有問題」。歐洲將會「對我們不能接受的事情直言不諱」。這讓大家重新看見了歐洲。

從英國脫歐到經濟不振,這個垂垂老矣的大陸確實讓人遺忘許久,它有可能隨著疫情緩解,以及從中美對峙的地緣新政治中重新崛起嗎?曾經讓人失望透頂的歐元有機會再崛起嗎?

不過如果大家記憶猶新,歐洲議會5月20日以599票贊成、30票反對、58票棄權,表決將歐中投資協定凍結,直到中國取消對歐洲聯盟政治人物的制裁為止,這似乎表示歐盟好像硬了起來。

從2010年初到2020年底,歐洲Stoxx 600指數漲幅不到60%,落後於S&P 500指數237%的漲幅。即使算上股利,歐洲基準指數的總回報率也只有130%,而美國基準指數的回報率超過300%。今年,情況可能不同了,在落後美國股市多年之後,歐洲股市或將迎來高光時刻。

鑒於歐洲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刺激計劃即將實施(也就是NGEU),表明歐元區經濟增長在見底後仍有一段路要走。歐元區股市在今年上半年表現出色之後,有可能進一步上漲。

遙記二十年前歐盟推出歐元時,經濟學家都想知道,這種新貨幣是否會實現戰後時期沒有其他人做到的壯舉:挑戰強大的美元。然發展迄今,世界各國央行的儲備經理以及世界各地的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堅持美元。

如今,歐洲迎來了在國界之外建立歐元實力的機會。

6月15日終於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他們發行了價值 200 億歐元(243 億美元)的債券,這啓動了為歐盟7500億歐元的經濟復甦計劃融資工作。要知道,作為促進歐洲經濟的下一代歐盟計劃NGEU的一部分,這些債券是可以與美國國債相媲美,成為安全的首選資產。

其實吧,貨幣的存在,主要是為了促進發行地範圍內的人和企業的交易,發行外國人想要持有的貨幣,可以使政府更容易以低廉的利率從他們那裡籌集資金,這反過來又降低了企業和銀行的借貸成本。

歐元已經正式在歐盟以外19個國家被廣泛使用,大約有二十幾個國家以某種方式,將自己的貨幣與它聯繫起來,儘管主要是前歐洲殖民地。根據歐洲中央銀行(ECB) 的數據,按價值計算,所有歐元紙幣中有三分之一至一半,是在歐元區以外持有的。然而,目前歐元的普及率仍然遠遠落後於美元。全世界中央銀行擁有的所有外匯存底中,約有五分之一以及類似比例的跨境貸款和債券,是以歐元計價,而美元的份額約為60%。

考慮到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服務貿易商,歐元在交易支付中的份額更接近美元。儘管如此,石油和棉花等大宗商品大多以美元計價。

在最初的幾年裡,單一貨幣看起來好像可以與美元競爭,至2007年,歐元幾乎成為發行外幣計價債務(例如跨國公司)最受歡迎的貨幣,但不巧那年開始的金融危機,促使不安的投資者重新選擇美元作為他們的首選貨幣。

隨之而來的歐元區起起落落,在此期間,單一貨幣的生存受到質疑,似乎證明了他們的決定是正確的。

歐洲現在想要再次突破,如果不是超越美元,那麼至少是降低後者的主導地位。以下兩種情況的變化,意味著歐元有可能上漲:

1,首先是美國。美國對國際經濟政策制定的態度不斷變化,至少在川普任期內是這樣。即使在更加和解的拜登政權下,歐洲也擔心自己的利益並不總是與美國的利益一致,依賴美元會有更大的潛在脆弱性。

今年 3 月,歐元區領導人表示,提高貨幣的國際使用率,將有助於他們實現「戰略自主」。

歐盟特別惱火的是,歐洲大多數反對「美國制裁」,而該地區的企業實際上卻被迫遵守,例如對伊朗的制裁。美國利用大銀行獲得美元的需求,來監管其遠在其境外的行為,那些違反美國法令的人被處以巨額罰款。

批評人士認為,這種域外特權是對美元的不當武器化,促使那些歷年來反對提升歐元國際地位的人改變主意。

2,出乎意料的是,由於疫情爆發,第二個變化出現了。上一次全球經濟衰退,使歐元瀕臨絕境,而這次歐洲央行和各國政府,為支持其經濟而採取的迅速行動廣受好評。這種頑強的戰鬥力提高了歐元在危機中的可信度,這是全球貨幣的一個關鍵屬性。

更重要的是,創建了NGEU計劃,以及隨後的債券發行。

下一代歐盟基金是歐盟的「一籃子恢復計劃」其中之一,以支持遭受COVID-19肆虐的成員國。歐洲理事會於2020年7月21日同意,該基金價值7500億歐元,NGEU基金將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運作,並將與歐盟的2021年至2027年正常預算掛鈎。

這些債券實際上得到了所有歐盟成員國的資產負債表的支持,因此它們是共同負債,與美國的國債大致相似。這在歐洲是一個相對新穎的特色,原本那裡的借款主要是由各國政府完成的,其信用度各不相同。新的泛歐債券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無需承擔信用風險的歐元儲蓄方式(比如他們可能會向義大利貸款)。

缺乏這種「安全資產」,一直是阻礙歐元在國際上廣泛使用的一個因素。摩根士丹利銀行的 分析師Reza Moghadam表示,迄今為止,德國債券一直是不完美的替代品,但 NGEU的發行「有助於使歐元成為美元的更好替代品」。

理論上,最後一批NGEU債券將在2026年發行,儘管許多人認為該計劃會延長,不過按照全球金融標準,這筆錢也很小。歐盟未償債務總額將達到1兆美元左右,而美國有超過20兆美元的未償債務可供投資者交易,所以他們發行公債的空間相對是比較大的。

單一貨幣的一些特質仍然存在。歐元區缺乏一個連貫的金融聯盟的一些重要因素,例如銀行破產時的風險分擔。另外也缺乏財政再分配,儘管有NGEU,但意味著歐元區危機仍有可能重演。更重要的是,與美國不同,資本市場相對薄弱且支離破碎。英國脫歐後缺乏單一金融中心。

提升歐元的地位是否有助於拉近歐洲與美國的間距?這是值得懷疑的。即使歐元蓬勃發展,銀行也總是需要美元,很少有人認為單一貨幣可以取代美元。但它或許可以重新平衡國際貨幣體系,這可能有助於減少美國央行行長造成的干擾,歐元是提供貨幣多元化的理想選擇。

2019年,時任英格蘭銀行行長Mark Carney認為,科技或許可以打破美元位於國際金融核心的各種網絡效應。歐洲央行正在考慮由中央銀行發行的數位貨幣,可能可以導致新的平衡,也就是許多貨幣共享全球儲備貨幣地位。

這樣的結果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不過,這將標誌著二戰前的常態回歸,其中包括美元在內的幾種貨幣都有可能佔據主導地位。由於美元的特殊地位,歐洲長期以來一直對美國享有的「過度特權」感到憤怒與不滿,如果它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它可能會發現,要興起並不是那麼難。

二,6月20日,美國兩個最大公立學校學區,紐約市和洛杉磯,有可能宣佈重新開放學校的計畫。被疫情耽誤一年多的教育體系情況如何?又讓我們從中看見了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Economist經濟學人:〈Closing the world’s schools caused children great harm〉(關閉全球校園對兒童造成巨大的傷害)
●CNBC:〈College interrupted: Many students chose to take time off instead of remote learning during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學校中斷: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許多學生選擇了休假而不是遠程學習)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Graduation Rate Expected to Stall This Year at Some High Schools〉(今年的一些高中畢業率,將陷入停滯)

分析解讀

在疫情剛爆發的前三個月,我一個來自加州奧克蘭的單親母親朋友突然失業,不久她的哥哥也死於Covid-19。悲傷使隔離的考驗變得更加困難——包括幫助她8歲的女兒繼續在線上學。

但後來她為女兒報名了當地家長團體提供的在線課程,該團體安排她每週六早上去看輔導老師。本月的一項測試表明,小朋友的閱讀能力正在迅速提高。

這個週末課程,是倡導組織The Oakland Reach在過去一年中創建的多項在線服務之一。它的聯合創始人Lakisha Young說,奧克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黑人和有色人種兒童有閱讀能力。 五年來,她的團隊一直在遊說改善他們的教育,但是當學習一下子轉向在線時,它開始聘請教師直接與孩子們一起工作。

楊女士認為,從中受益的家庭將來回到學校後,會對學校提出更多要求。她說,疫情讓我們一直在努力爭取的東西得以實現。

通常,巨大的衝擊,有時會使學校教育變得更好。例如,二次大戰催生了英國的Butler Act 巴特勒法案,該法案增加了義務教育的年限,並取消了許多公立學校的費用。另外,美國Katrina颶風淹沒新奧爾良之後,那裡的官員開始進行全面的學校改革。九年後,學生的畢業率提高了9-13%。

Covid-19 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擾亂了教育,到2020年4月中旬,世界上超過90%的學生被隔離在課堂之外。學校關閉已持續數月,這大大損害了兒童的學習、安全和福祉。然而,隨著富裕國家的年輕人的重返課堂,改革者更希望這次衝擊能帶來改變,使學校更高效、靈活和公平。

現代教育的批評者喜歡爭辯說,自19世紀以來,教育體制幾乎沒有改變。但史丹佛大學教育史學家Larry Cuban表示,傳統的學校模式已被證明太久沒有改變了。他說,家長們太過重視老式分級學校的效率和秩序,現代的教育已經有可能跟不上時代。

然而即使在疫情爆發之前,也有理由懷疑富裕國家的學校教育是否已經過時。一個OECD組織(經濟合作組織)在富裕國家進行的測試中發現,儘管每名學生的支出一直在增加,但總體而言,兒童的學習得分並沒有比20年前好。2017年,蓋洛普 (Gallup) 的民意調查得出結論,美國只有三分之一的高中生,認為自己喜歡去上學。

Covid-19和學校建築的關閉,迫使教師在幾天內轉向了遠程學習,他們用軟體拼湊了在線教學平台。課程被取消了,英國、法國和愛爾蘭等國甚至取消了大型的考試。在2020年的部分時間裡,許多美國學校甚至完全不計分,而是只有「通過」或「不通過」這兩個選項。

麻省理工學院 (MIT) 教學系統實驗室的賈斯汀·賴希 (Justin Reich) 教授表示,對於美國的絕大多數家庭來說,在線教學是「介於失望和災難之間」。

來自世界各地的數據顯示,平均而言,兒童學到的東西比平時少得多。到2021年3月,英格蘭的小學生落後教學課程近三個月。去年夏天對比利時兒童的測試也發現了類似的延滯。

一項針對荷蘭學生的研究發現,在2020年上半年為期八周的遠程學習期間,普通學生根本沒有學到任何新東西。另外,已經處於不利地位的兒童受害最大。荷蘭的研究發現,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孩子,學習損失要高出 50% 以上。

到2020年秋季,與早些年的兒童相比,美國俄亥俄州8歲和9歲兒童的英語學習,落後了大約三分之一,而黑人學生的考試成績,比白人學生下降了近 50%。

學校停課還凸顯了「面對面學校教育」對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當校舍關閉時,義大利的年輕人吃得更不健康。虐待兒童案例比例下降的主因,是因為老師——通常是第一個發現它的人——沒有看到他們的學生。

日本中部沼津市一所初中的老師吉永櫻說,當學校停課時,一些孩子被留在家裡,因為他們的父母仍然要出去工作,自殘案件有所增加。

澳洲墨爾本的中學教師尤安·莫頓 (Euan Morton) 也表示,一些應對在線學習的孩子在行為和態度上似乎不如預期成熟,他們的社交發展與學業發展不匹配。

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亮點。這場危機加強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聯繫,研究表明,這些聯繫提高了出勤率,並最終推高了成績。

確實,Covid-19幾乎沒有在孩童間造成太大傷害。在截至4月為止的一年中,5-14歲的美國人感染並死於新冠肺炎的幾率,約為50萬分之一,這大約是正常情況下,兒童死於交通事故幾率的十分之一。然而,由於這個疫情,全球各地的學校教育都被耽擱了。

如果關閉教室是預防成人致命感染的最佳方法之一,那麼這對兒童的前景造成的巨大傷害,可能還算合理。

但很少有政府仔細權衡其中的成本和風險。即使酒吧和餐館嘗試了重新開張,但許多國家仍然關閉著學校,不管是為了安撫教師的工會(因為其成員無論是否親自授課,都可以獲得報酬),或者是為了讓父母安心。

這個結果,就是這些年輕的大腦將注定缺乏刺激。英格蘭的小學生比正常情況下,受教的時機晚了大約三個月;2020年,衣索比亞兒童的學習量,比平常時期少了60-70%。

很少有政府採取了起碼的相關措施,來彌補學生損失的時間。去年投入到Covid-19紓困計劃的資金中,只有2%用於教育。聯合國發現,到去年秋天為止,只有四分之一的兒童可以獲得某種的補救計劃。在封鎖隔離期間未能掌握重要課程的兒童,學習可能會繼續落後。

據估計,一個貧窮國家的孩子如果缺課一年,並且沒有得到正確的幫助趕上課程進度,最終將可能會落後達到三年。

另外,三分之二的貧窮國家還削減了教育支出。金錢不是萬能,但即使在經濟繁榮時期,最貧困的國家每年也只為每位學童花費48美元,這是遠遠不夠的(富裕國家平均花費 8,500 美元)。聯合國預測,貧窮國家在2018年至2022年間,來自外國的教育援助,還會下降達至12%。

政府往往容易忽視教育產業,因為改善教育與學習環境需要花錢,並且可能還要面對強大的利益集團抗爭,例如教師工會。而且政客一向短視,他們不會幫你爭取他們卸任後才會產生的好處。

然而,對於明天的美好生活而言,沒有什麼可以比今天的良好教育更為重要。至少,政府應該加緊努力,修復疫情期間學校停課造成的所有損失。如果他們可以抓住機會,改寫學校的既有規則,所有一起都將更加美好。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是一期非常西方思維的封面故事。在暗黑的封底前面,是一根生日蠟燭所點燃的巨大火焰,熊熊火焰中勘入幾個黑字,大字寫的是:「Power and paranoia」(權力與偏執);補充小字:「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t 100」(中國共產黨100歲)。

本期經濟學人用了八篇文章集一篇特別報導,詳細報導並分析中國共產黨。報導內容圍繞著7月1日中國共產黨100歲生日。這是一個一直認為自己「偉大、榮耀而且正確」的政黨。隨著它即將邁入第二個100年,共產黨確實有充分理由自吹自擂。不只是因為它存在的時間比許多批評者預測的長,更因為迄今它還在上升階段。

這個世界,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專制政權可以像中國那樣,從飽受飢荒的毛澤東時代災難中搖身一變,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尖端科技和基礎設施,已讓美國破爛不堪的公路和鐵路相形見絀。

中國共產黨絕對是全世界最成功的社會主義政權。經濟學人認為,它的成功掌握政權,主要來自於冷酷堅定的專制、意識型態掛帥和推進經濟增長的意願。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共產黨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威權主義者。多年來,西方觀察家找了很多理由,預測中國共產主義早晚要崩潰。他們認為一黨專制的國家,怎麼可能與現代經濟所要求的自由完全相容。實際上,對習近平最危險的威脅不會來自群眾,而是共產黨的內部。最不穩定的時刻,很可能是接班人問題浮出檯面時,那將使最終的政權轉移更為不穩定。

儘管共產黨的危險,不一定會迎來自由愛好者最渴望的開明統治,但經濟學人認為,這個中國王朝總會在某個時刻結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3 Jul 2021EP38 | 南韓政府將推出350億美元的「K-電池策略」計劃,進行電動車電池的研發和生產。 / 滴滴出行「被下架」,中國為何這麼做?00:16:53

一週財經聚焦:

一、南韓政府將推出350億美元的「K-電池策略」計劃,進行電池的研發和生產,主要參與業者包括LEGS、SK Innovation、及三星SD。我們怎麼觀察動作頻頻的南韓?對台灣又有什麼啓示?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A $35 Billion Plan for Korean Battery Giants to Catch China〉(350億美元的南韓電池計劃追趕中國)
●CNBC:〈Governments are deploying 'wartime-like' efforts to win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race
〉(各國政府正在部署「類似戰時」的努力,以贏得全球半導體競賽)
●Times時代雜誌:〈South Korean President Moon Jae-in Makes One Last Attempt to Heal His Homeland〉(韓國總統文在寅,最後一次試圖治癒他的祖國)

分析解讀

如果你說台灣的護國神山是半導體,那我認為台灣的左右護法就是ICT產業,而日本、南韓就是台灣科技業在全球地緣新政治中最大的競爭對手。可是,相較於台灣仍在第三級警戒中,我在全球各地已經看見日本、南韓的超前部署,而南韓更是像我們在亞洲杯籃球或棒球賽看見的一樣,小動作頻頻出現,讓我們氣的牙癢癢。

這一次,南韓決定在2030年之前,投資350億美元在電池產業,並加上給予租稅優惠和其他獎勵措施,目標是扶植國內的電動車電池產業,與中國大陸和日本一較高下。我認為南韓的這一佈局不但戰略正確,而且時機恰當,甚至可以給台灣很多的啓發。

我說過很多次,疫情仍在肆虐,可是大家不是躺在家裡等疫情散去,而是紛紛快馬加鞭,佈局疫情過後的創業競賽。瞭解電動車的人都知道,電池佔據了電動車成本的3-4成,而且它才是符合巴黎協議的最重要產業議題,因為未來還涵蓋了儲能與梯次利用。美國、歐洲、中國大陸正展開行動,建立自家的製造業基礎建設、電池科技及供應鏈,未來五年,將決定各國在全球電池市場的排名。

南韓的「K-電池策略」有三大目標,分別是:研發難以匹敵的電池科技、建立興盛的生態體系,以及開發新的區域市場。

全球電動車電池市場規模2020年時為304億美元,但到2030年前可望暴增至3,047億美元,這十年間的成長幅度可能達到九倍,而南韓和中國大陸的市佔率可望不相上下,分別達到約40%。

而鋰離子電池有四種主要原料:陰極、陽極、隔膜和電解質,南韓至少有逾40%仰賴進口,而台灣都沒有。這四種材料都以中國大陸和日本廠商生產的為大宗,但南韓和這兩國都曾陷入貿易紛爭。為扭轉這種情況,南韓當然想把電池列為國家戰略科技。

其實不止電池產業,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就在五月份,南韓政府曾經在三星的平澤工廠舉行了「K 半導體策略報告大會」,甚至正式公佈一項未來10年預計投資約4,500 億美元的「K 半導體策略」,讓以半導體為護國神山的台灣當時就為之側目。

「K 半導體策略」是以三星電子、SK 海力士等 153 家企業未來10年投資為主,南韓政府在背後提供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援的一項半導體國家計畫。

接著,南韓總統文在寅甚至隨後拜會了美國總統拜登,並宣佈了疫苗外交成果,把台灣氣的牙癢癢的。南韓將加強在美國投資半導體及電動車電池,以交換莫德納疫苗在三星生物做後段生產,供應美國以外的市場。

其實,南韓在生技醫療產業的多年佈局,如今確實已站穩CDMO及CMO市場的領先地位,因此,莫德納是第四支由韓國業者受託在韓國境內生產的疫苗。

我們不能否認,南韓在國際合縱連和區域化發展方面,的確走得比台灣快很多。

南韓能打動美國的原因,是因為南韓一向對看好的產業進行大手筆投資,因此不只半導體和記憶體產業是全球龍頭,在生技製藥的技術投資及龐大產能,更有能力進行產業、政府與金融的三方大結合,創造經濟商機。

除此之外,南韓在新創扶持方面也不落人後,受惠於科技人口眾多、政府扶持等因素,韓國成為培育大型科技新創公司的溫床,生技、共享、線上支付等領域的新秀紛紛崛起。根據CB Insights資料,南韓已有10家獨角獸(估值逾10億美元的未上市初創公司),是亞太地區第三大新創重鎮,僅次於中國與印度。

韓國目前最大的獨角獸,是估值約74億美元的金融科技公司Toss;排名第二大的電玩遊戲開發商Krafton,正籌備8月進行股票首度公開上市(IPO),預料是首爾證交所最大規模的上市案之一,目前估值約合38億美元。這打破了長久以來韓國經濟體由龐大的家族財閥掌握的局面。

據市調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資料,韓國幾乎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線上市場極具潛力,消費者對於改變持開放態度,電商佔該國整體零售比重在全球居冠。韓國逾60%人口在網路辦理銀行業務,此比重高於新加坡、德國等全球主要經濟體。
此外,韓國政府還設立中小新創企業部,扶持國內中小型業者,協助初創業者吸引資金,提供稅務、訓練、研發方面的支持。

反看台灣,台灣產、官、金融一向各行其是,空有戰術,卻沒有戰略,也沒有辦法像南韓那樣說故事,或是結合產官學力量,面對向全世界。

再者,是南韓與台灣在外交路線上的異同。

南韓雖然與美國簽有軍事合作協議,但基於中韓兩國綿密的經濟關係,南韓一直是採取美中平衡的外交路線,也就是國防靠美國,經濟靠中國。只有在促成美朝對話的議題上,才會積極地配合美國。

所以,南韓不但沒有參與圍堵中國的「五眼聯盟」,也沒有參與印太戰略的四方對話,更不是CPTPP的成員國,這是南韓在大國夾縫當中的生存之道,期盼在美中兩大國之間能夠左右逢源。

從政治上來講,南韓總統文在寅任期僅剩下最後一年,在這最為迫切且關鍵的一年,直接影響的是10個月以後的下屆總統大選。加上最近南韓政壇頻發醜聞,可以說是「頭殼冒著燒」。

事實上,從過去以來,台灣一直把南韓當成主要的經濟競爭對手;如今在台韓差距的持續擴大下,台灣似乎早已看不到南韓的車尾燈。與過去南韓自封的「20-50」俱樂部(人均收入2萬美元、人口5千萬),但現在大家可能不知道,聯合國已經認證南韓是已開發國家。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在7月2日所舉行的閉門會議中,各國一致認定,南韓從亞非等發展中國家,提升為和歐美、日本並列的已開發經濟國家。這是自1964年UNCTAD成立以來,首位獲得國際地位變更的國家。

目前全球共有32國(包括南韓)被列為已開發國家,其除了國民生產毛額(GDP)、工業化水準等硬實力之外,還包括人類發展指數及生活品質等軟實力;而南韓被列為已開發國家,各方面真的都大幅進步。

從經濟數據上來看,2020年南韓平均國民所得達30,644美元,正式突破3萬美元大關,超越七大工業國中的義大利。同時在全球疫情蔓延下,南韓也在2020年以整體GDP1.63兆美元,超過巴西、印度,成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

反觀台灣,以目前人均所得28,000美元、全球第23大經濟體,與南韓相比,在經濟實力上,仍有段不小的差距。

那麼,南韓究竟是如何超越台灣?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關鍵:

1、南韓發展品牌的策略
自從2000年之後,南韓逐漸擺脫低利潤的代工模式,轉而全面發展高附加價值的品牌,將三星、LG的品牌形象推向全世界。品牌所創造的高利潤,全面提升南韓的平均國民所得。
反觀台灣,號召多年的產業升級政策,卻一直遲遲沒有進展,讓台灣的代工模式淪為低利潤的「茅山道士」(毛利率只有3%到4%)。

2、善用中國市場作為品牌的跳板
在中韓兩國綿密的經濟關係,讓南韓以中國內需市場作為品牌的試金石,之後再將品牌推向全世界。
反觀台灣,卻採取對美一邊倒政策,極力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這形成兩岸經濟極不對等的依賴關係。

3、利用雙邊與多邊並進的FTA戰略
由於南韓只有5千萬人口,難以支撐品牌的人口數量,因此李明博上台之後,積極以推動簽署FTA來增加南韓的經濟領土。其一方面與中國、美國及歐盟三大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一方面則加入與南韓經濟關係密切的RCEP(區域經濟夥伴協議)。
反觀台灣,在兩岸關係陷入低盪下,不但在雙邊FTA上受阻,至今未能打開CPTPP及RCEP的大門。

由此可見,發展品牌、善用中國市場及雙邊多邊並進的FTA策略,是南韓經濟超越台灣的三部曲。現在的南韓,不僅在球場上,更是台灣在商場上、科技領域中的競爭對手,台灣得盡快從中得到啟發。

二、7月4日,中國政府下令將叫車平台「滴滴」從中國的應用商店下架。中國政府認為,滴滴存在著違法收集個人信息的嚴重問題。這是繼螞蟻集團後,中國對科技企業的再一次戲劇化演出,怎麼觀察中國政府的行為?對中美科技對峙的解讀以及後續的影響又是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Didi shares crash as China tightens the regulatory screws〉(隨著中國收緊監管螺絲,滴滴股價暴跌)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Didi Tried Balancing Pressure From China and Investors. It Satisfied Neither.〉(滴滴試圖平衡來自。中國和投資者的壓力,但兩者都很難)
●Economist經濟學人:〈China seems intent on decoupling its companies from Western markets
〉(中國似乎有意讓中國企業與西方市場脫鈎)

分析解讀

中國政府對最近在美國上市的科技類企業揮出重拳,包括滴滴,導致其股價暴跌,也關聯其它在美掛牌,或準備掛牌的中國科技股。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中資企業赴美上市,已經全面暫停。

其實無獨有偶,7月7日中國再宣佈對「運滿滿」丶「貨車幫」及「BOSS直聘」實施網路安全審查。而這些平台所屬的企業,都在最近一個月內剛在美國證券市場掛牌上市。中國政府的這一連串行動,確實讓全世界看不懂。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感覺一樣?如果過去三十年,大部分人還是搞不清楚92共識,那我相信更多人始終搞不清楚為什麼這麼多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明明是中國公司,卻可以輕而易舉在美國IPO,還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科技巨頭?像我們耳熟能詳的阿里巴巴、百度及騰訊都是這樣的,他們就是透過所謂的「VIE」(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y)。但是就像兩岸關係的變化,感情好的時候啥都好說,一旦撕破臉,什麼就都走不通了。

中國政府對最近對剛剛在紐約成功上市的滴滴的打擊,表明美中關係已經確實脫鉤。這對全球各地的投資者,以及任何一個想透過在中國創業致富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嚴重的警告。

滴滴是中國的超級明星企業之一,它擁有著4.93 億的用戶(超過Uber),以及1500 萬的司機,它也在巴西和墨西哥開展了業務,公司的市值大約為680 億美元(結算至6月30日為止)。

它的招股說明書包含了60頁的「風險因素」,裡面提及了監管打擊,大多數投資者都對此視而不見,沒想到這個風險立刻就出現了。

過去十年,中國的科技產業一直是全球經濟發展中最具指標的亮點。今年,中國企業在美國總共籌集了大約130 億美元的資金,過去十年中則共籌集了760 億美元。目前為止,大約有 400家中國企業選擇了在美國上市,這是 2016 年的兩倍。在這個期間,它們的總市值已經從不到 4000億美元,飆升至到了1.7兆美元。

這些投資,現在全都危在旦夕。

7月6日,中國政府表示他們將收緊對於在外國上市,或試圖在外國上市企業的監管規定,這是一個讓中國企業與美國資本市場脫鈎的悍然行為。

整個打擊開始於去年,當時中國的監管機構在最後一刻,取消了螞蟻集團在香港和上海的3000億美元上市計劃。

全球政府都會擔心數據隱私和壟斷的問題,但中國的干預行動,顯示了讓大家更擔心的問題--共產黨對科技的系統性攻擊。 

一個樂觀的看法是,這個鎮壓只是一場政治舞台秀,可能就像當年對韓國和日本公司的抵制,不久就可以全身而退。不過隨著中國企業和美國投資者之間的共生關係瓦解,雙方都會受傷。 中國正在失去參與世界最成熟資本市場的機會,而美國市場則失去了投資全球最熱門股票的機會。

從去年秋天螞蟻金服事件發生以來,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的總體市值已經下跌了6%,而同時間,S&P 500藍籌指數已經上漲了30%以上。

這件事情該如何解讀呢?我提供幾個思考方向:

1、從歷史角度看問題
多年來,中國政府本來就對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持保留態度。包括滴滴、貨車幫、BOSS直聘在內的,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大多都是科技型企業。這些企業都是透過在開曼或者英屬維京群島等地註冊,設立所謂的「可變利益實體」(VIE),利用複雜的企業組織架構,規避中國監管機構。
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y,VIE) 或稱協議控股結構,指境外註冊上市實體與境內業務運營實體分離,境外上市實體透過協議方式控制境內業務實體,並將其收入和利潤轉移到境外公司。
VIE主要是針對中國法律禁止或限制外資投資相關產業,提出一種變通運營構架。通過這些協議,註冊在開曼或英屬維京群島的母公司,最終可以控制中國內資公司及其股東,使其可以按照外資母公司的意願經營企業,並分配、轉移利潤。
十多年來,幾乎所有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都是通過這種方法,合法規避中國政府對外資控股的管制。而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這是十幾年來的「眼中釘」。因為上市企業的做法,實際上讓中國政府對外資進入電信或內容產業的禁令形同虛設。中國政府如今對滴滴展開嚴格審查,正是因為滴滴在其眼中實際上是一家電子信息企業。

2,按照美國監管機構的規定,如今在美國上市的所有中資企業,沒有一家符合美國的監管要求。
近十年來,華盛頓和北京都沒有就誰有權監管在美國上市中資企業的審計方形成共識。按照中國方面的規定,中資企業的審計方不用接受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監管,而這又同時是美國證監會對所有上市企業的基本要求之一。
具體來說,即使這家公司是美國的上市企業,中國官方也不允許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派遣工作人員到中國查帳。這對美國來說似乎也是箭在弦上,如果哪一天美國採取強硬措施,意味著所有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都必須面臨強迫下市的風險。

3,中國正在推動港交所,以期成為金融中心
在這種風險下,中國也在落實簡化及加速中資企業在本土市場(香港)上市的進程。最新消息顯示,香港的證券交易所正在推進加快首次公開募股(IPO)的進程。

4,對美國股市不確定風險的擔憂
這也是中國當局考量的因素。如同歐洲的監管部門,如今對亞馬遜、谷歌、臉書、蘋果等科技企業加大審查的目的一樣,中國當局也希望管制有能力收集大量用戶資訊,取得絕對優勢的企業。這是中國政府對外展示重視個人數據保護的一種手段。

5,坊間的擔憂
以上四點是專業人士的說法。但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有關滴滴等在美國上市的科技企業為何遭政府出手打擊,有許多猜測。一種比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這些科技企業在美國上市後,就不得不將其掌握的包括用戶資訊以及中國各大城市重要地理資訊在內的數據上交美國政府。如此一來洩露涉及國家安全、戰略規劃的敏感數據。
另外一個說法是:滴滴本來就是想從中國老百姓身上賺取利潤後,規避監管機構,把資金轉向海外的「跑路」行為。不過這種說法是謠言居多。

而我的看法是,疫情催生了數位化,數位化凸顯了數據的重要性;全球化退位催生了區域化發展,區域化發展擴大了政府權力,最後,政府權力再一次逼得各個政權開始內縮。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就指出,隨著美國阻擋中國獲得先進電腦晶片技術,中國政府也大力推進國家項目,開發這些技術,可見政治角力仍在持續。

然而,嚴格控制數據安全,恐怕會進一步擾亂供應鏈、破壞金融市場,迫使各國選邊站。比起其他國家,中國一直渴望利用數據潛力改變國家經濟。據資料顯示,到了2025年,中國可能擁有世界三分之一數據,可望為中國AI領域帶來龐大競爭優勢,藉由大數據微調演算法,改善服務。

而對中國政府來說,數據更是維持政治控制,以及社會維穩的關鍵,不僅可監控整個國家,還能從數據創造市場,從整個經濟釋放價值。

所以,各方角力各有盤算,後續結果只能留待歷史與時間長河來揭開答案!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又是一期雙封面故事的經濟學人。在全球版本的封面設計上,看見的就是七個顫顫巍巍、斷斷續續的英文字:「THE FAULT LINES IN THE WORLD ECONOMY」(在全球經濟中的斷層線);小標:〈Global growth is coming back fast. But the recovery from the pandemic is uneven and fragile〉(全球增長正在很快的回歸,但整個疫情的復甦,顯示著不平衡與脆弱)。

本期內容嘗試分析了為什麼這個全球經濟的復甦,是一個快速、激烈卻異常脆弱的形態。文章一開始提到,這個疫情在去年年初一度造成了可怕的經濟衰退,但奇怪的是,現在看起來卻是這麼的繁榮。任何能夠讓 Covid-19 離去的作為都值得慶祝,不過今天蓬勃發展的經濟,卻隱隱讓人感到一股焦慮,因為歡樂表面下存在了三條斷層線。

第一條斷層線,將來自疫苗接種與還沒有接種疫苗者之間。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成功接種了第一劑疫苗。即使在美國,一些疫苗接種不足的州政府,也陷入了容易被變種病毒感染的危機。

第二條斷層線,在供給與需求之間運行。
晶片的短缺已經擾亂了從電子產品到汽車的製造。從中國運送貨物到美國的成本,已經比疫情爆發前漲價了兩倍。除此之外,服務業顯然已經出現了結構性的勞動力短缺。

最後一條斷層線,就是紓困刺激的撤出。
去年開始的政府紓困補助,總會在某個時刻需要撤出。自疫情爆發以來,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已經購買了價值超過10兆美元的資產,而且他們正在憂心,如何能在不因太快緊縮而導致資本市場動蕩的情況下,修正政策措施。沒有人知道一旦緊急紓困貸款到期,企業將如何因應,失業勞工不可能繼續以納稅人的錢作為補貼不上工。

總而言之,這三條斷層線將共同決定哪個國家能夠成功,以及這個極端不尋常的復甦是否能夠持續下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 Jul 2021EP39 | 疫情肆虐之際金融產業卻獲利大好,原因何在?金融業真的高枕無憂嗎? / 太空產業的競賽蓄勢待發,台灣有參與的機會?00:19:39

一週財經聚焦

一,7月12日,臺灣15家上市櫃金控上半年獲利全數出爐,在富邦、國泰兩大金控大賺的帶動下,不僅締造了全體歷年最好的6月獲利,上半年累計的稅後純益達到了3,415億元,也創下了歷史的新高。在疫情肆虐之際獲利大好,金融產業真的完全沒有隱憂嗎?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Goldman's earnings blow past estimates as investment banking revenue boosted by strong IPO market〉(由於強勁的IPO市場提振了投資銀行業務的收入,高盛的盈利超出預期)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Visa Buys Swedish Fintech Tink for More Than $2 Billion
〉(Visa以超過20億美元收購瑞典 Fintech Tink)
●Economist經濟學人:〈Fat and happy〉(肥胖而快樂);小標:〈Banks on Wall Street report bumper second-quarter profits〉(華爾街銀行報告第二季度,利潤豐厚)

分析解讀

金控確實成了疫情危機期間的意外寵兒。今年全球經濟強勁復甦,銀行提存呆帳準備壓力比去年低,證券業也因台股交易量持續放大,獲利也豐厚。這就好比在拉斯維加斯開賭場,我管你外面天氣如何?錢從哪裡來?美國和中國打架誰贏?我只在乎賭客有沒有上我的賭桌。只要金融市場有人投資,只要有人需要融資,只要有人上門服務,我就註定穩賺不賠。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上個月,日本野村證券剛剛預警台灣、美國、德國、日本、荷蘭及瑞典等6個經濟體,在未來3年內有可能會出現金融危機。我們中央銀行隨即發布新聞稿回應:我國總體經濟及金融部門健全發展,應無發生金融危機之虞。

這個很有意思,我看現在的世界,大家在金融的歡騰中,仍然像一隻隻的驚弓之鳥,非常矛盾。

首先,從過去幾十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大概每10年左右全球就會發生一次金融危機,前一次的金融危機發生在2007年,該次危機導源自於美國的次貸風暴,並給一些亞洲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我不是事後諸葛,我真的不知道金融危機發生後的第十年2020年會不會有再一次的金融風暴,但疫情來襲確實改變了一切,所有理所當然的事情都變得不一樣了。

全球經濟危機之所以每10年左右發生一次,因為全球的經濟發展週期在過往都是比較明顯的。比如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各國的經濟會陷入蕭條的狀態,這時候為了挽救經濟,促進社會的投資,各國會採取相對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在貨幣相對比較寬鬆的情況下,市場的資金就比較多,這時候有一部分資金會進入到實體經濟當中,促進經濟的恢復和增長;另一部分資金會進入到一些資本市場當中,亦即虛擬經濟。

說白了,其實金融危機就是債務危機,這種債務危機發生的規律是:經濟刺激→流動性增加 →投資過熱→貨幣收緊→流動性緊張→債務風險→金融危機。

根據經濟學家統計,一般認為金融危機發生的前兆可從以下幾點觀察:

1、大家瘋狂加槓桿負債
這是金融危機發生的萌芽階段。這時候信貸政策一般比較寬鬆,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大家紛紛舉債購置資產,加槓桿買房、買車、買股票,自有資金槓桿率不斷提升。

2、社會負債增長速度加快
在經濟大繁榮的時候,大家都對未來充滿信心,預估未來自己的收入會增加,所以對負債也充滿信心,於是大家紛紛舉債。

3、資產價格虛高
大家紛紛舉債購置資產,導致資產價格(房價、股價)飄升,超出了合理市場水準。這就是野村證券發布預警模型報告,以民間信用對GDP比率、房價、股價、民間部門償債能力,以及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等五項指標偏離長期趨勢程度,警示美國、德國、日本、荷蘭、臺灣及瑞典等6個經濟體,在未來3年內可能出現金融危機。

當政府以外的循環圈後繼無力,就會發生各種的逾期與呆帳,甚至股票、房地產崩盤,進一步變成金融風暴。

但現在不一樣,做莊的變成政府,那可就情況完全不一樣了。原來負責兜底紓困的人,突然變成捨我其誰、一馬當先、拼命印鈔,確實是人類絕無僅有,泡沫肯定更大,但會不會破?No one knows!

我感覺吧,這次的百年瘟疫早就在去年各國救援紓困大規模印鈔中,顛覆了傳統經濟學家的認知,政府出面做局,而且欲罷不能的資金紓困,雖然在產業面上帶來了更多前所未有的不確定,但因為十年前的金融風暴而備受監管的金融業,確實坐實了牌照金融的所有好處,現在的金融機構大獲其利,其實就是一個車流大增之下,高速公路收費站坐享其利的活生生例子。

這現象還不是台灣獨有。華爾街金融機構的老闆們在7月13、14日公佈第二季度的收益時,各個歡欣鼓舞。當分析師詢問未來幾個月經濟增長可能放緩的風險時,JPMorgan的老闆Jamie Diman回答:現在的消費者,他們的房屋價值上漲、他們的股票上漲、他們的收入也在增加,連他們的儲蓄都在增加……他們就是一副蓄勢待發的模樣。

Goldman Sachs的CEO David Solomsn被問及白宮的正在增加企業的公平競爭,會不會冷卻狂熱的交易時,他回答:我們的資產配置水位仍然在高位,這讓我只是感到鼓舞,很多感覺我相信會持續下去。

花旗集團的老闆Jane Fraser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她告訴分析師,我們看見了難以置信的資金管道源源不絕。

各銀行今年第二季度的收益,基本上符合近期的金融市場上升趨勢。美國最大五家—Bank of America、Citigroup、Goldman、JPMorgan and Wells Fargo,總利潤達到390億美元,已經是去年第二季的五倍,更比2018年和2019年的平均季度利潤高出了約40%。

這種樂觀的信心是否合適?目前還有待觀察。不過我還是得提醒,高物價和供應鏈的瓶頸,可能會減緩經濟復甦。許多銀行表示,他們自己的成本,尤其是工資,正在攀升。而多項刺激計劃,包括慷慨的失業救濟金,可能於2021年下半年取消;沒有它們,美國人的財務狀況可能會開始變得不那麼穩固。

如果股價的變動是可以接受的,那麼投資者對銀行期貨的樂觀程度,就沒有這些金融機構高管們看的那麼樂觀。儘管JPMorgan和Goldman Sachs的利潤均超出預期,但它們的股價在公佈業績當天仍下跌了近 2%。

另外,金融科技領域確實正在發生一些驚人的事情,投入其中的資金現在已經比平時多得多。數據提供商CB Insights估計,僅在今年第二季,它就吸引了超過340億美元的創投資金,這已經創下了歷史的新高。今年的創投資金所投資的每五美元中,就有 1 美元投向了Fintech金融科技。其中包括32個IPO案例(2020年),金融科技公司在第一季度參與372起合併,其中21起估值超過了10億美元。

僅在過去幾周,信用卡公司Visa就為瑞典支付平臺Tink支付了 18 億歐元(合 21 億美元)。美國最大的銀行JPMorgan在六個月內收購了三起以上的金融科技,包括OpenInvest。

這個暴風雪,反映了投資者在尋求回報和金融數位化浪潮起飛時的需求,它也揭示了一些更深刻的意義。金融科技公司曾經是金融界的反叛者,現在正在成為整個產業的一部分,大賺其錢。

該怎麼看疫情過後的金融發展?我覺得疫情除了帶給了金控更多的資金子彈,數位化更催生了金控的數位化改革,在本來就備受監管的台灣金融機構,應該趁機修習內功,做好疫情後全世界的新變化,或許可以發現另外一個窗外有藍天的機會。

未來的金融產業,我觀察會有以下幾個趨勢:

趨勢一》數位金融成銀行營運主軸、生態圈牽動發展
傳統銀行佈局數位化服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根據金管會統計,2016年底有開辦數位帳戶的銀行為17間、總開戶數為8萬戶,到了2020年底,開辦數位帳戶的銀行成長到35間、總開戶數來到646萬戶。

趨勢二》行動支付扮演普惠金融重要推手
行動支付在近年政府、企業的推動下,民眾和商家使用的意願大幅提高,根據金管會統計,2019年行動支付金額破千億來到1,824億元,2020年進一步翻倍至4,200億元以上,較2019全年成長超過一倍。

趨勢三》國內銀行機構併購持續
國內行業者勢必面臨金融科技及大型科技公司進入金融服務領域的挑戰,未來隨著疫情趨緩,國內金融機構除了持續強化並改善營運績效,預計將會繼續透過國內外併購,來擴大市場規模綜效及快速取得技術,以提升競爭優勢。

趨勢四》數位金融產生的資安問題須重視
當金融服務走向數位、零接觸,資安問題的重要性也加深,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21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未來短期或中長期內,資訊科技相關的風險皆名列前十大風險之中。

為了讓金融產業蓬勃發展,我建議金融產業應積極採取以下三個重要的行動:

一,進行跨產業合作結盟:
金融機構在培訓員工技能方面,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些企業的業務型態正從對於流程和效率的高度要求,轉變成為可以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科技和深厚的人文技能。對於與其他產業進行合作結盟,各種可能方式都應被納入考量,藉此以促進金融產業人才的技能提升。

二,深入研究數據:
許多金融產業手上都有數據,但幾乎都沒有妥善運用。怎麼利用Fintech解讀這些數據來提升服務效能,這是很重要的。

三,瞭解學習B2B 新技能:
自動化、生產力和學習新技能之間的關係十分明確,這場疫情也確實加深了企業的轉型決心。最近在美國一項針對400名各行各業任職的員工所進行的調查便是一例,其結果顯示,91%致力於提升員工技能的公司,其生產力已有顯著的提升。

在利率低迷的時代,疫情的複雜性又為金融產業增加了不少成本的壓力,產業轉型變革已經勢在必行。金融產業在國家的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然而勞動力的條件與需求,正在以超越多數金融機構所能適應的速度顯著變化,因此,各國政府應協助金融產業並共同合作,尋求長期提升技能的解決方案,以彌補現有的技能差距。

二,7月11日,維珍銀河創辦人Branson搭火箭進行太空飛行測試成功後,次日維珍銀河立刻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申請辦理增資,預計籌措5億美元資金用於開發載人太空載具等,今年以來它的股價已經累計上漲71.5%。看來,太空產業的競賽蓄勢待發,台灣有參與的機會嗎?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Virgin Galactic founder Richard Branson successfully rockets to outer space〉(維珍銀河創始人理查布蘭森,成功發射火箭到外太空)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Jeff Bezos, Richard Branson and Where Space Really Begins〉(傑夫·貝佐斯、理查·布蘭森,在太空真正開始的地方展開競爭)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South Korea Seeks to Move Up Its Spot in Global Space Race〉(韓國尋求在全球太空競賽中提升其地位)

分析解讀

Branson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乘坐自家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飛行器「升空」,他和兩位駕駛員以及另外三位「宇航員」,六個人一起在「太空」俯瞰地球,並體驗失重狀態。數分鐘後,順利返回地球。

在億萬富豪的太空遊競賽中,馬上就要過71歲生日的英國企業家Richard Branson搶跑成功,終於實現了成為「太空人」的童年夢想。但他不僅沒有得到英國人的喝彩,反而引發了英國媒體的一片質疑。

英國媒體最主要的質疑是:一直愛好冒險的英國維珍集團創始人Branson,他的最新冒險行動,究竟算不算「太空之旅」?英國《衛報》以及《每日電訊報》都用一則模擬對話調侃了Branson的最新商業噱頭,標題下得很不友善:〈Branson真的進入太空了嗎?〉

他們的質疑是因為,國際公認的太空邊界始於離地球海平面100公里高的卡曼線(the Kármán line),而Branson乘坐的維珍銀河「VSS Unity」,僅僅飛到了距地球86.1公里高的地方。

Branson在英國之所以常受媒體嘲弄,可能是因為這麼多年來,他不斷追逐鎂光燈、不斷吸引媒體注意力的種種冒險或怪誕行為,已經開始讓英國人民和媒體感到厭倦。

Branson大概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嬉皮企業家」。Branson在上個世紀70年代創建了維珍集團,該集團如今旗下擁有400多家不同領域的子公司。根據福布斯的最新估算,截至2021年7月14日,Branson個人的資產淨值是49億美元。

Branson最有名的「上頭條」之舉,是他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乘坐世界上最大的熱氣球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壯舉。

商業太空遊競賽日趨激烈,如果你認為Branson此次摸地球「天花板」,是探索人類航太事業、作貢獻,那你就錯了。據說,他是為了搶非常有利可圖的商業太空旅遊市場。

如果說人類的首次太空競賽是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冷戰所推動的,那麼,這次太空競賽,則主要是由尋求賺錢的民營企業家推動的。由於火箭和衛星科技的進步,低軌太空旅遊是過去十年蓬勃發展的一部分,企業家和投資人正在入侵曾經屬於政府的領域。

2020年,投資者向太空業務投入了280億美元,希望效仿 SpaceX的成功。SpaceX憑借其巧妙的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大幅削減了軌道發射成本,其估值達到了740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預計,到2040年,整個太空經濟的收入將從現在的3500億美元增至1兆美元,UBS預測,到2030年將達到8000億美元。

雖然商業太空旅遊尚未正式起步,但競爭已經開始,且顯得有些醜陋了。同樣躍躍欲試、試圖在商業太空遊競賽中拔得頭籌的大亨,包括不久前宣佈「退居二線」的Amazon創始人Bezos,和同樣愛冒險和搞怪的Tesla老闆Musk。

同樣擁有火箭公司的世界首富Bezos,是Branson在商業太空遊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但Branson這次搶跑,讓他比Bezos計劃中的太空旅遊早了九天。

似乎出於某種酸葡萄心態,Bezos團隊聲稱,Branson並沒有飛到國際公認的卡曼線之上。據稱,如果Bezos的太空遊能夠按原計劃在7月20日成行,那麼,他們將飛至略微超過卡曼線之上的地方。

Bezos的火箭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將在美國Texas的航太港東南約200英里處發射。儘管Bezos團隊酸言醋語,但讓Branson感到略微好受一些的是,他的另一個太空遊競爭對手、特斯拉老闆Musk,特地在7月11日淩晨3點趕到了Branson住處,祝福他「太空旅遊」順利,後來還在發射現場觀看了「VSS Unity」火箭升空。

不過,祝福歸祝福,競爭歸競爭。Musk擔任CEO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打算在今年9月進行下一次太空觀光旅行,這個被稱為「靈感四號」的飛行器,將搭載四名普通公民進入太空,這也將是有史以來首次全平民太空旅行。

據稱,Musk對太空旅遊的渴望並不止於此,他已經計劃在日本億萬富翁前澤友作的協助下,在2023年乘坐星船進入太空繞月飛行。

說到這裡,我們得回頭想想,誰是太空旅遊的目標客戶?

高昂的太空旅遊飛行票價,顯然意味著太空旅遊的目標客戶是那些極為有錢的人,但有多少人願意為幾分鐘的太空旅行,砸下相當於一棟豪宅的費用呢?

這次將近7,600人投標參與隨Bezos登機,獲勝者花費了2800萬美元。維珍銀河表示,它有一份旅行者的客戶名單,人數高達數百名。

投資銀行Cowen的一項調查發現,淨資產超過 500 萬美元的人,有將近五分之二會考慮支付 25萬美元(維珍銀河太空旅行目前的價格)購買機票。

《西班牙人報》報導,面對即將到來的太空旅遊熱潮,還有一些公司試圖從另外的計劃中獲益,例如剛剛在英國開業的太空遊旅行社「火箭突破」公司。這些公司最引人注目的服務,包括「航行者空間站」酒店,這是一家太空五星級酒店,計劃於2027年開始投入商業運營。透過提供類似於月球重力的系統,近300位客人將能夠在「航行者空間站」酒店中,享受到地球上任何一家豪華酒店所提供的一切服務。該酒店設有水療中心、健身房、酒吧、咖啡館、餐廳……當然,這一切,只有那些支付得起500萬美元旅費的人才能享受得到。

看來,三個億萬富豪發起的商業太空旅遊,其目標客戶也是富豪,至少不是那些囊中羞澀的普通人。

如果俄羅斯人在太空中擁有第一顆衛星、第一隻狗和第一個人,美國人則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夢想。而現在,英國在商業太空旅遊方面,已經領先全世界。

這很重要,因為很快就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就像所有旅遊業一樣,富人去哪裡,其他人也會跟隨。如今,太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普通人,這要歸功於Branson 7月11日的升空。但真的「富人去哪裡,其他人也會跟隨」嗎?

事實上,7月20日是阿波羅11號登月52週年,當天Bezos將乘坐Blue Origin的New Shepard火箭,進行首次商業載人火箭飛行。

Blue Origin公司投入軌道運載火箭研發及太空旅遊服務,Bezos 7月5日卸任亞馬遜執行長之後,重心將放在2024年執行的「藍月」登月計畫。Musk、Bezos的曠世創舉,被網路界戲稱為外星人,這些巨富新的競爭領域在太空,而相關的投資機會也是歐美熱門焦點。

無論如何,登陸太空確實吸引眼球,但產業發展確實蠢蠢欲動。Tesla創辦人Musk推動低軌道通信衛星「星鏈」(Starlink),星鏈計畫預計發射總數4.2萬顆人造衛星,使用離地面較近的低軌道衛星(LEO),以大量衛星組成一個「小行星帶」服務全地球,因而備受期待。

無論如何,太空商業看起來蓄勢待發,很大原因除了資金來源太多的造就之外,仍然面臨兩個挑戰:

產業剛剛發動的學習曲線。
Morgan Stanley就將維珍銀河的收入從18億調降到2030年的13億美元,Ark invest本來推出的太空ETF也已經退出,幾家太空新創公司紛紛夭折。

太空發射的安全性問題。
一次災難就會毀了大家的夢,1986年的太空發射失敗,就讓當時的美國太空總署撤回了送平民上太空的計畫。

回到產業層面,SpaceX還可以與星鏈形成互補,SpaceX的可回收的火箭大幅降低太空運輸成本,可以不斷的替換衛星。

目前星鏈計畫初期客戶,是服務那些「電信商難以服務到的3%至4%客戶」,以及「那些沒網路,或者連線品質很差的人,例如歐美郊區住戶,或是船、飛機與卡車司機、旅客與船員們。」

當然,星鏈計畫不只是僅能提供商業用途,很多專家預估可幫助掌握地形、水文、地震預測,而在軍事攻擊時,星鏈也可變身成為重要戰略武器。美國目前5G發展速度相對落後,星鏈計畫被戲稱為連結太空的6G世代。

星鏈不只是燃料與材料創新,更重要的是晶片、感測器、軟體、電力與連網技術的進步,低軌衛星數量龐大,每個衛星連線都需要地面基地台與衛星發射器,這些正是台灣科技廠商的強項。

台灣具備通訊電子產業經驗與實力,5月底台灣國家太空法案「太空發展法」,在立法院三讀正式通過,雖然目前基期尚低,但未來成長潛力大。

有幾家公司備受關注,例如穩懋極有可能打入SpaceX供應鏈,供應衛星通訊晶片。其他廠商包含網通廠台揚、啟碁,PCB廠華通,工業電腦廠事欣科,沖壓件製造商公準,以及金寶、康舒等,都被列為低軌衛星供應鏈,且美中對抗白熱化,高度技術能力與通訊機密不能流入紅色供應鏈,更有利於台灣廠商維持長期業務合作。

不過未來發展如何,仍有待觀察,因為相比於大顆、少量的同步軌道衛星,一用就是10到15年,台廠切入有難度;反觀低軌通訊衛星壽命可能只有2到4年,每幾年就要重新遞補新的衛星上去,進而帶動商機。

國家太空中心代理主任余憲政補充說明,低軌衛星讓市場進入門檻、成本都比同步軌道衛星來得低。歐美科技大廠都在追求物聯網世界,低軌衛星將是促成萬物聯網的重要環節之一,科技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7 Jul 2021EP40 | 台灣該如何應對疫後的供應鏈傷害? / 「台灣創新板」與「戰略新板」正式開板,該怎麼看待獨角獸現象?獨角獸的未來發展又會如何?00:14:04

一週財經聚焦

一,7月23日,路透社引述了企業、經濟學與航運學家觀點,指出以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病、德國與中國大陸爆發的自然天災,以及針對南非主要港口的網路攻擊,這些事件正推動全球供應鏈走向崩潰,威脅著原物料、零件與消費品的流動。疫情給供應鏈造成的傷疤肯定難以修復,台灣應該有什麼樣的思維應對?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orbes富比士報導:〈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at Can Help Evolve Your Supply Chain〉(如何從美國國防部的供應鏈報告,學會供應鏈升級)
●CNBC:〈The rapid growth the U.S. economy has seen is about to hit a wall〉(快速增長的美國經濟差不多要撞牆了)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Supply-Chain Executives See Long Road Ahead for Diversity Efforts〉(供應鏈專注在未來的多元化,以分散風險)

分析解讀

Delta變種病毒株已摧毀亞洲部分區域,多個國家切斷水手的陸上交通幹線,導致船長無法輪替已疲憊的船員。據統計,約10萬名水手在任務結束後,仍困在海上無法返航,這與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的封鎖強度相同。

與此同時,扮演全球經濟巨頭的中國大陸與德國,都傳出致命洪水,並破壞還沒有自疫情完全復甦的全球供應鏈,損害的經濟活動可能達數兆美元。

扭曲的供應鏈也波及美國與中國大陸,兩者加起來佔全球經濟生產的40%以上,而兩大經濟引擎遭受波及,當然也會導致全球經濟走勢疲緩,各種商品與原物料價格上漲。

無獨有偶,本來看起來最強健的美國也扛不住了。7月21日,美國聯準會發佈了最新的美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認為美國的供應鏈中斷變得更加普遍,物價上漲的壓力正制衡經濟進一步復甦。美國FED這份報告,是根據美國聯準會下屬12家地區儲備銀行的最新調查結果編製而成。報告認為,美國供應鏈中斷更加普遍,企業面臨原材料和勞動力短缺、交付延遲、消費品庫存低等困境,將推動價格進一步上升。

美國勞工部的數據也顯示,6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較上年同期增長5.4%。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類,物價同比上漲4.5%,為30年來最大漲幅,遠高於美聯儲宣佈的2%的目標。物價上漲和通脹擔憂引發美國各界廣泛關注。

一天後,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下屬的一個兩黨特別工作組,7月22日也發表了報告,認為美國政府有責任與工業界和盟國一起,透過增加來源的多樣性來減輕關鍵的國防供應鏈風險,提高應急能力並增強彈性。

另外,2021年6月的白宮供應鏈報告,不只是宣吿拜登政府有意尋求更多預算,以補強四個重要產業的供應鏈弱點和健全監管,也呼籲企業擴大產能,以配合政府有意推動的重大經濟議題。

這四個重要產業分別是半導體、高容量電池、關鍵礦物和原料,以及藥品和活性藥物成分(API)等,四項關鍵產業的供應鏈彈性。

針對美國供應鏈彈性遭新冠疫情弱化,白宮工作小組在6月發表報告,提出重建供應鏈彈性的建議。美國政府將扮演推動重建的核心角色。公佈該報告的目的,是讓民間部門預知政府有意採取的行動和提撥的預算,以預先協調各自的供應鏈計畫和優先項目。

疫後的供應鏈傷害,看起來似乎是越來越嚴重。這份報告不僅具體列舉美國未來的四個重要產業,也提出了六個建議,這六個建議同樣值得台灣參考和深思:

建議一:投資應該以重建和創新為主
只有政府直接投資,才能透過製造業生態系、多樣的中小供應商以及技術工人,重建可提升創新和科技領導地位的基礎設施。
除了以500億美元的新投資來支持美國的半導體製造和研發外,報告也建議投資150億美元在全國性充電基礎設施,以支援電動車發展。
報告同時提出建議,政府可以透過退稅、稅務優惠、優惠融資等財政措施,以政策鼓勵、扶持相關產業。

建議二:獎勵民營企業
報告呼籲,藉由小型企業管理局 (SBA)的貸款和投資計畫,支援中小型和弱勢企業,以分散關鍵供應鏈的供應商。

建議三:善用採購力
公共部門有強大的採購力,可戰略性地利用以強化供應鏈彈性、支持永續性,和設定國家優先目標。例如,聯邦車輛電動化可推動私人部門採用電動車,以及加快高容量電池的發展和建立全國性充電基礎設施。

建議四:善用政治力
報告也提議,可以善用國際組織和國際話語權。例如,美國政府可以利用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來強化貿易規範和執行工具。藉由反對補貼、傾銷等對美國製造業和整體產業不公平的作法,政府可強化美國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工作小組建議,美國應把供應鏈彈性納入對中國的貿易政策中。

建議五:善用標準制訂權
標準制訂權為監管者的政府有各種提振彈性的工具,為了對抗海外關鍵資源開採與處理的集中,以及供應短缺的風險(這裡說的主要是中國)。報告強調,美國政府應該擴大關鍵礦物在美國的生產和處理地點。

建議六:職能再訓練
報告指出:「美國勞工必須是供應鏈彈性的基石。」報告發現的弱點之一是,美國製造業產能喪失,導致研發、創新和技術性勞工,其擁有的製造技術知識喪失。工作遷移海外,導致美國勞工整體技術水準下降。所以如何在職訓練,將是未來重要的課題。

總而言之,報告提出的各項建議有一個共同主題,舊式恢復供應鏈彈性將只有透過美國政府、盟國和貿易夥伴,以及民營部門的共同努力才能達成,而且美國政府必須扮演領導角色,利用其資源在投資、獎勵、善用影響力和訓練上。

這六項建議非常值得台灣參考和深思,如果未來供應鏈朝向全球產業分化甚至區域化發展,台灣將深受影響。

二,7月20日,研議多時的「台灣創新板」與「戰略新板」正式開板,兩大板塊目標鎖定具潛力的新創企業,並扶植台灣的獨角獸企業。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家都知道台灣還在迷戀獨角獸。台灣到底應該怎麼對待獨角獸現象?獨角獸的未來發展又會如何?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ig Tech Startups Spring Up in South Korea〉(大型科技公司在韓國崛起)
●Economist經濟學人:〈Technology unicorns are growing at a record clip〉(科技獨角獸以創紀錄速度出現)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French tech bet pays off with rise in ‘unicorns’〉(法國押注獨角獸的未來)

分析解讀

講到這個,我又想提韓國。繼之前的K半導體策略、K電池計畫,我想告訴大家,韓國在新創產業的扶持以及獨角獸的培育成績,也把台灣拋在後面。

我知道台灣有著「好想贏韓國」的心情,全世界可能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一樣,對韓國的理性與感性如此兩極,在產業、體育狹路競爭,影音娛樂卻熱情瘋迷。

7月9日,韓國電子商務配送新創公司Market Kurly,準備在韓國股市進行 IPO(首次公開募股),同時並吸引了1.96億美元的F輪投資。經過F輪的投資後,這家獨角獸新創公司的估值上升到為21.7億美元。

事實上,受惠於科技人口眾多、政府扶持等因素,韓國成為培育大型科技新創公司的溫床,生技、共乘、線上支付等領域新秀紛紛崛起。根據CB Insights資料,韓國已有10家獨角獸(估值逾10億美元的未上市初創公司),成為亞太地區第三大新創重鎮,僅次於中國與印度。

韓國目前最大的獨角獸是金融科技公司Toss,該公司目前估值約74億美元;排名第二的,是在8月準備進行股票首度公開上市(IPO)的電玩遊戲開發商Krafto,預料是首爾證交所最大規模的上市案之一,最高籌資4.3兆韓元,約合38億美元。

長久以來韓國經濟體由龐大的家族財閥掌握,如今這些新創公司在大廠鼎立的局面下嶄露頭角,格外引人注目。

在全球資金過剩的背景下,未上市企業的估值正在膨脹。被稱為「獨角獸」的初創企業,全球數量突破750家,比一年前增加約50%,這些企業的合計估值也增加了近70%。除了疫情推動數位化需求增加之外,資金正加速流入未上市企業,也是主要原因。

獨角獸企業數量從250家增至500家,只花了約兩年時間,進入2021年後,獨角獸增加速度正在加快。最近一年,全球產生約300家獨角獸企業,其中美國的獨角獸數量增加64%,至374家,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增長22%,至151家。

那麼,什麼是獨角獸呢?

話說,創業投資家Aileen Lee所屬的Cowboy Ventures,在 2013 年創造了「獨角獸」一詞,指的是當時稀有的神話物種:價值10億美元或以上的私營初創公司。撇開任何魔法屬性不談,如今它們已變得司空見慣,而且數量越來越多。

世界上的獨角獸群,正以像兔子般的速度繁殖。這類公司的數量,從八年前的十幾家,增加到現在的750多家,總價值為 2.4 兆美元。這樣的規模,其實真的太多。

受投資者慷慨解囊的接受者,也變得更加全球化。儘管美國和中國的新創公司繼續在籌款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來自這兩個最大市場之外的份額,也從2016年的25%左右,增長到上個季度的 40%。

現金的洪流,我們可以用兩個因素來解釋。首先,是初創公司早期創業投資 (vc) 支持者的投資熱潮;第二個原因,是投資者之間的競爭加劇。

但這種連勝可能有風險,或是以淚水告終,這就是兩年前發生的狀況。當時商業模式還不穩定的高估值公司,要嘛在首次公開募股後失敗(如優步和 Lyft,兩個叫車競爭對手),要嘛無法走得那麼遠(WeWork,共享辦公室租賃公司,其上市在投資者感到冷漠後被擱置)。

許多最近上市的獨角獸公司繼續流血。根據《經濟學人》的計算,那些在2021 年上市的公司,在最近一個財政年度總共虧損了250億美元。

未來還會有風險嗎?當然有。

第一個風險,是他們的財務報表不夠透明。評估其價值是否值得他們的高估值,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

另一個風險來自政治,包括中國的打壓和美國的反壟斷。世界各地的政府當局越來越忌憚讓科技公司變得過大,或進入金融、醫療保健等受監管的市場。在中國大陸,作為對大型科技公司廣泛打擊的範例,螞蟻金服和滴滴的例子歷歷在目;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審查加密貨幣的使用。這些都是政治風險。

站在臺灣的角度,行政院在2018年也高喊,要把台灣本土的新創企業培養成台灣的獨角獸。但我認為,台灣不應該妄想自己能培養出獨角獸,台灣應該做的,是協助台灣科技企業擁有全球的影響力。

台灣新創技術的團隊規模都太小,所瞄準的市場及商業模式,也多是以台灣為主,這很難吸引國際資本的認同。而光想靠政府大規模補貼長大,除了本身就有爭議,台灣也有很多先天不足的問題存在。

首先,台灣老齡化嚴重的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2018年的高齡人口(65歲以上)比例已經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老化速度甚至快過日本。年輕人少了,創業氛圍理所當然日薄西山。

當然,為了拉動創業,政府也有不少獎勵創業的政策,但效果甚微。在這背後,我認為還是資本意願與創業環境的差距。在美國與中國大陸,資本願意在有增長潛力的新興項目上砸錢,創業者當然不缺融資的管道,但台灣創業者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台灣投資人相對保守,他們不會輕易將資本撒向創業者,在他們看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項目能不能賺錢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這使得創業者的第一步艱難了許多。

另外,我感覺台灣年輕人本身創業意願也不高。在台灣,創業者要面對的風險成本更是比其他國家高了許多,有數據顯示,在創業成本(佔人均收入的比重)這一項中,美國、英國和德國分別為1.1%、0.1%和1.9%,而台灣則比這高了許多倍。

此外,台灣創業者要面對與挑戰的都是巨頭型公司。在融資管道上,金控集團掌控了大部分的資源;在製造業領域,裕隆、台積電、鴻海、台達電等大企業壟斷了產業資源,創業者根本沒有切入的空間,即使在移動互聯網,台灣也幾乎被Apple、Yahoo、Facebook、Google、Amazon等矽谷大廠壟斷,本土的創業者沒有與之抗衡的籌碼。

最後,台灣遍地都是幾十年歷史的老企業,它們奉行的是類似終身雇傭制,這套制度體系下的企業,非常注重員工忠誠度,希望員工由基層逐級往上晉升。這種上升機制與人性關懷,往往導致年輕人認為待在大企業才是理想的狀態。數據顯示,台灣8成的大學畢業生較願意進入大企業工作,因為這意味著生活無憂與安穩的職場生涯。

所以,台灣政府應該要有更高的戰略視野去看待獨角獸。台灣先天缺乏廣大的市場,也難以吸引高額的國際資本投資,加上自2000年以來,台灣的網路發展已經從接近美國,到現在遠遠落後中國。儘管台灣仍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在AI技術、半導體、電子業等科技基礎還是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政府在產業策略部署上仍然零零落落,並被選舉考量深深牽絆。

如何讓台灣企業能以更大市場為目標,或許才是最應該思考的事情。扶植產業不能只靠政府花錢補貼,越想追捧獨角獸,越會顯出政府能力的不足。

在全球貨幣橫流的今天,台灣政府不應該笨得去和別人比錢多。產業政策必須搭配產業人脈和供需關係的槓桿,用錢圈養絕對不是台灣可以選擇的方式,在別人的市場放養,才是台灣獨角獸橫空出世的唯一路徑。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的封面設計,乍看之下你會覺得有些俏皮,但再仔細看,卻是背脊骨一身冷汗。

在一片大洪水的背景上,有兩隻企鵝在一個漂浮的沙發上,看著播映著熊熊大火的電視機。上面的大字寫的是「No safe place」(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小字則是「The 3 °C future」(這個升溫3 °C 的未來)。

本期經濟學人用了三篇文章闡述這個主題。文章一開頭寫到,德國科隆附近的小鎮Erftstadt,城市的地基像紙片一樣被洪水撕裂衝走;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利頓鎮,在創下異常的高溫記錄49.6度後,一天之內就從地圖上被大火吞噬殆盡。回到中國的鄭州市,汽車像死魚一樣,漂浮在街道羅列的洪水中。

全世界都感到了威脅。六年前在巴黎,世界各國曾經承諾將透過巴黎協議,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溫度上升控制在 2°C 以下,避免最糟糕的情況發生。目前看來,這方面取得的進展仍然不足。但即使他們努力實現了控制升溫的目標,也無法阻止今天的森林大火、明天的大草原乾涸、河流的決堤,以及山頭冰川的消失。

更糟糕的是,經濟學人認為,假如全球的氣溫真的在未來幾十年,升高至比工業化前高3°C,熱帶的大部分地區也可能會因為太熱,再也無法進行戶外的工作;珊瑚礁和依賴它們的生態環境將會消失,亞馬遜雨林將成為死氣沈沈;糟糕的穀物收成將成為司空見慣;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覆冰,將縮小到無可挽回的地步;想像得到的海平面上升,將不會像今天這樣以毫米為單位,而會是以公尺為單位。聽起來真的非常恐怖!

總而言之,氣候變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而極端天災也迫在眉睫,連上海都將在明天放史上第一個颱風假,怎不令人憂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3 Aug 2021EP41 | IMF發佈新的經濟預測,提醒世人Covid-19正在拉開全球的貧富差距。 / 匯豐控股的調查顯示,投資者越來越不看好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前景,曾經的金磚四國和新興市場,真的已經風華不再嗎? 00:17:36

一週財經聚焦

一,7月2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新的經濟預測,上調了對美國等富裕經濟體的經濟預估,於此同時也下調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預估。看來變種病毒的橫行霸道正在拉開全球的差距,我們該如何看待?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Vaccine shortage holds back developing world as rich economies roar ahead〉(疫苗短缺,制衡了發展中國家追趕已開發國家的腳步)
●Macau News澳門日報:〈WTO says disparities in vaccine rates can hit economic rebound〉(WTO認為,令人失望的疫苗接種會打擊經濟反彈)
●Economist經濟學人:〈Why have some places suffered more covid-19 deaths than others?〉(為什麼有些國家疫情致死率比其他國家高?)

分析解讀

IMF的預期調整再次提醒我們,在經濟復甦的道路上,疫情的變化莫測只會加劇全球的貧富不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的報告名為《全球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特別的是,相比上個季度,報告中仍然維持了對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6%的預估。

IMF經濟學家表示,根本原因,在於低收入國家新冠疫苗接種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再加上變種病毒的高傳播力,使疫情的持續威脅超過預期。

報告看好美國的復甦前景。今年4月IMF預測美國今年增長6.5%,明年增長3.5%;三個月過去了,對美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大幅增加了0.5和1.4個百分點,達到7.0%和4.9%。

如此樂觀的預測有兩個原因:一方面,美國疫苗接種符合預期進展;另一方面,拜登政府提出的規模龐大的刺激計劃,如果國會批准,將有四兆美元資金湧向基礎設施、教育和家庭支持。

既然全球總增長率預測不變,那麼當然其他國家會有漲就有跌。

IMF對印度2021年的增長預測下調至9.5%,雖然還維持在高位,但相比之前的預測,下調了3個百分點。原因在於今年印度持續地與疫情纏鬥,拖累了經濟復甦。

與印度情況相似的還有東南亞諸國,IMF下調了對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的經濟前景。這些國家難以像中國大陸、香港、韓國、台灣等地,將病例數控制在極低水平,同時受制於疫苗供給等原因,疫苗接種率又不及歐美等國家。

相比之下,IMF對中國2021年的增長預測下調0.3個百分點,理由是公共投資和整體財政支持的縮減。

從這份報告來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3個結論:

第一,IMF首席經濟學家Gita Gopinath表示:「高於預期的疫苗接種率和經濟恢復正常,帶動增長預估上調,而一些國家(尤其是印度)缺乏疫苗和新冠疫情捲土重來,導致了增長預估被下調。」在發達經濟體中,近40%的人口已充分接種疫苗,而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這一比例為11%,在低收入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更小。

第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胡榮表示,疫情無疑帶來了巨大挑戰,由於各國在處理經濟危機和獲得疫苗的能力上存在巨大差異,疫情後的世界經濟,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將更加不平衡。

第三,甚至有分析認為,極端情況下,全球經濟將形成雙軌運行,各個較發達經濟體由於疫苗接種率高,控制得當,形成一個大的經濟氣泡,而低收入國家將在疫情中持續掙扎,游離在氣泡之外。這將加劇全球收入分配不均,甚至形成馬太效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報告也提出兩個呼籲:

首先,各國應優先考慮衛生支出,特別是疫苗接種,支持弱勢家庭和企業,投資於教育、培訓以及提高生產率等項目。而相關的刺激計劃,可能由於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嚴重分歧,在國會被迫縮減。

不過兩天後的7月29日,世界貿易組織(WTO)也發佈警告,全球COVID-19疫苗接種率不均等,可能影響全球經濟復甦。

WTO秘書長伊衛拉(Ngozi Okonjo-Iweala)在世界貿易情勢半年度報告中指出,世貿最新預測,2021年商品貿易量將成長8%,2022年增加4%。

但她同時指出,全球各地區貿易表現出現明顯分歧,這差異主要是疫苗分配不均所致。她說,對於低收入國家尤其如此,目前這些國家僅1%人口甚至才接種1劑疫苗。伊衛拉表示,無法確保全世界都有疫苗可用,對全球經濟和公共衛生都造成嚴重威脅。

因為這樣,美國CDC要求已完全接種疫苗者在室內也應佩戴口罩,中小學生秋季學期在校也要佩戴口罩。東京週二發布了2848例新病例,創下大流行以來最高值;英國解封後每日新增病例連續下降一周,英國首相呼籲保持謹慎,不要過早得出結論。由於Delta毒株擴散和疫苗接種緩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週二下調了今年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預期。

事實上,在Covid-19大流行發生17個月後,關於這場災難的許多問題仍未得到解答。例如,目前尚不清楚這個病毒是如何起源的,另一個難題是,為什麼某些地區的流行病破壞性比其他地區小。

為什麼佛羅里達州的的病例人數少於美國平均水平,儘管那裡的限制已經放寬了更長時間? 事實證明,這與健康措施、氣候或地理環境關係不大;相反的,它與經濟學有關。

每個人都知道老年人的風險最大,但日本28%的人超過65歲,而全球這一比例為9%,但到目前為止,日本死亡人數非常少。

還有一些研究表明,疫情之前流感較嚴重的地方,遭受Covid-19的影響較小;但研究人員對這一結論提出質疑。封鎖的強度與病例數、死亡率之間,似乎沒有一致的相關性。

目前為止,最有說服力的是收入的不平等。在最近的一次研究中,數據科學家Youyang Gu運行了一個模型的多個版本,該模型試圖找出41個不同變量與美國州級 COVID-19 死亡之間的相關性。他發現,只有三個變數始終保持影響力:收入不平等、人口密度和人均養老院的居民。在這三者中,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最大。

舉例來說,講求平等主義的北歐(即使在幾乎沒有隔離措施的瑞典),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數低於整個歐洲;基尼系數為0.29的法國,它的超額死亡人數遠低於鄰國英國的0.34。
(基尼系數通常用來專指「所得分配的平均度」,依照公式來看,這個係數值必然介於0與1之間,愈接近零則所得分配愈平均,愈接近1則愈不平均。)

紐約州既有極高的不平等,也有巨大的 Covid-19 死亡人數;佛羅里達州在這兩個方面都不那麼特殊。

很少有其他研究人員像顧先生那樣對變數進行排序。然而,經濟學人對數十篇研究Covid-19 死亡人數決定因素的論文的調查發現,收入不平等一直具有很強的解釋力。

麥吉爾大學的Frank Elgar及其同事最近對84個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基尼系數每增加 1%,Covid-19的死亡率就會增加 0.67%。

另一篇由斯坦福大學的Annabel Tan、Jessica Hinman和 Hoda Abdel Magid撰寫,著眼於美國的各州。他們發現收入不平等與Covid-19病例和死亡之間的關聯在2020年有所不同,但總體上呈正相關;更大的不平等往往會導致更多的痛苦。

有三個背後原因值得關注:

1,第一個與先前存在的健康有關。哈佛大學的貝絲·特魯斯代爾 (Beth Truesdale)和克里斯托弗·詹克斯 (Christopher Jencks)於2016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適度的證據」表明收入不平等加劇與預期壽命降低之間存在聯繫。這可能是因為經濟學家所說的健康與收入之間存在關係:給富人多出一美元的收入可能會改善她的健康,而不是從窮人身上拿走一美元對他的傷害。健康狀況較差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 Covid-19 的影響。

2,第二個潛在因素是工作場所關係。相對平等國家的工人往往有更多的議價能力,因此可能更容易向雇主表達和糾正疑慮。這可能有其缺點,但它可能有助於阻止有助於傳播 Covid-19 的做法。在瑞典,一個擁有強大工人權利的國家,前線(或「基本」)工人,例如肉類包裝工和警察,平均而言並沒有比其他人面臨更高的死於Covid-19 的風險,這可能會限制整體死亡人數。這與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結果形成對比,後者的監管更為寬鬆。加利福尼亞州的一項研究發現,某些工作的人比其他職業的人更容易死於covid-19。2020 年,廚師和出租車司機的死亡人數增幅最大。

3,第三個因素與社會資本有關。在高度不平等的地區,人們更有可能說他們不信任陌生人或對公民參與沒有興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 2016 年發表的研究表明瞭原因:在人們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地方,他們彼此之間幾乎沒有共同之處。社會資本薄弱幾乎肯定會降低人們遵守病毒控制措施的意願,例如自我隔離或戴口罩,而私人服從的動機很弱。

然而扭轉收入分配的超級油輪並非一蹴而就,收入不平等的一些解決方案,例如提高稅收,會帶來自身的權衡。與此同時,政府需要調整他們的疫情應對措施,以考慮到不平等。例如,這可能包括改變在感染時留在家裡的經濟激勵措施(例如,通過使用自我隔離付款)或更多地投資於貧困兒童的健康,使他們成為更健康的成年人。如果沒有這些改進,高度不平等可能會繼續意味著更容易受到流行病的影響。 

二,7月29日,匯豐控股HSBC的一項調查顯示,新興市場投資者越來越擔心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手握大量資金,但未來幾個月確少有資金部署計劃。曾經的金磚四國,曾經的新興市場,真的已經風華不再嗎?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Reuters路透社:〈Emerging market investors worry about economic growth -HSBC poll〉(新興市場投資人憂心當地的經濟增長)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Rising dollar stokes nerves for emerging market investors〉(美元升值觸動新興市場投資人的神經)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Investors Lost Hundreds of Billions on China in July〉(投資人在七月份的中國投資損失數千億美元)

分析解讀

新興市場是什麼?

