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a

Explore every episode of 差分机

Dive into the complete episode list for 差分机. Each episode is cataloged with detailed descriptions, making it easy to find and explore specific topics. Keep track of all episodes from your favorite podcast and never miss a moment of insightful content.

Rows per page:

1–17 of 17

Pub. DateTitleDuration
15 Dec 2021001|对话机器人:人工智能真的能听懂你么?01:14:09

对话机器人,一个在电影《Her》里面的主角,让观众会意识到 —— 哦,原来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这样的极致:同你聊天、处理日常琐事、跟你讲知识、甚至,与你产生感情。

所以,我们难免有些好奇,人类的语言如此复杂,计算机是怎么把人类的语言转化成可以处理的信息?我们又是怎么被人工智能所折服的呢?人工智能真的能听懂你吗?

本期节目,史喆和王鹏同嘉宾张晴晴一起就对当下的对话机器人背后的人工智能展开一番讨论。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张晴晴,爱数智慧创始人

- 时间轴 -

02:42 使用人工智能的体现的是人类的渴望,目的是服务人类

04:18 懂你 + 更高维的信息传递 =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依赖

09:32 从对 AlphaGo 的抵触到接受,人们当今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态度有何变化?

11:22 有一天机器人更像人了,我们或许会和人工客服说 bye-bye

17:00 训练人工智能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23:34 对机器人要像对小朋友一样去教育

31:44 训练人工智能,就要在垂直领域添加更多属性信息

45:19 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定制一个“懂我”的虚拟角色

54:58 语言是人类最高级智慧的凝结,依托语言的图灵测试逻辑也在于此

59:37 语音中蕴含的个人隐私信息要如何保护?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Forrest

文案:Will,静媛

声音设计:杨啸天

封面设计:Jessi

节目运营:小米粒

- 收听方式 -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小宇宙或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差分机》,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 、蜻蜓FM和荔枝FM收听。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邮箱:contact@justpod.fm

29 Dec 2021002|动作捕捉:如何打造一个赛博的你?01:10:00

说到「动作捕捉」,我们最快联想到的可能是《阿凡达》、《魔戒》这些电影当中塑造出来的形象。但其实,「动作捕捉」在医疗、体育、游戏、交互等领域中也为大家提供了不同形式的丰富体验。例如,击剑运动员的动作分析,Switch 的游戏,以及与「元宇宙」技术结合的人机交互系统等等


我们不难发现,在虚拟与现实结合得愈加紧密的当下,动作捕捉的应用前景也更加广阔。那究竟什么才算是「动作捕捉」?它又有哪些特点和应用场景?


本期节目,史喆和王鹏将同嘉宾戴若犁一起就动作捕捉 —— 虚拟制作系统展开一番讨论。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戴若犁,诺亦腾科技创始人


- 时间轴 -

01:26 通过技术手段把人的动作数字化的过程叫「动作捕捉」

06:40 它很难提供超出人的动作,但是它可以精准得展现你的日常动作

12:20 技术的选择永远都是和应用场景的需求绑定的

20:57 所谓的摩尔定律是否现实?

27:34 完成一个特效电影,最乞丐版本的拍摄环境是什么样的?

33:09 人对于动作的个性化需求,要高于对于一张图形图像的个性化需求

38:29 《头号玩家》创造的是一个平行世界,它比一个游戏空间要更宏大

47:12 虽然 AR、VR 都叫 Reality,但并没有一条扎实的红线

51:40 对于人的行为过多地去做预测可能是不安全的

56:04 面对新行业的渗透时,需要对需求有一个深层次的思考

63:12 信息技术的真正落地及导入对使用方本身的要求也很高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Forrest

文案:Nigel

声音设计:杨啸天

封面设计:Jessi

节目运营:小米粒

 

- 收听方式 -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汽水儿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差分机》,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收听。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 互动方式 -

微博@JustPod @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JustPod  /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12 Jan 2022003|AR 眼镜:三维的互联网会不会到来?00:56:40

