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毛叔和他的朋友們)
Explore every episode of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Dive into the complete episode list for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ach episode is cataloged with detailed descriptions, making it easy to find and explore specific topics. Keep track of all episodes from your favorite podcast and never miss a moment of insightful content.
Pub. Date | Title | Duration | |
---|---|---|---|
09 Jul 2022 | S4讓職人發聲【E5兒童藝術老師的不藏私分享,其實美應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從《挺身而教》聊起】 | 00:53:16 | |
碧容自己說,她自己聊得有點發散。但是我覺得她說了很多亮點,對我多有啟發!
很開心透過podcast錄音,認識一個新朋友!
碧容是「造來造趣」老師/創辦人,「造來造趣」是位於台南的兒童藝術教育的工作室。
以前大概對幼稚園老師有偏見。大概親切、喜歡小孩就好,不見得需要太多想法和反思。但是碧容老師顛覆了我的想法,聊天過程中,她不時提到「自我覺察」、也有許多對教育的理念、觀察與思考。
她對於藝術的看法,讓我很驚艷,藝術是1)是對情感的覺察力,2)對於不同人/社群的包容力 ,3)對於其他受造的探索與關懷。這樣說來,「藝術」其實不只是產出什麼厲害、漂亮的作品,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對於小事有細微的觀察和感受,也是對他者的好奇與關懷。藝術其實不是技術,而是從每天的細微生活中累積而成的素養。其實,若按照碧容的看法,我發現其實藝術/美感和「愛」其實相去不遠了。
對了,她介紹的書《挺身而教》也是非常棒的,非常好讀,非常感人,非常適合大家一起閱讀討論,特別若是你對於影響人、和教育是有興趣的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2 Dec 2021 | S3哈囉,真我!【E4你敢用一輩子去玩嗎?當找到召命時,人生可以很精彩!聊《登峰》】 | 01:06:58 | |
四歲被家暴毆打的小孩,曾經一個人躲在山上茶園獨處……,
四十多歲卻成為第一個在台灣開「獨處與生命反思課」的冒險教育家,
小謀老師對我來說像是時代的先知,走在大家前面,
不是只用說、寫下這本《登峰:一堂改變生命、探索世界的行動領導課》
而是真的身體力行地在「走」…
他是行動思想家,不只自己在山上獨自走,也帶大家在海上划船,在尼泊爾、印度參與社區轉化,推動國際青年去做服務學習……。不只是趴趴走,更要帶出更深刻的思維深化與生命關懷。
我們聊獨處、聊玩耍、聊勇敢,聊體驗學習,聊一個只有腦袋知識卻很少實踐的社會與教會。
聊完很熱血,衝動想要馬上去報名參加30天的登山領導課。
這一集需要多聽幾次,之後偶爾再回來聽,
提醒自己,這個世界太多噪音,
使我們聽不到自己,也聽不見上帝,
所以只好用資本社會「數大便是美」的思維取代,
個人失去了獨特性、社群失去了豐富性,
一整個陷入「魷魚遊戲」的困境。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X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3 Jul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17腦與心的距離?談《Anatomy of the Soul》,透過認識腦科學,成為左腦與右腦、理性與感性整合的人!】 | 00:59:05 | |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腦與心的距離」,我們很容易知道卻做不到、腦袋知道身體卻更誠實…..。Curt Thompson 的這本Anatomy of the Soul(《靈魂的構造學:發現腦科學和屬靈操練的令人驚奇的關連,改善你的關係與人生》),似乎給了我們可以實際縮短這距離的一條路。
近年來腦科學的大量發展,到底對基督信仰有什麼挑戰或是助益?基督徒精神分析師Curt Thompson寫了一本很棒的書去整理腦科學、依附關係與基督教靈性之間的關係。「心意更新而變化」、「新造的人」,不再只是空談玄學,而是可以從透過認識大腦的運作與適切的屬靈操練,都是實際可以達成的──人真的能夠有更豐盛的生命與關係。
透過介紹大腦的構造,他指出光透過左腦(理性、邏輯)認識上帝不足夠,而是要在右腦上(情感、連結)先被上帝完全認識(Being Known)。這聽起來也不是什麼新奇的觀點(教會裡也會說類似的話),但是Thompson結合了許多腦科學和心理學的洞見,說明大腦如何與身體緊密相連、被我們的記憶、依附關係所型塑,強調左右腦的整合的重要性等等,對我來說就很有說服力。簡單說,我們不該是很蒼白的被教導「應該」要與神建立親密關係、「要喜樂」等等,而是透過自我認識與察覺、透過在群體中建立關係、與培養一些新的習慣、建立新的神經迴路,慢慢去學習享受那種被神認識的喜悅。
歐雨虹自己得到新約博士的強大左腦訓練後,卻發現無法和自己比較敏銳的右腦整合,而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我自己在聊的過程中也常常受她的啟發與療癒。
歡迎大家收聽,拉近左腦與右腦的距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7 Feb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8身為一個人,紀念二二八?!閱讀《重構二二八》跨過政治口水,面對歷史悲劇】 | 01:03:24 | |
台灣的二二八以及其後的白色恐怖,曾是許多人的傷痛與憤怒的記憶。但是說實話,對我來說是沒有太多感受,畢竟成長過程和歷史課也都沒聽過。後來二二八成為台灣的一個國定假日,學校也開始交代歷史了(但我問我女兒,她其實也很霧煞煞),後來當然也知道是官民衝突後,老百姓被軍隊鎮壓,但我感受到更多的還是政治口水。
這次要談的《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這本書,我其實很早就買了電子版,也在上面畫線了,但竟然沒有印象。總之,二二八在我腦海中就是一團迷霧,像是教科書上的扁平歷史事件。
好在這次跟查忻老師聊天,重讀了這本書。跟專家對話還是大不同,那段的歷史似乎更加立體、有了畫面感。也不敢說,以後就怎麼會紀念二二八,只是願意多一點認識我成長之地所發生紛紛擾擾、許多痛心的過往故事。
查忻老師提到一個蠻關鍵的點,我覺得是很重要的提醒。在面對許多不人道的事件,到最後可能都被「國族建構」的意識形態所操縱,而沒有看到後面痛苦傷亡的人和家屬。政黨或政權選擇性地對待歷史,最終還是要鞏固或強化自己的政治勢力。
我們多少會對某些政權或政黨有所偏好或厭惡,但我們能否還是選擇先看到人而不是政黨的顏色。其實在面對這些歷史悲劇,在在考驗我們是否真的願意真的當一個人,能夠正視現實、面對苦難、追求公義……。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4 May 2024 | 15分鐘有氧神學【福音派=擁槍反同派?聊〈正確地述說基督教的詞彙〉】 | 00:21:52 | |
這是我們新開始的節目,每次討論一篇文章。剛認識的朋友Yiting,熱血又可愛的神學人/編輯,是我們的主講者。她將以其快速的語速和犀利的視角,來幫助我們來思考公共神學相關的議題。喜歡思考公共議題的人,千萬不要錯過。
第一集,我們聊的是Russel Moore所寫的〈正確地述說基督教的詞彙〉,幫助我們去再思福音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呈現信仰?特別是要小心別被政治帶著走,變成一個戰狼基督徒。而實際上,跟隨耶穌的人根本是不應該成為戰狼的!
文章連結:
正確地述說基督教的詞彙 | 今日基督教 (christianitytoday.com)
Music from #Uppbeat (free for Creators!):
https://uppbeat.io/t/mountaineer/dorisha
License code: SVHTTJZYVGFP9LTJ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1 Apr 2022 | S3哈囉,真我!【E12人生無法理解、更無法掌控,去活就對了!聊《投降的勇氣》】 | 01:12:29 | |
這本書來得很剛好。從前幾集學習更深入、認識自己的情感之後。這本教我把理性放對位置,之後可以揮別「知識不足」的焦慮,學習從「心」出發。(以後可能會離學術越來越遠,但希望不是不學無術XD)。
雖然和明翰是第一次聊天,但感覺像是老朋友,天南地北卻很有共鳴,然後脫稿演出,一發不可收拾,導致錄的時間有點長。
明翰應該還不到30歲吧,但是卻有個老靈魂,他和老婆常常會討論「死亡」的事(真是一對很奇怪的年輕夫妻XD)。但這也讓他們滋生了勇氣,去找尋生命的意義和召命,目前在台南開了工作室,太太做藝術教育,他一邊讀書、一邊帶讀書會。當然,這段路程也不是一帆風順,不過重點是,他問了自己幾個人生關鍵問題,然後跌跌撞撞、努力真實地活出來。
這本《投降的勇氣》真的還蠻值得放在書架上,慢慢咀嚼,三不五時去回味。主要在講人生要過得豐盛,必須承認當中有許多悖論(書中翻成「自相矛盾」),而不是你能「理解」、掌控的。你無法掌握人生,反而要學會投降,勇於軟弱,也勇於冒險。
跟他聊完,感覺也想要開工作室,成有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中年人。最後一集?好像也回應了這一季的開始「讓生命發聲」。希望大家跟探出頭來的真我多些認識,不要再讓害羞的他躲回衣櫥裡了,然後最後勇敢地抗拒潮流、活出精彩的人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4 Aug 2022 | S4讓職人發聲【E7與受壓迫者在一起、讓女力在教會發光,聊聊《婆婆媽媽的信仰》】 | 01:00:43 | |
一腳踏進性別研究的傳道人宇欣回來了,這次要來聊一本很特別的書,Abuelita Faith《婆婆媽媽的信仰》。
從身為學生傳道,在校園與學生分享兩性專題開始,到陪伴受到性騷擾的姊妹,這些處境推著她走向了性別研究的不尋常道路。雖然她未來的道路還不是完全明朗,但讓我想到《這世界的守望者》中所說的,召命就是把自己編織在群體當中,當真正認識這世界的黑暗面,但仍舊願意繼續愛下去時……。看似激進的批判背後,其實是帶著深切的關懷與愛。
我們談到了各種讀經視角,女性主義、後殖民、解放神學等等,或許讓一些基督徒感到緊張,聖經變得如此多元、不確定,會不會讓人感到不安?但宇欣的回答讓我覺得很有啟發:多元視角反而讓她比較有安全感,證明上帝無所不在,對不同處境和不同時空的人說話,我們到哪都「躲」不掉他。若只有單一視角,我們很可能陷入自己的盲點、甚至成為壓迫者。
最後我們聊到「奶奶神學家」在教會的重要性。唉呀呀,她害我想到我奶奶,讓我在節目中哽咽、說不出話來,還不讓我把這段剪掉XD。的確,有許多不被當成神學家的奶奶、婆婆、媽媽們,其實透過她們具體實踐的智慧與愛,對我們生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她們也是孕育傳承信仰的搖籃推手。最後,我想女性神學除了幫助我們看到教會中男女的不平等外,更可以修正那種過度「男性化」冰冷抽象的知識體系、教導方式,幫助我們看到其實(有智慧的)婆婆媽媽(還有年輕女士)們也是教會的支柱和重大力量,不該被埋沒。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3 Nov 2022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1上帝啊,我不想拚了!透過閱讀《拚教養》理解自己,在焦慮中找尋出路】 | 01:07:49 | |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這句話真的是對的嗎?
現在不只經濟要拚,連教養/教育都要用拚的?而全世界人都在拚的結果,就是大家都疲憊不堪,累死自己也讓孩子們壓力更大,心理方面的疾患比例屢屢創新高。
來聽聽明翰和我聊這本《拚教養》,對於教養的社會現象觀察,能夠對於我們有什麼啟發?
這個系列主要要做的是信仰與社會人文方面的對話。這方面華人教會一直都比較缺乏,導致信仰很離地、不食人間煙火。
第五季繼續「拚」下去,不希望進入倦怠狀態,格外需要大家的鼓勵,歡迎你捎個訊息到UNCLE.MAO@HOTMAIL.COM來告訴我你有在收聽,更可以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跟我們聊聊;對我和來賓朋友就是最好的支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4 Oct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18名嘴上身,閒聊美國政治與新媒體生態《用愛心說誠實話:2020美國大選觀察與省思》】 | 00:57:33 | |
跟安平牧師從未謀面的臉友,但聊起來好像老朋友(可能同溫層很厚)。對於美國政治我是門外漢,但看到《用愛心說誠實話:2020美國大選觀察與省思》集結了許多勇敢不怕罵的文章,就決定還是來聊聊看。
如果你對以下問題感到好奇,歡迎收聽:為什麼福音派教會普遍挺共和黨?美國真的偏離基督教理想、變亂了嗎?「黑命貴」的翻譯有什麼問題?在教會裡為什麼不能談政治、可以怎麼好好談政治?有哪些媒體還算是可信任的?
當然,對於政治,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我們盡量要遵循一個原則,不要以為自己懂,而是願意求知,更靠近真實與真相,不要隨便扁平化、妖魔化別人。網路上有不少那種我覺得自己最對,你跟我不同意見,就是沒讀書、白痴。我尊重,但不走這個路線。
安平牧師很喜歡「用愛心說誠實話」這合和本的翻譯。但我覺得原文的意思可能更豐富,英文沒有truth的動詞,但如果有的話,可以表達成truthing in love。因為真相、真理不只是說的,而是一種態度、一種意願,習慣後成為一種品格,做人和生活的方式。
如需索取電子書,請發信至Chinese@ReFrameministries.org ,郵件主題寫「大選」即可。或填表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eiM3oX6fWxXjIH1EI1GHwuGXeXKx4MGULBcUBdybQvp1WCQ/viewfor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6 Nov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25有沒有健康的男子氣概,還是只要好好當個人就可以?聊《有毒的男子氣概》】 | 00:54:19 | |
看到這個書名,就跟裴恩問說有沒有興趣來約聊。後來讀的時候,心裡一直有疑問,那你把「男子氣概」解構掉了,然後呢? 雖然說,作者也是想要幫助一些男性不用在既定的男子氣概架構中被壓迫,但一邊讀我卻覺得有點無所適從。畢竟,我成長的背景在讀書(文質彬彬)和打籃球(勇猛戰士?)方面都算是符合社會的期待。
不過,裴恩認為在這仍舊相當父權架構的教會或社會中,點出這個問題還是蠻必要的。我們也聊到,如果批判有毒的男子氣概,那到底有沒有健康的男子氣概?然後,我們也聊了《我的意外爸爸這部電影》,來探討父子關係中是不是只能是望子成龍的那種支配?有沒有「陪伴」的可能性。
歡迎聽眾收聽,然後提出自己的想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5 Oct 2024 | EP112 深夜書堂【極端社會中的政治參與?聊《國度、權柄與榮耀》】 | 01:00:02 | |
在美國選舉前聊這本書,沒有要影響選舉,我們也沒那能力。我們關心的是什麼才是基督徒健康的政治參與……
我和Harry聊的這本由一位基督徒記者Tim Alberta所寫《國度權柄與榮耀》(The Kingdom,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American Evangelicals in an Age of Extremism)這本書於2023年出版,得到不少關注。Alberta發揮記者的專長,採訪了許多福音派人士,探討到底美國福音派為什麼從勉強挺川普,變得更為激進,為何和共和黨綁得更加緊密了?
這本書談到福音派的受害者情節,在面對文化變遷和世俗化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宗教迫害和被邊緣化,而想要透過政治結盟來找回社會影響力。但是這樣運用權力,真的是聖經教導的嗎?
我們探討到1980年代左右美國福音派的一段歷史,特別是Jerry Falwell等人透過組織「道德多數」動員保守派基督徒參與政治。這段歷史,其實蠻關鍵的,頗為影響華人教會的方向,但卻很少被了解、探討。
歡迎來收聽,來探討當前政治現象背後的原因!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7 Jan 2022 | S3哈囉,真我!【E8有關係就沒關係?關係不需要多,卻要夠真、夠深!再聊《小王子》】 | 01:10:00 | |
在這個「數大便是美」的資本社會中,我們很難回到一種簡單、純粹的快樂。我們追求薪資單上數字加增、股票大漲,在各種社交媒體上尋求關注,關心自己的po文有多少人按讚、podcast到底有多少人聽,教會的聚會有多少人參加。
其實身邊那些脆弱、稍縱即逝的美麗,還有需要修復的關係;這些才是讓我們快樂的根本。就像小孩子一般,他的世界不見得需要多少iphone和厲害的玩具,而要爸爸媽媽相親相愛、然後花時間陪他們說說話,玩玩鬼抓人就足夠了。
多少時候,我們失去了童真,失去不需考慮利害關係的相處,失去了上一刻大哭傷心、隔幾秒就破涕為笑的爽朗。多少時候,我們因為負面的經驗變得不再冒險、不再好奇跨出去探索新世界。
多少時候,我們為了更大的事、更引人注目,把我們身邊最重要的人晾在一邊,也不顧他人死活?