「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是經濟發展程度落後於北美、西歐、日本等「成熟市場」 (Developed Market),但卻正在快速開發及工業化的國家,且有機會從「開發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發展為「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經濟體。

經濟學人在2000年曾經寫道:我們這個時代最緊迫的道德、政治和經濟問題是第三世界的貧困。當時,世界上28%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中,也就是說每天的收入不超過1.90美元。在這17億人口中,近 10 億生活在印度和中國。

僅僅一年後,時任高盛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Jim O’Nille 將這兩個國家連同巴西和俄羅斯歸為 2000 年代的一個定義性首字母縮略詞:BRIC金磚四國。儘管當時四方僅佔全球經濟產出的8%,但奧尼爾先生認為,鑒於其人口,即使人均產出略有增長,這一份額也會顯著增加,而且這種增長看起來很可能,敦促投資者注意,政策制定者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預測:

1,到2025年,金磚國家的總GDP將至少是G6集團(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一半。

2,到2040年,他們預計金磚國家將取得領先。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即將到來,如果不是在人均收入方面,大型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實力幾乎已經趕上了北方發達經濟體。

第一個預測現在看太保守了。從2000年到2011年,以名義美元的市場匯率計算,金磚國家平均每年增長驚人的17%,而G6僅增長4%。到2017年,它們的GDP就達到G6的一半,而不是2025年。截至2018年,印度極端貧困人口數量已低於尼日利亞估計的9900 萬極端貧困人口。這是一項歷史性的成就。

但2040年的預測看起來遇到了麻煩。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在2010年代大幅放緩。從2011年到2019年,G6增長每年下降一半以上至2% 以下。另一方面,金磚國家的增長率下降了近70%,降至每年僅 5%。

其他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情況看起來大致相似。從2000年到2011年,以美元計算的 GDP加權平均年增長率對於新興經濟體來說是強勁的9%。到2011年,幾乎是原來的一半。

唯一例外只有南亞和東亞以及歐洲的新興地區不斷增加收入。就整個發展中國家而言,人均實際收入已回落至美國的18.1%;不是可怕的逆轉,但絕對是停滯。

2010年代並不是一個糟糕的十年。事實上,就新興市場增長而言,它們是歷史上第二好的十年。問題是2000年代太好了。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而言,沒有什麼比 2020 年代的增長是否會回到令人吃驚的2000年代的高度、保持在 2010 年代足夠的水平上,還是繼續下降趨勢更大的問題了。這樣的軌跡將使發展中世界的任何重要部分「追趕」發達經濟體的說法顯得越來越愚蠢。

經濟學家曾經認為,較貧窮的國家自然應該趕上較富裕的國家。 變得富有似乎只不過是從更成熟的經濟體借用科技並為工人配備更多的物質和人力資本的問題。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加入富人行列對於以前被殖民的世界來說比想象的要困難得多。

投資者偶爾會對較貧窮國家的前景充滿熱情,比如1981年,一位名叫 Antoine van Agtmael的世界銀行員工為一家新的第三世界投資基金創造了「新興市場」作為一個引人注目(和金錢)的名字。但在 20 世紀的後幾十年里,只有少數國家實現了從窮到富的飛躍:這裡是韓國,那裡是台灣。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金磚國家的崛起才顯得真正令人吃驚。但這並不是一夜之間的成功。 

1970 年代後期,中國開始了漫長的經濟自由化進程。

印度於 1991 年開始放鬆國家對其經濟的控制。主要方法類似:貿易更加開放,並控制政府借款和通貨膨脹。

在這個已經很健康的土壤中又添加了三種肥料。

1,一是持續低利率和全球化金融的到來,提供了大量資金,願意在被認為比以往更穩定的新興市場尋找機會。

2,另一個原因是大宗商品價格普遍持續上漲,這提振了許多發展中世界經濟體的財富。

3,三是貿易爆發式增長。出口製造業是一條經過時間考驗的追趕之路,曾經需要緩慢而艱難的建立本土工業基地的過程。但是,隨著曾經包含在單個工廠或國家/地區內的生產過程沿全球供應鏈擴展,較貧窮的經濟體有可能通過控制生產網絡的小部分而不是重述一切來開始生產以供出口。

貿易佔全球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39%上升到2000年的51%,最終在2008年達到 61%的峰值。

三種肥料中的兩種,大宗商品繁榮和貿易繁榮的額外影響都在2010年代逐漸消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從2000年到2011年大約翻了三倍。之後它開始下跌,並因此暴露了那些在資源出口價格上漲和信貸寬松的基礎上享受表面繁榮的經濟體。

貿易增長也放緩。在2007-09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貿易復甦令人鼓舞,但在 2010 年代中期,貿易佔全球GDP的份額開始小幅下降。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政策的決定性轉變。改革步伐放緩; 隨著政府推動自給自足,國家干預有所增加。

中國未能繼續自由化,減緩了其他新興世界最理想的發展道路上的交通。如果中國增長更多,消費模式與發達經濟體趨同,它將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大的市場。但改革不足也導致消費水平遠低於收入相當的經濟體(如墨西哥和泰國)的普遍水平,更不用說富裕國家的經濟水平了。

中國的國內市場雖然仍然巨大,但遠沒有原來那麼大,進口也比原來少了很多。雪上加霜的是,與許多相對富裕的經濟體相比,中國仍然更加依賴製造業。隨著收入的增加和生產者在其他地方尋找低工資工人,各國通常會開始削減一些工業生產。但中國抵制了這一趨勢,部分原因是改革進展停滯不前,部分原因是刻意努力提高自給自足。

在大宗商品價格和貿易增長的提振效應暫時擱置的情況下,開啓2000年代輝煌歲月的第三個因素是什麼:利率?他們仍然很低。但是,在 Covid-19 之後的富裕世界繁榮通常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在這方面存在一些風險。一些經濟學家警告說,美國的巨額支出可能會以某種方式引發通脹,這可能會迫使美聯儲比目前預期的更早、甚至可能更大幅度地加息。 高利率的蔓延可能會造成嚴重破壞,導致資產價格暴跌,並從新興世界中吸走大量資本。

1,Delta變種的傳播和富裕國家以外的疫苗接種步伐緩慢,對2021年強勁好轉的希望破滅了;到今年年底,可能仍有一半以上的發展中國家人口沒有接種疫苗。7月2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 4 月份曾預計印度今年的經濟增長將超過12%,但在7月27日將這一預期下調至9.5%。預計整個新興世界今年將增長 6.3%,2022年將增長5.2%。

2,趕超的條件之一是人力資本投資;受到疫情的嚴重打擊。儘管世界各地的學生因疫情造成的中斷而失去了上學時間,但最貧窮國家的學生受害最大。貧窮經濟體幾乎無法避免教育挫折。疫情還加劇了許多新興世界的治理和政治不穩定問題。

3,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貿易和產出的快速增長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減少有關,但國家內部的不平等加劇,新興市場也包括在內。 當 2010 年代經濟增長放緩時,經濟體內部經濟收益的分配在決定生活水平是繼續改善、停滯還是下降方面變得相對更為重要。 更加暴躁的政治成為世界範圍內的常態,各國要麼滑向專制,要麼進一步陷入專制。經濟學人智庫製作的民主指數從2015年到2020年逐年下降。

在最壞的情況下,政治不穩定可能會惡化為內部甚至州際暴力。

4,這是在解釋氣候變化之前。 它的經濟成本已經是可察覺的,而且只會增加,而且在貧窮國家普遍感受到的最嚴重。新興市場政府將面臨損失和損害、適應的財政負擔,以及通常的難民流動。 政治不穩定和國家間緊張局勢很可能會加劇。

2000 年代的追趕步伐可能再也看不到了。但如果情況不進一步惡化,金磚國家仍有可能在 2040 年之前與 G6 的產出相匹配,並且相關的增長將非常廣泛地展開。20世紀末打開的大門已經收窄,但並沒有關閉。 然而,穿越它的挑戰無疑比以前更大。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非常形象化,一個象徵雨過天晴,充滿希望的彩虹令人詫異的被灌進了一個垃圾桶裡面。旁邊幾個白色字體,大字寫的是Dashed hopes破滅的希望。小字則是Emerging markets’ growth problem新興市場的增長問題。

經濟學人本週的封面故事拉回了新興市場的觀察解析。回想這個世紀初,發展中經濟體就是這個世界無限樂觀和雄心勃勃的一個來源。但今天,許多新興市場的政治混亂此起彼落,大政府思維正在冉冉升起,秘魯剛剛選出了一名馬克思主義信仰者成為總統,緊隨其後的是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的執政者。這波動亂和威權主義的浪潮部分反映的是Covid-19的效應,它揭露了腐爛的官僚體系和早已磨損的社會安全網,絕望和混亂催化了一個深層次的經濟問題:那就是許多貧窮和中等收入國家正在失去趕上富裕國家的能力。

有那麼一段時間,它們中的相當比例看似有機會引領風潮,甚至有機會超過美國,人均經濟產出output的增長比例從1980年代的34%上升到2000年代的82%。後續效果是巨大的,因為新興市場的貧困率下降了。 跨國企業紛紛想方設法離開乏味的西方世界,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上來看,Catch up風潮承諾了一個新的多邊世界,全球經濟版圖得到了更均勻的重新分配。

今天看來,這個黃金時代似乎已經早早的結束了。在2010年代,能夠繼續追趕Catch up的國家比例下降到了59%。確實,中國顛覆了許多的中國崩潰論者,亞洲也出現了像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這些低調的成功範例。 但巴西和俄羅斯已經讓金磚國家破功,拉丁美洲、中東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越來越不可能追趕得上富裕的國家。即使是亞洲的新興國家也有些欲振乏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0 Aug 2021EP42 | 美中緊張與新冠疫情,對於全球供應鏈發展有什麼影響 ?/ 零售物價上漲確實欲罷不能,怎麼解讀後續發展?00:15:55

一週財經聚焦

一,8月6日,《AP美聯社》報導,隨著美中關係陷入緊張,政治效應正逐漸發酵至經濟層面,讓美國企業害怕過於仰賴中國大陸工廠的供應鏈。過去這一年多來的美中緊張與新冠疫情,對於全球供應鏈發展有什麼影響 ?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AP美聯社:〈Shipping snags prompt US firms to mull retreat from China〉(航運障礙促使美國公司考慮撤出中國)
●CNBC:〈Made in China' products are running into new logistics problems〉(中國製造的產品遇到新的物流問題)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Most Companies Kept Supply-Chain Sustainability Goals Despite Covid-19〉(儘管 Covid-19仍在肆虐,大多數公司仍想方設法保持供應鏈的可持續性發展)

分析解讀

遊戲製造商Eric Poses在2020年曾經推出一款紙牌遊戲「The Worst-Case Scenario」(最糟糕的情況),遊戲內容就是新冠病毒怎麼顛覆人們正常的生活。然而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遊戲帝國也會因為這場危機而被拖累。

怎麼說呢?

按照原本計畫,「The Worst-Case Scenario」會在中國大陸生產,預計於去年6月初抵達美國零售商Target的分配中心;然而疫情打亂這一切,這個遊戲在西雅圖港停置數週,7月中才送到Target的手上。

但撤資中國大陸談何容易,畢竟成本低就是陸方最大優勢;加上供應商仍群聚在大陸,生態系已經成型,工廠仍可以較輕鬆的方式取得零件。許多零件因成本過低、加上產業垂直整合,很難在美國生產。這些都讓撤資大陸變得複雜且代價昂貴。

麥肯錫諮詢公司發現,重大的供應鏈中斷情況正變得越來越頻繁。麥肯錫合夥人Katy George表示:「儘管Covid-19疫情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隻黑天鵝,而且確實如此,但供應鏈中斷的嚴重程度和頻率一直在增加。」

麥肯錫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持續一個月或更長時間的供應鏈故障在以前很罕見,現在則每3.7年就發生一次。報告指出,「一次嚴重事件,比如生產被擾亂100天(平均每5至7年發生一次),就可能抹去某些行業近一年的收入。」

與美國的其它進口商一樣,遊戲製造商Eric Poses正在應對一場有關供應鏈問題的風暴,因為價格上漲、港口不堪重負、船隻、火車和卡車短缺……而且預計,這場風暴將至少持續到2022年。

其它美國公司也在做類似的權衡。根據諮詢公司科爾尼(Kearney)的調查,52%的美國製造業高管表示,他們已經開始在美國購買更多供應品,以應對與Covid-19相關的供應鏈中斷;4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計劃減少對單一國家或工廠的供應的依賴;41%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他們希望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以美國費城的elmerschultz服務公司為例,該公司為餐館和其他客戶維修和保養廚房設備。它在取得零件方面面臨著令人抓狂的延誤。過去需要7到10天就能得到訂購的零件,現在,需要三到四個星期。

那些之前拒絕將產品生產轉移到海外的公司,現在擁有了優勢。他們不用等到產品跨過大西洋,也不用考慮是否可以把進口稅轉嫁給消費者等問題。

舉個例子,在All Things Equal網站上,Poses執行長哀嘆的說:「我還沒有找到任何一家北美工廠能夠以有競爭力的價格生產我的遊戲。但是,我還在努力!」

不過,離開中國也是有風險的。美國公司可能會被迫將設備留下,這就增加了那些他們培訓過的中國工人的機會,他們可以用廢棄的模具和機械工具,生產類似的競爭商品。

Poses執行長說:「從中國抽身是很複雜的。而且往往代價非常高昂。」但是,由於美國公司越來越意識到依賴必須穿越大洋的供應鏈所帶來的風險,尤其是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時候。美國公司都正在尋找離家更近的替代品。

現在,讓供應鏈陷入僵局的原因如下:

供應價格上揚:
一場無法預見的災難來臨,與其他進口商一樣,他們碰上了新冠肺炎帶來的供應風暴:價格上揚、港口超載、船舶、火車、貨車短缺,估計這一系列影響將延續至2022年。這一切讓人不安的經歷,讓Poses重新思考5年前自己做出的決策--基於節約成本,決定將產品生產線由美國挪往中國大陸。
如今,他認為將產線拉回美國較為合理,即使不是美國,也可以選擇墨西哥,以避免過於依賴中國大陸的工廠。他強調,「如果可以減少焦慮,我願意賺取較少的利潤」。

2,中美新冷戰
當然,投資挪回美國不僅是因新冠肺炎造成運輸延宕,儘管問題的確嚴重,但企業也擔心捲入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戰,何況這兩個國家恰巧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
這場衝突的第一槍,始自美國前任總統川普,對於價值3,600億美元的大陸商品課徵進口關稅。時至今日,川普的繼任者拜登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似乎還不急著釋出橄欖枝求和。

3,供應鏈過長與低庫存量
數十年來,美國企業將製造業轉移至中國大陸與其他工資較低的國家,然後再將製成產品出口至美國以累積利潤。另一方面,企業往往將庫存量保持在最低水平,以降低囤積帶來的成本。在「及時生產」的模式下,工廠只有在滿足訂單需求時才會購買原料。但依賴遠在天邊的工廠與低庫存量是有相當風險的,因此這次的打擊就相當大。

4,民眾瘋狂消費
2020年2月與3月,隨著各國相繼採取封鎖政策,要求人們宅在家避難,各企業無不拋售庫存並取消訂單,導致經濟大幅衰退。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在短短的4月到6月下滑了31.2%,為1947年以來最糟糕的一季。
但弔詭的事發生了,當政府忙著把人送回家中的同時,人們在家中做的第一件事卻是上網購物。於是,一方面是庫存減少、製造業陷入停擺,另一方面卻是民眾瘋狂消費。先前疫情過度壓抑消費者需求,隨著疫苗的施打讓經濟重新開放、民眾重返戶外,種種因素讓美國經濟強勢回升,並以驚人的速度擴張。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執行長德利(Tom Derry)表示,這是典型的前端過度反應而被迫追趕的案例。沒有人能預測到需求擴張的力量,導致供應完全跟不上。

5,原物料價格與運費飆漲
由於企業急於滿足急遽成長的需求,導致原物料價格飆升。過去1年來,石油價格成長70%以上,鋁價上揚55%,錫的價格 成長1倍,常用於瓶子、油箱、工業用桶子與其他產品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則成長157%。
另一方面,企業開始瘋狂預約運輸貨櫃,運費成本也隨之飆升。自2020年5月上旬以來,用來評估運費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 BDI)飆升700%以上。

6,長賜輪擱淺
2021年3月,長榮長賜輪在蘇伊士運河中困了一週,導致亞洲與歐洲之間的航運中斷,使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當放棄自己生產而由委他人代勞時,如果順利,可大賺鈔票;但包括供應中斷、勞力品質、商品品管與智慧財產權遭竊等風險,也會因此放大。
當初拒絕將產線移往海外的企業,現在反而享有優勢。至少,他們不用等商品從海外回到自己手上,也有更多彈性,可以評估是否將成本轉嫁給客戶。當別人因產線移往國外而荷包滿滿,這些人卻捱著困苦日子,如今,他們看起來似乎更聰明。

Deloitte報告:從長遠來看,未來供應鏈有六大趨勢:

1,供應鏈往東南亞國家轉移
Deloitte(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最近對日本、南韓和台灣跨國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貿易緊張局勢,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已經將部分或全部製造或組裝工廠遷至中國大陸境外。例如,日本有55%的跨國公司已經或計劃這麼做;南韓和台灣的跨國公司中,比例更分別達到78%和75%。

2,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為受益者
根據美國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從越南進口的商品成長了35.6%,而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萎縮了16.2%。由於關稅增加,許多製鞋業者也將其供應鏈分散到中國大陸境外,例如Nike、Under Armour和Puma等公司,一直穩步轉移資源到越南等地。
Apple的委託製造商則已擴展到其他國家。2019年,由於在東南亞建立了供應鏈,Google將其Pixel智慧手機的生產從中國大陸轉移到了越南。

3,中國大陸的角色難以被替代
中國大陸的生產人力多,供應商聚落集中且生產技術仍高於部分東南亞國家,因此並非所有製造業都可以轉移至東南亞。在疫情造成供應鏈風險增加的情況下,企業應立即考慮替代方案,以提高供應鏈網絡的彈性。

4,開始描繪數位供應鏈
數位供應鏈可使整體供應鏈透明化,顯示哪些供應商、網站、零組件和產品是有風險的狀況,可避免潛在的損失發生,也可以使企業能夠制定因應策略減輕緊縮的庫存,並確定供應鏈的替代能力。大多數公司會發現數位供應鏈的獲利超過投入成本,這些也就是所謂的「自動化」,在未來的業界也會越來越普遍。

5,建立備援能力和靈活性
企業還應該透過「隱藏」其核心供應鏈中的一個或多個支持供應網絡,來投資備援能力,如果核心網絡已關閉,此備援網絡將能夠立即作用。如在2011年地震後,豐田重新分配了標準零組件的製造,其供應網絡的多個節點都具有相同的生產能力。
同時,靈活的製造可以提高供應鏈的彈性。通用汽車公司在阿根廷、波蘭、泰國和巴西的工廠,採用相同的設計、模板和製造流程,因此,如果一個地區遇到問題,其他工廠可以立即提供支援。

6、在分散供應鏈的同時保持全球視野
也就是企業該有全球戰略。企業還應該考慮,對某一個特定地區的過度依賴,可能會損害他們繼續發展例行業務的能力。除此之外,世界各地發生越來越多不可預見的災難的風險,而且很明顯,公司需要重新配置其全球供應鏈,以預先減輕管理風險。

二,8月6日,三十多個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團體聯署,呼籲拜登政府重啓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並削減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這些代表零售商、晶片生產商、農場主等商業團體呼籲取消關稅,聲稱這些關稅早晚會拖累美國經濟。看來零售物價上漲確實欲罷不能,怎麼解讀後續發展?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usiness Groups Call on Biden to Restart Trade Talks With China〉(商業團體呼籲拜登,重啓與中國的貿易談判)
●CNBC:〈Salesforce projects retailers will pay $223 billion extra for goods in the second half〉(Salesforce預計,下半年零售商將額外支付2230億美元的商品費用)
●Barrons巴倫週刊:〈Shortages of Everyday Products Have Become the New Normal. Why They Won’t End Soon.〉(日常用品短缺已成為新常態。為什麼他們不會很快結束。)

分析解讀

根據Salesforce發布的預測報告,與2020年同期相比,2021年下半年美國零售商的支出將增加2,230億美元,相當於大幅增加了62%。

報告指出,這筆額外的支出,包括多支付供應商120億美元、多支付薪資480億美元,以及物流成本增加1,630億美元。

Salesforce副總裁兼零售部門總經理Rob Garf表示,消費者應該要有價格上漲的心理準備,許多人也願意為此買單。零售商肯定會承擔一些負擔,而消費者也會有感,但由於這是從製造到物流、再到勞動力成本的全面上揚,所以不會全部轉嫁給消費者。

目前卡車運費已經升至歷史高點,較2020年上漲約49%,與疫情爆發前相比更飆漲了83%。

隨著線上購物熱興起,對電子商務倉儲的需求也急速升高。萬事達卡(Mastercard)一份報告指出,6月電商銷售額較去年同期成長8%,較2019年同期成長95%。世邦魏理仕(CBRE)表示,零售額每增加10億美元,就需要額外增加100萬平方英尺的電商倉儲空間。

Salesforce並在報告中預測,在進入11月和年底節日購物旺季時,美國零售業的人力缺口將達到約35萬人,因此Salesforce副總裁Garf表示,這將成為推升工資多達46%的主要催化劑,預期今年年底購物旺季的時薪中位數,將從2020年同期的13.02美元上漲至19美元。

那麼,美國通貨膨脹背後有哪些因素?

美國物價自今年年初以來不斷上行,6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創13年來最大漲幅,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創近11年來最大漲幅;FED聯準會關注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剔除食品和能源)同比上漲3.4%,創近30年來最大漲幅。

美國這次通貨膨脹有著鮮明的疫情印記,也有著結構性因素:

一是需求擴張。
隨著疫苗廣泛接種以及經濟在更大範圍重新啓動,消費需求迅速釋放,商品和服務價格普遍上漲,大宗商品價格上升,進一步加劇了通脹壓力。

二是供應鏈瓶頸。
疫情衝擊、極端天氣攪局,再加上物流短缺,全球供應鏈普遍壓力沈重,汽車、半導體、化工和藥品等領域尤其明顯。

三是勞動力供給難題。
疫情讓不少人選擇主動失業。同時,疫情催生的經濟結構性變化,改變了行業間勞動力需求的分配。求職者技能與行業需求不匹配,導致勞動力供需不平衡,勞動參與率低迷。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的分析,問題出在,服務佔家庭消費支出長期走高的趨勢被新冠肺炎疫情中斷,導致產品需求意外暴增,這種情況短期內恐難化解。

去年第1季到今年第1季期間,美國休閒產品、傢具、汽車等耐久財支出激增近32%,非耐久財如出外用餐和廚具等支出增加8%,同時期,餐廳、飯店、旅遊等服務支出滑落3%。

消費品需求意外竄升的同時,供應鏈又遭阻斷。需求突然暴增,許多供應商來不及反應,關鍵零組件出現供應瓶頸,以致從汽車到電腦都是生產緩慢、供不應求。全球海運運能受美國港口壅塞打擊、碼頭工人染疫,加上蘇伊士運河「卡船」等事件,使情況更惡化。

這意味各式各樣的消費品市場供應趕不上飆升的需求,缺貨和漲價接踵而至。這種情況短期內難以化解,畢竟打通供應鏈瓶頸需要時間。

至少就中期而言,美國消費者對各項產品旺盛的需求可望持續下去,我們可以從下列七個因素斷定:

1,在家工作趨勢尚未退潮,白領勞工尤其如此。宅在家自然會花更多錢修繕房屋,或是購買新傢具、家電。
2,疫情期間因封鎖和旅遊限制,沒得花而存下來的錢,將助長消費者支出。
3,聯邦政府擴大支出,持續為經濟成長推波助瀾,撐起消費者對產品與服務的需求。
4,新冠疫苗接種率持續攀升,可望在旅遊等若干服務需求仍受影響時,讓產品需求持續居高不下。
5,美國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欣欣向榮,進一步推升如印表機、廂型車和其他耐久財的需求。
6,供應鏈瓶頸延誤了許多產品(例如小客車和房車)的交貨時間,跟上需求和補充庫存都需要一段時日。
7,疫情對各產品類別影響不一,例如衣鞋需求在疫情期間備受打擊,但隨著經濟解封重啟,需求將蓄勢待發。

綜合以上理由,美國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可望持續暢旺,日用品缺貨可能成為短期內難以擺脫的新常態。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的封面設計特別傳神,在一個圓形透明的地球儀周邊,我們看見各色人等無所不用其極的端詳著地球的內外場景。上面兩排說明文字,大字寫的是:「The people’s panopticon」(人們的圓形監獄);小字則是:「Open-source intelligence comes of age」(公開來源情報(OSINT)時代的來臨)。

經濟學人本週的焦點,是有關公開來源情報(OSINT)的力量探討,封面故事的大標是:「The people’s panopticon」(人們的圓形監獄);小標:「It is a welcome threat to malefactors and governments with something to hide」(這是對想方設法想要隱藏東西的犯罪分子和政府的威脅,應該受到歡迎)。

這個世界,新的傳感器,從簡單的監視器到可以看到整個電磁頻譜的衛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鋪天蓋地的監看著這個星球和居住在上面的我們。他們收集信息的成本變得越來越便宜,衛星收集來的圖像在20 年前需要花費數千美元,今天它們不但常常免費提供,而且質量還精確無比。只需點擊幾下,即可獲得地球上任何地點上的事物,包括受災的油輪,或在城市裡慢跑者的行進路線。

OSINT的去中心化和平等性,也腐蝕了傳統仲裁者判斷是非的權力,尤其是政府及相關的國安單位與軍事事件。對於像經濟學人這種始終認為機密信息很容易被當權者濫用的媒體而言,OSINT應該受到歡迎。

數位時代的個人隱私確實面臨著形形色色的權衡取捨,然而,在國家和機構組織層面,OSINT有望成為一股向善的力量。它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許多美國、歐洲、中國和俄羅斯衛星公司都在競相出售圖像數據的世界,是一個競相監視的全新世界。這是一個開放社會應該明智擁抱的未來,能夠挖掘導彈發射架和揭露間諜的所作所為的未來,將使世界變得不那麼神秘和危險。

信息已經插上了自由飛翔的翅膀,而OSINT,也就是所謂的公開來源情報,我們亦有責任去解放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7 Aug 2021EP43 | 美國參議院通過1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預料將對全球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 財經界人士預估,Fed將開始縮減每月1,200億美元購債計畫,這對全球金融市場有何影響?00:19:45

一週財經聚焦

一、8月1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1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法案內容包括提撥 5,500 億美元的資金給交通、寬頻和公共事業。若眾議院通過後成為法律,該法案將對全球產業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該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Senate Passes $1 Trillion Infrastructure Bill, Handing Biden a Bipartisan Win〉(參議院通過 1 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拜登贏得兩黨支持)
●CNBC:〈Senate passes $1 trillion 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bill, sending key part of Biden's economic agenda to the House〉(參議院通過 1 兆美元的兩黨基礎設施建設法案,將拜登經濟議程的關鍵部分提交給眾議院)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Infrastructure Bill’s Boost to Economy Is Likely to Be Limited〉(基礎建設法案對經濟的推動可能有限)

分析解讀

美國參議院10日表決通過1兆美元基礎建設法案,靜待眾議院批准,但眾院民主黨進步派議員恐成阻礙,他們堅持參院要先通過針對貧窮、醫療保健、氣候變遷等議題的3.5兆美元社會基礎建設法案。

還好,批准1兆美元基建法案的14小時後,參院11日以50票對49票的些微差距,通過3.5兆美元社會基礎建設預算案框架,此措施將引領委員會草擬高達3.5兆美元的支出法案,專門用於推動氣候倡議、有薪假、兒童照護、教育、醫療保健計畫。

這是總統拜登經濟議程的核心部分,由此得以向前推進,這將是幾十年來對道路、橋樑和鐵路的最大規模聯邦層級投資之一。

考慮到共和黨對該計劃的一致反對,以及民主黨在具體內容上存在的分歧,此項談判本身就具有挑戰性,可能還需要數月時間。

自由派智庫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基礎設施政策部主任Kevin DeGood表示,具體是哪些基礎設施項目將受惠於聯邦巨額撥款,將主要由各州來決定。這種靈活性引起了一些進步派人士的批評,他們要求制定更嚴格的標準來確定這些資金如何使用。

DeGood說:「我們想說的是,這些錢沒有附帶足夠的使用條件。對各州來說,這就相當於一張可隨意填寫的空白支票,而且過往歷史證明,各州在使用聯邦資金方面並不擅長做出明智決策。」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基礎設施政策項目的主任R. Richard Geddes表示,該法案本應納入更多促進基礎設施項目長期私人投資的規定。他也指出,這些投資的廣泛性,預料將有利於美國經濟。

由於聯準會貨幣政策緊縮箭在弦上,拜登政府實在太需要財政刺激來穩住美國經濟了,
短短4個月裡,白宮兩次「縮水」基建計劃規模,以換得共和黨人的配合。但還是有三個華盛頓迫在眉睫的問題:
1,基建計劃懸而未決。
2,預算框架碩大無比。
3,聯邦政府身無分文。

在美國政壇,共和黨總抨擊民主黨「寅吃卯糧」。每當民主黨執政時,共和黨人一定會緊盯「錢袋子」。果不其然,拜登政府一上臺,就拋出了高達4兆美元的投資計劃。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日在演講時說,投資美國國內基礎設施,將保持和增強美國的全球競爭力與影響力。首席外交官為國內投資搖旗吶喊,並不多見。

讓我們回顧一下,3月31日美國總統拜登首次宣佈基建計劃時,總額約為2.25兆美元,希望國會今年夏天批准,但遭遇共和黨阻攔。隨後白宮在5月21日單方面提議,將總金額降至1.7兆美元,做為向共和黨的讓步。然而,共和黨方面對「降價」後的基建計劃仍持反對意見。

共和黨人稱,共和、民主兩黨仍然需要談判,兩黨的最大分歧不在於基建計劃規模,而在於「基礎設施到底是什麼」。

共和黨主張,基礎設施只包括道路、橋樑、港口、機場和寬頻等,但民主黨卻將從未被視為核心基礎設施的一些社會發展項目也包括在內。

隨著聯準會貨幣政策緊縮的呼聲高漲,白宮再次縮減基建計畫規模,到約1兆美元才獲得通過。

兩年前,國會投票決定暫停債務上限到今年7月31日,如果議員們在此之前不能達成另一項協議,債務上限將自動恢復,財政部將無法通過出售政府債券籌集更多資金。這意味著,聯邦政府很可能在8月份耗盡用來支付賬單的現金。

換句話說,在大興投資之前,美國政府就先沒錢了。

財政部部長葉倫表示,為了解決燃眉之急,財政部於8月份的第一個週一開始暫停發債,並暫停對公務員和郵政員工的退休基金進行投資和其他措施,才能避免突破聯邦政府借款上限。

而這些預算是怎麼分配的呢?

一、1100億美元用於你所想到的基礎建設。
公路、橋樑、大型項目…等等。立法者們將這項法案當中五分之一的聯邦政府支出,用於各種一般認知中的基礎設施。

二、660億美元用於鐵路
有660億美元被劃出來,用於升級客運和貨運鐵路,還有款項用於城際和高速鐵路服務。

三、650億美元用於高速網絡
數位世界當中的撕裂,近年成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在全球疫情爆發期間,一切都變成了遠程,更凸顯出了不平等。這部分撥款,意在透過可靠的互聯網連接,將數以百萬計生活在郊外,以及低收入社區的人群聯接起來。

四、730億用於清潔能源
拜登曾希望撥出超過1000億美元用於潔淨能源,當時被否決了。但是這項法案仍然會花費幾百億,建造新的電力線、翻新美國的舊電網,擴大清潔能源範圍。

五、2560億美元用於……彌補虧損
這個「一代人一遇」的計劃當中,數以千億美元的錢總要有個來源。議員們表示,這筆預算將會來自未使用的經濟紓困資金、加密貨幣,還延遲了一個醫保報銷項目,以及其他小額資金來源。

那麼,下一步是什麼?對經濟又有什麼影響?

首先,最明顯的影響是股市狂歡。毫無疑問,受此利多消息影響最大的,當屬美國股市。消息傳出後,美國股市應聲上漲,道瓊工業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均創歷史新高。截至收盤為止,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上漲162.82點,或0.46%,至35,264.67點;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4.4點,或0.10%,至4,436.75點。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股市狂歡的背後,一大隱憂正在浮現。

美國政府一邊「大撒幣」數兆美元,用來刺激國內經濟,一邊卻債務纏身,靠借貸度日。資料顯示,截止7月31日,美國已經有28兆美元的債務上限到期,美國財政部不得不啟動了「應急現金保護措施」,但是該措施只能支撐到10月初。

這邊債務上限的窟窿還沒有填平,那邊又挖一個價值數兆美元的支出黑洞,問題是美國政府的錢從哪裡來?經濟學家預計,美國的債務可能在2年內突破36兆美元,甚至有可能接近40兆美元!

在2011年,美國也是同樣面臨債務違約的問題,美國主權信用首次遭到降級,造成美股暴跌,標普500指數在不到3周的時間內大跌近17%。雖然這次可能性不大,但是美國政府出現債務違約的機會依然存在。哪怕這次危機安然度過,但是其數兆美元的龐大支出計畫將會受到連累,該計畫也將加劇通脹,導致美國勞工薪資階層的稅務和能源成本上升,對於股市的利多,隨時可能轉化為利空。

在亮麗的季報被市場消化完畢,聯準會縮減債務購買規模的腳步越來越近的情況下,美國股市繼續上漲的動力將開始減弱,假如再遇到美國政府債務危機,後果將不堪設想。

若以科技產業來看,1 兆美元當中將有 750 億美元分配給寬頻、網路安全和電動車充電站;稅務聯合委員會預估,將有約 280 億美元的資金,用於加密貨幣報稅條款。而該法案主要針對以下這 4 大行業提供支援:

一、 寬頻網路
疫情帶動對高速網路的需求,因此基礎建設法案將提撥 650 億美元,用於擴大網路寬頻。其中的 425 億元為捐款,用於網路覆蓋率最少的區域,另外 140 億美元將補貼美國低收入戶的網路費。

二、加密貨幣稅
該法案到了最後幾天,爭議最大的是付費條款,因為付費條款將對加密貨幣交易提出更嚴格的課稅要求。而基礎建設法案打算為高額稅金提供支援,卻引發兩黨激烈辯論,目前仍有待商榷。

三、電動車
基礎建設法案將提供 75 億美元,幫助全國安裝電動車充電站,然而這個撥款遠低於專家預估。諮詢公司 AlixPartners 初估,若要建立一個符合 2030 年電動車數量的美國充電網絡,至少需要 500 億美元。

四、網路安全
過去一年以來,私人企業、政府機構不斷遭受勒索軟體攻擊,因此國會決定提撥 20 億美元,用於網路安全,其中的 10 億美元為加強各州、各地方政府的網路安全計畫。

那麼,這項基礎建設法案有什麼風險?
首先,聯邦政府的種子基金是否能夠吸引民營機構基建投資,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其次,在經濟已經快速增長的時候,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是否會引發經濟過熱風險,提升通貨膨脹和未來美國經濟硬著陸風險。

再來,如果基建方案不能帶動經濟增長,美國將面臨更沈重的債務負擔。如果財政預算不能為政府撬動經濟車輪,帶動稅收的增長,未來的債務負擔將會前所未有的嚴重。

最後,如果民主黨和共和黨嚴重分歧,這些計劃可能在國會面臨被迫縮減,甚至擱置。

二、8月10日,芝加哥聯邦準備銀行總裁Charles Evans表示,由於美國聯準會(Fed)已達成去年12月設定的「實質進一步進展」,他認為聯準會將開始縮減每月1,200億美元購債計畫的門檻。這個變化會不會影響全球金融市場?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A top Fed official says rate increases could be warranted in 2023.〉(美國聯準會高級官員表示,2023 年可能有必要加息)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Reduction in Fed’s Asset Purchases Might Not Spark ‘Taper Tantrum’〉(美國聯準會資產購買的減少,可能不會引發「縮減恐慌」)
●Forbes富比世:〈End Of The Emerging Market Dream?〉(新興市場夢結束了嗎?)

分析解讀

這個世界有很多積非成是的懸疑,也有很多見風轉舵的例子。

十年前的金融風暴,大家對中國大陸的四萬萬億紓困救援窮追猛打,認為這樣的做法,就是專制政權違逆經濟自由主義的最壞案例。事實上,直到今天,我們也都能看見中國為了這個窟窿付出的代價。

但物換星移,疫情爆發後的全世界,爭相沒有底線的狂印鈔票,那個不落人後的模樣,彷彿這些資金都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不用償還。事實真的如此嗎?QE完全不需要償還嗎?這個世界真的可以毫無底線的狂撒鈔票嗎?

首先,我們先看何謂「削減恐慌(taper tantrum)」。

最近市場上瀰漫著一種「削減恐慌」的情緒,這種情緒,是在金融海嘯後才出現的一種市場情緒。

由於美國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使得美國債券市場漲勢不歇,然而當央行表態將會減少購回債券的建議時,市場產生的恐慌性拋售,就叫做「削減恐慌」。根據 2012-2013年的紀錄,削減恐慌可能使得 10 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1.5%,至3%左右的水準。

市場會如何解讀削減恐慌?

以 2013 年為例,「縮表恐慌」(Taper Tantrum),是指市場對聯準會貨幣緊縮政策所帶來的預期恐慌現象,首次發生於2013年6月。當時,當市場意識到美國聯準會將逐步縮減QE規模時,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在短短七個月內,自2%拉升至2.9%,漲幅45%,市場呈現瘋狂狀態。

從長短期利率的角度來思考,市場一開始認為,聯準會預告減少購買公債是升息的訊號。然而在聯準會於2013年9月推遲利率調整之後,短期利率的修正,表明市場的理解是錯誤的。那麼這次 2021 年,是否會被認為是升息的訊號呢?

幸好美國還是有著有良心的官員。Evans是今年制定利率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具有投票權的委員,他在一場線上記者會上表示:「我希望做出這樣的決定前,能再看到多幾份的就業報告。我們正邁入一個時期,現在是開始縮減資產購債的合適時期。」。

近幾個月來,美國通膨數據衝高,勞動市場極度吃緊。最近一項調查顯示,46%的小型企業主表示找不到足夠的勞工補缺,近39%的雇主表示需要提高補償薪資。

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僅1.24%,比10年期均衡通膨率2.4%低出甚多;於此同時,美股卻又再創新高。

以上各項數據中,有一些現象似乎兜不攏。

公債市場可能相信,聯準會堅持目前通膨壓力只是「過渡性」的說法,且聯準會能維持目前的低利率更久。果真如此,由報復性需求和政府新支出計畫所帶動的經濟成長應屬可期,而通貨膨脹仍將在聯準會所訂的2%目標附近,均衡通膨率也似乎符合這種腳本。

但這沒有辦法解釋,為何美國10年期公債實質殖利率會淪為負數。這一點為何說得通?

或許是因為新冠變種病毒蔓延,將促使已開發國家恢復禁閉措施,且對新興市場造成更大傷害;或許是市場擔心還有更可怕的變種病毒出現;也或許是擔心國會兩黨談判將會破局,甚至兩黨連基礎建設法案都可能過不了。

眾所周知,公債殖利率是觀察經濟趨勢的重要指標,近期殖利率持續下降,隱含資金正在重新評估對經濟復甦的預期,開始擔心經濟成長可能已經觸頂,通膨升溫可能只是暫時現象,甚至,政府刺激經濟措施也到頂了。

除了中美服務業數據及公債殖利率之外,近期也陸續出現強化景氣可能觸頂預期的訊號。例如,用來衡量經濟數據發佈的實際結果,與市場預期差異的花旗經濟驚奇指數,近期已降至二月以來的最低水準,顯示經濟數據優於預期的情況越來越少。

另一項訊號,則是中國人民銀行7月9日意外宣佈全面降息兩碼。市場普遍解讀,人行已預見下半年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必須提早加大寬鬆力度。

推升股市與公債價格的共同因素之一,可能是由於在貨幣政策極度寬鬆之下,資產經理人必須追逐較高的報酬率,這也說明為何股市、債券、加密幣與房地產價格,四者同時出現泡沫的原因。

聯準會主席鮑爾早在7月底會議後宣示,美國經濟在朝向資產購買計畫「退場點」趨近之路上,已經獲得一些進展,這對於重視資產合理價格的人士而言,應該是個好消息。量化寬鬆(QE)措施逐步退場,是邁向貨幣政策正常化的第一步,這本身也讓資產經理人較不需要在殖利率如此之低的環境下,還要拚命追逐不可能達到的報酬率。

對於各國央行來說,最大的挑戰並不是通貨膨脹失控,而是QE「進場容易退場難」的風險。上一波,美國聯準會QE退場的表現並不理想,聯準會花了兩年的時間引導市場預期,接著從2018年元月開始執行到2019年8月,將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從4.4兆美元降至3.7兆美元。縮表操作的時間極長、幅度很輕,但是2019年8月,紐約金融市場就發生隔夜拆款利率飆漲的警訊,很快的迫使聯準會再度對市場釋放鉅額流動性。

這一波的QE退場,雖然伴隨經濟的強勁復甦,但是股票市場的泡沫、房地產價格飆升、以及飄忽不定的通膨隱憂,卻讓央行QE退場的風險更高。

我們從美國聯準會官員、英國、澳洲等國央行領導們頻繁的發言可以看出,全球的央行正在努力鋪墊QE退場的政策預期心理,避免退場、以及最終調升利率的政策,造成金融市場的過度震盪。「QE無法退場」的威脅,才是各國央行最大的隱憂,這也是台灣中央銀行的最高挑戰所在--必須緊盯聯準會、英格蘭銀行,甚至是澳洲、泰國央行,與全球央行的決策同步變動。

聯準會距離QE退場點的確更近了,但並非人人都樂見QE結束。一些經濟學者認為,在通膨明確衝高之前就撤銷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導致景氣大走下坡。然而,就算貨幣決策官員並不非常擔心資產價格或通膨衝高,他們更擔心長期實施QE政策帶來的另一項風險,就是未來利率升高,對財政造成的風險。

過去20年來,儘管一些國家的政府負債升高,但支付的利息仍低,且負債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還不升反降。基於此,許多經濟學者都不擔心先進國家的政府負債,正在逼近戰後以來的高點。但若通膨居高不下,使利率開始上升,情況將會如何?

若政府負債約占GDP的125%,則利率每升高1個百分點,則每年預算赤字占GDP比率就會升高1.25個百分點,這絕非小事。

債務沉重將面臨利率上升的威脅,美國負債的平均到期年限只有5.8年,況且真正重要的,並非負債的平均到期年限(因為平均年限會被一些長期公債所扭曲),而是要看有多少負債即將到期,且這些須以較高的利率再融資。

至於美國,不僅政府未償還負債的到期年限比英國短得多,而且聯準會已握有政府未償還負債的四分之一,因此QE如果拖長,絕對有風險。

美國聯準會去年為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將基準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準,且每月購債至少1200億美元的資產,其中包含800億美元美國國債,以及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而如今隨著疫情趨穩,有了2013年「縮減恐慌」的前車之鑑,市場開始高度關注,聯準會何時將展開縮減購債。

福斯財經新聞報導,高盛(Goldman Sachs)認為聯準會可能會在9月的會議上敲定縮減規模,並於2022年初開始執行,預估每月將縮減100億美元的美債和50億美元的MBS。

不過高盛擔憂,從歷史數據來看,股市即將邁入一年中最脆弱的2個月,市場愈發擔心回調的可能。從去年同期的拋售以來,標普500指數尚未出現大於10%以上的跌幅,而這樣的情況每年至少會發生一次。此外,Delta變種病毒和經濟成長趨緩,同樣也是未來幾個月的潛在利空。

市場情緒再度展現了其瞬息萬變的特點。7月初,新興市場還一度連續35周資金淨流入。如今才時隔一個月,由於美國聯準會縮減量化寬鬆政策已從口頭表述提上了議事日程,新興市場的流入資金,在過去的7個月大幅放緩。

不過,新興市場也並未坐以待斃,不少新興經濟體今年初以來就已經先發制人,開啓了新一輪加息潮。

當地時間8月4日,巴西央行宣佈加息100個基點,將關鍵利率將從4.25%上調至5.25%,這是巴西央行今年以來連續第四次加息。除了巴西外,俄羅斯、墨西哥和智利等新興市場國家,今年以來也都先後上調了利率。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設計很有年代感,卻讓人無比沈重。這是一張取材於文革時代的破四舊海報,經濟學人把紅衛兵的臂章放上了半導體的晶片,卻把當年的文物,改成了這些在美國掛牌的科技企業Logo,包括了美團、支付寶、抖音與微信等。旁邊幾個補充紅字:「China’s attack on tech」(中國對科技業的攻擊)。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探討了習近平對價值 4 兆美元的中國科技產業的沉重打擊。目前中國已經對數十家科技企業,展開了50 多項的監管行動,涉及了一系列令人看不明白的違法行為,包括從濫用反壟斷到數據使用的違規。

中國政府的禁令和罰款,讓全球投資者的荷包損失了1 兆美元左右。但正如經濟學人想要闡述的,共產黨更深層次的企圖,是想要按照中國的發展藍圖,重塑科技產業。

在這方面,它正呼應著西方監管者和政治家的最大擔憂:數位市場的越來越走向壟斷,科技公司的囤積數據、壓榨供應商、剝削勞動力和破壞公共道德。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要如何達到這個目標?中國即將成為一個政策的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中,一個不需要負責的國家與這個世界最大的企業—美國,正在爭奪 21 世紀全球基礎設施的控制權。一些數據,就像政府聲稱的生產要素,諸如土地或勞動力,有可能會轉而成為政府所有。

然而,重塑中國科技的嘗試很容易出錯,這還會進一步引起海外的懷疑,並打擊中國正在細心培育的資本市場,最後阻礙了中國想要像美國那樣,在 21 世紀向全球輸出和制定全球科技標準的雄心。

任何對經濟增長的拖累,都有可能超出中國可以控制的範疇。更大的風險是,打壓科技會削弱中國的企業家精神。經濟發展永遠必須依賴創造性的破壞,沒有人會否定中國政府具備處理破壞行為的能力,但類似的科技動盪,會不會進一步拖累中國的創造力?大家都在睜大眼睛等著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4 Aug 2021EP44 | 投資市場該如何因應氣候變化調整投資策略? / 聯準會主席鮑爾將舉行的全球央行年會,投資人把目光投向QE退場政策的相關線索。00:17:07

一週財經聚焦

一、8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頒布了第六版高達3949頁的評估報告,這是2014年以來,關於氣候變遷的首份重大科學評估報告,顯示全球氣溫上升速度快過預期。氣候變化壓力看來已經兵臨城下,投資市場是不是早已有了一些變化?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Earth is warming fast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scientists say, and the window is closing to avoid catastrophic outcomes〉(科學家說,地球變暖的速度比以往想像的要快,避免災難性後果的時間窗口正在關閉)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Oil Giants Turn to Startups for Low-Carbon Energy Ideas〉(石油巨頭轉向初創企業,尋求低碳能源理念)
●Bloomberg彭博新聞網:〈More Money Than Ever Is Flowing Into Climate Tech〉(流入氣候科技的資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疫情趕也趕不走確實令人氣餒,但這一年半以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災,更是縈繞大家心口的另外一個隱憂。

疫情肆虐帶來了生化醫療產業的春天;綠色投資帶來了電動車的估值沖天;但一個新的明日之星正在冉冉升起,那就是所謂的「Climate Tech 氣候科技」。初級市場早就熱火朝天,讓我們來好好盤點一番。

按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的報告,未來20年全球升溫將超過1.5°C,在最糟的情境下,2027年就可能提前達到升溫1.5°C,挽救地球看來只剩最後一線的生機。全球各國官員紛紛呼籲全球攜手,立刻採取行動,共同對抗氣候的變遷。

事實上,我們確實籠罩在一股席捲全球、史無前例的熱浪中,在嚴峻的氣候變化中,一場場火災,從地勢最低窪處一直蔓延至最高處,並且涉及了全世界不同國家。

由於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和人類破壞性活動的影響,整個世界都在燃燒。這些火災已導致世界各地數百萬英畝的土地被燒毀,數以萬計的森林被毀滅,數百人死亡或受傷,數千人流離失所。此外,它們還導致各國在與之對抗的過程中精疲力盡,而我們也因此不斷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求救聲。

特別讓我注意到的是,IPCC報告還指出了投資氣候科技和利用現代科技控制,或試圖控制氣候變化的重要性,特別是降低農業、食品和運輸領域內的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氣體排放。這份報告強調,這類自然災害將在這個世紀內愈演愈烈。

蘇格蘭永續發展學院的分析師Daniel Clayton最近在「Techcrunch」網站上對IPCC這篇報告發表評論,他說,世界各地的自然災害都在增加,乾旱、洪水、颶風等自然災害的加劇,影響著全球各個大洲內數十億人的生活。他認為最重要的解決方案之一在於科技研發,並利用科技,克服人類所面臨的這些巨大挑戰。

他還指出,這需要開發專門的演算法,並使用人工智慧來收集和分析數據,以作出更快、更有效的應急響應,並預測即將發生的災害,以迅速採取行動,來避免其造成損害。

此外,他還強調了研發幫助消防員滅火的設備、軟體,以及雲服務的重要性,其中包括設計精確的傳感器,以識別電力和能源網絡中的故障,而這正是導致全球火災不斷增加的原因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根據「Globalnews」新聞網站的報道,英國艾德蒙頓地區的一家航空公司,已經部署了高科技無人機,用來幫助消防員撲滅襲擊該地區的這場森林大火。

同時間,當全球企業、投資人和政府都承諾,將朝「淨零碳排放」(net zero)的價值鏈、投資組合、法制規範轉型,所有人都寄望於氣候科技的重大進展能被發現、擴大應用,進而改變產業及全體社會。

PwC(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就發佈了一份報告,以全球氣候變遷領域的新創生態圈為分析對象,首先定義氣候挑戰的規模與氣候科技的投資樣貌,接著檢視氣候科技初期的投資案、金額、趨勢、相關產業以及投資者。

根據PwC報告的調查結果,「氣候科技」正迅速崛起:許多樂觀的跡象紛紛顯示,優秀的創業家在有力的創投支持下,可望成為更大規模的產業。氣候科技已搖身一變,成為2020年代突出的投資機會。

氣候科技已經佔2019年全球創投投資金額6%。據PwC統計,其創投投資的絕對金額,自2013年以來成長超過3750%。這段期間,創投同時以大舉投資AI而聞名,不過,創投對氣候科技投資金額的成長率,卻是AI的三倍之多。允諾將於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放目標的國家、城市、企業及投資人,數量不斷增加,意謂一旦相關技術得以突破,也將創造雪球效應般的強大需求。

氣候科技還有哪些趨勢呢?我分析如下:

更新、更便宜的科技
科技的演進與基礎建設的投資,讓成本曲線往下移;AI、雲端、區塊鏈、高階感測器等強大的新科技,不僅能夠優化解決方案,使其得以量產,更能提供全新的商業模式。

1.消費者需求的提升
當消費者對品牌及永續性產品要求更高,能達成ESG永續目標的業者,成長率也會較未能做到永續的對手更好。永續性於是成為消費性產業新興的顛覆性因素,名為「氣候科技獨角獸」的新階級也應運而生。

2.更具鼓勵性的政策與法規:
已有上百個國家承諾,要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放經濟體的目標。因此我們可以預期,未來幾年相關的政策制定將持續進行,且力道將更急、更強,包括碳定價、補貼政策與標準、禁令和淘汰規定等。

3.企業需求的成長:
自2019年代中期開始推動淨零碳排放目標以來,全球已有近300家主要企業承諾,要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放。

4.投資金額的增加:
已有資產管理規模(AUM)共計超過45兆美元的投資人簽署聲明,同意透過調整投資及資產管理的商品組合,促使外界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做法包括減碳的投資組合,到氣候風險的揭露、股東槓桿的運用等。

總體來說,PwC這份業界首見的氣候科技投資現狀分析,揭露此機會的急迫性及尚待縮小的目標差距。氣候科技,正是2020年代創投的下一波新機會

除此之外,隨著川普下臺,拜登即將成為美國下一屆總統,我們也看到了他的新能源政策以及基礎建設方案,在清潔能源方面將投資700億美元以上,由此可見,整個流程已大致底定。

另外,據QUARTZ表示,全世界每年需要投資約3.5兆美元,才能使全球平均氣溫不致升高到危險水準。但到目前為止,距離這個數字還差很遠。

大多數資金將用於擴大現有技術的規模,如太陽能、風能、電池、智慧電網、輸電線路和能源效率,但是這些方法仍有侷限性。矽谷的氣候科技將受到矚目,包括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將碳清除的任何技術,如造林無人機、微型核反應堆,或節能智慧手機應用程式等。

自2013年以來,估計有60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流入與氣候相關的公司,相當於在2019年投資的每1美元風險資金中,就有約有6美分投注在氣候科技。去年有500多家氣候科技公司,共籌集100億至16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在美國、中國和歐洲。

面對氣候科技,我個人建議可關注以下幾個投資方向:

1.運輸
運輸業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4%,且是增長最快的類別,佔氣候科技資金總額的63%。「擺脫燃油發電、朝向新能源引擎」政策在世界各國背書下,各地投資風起雲湧,自2013年以來,已經有近500億美元流入移動解決方案,中國佔其中一半。

2.糧食、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
這一類別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4%,佔氣候科技資金的13.6%。包括植物肉、無人機造林、精準農業等,都歸為這個項目。

3.能源與效率
電力生產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5%,佔氣候科技投資資金8.2%。報導指出,數據是此類別的核心,機器學習演算法可以評估企業的能源使用、簡化營運,並採購清潔能源,通常可以節省資金。

4.重工業與材料
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21%,佔氣候科技資金6.4%。重工業的核心是加熱事物,通常使用燃燒化石燃料,未來將需要用低碳替代方法代替。這類別主要是新材料和能源,隨著政府透過監管或定價來提高碳成本,轉換的動機將會增加。

5. 建築物
這一類別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6%,佔氣候科技資金6.2%。解決方案通常都是低技術含量的,例如使用感測器和軟體來減少能源消耗,幫助大型企業和物業所有者管理能源使用。

6.碳捕集與封存產業。
這一類別佔氣候科技資金不到1%。不過新創公司已迅速行動,譬如將廢氣CO2轉化為化學物質和燃料,Vesta(維斯塔斯風力系統公司Vestas Wind Systems A/S,是集風力發電機設計、製造、銷售、安裝及服務為一體的公司,總部位於丹麥奧胡斯)使用稱為橄欖石的天然礦物在沿海儲存碳、CO2轉化為碳酸鈣並混合成混凝土等等新技術,這些都值得期待。

二、美國聯準會 (Fed) 主席鮑爾將在27日舉行的全球央行年會發表線上演說,主題為「經濟展望」,投資人把目光投向QE退場政策的相關線索。我們應該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Fed officials will seek to avoid a tantrum as they keep ‘taper talk’ going at key summit〉(美國聯準會官員將尋求避免在峰會上論及「縮減的談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Central-Bank Tapering Is Coming, and the Market Never Gets It Right〉(中央銀行的縮減即將到來,市場永遠判斷錯誤)
●Economist經濟學人:〈Central banks should make clear what QE is for, and then reverse it〉(央行應該明確量化寬鬆的目的,然後設法扭轉)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參加一場聚會,桌上的菜餚都是你愛吃的,聚會的朋友都是你的哥們,酒足飯飽之際,心裡一直浮現的是待會怎麼回家?怎麼和老婆交代,自己是不是又嗨過頭了?

是的,現在的全球財經市場就是這副德性。QE確實讓我們很爽,紓困刺激很愉悅,不過怎麼收場?怎麼安然著地?這已經變成全球財經官員最頭痛的一個事情。

鮑爾這場演說,可在聯邦準備銀行的YouTube頻道觀看。鮑爾去年以「貨幣政策架構評論」為題,宣佈「平均通膨目標」新政策架構,允許通膨在一段時間內超過2%、以達到平均2%通膨率。而今年的演說主題沒有去年具體,主題是「經濟展望」。

聯準會週三公佈的7月會議紀錄顯示,多數官員預期今年底前將展開縮減購債,但對啟動時間以及如何進行,還沒有達成共識。

最近一些聯準會官員公開對高通膨數據表達疑慮,但鮑爾多次強調,通膨升溫是暫時現象。鮑爾的任期將在明年2月屆滿,美國總統拜登是否會讓這位由前總統川普遴選的主席連任,已經引起討論。

白宮官員曾透露,拜登尚未決定是否提名鮑爾連任。一些幕僚肯定鮑爾帶領總體經濟的成績,不過也有一些人批評鮑爾,在氣候變遷方面的魄力不夠。隨著聯準會縮減購債規模的計劃漸行漸近,市場愈發關注下周即將舉行的全球央行年會。

多位市場人士表示,儘管美國聯準會在貨幣政策上釋放了「鷹派」的信號,但是具體行動的時間,仍然有可能落在今年年底與2022年年初。市場期待,鮑爾能在即將到來的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Jackson Hole)上釋放更多資訊。此外,分析師們認為,美國疫情的發展與通膨水準,不僅將決定美國聯準會貨幣政策,也將決定美股未來的走勢。

事實上,無論如何,越來越多人認為聯準會Taper(縮減購債)確實漸行漸近。

最近幾周,多位美國聯準會官員在不同場合,均談到縮減購債規模,包括達拉斯聯準會主Robert Kaplan、舊金山聯準會主席Mary Daly、波士頓聯準會主席Eric Rosengren,普遍認為最晚在今年年底就得面對縮減貨幣的情況,只是對實施時間持不同意見。

儘管市場預計聯準會縮減購債規模在即,但是預估在未來一年內加息的概率較低。與聯準會基準利率掛鉤的期貨合約價格顯示,2022年11月加息的可能性約為50%,12月加息的可能性為69%。

他們強調,美國聯準會希望澄清,縮減購債規模和加息是兩件獨立討論的事情,也就是說,縮減購債規模不會加息。

事實上,美國聯準會官員也曾多次強調,縮減購債規模將早於加息;在美國聯準會決定縮減購債規模之前,加息是不可能的。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通貨膨脹和疫情前景都是令人存疑的,到底何時加息、何時縮減購債,對大家來說都是心理預期的打擊。

最重要的是美國經濟前景「不確定性相當高」,主要存在兩大挑戰,一是Delta變異毒株令美國疫情出現反彈,二是美國通膨持續升高。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Delta變種病毒感染病例,佔8月8日至8月14日這一周,全美新增確診病例的近99%,實在令人憂心。

美國7月零售銷售數據也顯示了美國經濟略顯疲軟。

當地時間8月17日,美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顯示,由於對Delta變種病毒蔓延的擔憂,抑制了經濟活動,以及聯邦政府財政紓困措施效果逐漸減弱,7月美國零售銷售額環比下降1.1%,降幅超過市場預測的0.3%,也低於6月上調後0.7%的增幅。

此外,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8月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為70.2;而消費佔美國GDP總量的近70%,因此零售銷售作為衡量整體經濟健康狀況的指標,受到密切關注。

回顧全球,即使各國正在用新創造的貨幣去購買所謂的長期債券,但各國央行現在面臨的最棘手挑戰,是何時,以及如何收回過去一年半的量化寬鬆 (QE)。根據最新的預測,到今年年底,發達國家的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將達到28兆美元歷史新高,其中的五分之二,來自於疫情期間的量化寬鬆政策。

批評人士認為,各國央行都陷入了「QE Ratchet 量化寬鬆輪迴」,因為它們持有的債券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展:它們在全球金融危機後就開始飆升,而且在疫情來襲之前從未大幅下跌。最可怕的是,許多正努力解決通貨膨脹問題的新興市場,也力推著量化寬鬆政策,現在卻面臨著必須決定未來的重大轉折決策。

現在的麻煩在於,投資者被引導成將量化寬鬆政策的決定,解讀為央行何時可能加息的一個信號,而升息政策的影響力又很明顯,由此產生的利率預期對量化寬鬆公告的敏感性,逼得政策進退失據。

美國聯準會對引發另一場「縮減恐慌」感到十分緊張,2013年的可能縮減債券購買規模建議,曾經一下子震動了金融市場。在歐元區,情況更加複雜,因為量化寬鬆還具有共同分擔歐盟部分成員國債務的副作用。

央行官員也應該明確量化寬鬆的目的和有效性。購買債券確實是去年春天的疫情危機爆發時,穩定金融市場的重要工具,不過現在越來越明顯,在利率已經降為零的情況下,改由政府支出或減稅等財政手段來拯救實體的經濟,已變得迫在眉梢。

今天的經濟數據進一步突顯了這一點。當歐洲央行的通貨膨脹目標看起來高得離譜之際,美國出現令人煩惱的物價飆升。原因是,美國有著更多手段的財政刺激措施。

值得慶幸的是,人們越來越清楚量化寬鬆政策的長期不利因素。《經濟學人》長期以來一直警告的一個危險,即是越來越膨脹的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將對公共財政的穩定性構成嚴重的威脅。

當然,快速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可以消除這種危險,但總體目標,應該是認識到該工具的侷限性和後果。目前,央行官員不想談論太多有關縮減量化寬鬆的話題,也不認為量化寬鬆帶來的財政威脅是他們應該擔心的事。然而政府應該整體看待整個國家的財務狀況,這可能涉及在權衡好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後,怎麼重新設計政府機構的運作方式。

與此同時,中央銀行會在政府赤字規模方面發揮諮詢的作用,並進一步幫助政府,在低迷時期穩定自己的經濟。事實上,量化寬鬆的理由已經變得模糊不清,財政和貨幣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如此。現在是將它透明化,並做好明確分工的時候了。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是直接在黑色封底前,放上了四幅8月中旬阿富汗喀布爾機場裡,人群追著滑行飛機的末日逃難照片。上面兩排說明文字,大字寫的是:「Biden’s debacle」(拜登的潰敗);小字則是「What it means for Afghanistan and America」(對阿富汗與美國的意義)。

這期經濟學人用了六篇文章,聚焦於美國在阿富汗撤軍行動上顯現出來的慌張失措,並進一步突顯了美國在全球霸權地位的殞落。

是的,美國在阿富汗花費了2兆美元的軍費,讓超過2,000名的美國人喪生,更不要說那些難以計數的阿富汗人了。

然而,與剛剛失去權力時相比,塔利班控制了這個國家更多的勢力,擁有了更好的武裝配備,也成功奪取了美國向阿富汗軍隊提供的武器火力。現在他們贏得了大家不得不給它的肯定:它擊敗了美國這個超級大國。

美國沒能將阿富汗變成一個民主國家,這並不令人意外,建國從來都是不容易的,很少人會相信它可以變成瑞士。而美國總統拜登想要結束衝突也不是毫無道理,美國在一個戰略重要性不高的地方度耗費了20年,大多數的美國選民早已不關心這個地方的存亡。

美國未能有條不紊地撤退,這讓阿富汗人感覺被美國拋棄了。它(美國)的情報充滿缺陷,它的計劃僵化不可行,它的領導人反復無常,甚至對盟友的關心毫不上心。

這只會鼓舞各地的聖戰分子,他們會將塔利班的勝利當作上帝站在他們這邊的證據;它還將鼓勵俄羅斯或中國等敵對政府,進行進一步的冒險行為,這也讓美國的盟友更加擔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1 Aug 2021EP45 | 韓國央行開出了疫情爆發以來亞洲市場升息的第一槍。 / 庫克 接掌蘋果屆滿十年,蘋果和庫克的下一步會往哪走?美國Big 5 將何去何從?00:17:00

一週財經聚焦

一、8月26日,韓國央行(BOK)開出了疫情爆發以來亞洲市場升息的第一槍,宣佈將指標利率調高一碼至0.75%,這是15個月以來BOK首度調整利率,也是兩年又9個月以來首度升息。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Powell Signals Federal Reserve Could Slow Bond Purchases This Year〉(鮑威爾暗示,聯準會今年可能會放緩購債步伐)
●CNBC:〈South Korea hikes interest rates, the first developed economy to do so in pandemic era〉(韓國加息,它是疫情期間第一個這樣做的發達經濟體)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Delta Variant’s Spread Clouds Outlook for Emerging-Market Debt〉(Delta變種病毒的擴散,籠罩了新興市場債務前景)

分析解讀

美國聯準會 (Fed) 主席鮑爾在27日的全球央行年會上表示,美國經濟持續復甦,經濟持續朝縮減購債的目標邁進,若進展順利,可能在年底前開始實施,但距離升息還很遙遠。這讓整個市場鬆了一口氣。

不過南韓還是在亞洲開了升息的第一槍。南韓央行表示,升息是因為擔憂資產泡沫及其他金融失衡現象。南韓的家庭負債持續激增,房市也在泡沫化。不過在此同時,央行行長李柱烈似乎不大在意Delta病毒帶來的風險。

南韓國內經濟的確出現一些亮點,李柱烈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4%,而前提是疫情能在10月開始降溫。預估年通膨率為2.1%,比2%目標略高。出口強勁,主要因為國外「在家工作」風氣帶動科技產品需求,加上企業及消費者信心都已回升。

因此李柱烈表示,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貨幣政策已經過度寬鬆,利率低於中性,且「低到令人不安」的水準,一些人士更批評央行拖得太久。

無論從區域性與國際性的角度來看,南韓無疑是搶了緊縮的頭香。與南韓情況相似的紐西蘭,央行仍依循穩紮穩打路線,上周決定暫不升息。中國大陸7月還降低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而且可能進一步再降。日本央行(BOJ)則表示,Delta病毒將會拖經濟復甦的後腿。至於美國聯準會(Fed),雖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啟動「縮表」流程,但升息仍遙遙無期。

事實上,受到高傳染力的Delta變種病毒快速蔓延的衝擊,亞洲新興市場債券價格近來走勢開始低迷,殖利率則反向揚升,與美國公債的殖利率利差,最多擴增0.6個百分點。

近來東南亞國家新興債市明顯走弱,尤其是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而確診病例暴增的國家,這些國家的公債殖利率因此不斷走高。

因應疫情升溫,東南亞國家再度實施封城或是新的社交距離管制,相關措施延緩經濟復甦,此外政府也對受衝擊的民眾與企業進行新的紓困方案,此舉也將增加財政負擔,不利債信展望。

根據FactSet的資料,5月中以來,印尼美元計價長期公債與美國公債,利差已擴大0.3個百分點,菲律賓與美國公債利差擴增0.6個百分點,馬來西亞與美國公債利差同樣擴大。印尼、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公債信評皆為投資級,20年期以上公債殖利率,目前約介於2.7到3.5%。 

利差擴大的另一個原因,在於美國長期公債殖利率下滑,主要反映全球投資人對美國未來幾年的經濟成長有所疑慮。另外,聯準會官員近幾個月來不斷暗示,準備讓寬鬆措施退場,將開始縮減購債。

ANZ紐澳銀行亞洲研究部主管Khoon Goh指出,同期間美元走強,意謂著新興市場發債國償債成本拉高。

相較於西方國家享有較高的疫苗覆蓋率,亞洲開發中國家的疫苗接種速度緩慢許多,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因而大幅攀升。遭Delta病毒肆虐的印度,感染人數於5月觸頂,全球人口第四大國印尼,7月分疫情大爆發,這些都是全球重災區。

很多人擔心,1997亞洲金融風暴會再次發生?