2014 年,Google 开始售卖第一款眼镜,以免手持、与智能手机类似的方式显示各种信息。穿戴者透过自然语言的语音指令与互联网服务联系沟通。

不过要将其称为 AR 眼镜,那还是有些勉强。

比起 VR,AR 则完全不一样,AR 是指把虚拟的东西放到现实生活中去,将更多的数字化的信息叠加在现实世界中,使得现实的世界更丰富,所以说一个是纯虚拟,一个是在现实中增加虚拟的东西。

本期节目,史喆和王鹏将同嘉宾郑昱就当下 AR 设备的概念与应用展开一番讨论;此外,还要听听相关行业的现状,聊聊他们现在在做些什么。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郑昱,灵犀微光科技 CEO


- 时间轴 -

01:43 不管是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我们最终可能都会走向全虚拟的世界。

05:44 AR 成为了人类满足幻想的必需品。

11:14 我们正在陷入到生产 AR 设备的科技鸿沟中。

18:33 摩尔定律还是商业定律?——谈谈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博弈。

21:19 Apple、微软、Meta,互联网巨头的布局理念大不相同。

24:05 Facebook(Meta)的转型:或许是开辟性的奋力一搏。

29:50 国内大厂在 VR、AR 时代能否脱颖而出,这值得大家持续思考。

37:34 光波导可能是未来十年 AR 眼镜的解决方案。

48:44 AR 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会是教育和医疗。

52:59 未来 5 年是相关产业爆发的前期。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Forrest

文案:Will

声音设计:杨啸天

封面设计:Jessi

节目运营:小米粒


- 收听方式 -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汽水儿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差分机》,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收听。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邮箱:contact@justpod.fm

26 Jan 2022004|精密制造:中国制造的未来在哪里?01:02:02

一颗圆珠笔的滚珠,为什么中国要依赖进口?这是一个常常会被拿来讨论的问题。

我们国家对于制造业非常关心,发展规划中也常提到先进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

要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件事有多重要?全球制造业的发展与成就给中国带来什么机遇与挑战?

本期节目,史喆和王鹏将同嘉宾王健一起谈谈精密制造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展望。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王健,智慧工厂研究院创始人


- 时间轴 -

04:36 将产品从原始变高级——精密制造是制造业的基础和内核

09:30 中国的精密制造各维度还处在追赶美日德的阶段

15:10 马斯克和他的 SpaceX ——设计和工程制造,谁也离不开谁

18:03 运动控制的精密度直接决定了加工的精密度

23:20 精密制造的近20年处在跨越式发展当中

27:52 传统生产的精益管理,内核也在于“精”字

34:26 中国最重要是建立自己的制造文明或者工业文明

44:16 我们花了极大的非理性与代价,换来中国半导体产业能力的提升

52:50 政策导向和民族精神是未来中国精密制造的关键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Forrest

文案:Will

声音设计:杨啸天

封面设计:Jessi

节目运营:小米粒


- 收听方式 -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汽水儿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差分机》,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收听。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邮箱:contact@justpod.fm

09 Feb 2022005|AI 医疗:程序能不能替你看病?01:12:49

15 年前,神经网络带来的深度学习技术让 AI 领域变得火爆。

但到今年, 火爆程度已经远不如从前。在中国,做 AI 医疗创业类公司从两三百家,减少到大概二三十家:市场愈发趋于成熟。

那么在这些年的发展中,AI 医疗的技术应用在哪里?未来又该在哪里突破?

现代医疗体系给 AI 医疗带来哪些利好和障碍?

本期节目,史喆和王鹏将同嘉宾杜强一起聊聊这些令人好奇的话题。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杜强,小白世纪 CEO


- 时间轴 -

05:43 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难伺候的群体,AI 医疗行业尚待成熟。

09:17 AI 对于医疗的真正价值在于把疾病消灭于无形。

15:51 AI 医疗技术的挑战:识别 VS 推理

22:02 在 AI 的帮助下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性,是 AI 医疗的意义。

31:46 中国医疗体系之外趋近空白—— AI 医疗的好时机。

40:47 手持超声,设备的小型化是做好 AI 医疗落地的第一步。

45:07 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暂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51:19 联邦学习或许是解决隐私泄露的解决方案。

59:24 超声 AI 在家,生病去医院不必成为必须。

66:09 AI 影像的未来仍旧是“红海”阶段。


- 制作团队 -

制作:Forrest

混音/声音设计:杨啸天

视觉设计:Jessi

节目运营:小米粒

特别感谢:Will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邮箱:contact@justpod.fm

23 Feb 2022006|AI 农业:怎样更有效地养活 76 亿人?01:02:18

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但同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突破也给予我们重新审视和改变的机会。

我们不禁好奇在农业 2.0 向 3.0、4.0 发展的过程中,AI 将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同时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还有女性影响力的崛起,未来「她力量」又会如何反过来影响科技的发展呢?