而關係,需要付出代價,有時候崎嶇難行、甚至要放棄。但是修復、重整、健康、深刻的關係,才是我們存在的根本、快樂的泉源。
願我們年齡不斷長大的同時,不是更加世故、成為我們最討厭的大人;而是仍舊能哭能笑、說真話、不怕受傷、充滿好奇,能夠認識殘酷現實卻有超越它的能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1 Mar 2024 | 聖經的新世界【E1羞恥感並非都有毒!聊《為羞恥感辯護: 羞恥感在保羅書信的塑造力》】 | 00:58:56 | |
這是「聖經的新世界」系列的第一集。
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呢?這系列希望能介紹一些聖經研究的新觀點,也希望能讓聖經激發我們的想像,看見一個「新世界」,一個神持續在更新的世界。
這一集要討論的是羞恥感,這個難受又不受歡迎的情緒。市面上有很多書和文章叫我們要遠離羞恥感、克服羞恥感。怎麼會有新約學者要為羞恥感辯護?還說羞恥感對於我們的屬靈成長很重要?在三一神學院讀書的彭弟兄,在上《新約中的情緒與靈命塑造》這門課時,接觸到新約教授劉德利Dr. Te-Li Lau寫的Defending Shame: Its Formative Power in Paul's Letters《為羞恥感辯護:羞恥感在保羅書信的塑造力》(暫譯)。
書中講到雖然羞恥感有時會讓人陷入自我否定,但不應該以偏概全認為所有羞恥感都是有害的。保羅書信的羞恥感與我們現代所說的羞恥感是有分別的。保羅想喚起羞恥感主要不是要拆毀人,而是想要改變弟兄姐妹的心思意念,讓他們更以基督的心為心。不只是理性上能分辨善惡,也能對自己身上的善惡「有感」。
我們也聊到保羅書信的的羞恥感與華人儒家文化的羞恥感有什麼不同?保羅喚起羞恥感的方式跟情緒勒索有什麼差別?教養孩子時,要怎麼看待羞恥感?當我們深知自己是神心愛的孩子,並知道我們有改變的盼望,或許我們就能更勇敢的面對羞恥感,讓羞恥感帶領我們看見生命中需要成長的部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2 Jul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4基督徒其實也很玻璃心,所以才容易二元對立、愛亂貼標籤!聊《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 00:59:20 | |
這集和美食魔人蔣胖聊聊吃不飽的現象。他坦白過去也曾經是某種程度的正義魔人XD,但是卻從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身上得到許多「靈性啟發」。
Haidt也曾經寫過《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解析人類偏向道德主義/律法主義的原因,造成社會對立。
這本《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則指出,我們社會氛圍中某種「安全至上」心態,使得我們無法面對歧見、理性辯論,反而容易受傷,製造敵我對立。
我們除了聊到三種常見的偏誤之外(1. 避免受挫安全至上 2. 用情緒而非理性回應 3.二元區分好人與壞人),還聊到如何從信仰來理解這些偏誤。
實際上,我們建議基督徒,應該避免只是將「罪」道德化,而忽略了自以為是或把他人非人化的這種「隱而未現」的罪,才不致老是亂貼標籤、製造衝突,而沒有真正回應信仰核心的和好使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4 Jun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3丟失「身體復活」的基督教,還剩下什麼?聊《天堂,有什麼好期待的?》重新思考復活及其顛覆性意義】 | 00:59:27 | |
這次邀請到老同事、好夥伴,內向害羞卻學識淵博的梁耿碩先生,他要聊一本對他、對我都影響深遠的一本書。N. T. Wright的Surprised by Hope,中文書名是《天堂,有什麼好期待的?:再思復活、終末,與教會的大使命》。
在訪談中,我「逼問」他作為校園書房出版社的大腦(之一)幾件事?為什麼出版社要出這麼多賴特的書,他不是造成了不少爭議?明明不是講天堂,為什麼要取名「天堂」?到底教會為什麼變成只關心救靈魂,跟社會脫節?他身為社會所畢業的基督徒,,在教會感到什麼張力和不滿足?
曾有人拿著這本書去問牧師說:「如果這本書講的是真的,那麼我的信仰真的要重新來過!」
讓復活教義回到核心,「新天新地降臨」取代「上天堂」,其實也不是什麼新事,而只不過回到早期基督徒的理解。這樣的信仰是激進和顛覆性的,不是只是中產階級的心靈慰藉。
看了這本書很久,我們也還在摸索,也在努力學著勇敢;但是不滿足於信仰只關注自己的安全和小確幸而丟掉了她的激進性,不滿足信仰只關注個人而忽略了社會,只關注將來而不顧現在的人,絕對不能錯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2 Sep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13苦難的路上有喜樂,這是基督教的大奧秘,聊Newbigin的Journey into Joy】 | 00:51:15 | |
苦難是個大哉問,基督教給這世界了一個很大的禮物,就是對於這個問題不僅提出解釋,還有實際的喜樂的經歷。紐必真這本五十年前的小書,談到喜樂像是個意外的訪客來造訪我們。這本書對老劉曾經有不小的啟發,也祝福他求學深造的探險旅程,充滿喜樂!
願我們都走在這條通往喜樂的道路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6 Aug 2024 | EP102聖經的新世界【不只是相夫教子,聖經中也有女強人!聊《訴說她們的故事》】 | 01:11:16 | |
教會在討論聖經中的女性形象時,常常會以箴言三十一章的才德的婦人為模範,鼓勵姐妹們要成為好媽媽、好太太。但聖經裡的女性其實很豐富多元,並且有許多「女強人」用她們的恩賜、才幹、領導能力,勇敢的服事上帝。
這次邀請了好友Helen一起來聊聖經裡的女性。Helen是新約教授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我們都是在讀博士的過程中結婚生子,在不同角色中被拉扯,也都在一邊餵奶一邊寫論文的艱辛中完成學位。
這次聊的書是《訴說她的故事: 女性如何在早期教會領導、教導和事奉》 (Tell Her Story: How Women Led, Taught, and Ministered in the Early Church) 這本書把聚光燈打在服事神的女性身上,讓我們更清晰和立體的看見,不同的女性如何不受限於社會的限制與期待,大膽的回應上帝。
我們聊到舊約的底波拉打破了很多刻板印象與限制。創世記1-3章讓我們看見神對男女角色的心意是共同治理,男性對女性的挾制是罪所造成的扭曲。底波拉卻在這些扭曲中仍然實現了神給她的使命。她的榜樣在父權的社會中像是一道明光,讓我們可以看見神對女性的心意,可以如何衝破罪所帶來的扭曲與限制。
我們也聊到我們常會跳過羅馬書十六章的一串人名,但這當中卻提到好幾個保羅重要的女同工 。女執事非比參與治理教會,被派到羅馬去代表保羅解釋羅馬書。百基拉參與教導亞波羅,為了保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女使徒猶尼亞在事奉中進了監獄。每一位都是滿有才幹與膽識的「女強人」,付上了很多代價用生命回應神。
一起來聽聽她們的故事,擴張我們對於女性的想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6 Sep 2024 | EP105-15分鐘有氧神學【誰說不當「傳道人」就是墮落?!聊〈離職傳道人的非典型見證〉】 | 00:20:00 | |
這一期我和Yiting聊陳建宏在《校園雜誌》2024年9-10月號所寫的〈離職傳道人的非典型見證〉。他就是之前跟我聊《工作魅力》我的好友大建。他和許多獻身當傳道人的路線不同,而是從傳道人獻身當專業經理人。當然,這樣「叛逆」的選擇,也不是沒有被批評。
文章想要反思的一點就是,其實沒有什麼全職帶職的呼召,呼召就只有一個,上帝對跟隨祂的人的呼召:「門徒在不同階段、不同角色、按著聖靈所賜的不同恩賜,與上主在這個世界同工」。
當然我們也聊到Yiting的近況,你覺得她當傳道人還去騎重機送Uber,很不成體統嗎?還是其實更接地氣, 更道成肉身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4 Mar 2024 | 深夜書堂【反對「技術思維」的青年事工是什麼,有可能嗎?聊《青少年牧者潘霍華》】 | 00:56:51 | |
這次我和兩位不同世代的學生工作者裴恩和李明翰聊路恩哲(Andrew Root)的一本好書《青少年牧者潘霍華》(Bonhoeffer as Youth Worker: A Theological Vision for Discipleship and Life Together)。大家對於潘霍華的名字可能都不算陌生,但是他到底是誰,我們大概都沒有立體的想像。這本書給我們一個很有趣的角度,原來這位大神學家一直都是一位youth worker,而我們對於他思想上的理解不能脫離這個處境。
路恩哲自己是北美著名的實踐神學家,他和丁康黛(Kenda Creasy Dean)本身在推動所謂的「神學踐行轉向」(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並且認為潘霍華是這個運動的先驅。到底什麼是這個「theological turn」呢,從哪裡轉到哪裡呢?簡單說,就是批判那種工業式或是科技思維的事工模式,不管是要門徒倍增還是小組增長,其實都是一種把「活生生的人」當作要解決的問題,而要成就某個事工目標。
而要轉向何方呢?我的理解,是要去探索青年人的具體處境和活生生的經歷,視之為與上帝相遇的場所,並藉此參與上帝的行動與存有(頁17)。
聽聽看,想想看,或許還有點抽象,哈。但這個「神學轉向」除了對青年事工,對於我們的人生、工作、事工、親密關係會有什麼不同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4 Jul 2024 | EP95聖經的新世界【成為上帝的品牌代言人? 聊《背負上帝之名: 為何西奈山仍然重要》】 | 01:03:22 | |
《背負上帝之名:為何西奈山仍然重要》(Bearing God’s Name: Why Sinai Still Matters),是由Carmen Joy Imes撰寫的一本平易近人的聖經神學暢銷書。她認為我們長期都誤解了「不可妄稱上帝之名」的誡命,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不要白白背負上帝的名,要好好在世上成為神的代表!她並認為這個主題貫穿整本聖經,並非是舊約重視律法、新約看重恩典這樣的二分。在西乃山上所頒佈的「律法」其實不是枯燥嚴苛的重擔,而是上帝美好的禮物。新舊約其實有著非常重要的連續性,今天的基督徒仍然要將上帝的名,透過言行舉止更好地「代言」出來。
謝謝心怡和James兩位舊約學者對本書的介紹,他們對於「律法」的解釋,也非常清晰、有啟發。
一起來收聽雨虹和心怡、James三人聊這本精彩的書!
歡迎大家報名讀書會,創造與書和與人的更深連結:
讀書會報名:【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拚教養》線上讀書會(口碑場) (google.com)
我和明翰之前聊過的單集: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1上帝啊,我不想拚了!透過閱讀《拚教養》理解自己,在焦慮中找尋出路】 (soundon.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0 Jun 2024 | EP94 大家來閒聊:健身房有什麼未來? | 00:59:31 | |
從剛開始一人和朋友的聊書節目,慢慢進化成一群人透過閱讀而彼此成為夥伴的平台。
和雨虹、明翰和Yiting等人一起聊聊「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到底想幹什麼,有什麼可能性!
當然,我們也介紹了將要展開的讀書會。
報名連結如下,只有八人限制,要報名請快。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拚教養》線上讀書會(口碑場) (google.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4 Sep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16寬恕太難太沉重!?神恩介入怎麼說?跟凱沁老師聊《一定要原諒嗎?》】 | 01:05:43 | |
這集談話含金量很高,不見得聽一次就能掌握。
我跟凱沁老師談「寬恕」(應該說是「請教」),她在這個議題和實務上摸索/輔導了30年了。
她寫的這本書名叫《一定要原諒嗎?:走出錯待的9個故事》(校園,2021),前生是《中年重生》。
我最後「逼」她談了基督信仰對於寬恕的看法,她又溫柔又嚴肅地說出寬恕和信心、謙卑與順服的關係。我在剪接的時候,直接拿出紙筆寫筆記了。
我們還探討了「寬恕」和「寬容」的差異,還有該如何陪伴那些受傷害的人。
可以說,社會上一切混亂都跟無法寬恕有關,真的是非常需要學習的功課。
人生不能錯過的一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2 Mar 2021 | S1邊緣人聽起來!【E3在大學教哲學和文學的「邊緣」學者─宣教士,專訪《情感資本主義》作者駱頴佳】 | 00:54:40 | |
錄音的品質不是很好,很抱歉,還在學習中。
請英文不是很好的聽眾可以忍耐一下,我有試著做翻譯,還有整理下面的關鍵字。
但我相信這一集,如果耐心聽完,會很有啟發。
Peter 駱頴佳幫助我們找到一個解釋疲累或是邊緣感重要原因,那就是我們在整個消費文化中不斷生產和消費而被癱瘓了。
遺憾地說,有時候教會沒有幫助我們重新找到力量,反而進一步使我們更累(過多的活動,而沒有真實的連結)。
他也幫助我們開啟關情感/欲望的思考。情感不只是要「宣洩」,而是一種一種抵抗、道德、甚至是救贖的力量。
*補充一篇試讀
倦怠社會下的情感暴力:正向思考如何殺人https://shop.campus.org.tw/cm/ebooks/EVAL/20190708/201908Eval1.htm
*另外還有一篇專訪
以理論,捕捉無形的「情感短路」:專訪《情感資本主義》作者駱頴佳 | 忤尚 | 虛詞 p-articles (p-articles.com)
**阿毛的神學英文
Theologian, Theology 神學家, 神學
Marginal Position/Marginalization 邊緣位置,邊緣人
Missionary 宣教士
Contemplation 默想
The Other 他者
Redeem emotion from Capitalism 從資本主義中救贖情感
Emotion as means of redemption 情感是救贖的面向之一
libidinal economy 力必多經濟。原出於佛洛伊德,可以被理解為:情感被消費經濟所利用而驅動,人成為追求快感的縱欲身體,並撐起這消費經濟。使得我們疲憊,無法參與他人、公民社會。
Emotion Site/SPACE 情感/情動空間:一個實體的空間,在其中人與人能夠真實的連結,情感可以成為彼此醫治的力量,創造出與他者連結的情感共同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5 Apr 2021 | S1邊緣人聽起來!【E8來聽同志阿榮的故事,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浪子回頭》】 | 01:02:17 | |
阿榮的勇敢(和愛講)超乎我的想像。之前一直搞不懂,他到底為什麼看起來開朗快樂,卻又同時那麼陰暗、沒有存在感。
後來我才明白,原來這是二十年來自我否定所造成的。
他幾乎自我放棄,好在最後勇敢地走出黑暗和孤獨的櫃子。
他一直處在邊緣,然而這樣邊緣反而讓他能夠承接、聆聽更多人的痛苦,帶來醫治。
沒有想到,在恩典的燭光中,他也可以從一個流浪的小兒子和苦毒的大兒子,慢慢轉變成為那位擁抱的父親。
謝謝你這麼勇敢地回看過去,檢視創痛,赤裸裸地跟大家分享。
我們都因著你的勇敢而受激勵,願意更加真實。
希望聽了他的故事之後,當我們談論同志相關的事時,不再是扁平、抽象的論述;
而是帶著血肉、甚至是血和淚去聽、去看、去擁抱。
我們可以有自己的立場,
但是我們必須先成為一個真實的人,有眼去看,有耳去聽,用雙手擁抱,有血有肉的人。
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0 Oct 2024 | EP110 深夜書堂【世俗時代是危機還是契機,今天該如何生活?三聊《世俗時代》】 | 01:00:14 | |
前兩次講到泰勒對於世俗的定義和教會不太一樣;並且,也提到其實宗教改革也是帶來世俗化的其中一個因素。事情比我們想得複雜很多。