但面對美國聯準會(Fed)不久即將宣佈啟動量化寬鬆(QE)政策「退場」流程,我認為,這次東南亞債市及匯市,將比上一次更有能力承受這項外部震撼。原因是東南亞多國擁有龐大的外匯存底,而且匯率已被低估,因此東南亞各國更有能力掩護國內市場。

日本瑞穗銀行指出,東南亞央行由於有2013年的經驗,因此外匯存底更能抵禦「退場」的衝擊。再者,美國公債殖利率曲線遠比當時平緩得多,也更能對抗資金外逃所引發的債市及匯市賣壓。

從以下四項因素觀察,顯示東南亞債、匯市已經更為強韌:

1.東南亞貨幣匯率已被低估
外資大舉流出的風險已下降,例如泰銖目前的實質有效匯率(REER)比5年平均水準低5%,而在上次「退場風暴」之前,匯率是偏高的11%;菲律賓披索的REER雖呈現高估,但幅度比2013年時小。

2.債券殖利率差距提供緩衝
目前印尼與馬來西亞10年期公債殖利率,相較於10年期美債殖利率,分別高出約500基點及200基點(5個及2個百分點),差距遠比2013年時大得多。因此就算Fed「退場」 後,美債殖利率上升,但東南亞公債受到的衝擊也會相對較小。
泰國與美國殖利率差距最小,但泰國當局表示,由於外債金額較低,且外匯存底雄厚,因此泰銖風險也小得多。

3.外匯存底雄厚
印尼、泰國及菲律賓的外匯存底比2013年5月時明顯增加,因此一旦Fed「退場」引發外資流出,各國央行有能力賣出更多美元,來支撐本國貨幣。

4.匯市部位情勢有利
在東南亞各國中,目前外資持有印尼公債的部位高於泰國及馬來西亞,但仍比2013年時低得多,也使外資撤離的風險相對較小。反觀馬來西亞公債,由於外資持有比率較高,因此也最為脆弱。

二、8月25日,蘋果執行長Cook (Tim Cook)接掌蘋果公司屆滿十年。他的成就已是有目共睹:股價飆漲、營收攀升、更重要的是持續創新,如今大家關注的是,蘋果帝國和庫克的下一步會往哪走?甚至美國Big 5何去何從?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Tim Cook gets $750 million bonus on 10th anniversary as Apple CEO〉(提姆庫克就任蘋果CEO 10週年,獲7.5億美元獎金)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iden Says Cybersecurity Is the ‘Core Na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 at CEO Summit〉(拜登在CEO峰會上稱:網絡安全是「核心的國家安全挑戰」)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The Big Tech boom marks a lasting change〉(科技巨頭的繁榮,標誌著持久的變化)

分析解讀

十年前,蘋果董事長李文森宣佈庫克升任執行長時,曾說了這麼一段話:「董事會充分相信,庫克是下一位執行長的正確人選。他在蘋果13年期間表現傑出,展現卓越的天份及完善的判斷力。」

若連同擔任執行長這十年,庫克已為蘋果效力23年,他的表現,也證實蘋果當年做了正確的選擇。

庫克接任蘋果執行長時,外界都拿他和蘋果已故共同創辦人賈伯斯相比,庫克同時還面臨未來能否更成功的不確定性。但他成功走出賈伯斯的陰影,帶領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同時也依然是最具影響力公司之一。

若賈伯斯最為人稱道的,是以創造開創性設備重新定義消費者的科技體驗,那麼庫克的成就,就是擴展蘋果生態系統。

相較於賈伯斯,庫克唯一沒做到的一點,是推出另一款像iPhone一樣成功、具顛覆性的產品。但庫克找出了讓蘋果持續成長的方式。

庫克接任執行長以來,蘋果股價從12美元漲至約150美元,上漲近1,200%;蘋果今年度營收預估為3,660億美元,較十年前成長240%。在這段時間裡,蘋果稅前獲利增加超過十倍,自由現金流量增加逾兩倍,基本面良好,也透過實施庫藏股,把現金返還股東。

當我們談及Apple時,似乎很難不用溢美的形容詞。它是全球最有價值的一家公司,它的市值(當下)是2.5兆美元,其中80%的基礎,是建立在庫克任職期間。這個世界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CEO,曾經為股東創造了這麼大的絕對價值。

此外,庫克也是政治好手,成功提升蘋果的公共形象。川普政府對大型科技公司充滿敵意,但相較於其他公司的領導人,庫克與川普建立了較好的關係,且維持與中國大陸的密切連結。

如果用其他科技巨頭的標準看待,Apple也是盡顯它的不尋常。

它成立歷史較長(1977年就已經成立),主要以銷售硬體為主,目前主要由投資者而非創始人所控制。另外,它更加的全球化,在本土市場以外的銷售份額,已經高於Alphabet、Amazon、Facebook、MSFT、阿裡巴巴或騰訊。

在庫克的管理下,它善用了四大趨勢:一個是供應鏈的全球化:它建立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零組件來自全球各地的龐大生產網絡。在它下個月準備推出新款iPhone 13之前,就已經成功預銷售了大約為9000萬部。

除了雇傭中國工人,Apple還從中國消費者那裡賺了一大筆錢,這是它善用的第二大趨勢。 它在中國的年銷售額已經是十年前的五倍,達到了600億美元,超過全球任何一家西方公司。

在政府對高市場佔有率的企業放鬆管制的時代,Apple也成功蓬勃發展了起來。雖然手機行業競爭殘酷(想想黑莓機的興衰),更便宜的手機也仍然有著一定的競爭力,但在高端手機部分,Apple仍然一枝獨秀,光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就超過了60%。在操作系統中它也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它沒有與競爭對手公開競爭,而是從Google那裡獲得了巨額報酬,以換取將把Google作為iPhone搜尋引擎。

最後一個就是合法避稅安排。這部分歸功於Apple使用了合法避稅的法律結構,Apple在過去十年平均繳納的所得稅,只有它稅前利潤的17%。

目前庫克有兩個最棘手的問題。首先,在供應鏈方面,雖然Apple已經將自己的長期資產組合轉移回美國,這一比例從2012年的38%上升到了現在的70%。雖然包括晶片公司台積電在內的主要供應商,對Apple在美國進行生產並不反對,但如果中美分歧加深,或者Apple與北京的關係惡化,庫克將需要遠離中國,這將對在中國產生的利潤和世界貿易,產生重大影響。

與此同時,來自反壟斷的熱度和Apple轉向服務發展,也可能會催化與其他科技公司的競爭,如蘋果今年就在隱私方面,與Facebook發生了衝突。它還可能更深入地推進搜索、電子商務或娛樂,打破各個科技巨頭的舒適俱樂部。

無論如何,庫克接下來的任期不太可能像第一個十年那樣成功,而他現在的決定將至關重要。

在蘋果未來動向的相關議題中,最難推測的可能是,庫克準備何時交棒。

庫克目前已是美國科技五虎中最高齡的執行長,今年11月將滿61歲,他雖不曾透露計劃何時卸任,但也說過,他不太可能到70歲還在擔任蘋果執行長。但外界普遍預期,庫克至少短期之內不會交棒。

美國科技五虎:蘋果、微軟、Google母公司字母、亞馬遜和臉書,上季財報均優於預期,反應了這幾家公司都因新冠疫情受惠。但詭異的是,在財報公佈之後,只有字母公司的股價未出現賣壓。

市場的這些負面反應,正是美國大型科技公司面臨的悖論:產品普及的程度高於以往,卻也愈來愈不受歡迎。監管機構和國會議員在選民的鼓舞下,正在審查這些公司,揚言採取重大行動,削減其權力。

在疫情期間受惠的科技公司,隨著經濟日益復甦,前景也面臨挑戰。

不過,這五家科技大咖仍擁有全球最佳商業模式。整體而言,這五家科技巨頭提供了投資全球經濟最重要趨勢的管道:數位化轉型和雲端運算,以及通信、娛樂、商業和工作。光是雲端事業,就足以推動微軟、亞馬遜和字母的成長。

這些科技巨擘各有不同的投資優勢,「逆風」的處境到底對這五家公司造成甚麼影響?以下是這幾家公司的面臨的機會和挑戰:

●Amazon

亞馬遜的股價從7月底以來一直面臨壓力,當時亞馬遜表示,愈來愈多人外出購物,導致電商成長放緩,這也反映科技業者普遍遭遇的風險。

而且,亞馬遜也被監管機構和國會議員盯上,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正在審查亞馬遜收購米高梅電影公司(MGM)的計畫。

不過,即使這項交易被擋下,也不會對亞馬遜的股價造成長期影響,投資人應避免過於擔心亞馬遜與監管機構的對抗,而導致錯過大局。

亞馬遜讓投資人得以投資當前經濟的三大要素:線上商務、雲端運算和運輸物流。亞馬遜的廣告業務也正持續成長,還積極進軍醫療照護和實體零售領域。

●Apple

蘋果的業務愈來愈多元,除了iPhone 12大受歡迎,其他領域也開始成長;Mac、iPad和穿戴式裝置業績維持二位數成長,服務事業上季也成長33%。

蘋果的短期利空,是新一代iPhone的升級幅度不大,該公司也示警,由於零件短缺加劇,可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蘋果近期面臨的監管風險高於其他科技業者,App Store抽取30%傭金的問題已進入訴訟程式。

蘋果成長將趨緩,但華爾街的看法太悲觀,蘋果明年度銷售仍將成長10%,高於分析師預測的3.4%。

●微軟

由於許多企業在疫情期間採用數位元流程,帶動微軟事業蓬勃發展,居家上班的趨勢拉抬了PC需求,不僅嘉惠Windows事業,也提升Surface系列平板電腦和筆電的銷量,Xbox遊戲主機也炙手可熱。

不過,微軟的成長核心趨力是Azure雲端業務、及客戶加速採用雲端版本的軟體,包括Office及Teams通訊。對於希望規避風險的投資人來說,微軟遭遇的監管風險最低。

●Google

Google上季廣告銷售激增69%,YouTube廣告營收飆漲84%至70億美元,但成長潛力還沒完全反應在股價上。

很多投資人認為,Google的核心事業--搜尋廣告業務也表現良好,卻也免費參與了母公司Alphabe在雲端和其他領域的押注,而這些押注近期可望成為市場焦點。

不過,Google在網路市場的主宰地位,也讓它成為監管機構的明顯目標。Alphabe正面臨來自司法部和多位州檢察長的反壟斷訴訟,指控其搜尋廣告的壟斷式做法,可能危及該公司的搖錢樹。

●Facebook

科技五虎中,臉書目前的爭議最大,不但白宮不滿該公司對新冠疫苗錯誤資訊的處理方式,一些國會議員也指控臉書侵害言論自由。

臉書股價今年在上漲30%後,以未來一年獲利預估計算的本益比仍僅23倍,在大型科技股中相對便宜。

此外,投資人可能忽視的一個領域,是臉書愈來愈重視商務。目前臉書擁有120萬家活躍店家,中小企業可利用臉書的龐大社群銷售商品。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的封面設計讓人驚愕,在鮮紅的封底前,我們看見一個聖戰份子的黑白背影,在他後腦勺揮舞著槍械的,是另外一批聖戰份子。上面一排白色補充大字:「Where next for global jihad?」(下一個全球聖戰在哪裡?)

本週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著眼於全球伊斯蘭聖戰份子,他們將如何被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勝利所啓發。經濟學人認為,憑借著意志力、耐心和狡猾,一群預算有限的聖戰士成功打敗了美國,並接管了這個規模不小的國家。對於渴望驅逐異教徒和推翻非宗教國家的穆斯林來說,這是上帝認可的一個實證,後續的漣漪效應既深又遠。
 
現在全球主要的風險,並不是恐怖分子會像2001年9 11那樣,利用阿富汗作為打擊西方的基地,因為富裕國家有了更好的安全保障,想進行當初那樣的襲擊太困難了。此外,塔利班不太可能接受那種全球性的恐怖分子大型訓練行動,因為他們更渴望後續能夠得到認可和援助。

現在最糟糕的是,在那些較為貧窮贏弱的國家,例如對那些聖戰分子正在製造混亂,或想要控制領土,或與政府有著對峙情勢國家的後續效應。在巴基斯坦、葉門、敘利亞、尼日、馬利、索馬尼亞和莫三比克等地,這些情況已經發生。

在亞洲、非洲和中東的某些地區,聖戰分子正在蠢蠢欲動。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會自問:如果阿富汗的塔利班都能打敗美國這個超級大國,我們為什麼不能打敗目前這個糟糕的統治者?

阿富汗撤軍給我們的一個教訓是,在那些遙遠而且失敗國家所發生的事情,不僅對生活在那裡的人至關重要,對全世界其他地區也非常重要。今天喀布爾的災難,意味著更大的難民潮、更多的聖戰襲擊,以及其他伊斯蘭叛亂分子取得勝利的更大機會,這可能會影響許多國家的穩定,危及當地人,和在那裡訪問或做生意的外國人士。

另一個教訓是,想用純粹的軍事方法來打擊聖戰主義,收效甚微。長期的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個不那麼可怕、不那麼排他的國家。如果舊阿富汗政府在與權力掮客打交道時,不要那麼的腐敗和無能,這個世界或許會好一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7 Sep 2021EP46 | 新加坡將允許「SPAC」掛牌上市,在亞洲主要金融市場中創下首例,該如何看待SPAC未來發展? / 美國8月份就業數據不佳,看來經濟情況確實不如預期。停滯性通貨膨脹會不會真的來臨?00:16:45

一週財經聚焦
 
一、9月2日,新加坡將允許所謂「SPAC」(空白支票公司)掛牌上市,在亞洲主要金融重鎮中創下首例,也再一次敲響了這本追逐戰的戰鼓。怎麼看待SPAC發展狀況?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Singapore exchange to allow Spac listings〉(新加坡交易所允許Spac上市)
●CNBC:〈The fall of the SPAC market has digital media companies in disagreement about best path forward〉(SPAC市場的下滑,讓數位媒體公司在最佳前進道路上存在分歧)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A SPAC Counterattack〉(一個SPAC的反擊)
 
分析解讀
 
不管Delta怎麼肆虐,不管各國經濟何去何從,不管會不會有通貨膨脹…..過多的資金仍然在追逐過少的未來項目。雖然美國SPAC看似放慢了速度,但亞洲資本市場的熱度仍然方興未艾。
 
大家都知道SPAC其實行之有年,這兩年突然異軍突起其實其來有自,就是資金太過浮濫。從你必須戰戰兢兢把企業做好才有資格遞交上市,到如今先給你一張空白支票再開始思考怎麼幹企業,後續的各種匪夷所思還將層出不窮!
 
這就是為什麼Delta仍在肆虐,新加坡交易所(SGX)卻還是頂著逆風,公佈了SPAC新規定。但是,與此同時,美國主管當局卻正加強監管這類投資工具。
 
其實星交所在3月啟動公眾諮詢過程,歷經數月徵詢投資公司、銀行、律師等方面的意見後,如今訂出一套管理架構,對原先的規章草案做出一些修正。星交所法規監管部門執行長陳文生(Tan Boon Gin)說:「我們希望這種SPAC程式能吸引優質目標公司來SGX掛牌,提供投資人更多選擇與機會。」也就是,他希望全球資本能前進新加坡,使其成為金融中心。
 
眾所周知,SPAC是一種沒有營運業務的空殼公司(shell company),成立後,先透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募集資金,然後物色有前景的未上市公司並加以收購,形同讓被併購的公司借殼上市。
 
支持者宣稱這比IPO更有效率,前些時候在華爾街蔚為風潮,但自從今年4月美國證管會(SEC)對SPAC採取更批判的態度後,已冷卻這股SPAC熱潮。
 
如今,新加坡成為亞洲第一個允許空白支票公司上市的重要金融中心。儘管韓國和馬來西亞也都允許SPAC上市,但根據Dealogic數據,這兩個國家已多年沒有一樁SPAC交易。
 
修改過後,新交所的SPAC市值門檻與美國標準更加一致。新交所表示,一方面要吸引高質量發起人,一方面要確保未來與SPAC合併的企業維持一定規模,對上市SPAC的最低市值要求,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具體來看,新交所的SPAC框架主要涵蓋以下特點:
1.SPAC上市時市值不可低於1.5億新元。
2.SPAC必須在上市後的24個月內完成併購交易。如符合相關規定條件,期限可延長最多12個月。
3.在SPAC上市到併購交易後六個月內,發起人股份處於鎖股期。
4.根據SPAC的市值規模,發起人必須在SPAC上市時認購不低於2.5%至3.5%的股份(股票、單位或認股權證)。
5.只有獲得過半數獨立董事的批准和過半數股東的投票支持,才能進行併購交易。
6.股東所持有的認股權證可以與普通股分離,認股權證行權導致的股東稀釋影響不得超過50%。所有獨立股東均享有贖回權。
 
值得注意的是,新交所放行SPAC的大背景,是去年至今年一季度華爾街曾掀起一股SPAC熱潮;但隨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更具批評性的態度,已導致SPAC上市速度放慢。
 
4月12日,SEC表示正在制定一項新的指導方針,此前向早期交易投資者(如空白支票公司)發放的認股權證將不再被視為權益工具,同時從會計角度而言,認股權證可能從此前股本轉為負債。這種潛在的會計規則變更可能會對SPAC市場造成巨大打擊,SPAC審查要求低、速度快的優勢可能會蕩然無存。
 
一系列監管重拳,果然讓美國SPAC熱潮退卻。Dow Jones Market Data對SPAC Research數據所做的分析顯示,在2月中旬以前完成合併的137家SPAC的總市值已經蒸發25%,一場廣泛的拋售已經把藉助SPAC上市的公司市值抹去了約750億美元,上個月市值回落幅度更是一度超過1000億美元。這項分析不包括到2月中旬尚未完成合併的公司,也不包括已經退市的公司。在已經宣佈合併但尚未完成交易的SPAC中,約75%的股價低於上市價格。
 
但不可否認,在美國以外,不少地區仍對SPAC展現了不小熱情。7月27日英國宣佈放寬SPAC上市規則,以藉此吸引更多SPAC上市。
 
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表示,將不再要求SPAC在披露交易計劃時暫停上市,這一規定被視為推動SPAC在英國上市的信號,同時SPAC在首次上市時需要籌集的最低金額,也從2億英鎊降低到1億英鎊。
 
同期,一隻追蹤近期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上市的公司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下跌12%,道瓊斯指數則上漲13%。
 
像貝萊德(BlackRock Inc., BLK)和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 Inc.)這類企業管理的基金,以及許多對沖基金、養老金管理公司和其他一些投資者,都在SPAC的回落中遭受了衝擊,他們在去年年底開始的熱潮中競相投資SPAC,而美國的SPAC表現欠佳。
 
一些投資者說,今年夏天SPAC被打回原形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許多與SPAC合併的公司收入很少,卻有數十億美元甚至更高的估值。有多起電動汽車初創公司就如此,他們在SPAC交易中誤導投資者的事件引起高度關注,而這些公司的財務業績卻乏善可陳,也難怪最近幾個月,監管機構加強了對這一行業的審查。
 
電影《大賣空 (The Big Short)》原型、著名大空頭 Michael Burry在8月15日於推特上表示,美股現在正處在「歷史上最大的泡沫當中」。
 
Burry在推特上也說到:「人們總是會問我現在市場上發生了什麼,這很簡單,股市正處在有史以來最大的投機泡沫當中,規模達到兩個數量級。」他還標注了標籤「FlyingPigs360」。
 
「FlyingPigs360」這個推特標籤,是引用了投資領域中的一句名言「牛市賺錢,熊市賺錢,但豬會被宰殺」,以此警告投資者不要太過貪婪,不要當被宰殺的豬。Burry指出,投資者目前太過貪婪,瘋狂投機,承擔太多風險,並追逐不切實際的回報。
 
Burry 在 4 月初時就曾對特斯拉、 GameStop、比特幣、狗狗幣、Robinhood、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通貨膨脹和整體股市發出警告,他將比特幣、電動車和迷因股 (meme) 的炒作與網路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相比,並在今年初時警告表示,美股正在「刀刃上跳舞」。
 
有「商品大王」之稱的著名投資人羅傑斯 (Jim Rogers) 在先前也警告表示,圍繞熱門股票的炒作、散戶投資熱潮,以及 SPAC 借殼上市公司數量大增,都表明了美股泡沫正愈來愈大。如果買入了泡沫股票,投資者可能永遠都不會賺到錢。
 
另一方面,羅傑斯也指出,債券市場肯定也處於泡沫之中。他看好黃金和白銀的價格上升,並且有興趣購買中國股票,因為比美國和大多數其他國家的股票更便宜。
 
我怎麼看呢?
 
現在的資本市場,從QE到紓困刺激方案,資金的確太多。資金當然會追逐有利可圖的目標,我承認,豬牛都上身當然不對的,但如果不錯的公司因為有了SPAC,使IPO的效應變高,我覺得SPAC仍有它的價值。
 
其中我觀察到以下幾個趨勢,提供你參考。
 
一、交易規模的中位元數顯著增長
在2021年第一季全球範圍內,創投所支持的公司在6,508筆融資交易案件中募集了1,269億美元。在第一季的所有融資交易輪次,交易規模的中位元數都大幅增長,D輪融資的中位數從2020年的6,000萬美元,增加到2021年第一季的1億美元。
 
二、交易速度加快,有助於推升估值
隨著全球投資者競相爭奪最大最好的交易,全球創業投資市場在2021年第一季呈現爆炸式的增長。由於許多公司都在進行IPO前融資,市場上似乎出現了大量的「錯失恐懼症」(FOMO,害怕錯失良機),因為投資者希望達成交易,激烈的競爭和無數輪的超額認購,大大加速了融資活動。
 
三、投資者持續關注疫情下受惠的行業,但「新常態」也即將到來
如2020年所示,COVID-19疫情並未讓創投資金趨緩,疫情實際上讓許多行業領域反而增加了創投資金的投入,因為投資者希望進入需求快速增長的科技公司,包括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服務,運送交付,以及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廣泛數位化解決方案-從教育科技、遊戲到數位化醫療服務。
隨著疫苗的施打進度,許多投資者正在尋找更長期的機會,以確定可能在後疫情時代「新常態」中,蓬勃發展的公司和商業模式。
 
四、獨角獸的高速誕生
在全球範圍內,2021年第一季誕生了近100家獨角獸公司,這與歷史趨勢相比,是一個巨大的增長。在這些新的獨角獸公司中,美國占了一半以上,而中國的獨角獸數量也很可觀。
歐洲創投市場也不斷擴張,2021年第一季歐洲有八個地區誕生了近20家新的獨角獸公司,包括一些鮮為人知的創新中心,如奧地利(加密貨幣交易所Bitpanda)、土耳其(食品及雜貨配送平臺Getir)和瑞士(數位員工體驗平臺Nexthink)。
 
五、IPO出場金額連續二季創歷史新高
這是可想而知的。因為IPO市場放寬了、資金好拿了,當然IPO推出的績效也會更亮眼。新創公司出場活動持續激增,在2021年第一季的667筆出場交易中,出場金額達到破紀錄的2,840億美元,而在2020年全年的2,219筆出場交易中,出場總金額為4,720億美元。
 
六、SPAC的狂熱仍在持續-,並開始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擴散
人們對SPAC的狂熱幾乎呈現指數級增長,全球各地的公司都在考慮如何應對最近幾季在美國形成的這種現象。在2021年第一季期間還有大量的SPAC案件,前提是,公司的體質不錯。許多的公司紛紛宣佈了在第一季通過SPAC合併、反向收購達成上市的計劃。與傳統的IPO相比,許多新創公司將SPAC視為一種更快上市的方式。
 
值得關注的領域,我觀察到有以下幾個熱門領域:
 
1,  投資新興技術公司的機會將繼續存在,包括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公司。
風險投資人Gates還認為,專注於心理健康、降低醫療健康服務成本和為零工工作者提供福利的技術領域存在很多機會。另外,她表示,將出現一波新的勞動力發展工具,專注於對疫情期間失業者、或工作被技術取代者的再培訓。
 
2,  其他值得關注的領域包括氣候科技、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AI),以及清潔(能源)技術
因為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承諾實施必要的變革,以儘量減少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3,  未來將出臺更多監管規定
這可能意味著針對網絡安全、私隱、反壟斷、貿易和稅收等領域,市場上將出現相應的解決方案。
 
4,為富裕家庭和高淨值個人管理資金的非上市公司等非傳統投資者,會將更多資金投向關注ESG社會服務的企業。
所以綠能相關產業,也可望拿到更多資金。
 
無論如何,以前獲得資金「只有兩種方法」,不是銀行就是IPO市場;而現在,有這麼多其他類型的資金可以滿足你的需求。疫情過後,未來的市場肯定大不相同,創始人需要拋開舊有模式,找到其他方式來讓他們的初創企業走向世界。
 
二、美國勞工部3日公佈,8月非農就業人數僅增23.5萬人,遠低預期72萬人,以及修正後的105.3萬人。看來經濟情況確實不如預期,通貨膨脹卻是欲罷不能,停滯性通貨膨脹會不會真的來臨?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Jobs report disappoints — only 235,000 positions added vs. expectations of 720,000〉(就業報告令人失望,僅增加了235,000個職位,而原本預期為720,000)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What Every Investor Should Understand About tagflation—but Often Doesn’t〉(每個投資者都應該瞭解滯脹—但可惜通常不瞭解)
●BARRONS巴倫周刊:〈Is the Stock Market in a Bubble? Don’t Bet on It.〉(股市有泡沫嗎? 不要押注它。)

分析解讀

美國8月非農業數據大爆冷,令人失望,但專家日前表示,相對而言,即將出爐8月通膨數據更重要,且對美股的衝擊更大。

經濟歷史學家回憶起1960年的大通膨時代,日前賓州大學商學院知名金融教授席格爾(Jeremy Siegel)表示,雖然市場關注8月非農就業數據,但相較之下,8月的通膨數據對美股的衝擊可能會更大,「就我個人觀點來看,8月的通膨數據比非農就業數據更為重要,因為通膨一旦超出預期,Fed將不得不採取更激進的行動」。

停滯性通膨 (stagflation) ,是指經濟成長停滯與通膨同時存在,而一國的經濟成長趨緩,物價持續攀升,造成企業獲利衰退和民間消費支出萎縮、失業率攀升等經濟負面現象。

即使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多次公開表示,目前的通貨膨脹是短暫現象,居高不下的數據將隨著時間而緩解,不會讓金融市場陷入難以挽回的失控狀況。儘管如此,有專家認為,現在的經濟政策與通貨膨脹將引發嚴重的債務危機,債券、信貸及股票市場將出現崩潰。

不過,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近日針對經濟現況發表看法,「儘管政府採取很多刺激政策,但通膨數據正在增加,而經濟成長卻開始放緩,這讓美國距離停滯性通貨膨脹越來越近。」

魯比尼補充說道,「在此環境下,若供應鏈的負面狀況遲遲未解決,會導致像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爆發,導致嚴重的債務危機。」此外,魯比尼認為,「Delta變種病毒持續影響全球經濟,且聯準會提出的寬鬆貨幣政策,可能會導致債券、信貸及股票市場崩潰。」

事實上,當前持續寬鬆的貨幣、信用和財政政策組合將過度刺激總需求、導致通膨過熱,讓問題更複雜的是,中期的負面供應震撼將降低潛在成長並提高生產成本。隨著諸多不利因素接踵而至,這些需求和供應動態可能導致像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最終甚至釀成嚴重的債務危機。

事實上,有多種因素造成今年夏季的輕微停滯性通膨。首先,Delta變種新冠病毒暫時提高了生產成本、降低了產量成長,並且限制了勞工供應。 另外,許多勞工仍在領取即將於9月到期的加碼失業救濟金,不願重返工作場所,尤其現在Delta正到處肆虐。在生產面,Delta正在擾亂許多服務業的重新開張,並且破壞全球供應鏈、港口和物流系統。

如果市場對經濟和通膨的樂觀看法真的錯了?

例如,到年底時,美國的核心通膨率可能仍接近4%。從拜登政府的刺激計畫、以及歐元區經濟體明年仍可能出現巨額財政赤字來看,總體經濟政策也可能維持寬鬆。歐洲央行和許多其他先進經濟體央行仍將致力於拉長非傳統政策的實施時間。

儘管Fed正在考慮逐步縮減量化寬鬆(QE)規模,但可能會保持鴿派立場。Fed就和多數央行一樣,近年來已政府和民間負債的GDP佔比急升,墜入一場「債務陷阱」。即使通膨持續盤旋在目標值以上,但過早縮減QE可能導致債券、信用和股票市場崩跌,致使經濟硬著陸,可能迫使Fed改弦易轍並且恢復QE。

而中期的停滯性通膨正步步進逼。

從中長期來看,負面的供應震撼可能會持續下去。至少已能辨識出九個負面因素,包括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抬頭的趨勢、供應鏈的巴爾幹化與回流本國、先進經濟體和主要新興市場的人口老化、更嚴格的移民限制正在阻礙移民遷移、美中冷戰方興未艾,且可能使全球經濟支離破碎、氣候變遷正在擾亂農業,並導致糧食價格飆升。

此外,全球疫情持續延燒,勢將導致更多國家追求關鍵商品和材料的自給自足,並實施出口管制。再加上前述的九個不利因素,通膨陰影就顯而易見。

讓我們回顧一下,美國1974~1982年的通貨膨脹是怎麼來的。這九年的通膨率都在11.0%~5.8%之間,連續九年高通膨、低成長,這是二戰之後最長的通膨期間,被經濟學家稱為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

這一波美國通膨的疑慮除了來自原油,不少人認為貨幣供給過於泛濫也是原因,隨著去年無限量化寬鬆(QE)為市場注入3.7兆美元,美國的貨幣供給M2年增率月月逾20%,這自然讓人想起經濟學家弗裡曼的名言:「通膨,就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然而,貨幣到底是追逐商品形成通膨?還是追逐股價造成泡沫,還很難說。

1986~1988年台灣連續三年貨幣供給M2年增率達到20%,當年不少學者也擔心通膨又將捲土重來,結果這三年的平均通膨率僅0.8%,完全沒有通膨,錢全跑去炒股、炒房了。

美、歐及台灣近期都面臨通膨壓力,是該小心因應,惟這個壓力尚不至形成恐慌,也不可能重演1980年代的停滯通膨。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設計,讓我們看見一座象徵言論自由的演講台,被萬箭穿心的傷痕累累。上面一排大字:「The threat from the illiberal left」(來自狹隘左傾的威脅)。

經濟學人本週的封面故事用了四篇文章,提出警告:古典自由主義正在遭受重大的威脅。一個危險來自川普主義的右翼,但來自左邊的攻擊更令人驚訝,而且更難掌握。

從表面上看,像《經濟學人》這樣信奉古典自由主義者,看起來跟狹隘左翼者有點類似,兩者都認為無論個人的性取向或種族是什麼,人們都應該自由發展。他們都質疑權威和那些記得利益者,他們始終相信改變是被需要的。

然而,古典自由主義者和狹隘進步主義者,對於該如何實現這些事情有著自己的堅持。古典的自由主義者認為,駕馭好分裂世界中的顛覆性變革,最佳方式就是通過對個人尊嚴、開放市場和有限權力政府的普世承諾。而狹隘的左派,更願意透過不讓他們的敵人建立平臺,並取消已經違規的盟友,來加強意識形態的純潔性,經濟學人認為,這個賭注真的太大了。

聽到這裡,你可能認為這是一個討論政治思潮衝擊的文章,但看完這四篇文章你會發現,它主要想傳達的是擔心—這個世界對於真象跟現實,已經越來越不在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4 Sep 2021EP47 | 半導體競爭日趨白熱化,美國龍頭廠商英特爾(Intel)將在歐洲建廠。 / KPMG 公佈《2021年首席執行官展望動向調查》,數據顯示,疫後的產業環境將會大不同。00:15:49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半導體龍頭英特爾(Intel)宣佈將豪擲800億歐元(950億美元),在歐洲建置兩座新廠,擴充在當地的晶片產能。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我們要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ortune《財富》雜誌:〈Intel CEO says ‘big, honkin’ fab’ planned for Europe will be world’s most advanced〉(英特爾 CEO 表示,計畫在歐洲建造的大型晶圓廠,將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晶圓廠)
●CNBC:〈Tech giants are rushing to develop their own chips — here’s why〉(科技巨頭急於開發自己的晶片—原因在此)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Intel CEO Pitches Pricey Chip Plants to Officials at Home and Abroad〉(英特爾 CEO 向國內外官員推銷昂貴的晶片廠)

分析解讀

英特爾CEO Pat Gelsinger說,為了歐洲這項擴廠計畫,英特爾10年內將投資800億歐元,正當電腦、汽車、電子產品對晶片需求若渴之際,新廠設施應能迎合半導體的海量需求。

英特爾的競爭勁敵--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今年也曾表示,未來三年內斥資1,000億美元擴充產能,投資金額創新紀錄。

另三星電子上月也指出,往後三年投資額計畫加碼三分之一到2,050億美元以上,為的是成為晶片製造的領頭羊。

英特爾特別將汽車晶片視為戰略優先項目。Gelsinger表示,預估2030年前晶片將占汽車製造成本的20%,是2019年占比(4%)的五倍。Gelsinger也提到,往後10年汽車晶片市場整體產值,預料擴張到1,150億美元,是目前規模逾兩倍。

事實上,英特爾早在今年3月就喊出了IDM2.0戰略政策,重返晶圓代工業務,正名數位製程,並積極與客戶爭取合作機會,向美國政府爭取補助,企圖在2025年之前技術趕上臺積電與三星電子。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 9月7日宣佈,更堅定地宣示其決心。

英特爾7月公佈新的製程與封裝創新藍圖規劃,很大程度取決於能否拿到荷蘭半導體設備商艾司摩爾(ASML)的EUV機台。而EUV機台目前供貨吃緊,除了英特爾之外,台積電、三星以及美光都在排隊等貨,因為這是保持先進製程技術的關鍵半導體生產設備。

Semiconductor Advisors的Robert Maire報告揭露,如果英特爾可以搶先採用這些工具,可能是在摩爾定律的競賽當中,有機會超車台積電的好機會。

FactSet數據顯示,英特爾未來3年將投入200億美元,台積電則是未來3年投入1000億美元,憑藉在該行業的領先地位,研發所面臨的風險低於英特爾。也就是說,英特爾想要重奪晶圓代工領域領先地位,就必須採取大膽的行動,在歐洲的投資關鍵性不只一個方面。

除此之外,對美國產業發展比較清楚的人都知道。2014 年,當Satya Nadella接任微軟老闆時,率先打開了 Windows系統,與將這個軟體巨頭的皇冠上寶石和外界完全隔絕的前任CEO不同,他將作業系統 (OS) 暴露在了競爭的微風中。

微軟的程式以往只能在 Windows 上運行,現在則可以在其他的作業系統上運行;這樣的改變既擴大了微軟的市場,又通過迫使其在更平等的條件下與競爭對手競爭,以改進 Windows。在這個過程中,它激烈動搖了微軟的原來文化,並幫助它擺脫了惡劣壟斷者的聲譽,也為驚人的崛起鋪平了道路,現在它的市值已經飆升至到了2 兆美元以上。

Intel這家美國半導體巨頭,長期以來一直像曾經的微軟保護作業系統一樣,神秘地保護著它的核心晶片製造業務。經過多年的產品延遲、錯誤的技術賭注和不斷變化的管理體系,它現在似乎將採取同樣的開放策略,準備好要迎接嶄新的未來。

英特爾新任CEO Pat Gelsinger表示,Intel的工藝、製造以及代工服務(為其他晶片製造商生產處理器)擁有的所有智慧財產,都將向全世界開放。如果成功,Gelsinger 的戰略可能會重塑一個價值 6000 億美元的產業,這個產業正處於快速數位化的全球經濟核心,而且擁有的發展機會更好。從短期來看,如果失敗可能會加劇全球晶片的短缺,這會讓從汽車到資料中心的所有製造商都面臨困境。 

我們來看看 Gelsinger 先生的背景。他在 2 月份成為英特爾第三位CEO之前 ,曾長期擔任公司的CTO,加上身為軟體製造商 Vmware 的老闆,他非常了解長達十年的「晶片行業假期」,使他能夠在幾周內改變局面。他的「IDM 2.0戰略」並沒有像一些激進投資者所希望的,將英特爾拆分為一家代工廠和一家晶片設計產業,而是選擇了一種虛擬解構,利用包括 TSMC在內的外部代工廠來節省成本,同時也會從 TSMC的領先製造工藝中受益。  

Gelsinger 先生現在正在全球巡演,以解釋和宣傳他的新戰略。在今年早些時候大漲之後,英特爾的股價已大致回落到他被任命之前的水準。Gelsinger 先生似乎無所畏懼,他說,投資者正在問兩個問題:「英特爾能否成功執行這一戰略?」,以及 「這什麼時候會出現在收益中?」

答案將部分取決於英特爾是否可以改變其態度。

這意味著,重新點燃 Gelsinger 所說的「Grovian精神」--這是對公司傳奇聯合創始人安迪格羅夫的引用,他以「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口號而聞名。除此之外,它還必須學習如何與外部客戶合作,並使用其他地方構建的工具。

不過,最重要的是,成功將取決於完美的執行。 所謂的「虛擬代工服務」也面臨挑戰,大多數分析師都同意,代工業務無法與台積電真正競爭。這不僅僅是成本、規模和技術滯後的問題。 

哈佛商學院教授 Willy Shih 指出,英特爾還必須說服客戶,它可以克服試圖同時成為 IDM(指從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銷售自有品牌都一手包辦的半導體垂直整合型公司)和代工廠的內在利益衝突。在未來半導體短缺的情況下,該公司可能需要決定,是將產能分配給自己的處理器,還是履行與代工客戶的合約。

因此,這個賭注很高,不僅僅是英特爾。 如果它繼續失去優勢,結果幾乎肯定是會讓其他半導體企業進一步整合,今天的少數幾家大型晶片製造商,最終可能會被縮減為雙頭壟斷。 即使有更多的工廠倖存下來,大多數晶圓廠也可能都設在亞洲(儘管 TSMC計劃在亞利桑那州建廠)。

西方政府並不是唯一應該關注 Gelsinger 先生開放舉措結果的人,今天的科技巨頭也應該如此。 與之前的微軟一樣,英特爾陷入困境,主要是因為它對其皇冠上的珠寶過度保護;其他人則可能會認為,避免此類問題的最佳方法是先發制人。

蘋果成為了其App Store 裡有容乃大的管家;Facebook 可以讓其社交網絡與競爭對手的社交網絡更好地合作;Google可以讓手機製造商更自由地修改其 Android 移動操作系統…..這不但減輕了反壟斷的擔憂,也使股東更加的快樂。而英特爾應該也有開放的機會。

半導體產業對台積電的嚴重倚賴,在今年激起了世界各國的危機意識。KPMG發佈《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結果發現,2021年半導體領導者信心指數是61分,從2020年的59分提高2分,此為過去15年來追蹤調查的信心指數第二高分,2009年信心指數為64分。

半導體產業有以下三大挑戰,分別是:屬地主義/民族主義、供應鏈問題、及人才管理危機。還有就是ESG轉型準備。

■ 屬地主義/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之下的貿易環境,對半導體公司構成了威脅。53%的受訪者表示,屬地主義是半導體產業中最大的威脅,包含:跨國租稅協定、邊界貿易協議、關稅、法規及國家安全等議題。
中美兩強的對峙,也會增加貿易成本壓力、增加供應鏈管理的複雜度,以及影響半導體生態系。

■ 供應鏈問題
隨著疫情成為半導體增長的催化劑,企業的策略重點反映其長期的發展,預測在半導體產業中未來三年的主要策略,包含落實業務增長計畫、人才發展與管理,以及供應鏈如何更具彈性以達到供貨穩定。

■ 人才管理危機
半導體產業的專業人才不足,而台灣的人力優勢也是台積電脫穎而出的原因。但因應遠距、異地的新工作模式,讓企業能招募跨國的優秀人員,未來只要針對團 隊合作、工作效率加以管理,應就能達到企業的發展需求。

■ 企業永續經營
因應地緣政治的變化和供應鏈的管理,全球各政府對ESG的壓力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多。企業如何在保持一定的毛利及經濟效益下落實ESG,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除此之外,半導體產業有以下四項行動方案:
 
■ 強化數位轉型
未來AI和雲端服務將是兵家必爭之地,企業應優先考慮具有潛在業務機會的投資,加速結合ICT或AI技術推動變革,以使企業具差異化、推動組織內部的數位化。
 
■ 供應鏈彈性及優化管理
因應客戶及市場需求進行供應鏈廣度分析,將稅收優化納入分析,定義微觀供應鏈系統並加以優化管理。
 
■ 研發及資本投資配置
現在是資本戰的世界,嚴格評估是否將資源部署於現有競爭優勢上,策略性收購或開發新的合作夥伴關係,甚至善用投資運作,強化投資組合及資產配置,這對半導體產業很重要。
 
■ 關稅風險減除
考慮在本地、雙重來源及多重來源的採購策略,檢視其他許多減輕或回收新關稅成本的可用方法,將方案規劃和企業風險評估納入日常營運計畫中。

以上,就是目前半導體所面臨的威脅,以及該採取的行動策略建議。

二、KPMG 公佈《2021年首席執行官展望動向調查》,發現近半數(45%)的全球CEO認為,在2022年之前不會看到業務恢復到「正常化」,而近三分之一(31%)的CEO則預計這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發生。同時,疫情引發的變化使得四分之一(24%)的CEO們表示,他們的商業模式已經被永遠地改變了。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ortune《財富》雜誌:〈The record-breaking M&A market could get even hotter〉(破紀錄的併購市場,可能會變得更加火爆)
●Business Insider:〈The number of bosses saying they plan to downsize their office space has dropped from last year. It's a sign that hybrid working is set be a long-term trend.〉(與去年相比,計劃將縮小辦公空間的老闆數量有所減少,這表明混合工作將成為一種長期趨勢。)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ECB to slow bond-buying as Europe’s economy improves〉(隨著歐洲經濟好轉,歐洲央行將放緩購債步伐)

分析解讀

隨著資本市場與疫情肆虐的同步反差存在,所有企業CEO正面對一個充滿不確定,又不得不提早佈局的尷尬時刻。

於是,我們正看見全球企業掀起一個前所未見的併購熱潮,收購公司與SPAC(空白支票企業)也砸下數百億美元展開交易,這使得2021年前八個月的併購規模創下歷年同期新高,也為銀行與金融機構帶來豐厚財源。

據資料供應商Dealogic數據,美國今年1到8月的合併與併購高達1.8兆美元,全球上看3.6兆美元,兩數據皆創下Dealogic 1995年開始追蹤此數據以來的同期最高,預料2021全年將刷新2015年締造的高峰。

這波併購熱潮也為華爾街賺進大把鈔票,包括大型銀行和顧問公司,在今年上半的交易顧問收入都躍升至新高。身為華爾街頂尖交易處理商的高盛,過去三季每季收費都超過10億美元,在疫情前的十年,只有一次達到此水準。

隨著去年經濟回穩,企業管理層觀察數個月,都認為是到了該改變策略的時候。高盛投資銀行部共同主管Dan Dees就表示,所有的構想都已在董事會成員與執行長心中,該如何重新佈署,成了最優先議題。

KPMG公佈的《2021年CEO展望》(2021 CEO Outlook)的早期研究顯示,在超過400位受調查的大型公司CEO中,有49%表示,計劃在未來三年裡,將進行對公司經營有「重大影響」的併購。

另有37%的受訪CEO表示,他們對併購的意願適中,不過,有可能進行對公司的整體組織存在中等影響的收購業務。

KPMG的CEO Paul·Knopp告訴《財富》雜誌,併購意願持續加強的背後,是CEO們想要改變公司組織的意圖。依照多項數據顯示,今年迄今為止,公佈的全球併購業務共計35128項,較去年同期增長24%。

CEO們對美國國內經濟以及自家公司的增長前景,懷抱著充分的信心;與此同時,在市場當中存在大量的流動資產,資金利率很低,多達數兆美元的未投資資本尚處於觀望狀態。

但是,許多公司的CEO仍然看到了即將到來的風險,甚至超越了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在KPMG的報告中,CEO們認為最高的五項風險為:稅收、供應鏈斷裂、信譽風險、氣候變化,以及網絡安全。

毫無疑問,CEO們正在排兵布陣,建立攻守。

在「進攻」端,各個CEO都在計劃著更為激進的併購戰略,並加強措施,以保證更為迅速的數位化進程;

而在「防守」端,他們正在加強供應鏈彈性,增強其應對惡意軟體和勒索軟體等網絡安全威脅的能力。僅有11%的受訪CEO認為,自己的公司已經完全擁有抵禦網絡攻擊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去年的調查中,CEO們將人才問題視為一項「主要危機」;而在今年,人才問題已經升級成了「優先事項」。許多公司目前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高階主管們正在制定策略來解決這一問題。

為了確保僱員更好地參與公司治理,更具主動性、效率更高,各家企業愈發關注僱員的心理健康以及個人福祉,注資讓員工提升技能,發展員工多樣性,並提供機會,讓員工在更多的議題上發出的聲音,並能夠被高層聽到,例如種族歧視和氣候變化等問題。

大約59%的CEO直言,他們正在考慮共用辦公空間,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允許更有彈性的辦公方式。超過半數(53%)的公司高階主管還考慮了招收遠距工作員工;約有三分之一的公司高階主管表示,其公司員工將每週至少兩天遠距辦公。

總而言之,放眼未來,全球的CEO都清楚,雖然現在仍處於疫情的陰影下,但疫情過後大家都蓄勢待發,就看誰能夠取得先機。資本運作和併購的熱潮,看來是欲罷不能。

《經濟學人》總評 

本期經濟學人是雙封面,我要特別介紹的是歐美版本的封面故事。在戰火煙硝的背景前面,巧妙的以紐約被炸毀的雙子星世貿大廈拼出的911,提醒我們這個事件已屆滿二十周年。下面有著一排翻白的補充文字:「America then and now 」(美國的過去與現在)。

這期的經濟學人,帶我們重新回顧了2001 年 9 月 11 日的慘痛記憶。

20 年前的911事件後,美國嘗試向外重塑新的全球秩序,今天的我們卻清楚看見美國再次改弦易轍,決定把這個外交政策拋棄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的跑道上。拜登表示,從阿富汗撤軍是為了「結束一個遠距離戰爭的時代」,但這讓美國的盟友不上不下,並讓敵對國家感覺欣喜若狂。 

有些人從中看到了美國的無能和衰落,但這個看法言過其實了。越南西貢的淪陷,並沒有進一步導致西方在冷戰的失勢。儘管美國確實有其缺陷,包括它的分裂、債務和破舊的基礎設施,但其在許多方面仍然完好無損。例如,它在全球 GDP 的份額仍然高達25%,與 1990 年代其實相去不遠。此外,它在科技和軍事上的領先仍然存在。儘管公眾輿論已經轉向內縮,但與 1930 年代的孤立主義相比,美國的全球利益仍然依賴著全球化。

美國擁有 900 萬的海外公民、3900 萬個貿易支援的工作崗位,和 33 兆美元的外國資產,一個開放的世界,對美國仍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拜登主義的首要原則,是堅持外交政策必須為美國的中產階級服務。拜登認為美國在海外所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必須考慮到美國的中產階級、工薪家庭。經濟學人承認,外交政策既受突發事件的影響,更受到戰略的指引。布希曾經在富有同理心的保守主義平臺上推動美國外交,而不是反恐戰爭,拜登必須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學會靈活對應。

經濟學人認為,拜登不應該妄想,一個屈從於美國國內緊張情勢的外交政策可以重振美國、再次領導這個世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2 Sep 2021EP48 | 根據中經院發布的報告,指出美中貿易戰影響台商投資佈局,中國不再是台商天堂。 / 索羅斯批評,世界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進入中國,是「錯誤」的決定。00:14:46

一週財經聚焦

一、陸委會委託中經院所做報告發布,報告指出美中貿易戰影響台商投資佈局,中國不再是台商天堂。新的趨勢是高附加價值、關鍵零組件相關產業,優先選擇返台投資;大量生產、勞力密集產業,則選擇前往新南向國家佈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Japan and Taiwan to hold talks to counter Chinese aggression〉(日本和台灣舉行會談,以對抗中國的侵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Covid-19 Surge in Asia Threatens Manufacture of Ceramic Bits in iPhones and PlayStations〉(亞洲的Covid-19,威脅iPhone和PlayStation中陶瓷片的製造)
●CNBC:〈Southeast Asia's start-ups are moving with caution amid IPO frenzy, venture capitalist says〉(創業投資家表示,東南亞新創企業在IPO熱潮中謹慎行事)

分析解讀

我相信台灣沒有太多人關注這個新聞,或是這個報告的內容,但是我覺得,這份報告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參考的。

報告的標題是:「亞太區域整合、美中貿易戰及揮之不去的Covid-19,對於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影響與因應建議」。根據報告分析,中國台商投資佈局的調整模式,依產業及產品特性而有所不同。製造成本敏感的傢俱、成衣、製鞋、玩具、紙類等傳產業者,多數已經選擇轉移至東南亞、印度或墨西哥等國家。

東南亞除生產成本較中國低,近年經濟表現良好,內需市場蓬勃發展,是美中貿易戰下最受跨國企業青睞的備選基地。除了傳統產業,需要大量勞力的電子組裝廠,許多也選擇到東南亞及印度投資。

這份報告建議,處於美中貿易戰之下,加上疫情的影響,美、日、歐盟等國均認知到全球供應鏈過度集中的風險。台灣在此當下,應該積極推出相關政策,引導台商赴新南向國家投資,不僅可表現台商的實力,也可以展現政府決心。

同時也建議,應掌握美、日等國重新調整亞太戰略時機,加強透過與美國、日本重要經貿夥伴合作,以結合第三國的策略,推動強化與新南向國家的關係。

此外,這粉報告也提出「慎選合作領域爭取多方共贏!」研究強調,推動新南向政策,特別是結合美、日等第三國共同推動,應慎選合作領域以取得具體實質成效,建議後續可以半導體、通訊、資安等產業,透過跨國合作,促成亞太地區新的產業供應鏈的形成。

我覺得,這份報告四平八穩、框架OK,但是仍然明顯沒有具體的操作策略,以及站在全球屬地主義/民族主義分化下的戰略思考,單純以企業的結果論推論台商在東南亞的動作,未免給人公家智庫的研究報告感覺。

事實上,如果跳脫台灣最大宗的傳統產業以及科技業,全球投資人早就都在押注新冠疫情過後的科技題材,讓東南亞的金融科技(Fintech)和電子商務業者得以籌得龐大資金。這個趨勢雖然帶來了新創公司估值泡沫化的疑慮,但不能否認,這是一個資本說話的時代,看不見資本流向,台灣產業很難擺脫代工宿命。

有數據顯示,東南亞企業今年來已在公開股票市場籌得84億美元,這是四年高峰,印尼電商業者Bukalapak等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案,便已吸引投資人的濃厚興趣。

私募股權投資也躍增,今年來攀抵82億美元,僅略低於去年的歷史新高89億美元,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數量明顯增加。銀行家和投資人表示,近期的熱門籌資活動,包括印尼GoTo科技集團的20億美元IPO前籌資,另外還有約12家新創公司,都尋求未來兩年在亞洲或美國掛牌上市。

根據Google、淡馬錫及顧問業者貝恩公司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時,東南亞的網路經濟規模將比2020年底成長兩倍,至3,000億美元。產業追蹤業者Preqin的數據也顯示,東南亞今年上半年的創投交易額,已到創紀錄的100億美元,超越去年全年總額的82億美元。

Dealogic數據顯示,東南亞市場吸引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濃厚興趣。今年SPAC發布的八個亞洲市場收購標的中,就有四個在東南亞,例如,Bukalapak日前IPO的籌資規模,從原定的3億美元暴增至15億美元,股價也在掛牌後的頭幾天內,比上市價暴漲55%,之後卻又回吐多數漲幅。

另外,當我們抱怨中國之際,其實中國也在開始分散風險。中國藉由投資他國增加影響力,其中東南亞更是中國投資政策中的重點區域。在2005年至2018年間,中國只有在2012年和2018年爬升為第三大境外投資國,而且只占第二大國日本的一半,歐盟、美國和日本仍然是東南亞外資最主要來源。

有報告指出,即便目前中國仍然不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投資國,但重要性將與日俱增。

中國在東南亞投資的三大國家是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佔投資總額達57%,而主要的投資國印尼,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礎設施與金屬領域。所以東南亞確實不是只有成本低廉的吸引力,更是各個國家的兵家必爭之地。

但東南亞也不是你想去就能去,台灣除了擅長的傳統產業和科技業,也需注意東南亞的新創產業發展得非常快,台灣必須有更高的戰略部署。

回到基本面來看,前進東南亞究竟有哪些需要注意之處?

1.東協優勢:人口紅利、內需廣大、分散風險

當順應國際情勢選擇新南向之際,台商必須在攻守之間取得平衡。

即便東協國家享有人口紅利、內需市場廣大,已及簽署眾多自由貿易協定,但要融入國情、文化、法令仍有難度,企業設廠成本與風險皆高,選擇併購在地企業反而有利基。

此外,以電商、線上平臺為主的新創企業,在東協國家發展AI科技應用、FinTech已有相當好的績效,值得台灣企業借鏡。「5G與醫療是台灣的發展優勢,台商供應鏈重新佈局也應將資金留台一併考量。」供應鏈的調整並非捨棄過往,而是運用新南向政策的各種優惠,將台灣打造成企業的全球或區域營運總部,不僅整合台商在全球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深耕經驗,更能將終端客戶佈局「泛中國聯盟」與「泛美國聯盟」,分散風險。

然而,風土民情、語言、法令,甚至疫情發展,都將影響投資成敗,不可貿然。台商應落地務實地為南向發展做出完整的評估,包括適當選址、如何安排產製過程所需的水電需求、找到人力,甚而物流方案等。

2.與當地合資、併購,快速應變供應鏈需求

「先合資,再併購」是符合台商南向急迫需求、兼具長遠佈局的解方之一。」

KPMG自2014年起駐派會計師,熟稔在地產業發展、法令、稅務、人脈等,他們發現,這幾個東協國家即便地理位置接近,但每個國家的風土民情與產經條件也是大不相同。

如果可以先與在地廠商「合資」,解決終端客戶的產地要求,同時爭取接觸適當標的時間,再以「併購」在地企業的方式取得營運基地;如此讓台商投資規劃更具靈活彈性,同時降低風險,達到產業供應鏈重組的目標。

3.打造台灣營運總部,促台商轉型升級、根留台灣

台灣的「戰術」非常厲害,但卻非常缺乏「戰略」。

早期南向台商的發展已臻成熟,技術和生產力強,卻多半停留在代工階段。同時,老一輩台商年紀越來越大,許多都面臨第二代接班傳承問題。因此,如何「傳承轉型」與「根留台灣」,是台商當前非常重要的議題。

想要打造台灣成為台商的國際營運中心,政府該如何以稅務獎勵,讓台商運用台灣的人才建立品牌,讓在南向國家出生的第二代也能與台灣連結,擁有台灣經驗,根留台灣?我想,這是未來政府與2萬4千家海外台商企業最重要的議題。

二、9月9日,索羅斯在《華爾街日報》上點名批評,世界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美國貝萊德集團(BlackRock), 進入中國的決定是個「錯誤」。確實,投資中國的想法變得越來越眾說紛紜,我們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Wall Street's hottest investor is cooling on China〉(華爾街最炙手可熱的投資者,開始對中國降溫)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lackRock’s China Blunder〉(貝萊德的中國失誤)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No rule of law’: investors divided over Chinese markets〉(沒有法治:投資者對中國市場存在分歧)

分析解讀

索羅斯果然是個大空頭!早在2019年1月,索羅斯在達沃斯論壇就批評習近平,是開放社會最危險的敵人。同年9月9日,索羅斯在《華爾街日報》表示:「我對打敗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超過了對美國國家利益的關心。」今年8月30日,更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稱在中國的投資者面臨的是「黃粱一夢」。直到這次,9月初他對BlackRock投資中國的政策提出反對,引起了許多投資人的關注。

華爾街圍繞投資中國問題,正在上演一場對決,一方是國際金融大亨索羅斯(George Soros),另一方是貝萊德(BlackRock Inc., BLK)CEO Larry Fink。

中國近年來連接出手,加強監管內地企業,針對不同產業推出調控措施,例如通過《反壟斷》政策監管科技業;「三條紅線」、「限購令」及「限價令」等調控房地產債務水準及房價;實施「雙減」,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規範校外培訓行為。一連串的措施觸發市場恐慌,不少中概股急挫,投資人個個哀聲嘆氣。

有「金融大鱷」之稱的索羅斯罕見一個月內兩度撰文,指責北京當局摧毀「下金蛋的鵝」,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懂市場發展。

但也有學者認為,正因為外資不瞭解中國,才有這樣的解讀。眼下習近平的「共同富裕」已成國家政策,監管措施目的,是要令中國人民走向這個目標。

有「新興市場之父」之稱的Mark Mobius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達了不同意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對中國的悲觀看法,稱他「相當看好」中國近期採取的措施。

Mobius表示,這些舉措意味著中國正在走向公平監管,試圖營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國採取的這些措施正在提高投資者,包括外國投資者的安全性,所以不知道索羅斯的觀點依據何在。

再回頭來談談BlackRock。

BlackRock是全球第一大資產管理公司,該公司剛為旗下一隻面對中國散戶投資者的公募基金募集了約10億美元。

BlackRock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獲准在中國發行公募基金的外資企業,可能很快會有其他外國公司跟進。中國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以及國內的財富管理需求,對於外國投資管理公司而言商機巨大,因此,BlackRock看好中國是有合理原因的。

根據2020年中美簽署的貿易協議,中國已經在開放國內金融業。今年早些時候,JPMorgan(摩根大通集團)和Goldman Sachs(高盛集團)獲准全資控股證券業務。在此之前,外國券商必須通過合資公司的形式開展經營。

也許有人會想不明白,為何在中美關係不斷跌至新低之際,中國政府會歡迎美國證券公司?答案很簡單,因為此舉也符合中國利益。

讓資本市場在國內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是中國政府的重要目標,難怪除了上海、深圳,中國還要增加一個北京證交所。

與其他許多大型經濟體不同,中國企業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和留存利潤進行投資。根據萬得(Wind)提供的數據,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約六成來自銀行貸款(間接金融),而非金融類公司的公司債和股權融資,這類來源僅佔12%左右。

社會融資規模是衡量中國經濟信貸規模的一個廣義指標。在美國,股權和債券融資在非金融類公司融資中佔比為73%,直接金融是比較強勢的。

在中國,國有銀行在整個金融體系中佔據支配地位,這讓沒有門路的小企業更難獲得長期資金,發展可能受阻,即便這些小企業擁有創新型業務模式且運營良好。因此,資本市場的開放,也有機會讓中國企業的融資管道更開闊。

根據中國央行通過萬得提供的數據,截至6月,包括香港投資者在內的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7.6兆元(相當於1.2兆美元)的中國國內股票和債券。這一數字是四年前的四倍,但在中國19兆美元的債券市場和13兆美元的股票市場相比,真的還是太低。

這類資金流入,也可以幫助抵消中國境內投資者的資本外流,並使市場規範化。

美國金融業一直是美中緊張關係中少數的贏家,但現在顯然也成了遭受指責的目標。如果美中兩國政府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按兵不動,且中國股市從目前的下挫中恢復過來,那麼BlackRock可能會大獲全勝。反之,則可能損失慘重。

儘管中國監管機構採取一系列的打擊措施,但主權財富基金對中國的熱情不減,仍然規劃獨立的投資策略,對創業投資和房地產投入大量資金。例如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對中國和香港的投資占其投資總額的4.5%;新加坡國有投資機構淡馬錫控股,6月購買了滴滴出行3,300萬的美國存托憑證(ADR),但不久後,中國監管機構宣佈對滴滴進行調查。

根據eVestment資料顯示,第二季全球主權基金在岸A股股票投資策略中贖回23.5億美元,反應了最近的謹慎情緒。不過與其他投資者一樣,主權基金已經習慣中國的政治風險,對於未來的長期投資趨勢還是樂觀面對。

此外,Invesco最近一項調查顯示,45%的主權基金認為缺乏ESG資料,對投資構成一項挑戰,未來,ESG才是他們的觀察重點。

未來對於投資中國的策略,我的看法如下:
1.我們不應再視中國為新興市場,因為它正走在成為全球強國的路上。
2.藉由它在5G基礎設施、數位化、半導體、電動車和人工智慧方面的重大投資,中國希望成為世界的高科技領導國。
3.中美貿易關係很可能將持續緊張,這也是中國越來越重視建立自主地位、強化供應鏈和締結新聯盟的原因之一。

考慮到中國經濟和市場的規模,中國股票在許多國際指數中的權值顯著偏低。過去二十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MSCI中國指數的報酬率為521%,遠高於MSCI歐洲指數的98%。過去多數全球投資人較少直接持有中國股票,也較少投入中國大陸的A股市場。將來隨著MSCI調高其權值,未來的投資比重可望增加。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2019年中國占全球GDP超過16%,高於歐盟的15.4%。但目前在全球股票的主要基準MSCI世界指數中,中國的權值僅為5%左右。所以,一旦大幅開放A股,外國投資人當然會想要投入,因為增加權值是他們被動性的義務。隨著這些市場繼續開放,中國在國際指數中的權重應該會增加。

在這場全球資本市場的競爭中,最後究竟誰贏誰輸,仍有待時間驗證。

《經濟學人》總評 

這一期經濟學人很有意思。在封面設計上,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一副《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插畫景象。

大家肯定知道,這是1865年出版以來,一直深受老少讀者喜愛的一本奇幻文學。但經濟學人封面上,和愛麗絲以及兔子一起看著洞口的,卻是一枚枚由遠而近、跳進洞裡的加密貨幣。果不其然,上面兩排黑字,大字寫的是:「Down the rabbit hole」(掉進兔子洞)--愛麗絲夢遊仙境第一章;小字寫的是:「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decentralis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的希望與風險)。

本週的封面,是關於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DeFi)奇異而美妙的世界。它有可能重塑金融體系的運作方式,它正在引起像網絡早期那樣的發明狂潮;而且,在人們將更多時間花在網路上的時候,它甚至可以重塑數位經濟的架構。

儘管各種術語令人生畏,但在DeFi上發生的基本活動,都是我們熟悉且切身相關的,包括存放款、貸款,以及購買理財產品……這些在交易所交易、發放貸款和通過被稱為智能合約的自動執行協議吸收存款。

用作抵押品的數位工具的價值,已從2018年初的幾乎為零,增長到了900億美元,今年的第二季更是處理了大約2.2兆美元的交易,與透過Visa進行的交易金額差不多。

DeFi確實也吸引了騙子、傻瓜和真正的信徒。在它開始兌現承諾之前,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回答。經濟學人認為,小白兔確實已經開始招手,但未來的希望和風險,大家還是應該謹慎看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8 Sep 2021EP49 | 英美澳宣佈成立軍事安全合作同盟AUKUS,對亞太地緣新政治會有什麼影響呢?/ 恒大債務危機迫在眉睫,會不會影響中國的金融改革?00:14:24

一週財經聚焦

一、9月15日,澳大利亞(AU)、英國(UK)和美國(US)聯合宣佈成立軍事安全合作夥伴關係AUKUS,首要目標是由英、美兩國協助澳大利亞,建造一支核動力潛艇艦隊,並構築美國新印太戰略聯盟的一部分。這個動作對亞太地緣新政治,會有什麼影響呢?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Australia's decades-long balancing act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is over. It chose Washington〉(澳大利亞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長達數十年的平衡行動已經結束,它選擇了華盛頓)
●CNBC:〈China will likely fail in its CPTPP bid — but it's a 'smart' move against the U.S., say analysts〉(分析師表示,中國可能會在CPTPP申辦中失敗,但這是對美國的「明智」舉動)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The Challenge of China’s Rising Power on the Seas〉(中國在東南亞實力增強的挑戰)

分析解讀 

確實,9月9日,「拜登與習近平的通話」才剛剛讓外界以為中美的緊張可能走緩,沒有想到這個期待只持續不到一個禮拜。9月15日,美英澳的「新三邊同盟AUKUS」就成形了,接著9月16日,中國宣佈要申請加入CPTPP。

看起來,一個是軍事同盟,一個是經貿事務;但這些變化代表的都是中美競爭的加劇、雙方持續的加碼,以及地緣政治的風險升高。

這很有意思。美國、英國和澳洲建立的「AUKUS」,一看就知道是將三國名稱的縮寫,雖然三國領導人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中國,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AUKUS」百分之百就是針對中國而來,北京甚至立刻譴責:這是一個「陳舊的冷戰零和思維」。

但我感覺,這都掩蓋了AUKUS的背後意義,它其實是美國邁向太平洋新力量平衡的一步。 在這麼一個合縱連橫始終很脆弱的地區,經過了川普四年反覆無常的執政之後,AUKUS標誌的,其實是美國態度的轉趨強硬。

美英澳三國正式組建新聯盟AUKUS,引發國際高度關注,美英並將協助澳洲打造8艘核潛艇,升級澳洲軍事力量,美方還將派出各式軍機進駐澳洲,增進美英澳三方的軍事合作與交流。此舉引發中共高度不滿。

為什麼美、英、澳要成立新聯盟,還要幫澳洲建造核潛艇隊伍?美英澳聯盟將帶動哪些新國際趨勢?美方對中國出招頻頻,到底有什麼想法?能夠實現嗎?

9月15日,美國與英國、澳洲組成新的戰略夥伴關係「美英澳聯盟(AUKUS)」,消息一出,立即震動國際社會,因為:
第一,這是美國50年來首度對海外輸出核潛艇技術;其次,雖然三國領袖都沒有提到他們組成聯盟的對抗目標是誰,但大家心照不宣,都知道這是針對中國而來。這是否代表地緣政治又出現了?

我先說明一個概念。

核潛艇,是指用核能作為動力的潛艇,就像核能發電一樣。但核動力潛艇跟傳統的柴電動力潛艇相比,擁有更強的續航力,可以航行得更久、更遠。而且柴電潛艇在發電時會消耗氧氣,但核潛艇沒這問題,所以核潛艇可以在水底下潛行更久的時間,不必浮上水面,也不容易被發現。

另外,核潛艇的發電系統也比較「安靜」,敵人更不容易通過聲納偵測到核潛艇,安全性與威脅性都更高,所以核潛艇被認為是當前頂尖海軍力量的標誌之一。目前全世界只有六個國家擁有核潛艇,包括美、中、英、法、俄羅斯與印度,其中美國擁有14艘,排名第一,而中共也有6艘,排名第三。

很顯然,美方前陣子對中國猛打「台灣牌」之後,現在又對中共祭出了「澳洲牌」,而這張澳洲牌對中共是很有威脅性的。

這次美英澳籌組新戰略聯盟,我認為有四大主因:

1.重申對抗中國挑戰,轉移阿富汗失利
美方在阿富汗撤軍撤得一團亂,不但讓海外國家覺得「美國衰弱了」,就連在國內也是飽受批評。現在美方宣佈組成美英澳聯盟,其實是在轉移美方在阿富汗撤軍失利的負面觀感。

2.增強澳洲投射能力,擴充軍力協防南海
過去幾年,中國在南海的勢力相對較強勢,美國在南海需要一個支點,如此一來就可以與英國、澳洲、台灣軍方,一同協防南海與台海海域。

3.布建「南方美軍」,降低美國壓力與威脅
大家知道,雖然中共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威脅,但畢竟美國與中國隔了一個太平洋。美方現在要幫澳洲升級海軍與空軍力量,其實等於是在布建一支「南方美軍」,可以更近距離的馳援南海與台海,縮短應變時間。

4.英國脫離歐盟,宣示重返世界體系
英國在今年初剛剛正式脫離歐盟,現在英國想透過這個機會,與美國、澳洲組成新聯盟,等於是向全世界宣告,英國重新回到世界體系的中心舞臺,要一步步重建國際影響力與商機。

不過,「美英澳聯盟」的誕生,也同時反映了幾個國際大趨勢:
趨勢一:印太區成為國際戰略中心,兵家必爭
趨勢二:美中新冷戰格局確認,重啟新軍備競賽
趨勢三:澳洲戰略地位升級,邁向南半球「小美國」

AUKUS協議除了顯示美國和英國將向澳洲提供至少八艘的核子動力潛艇之外,我更關注的是,這三個國家還進一步承諾將在網絡安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尋求合作。這意味著,這個行動也可能對科技的民族主義推波助瀾。

從這個角度看,拜登政府仍然值得稱許,即便目前為止,仍然只達到了戰略目標的一半。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遠遠超越了單純的軍事對峙,在尋求共存的過程中,美國還需要把氣候變化等這些問題上的合作,與基於一定規則的經濟競爭一起結合起來。

缺失的部分,還包括了整個東南亞,那裡是最容易受到中國壓力影響的區域,但又是現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爭之地。而美國的政策,偏偏在東南亞一向窒礙難行,這些東南亞國家到底如何表態,也是值得我們觀察的。

我認為,除了本來就和美國同一陣線的日本、印度與台灣之外,東協諸國的反應最是耐人尋味。Lowy Institute的Sam Roggeveen認為,過去或許還有人會質疑,美國是不是真的想和中國打一場「新冷戰」,但在AUKUS宣佈後,這個事情將不再有懸念。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研究員馬凱碩,9月22日在一場地緣政治新時代研討會上發言指出,東協國家不會立刻加入Quad或是AUKUS,因為,這會讓東南亞面臨必須選邊站的尷尬局面。

東南亞在過去25年裡親眼見證了中國的崛起,也是半世紀以來,美國與這個區域互動的最大受益者。東南亞國家深知與這些超級力量求同存異的複雜和必要性。因此,這個區域的國家,不會輕易放棄平衡外交的重要性。

東南亞國家左右為難的關鍵在於,他們對於美國打造反中聯盟並不熱衷。因為即便部分國家與中國存在緊張關係,但他們也從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中獲益匪淺。因此,即便東南亞擔憂中國霸權的威脅,但在對應中國的戰略上,他們與美國卻是意見分歧。

此外,美國對於東南亞的參與一向偏重於安全議題,對於新冠疫情、經濟衰退、氣候變化等其他挑戰,一向表現得興趣缺缺。

中國在AUKUS成立的第二天就申請加入了CPTPP,顯然就是企圖深化與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舉動。即便最後結果應該不樂觀,但也凸顯出了一個事實:在經濟層面上,無論是RCEP還是CPTPP,美國目前為止都仍然置身事外。

二、中國恒大集團並沒有如期支付高達20億美元海外債券的利息,如果無法在未來30天的寬限期內處理,恐導致違約,這可能加速惡化恒大當前的債務危機。怎麼解讀這個號稱中國最大房地產集團的後續效應?會不會影響中國的金融改革?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What Is China Evergrande, and Why Is Its Crisis Worrying Markets?〉(什麼是中國恆大,其危機為何令市場擔憂?)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Evergrande Won’t Deter Investcorp From Expansion Into China〉(恆大不會阻止機構投資人進軍中國)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Evergrande fallout could be worse than Lehman for China, warns Jim Chanos〉(吉姆查諾斯警告:對中國而言,恆大的後果可能比雷曼兄弟更嚴重)

分析解讀 

在談這個話題前,我得先介紹一下這家公司。

恆大集團的總部位於深圳,它抓住了中國開放私有房地產的浪潮,靠著買賣土地、建設房產起家。從1996年成立到現在,已經成了中國營業額第二大的房地產開發商,旗下業務範圍擴及財富管理。不只如此,它還擁有一間電動汽車製造公司、一個礦產開採集團、一支足球隊(廣州足球俱樂部)以及一座主題樂園。

目前,恆大在中國280座城市中,擁有超過1,300個開發案;蓬勃發展的業務,也讓恆大集團的創辦人許家印成了《富比士》中國榜上有名的富翁。根據《富比士》雜誌的估算,許家印的身家高達106億美元。

這次恆大集團的危機,在於它的資金槓桿過大;比較白話的說法就是,恆大集團借了太多錢,足足超過3,000億美元。

2020年,中國政府對房地產行業推出了「三道紅線」的監管指標,這三道紅線分別為:
1、「扣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
2、 「淨負債率大於100%」
3、「現金短債比小於1」

一旦符合上述情況,就被視為踩到「紅線」,而恆大恰恰踩到了全部的紅線。監管機構對其借款的金額設下上限,而恆大正是靠著借款來創造現金流。不能再借那麼多錢,無疑重創了恆大一貫以來的營運模式。

現在就連恆大的員工也對公司失去信心,不願參加恆大推出的高利息投資計畫,也就是不願借錢給恆大,好換取恆大承諾的高利息。本月,恆大更停止還款給員工,逼得他們在公司外的大街上抗議,要求公司還錢,因此事件越鬧越大。

一連串的動盪,讓恆大今年的股價下跌了85%,外界都在關注,恆大是否能如期支付公司債到期的利息。

與此同時,恆大遭受到的衝擊也會重創中國金融產業。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MattieBekink說:「由此延伸,對金融界的影響將非常深遠。據傳,恆大欠下國內171家銀行和121間金融公司巨額債務。」

假使恆大違約付不出錢,銀行和其他債權人將被迫下修借款上限,這將導致所謂的信用緊縮,也就是其他公司會發現借錢變困難了,連帶影響企業營運和成長。而對外國投資人來說,他們會認為中國不再是個適合投資的地方。

這也是很多人擔心的,中國的金融風暴是否會重現13年前雷曼兄弟倒閉引起全球金融海嘯的原因。

著名的經濟學家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撰文表示,即使恆大並非「雷曼時刻」,並不會造成泡沫破裂,也不表示一切安然無事。恆大危機可能是中國泡沫的前哨站,這也顯示中國很可能正在歷經「babaru時刻」。

「babaru」是日文的外來語,音譯自英文的「bubble」(泡沫)。1980年代末期,日本遭遇「泡沫經濟」(日本人稱之為「babaru economy」)現象,當時許多資產價格狂飆,尤其是商用不動產,後來全面崩跌。

從許多方面來看,中國的現況與日本大不相同,但總體經濟情況,卻有點與當年日本泡沫快爆裂時非常類似。

一方面,中國的人口結構愈來愈近似日本—逐漸高齡化,另一方面,如同泡沫年代的日本,現在中國的經濟也嚴重失衡:消費支出疲弱,投資水位卻極高,因為年輕人越來越貧窮。

克魯曼的結論是:中國或許能像以往那般粉飾太平,讓恆大事件船過水無痕,但破綻終究會露出,只是遲早的問題。中國有沒有像日本那樣的社會凝聚力,能夠讓經濟慢慢、柔和地減緩,而不引發社會與政治危機,這仍需要時間驗證。

現在的問題是,無論它是不是雷曼,中國政府會不會出手相救?

《經濟學人》有篇文章提及,中國金融當局正在打磨一項新技巧:「市場化違約」,意即,如何讓陷入困境的公司有序的退出市場,並進行更好的重組。次一事件還凸顯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習近平對中國企業的打壓,會不會讓中國想要創建一個更安全、更開放、更高效的金融改革體系,變得更加的困難?

中國金融產業令人生畏的部分,原因在於它巨大的規模。中國的銀行資產已膨脹到了大約 50 兆美元,它們與龐大的影子金融體系相伴相隨,提供給企業和家庭的總信貸,已從十年前的佔GDP 178%,飆升到了今天的287%。這個金融產業飽受著不透明、缺乏市場信號,以及管理規則不穩定的困擾,因此,大家也擔心房地產是否會被拖累。

此外,中國的銀行向開發商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因此銀行也是監管關注的主要領域。

平安銀行和民生銀行最近幾天都受到了股票被拋售的打擊,上半年它們的貸款總額中,有很大一部分擴展到房地產集團,而民生銀行與恆大的關係一向密切。恆大這個全球負債槓桿最高的房地產巨擘,據稱有一個高達3000億美元、流動性不佳的資產組合,其中80%是短期的負債,這也是外界公認最大的危機。

中國政府是否會同意拯救這家公司?目前仍眾說紛紜。不過,《經濟學人》對中國的金融改革顯然不以為然。他們認為中國現在重申對經濟、資訊、法院和監管機構控制的廣泛議程,與金融改革的主旨是背道而馳的。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不會想要一個更開放的資本賬戶,因為這有可能增加資本外逃的風險,並讓私人債權者擁有了更強的權利,最後甚至給了投資者選擇產業發展的角色。即使恆大僥倖逃脫了災難,習近平的政策對金融體系長期健康的負面影響,才剛剛要開始顯現。

我是這樣想的:在QE加上疫情紓困的資金灌輸之下,疫情過後的世界,註定將是一個資本市場搶奪戰的未來,這從GsmeStop、比特幣到SPAC的橫衝直撞,都可以一覽無遺。中國政府何嘗看不懂這點?