王鹏将同嘉宾林咏华、李大巍一起聊聊这些话题。

本期节目是 「不止今天:JustPod 2022 年国际妇女节特别企划」的一部分。


- 聊天的人 -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林咏华,北京智源总工程师,前 IBM 中国研究院院长

李大巍,他山石智库 CEO


- 时间轴 -

05:27 与工业革命相比,农业革命竞相差了一代

08:44 农业 AI 设备可以帮助人从耕种中解放出来

11:47 人口变化、碳中和、耕地资源贫乏大背景下农业急需数字化转型

18:30 优化农业供应链能有效降低农产品损耗率

22:10 无人机变身「好医生」——远程构建产业图谱和病虫害图谱

26:56 人类无论「飞」多远,对农业的依存都还是在基因里的

31:30 给动物上环赋予 ID 对下游防疫及精细化养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2:55 AI「扫脸」用于林业中,可以提升出材率、降低生产成本

49:29 通过管理和金融体系的创新,帮助企业实现对土地的可持续、规模化管理

52:39 技巧、决策、同理心、规则制定与女性影响力

61:29「她」力量——需求拉动生产,online-to-offline,farm-to-family


- 制作团队 -

制作:Forrest

混音:邵旻

节目运营:小米粒

视觉设计:Jessi

特别感谢:Nigel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邮箱:contact@justpod.fm

09 Mar 2022007|情感计算:机器能知道我有多 Down 吗?01:01:09

数据显示:在中国,只有34,000个精神科医生,但是却有1亿的抑郁患者以及1.2亿的焦虑患者。

有多少人羞于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又有多少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深处于不良情绪之中?

专家说,感知与直面自己的抑郁是避免将自己拖入万劫不复的良方。

这期节目,史喆和王鹏将同嘉宾吴岱妮一起聊聊情感计算技术,或许你会对如何发现抑郁有新的认知。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吴岱妮,想象科技创始人


- 时间轴 -

08:09 中国人的抑郁源于“久扛”之后的崩溃,提早发现是最好的治愈方式

14:17 抑郁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在提醒我们去直面而不是忽略

19:19 数字智能线上诊疗——私密、精准、理想的检测方式

27:00 语音生物标记技术的全球竞争——关关难过关关过

33:20 自觉进行自我干预是疗愈抑郁症的最大难点

35:48 情感计算的目标:人人都能了解自己完整的精神状态

41:22 从电影《Her》看机器人陪伴治疗:仍旧是很遥远的目标

48:07 情感计算:3 道题,每道回答 10 秒钟就可轻松了解自己的抑郁程度

50:39 相比商业化与技术升级,每个人能否关注自己的内在是最大的挑战


- 制作团队 -

制作:Forrest

混音:邵旻

节目运营:小米粒

视觉设计:Jessi

特别感谢:Will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邮箱:contact@justpod.fm

23 Mar 2022008|智慧物流:你买的包裹是如何找到你的?01:10:04

近几年我们也许能感受到,物流水平变得越来越好了,早晨买的东西,有时候下午或者中午就到了。很难想象过去那个下单等几天的日子了(除了等待冰墩墩到货)。

中国的物流业发达的背后体现了什么社会现象?物流机器人会给未来的物流业和各大产业带来什么?