我們繼續來聊今天該如何在世俗時代生活,這是「how」的問題,而非「whether」,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住在這個「內在框架」(Immanent Frame),無法逃脫,也回不去了(回去也不見得好)!我們沒有簡單的答案,只能持續探索……
我們討論到兩種姿態,一種是Spin,是「旋轉」或扭曲現實,將事實或情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呈現,是一種固守自己框架的姿態,對於其他可能的詮釋拒絕接受。不只是無神論者,強調有超越性的宗教基要主義者也可能抱持這種姿態。
另一種是Take,泰勒建議的方式,是對不同的敘事框架抱持一種開放的態度,承認自己所看到的只是一個take/我的理解。同樣地,無神論者也可能是持Take的態度。
英俊也提到「新星效應」(Nova Effect),談到我們的世界不是簡單的去宗教化,而是產生了更多信仰的可能性,或簡單說更多元化了。
具體該怎麼生活,我們都在探索。但我們都算是同意一點,「世俗」或許不是敵人,反而更多是契機,給我們有機會以更道成肉身地方式去展現真善美:對真理的探索而非「擁有」;對道德生活的肉身參與;對美的感知與呈現……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9 Mar 2021 | S1邊緣人聽起來!【E4成為精神貴族的邊緣人,聊聊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 | 01:09:00 | |
這集邀請到邱慕天,他是年輕一代公共神學知識分子。
慕天這些年來在社群媒體(包括ptt)發表一些犀利的見解,在社會和教會之間悠遊,
學思敏捷(說話也很快,跟他聊天讓我自覺遲鈍XD),接觸面也廣,
但才華洋溢的他也曾自覺邊緣……
直到神學院老師介紹了阿德勒的心理學,
他開始長出勇氣,不去跟別人比較。
我們談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然後聊到「後自由」神學──自由之後,為了共善的目的,願意節制自己的自由。
慕天鼓勵我們作精神上的貴族,作神學上進修,有勇氣跨出「別人的期待」,
活出真正的自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4 Aug 2022 | S4讓職人發聲【E6特教老師的告白:和自閉症學生相處,超累卻很快樂,聊聊《不正常的信仰》】 | 01:02:01 | |
若還有人說,一代不如一代,我肯定第一個反對。我從好多年輕朋友上學到好多東西,而且真心覺得他們很棒。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的處境和挑戰,這種比較一點意義都沒有。
我很欣賞朱朱,一個很勇敢和真誠的年輕基督徒特教老師,在這裡「偷偷」跟她告白,哈哈哈。
從一般人的眼中,她大概是個很辛苦、值得敬佩的特教老師。但我也想說,她讓我看到了對抗資本社會的另類生活的可能性,某種程度,她走向了另一種幸福的道路。
首先,她很幸福,很早發現就有陪伴「邊緣人」的志向和呼召。更棒的是,她從「應該」,慢慢體會到她有陪伴身心障礙者的「恩賜」,而且發現是真心喜歡跟他們在一起。她察覺到,不是單純「服事」他們,因為這種想法的背後,其實不自覺把他們當成了「工具」,他們很容易成為達成自己理想的拼圖。
說實在,我自己也沒有「服事」身心障礙者的經驗。但我很感謝她,不是分享許多「應該」,告訴我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而是給我們許多美麗的圖像和願景。跟她的對話中,我感受到她和學生就是這樣沒有對價關係的、快樂、真誠的相處。她沒有說教,卻不自覺地擴充了我們的眼界、甚至是接納他者的胸襟。
她也很幸福,也不只去做做做,而是一邊做也有許多的反思,甚至進一步去香港進修神學。
祝福她,真的要平安!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3 Jun 2022 | S4讓職人發聲【E4別光追劇、一起做戲吧!聊《Performing the Sacred》,透過信仰與戲劇對話,讓信仰成為一台好戲!】 | 00:55:17 | |
終於找到機會可以跟韡承聊天了。聊得很愉快,我想大概是我們兩個有某種相似之處,雖然生長在不強調美的教會背景,也是工程專業,但是卻對於美學和藝術卻仍有憧憬(但也說不上是藝術人)。
我們透過Performing the Sacred: Theology and Theatre in Dialogue這本小書來討論信仰和戲劇之間的關係。「表演出神聖」(performing the Sacred),這本書大概要說的就是不管是劇場本身或是基督徒的生命,其實都可以演出神聖性。而其中,道成肉身(Incarnation)、群體(Community)、臨場 (Presence)則是演出精彩的關鍵因素。
而這三者就凸顯了劇場與電影/電視的不同(還有現場同在與視訊的不同)。
另外,如果信仰少了「戲劇」的這些重要元素(視覺聽覺甚至是觸覺與味覺),只講道理而少有投入,就只能是乾巴巴的,遑論精彩了。我們也探討到演戲與同理心的關係,也稍微聊到戲劇的發展與基督教密切的關係……。很感嘆的是,我們新教背景的真是用太多的左腦,真很有需要從劇場方面來擴充、來學習,否則真的太死氣沉沉,甚至容易少了愛人所必需要的同理心。
期待,新的一代能夠透過對戲劇的反思,來使得基督徒的人生更加精彩,也對於社會帶來美好貢獻。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8 Jul 2024 | EP97聖經的新世界【傳福音的最佳「策略」,真實體驗跨越階級的另類群體,聊《失落的別迦摩書信》】 | 01:04:05 | |
這次雨虹和Harry聊一本很有趣的新約小說《失落的別迦摩書信》(The Lost Letters of Pergamum: A Story from the New Testament World》。作者是新約老師Bruce W. Longenecker透過虛構與真實歷史交錯所編織的故事,重建了早期基督教社會和文化背景,讓讀者身歷其境,能夠進入到早期教會的世界中。
故事中的一位羅馬貴族安提帕,因為讀到路加福音,更是參與進一群跟隨耶穌的群體中,看到信徒真實的相愛,彼此犧牲付出,他真實體會到「耶穌帝國」如何不同於「羅馬帝國」,並慢慢從懷疑到相信,最後甚至為了救一個石匠而自願代替他被處死。原來,在第一世紀,沒有什麼佈道會、也沒有幸福小組等的福音策略,卻有一群人真實活出耶穌帝國的福音!
一起來聽聽雨虹和Harry聊聊這個感人的故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5 Apr 2024 | C. S. Lewis系列【八十年前的演講竟然還沒過時?聊《我如何思考基督教》】 | 01:01:08 | |
Mere Christianity《我如何思考基督教》(舊譯《返璞歸真》)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票選20世紀百大最重要書中,排行首位。到底重要在哪裡?為什麼一個不是那麼福音派的一個平信徒在廣播上節目的談話,卻讓福音派這麼喜愛,影響了這麼多人?
雨成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談,特別是對照薛華或是海外華人很流行的《遊子吟》,我覺得立時讓魯益師的貢獻立體了起來。魯氏學問淵博但卻幽默有趣、又充滿想像力而不會自居正統,打擊其他不同的宗派和宗教,乃是用比喻和想像力娓娓道來基督信仰獨特之處,和能夠對世界帶來的益處。
如果真的想理解基督教,對基督信仰進行思辨之旅,或是開闊自己對於信仰的理解,我相信魯益師這本仍是無人能出其右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8 Feb 2021 | S1邊緣人聽起來!【E1先知也是邊緣人?聊布魯格曼經典著作《先知式的想像》】 | 00:28:45 | |
你在教會有邊緣感嗎?
其實聖經中的先知也是邊緣人!
他們抨擊「皇家意識」,
強調不是要追求表面的和平,
而是實質的公義。
他們「批判」在強盛和進步之下的麻木和冷漠;
並且「激勵」新群體。
透過《先知式的想像》這本經典著作,
邊緣人神學生裴恩,要跟我們來一起來思考,
今天的「皇家意識」是什麼?
對我們邊緣人/感有什麼提醒和激勵?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9 Mar 2024 | 深夜書堂【查經聚會不接地氣,一起吃宵夜才叫團契?再聊《青少年牧者潘霍華》】 | 00:57:02 | |
這次繼續聊《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特別是潘霍華到美國之後所經歷的事,特別去了美國紐約,受到黑人教會的影響,更體驗到「關係性群體」的重要性,加上他在白人主流教會的負面經歷,使他看到「辭藻堆砌」(phraseology)的問題。他認為是阻擋人認識耶穌的最大敵人,因為隱瞞了真實(the Real)。
其實,我們這些愛讀書、抽象思考的人,大概都有類似的危險;搞不好潘霍華也意識到這是他這個21歲就拿博士的人可能的問題,哈哈。但我們也聊到,其實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逃避真實,甚至以查經這種屬靈的方式來逃避,可以講一套精彩的理論,生活具體的處境卻毫無關聯。
當然,也有提到很重要的《論青年工作的八條提綱》。他提醒我們,教會首要的目標,不是要抓住年輕人的青春活力/精神(youthful spirit),而是讓聖靈(Holy Spirit)塑造他們的生命,而不是把這個青春的活力拿來納爲己用,成為壯大教會的工具。不僅是回應於當時希特勒利用青年人活力的危險,對我們現在技術至上的時代繼續說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5 Dec 2022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4後現代真有毒?來讀《後現代大師一起上教會》以毒攻毒】 | 00:50:47 | |
蠻遺憾有許多基督徒不知道這本好書《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特別是那些暢談如何在後現代作牧養的。對我來說,後現代不太是問題,太過現代才是問題!
其實,這個系列一開始就想談這本書。趁著回台灣的機會,我刻意跑到新竹約了蔣胖來閒聊(當然也去吃了美食和去海邊跑步)。
這集的一個重點,是練習去欣賞後現代主義哲學家的洞見,不要急於批判。作者是中生代的Calvin College哲學教授蘇明思James K. A. Smith,他透過與三位後現代哲學家對話,帶著善意去理解德希達的「文本以外無一物」,利奧塔「對宏大敘事存疑」,傅柯的「權力就是知識」,各是什麼意思,並且能對基督信仰帶來什麼提醒和啟發。
總之,身為被這本書影響、比較後現代的中年人,真的很推薦這本書。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30 Dec 2021 | S3哈囉,真我!【E6「懷疑」不是「相信」的敵人而是朋友,聊《擁抱懷疑的信仰》】 | 00:46:05 | |
真叔是個另類的社會研究所學生。
訪談完,我留下一個的畫面,他一邊抽煙喝酒,吞雲吐霧煙和一群「無神論者」暢聊羅馬書。
可惜訪談的時候,我們沒有準備一瓶紅酒讓氣氛輕鬆一點!
我猜想「懷疑」應是所有信徒都會有的經驗。但是,在教會中我們是如何處理、面對懷疑的?如果只是不能談、不能說的禁忌,難怪只會離真實越來越遠。
真叔推薦這本《擁抱懷疑的信仰》,裡頭提到,有一種熱情的無神論者passionate atheist,真誠提問,不粉飾太平。這樣真誠的無神論者和信徒,同是尋道者,互為兄弟。
基督徒也該是不斷真誠提問的人,不會以為自己站在正確的一方,能夠解決和解釋所有的問題。和無神論(還有基要派、膚淺的信仰)不同之處,在於更有耐心地等候,不會粗暴地對待上帝的奧秘。
他因為這本書的啟發,寫下了這首《懷疑者的感恩》,個人非常喜歡。
我想者,哪一天教會能夠一起唱著這首歌,為我們的懷疑而感恩!
Uncle Lee-懷疑者的感恩- Thanksgiving of Doubting Thomas - YouTube
Bless lord 全因他的救贖
Bless lord 使我不至陷入虛無
Bless lord 全地應當歡呼
Bless lord 他是那創造主
我不知道甚麼是個正確的信仰
我在這路途上尋訪所謂信仰的榜樣
直到這些榜樣他們一個個倒下發現信心的偉人只是另一尊的偶像
我對自己的生命無助而感到痛苦
學習擁抱懷疑的情緒同理他人的苦楚
學習成為更好的人卻不斷摔落深谷
試圖轉移不信卻發現自己身處
自義的邊緣只剩滿嘴的欺騙與謊言但期待著他人的讚美
生命的進步趕不上知識的進度所有憤怒的批註少了同理的溫度
將自身存有無限擴大以為關懷世界
這世界不過來自有限經驗的狹隘理解
那些批判都顯得太過輕蔑 太過膚淺
驕傲成為自身最大的累贅
Saving my life
我時常感到無助
Saving my life
我前頭早就沒路
Saving my life
請你把我托住
Saving my life
我需要你的救贖
上主在十架上發出的問號
成為懷疑之人他們感受同在的記號
教堂裡跪倒 或在酒吧裡醉倒 每個無助的祈禱 每句你都聽到
世界的亂象 使我如此的絕望
但十架早就勝過所有苦難悲傷
湖的岸上伴隨著烤魚的馨香 那復活是世界最終的盼望
我會試著祈禱 在那煙霧瀰漫的陽台上
我會試著祈禱 在每個失意難眠的夜晚
我會試著祈禱 當我醉倒橫躺在公廁的牆角
我會試著祈禱 因我知道那十架是我得救的記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9 Jul 2024 | EP99-15分鐘有氧神學【法國奧運開幕演出羞辱了基督徒?聊〈藝術性的嘲謔無須大驚小怪……〉 | 00:18:20 | |
這兩天社交媒體熱議的話題是關於法國奧運開幕式時,有疑似仿造達文西名作《最後晚餐》的表演,不少基督徒感到被冒犯。我的同溫層大致是覺得不需要大驚小怪,但也有人還是感到忿怒不平。我和Yiting討論的是王道維老師在臉書上貼出、也被大量轉發的文章,〈藝術性的嘲謔無須大驚小怪,但宗教性的自尊卻須更加警惕〉 。
道維老師的論點,是說第一,創作者聲稱主要是參考的是十七世紀《眾神的盛宴》的這部作品,基督徒不必對號入座。第二,就算是諷刺基督信仰,不是正好「符合聖經」了嗎?因為耶穌說「人若因我辱罵你們,迫害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Yiting提到,如果是耶穌,他可能正會和這群性小眾吃飯、喝酒(所以他常被罵跟妓女和罪人在一起)。其次,我們也要考慮,抵制和反對時所造成的社會觀感。我則想到,其實還是跟每個人的經歷、或關愛和恐懼有關,如果本來就已經覺得LGBTQ+是社會的亂源,這樣的表演,就只是更加引發他們的焦慮、恐懼和厭惡。
總之,不管在哪邊,大家都要常常深呼吸,不要太激動X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6 Mar 2021 | S1邊緣人聽起來!【E5來聊聊教會文青必讀的《創造文化》】 | 00:48:35 | |
文創不只是要發展的產業,而可以說是基督徒的志業!
很遺憾,教會很少談創造力,信仰少了生命力,反而讓人感到處處是限制。
根據柯羅奇(Andy Crouch),基督信仰從頭到尾都與文化創造有關。
創造不該是邊緣而是核心,至少也是救贖的根基與目的(新創造)。
基督徒的一個根本呼召就是Be Creative!!!
Photo by Padraig Treanor on Unspla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7 Mar 2022 | S3哈囉,真我!【E11撞牆是信仰必經之路,三聊《培養高EQ 的靈命》】 | 01:02:18 | |
我在想市面上還有沒有步調這麼慢又這麼長的節目?電視、電影、抖音應該沒有吧(聽說華燈初上第三季上了)。在這麼快速的世界,專注力稍縱即逝,剪接、編導莫不想方法透過刺激的畫面和誇張的劇情來抓住我們的眼球。
如果你聽得下去、聽得完,這就表示你對於「延遲享樂」有一定的耐力,哈。我自己是挺享受這個過程的,把信仰的問題(不管是自己的還是感覺到身邊的人有的)拿出來和一個好朋友聊聊,同時也跟另一個遠方的朋友(書籍作者)對話。特別是透過這幾次聊「情感與靈性」,這是許多人(包括我自己)最殘障的部分,我自己也是受益匪淺。
這次聊的是「撞牆期」,這個信仰必經的風景,卻是幾乎從未被提及、討論。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撞牆,每個人對於這堵牆的理解也都不同,明確的危機(比如關係破裂、理想破滅、失業、家人離去等等)會讓我們有強烈的撞牆感。
但我覺得在這個世俗化後現代的社會,這堵牆也是無所不在(比如對信仰的懷疑、在貧富懸殊、動盪不安社會中如何能去理解慈愛的上帝)。但是信仰群體還是偏愛正面的、積極的、樂觀的教導,不太願意面對這個可能的「心靈的黑夜」,導致許多人其實撞牆得鼻青臉腫了還要被迫跟著大家笑嘻嘻。(教會有些販賣夢想,難道是在領人撞牆呢?)