資本市場的改革就是重中之重,中國不想再過度依賴房地產以及間接金融的融資,藉由外國資金的流入,或許可以抵消境內投資者的資金外流,還可以讓中國市場更加的規範化。

首先,我們不應再把中國看作一個新興市場,因為它正走在一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路上,這是一個資金最愛追逐的資本故事。另外,近幾年來,藉由在5G的基礎設施、數位化、半導體、電動車和人工智慧等方面的重大投資,即使是以半導體沾沾自喜的台灣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已經在某些前緣科技,有機會獨領風騷。

最重要的是,過去二十年,MSCI的中國指數報酬率為521%,遠高於MSCI歐洲指數的98%。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雖然2019年大陸已經佔全球GDP的16%,高於歐盟的15.4%,但目前在全球股票的主要基準MSCI世界指數中,中國的權重僅為5%左右,光這個全球資本加碼的巨大空間,就讓人充滿想像。

不管全球投資人對中國市場的未來看法如何針鋒相對,不要忘記,資本的本性永遠都是「逐利」,疫情爆發給了中國一個整軍經武的機會,現在就看整個經濟改革和資本市場建設,哪個搶得先機,這或許會是定調中國未來十年發展的關鍵時刻。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經濟學人歐洲版,在封底上用的是德國盾徽的金黃色,然後把那隻紅爪紅嘴的聯邦之鷹,在象徵力量和勇氣的影像前,軟弱無力的癱坐了下來。上面兩排黑字:「The mess Merkel leaves behind」(梅克爾留下的爛攤子)。

在歐洲版本的封面故事裡,經濟學人深入關注了德國大選。在Angela Merkel(梅克爾)擔任總理的16年裡,她經歷了從經濟到疫情的一連串的危機。她那卓越的協調共識能力,讓她的國家和整個歐洲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但她的政府仍然在國內和國際上,忽視了太多應該重視的事情。

德國看起來仍然繁榮而穩定,然而麻煩正在逐漸醖釀。隨著Merkel將在本週末選舉完成後卸任,對她穩定領導的那股欽佩,應該與對她一手醞釀而成的過度自滿帶來的挫折情緒混合在一起。

這場低迷競選活動明顯並未解決德國那些迫在眉睫問題。在這之後,可以預期,選舉後的各種黨派談判將持續長達數月之久,這個拖延將破壞歐洲的政治運作。最終,這個國家很可能會變成一個無法做事的政府。這就是Merkel留下來的爛攤子。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5 Oct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0 | 美國債務上限鬥爭,引發全球金融震盪 / 福特汽車宣佈,將與南韓電池生產商SK創新共同投資114億美元,打造電動車電池工廠。00:15:12

一週財經聚焦

一、9月27日,參議院共和黨議員阻止了民主黨提出的一項既要為美國政府提供運作資金,又要提高國家舉債上限的提案。在距離政府資金耗盡僅剩幾天之際,這個局面意味著,關於財政問題的政治較量逐漸升級,全球金融市場一下子陷入了恐慌情緒,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Treasury bill market jolted as US debt ceiling fight drags on〉(隨著美國債務上限鬥爭的拖延,美國國債市場正在震盪)
●USA Today今日美國:〈Why does the federal debt limit matter? Here's what America's debt actually looks like〉(為什麼聯邦債務限額很重要?因為這就是美國債務的實際情況)
●REUTERS路透社:〈U.S. default would cause 'irreparable' harm, Yellen warns again〉(葉倫再次警告:美國違約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分析解讀 

其實,10年期美債殖利率本來就已經衝上3個月高點,外加美國聯邦參議院的這項避免政府「關門」、提高舉債上限的預算案,竟遭共和黨拒絕,一下子導致金融市場震盪。28日美股3大指數收黑,拖累29日台股大跌325.98點,失守半年線和「萬七」關卡。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已公開示警,若國會無法取得共識,在10月18日前提高舉債上限,屆時聯邦政府手頭資金將用罄,恐導致美國發生史上首次債務違約,引發經濟衰退與金融危機等「災難性後果」(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針對葉倫的說法,我想透過5個Q&A,讓大家瞭解美國政府債務違約危機,以及可能對經濟情勢、金融市場造成的衝擊。

1. 何謂舉債上限?
舉債上限(debt ceiling),亦稱「債務限額」(debt limit),是美國財政部為了支付各式「帳單」,被允許借貸的金額。
換言之,在光靠稅收不足以因應政府支出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可透過借錢的方式,支付包括社會福利、醫療保障、軍人工資,以及國債等諸多「帳單」,藉以維持國家運作。
據估算,目前美國國債現在已攀升至28.8兆美元以上,超過現行規範的28.4兆美元上限,這也是財政部希望提高舉債上限的原因。

2. 共和黨為什麼不支持提高舉債上限?
共和黨認為,總統拜登所屬的民主黨,通過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紓困、規模達3.5兆美元的社會安全網與氣候政策預算案,使美國處於「失控的支出狂潮」(out-of-control spending spree),恐導致國家債務持續膨脹。
共和黨強調,政府債務已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在此情況下,民主黨政府應削減支出,而非提高舉債上限,繼續亂花錢。

3. 如果不提高舉債上限,會發生什麼事?
若此狀況成真,美國將發生史上首次債務違約,結果難料,可能就如同葉倫投書《華爾街日報》所寫的,「會造成廣泛的經濟災難(widespread economic catastrophe)」。

4. 若美國政府債務違約,會對經濟造成哪些影響?
假如美國政府債務違約,將使數百萬的美國人無法獲得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等福利,聯邦政府恐發不出軍人、公務員薪資。
根據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報告推估,若美國政府發生債務違約,勢必會造成GDP下滑,失去約600萬個工作機會,失業率將急劇攀升。

5. 假如美國政府債務違約,會對股市帶來多大衝擊?
穆迪分析首席經濟學家贊迪(Mark Zandi)研判,美國政府債務違約,將對疫後初萌芽的經濟情勢帶來災難性打擊,金融市場自然難逃影響,「在拋售最嚴重的情況下,股市恐崩跌近3分之1。」
若情況真如贊迪預估,屆時將有高達15兆美元的家庭財富瞬間被抹除,且在舉債上限問題解決、恢復支付國債前,美債殖利率、抵押貸款利率,以及消費者、企業借貸利率,都會攀升。即使問題解決,利率也難回到先前水準,因為美國國債,已不再是無風險資產。
贊迪預期,若舉債上限僵局延續到11月,財政部將被迫刪減政府支出,藉以抵銷約2000億美元的現金赤字,按年化計算,規模相當於10%以上的GDP,可謂毀滅性的經濟衝擊。

債務限額,規定了美國最多可以借多少錢來支付政府的賬單,這其中也囊括了從社會福利項目到軍隊的工資。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自1960年以來,該限額已經被提高、暫停或者推遲了78次,其中29次是在民主黨政府時期,49次是在共和黨政府時期。

這非常有趣。

中國房產帝國「恆大集團」日前爆發債務危機,眾所周知,恆大之所以爆發財務危機,就是因為高槓桿經營、借錢太多。

恆大的經營理念,與當今美國政府,多少有些相似。

自柯林頓總統執政之後,美國財政赤字不斷走高;新冠疫情更是讓政府開支陡然增加,只能靠發行更多的國債,解決赤字問題。

高槓桿負債經營一向如此,債務暴雷前,外表永遠是光鮮;恆大「昨天」的狀況,與「今天」的美國何其相似;恆大的「今天」,也有可能成為美國的「明天」。

誠然,美國政府這一次,也可以如同過去無數次的做法,在期限截止之前共和黨讓步,讓美債再次突破上限。依靠美國強大的政治、軍事與經濟地位,讓全球投資者願意繼續借錢。正所謂小國無節制發國債,只會徒增國內通貨膨脹;美國發國債,流動性會被全球吸收。

不過借錢是有上限的。美國的上限,今天雖然暫時還看不到,但別忘記上述恆大的案例,誰能想到這間風光一時的企業,會面臨今日之困局。當再有新冠這樣的「黑天鵝」或其他「灰犀牛」事件到來,可能會發生你我都不願看到的情況。希望恆大前車之鑑,不要是美國的明天。

大部分華盛頓的觀察家認為,兩黨其實都不希望出現國家違約的情況,認為他們會以某種方式達成協議,而這很可能是在最後一刻。

這種情況以前也發生過,但並非沒有代價。2011年在共和黨人阻止提高債務限額後,直到距離美債違約僅剩幾天時間,共和黨終於讓步,因為他們擔心若繼續對峙,會讓中國坐收漁翁之利。

兩黨政策中心的經濟政策主管阿卡巴斯(Shai Akabas)警告稱,「這樣下去後果不堪設想,隨著我們不斷出現這種險象環生的情況,要求改變世界儲備貨幣的呼聲會越來越高。這不利於美元,但可能有利於人民幣。」

二、9月27日,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mpany)宣佈將與南韓電池生產商SK創新(SK Innovation Co Ltd)攜手投資114億美元,打造電動車電池工廠。這項消息帶動福特股價在盤後走高。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網:〈Another Big EV Battery Fantasy, Another Letdown for investors〉(另一個大型電動汽車電池幻想,投資人的另一個失望)
●CNBC:〈Ford CEO Farley says automaker's stock has 'tremendous upside' even after doubling in his first year〉(福特CEO表示,即使在第一年翻倍之後,汽車製造商的股票仍有「巨大的上漲空間」)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EV Battery Investments Are Getting More Political〉(電動汽車電池投資越來越政治化)

分析解讀 

9月30日,福特營運長Lisa Drake說明,預計到2030年時,福特在美國市場會有40%比例 (約150萬輛)車輛產品轉向電動車發展,而在全球市場則預期增加至50%,藉此擴大電動化發展目標。

福特接著宣佈,將在美國田納西州啟動藍瓦城 (Blue Oval City)計畫,將以超過56億美元,建造6平方英哩 (約1554平方公尺)的巨型電動車生產園區,不僅成為福特有史以來最大製造投資,更是福特計畫以114億美元擴大發展的其中一個項目。

同時,藍瓦城計畫也是福特與南韓電池供應商SK Innovation合作項目之一。在藍瓦城計畫以垂直整合形式運作中,更包含福特與SK Innovation共同建造的BlueOvalSK電池產線,藉此生產對應福特與林肯品牌電動車使用電池。

除了在藍瓦城之外,福特也計畫在美國肯塔基州與SK Innovation合作兩座電池工廠,分別將在2025及2026年投入運作。若加上藍瓦城計畫,約可在美國境內創造11000個工作機會。

回到整體的電動車市場,大家可能不知道,今年全球電動車(EV)銷售量可望達到預期的500萬輛,在晶片供應持續吃緊的狀況下,這也會帶來對半導體元件的更高需求。

有鑑於電池動力車輛的晶片內容加倍,市場研究機構IDTechEx預測,車輛電氣化趨勢,會在2021年帶來每輛車額外增加74美元的半導體需求。

面臨晶片缺貨的窘境,電動車業者的財報則是喜憂參半。福特(Ford)不久前宣佈將在電動車與電池生產上投入114億美元資金;而該公司於4月時曾表示,因為晶片供應鏈中斷,今年汽車銷售量會減少110萬輛。

日本車廠豐田(Toyota)在疫情爆發初期,強化了供應鏈渡過難關,之後儘管試圖從混合動力車輛轉向全電動車款,仍然減少了汽車產量。

於此同時,電動車領導業者特斯拉(Tesla)則聲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晶片缺貨的問題,因此今年也計畫增加電動車產能。

也有越來越多的新興電動車廠鎖定利基市場,從中國的小型「城市車」,到豪華房車與休旅車(SUV)。小型城市車的數量規模有加大趨勢,因此也可能加劇目前晶片短缺的問題。

在這些新興電動車廠中,美國業者Lucid Group不久前宣佈,其位於亞歷桑納州的「先進量產工廠」將生產Lucid Air房車。該公司號稱已經取得超過1萬3,000張訂單,預計在10月就開始出貨。

電動車的競爭,看起來日趨白熱化。

這些車廠因應供應鏈變化挑戰的案例,讓市場研究機構預測電動車未來將會持續成長。DTechEx指出,Ford認為2021年第二季晶片供應鏈中斷的狀況已經「觸底」。不過也有市場分析師指出,2022年晶片短缺情況是否會逐步改善,主要得看居家辦公應用領域的晶片需求是否減少,而非晶圓代工業者是否增加產能。

雖然部分專家依然看好特斯拉,預估其目標價為每股3000美元,但券商TD Ameritrade首席市場策略家基納漢(JJ Kinahan)卻指出,近期部分投資人已開始賣出特斯拉股票。基納漢說:「他們賣股有幾個原因,第一是因為特斯拉重回700美元之上,大家逢高賣出;第二個原因,則與特斯拉在電動車領域面對愈來愈多競爭有關。儘管通用等新對手的電動車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競爭愈來愈激烈,也造成部分投資人擔憂。」

基納漢說:「去年競爭明顯白熱化,我們的客戶通常賣掉特斯拉後,會換股操作福特和通用。」今年福特和通用股價分別上漲48%和18%,特斯拉則大約是7%。

基納漢也表示:「福特和通用都還沒證明可以在電動車領域與特斯拉分庭抗禮,目前特斯拉優越的電池技術與製造能力,還是有護城河。但我想我們客戶真正期待的,是福特和通用能持續改善策略,隨著時間過去大幅增加競爭力。」

KPMG安侯建業日前發布了一項報告,工業產業主持會計師張字信表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石油驅動內燃機(ICE),這樣的單一燃料動力組合,主導了全球汽車工業體系。然而,在全球環保意識抬頭趨勢下,電動車產業逆勢成長,許多先進國家陸續提出燃油車輛退場時間表,先行啟動的國家為挪威與荷蘭,他們宣佈將於2025年禁止銷售燃油新車。在此政策推動之下,將有利電動車的發展,預估未來十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速度增長。

根據本次調查報告內容,KPMG特別彙整四大重點,「後燃油車時代,汽車產業的下一步」,供汽車產業參考。

1. 10億美元以上的融資,證明電動車方興未艾
雖然我們仍然不知道電池支援的電動汽車(BEV)什麼時候會達到轉捩點,並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但隨著拜登的基礎建設計畫,以及特斯拉的生產銷量和利潤看來,證明汽車產業此起彼落的投資,超過10億美元的開發電動車項目,正在蓄勢待發。

2. 汽車產業不轉型就淘汰
分析師預估,2030年電動車的普及率,將從24%提升到40%,讓傳統車廠備感壓力。如果2030年電動車市佔率達到30%,屆時全球每年將近4,000萬輛燃油車將產能過剩,相當於200家組裝工廠的產量。傳統車廠若不能夠適當地轉型,很可能將面臨倒閉。

3. 多元動力加速研發,以滿足不同需求
目前車廠正面臨轉型的關鍵時期,將捨棄燃油車,主攻電動車。未來將不僅只有電動車,而是會有多種燃料/動力組合,包括內燃機混合車及氫電混和車等,將會是百花齊放的局面,以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

4. 電動樁、智慧電網的佈局將成為發展關鍵
電動車的佈局,不僅僅是生產製造,要讓電動車普及,充電樁是最關鍵角色。即使在像美國這樣富裕的國家,電動車的基礎設施也尚未完全到位,除了電動樁的建立,電力的供給也存在著不確定性。
全球近40億人們生活在電動車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國家,即使在富裕經濟體下,電網也很微弱,許多國家尚未做好電動汽車普及化的準備。台灣也應該去思考城市如何普及電動樁?電動樁是否該成為買房新標配?以及老舊住宅如何透過法令與設計設置充電樁……等問題。

全球汽車產業因新冠肺炎疫情,遇上前所未有的衝擊,並加速了電動車的發展,傳統汽車大廠若無法順利轉型,將面臨倒閉或被收購。十年後,汽車產業將面臨全面的「結構性變化」,汽車產業的排名順序可能會大洗牌,未來幾年將是汽車產業關鍵時刻。新的競爭者拓展其市佔率,舊秩序可能會被打亂而價值鏈將被打破,供應鏈也將重新配置,企業將需要重新調整其業務組合,發展新的商業模式,才能帶動產業變革。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的經濟學人雜誌,我要推薦的是英國版本。在英國版本的封面設計上,經濟學人以一個勘著英國國徽,自高空墜地的火箭筒,諷刺著今非昔比的倫敦金融城。上面兩排字體,黑字寫的是「From Big Bang to a whimper」(從金融大改革到一個獨自低鳴);小紅字寫的則是「The state of London’s stock market」(倫敦股票市場的現況)。

Big Bang,意指金融大改革,或「金融大爆炸」。金融大改革是指英國在1986年由柴契爾政府領導的倫敦金融業政策變革。該變革旨在大幅度減少監管。改革後,外國財團被允許購買英國上市企業,倫敦金融城投資銀行和經紀公司的構成和所有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融城引入更國際化管理作風,使用電腦和電話等電子交易方式,取代了過去傳統的面對面談價,使競爭激烈程度劇增。

在英國版本的封面故事裡,探討的是倫敦股市的糟糕狀態。

2006年時,在倫敦上市的企業全體市值還佔全球股票市場的10.4%,但今天,這個份額只剩下了3.6%。倫敦落後的情況,甚至遠遠不如那些原來就處於落後群體的股票市場。同時期,它在歐洲股票市場總市值中的份額,也從36%下降到了22%。FTSE 100指數中,只有不到2%的價值是來自科技企業,而美國的S&P 500指數中,則有著近40%來自科技公司。

股票市場是任何聲稱自己是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上市企業對上市地區的金融活動,以及迎合這些活動的會計和法律服務,都會產生影響。金融服務業一直是英國最成功的產業之一,更貢獻了高達6%的GDP和約10%的英國稅收。

倫敦股市迫切需要一個拯救方案,經濟學人提出了一些建議,包括改革公司治理規則、減少上市的繁文縟節、改革資產管理公司發展,以及鼓勵新創企業上市等等。

我個人覺得,英國的經驗非常值得台灣參考,因為台灣的金融市場也是動作太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2 Oct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1 | 能源價格的飆升,引發對通膨和升息的疑慮,如何解讀全球金融情勢? / 大宗商品行情紊亂,一場能源危機正席捲全球?00:14:26

一週財經聚焦

一、10月6日,美元總算守住了近期欲罷不能的漲勢,但能源價格近期的飆升,引發市場對通膨和升息的疑慮,打壓投資人對較高風險資產的興趣,推動資金持續流向避險資產。全球金融情勢如何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Dollar Strength Gives Wall Street Something New to Worry About〉(美元走強給華爾街帶來新的擔憂)
●CNBC:〈Era of higher inflation would cause major currency volatility, economist says〉(經濟學家表示,通脹上升的時代將導致貨幣大幅波動)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Here Are the Biggest Problems Facing the Fed Right Now〉(美國聯準會FED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分析解讀 

美元連續五周走強其實其來有自,自從大家預期美國聯準會(Fed)收緊購債之後,美債殖利率就開始走揚,加上最近爆發的,美國舉債上限談判恐陷入政黨拉鋸,在這種種因素影響下,終於引發美元上漲的完美風暴,也進一步推升了美元漲勢出現加速。年初迄今,美元指數已上漲4.7%,並逼近一年來高點。

伴隨而生的通膨壓力,更可能對經濟增長構成不利影響,甚至可能促使美國聯準會加速縮減購債和升息。儘管紐西蘭央行10月6日已經祭出了七年來的首度升息,並暗示未來還將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但美元走強,再加上市場對風險較高貨幣的厭惡情緒,美元兌漲勢看來還會繼續。

而通貨膨脹行蹤飄忽,在資金狂潮下,「消失的通貨膨脹」現象仍顯得撲朔迷離。經濟學人認為,「如果說我們可以從2020年學到一些教訓的話,那就是世界上多數人已不再擔心的通貨膨脹,可能會以驟然而可怕的力量席捲回歸。」

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貨幣影響物價的傳遞機制,及通貨膨脹到底會不會觸發正經歷著結構性的轉變…..我們對於這些轉變的瞭解,其實知道的相當有限。但我感覺抑制通膨的長期結構性因素確實已鬆動,接下來我們要問的是:
1,過去那些穩定或抑制通膨的主要力量,是否還會繼續存在?
2,哪些長期的結構性因素已經鬆動?
3,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觸發通膨大幅上揚?

我們可以從下列五個面向來探討:
1、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重組
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全球供應鏈已經開始轉向內包化或區域化,2018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貿易保護主義使「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趨勢加速進行,COVID-19疫情危機,更進一步暴露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
跨國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包括糧食、醫療設備與藥品,以及關鍵零組件等,一旦遭遇瓶頸,可能導致整個產業或部門被迫停擺。然而,供應鏈的重組勢必使得生產成本上升。近期跨國供應鏈的斷鏈,造成很多大宗物品和能源的上漲,因此,通貨膨脹是去全球化和供應鏈重組之下,最明顯的影響。

2、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
隨著嬰兒潮世代退休,受扶養人口增加,勞動人口相對下降,所以近期的就業數據也不如預期。很多人認為是勞工不願回到工作岡位,但或許勞動力短缺才是促使薪資上漲的真正原因。
由於受扶養人口增加,當社會整體的消費需求成長比生產力成長上升更快,也會帶來通膨壓力。

3、政府債務貨幣化
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大規模紓困方案與財政激勵措施,主要央行實施大規模資產購買計畫,由於一大部分用以購買政府公債,已引發政府債務貨幣化的爭論。這次疫情之後的量化寬鬆,伴隨著貨幣總計數以及企業與家庭信用日趨惡化,因此更容易將極度寬鬆貨幣的效果傳遞到物價。

4、通膨與通膨預期逐步升溫
除了近期全球通膨率逐漸攀升,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膨預期也顯著上揚。密西根大學的消費者預期調查也發現,一年後通膨率預期,從2021年1月的3.0%大幅上升至6月的4.2%。一旦民眾的長期通膨定錨開始鬆動,將引發高通膨預期,並透過各種管道帶動實際通膨上揚。

5、央行抗通膨公信力消失中
過去貨幣政策在通膨預期定錨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現在的問題是,疫情爆發以來,各國央行抗通膨的公信力正在削弱。一旦動搖民眾長期以來的通膨預期定錨,將會帶來根本性的改變,扭轉過去數十年偏低與平穩的物價走勢。

當然,最重要的問題還是資金太過氾濫。在這波資金狂潮下,我們看見了金融市場如股票和房地產的不斷飆升,「消失的通貨膨脹」現象是否會重現?沒人敢說,但我們確實該戒慎恐懼。

那美元走強、通貨膨脹預期上揚,對金融市場有什麼影響呢?

強勢美元可能抑制股票和其他風險投資的收益。當美元走強時,海外利潤在兌換成美元後就會縮水,在此情況下,新興市場的公司和國家影響最大,因為以美元計價的大量債務,會變得更難償還。

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通常會在兩種情況下表現良好,一是當全球經濟表現不佳時,投資者會選擇避險資產;二是當美國經濟與其他國家相比表現良好時,投資者會搶購以美元計價的資產。

而在這兩種情況之間,美元的走勢會趨於平緩,從而形成一個兩端上揚的美元微笑曲線。在美元微笑曲線的兩端,都有促使投資者買入美元的因素存在。

除了通貨膨脹隱憂,隨著投資者為聯準會縮減刺激措施做準備,幾乎所有有期限的美國國債都被拋售。基準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週一攀升至1.5%以上,是6月份以來首次。債券收益率與債券價格反向波動,這吸引了一部分避險資金的追求。

整體而言,不管是避險還是投資,美元的漲跌在全球金融市場畢竟是個定錨點,那麼身為投資人,你該如何觀察呢?我個人建議,你可以周期性觀察、波段性操作,靈活轉換積極性投資人和避險性投資人的角色。

無論如何,美元總是能夠先行,你能看懂這個先行指標,對於投資總是有幫助的。

二、10月8日,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WTI)近7年來首度觸及每桶80美元。最近的天然氣、煤炭、石油等價格都在飆升,大宗商品更是行情紊亂,一場能源危機正席捲全球?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US oil hits 7-year high after Opec+ resists calls to accelerate production〉(在Opec+拒絕加快生產的呼籲後,美國石油創下7年新高)
●Economist經濟學人:〈The world economy’s shortage problem〉(這是一個全球經濟的短缺問題)
●CNN:〈Sky high natural gas prices will hurt low-income Americans the most this winter〉(今年冬天,高昂的天然氣價格,對低收入美國人的傷害最大

分析解讀 

說到能源價格,理所當然我們會先看原油變化。10月10日國慶日,中油公司宣佈自11日淩晨零時起,汽、柴油都要調漲。

對的,疫情揮之不去,但除了半導體晶片的短缺,能源價格也變得供不應求。2020年9月,在歐洲,普通家庭購買一年取暖的天然氣僅需119歐元,當時歐洲天然氣儲備也十分充裕;如今則需要花費738歐元,且庫存稀少。

一名交易員形容,這是一個大宗商品版的全球金融危機。

如果大家有看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一定對「The shortage economy」(短缺經濟)感到好奇。事實上,「短缺經濟」是出生自匈牙利的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雅諾什·科爾奈(János Kornai),1980年出版的生平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短缺經濟學》。他用這個術語,批評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中央計劃經濟。科爾奈在其文章《短缺經濟》中指出,1970年代後期,整個中歐和東歐地區出現的長期短缺,並不是計劃制定者錯誤的結果,而是系統性的一個缺陷。

不過,疫情爆發讓大政府思維崛起,供應鏈中斷把全球貿易打回七0年代的原形,終於讓稀缺再次取代了供過於求,成為全球增長的最大障礙。那麼,這個短缺經濟是否會捲土重來?現在還沒人知道,我們都得更加小心。

現在最讓全球憂慮的,是供應鏈短缺效應。在金融危機發生後的最近這十年,全球經濟的問題一直都是缺乏足夠的消費支出。我們曾經擔心家庭是不是還清了債務,我們也憂慮政府會不會實施緊縮政策,我們更看見謹慎的企業拼命壓制資本支出,尤其是在實業方面的投資;而取之不盡的勞工,更似乎永遠不用擔心人力不足。

但如今,一切都不一樣了。隨著政府的紓困刺激無止境的流向消費者,消費支出快速的升溫,需求的強勁連供給都難以跟上。我們發現卡車司機獲得的運送獎金前所未有,停泊在加州港外等待清關的貨櫃數量難以想像,能源價格更是呈現著螺旋式的上升。

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不但嚇壞了投資者,更讓2010年代以來的供給過剩,一下子讓位給了短缺經濟。

那為何全球出現能源緊缺?

其實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先看中國。中國在九月底陸續祭出限電措施,讓台灣備感訝異,大範圍停產衝擊產業,甚至影響經濟,「為什麼來得又急又快」成了眾人的疑惑。

9月21日,浙江省下令多個高耗能行業即日起停產,「早上告知,晚上就斷電」,讓企業措手不及。透過媒體與網路傳播,浙江此舉被視為這波限電的起點,隨後各省市的調控政策陸續被端上檯面。

中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約占全球排放量的28%。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0年在聯合國成立75週年視訊大會上表示,中國在2030年達到用碳高峰後,將在2060年前邁向「碳中和」。

不過,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今年8月發布的「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卻顯示,多個省分能耗與去年相比不降反升,與全年目標相去甚遠。

而且公告發布之時,離第4季已經不遠,中央對於各地方的指標考核也要開始。在時間不足,且無法有效應對上半年透支的情形下,由上而下強制並且層層加碼的限電、停產措施,成了各地政府簡單粗暴的求生手段。

另一方面,不少地區在2030年達到碳高峰的預期下,2020年後搶著給違規「兩高」(高耗能、高排放)工程「開綠燈」,一些地方甚至出現未批先建,更加劇了超標的壓力。

各種原因堆疊,使得原本北京中央希望長期規劃達標的政策,到了地方,卻變成必須短期突擊,才能達到的目標。

儘管官方不斷強調,限電背後的結構因素「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複雜」,但這波缺電危機,已暴露中國在能源調控上明顯失調,短期除要解決缺電,中長期限電已在所難免。

另外,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能源價格飆升,是供需兩方面原因同時在起作用。

在需求方面,後疫情時代,經濟重啟推高了對天然氣的需求。各國還在努力減少對煤炭的使用,並因此轉向了污染更少的天然氣,這導致歐洲與亞洲爭奪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

在供應方面也很吃緊,剛剛過去的寒冷冬天,極端氣候使得歐洲比平時消耗了更多的天然氣儲備,而且儲備沒有得到及時補充。全球不同地區的天然氣生產還遭到干擾與中斷,都令問題更複雜化。

一系列事件的直接結果是,天然氣危機已經演變成了電力危機,連帶影響近幾周歐盟各國電費大幅上漲。電力成本的飆升,引發了人們對未來嚴冬的擔憂,西班牙、義大利、希臘、英國和其他國家,正在採取從補貼到價格上限等措施,保證民眾生活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其實早在2021年,先後發生於美國德州和歐洲的能源危機,早已凸顯了新舊能源轉型的陣痛,加上疫情刺激的後遺症,短期難以有效解決供需矛盾。

疫情後大規模財政貨幣刺激,導致流動性泛濫,能源等大宗商品容易受金融屬性驅動而出現上漲。除此之外,海外能源危機背後都有新能源轉型後,能源體系不穩定的因素。為實現脫碳,歐洲電力供應結構,逐漸從煤電走向天然氣、海上風電、核能等轉型。

此外,未建立容量市場和市場分裂、缺乏調度能力,也促成了大面積停電和電價飆漲。在新能源供應體系難以快速變革,且極端氣候頻繁發生的背景下,週期性危機或許仍將出現。

海外能源危機帶給我們以下啓示:
1、傳統能源應該逐步且有序退出;
2、必須進一步從發電端、輸送端、儲能端等環節,構建更加智慧和更有彈性的供電體系;
3、建立更加廣泛的電力大市場,才能加強區域電力調配能力。

全球能源危機下,我看好三條賽道:
1、傳統能源-煤炭;
2、新能源—光伏運營、核電;
3、智慧電網—輸電及儲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宗商品行情也是一片混亂。道瓊商品指數截至6月份為止,上漲了約70%,但此後漲勢已經乏力;一些材料,如鋰則繼續攀升,其他一度炙手可熱的大宗商品卻已經逆轉,如鐵礦石價格,自7月中旬見頂以來已下跌45%;木材自5月初以來,卻增加了63%。

為什麼大宗商品的價格會如此混亂?經濟學人認為,有以下三個主要因素,首先是經濟反彈的起起落落、不平衡的性質。

以銅來說,隨著原料的需求突然激增,銅價被推高,但生產商和運輸基礎設施受到 COVID-19的干擾,南美洲的礦山關閉,所以價格一片混亂。

與此同時,各國政府有意加快綠色轉型。能源的轉型,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

用於電動汽車電池的鋰,僅在9月份就增長了1%。相同的根本原因—氣候變化,正在導致破壞性天氣事件,例如,巴西的雪自7月初以來,推動咖啡價格上漲了22%。8月,颶風艾達關閉了墨西哥灣的大部分海上石油和天然氣產量。

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是第三個驅動因素,使前景變得更加模糊。中美對峙,更讓國際情勢雪上加霜。

最後,我要引述匯豐銀行大宗商品貿易融資部前主管讓-弗朗索瓦·蘭伯特 (Jean-François Lambert)的看法。他認為這場混亂很可能會持續到2025年,所以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的紊亂,還得持續一段時間。

《經濟學人》總評

連續幾期有關地緣政治的封面故事之後,經濟學人又拉回了全球財經的視野。在封面設計上,我們看見的是一排空蕩蕩,只剩一顆孤零零蘋果的商品貨架。貨架上寫的是「The shortage economy」(短缺經濟)。

「短缺經濟」是匈牙利經濟學家雅諾什·科爾奈(János Kornai)創造的一個術語,他用這個術語,批評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中央計劃經濟。科爾奈在其文章《短缺經濟》中指出,1970年代後期,整個中歐和東歐地區出現的長期短缺,並不是計劃制定者錯誤的結果,而是系統性的一個缺陷。

經濟學人本週的封面重點,就是現在全球最感憂慮的商品短缺現象。

在金融危機發生後的最近這十年,全球經濟的問題,一直都是缺乏足夠的消費支出。但如今,一切都不一樣了,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不但嚇壞了投資者,更讓2010年代以來的供給過剩,一下子讓位給了短缺經濟。

最直接原因,就是Covid-19的爆發。

在疫情期間,對電子3C產品的需求暴增,而其中的半導體晶片短缺,已經打擊了像台灣這類依賴出口的生產型經濟體。Delta變種病毒的傳播,更逼得亞洲部分地區的服裝工廠被迫關閉。

然而,短缺經濟也是兩種深層力量的產物。第一,是因為脫碳。從煤炭轉向再生能源的趨勢,使得歐洲,尤其是英國,受到了天然氣供應恐慌的影響,還一度讓天然氣的現貨價格上漲了超過60%。

第二股力量來自保護主義。正如經濟學人這期特別報導所闡述的,各國貿易政策的目的,不再是追求經濟效率,而是從在針對勞工和環境的標準調查,到為了懲罰地緣政治上對手的一系列政治動作。

脫碳和保護主義可能比疫情持續的時間還會長得多,對全球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才是最難以應付的一個重要課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9 Oct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2 | 進入疫情的下半場,該怎麼面對疫後新世界?/ 全球薪資調漲,背後原因該怎麼解讀?00:14:27

一週財經聚焦

一、拜登政府宣佈11月8日起將鬆綁旅遊限令,允許完全接種新冠疫苗的國際旅客入境。進入疫情的下半場,全球要怎麼面對疫情過後的新世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Y Times紐約時報:〈Vaccinated travelers from abroad, including Canadians with mixed doses, can enter the U.S. starting Nov. 8〉(來自國外的接種疫苗的旅行者,包括混合劑量的加拿大人,可以從11月8日開始進入美國
●NIKKEI Asia日經新聞:〈No jab, no entry: Singapore highlights rise of vaccine mandates〉(沒有接種疫苗不能進入:新加坡強調疫苗接種的必須)
●Economist經濟學人:〈The world can see the end of the Covid-19 emergency, but some daunting tasks lie ahead〉(這個世界可以看到Covid-19緊急情況的結束,但有一些艱巨的任務仍然擺在面前)

分析解讀

事實上,白宮早在9月預告,將於11月初放寬航空旅行限令,開放中國大陸、印度、巴西和多數歐洲國家等33國旅客入境,逐步結束去年3月以來實施的管制措施。

這項舉措對大型航空公司來說是一大利多,有望提振達美航空(Delta)、聯合航空和美國航空等公司的業績,這些業者自去年冬季各國封鎖導致國際旅行停擺來,一直難以恢復獲利能力。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 也報導,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國門關得最緊密以防疫的國家,現在終於要開始紛紛開啟國門,包括守得最嚴的亞太國家,也正在邁出啟封的第一步。

從新加坡到雪梨,從峇裡島到曼谷,各國當局紛紛宣佈,歡迎已經打好疫苗的外國訪客,多半大幅削減,甚至廢除入境強制隔離規定,正好趕上年底的旅遊旺季。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總理10月15日更宣佈:「對於全球各地已經打完兩劑疫苗的民眾,雪梨和新南威爾斯州歡迎你。」新加坡現在採取「與病毒共處」的策略,上周宣佈對歐洲、亞洲與美國等國已經完整接種疫苗的旅客,廢除強制檢疫。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國,也逐步鬆綁管制措施。

長期隔離檢疫是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抗疫工具,有些國家的主要感染來源是在邊境攔到的外來客,隔離時間還可能長達21天。在 Delta 變種病毒來襲之前,這種隔離檢疫,讓中國大陸、香港、澳洲、紐西蘭與新加坡曾在某個時點可說是完全消滅疫情。但是在歐美全面施打疫苗,數個月前開始打開國門後,亞太地區的嚴格檢疫措施逐漸顯得跟不上時代。

對於新加坡、澳洲這類曾經以「清零」感染為目標的國家來說,現在已經開始接受新冠肺炎從「大流行」(pandemic)疾病,變成與之共處的「地方流行」(endemic)風土病。

是的,所有的流行病最終都會結束。 Covid-19 已經開始沿著這條道路前進,但它不會被根除;相反的,它將逐漸成為地方流行病。在這種情況下,冠狀病毒年復一年地傳播和變異,對老年人和體弱者仍將構成威脅,但情況明確後,再發生過去18個月的巨大規模死亡人數的可能性很小, Covid-19 將成為一個熟悉的、可控制的敵人,就像流感一樣。
 
雖然最後結果越來越明確,但通向終點站的途徑卻不是。精心策劃的旅程和混亂的旅程間的差異,還是可能以數百萬人的生命來衡量,尤其是相對貧窮的國家。

隨著疫情的消退,自8月底以來,包括美國在內,全球每週記錄的病例和死亡人數一直在下降。英國就是一個最特殊的例子。它本來是一個病例高發且不斷上升的國家,但它也成功開展了疫苗接種運動。由於93%的英國人有抗體,每週仍然大約有 25萬個確診病例,導致數百人死亡,不過已不是數千人。從英國的例子來看,這就是一個從「大流行」疾病,逐漸變成區域性流行疾病的過程。

沒有人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有這種保護,但你可以進行非常粗略的猜測。目前大約有38億人至少接種了一劑疫苗,在疫情期間,死亡人數在1000萬至1900萬之間,中位數估計為1620 萬。反向推算,使用關於致命感染比例的假設,這表明有14億至36億人被傳染上了這個疾病,相當於官方數字的6至15倍,隨著時間推移,具有免疫力的人,數量當然也會越來越多。

然而,要結束整個疫情,這個世界可能還得面臨幾項考驗。
 
一個是北半球的冬季即將來臨,當人們在室內歡聚時,Covid-19有可能會捲土重來。如果醫院開始不堪重負,政府將需要進行干預。一道防線是治療方法,包括有前景的新型抗病毒藥物,如莫諾匹拉韋,如果及早給藥,可將嚴重疾病的發病率降低一半,但仍在等待批准。另一個是戴口罩、隔離療養院和關閉熱點,包括俱樂部和酒吧等措施。問題是政府是否學會了迅速,但按比例採取行動。

第二個測試是突變。如果 Delta 變體被取代,感染的基因採樣可作為早期預警,但世界上較貧窮、未接種疫苗的地區,可能就需要更多的監測。

最大的考驗,是如何保護十億或更多沒有免疫力的人,主要指的是中國大陸和台灣。因為當初它們是透過嚴厲且代價高昂的隔離和封鎖,將病毒拒之門外,這為接種疫苗和儲存藥物爭取了不少時間,相對來說,這些國家人民的抗體就會比較弱,該如何適應「與病毒共存」的世界趨勢,未來會是個難題。

最終,人們將通過感染或接種疫苗獲得免疫力,由於疫苗接種安全得多,政府必須盡可能多打疫苗。據數據公司 Airfinity 說法,今年年底前應該生產113億劑,到2022年6 應該生產 250億劑。如果是這樣,全球供應將很快地供過於求。並非所有疫苗都同樣有效,但所有疫苗都比被感染要好得多。
 
這種接近過剩的疫苗,意味著出口商應該已經開始批量運輸疫苗了,盡量幫助貧窮國家。而疫苗接種的最後障礙,將是對疫苗猶豫不決的人,和當地醫療保健的能力。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設定了目標,到年底每個國家的疫苗覆蓋率達到40%;全球疫苗峰會則設定,到2022年9月必須達到70%的目標。但是,與瘧疾和麻疹等其他疾病相比,不同國家對疫苗的需求不同,這取決於其人口結構、注射疫苗的能力以及新冠病毒的威脅。

這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待辦事項清單。政府能不能迎接挑戰?這就是最後的考驗。隨著新冠病毒逐漸淡出,富裕國家有可能開始對新冠病毒習以為常,它引起的疾病有可能成為貧窮國家的殺手,就像其他許多疾病一樣,我們必須嚴陣以待。 

二、10月14日,行政院長蘇貞昌核定明年基本工資調漲方案,月薪從2萬4,000元調高至2萬5,250元,調增1,250元、調幅5.21%,預估逾245萬名勞工受惠。全球薪資調漲的背後原因,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Taiwan News英文台灣日報:〈Taiwan to raise monthly minimum wage to NT$25,250〉(台灣將每個月最低工資提高至新台幣25,250元)
●Economist經濟學人:〈Wages are surging across the rich world〉(整個富裕世界的工資都在飆升)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Is Fed’s Inflation View Built on Sand? A Staffer Suggests So, Stirring Debate About Economics〉(美國聯準會的通貨膨脹觀點是建立在沙子上嗎?一位工作人員建議如此,引發關於經濟學的辯論。)

分析解讀

無獨有偶,美國的9月份薪資也是持續強勁增長。美國勞工部10月8日公佈9月平均時薪,月增0.6%,年增4.6%。過去六個月來,薪資年增幅平均達到6%。Citi Group經濟學家荷倫霍斯特(Andrew Hollenhorst)認為,這是通膨壓力不斷上升的證據,企業找不到足夠人手,只好調高薪資和延長工時。

顧問公司Plante Moran投資長貝爾德(Jim Baird)認為,薪資上升壓力將持續一段時間,在未來幾個月支持民眾增加消費,成為推升通膨壓力來源之一。

曾經,富裕世界早就習慣了工資和物價的緩慢增長。在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最近十年,通貨膨脹很難超過央行的設定目標,工資始終無法更快的增長。在英國、義大利和日本,以時薪作為基礎的消費能力,在疫情爆發前的數據幾乎與2000年代的中期差不多。從2015年到 2019年,當平均的通貨膨脹率保持在2%以下之際,美國工資的平均增長率達到2.9%,這在全球已經是罕見的榮景。

而疫情的復甦帶來了一個驚人的變化:物價和工資都在飆升。

截至9月份的最近一年,美國人的時薪增長了4.6%,而通貨膨脹增長了5.4%,遠遠抵消了薪資漲幅。在德國,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了4.1%,主要的公用部門工會開始要求加薪5%;連日本的工資和物價都開始出現了回升。這個世界真的開始不一樣了。

價格上漲的原因很清楚,那就是旺盛的商品需求,遇到了供應鏈的瓶頸,加上能源價格的飆升。

工資的增長就有些神秘了。在大多數地方,就業率仍然很低,然而,勞工們似乎不願意返回工作岡位,工作機會看起來仍非常充裕。勞動力短缺反映出的,似乎是隨著全球經濟經歷了不尋常調整,在專業需求和地域之間的流動仍然非常困難。

對病毒的恐懼以及國家對家庭收入的支持,讓許多勞工寧願無所事事,也不需要擔心生計,因而不願回到工作岡位。疫情甚至讓人們改變了重要事項的排序,許多人開始將家庭和休閒生活排在生涯規劃前面。

由於對這次推動工資上漲的原因難以明確理解,也讓中央銀行的日子更加難過。大多數人認為高通貨膨脹是暫時的,但工資過快增長,可能會是推高物價的下一個因素,尤其是如果工人開始期望未來的生活成本將會上漲,肯定將要求更高的工資—這種安全感追求,會加速抵消中央銀行的政策推動。

為了避免持續的通貨膨脹,必須讓三件事情同時發生:
1、提高工資帶來的成本支出,企業可以從利潤中自行吸收,而不是試圖提高商品售價,這會進一步刺激通貨膨脹。
2、提高生產率,以更高的產能支持工資的增長。
3、以政府政策鼓勵閒賦在家的勞工重返勞動市場,從而抑制工資的增長。

不過,也許隨著銀行賬戶枯竭和疫情的減弱,有人預估2022年將再次出現一些經濟疲軟,勞工陸續返就業市場,導致工資增長的放緩;不過這種說法有待觀察。 

講到通貨膨脹,多位美國金融界重量級企業領袖近日紛紛公開質疑「通膨暫時論」,認為聯準會(Fed)不只要縮減購債規模,也應該升息。由此可見,鷹派越來越佔上風。

最新加入這個行列的,是美國銀行(BofA)執行長Brian Moynihan。他14日在Bloomberg電視的訪談中表示,「通膨顯然不是暫時的。聯準會開始表明是他們該行動的時候了。」因為美國經濟走出新冠疫情的態勢更加確定了。

稍早,摩根士丹利執行長James Gorman也對Bloomberg電視說,薪資漲、供應鏈瓶頸、原物料價格攀高等等,都推升通膨。這些不全是暫時的現象,「你必須去戳一下泡沫。目前資金便宜又隨處可得。」

高盛總裁John Waldron 也提及「通膨不是暫時的」,他現在最擔心的風險就是通膨。BlackRock執行長Larry Fink則是在CNBC採訪時表示,通膨「絕不是暫時的」。JP Morgan執行長Jamie Dimon評論通膨時則認為,在未來幾季,通膨都不太可能放緩。

那麼,聯準會應該在何時行動呢?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明年第1季就開始行動了。從這街巷顯示,通貨膨脹不再是只有陰影,而是真的有可能發生。

最近發佈在美國聯準會網站,研究員Jeremy Rudd的觀點引起了社交媒體的關注。他的論點指向經濟學中的一個公理思想,它們認為,「預期」才是決定通貨膨脹的關鍵。

傳統的故事很簡單。當工人預期物價上漲時,他們會要求更高的工資;當企業預期成本上升時,他們會設定更高的價格。在這兩種情況下,通貨膨脹的預期就會越來越強。而央行的任務是,將預期控制在低而穩定的水準下。不過眾所周知,在疫情爆發以來,各國央行都在拼命印鈔,各國央行的公信力也逐漸減弱,央行是否還具有「定海神針」的角色,其實許多人是懷疑的。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擔任聯準會主席時也有過類似的說法,她在2015年的一次演講中表示,穩定的長期通膨預期,似乎與穩定的長期通膨有關。這與傳統觀點是一致的。

當然也有一些評論員不表認同,不過整體而言,首先,我覺得央行公信力是寶貴的,因此台灣央行最近提出一些擔憂,我認為是好事。其次,通脹預期是由通脹經驗形成的。第三,從長遠來看,這種期望可能很重要。

這對世界大部分地區現在面臨的不斷上升的通脹壓力,意味著什麼?

鷹派觀點認為,央行必須在為時已晚和預期失去錨定之前控制價格。然而,也有溫和的看法,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仍然可信,透過讓通脹稍微高一點,它們可能有助於重置預期。畢竟,在 Covid-19 之前,富裕國家最大的擔憂是通貨膨脹過低;或者,至少這是一些經濟學家和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無論他們的期望值多少。不過現在許多事都匪夷所思,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經濟學人》總評  

這次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很形象,我們在黑漆漆的封底前面,看見的是一個熊熊大火中的驚慌表情。上面一排補充文字「The energy shock」(這次的能源恐慌)。

本週的封面故事,著眼於綠色時代第一次面臨的能源大恐慌。今年五月份以來,一籃子包括了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價格飆升了5%。這次峰會的東道國英國,更決定重啓燃煤的發電站,美國的汽油價格一下子達到了每加侖3美元,限電則是席捲了中國和印度,普京則不懷好意的提醒著歐洲各國,不要忘記他們的燃料供應是依賴俄羅斯。

這次的能源恐慌提醒著人們,現代生活對充足能源的需求,沒有它,不但你的賬單將變得難以負擔,你的房屋將結凍,你的企業也會停擺。然而,隨著全球盡皆決定轉向更清潔的能源系統,恐慌進一步暴露出了某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其中包括了對再生能源和協助化石燃料轉型的投資不足、地緣政治風險的上升,以及全球電力市場那個脆弱的安全緩衝。

如果不進行一個快速的改革,全球將迎來更多的能源危機,甚至還會引發人們對氣候變化相關政策的反彈。最大的危機,在於這些衝擊會減緩變革的步伐。政府需要通過重新設計能源市場機制,才能做出最好的回應。

無論如何,這次能源短缺傳遞出來的資訊是,COP26的領導人不能只有承諾,他們還應該清楚說明解決過渡時期的運作細則。如果他們仍然以為,這次聚會只要端出一些可以誇誇而談的承諾交差了事,那麼更多的恐慌很快就會到來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6 Oct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3 | 企業在地緣政治的夾縫中,越來越不容易生存 / 大撒錢的時代可能繼續,我們該怎麼看待後續?00:15:47

一週財經聚焦

一、台積電表示,將在11月8日截止日前,提交美國要求的相關資料。美國商務部也已經表示,英特爾、英飛淩、SK 海力士等公司,都表示將在期限內提供數據,並鼓勵其他公司跟進。大企業在地緣政治的夾縫中生存越來越不容易,我們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Economist經濟學人:「The geopolitics of money is shifting up a gear」(金錢的地緣政治正在轉變之中)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華早報:「HSBC boss Noel Quinn: Complex geopolitical landscape a ‘fact of life’ for global banks」(匯豐銀行總裁 Noel Quinn: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是全球銀行的「生活事實」)
●CNBC:「As Wall Street sees a Chinese stock market 'on sale,' others warn 'that game is over'」(當華爾街看到中國股市「拋售」時,其他人警告說「遊戲已經結束」)

分析解讀

我們該如何解讀全球地緣政治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05年出版的一本由Thomas L. Friedman所寫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書中分析了21世紀初期全球化的過程。書中主要的論題是「世界正被抹平」,這是一段個人與公司行號透過全球化,得到權力的過程。

時過境遷,最近地緣政治未來學者Abishur Prakash出版新書《世界是垂直的》(The World Is Vertical),他認為在地緣政治利益、意識形態和新結盟架構下,世界不再像過去那樣開放和容易接入,基於科技的圍牆和壁壘越築越高,世界變成「垂直」的。

我想,不應該說全球化已經結束,但我們曾經看過的全球化正在結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觀察:

一、地緣政治:

現在當我們討論這一全球脫鈎時,大多數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談論美國和中國,而這其實掩蓋了其他扮演這一角色的國家。

印度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在迫使外國科技公司向印度消費者銷售印度產品。印度不希望自己國家的消費者接觸到世界各地的產品,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產品。它的意思是,如果一家類似像亞馬遜這樣的外國公司想在印度經營,它也必須得變成一個中間商,才能接觸印度的消費者。

以色列更特別。一直以來以色列都相當注重創新,例如,它是海水淡化技術的世界領導者之一,通過海水淡化使其可以飲用,這讓以色列不再那麼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至於歐洲,歐盟實際上也在推動與美國的科技脫鈎。當美國和中國在進行脫鈎的同時,美國和歐洲的關係其實也不是太好。

與此同時,大型科技公司也在被迫推動垂直世界的發展,就像tsmc。這是一個似非而是的矛盾命題(paradox),這種矛盾在全球已將開始發生。

在某一時刻,大型科技公司開始被不同的國界所限制。它們過去能夠跨越國界。現在他們被世界各地的邊界所限制。但與此同時,科技公司在支配、推動和影響世界的權力方面與政府平起平坐。在某些方面,科技公司正在創造自己的領地。

二、意識形態:

在過去的20年間,政府忽視了大型科技公司的作用,直到現在他們現在才意識到這些科技公司所扮演的角色。當這些科技公司在選舉和外國干涉中發揮作用時,政府才猛然驚醒。這些公司現在的作用與政府本身一樣大,甚至更強大。因此,他們希望回到過去,回到可以控制科技公司的時代。

我想說的真正一點是,現在各國政府正在利用科技公司來保護它們的主權。

所以,如果你看看中國對滴滴公司的做法,中國政府幾乎是在向所有快速成長的中國初創企業發出的信號:你們不要在美國的證券交易所上市,而是要在中國的證交所上市,這樣,中國才可以保護其有關科技的主權,以更有力的方式保護經濟部門。

因此,現在我們看到科技公司幾乎成為各國保護其地緣經濟實力的工具。

三、新結盟架構:

現在各國只想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建立聯繫。你看看日本提出的建議--日本提出了一條連接日本、印度和東南亞的人工智慧走廊。這是軟銀集團創始人提出的。現在的狀況是,日本最具標誌性的領導者並不想把日本和所有地區相連接,只想連接世界的某些部分。

再比如「D10」(一個由10個民主國家組成的聯盟),這是一個由英國發起的,為5G制定全球規則的新架構,它只由10個國家組成。這也很有趣,因為英國是全球化的建築師之一,現在它自己想要建立一種「垂直」機構,一個只由少數幾個國家組成的機構。

所以你現在看到的是,因為科技,世界分裂成了各個部落。這將導致巨大的分裂,給企業的運作運作帶來巨大混亂,衝突的風險也會增加。當世界的各個部分彼此分裂、彼此斷開連接時,發生衝突的風險會呈指數級上升。

這會帶來三大嚴重後果:

第一,過去因為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大家都在部署同樣的科技、都在採用同樣的協議,因為科技讓各國能夠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獨立存在。但現在大家會開始思考:我們為什麼要使用別人的軟體?為什麼要使用別人的貨幣?為什麼要使用別人的生態系統?為什麼我們使用別人的互聯網?

第二,現下的每一個跨國公司,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擴展和成功,例如,iPhone在美國設計的,在中國製造,但它的組件來自世界各地。

但是現在的跨國公司,必須適應這種「垂直世界」。我們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用來自其他國家的東西?這不僅僅是如何應對失去原材料來源的問題、供應鏈的問題,也是如何獲取人才的問題。比如台灣的提議,它不想讓某些高科技行業的工作人員前往中國。

所以現在你看到了真正的圍牆--這些垂直的壁壘阻擋了人才的獲取、阻擋了消費者市場,這是第二大後果。

第三的嚴重後果,是各國的合縱連橫。如果世界如此分散,如果各國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運作,如果每個聯合國存在的機構都有多種選擇,如果從一個聯合國變成了三、四個聯合國、從一個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變成了三四個SWIFT……這些不同的「部落」要如何合作和共存呢?他們會試圖共存嗎?還是會導致某種衝突,某種緊張局勢的出現?

除此之外,在過去幾年,當西方引領的支持全球化運作的背後基礎設施陷入年久失修之際,中國一直在想方設法建立另外一個可供替代的選擇方案。當世界貿易組織WTO陷於四分五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醜聞纏身,這個世界,竟然沒有一個組織能夠就達成全球共識,好好管理科技產業。

但在這個令人沮喪的全球拼圖中有那麼一個例外: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這個支撐西方貨幣主導地位,特別是美元的這個全球支付系統。在過去一年,SWIFT完成了140兆美元的資金交易,這個新高記錄相當於全球GDP的150%。

當全球資金的流動仍然在西方民主國家的控制下的今天,跨境支付更多的在美元體系中發生,只有極小程度擴展到歐元、英鎊或日元。平心而論,能夠提供一個明確法律管轄的可靠系統對全世界的是好的。它對西方國家當然更好,因為這可以鞏固與提升屬於他們的法律規範以及企業的影響力。

但今天,它也面臨了威脅。主要原因主要來自幾個方面:

首先,它的過往記錄令人難以想像。2016年,北韓的駭客使用了偷來的SWIFT憑證,成功竊取了孟加拉央行的81億美元。

另外,美國對美元系統過度的自以為是,所以它使用SWIFT推動了政治的制裁,這促使其他國家有了尋求其他替代方案的想法。此外,美國對位在美國的支付系統升級過慢,對發展中央銀行的數位貨幣無動於衷,國會更對美國聯準會穩定全球的作用頻頻干預。

其次,對SWIFT的威脅來自更大的巨頭。例如信用卡巨頭VISA就正在構建新的基礎設施,來處理零售的「推送」支付,這將在很大程度上與 SWIFT展開並行。10月19日Facebook也推出了它自己的數位錢包,它可以讓跨境支付變得更便宜。

第三,大型銀行也正在開發自己的支付網絡,來服務它的大型客戶。今年早些時候,佔據 1/4美元付款的JPMorgan就與新加坡的DBS銀行,以及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展開了合作,他們準備推出Partior。這是一個通過區塊鏈技術,來繞過代理銀行業務缺陷的支付網絡系統,只有成員之間才能彼此驗證交易。這個網絡將允許即時、透明和「可編程」的支付(也就是,只有滿足某些條件才能移動資金)。

最後一個威脅,是由國家資助推動的。全球許多的中央銀行正在開發自己的數位貨幣(稱為 CBDCs),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可能會允許銀行間進行海外的匯款交易,從而進一步削弱 SWIFT。

中國就正在建造新的支付匯款管道。2015 年,中國就建構自己的付款系統,稱為CIPS,該系統已經成功在2020年處理了7兆美元。中國也在力推人民銀行的數位貨幣,它才剛剛要求麥當勞在中國的分支機構,必須採用數位貨幣的支付。

我的想法是,眾所周知,美元體系仍然掌控著全球金流以及資本市場的運作,但即使西方世界仍然有著主導的力量,隨著垂直世界的可能變化,其它區域,尤其中國正在虎視眈眈疫情過後的新一輪部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前官員Eswar Prasad就表示,隨著中國積極在宣傳CIPS(人民幣匯款)的資訊傳遞功能,雖然SWIFT可能不會立即就面臨了危險,但下一個十年,其實充滿著各種垂直世界的不確定性。

一場關於資金如何流動的史詩般的戰鬥才剛要展開,就像是一棟房子需要翻新,最適合開始地方,肯定是房子的管路系統。因此,隨著全球化與地緣政治的改變,這是我們將面臨的新世界。

二、10月20日,德國央行行長Weidmann宣佈辭職,他的辭職正值歐元區的一個微妙時刻--10/17英國央行總裁Andrew Bailey都忍不住暗示,英國為因應創了十年新高的英國通膨,有可能升息。這個動作除了表示對量化寬鬆的鷹派退場,更代表大撒錢的時代仍在繼續,我們怎麼看待後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Weidmann Exits as Chief ECB Hawk With QE Future Unresolved」(歐洲央行鷹派魏德曼,因未能解決量化寬鬆的問題而退出)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The Fed Cannot Control Its Easy-Money Monster」(美國聯準會無法控制它的寬鬆貨幣怪物)
●CNBC:「Here's what will happen when the Fed's 'tapering' starts, and why you should care」(當美國聯準會開始「縮減」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為什麼你應該關心?_

分析解讀

眾所周知,2012年在南歐諸國頻頻發生破產危機之際,時任歐洲央行 (ECB) 行長的Mario Draghi德拉吉曾發誓,要「不惜一切代價」保持歐洲單一貨幣的統一。 在這項努力中,他最大的敵人就是一位持懷疑態度的同事--Jens Weidmann。Jens Weidmann身為德國央行行長,是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中最強有力的聲音之一,他對德拉吉的策略做出了回應,他認為QE或印鈔是非常危險的,他並因此威脅要辭職。九年後,他做到了。

10月20日,在他擔任德國央行行長的第二個八年任期僅兩年後,Weidmann先生出人意料地宣佈他將在年底卸任。他在即將離任的聲明裡,警告了寬鬆貨幣政策的副作用,暗示他對歐洲央行不停的購買債券是不滿意的。Weidmann先生長期以來一直擔心該銀行的激進主義淡化了通脹風險,並減輕了負債累累的南歐國家進行改革的壓力。

歐洲央行可能會在12月確認其疫情過後的購買計劃,並決定2022年3月到期之後該怎麼做,但目前為止他們尚未有定論。除此之外,在如何解釋通貨膨脹方面存在更深層次的分歧,目前歐元區的通膨率為3.4%,加息並非迫在眉睫,但不安情緒正在加劇,尤其是在德國,能源價格飆升更將通膨率進一步推升至5%。

事實上,2020年以來大家都不好過,疫情肆虐下,有些行業生意慘淡,全球各地更有無數人失業。然而奇怪的是,各地股市卻「漲」聲響亮,從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到台灣加權股價指數,甚至接連創下有史以來的新高。不是說「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嗎?為何在景氣慘澹、未來更充滿不確定性的同時,資本市場的表現卻恰恰相反?

答案恐怕正在「印鈔」兩個字上。

每當百業蕭條,民眾怨聲載道,國家自然要「體民所苦」、想辦法「振興經濟」,這時政府可用的手段有二,一是財政/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主要透過減稅、增加公共支出、投資特定產業、增加或刪減福利津貼⋯⋯等方式,調整國家的經濟體質。這個方法的代表性案例,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羅斯福總統推出的「新政」,它多半相對能夠「治本」,卻也往往需經過一定的立法程式、因而需要一段時間方能見效。

另一個方法就相對「簡單粗暴」許多,即中央銀行降低基準利率,或直接擴大資產負債表,即俗稱的「印鈔票」,針對特定對象「紓困」。好聽一點的講法叫量化寬鬆(QE),直白點講就是「大撒幣」。它並不能直接解決經濟體質的問題,卻往往能透過讓市場上流動的資金增加,達到「短期治標」的效果。

但「大撒幣時代」下,儘管可能在短期間解決了市場信心、消費不振等問題,卻也同時帶出大量的新問題。

不可否認的,我們是史上最「有錢」的一代。根據各國央行的公開資訊,從2020年3月(疫情爆發開始)至今,全球主要經濟體(美國,歐盟,日本,中國⋯⋯)等的通貨(即「鈔票」),總量,若單純以名目價值來看,已經超過2008年之前人類歷史5千年中,各國所有貨幣加總的總值(這邊指廣義M1+M2的貨幣總量)。

也就是說,過去一年不到,各國就「印了」超過5千年來的貨幣總值!各位可以想想這規模有多麽可怕。

而這之中更以美國為主。美國在新總統拜登還沒正式上任時,就宣佈的1.9兆美元的「印鈔計畫」,佔所有已開發國家之最。對比2008年的金融危機,聯準會可是用了3年時間,透過 4輪的QE,才把1兆美元發放到市場;但單單2020年以來,至今18個月,美國就已印了高達3.2兆美元的鈔票;現在,還有1.9兆美元的熱錢蓄勢待發。

學過基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大規模濫印鈔票,可是會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的,在生產力不變,供需曲線維持標準的情況下,市場上的產品與能提供的勞動力就是這麼多,一旦貨幣的流通快速增加,按正常推論,原本 100 塊能買到的商品,現在可能要 150 元或更高。辛巴威就是個例子,從 2000 年開始政府不負責任的印鈔,導致物價瘋狂飆漲。我們最近看到能源、大宗商品,甚至勞動力嚴重不足,這都是資金太過寬鬆的後遺症。

然而,觀察目前大行QE政策的國家,嚴重的通膨問題尚未發生,這是因為打入市場的資金在「短期內」抵銷了通貨緊縮的問題。若只看印鈔最狠也最粗暴的美國,則甚至「根本不用擔心通膨問題」,畢竟美元是全球通用貨幣,絕大部分的商品、勞務、國債、黃金,乃至外匯儲備與GDP,都是以美元計價。美國可以輕易地用美元收購全球人民辛勤勞動的果實,近一步把本應在國內引發的嚴重通膨,順理成章的讓全球貿易夥伴「一起分擔」。

聽起來是否很「邪惡」?但現實就是如此:自從美國在二戰、冷戰後成為世界獨強,就等於保障了美元在國際市場的獨霸地位。二戰後美國就挾勝利國之姿,逼迫各國加入布列敦森林協議;接著又片面宣佈放棄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匯率,並透過廣場協議搞垮日本,動輒祭出 301條款,無視WTO的自由貿易體制;近年則跟中國大打貿易戰。在國家利益至上的考量下,美國挾美元影響全球經濟之舉,可謂「罄竹難書」。

大撒錢時代,人類看似擁有史上最多的「錢」,但並非人人都能從中受惠,甚至受益的人越來越少。在疫情影響下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不至於被無薪假、裁員、失業,但只能靠紓困,不過,貧窮的陷阱該怎麼處理?

即便美國可以轉嫁自身的通膨壓力,但於國際貿易戰場上,價格早已做出反應。明明疫情尚未退去,但主要國家的股匯市、大城市的房價皆再度上漲;大宗商品也不遑多讓,原油價格回到相對高點,玉米,小麥每噸的價格也都有40-50%的漲幅。再看到金屬、銅、鋁、鐵礦,以及稀土等,無論現貨期貨,價格都像發了瘋似的,也連帶影響到生產鏈與供應鏈。

治重症要下猛藥,但就跟所有藥物一樣,用久也會產生「抗藥性」的。當整體經濟已經對「QE上癮」,未來只能用更大的幅度、透支更多未來子孫的財富,來拯救當下一塌糊塗的世界。

事實上各國政府推行QE的目的,都是希望「人人都有基本的保障,一起捱過疫情寒冬」。然而,放眼所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真正實行了「全民基本收入」(UBI)的政策。

政府大量印製的鈔票,很大比例是用於企業紓困、購入公債與「非投資等級的債券」,講白了,就是先救企業與老闆,目的是避免企業裁員、進而希望消費動能夠維持,並帶動經濟成長。但,老百姓怎麼辦?

在疫情下的無限 QE、市場近乎零利率的環境下,人們卻不一定敢消費。長此以往,經濟是可能有風險的。

如今,普通工薪階級紛紛勒緊褲帶過日子,還得小心翼翼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然而對前 1% 的資產階級富人來說,這卻是「最好的時代」:眾所周知,當資金大量湧入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時,永遠是資本越大者越能獲取更多利益。舉例來說,台股漲幅100%,是擁有100 張台積電的人賺得多,還是只有零股的人賺得多?

從現實面來看,有錢人也更容易掌握資訊與工具,懂得如何全球配置資產、並利用QE 與低利率營造出來的環境,創造更多得資本利得。

資本市場(股市)與房地產市場和實體經濟脫鉤,早已如今全球不爭的事實。當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股市與房市的收益率,長期高於經濟成長率,而經濟成長率又高於實質生產力,將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

從微觀經濟(microeconomic)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國之內貧富不均越來越極端的徵兆。而從宏觀經濟(macroeconomic)的角度,則是增加了「有能力印鈔」的強國,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因此我們看到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如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等國,近期之內紛紛升息,因為他們面臨越來越大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美元霸權則讓美國坐享美元紅利,根本就像是最肥的資本家,藉由印出超越過去幾千年人類貨幣總和的鈔票,變相掠奪全世界的財富。

這個我們從未見識過的新世界,未來將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經濟學人》總評

《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很粉亮。在粉色系的封面上,看見的是一款我們非常熟悉的泡麵(Instant Noodle),泡麵盒上面的文字非常有創意,包括了中文的「即時經濟」,下面標注了「GDP-ENHANCING」(GDP增強版);以及小紅圈裡面的「NO ADDED THEORY」(不再強加理論)。封面設計上面的主標題正是「Instant economics」(即時經濟學);補充標題則是「The real-time revolution(這個實時革命)。

本週《經濟學人》的全球版本封面故事,報導了經濟學界正在進行中的實時革命。因為信息量太少以及變數太多,過往被慣常使用的數學方程式和理論基礎,似乎讓經濟學家在黑暗中摸索不到方向,他們再也提不出可以提高就業或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政策。

隨著資訊質量和及時取得的轉變,這個世界正處於一個經濟學上的實時革命邊緣。這次疫情促使著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不得不開始推進各式實驗,從監控餐廳的預訂到跟蹤網路上的移動支付。整個結果雖然仍是剛剛啟動,但隨著數位設備、傳感器和即時支付越來越無處不在,準確而快速觀察經濟變化的能力將會大大提高,這為公共部門決策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也為政府大膽干預提供了極大的誘惑。

《經濟學人》最後認為,目前的數據仍然不足以可靠的預測到未來,複雜難測又充滿各種變化的經濟體,不可能只依賴大政府的運作,它們必須依賴的是那些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以及消費者的各種自發行為。即時經濟學不是萬能的神奇預測者,它帶來的美好未來並不引人側目,但充滿變革特色,那就是一個更好更快、而且更理性的決策變化。

我本身也是經濟學背景,我非常同意經濟學人的觀點。過去我們分析未來的經濟,常常會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分析供需」,但在這個時代,因為real-time、因為數據,這種分析方式已經變得不可能。所以,即便透過微積分數學方程式、透過畫圖、透過理論,都無法百分百準確預測,但大數據的出現,有可能是第三波的經濟學浪潮。這也是經濟學人想提醒我們的。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2 Nov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4 | 電動車後勢看好,該怎麼解讀特斯拉(以及該產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全球稅改方案即將上路,對台灣以及台資企業會有什麼影響?00:15:04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租車巨擘Hertz下訂10萬台Tesla,利多消息助攻下,Tesla股價飆破1,000美元,帶動市值突破1兆美元,Morgan Stanley隨即將其目標價格調升至1,200美元。該怎麼解讀這家疫情期間驚奇企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BC:〈Tesla surpasses $1 trillion valuation after Hertz order〉(赫茲下單後,特斯拉估值突破1萬億美元)
●Reuters路透社:〈Tesla zooms past $1 trillion market cap on bet that the EV future is now〉(特斯拉押注電動汽車的未來就在眼前,市值超過1兆美元)
●FT:〈Trillion-dollar Tesla has redefined what carmaking means〉(1兆美元的特斯拉,重新定義了汽車製造的意義)

分析解讀

Hertz宣佈向Tesla訂購10萬台電動車,這是電動車史上最大一筆訂單,合約價值逾40億美元,這大幅提振投資人對於電動車的信心,令特斯拉股價狂飆、市值突破1兆美元,也讓它成為了美國第五家躋身兆元俱樂部企業,與Big5的Apple、Amazon、MSFT、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齊名。

Elon Musk更是身家暴漲,個人財產淨值升至2,970億美元,超越Toyota整個公司的市值。但他也透露「市值因Hertz採購而攀高是奇怪的事」,因為「Tesla目前面臨的是產能提升而非需求問題。」可見資金追逐的不是它的財務表現,而是想像空間。

不過它的財務表現其實不錯。Tesla 預估2030年時每年電動車銷量上看810萬台,高於先前預測的580萬台,這意味著:該公司電動車銷量每年成長28%。特斯拉去年銷量約50萬台,今年推估交車90萬台。

除了銷量成績外,特斯拉的自駕軟體業務與保險、電池供應等服務,也讓它成為電動車業界「冠軍」。

回首來時路:2020年6月,Tesla才剛剛超越Toyota成為全球市值最大車廠,它的股價就一飛衝天;接著標準普爾(Standard& Poor's)於年底宣佈,將特斯拉納入S&P 500的成分股之列。2021年1月7日,成為美國市值第5大上市企業,排在Facebook之前,僅次於蘋果、微軟、亞馬遜、Google母公司Alphabet之後。

曾經,長達數十年間,汽車市場、供應鏈架構基本上都是由Volkswagen、豐田、Ford、雙B這些傳統車廠主導;直到特斯拉在2003年成立、2008年Musk就任執行長之後,汽車業生態才有所改變,特斯拉也成為美國近90年來,唯一新興並實現量產的年輕汽車品牌。有別於傳統車廠在發展電動車時,是建立在燃油車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特斯拉的電動車是完全從零開始,既是挑戰,也是優勢。

特斯拉的崛起,除了與環保趨勢有關之外,科技創新也是重要原因。

首先是電池技術的突破。電動車的成本約3~4成,像是在2017年,特斯拉就與Panasonic(松下)合資在美國內華達州建造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開始生產密度更高、價格更便宜的鋰電池。

然而,目前特斯拉車輛使用的鋰電池,主要來自Panasonic、LG及寧德時代等業者,即使所有供應商都開出最大產能,特斯拉仍認為2022年將面臨嚴重的電池供貨短缺。

為此,特斯拉已著手研發和自產電池,在2020年起陸續遞交許多電池專利申請,包括降低成本,並讓電池更耐久的電解液添加劑,以及鎳鈷錳(NCA)電極合成、新型電池配置設計等技術。

其次是善用軟體服務,以及發表自家研發的自駕車晶片,並宣佈將全面導入新生產的車型。

而像FSD(Full Self Driving)這樣的軟體服務,也成為特斯拉的重要營收來源。特斯拉預計在2021年初,推出FSD訂閱制服務,有別於以往一次買斷的模式,訂閱制能讓更多車主以較低的門檻體驗FSD功能。

這樣的商業模式,有點類似蘋果(Apple)在銷售出iPhone、iPad等硬體設備後,再持續透過App Store中的軟體獲利。而且與銷售車輛、零組件這樣一次性的生意相比,軟體服務營收具有高持續性,毛利率也較高,預計可以在70%~80%左右。這也是特斯拉得以不斷降低整車售價的原因。

再看2020上半年表現最「戲劇化」的Tesla,誰會想到1年前還處於風雨飄搖、眾人看衰的它,隨著電池事業的獲利、上海廠的持續量產,以及中國內需市場的偏好,股價就這樣一路走高。它成功的原因,市場上各種說法都有,有人說電動車的政策補貼功不可沒,有人說上海超級工廠的快速完工;不過我認為,如同《倫敦金融時報》說的,投資人將Tesla視為科技股而不是傳統的汽車產業,這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另外我也認為,所謂的「借力使力、有容乃大以及資本運作」這套組合拳,才是Elon Musk起死回生的關鍵所在。怎麼說呢?