这期节目,史喆和王鹏将同嘉宾李洪波一起聊聊物流行业里的技术。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李洪波,极智嘉联合创始人兼CTO


- 时间轴 -

03:17 中国的物流是市场驱动下倒逼的产物

10:58 现在物流的水平让我们的居民的幸福感高了很多

15:54 如果效率和成本都有竞争力,那就会是神一样的公司

22:48 基础设施变强之后,信息化对系统化的要求就会变强

30:55 你可能不知道,物流正在各行各业深入应用中

34:46 物流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带来的贫富的物质上差距的良药

40:00 基于先进的基础设施的柔性概念,是未雨绸缪下的腾挪的空间

48:19 数字化物流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拿到全局的信息

55:00 智慧物流,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61:03 物流机器人的赛道,看中的是战略和发展方向

67:05 物流业的未来是数字化和无人化


- 制作团队 -

制作:Forrest

混音:邵旻

节目运营:小米粒

视觉设计:Jessi

特别感谢:Will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邮箱:contact@justpod.fm

06 Apr 2022009|未来算法:如何成为未来算法的主人?00:54:28

计算思维如今已经从计算机领域延伸出来,通过算法程序的形式跨界到各行各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算法的初衷是为了解放人类,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好像事实并没有debug那么简单。

外卖小哥和网约车司机在算法的不合理规则中寻找突破口,发明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接单策略;社交软件中的我们在信息茧房中探寻着呼吸新鲜空气的可能性,究竟谁才是算法的主人?

本期节目,王鹏和史喆将同嘉宾诸葛越一起聊聊对当代计算思维的思考。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诸葛越,夸克星辰科技创始人、前 Hulu 全球研发副总裁


- 时间轴 -

03:37 计算思维在现代社会为何如此重要?

12:32 智能排序未必能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

22:00 算法的背后其实是规则制定者的意志体现

27:53 算法跨界后的debug不再针对单纯的对错,而是更复杂的博弈

31:22 用户可以通过思考APP获取数据的用途和价值来防止自身隐私被过度获取

35:45 从信息温房到能通风换气的茧房,从优惠券源源不断到加入杀熟平权运动,我们要如何反制算法?

42:45 人的组织协调、家庭生活其实某种程度上都可以想象成算法

47:00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52:00 当代不懂计算机语言的人就像「文盲」一样?


- 制作团队 -

制作:Forrest

混音:邵旻

节目运营:小米粒

视觉设计:Jessi

特别感谢:Nigel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2022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邮箱:contact@justpod.fm

20 Apr 2022010|商业航天:太空 Taxi 离我们还有多远?01:05:16

中国人飞上太空已经将近 20 年了。在生活中,从饮食到通信,航天事业积累的科学技术早已实现了大量的商业应用。但是航天人们早就已经在觊觎下一个梦想:商业航天。

各国的商业航天公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政府和资本两架马车,正在将人类一步步带向更远的太空深处。低轨卫星互联网还有多远?商业公司发射卫星时该如何划分各自的轨道?火箭发射的理想目标是什么?

本期节目,王鹏和史喆将同嘉宾刘百奇一起聊聊商业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刘百奇,星河动力创始人


- 时间轴 -

05:40 商业航天在今天经济总量已经大于了政府航天

08:30 航空与航天的异同与融合

12:40 航天技术其实离民用没有那么遥远

16:10 商业航空,效率制胜

18:45 SpaceX 的星链计划可能彻底改变人类通信的方式

20:30 马斯克曾经在 NASA 和俄罗斯都吃到闭门羹

24:00 SpaceX 同时借助政府和资本的力量发展

27:15 中国商业航天有自己的后发优势

29:15 低轨卫星互联网物美价廉

39:00 发射卫星也要找到合适的轨道面才行

40:15 大火箭是“大巴车”,小火箭是“出租车”

46:45 从定制化发射卫星向“航班化”发射卫星转型

52:15 火箭公司招人的专业面非常广泛

01:03:00 未来火箭的寿命单位应该是“年”而不是“次”


- 制作团队 -

制作:Forrest,滑轮

混音:邵旻

节目运营:小米粒

视觉设计:Jessi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2022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04 May 2022011|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工程跨界能否让人类寿命突破极限?01:06:21

我们每次去医院就诊往往得做一堆检查:X 光片、螺旋 CT、超声波、核磁共振等等;各种五花八门的仪器,可以把人眼看不见的五脏六腑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就难免让人好奇,这些医疗仪器究竟是怎样被设计、生产和修理的?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精密制造的进步,临床的量级也不断地细化:从微米级到微纳米级跨度,将来能否出现完全控制人体细胞的技术?