信仰這旅程不好走,就像跑長跑一樣,會最後幾里路格外艱難,但是我們其實不必為了拼個人最佳紀錄而硬撐,這不是基督教穿牆的方法。而可能是容讓自己待在這個失落和絕望中,面對自己、與神摔跤,或許我們自己會找到穿牆的出路。
最後如果想跟慧嫈姊和我網路見面寥寥的,歡迎大家來參加4/12號台北時間晚上9:00的見面會。我們可能藉此來討論下一步的讀書會如何進行。請先在下面報名。
https://forms.gle/wMNWjyAHWAzHAFxb7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1 Feb 2024 | 跨世代深夜書堂【在數位霸權的世界中,刻意練習、掙扎著找回意義與連結?聊《數位儀式》下】 | 01:03:26 | |
這次我們繼續聊《數位儀式:在網路時代找回基督徒的智慧》這本書,想要從各自的經歷來探討,
如何在一個漫無目的、欲望不斷被刺激而擴大的情況下,能夠找回一些自主權,然後有與人有更深的連結:
有談到要刻意去參與一些不見得享受的對話,或是透過手寫信件來放慢速度,去深山裡散步,或是在大自然中運動…….。
我們也聊到手寫的溫度,然後現在讀保羅書信卻感受不到溫度的問題,然後到底教會如何能夠成為「在網路世界找不到意義感的人」的安全港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3 Oct 2024 | EP109-15分鐘有氧神學【另一個韓國「特會」?洛桑與我們有何相干?聊〈洛桑信約:多元中求合一的神學紀念碑〉】 | 00:21:02 | |
我和Yiting這次聊的是在CT上的〈洛桑信約:多元中求合一的神學紀念碑〉。原因是Yiting最近去韓國參加了L4第四屆洛桑大會,回來之後非常的興奮和感動。
我這次代表吐槽方,好奇到底這個十幾年一次的大會,能夠帶來多少實質的影響?比如節目中我談到關愛受造仍舊普遍不太被關注,儘管2010年的《開普敦承諾》說得很漂亮(Christopher Wright作為主要架構者)。
不過,對於世界上這麼多不同種族和國家的基督徒,能夠齊聚一堂,放下一些次要的神學立場,彼此打打氣、凝聚共識、一起往前走,還是覺得挺好的,雖然自己沒參加到。
但身為外圍的觀察者,至少可以看看到底哪些是「福音派」早已達成了共識,而實質上卻還待努力之處!
還有,Yiting最後提到的《大使命報告》在這!大使命现状报告 - Lausanne Movement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0 Aug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11是幫助還是傷害了他?窮人和我們有什麼不同?聊《機智的好撒瑪利亞人》 | 00:59:43 | |
*聽完有送書喔,趕快來聽,回答問題。
其實我們無法不面對貧窮的問題,若不是自己喊窮,就是會意識到世界上有至少一半以上的人比我們窮。
越來越發現,貧窮的問題,是聖經說得很多,卻是教會談得很少的(更多談「財富」、「理財」?)到底貧窮在信仰上有什麼不同的定義?我們要怎麼樣看待又臭又髒的流浪漢,他們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我們有多少意識到,我們對貧窮的人是負有責任的?或是理解,當我們自以為能夠幫助他們的時候(像是短宣、服務隊),其實有可能是傷害了他們。
我這很難約的朋友老蕭,口條好,聲音佳,更重要的是本身有過許多不同的助人經驗,甚至自己也經歷過「窮人」的困窘。她來介紹這本助人的入門書《機智的好撒瑪利亞人--21世紀基督徒助人前要知道的11件事》,真是再適合不過了。她現身說法,來聊聊幫助人不要傷害人,更根本的是對貧窮的定義先要翻轉。
老蕭說她犯過許多錯,我其實更加慚愧。但這集真的很推薦全家人一起聽、來討論,一起學習這個困難的功課。(我們全家聽過、一起討論,希望下次面對跟我們要錢的人,能用不同的角度來認識他們)。
***有獎問答
然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謝謝機智的好校園出版社,送我們三本《機智的好撒瑪利亞人》電子書(讀墨平台)。
趕快來聽,然後在8/22日前在下面回答三個問題,就可以抽到電子書。
https://readmoo.com/book/210180017000101 電子書售價322幣。
1)老蕭第一次是在哪裡參加扶貧的工作?
2)書中對於貧窮的定義是什麼?
3)你自己最有共鳴的一點?
在這裡留言區回答:(1) Facebook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4 Aug 2024 | EP103-15分鐘有氧神學【好好面對,別再當作沒看到!聊〈趕出教堂裡的大象〉】 | 00:19:29 | |
這次我們聊的是道德發表在舉目的〈趕出教堂裡的大象〉。這篇文章從使徒行傳第六章的教會危機管理,來談現今教會中有許多權力結構或是文化張力,但是我們常常避而不談,久而久之,那些邊緣、弱勢的人到了臨界點,就只好默默離開了。
華人教會中的大象中很多,因為太難談所以乾脆避而不談,包括政治分歧、世代差異、對LGBTQ+的態度、權力濫用、領袖的道德失敗、性別平等……。當然,還有一些是文化差異、教會事工重點不同所帶來的問題,正如Yiting提到的教會單身者在教會內被邊緣的例子。
有人就會有問題,教會的確會很多問題真的很難談。但求上帝給我們勇氣和智慧,去面對一些困難的分歧、甚至是衝突;甚至在衝突之前,就能夠因為看到他人的需要,願意多走一哩路。
==============================
另外,歡迎來報名毛叔帶的Surprised by Hope讀書會,連結如下:
https://forms.office.com/r/CCBN1PkXAT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31 Aug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20賢妻良母的迷思?從歷史來談基督徒女性地位的演變,談《The Making of Biblical Womanhood》】 | 01:04:14 | |
在#MeToo的浪潮、還有女性按牧的議題紛紛擾擾的情況下,感謝Cindy非常夠義氣來跟我聊這本《「聖經女性」概念的演變:女性的從屬性如何成為福音真理》,這是由教會中世紀歷史學家Beth Allison Barr所寫的暢銷書。Barr的先生是浸信會的青年牧師,她本來想說乖乖地當個「好師母」,但由於先生支持女性在教會中的領導角色而被解雇,這次事件深深影響了Barr,使她開始寫作這本書。
從歷史的角度,Barr提出一個犀利的看法:保守基督徒擔心女性按牧是被世俗的女性主義影響,但其實堅持女性從屬於男性的基督教的父權思想才是向世俗靠攏。她舉出各種例子,不管從耶穌與保羅的事工,和教會歷史中的許多例子都能看到,女性的角色應該是寬廣、多元的。事實上,現在那種依附於丈夫、「賢妻良母」的基督徒女性模版,其實是宗教改革之後的產物。
我們也略略聊到書中關於聖經翻譯的問題,其實很難避免由立場來決定翻譯。有些人強調聖經無誤,很有可能更是為了強調「我的解讀」無誤(我自己說的)。我們還是謙卑一點,不要把話說滿比較好 XD不管你同不同意我們的觀點,我想「天真地」只按照字面解讀聖經應該是不可行的!
最後,我們也聊到,如何讓女性勇於探索上帝對他們的呼召,思考如何讓教會群體更為健康豐富。恩,希望這個爭議不久之後不會再是爭議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6 Dec 2021 | S3哈囉,真我!【E5其實我們都還只是孩子,沒負起責任和亂說話?聊《還你自己一個大人》】 | 00:59:02 | |
再次邀請乃慧姊。總是驚嘆她信手拈來身邊各種的故事,還有可以把書讀幾十遍的毅力。這次聊的是《還你自己一個大人》,這本書不折不扣是他闖蕩江湖多年的武林秘技。
他為了解決教會問題,翻譯了這本書,又把這本書啃地滾瓜爛熟,然後實際操練、應用在生活和牧養中,幾乎無往不利:舉凡教孩子收玩具、處理學校的霸凌,解決家庭糾紛,甚至教人如何跟老闆請假……。
這本看起來平常簡單的小書,竟然是如此的寶典。
這本書說到,真正要認識自己或是長大成熟,就必須要辨識出我們已經養成的防衛機制/面具/求生配備。乃慧姊還整理出她自己所歸納總結華人常見的求生配備。我們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中了哪一招?
我們聊了書中的兩個重點。負起責任和溝通。
但其實印象最深的是他如何在帶孩子上運用此書。她說,要為說的話負起責任,說出來的話覆水難收。所以,她在帶孩子的時候異常安靜,因為一直在禱告一直在想。原來禱告默想,不只是跟上帝的關係,也可以是有智慧生活的一個關鍵。
一起來聽聽乃慧姊如何透過這本書讓自己和他人登大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6 Jun 2024 | 跨世代深夜書堂【一起吃飯、耐心對話,想像一種另類的權力,再聊《權力的反思》】 | 01:05:16 | |
這次我們繼續聊David Fitch的《權力的反思》(Reckoning with Power: Why the Church Fails When It’s on the Wrong Side of Power)。上次我們談到「同行力」(power with)的重要性常被忘記,包括基督徒也以為「強制力」(power over)是唯一的可能。第四、五章分別談到國家主義,還有一些更細微對權力濫用的危險。川普現象或是國族主義,就把我們的強制的想法暴露出來,我們想要更快、更有效率解決問題,恢復次序。
最後一章比較具體談到,到底一個power with的群體到底是有什麼的樣貌。書中只能給我們一些概念,還好雨虹自己親身經歷過,所以能更好的幫助我們想像另類權力的可能性!
真的很盼望有這樣「同行力」的群體,也希望我們能更多與人同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3 Jun 2024 | 15分鐘有氧神學【存在或掌控?我們都有「時間貪婪強迫症」?聊〈為何安息沒我的分?……〉】 | 00:20:53 | |
這次聊的是校園雜誌2024五六月號的主題文章,是香港的趙崇明老師寫的〈為何安息沒我的分?察覺時間,贖回安息的3個原則〉。這篇談到,其實猶太基督信仰更看重的是時間而不是空間,因為上帝創造的焦點不是產品、生產力和產量,而是關注於歷程,關注於作息的時間。而人類文明的問題就是想要在這個世界的空間內擴展自己的權力,當空間不夠了,而更進一步去征服時間,以不斷滿足欲望。資本社會把「時間」當作客觀化、商品,所以我會說,時間就是金錢。
這樣一來,我們徹底的世俗化,活在「時鐘時間」之內,而不是在上帝的時光中安息。也難怪,我們總是勞碌繁忙,既失眠、睡懶覺也有罪惡感。
我們最後也聊到聖俗二分的觀念,如果「聖」,更在乎的是安息在上帝時光中的BEING,其實很多看似俗的事情也可以成聖,看似聖的查經、上教會、傳福音,其實可能是俗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1 Jun 2024 | 15分鐘有氧神學【uber司機可以當教會長老嗎?聊〈從福音書看賦權與限權:與耶穌走向金字塔底端〉】 | 00:23:52 | |
這次我們聊的是歐雨虹老師的在舉目刊登的〈從福音書看賦權與限權:與耶穌走向金字塔底端〉。在這個網路時代,權威不斷被挑戰、權力似乎越來越扁平化,到底聖經特別是耶穌對於權力怎麼看呢?我們雖然常說要學耶穌,但卻很少從祂身上學習如何使用權力,祂不是用權力迫使人服從,而是帶來醫治與恢復。
Yiting提到一個問題,的確值得深思,為什麼Uber司機不能當教會領袖呢?(還是有教會是如此?)我們對權力和教會的想像是否可以有點更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8 Nov 2024 | EP116 15分鐘有氧神學【牧師幫你洗腳OK嗎?不可見的信仰如何具體呈現,聊〈眼觀聖像、手劃十字,基督徒可以嗎?大公教會的物品神學〉】 | 00:30:00 | |
這次聊的是《校園雜誌》2024年11、12月號,由呂子容寫的〈眼觀聖像、手劃十字,基督徒可以嗎?大公教會的物品神學〉。
這篇文章主要在談聖像、劃十字,我們卻歪樓聊到洗腳禮和聖餐……但背後的關懷是一致的:一個看不見的信仰,需要透過具體形式來呈現,以表達出我們的神學信念的另類性。與其看到一些美好物品害怕會偶像崇拜,其實更要去透過可見的事物,去感受到上帝的恩寵。
當初改教時對於天主教的過度禮儀化的矯枉過正,導致新教更加強調言說,某些新教傳統甚至把教會弄得空空蕩蕩。
但只強調聖道,卻不看重也可以「傳道」的空間和物質,可能也導致信徒喪失了經歷神聖的體驗感。而近年來,許多福音派開始回到大公傳統中去找回禮儀這個重要的資源。
其實,按照這物品神學的思路,還有很多可以聊,包括我們可以如何把每一餐飯聖化,當成「聖」餐……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7 Feb 2022 | S3哈囉,真我!【E9冰山下的情感,是寶藏還是洪水猛獸?聊《培養高EQ 的靈命》】 | 00:56:11 | |
到底情感是什麼?情感就像「感情用事」、「情緒化」的說法,都是負面的嗎?雖然我們嘴巴上會說,「情感很重要啊」,但是塑造我們的群體和文化,常常是忽略情感,甚至壓抑情感。
特別情感這「善變」的傢伙,在這個強調不變真理的宗教建制當中,變得像是洪水猛獸?忽略情感的代價是什麼?對人論斷、缺乏同理心,自己無感、無力、虛偽,人不像人……。
我很幸運的,接受幾次慧嫈姊的情感保養,乾涸的骨頭,才稍微潤滑起來,得以持續生活。這次跟她聊這本《培養高EQ 的靈命》,也真是很療癒,也似乎讓我在右腦也有了更多的啟發和體會。
邀請大家覺得很累、需要情感保養的人,來聽聽這一集。跟我一起來探索這個冰山下的未知世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9 Sep 2024 | EP107 15分鐘有氧神學【性別歧視有這麼嚴重嗎?聊〈教會沒有討論的「性別歧視」問題〉】 | 00:21:04 | |
我和Yiting這次聊的是的Tish Harrison Warren在CT發表的〈教會沒有討論的「性別歧視」問題〉。這篇文章還挺有意思的,她試圖超越平等主義/互補主義神學立場的辯論,而提出性別歧視的複雜實況,其在教會內無所不在:
性別歧視不是一種神學立場,它是一種心志模式和狀態。它往往以一種微妙但根深蒂固的傾向忽視或詆毀女性的聲音;它是一種堅持認為女性就是符合某種狹隘的個性特質或模式的傾向;它是一種(容易被人忽視的)對男性這個性別的偶像崇拜。性別歧視存在於教會內,在持互補論和平等論的教會內皆有蹤跡。
我和Yiting,基於不同的經驗,所以觀點也不完全一樣。她更想強調的是女性在教會被歧視的現況。而我自己的經驗中,大概算是有優勢的男性,無法感同身受,甚至從小比較能交心、聊天的常常都是女性朋友,目前也是好多女性基督徒是我的「貴人」。因此,我所看到的點,是人類有歧視的普遍罪性。
這說明了我們的確需要多多對話,才能了解不同人的世界!
但話說,有誰要來說說女性在教會被歧視的經驗,來幫助我更多理解嗎X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3 Jul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7教會傳的真是福音嗎?為何平衡和寬廣的信仰這麼重要?聊《21世紀教會成長學》】 | 01:01:12 | |
這次我和Cindy聊了一本七、八百頁的磚塊書,《21世紀教會成長學》一開始沒想清楚這本書跟「吃不飽」主題的關係,多少有點抗拒。但是經Cindy一說,豁然開朗。對她來說,是福音的簡化和蒼白,很多信徒包括我們自己,都沒有真正理解和活出福音;對我來說,是Tim Keller牧者也是神學家的雙重身分,讓教會的being和doing有很紮實的基礎。特別他又是成功在紐約這樣自由多元的大城市,成功開拓了幾千人的大教會,證實他的理論和實踐都是可行的。
對於那些想向他取經的,他沒有給一套公式,或只是訓練方針小手冊,而是給了七、八百頁一個寬廣且平衡的「神學Vision」(關於福音、城市、運動這三大支點)。這部分恐怕就是最難複製的(他也覺得教會不能複製)。我覺得Tim Keller教會的成功一點都不是偶然,也覺得這樣的教會是比較sustainable的,畢竟還是內功深厚的牧者─神學家。
當牧者少了「神學」的寬廣與平衡,然後講道又落落長,變成了道德教訓,的確在思辨的部分就無法讓人飽足。但正如Cindy說的,不要把責任都丟給傳道人,常覺得吃不飽的信徒也可以讀這本書得到幫助──我們都該成為寬廣而平衡的基督徒!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9 Sep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22都是好人,為什麼要吵架?聊《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 01:01:17 | |
可能大家都會有類似的經驗,明明就是很好的長輩、家人、朋友,但是一談到某些政治或社會議題,想法偏頗地讓你覺得不可思議!(當然,對方可能也覺得我們偏頗)。
家人朋友的立場不同,有時還可以避開話題不談,但卻發現你生活的世界中可能有一半的人立場跟你相反,而且又無法互相溝通,就有點讓人心累、無奈。沒錯,這個讓人心累的世界,就是充斥著各種對立:自由vs保守、藍vs綠、黃絲vs藍絲、挺同vs反同、挺川vs反川、民主vs共和、親中vs反中……。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是Jonathan Haidt所寫的暢銷書,從道德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為何好人會因政治和宗教而分歧的重要問題。他提了三個重點,
第一,人的道德直覺先於理性。不要以為我們真的都很理性,我們大都是由情感、直覺先行,已經決定了對錯,再用理性去合理化。意思就是,跟意見不同的人講道理是講不通的,如果沒有先去理解對方所重視的價值或感受的話。
第二,他整理出六種主要的道德直覺或基礎:關懷、公平、忠誠、權威、聖潔,自由。就像我們的味覺,喜歡甜的人,不能說喜歡鹹或辣的錯;跟我們看法不同的人,不代表腦子有問題,應該是他的道德直覺或重視的價值跟我們不同,大家對於重視的事情的先後次序不同而已。
第三,宗教還是對社會有幫助的,她能夠讓我們自私傾向降低,使人們能夠凝聚在一起。但是當然,當宗教群體只在同溫層中內聚時,也會產生對外部群體的盲點,導致對立和衝突。所以,我們還是要學習謙卑一點,認識到自己的眼中常有樑木,常常是直覺先行,也願意聆聽尊重不同意見的人。
特別謝謝Harry來跟我聊這本書,他對於美國政治文化有比較深的理解,然後自己雖然偏向自由派卻還是能跟保守的弟兄姊妹保持友誼,算是真正把這本書融會貫通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7 Oct 2024 | EP111 15分鐘有氧神學【其實重視美才是務實!聊〈敬虔與美,非此即彼?從反美到創造美〉】 | 00:34:14 | |
總算有次聊自己寫的東西,看來對於推廣美,我還是比較不害羞的:)
文章出自於《海外校園》166期,網路上也有〈敬虔与美,非此即彼?——从反美到创造美〉
總算跟老蕭有機會聊美,我們從文章延伸出來,更多聊起他在教會的美學經驗。
她如何從一個非重注重美的藝術人,但是在多倫多找教會的路上有些波折,到現在很享受在歌德式的教堂中感受上帝的同在與美。
我們聊到,華人比較務實,所以好像把美放在邊緣,因為美看似並不實用。但我突然想到,或許美才更務實,透過實際的身體與感官,去經驗體會和實踐,才算真正活著,信仰更為實際而非空靈縹緲。
老蕭也提出很實際的建議,如何培養自己成為有美感的人。比如liturgical穿著的IG連結在這:Liturgical Style(@liturgicalstyl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9 Oct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20恩典缺乏症有藥醫嗎?在無恩世界中找到撼動人心的信仰!聊楊腓力的《恩典現場》】 | 00:58:35 | |
以楊腓力《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尋索上帝》這本書結束第二季,也真是恰到好處。
對於在教會吃不飽的基督徒來說,或許不只是知識的不滿足,更是恩典的不飽足!