首先,中國願意幫Tesla,想當然爾是因為中國想引入Tesla,養大自己國內的電動車供應鏈。但事實上,從中國到全球各地甚至敵人,早已都是Tesla的借力對象,透過解決別人的痛點,Tesla成功地壯大了自己。

對敵人開放專利,則讓Tesla把有容乃大做到了極致。為什麼開放專利?因為Tesla認為,市場做大對先行的Tesla會更有利;更多的人加入,即使不靠賣車賺錢,也有機會靠充電站與電池技術成功獲利。

但真正重要的是,Tesla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資本運作道路。

很多人看不懂,Tesla為什麼能在資本市場獲得如此高的關注。Tesla和傳統車企的資本運作截然不同,傳統車廠講求穩固、追求長線,而Tesla的資本路線更像互聯網企業,以開放的姿態容納各方資本。而照單全收的資本構成,讓Tesla在不同的市場都能和各路資本綁定,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資本運作模式。

最重要的是,Tesla給我們描述的是一個不一樣的未來,這正是資本市場的最愛。在科技獨角獸掌握資本市場話語權的今天,大家可以允許企業現在的頹廢,但不能允許企業未來的渺茫。資本在Tesla身上越瘋狂,越能說明電動汽車的美好未來。資本替大家宣告了一個汽車新資本模式的到來。

如果從汽車製造層面表述,Tesla現在的市值就是一個巨大的泡沫,但從另外的角度分析,Covid-19製造出來的游資,早已讓金融市場與真實經濟脫鉤,全球資本市場現在什麼都不缺,就缺能夠追求的故事。很顯然地,在這個由電動車引領風騷的產業巨大革命中,誰能學會借力使力以及有容乃大,誰就能在下一個產業革命浪潮裡踏浪前行;誰擁有說故事的資本運作能力,誰就有機會備妥軍火、轉型成功。

最後,倫敦金融時報最近一篇文章,提及Tesla還有幾個與眾不同的地方。隨著COP26 的即將召開,我們也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緊迫氣氛,而Tesla的為綠能時代而生,從能源轉型受惠最大。它也是政府補助的一大受惠者,2010年接受美國能源部一筆4.65億美元的貸款,至為關鍵。美國政府壓制耗油量大的內燃式引擎,也有助提高電動車銷售。

當然更重要的是,Musk是這家電動車企業的門面,也是鞭策公司不斷成長、創新的驅動力,這讓我想起最近在玉山科技峰會大出風頭的張忠謀。Musk暢談殖民火星、力挺加密幣、拋出在人腦植入晶片等新奇的想法,贏得一大票科技迷粉絲和散戶投資人崇拜。在他們的力挺下,Tesla股票一路扶搖直上不令人意外,也讓Tesla取得另一大與眾不同的競爭優勢:籌資能力。過去三年來,Tesla四度釋股籌資逾130億美元,在資本密集產業,以最低成本取得資本,大有助益。

然而,Tesla仍面臨諸多風險。

首先,Tesla本業畢竟是造車,和同業一樣遭遇晶片缺貨、全球供應鏈脆弱、美中衝突的挑戰,這些都可能嚴重打擊特斯拉。

此外,Tesla也日益受到主管當局放大檢視,自駕軟體尤其是關切焦點。馬斯克個人豪放不羈、常常信口開河的風格,也數度槓上美國證管會(SEC)。

目前為止,Tesla靠「與眾不同」而興起,但在競爭者急起直追,和公司規模日益擴大之際,如何維持這種優勢,是特斯拉今後面臨的挑戰。

二、COP26氣候峰會前夕10月30日,G 20領袖峰會將在羅馬舉行,眾所周知OECD推動的全球稅改方案,預計最快要在2023年上路。我們應該怎麼看這個變化?對台灣或台灣企業的影響又是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Biden meets with Pope and Macron ahead of G20 summit〉(拜登在G20峰會前會見教皇和馬克宏)
●CNBC:〈G20 summit: Climate, COVID-19 and economy top agenda at Rome meet〉(G20 峰會:羅馬會議的氣候、COVID-19 和經濟首要議程)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Corporate Taxes Poised to Rise After 136-Country Deal〉(在136個國家達成協議後,企業稅將增加)

分析解讀

這此稅制改革的重點,是聚焦於打擊跨國企業避稅,和終止稅務天堂所帶來的稅務紛爭。

根據「美國不平等政策研究所」與「美國公平稅收協會」的最新報告,正當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讓更多人成為新貧階級的同時,美國億萬富豪人數卻已經從疫情爆發前的614人,快速增至745人,他們的總財富更一舉突破5兆美元,財富淨值飆漲達70%。

更誇張的是,這些億萬富豪財富增速驚人,但逃稅、避稅的手法卻是各顯神通。根據pro publica今年6月公佈的報告顯示,金融巨鱷索羅斯已連續三年未繳聯邦所得稅;同樣的,亞馬遜的貝佐斯與特斯拉的Musk,也曾多年都避開所有聯邦所得稅的稅負。

其中的癥結,在於這些億萬富豪因投資股票而使財富大幅增值,但迄今卻不用繳交任何的資本利得稅。相形之下,一般大眾的固定薪資所得,卻一毛錢也逃不掉被扣繳薪資所得稅!

終於,在OECD(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主導下,10月8日,包括愛爾蘭、愛沙尼亞與匈牙利都在最後一刻加入協議,總共136個國家的財政部長,達成「全球企業最低稅負」(Global Minimum Tax GMT)的協議,對年營業額超過7.5億歐元(8.66億美元)的大型跨國企業,課徵全球一致、15%的企業最低所得稅率。

這是全球企業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將會扭轉從1980年至今、長達40年各國政府的「降稅競賽」。

因為在過去,各國政府為了吸引跨國企業,競相以營運中心、科創中心、或是其他各種名目,提供大型跨國企業優惠所得稅、甚至零所得稅,政府在所得稅優惠競賽中不斷調降實質企業所得稅,導致稅基流失。

長達40餘年的「降稅競賽」,將因為15%GMT的全球普遍施行而告一段落。而最積極提供低稅天堂優惠的愛爾蘭等國最終加入協議,成功杜絕了漏洞,確保了15%GMT成功的前提。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也表示,提出「確保疫後經濟復甦」、「氣候變遷與綠色經濟」以及「全球企業最低稅率」為當今全球政府與企業最重要的三大任務。

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度的落實,在COVID疫情肆虐的此時特別具有意義。

以我們孰悉的莫德納、BNT等新冠疫苗公司為例,美國與歐盟政府為了快速發展與取得新冠疫苗,對這些製藥公司提供超過百億美元的研發補貼,以及昂貴的冷鏈流通網路補貼,然後再以金額超過2百億美元的政府預算購買疫苗。雖然最後以「免費疫苗」的名義提供國民施打,但是商業疫苗公司卻因此獲得巨額營收與利潤,數以千億美元計算的股價增值,則落入人數甚少的股東與經理人口袋;而美國、歐盟之外的國家,還得再花費鉅資購買疫苗。最終,商業疫苗公司還在專業會計師與律師的協助下,將巨額的利潤移轉在免稅、或者超低稅率的國家。

上述例子,政府對這些商業疫苗公司提供巨額財政補貼,稅金由全民負擔,舉債留給下個世代償還,股價增值利益被富有的股東攫取,而最終政府連企業所得稅都難以課徵……這是最鮮明的劫貧濟富、製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案例。

除了商業疫苗公司,谷歌、Netflix等科技巨頭的快速崛起,蓄積超越國家的政治、財政與社會影響力,早已經是眾人皆知、備受詬病的行為。歐洲政府原本規畫課徵數位稅(Digital Tax),以平衡跨國科技巨頭的力量,在拜登政府就任之後,財政部長葉倫積極遊說歐盟各國,改採全球最低企業稅負制,以136個國家集體行動來平衡科技巨頭的力量。這對於全球的經濟與社會安全,更是重要的突破。從這個角度來看,GMT的意義超越企業所得稅,而具有更高層次的經濟永續與社會安全價值。

136個國家集體完成GMT協議之後,接下來將在羅馬舉行的G20領袖峰會中確認此一協議,接著,各國會接續展開相應的所得稅制修法。領頭的美國拜登政府,必須面對陷入劇烈黨派鬥爭的國會,能否完成,現在還無從得知,不過,這是繼WTO之後最重要的全球政府一致行動,實質意義甚至超越CPTPP等跨國貿易協議。

回到台灣,全球稅改恐使台灣政府喪失部分課稅權,並導致台資企業被雙重課稅,尤其台灣非OECD成員國,確實值得我們注意。

全球稅改方案在獲得OECD包容性架構多數成員國的共識後,邁出一大步,但台灣因不是OECD會員國,無法參與OECD包容性架構。據瞭解,多年來台灣都積極爭取加入,但因架構公約規定,如果有課稅管轄領域隸屬另一領域,則需另一領域同意下才可以加入。從OECD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參與必須先取得中國大陸的同意。

勤業眾信就表示,「全球利潤分配稅制」與「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這兩大支柱,顛覆了全球過去五十年基於常設機構建構的課稅原則,不再是企業設在哪就由哪國課稅。如果台灣無法參與,可能分不到錢。

以全球利潤分配稅制為例,只要企業合併營收達兩百億歐元(約台幣六千五百億元),無論在哪設點,只要利潤率超過10%,超過部分的25%將重新分配給貨物或服務的消費地課稅;各國能否分配到跨國企業的超額利潤,也訂有門檻。

目前來看,台積電最有可能被列入全球利潤分配制適用範圍。不具名會計師說,如果台灣無法參與包容性架構,達標的台資企業的超額利潤也會讓消費國課稅,但已在台灣繳的稅又無法扣抵,恐有雙重課稅的問題。

至於15%的全球企業最低稅負,按照我的估計,國內約有150個跨國企業集團受影響。但目前為止,台灣仍未看到有人討論這個議題,但我得呼籲,這是政府必須重視的問題。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談的當然是即將到來的COP26 締約國峰會,但經濟學人這次的封面設計,我感覺既逗趣卻又沈重。在所剩無幾的南極融冰上,我們看見三隻企鵝分別做著「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以及「非禮勿言」的動作。上面一個成語:「COP-out」(臨陣脫逃),一語道破了經濟學人對這個氣候峰會的不抱希望。

主文的標題是:「Why Glasgow will be a disappointment. And why it will nonetheless be crucial」(為什麼格拉斯哥將是一個令人失望的場域,以及為什麼它仍然至關重要)

當全球所有相關人士都聚集到了英國格拉斯哥,參加這個將於10月31日開始的 COP26 時,我們很容易誤讀整個事件的重要性。就像經濟學人在這期特別報告所闡述的,即使 COP 已經被大肆宣傳為「對氣候變化可以採取行動的最後機會」,但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仍在上升,相關的氣候變暖仍在繼續。

由於它的決議是基於共識的原則,這意味著,它的進度往往最後會由最不配合的國家來決定。但另外一方面,一些 COP 年會實際上還是有所作為的,就像在2015年巴黎會議上那樣,各國承諾,將自19世紀中葉以來地球溫度的上升幅度,控制在低於2°C的範圍內。

格拉斯哥峰會將帶來另外一個新的承諾,那就是如何加大力度,實現巴黎協議,雖然眾所周知,這個雄心壯志成功機會不太。

更重要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和締約國峰會進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全球圍繞它的科學、外交、激進主義或公眾輿論所構成的這個機制,是基於一個真實事實,那就是極端氣候越來越明顯。如果我們要繼續生活在一個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為動力基礎的經濟體系中,那麼這個地球上80億人所夢想的生活狀態將無法實現。二氧化碳所累積排放的危害,最終會迅速地堆積起來,最後終將讓全球經濟發展的步伐停滯不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9 Nov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5 | 聯準會宣佈將於11月啓動縮債計畫(Taper),對全球資本市場有何影響?/ COP26領袖高峰會結束,該如何解讀之後的綠色金融或氣候融資?00:12:07

一週財經聚焦

一、11月4日淩晨,和市場預期一致,美國聯準會(Fed)宣佈維持現行利率0%至0.25%不變,並將於11月啓動縮債計畫(Taper),將每月資產購買規模減少150億美元。Taper啓動對全球資本市場有何影響?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Y Times紐約時報:〈Fed Takes First Step Toward End of Pandemic Measures〉(美國聯準會邁出結束疫情措施的第一步)
●CNBC:〈10-year Treasury yield falls even after strong jobs report〉(即使就業報告強勁,美國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仍下跌)
●Reuters路透社:〈Wall St mixed as focus shifts to Fed's taper decision〉(隨著焦點轉向美國聯準會的縮減決定,華爾街漲跌互現)

分析解讀

一如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Fed)宣佈11月開始縮減購債規模,並以每月減少150億美元的節奏進行;至於升息腳步,聯準會主席鮑爾強調,對於升息仍保持「耐心」,希望等待就業市場出現更多成長。

提到什麼是Taper?首先要解釋的是QE。QE是指美國聯準會通過購買債券、銀行金融資產等做法,向市場注入資金流動性。而Taper原意為「逐漸變窄」,「啓動Taper」是規劃逐漸縮減資產購買規模,逐步退出QE。

幾個月前,市場還在擔心縮減恐慌(tapertantrum),如今聯準會宣佈啟動縮減購債計畫,金融市場卻風平浪靜,美股三大指數甚至持續創高。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後疫情時代,Fed縮減購債對資本市場、美元走勢以及總體經濟,都沒有影響嗎?

以下六大關鍵議題一次掌握。

一、縮減購債是什麼?
2020年初,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重創金融市場以及實體經濟,當時美國聯準會緊急降息,隨後更宣佈無限量收購美國公債與房貸擔保證券(MBS),即俗稱的量化寬鬆(QE),此舉也讓美國資產負債表快速膨脹。
不過,這次鮑爾早在8月底的全球央行年會,便表態支持今年內開始縮減購債。疫情期間,聯準會以每個月1200億美元收購美國公債與MBS,這個額度將從11月開始縮減,以每月減少150億美元的速度進行,預計2022年中左右結束購債行動。

二、為什麼市場不再害怕縮減購債?
2013年,時任聯準會主席的Ben Bernanke釋出了縮減購債的訊號,引發市場恐慌,美債殖利率狂飆,新興市場資金外逃,股市應聲重挫,這起金融事件被稱為「縮減恐慌」(tapertantrum)。
然而,COVID-19疫情期間,全球貨幣寬鬆程度前所未見,這次聯準會宣佈啟動縮減購債,市場卻十分淡定,美股收盤更再寫歷史新高。
星展銀行DBS分析,市場正面回饋聯準會對外釋出的訊息,關鍵在於聯準會說詞完全符合市場預期,而且還淡化了明年可能加快升息腳步的疑慮。有了2013年的經驗,聯準會與市場溝通的技巧也純熟許多,早在幾個月前便開始釋放縮減購債的訊號,使得消息底定後,市場反應果然是「利空出盡」。
對於聯準會縮減購債的影響,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日前指出,相較2013年發生「縮減恐慌」,這次縮減購債的影響「我想會更小」。
楊金龍解釋,美國聯準會2013年首次進行縮減購債規模,因為是第一次、比較沒經驗,溝通技巧不夠好。但有了上次經驗,這次聯準會溝通技巧進步許多,有助於減輕對市場的影響。

三、美國聯準會啟動縮減購債,資金行情要結束了嗎?
眾所周知,市場續處低利率、資金寬鬆的環境,加上美國企業獲利持續優於市場預期,預期2022年市場環境仍有利於金融市場表現。

四、縮減購債是否將引導美元走強?
美國聯準會啟動縮減購債計畫,意味貨幣政策從「非常寬鬆」慢慢轉為「比較沒那麼寬鬆」,有助於美元走向強勢格局。
通常資金流向美國市場,不是看好美國經濟,就是為了避險。根據星展集團的預測,美元指數在今年第4季可望達94.5的水準、明年第1季續攀至96,之後就慢慢往下走。明年其他市場也可能逐步復甦,使資金回流新興市場,支撐貨幣走勢,使得美元指數拉回整理。
不過市場對於聯準會將在明年下半年的升息預期升溫,如果出現更多經濟數據支持聯準會做出提前升息的決策,也將使美元指數獲得支撐,扭轉原本明年下半年美元指數拉回的局面。

五、縮減購債後的下一步是升息嗎?
原本外界認為聯準會最快2023年底升息,但隨著各項經濟數據出爐、對通膨憂慮升溫,時間點漸漸提前至2022年底;日前高盛經濟學家團隊更指出,由於通膨居高不下,聯準會也可能提前在明年7月升息。
不過目前的狀況仍然眾說紛紜,未來發展仍是有待觀察。

六、美國聯準會啟動縮減購債,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央行總裁楊金龍上週在立法院直言,美國聯準會啟動縮減購債前後,已經對市場做了充分溝通,因此負面影響會減輕。
儘管縮減購債可能影響資金流向,不過楊金龍表示,外資移動有很多考量,台灣經濟基本面良好,而且這樣的經濟情勢可望延續至明年,這會是減緩資金流出的有利條件。
台灣不論經濟情勢、股市表現,都是跟著國際情勢走,尤其是跟著美國,在美股沒有太大波動的情況下,台灣也不至於出現劇烈震盪。

目前看來,我們還不需要驚慌。市場只是押注全球央行可能需要提前升息,並不是咬死他們已經失去對通貨膨脹的控制力。儘管如此,各國央行仍然應該謹記現在正在面臨的艱巨任務:在疫情不可預測的下半場,他們必須在資產價格飛漲、債務水準高漲,和通貨膨脹高於目標的情況下,努力維持好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正常化。

我的建議是,不可以為了討好政府及金融市場,而使央行的信譽備受質疑;也不要再過度自信,宣示通貨膨脹只是一個「過渡性(transitory)」的現象;更不要再度低估供應鏈亂象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請儘快提出一套適合疫情肆虐的長期決策架構。 

工資水準及通貨膨脹預期已經開始上升,一旦演變成自我實現式的通貨膨脹旋渦,再想壓制就必須下重手,那就會對經濟及民眾造成重大傷害。Taper tantrum 2.0或許還沒有開始,但誰都不敢拍胸脯,保證更大的債券亂局不會出現。 

二、在兩天的COP26領袖高峰會結束後,各國元首陸續離開Glasgow。但從第三天開始的綠色金融或氣候融資,仍然引人注意,我們怎麼解讀金融機構這些動作?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Flagship finance pledges at COP26 criticized for ‘missing the point’ on fossil fuels〉(COP26的融資承諾,因沒有針對化石燃料處理而受到批評)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COP26: where does all the climate finance money go?〉(COP26:所有氣候融資資金都去哪兒了?)
●CNN:〈Historic breakthrough': 20 countries say they will stop funding fossil fuel projects abroad〉(歷史性突破:20個國家表示,將停止資助海外化石燃料項目)

分析解讀

或許COP26締約人會議有些讓人失望,但帶出來的綠色金融仍然讓人期望。

在COP26 會議上,聯合國氣候金融特使、英格蘭銀行前總裁Mark Carney宣佈,目前全球已經有450多家、資產總額高達130兆美元的金融機構參與了「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the 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簡稱GFANZ),承諾在2050年之前,旗下所有資產都將達成淨零排放,也宣佈將動員數億美元,協助全球經濟體朝乾淨能源轉型。聯盟的淨零承諾意味著,在未來十年,氣候變遷議題都將是重大金融決策的關鍵考量。

同時間,多家公益基金會和國際開發銀行也宣佈,將成立一筆105億美元的基金,用來幫助新興經濟體轉型再生能源。

另一方面,人類與地球能源聯盟(Global Energy Alliance for People & Planet)計劃在COP26期間,要募到1000億美元的能源轉型基金。

台灣也不遑多讓。金管會綜合規劃處十月份揭露了金管會推動綠色金融成果,其中,台灣的銀行對綠能科技產業融資,總計已達1.32兆元。

投資部分,已核准保險業投資綠能電廠141億元。債券部份,綠色債券已發行69檔、1,808億元;可持續發展債券已發行9檔、544億元。社會責任債券已發行6檔,共132億元。

看來金融業似乎相當積極。現在的問題是,金融業真的能拯救世界嗎?

原則上,它確實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將經濟從化石燃料轉向清潔能源需要大規模的資本重新分配。預估到 2030 年,每年將需要約 4 兆美元的清潔能源投資,這個數目是目前水準的三倍。 化石燃料的支出必須下降。 在理想的狀況下,機構投資人的激勵措施會與減少碳排放的指標建立連結,這些所有者和金融家將控制著造成碳排放的全球資產。而資產所有者將可以擁有重塑全球經濟的動機和方法。

但綠色投資的現實與這個理想相差甚遠。

目前預估,至2030年為止每年需要約4兆美元的清潔能源投資,這個金額是目前的三倍,所以光靠金融機構是不夠的,還需要多方協助;而綠色投資的理想,和現實仍存在以下三個主要差距:

第一個問題是覆蓋層面。
《經濟學人》就估計,非國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僅佔全球排放量的14-32%,例如印度、中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大部分的碳排放來源都是國有機構。

第二個問題是衡量方式。
目前還沒有辦法在不重複計算的情況下,準確評估投資組合的碳足跡。一桶石油的排放量可能會出現在鑽探、精煉和燃燒石油的公司的碳賬戶中。將碳排放用資金流動的計算方法拆分會很粗略。

第三個問題是激勵措施。
民營金融公司就是為了幫客戶和所有者創造最大利潤,但這很難和碳排放建立連結。這些是否會影響企業經營以及獲利?沒人說得準。

那我們應該做什麼?微調就可以提供了幫助。

目前歐盟正在為企業推出一種強制性的碳報告,美國正在考慮跟進。還有一些會計機構,希望建立氣候措施披露方式的標準化。此外,金融資產所有者例如養老基金,應該堅持對污染企業的零碳排放,並利用影響力來幫助進一步的變革。而機構投資人還需要建立自己的創業投資部門,為綠色水泥等新技科技提供更大的資金。

就目前而言,像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GFANZ)這樣的承諾還是值得鼓勵的,但如果金融產業想要創造奇蹟,這個世界還需要一個廣泛的碳定價,而且這必須是針對所有的公司,而不應該只涵蓋了那些由機構投資人控制的企業。

最至關重要的是,碳定價將使利潤激勵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互相連結。金融系統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放大碳定價發出的信號。這個組合,將成為改變經濟運作方式的一個強大引擎。 

但投資有沒有風險?當然有!

GFANZ的承諾也正面臨質疑。外媒援引分析觀點指出,做出承諾至關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落實。金融機構需要確保這些資金真正流向私營部門,進而推動其減碳進程。

摩根士丹利首席可持續發展官Audrey Choi表示,各金融機構聚集起來,實際上是在為一個優先考慮氣候行動的新行業,創造一個新的基本規則,為此,我們需要秉承傳統,並制定衡量標準和指標。

目前聯合國氣候金融特使Carney已開展一項工作,確保金融機構解釋,並披露其貸款或投資中的全部氣候風險,但我們也要防止企業的「漂綠」行為。

此外,在向新能源領域,尤其是民營部門投資的過程中,最大的風險在於科技突破和市場發展的不確定性。

在科技方面,在太陽能、風力等細分領域,以及儲能技術,這些科技突破尚需時日;核能的安全性也需要伴隨著科技進步而逐步提升。

而在市場發展方面,一些資本押注氫能汽車,另有資本則押注電動汽車。目前後者的發展相對較快,電動樁等基礎設施也跟著發展起來,這又反過來帶動了電動汽車的發展。如此連動影響下,氫能投資者的資本回報率可能就面臨著一定風險。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充滿諷刺意味。我們看見拜登從一個紅色地洞中微笑揮著手,上面一排白色字體:「One year on」(一年過後)。

在拜登和民主黨一起度過了非常糟糕的一個禮拜之後,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回頭聚焦於他們正在陷入的困境。

在獲得有史以來最多的選票之後,他的支持率開始明顯的下降。在總統第一任期的這個時間點,只有川普曾經比他更不受歡迎。民主黨剛剛失去了維吉尼亞州的選舉,而拜登在一年前還曾經以10%之多的優勢,在這個地區贏得總統選舉;而在他們最有把握的新澤西州選舉中,他們也不過是以微弱的優勢獲勝。

這對明年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是個非常糟糕的預兆,民主黨有可能失去現在國會的多數席位。

他的問題一部分來自於擺脫不了與既有利益者的內建關係,一部來自於拜登本身的個性,他並不是一位擁有總統工作所需才能的明星政治家。但更重要的是,普通選民(尤其是年輕人)已經被民主黨的左翼狹隘癡迷和自命不凡的理所當然給推開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6 Nov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6 | 美國百年傳奇GE、日本東芝Toshiba都決定「分家」,大企業的商業模式有什麼改變?/ 油價從10月份開始急漲隨即下挫,是能源危機還是通貨膨脹?00:15:01

一週財經聚焦

一、11月9日,美國百年傳奇通用電氣GE決定「一拆三」,被視為是一個時代的落幕,而同一天謝幕的還有日本東芝Toshiba集團。這些百年企業出了什麼問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More corporate breakups are on the way after GE and J&J as conglomerate model ends, top analyst says〉(頂級分析師表示,隨著企業集團模式的終結,跟隨GE和J&J的公司走向拆分還會有很多)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General Electric’s Power Business Faces Stiff Competition as Spinoff Looms〉(隨著分拆迫在眉睫,通用電氣GE的電力業務面臨激烈競爭)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GE closes a defining chapter in US corporate history〉(通用電氣GE結束了美國企業歷史上的決定性篇章)

分析解讀

過去數十年來,曾經在全球叱吒風雲的企業巨頭,最近似乎正一一土崩瓦解,接連宣佈分家成多間公司。這些業務遍佈全球,宛如日不落帝國的大型集團,為何紛紛走上拆分的末路?

源起於發明大王愛迪生,有著129年歷史的GE集團,如今卻宣佈拆分為3家企業,預計在2023年與醫療保健部門分道揚鑣,隔一年再切割能源部門,如此一來,公司的主要業務將只剩下航空引擎部門。

根據《Bloomberg》報導,GE 20年前一度還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市值達到4,010億美元,然而接下來卻漸漸走下坡,5年前仍勉強維持在前10名,而現在比GE規模更大的企業,已經有了數十間之多。

GE的衰落,並不是因為創新者開發出了更優質的噴氣發動機或風力渦輪機,也不是像安然公司那樣徹頭徹尾的欺詐,而是多年來公司大規模擴張,沒有轉變思路、順應時代做出改變,以及前任CEO管理不當造成的。當一個團隊的最高管理層出現撕裂、紛爭,頻繁更替領導,特別是在一個巨頭企業裡,這就是一種災難。

企業和人一樣,總有犯錯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可以說通用電氣就是一個過於複雜的企業管理不善的典型案例。看來縮減規模、專精業務已成為當代的企業趨勢。

GE集團的瓦解並不是個案,就在前一天,相隔一個太平洋的日本財團Toshba,也對外宣佈他們有意拆分為「基礎設施」、「元件」及「記憶體」等3家公司。

另外,歷經百年歷史的藍色巨人IBM,也在去年宣佈拆分IT、基礎設備業務;電腦巨頭戴爾同樣在今年宣佈拆分為VMware,這兩起拆分案例也都在近日宣告完成。

無論是企業家或投資者,都越來越相信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下,將所有業務都收攏在一個集團內並不是件好事。大型集團可以靠著多元化的業務穩定企業整體的營收,但另一方面,也會導致資源配置不夠合理、不夠有效率。

與專注特定業務的企業相比,大型集團的資源容易分散,強勢業務所賺取的資金,時常無法完全投入在強化業務上,反而被用於彌補弱勢業務的虧損,進而拖慢企業整體的發展腳步;同時,因為企業過於龐大,導致決策相對緩慢。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恰好也在今年的股東信中提到,大型集團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為表現平平的業務,支付了太多費用。

奇異執行長Larry Culp也表示,拆分為3家公司後,每間公司都可以更聚焦各自的業務、更具有靈活性,且資金也能更適當地切合業務使用,更好地為客戶服務。

大型集團的拆分,還能夠賦予各自業務更大的施展空間。例如VMware前執行長Pat Gelsinger指出,拆分後公司將能夠利用股票進行收購等商業操作。再加上脫離戴爾後,VMware能夠結交更多與戴爾存在競爭關係的合作夥伴,策略上更有彈性。

投資者認為,大型集團往往無法在股價、市值上,充分反應旗下各業務的價值,各業務獨立發展將能夠創造更高的價值,這種想法是東芝有意拆分的重要原因。分析師也認為,拆分的消息,可望為奇異當前的股價創造20%的成長空間。

2015年,惠普拆分為負責個人電腦與印表機業務的HP,以及專注雲端與伺服器等企業解決方案的HPE兩家公司,目前兩家公司市值合計接近600億美元,超越拆分前夕400多億美元的市值。

只不過也有反面案例。《日經亞洲》指出,化工巨頭杜邦公司在2019年拆分為3家企業,分別經營農業類業務、材料科學及特種產品,但目前3家企業的合計市值仍低於拆分前的水準。

《彭博社》指出,奇異的拆分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投資者不再如此注重業務廣泛。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總經理Deane Dray認為,這可能將促使愛默生、Roper Technologies及3M等大型企業加入拆分的行列。

這是否代表大型企業集團已經跟不上時代腳步?倒也未必。從2013年起,索尼一直承受股東希望拆分旗下娛樂業務的壓力,有投資大師之稱的丹尼爾.勒布(Daniel Seth Loeb)曾在《紐約時報》上評論,索尼應盡快拆分娛樂業務,運用這筆資金拯救岌岌可危的電子產品部門。

但索尼堅持廣泛的業務組合是其優勢,拒絕拆分,最終也憑借優異的營收表現化解投資者的攻勢。今年4月公佈的財報中,索尼在2020財年獲利飆升101%,達到1.17兆日圓。

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更展現了新一代企業集團的形式,以龐大的生態系圈住客戶。

此外,科技巨頭向各領域的擴張,儼然也將發展為下一個世代的大型企業集團,例如亞馬遜已橫跨零售、雲端甚至醫療;蘋果也從專注3C產品的企業,逐漸將觸手延伸至影音、金融等各項服務。

但差別在於科技巨頭憑借多元化業務組建出的生態系,往往在於滿足同一批客戶的不同需求,而非如傳統集團般,面向截然不同的客戶。

好比說只要訂閱亞馬遜的會員,就可以享有便利的電商外送、看不完的優質影集、以及全食超市的實惠服務。這使得各項業務間能夠良好地發揮綜效,每一項業務都能吸引民眾成為另一項業務的客戶。

成長於台灣的商業人士,一定都讀過傑克.威爾許的名著《致勝》(Winning),那麼我們今天就回頭看看,到底是誰殺了GE公司。

當然,GE公司並未消亡,而且這家公司可能還會東山再起,蓬勃發展。畢竟,IBM曾在1990年代死而復生。

但「GE模式」已經死了,而凶嫌的名單有一長串。

GE公司這個大型綜合集團,把眾多的工業事業結合在一家公司裡。GE模式不同於純粹的控股公司,也與現代的避險基金不一樣,GE模式是要讓各個不同事業積極共用彼此的能力,以創造價值,而它的所有事業都植根於製造業。

GE模式至少可追溯到1970年代,但由Jack Welch在1980、1990年代改良強化,採用新的「事業組合重組」策略,並大舉擴張進入金融領域。如今John Flannery正在終結這個模式,出售許多事業,只留下少數密切相關的核心事業。

長久以來,企業策略人員一直在辯論GE的模式以及其他類似的模式,當年它們如何創造價值。簡單來說,它們成功的原因如下:
首先,GE受益於工業事業的規模,以及主導市場的地位。
其次,GE在複雜的產業中具有技術優勢,而且它的技術可讓旗下各個事業共用。
第三,GE的龐大事業組合,使它能優先獲得資金,並讓它在內部資金的分配上,優於各個事業各自獨立的情況。
第四, GE的優勢在於它的專業管理體系,這一點展現在它對高階主管教育和管理人才培育的投資。

但今天GE的模式會失敗,你認為「兇手」是誰,以下是我認為嫌疑最大的:

1、矽谷和資訊科技的興起
在這些資訊產業中,規模仍然很重要,但它們通常是由公司外部的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來驅動,而不是靠製造規模。矽谷的大型綜合集團模式並未消亡,Google的母公司「字母公司」(Alphabet)就是一例。但GE和資訊業已越行越遠,它在這場競賽中從來不是重要參賽者。

2、私募股權和新資本市場
私募股權和行動派投資人(activist investor)的興起,以及對披露更多營運資訊的要求,迫使GE必須證明,它的價值真的超過旗下各事業價值的總和。
此外,過去十年資金泛濫,意味著GE的規模不再是籌集資金的優勢(甚至根本不曾算是優勢)。

3、商學院
在GE模式的消亡中,商學院扮演了雙面刃的角色。
GE公司曾經是商學院的英雄,尤其是傑克·韋爾奇,他的成功之道被廣泛流傳,然而,未來想要靠這套方法再創奇蹟,就沒那麼容易了。

4、經濟衰退
毫無疑問,金融市場的崩潰,扼殺了GE資本(GE Capital)的業務,當時它正開始成為GE事業組合裡最重要的部分。難怪在GE模式的解體中,GE資本將是公司出脫的第一個大型事業。加上過去GE投資了過多石油和天然氣產業,讓公司整體業績每況愈下。

總而言之,經濟衰退只是對GE模式的最後一擊,之前它已遭到較大、較持久力量的打擊而嚴重受損。GE模式因全球化競爭、技術革命、投資人的力量,以及專業管理的普及而消亡。

二、11月11日,國際油價繼續承壓,布倫特原油期貨下沈至82.56美元/桶。從10月份的急漲到這個月的下挫?怎麼解讀這波變化?是能源危機還是通貨膨脹?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Oil prices head for weekly fall after volatile week〉(油價在波動一周後走向下跌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Investors Buy Oil on Inflation Fears, Pushing Prices Even Higher〉(投資者因擔心通貨膨脹而買入石油,推高油價)
●Reuters路透社:〈Oil prices plunge into close, roiled by inflation fears〉(受通貨膨脹擔憂影響,油價暴跌)

分析解讀

此前有報告顯示,美國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6.2%,通脹率升至逾30年新高,進一步導致了原油價格的上漲。所以市場預期白宮和美國聯準會抑制物價上漲的行動,導致利率上升和貨幣政策收緊,推升了美元的走高。這是10月的狀況。

這加大了拜登政府動用戰略油儲的壓力,所以油價在10月之後開始下跌。美國總統拜登已要求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NEC)努力降低能源價格,並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打擊能源行業的市場操縱行為,以更大力度地扭轉通脹。削減能源成本的措施,可能會從戰略油儲中釋放更多原油。

10月26日布倫特原油期貨結算價錄得86.4美元/桶,再創自2015年以來新高。為什麼油價會步入陡峭上行通道?

其一是全球能源緊缺,天然氣和煤炭價格,年內漲幅分別達124.62%和237.66%,油價漲幅相對偏低為69.11%,使得部分能源需求向石油轉移;

其二,今年冬季氣候或提振採暖需求,加劇市場對能源不足的擔憂。然而供給端OPEC+依舊按原計劃增產,並未擴大增產規模,美伊談判停滯不前,導致原油供需缺口加大,全球原油庫存量快速收縮。

如果要分析通貨膨脹和能源危機的關係,可以分三個層次:

1、油價影響CPI主要通過兩種路徑,首先是對交通工具用燃料,以及居住水電燃料。
2、油價與PPI生產資料之間的相關係數與CPI類似,與生活資料相關程度很低。
3、不過這次油價會上漲,大多數認為是跟中上游成本的上漲有關。

隨著各國疫苗施打率和對疫情的容忍度不斷提升,全球原油需求端的復甦,已呈現出常態化趨勢。加上寒冬將至,歐洲將面臨能源的需求,加上供給端卻缺乏擴張的能力,OPEC+增產目標沒有達成,頁岩油沒有走出颶風的陰影,加上擴產能力有限,所以整個供給端沒有跟上。

許多人評估,原油價格衝上100美元/桶是有可能的,變量干擾不改大勢判斷,在需求回暖且不斷升溫、供給短期難以配套的情況下,9 月全球原油供給缺口達240萬桶。

美國正在經歷「多米諾骨牌式」供給經濟學課程。供應鏈嘩嘩掉鍊子、物價噌噌往上漲、到處都缺工……聖誕購物季即將來臨,業界預測,疫情下美國人購買商品而非服務的消費需求將持續強勁。

經濟學家說,美國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新冠疫情暴發前的「過剩經濟」,轉變成「短缺經濟」。必須注意到,美國的供應鏈是一條高度全球化的供應鏈,而通貨膨脹、勞工短缺、供應鏈緊張,這三大問題在美國井噴式爆發、相互推動,而全球不同程度與其共振。這些問題溢出了經濟領域,造成了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的陰影。

從原油的國際行情來看,歐洲的布倫特期貨8月曾跌至約64美元/桶,原因是Delta新冠病毒感染在全球擴大,認為石油需求復甦遲緩的看法加強。但是,原油行情從那時開始迅速走高,布倫特期貨一度突破86美元大關,與美國原油期貨一起創出7年來新高。

原油價格上漲,打擊處於復甦過程中的世界經濟、還將動搖金融和外匯市場。這次漲價涉及三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美國本土受到大型颶風「艾達」的影響,美國被迫超預期減產。另外就是美國拜登政府除了請求OPEC+增產之外,別無他法。但OPEC+最後還是決定維持有產量,這是推高原油行情的第2個因素。

對於面臨通貨膨脹壓力的美國和日本等原油進口國來說,這看起來是「冷淡的態度」。不過,對產油國來說,今年冬季之後的供求明顯充滿未知數。 

此外,推高原油行情的第3個因素也迅速浮出水面,那就是全球天然氣供求緊張。由於天氣異常,歐洲的風力發電和中國的水力發電減少,俄羅斯也減少了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所以石油價格開始上揚。
 
說來說去,這都跟拜登的1.9兆美元紓困法案直接相關。美國聯準會以購債的方式向金融市場注入資金,美國聯邦政府在債務市場上融資。如此一來,大規模的貨幣流入到聯邦財政部,而聯邦財政部將接近一兆的貨幣以「紅包」的方式發到了美國家庭;大家有了錢,購物需求自然就增加。

不過,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就認為,國內貨幣政策制定者,對這次通貨膨脹風險不夠重視。他提出警告:「與我的職業生涯之中,從來沒有看過比現在更大的通膨危機。」

所以,通貨膨脹不是成本的現象,不是能源價格上漲所致,而是貨幣擴張的結果。因為疫情放任貨幣注入市場,刺激了能源金融投資需求、能源消費以及結構性消費需求擴張,推動了能源價格與物價上漲。而能源價格和物價上漲不過是通膨的表現而已,這是需求經濟學的結果,是干預主義製造需求的結果。

所以,這次的全球能源危機,與干預主義密不可分。

過去十多年,全球主要國家的能源政策打擊了能源供給,貨幣和財政政策人為地擴張了能源需求。對供給與需求兩端的干預,引發了能源供需失衡,扭曲了市場價格,在疫情復甦時爆發了能源危機和通膨危機。

美國經濟學家Milton Freidman一語道破天機,他認為通膨不是成本現象,通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貨幣現象。

1979年Paul Volcker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採納了Freidman的主張,一邊提高利率,一邊用公開市場操作回收貨幣,暴力縮減貨幣供應量。最終,以經濟深度衰退的代價,來換取了通膨衰退和宏觀經濟的穩定。這就是沃爾克時刻。

我們現在只有用正確的通貨膨脹理論,來理解當下的通貨膨脹問題,才能解答到底是能源危機導致了通脹,還是通脹導致了能源危機?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全球版本的封面設計很沈重。在黑白相間的色系中,我們看見俄羅斯總統普京嚴肅的伸出了一個大大的手掌,上面的文字說明瞭經濟學人想表述的觀點:「Putin’s new era of repression」(普京的新鎮壓時代)。

經濟學人在全球版本中,對俄羅斯充滿鎮壓色彩的變化提出了不以為然的看法。

俄羅斯最著名的政治犯Alexei Navalny,被關押在最嚴酷的監獄之中。在那以後,Navalny先生的組織被嚴厲取締,他的大部分團隊被趕出了俄羅斯,就算留下的人,也正面臨著被追捕的危險。

俄羅斯的政治犯人數,是蘇聯時代末期的兩倍多;俄羅斯的政府預算中,有三分之一被用於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其中的大部分是針對國內而來。就像《經濟學人》本週在一部紀錄片中所描繪的:隨著收入的下降和不滿情緒的增加,那些受夠了普京統治以及政權腐敗的人,讓俄羅斯的員警和安全部門不得不走向膨脹。

鎮壓作為和每個人都有關,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人權應該是普世價值;另一個原因是,俄羅斯境內的暴力早晚會蔓延到國界之外。

普京告訴俄羅斯人,西方的政策就是為了消滅俄羅斯的生活方式。為了使他在國內的鎮壓行為合理化,普京將冷戰對抗建立在與西方交手的架構之中。經濟學人最後提醒,俄羅斯的領導人,必須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做好準備。

不過我認為,經濟學人難免還是有一些西方過於偏頗的論點,這篇文章,我建議大家參考就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3 Nov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7 | RCEP將在明年1月1日生效,真如政府所言,對台灣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嗎? / 日本將推出經濟刺激方案,規模創下歷史新高。00:14:26

一週財經聚焦

一、11月初,東協宣佈,新加坡、泰國、越南、汶萊、寮國、柬埔寨等六國,以及中國大陸、日本、紐西蘭與澳大利亞等四國完成批準程序,已越過門檻,RCEP將在明年1月1日生效。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RCEP to come into force by early 2022, PH rushes completion of ratification within Nov〉(RCEP 將於 2022 年初生效,菲律賓急於在 11 月內完成批准)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Asia’s Massive New Trade Deal Is No Big Victory for Beijing〉(亞洲的這個大規模新貿易協議,對北京來說並不是一個大勝利)
●南華早報:〈RCEP trade deal reaches ‘milestone’ after ratification by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will take effect in January〉(RCEP貿易協議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批准後完成了「里程碑」,將於明年1月生效)

分析解讀

RCEP確定明年元旦生效上路,台灣主要貿易對手國與競爭者都在RCEP中,政府告訴我們,台灣已申請參加的CPTPP才是層次較RCEP高的區域經貿組織,而台灣成功加入的機率很高,所以台灣不必太緊張。

不過,我覺得這番話不靠譜,雖然短期內台灣不會受到太明顯的影響,但長期衝擊會比預期的嚴重,台灣當然該緊張,更該努力急起直追。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在去年11月正式完成簽署,成員國包括東協10國,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共15國。會員國當中,涵蓋了台灣大部分的出口國家。

本來,RCEP談判進展緩慢,又歷經印度退出的波折,各方並不認為可以在一年內達到生效門檻。但沒有想到在疫情期間各國加緊速度,RCEP進展比預期來得快,明年元旦將生效上路。

從全球經貿角度看,RCEP生效上路,當然是意義非凡又衝擊鉅大,我們可以從以下原因觀察:
1、這是一個涵蓋22.7億人口、GDP規模26兆美元、出口總額5.2兆美元、全球最大的經貿組織,大體上就是佔有全球經貿3成以上江山。
2、這個組織包涵了全球第2、3大經濟體(中國、日本),還有一個新的經濟強權--韓國及東協。
3、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第一個把中、日、韓「綁在一起」經貿組織,在各國間與區域內,會產生什麼「量變」與「質變」,深受關注, RCEP上路也代表全球經貿版圖的變化。

對台灣這種出口導向的經濟體而言,出口就是經濟命脈,過去出口佔GDP比重大概在6成左右,去年以來出口大好後,這個數字已上升到7成。而台灣出口前3大市場就是中國、東協、美國。而台灣出口到RCEP的產品,佔全部出口的比重超過5成左右(扣除香港部份),因此覺得RCEP對台灣出口與經濟「不會有太大影響」,顯然樂觀過頭了。

依照官方的說法,我們已申請要參加的CP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是層次比RCEP更高的區域經貿組織,因此台灣參與CPTPP更重要,而且「希望很大」。

但這番話只說一半,結論完全錯誤。

與CPTPP相比,RCEP主要焦點在傳統的商品貨物貿易上,並未納入國有企業改革、環保和勞動問題的規定,規則的水平偏低,因此CPTPP被視為「層次更高」的經貿組織。但重點是,納入其它項目,未必代表經濟效益就更高。

事實上,所謂納入環保、勞工、國企改革等規定,是美國當初基於其本國利益提出的要求,單純以對出口、貿易、經濟而言,未必有實質意義。RCEP對傳統商品貨物的涵蓋面更廣泛,就以CPTPP的領頭羊日本而言,RCEP可推高其GDP達2.7%,效益遠高於CPTPP。台灣以此當作RCEP「經濟效益不高」、未加入影響不大的理由,顯然說服力不大。

再者,台灣加入CPTPP之途,在中國搶先提出申請後,將越來越難,絕對不是理所當然能加入、甚至水到渠成的事,中國大陸同不同意,將成了台灣能否加入的關鍵;更何況加入CPTPP遙遙無期,而RCEP的衝擊馬上就到來。

除了實質經貿利益外,RCEP上路也有深遠的地緣政治意義。大部份專家都同意,21世紀最重大與重要的地緣政治議題,就是中國崛起與中美相爭。

所有人都看到過去幾年中美間的貿易戰、科技戰,雖然「新冷戰」之說是否成立尚有爭議,但美國確實就是拉著歐洲與亞洲友邦,想方設法在經濟與國際政治上孤立中國,搞印太同盟、美英澳「新三國同盟」、極力拉攏東協國家選邊等。

在RCEP生效上路,對中國與地緣政治之爭最大的影響就是:

一、政治層面:
美國已不可能在經濟上孤立中國。不僅如此,在大部份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國都已是中國的情況下,這個關係還會進一步深化,且更難回頭。包含那些美國最親密的盟邦,都會因RCEP,而與中國經濟形成更密切的結合,美國會更難找到「切入點」。

二、經濟層面:
雖然「政經」不可能完全分離,但經濟永遠是更重要的議題,而且時常重要到可「蓄意忽視」政治議題。因此,即使有美日同盟、印太聯盟、美英澳新三國同盟等諸多以中國為地緣政治假想敵的聯盟,但相關國家還是為了經貿利益,與中國一起參與RCEP,這點也可能為中國創造其它機會。例如日本官員就說:「中國遵守RCEP協定的情況,將成為觀察能否加入CPTPP的一個指標」,澳洲則期望藉此要求中國停止對澳洲的「貿易戰」。

對台灣而言,缺乏FTA與區域經貿組織的優惠關稅利益,短期影響是出口,長期影響是投資。雖然台灣近年受惠於中美貿易戰與疫情因素帶來的各種效應,出口拉出長紅,但這些優勢不會永遠存在。回歸基本面後,相對RCEP、CPTPP等成員國,台灣的對外出口與競爭力是處於不利地位。對2個月後RCEP的上路,台灣當然該緊張應變。

雖然目前國內對於RCEP影響程度,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台灣在加入CPTPP之前,必須先承受RCEP生效的衝擊。台灣目前約有七成產品出口到RCEP,其中有超過四分之三是零關稅,主要是以資訊電子類產品為主,近年來出口表現不錯。另外由於RCEP原產地規定寛鬆,生效後不會改變原有產業分工模式,所以這類產品受RCEP影響有限。

至於非零關稅產品,則集中在石化、機械、紡織及食品等,這些產業近年來受到RCEP區域內FTA的貿易移轉效應,不但佔台灣出口比重下滑,在RCEP的市佔率也下降。未來在面對RCEP生效後新一波降稅,出口可能持續受到壓縮;如何降低關稅劣勢,避免市佔率繼續下滑,為未來重要的課題。

亞太地區原本即是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熱點,近年來許多國家除了將原本FTA升級外,也形成不少新的雙邊FTA,大型FTA的進展更是超出預期。未來RCEP與CPTPP更會持續競逐新成員,全球將形成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歐盟、RCEP與CPTPP四足鼎立的情勢。

最近KPMG有份報告,我覺得極具參考價值,分享於下:

RCEP效應雖然對台灣的影響巨大,但將有利於在大陸的台商轉型升級。

KPMG表示,因為中國大陸加入RCEP後,未來將從Made in China變成Made for China,台商除可配合綜合保稅區內銷課稅制度調整,彈性靈活運用外,RCEP效應將有利於大陸台商轉型升級,延長產業鏈分工,把製造功能移向區內相對低度開發之國家,與東協國家配合打造生產線。

中國大陸稅務機關目前積極針對企業,建構「全球一戶式管理平台」做為納稅管理工具,有越來越多台商企業收到填寫要求,當中涵蓋多年度主體文檔、本地文檔、國別報告、集團年報及稅務申報等資訊,負擔相當沈重,台商一定得及早應變。

二,11月19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敲定財政支出為55.7兆日圓的經濟對策,創下歷史新高,也超越2020年4月所提經濟對策的48.4兆日圓。岸田首相表示,直接的經濟效果估計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6%。為什麼日本突然開竅,積極動作?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Reuters路透社:〈Japan unleashes record stimulus package, bucking global tapering trend〉(日本推出創紀錄的刺激計劃,為了阻擋全球的縮減恐慌)
●Economist經濟學人:〈As consumer prices rise across much of the world, inflation in Japan stays stubbornly low〉(隨著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消費者價格(CPI)上漲,日本的通貨膨脹率開始蠢蠢欲動)
●CNBC:〈Bank of Japan projects low inflation for years, signals delay in stimulus withdrawal〉(日本央行預計通貨膨脹將持續多年的低位,似乎暗示會推出刺激措施)

分析解讀

按照《日經新聞》11月19日的報導,這次經濟對策由4個支柱構成,按財政支出來看,分配22.1兆日圓,用於「防止新冠疫情擴大」。首先,9.2兆日圓會用於「與新冠疫情共存下,重啟社會經濟活動和防備下一個危機」。其次,為了防止疫情再度蔓延,將投入資金充實醫療體制。

另外,為了強化經濟安全保障,還要給日本國內的半導體生產提供補貼。最後,為了扶持重要技術的研發和實用化,爭取今後確保5000億日圓規模,為建設半導體和疫苗生產設施提供支援。

日本政府將於11月下旬彙總2021年度補充預算案,這項經濟對策預計12月中旬將獲得通過。

通貨膨脹在全球飆升,價格上漲現在超過了許多國家央行的目標,但日本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特例。儘管日本政府長期以來一直試圖引發通貨膨脹,但消費者價格仍然拒絕讓步。  

9 月份,它們的同比僅上漲 0.2%,而同期通膨(不包括新鮮食品和能源價格)實際上下降了 0.5%。 高盛的分析師預估,10月份最新數據中,甚至可能是負數。相比之下,10 月份美國的「核心」指標上升了 4.6%,英國上升了3.4%,德國上升了 2.9%。

這並不是因為沒有嘗試。在近十年時間裡,日本政策制定者幾乎用上了經濟學家主張的所有方法,試圖抬高物價。他們用低成本資金刺激經濟,在公共工程等財政刺激項目上花費巨資,並將利率降至幾乎可以免息借貸。

2013年,在當時新選當的安倍晉三(Shinzo Abe)首相帶領下,日本開始以最雄心勃勃的努力,來解決疲軟的經濟增長和拉高通膨。

當時,政府開始了大規模貨幣和財政刺激,大量購買股票並降低利率,以期鼓勵借貸,並為經濟注入更多資金。期待隨著現金供應的增加,人們會覺得金錢的相對價值下降,從而有效推高價格。有了大量資金,消費者和公司都會花更多的錢,這下就有了通貨膨脹。

雖然整體的表現似乎不如預期,但安倍經濟學仍然有貢獻。從中得到的一個結論(貢獻)是,政府可以在不引發通膨迅速上升的情況下,花費比他們想象的更多的錢。另一個結論是,他們過去認為刺激增長所需的支出還不夠,可能還必須再花費多得多的支出。所以,日本「給了美國更多的自由,來試驗更大膽的措施。」

這是怎麼回事?日本為何能不受全球趨勢的影響 ?

日本最近公布10 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 7.9%,為 1980 年以來的最大單次漲幅,主因是進口成本上漲。不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就是不漲。

日本過去幾十年來幾乎沒有通貨膨脹,這種根深蒂固的預期,造成絕大多數的生產者根本不敢把進口價格上漲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在 10 月份的新聞發佈會上,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將這種企業的意向,歸因於日本週期性通貨緊縮期間養成的習慣--公司有充分的理由抵制漲價。上周,醬油生產商龜甲萬宣佈,其價格較 2 月份上漲 4~10%。這樣的事件在美國可能幾乎不會被注意到,但在日本,它竟然成為了全國新聞。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日本消費者復甦乏力。今年第三季度私人支出下降,現在比 2019 年底的水平低 3.5%。而耐用品支出是美國通脹的主要來源,日本過去八年幾乎持平。
 
這表明,無論全球其他地方的價格上漲到什麼程度,無論是與疫情相關的供給面限制、需求面刺激,還是兩者的某種結合,在面臨數十年的低通膨之後,日本光靠貨幣寬鬆政策是難以發揮作用的。

現在關鍵就在於,這些錢實際上是由消費者花費而不是儲蓄,這些經濟措施能不能達到預定成效,就看消費者願不願意花錢,否則,日本又會成為被通貨膨脹遺忘的地方。

在這裡我想引述白川方明於2021年8月出版的著作《動盪時代》(Tumultuous Times: Central Banking in an Era of Crisis )。他是日本央行第30任行長(2008—2013年),也是日本知名的經濟學家。他在書中嘗試分析日本陷入經濟疲軟的「迷失的20年」,到底這種迷失有多麼可怕呢?以及成因為何?

他根據1993~2008年的數據,按當時的日元計算,自1993年首次出現負增長算起,到2008年,日本人均GDP的年均增長率僅為0.05%。也就是說,日本經濟在這15年中基本沒有增長。

究竟為什麼日本經濟會發生這麼大的問題呢?為了更好地找到答案,他委託原調查統計局局長早川英男,和時任調查統計局局長門間一夫進行研究。

他們以現實數據、相關企業的大量信息、經濟學中的增長理論、企業戰略相關的管理學理論等為基礎,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另外,日本央行的其他經濟學者也對老齡化、少子化、 財政可持續性、地方金融機構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

最後,他們認為日本面臨的真正挑戰是:人口快速老齡化,以及企業競爭力下降。

企業競爭力下降是因為技術進步的停滯,而技術的進步需要創新,人口老齡化卻又降低了日本社會的創新能力,在在都造成了整體的惡性循環。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直白而充滿寓意。在黃色的封底前,我們看見的是一座被一個人手腳貫穿的政府大廈。是的,那是一個象徵權力已經過度膨脹的官僚體制,或是政治人物形象。果然,上面一排黑色大字:「The triumph of big government」(這個大政府的回歸)。
 
經濟學人本週的封面故事,著眼於全球政府規模的持續增長。

各國政府在這場防疫上,包括貸款和擔保,總共支出了大約17 兆美元,預估佔據了全球 GDP 的 16%。按照目前的預測,2026 年全球每個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政府支出佔 GDP 的比重,都將遠遠高於 2006 年。

美國即將支出1.8 兆美元用於擴大福利政策;歐洲正在實施高達7500 億歐元(8500 億美元)的投資基金;而日本政府則承諾,將加大資金投入來支持「新的資本主義」。即使是像美國的雷根和英國的柴契爾夫人這樣的大政府體制殺手,他們也只能是這個現象長期趨勢中的曇花一現。
 
經濟學人認為,這些大政府的發展對整個社會真的不好,因為裡面會帶來包括政治分贓(Pork barrel politics)和官僚帝國的建設。

但這個大政府情況的發生,其實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就是福利國家必須提供的服務(例如醫療保健和教育)的價格增長速度,快過了經濟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因為選民想要的越來越多,政府只好變得越來越大,以便提供更好的教育和醫療保健、為了跟上人口老化步伐的老齡支出,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各種行動。大政府體制看來似乎是欲罷不能。 

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必須能夠辨識「國家可以做什麼」和「不可以做什麼」,還要能避免政府權力大到人謀不臧。擁有一個好政府的獲益將會非常巨大,不僅可以體現向淨零碳排放的快速過渡,和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可持續的社會安全網,還可以讓我們擁有一個更公平、更繁榮的社會。

 在 20 世紀,古典自由主義者曾經確保了政府的經濟成長與人類的進步相輔相成。在21世紀也,我們希望也必須是這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0 Nov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8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中國經濟年度報告,認為最近的中國經濟「仍然持續復甦,但勢頭正在放緩」 /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獲得拜登總統提名,續任主席四年。00:13:36

一週財經聚焦

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中國經濟年度報告,認為最近的中國經濟「仍然持續復甦,但勢頭正在放緩」。並提及疫情再次擴大帶來的消費增長乏力、電力限制和政府的房地產調控正在產生影響。我們要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China Property Risks to Economy Can Be Contained, IMF Says〉(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中國經濟面臨的房地產風險可以得到控制)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Chinese Tech Giants, Under Pressure From Regulation, Now Face Economic Drag〉(中國科技巨頭在監管壓力下,面臨經濟拖累)
●Economist經濟學人:〈China’s communist authorities are tightening their grip on the private sector,Its growth model is at risk〉(中國共產黨正在加強對民營部門的控制,這讓它的增長模式面臨著風險)

分析解讀

最近台灣有關中國大陸最紅的新聞,應該就是遠東集團遭中共官方祭出行政裁罰、追稅等手段,逼企業繳出逾4.74億人民幣罰金(約20億台幣)。但根據上市櫃企業所公布的財報,自2019至2021年上半年間,台泥等7家以中國內需市場為主的企業,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的獲利情形普遍不佳,與中國官方宣稱的「疫後經濟成長」背道而馳。

我看見的是餐廳、咖啡廳或許仍然人聲鼎沸,但房價確實明顯下跌,而民企的物業開發限制也愈來愈多,這一點遲早仍會影響其他投資或消費行為。

現在的中國為了穩定增長,政策資源高度集中在新能源及電動化發展趨勢的產業上,除此之外,像週期性的上游資源品、中游結構較弱的代工製造業,以及下游大眾品的消費,動能皆未見明朗,在投資考量上確實應該保持警戒。

回到IMF的這份報告。根據統計,2021年第3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只有4.9%,已經連續兩個季度經濟成長趨緩,且其經濟放緩速度,遠超過市場的預期。

探究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因為房地產市場嚴重緊縮,使地方政府投資更保守,壓抑整體的投資動能。此外,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所採行的網路平台反壟斷、三道紅線、共同富裕及能耗雙控等政策,無疑進一步削減投資動能。

另一方面,中國的國內消費未能即時遞補缺口,目前經濟成長動能僅依靠出口擴張,隨著全球對於資通訊產品的需求日趨飽和,加上基期已墊高,後續出口成長動能也將顯著下降。

除此之外,中國大陸前景不僅不容樂觀,而且多項嚴峻的經濟風險也正襲來。首先,中國大陸面臨相當高的停滯性通貨膨脹風險。

根據中國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10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為13.5%,再創新高;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1.5%;兩數據之間的「剪刀差」擴大到12個百分點,同樣也刷新歷史紀錄。此一數據隱含內需不振,致使廠商不敢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另外,中國統計局日前公佈的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來到了49.2,比上個月續跌了0.4點,持續低於50的榮枯線,而且已經連續兩個月呈現緊縮,這顯示製造業景氣明顯下降。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生產指數及新增訂單指數雙雙續跌,分別為48.4和48.8,繼續位於緊縮區,在在顯示製造業生產面及市場需求面皆有所弱減。上述這些狀況,將加劇停滯性通膨的危機。

再者,中國大陸正面臨相當大的債務風險,這個現象可由其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數據分析而知。2021年前三季,各城市建設公司尚舉債近人民幣4兆元,年增率約19.5個百分點,凸顯地方政府隱形債務不斷升高。今年前八個月,共17家中資企業爆發了77起債務違約,違約金額累積高達人民幣815億元。

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同時面臨了相當大的資產價格泡沫方風險。前些時日發生的恆大事件雖不致引發系統性風險,但是中國大陸持續整頓房市,房市前景持續看淡,儼然已成了金融體系的一隻最大灰犀牛。

最後,中國大陸同樣面臨城市及青年的失業風險。根據調查,截至9月底,其31個大城市的失業率高於全國城鎮的平均失業率,顯示失業率相當嚴重。其中,16歲到24歲的失業率高達14.6%,更凸顯了青年失業問題極度嚴重。

而金融方面,在中國,過去這半年來你如果太過高調,肯定會經歷著異常糟糕的一年,我們看見企業巨頭陷入了困境,高調奢華的藝人也從互聯網上消失了。

現在,另外一批過的滋潤卻藏污納垢的人群,正逐漸感受到越來越強的灼熱感,那就是監管鎮壓正在開始關注的--部分民營企業和區域性銀行之間錯綜綿密的裙帶主義份子。這包括了內幕交易、優惠信貸以及鬆散的企業治理造成的社會不穩定,特別是在那些中國金融體系輕忽的區域,或隱藏在地方金融體系之中見不得人的勾當。

最新最突出的一個案例就是恆大集團。據說監管部門正在調查,恆大是不是有使用非法的手段,進行了大約1000億人民幣的不當貸款。它代表的是地方、城鎮銀行的金融風險,我們稱之為「中小銀行的權貴主義」。

外國投資者很快就掌握了風險,中國的垃圾等級美元債券的收益率,已達到令人震驚的24%,這將令很多投資人卻步。在恆大的1,000多個在建項目中,事實上很多工程已經停滯。
 
但正如經濟學人上周所報導的那樣,另外一種危險就是「裙帶資本主義」,它一直都在中國的中小型銀行中蓬勃發展。由於最大的國有銀行較願意向國有企業提供貸款,民營企業家因而選擇入股中小銀行股權,希望借此能夠優先獲得更多的信貸。

儘管所涉及的銀行通常規模很小,但它們加總起來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透過經濟學人的分析,私人所有權的大張旗鼓,意味著農村銀行資產高達39.4兆人民幣將會受到私人利益的控制或影響。

目前,中國擁有134家城市銀行和1,400家農村商業銀行,規模佔據整個商業銀行產業的32%,總資產超過了90兆人民幣(約14兆美元),這幾乎是英國整個銀行系統的規模。

經濟學人認為這暴露了習近平經濟哲學的局限性。國家控制範圍的擴大,可以防止全面的恐慌,因為這表明了所有銀行都會由政府承保。但它沒有承認的另外一個重要事實,是和經濟層面有關的。

許多困擾中國市場運作的扭曲,正是由嚴格的國家控制所推動的。在許多民營企業中,與貸方的種種內幕交易,通常是因為國有銀行系統不理會民營企業需求。透過重申國家的權威,習近平或許可以成功地避免一場突如其來的壞賬危機,但他的不願接受市場規則約束,不願公平的對待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以及不願為投資者提供更明確的可預測性,都只會讓中國的金融體系,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承受著充滿危險的扭曲。  

在科技層面,即使是這個世界最精明的科技投資者,最近也開始感到困惑和卻步。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CIIF)的投資組合,讓各地創業投資家羨慕不已:它擁有社交媒體集團抖TikTok的北京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和類似Twitter的平台微博的子公司股權。它還持有中國最先進的人工智慧 (AI) 集團之一商湯科技,和正流行的短視頻服務快手的股份。這個基金的投資清單,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科技產業名人錄。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投資的條款,CIIF持有字節跳動子公司1%的股份,但它在董事會中是有話語權的。在紐約上市的微博也達成了類似的交易,CIIF僅以1,070萬元人民幣(150 萬美元)就擁有了1%的股權。但事實上這些公司根本不需要資金。

CIIF也正計劃募集一個1000億元人民幣的基金。這是一個足以與矽谷任何一家大型創投基金匹敵的金額,但CIIF一點都不需要擔心,因為太多投資人看上了CIIF可以帶來的巨額回報。

這家成立僅五年的公司,並不是一個典型的投資基金。CIIF主要由中國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CAC) 所擁有,這是一家強大的互聯網監管機構。

CIIF的投資,是中國正在形成的國家資本主義新徵兆,畢竟,這是一個共產主義的政權。這樣的情況對於企業的發展和民營的創新,都帶來很大的阻力。

對於習近平推動的,由共產黨控制經濟的新時代來說,一個令人不安的前景正在出現:國家的資本投資模式因為擔心違反意識形態可能降低企業的投資回報,並扼殺企業的競爭活力。對於現在想在中國做生意的人來說,有人指導你如何避免與共產黨發生衝突,可能會是最有價值的事。

二、美國聯準會(Fed)主席Jerome Powell (鮑爾)獲得拜登總統提名,續任主席四年,現任理事Lael Brainard(布蘭納德)則獲得提名為主管貨幣政策的副主席。怎麼解讀這項人事命令?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Biden plays it safe with continuity at the Fed〉(拜登在美國聯準會主席的任命上打安全牌)
●CNBC:〈Here’s what Jerome Powell’s second term as Fed chair means to you〉(這就是鮑爾續任美國聯準會主席對我們的意義)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Fed Officials Debated Inflation Concerns, Taper Pace at November Meeting〉(美國聯準會官員將在11月會議上討論通貨膨脹擔憂以及縮減貨幣)

分析解讀

所有想要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都很喜歡這句話:「you do not change horses in midstream.」(你不應該在中途換馬)。由於New Jersey和Virginia令人失望的選舉結果,拜登總統肯定很在乎這句諺語,所以他才會重新任命現任美國聯準會主席鮑威的連任。在這個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的時候,這個作為可以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一個穩定感的來源。

整體而言,鮑爾在這個全球最強大的央行裡,表現還是令人欽佩的。他帶領著美國經濟度過了新冠疫情的肆虐,防止了金融市場的崩盤,並阻止了經濟下滑到一個無以復加的境地。真要說明一下,那當前的通貨膨脹上升,證明刺激措施是正確的,它很好的反映了復甦的強勁程度。隨著央行宣示現在準備開始撤回紓困刺激的支持,鮑爾又展示了令人欽佩的溝通技巧,他正意圖為政策的正常化奠定一個基礎。

然而,他也發現自己正處於兩個衝突的交火中。第一個衝突是對中央銀行的內部矛盾:今年早些時候,兩位地區性的央行副主席涉及了股票內線交易並提出辭職,美國聯準會主席已經開始收緊了監管央行官員金融資產的規則。

在第二個衝突中,鮑爾大多是旁觀者。他夾在民主黨的兩個交戰派系之間,左右為難。拜登受制於民意支持度偏低,且最新一輪的擴大支出法案又卡在國會,為避免經濟及金融市場節外生枝,因此對此一重要人事任命選擇延續與妥協,絕對是最安全、最好的做法。

由於鮑爾、布蘭納德兩人的貨幣政策立場都屬於「大鴿派」,儘管當前美國通膨居高不下,預料在貨幣政策上仍將是「小緊大鬆」局面。

拜登提名這兩位人選,很大一部分是基於政治妥協,遷就經濟現實及避免金融動盪。拜登提名人選固然需得到民主黨參議員全力相挺,最好還能爭取到部分共和黨議員的支持。因此拜登的這項人事提名,我覺得是最好的安排。

副主席提名人布蘭納德,原本也是拜登考慮的Fed主席人選,雖然她的經濟專業能力不容置疑,在柯林頓主政時,她曾任白宮的副國家經濟顧問,歐巴馬時代則擔任過財政部主管國際事務次長;她的夫君坎貝爾,今年則出任拜登政府的副助理國安顧問。但也因為她與民主黨的關係太好,共和黨自然擔心她在貨幣政策上會為拜登保駕護航。

加上布蘭納德一向反對鬆綁金融法規,與共和黨的立場不合,更「得罪」華爾街金融機構,如果拜登提名她出任主席,必將遭到共和黨議員杯葛,民主黨內也有「溫和派」參議員不會支持,從而影響拜登最重視的新一輪擴大支出法案能否通過,這才是重中之重。但提名她出任副主席,較容易獲得國會通過,副作用也較小。

從經濟層面上來看,拜登的提名也遷就經濟現實。

由於通膨升勢已不容忽視,Fed決定於11月啟動資產購買計畫「退場」程序;若在原定期間內通膨進一步惡化,更不排除加速「退場」的可能性,從而影響首次升息時機及後續升息速度,明年貨幣政策操作可謂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拜登若在此時陣前易帥,將使不確定性更高,是為兵家大忌。

其實鮑爾與布蘭納德在貨幣政策上同屬「大鴿派」,因此短期之內,利率應該都還是會維持在低點。

鮑爾目前不僅是政策環境進退兩難,還不乏內憂外患。

目前美國經濟復甦勢頭已經出現洩氣信號,總就業人數仍不如期,許多人對就業率的低下都有不同意見,鮑爾因此顯得左右為難。

倫敦金融時報指出,鮑爾面臨的挑戰可以從兩方面觀察,首先是通貨膨脹。10月消費者物價比去年同期猛升6.2%,升幅創31年新高。且因勞工供給短缺,工資已持續上升,一旦形成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發生惡性通膨,甚至停滯膨脹的風險都將升高。

即便聯準會呼不斷籲通膨只是暫時現象,但倫敦金融時報還是認為該盡早做好預防措施,否則通膨一旦來的比預期快且影響範圍廣,到時就會為時已晚。

那麼,總統手上有哪些牌呢?

白宮手上籌碼並不多,更多扭轉物價上漲的責任落在聯準會身上。

美國前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曾經說服企業不要漲價,建議工會凍結調薪要求,這個作法被稱作「口頭干涉」(jawboning);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分別在1971年和1973年控制薪水和物價,雖短暫抑制通膨,但鬆綁後物價便再度飆漲;前總統福特(Gerald Ford)實施「立刻打擊通膨」(WIN)政策,鼓勵自種青菜、減少食物浪費,但多數人嘲笑以待。

拜登上周簽署1兆元基建案,建議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調查,是否有非法行動造成油價高漲。

拜登當前遇到的另一個挑戰是,美國聯準會正在不斷擴大它的職權範圍,現在連氣候變遷也歸它管。鮑爾曾表示,氣候暖化應該由其他政府機構來解決,而布蘭納德似乎比較接受美國聯準會接手對碳融資的監管。拜登的聲明強調鮑爾和布蘭納德「都深信,需要採取緊急的行動」,這意味著鮑爾已將他的立場轉向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正在做的事情。

事實上,歐洲央行曾警告,如果歐洲銀行未能認真對待氣候變化,它們「最終」可能面臨更高的資本要求。

央行這種想法應該是要受到認同和歡迎的,不過因為美國政治圈處於分裂的狀態,因此鮑爾的第二任任期,看起來並不輕鬆。

《經濟學人》總評  

在暗黑的封底前,我們看見一個鮮紅色的飛彈射向了天空,彈頭後面掉出來的是數不勝數的美元鈔票。左上角的幾個字最為傳神:「Adventure capitalism」(冒險資本主義);副標題是:「Startup finance goes global」(新創金融走向全球)。

這期經濟學人用了四篇文章說明這個主題。過去50 年,創業投資(或稱冒險資本)產業,佔全球機構投資人管理的資產比例的不到2%,但它資助新創與新創意的作法已經改變了全球的商業運作。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10家企業中,就有7家都是藉由創業投資支持而崛起的,無論是搜索引擎、iPhone、電動汽車,甚至新冠疫苗,背後都可以看見創投資金的身影。

今天,隨著4500億美元這樣一個前所未有規模的新資金進入了全球創投領域,資本主義造夢機器正在進行一個自我擴大和轉型的變革。

從長遠看,它正在使得這個產業越來越全球化,不但讓創投資本注入了更加廣泛的行業範圍,也使得普通投資者有機會獲得創投的青睞。而經濟學人認為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催生了更多的創新。

隨著創業投資在全球範圍內的不斷擴展,美國本土以外的企業家將有更好的機會參與其中。加上價格越來越低的雲端計算和遠端工作的普及,創建新事業的門檻正在降低。 創業投資的存在就是為了吸收好的創意想法,並讓它們變得更大更好。能將這樣的邏輯應用在產業本身,經濟學人認為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7 Dec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9 | 美國計畫在印太地區創設一個全新經濟架構,台灣在當中有什麼角色? / 歐洲商會近日向政府提出年度建議書,我們該如何看待?00:15:51

一週財經聚焦

一、就在拜習視訊峰會之後,美國商務部長Gina Raimondo立刻訪問了日本、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她說美國沒有考慮重返《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而是會另起爐灶,在印太地區創設一個全新經濟架構。這個構想意味著什麼?背後有什麼深層含義嗎?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arrons巴倫週刊:〈China Is Racing Ahead to Lock in Asian Trade. Time to Worry.〉(中國搶先鎖定亞洲貿易。是時候擔心了。)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U.S. Needs More Substantive Asia Economic Plan, Singapore Says〉(新加坡稱,美國需要更實質性的亞洲經濟計劃。)
●Reuters路透社:〈U.S. commerce chief sees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early next year〉(美國商務部長表示,將在明年初看到新印太經濟框架。)

分析解讀

中國大陸在9月16日突然宣佈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之後,引起各國高度關注。美國政府立即聲明,中國大陸欲加入CPTPP,應由CPTPP成員所決定,美國現階段並沒有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意向。

中國大陸確實藉著FTA到處插旗,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此外,中國也與不少一帶一路軸線國家,廣簽雙邊FTA。

反觀美國在亞太地區幾無進展,特別是CPTPP,前身是美國一手打造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目的是在增加美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以制衡中國。到底美國近期有何打算?