本期节目,王鹏和史喆将同嘉宾王剑飞一起聊聊对医学工程跨界的畅想。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王剑飞,北航投资总经理


- 时间轴 -

01:16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医工交叉是新理念下的新专业

03:07 医工交叉本科先学工再学医,未来在医学上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06:12 用工程的手段解决医学的需求其实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从血压计到 X 光机都是成果

10:40 医为先可能会更容易落地解决实际需求,工为先容易出现颠覆性创新的产品

14:27 大数据健康管理如果累积了大量的档案,可能在你的健康出问题之前就已经产生了预判

21:51 胶囊机器人代表了诊疗手段的微型化,如果到了微纳级别可能会出现定向杀死癌细胞的手段

44:41 数字疗法公司会利用心理医生的数据数字化,通过监控实时纠正人的“软件”行为

48:39 CAR-T 细胞疗法究竟是什么?它是怎么治愈癌症的?为什么这么贵?

54:36 提升自己的免疫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才是癌症的根本预防手段


- 制作团队 -

制作:Forrest

混音:邵旻

节目运营:小米粒

视觉设计:Jessi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2022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18 May 2022012|新媒体艺术:仿生梵高能梦见电子向日葵么?01:07:38

无论是奥运会开幕式壮丽的无人机编队,亦或是我们平时去商场能见到千奇百怪的动态装置,其实都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它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艺术家在这方面做出了颇多优秀作品。

众所周知,艺术的发展一直是和技术息息相关的,近些年出现的 VR、动作捕捉更是大大提升了艺术家与观察者之间互动的可能性,从而促进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本期节目,王鹏和史喆将同嘉宾胡斐一起来聊聊新媒体艺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胡斐,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秘书长


- 时间轴 -

01:22 新媒体艺术究竟是什么?区别于旧的媒体介质的艺术便是新媒体艺术

05:25 艺术和技术的迭代息息相关,在当下信息技术迭代的社会,新媒体艺术便会更偏向数字化发展

07:32 从视听嗅味触等五官扩展开的新媒体艺术案例

14:43 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只要精心表达都可以是艺术

19:58 艺术能帮助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件事请,无论是表达还是共鸣

29:29 以「遇见梵高」为例,新媒体艺术能让更多的人发生共情

45:30 其实很多新媒体艺术用的技术并不是最前沿最尖端的

54:00 冬奥的开闭幕式展示了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媒体艺术

55:20 当代艺术反应的就是当下我们的心境和感受

62:25 艺术表达是每一个人都能达成的,技术只是创作的手段


- 参考资料 -

BCAF青年艺术家系列| 梁雷:路过“千山万水”,重建“精神家园”

宋冬“吃城市": 用欲望摧毁它

MOMΛ带你遇见,未曾见过的梵高

使用旧家电弹奏异世界音乐,请你感受“电磁朋克”的魅力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Forrest

声音设计:邵旻

节目运营:小米粒

视觉设计:Jessi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2022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01 Jun 2022013|人工智能助手:我们能信任机器的提议么?01:12:34

在 2011 年 Siri 横空问世之后,各大厂商的人工智能助手也纷纷问世:从谷歌的 Google Assistant 到 亚马逊的 Alexa、微软的 Cortana 还有我们这期嘉宾所在公司孵化的小冰。可以说人工智能助手领域成为了各个大厂的“香饽饽”。

那么人工智能助手给你所回答的问题真的“可信”么?优秀的人工智能助手为什么能够“被调戏”?除了语音之外人工智能助手又有什么样的应用范畴呢?

这期节目,王鹏和史喆将同嘉宾李笛一起来探讨关于人工智能助手的现况和未来。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李笛,小冰公司 CEO


- 时间轴 -

01:54 交互框架是未来人和人工智能交互所用的关键基础设施,现在还是处在蛮荒时代

09:13 框架并不只是语音,可以用于计算机视觉、内容生成、行为模式等技术

15:34 现在将近 90% 的国内金融文本其实都是人工智能助手生成的,框架与纵深的领域结合将会是未来的趋势

18:00 人工智能其实解决了企业“高并发”的需求,虽然没有人的转化率来得高,但是量大

24:30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判断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授权问题