恩典,這個基督徒最常掛在嘴上,卻常又展現不出來的東西,實在是奇妙卻又令人困惑的。
透過《恩典現場》這本精彩的紀錄和書寫,楊腓力帶我們到世界各地最破碎的深處──在酒鬼、妓女圈、監獄、校園大屠殺、高壓政權、種族隔離的仇恨中……,卻也在那裡發現恩典。
就像楊腓力說,恩典如水流,常往低處走,反而在破碎之處流露出來;或許恩典之所以缺乏,正是因為我們沒有破碎和脆弱!
感謝徐大叔再次拔刀相助。他目前是本節目最多參與嘉賓(4/30),真是恩典多多!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0 Nov 2021 | S3哈囉,真我!【E1創造論大爆炸!嘿,去成為那個獨特的人,如何?再聊《讓生命發聲》】 | 00:56:51 | |
讓我們大搖大擺又有點害羞地來到第三季,跟著毛叔一起找自己。
加爾文不是說,認識上帝和認識自己是一體的兩面嗎?但為什麼有時候在教會愈久,反而卻丟失了自己。
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這個系列,我很用力地去邀請毛叔智者團的一些大哥哥大姊姊,來為我們把把脈。
第一集邀請到可愛的乃慧姊,她是那種第一次見面就會讓你感到自在的朋友(說真的,我們也只見過一次面)。我們再聊一次巴默爾的經典小書《讓生命發聲》(Let Your Life Speak – Listening for the Voice of Vocation)。她曾經在《校園》雜誌介紹了這本書,然後引起了一些迴響。
乃慧姊是那種讀很多書、聯想力很豐富,但有時會有點發散的鄰家大姊。反正,我們就隨便聊,話家常,看看碰撞出什麼火花。
還真的給我挖到寶!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默想創世記第一章長達五年之久,然後在菜市場實踐她創造論的那一部分。因為她厚實的創造論,從她的眼中看到的,不只是人性的幽微與脆弱,而是儘管如此,每天卻有新的可能性。是的,日光之下,每天都有新事!
她介紹她自己是「資源協調者」!我才想到,是啊,她其實常常就是去幫助人,去找到他自己,讓他人的生命發聲。可以看出這本書也對她自己造成了重大影響。
我最後還是逼著她,給我們總結了幾個重點。如果你活著悶悶不樂,覺得找不到自己,想要找到那個召命,活出獨特的自己,可以:
1. 承認上帝的主權:上帝造你是怎樣,就是怎樣。別再跟別人比了,接受你自己的長相、身材、家庭,和可能不如人的地位和財富。
2. 好好問自己曾經做什麼事讓你快樂:你小時候曾經有什麼樣的特質或是興趣,是長大後慢慢不見的。
3. 有勇氣再去嘗試一下:如果有想起什麼,要不要再去嘗試找回那部分的自己。
4. 如果可能的話,找智者團透過發問來讓你聽見自己的聲音梳理你的想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1 Jun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1上帝對我說?其實多動腦也是一種聆聽!聊魏樂德《上帝的聲音》】 | 00:58:27 | |
第二季我們要來談的是「教會吃不飽」,針對一些基督徒對於教會講台或教導千篇一律,感覺「沒吃飽」的情況。來賓會將他們(透過一本書)外食吃飽的經驗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夠不要再餓肚子XD
第一集邀請到我的好朋友,也是前老闆和同事,校園書房出版社的主編應仁祥,聊魏樂德的《上帝的聲音》。說這本書改變了他的人生,應該不為過。透過這本書他發現,原來上帝會透過我們的心思意念來對我們說話。所以,儘管聽不到一種「奇特」的聲音,只要他願意好好思考、找答案,許多洞見都可能是上帝對我們輕聲細語說話的方式。
他發現他不是問題太多、又聽不見上帝的次等基督徒,或許這些問題就是上帝想要對他說話的契機。這也開啟了他認真讀書找答案的信仰模式,甚至以看書、出好書成為人生的志業。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1 May 2024 | 15分鐘有氧神學【被耶穌附身、快樂炸薯條!聊〈職場信仰運動將藍領階級遺忘在後〉】 | 00:19:22 | |
我跟Yiting這次聊的是近年來很有名的「職場信仰運動」。這個運動非常必要,畢竟基督徒不只是禮拜天的,連結信仰與工作是非常必要之事。只是,這個運動也會有一些隱憂,正如今日基督教網站的這篇文章〈職場信仰運動將藍領階級遺忘在後〉所提,很容易把追求職場影響力成為目標,而不是透過我們的工作關懷弱勢群體或同事。
Yiting談到,其實重點不是影響力,而是成為什麼樣的人,若能讓耶穌「附身」在我們身上,表現出不同的生命素質,才是重點。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6 Aug 2024 | EP100 深夜書堂【當抑鬱、穩行在溝底時,從動漫所得的「靈性」體驗,聊《海賊王》】 | 01:11:05 | |
真的沒想過,《海賊王》也可以成為在憂鬱症低谷時的「屬靈」讀物!
這次跟阿殼和英俊聊了陪伴許多人成長的動漫/漫畫《海賊王》。他們描述當中妮可羅賓的故事,在他們當時「穩行在溝底」的處境,《海賊王》竟然成為他們在死蔭幽谷的「安慰」。
英俊特別強調動漫給人的體驗感,是有時讀聖經、上教堂所沒有的。當然,他們也提到海賊王也有一些與聖經價值衝突之處。
歡迎來收聽這集有趣的對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9 Feb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7基督教與歷史何干?談《新約與神的子民》,如何讓我們更懂世界大歷史】 | 01:07:11 | |
《新約與神的子民》對普通信徒來說絕對不是一本好讀的書,畢竟它又厚、又難懂。但我想是一本相當有影響力的一本書,特別是賴特(N. T. Wright)在當代是任何關心新約/神學的人無法跳過不去理會的學者,而這本是其龐大研究計畫中很重要的方法論和導論。
方法論有什麼重要?其實很重要。比方說小時候解數學題,若答案對了但解題過程不對,老師會覺得是抄的或是猜的。方法有時候甚至比答案還重要,畢竟方法對了,代表你思考過程是嚴謹的,只是答案不小心粗心錯了。
華人教會有不少人對賴特有個先入為主的印象,「這人是保羅新觀的擁護者,要小心」。但我個人覺得,先不管你喜不喜歡他的答案,一位基督徒學者這麼認真的去探究研究的方法,試圖去整合歷史、神學與文學本身,就值得敬佩了。更何況,他其實做出巨大的貢獻。當然也不是沒有可批判之處,但畢竟瑕不掩瑜,他的著作對許多人的信仰有翻天覆地的影響,而我算其中一個。
其實2013年就編了他的這本書、也曾寫過幾篇文章介紹他。十年後才有機會好好聊這本書,而且很開心請到正在研究賴特的惠頓學院神學博士生龍降恩,一起來聊這本書。
降恩學問好、口才也好,我們東聊西扯,志同道合,聊得不亦樂乎;內容不見得很有結構,但一定不乏亮點:面對賴特的態度、故事作為核心來思考信仰、五幕劇、歷史與信仰的關係,他的貢獻與薄弱之處……。不保證聽眾都能下嚥,但耐心聽完隨著思考,就當是思考健身吧!
我跟降恩都有一個感覺,讀賴特的書(不確定是不是這本?),會讓人熱血沸騰,因為他帶我們回到第一世紀猶太世界,那個充滿危險和衝突的世界中,耶穌和早期信徒所言所行是如此地瘋狂和不可置信,但又不容你站在中立之地。當個基督徒不是在舒適圈彼此取暖,而需要相信後而後勇往直前,畢竟上帝已經藉著一個人改寫了歷史!
訪談中提到的文章連結在此
逃避還是面對──賴特其人及其思想 https://shop.campus.org.tw/cm/ebooks/EVAL/201208Eval1.pdf
基督信仰的哥白尼革命 | 死老百姓也神學(Beta) (wordpress.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9 Apr 2021 | S1邊緣人聽起來!【E7和「叛逆」傳道人聊女性主義教科書《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 00:56:50 | |
雖說老狗變不了新把戲,中年大叔卻要不斷學習新知(不想變老)。這次邀請到好友,自稱「流浪傳道人」的郭宇欣來分享讀性別所的種種發現。透過《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這本書,來看到教會中的一些性別打結的不健康現象,甚至為什麼教會是「性騷擾」特別容易孳生的溫床?
她說「基督教不一定要接受女性主義的提案,但是要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 我近年來深有體會,基督教相信「罪」的教義,更應該去檢視各種「罪展現」的微妙方式。我們常常把「罪」道德化,但其實罪更厲害的地方,是潛藏在權力運用、權力結構上。所以,我們非常需要女性主義來幫助我們看到有什麼罪惡的「平庸性」。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我們不需要害怕「女性主義」,女性主義也可以很溫柔。雖然我承認也有一點怕怕的X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1 Sep 2022 | S4讓職人發聲【E8基督徒也該練習「正念」嗎?來聊《Right Here Right Now: The Practice of Christian Mindfulness》】 | 01:03:34 | |
心理學系畢業的修齊,一度因為保守信仰的緣故、拋棄了心理學,但他卻又在牧會現場深切感受這方面的需要。除了會友需要聆聽和輔導,更為棘手的是,傳道人當身心出現狀況的時候,卻也無處尋求幫助。現在他在Fuller神學院修習臨床心理學博士,試圖整合心理學和神學,他曾經看為互斥的兩個領域。他盼望有一天能夠透過他的專業,幫助到一些孤單和求助無門的傳道人/牧師。
和修齊逛了Fuller校園,才知道他們學院的宗旨是Planting the cross in the heart of psychology,我覺得是很美的一個信念。
這也難怪,他會介紹我們這本關於基督教「正念」(Mindfulness)的怪書XD。「正念」是佛教用語,近年來也被大量用在心理治療、甚至商業體育界(相關的正念練習APP也不少),證實為非常有效的技巧。
但基督徒可以怎麼看待這件事?是邪魔歪道,洪水猛獸?
在Right Here Right Now: The Practice of Christian Mindfulness這本書中,作者Amy G. Oden重新詮釋「正念」的概念,the practice of paying prayerful attention in the present moment to God's abundant life. 不太好翻譯,但是意思大致是,「正念」是一種禱告的操練,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看到上帝給予我們的豐盛生命。Amy Oden也從聖經和基督教傳統找到許多關於mindfulness的靈修操練。
對我來說,也可看做為一種「整合」模式。把「正念」從一種不論斷、專注於當下的練習,加入信仰的元素成為:停止論斷自己因為上帝無條件接納我們,也去注意祂在此時此刻的同在。
我想這個操練對於活在現代社會時常焦躁、忙碌、倦怠的我們,是大有必要的。修齊也在podcast中帶我們進行了一點簡單的練習。我在最近主日崇拜中的講道中,也偷用了這個技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3 Mar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10看見邊緣人!透過《危殆生活》走入無家者的世界】 | 01:12:08 | |
我這幾天突然有個感想,是什麼奇異恩典讓我曾經的理工宅,竟然能跟許多非常優秀的人文社科的老師暢談信仰與人生?
一方面感恩,一方面也覺得責任和使命重大,想要讓這些非常棒的學術研究可以被聽見和看見。
說實在,學者不是名嘴,說話不會口沫橫飛,實事求是的態度讓內容聽起來不見得有什麼高潮起伏。在眾多刺激媒體的環繞下,我也不曉得還有多少人會喜歡這樣的內容(還是有,但應該不會多)。但這其實也不干我的事啦,我知道不可能取悅眾人,做我自己開心的就好,至少也可以幫助女兒探索她將來的旅程(她說她對人文社會有興趣)
對教會的種種怨懟,說實在話很大程度是因為教會沒有什麼人文社會的素養。倒不是自己有多少,而是知道自己沒有。有一個基本,至少要知道認識這些很重要,讓一個基督徒可以更謙卑自己,看到自己的盲點和預設,學習看到更大的世界。
克先的《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路》這本書真的很棒。示範了一個基督徒社會學家如何將其信仰注入其中、互為幫補的可能性,對我來說,真可算是一本「神」作──各種「機緣巧合」(上帝帶領),還有他自己帶著耐心、愛心、認真所完成的精彩作品。
真的很值得一聽,然後買書來看!很平實卻很熱血的一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8 Jun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2教會只談靈魂得救,不關心社會?從《慷慨的正義》重新看待福音與公義】 | 00:53:55 | |
不曉得你的教會如何?至少在我的經驗中,教會和社會是挺脫節的,談的多是個人救恩,卻無關於整體社會結構。
但其實如果換副鏡片讀聖經,會看到聖經滿滿地強調要關顧弱勢與窮人,也就是關心社會正義。
Tim Keller的這本《慷慨的正義》,就是要幫助我們調校失焦鏡片的一本好書,讓我們看到聖經充斥著相關的教導、誡命和榜樣。而福音和社會公義是一體的兩面,雖有不同卻不可拆分。
這次邀請到在北美多年的王星然Kris,這次不是聊流行文化和音樂,卻是回到一個福音本質的問題,基督徒若真正認識福音,就應該展現出慷慨的正義。
他也談到福音太過私有化、中產階級化的問題。並指出貧窮多層次、結構性的問題,也提出一些生活實踐的建議。
儘管對是(北美)華人教會來說,「行義」這還遠遠處於一個啟蒙的階段,仍有待努力。但衷心期盼下一代的教會,除了宣講福音,更是以關懷社會而出名;展現的不是廉價的自義,而是慷慨的正義。
對了,在疫情中,其實我們的消費選擇也關乎公義,可以照顧到需要的人。比如出版這本繁體版的校園書房出版社的書店,就受到非常非常大的打擊。
大家趕快發揮公義吧,有書就買起來。關在家多讀書。(電子版真的超便宜)
慷慨的正義:如何靠恩典行出上帝的公義 - 提摩太.凱勒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俗話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每天讀書,就是美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3 Sep 2024 | EP106 深夜書堂【宗教改革=社會改造?熱心改造社會有什麼後遺症?再聊《世俗時代》】 | 01:01:32 | |
我和雨成、英俊繼續聊經典著作《世俗時代》(A Secular Age)。
一開始聊到泰勒比較方法論的部分。不同於思考後所得的抽象知識體系(世界觀),泰勒用的是「社會想像」,社會想像是人們「想像」社會的方式,沉浸於其中的文化氛圍,更多是透過影像、符號、故事、習俗、神話傳遞。也因此,泰勒比較不會像許多福音派陷入比較簡單的二分法(比如神本與人本),更強調歷史的複雜性,也可以讓我們理解自己早已深入其中,並無法輕易站在一個「神聖」的高地。
後來大部分在聊宗教改革所不小心帶來的後遺症。也就是說,宗教改革者帶著熱心改造/規訓社會,却也是不小心加速了世俗化的進程。因為他們越來越依賴制度性權威,比如法律、教育、醫院、監獄等來維持社會秩序、規範個體的行爲,而不是依靠宗教信仰的內在道德權威,容許有空間,讓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慢慢受聖靈的引導改變。
雨成用的詞彙是「扁平、無差別社會改造運動」,其實這樣的思維和作法,儘管目標看似神聖,本身就是很世俗的。這樣的改造思維,不僅是極權政府所專有,在許多基督徒的思維中似乎也不例外,特別是當基督徒改革社會的熱情跟政治緊密結合之時。你同意嗎?