不過美國商務部長Raimondo最近宣稱美國不加入CPTPP,這是美國對CPTPP有史以來最明確表態,也是最直接的否定,顯示拜登仍沿襲川普不參加FTA的策略。

美國當然更不可能申請在2022年生效,但規定生效一年半才吸納新會員的RCEP。所以直到2024年拜登總統第一任期結束前,美國在大型FTA進展將成真空狀態。

但這不是代表美國缺席,它在籌組成立一個超越CPTPP,比傳統FTA更穩固的新經濟聯盟。

最近拜登總統宣佈,美國將建構印太經濟架構。目前雖然尚未公佈內容,輪廓仍未確定,不過重點將不在傳統FTA市場開放部分,而是聚焦在新興項目諸如數位科技、供應鏈領域,建立成員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以強化對中國大陸的制衡。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印太經濟架構)也可視為FTA的升級版。雖然目前FTA大部分都包含產業合作專章,只不過大多只是聊具一格,重點仍在市場開放。即使在高品質的CPTPP下,產業合作內容也相當簡單。

而在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衝擊下,建構韌性供應鏈,確保經濟安全的重要性大増。美國認為必需超越FTA架構,打造以美國為主軸的經濟體系,才符合美國的需求,此也可以視為美國推動的印太戰略重要的一環。

未來印太經濟聯盟涵蓋成員廣,包括先前因顧慮對中國開放市場衝擊太大,因而退出RCEP的印度,印太經濟聯盟若能具體到位,影響力不容忽視。

美國在WTO第12次部長會議前夕宣佈建立印太經濟架構,多少也顯示美國未來將跳過世界貿易組織(WTO),來重新架構全球經濟結構。因為中國沒有履行當初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的承諾--推動結構性改變,轉型成市場經濟體,所以,美國發現透過貿易談判,簽署所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中共無意認真執行協議,也因此美國一直以來都有把中國踢出世界貿易組織的想法。

但是真正要解決問題,恐怕還是要成立新的國際經濟組織,訂好條件,讓中國無法加進來。例如構想中的印太經濟架構,可以設定必須是市場經濟議題,而且資訊透明,才可加入,如此正好可將中國排除在外。

很明顯的,這次美國的一連串動作還是針對中國。印太經濟聯盟將會是美國制衡中國的重要平臺,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Raimondo描繪美國想要成立的「印太經濟架構」,說這不同於像CPTPP這類以自由貿易協定為基礎的傳統經貿組織,而是會進一步包括供應鏈韌性、半導體、基礎設施、網路安全、隱私權,以及技術標準制定等領域,特別強調是以戰略方式,協調區域內的供應鏈合作與管理。

我認為,美國這個構想結合了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恰好又對台灣有重要意義,值得進一步推敲。

現在推出印太經濟架構,強調供應鏈安全與半導體,等於是在為台灣量身訂做一樣,有把台灣正式納入的意味。與此同時,這個架構將會強調網路安全、隱私權與技術標準,顯然是針對中國而來。

以2020年全球半導體供應國的市占率來看,美國位居第一,為42.9%;臺灣位居第二,為19.7%。臺灣半導體業中的晶圓代工、半導體封測市占率則分別已超過七成、五成以上,確實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外,美國掌握了半導體的關鍵技術專利及資本,日本掌握了關鍵材料,而臺灣理所當然,就是美日印太區域經濟架構及「供應鏈韌性」不可或缺的要角。所以臺灣必須要發揮其在美日印太戰略中的科技、地緣、民主等三大價值,以及足以對中國造成重大政經影響力的優勢,與美日相互緊密鏈結。

美國拜登政府這一年來積極推動印太戰略,在政治、外交甚至軍事方面成果豐碩,唯獨經貿領域乏善可陳,一直被質疑。最近終於提出明年將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協定的構想,想藉此重返領導地位,對台灣、對亞太都是值得注意的發展。

從川普任期後半段到拜登上任,美國在印太地區動作頻繁。過去一年,跟日本、澳洲、印度領袖舉行了二次的四方安全會談(QUAD);跟韓國、日本及東協都有簽署FTA,並舉行峰會互相拜訪;甚至建立了引發爭議的美英澳防衛協定(AUKUS)。但在經貿領域卻缺乏實質的進展。拜登總統於10月拋出將推動「印太經濟架構」,而商務部長Raimondo再度於11月有更具體的說明,終於對美國印太戰略的經濟面提出較為清晰的政策輪廓。

我們該如何解讀美國的這個新佈局?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重點:
首先,看來重返CPTPP不再是美國的選項,未來將以印太經濟架構為主軸。
第二,美國預計於明年2月開始啟動,而且印太經濟架構不是只有對話,將會以「協定」(agreement)的方式呈現。
第三,印太經濟架構不是傳統經貿協定,而將以如供應鏈韌性等新興區域性經貿議題為主。

這樣充滿創意的協定,是否能做為美國重返駕駛座的支援,尚待觀察;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美國與印太盟友將會進入更有組織、更有方向的經貿問題討論,而且所談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可能會脫離關稅、投資自由化以及貿易規則等我們熟悉的領域,進入一個全新模式。

面對這個新領域,臺灣必須注意:

1,必須熟悉新機制的影響與因應
無論物流之亂還是供應鏈韌性,在診斷問題時,不可避免的會以資訊蒐集與交換為基礎,以具體掌握瓶頸所在、研商可能的處理方式。也就是,近期台積電被要求「自願」提供產能資料的情況,有可能會成為印太經濟架構之下常態性、制度性的機制。
物流之亂的解決對台灣當然有益,而提高供應鏈韌性也有助於維持我國參與,但在過程中對於這些不熟悉新機制的影響及因應,也是台灣需有所準備之事。

2,盡早準備,以參與數位經濟與標準化制定
印太經濟架構的重點似乎不再是數位貿易規則,而是涉及資料跨境傳輸、資料保護、平臺互通及加密技術等國際標準的制訂。標準化是數位經貿規則的重要基礎,也是目前國際間進展較為不足的領域,台灣在標準化方面過去參與較少,也需提早準備。

3,面對已申請加入的CPTPP及未來的印太經濟架構,台灣要更靈活有彈性
印太經濟架構與CPTPP並不衝突,甚至有互補性。不過對於如供應鏈韌性、數位貿易標準化等面向上,在美中進入戰略競爭關係的局面下,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可能形成與沒有美國參與的RCEP及CPTPP的競爭態勢。我國目前已正式申請加入CPTPP,對於印太經濟架構更有積極參與的重要性;同步準備積極爭取,是台灣應有態度。


二、歐洲商會近日向政府提出年度建議書,要求政府針對170項議題改善,其中118項是曾經提出的問題,52項則是新提出的議題。台灣有什麼啓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ocus Taiwan中央社:〈EU business group urges Taiwan government to ease border controls〉(歐盟工商團體敦促台灣政府,放寬邊境管制)
●南華早報:〈EU shelves Taiwan trade upgrade amid high-wire balancing act on China〉(歐盟擱置台灣貿易升級,以應對中國採取高線平衡措施)
●聯合報:〈歐洲商會期盼提升能源 蔡其昌:努力中〉

分析解讀

台灣政府其實應高度重視這些建議,除了這是外資的客觀建議之外,也代表台灣過去習慣的海島思維自嗨心態,是時候該改變了。

歐洲商會的建議之所以如此重要,因它是台灣最大的外僑商會,包含400家企業和860位個人會員、30個產業和倡議委員會。歐洲雖和美、日同列為台灣三大外資(直接外來投資)來源,但台灣外來投資的首要來源,並非許多人想當然耳的美國或日本,而是歐洲。

以經濟部投資統計觀察,歐洲來台投資,在最新一年累積共有607億美元,遠超過美國的240億美元和日本的232億美元。若只看過去五年(2016-2020)的年平均投資,歐洲也以51億美元遠勝日本的9.4億美元和美國的2.5億美元。美國對台友好的「口惠」,並未像歐洲國家一樣落實在投資「行動」上。

而歐洲國家對台灣的巨額投資,也出乎許多人意料地,不是以德、英、法這些大國領先,而是由荷蘭領軍。荷蘭在台投資了近800件,金額達363億美元,佔全歐來台投資過半。這當然和荷蘭是歐洲電子業相對最盛的國家有密切關係,如荷蘭飛利浦就是台積電設立時的最大民間原始股東,迄今仍是台灣外資的領頭羊。

而台積電關鍵設備供應商-荷蘭的艾斯摩爾(ASML)去年也在台灣擴大投資,已僱用超過3,000名員工。

歐洲居次的德國雖有近千件投資,但總金額不過44億美元,只是荷蘭的12%;法國的700案只帶來13億美元投資,

反而是盧森堡(30億)和丹麥(33億)超前,這應和它們在金融和風電的全球化有關。這也意味著對德、英、法等大國的引資尚有極大潛力,有待政府和企業界共同努力。

雖然歐洲這幾年經濟表現看起來老態龍鍾,但以今年前十月的歐洲來台投資而言,主要分佈在電子零件業的2.7億美元、金融保險業的2.5億美元,以及批發零售業的2.4億美元,充分顯示歐洲一般企業對台灣的瞭解非常不夠,值得政府加大力道,促進歐商對台灣的瞭解,以發展針對歐洲的招商引資。

說到歐洲,很多人不知道歐洲佔全球GDP的份額高過了四分之一,本來歐洲企業在全球所有的創業投資 (VC) 的份額中只佔據不到十分之一,但現在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數據提供商Dealroom表示,今年許多歐洲地區的創投交易都在猛增,歐洲今年成功吸引了全球18%的創業投資,這創下了歐洲的歷史新高,也為歐洲新創公司創造了更大的價值。歐洲現在已經出現了65個城市擁有獨角獸,這比全球任何地區都要來得多。

針對歐洲商會的建議,媒體的關注焦點,只放在其建議台灣防疫邊境管制應逐步廢止,為關鍵業務職位提供入境管道,讓企業得以維持業務營運和人才流通。我覺得這樣的觀點太過偏頗。

的確,台灣的疫情管制目前有點嚴苛,對大多數的外商來說很不友善。因管制機構不必承擔任何管製成本,導致企業付出了額外代價;特別是台灣今年高科技製造業的景氣特好,這種成本不會反映在成長率上,但從許許多多倒閉的服務業案例,卻可以看出這種額外代價。

歐洲商會的2022年建議書,主題為「台灣揚名全球的契機」,今天是由歐洲商會理事長張瀚書將建議書交給代表政府出席的國發會主委龔明鑫。這份建議書合計提出170項議題,議題範圍則廣泛包含了台灣沒有和國際接軌的規範或執行、外商進出臺灣的方便性和居留面對的困難、外商在台生活面對的困擾或阻礙等等。

在這170項議題中,很多人討論的是放寬邊境,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其實是第一條--台灣應該更努力和國際接軌。因為若沒有高度的國際接軌,台灣就無法因引更多的國際投資和資金。這一點,我一直覺得台灣的努力還不夠。

例如在邊境管制方面,歐洲商會指出,台灣的成功得益於獨特的地理及經濟環境,因此置身於疫情最惡劣影響之外。如今疫情威脅程度已逐步趨緩,台灣不能再僅憑恃此優勢以維繫經濟運轉。台灣與國際間密切合作十分成功,但目前策略應配合局勢隨機應變,邊境限制應逐步廢止;而首要之務,是為關鍵業務職位提供進入管道。比起逐案審查,政府應制定明確的入境標準,讓企業得以維持業務營運和人才流通。

歐洲商會理事長張瀚書則說,希望政府針對整體規劃有比較有明確標準,畢竟企業需要的人才必須有方式讓他們入境,他們也會遵守相關控管。他舉了一個例子:有個總經理離開台灣被調去新加坡,但從國外派過來的接替人選卻進不來,公司陷入尷尬處境。後來用專案方式,才獲得批准入境。

另外,報告中還提到台灣的能源問題,並提出多項建議,例如,台灣2050淨零碳排的路徑草案到底是什麼?台灣未來的能源政策主軸又是什麼?這些問題,都值得台灣政府重視。

《經濟學人》總評  

細看這一期的封面設計,你會看到在黑漆漆的封底前,是縱橫交錯的六條黃色封鎖線,封鎖線上用病毒圖案區開來的三個英文字,分別是OMICRON變種病毒、INFLATION通貨膨脹,以及CHINA SLUMP中國衰退。

經濟學人認為,這三個是現今全球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果不其然,中間幾個字說明了這次的封面故事焦點:「The threats to the world economy」(全球經濟面臨的威脅)。

在Covid-19疫苗問世以及取得臨床試驗成功不過剛剛滿一年,不料恐懼感又再次席捲了全球大部分的地區。11月24日首度在南非發現的Omicron變種病毒,似乎能夠成功繞過新冠疫苗所建立的防禦系統。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宣稱Omicron 構成了「Very High非常高」的全球風險,默德納的老闆甚至警告說,現有的疫苗都很難成功抵禦這個深度變種的新冠病毒。

面對著更多的封鎖、邊境關閉和消費者焦慮的可怕前景,投資者能夠做的,就是拋售航空公司和連鎖旅館的股票。石油價格更是已經下跌了約每桶10美元,這種跌法,通常顯示的未來有可能會經濟衰退。

確實,現在要去判斷Omicron的變種突變是不是真的比Delta 變種病毒更具傳染性或致死率,目前還為時過早,隨著科學家未來幾周的分析數據出爐,流行病學界的看法將更加清確。但迫在眉睫的問題是,疫情蔓延的威脅將再次籠罩全球經濟,並放大原本就存在的這三個威脅。

首先,是富裕國家更嚴格的封鎖隔離,肯定將傷害經濟成長。在變種病毒的消息傳出後,各國已經開始阻止來自南非的旅客—這是最早發現Omicron的國家。

其次,不平衡的經濟復甦,可能加劇第二個危險,也就是這個變種病毒很可能會加劇已經很高的通貨膨脹,而且美國面臨的壓力將會最大。

最後一個危險最容易被人輕忽,那就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放緩。如果事實證明 Omicron比Delta變種病毒更具傳染性,那將使中國目前的清零策略難以繼續,正在進行的各種管制政策,更會讓經濟增長雪上加霜。

總而言之,經濟學人這期的封面議題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嚴肅的呼籲--全球經濟體系正在面臨著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新威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4 Dec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0 | 為因應人口危機,日本政府將在2022年開放專業技術外籍人士居留資格。/ 滴滴宣佈將在紐約證交所下市,並準備在香港上市。該怎麼看待越演越烈的中美金融市場脫勾?00:13:50

一週財經聚焦

一、在少子化、人口老化,以及農村人口外移等諸多因素之下,日本面臨嚴重缺工問題。日本政府決定,在2022年開放14個職業領域專業技能的外籍人士,不限次數和居留資格,等於可以無限期在日本居留。我們可以從日本經驗學到什麼?台灣的對應政策又是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Japan looking to allow more foreigners to stay indefinitely in a major immigration policy shift」(日本希望在重大移民政策轉變下,吸引更多外國人長期居留)
●Economist經濟學人:「What the world can learn from Japan」(全世界可以從日本學到什麼)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Japan’s Economy Shrinks, but Outlook Is Brighter as Virus Ebbs」(雖然日本經濟萎縮,但隨著病毒消退,前景更加光明)

分析解讀

日本,對我們而言,就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當然,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12月1日在台灣智庫的發言:「台灣有事就等於日本有事。」肯定讓很多台灣人備感窩心。我也知道自從台灣對福島的捐款冠居全球後,台日友好就已經顯著加溫到現在。

但政治歸政治,情感歸情感,說到經濟的發展,僅管台灣在產業發展的邏輯、企業管理的風格,甚至是充斥在消費氛圍中的各種小確幸,都和日本有著切不斷的千絲萬縷。但看到日本今天這般和全球趨勢背道而馳的經濟狀況(也就是通貨緊縮),我還是打心裡希望台灣千萬別和日本一樣。

在世界上,有兩個有關日本的經典說法,第一個說法是,這是一個因為人口萎縮、老齡化和失去活力,而陷入衰退的國家。第二個說法認為,日本是一個充滿神秘感,但有點古怪的社會。

這兩個說法,都讓大家感覺日本和我們距離遙遠。但這是一個錯誤。其實日本不是一個與我們無關的國度,甚至可能是疫情過後全球的先驅。

為什麼這麼說呢?

過去二十年,日本已經面臨的許多挑戰,包括了快速的老齡化、長期的經濟停滯、層出不窮的自然災害風險,而始終夾在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紛擾就更不用說了。而這些問題,在過去兩年疫情之後,很多國家都開始感受到它們的嚴重性。

事實上,很多日本曾經發生過的問題,最後幾乎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鏡,並從中學習該如何應對。

其中第一個教訓,是原來社會必須學會怎麼忍受風險。

隨著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激增,各國都開始了解,我們都會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無法避免的天災人禍,都必須學會如何從衝擊中恢復過來。地震、水患、核災等痛苦的經歷,促使日本積極投資於抗災能力。1995年神戶發生大地震之後,該市建立了地下系統,為居民儲存 12天的用水。橋梁和建築物都經過翻新,以加強抗震能力。

現在許多日本人都明白,應對天災是每個人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國家的問題。這在疫情期間最明顯:戴口罩在日本早已普及;而在G7國家中,日本的Covid-19死亡率最低,疫苗的接種率最高。

另一個教訓是,應對人口變化的經驗。

大多數社會,最終都會像日本一樣老化和萎縮。到2050 年,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將超過65歲,在2019年,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只有十分之一。預計從現在到2050年,包括中國在內的55個國家的人口都將下降,包括印度。而人口變化當然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挑戰。

日本是全球主要的債權國,也是按當前匯率計算的第三大經濟體。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科技投資者、5G 的先鋒,從優衣庫、任天堂到無印良品等眾多全球品牌的發源地。機器人和傳感器方面的專業知識,幫助許多企業從廣泛的新工業科技中獲利。 在地緣政治上,日本在其最大貿易夥伴中國,與其主要安全夥伴美國之間,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總而言之,它其實不是一個全球性的局外人。

而日本犯過的錯誤,提供了另一套教訓。生活在大量的風險中,會讓日本在決定優先順序上變得更加困難。面對如此多的潛在天災風險,日本將焦點從氣候變化這一持續發生的最大災難上移了開。2020年,它承諾到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但細節一直不明確。政客們希望重啓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被擱置的核電站,但只要民眾不太可能同意。許多官僚對綠能仍然頑固地持懷疑態度,所以我們看到許多國家積極發展電動車,但日本是發展氫能車。

應對人口減少的一種方法,就是充分利用人力,這讓日本永遠沒有辦法發揮其潛力。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公民被剝奪了發揮潛力的機會,傳統企業以資歷為晉升的基礎(目前日本7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三到四成仍在工作),加上對老人的過度尊重,壓制了年輕人的聲音並扼殺創新。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最聰明的年輕人更喜歡新創公司的原因。

近年來,日本在鼓勵女性就業方面做得很好,但她們升職的機會仍然太少。雙軌勞動制度使年輕人和婦女從事不穩定的兼職工作,這使他們不那麼熱衷於生孩子。

政客容忍這一切的部分原因,是他們幾乎沒有改變的動力與壓力。資深的公眾人物通常是來自政治圈,比他們所代表的公眾更加保守。另一方面,對於公眾來說,今天的舒適會減弱對更美好明天追求的衝動。

日本的最後一個教訓,就是過度自滿的危險。

回到台灣,2020年台灣首度出現人口衰退,出生人數較死亡數少近8,000人,可稱為「生不如死」,代表生育率低迷,導致人口減少與高齡化加劇。明年生肖是虎年,因台灣民間習俗等因素影響,虎年生育率較歷年平均值更低,換言之,明年的生育情況也難樂觀。

人口衰退已是不可逆。台灣人口發展趨勢的嚴峻,在於從2025年開始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人口佔比將超過20%;到2040年,將進一步惡化到30%。生育率低迷代表未來能投入職場的勞動力會愈來愈少,到2028年,勞動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低於三分之二,人口紅利消失的威脅不僅出現在消費面,對生產力的傷害更是巨大。

目前台灣每4.5個青壯年扶養一個老人,2040年會變成每兩個青壯年撫養一位老人,到2070年時,更進一步變成每1.2位青壯年要撫養一位老人。

面對人口危機,我們必須從提高生育率、增加國內勞動力供應,與增進長照資源準備三方面著手。

提高生育率方面,透過政府補助是最基本的鼓勵措施,更積極的作法,是從政府到民間要形塑一種友善氛圍,讓父母願意生小孩。從生育補助與育兒津貼,到可信任的托育及義務教育,以及對新手爸媽友善的住房、交通等配套,讓年輕人不只是生育小孩的當下能獲得照顧,在小孩成年前,還可以獲得來自各方的支援,這才是從根本上提振生育率的作法。

而提高國內的勞動力供應方面,不論是延後高齡就業者的退休時間,或增加國外藍、白領移民來台的誘因,都可適度紓解勞動力供應下滑的問題。

另一方面,高齡化已是必然因素,從政府、企業到個人,對於長照資源的建置、投資與儲備,都必須比現更積極,才能因應超高齡化社會的到來。

總而言之,高齡化在台灣已是必然結果,因應人口衰退的挑戰必須今天就動手,不能等到明天才後悔。

二、12月3日,滴滴宣佈即日起啓動在紐約證交所退市的工作,同時準備在香港上市。我們要怎麼看待越演越烈的中美金融市場脫勾?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Didi is delisting in New York. Here's what happens if you own a delisted stock」(滴滴決定在紐約退市。 如果您擁有它的股票,請小心!)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China set to make tech VIEs unviable, closing foreign ownership loophole」(中國將讓科技VIE無法繼續,堵住外資持股的漏洞)(註一)。
●Economist經濟學人:「China courts global capital, on its own terms」(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吸引全球資本)

分析解讀

自從中美之間的貿易戰開打以來,全球的投資人、政治人物和企業就不斷觀察,全球最大的這兩個經濟體將在何時開始脫鈎,或者說,它們會脫鈎到什麼程度。

隨著中國的網約車企業滴滴全球,在紐約IPO掛牌六個月後宣佈退市,全球金融的格局變化已經得越來越清晰。

看來,那些曾經經過中國政府的批准而在美國掛牌交易,價值2.1兆美元的258家中國企業,早晚都很可能和滴滴一樣無奈下市。

但不要以為中國政府正在尋求的是金融孤立,事實上,他們正在忙著歡迎華爾街投資機構進入大陸的資本市場與金融體系。

中國正在推動的,是一個不對稱的脫鈎戰略,也就是,在積極促進西方世界對中國市場依賴的同時,減少自己過往那種對西方世界的依賴。而滴滴將不會是這個策略的最後一個案例。

過去幾十年,中國政府刻意容忍,並鼓勵某些紅籌企業在其他資本市場積極籌集資金。當第一家中國企業1993年成功在紐約掛牌時,不但得到了當時的中國政府背書,它們還承認,美國市場既提供了低廉的資金成本、更成熟的投資者,還提升了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

但在過去兩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2019年,已經在紐約成功上市的阿里巴巴,積極尋求在香港二次上市,這一動作,事實上是它在資本運作轉換陣地的預先規劃。現在的滴滴則更進一步,徹底脫離紐約資本市場。據說這是在中國官方的壓力下,準備將它的上市地點轉移到香港的預先動作。

或許還有人寄希望,美國和中國監管機構最終能夠達成一定的妥協。然而,哈佛法學院教授Jesse Fried就表示,中國監管機構明確支持滴滴的退市—外國政府對美國資本市場的干預,使得交易恢復過往榮景,是難上加難。

這些轉變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出臺了一項針對中國企業的披露法律,該法律要求,外國企業必須揭露其審計報告的所有細節,否則將被迫退出美國的交易所。我想,這一點是中國企業普遍不能接受的。

但取而代之,中國正在努力開放自己的資本市場,並想方設法吸引西方金融機構進入,但你得遵守中國的監管規則。許多華爾街機構正在獲得新的金融執照,並嘗試擴大自己在中國的業務。

自 2019 年以來,JPMorgan對中國的跨境敞口增加了9%;過去三年,外國基金經理人持有的中國股票和債券,幾乎增加了一倍以上,達到現在的1.1兆美元規模。即使習近平最近打著「共同繁榮」的旗號,向大型科技巨頭和企業巨擘發動檢查,2021 年的前九個月,仍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本陸續流入了中國市場。

中國希望它能夠魚與熊掌兼得--既獲得全球資金支持,也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但所有想進入中國的金融機構,必須受到中國政府的直接監督。從中國的角度來說,這仍然存在明顯的風險。

而中國的這項「非對稱脫鈎」,延申出三個問題。

一是中國股票和債券被納入了全球性的指數,這意味著指數基金必須持有它們。當數量越來越多,中國政府該如何監管?
是否夠透明?是否有可信度?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美國的做法是否有效?
美國政府越嚴懲這些在美國上市的企業,或是禁止它們購買美國高科技企業生產的零組件,很可能最後反而逼得中國提升自己的研發能力,並進一步削弱美國的優勢,或是為第三國創造取代美國的機會。這將使得美國的全球影響力進一步減少,而不是更加增強。

最後一個問題是,中國會不會在其他地區或產業,執行類似的不對稱戰略?
這已經可以在大宗商品產業明顯看到,大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而中國也在大規模推進自己的半導體科技產業。現在中國還最無法擺脫的就是對美元的依賴,美元現在仍然運用於大多數的跨境支付,並讓美國可以隨時利用美元體系,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但如果習近平連一家叫車企業繼續在紐約上市都不能容忍,那麼他肯定更無法容忍繼續被美元體系所掌控,他必將竭盡全力,發展另外一個替代方案。

早在今年1月26日,Google前任CEO Eric Schmidt領導的智庫「中國戰略小組」(CSG)就曾向白宮呈交了一個報告《非對稱競爭:應對中國科技競爭的戰略》(Asymmetric Competition: A Strategy for China & Technology),這是非對稱性名稱的第一次出現。

這個報告的主張被白宮採納,拜登並於今年2月宣佈採用「小院高牆」(small yard, high fence)對中國進行精準打擊。但如今過了八個月,看起來還沒有太明顯的成效。但一直不動如山的中國倒是開始動作頻頻,讓人猝不及防。

上海美國商會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近60%的美國跨國企業增加了對中國的投資,超過70%的美國在華製造企業表示,未來三年內沒有將業務轉移出中國的計劃。

我看見的是,在跨境資本流動方面,中國融入全球金融市場的步伐反而加快了。中國對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逐漸放寬,吸引境外直接投資連創新高;美國投資者持有的中國證券,也不斷增加。中國的加速融入全球金融市場,其實是高度不對稱的,因為它有資本管制,所以外國資金進入中國市場很多,但中國對其他國家的直接投資一直很少。

我常常強調商場如戰場,我也常說資本如流水,資本市場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吸引資本流入。地緣政治我不懂、科技脫鉤我看得也是霧煞煞,中國在金融市場的非對稱性戰略能不能成功,我更是不知道,但資本流動下的中美脫鉤爭奪戰,確實已經揭開序幕。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再次回歸地緣政治。封面上是一對高高掛起的拳擊手套,手套上的圖案明顯就是美國的國徽,上面一排黑色補充文字:「What would America fight for?」(美國還會為什麼而戰?)

這期的經濟學人共用了四篇文章來闡述這個議題。封面故事開宗明義就認為,今天的美國已經厭倦了身為自由秩序保護者的角色。你可以說這個巨人尚未睡著,但它的決心已經搖搖欲墜,而新崛起的敵人,正在想方設法測試它。

俄羅斯的普丁正在烏克蘭邊境集結軍隊,並且很可能很快就會入侵;中國正在以戰鬥機在臺灣的領空上方巡航,並嘗試研發出超音速的武器;伊朗在核談判中採取了更極端強硬的立場,因此多數人預估,新的核武談判可能會崩潰。

正如經濟學人在Briefing專文所說的,美國已經沒有意願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再次使用硬實力,華盛頓的鷹派和鴿派聯盟也呼籲美國得學會克制。鴿派認為,試圖監管世界,會讓美國不可避免地捲入不必要的衝突;鷹派則表示,美國應該專注於唯一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對抗中國。這兩種願景中的任何一個,都將使得本來就陷於分裂而且不穩定的美國縮手,然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危險和不確定。 

美國不再是1990年代時的那個自信霸主,它的相對力量確實已經減弱。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役之後,美國選民已經厭倦了為外國打仗,黨派政治更讓美國政策的大部分陷入了癱瘓,迄今為止,美國還有90多個駐外大使職位,因為國會阻擋而仍然懸缺著。

如果想要保有這個自由世界的秩序,其他富裕國家必須更積極,為過往它們很少幫助的這個世界做好該有的準備,並想方設法推進美國的積極參與。現在,這會是最重要,也最艱難的任務。


註一:
所謂VIE結構(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其實質是境外公司(或境內外資公司)通過合作協定的方式,實際控制境內持有某項受限制行業牌照的公司,並進而將其收入和利潤轉移到境外公司(或境內外資公司)。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1 Dec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1 | 光陽集團與Harley Davidson哈雷機車戰略合作,將以SPAC方式在紐約證交所上市。/ 聯準會宣佈將縮減購債,預計明年3月結束量化寬鬆 (QE)00:13:50

一週財經聚焦

一、繼9月中Gogoro宣佈與Poema Global達成併購協議,正式合併完成後Gogoro為存續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之後,12月13日台灣光陽集團也宣佈與美國Harley Davidson哈雷機車公司完成戰略合作,將以SPAC方式在紐約證交所上市。台灣機車產業好不精彩,怎麼解讀這個項目?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orbes富比世雜誌:〈Harley’s ‘LiveWire’ Electric Motorcycle Brand To Go Public In SPAC Deal With KYMCO〉(哈雷的「LiveWire」電動摩托車品牌,將在與光陽的SPAC交易後上市。)
●CNBC:〈Why Harley-Davidson's EV motorcycle LiveWire is getting its own stock〉(為什麼哈雷的電動摩托車「LiveWire」將正式展開自己的道路)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Harley-Davidson’s Electric-Vehicle Division to Go Public Via SPAC Merger〉(哈雷戴維森的電動汽車部門,將通過SPAC合併上市)

分析解讀

首先,我想在台灣長大的人都知道,台灣的機車密度居世界之冠,台灣的機車更是台灣小確幸不可缺的一環;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台灣的汽車與摩托車產業鍊其實勇冠全球,否則Tesla的第一款車Roadster也不會在台灣林口問世。

今天,台灣的Kymco和Gogoro能夠在這個電動車時代兵家必爭的領域,競逐全球電動機車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寶座,確實值得我們與有榮焉。這讓我想起今年東京奧運,我看見台灣男雙羽球「麟洋配」,刷新台灣在奧運上的最佳總奪牌紀錄的感覺。

我說過好幾次,疫情揮之不去確實煩人,但現在確實是台灣產業有史以來,最有機會與能力走出台灣的機會,不只是我們本來就擁有自己都不知道的實力,更因為現在的台灣credibility正處於全球地緣政治夾擊中最頂峰的階段,這是老天爺賞給台灣的一口飯,我們就應該充滿自信,當仁不讓地大口吃下去。

曾經,機車常被視為移動汙染源,但隨著乾淨能源成為潮流,電動機車也找到重生機會,也被認為是未來最佳智慧化、綠能解決方案,就連印度的摩托車品牌TVS也宣布,將與BMW聯合開發電動摩托車。

疫情爆發以來,電動車相關產業,尤其特斯拉的一飛沖天,讓電動車的發展勢不可擋,而氣候變化更是催生各國政府政策補貼的重要因素,這讓傳統機車製造商在轉型壓力下,紛紛展開相互結盟。除了先進技術之外,怎麼和各個區域的合作夥伴結合,累積更多使用者經驗,已經變成後續兩年最精彩的所在。

這次,百年機車大廠哈雷旗下的電動車子公司LiveWire決定與台灣機車龍頭光陽攜手合作,透過SPAC方式,推進紐約證交所(NYSE)的IPO掛牌,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電動機車國際戰略合作案。併購後的新品牌LiveWire,將成為美國第一家掛牌上市的電動機車品牌,而光陽也有機會將KYMCO的品牌推向世界。

今天我想分三個層面,分別是:產業、資本運作以及對台灣後續的啟發,討論這個議題。

1、產業

這個投資案對光陽集團來說,除了成功讓台灣產業躍上國際舞台,還能在技術共享與股權增值上大有斬獲,並進一步成為全球電動機車的第一品牌,其象徵意義無比巨大。

事實上,哈雷在2019年就讓切割了電動機車部門LiveWire,可以看出發展電動機車的企圖心。哈雷總裁Jochen Zeitz更說,LiveWire 將會與光陽結合成兼具靈活與規模的戰略夥伴。哈雷機車擁有118年傳統,透過與光陽的戰略合作,受益於光陽的技術專業、製造能量、經銷網路、供應鏈基礎建設、全球物流能力等優勢,參與哈雷在全球的布局,加速摩托車電動化的全球轉型趨勢。

2、資本運作

在發展前景之外,外界更好奇,穩居台灣機車龍頭21年的光陽,如何與哈雷談成這次看來國際地位不對等的合作?

事實上,去年光陽以3000萬美元入股東南亞共享乘車獨角獸Grab,協助台灣電動車產業供應鏈打入東南亞市場,就證明台灣產業確實有成為全球電動機車策略合作夥伴的能力。哈雷的項目,就是Grab雙軌戰略的再升級。

談判的過程相當複雜,除了雙方交涉的領域涉及了不同的法律、產業、投資、策略結盟、知識產權IP與上市IPO準備之外,還涉及了投資銀行與產業間的投資談判,確實比一開始想像的複雜多了。

3、後續啟發

大家有所不知,台灣的汽車廠競爭力雖然不強,但二輪機車的國際競爭力其實有目共睹,且不管是四輪或是二輪的供應鏈,都頗具世界水準;台灣唯一欠缺的就是戰略談判以及資本運作的能力。怎麼搭建一個既懂資本、更懂產業的「有機綜合體」,將是台灣產業晉升國際市場的關鍵。

而讓光陽和哈雷取得結盟共識的關鍵,我認為還是在於雙方合作後,在佔領全球電動機車制高點的完美匹配。哈雷機車的製造工藝無可厚非,但在軟體、電池、充電與更換電池等方面,光陽集團可以補足技術。更重要的是,哈雷急著尋求讓LiveWire成功上市的完美拼圖,而SPAC的投資人更在意的是掛牌後的故事。雙方結合之後,得以憑藉著各自的優勢,提高電動機車成功的機會。

這項合作,更讓光陽開始走一條與台灣產業界過往發展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眾所周知,過去台灣產業大都專注代工,所以在面對國際大品牌時習慣扮演賣方角色,在利潤極低的情況下,只能想方設法爭取擴大訂單。而透過此次合作,現在華爾街,甚至全世界都聽到了「KYMCO」的故事,這是台灣走出國際,創造自己品牌的最好機會。「台灣的產業基礎當然很好,但我們不能一直做著代工製造,這會讓台灣的下一代在大陸、印度、東南亞的競爭下越來越辛苦。」

而對光陽來說,這一次與哈雷攜手,除了技術提升、與哈雷共享研發之外,還能扮演ODM角色、並以股東身份分享股權增值,更重要的是還能參與戰略部署,並擁有一定的話語權。與其說是合作,其實是讓光陽與哈雷的二輪電動機車拼圖更加完整。

當然,上市最重要的是股價,股票投資人看的是未來,這部份就讓我們拭目以待;而光陽與哈雷的攜手,不管是大、小功率的機車產品、品牌沈澱一個都不缺,更重要的是全球涵蓋的故事相當完整。

另外,台灣產業界一直面臨著轉型、二代接班,以及人才培養的問題,年輕人需要的是更大的舞台,光陽與哈雷的合作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的台灣產業更有信心走上國際舞台,如此一來,台灣的年輕人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美國聯準會宣佈今年最後一次貨幣政策決議,將縮減購債 (Taper) 幅度加倍至每月300 億美元,從1月開始每月購買600億美元的債券,預計明年3月結束量化寬鬆 (QE)。此外,也預期2022年將升息三次,看來政策已經更趨鷹派,以對抗居高不下的通膨。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Traders bet Fed will not raise rates as aggressively as forecast〉(交易圈押注,美國聯準會不會像預期的那樣激進地加息)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Fed Doubles Taper, Signals Three 2022 Hikes in Inflation Pivot〉(美國聯準會加倍縮減,並暗示2022年通脹樞軸將進行三次升息)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The Federal Reserve could make a mistake by tightening too aggressively, but even worse would be a Covid-19 outbreak that takes tightening off the table〉(美國聯準會可能會因過於激進地收緊而犯錯,但更糟糕的是,Covid-19的爆發,可能會讓他們取消收緊)

分析解讀

經濟學界有一句名言:「貨幣政策不是太遲,就是過猛。」過猛,緣自於太遲;太遲,則勢必過猛。美國聯準會當前的處境,與必須採取的因應措施,很可能再一次驗證了這句名言。 

美國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升6.8%,通膨的確太高;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高達9.6%,升幅將逐漸反映到產品售價上,因此預示高通膨可能持續更久。通膨如此之高,利率依然「近零」,證明貨幣政策已經嚴重落後於通膨大勢(behind the curve),無疑已經符合「太遲」的條件。

現在聯準會終於有所覺悟,15日會議決定資產購買計畫將以加倍的速度「退場」,這決議符合預期。同時大多數決策官員也預測,明年內將升息3碼,升幅高於預期的2碼。

這項政策指引的緊縮力度,究竟是太猛、剛好,還是不夠?政策聲明中所表達的立場究竟是「偏鷹」,還是「虛鷹、實鴿」?這些都存在爭議的空間。

聯準會今年所犯的最大錯誤,在於不僅未能預測通膨升幅如此之高,時間如此之久,而且拒絕鷹派建議,不依循實際情勢而調整思維,一再堅持通膨升高只是「過渡性」。

要掌握今年的通膨演變,光看CPI根本不夠,而是應該觀察兩項更精準的指標:一是扣除能源與食品之後的核心CPI,因為今年食品及能源價格強勁上漲,很可能扭曲了潛在的通膨趨勢。另一項則是CPI的截尾平均數,就是將指數中變動最大與最小的項目剔除,只計算其餘項目的平均漲幅,如此將能更清楚瞭解通膨壓力的真正來源。

今年初時核心CPI開始衝高,但截尾平均數卻變動不大,兩者之間的差距更創新高,這種異常現象促成了「通膨過渡論」;聯準會預測核心CPI漲幅終將退潮,回到與截尾平均數相當的水準。但實際情況卻是,今年5月後核心CPI並未回落,反而是截尾平均數連月穩定上升,亦即價格上漲的產品與服務項目愈來愈廣泛,不再侷限於跟疫情密切相關的項目,「過渡論」於是破功,證明了通貨膨脹並非短暫現象。

展望未來,預期仍有多項因素將支撐通膨居高不下:
第一,通膨會不會削弱消費者的購買力?這要看今年美國政府的紓困措施會不會繼續;
第二,疫情是否也是「過渡性」?先是大陸再爆疫情,航運不暢,接下來是Delta變異病毒株肆虐,最近又出現Omicron新毒株,對原物料及最終產品供給的壓力仍大….以上種種變數,我們都得持續觀察;
第三,是消費者和企業家的預期心理。我曾多次強調,通膨升高有助於推升通膨預期。據紐約區聯邦準備銀行的最新調查,目前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通膨率預期已高達6%,可能引發消費者預先購買,並促使勞工要求調高薪資,進一步推升物價。

現在聯準會已調整政策,但貨幣政策的基本立場並不會有多大改變,這可以從會後聲明中的說法看出端倪。

首先,聯準會對於「過渡論」並未認錯,只是不再提及;其次,雖宣佈將加速「退場」,但仍強調退場時機將會視情況而調整;再者,依然強調在達成「最大就業」目標之前,仍應維持目前的利率區間。但何謂「最大就業」,仍無明確的數字定義。

以上種種跡象,皆顯示聯準會決策高層仍存有以拖待變的心態,升息時機能晚就晚,幅度能小就小。畢竟這些決策官員的經驗一直侷限於如何因應需求不足,生怕緊縮過當,會傷害經濟成長。

現在各界對「通膨過渡論」的爭議雖已結束,但對於如何因應通膨的爭議卻才剛剛開始。當然沒有人希望經濟走向負面,但通膨到底結束了沒,沒人知道。

另外,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Kenneth Rogoff警告,美國聯準會因通膨高漲而加快升息步調,可能會為新興市場帶來麻煩。

Rogoff說,聯準會明年若升息整整1個百分點,將可能導致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無法在市場籌資,進一步傷害這些國家脆弱的財政狀況。他特別點名埃及、巴基斯坦和迦納三國,它們已經面臨龐大債務、進出市場管道萎縮,甚至通膨率高達雙位數等困境。

今年稍早,Rogoff曾在與世界銀行經濟學家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合著的報告中警告,在處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暴增的負債上,新興市場面臨比先進國家更艱難的抉擇。

《經濟學人》總評  

一年過得很快,Covid-19不知不覺帶著我們度過了疫情的第二年,這是《經濟學人》一年一度的《Christmas specials》(耶誕特刊)。

眾所周知,西方人在耶誕節肯定要吃大餐,這本《耶誕特刊》說白了,就是《經濟學人》提供給讀者的一席精神大餐。比較特別的是,這也是每年唯一一次封面故事和緒論第一篇完全沒有關聯。

《經濟學人》在這本特刊的緒論第一篇,談的是:「The way things were」(事情將發生的方向);補充標題寫的是:「The new normal is already here. Get used to it」(新常態就是這樣,好好習慣它吧) 。在疫情揮之不去的年末時節,會讓你讀來特別的有感。

《經濟學人》在文章一開始就表示,即使心知肚明日子永遠不會再回到正常,我們也渴望著一個「新常態」能夠趕快出現。然而,隨著2022年的逼近,確實是該接受現實時候了。我們即將迎接一個「可預見的不可預測性」,在接下來的幾年,很難再回到那個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熟悉的日常,而是伴隨疫情的上下顛簸和充滿迷茫。

這樣的新常態早已存在,而且就在眼前。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01年911恐怖襲擊後,對航空旅行的種種影響?所有可能被恐怖份子利用的航空管制弱點,都出現了嶄新的管理措施,包括了上鎖的駕駛艙門、更多的航空警察,以及禁止攜帶任何的尖銳物品。接著,包括瓶裝液體、鞋子和筆記型電腦,上飛機前都要沒收或檢查。

空中旅行再也沒有恢復正常,但也沒有因此催生出一個新的航空飛行模式;取而代之的,就是一個始終在修修補補的航空管制新措施。

我認為,這場疫情正式終結了始於1990年代,並在2008年因金融危機而拼命加碼的低利率低通膨時代。為了實現快速的復甦,各國政府難得有志一同、不計成本的投入將近11兆美元的紓困刺激,在拼命印鈔、大家happy的麻痹中,政府進入前所未有的大政府時代,傳統經濟學的警言再也沒人在意。

我感覺那個曾經讓世界正常運轉的全球系統,會不會在某一個平衡點被破壞之後,讓整個平衡的生態發生一個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

許多為舊世界帶來穩定的舊有機制和生活態度,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若不能做好心理準備,肯定會發現自己極端不適應這個截然不同的新世界。這個疫情就好像一道存在蒼穹的大門,一旦走了進去,很多事情就再也回不來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8 Dec 2021【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2 | 數據顯示,全球物流和供應鏈在明年仍十分吃緊,該如何看待後續發展?/ 守衛南極「末日冰河」的冰棚,可能在3至5年內崩塌,引發海平面升高,將對各國沿海造成「災難性」影響。00:16:28

一週財經聚焦

一、全球最大貨櫃航運集團馬士基(A.P. Moller-Maersk)12月24日發表最新報告,預期2022年第一季由於船期延誤,海運運力仍繼續受到限制,預計整個農曆新年期間艙位依然十分緊張。看來全球物流和供應鏈在明年仍十分吃緊,該如何看待後續發展?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Maersk Sees Global Shipping Markets Staying Tight Into 2022〉(馬士基認為,全球航運市場將在2022年維持緊張)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Sorry children, Father Christmas has supply-chain problems〉(對不起孩子們,聖誕老人有供應鏈問題)
●Forbes富比世雜誌:〈Here’s Why Supply Chains Are So Broken—And Aren’t Really Getting Better〉(這就是供應鏈如此破碎,且並未真正改善的原因)

分析解讀

全球海運龍頭丹麥馬士基在這個報告中指出,40呎標準貨櫃仍會供應不足,但20呎標準貨櫃還好,尤其是在大中華地區,農曆新年前,部分地區仍將出現貨櫃短缺問題。

事實上,全球航運的美西線、東南亞線運價,正在緩步上揚續創新高,加上美東線漲幅擴大,帶動12月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上漲61.4點,達到4,956.02點,連四周創了新高!

貨代業者表示,塞港嚴重,船舶周轉率低,海運艙位持續供不應求,支撐運價維持高檔。預料1月農曆年前,大陸與東南亞生產基地持續趕出貨,運價仍會持續走高。

我想聖誕老人和全球航運業者應該有著相同樣的煩惱。聖誕老人遍佈全球的物流系統,必須在一夜之間把所有禮物送達目的地;航運公司雖然從9月就開始加緊行動,以確保禮品和其他的季節性商品能夠順利排進全球的供應鏈運轉,但整個航運系統仍然處於混亂狀態。

幾個月來,一場由新冠病毒引起的航運延遲和高昂運費的漩渦,導致大量的貨物在海上徘徊,並讓全球商店的貨架空空如也。政客們堅持認為整個混亂早晚會消失,但放眼看去,航運幾乎沒有恢復順暢的跡象。

疫情已經打亂了航運公司在供應鏈上的運營,被迫隔離的工人,也讓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雪上加霜,加上中國的清零措施,在發現了一兩個 Covid-19 病例後,就會立刻關閉港口碼頭,讓供應鏈更難運轉。而新的 Omicron 變種病毒如果在中國開始傳播,則可能關閉更多的港口碼頭。

但疫情最重要的影響,是點燃了被封鎖隔離的消費者對商品的強烈需求,特別是渴望使用紓困資金購買商品的美國人。

一連串因素看下來,供給的減少、供應鏈的不順,需求卻是強勁爆發,就讓運費銳不可擋的往上飆升,其結果就是運費不可能回到現實。

來自線上國際貨運商城 Freightos 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和美國西海岸之間的基準即期費率雖然已略為降低,但現在每40英尺的貨櫃的費用是15,000美元,已經是疫情前的十倍。

供應練不順和航運受阻,影響了各行各業,首先是企業受傷。

美國對商品的巨大需求,在其他地方也產生了連鎖反應。運往跨太平洋航線的高運費,導致了船隻的短缺,並將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集裝箱運輸成本推向創紀錄的高點,也造成依賴航運公司相關企業的成本大幅增加。

而港口也因為多了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成本,拉長了延誤的時間。全球所有的港口從來沒有現在這樣的運量激增,以及需要排隊數周才能卸貨的超長隊伍。由於缺乏卡車司機和倉庫空間,已經達到極限的系統中,全球多達15%的集裝箱船隊,目前仍然只能停泊在各地港口之外。

以上這些問題,目前還看不到明顯的改善跡象。一個備受關注的指標是,等待在洛杉磯和長灘這兩個主要的中美來往港口等待卸貨的船隊,一眼望去,現在仍然還有30-40艘,這已經低於10月份的70-80艘,但主要是因為現在的排隊系統要求,必須在海上很遠的地方等待(有些甚至在中國海岸附近徘徊),據估計,真正排隊的隊伍應該超過了100艘以上。

想要短期紓解供應鏈阻塞是不可能的,而且擁堵的時間越長,要完全緩解的時間就越長。大多數專家認為,在2月份的中國新年之前,想要改善的希望很小。供應鏈中斷可能會持續整個2022年;儘管費率可能已經達到顛峰,但想要降低運費,可能要等到2023,因為要到那時候,各航運公司預定的新船才有可能陸續到位。

在這個連鎖效應下,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費用。

即使即期運費已經見頂,大多數客戶在2022年還將面臨更高的賬單。因為管理大多數集裝箱運輸的長期合約運費遠低於即期運費(因為運費是最近才大幅上漲),中美航線的每個貨櫃,可能是2,500-3,000美元。控制著全球市場五分之一的最大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 (Maersk), 簽署的合約中有三分之二都是長期的合約,但隨著2021年合約陸續到期,費率還會進一步攀升。

但是客戶更關心的,是確保短缺能得到滿足,而不是價格問題,因此有些人在合約到期後寧願續簽兩年而不是一年的合約,更進一步推高運費。

馬士基的老闆Soren Skou強調,到目前為止,看不到任何供應鏈短缺獲得紓解的跡象,許多企業也開始對依賴單一國家的供應鏈產生擔憂。但在亞洲其他地區(例如越南或泰國),增加供應商的所謂「中國加一」政策(另找除了中國以外的供應商)也絕非易事。

這個產業本身對緊縮的反應,又反應在 Covid-19 整個結構的變化。即便廉價航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另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現在貨運公司滿手現金,所以他們現在已經開始採取不同策略,面對供應鏈問題。

以馬士基為例,除了向股東返還現金外,它還以投資併購的方式收購更多電子商務和空運的公司,作為其努力建立海運、陸運和空運貨物的物流業務的一部分,進一步與 DHL和聯邦快遞競爭。

匯豐銀行表示,在供應鏈吃緊的狀況下,一些週期性的產業也可能會受傷,因此這種商業上的合縱連橫、併購投資並不少見,不只是馬士基這麼做,包括DHL、聯邦快遞、中國的中遠集團,以及法國許多航運公司,都有這樣的營運策略和規劃。

最大的問題是,有多少新產能可以儘快到來。

在2007-2009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前、世界貿易蓬勃發展時期,新船的訂單大約是現有船隊的 60%,但現在的比例只略高於20%。部分原因是因為製造一個具有25年壽命的船舶,現在必須符合要求更嚴格的碳排放規則,而這類技術現在充滿了不確定性。

以上種種證據顯示,一個昂貴的航運時代,很可能還會再持續一到兩個聖誕節。

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日前報導,科學家們發現,守衛南極「末日冰河」(Doomsday Glacier)的冰棚(Ice shelf),可能在3至5年內崩塌,導致冰河加速融化、引發海平面升高,將對各國沿海造成「災難性」影響。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Scientists warn a critical ice shelf in Antarctica could shatter within the next five years〉(科學家警告,南極洲的一個關鍵冰棚可能在未來五年內破碎)
●BBC:〈Antarctic glacier heading for dramatic change〉(南極冰川即將發生巨大變化)
●Economist經濟學人:〈Why supply-chain snarls still entangle the world〉(為什麼全球供應鏈混亂仍然困擾著世界)

分析解讀

根據報導,研究人員在於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市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2021年秋季會議中,公開11月拍攝到的衛星影像,科學研究組織「英國南極勘測」(British Antarctic Survey)海洋學家Peter Davis發現,在暖流影響下,史威茲冰河(Thwaites Glacier)的冰棚表面已遍佈裂縫,顯示其結構愈來愈脆弱,可能在3至5年內瓦解。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史威茲冰河又被稱為「末日冰河」,因為其融化不僅將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約65公分,也會讓附近冰體的融化速度進一步增加,最後使全球海平面上升達2至3公尺。

海平面大幅上升,將對台灣這類型的海島國家,以及大陸型國家的沿海城市造成「災難性影響」,且源自海洋的颱風等天災也會威力大增,本來千年一次的超強風暴,未來可能僅須數年便會重複出現。

2021年歐洲能源危機持續數月之久,天然氣價格不斷創下歷史新高,數十家供應商難扛高昂的成本而倒閉,歐洲高耗能產業也警告,能源危機不能再急遽惡化,這可能會讓高耗能企業難以負擔高昂的成本,引發更嚴重的倒閉潮。

歐洲這些年盲目執行綠色能源政策,已經引起產業協會的不滿,因為執行綠色能源的同時,傳統能源的產能不斷被限制,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導致價格攀高,進而讓高耗能企業對高昂的成本無力招架。

12月22日,包括鋼鐵、水泥、造紙業等11個產業所組成的協會聯合發布新聞稿,警告歐洲的能源危機過去幾個月不斷惡化,而在近幾日,惡化程度更加嚴重。歐洲、英國天然氣期貨價格齊飆漲逾20%,儘管之後價格回落,但仍維持在高檔。

由於能源價格漲幅已經高達4至5倍,驚人的成本價格讓許多企業迫於無奈,只能減產應對。歐洲最大的治鋁商法國敦克爾克鋁業公司(Aluminium Dunkerque Industries France),在過去2周就減產了約3%,且若能源價格仍於高檔徘徊,不排除未來繼續降低產能。歐洲普遍處於龐大的壓力之下,因此協會建議歐盟領袖應正視能源危機,協助受影響企業克服難關。

無獨有偶,從上週末開始,一波強勁的寒流南下,席捲了中國大半部地區,為各地帶來暴雪、強風和低溫天氣。北京今年在11月6日就降下今年第一場雪,不但是罕見地在「立冬」節氣之前就下初雪了,還比往年提早了足足23天,而整個中國北方也都出現破紀錄的嚴寒低溫。

11月初就出現這麼低的氣溫,是不正常的。日本也提前遭遇了嚴寒天氣。北海道在10月17日就降下了全國第一場雪,比過去提早了17天,而當地10月份的氣溫,也冷到像11月一樣,等於是提早入冬。

韓國也一樣,今年首爾的第一場降雪出現在11月10日,不但比以往整整提早了一個月,而且還是過去10年來最早的初雪。

整個東北亞地區都提前進入冬天,而且還可能面臨嚴峻的低溫寒害,可以預見接下來會連帶造成兩個重要難題:一是民眾取暖需要更多能源,二是嚴寒天氣衝擊糧食生產。

這些難題在其它國家可能不是太大問題,但是在中國,就很可能成為今年冬天的嚴峻考驗。

首先,大家記得嗎?今年中國嚴重缺煤,而山西雖然是中國的「煤鄉」,但今年受到暴雨洪災的衝擊以及各省爭搶煤炭,所以很可能會造成民眾沒辦法買到足夠的煤炭取暖過冬。況且前陣子中國各地才剛剛發生嚴重的限電危機,缺煤缺能源,現在嚴寒低溫提早來襲,民眾都需要更多的電力和煤炭來取暖,那接下來會不會又再釀成新一輪的限電危機呢?

即便官方不限電,但很可能也會繼續推高電價、油價和煤價,這樣一來,不但民眾要花更多的錢支付冬天的能源與取暖費用,工廠和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會跟著大幅增加。那麼這些上漲的生產成本怎麼辦?是否又是轉嫁給消費者來分擔?所以接下來就會出現更普遍、更全面的物價上漲,也就是通貨膨脹。

不但中國如此,歐美也有類似問題。今年由於石油與天然氣的生產供應不足,造成國際油價與天然氣價格飆升。目前美國的平均油價已經來到每加侖3.42美元。美國銀行甚至預測,油價明年還會再漲50%,可能會飆到每桶120美元的價位。

那麼,天氣寒冷,取暖需求大增,但能源又供不應求,所以接下來許多國家不但會面臨能源緊缺,還會出現普遍的物價上漲、交通運輸費上漲的問題,勢必會對民生經濟帶來衝擊。

另外,嚴寒天氣還會影響冬季作物的生長,會造成今年的冬糧減產,甚至還可能影響到明年的春糧播種。特別是中國要格外注意,雖然官方最近不斷宣傳說「秋糧豐收」,甚至還說「秋糧增產已成定局」,但其實中國正面臨龐大壓力。

此外,今年夏天,中國東北、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都發生嚴重的洪水災情,洪水不但造成人員傷亡,還造成嚴重的農業損失,大家用常識想想看,這麼頻繁的洪水與天災,會不影響糧食的產量嗎?一定會。那中國糧食還能豐收、甚至比去年還增產嗎?這個部分,是很值得存疑的。

特別是日前中國商務部發佈通知,鼓勵民眾多儲存生活必需品,立即引爆中國各地出現搶購糧食的亂象。商務部為什麼要下這個通知?表面上是說為了防範疫情爆發,但會不會也是因為商務部知道今年冬天或明天春天可能會出現糧食緊缺,所以要求民眾提前存糧過冬呢?我想不能排除這個可能。

說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看見,今年冬天的嚴寒天氣,不但會重創能源與糧食的生產和供應,還會對民生經濟帶來非常大的壓力與通貨膨脹。

隨著能源價格繼續飆升,美國銀行(BoA)全球商品和衍生品研究部門提供了到2022年初,能源問題的四種可能發展。

1、企業面:能源價格飆升有可能導致經濟崩潰
美國銀行將今年的能源緊縮,類比成2007年至2008年期間的油價上漲,如果類似的石油飆升再次發生,主要的工業製造商可能將大幅減少生產活動或完全關閉生產,最終會引發與2008年相似的全球經濟衰退。

2、能源面:更多的生產或替代
任何商品價格的上漲,都會促使生產者要麼增加生產,要麼尋找更實惠的替代品。到目前為止,美國生產頁岩油的企業已經表示,他們計劃明年在美國國內生產中投入更多資金。同時,隨著天然氣和煤炭價格的飆升,一些公司正在轉向使用石油。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這可能使全球的石油需求量每天增加約50萬桶,帶動石油價格上漲。

3、消費面:只有冬天溫暖將才能緩解能源問題
寒冬來臨,讓天然氣和煤炭的需求激增。美國能源資訊署(EIA)在10月13日警告美國民眾,要預備更高的取暖費以為嚴冬做好準備。除非暖冬降臨,這會是天大的好消息。

4、政策面:升息已經在所難免
最後一種可能性,即美國聯準會加快升息。這意味著允許美國央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利率和減少量化寬鬆,使市場冷卻,以放緩整體的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

疫情發生,全球瘋狂印鈔撒錢,但即便你可以印美元、印歐元、印菲律賓比索,但你沒有辦法印大宗商品和能源。因此面對迫在眼前的能源問題,我們不該掉以輕心。

《經濟學人》總評  

經濟學人因為耶誕雙週刊休刊一次,我今天推薦的是雙週刊裡面財經板塊第三篇〈Follow the money〉(跟著錢的腳步),談的則是在經歷了2021年的上下震盪之後,2022年的通貨膨脹到底會走向何方?經濟學人這次認真繪製了兩個可能的發展情況。

事實上在2021年,全球幾乎異口同聲,咬定通貨膨脹就是暫時的,而且早晚會消退。但經濟學人藉由荷蘭的威科集團(Wolters Kluwer)和美國勞工部的數據製作了兩個圖表,告訴我們它的看法。

其中一個圖,顯示了全球分析師一直在不斷上調他們的相關預測,因為一路上通貨膨脹發展的方向,其實和他們預測的截然不同。2021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了將近7%,這已經是1982年以來的最快的增幅,非常可怕。

那未來到底會怎樣?另外一個圖表則以不同的假設,顯示出兩個可能的發展情況。

第一個情況,是通貨膨脹猝不及防的回落到了疫情爆發前的發展軌跡(它比照的是2019年月度環比0.2%假設)。但即便如此,最快也要等到2022年底,通貨膨脹率才有可能放緩到常態的2%左右。

第二個發展情況,則是消費者物價指數不停歇的,繼續以驚人的環比速度上漲(按2021年月度環比0.6%假設)。其結果就是2022年的2月份,通貨膨脹率觸及8%,然後仍然繼續的不停提高。

無論哪個情況,唯一一個明確的事實就是:就像美國聯準會在12月15日公開宣示的,2022 年的升息已經勢不可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4 Jan 2022【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3 | 疫情可能再度爆發,美國第一季度GDP下調。2022全球經濟展望怎麼看?有哪些難關?/ 2022年兩岸經貿會如何消長?00:14:59

一週財經聚焦

一、因為Omicron疫情嚴重,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的首席經濟學家Mark Zandi對美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的預期,從5.2%下調至2.2%。怎麼看全球經濟展望?有哪些難關橫亙眼前?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Omicron Variant Is Expected to Dent Global Economy in Early 2022〉(Omicron Variant 預計將在2022年初削弱全球經濟)
●CNN:〈The economy is booming. 5 reasons that could change in 2022〉(經濟正在蓬勃發展。2022年可能發生變化的5個變化)
●NY Times:〈A Scary Energy Winter Is Coming. Don’t Blame the Greens〉(一個可怕的能源冬天即將來臨。不要責怪綠色能源)

分析解讀 

沒有人知道疫情還會怎麼變化,也沒有人知道通貨膨脹是不是暫時的,更沒有人知道中美對峙還會怎麼演變。

但我們心裡都知道,以上這三件事是2022年最大的隱憂。2022年各國政府還是會手忙腳亂慌慌張張,但他們的應對政策應該會有些改變。

疫情撲朔迷離,我們已經看見衛福部宣佈,入境核酸檢測PCR從三天變成兩天。除了疫情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通貨膨脹,12月15日美國聯準會對於升息的口徑也改變了。

地緣政治更是詭譎多變,明年美國期中選舉加上川普的動作越來越大,中美之間關係很難迴旋。

更不用說,假裝財政政策和債務膨脹不會發生問題,那更是騙人的。

12月9日,《The Big Issues for 2022》中的一篇文章,作者為高盛資產管理公司前董事長、英國前財政部商務大臣 JIM O'NEILL ,他對全球經濟提出「兩個解方」,一是生產力提升,或是中國再融入全球。

但兩個解方,看來似乎都行不通。

另外,他也提出「三個懸疑」:變種病毒(封鎖隔離)、通貨膨脹(債務目的)、地緣政治(全球貧困)。

不過我倒是黑欣賞他提出的「一個必然」,這很可能在2022年發生:能源危機。

變種病毒 Omicron 在全球快速擴散,很多國家原本已打算解禁,現在又開始實施嚴格管制。正因為其重症率低,以及大量無症狀感染者,所以很多人一開始是掉以輕心的。加上全球多國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使實際感染Omicron的人數應遠高於目前統計,也讓最終入院人數是否對醫療體系造成負擔變成未知數。

但一旦 Omicron 使各國疫情大規模復燃,不只會削弱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感染人數增加也會史勞動參與率下滑,供應鏈受到影響,稍稍緩和的通膨及大宗商品價格又將再度走揚。

況且, Omicron 對經濟帶來新一波衝擊,可能令央行因通膨壓力居高不下而轉持鷹派立場,加快收緊貨幣政策,轉為升息。

所以,即便主要機構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表現可期,最近仍有許多負面的聲音出現。

事實上,2021年全球的經濟表現確實是不錯,全球經濟動能持續上漲,所以包括國際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和國際貨幣基金(IMF),他們預估2022年的經濟增長都有突破6的樂觀預估。

但這樣的樂觀期待,現在又出現變數,其中最主要的是 Omicron 新種病毒的爆發及蔓延程度;其次是全球化通膨的威脅;第三是美中經貿及科技角力等地緣政治的風險;最後就是極端氣候。

Omicron 變種病毒於12月初的極短時間之內已擴及34國,台灣因政府防疫得宜,目前只有零星境外染疫者,但都屬已打兩劑疫苗的突破性感染;目前國內打完兩劑疫苗的覆蓋率僅約六成左右,對 Omicron 的威脅不可掉以輕心。

其次,面對來勢洶洶的全球化通膨,自今年5月起,台灣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已經連續七個月漲幅超過20%,主要肇因於石油、大宗物資及糧食價格大幅上漲。行政院已凍漲電價,油價亦採階段性穩定價格。但主計總處公佈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仍高達2.84%,創近九年來新高,躉售物價指數(WPI)亦較上年同月上漲14.19%,可見台灣同樣籠罩在全球化通膨的風暴中,加上房價高漲,通膨及預期通膨將是2022年必須面臨的另一重大挑戰。

美中經貿及科技角力等地緣政治的風險,是2022年台灣必須面臨的另一重大挑戰。在兩強經貿及科技角力中,台灣必須步步為營、碎步前行,方能明哲保身。台海兩岸日益升高的緊張局勢,也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地緣政治風險,日前彭博通訊設甚至把台海危機拖垮半導體產業鏈,列為2022年全球十大黑天鵝之一,可見地緣政治風險必須謹慎面對。

最後須考慮的是極端氣候風險。2050年淨零碳排是全球共同的目標,今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曾宣示,台灣在2050年也要達成淨零碳排。國際企業方面,包括蘋果、Google及微軟等亦做出相關承諾。台灣是國際主要供應鏈,減碳減排風險勢必影響國內產業的競爭力,尤其歐盟將於2023年實施碳邊境關稅(2026年正式課徵),政府應及早擬訂溫室氣體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計畫,包括總目標設定、管制對象、額度分配方式、抵換機制、交易標的及相關法規遵循等,方能讓國內企業有足夠時間,因應世界各國對應極端氣候的措施,以降低風險。

其中台灣必須優先考慮的,我個人建議是極端氣候,因為台灣有98%的能源是進口能源。

12月27日,英國慈善團體「基督教援助協會」(Christian Aid)公佈2021年十大極端氣候事件,這份報告並引述保險公司Aon的資料指出,今年預料將是歷來第六次天然災損超過1,000億美元,而這六次都是發生在2011年之後。

另外,歐美進入耶誕新年季,也同時迎接強烈寒流,包括加拿大西部、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今年冬天都提早來臨,甚至提早降雪。

聯合國秘書長 António Guterres特別提醒:「我們面臨一個赤裸裸的選擇,我們將它終止,或者,它來終止我們。」可見氣候危機迫在眉梢。

我認為黑天鵝是Covid-19,灰犀牛就是通貨膨脹,一個2020年 一個2021年。明年最可怕的就是綠天鵝,而綠天鵝最可能出沒的地方就是中國。

長期維持全球金融穩定的國際清算銀行,早在2020年提出「綠天鵝(Green Swans)一詞,意指氣候變遷將是影響全球金融穩定的重大因素,市場對ESG投資的關注度會越來越強,更將是企業營運的新顯學。在這個狀況下,新的能源轉型破在眉梢,但舊的能源退場卻又跟不上。

每個人都知道,積極轉型有很高的風險,企業倒閉、大量失業,轉型可能失敗;但若不積極轉型,全球暖化帶來極端氣候,實質的風險與代價更高。其實台灣經濟部這方面壓力無比巨大,台灣能源有98%是進口能源,難怪郭台銘會說要有缺電的心理準備。

去年我們已看到英國的天然氣飆漲,所以,2022年綠天鵝是有可能會發生的。

2021年,我們看見美國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協定,歐盟推動碳邊境調整,各國紛紛宣告淨零碳排放的目標時程。國際因應氣候變遷的集體行動越來越快。

品牌大廠的減排承諾,也將帶來國際價值鏈的高度重整,對生產供應關係的衝擊,更甚於美中貿易與疫情影響。最近我們也看到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宣示,國泰金年底前將完成碳盤查。這也表示,企業不做 ESG,未來將「借不到錢」,上市公司更必須強化 ESG 揭露及氣候風險管理。

所以,我認為2022年的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是最值得注意的新變數。

二、12月31日,中國大陸公佈的官方製造業 PMI(採購經理人指數)較11月再提升,優於機構預期的50.3,達到了五個月來高點。事實上,前一天臺灣公佈的PMI雖然微跌0.2個百分點至59.3,但仍維持連續18個月呈現擴張的趨勢之上。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兩岸經貿在2022年的消長?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China's big challenge for 2022: Getting people to spend money〉(中國2022年的大挑戰:讓人們花錢)
●CNN:〈From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to Xi's likely third term: 5 things to watch in China in 2022〉(從北京冬奧到習近平可能的第三個任期:2022年中國值得關注的5件事)
●Focus Taiwan中央社:〈Taiwan's economy shows strong growth for 10th straight month〉(台灣經濟連續10個月強勁增長)

分析解讀 

2022年對中國大陸而言非常關鍵。從政治上來看,習近平要續任共產黨總書記,也將為2023年初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被選任第三任國家主席舖路。

在經貿上,中國大陸領導階層的持續鞏固,雖引起西方國家非議,但有助於中國大陸的集權,並將施政重點放在經貿。

2022年中國大陸將全面執行「十四五規劃」。在與美國經貿對抗,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國際供應鏈之下,中國大陸形容世界遭受百年以來的最大變局。「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性遠超過以往的經建計畫,中國大陸甚至將「十四五規劃」視為下一個百年奮鬥的第一個經建計畫。

十四五規劃最大的特色,主要是重視實體製造,強調要保持製造業比重的穩定,這與「十三五規劃」重視服務業比重,是明顯不同的。

事實上,中國大陸製造業比重近年來呈現下降的趨勢,目前製造業約占GDP 26%。

而重視實體製造,經濟發展重點回到製造業,也符合習近平的經濟思維。

習近平認為中國大陸必須在先進製造業例如半導體、電動車、電信設備,以及商用飛機等,維持強大生產力,建立自主供應鏈,避免受制於他國。所以未來中國還是持續挹注大量資源提供補貼,這將會成為未來美中經貿衝突的另一焦點。

反觀,中國大陸認為網路科技並不是必要鼓勵的行業,而且在過去寬鬆制度下對企業過度縱容,所衍生的問題必須矯正,所以近來頻出重手,抑制網路產業的發展。例如將網路遊戲稱為「精神鴉片」、對於非屬製造業範圍的補教及文化業祭出限制措施,甚至推動共同富裕政策,要求企業「自願公益捐贈」,也是以網路巨擘型企業為目標。這些措施,都與大手筆補貼製造業形成強烈對比。

中國大陸的情勢變化,對台灣當然有影響。

美中貿易戰的去中國大陸化,新冠肺炎的去中心化,部分台商開始撤離中國大陸;但是在中國大陸並沒有完善的退場機制,資金流動關卡重重,人治色彩濃厚,台商不但面臨經營上的困境,有些更無法全身而退。

再談到先進製造業,中國大陸積極發展製造業的項目,多數並非台灣所長,也不是以往台灣投資中國大陸的重點項目,例如能源產業或是電動車。

在中國大陸騰籠換鳥的策略下,預期台灣未來對中國大陸的新增投資會降溫,雖然可以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但也失去了深耕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機會。

而在貿易方面,在對中國大陸出口資訊電子產品創新高下,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含香港轉口)占總出口比重,也在2020年創下歷史新高的43%。台灣2021年對中國大陸出口可能會突破2,000億美元,順差達到1,000億美元。

但未來在中國大陸打造自主供應鏈下,比重可能會逐漸下滑,雖然可以減輕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但由於中國大陸市場規模難以被取代,此會影響到台灣的出口動能。

在對外方面,中國大陸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企圖心,對台灣威脅更大。大陸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RCEP)在2022年1月1日生效;中國大陸也宣佈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表達反對台灣加入CPTPP的立場。因此台灣未來如何在國際間合縱連橫、找到切入的角度,是很重要的問題。

最後回到台灣角度。2021年在全球經濟與貿易快速復甦的帶動下,台灣的出口與投資大幅上升,經濟成長率拉高到6.09%,是近十年來的新高,交出一張不錯的成績單。

在全球經濟逐漸恢復的2022年,IHS Markit預估,全球經濟成長率可以維持在4.2%的高檔;國際貨幣基金(IMF)則預估明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將達到6.7%;      主計處則預估,我國的經濟成長率略低於2021年,仍然可以維持在4.15%。

主要原因,是出口不斷創下新高,當然基期就比較高,明年的出口和投資不太容易再有那麼大幅度的成長。

造成出口持續成長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全球經濟快速復甦,帶動台灣產業出口快速增長;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民間投資的增加。

然而,2021年5月以來受到疫情爆發的影響,國內的民間消費大幅滑落,導致第2季、第3季的民間消費實質成長率都是負值,只有3%,不如2000年的6%,所以2022年台灣的壓力也很大。

雖然明年全球,甚至台灣的經濟表現不會太差,但台灣必須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新冠疫情到底何時才能真正結束?
現在Omicron變種病毒來勢洶洶,在很多國家再度造成嚴重疫情,在疫情無法完全控制情況下,國內外的消費力道很難完全發揮出來。兩岸唯一的清零政策,會不會明年開始發生與世界脫鉤的負面狀況?最後彼此拖累?

第二,包括台積電在內的電子產業快速成長,電力需求大幅成長,明後年供電不足將會是一個重大挑戰。半導體產業已經成為兵家必爭,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對手,更從對岸變成全球各地的政府政策,2021年會不會成為頂點,之後開始下墜?

第三,今年以來國際間日益嚴重的通膨問題,明年很可能會持續下去。美國聯準會(Fed)已經大幅縮減量化寬鬆(QE)購債規模,最快可能在明年第2季就開始升息,我國大概很難避免跟著走上升息及減少貨幣供給之路。資本成本升高,會不會發生台灣現在還沒有看見的金融市場動盪?

第四,美中貿易糾紛、國際生產鏈重組,以及斷鏈的問題未解,對台灣仍將會是一個很大的不確定因素。RCEP 一月一日生效、CPTPP懸而未決,印太經濟戰略台灣的因應措施又是什麼?