31:32 人工智能生成创造性作品其实并不难做,难做的其实是数据的灌输

43:54 冬奥中人工智能裁判和教练系统需要海量的数据输入,它是一个主观判断系统;将来会越来越普及

51:52 人工智能将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会毁灭地球,而是它不知疲倦且同一时间能触达很多人

59:10 随着现在数字化的强化,人工智能的“肥料”越来越肥沃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70:15 我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于发达,将来可能也会影响人工智能硬件普及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Forrest

声音设计:邵旻

节目运营:小米粒

视觉设计:Jessi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2022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15 Jun 2022014|自动化控制系统:城市的大脑、神经是怎样长成的?01:13:46

一提到自动化控制系统,我们往往会联想到复杂如航天飞机里的仪表面板、穿着防护隔离服的专业技术人员,好像这是一个离开我们生活非常遥远的领域。

但其实无论从商品的制造、物流的分拣、大楼里的“水电煤”来说,整个城市的高效运转都离开不这些“大脑”和“神经”。

本期节目,王鹏和史喆将和嘉宾温宜明一起来揭开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的面纱。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温宜明,康吉森技术公司总经理温宜明


- 时间轴 -

02:11 什么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它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05:33 工业自动化发展和工业革命密不可分,从电气化时代开始产生了很多“巨头”

15:10 自动化使用的场景:效率、安全、稳定

18:15 特斯拉的无人工厂在自动化方面究竟是怎样的水平?

24:20 自动化会不会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28:45 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我们平时用的电脑手机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

37:30 工业自动化的其实还是绕不开“逻辑开关”和“分布式”这两个维度

51:47 自动化的“巨头”有哪些?我们国家处在哪个位置?

66:13 东南亚的制造崛起会不会对工业自动化产业造成影响?

67:10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国家还是需要漫长的发展以防“卡脖子”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Forrest

声音设计:邵旻

节目运营:小米粒

视觉设计:Jessi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2022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13 Jul 2022016|主动降噪:干净清澈的声音是如何得来的?01:05:09

当苹果在 2019 年发布了首款降噪耳机 AirPods Pro 之后,主动降噪开始逐渐步入主流大众视野;当人们体验过了噪声主动控制模式之后,纷纷惊讶于原来便携式耳机也能如此神奇地将声音过滤得如此干净。

但其实主动降噪技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问世了。那为何时隔三十年后市场才会出现第一款主动降噪耳机?除了耳机之外它还有什么应用场合以及产品呢?

本期节目,王鹏和史喆将同嘉宾刘益帆一起来揭秘主动降噪背后那些事。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刘益帆,安声科技 CEO 


- 时间轴 -

02:55 降噪有两种不同形式: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被动降噪是使用物理实体来阻止噪声的传递,主动降噪是利用芯片产生对冲声波来降低噪音

05:00 耳机其实只是主动降噪的一个应用场景,其实很多家电和汽车里也是带主动降噪功能的

07:40 利用声波对冲来降低噪声的理论上几十年前就有了,但是芯片的算力在当年跟不上实时控制

09:40 最早主动降噪是利用在飞行员开飞机的应用场景下,然后 BOSE 随着成本的降低将之下放到民用

14:14 相对稳定的噪声可以通过规律来推断,比较好使用主动降噪来处理;越高频率的声音越难处理

19:25 最终技术落地不单单是简单应用,还需要产业链的配合和良好的产品设计 

31:31 声学和音频是不一样的概念:一个是模拟的领域,另一个是数字的领域

44:00 现先主动降噪耳机因为应用场景的不同也逐渐开始划分细分领域

47:50 现在 TWS 耳机的市场很像 04 年左右的手机市场

55:10 中国因为产业分布特点的不同,主动降噪的智能算法还是略逊于欧美企业


- 支持我们的赞助商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JustPod 2022 广告招商现已全面展开,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 JustPod,回复“广告”,了解详情。商务合作请洽询 ad@justpod.fm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Forrest

声音设计:邵旻

节目运营:小米粒

视觉设计:Jessi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2022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24 Aug 2022017|科技体育:用数据挖掘每个人的运动极限01:05:38

2022 年 7 月 24 日,中国男子三级跳选手朱亚男凭借 17 米 31 的成绩拿到了世锦赛铜牌,创造了中国田径的历史性突破。近期中国运动员的这种突破很多:百米飞人苏炳添越跑越快,巩立姣一投定乾坤,刘诗颖一枪贯长虹,在这些成绩背后,不再只有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汗水,也有数据和技术的加持。

运动数据分析绝不是一项新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实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和可穿戴设备记录基础的运动生理数据。但是对于顶尖运动员而言,分秒之间可能就是冠军与败者的差距。高水平的运动员需要什么样的科技支持呢?