那到底基督徒到底還該不該有想要改變社會的企圖心?我們的答案時,還是可以有,但是改革者不能沒有謙卑,否則世俗的手段,只會更加引發世俗的反彈!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6 Sep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15恩典絕跡了嗎?為什麼我們滿口恩典,卻活不出來?聊《恩典不虛傳》】 | 00:52:10 | |
暢銷書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是個非常真誠的尋道者。他提出刀刀見骨的尖銳問題,毫不閃躲,像是「何必上教會?」這樣的許多人放在心裡卻不敢說的事。不只提問,他還像檢察官一樣,地毯式地在世界各地和歷史中尋找線索,沒有得到滿意答案前不隨便妥協。
在美國南方種族主義無恩的世界中長大,「恩典」一直是他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好奇「基督徒為何無法展現更多恩典?」
在這本《恩典不虛傳:讓福音再次打動世界》,他再一次問了這令人尷尬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愛說「傳福音」(好消息),有時行為卻表現出來像是傳壞消息呢?
特別是在一個越來越對立分歧、「恩典瀕臨絕跡」的世界中,到底基督徒可以如何真正傳遞好消息?他提出三種改進模式:成為尋道者、行動家或藝術家。
當我們往這三者邁進,其實會發現基督教其實並不是壞東西,反而有這恩典最強大的心靈武器,可用來爆破世上最剛硬和邪惡的心牆。
P.S. 圖為Ernst Neizvestny的雕塑,書和podcast中有講到他的故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7 May 2022 | S4讓職人發聲【E2與每天經歷把水變酒神蹟、把酒廠當神學院的釀造工程師,聊《雜食的兩難》】 | 01:00:35 | |
雖然也參觀過酒廠,但是跟真正的釀酒師聊天還真的很不一樣,特別是一位帶著熱情、恩賜與使命感的基督徒釀造工程師。八方從誤入電子工程科系,然後因著對於食才的好奇,慢慢踏入生物科學、有機農業、到目前走上釀酒的行業,關心著「我們與土地/食才」的距離……
《雜食的兩難》是幫助他認識「與土地和好」的啟蒙書,對我也有很大的啟發。儘管我們仍吃麥當勞、也喝可樂、吃微波爐餐,但若能開始理解所吃的東西是從何而來,而不是任由全球化的食品工業利用我們的無知,帶著我們耗盡地球的資源與美麗,我想就是改變世界的一小步。而讀這本書是一個開始。
其實最難的就是「節制」,全球化資本社會系統化了人們的貪吃欲,我們可以吃到世界上的任何東西、而且不分季節,而且便宜又大碗,但是這其實背後有太多「美味的代價」。正如八方提到在釀酒廠因為是與奧秘的酵母菌打交道,所以有很大的程度需要「放手」,知道美好無法完全靠「控制」而得,而是做了該做的事,平靜地禱告讓上帝的手工作、讓美好發生。
與土地和好在世界上是非常關鍵的事,畢竟關係的是人類的永續生存;但遺憾的是絕大多數教會卻避而不談。欣喜很多年輕基督徒,不只嘴巴上說信仰,不只禮拜天「坐」兩個小時禮拜,而是用他們全部的生命,努力掙扎地去活出整全的信仰,展現出信仰與人和好、與土地和好的重要價值。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6 Aug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9死亡,不必逃避而是朋友,聊盧雲的《最大的禮物--生與死的靈性關顧》】 | 00:58:38 | |
這本書我自己其實不會特別有興趣,畢竟死亡的話題不討好,生活經驗中也未有特別深的感觸。但這就是做節目的好處,藉著朋友的分享,自己也能夠稍微打破一下自己的侷限。
但死亡,還是一個超重要的事啦!人一出生,其實就朝死亡的旅程走去。其實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有待商榷;正視死亡,為死亡而預備,才能夠好好活出精彩的生命。
盧雲用三個面向談何以可以和死亡作朋友。第一要明白我們是神所愛的孩子;第二,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我們都是兄弟姊妹;第三,面對死亡所留下來的生命榜樣和遺產,都可以是未來世代的父母親。
別看豆叔說話瘋瘋癲癲的,年紀輕輕早已看穿死亡,或者說他已經完全被盧雲說服,有這樣一種「徹底翻轉、看待死亡的新方式。」
一起來聽聽這個不討好卻是很重要的話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7 Nov 2022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2 信仰與社會對話,真有可能嗎?聊《21世紀門徒現場》】 | 01:02:17 | |
第一次在書房中與真人(董家驊)面對面的錄音,聊一本我覺得基督徒必讀的書《21世紀門徒現場──實踐神學新探索》(「21世紀」的書名太多了啦!),特別是關心社會的基督徒或想讓講道更接地氣的傳道人。
我個人覺得是實踐神學是蠻重要的典範轉移,當然可以說只是回到神學本來就該有的實踐性。在節目中,我們聊到「實踐神學」的基本假設,聊到神學為何脫離了實踐性變成象牙塔中的理論,更進一步去聊如何去作跨學科的整合與對話,還有背後的神學基礎。
雖然是穿著睡褲窩在小書房裡,跟很少見面的好朋友尬聊神學,但有種世界變得很大、開闊起來的感覺。有朋友問說這本書有什麼「實踐性」,我說,嗯,家驊在做的是從理論上為實踐開了一條寬闊的道路。(所以,當然,聊天只是開頭,重頭戲是趁著他來造訪的兩天帶他去騎車和去雪地中探險 XD)
歡迎大家收聽!希望大家都能夠感受到信仰其實是很開闊的,也需要我們冒險去實踐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6 Sep 2024 | EP108聖經的新世界【政治不是吵吵鬧鬧,而是去實踐關懷他者的「神蹟」!聊《被誤解的福音書政治》】 | 01:03:22 | |
這次雨虹和他的兩位學生Henry和Liz聊曾思翰的《被誤解的福音書政治:那些埋藏在馬太、馬可、路加筆下的經濟、文化與意識型態》
正值美國大選,政治話題沸沸揚揚,在教會我們還是比較多遵行「教會不談政治」的立場?
但怎麼跳出我們的敬虔傳統,看到聖經中無處不政治,
而耶穌的政治到底是什麼?真的是當代信徒不可迴避的事情。
天使向牧羊人報好消息、耶穌在約旦河受洗、耶穌呼召稅吏、耶穌餵飽五千人、這些事件有什麼政治涵義?
福音書是如何看待權力和地位? 這會怎麼影響教會裡的權力關係?
讀到耶穌醫治的神蹟時,通常會想到耶穌的大能或憐憫。
但作者提出耶穌的神蹟是在補足羅馬政治體制的缺欠,讓耶穌國度的社會願景呈現在人的眼前。
這個願景是要讓身心障礙者可以重回社會、重拾尊嚴。
我們今天的教會可以如何活出耶穌對待弱勢群體的方式,與他們同行?
盼望當我們對新約世界的政治有更深的體會,我們對於當代的政治也會開始有不同想像。
大家趕快來收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9 May 2024 | C. S. Lewis系列【魯導遊帶你天堂一日遊,聊《開往天堂的巴士》】 | 00:58:23 | |
透過這本有趣的小書,魯益師假設一群住在幽冥城的幽靈,搭上了一台開往天堂的巴士,進行「天堂一日遊」,在那邊發生了許多有趣精彩的故事和對話。透過這樣非常有想像力的書寫,魯益師提供了一個另類關於天堂和地獄的觀點。
我和雨成老師先從魯益師對於自由派的批判開始。當時許多自由神學的基督徒把「思考」或是「文明」當成核心,探討上帝的存在,而對上帝本身沒有興趣。他們不相信真正有天堂或是有「天堂和地獄」的區別,但魯益師強調還是有真實的天堂,而且「天堂就是真實本身」,而天堂是我們當下生活的延續──意味著我們要選擇面對真實。所以英文書名是the Great Divorce,對比於William Blake的浪漫主義作品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當然,我們也談到魯益師觀點和基要派的差異,指出天堂的真實性,不只是靈性上的,而且是物質上的。現在生活中所享受的美好,其實指向天堂更完全的美好。還有談到住在三位一體中的愛與喜樂,真是挺美好、吸引人。
另外,雨成老師的課程在此:
C. S. Lewis的思想与文学 导师:柏雨成 (xiaoeknow.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31 Oct 2024 | EP113 15分鐘有氧神學【基督徒該不該過萬聖節?聊〈文化聖戰─從取消萬聖節到取消聖誕節〉】 | 00:19:33 | |
「該不該過萬聖節」這個老掉牙的問題,好像每年都還是會遇到。王星然這篇去年文章的〈文化聖戰—從取消萬聖節到取消聖誕節? 〉特色在於把一些雙重標準的問題點出來,比如說過年、中秋節、端午節本來也是很怪力亂神的。作者對如何看待這些節日沒有標準答案,認為個人存著良心去判斷即可。
所以Yiting愛開趴,趁萬聖節找朋友歡樂團契很OK!但毛叔覺得不環保懶得過,也OK。所以,大家不必互相傷害XD
我個人覺得,重點不在於根源是什麼,而在於我們如何更有創造性地去詮釋那個節日,把節日的真正精神體現出來,甚至去賦予新的意義。
重點是,我真的很想看Yiting扮蜘蛛人騎重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3 Jan 2022 | S3哈囉,真我!【E7 只要我長大?其實大人也要回轉像小孩!聊《小王子》】 | 00:55:17 | |
哈囉,阿榮回來了。阿榮是我們第一季的來賓。這次他來跟我們聊一本非常經典的《小王子》。他之前跟我提到這本書,我完全無感。畢竟小時候看過印象不是很好,不知道在講什麼。
但這次看完覺得經典當之無愧。非常厲害的一本書。
我們這次先聊了幾個《小王子》中那些無聊、缺乏想像力的大人。我發現許多不健康的「大人思維」隨著社會化的過程,也慢慢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比如說,強烈的控制欲、工作狂、太現實而無趣,以具體數字和效率為目標而忽略真正與人建立單純信賴與愛的關係等等。
耶穌說這句話非常絕對:「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
但有多少時候,我們教會講台有在提醒要回轉成孩子。我們說人太幼稚,不斷勸導人要長大的同時,卻沒有看到自己已經失去了那個單純的信賴、關懷與想像力。
或許正式我們越來越愛談成績、股票、多少錢的房子啊,而不是談蝴蝶、遊戲、玫瑰色磚牆的房子、屋頂的鴿子……才讓我們的世界不像是天國的。
孩子的確有時候挺幼稚、不懂事,但是他們單純的信賴與快樂,卻反而才是天國真正的樣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5 May 2022 | S4讓職人發聲【E1從傳道人轉行商人的大冒險,聊《工作魅力》】 | 00:55:40 | |
耶,跌跌撞撞竟然進到了第四季,雖然下一集在哪裡我也還不知道。
有時候書本的知識太抽象太冰冷,但透過一個人讀了書然之後用生命努力去實踐出來,儘管仍在「施工中」,他們的分享卻可以有更多共鳴。所以,這一季我想要讓來賓更多被認識,透過與一本書的對話,更多把他們的經歷能夠呈現出來。隆重呈現新的一季「讓職人發聲」(快快,有可以上節目的人,來介紹給我!)
這次要謝謝大建來跟我分享他的故事,儘管他本來多有猶豫,但我想結果是,他給了我們一個不同的想像──基督徒面臨理想和現實的掙扎,仍是可以在職場試著做出一點不同。我們沒有一下子就進入職場神學或整全福音的「高調」,而是先從一個作學生工作的傳道人轉換成商人,進到一個新的領域,所要面臨許多新的學習和挑戰,特別是遇到許多的疲乏與無力感開始。
不過儘管跌跌撞撞,他仍堅持帶著信仰的視角,努力去連結上帝與工作,我想這就是提摩太凱勒《工作魅力》這本書要說的。大家趕快來聽聽看,希望對於在職場工作的你也有許多的共鳴。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1 Apr 2021 | S1邊緣人聽起來!【E6把美帶進生活中,邊緣就不再是問題?聊Makoto Fujimura的 Culture Care】 | 00:59:38 | |
我是毛叔,他是徐成德大叔(有看過校園出版社書的人,應該都聽過他的名字)
大概是同為文字工作者,雖然很少見面,但是聊起來卻頗有默契。
大概也因為都很喜愛作者這Culture Care的作者藤村真(Makoto Fujimura)和很喜歡的題目(文化與美)
泡一杯茶或咖啡,來聽大叔和小叔的介紹這本很療癒的Culture Care: Reconnecting with Beauty for our Common Life.
幾個關鍵字:
Mako認為美是 Generative的(創生性的?)有三個特色:
1. Genesis Moment 創造的時刻
2. Generosity 慷慨
3. Generational Thinking 跨世代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9 Jan 2024 | 跨世代深夜書堂【在數位霸權的世界中,我們被奴役了嗎?聊《數位儀式:在網路時代找回基督徒的智慧》上】 | 01:01:53 | |
這次聊的這本新書,是在去年九月出版的《數位儀式》(Digital Liturgies: Rediscovering Christian Wisdom in an Online Age),作者Samuel James將網路世界的一些問題剖析出來,試圖提出解方,當然這塊我是比較不滿意的。許多問題大多都不陌生,比如注意力變短暫,信息碎片化,在網路上的言語暴力,在社群媒體表現最美好的自我反而陷入無止盡的比較等等。作者借用James K. A. Smith(蘇明思)常常在談的禮儀(liturgy)的概念,用在描繪數位時代的世界,其並非中性的科技,反而型塑我們的習慣、生命和靈性。
這次談著重在問題的部分,下次會更多談一些應對的智慧,歡迎大家收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7 Nov 2024 | EP114 深夜書堂【愛上帝=愛美國?再聊《國度、權柄與榮耀》】 | 00:55:26 | |
美國選舉結束了,幾家歡樂幾家愁。
特別是對於川普再次當政有懷疑和恐懼的基督徒,可以稍微放鬆一下接納自己不安的情緒,相信真正掌權的是誰。
不管是哪邊的支持者,我們也都需要為川普來禱告,求神給他謙卑和公義的心,不是去製造更多分裂而是帶來和解;不只是讓美國偉大,也讓整體世界更好!
這集繼續聊《國度、權柄與榮耀》,看似談到美國政治與福音派,但其實更大的問題是,到底信仰與政治是什麼關係?到底愛國與愛上帝的邊界在哪裡?在這麼激進對立(國與國、黨派與黨派、人與人)的世界中,到底上帝國具體該是怎樣?上帝國的公民又該如何不同?
有時候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很容易追求的是地上的國度,自己的權柄和榮耀,求上帝憐憫!