以上四點,是我認為2022年台灣面臨最重要的問題。

《經濟學人》總評  

這其的經濟學人,我們可以看到在鮮紅的封底前,是美國白宮大門前四根希臘式圓柱;其中最右邊一根,似乎化身成了象徵共和黨的大象後腿,憤怒離去了。上面兩排白色字體,大字寫的是「Walking away」(離去);小字則是「The Republican Party and democracy」(共和黨與民主體制)。

這次經濟學人用了三篇文章闡述這個議題。封面故事預測了國會大廈騷亂一年後的今天,和2022年11月期中選舉之前的共和黨可能狀況。

美國人擔心他們那個民主體制的穩定性,大約40% 的政治活躍人士,一口咬定另一黨派的成員就是邪惡份子,更有60%的人認為那些人會對國家構成威脅。而高達80%以上的人則認為,美國的民主體制需要「大修」或「徹底改革」。

那些對政治體制衰落的看法或呼籲,已經不再與這些威脅的嚴重性相匹配,一些學者甚至嚴肅警告,美國有爆發內戰的可能性。

在川普的支持者襲擊了美國國會大廈後,足足有70% 的共和黨選民仍然堅信,他們的選舉被偷走了。極端的黨派偏見和共和黨拒絕接受選舉的結果,確實是一個很是危險的組合。然而,兩黨政治的基本真理,確實很容易被日常的憤怒所淹沒,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其實需要彼此,去讓系統發揮作用;一個系統的更新,必須通過共和黨才有辦法進行。

這非常艱難,但經濟學人仍保持樂觀,它認為並不像災難論者所說的那麼的難。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1 Jan 2022【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4 | 「ESG」突然成為了全球的顯學,我們該如何觀察?/ 2022年股票市場投資走向00:14:24

一週財經聚焦

一、2022年第一天,全球最大的燃煤出口國印尼就突然宣佈了暫停外銷;接著隔天,歐盟歐盟的「永續金融分類法」(sustainable finance taxonomy)打算把核能和天然氣列為「綠色」投資標的。「ESG」突然成為了全球的顯學,我們2022年怎麼觀察?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The ESG Regulation Picture for 2022: Five Key Questions for Business〉(2022年ESG監管圖景:企業面臨的五個關鍵問題)
●Economist經濟學人:〈The EU’s green rules will do too little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歐盟的綠色規則對應對氣候變化的作用太小)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A green ray of hope in surging tech investment〉(一個科技投資激增帶來的綠色希望)

分析解讀 

邁入2022年,資金仍然氾濫,但COP26 結束後的氣候變化議題仍在延燒,投資人對綠色轉型的投資熱情繼續增長。

我們可以看見資本前僕後湧的進入電動汽車產業。光2021年的特斯拉,股價就上漲了50%; 更別說中國的電池巨頭CATL寧德股價也上漲了68%。

根據PwC資誠最近的氣候科技報告,它顯示了自2013年以來,全球從創業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到政府基金、慈善團體,高達6,000名的投資人已經支持了3,000多家的氣候科技新創企業。全球投資人總共投資了大約 2,220 億美元給這些新創企業。而在2021年,整個資金又增加了 210%。

可是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些巨大的問題。如果全球要到 2050 年才能實現淨零碳排放,那投資總額還需要再增加一倍以上。現在的全球基金管理產業充斥著各種「漂綠」的現象,可持續性評級的計劃確實正在激增中,但極度的不一致,許多的基金在所謂的綠色資格認證方面,還是有誤導投資人的行為。

但幸運的是,2021年我們至少在一個領域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對氣候科技的大規模投資。

2022年,企業和投資者將迎來一系列關係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決策關鍵,這些抉擇將影響到他們未來在世界各地的ESG運作方式。

在即將到來的規則變化中,我認為需要關注的五個關鍵問題如下:

第一,SEC將如何處理如此密集的監管議程?
預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簡稱SEC)將在今年年初發布各種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提案,包括氣候披露規則。在這方面,據可持續投資行業組織US SIF的說法,重要的決策包括:是否要求企業必須報告範圍三(Scope 3)溫室氣體排放、針對小企業的要求是否應相對寬鬆,以及這些規則將如何由SEC成立的一個新執法工作組來督導實施。
SEC的議程還包括修改基金營銷規則。SEC主席Gary Gensler在10月份表示,SEC應考慮讓基金經理提供證據,以證明其基金具有「綠色環保」或「可持續」的性質。
勞動力多樣性則是另一個重點,圍繞人力資本管理和董事會多樣性的建議,都被列入了SEC議程。
美國的中期選舉可能造成共和黨控制國會,導致拜登政府的監管議程在國會遭受阻力,所以時間上更加緊迫。「他們為什麼想趕在今年完成這麼多工作,我想這是原因之一,」McGannon說。

第二,中國是否會加強碳權排放交易系統?
從今年就可以看出,中國新建立的碳權交易市場能否幫助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減少排放量。金融機構Refinitiv的首席碳分析師秦炎表示,目前這套交易系統只涉及發電企業,涵蓋範圍還不夠廣;接下來,其他高排放行業也可能被納入其中。中國國務院也將公佈自己的監管規定,將帶來更大的執法權力。
中國排放交易系統的發展將產生全球性影響。秦炎指出,如果這套系統的設計明顯加強,且配額價格在未來幾年上升,碳排放成本將逐漸擴散至其他產業,從而推高中國製造品的生產成本。她補充說,中國可能會影響其他經濟體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統的方式。

第三,歐盟能源規則爭議將如何發展?
歐盟已提議按照其「綠色分類法」(green taxonomy)投資規則,把天然氣和核能畫入環境可持續能源。但部分歐盟成員國對此持不同意見,暴露出歐盟內部在環境和能源政策方面的分歧。
「綠色分類法」的最終面貌將產生深遠影響,不僅將決定投資管理人可以把哪些資產列入綠色主題基金,還將進一步影響歐盟其他國家的政策走向,例如企業該怎發行綠色債券?需要符合什麼標準?以及可持續性產品的生態標籤(Ecolabel)認證問題。

第四,ISSB如何運作?
在去年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許多可持續發展標準制定機構宣佈將攜手合作。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將一系列不同的框架化繁為簡的一步。
按照這個新機制,新的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簡稱ISSB),將合併氣候披露標準委員會(Climate Disclosure Standards Board)和價值報告基金會(Value Reporting Foundation)。
關於ISSB,一個重要問題在於:吸收了這麼多組織之後如何統一指揮?特別是在評估企業的可持續性風險,這方面該怎麼劃分標準?這種方式如何與其他框架相契合,現在還不知道。

第五,聯合國會把生物多樣性列為新的氣候變化問題嗎?
去年,各國領導人在格拉斯哥召開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會議(COP26)時,而另一場聯合國峰會--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也同時舉行。會議的目標是制定一項全球計劃,減緩並扭轉對自然界的破壞。
這場聯合國會議可能透過建立一個單一的框架,加速達成目標。

展望2022年,世界上的綠色創新機制往往喜歡高調宣揚自己的成功,擁有氣候維持技術的企業,股價已開始飆升。其中最值得觀察的當然就是特斯拉,它的市值已經高達3850億美元,超過了排名其後的全球三大汽車製造商的市值總和。今年,中國的比亞迪市值也增長了兩倍之多。近期,清潔能源公司NextEra正式超越了ExxonMobile,成為美國市值最大的能源公司。在過去的四年,創業投資(VC)公司的交易增加了一倍以上。

如今,全球各地投入的相關資金仍然不足以支持創新。研發支出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創業投資、政府和各大能源公司。

未來,ESG將如何影響金融市場?

認真觀察就會發現,以過去5年來說,全球企業的資本支出平均約4.8%,股市給予的報酬約12%。而科技股的資本支出約14%,股市給予的報酬約28%。

因此我認為:「No Capex,No Reward」,沒資本支出,就沒有之後報酬」

未來2年,預期全球資本支出都將追逐綠色轉型,目前觀察,在資本支出上四大產業將異軍突起,分別是:
能源轉型 : 資本支出約6.8%
半導體 : 資本支出約9.7%
電動車 : 資本支出約8.6%
元宇宙: 資本支出約11.8%

以上四大產業,是未來搭配ESG值得觀察的金融市場資金走向。

二、蘋果市值在1月3日盤中突破了3兆美元,巴菲特對其出乎意料的押注,可能將成為他最成功的投資之一,目前他的賬面收益超過1200億美元。我們怎麼從巴菲特身上看2022年的股票市場投資?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Reuters路透社:〈Apple becomes first company to hit $3 trillion market value, then slips〉(蘋果成為第一家市值達到3兆美元的公司)
●Markets Insider商業內幕:〈Warren Buffett's go-to market gauge hits 211%, signaling stocks are hugely overvalued and a crash may be coming〉(巴菲特的市場指標達到211%,顯示現在全球股票被嚴重高估,隨時可能崩盤)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Byron Wien Sees Stocks Stalling in 2022 as Rates Rise〉(黑石集團(Blackstone)CEO拜倫·維恩認為,隨著利率上升,股票在2022年可能停滯不前)

分析解讀 

短短不過五年時間,但「股神」巴菲特可是賺了大錢。巴菲特從2016年開始購買蘋果的股票,到2018年年中,他已累計持有蘋果5%的股份,花費了360億美元,而隨著2022年初蘋果這一波強勁的漲勢,其持有的蘋果股份現在價值1620億美元。

隨著美國聯準會(Fed)態度轉向鷹派,可能將提前升息,引發了金融市場的不安,其中科技股更成為了重災區。很多人開始擔心,也密切觀望今年的金融市場及股票走勢,而巴菲特曾經宣稱的最相信的市場指標,近期飆升至211%新高,意味著投資人正在「玩火」,也示警美股一場崩盤殺戮即將到來。

據BusinessInsider報導,所謂「巴菲特指標」是指美股總市值除以美國最新一季GDP,通常被投資人用來衡量美股是否過熱。

最能代表美股總市值的威爾夏5000(Wilshire 5000)指數,週二盤中觸及48.99兆美元的新高,而美國去年第3季GDP為23.2兆美元,兩者相除達到211%,遠高於2020年第2季創下185%,當時美國疫情全面大爆發,GDP狂掉了16%。

巴菲特在之前《財星》雜誌一篇文章中強調,該指標「可能是任何時刻衡量估值水準的最佳單一指標」,他警告,當指標接近200%時,意味著投資人正在「玩火」,這是相當危險的。

不過,巴菲特指標也並非完全精確。例如它將上一季GDP與當前股市價值進行比較,而GDP不包括海外收入,但美國企業市值反映其在國內外業務的價值。

此外,自2020年初以來,新冠疫情抑制經濟活動,也壓低了GDP,同時促使美國政府和聯準會採取前所未有的刺激經濟措施,支援受影響企業和個人,在這個過程中當然也推高了資產價格。因此,巴菲特指數的數據可能誇大失真,未來不排除隨著經濟復甦和企業回復生機而下滑。

不過,巴菲特指標並非唯一預告股市過熱的指標。電影《大空頭》原型人物Michael Burry最近曾警告,美股「在刀尖上舞動」,所有崩盤即將到來。無獨有偶,傳奇投資者、GMO創辦人Jeremy Grantham也提醒,史詩般的泡沫敲響股市警鐘,預估泡沫將以驚人的速度破裂。

此外,私募基金巨人黑石集團(Blackstone)副董事長,88歲的韋恩Bryon Wien,於1月3日發布了2022年「十大驚奇」預測,包括美股未來一年大致持平,期間回檔修正幅度不致超過20%,而金價將揚眉吐氣漲上歷史新高,美國原油價格可能飆上每桶100美元。

財經網站MarketWatch報導,韋恩曾擔任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國投資策略師,他在2009年加入黑石集團。過去37年來,他年年發表「十大驚奇」預測,近年來是與黑石私人財富部門首席投資策略師季多Joe Zidle共同執筆。按他們的定義,所謂「驚奇」指某事件發生機率高於50%,但一般投資人認為發生機率只有三分之一。

韋恩和季多預言的2022年「十大驚奇」分別如下:

一、企業盈餘強,但碰到利率節節升高,導致美股標普500指數在2022年繞了一圈回到原點,形成持平局面。市場波動率居高不下,回檔修正幅度接近、但不會超過20%。

二、部分大宗商品回跌,但工資和租金持續飆漲,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幅可達4.5%。運輸和能源價格回落,令主張通膨「暫時」論者大受鼓舞,但通膨揮之不去是主題。

三、債市開始回應通膨走高和聯準會(Fed)加速縮減購債,10年期美債殖利率升抵2.75%。Fed完成縮減購債,預期2022年將四度升息。

四、儘管年初有Omicron威脅,但到2022年底,群聚和集會活動可望恢復到疫前水準。新冠肺炎對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仍是揮之不去的問題,但在美國將大致重返正常軌道。

五、中國大陸決策官員為穩住房市,將打擊投機性投資。因此,大陸家庭握有更多資金,需要找投資去處,這會促成資產管理業欣欣向榮,為西方公司帶來機會。

六、預估金價大漲20%,漲上歷史新高。美國經濟雖強勁成長,投資人在市場波動加劇時轉進黃金,以規避通膨風險。

七、主要產油國產量增加速度跟不上需求,西德州原油價格將漲上每桶100美元價位。

八、核能作為替代的發電能源,突然走紅。在安全措施充足降低疑慮下,核能發電可行性廣獲認可。

九、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 原則從企業政策聲明,延伸至政府政策。政府機構開始訂定新規定和標準,要求美國上市公司發布落實ESG的進度。Fed也將對金融機構進行壓力測試,以評鑑他們對氣候變遷情境萬一發生時的抗壓性和應變能力。

十、美國積極發展電動車,但找不到足夠的鋰電池,對綠能計畫是一大挫敗。而中國大陸控制鋰市場,因此預料中國未來的電動車產業將一發不可收拾。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設計非常直白,在粉紅的封底前,我們看見的是跨坐在有著俄羅斯國徽大椅子上的普丁,最顯眼的就是平放在他雙腿上的長槍。上面寫著「Mr. Putin will see you now」(普丁現在即將和你見面)。

文章重點在於,即使 10萬名俄羅斯軍隊正部署在烏克蘭邊境,經濟學人仍然嘗試展望下周俄羅斯、美國和北約之間即將展開的會談。而那些想將自己視為西方的一部分,或把美國當作歐洲安全支柱的想法,現在都處於危險之中。隨著危機隨時可能爆發,誤判的風險也正在增長。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已經明確表示他對會談的要求:他希望北約宣誓放棄進一步的擴張,不僅僅是兩個前蘇聯國家烏克蘭和喬治亞,他也希望美國不要再用核武器或中短程導彈保護其盟友。

實際上,俄羅斯希望對北約領土東部的部隊部署和演習,以及與所有前蘇聯國家的軍事合作擁有否決權。經濟學人認為,這太奢侈了。可能真的是為了被拒絕而起草的最後通牒,為再次入侵烏克蘭創造了藉口。

這其中的許多要求不但讓人無法接受,對歐洲的安全也是充滿威脅,如果普丁真的一心要開戰,沒有什麼能阻止他。然而,強有力的外交仍然可以讓他停下來,並幫助阻止俄羅斯與西方之間長期衰退的關係。即使談判失敗,北約也可能變得更強大、更團結、更清楚它面臨的威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8 Jan 2022【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5 | 世界銀行(World Bank)宣佈調降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成長預估。/ 國際能源總署(IEA)及世界經濟論壇(WEF)都將用電需求激增和氣候變化,視為眼前最大的風險。00:15:25

一週財經聚焦

一、世界銀行(World Bank)宣佈調降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成長(GDP)預估,由於更多的財政與貨幣政策開始緊縮,2022年估計成長放緩至4.1%,2023年估計放緩至3.2%。全球經濟展望出了什麼事?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World Bank Cuts Global Growth Forecast on Virus Flare-Ups〉(
世界銀行下調病毒爆發下的全球增長預測)
●CNN:〈WHO: Omicron may replace Delta as dominant COVID-19 variant in PH ‘soon’〉(世衛組織:Omicron 可能會「很快」取代 Delta ,成為主要 COVID-19 的變體)
●Fortune財星雜誌:〈Omicron may be less severe than Delta, but it could hit the global economy even harder in 4 painful ways〉(變種病毒也許沒有Delta嚴重,但它會用四種方式打擊全球經濟增長)

分析解讀 

根據世銀發布的半年度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世界銀行將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歸因於以下四個因素:
1.病毒威脅
2.政府救助措施減少
3.最初的需求反彈逐漸消失
4.全球貧富差距擴大

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負責人也表示,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急速蔓延,預計未來6至8周正整個歐盟區(包括前蘇聯各國和土耳其在內)將有一半以上人口被感染。

由於新冠疫情不斷蔓延,全球經濟復甦確實有可能顯著放緩,其中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產出,預計仍將大幅低於疫情前水準,如此一來全球貧困會進一步惡化。過去兩年,貧困已經再次開始加劇,要消除這一問題,似乎是比能源轉型更大的挑戰。

確實,2021年在疫情趨緩下,全球經濟開始回溫,估計經濟成長率可以達到5%以上,各界也普遍看好2022年經濟,預估成長率約在4%。但是去年年底,變種病毒Omicron掀起另一波疫情。Omicron雖然多為輕症狀,但傳染力強,在今年初,全球單日確診人數曾一度突破250萬人,美國單日確診也超過百萬,均為歷史新高。雖然各方對疫情影響下經濟復甦程度看法不一,但主要預測機構均已開始調降今年經濟成長率。

世界衛生組織(WHO)反應仍慢半拍。在2019年新冠肺炎爆發初期,WHO事先未能充分預警,事後無力防堵疫情而廣受詬病;此次又未能記取教訓,低估了變種病毒的蔓延性,任由疫情擴散。

如果 COVID-19 預測模型正確,Omicron 最早將在 1 月中旬在歐洲和美國的大部分地區達到頂峰,然後擴散性會慢慢放緩;但也有人認為,未來疫情仍有可能急劇上升。

美國東北大學網絡科學研究所所長、數據科學和計算流行病學專家亞歷山德羅·維斯皮尼亞尼預測:「Omicron 的增長速度很快,發病症狀不會很猛,下降的速度也很快。它應該比我們過去經歷的其他浪潮更快地消退。」

不過,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我們都希望的情況下是明顯的上下峰值,這並不意味著 Omicron 不會造成大規模的損害。

以下是經濟學家和華爾街專業人士擔心,較容易受到 Omicron 衝擊的四個領域:

1.經濟增長

就在幾個月前,2022 年的增長前景看起來還不錯。2021 年10 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 4.9%,其中美國和中國表現出色。沒想到 Omicron 在 11 月下旬來襲,讓經濟學家重新開始評估經濟走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 2021 年 12 月警告,Omicron 幾乎肯定會影響全球復甦,它將在 1 月25 日發佈下一次更新,比原定時間晚一周,這意味著 Omicron 對全球貿易的影響有多嚴重。在華爾街,高盛將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從 4.2% 下調至 3.8%。

新年過後,一波又一波的病例增長成為一股洪流。 Berenberg 首席經濟學家 Holger Schmieding 上周告訴投資者,這種具有高傳染性的變種病毒,將使歐元區和英國的 GDP 增長率下降達 1%。他說,最壞的情況將是 Omicron 造成「除了對醫療系統造成潛在嚴重壓力之外,還可能造成重大的暫時性經濟損失」。

隨著世界各地病例激增至疫情前的記錄,這個警告聽起來很有先見之明。

2.股票市場

隨著 Omicron 上周重創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從法蘭克福到紐約的股市都暴跌, S&P 500 指數在連續四天下跌後才慢慢走出陰霾,這是自 9 月以來的最大跌幅。而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則出現了自 2 月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

不僅僅是 Omicron 給投資人帶來壓力,而且不斷上升的確診病例,增加了籠罩全球市場的避險情緒,讓投資人拋售高價持股,以換取避險資產。

高速增長的股票、加密貨幣以及所謂的週期性股票都出局了,這些股票往往會隨著宏觀經濟的大幅波動而漲跌。高盛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大衛科斯汀,在一份投資者報告中寫道:「圍繞 Omicron 變種病毒的不確定性、通脹上升以及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減弱,推動了從週期性股票轉向防禦性股票的輪動。」

高盛認為不確定性主題將在今年一整年持續。它預測 S&P 500 指數將在年底前攀升至 5100 點,這意味著增長 7%。這與去年 28.7% 的驚人漲幅相去甚遠。

3.勞動力市場

最近發佈的一份就業報告發出了令人不安的警告:不要關注 3.9% 的失業率。從表面上看,這看起來似乎不錯,但它掩蓋了其他地方更大的問題。只要 Omicron 一失控,隔離和封鎖政策再度發布,很多勞動力又將從勞動市場消失。

美國銀行估計,在 Omicron 浪潮的高峰期,將有超過 400 萬美國一線工人被隔離。

4.全球供應鏈

由於封鎖將消費者留在家中,COVID-19 的第一年以需求暴跌為標誌。而去年,我們產生了幾乎相反的報復性消費,即便工廠產量激增,還是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供應鏈在上半年又嚴重失衡,造成全球物價飆升。美國銀行證券認為,一波全球病假和強制隔離,再次衝擊全球供應鏈。

在全球層面,美國銀行證券全球經濟學家 Ethan S. Harris 寫道,「隨著 Omicron 浪潮從一個地區滾動到下一個地區,這應該會導致不同行業的滾動中斷。需要注意的是,Omicron 尚未涉足全球供應鏈重鎮的亞洲國家,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在春季看到供應鏈進一步中斷,即使美國和歐洲的醫療保健前景(可能)顯著改善。」

以 2021 年第 4 季南韓尿素短缺事件為例,生產尿素並非高階技術,基於成本考量,尿素生產已由高工資國家移往成本較低的國家,例如中國大陸生產。但由於疫情導致能源價格高漲而影響尿素生產,中國大陸開始限制出口,使得南韓尿素短缺,影響遍及物流運輸及農業。

過去不乏各國限制物資出口,以穩定國內供給的例子,但主要是以稀有戰略物資為主,通常這類措施並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而尿素危機我們可以看到WTO爭端解決機制已經緩不濟急了,最後南韓還是透過外交途徑解決,但已對國內經濟造成衝擊。

疫情導致產業增加了難以控制的風險,技術領先並非建立安全供應鏈惟一因素。安全供應鏈應是在任何情形下,可以維持供給不短缺、生產不中斷,並有足夠的安全庫存。所以各國除了專注在高端關鍵技術等原先的重點外,對於過去因成本因素而外移,目前國內自給率低必須仰賴進口,或者進口來源集中度高,以及短缺可能危及供應鏈運作的項目,也納入安全供應鏈的範圍。

針對此趨勢,政府必須有系統完整地盤點各產業供需概況、技術水準,以及貿易結構,進而鎖定重點關鍵領域,並搭配靈活招商政策,甚至必要時提供更多的誘因,才能吸引產業可以在國內投資生根。

二、國際能源總署(IEA)表示,除非加快結構改革,否則未來三年新增的用電需求,將加劇電價波動,導致碳排激增,還會成為社會動盪因數。此外,世界經濟論壇(WEF)也發布「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表示氣候變化將被視為2022年最大的風險。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Billionaire Ray Dalio on climate change: 'It worries me. I worry for man'〉(億萬富翁 Ray Dalio 談氣候變化:它讓我很擔心。我也為人們擔心)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These Are the Biggest Risks the World Faces in Next 10 Years〉(這是未來 10 年全球面臨的最大風險)
●Forbes富比世雜誌:〈Here’s How Climate Change Crisis Could Impact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Policies In 2022〉(以下是氣候變化會如何影響 2022 年的企業運營和政策)

分析解讀 

調查顯示,目前僅11%受訪者看好全球經濟在2024年前加快復甦;相較之下,高達89%的人認為未來充滿變化與危機。此外,逾84%的受訪者對於全球前景悲觀,抱持樂觀或正面看法的人不到16%。

在這份報告裡,氣候變遷被視為頭號風險。而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風險增加最多的項目還包括:社會凝聚力減弱、生計危機與心理健康惡化。

WEF(世界經濟論壇)常務董事薩迪亞·扎希迪(Saadia Zahidi)表示:「全球領袖必須團結起來,採取互相協調的方式因應嚴峻的全球挑戰,並在下次危機出現前建立抵抗能力。」

調查顯示,「極端氣候」被視為全球短期(2年內)面臨的最大風險,而「氣候行動失敗」名列中期(2~5年)與長期(5~10年)風險排名首位。

去年11月,全球近200個國家於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達成協議,承諾繼續努力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但其中多國原本期待取得更多成果。

與WEF共同製作此報告的蘇黎世保險(Zurich Insurance)風險長吉格爾(Peter Giger)表示:「若無法在氣候變遷有所作為,可能導致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額萎縮六分之一。」

COP26做的承諾,確實不足以讓我們達成攝氏1.5度目標。WEF在報告中也點出四個新興風險:
1.網路安全
2.氣候轉型失序
3.移民壓力
4.太空競爭

以最後一項為例,未來數十年內預計多達7萬顆衛星升空,太空旅遊業也將進一步發展,但在缺乏監管之下,衛星碰撞與太空碎片機率恐因此攀升。

拉回臺灣,去年底舉辦的四大公投案全數不通過,對能源供應影響最大的是核四不商轉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繼續興建。

在去年5月兩次無預警大停電後,這次的公投案看似幫蔡政府因停電引發的民怨解套,但從長遠來看,卻是讓台灣的能源政策失去了檢討推動方向的契機。加上近年企業投資轉趨積極,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表示,因為用電增加超出預期,2025能源轉型配比無法如期達成。這些因素,也大幅增加劇缺電和限電的焦慮感。

核四與三接公投的結果,象徵台灣2025年邁向非核家園已成定局,因蔡政府無意讓現有核電廠延役,核四也不商轉,三年後供電選項就只剩下天然氣、燃煤與再生能源三種。在蔡政府堅定走向非核道路的同時,我們卻發現美、日、歐卻對核能有不同的想像。發生福島核災的日本繼續使用核電,2030年預估核電占全國發電量的20%。美國官方與民間正在推動快中子反應爐研發計畫,日本官方也考慮加入。而歐盟則計畫把核電納入綠色投資項目。

國際間的改變,凸顯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全球湧現的反核浪潮,正處於一個理性修正的轉折點。這個轉折主要出自於兩個考量:核能不但是穩定供電的選項,而且在應對迫在眉睫的氣候變遷議題上,核能是當前可接受的選項。

但在台灣,上述兩項考量都不在蔡政府的選項中,企業對供電夠不夠與綠電夠不夠的質疑聲浪正在加大。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預告台灣有可能缺電,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則示警,政府必須在綠能提升前的過度階段做好超前部署。兩人的談話,相當程度反映了整體產業界對供電議題的關注與擔憂。

在供電不足的議題上, 2017 與 2021 年兩度出現無預警大停電,雖然這兩次停電對產業界傷害不大,但近年電力供應不穩的情況已成為產業界關心的議題,政府除了必須保證總體供電足夠,對於區域供電的平衡與電網的可靠度,須有更多實質作為。

另一個比缺電更棘手的問題是綠電不夠。

去年 11 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決議,各國都要加速推動減碳,歐盟碳關稅今年就要上路,近期企業界最常聽到的關鍵字是「永續」與「減碳」。以台積電為例,承諾2025年碳排零成長,2030年時碳排降到2020年的標準,並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這項挑戰十分巨大,台積電幾乎已買盡國內主要的綠電憑證,劉德音日前公開呼籲政府要對綠電超前部署,可看出台積電上下對綠電不夠的警惕。

政府預計今年底前提出減碳路徑與時間表,但因為多數企業已展開應對COP26與明年歐盟碳關稅上路,若到下半年才公佈國家減碳總體計畫與時程,對企業而言這樣的速度太慢。

過去十多年,企業關注能源議題多數放在穩定供電與合理電價上,未來還必須加入碳排選項。我國推動風電與太陽能光電已見瓶頸,前者受限風場開發成本太高,後者受限太陽能光電設立位址漸少。以日本的經驗為例,日本的綠能除水力、太陽能與風電外,還有生質能源,台灣在這些項目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這五缺是企業長年面對的挑戰,未來數十年會新增第六缺:缺減碳。產業界應對減碳千頭萬緒,最好的起點是政府坦率告知能源轉型現況,讓企業發展有所依據,減碳之路才能穩定前行。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非常寫實,我們看見一隻代表政府的手,使力推著一座象徵企業的辦公大樓。上面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Beware the bossy state」(小心大政府);小字則是「Government、business and the new era of intervention」(政府、企業以及這個干預新時代)。

《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再次聚焦於全球的大政府現象。隨著人們要求政府對從疫情、社會正義到氣候變化等等新威脅採取明確的行動,一個新的動蕩階段正在來臨。政府在不介入企業的股權投資或董事會的情況下,轉而以讓社會更安全、更公平的名義,開始名正言順的比手畫腳。政府不甘心只擔任著所謂的所有者或裁判,一轉身成了企業行為的指揮官。

正如《經濟學人》特別報導所闡述的那樣,這種方法的跡象無處不在。拜登為了讓美國的中產階級感到安心,正想方設法推動著包裹著保護主義的工業補貼,和強勢監管的相關法規。在中國,習近平推動「共同繁榮」的種種壓制行為,旨在遏制過往那種沒有底線的大繁榮,創造一個更可以自給自足,有所規範的商業環境。歐盟則選擇了遠離自由市場,轉而擁抱產業政策和「戰略自主權」的大政府作為,但這項政策卻壓制了許多高科技企業。

隨著這些大型經濟體的轉變,英國、印度和墨西哥等中等經濟體也在蠢蠢欲動。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數的民主國家裡,兩黨政治在這個方向上有志一同,幾乎沒有政治人物會選擇去挑戰邊界的開放,或讓市場再次回到自由競爭的時代。

不過,《經濟學人》在結論上還是認為,這種強勢專橫的商業幹預主義雖然看似立意良善,但這終究是一個錯誤。它的擁護者心理寄望的,是一個更加繁榮、公平和安全的商業世界,但他們迎來的很可能會是一個效率低下,充滿既得利益者和自我孤立的商業新世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 Jan 2022【聽富達 說大勢】EP01 說大勢:解盲疫後大勢有哪些?「趨勢主題」帶你一窺產業革命性的創新!00:23:32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mvfa8s0n5s0867kupmh1qa?m=comment
​疫情下所致的瞬息萬變,讓我們深刻體會每一個大趨勢的興起,是如何再度改變世界?面對未知不再是「隨波逐流」,而是掌握對的趨勢大步邁進。富達投信於本季推出的「大趨勢」系列節目,以前瞻宏觀的視野,逐一為大家檢視影響未來的四大關鍵趨勢:未來都市化、健康與共榮、永續生活、新經濟秩序。​

國內疫情陰霾籠罩,國外因拜疫苗之賜紛紛解封,不想被國際潮流狠狠甩鍋,就必懂幾個未來大勢,更能自我隔離紛擾雜音的干擾,聽懂大勢做對大事!​

  • 科技電影不再是夢,裝上5G通訊技術的翅膀,哪些科技應用讓生活更加智慧便利?​
  • 當醫療遇上科技,智慧醫療包含哪些應用,帶領全人類邁向更健康長壽的未來?  ​
  • 極端氣候變遷與能源匱乏,全球同舟一命之下如何與地球共存?​
  • 全球化走到瓶頸?各國區域經濟形成,誰是下一個未來贏家?​

 ​
本集節目由富達投資策略專家林紹凱與財經主播葉芷娟對談,為聽眾精彩剖析大趨勢以及佈局未來!​
  ​
▍喜歡這節目的話,請為我們按下【五星好評】​
▍以上節目內容,如需瞭解更詳細的資訊,請搜尋「富達投信」​
 ​
富達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68號11樓​
服務電話: 0800-00-9911
網站:https://www.fidelity.com.tw/​
 ​
「富達投信獨立經營管理」各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各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索取公開說明書或投資人須知,可至富達投資服務網http://www.fidelity.com.tw/ 、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mops.twse.com.tw/ 或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http://www.fundclear.com.tw/ 查詢,或請洽富達投信或銷售機構索取。​
 ​
※本節目由《遠見》x《1號課堂》共同企劃製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1 Jan 2022【李儀婷和你說心理話】EP01 李儀婷x賴佩霞:好好說話,彌補成長過程中的遺憾00:27:11

主持人:親子教養專家∣李儀婷
來 賓:身心靈作家∣賴佩霞
主 題:好好說話,彌補成長過程中的遺憾

1.如何克服成長過程中母親缺席的遺憾,讓自己心靈更強大?
2.在較傳統、重視權威的環境中,該如何與父母、長輩溝通?
3.正確的態度,讓話語更有力量。

✅1號課堂‧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有聲書: https://pse.is/3ppuj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4 Jan 2022【聽富達 說大勢】EP02 贏投資:還在啃時事?掌握未來趨勢比抓緊短線話題更重要00:22:30

上一集為大家搶先預告許多的科技電影情節,將因為5G技術日漸成熟而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這集將帶領大家不只了解優勢在哪,更要擁抱趨勢且超前布局!所以買對投資前要先看好「趨勢主題」,才能成為掌握未來變局的大贏家。​

  • *不只未來人才要斜槓,企業更要斜槓?​
  • *投資究竟是選產業?還是選個股?快來聽聽誰是跟對趨勢下的受益者與受害者呢?​
  • *世界在變,致富心態也要跟著變!追求投資收益同時也存在風險,如何轉用「趨勢主題投資」趨吉避凶?​



本集節目由富達投資策略專家林紹凱與財經主播葉芷娟對談,為聽眾精彩剖析投資新錢景,在變局中早一步跟上大贏家腳步!​
  ​
▍喜歡這節目的話,請為我們按下【五星好評】​
▍以上節目內容,如需瞭解更詳細的資訊,請參閱「富達投信」更多資訊​
 ​
富達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68號11樓​
服務電話: 0800-00-9911
網站:https://www.fidelity.com.tw/​
 ​
「富達投信獨立經營管理」各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各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索取公開說明書或投資人須知,可至富達投資服務網http://www.fidelity.com.tw/ 、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mops.twse.com.tw/ 或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http://www.fundclear.com.tw/ 查詢,或請洽富達投信或銷售機構索取。​
 ​
※本節目由《遠見》x《1號課堂》共同企劃製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1 Jan 2022【聽富達 說大勢】EP03 創新醫療:疫苗雖解封了我們的恐慌,但創新醫療的下一步呢?00:26:37

疫苗問世後病毒溯源依然緊迫,台灣也在疫情肆虐下不敢自稱「防疫模範生」;抗疫上的基因定序、篩檢、疫調、匡列、疫苗與治療更顯得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本集將探討大家意想不到的醫療軟硬體演進?以及數位賦能醫療在關鍵時刻展現哪些影響力? 
 
*科技助力之下醫療不斷創新進步,微小的病灶無所遁形? 
*疫情意外促成精準醫療推動:治病先驗基因,AI縮短疾病判讀、精準用藥! 
*總拖到生病才找醫生?預防醫學超前佈署你的「亞健康」狀態,不讓疾病提早上門 
*傳統醫院將在2030年消失?當家與醫院的界限越模糊,不出門也能接受遠距醫療照護成趨勢? 
 
本集節目由主持人富達投資策略專家林紹凱帶路與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跨界對談,共同探討科技與醫療雙產業相乘的影響力,將會創下哪些醫療新生機? 
 
 
▍喜歡這節目的話,請為我們按下【五星好評】 
▍以上節目內容,如需瞭解更詳細的資訊,請搜尋「富達投信」 
 
富達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68號11樓 
服務電話: 0800-00-9911 
網站:https://www.fidelity.com.tw/ 
 
「富達投信獨立經營管理」各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各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索取公開說明書或投資人須知,可至富達投資服務網http://www.fidelity.com.tw/ 、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mops.twse.com.tw/ 或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http://www.fundclear.com.tw/ 查詢,或請洽富達投信或銷售機構索取。 
 
※本節目由《遠見》x《1號課堂》共同企劃製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7 Feb 2022【聽富達 說大勢】EP04 話未來:5G升級不只讓你換手機,也讓車子房子跟著動茲動茲?00:23:27

換完5G手機後,你有感嗎?上網看片速度變快了?
從過往的3G,把手機變成智慧手機,4G讓行動上網變得更便利,那麼5G改變你我生活的什麼?事實上,5G的應用已經在很多領域悄然成形,主戰場已經從消費者上的行動裝置,跳到無遠弗屆的雲端服務,讓萬物聯網,連未來的電動自駕車也是?本集將告訴大家你不認識的5G超智慧、超展開的發展應用。
 
*有人說的5G未來,科幻電影終於要實現嗎?
*3G手機連網、4G滿足行動影音需求、那麼5G的魅力在哪,我們將經歷甚麼革命性轉變?
*4G已經很先進了,進入5G新時代,好像只是流量更高更快,為何產業搶破頭?有哪些突破性成長,哪些「有感情境」呢?
*5G都要翻動新的產業革命了,聽說6G都要搶到外太空?星鏈計畫是6G前哨戰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本集節目由主持人富達投資策略專家林紹凱帶路與知識力專家社群創辦人曲建仲(曲博)解答5G超應用謎團,共同探討科技通訊演進帶來生活的改變,以及對於未來都市化的建設又會哪些影響呢?
 
▍喜歡這節目的話,請為我們按下【五星好評】
▍以上節目內容,如需瞭解更詳細的資訊,請搜尋「富達投信」
 
富達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68號11樓
服務電話: 0800-00-9911
網站:https://www.fidelity.com.tw/
 
「富達投信獨立經營管理」各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各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索取公開說明書或投資人須知,可至富達投資服務網http://www.fidelity.com.tw/ 、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mops.twse.com.tw/ 或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http://www.fundclear.com.tw/ 查詢,或請洽富達投信或銷售機構索取。
 
※本節目由《遠見》x《1號課堂》共同企劃製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4 Feb 2022【聽富達 說大勢】EP05 追永續:住得起的永續未來!「無色」建築讓你跟大自然零距離00:29:19

全球暖化引起的極端氣候已經來到家門口,地球公民不禁開始思考炙熱地球還能住多久?能兼顧節能以及低汙染的綠建築還不夠,「無色」建築才是新未來,把大自然帶進你家裡面,將是大家與環境共存及永續最佳平衡。本集將透過台灣綠建築師的視角,帶領大家重新定義建築,如何讓家跟大自然零距離,真正享受無環境負擔的居住品質,才是我們所住得起的永續未來。
 
*疫情警戒尚未解除的當下,綠建築也開始顯現重要性,人天共好的建築對我們有甚麼好處?
*建築是破壞環境的元兇嗎?2050淨零碳排勢在必行,建築師如何實現永續綠建築?
*與自然共存的建築不但要綠,更要做到「無色」?新住宅概念儼然形成!
*未來都市化不僅充滿科技想像,未來建築透過永續思維,讓你在室內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流律動!
 
本集節目由主持人富達投資策略專家林紹凱帶路與九典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張清華一窺建築綠化的終極指標,以及共同探討永續概念下的零碳建築及如何打造與環境共生的新生活?
 
▍喜歡這節目的話,請為我們按下【五星好評】
▍以上節目內容,如需瞭解更詳細的資訊,請搜尋「富達投信」
 
富達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68號11樓
服務電話: 0800-00-9911
網站:https://www.fidelity.com.tw/
 
「富達投信獨立經營管理」各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各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索取公開說明書或投資人須知,可至富達投資服務網http://www.fidelity.com.tw/ 、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mops.twse.com.tw/ 或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http://www.fundclear.com.tw/ 查詢,或請洽富達投信或銷售機構索取。
 
※本節目由《遠見》x《1號課堂》共同企劃製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1 Feb 2022【聽富達 說大勢】EP06 新經濟:企業永續與組織創新之必要,「Her」勢力已來!00:24:03

新冠病毒不斷進化變異,讓各國深陷疫情揮之不去的陰霾罩頂,而如同跳針的解封再隔離,更讓供應鏈亂了序!
G2兩大國從貿易戰開打,推演至科技戰,在昇華成零碳之爭後,這兩權競合下的經濟秩序演進,何時在終局止戰,是新課題更是新趨勢?
亂局中找趨勢,搶先成為新經濟秩序下的主流,是因時代需求而生的「產業轉型」及「敏捷組織」,才能奠定企業在市場上的高度競爭力。而另一股不容忽視的新勢力,來自於韌性與堅定的女力崛起。「她」可以勝任一個團體、一間公司、一個國家的領導者,這股剛柔並濟的特質,正是影響世界進行正向改變的推力。本集將透過女性管理者角度,來談「HERO到SHERO」的嶄新思維,如何順應趨勢創造新勢力,帶領組織敏捷轉型、刷新企業新風貌。
 
*「男主外,女主內」舊觀念out,女性力量正崛起,過半的Her勢力將主導未來經濟?
*挺過疫情猖獗或是領導企業轉型表現好的幾位女性領導人,他們如何發揮獨特的「Her」勢力稱霸商場?
*「韌性」「同理」「多元思考」「細膩」是女力崛起的關鍵,如何順應趨勢帶領企業成功轉型?
*「永續發展」已成普世價值,無論身為女性領導或投資者對環境的關注度都很高,女性願意為永續持續投資,換來更美好的未來?
 
本集節目由主持人富達投資策略專家林紹凱帶路與前IBM台灣總經理、前特力集團執行長童至祥(Sophia) 如何發揮「Her」勢力,推動組織再造與突圍創新,成功展現女力新氣象,驅動新經濟勢力。
 
▍喜歡這節目的話,請為我們按下【五星好評】
▍以上節目內容,如需瞭解更詳細的資訊,請搜尋「富達投信」
 
富達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68號11樓
服務電話: 0800-00-9911
網站:https://www.fidelity.com.tw/
 
「富達投信獨立經營管理」各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各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索取公開說明書或投資人須知,可至富達投資服務網http://www.fidelity.com.tw/ 、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mops.twse.com.tw/ 或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http://www.fundclear.com.tw/ 查詢,或請洽富達投信或銷售機構索取。
 
※本節目由《遠見》x《1號課堂》共同企劃製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8 Jan 2022【李儀婷和你說心理話】EP02 李儀婷x劉軒x許榮哲:如果家庭和諧,一個人可以面對許多困難00:55:17

主持人:親子教養專家∣李儀婷
來 賓:軒言文創創辦人∣劉軒、華語首席故事教練許榮哲
主 題:如果家庭和諧,一個人可以面對許多困難

1.薩提爾的理念如何應用在生活教養場景?
2.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調,怎麼辦?
3.如何看見每個孩子的價值?
4.父母也該勇於認錯,並在孩子面臨挫折、困境時,成為拉住孩子的支柱。

✅1號課堂‧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有聲書:https://pse.is/3ppuj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4 Feb 2022【李儀婷和你說心理話】EP03 李儀婷X羅寶鴻:看清愛與期待的差異,好好愛自己00:25:58

主持人:親子教養專家∣李儀婷
來 賓:親子教養專家∣羅寶鴻
主 題:看清愛與期待的差異,好好愛自己

1.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2.俗話說「沒有期待,沒有傷害」,但若真的沒有期待,也會失去生命的動力。該如何既保有期待,又不被傷害呢?
3.無論在任何關係中,最重要的都是「愛自己」。正視自己的情緒,允許情緒流動,最終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以及隨之而來的失落。

✅1號課堂‧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有聲書:https://pse.is/3ppuj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1 Feb 2022【李儀婷和你說心理話】EP04 李儀婷X小虎老師:溝通不是為了說服別人,而是真誠的自我對話00:26:40

主持人:親子教養專家∣李儀婷
來 賓:聲音教練∣羅鈞鴻(小虎老師)
主 題:溝通不是為了說服別人,而是真誠的自我對話

1.溝通是為了傳達彼此的理念,讓不同的思考模式得以相互理解協調。在溝通的過程中,該如何認清「做自己」與「配合他人」的分際?該如何既不失原則,又柔軟有彈性?
2.面對衝突情境,或是較具攻擊性的對象,該如何有效溝通?
3.音調的高低也會影響溝通的品質嗎?該怎麼控制自己的音調、語速呢?

✅1號課堂‧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有聲書:https://pse.is/3ppuj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8 Feb 2022【李儀婷和你說心理話】EP05 李儀婷x楊俐容:看見對方的內在小孩,並試著理解與接納00:27:57

主持人:親子教養專家∣李儀婷
來 賓: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兒童青少年心理暨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
主 題:看見對方的內在小孩,並試著理解與接納

1.了解兒童的情緒發展階段。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如何有不同的理解?
2.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概念」?
3.孩子自私,可能是小時候的夢想沒有獲得滿足?內在的渴望(原始本能)與外在的需求(社會期待)該怎麼取得平衡呢?
4.無論孩子年紀多小,都要捍衛他的自主權。孩子的私人物品、空間、與他人的爭執…,可放手讓孩子們自行處理。


✅1號課堂‧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有聲書:https://pse.is/3ppuj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5 Feb 2022【李儀婷和你說心理話】EP06 李儀婷X許榮哲:父母不是訓獸師!用寬容的態度,讓孩子成為「自己」00:25:34

主持人:親子教養專家∣李儀婷
來 賓:華語首席故事教練許榮哲
主 題:父母不是訓獸師!用寬容的態度,讓孩子成為「自己」

1.父親是家中很特殊的存在,不僅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常碰壁,一不小心還會成為媽媽口中的豬隊友…..究竟,男人為什麼不擅長處理親子關係?
2.手足間的爭執該如何處理?許榮哲:父母不用急著插手、針鋒相對,讓問題跑一會兒,孩子自會找到解決的方法。
3.夫妻教養觀念不同調,怎麼辦?
4. 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何面對問題」

✅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有聲書:https://pse.is/3ppuj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5 Jan 2022【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6 | 歐盟將提出規範歐盟晶片生產的法律草案,致力在2030年前,讓歐盟的晶片市佔率翻倍至20%。 / 2022年的通貨膨脹發展趨勢,怎麼解讀?00:14:23

一週財經聚焦

一、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表示,歐盟將在2月初提出一份規範歐盟晶片生產的法律草案,致力在2030年前,讓歐盟的晶片市佔率翻倍至20%。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EU to Unveil Chips Plan Early Next Month to Fund More Production〉(歐盟將於下月初公佈晶片計劃,以資助更多生產)
●Reuters路透社:〈Taiwan to set up $200 mln fund to invest in Lithuania amid dispute with China〉(台灣將設立2億美元基金投資立陶宛)
●Focus Taiwan中央社:〈EU business group urges Taiwan government to ease border controls〉(歐盟工商團體敦促台灣政府放寬邊境管制)

分析解讀

WEF世界經濟論壇是一個以基金會形式成立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1971年,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它根據「瑞士東道國法」,於2015年1月獲得正式地位,以每年冬季在瑞士滑雪勝地達沃斯舉辦的年會聞名於世。歷次論壇均聚集全球工商、政治、學術、媒體等領域的領袖人物,討論世界所面臨最緊迫問題。

回到今天主題,歐盟這次的《歐洲晶片法案》包含了五大重點:
1.強化歐洲的研發和創新能力
2.確保歐洲在晶片設計與製造的領導力
3.修改國家援助規則,允許政府援助首款生產設備
4.改善晶片短缺和供給短缺問題
5.支援小型創新企業

晶片大缺貨衝擊全球產業,近幾個月來半導體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晶片供給一直追不上需求,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掀起遠端工作和遠距教學熱潮,推升高科技產品的需求。

供應鏈瓶頸也加重晶片生產的挑戰,這其實給了台灣一個合縱連橫的大好機會。

無巧不成書,總統蔡英文元旦宣示了將提出「強化歐洲鏈結計畫」,據瞭解,這項計畫由國發會、經濟部、科技部、外交部、教育部等部會共同推動,強化對歐盟佈局、擴大經貿合作。

國發會過去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時,持續強化與歐洲的技術交流,去年10月率團出訪中東歐經貿考察,更體認到歐洲不論人才、軟體、產業,不只具有優勢,也和台灣存在互補、合作空間。

台灣長期和美國、中國大陸交流密切,對於東南亞則有新南向計畫;相較之下,過去和歐洲的鏈結相對偏少。其實歐洲這幾年變化之大、成長迅速 ,尤其在中美對峙之下,可以看到歐洲有許多不同以往的積極行動。

因此國發會官員表示,疫苗與防疫互助的契機,讓台灣歐洲互動更密切,歐洲國家外交上也願意表態支持台灣,如今正逢全球供應鏈重組時刻,台灣更應抓緊此機會,強化對歐佈局、擴大經貿合作,達到政府與民間雙贏的結果。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11月25日,歐洲商會向政府曾經提出年度建議書,要求政府針對170項議題改善,其中118項是曾經提出的問題,52項則是新提出的議題。

歐洲商會的建議之所以如此重要,因它是台灣最大的外僑商會。以經濟部投資統計觀察,歐洲來台投資共有607億美元,遠超過美國的240億美元和日本的232億美元。

而歐洲國家對台灣的巨額投資,也出乎許多人意料地,不是以德、英、法這些大國領先,而是由荷蘭領軍。荷蘭在台投資了逾800件,金額達363億美元,佔全歐來台投資過半。這當然和荷蘭是歐洲電子業最興盛的國家有密切關係,如荷蘭飛利浦就是台積電設立時的最大民間原始股東,迄今仍是台灣外資的領頭羊。

而台積電關鍵設備供應商-荷蘭的艾斯摩爾(ASML)去年也在台灣擴大投資,已僱用超過3,000名員工。

歐洲居次的德國雖有近千件投資,但總金額不過44億美元,只是荷蘭的12%;法國的700案只帶來13億美元投資,

但歐洲一般企業對台灣的瞭解非常不夠,乃至於多數行業對台灣都幾乎沒有投資,值得政府加大力道,促進歐州與台灣之間的相互瞭解,以發展針對歐洲的招商引資。

說到歐洲,很多人不知道脫歐紛爭之後,歐洲佔全球 GDP 的份額高過了四分之一。本來歐洲企業在全球所有的創業投資 (VC) 的份額中只佔據不到十分之一,但情況正在發生改變,2020年至2021年已增加至18%,顯示整個歐洲已出現截然不同的變化。

歐洲商會去年提出的白皮書,主題為「台灣揚名全球的契機」,議題範圍則廣泛包含了台灣沒有和國際接軌的規範或執行、外商進出臺灣的方便性和居留面對的困難、外商在台生活面對的困擾或阻礙…..等等。其中我比較在意的是,其中提到的「希望台灣能夠更國際化、更積極的跟國際接軌」,因此,我認為這是份非常積極、有建設性的建議書。

回顧過去一年,歐盟友台舉措真的是洋洋灑灑、近年罕見。去年上半年先是立陶宛、斯洛伐克和捷克陸續贈送疫苗;歐洲議會通過友台決議;6月美歐峰會聲明,也罕見論及台海兩岸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去年下半年更是熱絡。10月,歐洲議會以多數同意方式,通過「歐洲台灣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希望從政治經貿、衛生文教、科技供應鏈乃至於地緣政治、數位轉型等多重面向,提出台灣歐盟關係升級的建議。

雖然與台灣互動的最後決定權在歐盟執委會而非歐洲議會,但相較於過去僅涵蓋部分議題,或只是委員會決議、聲明層級,歐洲議會此份報告的份量無疑是升級版。

一向保守的歐盟執委會,先在5月的歐洲產業政策及自主性報告引用內部研究,建議在半導體領域擴大與台灣合作,並可嘗試擴大歐美雙邊貿易與科技會議,將台灣、日本及韓國納入並形成一種複邊機制。所以現在雙方的關係,比起過去是好太多了。

為什麼現在出現了這種樂觀的新局面?這些連歐洲專家都稱為罕見的新局面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大國競爭新局帶來的契機。
歐盟自2019年一改過去的戰略夥伴定位,將歐中關係重新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對手、體制對抗」三位一體之後,與台灣的互動開始愈發彈性、多元,尺度大幅放寬。

第二則是台灣憑實力爭來的地位。
疫情導致各國高度重視產業安全、供應鏈韌性等所謂「戰略自主」政策,而台灣正是落實「戰略自主」的重要夥伴。

即便前景看好,但台灣在以下這些方面仍需努力:

1.我們對歐盟還是不夠了解。
掌握歐盟升級機會的重點,是深入掌握歐盟的產業發展及供應鏈環節需求,在這方面台灣需要更努力。

2.瞭解歐盟各成員國的需求及期待。
歐盟是聯邦制,因此每個成員國的需求和期待都不一樣,如何深入了解各個國家,了解其產業發展,是很重要的。

3.籌劃下世代對歐盟影響力的對策與做法。
例如歐盟執委會為了尋求27國的平衡,在歐盟決策體系中最為保守。近年來成員國及歐洲議會作法彈性大膽,連德國都有新局面,如何善用地方(各國)包圍中央(執委會)作法,進一步改變執委會保守心態,也是台灣需構思的方向。

二、美國勞工部(Labor Department)報告,2021年12月的CPI同比上漲7%,創1982年6月以來的最大漲幅。2022年的通貨膨脹發展趨勢,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Inflation rises 7% over the past year, highest since 1982〉(過去一年通貨膨脹率上升 7%, 為 1982 年以來最高)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Inflation Surge Is on Many Executives’ List of 2022 Worries〉(通脹飆升是許多高管對 2022 年最擔憂的事)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Which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can work as inflation rises?〉(隨著通脹上升,有哪些投資可以發揮作用?)

分析解讀

首先我想先和大家談談,到底現在是哪一種通貨膨脹?

一開始有人認為,現在是需求型的通貨膨脹,這是因為美國的紓困政策造成需求爆發;接著發現,輸入型的成本推生了通貨膨脹;但隨著聯準會口徑的變化,許多人開始認為,這次的通貨膨脹似乎不是暫時性,而是永久的。這代表,它可能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Structural inflation)定義:
通貨膨脹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為「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和「結構性通貨膨脹」。而結構性通貨膨脹就類似人類的慢性病,是當中最嚴重的。

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物價的上漲是在總體需求並不高,但某些產品的需求一下子劇增,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先上漲的現象,例如鋼鐵、豬肉、房價等。如果一時半載通貨膨脹沒有抑制下來,就會演變成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最後進一步造成全面的結構性通貨膨脹。 

以產業角度解釋,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有些產業發展特別快速,例如晶片,而有些部門則在萎縮,就會造成各部門之間勞力、資源等的移動卡住,於是迅速發展的產業將因短時間內勞力、資源的缺乏而引發急劇的物價上漲,最後波及整個經濟體系,並讓物價上漲欲罷不能。

現在還要堅持通貨膨脹只是「過渡性」已經沒有說服力,就連創造出「過渡性」一詞的聯準會也改口,於是「持久性」通膨已經成為當前的主流論點。

事實上,2021年通貨膨脹飆高,主要有幾個原因:

1.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攪亂原物料與零組件生產與運輸,導致供應鏈緊張,使總供給不足。
2.財政與貨幣政策大舉擴張,帶動總需求轉強,造成供需失衡。
3.疫情導致勞工供給短缺,帶動工資持續升高。
4.廠商將新增的原物料與工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5. 2020年經濟疲軟,物價下跌,使比較基期偏低,也使2021年的通膨數據益發醒目。

然而現在還有人認為通膨只是暫時性,因為2022年的大環境與2021年恰恰相反,他們堅持的原因如下:

1. 2021年的通膨基期已經大幅墊高,2022年的通膨年升率很難更上層樓。
2.政府紓困刺激可能縮水,一些退出職場的勞工將因儲蓄縮水及疫情降溫而重返職場,使勞動供給增加,工資漲勢減緩。
3.聯準會(Fed)口徑變化,寬鬆政策退場、利率升高。

因此通膨究竟是「過渡性」還是「持久性」,還是要看2022年政經局勢的變化。我認為,至少有三項因素正默默地持續改變供需環境,可能導致通膨無法退場,這三項因素分別是「疫情通膨(Covid-flation)」、「缺工通膨(Shortage- flation)」及「氣候通膨(Climate-flation)」。

疫情通膨(Covid-flation)
一旦疫情再度擴散,將造成全球供應鏈混亂,導致供給能力受損、物價飆升;所以疫情通膨是今年前兩季必須留意的重點

缺工通膨(Shortage- flation)
疫情的第二項結構性影響,在於勞動市場。疫情難解不僅改變了勞工的就業方式,也削弱工作意願。工作環境變數增加,同時感慨生命無常,乾脆提前退休,尤其是55-65歲、經濟條件較佳的「嬰兒潮後期」世代。這批勞工一去不回,結果就是勞動參與率始終偏低,勞動供給減少,工資與通膨同樣易升難降。此可稱之為「早退通膨」。

氣候通膨(Climate-flation)
影響更廣、更久的,則是氣候變化。目前最明顯的,是全球極端氣候已經從偶發性轉為必然性,各種天然災害舉凡熱浪、乾旱、野火、洪災、颶風、酷寒…,影響農作物生長,拉高糧食價格。此為「糧食通膨」。
其次,為對抗地球暖化,發展綠能的壓力越來越大,但在轉型過程中,若新的綠能發展緩不濟急,舊能源的退場又太慢,全球有可能缺水缺電。各大機構普遍預測,今年油價將衝破每桶100美元大關。此為「能源通膨」。
再者,各國為追求綠能目標,不僅使銅、鋁等綠色金屬需求持續增加,而且綠色政治更將使所有原料的供給都減少,結果便是原料商品價格全面上漲。此為「綠色通膨」。

回頭看看台灣,去年初,中研院及各調研機構預估台灣今(2022)年GDP僅成長3.2%,年底喜出望外開出紅盤,來到6.04%,面對今年市場樂觀謹慎看待,由於基期已高,今年GDP成長勢必下修,加上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今年經濟成長還會有變數。

今年的經濟發展預估,我們還是得看疫情發展和通貨膨脹,大抵發展會如何,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總而言之,我還是認為此次通膨應該可以定調為「結構性通膨」,由於薪資、原物料上漲而導致物價上漲,絕非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

《經濟學人》導讀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非常的卡通。在鮮黃色的封底前,我們看見在不同形狀的白框前面,放上了五個穿著超人裝扮的卡通人物。他們明顯就是戴著IWatch的Apple CEO Tim Cook、滿腦子Prime air (宅配無人機)的Amazon CEO Jeff Bezos、頭戴虛擬眼鏡的Facebook(Meta)的CEO Mark Zuckerberg、手捧著遊戲機的Microsoft CEO Satya Nadella,以及坐在一部自駕車上面的Google CEO Sundar Pichai。上面寫著一排黑色大字:「Big tech’s supersized ambitions」( 科技巨擘的超級企圖心)。

經濟學人在全球版本封面故事中,梳理了科技巨頭將資金投向哪裡的調查。根據文章內容,美國最大五家科技企業 Alphabet、Amazon、Apple、Meta 和MSFT(稱他們為「MAAMA」)最近的大規模投資,已經跟全球投資總額相距不遠。

 2021年,他們總共投資了 2800 億美元,這相當於美國商業總投資的 9%,比五年前的 4%高出了許多。幾家科技巨擘希望找到下一個大機會,經濟學人針對交易、專利、招聘和其他標準,做出的的一個分析表,顯示了現金正流入了從無人駕駛汽車到量子計算的所有領域。 

這種轉變,反映了它們正擔心 2010 年代那些利潤豐厚的封地正在逐漸失去。事實上,這幾家科技巨頭正越來越侵入到彼此的領域之中,自 2015 年以來,重疊的營業額已增加了一倍,達到了 40%。他們幾乎有志一同的在嘗試進入新的領域。

他們不想步入科技產業的歷史輪迴,那裡充斥著曾經佔據主導地位的科技巨頭失敗經驗。這些企業並非被監管打倒,而是錯失了下一個大時代。 Fairchild在 1950 年代開始統治半導體產業,但現在我們只能在書本中看見這個名字。1983 年,IBM是美國最賺錢的一家公司,但 8 年後,它在計算機轉向個人電腦的過程中倒地。更別提Nokia,曾經在行動設備領域不可一世,但在向智慧型手機的轉型中步履蹣跚。 

無論是政府、競爭對手或全球數十億的客戶,都開始對這些企業越來越強大感到擔憂與警示,所以各種反壟斷的法規不斷出現。但這個世界仍舊充滿了各種競爭,商業巨頭們也投入了各種研發,反壟斷到底對不對?沒人知道。

所以,現在最大的懸疑劇,就是目前獨領風騷的Big-tech 在下一世代是否會成功?讓我們拭目以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1 Feb 2022【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7 | 半導體產業即將迎來最激烈競爭的一年。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 認為,比特幣的狂熱可能延燒成為另外一個次級房貸風暴。2022年的金融市場會如何發展?00:14:57

一週財經聚焦:

一、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於1月26日公佈,2021年12月份設備製造商出貨金額達39.173億美元,為單月歷史次高及歷年同期新高。接著1月2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多數黨領袖Steny Hoyer宣佈,眾議院將審議《2022年美國競爭法》(The America Competes Act of 2022)。看來半導體產業即將迎來最激烈競爭的一年。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Some manufacturers have less than 5 days' supply of computer chips, Commerce Department warns〉(美國商務部警告,部分製造商的晶片供應,儲備不足5天)
●Economist經濟學人:〈After the party,When will the semiconductor cycle peak?〉(狂歡之後,什麼時候是半導體週期的峰值?)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Intel to Invest at Least $20 Billion in Ohio Chip-Making Facility〉(英特爾將在俄亥俄州晶片製造廠投資至少200億美元)

分析解讀

過去兩年,大家不管購買的是車子或是玩具,我想最常聽到的就是:晶片短缺。這除了讓台灣嚐到了護國神山的驕傲,也提醒了全球對半導體產業過度集中的擔憂,並進一步激發了全球性的半導體競賽。看來2022年的半導體產業註定將取代石油,成為全球政治人物戰略佈局上最重要的待辦事項。

1月13日,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台積電表示,將在2022年投入高達440億美元的產能擴充。這一數字高於去年的300億美元,更是2019年的三倍。

位在美國的競爭對手英特爾(Intel),則計劃在今年耗資280億美元。1月21日,英特爾接著宣佈將在OHIO新建兩座大型工廠,總成本為200億美元;如果選擇以後再建造六座,總造價將達到1000億美元。韓國三星更暗示,其2022年的資本支出將超過去年的330億美元。歐洲的英飛淩(Infineon)等公司也在磨刀霍霍。

整個產業2021的資本支出增長了34%,這是自2017以來最大的支出。這股資金洪流,對該行業的客戶來說或許是個好消息,他們已經為短缺掙紮了一年多。但對產業本身來說,這是一種令人熟悉的更新反覆運算模式。競相擴充產能賭注的,是源源不絕的需求,但萬一需求不如預期呢?

需求變化的速度太快,因此很多人擔心,這種繁榮最後會以蕭條告終。

分析公司Future Horizons的Malcolm Penn觀察到,自20世紀50年代出現以來,晶片產能一直在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之間搖擺。如果以歷史為鑒,那麼,供過於求的局面很可能隨時到來。唯一的問題是,這會是什麼時候。

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這種情況(晶片供過於求)很快就會出現。智慧型手機的需求可能正在降溫,尤其是在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2019年開始因為疫情擴散全球的銷售,也似乎即將減弱。

Morgan Stanley的一項調查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由於晶片短缺,55%的晶片買家都在重複訂購,這人為地擴大了需求。

高通膨和迫在眉睫的升息可能會打擊經濟增長,從而削弱需求。Penn預計,這一週期將在2022年下半年或2023年初就可能扭轉。這一次,當過剩來臨時,全球的晶片製造商該怎麼辦?

台積電這個月表示,由於其客戶都是技術高端客戶,該公司的調整可能「比較穩定」。例如,在與蘋果(Apple)簽訂的長期協議中,蘋果需要為iPhone定期供應最先進的晶片,該公司的大部分新增產能已被預訂。

由於另一個原因,當前週期可能與之前的週期不同。短缺,以及美國與中國的科技貿易戰,提醒了政客們晶片對現代經濟的重要性,以及晶片供應對幾家大型企業的過度依賴。台積電未來的競爭者,可能不是各國的半導體供應商,而是各國的政府。各國政府[認為,應對晶片短缺的方式,是通過補貼吸引更多晶片製造商回國,因為現在大部分的製造商和代工業者大多來自東亞。

1月25日,美國商務部發佈了一份報告,敦促國會通過一項法案,其中包括向晶片製造商發放520億美元的補貼。該法案已經獲得參議院批准。

台積電直言不諱地表示,因為各國的獎勵政策,它也開始考慮是否要到美國、歐洲、日本甚至歐洲設廠,這代表在晶片短缺的當下,台積電也面臨了來自全球政府和客戶的壓力。

去年11月,日本公佈了一項計劃,據信台積電將獲得約35億美元。這也意味著,日本有可能是台積電下一個海外設廠的國家。

但最大的變數是,2022一開年,Omicron使事情變得更加複雜,整個行業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

去年年中,疫情引發了晶片供應緊縮,因為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開始在家工作,並購買了大量3C電子產品,大大刺激了需求。因為造車技術突飛猛進,汽車製造商也急著追加晶片。

該行業正在發生變化。今年之後,各國政府因為可能升息及緊縮貨幣政策,未來的補貼可能大幅減少,未來這行業會如何發展,值得我們密切觀察。

台積電目前面臨了甚麼挑戰?我認為以下三項影響最大。

1、各國政府競相增加對本國半導體的投資
例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新廠雖享有美國的補官方補助,但其補貼幅度肯定不如英特爾。

2、人才、水、電、土地等配套,逐漸顯露疲態
未來五年是台積電在台灣擴廠的高峰期,在新產能還沒全數開出前,目前就已傳出國內科技業新進人力供不應求,在水、電與土地取得上也面臨到不小挑戰。

3、競爭者奮起直追
Pat Gelsinger日前說,英特爾落後台積電與三星的原因,是領先數十年後產生的傲慢心態。如今,英特爾動用各種方案要重新奪回市場,雖然市場看好未來幾年台積電仍能維持領先,但謙虛觀察競爭對手的動向仍是必要。就如孫子謀攻篇所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二、隨著2022年到來,美國聯準會口吻越來越鷹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認為,比特幣的狂熱可能延燒成為另外一個次級房貸風暴。隨著全球貨幣政策的轉向,2022年的金融市場又會怎麼發展?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Nobel laureate Paul Krugman says crypto has ‘disturbing’ parallels with subprime mortgage meltdown〉(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曼表示,加密貨幣與次級抵押貸款崩潰有「令人不安」的相似之處)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Fed Interest-Rate Decision Tees Up March Increase〉(美國聯準會決定提早於3月升息)
●Economist經濟學人:〈A turning point,Markets have fallen because the era of free money is coming to an end〉(一個轉折點,市場下跌是因為免費貨幣時代即將結束)

分析解讀

1月26日,美國聯準會結束為期兩天的2022年開春第一場例會後,雖然口頭宣佈維持利率不變,但鮑爾在會後記者會上表示,不排除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每次會議都加息的可能性,並提到,Fed需要大規模縮減資產負債表。

在此之前,高盛執行長Demon曾放話,預估今年Fed有可能升息七次。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鮑爾的措辭顯示,聯準會已經開始偏向「鷹派」。在這樣的預期下,我們看到全球股市開始下跌,尤其是科技股。現在猜測會不會升息已然不重要,因為,現在已經走在升息的道路上了。

在2020年初降息和央行購債忙碌之後,投資者相信央行的刺激措施幾乎會永遠持續下去, 我以全球股市一片欣欣向榮。然而今天,隨著投資者開始接受免費貨幣時代可能終結,金融市場陷入了痙攣。

市場現在預計,利率將在2022年至少升息四次,因為聯準會正在與通膨抗爭。通膨越來越高,在這樣的狀況下,股市下跌似乎也不足為奇。

而利率變化對金融市場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影響?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1、長期資產的重新定價
利率如果開始變化,股票的估值就會被重新估價,而現在個股票估值真的太高。

2、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升息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更緩慢,也更難預測。超便宜的資金讓企業在去年籌集了大量資金,但這種繁榮不會重演。隨著房價飆升,購房者貸款壓力越來越大;陷入困境的公司則利用了政府支持的貸款。因此,因為貨幣寬鬆反應出的股市榮景,並不表示實體經濟也跟著好轉。

3、新興市場
由於富裕國家持續存在巨額赤字,以及許多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崩潰,政府債務與GDP的比率急劇膨脹,高負債使世界經濟對貨幣政策的變化更加敏感,尤其是新興市場。所以全球資金可能會因著利率變化劇烈晃動。

4、家庭資產
因為近期經濟衰退的嚴重程度,家庭的資產負債表比您預期的要差。如果聯準會決定收緊貨幣政策,對一般家庭來說可能會雪上加霜。

5、地緣政治
最近看到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緊張局勢。地緣政治若進一步惡化,任何風吹草動對股票市場當然會有負面影響。

6、消費者
他們還在努力解決消費者何時會將支出轉回服務業,以緩解因供應鏈堵塞導致的商品價格上漲。但經濟數據變得更難解釋,例如,如果零售額下降,是否反映了經濟疲軟?還是反映了正常消費模式的可喜回歸?

全球經濟實力,以及其承受更高利率的能力的不確定性,加上各國央行擔心通脹時的扳機手指,意味著市場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在疫情期間,即使世界經濟處於低谷,廉價資金也將資產價格推向了驚人的高位。

這就難怪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會在紐約時報專欄撰文指出,有些人是盲目聽信名人吹捧之詞,比特幣的狂熱可能延燒成為另外一個次級房貸風暴。因為過去幾年,比特幣是除了電動車之外,漲得最沒有道理的。

話又說回來,比特幣與其他加密幣如今合計市值卻超過1兆美元。投資人到底心裡在想什麼?

一個答案是:保護財富,唯恐政府亂撒錢推升通膨,使美元貶值。最近彭博資訊有則報導更指出,有些億萬富翁大買加密幣,以防美元貶到「下地獄」。全世界已知發生過57例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事件,但全都發生在政治與社會動盪之中。

另一答案是「害怕錯失良機」。比特幣命中一個行銷甜蜜點:聽起來很「高科技」、「未來派」,而且還迎合「政治偏執狂」。

現階段美國聯準會不會是唯一的擔憂?去年市場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更強勁的經濟、可觀的收入和利潤,而低利率、被壓抑的需求和高達1.9兆美元的財政刺激計畫,推動了美國的非凡增長,可是現在,這些推動力正在逐漸消退,這顯示在以下幾個面向:

1、經濟放慢
1月2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22年美國GDP增長預測下調1.2個百分點,至4%,這反映了全球總體經濟確實有放慢的跡象。

2、利潤擠壓
隨著投資者考慮未來幾個月的需求前景,人們對它們的興奮程度要低得多。經濟放緩會擠壓利潤,從而導致收入放緩,但成本上升也會擠壓利潤。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增加了原材料成本;更令人頭痛的是勞動力市場。所以2022年的全球總體利潤,可能會不如預期。

3、估值過高
美國的股票看起來貴得嚇人。Yale University的Robert Shiller提出的「Shiller本益比」,現在美股的本益比已高達40倍,遠高於1929年崩盤前的估值(儘管仍低於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繁榮時期的估值)。

Morgan Stanley的Michael Wilson指出,泡沫來自一個估值過度擴張的股市。ARK Innovation是一家投資於年輕科技公司的交易所交易基金,它已成為市場中更具投機性一端的簡稱,但目前它比峰值下降了50%以上,顯示了人們已開始警覺,對熟悉的名字持懷疑態度。這也是為什麼投資者正在投靠曾經不受歡迎的石油股,比如ExxonMobil,因為這些石油股可以防止通貨膨脹。

有什麼能改善市場情緒嗎?投資者最終可能會抓住一些好消息。首先,Omicron可能是疫情的最後一波,隨著它的消退,近期通脹背後的勞動力瓶頸可能消失,全球經濟也可能復甦,這刀然是好消息。

此外,有初步跡象表明,中國經濟正在走出谷底。如果中國開始放寬管制、催生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將帶來正面影響。

承受巨額損失的投資者,可能希望鮑爾的語氣不要那麼強硬。相反,他聽起來更擔心消費者價格上漲,而不是股價下跌。動蕩的股市不應成為決策者的首要擔憂,這個觀念雖然沒錯,但市場調整可能更符合美國聯準會的目的。

目前為止,幸好企業債券息差始終保持著穩定,即便股票價格的波動很大,但短時間內我們不會看到明顯的危機。至於未來發展,我們就抱著樂觀心態,持續觀察。

《經濟學人》封面導讀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設計非常形象,我們看見一個左輪手槍瞄準著藍色的烏克蘭地圖,左上角幾個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Russia’s roulette」(俄羅斯輪盤);小字則是「The stake in Ukraine」(烏克蘭的危機)。

文章寫到,在人類衝突的歷史上很少有像現在這樣,將全球命運繫於一個人的瘋狂上。普丁入侵烏克蘭是否已經箭在弦上,要不然大規模的俄羅斯軍隊為什麼在烏克蘭邊界上集結?難道他只是虛張聲勢,想向他的鄰居和西方世界進行敲詐?

沒有人知道普丁的真正意圖,即使俄羅斯外交部長似乎也是狀況外。


很難想像會有一個國家像俄羅斯這樣,國家的利益與其領導人想追求的目標如此涇渭分明。俄羅斯明明可以從與西方和平相處的關係中獲益,但普丁的恣意妄為,是為了讓自己有理由告訴俄羅斯人,他們需要一個強人來捍衛西方的欺淩。

但不能否認,現在的普丁確實擁有主動權,但他也面臨著充滿風險的選擇。一個大型戰爭會帶來難以預期的風險,但風險較小的戰爭,又無法停止烏克蘭的向西漂移。如果戰爭真的爆發,說真的,其他地區的侵略者必定會跟著蠢蠢欲動。例如,中國入侵台灣的可能性將可能上升;在伊朗和敘利亞的政權,也將認為他們或許可以使用暴力而不致於受到懲罰。

如果情勢這樣發展,那麼世界上眾多的邊界爭端將被引爆。

由於風險過大,加上歐盟的尷尬態勢,《經濟學人》最後認為西方應該以三種方式加以回應:那就是想法阻止、保持談判,和做好多元化能源政策的準備。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5 Feb 2022【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8 | 美國公佈最新區域戰略報告,將面對印太地區的中國威脅,儘快擬定具體對策。/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劍拔弩張,嚇壞了全球金融市場。00:11:54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公佈了拜登任內第一份區域戰略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的脅迫與侵略遍及全球,且在印太地區最為嚴峻,美國決定儘快拿出具體對策。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Reuters路透社:〈U.S. vows stepped-up Indo-Pacific effort in push back against China〉(美國誓言加強印太地區反擊中國的力量)
●NIKKEI Asia日本經濟新聞:〈U.S. to host APEC in 2023 in push for Indo-Pacific economic pact〉(美國將於2023年主辦亞太經合組織,以推動印太經濟協定)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Biden Team Unveils Indo-Pacific Plan to Counter China’s Clout〉(拜登團隊公佈印度洋-太平洋反華計劃,以抵禦中國)

分析解讀 

美國日益關注印太地區的部分原因,在於區域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尤其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挑戰。比較特別的是,這份報告提到,未來將與區域內外夥伴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包括支持台灣自衛,以確保台灣人民能有一個依循其意志與最大利益,和平決定未來的環境,並威嚇台海軍事侵略。

報告特別指出,未來10年透過集體努力,將決定中國大陸是否能成功改變有利於印太地區和全球的規則與規範。

美國印太戰略報告設定5大目標,包括:推進自由開放印太地區、在區域內外建立聯繫、推動區域繁榮、加強印太安全;最重要的一點是,如何建立共識,共同抵抗包括氣候變遷、COVID-19等超越國界威脅的能力。

拜登政府特別強調,將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展開10項核心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供應鏈的韌性和數位安全。其他包括在印太地區投注新資源、推動印太經濟架構、支持印度的持續崛起與區域領導力、強化四方安全對話(Quad)、擴大美日韓合作,以及支持開放、具韌性、安全和值得信賴的科技等等。

預計這份備受矚目的美國「印太經濟架構」將在數周內公佈細節,我相信很多人會對美國的表態支持台灣防衛能力沾沾自喜。但以目前所知的方向來看,我個人認為,極可能不利於台灣未來的經貿發展。雖然我們看到政府積極表態,希望爭取參與印太經濟架構,但卻不能沒有經貿角度的思考。

以戰略觀點看,台灣位於中國外緣,運輸距離最近,依國際貿易「重力理論」(Gravity Theory)來看,我們很難擺脫中國。也就是說,若其他情況相同,台灣和中國自然會產生最大的貿易量。就如同英國最大的貿易對像是歐盟,墨西哥和加拿大最主要的貿易夥伴都是美國一樣。若要改變這種貿易趨勢,需有其他利益來補償,否則就會付出昂貴代價。

如今,美國在經貿、科技和軍事上要圍堵中國,企圖將台灣拉進其包圍架構,除非另外提供足以彌補未來可能遭對岸報復的損失,否則台灣就要謹慎,不必完全配合,甚至要設法左右逢源,才能趨吉避凶,避免不必要的成本。

另外,有人會說在1990年代以前,在兩岸政治對峙、經濟互不往來之時,台灣經濟仍然快速發展,難道現在就非依賴對岸不可嗎?

的確,當年台灣不需要依賴中國市場卻能穩定發展,那是因為當年有個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當時稱「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讓貿易自由化程度大幅提高,且有助於台灣參與全球化。

但現在地貿易環境已完全不同,包括全球興起的「新保護主義」、台灣和對岸因政治對立,難以簽署區域貿易協定。且中國已非當年的吳下阿蒙,它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長動能超越美國,除少數尖端半導體之外,台灣其他對陸出口都可能被替代;服務業貿易方興未艾,只不過在中國大陸極易受官方幹預或控制。

在這樣狀況下,台灣的經濟會不會被影響?