本期节目,王鹏和史喆将同中国冰雪科学家,嘉宾李洪刚一起来探讨运动轨迹追踪的应用和升级,以及体育科技的来龙去脉。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李洪刚,璇米科技 CEO


- 时间轴 -

07:00 利用数据让运动队选材过程更快捷

09:00 人工智能让多目标跟踪技术快速成熟

12:30 远动员和教练最初对数据分析并不感冒

12:50 运动数据的三大功效:分析、积累、模型

14:45 不再只有一个孙海平,也不止一个刘翔

18:15 数据分析苏炳添的步频和姿态

19:50 因为穿戴传感器有实体,所以不适合远动员使用

24:25 精准计算出每一步耗费的能量

28:30 机器学习可以快速适应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条件

31:30 在判断瞬间的姿态和角度上,人眼比相机的优势更大

33:30 只用两部相机,可以利用深度网络还原人的三维结构

38:10 为了减小误差提高精度,相机的速度也很重要

41:45 精度不够?数据量和比较分析来凑!

44:00 水下项目还要考虑折射问题,技术难度更大

46:50 用数据打造冠军模型,挖掘每种身材的生理极限

01:01:30 通过减少数据点,可以完成 2B 到 2C 的切换


- 支持我们的赞助商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JustPod 2022 广告招商现已全面展开,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 JustPod,回复“广告”,了解详情。商务合作请洽询 ad@justpod.fm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滑轮

声音设计:邵旻

节目运营:小米粒

视觉设计:Jessi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2022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30 Jun 2022015|AI 作曲:未来的音乐还需要人来写么?00:59:16

这几年,AI 作曲的发展,进步神速。在古典音乐界,AI 作曲已经不止一次带给观众震撼。贝多芬管弦乐团在波恩首演人工智能谱写完成的贝多芬未完成之作《第十交响曲》,许多观众用“震撼”和“贝多芬复活”来形容现场感受。

有人会说,艺术应该是人工智能的禁区,AI 无法复制人类的创作过程。那么当涉及到艺术话题,AI 究竟是一种替代?还只是一项为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提供的新工具呢?

本期节目,王鹏和史喆将同嘉宾李子晋探讨人工智能和音乐的关系。


- 聊天的人 -

史喆,天泽智云联合创始人

王鹏,Intel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李子晋,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系教授


- 时间轴 -

05:55 音乐是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线上流动创造形象或者思想的的表达

07:13 音乐的主要要素包括: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

10:30 音乐的创作分科非常详细,可以分成信号层、特征层、二度创作

16:50 二十世纪音乐开始数字化,创作成本开始大大降低

21:50 AI 作曲是把音符作为特定规律的分布,神经网络来进行数学建模

23:10 AI 当下可能只能在某些场景使用,并不能完全替代作曲家的作用

29:55 音乐的量化天然亲近数学,但是这也是挑战:需要加入随机性

35:10 现在还需要一个特别包容的心态来对待 AI 作曲,比较像小朋友也还在起步阶段

40:38 AI 作曲的瓶颈和挑战就在于“目标函数”因为主观性而不确定

55:55 AI 作曲未必是需要有意识性,但是操控 AI 作曲的“人”才是关键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Forrest

声音设计:邵旻

节目运营:小米粒

视觉设计:Jessi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2022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微信公众号:JustPod/播客一下

Enhance your understanding of 差分机 with My Podcast Data

At My Podcast Data, we strive to provide in-depth, data-driven insights into the world of podcasts. Whether you're an avid listener, a podcast creator, or a researcher, the detailed statistics and analyses we offer can help you better understand the performance and trends of 差分机. From episode frequency and shared links to RSS feed health, our goal is to empower you with the knowledge you need to stay informed and make the most of your podcasting experience. Explore more shows and discover the data that drives the podcast industry.
© My Podcast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