Podcast裡面談到的一些「覺醒」的人是Brian Zahnd, Russell Moore, David French, Curtis Chang, Rachael Denhollander, Julie Roys等人,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去Google……。
Podcast提到的文章:谈美国福音派的变质、Sean Cheng 基甸: 美国福音派人士关于基督徒政治参与的信念告白(2024年)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2 May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13笨蛋,問題在經濟願景?談《Ecosystems of Jubilee 禧年的生態學》】 | 01:00:28 | |
Ecosystems of Jubilee: Economic Ethics for the Neighborhood是歐雨虹老師推薦的新書,才剛於2023年四月25日出版。雨虹自己的博士論文是研究使徒行傳中的「凡物公用」,去討論新舊約中上帝的經濟願景是如何的? 這本由Adam Gunstine 和José Humphreys 的新書更是往實務方面多走一步,更多談到如何在所處的社區中實踐。
正如雨虹所說,聖經不是只談個人信仰,舊約中以色列人的經濟生活就是信仰的一部分;新約也是如此,耶穌帶來「舊約禧年」的應驗,早期教會凡物公用的生活也是反應出這種信靠上帝供應的互助生活。
「笨蛋,問題在經濟」,政治人物會這樣說,點出經濟問題是所有問題當中的重中之重。在當下許多人討論教會的各種問題,如果我們真能好好思考聖經中的經濟願景的話,發揮想像力去實踐,特別是展現出慷慨分享的另類實踐,一定會大大的不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6 Jul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6創世記不是談創造物質世界,而是整個宇宙都該是禮拜堂,聊《消失的世界:創世記第一章》】 | 00:51:17 | |
這次邀請到Nina同學,她身為舊約著名學者華爾頓(John Walton)的嫡傳女弟子,要來跟我們分享她在Wheaton College上課的心得──從古近東的文化背景來讀舊約,特別是創世記第一章,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話說科學與信仰的衝突根本是一個大誤會。這個誤會除了是一些刻板印象造成的之外,還有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多基督徒也誤讀了創世記。這是一個時代錯置的問題,我們帶著現代科學的問題,在一個古老文獻中找解答(就好像我們讀倫語去問「代理孕母」可不可以一樣)。
其實基督教創造論的重點,不是在談物質創造的過程(因此和進化論不見得有衝突),而是給了人類和宇宙一個目的與方向,說明了人類的角色與責任,其實就是要與神同行,好好持續的照顧、管理、創造這個美麗、神聖、有秩序的宇宙。
這樣的創造神學,很美很重要,一點也不反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5 Jan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5心理學真是世俗的小學嗎?談談《心理學與基督教:五種觀點》】 | 01:04:57 | |
這次跟修齊聊聊這本《心理學與基督教:五種觀點》。這個議題很重要,也很實際,雖然書不見得這麼好懂! 這本書的編者Eric Johnson整理出福音派對於心理學的五種觀點,從最開放的「多層次解釋觀」心理學和神學各有一片天,到最保守的「聖經輔導」認為基督信仰就是心理學,還有介於中間的「整合觀」、「 基督教心理學觀」、「轉化心理學觀」。
這本書給了一個很好的介紹和整理。
我們都覺得這本書很棒的一點,就是編者先從歷史入手,談了心理學的歷史起源,回溯到保羅與早期教會,而把目前福音派和「現代」心理學的互動(以致產生不同的觀點)放在歷史的脈絡中,而不是抽離地介紹不同的立場。
第二,就是這本書本身就是對話。五個觀點有自己的作者/擁護者,但分別接受不同觀點的質疑、挑戰和對話;對話中即使有不同意的地方,卻能夠很有恩慈與素養,不是要把對方給擊垮。
我們最後談到,這五種有沒有所謂「正確」的觀點?還岔出去討論了基督徒可不可以去一般(非信仰背景)的心理諮商?
含金量豐富,趕快來聽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7 Apr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12真相與和解真可能嗎?談《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 | 01:05:03 | |
很高興可以和許家馨老師來聊《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這本經典著作。他帶著基督信仰的熱忱,致力於台灣轉型正義的學術研究,真的覺得很棒,也是基督徒參與公共的很好典範。
這本書本身很容易讀,有很多令人感動之處。但家馨不只能夠幫助我們進到南非的特殊處境來理解這本書,更重要的是,還能讓這本書對處境很不同的台灣(或其他地方)說話。畢竟南非是在一個有基督教文化、而且領導當局希望和平過渡政權的特殊情況下。
他談到,或許對南非來說的是種族主義問題,對現在的基督來說的很大的挑戰是國族主義──現代民族主義敘事的洗腦力真的非常強大,決定了我們的忠誠和身分,使得我們很容易把人分成「我們」與「他們」,無法帶來和好。
真相與和解真的有可能嗎?很不容易,從家庭、教會中的一些傷害就知道,沒那麼容易,更何況是更大的種族、國家之間。這不是一個容易的事,但也並非不可能(從南非的例子就知道)。但很確定的是,很需要耐心、聆聽和智慧,求神幫助我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3 Mar 2022 | S3哈囉,真我!【E10 家家有本難念的聖經?淺談家庭、情感與真實,再聊《培養高EQ 的靈命》】 | 01:03:48 | |
家庭的影響之深與廣,常常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大部分的情感回應模式,都深受原生家庭所影響。談這塊是困難的,畢竟華人對於父母祖先要孝順,對於檢討自己的家庭,好像有點大逆不道。
聖經沒有閃避這種家庭的「結構性罪惡」,《培養高EQ 的靈命》作者史卡吉羅以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這三代家庭為例,儘管有上帝的祝福,也是有罪與破碎在代代相傳:都有說謊、對小孩偏心、兄弟鬩牆,婚姻也都缺乏親密。
回頭過去看,並非是要去興師問罪,而是知道自己受了什麼影響(好的與壞的),能夠走出過去的束縛,邁向新的可能性。特別是這樣的情感,影響了我們如何判斷現實。現代人常受假新聞所騙,其實也常常跟情感有關──相信事實太痛苦、帶來太多糾結,所以相信假的最容易。
另外,節目中談到的Zoom見面會/讀書會會前會的時間,訂為4/12台北晚上九點,
請大家先網上登記一下,讓我們有點準備,謝謝。網址在form裡面。期待見到大家。
https://forms.gle/wMNWjyAHWAzHAFxb7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30 Aug 2024 | EP104 深夜書堂【誰聖誰俗,世俗時代有何特色?聊《世俗時代》】 | 01:00:00 | |
為了逼自己把經典著作《世俗時代》(A Secular Age)從書架拿下來好好讀一下,總算約了兩位有讀過此書的朋友英俊兄和雨成老師,一起來尬聊。
三個臭皮匠(特別是我)閒聊,不代表泰勒(Charles Taylor)立場。不過,這本書的確幫助我們更深地認識現在所在的世界。我們也都同意,聖與俗,不是想像中容易區分……。
聽不懂沒關係,多聽幾次,哈哈。我把這次談到的一些名詞,做一個簡單的解釋,供大家參考:
世俗化(Secular):泰勒定義出三種世俗,他強調的是第三種「世俗」定義,並非是指宗教的影響力衰退,而是充斥著各種靈性選項,彼此競爭,(基督教)信仰成為一個選擇,不再是理所當然的。在此社會想像中,不再需要「超越」作為參照點,便可以找到意義和價值。
內在框架(Immanent Frame)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建構出來的社會空間,完全可以以自然秩序來(物質、科學、理論…)架構我們的人生,不再訴諸超越性或超自然。
本真時代(Age of Authenticity):強調真實的內在感受、自我實現的時代,而非去適應外在的規則和期待,甚至將傳統、外部的規範視為對「本真」的限制。
緩衝的自我(Buffered self):相較於中古世紀的porous self,自我對外開放於「附魅」的世界;現在人的自我,有緩衝、較為封閉在個人的內在思維中。
==============================
另外,還沒報名付費讀書會的,連結如下:
https://forms.office.com/r/CCBN1PkXAT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7 Aug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12別再偽裝、勇敢破碎吧!畢竟這是通往生命的唯一道路,聊《破碎的神》】 | 00:52:10 | |
一個在加拿大小麥田務農的平凡婦人,卻成為了暢銷的作家。
作者安.福斯坎(Ann Voskamp)說沒有什麼秘訣,大概就是真實吧!
在這個凡事講究包裝的世界中,安.福斯坎卻赤裸地展現他自己的各種「破碎」:家庭的創傷、自殘的傾向、帶著七個小孩的種種崩潰……。如果你曾經痛苦,或仍在痛苦中,或是你有隱藏無法描述的痛苦,你會發現她能夠懂你、同理你,因為她也曾經狠狠地痛過。
朋友描述得很精準,「終於有人用感官層面和情緒導向的人書寫神學類的書了」。我自己不太是情緒導向的人,但也被她說描述的一些場景和優美的文字、見解所感動。
她曾經痛苦地吶喊,「一旦教會不再是為受苦破碎的人而設,那也就不是為了基督而設。」她說的很對,曾幾何時,教會變成大家「你好我好」、「教義正確」的地方而無法容納破碎,甚至讓人心碎。
但弔詭的是,其實「破碎」卻可能走上救贖和豐盛的道路。
我和東東有點破破碎碎的對話,希望可以陪伴破碎的你。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5 Feb 2024 | 深夜書堂【我們與性傷害的距離?聊《Me Too在路上》】 | 00:58:47 | |
這次聊了一本新書,是由郭宇欣撰寫的《Me Too在路上:那些在教會推動性騷擾防治的人們》。當年濛濛懂懂的情況下,被宇欣一起推上了路,在《校園》雜誌作了一期專題。時隔將近六年,宇欣還在路上繼續奮戰著。
另一位來賓歐雨虹,則是因著媽媽曾經輔導許多受到性傷害的人,已致非常能感受到其中的沉痛,也一直關心著這方面的議題。
這本書主要是宇欣採訪四位「在教會推動性騷擾防制的人」,並以她個人的角度來整理、書寫,想要呈現一些已經在路上的人的生命故事與身影。這四位分別是曾經投入教會人權促進聯盟工作的謝娜敏老師、在台灣長老教會七星中會性別公義部擔任部長的曾昭瑞牧師、在香港教會界推動性騷擾防治政策的香港協進會幹事曹曉彤姐妹,以及在天主教耶穌會設立兒少保護暨專業倫理辦公室的李驊神父。
討論Me too這看起來負面的話題,其實背後更關心的是,什麼時候教會才能成為一個健康的群體,成為世界的榜樣。我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去推動性別的意識、讓教會建立健康的文化與制度、包括如何有健康的靈性、能夠自我察覺和關顧,不成為濫用權力的人。
邀請大家一起上路!!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9 Mar 2021 | S1邊緣人聽起來!【E2邊緣人的回家渴望:聊盧雲的《浪子回頭》、《回家的渴望》】 | 00:52:02 | |
透過盧雲的兩本經典小書《浪子回頭》、《回家的渴望》,
我們來和聲音甜美、常陪伴邊緣人的Cindy,
一起聊聊邊緣人的心理學!
不管我們是大兒子,還是小兒子?
都要勇敢在群體中探索自己的情感,
察覺自己的情緒,
畢竟認識情緒和情感是靈性成長的鑰匙,
期待有一天慢慢走出內在的匱乏,
成為那位擁抱的父親。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3 Apr 2021 | S1邊緣人聽起來!【E9 你找自己了嗎?與陳治旭聊《讓生命發聲》,聽他從神學生,經歷困窘,到成為藝術家的生命歷程】 | 00:56:48 | |
我是誰?我的熱情在哪裡?
我目前工作快樂嗎,是我的志業嗎?
這些都是非常重要,卻常常很難回答的問題!
特別社會不斷給我們一套標準,
要我們變成不是我們樣子,
遠離了「真我」;
有許多來自外在的聲音,
卻沒有聆聽自己的聲音。
就像《讓生命發聲》書中提到的這首短詩:
「如今我成了自己。
物換星移,曠日廢時。
我以全然溶解,撼搖,
這麼久一直戴著其他人的面具……」
來聽聽陳治旭的心路歷程,
為了忠於自己的恩賜與上帝的呼召,
他勇敢走了一條常人不敢走的路,
歷經七年工作的不穩定與困窘,
才慢慢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鼓勵所有的邊緣人,
來勇敢找自己,走一條不容易走的路,
朝聖之路不必出國走,
就是在每天的生活中。
****
陳治旭工藝美術創作 Chen Chih-Hsu Craft and Art
https://www.facebook.com/ChihHsuChenCraftAndArt
美學教育不能等,趕快讓孩子來報名暑期夏令營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3590806204/posts/141347044661655/?d=n
教會要美感的,也趕快約他來帶大家一起做工藝!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2 Jun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16走進茶室的世界找自己?談《茶室女人心》】 | 01:01:50 | |
這次訪問到珍珠家園的工作人員趙歆怡,他們在台北萬華的紅燈區陪伴,許多曾從事特種行業的阿嬤。歆怡希望紀錄這群被社會遺忘的人的故事,所以策劃了這本《茶室女人心:萬華紅燈區的故事》
書中記載了12位基層女性的人生歷程,真的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她們大多都有非常不幸的經歷,不管是被父母賣到妓女戶,還是懷抱歌星夢卻被性侵……,但她們跟我們一樣,都想要被愛、希望有個幸福的人生,也想找到自己。
書中的故事很精彩,建議自己買來讀。訪談更多是針對歆怡自己的生命故事:她怎麼從一個名校高材生、跳進服事最底層的工作而找到自己;如何去放下黑白的道德判斷去真實接納她們;怎麼面對「幫助她們未果」的挫折感……。
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去接觸到特種行業的工作者,但我們確實都可以練習跳出自己的世界,看到一些我們有意無意忽略不見的邊緣人。
#進一步了解珍珠家園的工作https://pearlfamilygarden.weebly.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7 Aug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19 信仰沒有身體展現,難怪空泛無力?談《有身體的教會》】 | 01:02:03 | |
照理說,基督信仰應該是一種「道成肉身」(incarnate)的生活方式,能夠很具體的展現出來。但基督教一直都有一個很大的試探,就是靈魂身體二元論(或是三元論)。這樣的抽離身體的靈性,等於把信仰生活割離於日常的(身體)生活當中,把靈性囚禁在教會或個人靈修禱告,切斷了與外在社會的關係。
在《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中,Michael Frost透過Nancy Murphy提出聖經的身體觀是整合的「靈性的身體」,而教會應該成為一個具體的身體、根植於土地、身體力行去關心鄰舍等等。
除了有許多神學、宣教學的論述外,這本書也相當接地氣,能與社會學家、哲學家對話,解釋了當代網路或是科技社會的疏離、無根的現象。
這本書對於在數位時代如何生活,提供了一個相當好的診斷與實踐的藍圖,歡迎大家收聽並閱讀此書。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9 Oct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23欲望的失序,是人的問題還是資本主義的錯?聊《欲望的經濟學》上集】 | 01:07:20 | |
《欲望的經濟學》是我自己很喜歡的書,這次特別想說何不找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討論,所以就找了經濟學家Charles,還有從社會學角度的明翰,看看會不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兩位對於資本主義的本身有不同的理解。明翰贊同本書的作者認為經濟學並非中性的科學,而是規訓了人類的欲望;Charles看經濟學是較為中性,描述人類對誘因會做出反應,有趨吉避凶的行為;資本主義揹了許多黑鍋,任何的制度都會被濫用。
但是雙方也都認為,資本主義世界不是神的國,它的精神和基督教有許多的違和。重點是基督徒和教會到底可以怎麼做,怎麼忠實地生活,甚至祝福這個世界,當然這是下一集的事。
===============
要報名《耶穌的情感學》講座的聽眾朋友,記得在下面報名喔
講座報名 | 【 耶穌的情感學】系列課程 - 有盏灯 (oc.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9 Jun 2022 | S4讓職人發聲【E3從革命少女到帶三寶自學的媽媽,如何透過《母親的使命》,推動搖籃帶孩子與世界對話】 | 01:03:16 | |
敏俐從一個馬克思粉絲的革命女孩,想要去改變世界,現在竟然成為三個孩子、全年無休的自學媽媽,是什麼讓留學德國、滿腹理想的她放下改變世界、自我實現的夢想,願意在家相夫教子?是什麼改變了,什麼卻沒變?