若全面配合美國圍堵對岸,除非願意犧牲出口帶動的成長,否則台灣經濟可能停滯甚至負成長,我想,沒有人願意承擔這種後果。因此,應該如何應對美國即將公佈的「印太經濟架構」內容,對台灣而言就極為重要。

在如此嚴峻的狀況下,首先我們必須先瞭解地緣政治和經濟的關係。很多人會認為,台灣擁有不可或缺的半導體護國神山,可以老神在在。是的,以2020年全球半導體供應市佔率來說,美國位居第一,約為42.9%,台灣位居第二,約為19.7%。如果加上美國掌握的尖端技術和資本,日本掌握的關鍵材料,台灣當然會是供應鏈韌性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但看懂美國的這個新佈局更為重要。

首先,重返CPTPP已經不再是美國的選項;第二,印太經濟架構(IPEF)這個新的戰略結盟不會只有對話,而是以「協定」(Agreement)的方式呈現;第三,它將以如供應鏈韌性等新興區域性經貿議題為主,並且以美國為中心。

說實話,這個模式能不能讓美國拿回主導權尚待觀察,但美國重返亞太的運作方式絕對會脫離關稅及貿易規則等台灣熟悉的領域,台灣準備好了嗎?

我確實看見印太經濟架構一下子成了台灣眼中的希望浮木,連蔡總統都立刻表態加入,我當然樂觀其成。但IPEF真的是萬靈丹嗎?那可得看臺灣自己有沒有與時俱進。

首先我們要知道,印太經濟架構無助提升台灣貿易自由化。台灣經貿發展最大的障礙在於FTA覆蓋率約僅有一成,但印太經濟架構並沒有包含貿易政策,無法化解台灣邊緣化的危機。

其次,印太經濟架構著眼於美國利益,「美國優先」仍然會是最重要的運作邏輯。雖然台灣仍有護國神山半導體的護身,但明眼人都知道,各國對它的虎視眈眈,早就讓台積電分身乏術踏上征途。

所以,印太經濟架構的重點不會是貿易規則,而是一連串涉及資料跨境傳輸、資料保護、平臺互通及加密技術等國際標準的制訂。

我認為,台灣當下最重要的是,台灣最不需要口號,而是劍及履及的戰略。在標準化制定方面怎麼培養跨國談判人才?此外,印太經濟架構與CPTPP並不衝突,如何在印太經濟架構與RCEP、CPTPP彼此競爭的情況下,規劃可以讓台灣產業持續保持競爭力的平衡之術?這才是最重要的。

二、拜登政府發出警告:俄羅斯、烏克蘭隨時可能開戰。這個利空消息嚇壞了金融市場,油價暴漲、恐慌指數 VIX 飆升,美股四大指數全收黑。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Reuters路透社:〈U.S. investors expect more volatility as Ukraine concerns spook markets〉(美國投資者預計,隨著「烏克蘭擔憂」驚嚇,市場將更加動蕩)
●CNBC:〈Oil jumps amid escalating tensions between Russia and Ukraine〉(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石油價格飆升)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ehind the Stock Market Turmoil: A High-Speed Investor U-Turn〉(股市動蕩背後:投資者的高速掉頭)

分析解讀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劍拔弩張,使科技股再度淪為殺盤重心,尤其費半指數下跌近5%。因為半導體關鍵材料鈀和氖氣來自俄、烏,供應鏈恐會中斷,重創美晶片股,台積電與聯電ADR也因此重挫近3%。

根據CNN報導,白宮官員警告,滯留烏克蘭的美國公民盡快撤離,由此看來,俄羅斯隨時可能入侵烏克蘭。

除此之外,美國2月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創下2011年以來新低,而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突破7.5%,改寫40年新高;通膨升幅高於預期,聯準會(Fed)官員呼籲加快升息,多家投行均預測Fed將於3月例會一口氣升息2碼。

以上這些都是負面因素。更重要的是,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的波動率指數(VIX)也突破30。VIX是專業人士用來衡量未來30天穩定性的指標。波動率指數追蹤S&P 500指數的一籃子股票,並衡量期權交易的趨勢,以估計未來波動交易的可能性。波動率越高,投資經理們就越能應對高波動性,可能會推遲大型交易,或是埋頭等待一段艱難的旅程;波動率指數較低,則表示交易將相對符合正常情況。

整個金融市場劇烈震盪的原因,雖然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緊張局勢升級造成的,但2022年以來,全球經濟確實有放慢的跡象,包括美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等多國製造業數據也表現慘淡,這更給全球經濟前景蒙上陰影。

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避險的情緒越來越濃。黃金、美元、油價、日元同時上漲,布倫特原油的交易量攀升至兩個多月來的最高,黃金價格也跳升至近兩個月高點。

2月9日,根據瑞銀集團發表《投資者情緒調查》顯示,通膨與升息是全球高淨值投資者的主要憂慮。

這項調查的對象是全球3,000名投資者與1,200名企業雇主,他們可投資資產或是年收入,至少為100萬美元。調查發現,受訪者對於食品、汽油與能源價格上漲感到憂心,多數並相信通膨升溫將會持續逾12個月,顯示全球市場的避險情緒再次捲土重來。

不過特別的是,近半數受訪者聲稱正等待投資的合適機會,如果他們選擇投資,有6成投資者認為科技(63%)與醫療保健(59%)是最具吸引力的領域。

另外,美國財經評論部落格Zero Hedge發文指出,由高盛最新報告來看,他們開始擔心聯準會激進的緊縮措施,可能導致「硬著陸」(Hard Landing)。

事實上,過去兩年的金融市場的確有點匪夷所思。

CavId-19在全球爆發之後,市場雖然從短暫但眩暈的下滑中恢復過來,投資變成了一樁又一樁令人尖叫的金融市場驚奇。例如汽車租賃公司赫茲(Hertz),從破產道起死回生、例如視頻遊戲零售商GameStop的小蝦米扳倒大鯨魚、例如加密貨幣的橫空出世、例如電動車的飆漲……以上種種,都令人匪夷所思。

在市場如此活躍的情況下,挑選贏家就像是在水桶裡打魚一樣簡單。美國聯準會在2020年3月宣佈將利率降到了零,並開始購買美國公債和其他的各類資產,這令股票,尤其是科技類股價格瘋狂大漲。S&P 500指數在2021年開始交易的前70個交易日,就達到歷史新高,這在人類歷史上只有1995年可以比擬。

但現在的笑聲不那麼響亮了。1月27日,S&P 500指數在跌至修正區域後收盤,比年初的高點低了10%。

以科技股為主的那史達克指數下跌,代表了波動性和避險需求越來越強。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因研究金融泡沫而獲得諾貝爾獎,他認為,這與1929年經濟崩潰前的繁榮時期有相似之處。這番言論,也讓人們開始緊張。

估值激增的直接原因,是十多年來的大量免費資金。金融危機後,各國央行大幅降息,加上疫後的紓困刺激,這些資金如果在今年退位,或是資本價值、成本升高之後,對全球經濟的確會造成負面影響。

現在的金融市場兩個風險顯而易見,首先,某些槓桿其實隱藏在影子銀行和投資的基金中。例如,對沖基金、房地產信託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的借款和存款類負債總額佔GDP的比例,已從十年前的32%上升到了43%。企業可以在不被注意的情況下,積累著巨額的債務。

第二個風險是,儘管新的金融系統看起來更加分散,但它仍然必須依賴幾個節點來傳遞交易,而這些節點仍然可能被波動性壓垮,因為銀行在退位。

對全球央行來說,最難的是,萬一金融穩定的目標和穩定通貨膨脹的要求方向完全不同,怎麼辦?因為現實狀況就是,目前許多的發達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率早就超過了既定目標。這就是為什麼英格蘭銀行副行長Sir Jon Cunliffe會說「整個情況可能會變成好像一方面踩著剎車,還得讓另外一隻腳踩在油門上的兩難境地。」這不是無法解決,但真的非常困難。

總而言之,現在的金融市場已經與過去那個以銀行為主的金融市場完全不一樣,現在經濟的震盪、避險情緒的上升,若是崩潰會發生甚麼變化?沒人知道,也無法想像。

《經濟學人》封面導讀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設計寓意頗深。在藍天白雲的背景前,我們看見一座高聳入雲的雲霄飛車軌道,上面有一列載著振臂歡呼的遊客,正要到達頂點的雲霄飛車,但前面正等著他們的是一個俯衝而下的大轉折。果然,上面兩排白色字體,大字寫的是:「When the ride ends.」(當旅程結束時);小字則是:「What would happen if markets crashed ?」( 假如市場崩潰怎麼辦?) 而緒論第一篇的標題是:〈The next crisis〉(下一個危機)。文章也特別提醒我們:你可以從歷史中尋找答案,但必須知道這次會不一樣

是的,《經濟學人》在這期的封面故事提出了一個疑問:假如金融市場崩潰,會怎麼樣?

美國今天的金融體系,看起來確實和2001年或2008年的崩盤前長相不同,但華爾街最近確實開始出現一些令人眼熟的泡沫和恐懼跡象:譬如一個沒有重大新聞就展開的瘋狂交易、譬如一個沒有緣由就發生的價格劇烈波動,或是一個漫延在投資人心中,來自於對科技過度樂觀所夾雜的不安情緒。

在歷經2021的股市飆升之後,華爾街股市一開春就迎來了自2009以來最差的一月份表現,單月跌幅超過5.3%,科技股、加密貨幣和電動汽車等曾經受散戶投資人愛戴的股票紛紛暴跌,曾經被瘋狂追捧的數位元交易平臺,則是充滿了悲傷的言論。

《經濟學人》認為,美國那個模樣完全不同的金融體系,現在正充滿著風險。金融資產價格也高的嚇人,而各國央行正在想方設法提高利率來抑制通貨膨脹。

一個天價估值和上升利率的組合,很容易隨時點燃巨大的損失。一旦巨額損失成為現實,那麼對投資人、全球央行和世界經濟來說,最重要的問題都將變成「現在的金融體系是有能力安全吸收這些震盪?」

《經濟學人》的結論強調,今天的金融體系也許看起來比2008年那個被Bear Stearns (貝爾斯登公司)和Lehman Brother (雷曼兄弟)搞得陷入危機時要好,但請不要弄錯了:它正準備面臨一個嚴峻的考驗,我們一定要繫緊安全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3 Feb 2022【1課開始學】千萬.不要.相信長期的複利效果!?feat. 施昇輝的【安心理財課】00:10:59

🤔「複利效果」只是數學模型!?不是真實人生...
想靠複利錢滾錢,還設定每年固定報酬率10%的目標,世界上哪有這麼好康的事
樂活大叔要告訴你~千萬.不能.相信「長期」這兩個字~

---------------------------------------------------

🎧想要收聽施昇輝的【安心理財課】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xlysqw048908900k0jitjj?m=comment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2 Feb 2022【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9|蛋價高漲反映國際「輸入性通膨」/海港老舊、人力短缺,供應鏈斷鏈成最大隱憂/烏俄衝突之後,普丁並非最大贏家?00:12:53

一週財經聚焦:

一,
二月11日,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今年1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84%,已經連續六個月高於2%的通膨警戒線。扣除能源後的核心CPI年增率則大漲2.42%,創下13年來新高。

二,
二月17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佈了《全球貿易最新情況》(Global Trade Update)報告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所有主要貿易經濟體的進出口都超過了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但進入2022年,持續的物流中斷和不斷上漲的能源價格,將影響今年的全球貿易模式。


解讀:
1,
CNBC
Asia-Pacific stocks mixed as investors await U.S. inflation data; RBI holds steady on interest rates
亞太股市漲跌互現,投資者等待美國通脹數據;印度儲備銀行保持利率穩定

2,
Bloomberg
Emerging Asia’s Central Banks Are Running Out of Room to Wait
亞洲新興國家的央行已經沒有等待的空間了

3,
Economist
Workers have the most to lose from a wage-price spiral
工人將在工資與物價螺旋上升中損失最大


今年台灣的春節因為疫情很平淡,但大家的心情應該並不平靜,因為年節商品幾乎沒有一樣是沒有漲價的。
其中,最令家庭主婦感到痛苦的就是高漲的蛋價。其實去年以來,不但蛋價與物價普遍上揚,房價同樣大幅上漲。
不論是小到雞蛋或是大到房屋,都是民生重要商品,價格大漲當然會嚴重影響支出與日常生活。
先來看最近的雞蛋荒和昂貴的蛋價是怎麼回事。早在去年1月初,台灣發生雞隻禽流感,政府要求民間撲殺了8萬多隻。
然後,去年4月國際穀物價格上揚,帶動國內飼料價格大漲,蛋農在不敷成本的情況下,大量減少飼養蛋雞。
到了10月,蛋價回漲,政府不希望看到蛋價上漲,於是要求凍漲蛋價,高漲的飼料價格卻未下降,結果造成蛋農進一步淘汰蛋雞,導致每日缺蛋約100萬到300萬個。
加上今年年初天氣變冷,雞隻下蛋更少,終於進一步造成了雞蛋的供應不足。

這凸顯了兩個問題:
1,政府必須儘快培養產業變化的趨勢判斷能力以及先知先覺的政策準備。
2,要有科學精神做好大數據處理的準備工作。

我為什麼這麼說?
在大數據時代,
供給側:全台灣養了多少蛋雞、每天會下多少雞蛋,或是因撲殺了多少隻雞而減產多少雞蛋,數據應該都很容易取得。

需求側:每天國人要消費多少蛋,企業生產需要用到多少蛋,同樣可以估算出來;意即雞蛋市場上的供需資料是很容易掌握的,因此當國內飼養的蛋雞減少、供給可能不足時,政府應該可以事前掌握,加速進口雞蛋,以補足國內供給的不足。

加上去年台灣全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1.96%,但是如果從去年4月統計到今年1月,近十個月CPI的漲幅則高達2.43%,看起來OK,但不要忘記美國很嚴重,去年全年漲幅達到4.58%,過去這兩個月更是超過7%,這是過去40年不曾見過的高通膨水準。

大家都知道,美國是全球經濟的最大需求者,美國的通膨一定會推升國際原物料價格,從而帶動全球性的通膨。你怎麼可能期待老百姓沒有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
更可怕的是,過去兩年房價也不斷地創高。以代表預售屋的國泰房價指數來看,從2016年到現在漲幅度已經超過50%,再來看代表一般性房價指數中的「清華安富房價指數」,過去兩年房價也上漲了9.43%,又以台南和台中的漲幅超過15%最多。長期而言,房價上漲會推動房租上漲,堆高企業和商家的成本,進一步推升物價。
總而言之,今年來蛋價、物價與房價百貨齊漲,唯有薪資不漲。大家過年心情會好那才怪。
我感覺台灣的輸入型通膨正持續累積,民間通膨預期心理已然形成並升高,乃至開始加速自我實現,「上漲有理」極易進一步加重台灣的通膨問題。
當然,國際上也有幾個與通膨有關的訊息值得重視。
進入2022年,我看見全球經濟一直在製造著一次又一次讓人不舒服的通貨膨脹意外。

1,一月份,美國、英國和歐元區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長超過了預期,美國的年度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是接近了10%。
2,更糟糕的是,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擔憂導致了二月14日的油價上漲到了每桶96美元以上,這已經是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3,在大西洋兩岸,金融市場迅速開始反應2022年即將來到的貨幣緊縮變化,各國央行官員紛紛因為擔心獨立信譽的遭受質疑不停發表有關貨幣政策緊縮的言論。

我相信貨幣政策制定者正在勞動力市場努力尋覓高通貨膨脹是不是開始在推升勞工對薪資需求的預期,這是工資與物價螺旋上升的一個跡象。
美國聯準會必定會迅速的提高利率,歐洲決策者也會越來越緊張。
因為大家都知道通貨膨脹過高的時間越長,將其拉回來的痛苦就越大。
要知道上一次是直到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經濟的衰退,美國的失業率達到了將近11%的峰值後,20世紀70年代的工資與物價螺旋上升才得以遏制。
我相信很多人心裡會開始對台灣的央行為什麼遲遲沒有動作很是疑惑?我是這樣想的:
自2008-09年以來,各國央行和監管者一直有兩個沒有說出口的目標:利率的正常化和停止讓公共資金為私人的冒險提供擔保。
但看起來這兩個目標現在正處於緊張狀態:不提高利率,沒有辦法抑制通貨膨脹。但提高利率又擔心引發金融市場波動,政府還得出手救市。

對今天的全球央行來說,最難的是萬一金融穩定的目標和穩定通貨膨脹的要求越來越將他們拉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怎麼辦?因為現在的狀況就是大部分的發達經濟體通貨膨脹率真的很高。這就是為什麼英格蘭銀行副行長Sir Jon Cunliffe最近會說現在的各國央行就像一隻腳踩著剎車,另一隻腳卻必須放在油門上,這樣的操作不是不可以,但路況真的不好時,肯定手忙腳亂。我們還是可以多一點體諒,少一點責備比較好。

解讀;
1,
CNBC
South Korean trade minister says Russia-Ukraine crisis could disrupt supply chains
韩国贸易部长表示,俄罗斯-乌克兰危机可能会扰乱供应链

2,
WSJ
Expensive Shipping Containers Mean Rough Sailing for Global Trade
昂貴的海運集裝箱對全球貿易來說意味著艱難的航行

3,
Bloomberg
Goldman Commodity Veteran Says He’s Never Seen a Market Like It
高盛大宗商品資深人士表示,他從未見過這樣的市場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統計測算,2021年全球貿易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達到約28.5兆美元,比2020年增長了25%,比2019年增長了13%。但鑒於宏觀經濟趨勢,2022年的貿易增長可能低於預期。

報告指出,考慮到美國持續的通貨膨脹以及對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擔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將其世界經濟增長預測下調了0.5個百分點。

它還提請人們注意持續的物流中斷和不斷上漲的能源價格,稱「縮短供應鏈和使供應商多元化的努力可能會影響2022年的全球貿易模式。」

在貿易流動方面,該報告預測,由於各種貿易協定和區域倡議,以及「越來越依賴地理上更近的供應商」,區域化趨勢將會增加。

另外,這個報告還提請人們注意全球債務的創紀錄水平,並警告說,由於通脹壓力不斷加大,對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可能會加劇。

這很有意思,今年一開始,我們就看見台灣的麥當勞部分門市貼出公告,因全球航運供貨不穩,將暫停供應薯餅。

而這並不是第一次發生,早在去年8月中麥當勞就曾暫停供應薯餅過。究竟為何全球航運一直不見穩定?

根據 KPMG 所發表的《2021 台灣 CEO 前瞻大調查》,其中「供應鏈風險」從去年的第 3 大風險,躍升成為第一大風險,成為經理人最煩惱的問題榜首。

疫情趨緩、產業需求逐漸回穩,許多地方的供應瓶頸卻持續惡化,超市空蕩蕩的貨架、港口塞船以及車廠停工等狀況不斷發生,最後甚至都演變成一個狀況:萬物皆漲價。

這是一個特別詭異的現象,明明生意愈來愈好,但供應鏈狀況卻愈來愈糟。

其中有 3 大麻煩,成為經理人最頭痛的事。

一、港口老舊、人力短缺,難應付變化太大的需求
2021年 3 月,一艘從馬來西亞前往鹿特丹的巨型集裝箱船長賜輪(Ever Given)在蘇伊士運河中滯留了 6 天,在一天內造成 150 艘貨船受阻,成為網友口中的「大排長榮」。據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稱,堵塞造成的損失超過 10 億美元。然而,這樣子的「塞港事件」並非單一事件。

1,海港基礎設施老舊:
早在疫情發生前,各國港口船期就常因大浪、大霧及暴風雨等因素而延誤。因應氣候、環境變化,以及愈來愈大的船舶設施, 港口早已面臨「基礎設施升級」的壓力。

新冠疫情只是加速凸顯港口基礎設備不足,為航運業帶來最大危機,嚴重影響到品牌端的生產、運輸等過程。

2,2021年需求暴增:
到了 11 月的購物季,加州最繁忙的洛杉磯、長灘兩大港口,有 111 艘貨櫃船排隊等候進港!相較新冠疫情發生之前,最高紀錄僅 17 艘貨櫃船等待靠岸。就算船進港了,貨櫃又因缺少拖車架(Chassis)無法卸貨,在碼頭堆積如山長達數周。

3,人力短缺嚴重
偏偏貨船塞港,還遇上了碼頭工人、卡車司機都有人力不足的窘境,使得作業流程變得極度緩慢,後續抵達的貨櫃船停靠及卸貨時程,也跟著被迫順延。需求居高不下、基礎建設投資又受限,導致整個物流鏈崩潰。

儘管拜登政府要求每周上班七天、24 小時輪班以加快排除港口壅塞問題,並對延遲處理的貨櫃公司開罰,但成效仍有限。航運問題不僅造成庫存短缺和交貨延遲,更抬高了物價,影響到消費者。
細探全球缺工原因,除了因為感染和隔離造成停工, 人們更以疫情為契機,開始反思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那些需要到現場才能執行的工作,人力持續短缺。

其中又以美國與英國的狀況相對嚴重。根據美國卡車運輸協會的說法,美國正創下歷史上最高紀錄,約出現 8 萬名司機短缺。日前英國更出現「汽油荒」,因為脫歐後其他歐洲國家的油罐車司機,不願再申請工作簽證回到英國,加油站缺人補充油料。勞動力短缺加劇了供應鏈的延遲時間,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導致產品與消費服務供應不及。

二、傳統管理制度失靈,零庫存使企業付出停工代價
在全球化的時代,供應鏈管理呈現極度專業分工,影響層面環環相扣、互相勾串,一旦一個環節遭到中斷,將直接關聯到下一個營運發展,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比如生產一部汽車,從原料、生產、組裝到銷售,都經過數十個國家的分工,最後才送到消費者的手上,當關鍵零組件發生短缺,或物流運輸遭到中斷,要「拿到車」可能就得再等等了。

過去以「及時生產系統」著名、努力降低庫存以壓低成本的豐田公司,今年也必須向「短缺」投降。自今年夏天來,因疫情、加上晶片嚴重短缺,迫使豐田汽車(Toyota)持續減產,9 月份產量和去年同月相比暴減 55.3%、10 月也暴減 50.9%。到了 12月,豐田更表示:「因來自東南亞的零件供應持續短缺、加上國內物流緊繃,日本工廠將持續減產,兩座工廠部分產線已自 12 月 8 日起進行停工。」

在這類以「及時」為基礎的產線,低庫存的策略顯然從「最好的策略」變成了「最大的敗筆」,一旦供應鏈中的一個環節斷裂、停滯或超載,將會加速供應鏈上下游的混亂。

三、能源危機,供應鏈管理雪上加霜
當前的供應鏈危機,不僅僅限於疫情所擴及的影響,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全球能源供應」問題。由於全球政府與企業對「減碳」的承諾,必須削減傳統能源的使用量,導致傳統能源產量不足,但新能源的供應又趕不上,最終使得能源短缺。

就像春節才剛過去,但不管是石油、天然氣、煤、銅、鋁等市場的期貨曲線都呈現了超溢價交易,這表明大宗商品交易正在為供應不足支付著高額的溢價。有一個追蹤23種各類能源、金屬和農作物期貨的Bloomberg Commodity Spot Index更已經創下了歷史的新高。

更不要說由煤、原油與天然氣組成的能源價格,自 5 月以來上漲了 5 成;煤價飆升更迫使中國在 9 月限電、工廠停工,擠壓到全球供應鏈。展望未來,供應鏈的問題可能會愈來愈嚴重,全球對氣候變遷、環境永續設定的目標,勢必影響生產與貿易成本,當各國開始積極研訂課徵「碳關稅」、擬定「碳交易」的機制,最後,國際共識與相關規範將決定供應鏈的走向。

過去以「專業分工、朝向成本最小化」的全球供應鏈模式,顯然脆弱度也愈高,能否有足夠韌性面對未來風險,已成為所有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經濟學人》推薦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真的充滿寓意,大家可以看見腳踏在烏克蘭國土上的普丁雙臂環抱若有所思,但仔細再看,你會發現他左手拿的是一隻有著俄羅斯紅藍雙色的油漆,但臉上、西裝外套上和地上盡是蓬頭垢面灰頭土臉。上面兩排白色字體,大字是Putin’s Botched job 普丁搞砸的工作。小字則是 War or not, he has calculated 不管有沒有戰爭,他都已經錯估情勢。

Russia and Ukraine
俄羅斯和烏克蘭

Whether he invades Ukraine or backs down, Putin has harmed Russia
無論是入侵烏克蘭還是最後決定退讓,普京都已經傷害了俄羅斯

He will try to claim victory though
雖然他終將聲稱他取得了最後勝利

經濟學人這周的封面故事是在戰爭陰影下所完成。克里姆林宮表示,俄羅斯將繼續推動外交手段,並且正在逐步從烏克蘭邊境上撤軍。許多西方安全官員直言不諱地指責普丁公開撒謊,並再次發出警告俄羅斯隨時將發動入侵。

而且,無論發生什麼,不管是戰爭與否,普丁都已經因為推動戰爭行為損害了他自己的國家。許多西方觀察家或許會反對這一看法,因為普丁一槍也沒開,他就讓自己置於了全球地緣政治的中心,並證明瞭俄羅斯再次變得重要。雖然他破壞了烏克蘭的穩定,他讓每個人都覺得烏克蘭的未來與他有關。他可能可以因為戰爭的避免而贏得了北約的讓步。在俄羅斯國內,他樹立了自己的政治典範,並從經濟困難和對反對陣營的鎮壓中拉開了民眾的注意力。

然而,這些收益都是一時的。儘管普丁看似佔了上風,但在更持久、更具戰略意義的角度上,他損失更大。

首先,儘管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普丁身上,但這些變化其實激勵了他的對手。他讓北約在保護被俄羅斯威脅的側翼方面找到了一個新的起死回生目的。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被忽視的烏克蘭正在享受西方前所未有的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

俄羅斯本身在短期內更會受到經濟制裁的影響,隨後會受到更深層次的追求自給自足和不停鎮壓的惡性循環中。但發動戰爭將使所有這些事情變得更糟,並把烏克蘭變成一個讓俄羅斯自己的資金和人力不斷流失的附屬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xtz0u50qbp08908xn27xka?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4 Feb 2022【1課開始學】資產像雞蛋要放不同籃子...但,不要超過三個!feat.施昇輝的【安心理財課】00:10:22

🧐什麼叫資產配置?就是把你的財產分配到各種投資理財的工具上。 
你一定知道,為了分散風險,應該要把你的資產做一些不同的配置(就像別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但是...資產配置是愈多愈好嗎

❌NO~NO~❌
樂活理財大叔施昇輝認為「資產配置最多不要超過三種
到底是哪三種呢?

答案是... 
1⃣保險
2⃣房地產
3⃣你最熟悉的投資工具

-----------------------------------------------------
🎧想要收聽施昇輝的【安心理財課】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xuwf6b00gt0974e5bom0l0?m=comment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4 Feb 2022【1課開始學】4900部電影教給我的理財課feat.施昇輝的【安心理財課】00:10:24

🤯4900部!?你沒聽錯~
樂活理財大叔除了理財,更熱愛看電影喔!

到底從電影的世界裡可以提煉出那些實用、活用、好用的理財原則呢?
從「✈捍衛戰士」、「💰奪命金」到「🧟屍速列車」(這部也跟理財有關嗎?)

且聽施昇輝老師替你抽絲剝繭其中的理財知識~~

----------------------------------------------------
🎧想要收聽施昇輝的【安心理財課】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xvf6760po40862j1gg99dt?m=comment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1 Mar 2022【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70|全球債務高築突破300兆美元大關,新興市場國家就佔8成,債權人態度成關鍵/烏克蘭衝突白熱化,台灣就是下個烏克蘭?/經濟學人痛批:普丁雙手將沾滿鮮血00:13:11

2022.03.01
一週財經聚焦:
一,
二月23日,國際金融協會(IIF)發佈的《全球債務監測》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債務總額首次突破300兆美元,達到了303兆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八成債務來自新興市場國家,我們要怎麼解讀疫情過後的主權債務問題?

二,
二月24日,G7領導人就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舉行了視頻峰會。會後一同發表了聯合聲明。美國總統拜登也在同一天宣佈了一系列旨在削弱俄羅斯經濟、軍事和精英的新制裁措施。


解讀:
1,
Reuters
Emerging markets drive global debt to record $303 trillion 
新興市場讓全球債務達到了創紀錄的303兆美元

2,
FT
Emerging markets: all risk and few rewards?
新興市場:全部的風險以及幾乎沒有的報酬

3,
WSJ
Sri Lankan Officials Met With Bankers in Bid to Solve Debt Crisis
斯里蘭卡官員與銀行家們會面尋求解決債務的危機

國際金融協會: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全球唯一和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金融業協會,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其成員包括世界所有的主要商業銀行和金融投資機構,以及資產管理公司、養老基金、評級機構和保險公司等,共計400多家。
成立於1983年,最初的目的是應對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不斷擴大的拉丁美洲國家債務危機而設立的。

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債務比2020年增加10兆美元。去年全球債務與GDP之比達到了350%左右,另外去年新增的債務八成來自新興市場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比2020年增加8.5兆美元,已經超過了95兆美元。

報告顯示不少新興國家今年開始升息,將讓這些國家進行再融資時面對龐大的壓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Kristalina Georgieva日前也談到了低收入國家的債務困境問題。她呼籲G20政策制定者通過加強合作盡早結束新冠疫情、促進世界經濟復甦,同時確保各國安全度過貨幣政策緊縮週期。

Georgieva呼籲G20政策制定者在促進世界經濟復甦方面把握幾大優先事項:

1,
其中之一是,確保各國安全度過貨幣政策緊縮週期。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引發全球金融環境突然收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必須為國際資本流動可能逆轉做好準備。為此,一些借款國應在條件有利時延長債務償還期限,同時避免進一步增加外幣債務。

2,
與此同時,要關注財政可持續性,幫助低收入國家解決債務問題。Georgieva表示,IMF預計約60%的低收入國家已處於債務困境,這些經濟體需要更多國內收入、贈款、優惠融資等,以便快速解決債務問題。

確實,今年1月底正當全球關注美國通膨率飆高、美元指數揚升時,阿根廷悄悄地與國際貨幣基金(IMF)達成了570億美元的貸款協商,以避免迫在眉睫的債務違約。

年初,世界銀行亦表示,接受國際開發協會(IDA)援助的低收入國家,今年應償還債務高達350億美元,較2020年增加45%,可能會出現新的主權債務危機,亟須重組其債務或面臨重組風險,在在顯示全球貧困國家的「無序違約」(disorderly defaults)風險正在上升。

暫不論各國政經體制的差異,單是這兩年大環境的變化,就已讓這些國家難以擺脫債務壓力劇增的困境。

1,
首先,新冠疫情重創低疫苗接種率的貧窮國家,使其社會運作受阻、經濟動能疲弱;

2,
其次,通膨壓力遽升下,各國央行在疫情期間推出的寬鬆貨幣政策將逐步退場,升息已是必然趨勢,高利率成本更不利於開發中國家,特別是貧窮國家的債務償還。加上美國聯準會啟動升息箭在弦上,美元利率上升將使開發中國家貨幣對美元貶值,在該等國家外債多數以美元標示下,美元升值將使其面臨更大的償債壓力。

就債權結構來看,20世紀下半葉,由全球最富裕的22個國家組成、專門為負債國和債權國提供債務安排、債務重組、債務減免、債務撤銷等事宜的「巴黎俱樂部(Paris Club)」,影響力大不如前。

相較於十年前,低收入國家的公共雙邊外部債務有高達三分之二來自巴黎俱樂部的貸款,如今這些國家債務攀升至2,000億美元,巴黎俱樂部借出的貸款卻不到三分之一,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資金。而且,隨著中國債權國的角色愈來愈吃重,這些國家對求助巴黎俱樂部有所顧忌,以免對中國造成困擾。

再者,對債台高築的中低收入國家而言,其所處的主權債務市場普遍存在資訊不公開且不透明的情況,徒增日後雙方協商還款談判過程的複雜度等,不僅阻礙了其向國際金融市場的融資管道,也削弱了市場投資者信心,並容易使借貸雙方政府的貪腐叢生,徒增金融不穩定風險。例如兩年前西方債權人試圖透過談判解決尚比亞債務問題,但該國拒絕披露對中債務,使西方債權人對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也讓該國債務的重組甚難取得進展。

事實上,Covid-19在全球各地危害著政府公共財政。然而,許多新興經濟體從一開始就負債累累。他們被迫在應對疫情上投入了更多的資金,但它們的稅收收入卻大幅下降了,接著他們很快就積累了不可持續的債務。現在,隨著斯里蘭卡、尚比亞和其他幾個經濟體的主權債務賬單的陸續到期,危機初露端倪,這些國家即將接受考驗。

這是一場主權償付能力的危機,而不僅僅是流動性危機,並沒有辦法蒙混過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伴隨著債務重組的這個調整計劃,是一個明智的前進之路。斯里蘭卡政府越早接受不可避免的情況,痛苦就可以越小。處理這種情況就是IMF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然而,為了減少貸款,它還需要在重組150億美元的外債方面取得進展。想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必須取決於中國,在過去20年中,中國通過多家國有銀行成為新興經濟體的一大債權人。北京拒絕接受任何有關其貸款為新興經濟體製造「債務陷阱」的說法。中國是否願意在尚比亞和斯里蘭卡的債務進行消減,將是最重要的一個考驗。

正如世界銀行在其新的《世界發展報告》中指出的那樣,尋求債務重組的國家現在平均有20多個不同的債權人,這還不包括債券的持有人。它們可能還包括一些非傳統的貸款人,比如已經提前支付多年的一些大宗商品必須交付的交易費用。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現代的巴黎俱樂部和倫敦俱樂部:一個所有債權人都能聚在一起共同分擔痛苦的框架。在形式上來說,這是存在的。

G20有一個債務重組框架,運作與官方債權人組成的巴黎俱樂部(Paris Club)類似,而所謂的集體行動條款在理論上允許私人債券持有人在其中進行協調。

由於很多政府難以償還其對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等的債務,中國對很多窮國的貸款熱潮正在惡化之中。那麼,中國將如何處理這些處於違約邊緣的國家?它是否會表現出按照這些發展中國家對自己期待的慷慨 ?還是會堅持拿回自己的債權主張 ?

好消息是一項對中國債務重組進行統計的新論文發現,當面對無法償還的債務人時,中國基本上只是選擇了順其自然。

世界銀行以及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的三個學者一篇新論文統計了自2000年以來261起和中國有關的債務減免或重新談判的案例。其中仍然包括了中國商務部推進的149次取消或重新安排的小額無息貸款,另外28個是作為G20應對疫情的一部分,向沒有嚴重債務危機的國家延長了支付的期限。最後的84個則採取了適當的債務重組

當然,疫情可能會迫使中國不得不從寬容走向寬恕。否則,論文的作者擔心債務「積壓」可能會進一步抑制窮國的經濟增長。中國已經加入了G20的債務減免的「共同框架」,旨在使其與巴黎俱樂部保持一致。在成為貧窮國家的大型貸款國的過程中,中國遵循了這個俱樂部主要經濟大國的腳步。它當然也倒霉的重復了一些他們曾經犯下的錯誤。現在,它必須接受這些原則,抹去過去的一些錯誤。而且,現在這個世界沒有人會願意做中國的保護貼。 


解讀:
1,
BBC
Ukraine conflict: Kyiv braces for Russian assault
烏克蘭衝突:基輔為俄羅斯的襲擊做好準備

2,
WSJ
U.S. Companies Say They Are Monitoring Impact of Russia-Ukraine Crisis
美國企業界表示,他們正在密切關注俄羅斯-烏克蘭危機的影響

3,
CNBC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to further strain U.S. chip supply for auto, tech industries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使美國的晶片供應進一步緊張

由2021年3月開始綿延至今的烏克蘭危機,終於在經歷俄羅斯軍隊的反覆演習、美國不懷好意的刺激開戰、法德領導人的不停磋商以及美俄領導人的虛偽峰會後,迎來了一個九彎十八拐的高潮轉折。

眼下的俄軍行動仍然撲朔迷離,但無論情勢如何變化,我相信普丁正在刻意改變過去的地緣政治平衡,在全球疫情仍在肆虐、區域分化越演越烈之際,普丁顯然也厭倦了過往那種對西方頻頻示好的虛與委蛇。情勢還會怎麼發展?說實話沒人說得準,但烏克蘭與美國顯然已無力控制,眼下的烏克蘭已被民粹裹脅,極難在政治上做出智慧的決斷;美國則除了表態譴責與制裁外,除了袖手旁觀似乎也是無計可施。

但我更關心的是烏克蘭危機對全球經濟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它又可以給身在台灣的我們什麼借鏡 ?

站在我的角度,地緣政治一直是世界政治的一個特徵,但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卻始終對此視若無睹。從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對峙,到拉丁美洲的民粹主義崛起和中東的緊張局勢,企業與投資人只是繼續我行我素,只因為他們深信再差的經濟後果都可以被成功遏制。

但這次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確實可能打破這個模式,因為它將導致全球這個第11大經濟體以及最大的大宗商品生產國與世隔絕。隨著更嚴厲制裁的實施,最直接的全球影響將是更高的通貨膨脹、更低的經濟增長和對金融市場的持續乾擾。而長期影響將是讓全球供應鏈和一體化金融體系的進一步衰弱。

1,大宗商品:
先從大宗商品的衝擊開始。俄羅斯不僅是歐洲天然氣的主要供應商,也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它更是鎳、鋁和鈀等工業金屬的主要供應來源。這些商品的價格在2022年以來已經處於上漲的趨勢,現在則非常可能還會進一步上漲。布倫特原油在2月24日上午已經突破了每桶100美元的價格,歐洲天然氣價格更是一口氣上漲了30%。商品供應可能還會受到兩種方式的破壞。

如果管道或黑海港口等有形基礎設施遭到了破壞,它們的運輸可能會中斷。或者,西方開始對俄羅斯大宗商品綜合體實施更嚴厲的制裁,可能會阻止西方企業從俄羅斯購買到商品。

2,科技與金融:
第二個衝擊則與科技和全球金融體系有關。美國會對俄羅斯科技企業實施更嚴厲的華為式制裁,並將俄羅斯最大的兩家銀行,俄羅斯的Sberbank和VTB列入黑名單,或試圖切斷俄羅斯與SWIFT的聯繫。 這將拖累俄羅斯的經濟增長,並激怒俄羅斯國內的消費者,並阻礙資金流入和流出俄羅斯。俄羅斯當然會受傷,但俄羅斯的財政需求很可能將轉向中國。對全球經濟而言,隨著自然資源價格的上漲,通貨膨脹很可能會更高,這會加劇全球央行面臨的困境,而且隨著市場動蕩的打擊信心,企業投資可能會嘎然停止。

3,全球分裂:
更長期的影響將是加速全球經濟的分裂。俄羅斯將被迫向東傾斜,更多地依賴與中國的貿易和金融聯繫。在西方,越來越多的政客和企業會問,全球化的一個關鍵原則——你應該與所有人進行貿易,而不僅僅是與地緣政治盟友進行貿易——是否仍然有效,這不僅會發生在俄羅斯身上,其他的獨裁國家也會有所轉變。中國將積極研究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效應,然後更加積極推動自給自足的建設。入侵烏克蘭可能不會在今天引發全球的一個經濟危機,但它將改變未來幾十年全球經濟體系運行的方式。

4,對台灣影響:
而對台灣來說,普丁口中宣示的:烏克蘭長期以來一直是屬於俄羅斯的一部分,是歷史上不可分割的一塊,大家不會覺得和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口徑有著那麼一絲耳熟能詳的感覺嗎?

但烏克蘭和台灣之間的差異比相似之處更能說明烏克蘭的困境不會在台灣複製,首先是美國的支持程度,大多數美國人在地圖上找不到烏克蘭,烏克蘭不過是美國第67大貿易夥伴。但台灣是美國的第九大貿易夥伴,也是全球供應鏈核心中的半導體超級大國。

而且台灣位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核心,是美國在該地區的主要盟友日本最關鍵的緩衝區。因此,在台灣議題上,《經濟學人》認為美國對它自己在亞洲信譽的在乎會遠遠超過對遠在歐洲烏克蘭的關注。失去台灣將意味著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領導的亞洲區安全秩序的一個終結,並將讓該地區的大國角色讓位給了中國。

這個結論靠不靠譜我不予置評,因為政治從來不是靠邏輯推斷可以確認的。但今天,烏克蘭的大火看似離我們仍遠,但它衍生的火苗肯定會飄向亞洲,我們擺脫不了由此衍生出來的全球經濟以及科技、金融的後續效應,更不可能永遠抱著隔岸觀火的心態做出事不關己的反應,普丁的棋局末手,我認為只有時間才能夠告訴我們答案。

5,對產業影響:
隨著俄羅斯的政治與軍事動作,各國陸續宣佈制裁措施。美國總統拜登更明言將針對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與航空航太等戰略性產業,實施技術、軟體出口管制,或與盟國制定新版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禁止相關企業向俄羅斯出口用於軍事及國家安全的產品,確保使用美國技術或軟體的外國產品也能受到美國監管。

在上述三個主要戰略性產業,美國在人工智慧與量子計算領域發展皆居全球首位,反觀俄羅斯的技術發展仍屬萌芽階段,故美國若對俄羅斯提出技術出口管制,預期將可發揮部分效果;在航空航太領域,美俄兩國之間互有優勢,以低軌衛星為例,美國用戶端數量有近九成屬於民營的商用衛星,俄羅斯則有五成用於軍事用途,美國制裁效果不明顯。

對台灣產業而言,這三個戰略產業的發展,亦屬於起步階段,若要配合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宣示意味較高。

不過,我國在半導體產業則具有關鍵地位,掌握多數先進製程產能。因高階運算晶片是AI運算、航太、軍事、資安等應用的核心,必須仰賴先進製程,我國產業未來恐需配合美國政策進行出口管制。

俄羅斯並非我國資訊電子產業的主要出口國家,我國半導體產業、通訊產業與資訊硬體產業出口至俄羅斯的金額比重甚低(皆低於0.5%),對我國出口影響有限。

但在另一方面,我國產業恐將面臨上游供應端的衝擊,主因為半導體製造過程中,部分特殊氣體與材料的供應主要來自俄羅斯與烏克蘭。

對產業界而言,過去三年以來接連面對前述的國際局勢變動,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業者所面臨的系統性風險既多且雜,對其因應環境變動的能力是一大考驗。

如何有效掌握國際政經局勢的變化,管理可能的風險,甚至超前部署、掌握潛在商機,已成為重要的競爭力來源之一,無怪乎台積電已開始關注和延攬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相關人才。

在世界朝兩大強權分立、對抗的演進趨勢下,產業界面臨的政經風險恐非短期現象,建議產、官、學、研各界應進一步建立系統性的觀察、預測體系,提升我國產業因應相關系統性風險的能耐。

《經濟學人》推薦

這是一期讓人可以一目瞭然的封面設計,我們在鮮黃的封底前看見的就是黑色的普丁側面剪影,只是在兇狠的表情上,你可以看見經濟學人用坦克點出了普丁腦中在想什麼?用戰鬥機指明了普丁的不顧一切。上面一排黑色字體 Where will he stop 他會在哪裡停止?

Where will he stop?
他會在哪裡停下來?

Vladimir Putin’s war
普丁的戰爭

Russia’s president has launched an assault on his neighbour. History will judge him harshly
俄羅斯總統對其鄰國發動了襲擊。歷史將對他作出嚴厲的評判

衝突的發生常常需要一個長期的累積,但戰爭中的第一次突襲發生往往還是令人感到震驚。無論你對這場戰鬥下了多大的決心,但現實總會有所不同。莫斯科時間2月24日上午5點40分,俄羅斯向烏克蘭境內的目標發射了第一枚巡航導彈。在接下來的九個小時內,經濟學人決定撕毀原來的封面故事報道,改而重新關注這個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生在歐洲的最大戰火,以及它背後所告訴我們的那個令人厭惡現實。從去年年底以來,經濟學人一直在文章和封面上關注著俄羅斯對烏克蘭和西方世界所採取的步步進逼,經濟學人也將繼續在相關應用程序app、網站和雜誌中密切關注俄羅斯的後續行動。本週,隨著俄羅斯軍隊從三個方向湧入了烏克蘭國土,經濟學人決定將封面故事再次聚焦在俄羅斯總統普丁。這場衝突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這場戰爭不是不能避免,這就是普丁自導自演的一個衝突。在接下來的可能戰鬥和苦難中,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大量鮮血將流淌而出,但每一滴都將沾滿普丁的雙手。普丁對鄰國這個擁有主權的國家發動了一個沒有理由的攻擊。他痴迷於抵禦西方的聯盟組織。他踐踏了支撐21世紀和平的原則。這就是為什麼世界必須為他的侵略付出沈重的代價。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7kwdxj0wp60861zxta8jpv?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2 Mar 2022【1課開始學】誰說只有哲學家才會批判性思考?feat.冀劍制的【破解神邏輯】00:07:01

🤔批判性思考、哲學...感覺都離你太遠了嗎?
其實,它們就在我們的每天生活中

只有太笨的人才會有"謬誤"的想法嗎?
❌NOPE!❌
"每個人"都有可能落入自己的思考盲點

在危機四伏的時代,辨識出自己的謬誤
才能盡量避免「損失錢財」、「損失健康」、「損失機會」

跟著最接地氣的哲學教授冀劍制
✋破解神邏輯,人生不犯錯🤚

---------------------------------------------------
🎧想要收聽冀劍制的【破解神邏輯】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喜歡我們的節目的你,請別忘記~~
✅訂閱1號課堂Podcast頻道
給我們頻道⭐⭐⭐⭐⭐評價
讓更多人可以聽到優質內容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8zljerf0k70a530hgqus17?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3 Mar 2022【1課開始學】「以偏概全」害我差點出車禍... feat.冀劍制的【破解神邏輯】00:11:31

🚙沒學好哲學,教授居然差點釀成大禍!?

❔什麼是「以偏概全」❔
就是把「少數個例」,直接拿來「推論全部」

最接地氣的哲學教授要告訴你
深刻的哲學思考,不是發生在教室裡面
而正是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那個國家的人都是這樣...」
😫「我永遠都不適合做這個...」
如果你常有這樣的想法
那就絕對不要錯過這一集囉!

---------------------------------------------------
🎧想要收聽冀劍制的【破解神邏輯】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喜歡我們的節目的你,請別忘記~~
訂閱1號課堂Podcast頻道
給我們頻道⭐⭐⭐⭐⭐評價
讓更多人可以聽到優質內容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905qn01j280885ari3unfo?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9 Mar 2022【1課開始學】無法對話的,是孩子還是父母? feat. 李儀婷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00:08:44

🤬孩子就是講不聽!
每次面對親子溝通,理智線都直接熔斷?

你並非特例,你也並不孤單
❤為人父母,我們都需要重新面對「自己的情緒」

就讓三個孩子的媽/薩提爾親子溝通專家 李儀婷
跟你分享如何以「平穩的情緒」
開啟與孩子之間有意義的對話

---------------------------------------------------
🎧想要收聽李儀婷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喜歡我們的節目的你,請別忘記~~
✅訂閱1號課堂Podcast頻道
給我們頻道⭐⭐⭐⭐⭐評價
讓更多人可以聽到優質內容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acpkon5wd40885of7xcgeo?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0 Mar 2022【1課開始學】「停頓」讓子彈飛,也讓問題跑一會兒 feat.李儀婷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00:06:57

💥碰~~~~
親子衝突一觸即發!該怎麼辦?

薩提爾親子溝通專家 李儀婷要告訴你一個萬用絕招~~
⏸那就是「停頓」⏸
讓問題跑一會兒、讓情緒走一會兒、讓雙方都冷靜一會兒

試試看!你將會發現
「停頓」的力量

---------------------------------------------------
🎧想要收聽李儀婷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喜歡我們的節目的你,請別忘記~~
✅訂閱1號課堂Podcast頻道
給我們頻道⭐⭐⭐⭐⭐評價
讓更多人可以聽到優質內容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ad4mbs5xvq0885wsqsgzyb?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0 Mar 2022【1課開始學】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座冰山 feat.李儀婷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00:07:25

🧊在孩子的外顯表現之下...藏著厚厚的冰山

根據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所提出的「冰山理論」
👆人的外在行為就像是水面上的冰山
👇而內在狀態,則像是水面下的冰山
人的內在,可被分成6個區塊:
『應對方式、情緒、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本集節目⚓
李儀婷老師將透過具象化的冰山理論
帶你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同時,也更了解你自己

---------------------------------------------------
🎧想要收聽李儀婷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喜歡我們的節目的你,請別忘記~~
✅訂閱1號課堂Podcast頻道
給我們頻道⭐⭐⭐⭐⭐評價
讓更多人可以聽到優質內容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aggbq75f8w09336eov8h24?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8 Mar 2022【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71|大停電!綠天鵝來勢洶洶,能源是世界經濟的必答題/護國神山缺才1.8萬人?患寡又患不均的半導體產業急需大刀闊斧的政策改革/經濟學人:普丁必須到此為止!00:11:45

2022.03.08
一週財經聚焦:
一,
三月3日,美國前國務卿Pompeo訪台,對台灣政府而言是件大事。豈料,Pompeo的專車前往總統府途中遇交通燈故障,之後在總統府的直播也臨時喊停。對比之下,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去年四大公投後就預言,台灣2022年一定缺電,沒想到一語成讖。不止台灣,全球能源政策的問題已被攤在陽光下,這絕對是今年難以回避的大問題。

二,
三月4日,ASML台灣暨東南亞區人資部門運用精準數據分析推估今年半導體人才缺口約1.8萬人。同一天,蔡英文總統到高雄中山大學出席「國際金融研究學院」揭牌典禮,並表示台灣將培養更多國際資產管理人才,並擴大財富管理的業務規模,吸引更多國際機構和資金到台灣。


1,
CNBC
Oil rises to the highest since 2008, before paring gains
油價升至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之後漲幅有所減少

2,
Reuters
Taiwan blames negligence for mass power outage
台灣將大規模停電歸咎於疏忽

3,
WSJ
Trillions in Assets May Be Left Stranded as Companies Address Climate Change
隨著企業應對氣候變化,數以萬億計的資產可能會擱淺

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俄羅斯,對處於能源出口網絡核心位置的烏克蘭甫一開戰,國際油價立即衝到每桶105美元,幾番震盪後又向110美元叩關。從更深層來看,這場戰爭其實是在催化油價「超級周期」由威脅轉為事實,並且加速運行。

(Bloomberg Commodity Index)的23類能源、原材料和農作物期貨價格比一年期遠期合約高出約6%,這比至少15年來任何一個月末的現貨溢價率都要高。

高盛(Goldman Sachs)大宗商品研究主管Jeffrey Currie甚至發出警告「超级飙升」(Super Spike)時期已來臨。

這場俄烏戰爭雖刺激油價衝高,但更警醒世人了解到要減弱地緣政治的干擾,釜底抽薪之計就是擴大替代能源投資,加速脫離對油、氣的依賴。

因此這波油價「Super Spike」很可能只是夕陽無限好,不久後便將隨著綠色經濟加速來臨而跟全世界就此告別。

拉回台灣,我們最不願看到的全台大停電事件又發生了,這次停電規模不遜於2017年8月15日全台大停電;很難想像人均GDP已突破3萬美元的台灣,停電事件仍層出不窮。

事實上,蔡政府上任以來,電力供應一直吃緊;除了這兩次全台停電外,地區性跳電、停電事件時有所聞,政府慣性的理由是發電廠問題,也會出面道歉,並承諾會落實改善。此次也不例外,主要是因為興達電廠開關場,導致南部電力系統電網故障衍生事故。

但諷刺的是蔡總統日前接見八大工商團體負責人,才承諾政府會維持供電穩定,言猶在耳就發生大停電,確實是很尷尬。

層出不窮的事件,突顯台灣電力結構系統的脆弱:

1,
特別是由於台灣供應電力吃緊,時常在滿載邊緣,為了要確保供電,近年來電力系統固定維修的時間也被壓縮,當然會導致故障機率增加。

例如,以目前仍占台灣供電83%的火力發電為例,各機組所配置之散熱管路,在天氣愈熱時愈容易破管故障,尤其是夏季供電高峰,更因無法確實檢查更換,導致這幾年破管機率增加。

2,
除此之外,美中貿易戰不但使得不少台商回流,台灣也成為大陸外商投資的選項;再加上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強勢發展,更吸引不少供應鏈關鍵外國企業來台投資,台灣吸引外資金額也維持在高檔,因此帶動用電量成長。以去年為例,我國用電年增率遠遠高於政府預期,達到4.6%並創下11年來的新高,而且未來仍會持續增加。

3,
儘管政府正持續積極招商,但有關缺乏足夠電力、水源、土地、勞動力和人才的「五缺」問題,一直沒有獲得完善的解決,也不斷被工業總會及外國商會白皮書中所提及。

特別是目前各國積極發展的重點產業,例如半導體及資料處理中心,不乏是高耗能產業,五缺瓶頸會成為台灣吸引外人投資的一大罩門。

而以本次南部大停電範圍來看,實已波及到當地各大工業區,其中又以電子相關產業影響最重。此事件也再次突顯出,長期以來南部電力不穩的事實,必然會成為廠商既有投資與地方後續招商的重大隱憂。

歷次大停電已證實,倉促上路的能源政策,並無法解決電力問題。以蔡政府上台即積極推動的離岸風電政策,在價格、股權移轉、國產化等,問題即層出不窮,而且目前進度也落後。

另外太陽光電則是因為土地取得與保護政策,也嚴重影響布建進度。

經貿首長也坦承若配套措施不到位,台灣2025非核家園「以綠能取代核電,以天然氣取代燃煤發電」的能源政策將無法落實。

認真來說,企業所關心的並非何種電力來源,更不是在及格邊緣打轉的供電系統,而是能有一穩定及充足的電力供應,民眾更無法接受政府的「台灣會斷電、跳電、限電,但不缺電」的說辭。

政府為了支持特定政治主張的訴求,卻危及到最根本的基礎建設,亦無法解決以電力為首的五缺盲點,勢必侵蝕掉台灣在各方面所具有的競爭優勢,非常不利於總體產業與國家的長期發展。

今年1月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全世界的總和用電量持續上升,在未來三年如果各國不能積極同心協力做好電力的改革(如智能電表的裝置等),有很高的機率全球將發生電力短缺的威脅,進而影響疫後世界的經濟復甦力道。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去年1月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2021」中揭露,若依衝擊最大風險排序,則前五名分別為傳染性疾病、氣候政策失敗、大規模武器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天然資源危機。由此可見,不管依前述哪一種方式排序,全球風險前五大至少都有三項和氣候風險相關。

報告中提出發展迅速、且規模超出人類預估的氣候變遷現象,已經造成不可逆的後果,也將使環境變化及災害循環遠遠超出生態系可以負荷的上限。

更令人憂心的是,去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各國所作出的承諾,尚不足以達到「巴黎氣候協定」防止全球升溫攝氏1.5度的目標;如果不採取更雷厲風行的減碳行動,則全球對氣候變遷的減緩及調適能力將大幅削減,想達到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將遙不可及。

「綠天鵝」一詞乃2020年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之「綠天鵝:處於氣候變遷時代的中央銀行與金融穩定」報告首創,意指因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事實上,除了WEF連續揭露的氣候風險外,2022年的綠天鵝也包括能源危機所帶來的風險。

換言之,從舊經濟轉型到新經濟所牽動的舊能源至新能源,將引發一場不可避免的綠色通货膨胀:

1,
例如綠能產業中的太陽能、風力發電以及電動車的設備投資,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銅、鋁、鋼鐵等,進而使得金屬價格大幅攀升。此外,生質能源的發展必須大量使用黃豆、玉米等農產品,亦將導致價格大幅攀升。

2,
另一方面,歐盟等各國對於ESG及碳排要求提高,將促使各國單位生產碳排放量較高的企業,必須採取必要的因應措施;例如:購買綠色憑證、碳權、增設綠能設施等方式,這些作為也將增加生產成本,進而使終端售價提高。

總而言之,由世界經濟論壇連續兩年的「全球風險報告」,可以清晰看出氣候風險將是除傳染病外,人類現在及未來必須面對最嚴厲的風險;而為了因應氣候風險這隻綠天鵝,全球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GDP減損及綠色通膨。人類必須及早醒悟、並儘快執行對策,才可以極小化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而台灣也不例外,政府必須加緊減碳路徑圖之規劃與落實。


1,
NIKKEI ASIA
Construction of TSMC's U.S. chip plant delayed by labor crunch, COVID
台積電美國晶片廠因勞動力短缺而推遲建設

2,
CNBC
February jobs report expected to show strong labor market continuing with solid wage gains
2月就業報告預計將顯示強勁的勞動力市場和穩定的工資增長

3,
Bloomberg
Labor Market Nears Pre-Covid Levels, But Recovery Is Uneven
勞動力市場接近新冠肺炎爆發前的水平,但復甦並不平衡

台灣 2021 年出生人數創歷史新低,人口負成長持續擴大,內政部公布今年 1 月戶口統計資料,截至 1 月底,總人口數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0 萬人。台灣人口連續 2 年「生不如死」。根據美國 CIA 公布的 2021 年全球生育率預測報告顯示,227 個國家或地區中,亞洲敬陪末座,分別為香港、澳門、新加坡、南韓,台灣是最後一名,每位婦女平均終生只生育 1.07 個孩子。

但同時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不論是設計、製造、封裝到測試,都具有國際競爭優勢,且人力需求大,薪資優渥,不論是對國家經濟發展及穩定人民就業,都可說是「護國產業」。但全球半導體人才奇缺,台灣半導體業的人力需求更為急迫,尤其相關領域的大學以上畢業生日益減少,每年相關領域的畢業生人數,光是台積電一家都不夠用。

半導體業可說是正進入新一輪的搶人大戰,根據日前104人力銀行發布的調查,2021年第4季半導體人才缺口創下七年以來最高紀錄;想進入半導體業的求職者,平均每人可獲得3.7份的工作機會,更是三年來的新高。

為何半導體業的人才荒會如此嚴重?

  • 首先是供給面短少。少子化已成為國安問題,根據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7至2020年間,大學STEM理工系畢業生從10.1萬人減少至9.2萬人,人口下滑使人才斷層的趨勢在短期難以逆轉。
  • 其二是龐大的擴廠效應,使得人才需求急遽增加,尤其台積電在台灣北、中、南設廠,大晶片公司以高薪搶人,其他廠商根本競爭不過。
  • 其三是從上游的IC設計到晶圓製造,半導體的專業性非常強,有相當門檻,並非人人可以嘗試,這些年大學理工科系畢業生占比卻不斷下滑。


其實,政府也深知半導體人才荒的困境,所以蔡英文總統去年12月連續主持陽明交大、台大、清大「半導體學院」的揭牌典禮,連同10月剪綵的成大,共有四所大學的半導體學院開幕,中山、中興、政大、台科大等大學也提出申請。

但是半導體學院開出來的名額大部分還是碩士學生,只是把中段學校或其他領域的學生吸引過去,也就是人才版圖的挖東牆補西牆,排擠其他產業的人才需求,對於增加整個科技產業優質從業人力,效益不大。

如果半導體學院能以接近市場薪資請來專業人才擔任教職,吸引國際優秀的學生前來就讀博士班,未來才有機會培養出優質並具有研發能力的人才,幫忙解決半導體人才不足的問題。

半導體業的人才不足,還跨出理工專業,台積電日前在社群網路服務網站LinkedIn徵才,開出的職缺是政治學類相關博士的商業智能分析師,主要是從事美中台關係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這類型的人才要懂半導體產業,還要精通政治學、經濟學,預估年薪至少有四、五百萬元,引發社會科學界的大騷動。

台積電表示,主因是公司需要對地緣政治和經濟變化的轉變、以及對IC產業供應鏈影響有精闢了解的人才。據學界表示,除半導體技術最相關的電資理工領域外,未來半導體人才生態鏈包括極廣,不僅是地緣政治,商管、人資、綠能、環保等都是所需人才領域,這樣的外溢效果值得肯定。

面對半導體業人才荒,政府應該升級至國安層級來慎重對應。

台灣缺資源、缺人才,別的國家也經歷過相同的困難,最後還是走出自己的路,歐洲的荷蘭選擇走向國際,並在各國雇用在地人才,開拓市場,就是台灣可以借鏡的對象。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各領域都創造了新常態,像是塞港危機加劇了供應鏈的混亂,晶片的大缺貨讓汽車到家電產業都嘗到了有訂單卻出不了貨的痛楚。

在美國,即便疫情已逐漸緩和,但不少產業反映找不到員工,待業者寧可繼續在家躺平領補助也不願上工。在台灣,疫情造就的疫後經濟新常態,在人力供應上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政府必須加快應對的腳步。

台灣去年全年失業率3.95%,為近七年新高,也是蔡政府上任以來的最高水準。

去年失業率攀高主要受疫情影響,特別是本土疫情嚴重的5到7月,在去年6月時就業人口降至1,130萬的全年低點,顯示疫情對就業的衝擊。

另一方面,去年我國總體經濟數據亦是近年最佳,不論出口與外銷訂單數字均表現亮眼,不少企業加薪擴大徵才,讓就業市場冷熱情況更加兩極。

一邊是失業率攀高,另一邊卻出現了人力供應缺口,凸顯我國就業市場正進入一個患寡也患不均的局面。

在患寡上,以台積電為例,到2030年前台積電每年需要約250名與半導體領域相關的博士畢業生,但國內頂尖大學的相關領域博士生每年最多也才300名,僅台積電一家公司可能就徵不到足夠的人才,更何況還有其他廣大的資通訊產業也需要相關的人力。

在台積電等強勢產業缺工潮的影響下,磁吸效應加劇其他產業人才供給的問題。

年後國內航太維修相關行業出現少見的離職潮,轉向了科技業發展。就業者轉向薪資更高的職位是市場供需所致,但航太業若一時之間補不上人力,不但影響航空業的競爭力,也可能影響飛安。這些現象均是疫情對全球產業產生的影響,其激起的漣漪與蝴蝶效應,正在我國就業市場發酵。

從中長期來看,台灣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的脫鉤問題,值得政府投入更多關注。

過去十年產業界不斷呼籲政府必須重視產學落差的情況,從技職體系到頂大的高階研究人才培育,都出現了不小的斷層。

另一方面,我對外開放白、藍領人才移民政策仍待進一步優化與擴大彈性。對內深化產學合作,對外擴大吸納台灣需要的產業人才,內、外同步前進,我國產業才能度過患寡又患不均的人力供應挑戰。

《經濟學人》推薦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設計用圖說話,封面上除了一個經濟學人的Logo,完全沒有任何的文字補充說明。但你可以一目瞭然這就是一本圍繞烏克蘭危機的雜誌內容,經濟學人刻意以烏克蘭國旗的藍黃雙色間滲出的鮮血表達出它對這個戰事可能帶來的後續影響充滿擔憂。

假使第一週的勇敢就足以讓戰鬥結束那就好了。但這個俄羅斯總統絕不會這麼輕易就被迫退出。從一開始,普丁就明確表示,這是一場會不停升級的戰爭——這是一個隱晦卻充滿災難性暗示現實的醫學用詞。在最殘酷的情況下,所謂的行動升級,就是意味著普丁曾經對全世界的一些威脅性談話,其中包括宣示不論它們做什麼,他只會變得更加暴力,甚至採用更具破壞性的行為,包括訴諸核武器的使用。因此,他持續警告著全世界,當他開始採取更強硬的手段時,這個世界將會被嚇得腿軟。

經濟學人嚴正警告不能允許這種情況發生。這不單單是因為放棄烏克蘭是錯誤的,還因為普丁並不會就此止步。升級只是一種迷幻的說法。如果普丁得逞,他的下一個目標將是喬治亞、摩爾多瓦或波羅的海國家。經濟學人認為沒有辦法完全制止他,他就不會停止動作。

隨著普丁軍事行動的升級,經濟學人認為全世界必須統一戰線讓普丁這個不必要的戰爭變成一場他和俄羅斯都無法贏得的戰爭。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hmpctt8nv80a3177euzryo?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6 Mar 2022【1課開始學】蘇東坡居然靠「瞎掰」增強說服力!?feat. 王溢嘉的【千古風流人物的心裡話】00:13:44

🤨修但幾內~
宋代文豪蘇東坡居然在禮部應試時捏造故事...還獲得讚許?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想要跟東坡居士一樣增強自己的「說服力」嗎?
那麼👩‍🏫「引用專家觀點」、👆「提出正反論述」👇
都是不可或缺的表達技巧喔~

且聽文壇心靈醫師王溢嘉
為你娓娓道來~

---------------------------------------------------
🎧想要收聽王溢嘉的【千古風流人物的心裡話】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喜歡我們的節目的你,請別忘記~~
✅訂閱1號課堂Podcast頻道
給我們頻道⭐⭐⭐⭐⭐評價
讓更多人可以聽到優質內容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hx8ke7076a0a57wy4wgnom?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7 Mar 2022【1課開始學】越禁越想試的「禁果效應」...賈寶玉跟林黛玉也不例外!?feat.王溢嘉的【千古風流人物的心裡話】00:14:33

🍏偷嘗...禁果!?🍎
為什麼人總是對於「不准做」的事情特別著迷呢?

從聖經描述的始祖犯罪,到現代心理學家為孩子做的測驗
都顯示出我們受到「禁果效應」影響著

🥱《紅樓夢》的公子哥賈寶玉本不愛讀書
🤩卻因為看到了"這些書"而愛上閱讀?
究竟是什麼樣有趣的書呢?

---------------------------------------------------
🎧想要收聽王溢嘉的【千古風流人物的心裡話】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喜歡我們的節目的你,請別忘記~~
✅訂閱1號課堂Podcast頻道
給我們頻道⭐⭐⭐⭐⭐評價
讓更多人可以聽到優質內容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hxrn567gzm09725g68ls3w?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3 Mar 2022【1課開始學】這就是...傳說中讓你財務自由的「那個數字」feat.王牌分析師 楊應超【財務自由的人生】00:17:28

🔥Are you on FIRE?🔥
提倡「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FIRE風潮(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席捲全球
你也著火了嗎?

但是,想要當FIRE族究竟要存多少錢呢?
1000萬、1500萬、2000萬😰還是...
就讓投資銀行王牌分析師楊應超老師(同時也是FIRE族前輩)
告訴你如何用「存款率表」、「4%法則」
👌精準算出你的FIRE密碼

---------------------------------------------------
🎧想要收聽楊應超的【財務自由的人生】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喜歡我們的節目的你,請別忘記~~
✅訂閱1號課堂Podcast頻道
給我們頻道⭐⭐⭐⭐⭐評價
讓更多人可以聽到優質內容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hyohda562v0828qzqx9416?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4 Mar 2022【1課開始學】沒有景氣問題,只有爭氣問題feat.王牌分析師楊應超【財務自由的人生】00:10:24

😤誰說我不爭氣?
那...你「行動」了嗎?

🤯誰說我點子不好?
那...你「行動」了嗎?

行動,是最重要的成功習慣
無論市場波動、無論景氣好壞
行動者,才能夠脫穎而出!

🚀楊應超老師鼓勵你:放膽行動!
"Ask for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

---------------------------------------------------
🎧想要收聽楊應超的【財務自由的人生】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喜歡我們的節目的你,請別忘記~~
✅訂閱1號課堂Podcast頻道
給我們頻道⭐⭐⭐⭐⭐評價
讓更多人可以聽到優質內容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hz8ucf9m5p0905cdeux5po?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0 Mar 2022【1課開始學】學會有效推理,柯南也要服你 feat.最接地氣的哲學教授冀劍制【哲學家養成術】00:13:53

🕵️‍♀️真相只有一個!
但是推理卻有兩個~
「有效推理」&「無效推理」

🤓『小明不喜歡戴眼鏡,而且小明也沒有眼鏡。
所以,遠方那位戴眼鏡的人不是小明』
請問這是「有效推理」還是「無效推理」呢?

透過冀劍制老師生活化地剖析各種事例
你會發現...
💡原來,只要多多運用你聰明的腦袋瓜
你也可以成為一位生活名偵探呢!

---------------------------------------------------
🎧想要收聽冀劍制的【哲學家養成術】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喜歡我們的節目的你,請別忘記~~
✅訂閱1號課堂Podcast頻道
給我們頻道⭐⭐⭐⭐⭐評價
讓更多人可以聽到優質內容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iwy6et2nwr0920iw9neb3l?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1 Mar 2022【1課開始學】蘇格拉底一輩子都在做這件事...認識自我!feat.最接地氣的哲學教授冀劍制【哲學家養成術】00:12:46

🙄為什麼要「認識自已」?
哲學家這麼聰明,怎麼連自己都不認識呢?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我們都還「不夠認識自己」

像是...
旁人眼中的自己、未知領域的自己
甚至是習以為常的自己
💎這些,都是值得你一生挖掘的礦山!

走吧!無數的哲學家領隊已經出發了~
蘇格拉底:『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
🎧想要收聽冀劍制的【哲學家養成術】完整課程嗎?
👉立即下載1號課堂APP👈
 
ios https://reurl.cc/mG76q1
 
Android https://reurl.cc/rQodgx
 
🔑即刻解鎖上百堂好課🔑
 
喜歡我們的節目的你,請別忘記~~
✅訂閱1號課堂Podcast頻道
給我們頻道⭐⭐⭐⭐⭐評價
讓更多人可以聽到優質內容
 
每天十分鐘.遇見更好的自己
---------------------------------------------------
本集使用音樂版權聲明
Track Title: First And Final
Artist Name(s): Sounds Like Sander
Writer Name: S.L.J. Kalmeijer
Writer IPI Number: 00676454115
Writer PRO: BUMA/STEMRA
Publisher Name: A SOUNDSTRIPE PRODUCTION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2718598
Publisher PRO: ASCAP
 
Track Title: Building A Fort
Artist Name(s): Cody Martin
Writer Name: Cody Kurtz Martin
Writer IPI Number: 853966687
Writer PRO: BMI
Publisher Name: BOSS SOUNDSTRIPE PRODUCTIONS
Publisher IPI Number: 00.886.23.55.00
Publisher PRO: BMI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iz3zsg8r5r0828da6s8lu8?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1 Mar 2022【彭老師的聲夜時堂】EP01|讓我陪你對話,做個遠方的朋友,聊聊關於職場、探索人生和自己00:14:22

嗨!你好,我是彭冠宇(Brad Peng)
你會在我的節目裡聽到什麼?
👉🏻 用我的生命故事,關心你的心
👉🏻 讓「理論原理」運用在「真實生活」,跟你一起探索自己
👉🏻 升級你的職場溝通力

週五夜晚十點,加班、應酬或跟三五好友相聚的你,應該也準備返家,
我們,聲夜時堂見!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今夜好歌:五月天《頑固》
💡精選好句: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 Oscar Wilde 

👍🏻 喜歡這節目的話,請你到 Apple Podcast 幫我們按下【五星好評】(也可以留言給彭老師喔!)
---
▍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聊聊本集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radclas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m2fnagc3ic0805046yezsf?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1 Mar 2022【彭老師的聲夜時堂】EP02|職場溝通原則與心法:三不一必須00:11:55

本集精華:
👉🏻 你認為在職場上交得到好朋友嗎?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我要給你正向的想法;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要請你放棄這個念頭。
👉🏻 即使努力之後仍得不到善意的回報,就必須專注眼前,並樂觀看待未來。
👉🏻 樂觀就是你的競爭優勢,也是讓你持續向前進的動力。
👉🏻 什麼是公平?那代表的是在資源有限之下,我們拿到好處了,這才是公平。

💡精選好句:「別太入戲,剛好就好。」

👍🏻 喜歡這節目的話,請你到 Apple Podcast 幫我們按下【五星好評】(也可以留言給彭老師喔!)
---
▍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聊聊本集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radclas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m2mwvsc3z808054fktfxs1?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8 Mar 2022【彭老師的聲夜時堂】EP03|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優勢,才能發揮競爭力00:16:08

👉🏻 競爭力建構的思考工具:SWOT
👉🏻 將 80% 的時間放在找到機會發展優勢,而劣勢的補強仍然要做,但只佔 20% 的時間。概念上,仍然是找到自己天生的優勢、專長,才是創造差異化價值最重要的根本。 
👉🏻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與附加價值非固定不變(Dynamic),當我們被擺到不同的崗位、任務、組織裡的時候,就會因為競爭對手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分析結果。 

💡今夜好歌: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
💡精選好句: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功夫熊貓》

👍🏻 喜歡這節目的話,請你到 Apple Podcast 幫我們按下【五星好評】(也可以留言給彭老師喔!)
---
▍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聊聊本集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radclas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m2ssafbaaj0a26vkmzuu4f?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5 Mar 2022【彭老師的聲夜時堂】EP04|享受孤獨,也探索自我00:12:09

👉🏻 「彭老師,我總是盡心盡力地在職場上溝通,很多不是我分內的事情,我也都熱心地協助同事,為何到最後老闆反而說我的績效是部門墊底,難道我要學著自私,自掃門前雪就好嗎?」 
👉🏻 我們的付出和幫助,都要從簡單開始。「要有自己的 Agenda」、「自己的 Bottom line」、「關注對方是否需要、是否值得」。
👉🏻 學會孤獨地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以及不斷的探索自己。

💡精選好句:
"If I could share you just one thing…To find yourself first, learn about the secret of happy so that you will know how to recover from the soul sucking things in the future."

👍🏻 喜歡這節目的話,請你到 Apple Podcast 幫我們按下【五星好評】(也可以留言給彭老師喔!)
---
▍加入臉書社團,一起聊聊本集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radclas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m2wo7jii9c0961r76xetvt?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méliorez votre compréhension d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avec My Podcast Data

Chez My Podcast Data, nous nous efforçons de fournir des analyses approfondies et basées sur des données tangibles. Que vous soyez auditeur passionné, créateur de podcast ou un annonceur, les statistiques et analyses détaillées que nous proposons peuvent vous aider à mieux comprendre les performances et les tendances d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De la fréquence des épisodes aux liens partagés en passant par la santé des flux RSS, notre objectif est de vous fournir les connaissances dont vous avez besoin pour vous tenir à jour. Explorez plus d'émissions et découvrez les données qui font avancer l'industrie du podcast.
© My Podcast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