《母親的使命》(The Mission of Motherhood)這本書當時挑戰她,當代文化認為女人應該可以兼顧事業與家庭的想法,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夢想(實際上是蠟燭兩頭燒吧?)!而且反而把最重要的教育外包給學校老師、才藝中心,甚至是3C產品,孩子成長上重要的養分卻沒有得到足夠的供應。
我們也聊到很熱門「在家自學」的話題。但重點不是自學與否,而是母/父親的使命是不是很清楚,只是要保護孩子免於外在的污染,還是真的希望有時間(也有能力)陪伴孩子、帶著他們認識世界、與世界對話,認識世界的美好與罪惡。
我發現,改變的是她轉換了角色與戰場,不變的是她對世界的關懷,就像德雷莎修女所說,「如果你要改變世界,回到家裡去,愛你的家人」,她透過她自己推動搖籃的手,希望有一天能夠改變世界。但其實,我們或許根本不需要去想去改變世界,而是就好好聆聽、陪伴身邊的人(包括孩子)。當世界上有更多人被愛、被聆聽,或許這世界就被改變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6 Jan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6教會不談政治?其實政治無所不在,正應該要在教會好好談!談談《在暗角言說上主》】 | 00:58:09 | |
無可諱言,香港在神學反思和實踐,是走在華人教會的前面,這次談的「政治」,也因為香港近幾十年的特殊政治處境,帶來了華人教會公共神學的重要發展。
香港崇基龔立人老師的這本《在暗角言說上主》是寫在雨傘運動的期間。最特別之處,是他在催淚彈和衝突的現場「做神學」,而不是在圖書館、辦公室的安全、中立之處。他沒有要給我們標準答案,而是承認這樣的思考是「充滿掙扎、矛盾和弔詭」。
來賓朱朱是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現在在香港進修神學,是個熱血的青年,特別謝謝她介紹這本書,還包容我的大刀亂剪XD
兩個台灣人談香港的政治神學,不見得介紹地特別完整,只希望幫大家開一扇窗,能夠更關注這個議題和去讀原著。
如果說生活即政治,那種「教會不談政治」的說法,是不是就是一種掩耳盜鈴,其實反應的是,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好好處理差異、不會對話的生活日常。當然,處理張力和差異,真的很不容易,但是如果信仰連這一部分都不能碰,這個信仰是否也太狹小了。
期待真有這樣的一天,不是再說教會不談政治,而是說,「來來來,讓我們好好地談政治!」,而展現出一種另類的政治。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18 Nov 2021 | S3哈囉,真我!【E2先找到自己,再談捨己吧!聊《九型人格的成長練習》】 | 01:06:20 | |
這一集其實是錄了第二次了。第一次由於錄音出問題,導致我還得麻煩慧嫈姊HY Chang重錄一次。好在,她不介意,我們就當作再聊一次天,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對我來說,算是多吃了一餐心靈輔導的盛宴。
慧嫈姊是德慧心靈輔導室負責人,她本人如同聲音一般,是一位溫暖、有智慧的長輩。我們在香港和台灣有幾次相遇與彼此的接待;特別記得年初在西雅圖的多雨黑暗的冬天,跟她透過Zoom聊天後,心靈被療癒,充滿了能量。我想,在每個人信仰的旅程中,都必須要有這樣的可以讓你真實敞開的前輩,而我是幸運的,有不少可以對話的前輩與夥伴。
願她「成為愛者」的臨在與「氣場」,可以持續拓展她們的工作和滋潤身邊的人。
我們今天聊的是校園的新書《九型人格的成長練習》。我本來應該算是蠻會讀書抓重點的人,但卻發現這是一本我看完卻無法掌握的一本書。(但仍然很推薦這本書,就像慧嫈姊說可以讀一輩子,很超值)
或許也透露了我的一些習癖──以為「知識」都是該掌握。當發現對自己的知識無法掌握時,這讓我有點尷尬無助…. 活了幾十年,原來對於自己仍然是很無知。甚至發現,連包括「認識自己」都還是帶著要去「修正自己」的偉大目標。(那就很能解釋,為什麼我們也常常無法純粹去認識別人,或許骨子裡我們都太想去「修正他人」。或也可以說,我們的罪論一直壓抑著創造論。)
雖然是聊九型的書,我們卻沒有進入到具體的每一種類型,而是先幫大家拔除雜草和打地基(只談了第一、二章和第九章)。其實花時間認識自己不僅不自私,更是太被社會和教會所忽略的必備基本工。對許多神學家來說,認識自己和認識神是一體的兩面。但我們會知道要去讀巴刻的認識神,卻對於認識自己沒有概念(難道是神學比較容易系統化,所以上帝比較好掌握?)。
最後,我們也聊到「捨己」,不是每個人都穿上了同一件「耶穌」的制服,是在關係裡頭,看到自己的習性和偏執,願意放下自己和他人。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對每個人來說也是很獨特的(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是教會所說的一套「樣版」。九型可說是很好的工具,幫助我們認識獨特的自己,也讓我們指認出自己需要具體捨己和悔改之處。
對我來說,這本書是認識自己很好的開始,可以開啟我和身邊的人的互相認識與更深的對話。
邀請大家一起來掙扎著認識那害羞的自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9 Jul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5對立容易、對話難,聊《當耶穌遇見同志》,再思關於同志的聖經觀點】 | 01:05:23 | |
這一集連標題都不好下。有人提醒我面對爭議問題還是要小心被亂貼標籤。但我覺得關鍵議題,既然有人認真想過,寫過,就應該好好來討論,不要讓劣幣驅逐良幣。
主要是感謝邱慕天願意出來談這本他自己有參與寫作的書《當耶穌遇見同志》(這本書還有其他作者:王道維、李懷恩、郭宇欣、張家瑋、張予晅、莊信德、張文昌、廖元豪、曾劭愷),他認真地與學者對話和書寫,找到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來詮釋聖經中對於同志的看法。
我在節目說,光這篇論文(對我來說)就值得買這本書。當然他所寫的和所談的,並不是簡單的答案。但誰說聖經容易理解了呢?誰說信仰和人生簡單了呢?如果信仰只要黑白、善惡二分的簡單答案,那也太廉價了。
但還是要總結一下重點(希望我沒抓錯)。邱慕天認為,同性性傾向確實在聖經敘事中是墮落世界的一部分(如同我們有許多墮落和缺陷一般),雖是逆性,卻不該被過份道德化、被當作一個最嚴重、特殊的罪來看待。新約的信仰要我們超越道德主義,而進入恩典的視角;我們同為在受造世界中勞苦嘆息的人,應該彼此成為群體,提供真實的友誼與情感的支持。
他鼓勵同性傾向的基督徒也不需要看自己為受害者,「如果神的心意真是要融化這堵高牆,使我們能夠在愛中合一,祂必定會親自賜給你們方向、力量,和奇妙的聖靈,修補你們心中的傷痕並供應祂屬天、而非從人來 的豐盛喜樂,使你們反過來體貼和愛護今日走在十字路口的傳統教會,引領基督教會向今日的世代做出美好見證。」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9 Mar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9學歷史就是去認識自己的故事,談《天路歷程:清末台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認同》,和一百多前年的基督徒一起在掙扎和困惑中走天路!】 | 01:07:21 | |
如果以前的歷史老師是王政文,小時候上歷史課應該不會這麼無趣!
過去上歷史課,大部分都是「知識性」的,但是王政文認為歷史要從自身出發,要有自身的關懷,透過一些有紀律方法去整理收集資料,然後講出自己的故事。甚至對他來說,寫歷史也和自己的「探索、掙扎、徬徨、困惑」有關係。用我自己的話說,學歷史的目的是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
本來感覺《天路歷程:清末台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認同》是個遙遠的題目,清末的基督徒跟我有什麼相干?但更多了解後,好像對一百多年前的台灣更有了畫面、稍微立體了一點。
說不上有立即的實用性,就覺得世界好複雜、信仰和人生處境有很多的糾結,沒有簡單的答案。學歷史不必去追尋某種偉人的模版,而是能夠看到普羅大眾小老百姓的生活,面對人生與世界的複雜度。
對於苦難、他人和自己能有多一點的寬容,會不會就是讀歷史的好處?
如果你想要了解曾祖父母的生活世界,歡迎你來聽聽這次的節目還有閱讀王老師的《天路歷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5 May 2023 | S5基督徒也要上的社會課【E14基督徒「無腦」並非空穴來風?談《The Scandal of Evangelical Mind 福音派心智的醜聞》Part 1 】 | 01:00:47 | |
這本The Scandal of Evangelical Mind 《福音派心智的醜聞》是一本非常經典的美國福音派歷史,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福音派思想層面的天生缺陷。這本書雖然探討美國福音派(所以沒有中譯本),但是所帶來的衝擊,對華人教會應該是很重要的提醒。
基督教神學在中古世紀曾經是引領社會思潮的,Theology is the queen of all sciences,但是在18世紀大覺醒(Great Awakening)的文化處境之中,美國福音派更加著重於佈道以及其立即的效果。而這樣強調感動與立即性,就讓需要長期耐心的學術研究就慢慢在福音派中式微。
當然還有基要派還有時代主義的興起,更加重了神聖世俗的對立、離世、還有反智的傾向。
非常開心這集有慕理拔刀相助,他的特殊背景幫我更加立體地了解美國的福音派與當時的處境。歡迎大家收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2 Jul 2024 | EP98-15分鐘有氧神學【在政敵身上看見耶穌的光輝?聊〈愛你政治上的敵人〉】 | 00:25:49 | |
在長途騎自行車的路上,看到群組中有人在傳川普被槍擊了!
有時候政治比戲劇更戲劇化,真是瘋狂!今年美國的選舉,也將會是非常激烈、激起我們焦慮甚至恐懼的情緒。
這次跟Yiting討論的是今日基督教網站中的〈愛你政治上的敵人〉這篇文章,聽起來像唱高調,特別是在選戰激烈的當下,怎麼可能愛政敵呢?
文章提到,如果我們持續憎恨政敵,我們往往會變得和對方更相似,而耶穌教導我們要愛我們的仇敵,並為迫害我們的人禱告,聽從耶穌的教導,我們才可以打破這種壓迫的循環。
我們討論到,那這樣就不能熱衷政治了嗎?不,其實我們還是可以參與政治,只是不要帶著「仇恨」。Yiting說到一個檢視的方法,就是能不能在敵人身上能夠看到一些「耶穌的光輝」?哇!這其實真的很不容易!我們能在川普、拜登、習近平、賴清德、柯P身上看到上帝的形象?求主幫助我們的軟弱!
我們也討論到在受傷情緒中,其實說愛其實太遙遠。但是至少我們能夠「停止」。但其實「停戰」也不容易,特別是在一種聖戰的氛圍當中。
真的要為2024的美國選舉禱告,會影響全球的局勢。特別我們可以為我們討厭的那個候選人禱告X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5 Jan 2024 | 跨世代深夜書堂【健康的權力結構是什麼樣貌?有多少溫柔連結的特質在其中?《惡霸講台:直面教會中的屬靈霸凌》最終回】 | 01:05:04 | |
我們第三次聊這本《惡霸講台:直面教會中的屬靈霸凌》(Bully Pulpit: Confronting the Problem of Spiritual Abuse in the Church)。我們先聊屬靈霸凌對於會友所造成的創傷,除了造成情緒上、身體上、人際關係的傷害,甚至對上帝的形象有所扭曲──把上帝看成霸道的父親。我們怎麼營造一個安全的文化和氛圍,能夠真正接住那個受傷的人,不是說教、勸他饒恕,造成二次傷害。
另外,怎樣才能建立好的教會文化,阻擋屬靈虐待的發生。作者從預防、監督和保護受傷的人這三個角度來談。我自己take away,就是要開始更注意各種的權力結構,是否健全。也察覺自己所在的權力位置,到底有什麼責任?是否真正照顧到弱者,還是朝向自己得到掌聲。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有趣分享,包括美國的Mega Church,女性特質在教會中的重要性。
歡迎來收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3 May 2024 | 跨世代深夜書堂【權力有兩種,強制力有必要,同行力卻不能少!聊《權力的反思》】 | 01:05:51 | |
我們這次讀的是David Fitch的新書《權力的反思》(Reckoning with Power: Why the Church Fails When It’s on the Wrong Side of Power),是一本有點挑戰我們想像力的好書。
Fitch認為權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的權力power over,比較是強迫性的;另一種是屬神的權力power with,是在人群中有開放性地互相依賴、彼此成全。我們常常以為power over的權力能夠解決一切的問題,而忘記上帝不只是要達到制度面上的公平、抑制惡,而更想要power with帶來和解、寬恕和醫治和更大的美善。
我們花了時間去討論這兩種的差別,似乎不能非彼即此,兩種都需要。我自己也很被提醒,我們受到「影響力」的世界,常習慣於用power over的方式來達成目標,更危險的是,為了達到神聖的目標,而可能不擇手段。但其實,成為基督徒,在乎的不只是目標,過程更是重要。
軟弱/同行的力量也是力量,甚至更為強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5 Nov 2021 | S3哈囉,真我!【E3做基督徒就是學做人,必先關顧好自己與他人的情感,聊《拓寬心靈的紅線》】 | 00:50:12 | |
許德謙博士Jeff,是剛認識的朋友。他也是斜槓人,既是「牧師」也是美國註冊「精神分析師」,他寫的《拓寬心靈的紅線──會遇真實的自己、情感、醫治和信仰》,讓我有很多感觸。
我很好奇他的故事,特別是他如何去整合這兩個看似衝突的角色。他在美國讀精神分析博士時(一邊在實習),同時在教會牧養;一邊是充滿問題與混亂的精神疾病診所,另一邊是看起來比較高尚、聽上帝的道、守規矩的教會。關於這個整合的工作,他說:「還在做啊,每天都在做!」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在某些基督徒看為洪水猛獸的世俗心理學,對Jeff來說,卻幫助他學習了「聆聽」的關鍵──學習先去放下各種道德框架,去聆聽一個人、感受一個人,「道成肉身」真正與他共感、共情;這大概就是他說的「拓寬心靈的紅線」。
信了上帝,沒有要飛得多高,而是要回到人性的最深處;不該是沒有人性,而是更有人味。但是華人教會太過重視「知識性」的讀聖經和某種抽離欲望和身體的「靈命觀」,對情感教育的匱乏,使得一個人之所以為人很關鍵的情感,一直都沒有好好被認識與探索。(學生時代大家比較關心的是談感情、男女交往。)
作基督徒,其實就是學做人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卡和功課,情感與欲望,潛能與召命,都等待我們去探索與安置。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手作、藝術品,無法大量生產。
來聽聽Jeff分享他的歷程和整合心理學的洞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06 Aug 2024 | EP101-15分鐘有氧神學【我們需要為保護上帝之名而戰嗎?聊〈我沒有被冒犯,但我的確不喜歡……〉 | 00:26:51 | |
還是關於奧運開幕式的一篇文章。
這次除了Yiting,還特別找了雨成來聊他自己寫的〈我沒有被冒犯,但我的確不喜歡——巴黎奧運開幕式〉。這篇文章應該是近期討論巴黎奧運的文章中,最有神學性的。雨成特別提醒我們要從法國本身的歷史脈絡來理解這次表演,特別是30年殘酷宗教戰爭的陰影之下,若造成了社會世俗化、甚至是反基督教的氛圍,基督徒本身也要負很大的責任。
我們也聊到「美德的倫理學」。在高舉寬容的世俗社會中,其實基督徒不必去反對「寬容」,甚或把自己當成政治正確下的受害者,反而因為有著不同的敘事和群體,真正去活出寬容的生命!
說真的,「耶穌的餐桌」其實不會這麼容易被「諸神的狂歡」所冒犯,反而更突顯出基督信仰的另類性──那超越又真實的寬容。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
22 Oct 2021 | S2教會吃不飽?【E19翻天覆地的主禱文,非關我的小確幸,而是參與耶穌革命的大冒險!聊《認識主禱文的七堂課》】 | 00:48:26 | |
跟愛笑的Alice聊這本她編的第一本書,但其實主禱文其實是相當沉重的禱告。
賴特(N. T. Wright)在這本小書《認識主禱文的七堂課》中,帶我們回第一世紀猶太人的的恐懼與盼望中,來想想當耶穌教門徒們用「主禱文」禱告時,到底意味著什麼?對當時的人,也對現在的我們,有什麼樣的顛覆性?
當然不用去同意賴特的每個詮釋,但是賴特把國度的觀點帶回新約有巨大的貢獻,這本書可以算是一個最好的入門,讓我們跳脫個人主義,從更大格局來看主禱文。
簡單說,主禱文不是給我們小確幸,而是對於黑暗與混亂世界的嘆息與呼喊。藉由這樣的禱告,我們不僅重新連結到那位進入黑暗、撥亂反正的上帝,也再一次喚醒我們被賦予的神聖使命。
孫寶玲牧師說得很對:「教會沒有信息和力量,因為教會的聲音,只有上 教會的人才聽得懂(諷刺地對生命無甚影響),而教會的力量似乎更多在於約制規範,而不是給予力量和生命。如果說信仰對信徒有意義的話,那也不過限於信徒個人或其相關者(如家庭或教會)的議程和需要……
主禱文之重要,因為它提醒我們,生命和宇宙的主宰是誰,也讓我們覺察萬物嘆息勞苦、直到如今。 當教會得聽主禱文的聲音、感受它的力量,教會就有信息可言,就活現生命的力量。」
試讀在這:認識主禱文的7堂課(試讀本) (campus.org.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Enhance your understanding of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with My Podcast Data
At My Podcast Data, we strive to provide in-depth, data-driven insights into the world of podcasts. Whether you're an avid listener, a podcast creator, or a researcher, the detailed statistics and analyses we offer can help you better understand the performance and trends of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From episode frequency and shared links to RSS feed health, our goal is to empower you with the knowledge you need to stay informed and make the most of your podcasting experience. Explore more shows and discover the data that drives the podcast industry.
© My Podcast Data